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强化财政职能 再塑古镇辉煌(论文文献综述)
郭先登[1](2022)在《论“十五五”期区域经济发展新视角——兼论多规划期接续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聚光点》文中研究指明面对即远即近即将到来的"十五五"规划期,区域以"明天即是未来的大思维",着眼于未来,清晰总结"十四五"前期时段取得的新成就的成因与经验,正确评估中后期时段实现的目标任务;针对出现或可能产生的问题,以研究、思考与理论指导"实践假想"的新视角,遵循接续平衡发展规律,牢固把握历史性新机遇、精准锚定新奋斗方向、科学谋划发展新定位;科学研判"十五五"接续发展主要指向,确立本域由新视角决定的切实可行与落地落实的经济运行主要聚光点,实现"十五五"及后多个规划期共同接续完成第二个百年远景发展目标。
高洁[2](2021)在《基于文化视角的中西文化遗产管理比较研究》文中提出从文化的视角出发,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比了中西方文化遗产管理的异同,对中西方各自传统文化影响下的文化遗产管理进行了梳理。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有两个方面:一是对比中西方遗产管理的异同,通过比较来更好的认识自身,并探索可以借鉴的经验;二是将文化理论和跨文化理论应用在文化遗产管理的各个层面,尝试分析遗产所体现的文化价值以及传统文化对遗产管理的深层影响。中西文化遗产管理的比较可以分为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横向比较分为静态对比和动态对比,即中西方管理体系的静态对比和遗产管理中出现的跨文化交流;纵向对比即对比中西方遗产管理的发展阶段。遗产管理的横向比较从主体——利益相关者、客体一—文化遗产和介体——管理体制三个部分展开。西方是个宽泛的概念,从遗产管理的实践角度来看,这里的西方主要指西方的文化源头一—欧洲。在研究中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比较研究、跨文化研究和案例研究等方法。论文共分七章。第一章是中西遗产管理发展阶段的比较,即纵向比较。欧洲的保护思想演变主要围绕“修复”一词展开,不同的修复原则和手段反映了每个时代人们对遗产价值的不同理解。保护中的“价值理性”关注“为何保护”,而“工具理性”关注“如何保护”,这两者构成了对立又统一的整体。中国的遗产保护与管理同样面临这个问题,价值由谁决定?西方成熟的保护理念是否具有本土适应性?要解决这些问题都必须从根源入手,既要了解遗产的传统文化价值,也要了解遗产对当代人的价值。案例部分以西班牙世界遗产为例,西班牙的遗产保护与管理因社会制度等原因曾落后于英美意等国,也曾经历过因保护理念变化而造成破坏的问题。在文化遗产的丰富性、独特性和多元化上与中国具有相似性,对我国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中国的遗产保护开始较晚,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大众旅游的兴起,以及申报世界遗产所带来的巨大效益的影响,遗产保护与管理的理论也迅速发展起来。我国的遗产保护理论很大程度上受到西方理论的影响和制约,还需探索真正适合于中国的遗产发展之路。第二章是中西传统文化差异在建筑遗产中的体现。本章以建筑遗产为例,说明了不同材质与风格的建筑遗产所反映出的文化特征和核心价值。西方建筑以石材为主,风格雄壮威严;中国建筑以木材为主,显得纤细灵动,遗产建筑本体的差异性体现出中西传统文化的不同精神内核。中西管理思想也与传统文化密切相关,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儒家文化,本身就是治国安邦的理论,可以被称作“管理型思想”。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儒家文化不断糅合其他文化特质,成为多个朝代管理大一统帝国的有效手段,这些管理思想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西方的管理思想起初是“见物不见人”的,没有将人的价值作为管理的目的。随着时代的发展,西方也开始将管理中的人看作是复杂的个体,更接近儒家思想中所倡导的“以人为本”。到了现代这个紧密相连的全球化时代,中西文化的差异性日益显着。不同民族的文化可以拿来比较,但不存在统一的价值体系,文化不会向着同一个方向进化,只会在各自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性并存是发展的趋势,文化交流与互补必定会对世界的发展有所助益。第三章是中西文化遗产管理体制比较。管理体制是遗产管理中的介体,连接起作为主体的人和作为客体的遗产。在中国遗产事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比如遗产地过度商业化、真实性受损、文化认同缺失、利益相关者的矛盾以及对世界遗产的过度利用等。这些问题的出现都与遗产管理体制密切相关,因此体制问题一直是国内学者研究的焦点。我国的遗产管理体制经历了从封闭到开放的过程,多种管理经营模式应运而生,但总体上还是以政府主导、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为主。同时,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目标仍是发展的主要目标,由此导致了保护与利用之间的矛盾。在遗产价值认知方面,管理者和民众的遗产保护意识尚需培养。在管理模式、资金来源、保护和管理的多元化参与等方面可以借鉴西方的经验。遗产管理和旅游管理关系密切,相互交融,由于遗产也可以被看作是资源,如何合理利用遗产资源,避免空置和过度利用两个极端,是每个遗产地都要平衡的问题。第四章是中西文化遗产管理中的利益相关者比较研究。利益相关者是遗产管理中的主体,包括管理者、保护者、经营者、社区居民、遗产旅游者、非政府组织、社会大众等。管理者与保护者有时是一体的,有时是多个主体,在我国政府是遗产管理责任的主要承担着者,但也不应忽视保护专家的作用。遗产经营者与遗产地居民是一对具有互动关系的主体,二者利益关系的平衡与否直接影响到遗产地的可持续发展。遗产旅游者是受到各方关注的群体,中西方遗产旅游者在看待遗产价值和审美文化方面都存在差异,特别是在对真实性的追求上差异更为显着。如何平衡旅游业发展与遗产保护的关系也是中西方学者研究的焦点问题,遗产地旅游活动中的各种关系都是围绕旅游者展开的,管理者、经营者和参与到景区经营中的社区居民往往会以旅游者的需求为目标。但遗产景区有其特殊性,它还担负着发展社会文化的任务,如果完全迎合大众游客的需求,遗产景区难以发挥它的全部功能。提升旅游的文化和精神层次,是现代文化和遗产旅游的发展方向。遗产地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是动态变化的,只有找到这些关系之间的平衡才能做到遗产地的可持续发展。第五、六、七章为案例研究。第五章比较了遗产活化和遗产数字化管理的中西理论与实践。“活化”是指对遗产的物质层面和价值层面所体现的文化加以“诠释—融合—重构”的过程。遗产的数字化既是主动迎合了时代的发展,也是为了应对社会的改变而必须做出的选择。由于信息时代和互联网的发展,我国与西方在数字化方面的发展齐头并进,并在应用领域超越了西方。故宫在遗产活化和数字化方面做出了许多创新性的实践,收获了正向的社会反馈,这些经验也被其他文化机构所借鉴,对推广和传承文化起到了积极作用。西方研究关注的焦点是数字化、新媒体和社交网络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讨论了技术发展与文化变革的关系。一些学者对数字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快速发展抱有谨慎的态度,反对技术决定论,认为工具应当为人的目的服务。遗产活化的形式多种多样,但其基本方式都是要对传统文化有了深入了解之后,解码“文化基因”,然后与现代生活方式相连接,给人以怀旧的体验或对文化的共鸣。第六章讨论了历史城镇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比较了西班牙的圣地亚哥古城与曲阜。