一、电磁波有致癌可能性(论文文献综述)
胡亮亮[1](2021)在《基于3He极化的立式超低场磁共振成像系统设计方法研究》文中提出肺部疾病的研究长期依赖于X射线及其相关技术。X射线属于电离辐射,不宜短期内多次反复使用,这使得疾病动态跟踪研究受到限制。磁共振(MR)成像技术无电离辐射且具有多参数信息提取能力,使得短期内可反复、动态、连续地观察生物组织生理和病理变化过程。但是,由于肺部氢质子密度远低于周边其他组织,且大量肺泡空腔与组织的界面导致肺部磁导率极度不均匀,因此以1H核自旋为介质的传统中高场磁共振设备难以呈现清晰的肺部影像。引入超极化3He气体作为媒介能点亮肺部,其可行性和可靠性已经得到初步证实。为肺部疾病研究提供可连续、动态跟踪能力的专用仪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基于3He极化的肺部低场磁共振成像专用设备研发”的重大科学仪器专项项目。基于上述背景,本文开展基于3He极化的立式超低场磁共振成像系统设计方法研究,具体内容包括:(1)传统磁共振成像仿真方法输入参数为翻转角度,导致其存在不适用于复杂多变的磁场环境的问题和无法直接提供射频强度变化引起的实验现象信息的问题。为解决这两点问题,本文提出了链式磁共振成像仿真方法和准确性条件,并构建了稳定、精确、高效的磁共振成像仿真系统。传统超极化3He成像变角度激发序列参数严重依赖硬件参数,需要人工校准,为解决这一难题,提出了超极化气体成像实时校准序列和配套的成像算法,并在仿真系统上得到验证。(2)为了寻找开放程度更高的磁体解决方案,本文研究了四线圈结构的基本构型,提出了四线圈构型的统一结构约束方程,凝练出统一的四线圈构型求解用方程,并提出面向制造的优化安匝比方法,保证线圈匝数取整引起的性能下降量最小。分析并总结了线圈开放程度的趋势和引入截面尺寸后性能的变化情况。为进一步探寻更优方案,提出相似模型四线圈和六线圈均匀场设计方法。使用该方法,本文研究了圆形(四线圈和六线圈)、多边形线圈设计立式磁体的特点,仿真验证了圆形四线圈比六线圈、多边形四线圈比圆形四线圈能够获得更开放的结构。在给定均匀区域尺寸和均匀指标的情况下,八边形结构综合性能最优,四边形结构最开放(均匀性稍差)。本文根据项目需要设计了自然冷却的立式超低场正八边形主磁体。为配合主磁体形状设计八边形结构的纵向梯度线圈,本文提出了将结构设计和磁场计算分离的纵向梯度线圈设计方法,最终方案应用成功。(3)完成了立式超低场磁共振系统搭建,基于该系统进行了超过60小时的水模和离体动物器官成像实验,实验中有效视场达到310mm×310mm×400mm。实验结果表明仪器工作稳定,且能够正确无畸变地呈现二维和三维图像,系统具备开展自旋回波序列以及FLASH序列成像实验能力。基于该系统还进行了超极化3He气体成像实验,结果表明在6.4s的时间内呈现了清晰的极化腔图像,验证了新序列和成像算法。与哈佛团队的设备性能对比表明设备具备屏气肺部成像能力。用本文方法研制的基于3He极化的立式超低场磁共振成像系统具有信噪比高、无辐射、操作简便、性价比高等特点,在肺部疾病的跟踪诊疗方面拥有广阔应用前景。
张维[2](2020)在《W波段模式转换器和C波段环形器的研究》文中提出高功率微波是随着脉冲功率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随着学者们对其日益深入的研究,它被广泛应用于受控热核聚变等离子体的加热,高功率武器,微波干燥等工业,军事领域,而它们的广泛应用又极大的促进了高功率微波技术的发展。高功率微波技术的应用离不开高功率微波系统,高功率微波系统主要由高功率微波源、高功率微波模式转换及传输系统、微波的发射和接收系统等部分组成。其中模式转换及传输系统对于能否设计出高效紧凑的高功率微波系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模式转换及传输系统一般由模式转换器和过渡器组成,模式转换器能通过物理结构的不规则将一种电磁波模式转换为另一种模式,其输入输出端口一般不会发生变化。过渡器是一种连接微波系统两部分的组件,会引起端口尺寸或方向的改变,不会引起模式的变化。本文对TEm,n-TEm,n-1模式转换器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并以此理论为基础设计了TE02-TE01模式转换器,直线和新型可调函数结合的TE11-HE11模式转换器,新型可调函数和二次多项式相结合的光滑壁TE11-HE11模式转换器。而环形器是微波发射和接收系统的重要组件,能够改善连续波雷达收发系统中的信号泄露问题。当雷达信号收发共用一副天线时,环形器能作为双工器,实现信号的收发隔离,从而极大提升雷达的探测距离。本文设计了中心频率为4.5GHz的环形器,其隔离度达到了-40dB。本文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基于麦克斯韦方程组和正交归一化矢量理论,推导了一般情况下TEm,n-TEm,n-1模式转换器满足的耦合波方程以及各模式间的耦合系数的具体表达式,并对耦合波方程的数值解法-龙格库塔法进行了介绍。2、基于第二章TEm,n-TEm,n-1模式转换器耦合波理论,编写了matlab数值计算优化程序,将以前的研究结果带入进行验证得到了较为一致的结果。以此为基础设计了中心频率为220GHz的TE02-TE01模式转换器,输入端口直径由4mm到10mm渐变。使用matlab优化程序得到的参数进行建模仿真,得到了与数值计算较为一致的结果。3、基于TE0,n-TE0,n-1模式转换器耦合波理论编写了TE11-HE11数值优化程序,基于此设计了两种中心频率为94GHz,端口直径由4mm到10mm渐变的模式转换器。第一种模式转换器采用均匀波导和新型可调函数相结合的方式,其输入输出端口平行于轴线,第二钟模式转换器将新型可调函数和二次多项式函数相结合,结构更加紧凑,其形状为喇叭状,可以直接将HE11模式辐射到空间中去。使用仿真软件进行仿真验证,其结果和数值计算结果较为符合。4、对C波段环形器的基本原理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并基于此设计了中心频率为4.5GHz的环形器。其隔离度最低达到了-40dB,插损达到了-0.12dB。
王瑾,杜福鹏[3](2019)在《双单片机控制的超声波百合干燥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文中研究表明食用百合是甘肃省特色农产品,但由于百合的季节性,以及为了便于储存与运输,经常需要将百合加工成百合干。针对百合不宜久存的特点那么,研究开发了一种集高效、节能、污染小、品质高的超声波百合干燥工艺及装置。
杨夏[4](2018)在《高中生提出物理问题能力评价量表的编制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提出问题能力”是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之一的科学探究的重要内容,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了解现阶段高中生提出物理问题能力的现状,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为提高全体学生的核心素养提供必要的参考。但是,目前有关学生提出物理问题能力定量评价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没有形成一个公认的、具体可行的评价标准。为了使物理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提出问题能力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方面更有针对性和有效性,本文拟对高中生提出物理问题能力的定量评价进行初步研究。本研究从提出问题的过程的角度,解构提出物理问题能力。确定提出物理问题能力的3个构成要素:发现问题的能力、生成一般性问题的能力、形成可探究的物理问题的能力,并以此作为《高中生提出物理问题能力评价标准》的3个一级指标。然后结合提出问题能力的含义和解构,进一步确定3个一级指标的9个二级指标:关注性、不理解性、困难性、可解性、可转化性、相关性、明确性、可探究性、简洁性。完成对每个指标评价标准的编制之后,本文采用德尔菲法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本文结合初、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参考相关教科书以及其它测试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测试卷,编制出《高中生提出物理问题能力测试卷》,并对测试题的信度和效度进行分析。最后完成《高中生提出物理问题能力PTA评价量表》的编制。应用量表,以山东省曲阜市两所高级中学X校和Y校的高一共3个班级的学生作为对象,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根据提出物理问题能力的等级划分,曲阜市高一学生提出问物理题能力处于一般及以下水平。从一级指标来看,主要是“生成一般性问题的能力”和“形成可探究物理问题的能力”这两个指标导致学生提出问题的整体能力差。从二级指标来看,学生在关注性、不理解性以及相关性这几个指标上的表现是不错的,在困难性、可解性以及可探究性这几个指标上能力比较差,在可转化性、明确性和简洁性上能力差。(2)曲阜市高一不同性别的学生,他们提出物理问题能力发展水平不存在显着性差异。(3)曲阜市不同层次学校高一学生的提出物理问题能力不存在显着性差异。
李鑫[5](2015)在《电磁辐射检测技术与设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电磁波作为一种方便快捷的传播载体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人们生活环境中的电磁能量密度不断增加,电磁环境日益恶化。设计一款测量频带宽、测量精度高、易操作的便携式电磁辐射测量仪,帮助人们真实了解电磁辐射强度,有效地采取防护措施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分别对国内外的射频和工频电磁辐射防护标准进行了对比分析,找出国内关于电磁辐射防护标准的不足并研究国外标准限值设上的依据。在调研的基础之上,对电磁辐射检测仪的总体设计方案进行了概括说明,然后分别对探头模块、显示模块、报警模块等给出了具体的硬件设计方案和实现方法,重点描述了高频电场、低频磁场、低频电场探头的测量原理和检测技术,详细说明了设备及其探头外壳的设计及加工尺寸。软件部分着重介绍了电磁辐射检测仪的软件总体规划和各个按键对应的功能,根据电磁波检测的特点对信号的处理及相关算法做了简要的描述。系统的软件调试部分包括程序主要流程的设计,依次完成了AD转换、数据处理、液晶显示、声光报警等子程序的调试,关键部分给出了程序代码注释,重点对OLED的显示做了详细的说明。通过对系统进行测试,该仪器实现了高频电场的电场强度/磁场强度/功率密度测量、高频电场下的三轴切换、高频电场下的检波方式切换、低频磁场测量、低频电场测量、时间日期显示、状态值调节、数据记录和存储以及声光报警等功能。