这两处遗产都是各自国家的文化圣地,如何解决传统与现代的矛盾是它们发展中的重要问题。世代生活在历史城镇中的居民是那里的主人,历史城镇也是最能体现利益相关者关系的遗产,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其中的关键问题。曲阜和圣地亚哥古城同属于“文化圣地”,历史城镇常见的商业化倾向可能会削弱其神圣性和文化价值,也可能会出现“创造性破坏”的情况。历史城镇的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基于文化的解决方案,除了要注重物质遗产的保护,还要重视遗产的价值和文化符号,关注遗产地的地格和历史文化背景。同时,保护传统和现代发展之间需要找到平衡,要考虑到住房、人口、就业、商业、环境、社区融合与文化认同等因素。未来曲阜的发展还要理清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找到阻碍发展的症结,从而将更好的阐释和发扬儒家文化。第七章比较了两条文化线路遗产,分别是丝绸之路和朝圣之路。文化线路遗产是世界文化遗产中较新的一类,它突破了过去以点状为主的类型特征,在空间上做了延伸。同时也扩展了文化遗产的内涵和外延,避免了文化脉络的割裂,丰富了遗产参观者的活动内容与体验。这类遗产具有流动性和跨文化交流的特征,在管理上更是涉及到跨国的遗产管理,可以借鉴国际管理的经验。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由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多地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旅游经济的表现优于宏观经济发展,旅游业在这些国家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更为突出,旅游减贫、带动就业等作用需进一步引导、扶持和彰显,文化旅游能够对丝绸之路的复兴发挥重要作用。创新点在于:首先,在研究视角方面,从文化的视角对遗产管理进行研究,是一个比较新的切入点。文化遗产不是无本之木,它的存在本身就代表了文化的传承,因此也要用延续的眼光去看待遗产,把文化遗产放置在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去理解和管理。其次,在研究思路与内容上,对比了两个空间——中国与西方,梳理了两个方向——横向与纵向,分析了三个组成部分——遗产管理的主体、客体和介体。在案例部分探讨了三类具有遗产管理领域代表性和前沿性的文化遗产。第三,在研究方法上,采取了跨学科的研究方法,融合了历史学、文化比较学、国际管理学、旅游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管理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文化,运用了文化与跨文化的理论,讨论了中西差异和经验借鉴,也探索了我国文化遗产的国际化之路。文化遗产是由一代又一代人选择保存下来的,文化遗产的价值既取决于历史,也取决于当代和未来。目前我国文化遗产事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遗产除经济价值之外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通过了解西方遗产的发展道路和经验,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自身,要学习西方的先进理念,更要从本国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文化遗产事业可以促进社会文化的良性发展,进而使我国的文化遗产“走出去”,推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童碧莹[3](2021)在《村落家族文化认同重塑研究 ——以前童元宵行会为个案》文中研究说明
王世杰[4](2020)在《惠安县全域旅游发展中的政府职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当前旅游业发展面临着新时期、新形势、新要求,传统的旅游已经无法满足广大游客的需求。全域旅游的提出打破了旅游的传统界限,可以说是跳出旅游看旅游、发展旅游的全新路径,将有力推动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资源整合、产业融合、共建共享、共同发展。惠安县位于“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东亚文化之都”泉州境内,与台湾隔海相望。县域半城青山半城碧水,自然风景奇秀,人文名胜荟萃,民俗风情独俏,是镶嵌在海峡西岸的一颗明珠,发展全域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惠安县由于全域旅游发展起步晚、基础弱,旅游产业发展滞后,潜力未充分挖掘,地方政府在全域旅游发展中职能的行使尚存在不足,推动惠安全域旅游发展,打造经济新增长极还大有可为。本文主要运用了文献研究法、访谈法、问卷法等研究方法,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方式,对惠安县政府在全域旅游发展中职能的行使和存在问题进行梳理,对国内全域旅游发展较好地区的经验进行总结提炼,提出了惠安县全域旅游发展中完善政府职能的建议,包括惠安政府要发挥好决策主导、公共服务、统筹协调、监督管理、宣传推介等职能,不断完善全域旅游政策制度、强化全域旅游要素保障、增强旅游产业的融合力、加强全域旅游监管力度、增强宣传营销的影响力等,为惠安全域旅游发展中政府职能行使提供借鉴。
张莹[5](2019)在《乡村旅游开发中的基层政府职能研究 ——以郯城县马头镇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改善,近年来,乡村旅游的发展走上了快车道,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乡村旅游不仅使农村的自然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而且在提供就业岗位、带动周边附属产业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也受到了当地政府和居民的重视。因此,越来越多的基层政府顺势而为,采取多种政策措施引导、支持本地区乡村旅游的开发,进而拉动乡村经济提升和社会进步。但受到政府管理机制落后、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专业人才缺失、规划落实不到位等因素的制约,乡村旅游的发展出现了各式各样的问题。在研究过程中,本文从基层政府职能发挥的角度出发,选取乡村旅游发展处于初始阶段的郯城县马头镇为例,利用文献分析、问卷调查、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进行研究。在阅读相关理论着作,在知网和山大图书馆网站上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乡村旅游和乡村旅游发展中政府职能的内涵做出界定;借助自身工作便利,利用调查问卷和实地访谈方式,对马头镇的政府工作者、旅游从业人员、游客等进行重点分析,对马头镇现有的历史文化资源、自然环境资源、红色教育资源等现状进行调研,通过访谈调研得出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当前马头镇政府存在规划不系统、落实不到位,公共性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滞后,对旅游业整体特色发掘和塑造力度不够、培养和引进旅游专业人才政策缺失等问题;导致问题的原因包括政府对乡村旅游的认识不够、政府财政资金投入不足、管理机制落后、乡村旅游管理部门人员编制不足、素质不高;最后,从国内、国外两个角度出发,选取宏村、老子山、成都周边县区、美国、韩国、日本等部分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的有益经验,结合马头镇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提出建议,主要有完善管理体制,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建立多元融资机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人才引进和培养,提升乡村旅游竞争力、统筹安排资源,强化政府旅游宣传服务、发挥监管作用,构建适合乡村旅游发展的社会管理机制等方面措施,为基层政府更好发挥政府职能,助推乡村旅游健康和可持续发展,进而带动本地经济展发展提供依据。
刘爱广[6](2019)在《知识旅行:埃及亡国史在晚清中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甲午一役,使得中国社会各阶层深切感触到“千年变局”意涵,此后,外患愈趋愈烈,国亡无日之感时时萦绕在中国上空。面对此一危局,传统知识体系营构出的思想资源,难以应对;中西海通后,欧风美雨携带各式西方知识涌入中国,晚清士人藉此编制出繁复多样的知识空间以御艰危时局。既往研究对于晚清民族建构思想来源的讨论多集中于传统资源与西方理论两者之间,实则两者之外,诸如波兰、朝鲜、土耳其、印度、埃及等域外亡国,亦在晚清中国思想脉络中充当了民族主义的重要思想资源。亚非亡国中,埃及与中国同为“文明”古国,近代又因“外债”亡国,与晚清中国存在诸多相似之处为国人关注。甲午至武昌起义间,埃及亡国史透过报刊、教科书等媒介,借以弹词戏曲、竹枝词等表达形式广为流传,化为亡国象征,时常出现在政治讨论、启蒙话语塑造中。就讨论主题而言,“外债”“文明”“改革”是中心话题。埃及曾经的改革,因借“外债”终致失败亡国,成为时人形塑“外债”等于“亡国”象征的重要凭藉,推动晚清经济民族主义画卷的展开;埃及改革故事,也促使国人思考在主权沦丧、民族帝国主义思潮盛行背景下,改革似不是唯一救亡途径,尊西与恐西之间,体现出世人对民族不能竞于世界之忧思。在对西方文明敬畏游移间,国人接受了“文明”进化沉沦论说,同时,祭起“文明”大旗,创造出埃及、中国、印度为“文明古国”的传统,借此展开中国“文明”再造重生、凤凰涅盘的想象旅程。而如何认知英国统治下埃及的近代性问题,背后却存在着难以回避的内在矛盾,若英国占领统治埃及在进化秩序中是值得赞美的合理行为,是否意味着侵略行迹具有正当性;若不合理,则需要破解西方话语中建构出的占领—进步模式。这种对西方“文明”及侵略的矛盾态度,恰是晚清民族主义表陈中矛盾、两难状况的反映。以埃及亡国史为载体讨论晚清民族主义,不仅有利于突破“兴亡史鉴”认知视角的局限,通过这一载体亦可称呈现晚清民族主义歧异多元的画卷,触及民族国家建构进程中核心问题。体悟晚清中国致力于建构现代民族国家的艰辛历程,展现通往现代民族国家这一终极目标的不同路径与取向。
曹迪[7](2019)在《历史街区功能植入与活化利用研究 ——以青岛市北区为例》文中认为历史街区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同时又具有累积发展的不可重复性。历史街区形成年代久远,且在后续的发展中常缺乏有效维护,致使物质老化、内部经济活力衰退等问题频发。合理的功能植入及规划策略有利于历史街区的价值展示与活化利用,最终实现历史街区的可持续保护与利用。因此探索构建历史街区的功能植入方法具有较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实践意义。青岛是现代城市规划思想及理论在中国的最早实践地。2013年起市北区政府执行大规模“棚户区改造”政策,导致行政区范围内6片经市政府核定公布的历史街区出现严重的空心化现象,社区结构与原有功能消失、间接损害了历史街区的物质保护。如何正确开展历史街区的活化利用工作并通过功能植入的方式展示历史街区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同时兼顾经济发展与城市中心品质提升是当下急需考虑的问题。本文在总结国内外历史街区研究与保护利用历程的基础上,提出历史街区功能植入的原则以及综合活化、价值提升两大目标,构建了包含价值评价、功能选择、载体植入、系统耦合、多元模式在内的历史街区功能植入策略,并对实施机制提出了针对政府及社会层面的措施与建议。本文以青岛市北区历史街区为具体研究对象,对市北区历史街区的历史沿革与价值内涵进行研究分析并总结相应发展问题。基于历史街区价值特色与实际更新条件的差异,从城市宏观角度及价值导向的视角下指导历史街区明确功能定位、选择适宜的功能类型以及植入落实方式。从物质空间、经济发展、区域联动三个层面实现历史街区的历史文化保护、城市高品质活力发展及有机、和谐、可持续更新。最后,文章总结研究存在的问题及不足,并对未来相关领域的研究提出展望。
王惠蓉[8](2018)在《福建“海丝”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以“地方感”的建构为视角》文中研究说明“海丝”文化产业特指与古“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历史资源相联系的地方性文化产业,该类型文化产业以丰富的“海丝”文化遗产和鲜明的文化特质为基础资源,以地方的特殊性作为地方再生资产,更重视商业市场价值及精神生活价值的统一。论文研究的主要问题是:福建“海丝”文化产业的创业实践,如何使情感经验、文化传播与地方认同感形成有效互动的内在机理,以此建构优质的“地方感”。论文拓展了文化产业和文化传播相融合的理论视角,是对当前国家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理论回应,也对地方性文化产业发展对策提供了新的理论观照角度,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论文把“地方感”建构视角引入文化产业中的文化生产和文化传播研究,提出地方性文化产业发展应以“地方感”的建构作为核心目标,这是本研究的重要创新性视角。主要创新之处还有:将情感经验、地方认同、文化传播三者相合的文化生产作为地方性文化产业发展的理论问题与对策研究;第一次将福建省以“海丝文化”资源为基础的文化产业作为独立系统的研究对象,建立特定文化产业类型研究的理论架构。论文先对福建“海丝”文化资源进行价值重塑;再整体上分析福建地方性文化产业政策的现状及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文化政策创新路径。在以上先导性研究的基础上,对福建“海丝”文化产业的三种类型化代表深入研究,最后提出相应理论架构和对策建议,即:①以建构“地方感”为地方性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价值;②以文化传播观发展地方性文化产业;③以文化治理观创新地方文化产业政策;④使文化生产的内在冲突性成为地方性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⑤用新媒介观作为地方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路径;⑥关注小众效应等六大内容。该研究的未来展望主要为:该问题在理论上应与国家形象、国家治理以及文化治理等相关问题获得更加紧密地联系,从而拓深文化产业研究的理论道路。同时,可进一步在理论上和方法上完善地方性文化产业与“地方感”建构的研究范式。
张静[9](2017)在《封丘县陈桥古镇宋源文化景观规划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河南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分布有多座年代久远的文化古镇,古镇文化保护和传承是近些年规划与设计的重中之重。封丘县陈桥古镇作为宋文化发源地且保留鲜明的驿站文化特色,在黄河湿地保护区的绿色背景下,具有重要规划与设计意义。本着保护与开发平衡的原则,挖掘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对古镇展开必要的空间规划与环境设计,最终达成文化旅游与生态建设双赢的目标,是本文重点研究的方向。本文通过收集整理对比分析国内外相关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及古镇的建设规划,基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学科知识,运用有机更新、景观基因等理论,以封丘县陈桥古镇建设规划为例,明确相关概念理论,从古镇特色景观规划与生态保护规划两方面入手,坚持原真性、整体性、生态性、居民参与性、保护性原则。从生态角度布置古镇空间格局,建立满足居民心理和实际需求的道路结构规划,当地自然文化环境的基础上进行生态规划,多方面着手处理居民建筑文化、公共建筑文化、休闲健身文化、游艺文化、饮食文化等景观敏感区规划,建设符合当地居民当今及未来对环境美感体验的新区规划,提炼陈桥古镇宋源文化景观的基因影响因子,打造陈桥古镇地域性景观基因,增强文化辨识度、从整体性保护当地文化,促进陈桥古镇宋文化的传承和影响。古镇建设实际上是对设计尺度和景观风貌的调控,空间尺度的再管理,宏观上确定古镇的生活社区基调。原住居民是古镇文化延续的本体,居民参与必将丰富古镇建设的文化精髓和内蕴,从整体上把握,改造成一个集人、文、地、景、产的生活综合体,避免设计的同质化,真正更新属于陈桥的自有古镇特色。