电磁辐射测量仪具有高频电场、低频磁场和低频电场三种测量模式,其中高频电场的频率响应范围100MHz-3GHz,灵敏度0.001μW/cm2;低频磁场频率响应范围6 kHz-60 kHz,灵敏度0.01μT;低频电场频率响应范围1 kHz-40 kHz同时兼顾50Hz的工频电场,灵敏度0.1 V/m。分别利用信号源对测量仪的高频电场探头、低频磁场探头、低频电场探头进行标定,校准后的电磁辐射测量仪与PMM8053B进行对比测试同时对测量结果进行了分析,并送至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进行了检测,测试结果表明EP-15具有较高的测量精度。针对人们关心的高压线路产生工频电场值,选取典型辐射源进行实地测量,测量结果与理论分析相一致,仪器测量准确度达到国外同类产品水准。
郑建明[6](2014)在《微波辅助—铁尾矿—类Fenton体系降解水中典型有机污染物的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矿山的大量开发,使得尾矿的数量急剧上升,不仅造成了资源的大量浪费,而且还给环境和人民的人生财产安全都带来了巨大威胁。尾矿数量大,蕴藏着大量资源。如何将尾矿综合利用,一直是国内外面临和研究的问题。最近几年,尾矿可作为催化剂、吸附剂或辅助剂用于处理有机废水开始受到重视,且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但相关研究还非常少。此外,印染工业和抗生素的大量使用造成污染已经成为严重的环境问题。染料废水成分非常复杂、可生化性差,传统的废水处理方法效果不明显。四环素类抗生素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抗生素之一,其在水体中的污染相比其它抗生素更加严重。另一方面,非均相Fenton氧化技术在降解去除污染物方面越来越受到关注。找到一种催化效果好,重复利用次数多,不造成新污染的Fenton(芬顿)催化剂成为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另外,微波与芬顿技术联用可提高Fenton氧化的降解效率,也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本论文采用铁尾矿为类Fenton催化剂,结合微波辅助技术以目前给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染料酸性橙7(AO7)和四环素(TC)为目标物,详细考察了在该体系中影响降解的因素,探究了降解途径,并对微波辅助铁尾矿类Fenton降解体系进行了环境安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评价。主要内容如下:(1)通过XRD、XRF、XPS、BET和FT-IR等手段对铁尾矿材料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尾矿材料中含有多种元素,Fe、Si和Ca是含量最高的元素;所考察的尾矿为中孔孔径;并对含铁量最高的转炉渣铁尾矿进行了 FT-IR与XPS表征,结果表明尾矿中Fe元素主要以氧化物形式存在。考察了以铁尾矿为催化剂条件下,单纯Fenton、Fenton/超声和Fenton/微波条件对于(甲基橙)MO降解速率情况。实验结果表明:Fenton/微波体系可以在短时间内实现MO的完全降解,其降解速率远远大于其他体系。(2)微波辅助铁尾矿类Fenton体系可以快速、有效地降解AO 7。AO 7的脱色在3.0min内完成,3.5 min TOC的去除率达58.6%,微波功率、铁尾矿量、H202浓度及AO 7的初始浓度均对AO 7的降解效率有影响。AO 7的降解效率随着微波功率和铁尾矿量的增加而增加,在pH3.0和H202浓度为1.98 mmol/L时AO 7的降解效率最高,·OH是降解AO 7的主要物种。采用Guassian 03软件计算了 AO 7的前线轨道电子云密度,N11和N12的FEDHOMo2+FEDLUMO2值较大,被·OH攻击的可能性较大;并结合GC-MS分析了中间产物,推测微波辅助铁尾矿类Fenton降解AO 7的途径为·OH首先攻击AO 7的N=N键,AO 7分解成含有苯环和萘环的中间体,然后中间体再进一步的被氧化开环,最终矿化成C02 和 H2O。(3)考察了微波辅助铁尾矿类Fenton体系降解TC的效率。结果表明,该体系6min后对TC的TOC去除率为60%;尾矿添加量、H202浓度、微波功率、溶液pH以及TC的初始浓度对降解效率有影响;降解效率随着微波功率、H202浓度以及尾矿材料的增加而增加;.OH是降解AO 7的主要物种;研究了整个实验过程中H202随时间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TC的降解速率明显大于H202的降解速率,TC是比H202更容易与·OH反应的物质;采用Guassian 03软件计算了TC的前线轨道电子云密度与键能值,并结合GC-MS、HPLC-MS分析了中间产物,推测了微波辅助铁尾矿类芬顿体系降解TC的途径。(4)微波辅助铁尾矿类Fenton体系可完全将AO 7水溶液脱毒;降解结束后尾矿中所含的有毒元素Cr、Mn、As均未检出,Cu、Pb析出量极少,均在μg级别,表明所建立的降解体系未造成二次污染;此外,铁尾矿在Fenton反应中显示了良好的稳定性,9次使用后Fe203的含量由原来的73.3%变为68.9%,而随着铁尾矿再重复利用,铁不再溶入溶液;使用9次后铁尾矿的XPS、XRD与使用前并无显着性区别;所建立的体系可以在中性条件下对水溶液中有机污染物进行高效降解,降低了对化学试剂的需求,处理成本低,可以实现以废治废,具有良好的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