姜梦云[10](2017)在《新疆伊犁特克斯县八卦城风貌保护与更新利用模式研究》文中认为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文明孕育了很多历史悠久的城市,这些城市或规划格局严整,或建筑风格独特,或地方特色浓郁,或与周边的山水格局融为一体,它们作为历史变迁的见证者,用自身的发展演变记录了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然而在城市快速化发展、人口不断增长的现代社会,多数古城都难以支撑变化的城市空间需求,新功能的置入也使得古城韵味荡然无存。特克斯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结构完整、形态正规,规模宏大的八卦城,更是中国传统周易文化与西方田园城市建设理念的集中体现。然而现状的城市建设和经济状况并不理想。特克斯县目前以农业畜牧业为主体产业,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缺少整体长远的规划,特克斯在城市建设方面已经出现了片断性的破坏,基础服务设施也相对落后。为解决城市目前面临的问题,改善现状环境,发展旅游经济,特克斯县政府决定建设新城,将八卦老城逐步转变为旅游服务中心。旅游产业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给特克斯带来空前的机遇,同时也对特克斯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造成了风险与压力。从全局视野出发,发展和保护并重并行,是本次课题研究的关键问题。在西北院屈培青工作室实习期间,笔者在老师的带领下十分荣幸地参与到《新疆伊犁特克斯县八卦城改造概念策划》的项目中,结合设计团队展开城市改造策划的课题,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探讨和设计研究。首先,总结分析国内外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理论和实践的国际趋势,以此作为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其次,对特克斯八卦城的建制沿革、城市规划布局、单元空间结构、整体街区环境和建筑风貌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对城市的资源特色、文化价值、历史风貌、城市职能、功能分布、商业业态、旅游设施等内容进行总结分析;对八卦城的文化旅游资源潜力和发展空间进行分析,提出八卦城在城市保护与更新中面临的具体问题。再次,结合实际调研案例,对其它有代表性的城市进行比较分析。探索适用于特克斯八卦城风貌保护与更新利用的具体措施。通过实地踏勘和项目调研,深入分析平遥、凤凰、陈炉、束河、大鹏、惠远和帕尔玛诺瓦这七个历史城镇的保护与更新利用模式,探索八卦城应保护与更新的内容,应如何保护如何更新。最后,在对特克斯八卦城的历史文化资源及城市发展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与八卦城有相似之处的代表性成功案例进行对比研究。根据实际情况总结提炼特克斯八卦城的保护更新模式以及具体实施策略,并提出历史城区结构性保护、整体风貌更新及文化旅游发展的设计策略。
二、强化财政职能 再塑古镇辉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强化财政职能 再塑古镇辉煌(论文提纲范文)
(1)论“十五五”期区域经济发展新视角——兼论多规划期接续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聚光点(论文提纲范文)
一、在中华民族取得经济社会发展辉煌成就的历程中,确立“十五五”及后四个规划期实现远景目标的新视角与聚光点 |
二、笃定以深化“改革”推动发展为主题的新视角,聚光不断生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创新提升运行模式水平 |
三、笃定以数字经济进入更加充分发展时代的新视角,聚光加快建立数字经济新结构 |
(一)聚光算力与算法新产业,使之成为数字经济新结构的核心产业 |
(二)聚光以大数据处理与推广为主题的规模化发展大趋势,使之成为数字经济新结构的硬核性物质基础 |
(三)聚光以大数据为新动能,加快提高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水平,充分展现大数据改造传统产业新气象 |
(四)聚光以大数据为新动能,加快实现数字经济与运输经济完整的深度融合 |
(五)聚光以大数据为新动力,加快实现数字经济与杠杆经济深度融合发展 |
四、笃定以新战略主导新布局的新视角,聚光实施六大战略,不断提高区域在完善大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新格局进程中的竞争力 |
(一)深入实施以城市中心力为主题的强市战略 |
(二)深入实施以科技原创为主题的创新战略 |
(三)深入实施以人民福祉为主题的共享经济发展战略 |
(四)深入实施以美丽家园为主题的环境生态化战略 |
(五)深入实施以区域新场景为主题的文旅经济带动发展战略 |
(六)深入实施以乡村振兴为主题的县域新“三农”发展战略 |
五、笃定以深入实施完善大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新格局为主体的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新视角,聚光新型城市圈群同城一体化发展 |
(2)基于文化视角的中西文化遗产管理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概念界定与研究综述 |
一、概念界定 |
二、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的创新点 |
第四节 相关理论 |
一、文化遗产价值判定标准 |
二、文化遗产活化理论 |
三、真实性理论 |
四、文化认同理论 |
五、跨文化理论 |
第一章 中西遗产管理的发展阶段比较 |
第一节 欧洲遗产理论的发展阶段 |
一、古典时期(17世纪前) |
二、17世纪至19世纪初期 |
三、19世纪初期至19世纪90年代 |
四、19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中后期 |
五、现代修复理论(20世纪后期至21世纪) |
六、遗产保护与管理中常用词词义辨析 |
第二节 西班牙遗产管理的发展阶段 |
一、早期的修复实践(19世纪以前) |
二、19世纪的保护实践 |
三、20世纪的遗产保护与管理 |
第三节 中国遗产管理的发展阶段 |
一、中国传统的修复实践(20世纪之前) |
二、现代遗产管理的萌芽期(20世纪初至20世纪60年代) |
三、停滞期与摸索期(20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80年代) |
四、现代遗产管理的发展期(20世纪90年代至今) |
第四节 中西遗产管理发展阶段的比较 |
一、英法遗产管理的比较 |
二、中西遗产管理发展阶段中体现出的文化差异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中西传统文化差异在遗产管理中的体现 |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遗产及管理思想中的体现 |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四个维度 |
二、中国建筑遗产的文化特征 |
三、中国的管理文化 |
第二节 西方传统文化在建筑遗产及管理思想中的体现 |
一、西方传统文化的四个维度 |
二、西方建筑遗产的文化特征 |
三、西方的管理文化 |
第三节 中西方建筑遗产特征及管理思想比较 |
一、中西传统文化四个维度的比较 |
二、中西建筑遗产的文化特征比较 |
三、中西方管理文化的比较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西文化遗产管理体制比较 |
第一节 中国遗产管理体制 |
一、我国遗产管理体制 |
二、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关系 |
三、我国遗产管理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四、我国遗产管理的法律框架 |
第二节 西方遗产管理体制 |
一、西方国家的遗产管理体制 |
二、“以价值为导向”的管理方法 |
三、文化遗产的效益评价 |
四、国际遗产保护与管理的法律框架 |
第三节 西班牙遗产管理体制 |
一、西班牙遗产保护机构 |
二、西班牙遗产管理的法律框架 |
三、西班牙的特色保护措施 |
第四节 中西遗产管理体制的比较与借鉴 |
一、中西遗产管理法律框架的比较 |
二、国际遗产管理理念的本土化问题 |
三、中西遗产管理体制的比较 |
四、西方管理体制的借鉴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西文化遗产管理中的利益相关者比较 |
第一节 文化遗产管理中的利益相关者概述 |
一、遗产管理者与保护者 |
二、遗产经营者 |
三、遗产地社区居民 |
四、遗产旅游者 |
五、非政府组织 |
六、社会大众 |
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 |
第二节 中西文化遗产管理者与保护者的比较 |
一、文化遗产的保护主体 |
二、保护与科学的关系 |
第三节 中西文化遗产经营者与社区居民的比较 |
一、遗产经营者比较 |
二、社区居民的参与度比较 |
三、社区居民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关系 |
第四节 中西文化遗产旅游者的比较 |
一、中西方旅游者对真实性的追求差异 |
二、中西方旅游者的审美差异 |
三、遗产旅游者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关系 |
四、遗产旅游对遗产地的影响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故宫与西方博物馆:遗产活化与数字化管理比较 |
第一节 案例部分的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 |
一、世界文化遗产 |
二、文化遗产的数字化 |
三、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
四、全球化对文化遗产的影响 |
五、中国与西班牙世界文化遗产概况 |
第二节 故宫博物院的遗产活化与数字化管理 |
一、故宫概况 |
二、故宫的遗产活化实践 |
三、故宫的遗产数字化实践 |
第三节 阿尔罕布拉宫的遗产活化与西方博物馆的数字化管理 |
一、阿尔罕布拉宫概况 |
二、阿尔罕布拉宫的遗产利用 |
三、西方遗产数字化研究 |
第四节 中西遗产活化与数字化管理比较 |
一、实体博物馆与数字博物馆 |
二、博物馆的体验方式 |
三、博物馆的创新之道 |
四、遗产活化的发展方向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曲阜与圣地亚哥古城:历史城镇的可持续发展比较 |
第一节 曲阜“三孔”及其遗产价值 |
一、曲阜的历史变化 |
二、曲阜的遗产价值 |
三、曲阜的城市发展演变 |
第二节 圣地亚哥古城的改造经验 |
一、圣地亚哥的古城与新城 |
二、圣地亚哥城市改造的经验 |
第三节 历史城镇的可持续发展经验借鉴 |
一、“圣地”类遗产的管理 |
二、历史城镇的商业化问题 |
三、两处圣地管理的异同 |
四、历史城镇可持续发展的经验借鉴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丝绸之路与朝圣之路:文化线路遗产的开发与管理比较 |
第一节 文化线路遗产 |
一、文化线路遗产的提出 |
二、文化线路遗产的价值 |
三、线性文化遗产的相关概念 |
第二节 丝绸之路的发展 |
一、丝绸之路概况 |
二、丝绸之路的文化价值 |
第三节 朝圣之路的发展 |
一、朝圣之路概况 |
二、朝圣之路的发展经验 |
第四节 欧洲的文化线路体系 |
一、文化线路认定 |
二、管理体系 |
三、财政制度 |
第五节 文化线路遗产的发展与管理比较 |
一、“欧洲文化线路”的管理经验借鉴 |
二、西班牙朝圣之路的发展经验借鉴 |
三、我国发展文化线路遗产的建议 |
本章小结 |
结语 |
一、基于文化视角的发现 |
二、西方遗产管理体制借鉴 |
三、案例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惠安县全域旅游发展中的政府职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三、研究述评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一、研究方法 |
二、技术路线图 |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创新 |
一、研究思路 |
二、创新 |
第二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一、全域旅游 |
二、政府职能 |
第二节 研究理论 |
一、政府职能理论 |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三节 全域旅游中的政府职能 |
一、规划引领职能 |
二、公共服务职能 |
三、统筹协调职能 |
四、监督管理职能 |
五、宣传推介职能 |
第三章 惠安全域旅游发展中政府职能行使情况 |
第一节 惠安发展全域旅游的SWOT分析 |
一、惠安发展全域旅游的优势分析 |
二、惠安发展全域旅游的劣势分析 |
三、惠安发展全域旅游的机遇分析 |
四、惠安发展全域旅游的挑战分析 |
第二节 惠安县全域旅游发展中政府职能行使现状 |
一、加强制度规划引领 |
二、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
三、强化方块协调联动 |
四、落实旅游市场监管 |
五、加大旅游宣传推介 |
第三节 惠安县全域旅游发展中政府职能行使的主要成效 |
一、全域旅游综合效应不断显现 |
二、各产业融合规模有所壮大 |
三、全域旅游市场逐步有序 |
四、全域旅游创建氛围更加浓厚 |
第四章 惠安县全域旅游发展中政府职能行使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
第一节 惠安县全域旅游发展中政府职能行使问题 |
一、政策制定上大而不全 |
二、基础配套设施保障不足 |
三、部门协调推进不利 |
四、监管未完全到位 |
五、宣传效果不凸显 |
第二节 惠安县政府在全域旅游发展中职能行使不到位的原因分析 |
一、全域旅游发展观念滞后 |
二、全域旅游资金保障不足 |
三、部门协调参与机制不顺 |
四、全域旅游监管机制不健全 |
五、全域旅游宣传推介缺乏新意 |
第五章 国内其它地区全域旅游发展中政府职能行使的经验与启示 |
第一节 国内其它地区全域旅游发展中政府职能行使的经验 |
一、遵义市政府在推动全域旅游发展中的主要做法 |
二、永定区政府在推动全域旅游发展中的主要做法 |
第二节 国内其它地区全域旅游发展中政府职能行使的启示 |
一、强化政府在全域旅游发展中的规划引领职能 |
二、优化政府在全域旅游发展中的公共服务职能 |