田子山[7](2013)在《交流架空输电线路附近工频电场及其人体内感应电流计算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了掌握我国交流架空输电线路附近电场分布现状水平,解答公众对于交流架空输电线路附近电场环境问题的疑虑,给环境保护部门制定工频电场限制标准提供依据,本文从四个方面对交流架空输电线路附近电场环境问题进行了深入、全面的计算研究。①交流架空输电线路附近的未畸变电场计算研究。采用有限元法计算得到110kV、220kV、500kV、1000kV典型塔型交流架空输电线路下方距地1.5m处工频电场分布情况。研究表明,交流架空输电线路下方电场强度幅值的最大值并不一定随着其电压等级的提高而提高;交流架空输电线路下方的电场强度最大值通常出现在边导线正下方;500kV和1000kV交流架空输电线路边导线正下方距地1.5m处的电场强度幅值可能超过ICNIRP参照水平;本文所计算的我国境内4条交流架空输电线路输电走廊以外的未畸变工频电场强度不超过ICNIRP参照水平。②交流架空输电线路邻近建筑物时的畸变电场计算研究。采用有限元法计算110kV、220kV、500kV、1000kV典型塔型交流架空输电线路分别邻近输电走廊以外许可建设建筑物区域的1层楼建筑物、5层楼建筑物、10层楼建筑物时的畸变电场,得到畸变电场的分布特性。研究了物体材料和地面介质的相对介电常数和电导率对畸变电场的影响。研究发现,交流架空输电线路邻近建筑物时,在每层楼阳台护栏附近的畸变电场呈现人体上半身显着增强、人体下半身显着减弱的分布特性;本文所计算的4条交流架空输电线路邻近建筑物时,建筑物部分楼层的畸变电场强度最大值超出甚至远远超出ICNIRP参照水平。物体材料的相对介电常数在1至100区间和电导率在10-10S/m至10-7S/m区间时,相对介电常数和电导率的改变会显着影响畸变电场,可以通过改变物体材料物理属性来达到削弱畸变电场的目的。地面介质的物理属性对畸变电场的影响不大。③未畸变电场下人体内感应电流计算研究。采用基于有限积分法的频率缩放法计算人体内感应电流,计算中考虑入射电场方向、人体接地情况、人体介质物理属性的影响;推导了交流架空输电线路三相合成电场的基本特性,首次研究了三相合成的圆极化和椭圆极化电场下人体内感应电流的分布特性。研究表明,人体曝露于符合ICNIRP参照水平的线极化正弦平面工频电场中时,体内感应电流密度不超出ICNIRP基本限值;当电场从头顶垂直入射时,人体内的感应电流较大;人体接地时较人体绝缘时体内感应电流大;增加或降低人体组织电导率,体内的感应电流会相应增大或减小;人体曝露于符合ICNIRP参照水平的圆极化工频电场和椭圆极化工频电场中时,若该电场含有垂直于地面的分量,人体内的感应电流密度可能会超出ICNIRP基本限值,需引起注意。④畸变电场下人体内感应电流计算研究。首次建立交流架空线路邻近建筑物时阳台护栏附近的畸变电场等效源模型,采用基于有限积分法的频率缩放法计算畸变电场下人体内感应电流,计算中考虑了人体不同的朝向。研究发现,当人体处于幅值最大值为20000V/m的交流架空输电线路邻近建筑物时阳台护栏附近人经常活动区域的畸变电场中时,人体内所有主要组织、器官的感应电流密度均超过了ICNIRP基本限值;人体侧向面对该输电线路时,在人体内会产生更大的感应电流;骨髓中的畸变电场感应电流超标情况最为严重,已经超出了人体受工频电场影响的阙值,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邱秋[8](2011)在《辐射污染防治地方立法评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国家立法的缺失,近年来我国的辐射污染防治地方立法十分活跃。将放射性污染防治和电磁辐射污染防治合并,制定综合性的辐射污染防治法已成为地方立法的趋势。两种辐射污染同中有异,在污染特性、危害原理和危害程度上有明显的区别,综合性立法既有必要又具可行性。但现有立法未能反映两种辐射污染防治的根本不同,特别是回避和混淆两种辐射污染的防治原则,确立电磁辐射污染防治适用风险预防原则是当务之亟。
张芳芳[9](2009)在《节能环保与室内健康环境》文中认为本文阐述了室内环境污染的概念,并分析了室内污染物的来源与危害,包括悬浮颗粒物、气态污染物、氡和钍放射性物质及其子体和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危害。指出当前室内环境污染的"五大罪魁祸首"是甲醛、总挥发有机物、氡、苯、氨。分析当前室内环境监测的重要性,室内环境监测的项目,室内环境监测的管理现状及室内环境监测的发展前景,阐述了室内环境污染的治理和控制对策。从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到国家的法律法规,指出控制室内空气污染要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呼吁人们加强自我保护意识,依法维护身边的环境。
邱秋[10](2009)在《辐射污染防治地方立法评析》文中研究说明由于国家立法的缺失,近年来中国的辐射污染防治地方立法十分活跃。将放射性污染防治和电磁辐射污染防治合并,制定综合性的辐射污染防治法已成为地方立法的趋势。两种辐射污染同中有异,在污染特性、危害原理和危害程度上有明显的区别,综合性立法既有必要又具可行性。但现有立法未能反映两种辐射污染防治的根本不同,特别是回避和混淆两种辐射污染的防治原则,确立电磁辐射污染防治适用风险预防原则是当务之亟。