三、完善政府在全域旅游发展中的统筹协调职能 |
四、强化政府在全域旅游发展中的监督管理职能 |
五、加强政府在全域旅游发展中的宣传推介职能 |
第六章 惠安县全域旅游发展中政府职能的优化对策 |
第一节 完善全域旅游相关制度 |
一、制定全域旅游各类指导性文件 |
二、强化选才用才留才制度 |
三、完善全域旅游融资制度 |
第二节 强化全域旅游要素保障 |
一、完善基本要素配备 |
二、提高旅游住宿接待能力 |
三、强化企业发展资金扶持 |
第三节 增强旅游产业的融合力 |
一、推进“旅游+”战略 |
二、协调相关利益者 |
第四节 健全全域旅游监管机制 |
一、进一步明确各方块监管职能 |
二、建立信用体系和企业不良行为黑名单制度 |
第五节 增强宣传营销影响力 |
一、加强品牌推广和文化营销 |
二、推动智慧旅游建设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5)乡村旅游开发中的基层政府职能研究 ——以郯城县马头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情况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乡村旅游的定义 |
2.1.2 乡村旅游发展中基层政府职能的内涵 |
2.2 理论基础 |
2.2.1 新公共管理理论 |
2.2.2 有为政府理论 |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三章 郯城县马头镇乡村旅游开发中的政府职能分析 |
3.1 郯城县马头镇乡村旅游开发现状 |
3.1.1 马马头镇整体情况 |
3.1.2 马头镇乡村旅游资源情况 |
3.1.3 乡村旅游在本镇经济中的作用 |
3.2 郯城县马头镇乡村旅游业发展过程中政府履行职能的有效做法 |
3.2.1 依托资源优势,准确做好发展定位 |
3.2.2 找准着力点,多渠道开展品牌宣传 |
3.2.3 加大投入,完善基础配套设施 |
3.2.4 强化监管,规范市场行为 |
3.3 郯城县马头镇乡村旅游开发中基层政府履行职能存在的问题 |
3.3.1 规划不系统,落实不到位 |
3.3.2 公共性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 |
3.3.3 生态环境保护滞后 |
3.3.4 对旅游业整体特色发掘和塑造力度不够 |
3.3.5 培养和引进旅游专业人才政策缺失 |
3.4 郯城县马头镇乡村旅游开发中基层政府履行职能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4.1 政府对乡村旅游的认识不够 |
3.4.2 政府财政资金投入不足 |
3.4.3 管理机制落后 |
3.4.4 乡村旅游管理部门人员编制不足、素质不高 |
第四章 国内外乡村旅游业开发中政府履行职能的经验借鉴 |
4.1 国内乡村旅游业开发政府履行职能的经验借鉴 |
4.1.1 安徽省黄山市黟县宏村镇乡村旅游发展的基层政府职能经验借鉴 |
4.1.2 四川省成都市各区县乡村旅游发展的基层政府职能经验借鉴 |
4.1.3 江苏省淮安市老子镇乡村旅游发展的基层政府职能经验借鉴 |
4.2 国外乡村旅游业开发政府履行职能的经验借鉴 |
4.2.1 美国乡村旅游发展的基层政府职能经验借鉴 |
4.2.2 日本乡村旅游发展的基层政府职能经验借鉴 |
4.2.3 韩国乡村旅游发展的基层政府职能经验借鉴 |
第五章 优化郯城县马头镇乡村旅游开发中政府职能的对策建议 |
5.1 完善管理体制,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 |
5.2 建立多元融资机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
5.3 强化人才引进和培养,提升乡村旅游竞争力 |
5.4 统筹安排资源,强化政府旅游宣传服务 |
5.5 发挥监管作用,构建适合乡村旅游发展的社会管理机制 |
5.6 突出文化优势,深度开发旅游产品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调查问卷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6)知识旅行:埃及亡国史在晚清中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缘起 |
二. 学术史回顾 |
(一) 晚清民族主义研究的整体性回顾 |
(二) 晚清域外史地知识传入研究回顾 |
(三) 亡国史研究的学术回顾 |
(四) 前人研究的空间与本文努力的方向 |
三. 概念界定与研究思路 |
(一) 概念界定 |
(二) 行文思路 |
四. 重点、难点及研究路径 |
(一) 研究重点 |
(二) 研究难点 |
(三) 研究路径 |
第一章 甲午后埃及亡国史的初步传播 |
第一节 引论:甲午前埃及历史知识来源 |
第二节 传播网络与途径:以报刊为中心的分析 |
第三节 初步普及:历史教科书中的埃及 |
第二章 1903年前后埃及亡国史的引介与回响 |
第一节 《埃及近世史》的译介、流传及影响 |
一、《埃及近世史》在晚清的版本与叙事 |
二、《埃及近世史》在晚清中国之反响 |
三、余音 |
第二节 北村三郎《埃及史》的翻译与书写 |
一、着者与译者:北村三郎和赵必振 |
二、由《土耳机史》到《埃及史》 |
三、《埃及史》的主题、移译与表述 |
第三章 埃及亡国史的“国族化”表述 |
第一节 自我书写与创造下的埃及亡国史 |
一、埃及亡国史型变 |
二、再现亡国场景 |
三、酹酒苏彝落日红:苏彝士运河的象征意义 |
第二节 文明的对话、追溯及反思 |
一、漂浮在过去的“文明”古国 |
二、古昔盛时今沉沦:文明更替中的埃及 |
三、“文明”视域下黄帝/中国文明西来说再探讨 |
第三节 辛亥前后:亡国话语的政治运用与社会普及 |
一、时事政论中的埃及 |
二、弹词戏曲中的埃及亡国史 |
三、1915年前后埃及亡国史的再现 |
第四章 为何是埃及?基于域外亡国史的整体考量 |
第一节 域外亡国史在晚清传播的脉络 |
第二节 域外亡国声音的回荡 |
第三节 追寻埃及的特殊性 |
结语 重塑埃及:晚清民族主义思想的世界性资源及反思 |
参考文献 |
(7)历史街区功能植入与活化利用研究 ——以青岛市北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相关研究概念 |
1.2.1 历史街区 |
1.2.2 功能植入 |
1.2.3 活化利用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3.1 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研究 |
1.3.2 历史街区功能植入研究 |
1.3.3 历史街区活化利用研究 |
1.4 研究对象及目的意义 |
1.4.1 研究对象 |
1.4.2 研究目的 |
1.4.3 研究意义 |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5.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国内外历史街区保护利用历程 |
2.1 国外历史街区保护利用历程 |
2.1.1 起步阶段:历史建筑作为博物馆展示与利用 |
2.1.2 发展阶段:历史街区的整体发展与复合利用 |
2.1.3 完善阶段:从历史城区与系统角度全面活化 |
2.2 国内历史街区保护利用现状研究 |
2.2.1 国内历史街区保护利用历程 |
2.2.2 国内历史街区功能植入模式 |
2.2.3 国内历史街区功能植入案例 |
2.3 国内历史街区保护利用问题与矛盾 |
2.3.1 遗产保护层面:原真价值不原不真 |
2.3.2 城市发展层面:历史街区孤岛生存 |
2.3.3 模式机制层面:整体僵化缺乏创新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历史街区功能植入思路探索 |
3.1 历史街区功能植入的原则与目标 |
3.1.1 底线原则:科学合理的保护与利用 |
3.1.2 基本目标:物质经济社会综合活化 |
3.1.3 核心目标:历史街区价值全面提升 |
3.2 历史街区功能植入策略及路径 |
3.2.1 历史街区综合价值认知评价 |
3.2.2 多元价值下的功能类型选择 |
3.2.3 物质及活动性功能植入载体 |