二、电磁波有致癌可能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磁波有致癌可能性(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3He极化的立式超低场磁共振成像系统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肺部疾病影像手段概述 |
1.1.2 磁共振肺部成像概述 |
1.1.3 超低场磁共振系统的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超低场磁共振技术研究现状 |
1.2.2 磁共振成像仿真现状 |
1.2.3 磁路系统研究现状 |
1.2.4 磁共振谱仪技术现状 |
1.3 研究重点和难点 |
1.3.1 研究重点 |
1.3.2 研究难点 |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论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磁共振成像基础 |
2.1 磁共振现象与原理 |
2.1.1 原子核的磁性 |
2.1.2 核子极化 |
2.1.3 磁共振现象与共振条件 |
2.1.4 弛豫现象 |
2.1.5 磁共振信号 |
2.2 磁共振成像原理 |
2.2.1 空间编码 |
2.2.2 层面选择 |
2.2.3 K空间与成像序列 |
第三章 磁共振成像仿真 |
3.1 链式磁共振仿真方法 |
3.1.1 布洛赫方程 |
3.1.2 链式仿真方法 |
3.1.3 仿真方法比较 |
3.2 磁共振成像仿真系统设计与验证 |
3.2.1 仿体模型 |
3.2.2 磁路系统仿真模型 |
3.2.3 仿真计算单元 |
3.2.4 射频接收线圈仿真模型 |
3.2.5 谱仪仿真模型 |
3.2.6 仿真系统验证 |
3.3 仿真平台应用 |
3.3.1 超低场磁共振平台梯度参数选择与验证 |
3.3.2 超极化与热极化成像的异同比较 |
3.3.3 超极化~3He成像序列设计与验证 |
3.4 本章小节 |
第四章 超低场磁共振系统磁场设计方法研究 |
4.1 磁场计算基础 |
4.1.1 毕奥-萨伐尔定律 |
4.1.2 有限长直导线的磁场计算 |
4.1.3 圆弧导线的磁场计算 |
4.1.4 多线圈磁场计算 |
4.2 立式超低场磁共振主磁体选型 |
4.2.1 主磁体分类 |
4.2.2 主磁体主要性能指标 |
4.2.3 主磁体总体方案选择 |
4.3 圆环形四线圈均匀场方案总结 |
4.3.1 引言 |
4.3.2 圆环形四线圈结构解集和约束方程 |
4.3.3 基于约束方程的优化设计方法 |
4.3.4 Lee-Whiting线圈构型优化实验 |
4.3.5 圆形四线圈构型性能分析实验 |
4.4 相似模型均匀场设计方法 |
4.4.1 运用相似性建模 |
4.4.2 相似模型四线圈均匀场设计方法 |
4.4.3 相似模型六线圈均匀场设计方法 |
4.5 立式超低场主磁体设计与实施 |
4.5.1 立式超低场主磁体仿真 |
4.5.2 正八边形双极板主磁体 |
4.6 纵向梯度线圈设计 |
4.6.1 结构设计与磁场计算分离的设计方法 |
4.6.2 八边形纵向梯度线圈的设计与实现 |
4.7 本章小节 |
第五章 超低场磁共振系统构建与验证 |
5.1 磁共振控制系统 |
5.1.1 磁共振谱仪设计探讨 |
5.1.2 序列开发环境设计探讨 |
5.1.3 磁共振设备调试终端软件简介 |
5.2 超低场磁共振系统集成 |
5.2.1 磁共振系统构成 |
5.2.2 功能模块之间的连接关系 |
5.2.3 系统集成 |
5.2.4 系统集成经验总结 |
5.3 超低场磁共振系统性能验证 |
5.3.1 热极化~1H成像实验 |
5.3.2 超极化~3He气体成像实验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1.1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和贡献 |
6.1.2 具体工作成效与不足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基于旋转矩阵的仿真方法 |
附录 2 链式仿真样例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2)W波段模式转换器和C波段环形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微波 |
1.2 高功率微波及其应用 |
1.3 模式变换器 |
1.3.1 波导模式变换器 |
1.3.2 准光模式变换器 |
1.4 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和结构安排 |
第二章 圆波导TE_(m,n)-TE_(m,n-1) 模式变换器 |
2.1 耦合波理论 |
2.2 TE_(m,n)-TE_(m,n-1) 光滑圆波导的耦合波方程 |
2.3 TE_(m,n)-TE_(m,n-1) 光滑圆波导的耦合系数表达式 |
2.4 龙格库塔法 |
2.5 模拟退火算法 |
2.6 小结 |
第三章 TE_(02)-TE_(01) 模式转换器 |
3.1 TE_(02)-TE_(01) 模式转换器原理 |