3.2.4 多街区协调发展与系统耦合 |
3.2.5 差异化的街区功能植入模式 |
3.3 历史街区功能植入的实施机制制度 |
3.3.1 政府层面:构建合理的管理体系与运作模式 |
3.3.2 社会层面:基于社区营造的可持续群众参与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青岛市北区历史街区现状调查及价值评价 |
4.1 市北区历史街区区位背景 |
4.1.1 市北区历史街区区位特点 |
4.1.2 市北区历史街区历史沿革 |
4.2 市北区历史街区现状概况 |
4.2.1 人口分布情况 |
4.2.2 用地功能现状 |
4.2.3 物质遗存现状 |
4.2.4 交通及公共空间现状 |
4.2.5 其他方面现状 |
4.3 市北区历史街区价值评价 |
4.3.1 评价目标与评价思路 |
4.3.2 评价指标与体系构建 |
4.3.3 价值评价标准与方法 |
4.3.4 价值评价过程与分类 |
4.4 市北区历史街区问题分析 |
4.4.1 历史街区价值体现不突出 |
4.4.2 区域联系弱街区感知度低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青岛市北区历史街区功能植入与活化利用 |
5.1 市北区历史街区功能定位 |
5.1.1 价值引导下街区整体发展目标 |
5.1.2 价值类型引导历史街区功能定位 |
5.2 历史街区综合价值提升 |
5.2.1 经济价值提升:产业功能选择 |
5.2.2 建筑价值提升:建筑分类利用 |
5.2.3 环境价值提升:环境氛围营造 |
5.2.4 文化价值提升:文化系统打造 |
5.3 相关城市区域系统耦合 |
5.3.1 人口规划引导 |
5.3.2 公共空间耦合 |
5.3.3 游线系统耦合 |
5.3.4 交通系统耦合 |
5.4 重点地段多元更新方式 |
5.4.1 综合活化型更新:四方路历史街区 |
5.4.2 触媒激活型更新:黄台路历史街区 |
5.4.3 文化针灸型更新:馆陶路历史街区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语 |
6.1 论文主要结论 |
6.2 研究不足 |
6.3 未来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8)福建“海丝”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以“地方感”的建构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视角导入与问题的提出 |
三、概念界定暨研究范畴 |
四、文献综述 |
五、研究框架、研究方法与研究价值 |
第一章 地方性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理论 |
第一节 地方性文化产业的价值内涵 |
第二节 产业演化之生命周期理论 |
第三节 地方性文化产业价值创新理论 |
第四节 地方品牌(Place Brand)理论 |
第二章 福建“海丝”文化资源之价值再塑 |
第一节 文化资源、文化资产与文化资本述论 |
第二节 文化资源向文化资产的价值转塑 |
第三节 文化资本的价值再塑 |
第三章 福建“海丝”文化产业的政策发展 |
第一节 海外文化产业政策的发展变迁及其启示 |
第二节 福建“海丝”文化产业的政策解读 |
第三节 研究启示 |
第四章 福建“海丝”传统产业转型之“地方感”建构 |
第一节 传统产业转型的理论依据 |
第二节 传统产业转型的基础条件 |
第三节 传统产业转型的困境与主要矛盾 |
第四节 研究启示 |
第五章 福建“海丝”历史街区文化产业之“地方感”建构 |
第一节 历史街区文化产业的发展逻辑与价值建构 |
第二节 历史街区“地方感”建构的范式 |
第三节 历史街区“地方感”建构的动力机制 |
第四节 研究启示 |
第六章 福建“海丝”古城镇文化产业之“地方感”建构 |
第一节 “空间生产”理论与古城镇文化产业 |
第二节 古城镇的空间表征与“地方感”特征 |
第三节 古城镇“地方感”建构的机制 |
第四节 研究启示 |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福建“海丝”文化产业“地方感”形成的基础问卷 |
附录二: 传统产业转型中“地方感”形成调查问卷 |
附录三: 文化产品体验调查问卷 |
附录四: 人物专访记录 |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致谢语 |
(9)封丘县陈桥古镇宋源文化景观规划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目的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2.1 文献研究法 |
1.2.2 案例分析法 |
1.2.3 归纳分析法 |
1.2.4 实践参与法 |
1.2.5 研究框架 |
1.3 相关概念 |
1.3.1 文化景观 |
1.3.2 乡村景观 |
1.3.3 历史文化遗产 |
1.3.4 历史文化名镇 |
1.3.5 特色小镇 |
1.4 理论基础 |
1.4.1 有机更新理论 |
1.4.2 景观基因理论 |
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2.1 国外古镇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 |
2.2 国内古镇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 |
2.3 本章小结 |
3 相关案例研究 |
3.1.开封清明上河园 |
3.2 陕西韩城 |
3.3 意大利阿尔贝罗贝洛古镇 |
3.4 日本犬山古镇 |
3.5 小结 |
3.5.1 规划格局 |
3.5.2 建筑特征 |
3.5.3 景观风貌 |
3.5.4 旅游商业化问题 |
3.5.5 规划理念 |
3.5.6 保护举措 |
3.5.7 建设借鉴 |
4 项目概况 |
4.1 封丘陈桥古镇概述 |
4.1.1 地理位置 |
4.1.2 地质面貌 |
4.1.3 气候条件 |
4.2 陈桥古镇现状 |
4.2.1 资源现状 |
4.2.2 开发现状 |
4.3 周边资源概况 |
4.3.1 周边水资源现状 |
4.3.2 周边旅游资源 |
4.3.3 周边宋文化资源 |
4.3.4 周边古镇资源 |
4.3.5 周边驿站文化 |
4.4 陈桥古镇现状优劣势分析 |
4.4.1 优势 |
4.4.2 劣势 |
4.5 小结 |
5 规划设计方案 |
5.1 设计范围 |
5.2 设计目标与发展前景 |
5.2.1 设计目标 |
5.2.2 发展前景 |
5.3 指导思想和设计原则 |
5.3.1 指导思想 |
5.3.2 设计原则 |
5.4 总体布局 |
5.4.1 主体创意 |
5.4.2 布局设计 |
5.5 总体规划 |
5.5.1 景观结构规划 |
5.5.2 规划肌理 |
5.5.3 功能分区 |
5.5.4 建筑风格控制 |
5.5.5 竖向规划 |
5.5.6 道路交通规划 |
5.5.7 种植规划 |
5.5.8 环境设施规划设计 |
5.5.9 重要节点规划设计 |
6 结论 |
6.1 地域生活氛围的营造 |
6.2 风貌要素的统一调控 |
6.3 比例尺度的宜人控制 |
6.4 结语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附图 |
(10)新疆伊犁特克斯县八卦城风貌保护与更新利用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缘起 |
1.1.1 背景一:城市化建设的进程给历史城区带来破坏和变迁 |
1.1.2 背景二: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更新的研究刻不容缓 |
1.1.3 课题缘起:特克斯八卦城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更新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3.1 历史文化名城的概念 |
1.3.2 历史文化名城特克斯 |
1.4 研究的内容 |
1.5 研究的方法 |
1.5.1 文献搜集与整理 |