3.2 TE_(02)-TE_(01) 模式转换器数值计算 |
3.3 仿真验证 |
3.4 功率容量的估算 |
3.5 小结 |
第四章 光滑TE_(11)-HE_(11) 模式变换器 |
4.1 模式转换器的两段式结构 |
4.2 曲线和直线两段式 |
4.2.1 数值计算 |
4.2.2 仿真分析 |
4.2.3 功率容量的估算 |
4.3 曲线和曲线两段式 |
4.3.1 数值分析 |
4.3.2 仿真分析 |
4.3.3 功率容量估算 |
4.4 小结 |
第五章 C波段环形器的研究 |
5.1 环形器概述 |
5.2 环形器的应用 |
5.2.1 雷达系统 |
5.2.2 无线通信 |
5.3 双Y结环形器的原理 |
5.3.1 非互易结中的场 |
5.3.2 双Y圆盘结环形条件 |
5.4 环形器的设计 |
5.5 小结 |
第六章 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硕期间取得的成果 |
(3)双单片机控制的超声波百合干燥系统的设计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1 目前百合干燥加工工艺及其特点 |
2 超声波百合干燥的可行性 |
3 单片机控制的超声波百合真空干燥设计 |
4 结束语 |
(4)高中生提出物理问题能力评价量表的编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问题的提出 |
2 国内外对提出问题能力的已有研究 |
2.1 国内外对提出问题能力概念的已有研究 |
2.2 国内外对学生提出问题能力评价的已有研究 |
2.2.1 评价提出问题能力方式的已有研究 |
2.2.2 评价工具的已有研究 |
2.3 国内外对提出问题能力评价的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
2.4 研究提出问题能力的意义 |
3 学生“提出物理问题能力”的解构 |
3.1 发现问题 |
3.2 生成一般性问题 |
3.2.1 困难 |
3.2.2 可解性 |
3.3 形成可探究物理问题 |
4 提出物理问题能力的PTA评价量表的制定 |
4.1 提出物理问题能力要素的确定 |
4.2 评价指标的确定 |
4.2.1 “发现问题的能力”评价指标的确定 |
4.2.2 “生成一般性问题的能力”评价指标的确定 |
4.2.3 “形成可探究物理问题的能力”评价指标的确定 |
4.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4.3.1 三个一级指标的关系 |
4.3.2 有关二级指标的建议 |
5 “提出物理问题能力测试卷”的编制 |
5.1 测试题的开发框架和理论基础 |
5.2 测试卷的编制 |
6 “提出物理问题能力PTA评价量表”的试用、修订及信效度分析 |
6.1 试用 |
6.1.1 第一次试用 |
6.1.2 第二次试用 |
6.2 修订 |
6.2.1 指标权重的修订 |
6.2.2 能力等级的修订 |
6.2.3 使用说明的修订 |
6.2.4 “提出物理问题能力测试卷”项目的修订 |
6.3 信度与效度分析 |
6.3.1 内容效度量化分析 |
6.3.2 测试卷重测信度分析 |
7 学生提出物理问题能力的问卷调查 |
7.1 测试对象的选取 |
7.2 对曲阜市高一学生调查结果的统计 |
7.3 对曲阜市高一学生调查结果的讨论 |
7.3.1 整体能力的特征分析 |
7.3.2 各要素能力的特征分析 |
7.3.3 整体能力、各要素能力的比较分析 |
7.3.4 曲阜市高一学生提出物理问题能力的性别差异分析 |
7.3.5 曲阜市高一学生提出物理问题能力的学校差异性分析 |
8 总结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1.1 构建了“高中生提出物理问题能力PTA评价量表” |
8.1.2 了解到了曲阜市高一学生提出物理问题能力的现状 |
8.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高中生提出物理问题能力》一级和二级评价指标权重征集 |
附录2:《高中生提出物理问题能力》一级和二级评价指标权重修订 |
附录3:提出物理问题能力测试卷(初稿) |
附录4:提出物理问题能力测试卷(终稿) |
附录5:《提出物理问题能力测试卷》的内容效度调查 |
在读期间发表的专业论文 |
致谢 |
(5)电磁辐射检测技术与设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电磁场及电磁辐射 |
1.1.1 工频电磁场 |
1.1.2 射频电磁场 |
1.1.3 电磁辐射的来源 |
1.2 电磁辐射的危害 |
1.3 电磁辐射标准及检测仪器现状 |
1.3.1 国内电磁辐射标准存在的问题 |
1.3.2 电磁辐射检测仪研究现状 |
1.4 论文选题及研究内容 |
2 国内外电磁标准及辐射现状调研 |
2.1 国外射频电磁辐射标准的对比及分析 |
2.2 国内外射频电磁辐射标准的对比及分析 |
2.3 国外主流工频电磁辐射标准的对比及分析 |
2.4 其他工频电磁辐射标准的对比及分析 |
2.5 典型辐射源的实地测量结果 |
2.5.1 高压线综合场强测试 |
2.5.2 广播发射设备电磁污染测试 |
2.5.3 建筑室内电磁辐射测试 |
2.5.4 微波炉电磁污染现场测试 |
2.6 本章小结 |
3 电磁辐射检测仪硬件及外观设计 |
3.1 检测仪总体设计方案 |
3.2 探头模块 |
3.2.1 微波探头 |
3.2.2 低频磁场探头 |
3.2.3 低频电场探头 |
3.3 核心处理器单元模块 |
3.4 OLED显示模块 |
3.5 声光报警模块 |
3.6 主机及探头外壳设计 |
3.6.1 主机外壳设计及加工 |
3.6.2 外置探头设计及加工 |
3.7 本章小结 |
4 电磁辐射检测仪软件设计 |
4.1 检测仪的功能介绍 |
4.2 主程序模块 |
4.3 信号采集与处理程序 |
4.4 液晶显示设计 |
4.5 按键及声光报警 |
4.6 本章小结 |
5 电磁辐射检测仪系统测试 |
5.1 检测仪功能测试 |
5.2 检测仪探头的标定 |
5.2.1 高频电场的标定 |
5.2.2 低频磁场的标定 |
5.2.3 低频电场的标定 |
5.3 检测仪的计量与对比测试 |
5.4 工频电场的测试与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6)微波辅助—铁尾矿—类Fenton体系降解水中典型有机污染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尾矿简介 |
1.1.1 尾矿的特点 |
1.1.2 尾矿的危害 |
1.1.3 国内外尾矿的综合利用现状 |
1.1.4 尾矿在处理污染物方面的研究 |
1.2 染料简介 |
1.2.1 染料的发色机理 |
1.2.2 染料的分类 |
1.2.3 偶氮染料 |
1.3 抗生素简介 |
1.3.1 我国抗生素的使用现状 |
1.4 染料和抗生素降解研究 |
1.4.1 染料的废水处理研究现状 |
1.4.2 抗生素的降解 |
1.5 芬顿和类芬顿技术 |
1.5.1 芬顿技术介绍 |
1.5.2 芬顿体系的反应机理 |
1.5.3 芬顿技术的发展 |
1.5.4 芬顿及类芬顿技术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
1.6 本研究的意义与内容 |
1.6.1 研究意义 |
1.6.2 研究思路 |
1.6.3 研究内容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微波辅助含铁尾矿类Fenton体系的构建 |
2.1 实验方法 |
2.1.1 主要试剂与仪器 |
2.1.2 尾矿材料前处理 |
2.1.3 表征手段 |
2.1.4 微波类Fenton反应装置 |
2.1.5 降解实验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表征分析 |
2.2.2 尾矿活性比较 |
2.3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微波辅助铁尾矿类芬顿降解酸性橙7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3.3 化学计算 |
3.4 微波类Fenton反应体系 |
3.4.1 微波类Fenton反应装置 |
3.4.2 目标物的选择 |
3.4.3 微波铁尾矿类芬顿降解AO 7实验与分析测定 |
3.4.4 AO 7标准曲线的测定 |
3.4.5 AO 7的产物分析 |
3.5 结果与讨论 |
3.5.1 微波辅助铁尾矿类Fenton降解AO 7 |
3.5.2 微波辅助铁尾矿类Fenton催化降解的影响因素 |
3.5.3 催化剂稳定性 |
3.6 微波辅助铁尾矿类Fenton降解AO 7机理研究 |
3.6.1 微波辅助铁尾矿类Fenton降解AO 7 UV-Vis光谱 |
3.6.2 微波辅助铁尾矿类Fenton降解AO 7机理 |
3.7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微波辅助铁尾矿类芬顿降解四环素研究 |
4.1 试验方法 |
4.1.1 主要试剂与仪器 |
4.1.2 转炉渣铁尾矿前处理 |
4.1.3 降解实验 |
4.1.4 分析方法 |
4.1.5 化学计算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TC非均相Fenton催化降解的影响因素 |
4.2.2 TC非均相Fenton催化降解的影响因素 |
4.2.3 TC降解机理 |
4.3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尾矿类Fenton处理技术的环境安全、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评价 |
5.1 环境安全评价 |
5.1.1 毒性试验 |
5.1.2 溶出试验 |
5.1.3 尾矿降解前后变化 |
5.1.4 小结 |
5.2 经济评价 |
5.2.1 有效降低污染治理成本 |
5.2.2 转炉渣铁尾矿的重复利用性 |
5.2.3 促进矿产区经济和农业发展 |
5.3 社会效应评价 |
5.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总结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特色与创新点 |
6.3 展望 |
攻读博士期间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7)交流架空输电线路附近工频电场及其人体内感应电流计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交流输电网络的发展 |
1.1.2 电磁环境问题受到公众关注 |
1.2 交流架空输电线路电磁场对环境的影响 |
1.2.1 工频电磁场对人体的生物效应 |