1.5.2 实地调研 |
1.5.3 理论与实证分析结合的方法 |
1.5.4 设计实践 |
1.6 论文技术路线与研究框架 |
1.6.1 论文技术路线 |
1.6.2 论文研究框架 |
1.7 本章小结 |
2 特克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更新思辨 |
2.1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更新的基本情况 |
2.1.1 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制度的形成过程 |
2.1.2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的内容 |
2.1.3 当前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困境 |
2.1.4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更新的方法理念 |
2.2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理论和实践的国际趋势 |
2.2.1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宪章的发展 |
2.2.2 国际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趋势 |
2.3 特克斯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价值与资源特色 |
2.3.1 特克斯县基础资源 |
2.3.2 特克斯县民族特色 |
2.3.3 特克斯县文化价值 |
2.4 特克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的思辨 |
2.4.1 保护与发展的现实矛盾 |
2.4.2 保护与发展的辩证关系 |
2.5 本章小结 |
3 特克斯历史文化名城现状分析 |
3.1 特克斯县建制沿革 |
3.1.1 地理区位 |
3.1.2 历史沿革 |
3.1.3 境域变迁 |
3.2 特克斯八卦城规划布局分析 |
3.2.1 八卦规划格局 |
3.2.2 规划形态探源 |
3.2.3 城市发展轨迹 |
3.2.4 相关总体规划 |
3.3 特克斯八卦城空间结构认知 |
3.3.1 重要街区 |
3.3.2 街巷体系 |
3.3.3 肌理尺度 |
3.3.4 城市地标 |
3.3.5 视线通廊 |
3.4 特克斯八卦城建筑风貌研究 |
3.4.1 重要历史建筑 |
3.4.2 建筑功能类型 |
3.4.3 院落文化分析 |
3.4.4 建筑构成要素 |
3.4.5 建筑地域特色 |
3.4.6 建筑现状研究 |
3.5 特克斯八卦城功能配套分析 |
3.5.1 功能布局 |
3.5.2 商业业态 |
3.5.3 生活设施 |
3.5.4 旅游设施 |
3.6 特克斯八卦城区域发展趋势 |
3.6.1 城市职能 |
3.6.2 旅游价值 |
3.6.3 发展趋势 |
3.7 本章小结 |
3.7.1 城市现状问题归纳总结 |
3.7.2 设计问题分析与策略探索 |
4 传统城镇保护与更新案例研究分析 |
4.1 旅游背景下古城保护更新研究案例 1——平遥古城 |
4.1.1 古城概况 |
4.1.2 古城建筑体系 |
4.1.3 文化旅游市场分析 |
4.1.4 古城商业业态 |
4.1.5 古城保护更新模式分析 |
4.1.6 与特克斯八卦城相比较 |
4.2 旅游背景下古城保护更新研究案例 2——凤凰古城 |
4.2.1 古城概况 |
4.2.2 旅游资源分析 |
4.2.3 古城街巷空间 |
4.2.4 古城建筑体系 |
4.2.5 古城保护更新模式分析 |
4.2.6 文化旅游市场分析 |
4.2.7 与特克斯八卦城相比较 |
4.3 建筑风貌保护与更新案例研究 1——陈炉古镇 |
4.3.1 古镇概况 |
4.3.2 古镇地域特色 |
4.3.3 古镇建筑体系 |
4.3.4 古镇发展现状 |
4.3.5 古镇保护更新模式分析 |
4.3.6 与特克斯八卦城相比较 |
4.4 建筑风貌保护与更新案例研究 2——束河古镇 |
4.4.1 古镇概况 |
4.4.2 古镇地域特色 |
4.4.3 建筑特色分析 |
4.4.4 古镇发展现状 |
4.4.5 古镇保护更新模式分析 |
4.4.6 与特克斯八卦城相比较 |
4.5 现状城市资源特殊性发掘研究案例 1——大鹏所城 |
4.5.1 古城概况 |
4.5.2 文化旅游资源 |
4.5.3 古城结构体系 |
4.5.4 建筑特色分析 |
4.5.5 古城保护更新模式分析 |
4.5.6 与特克斯八卦城相比较 |
4.6 现状城市资源特殊性发掘研究案例 2——惠远古城 |
4.6.1 古城概况 |
4.6.2 文化旅游资源 |
4.6.3 重要历史建筑 |
4.6.4 古城旅游开发模式分析 |
4.6.5 古城保护更新模式研究 |
4.6.6 与特克斯八卦城相比较 |
4.7 城市整体规划格局保护研究案例——帕尔玛诺瓦 |
4.7.1 古城概况 |
4.7.2 古城功能布局 |
4.7.3 古城文化旅游资源 |
4.7.4 古城保护更新模式分析 |
4.7.5 与特克斯八卦城相比较 |
4.8 本章小结 |
5 特克斯县八卦城风貌保护与更新利用模式研究 |
5.1 八卦城传统规划格局与重要空间形态的保护延续 |
5.1.1 城市结构性保护 |
5.1.2 八卦格局的保护 |
5.1.3 城市道路的保护 |
5.1.4 地标视廊的控制 |
5.1.5 尺度肌理的控制 |
5.2 八卦城城市整体建筑风貌更新设计 |
5.2.1 院落形态更新 |
5.2.2 建筑风貌更新 |
5.2.3 街区风貌控制 |
5.3 八卦城文化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
5.3.1 旅游开发模式 |
5.3.2 游憩项目规划 |
5.3.3 中心功能塑造 |
5.3.4 旅游服务设施 |
5.4 小结 |
5.4.1 问题及策略 |
5.4.2 古城保护原则 |
6 结论及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1.1 城市结构性保护 |
6.1.2 建筑整体风貌更新 |
6.1.3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策略 |
6.2 本文的总结与不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读研期间成果 |
附录 |
四、强化财政职能 再塑古镇辉煌(论文参考文献)
- [1]论“十五五”期区域经济发展新视角——兼论多规划期接续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聚光点[J]. 郭先登. 经济与管理评论, 2022(01)
- [2]基于文化视角的中西文化遗产管理比较研究[D]. 高洁. 山东大学, 2021(11)
- [3]村落家族文化认同重塑研究 ——以前童元宵行会为个案[D]. 童碧莹.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4]惠安县全域旅游发展中的政府职能研究[D]. 王世杰. 华侨大学, 2020(01)
- [5]乡村旅游开发中的基层政府职能研究 ——以郯城县马头镇为例[D]. 张莹. 山东大学, 2019(09)
- [6]知识旅行:埃及亡国史在晚清中国[D]. 刘爱广.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7]历史街区功能植入与活化利用研究 ——以青岛市北区为例[D]. 曹迪. 东南大学, 2019(05)
- [8]福建“海丝”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以“地方感”的建构为视角[D]. 王惠蓉. 厦门大学, 2018(07)
- [9]封丘县陈桥古镇宋源文化景观规划设计[D]. 张静. 河南农业大学, 2017(04)
- [10]新疆伊犁特克斯县八卦城风貌保护与更新利用模式研究[D]. 姜梦云.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