1.2.2 工频电磁场的相关限值和标准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电磁场计算方法的发展概况 |
1.3.2 输电线路附近工频电场研究现状 |
1.3.3 输电线路邻近建筑物时的畸变电场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3.4 工频电场条件下人体内感应电流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4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交流架空输电线路下工频电场计算分析 |
2.1 有限元法的基本原理 |
2.1.1 有限元思想 |
2.1.2 标量位有限元法计算三维电场 |
2.1.3 有限元网格剖分 |
2.1.4 引入无限元 |
2.2 交流架空输电线路工频电场计算模型的建立和验证 |
2.3 有限元法计算交流架空输电线路下三维工频电场 |
2.4 计算结果验证和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交流架空输电线路邻近建筑物时的畸变电场计算分析 |
3.1 建筑物模型的建立 |
3.1.1 建筑物墙体材料的选择 |
3.1.2 建立建筑物模型 |
3.2 建筑物附近畸变电场强的区域 |
3.3 楼层对畸变电场的影响 |
3.3.1 5 层楼建筑物附近畸变电场分布特性 |
3.3.2 10 层楼建筑物附近畸变电场分布特性 |
3.3.3 建筑物中人经常活动区域的畸变电场分布特性 |
3.4 物体材料相对介电常数和电导率对畸变电场的影响 |
3.5 地面相对介电常数和电导率对畸变电场的影响 |
3.6 本章小结 |
4 未畸变工频电场下人体内感应电流计算分析 |
4.1 有限积分法 |
4.2 基于有限积分法计算高精度低频模型的频率缩放法 |
4.2.1 似稳态电磁场 |
4.2.2 趋肤效应 |
4.2.3 人体内感应电场和电流的计算 |
4.3 人体模型 |
4.3.1 数字化人体模型 |
4.3.2 不同频率下人体各组织相对介电常数和电导率计算 |
4.4 未畸变工频电场下人体内感应电流计算模型的建立 |
4.5 未畸变工频电场下人体内感应电流分布特性 |
4.5.1 电场方向对人体内感应电流的影响 |
4.5.2 接地情况对人体内感应电流的影响 |
4.5.3 人体组织电导率对人体内感应电流的影响 |
4.6 旋转极化电场对人体内感应电流的影响 |
4.6.1 交流架空输电线路下的极化电场 |
4.6.2 旋转极化电场下人体内感应电流计算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5 畸变电场下人体内感应电流计算分析 |
5.1 建立畸变电场等效源的必要性 |
5.2 交流架空输电线路邻近建筑时的畸变电场等效源的建立 |
5.2.1 时变电磁场的唯一性定理和等效定理 |
5.2.2 建立畸变电场等效源 |
5.3 输电线路邻近建筑时的畸变电场下人体内感应电流计算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10)辐射污染防治地方立法评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辐射及辐射污染防治立法的趋势 |
2 放射性污染与电磁辐射污染的联系与区别 |
2.1 污染特性的区别 |
2.2 危害原理的区别 |
2.3 危害程度的区别 |
3 电磁辐射污染防治的基本原则:风险预防原则 |
四、电磁波有致癌可能性(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3He极化的立式超低场磁共振成像系统设计方法研究[D]. 胡亮亮. 合肥工业大学, 2021(02)
- [2]W波段模式转换器和C波段环形器的研究[D]. 张维.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3]双单片机控制的超声波百合干燥系统的设计与开发[J]. 王瑾,杜福鹏. 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02)
- [4]高中生提出物理问题能力评价量表的编制与应用[D]. 杨夏. 曲阜师范大学, 2018(12)
- [5]电磁辐射检测技术与设备研究[D]. 李鑫. 大连理工大学, 2015(03)
- [6]微波辅助—铁尾矿—类Fenton体系降解水中典型有机污染物的研究[D]. 郑建明. 南京大学, 2014(04)
- [7]交流架空输电线路附近工频电场及其人体内感应电流计算研究[D]. 田子山. 重庆大学, 2013(03)
- [8]辐射污染防治地方立法评析[A]. 邱秋. 生态安全与环境风险防范法治建设——2011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二册), 2011
- [9]节能环保与室内健康环境[A]. 张芳芳.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 2009
- [10]辐射污染防治地方立法评析[J]. 邱秋. 环境科学与管理, 2009(04)
标签: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危害论文; 辐射危害论文; 微波辐射论文; 架空线路论文; 仿真软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