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然辩证法研究》和《自然辩证法报》编委工作条例(论文文献综述)
张潇天[1](2018)在《《理论与现实》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理论与现实》是抗日战争时期创办的学术型刊物,内容涉及哲学、经济、政治和文艺领域,以服务于抗战建国为已任,注重学术研究的中国化和理论研究的现实化。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和外在因素的干扰,《理论与现实》经历了抗战时期的创刊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复刊,这两个时期刊物所宣传的主旨虽有不同,但都以争取民族独立,建立民主政治为目标。其从学术的角度,窥探战火连绵的中国该何去何从,一大批仁人志士通过这个平台向当权者建言献策,向读者普及科学理论,向敌人发出鄙夷之声。《理论与现实》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自己的创刊宗旨,所刊文章无不结合当时国内的社会状况和国际大环境展开论述,将理论研究贯穿于分析现实问题的始终,推动抗战时期中国的学术理论研究工作向前发展。《理论与现实》还与中国共产党所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呼应,为学术界营造了以“中国化”、“现实化”为准则的研究氛围。通过研究本课题,可以加深我们对中国近代革命史的了解,提升我们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的能力,深刻认识到文化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至关重要的作用。尽管《理论与现实》存在一些不足,但这并不影响其在抗战学术刊物中的地位和作用。
周林[2](2018)在《城市的觉醒——为纪念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成立20周年而作》文中研究指明1848年11月,有一个青年在由巴黎步行到瑞士伯尔尼的途中写了一篇文笔优美的随笔。在这篇随笔中,他把巴黎这个作为欧洲文化中心的城市作了极富感情的描写,说它是"城市中的珍珠"。这个青年就是恩格斯。所有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和着名活动家马克思、恩格斯,包括列宁和斯大林,在谈到城市在推动人类社会、经济、文化进步中的重大作用时,无不由衷地感到欣喜。
郭德钦[3](2012)在《延安时期知识分子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文中提出马克思主义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革命性与价值性的统一;相对于中国的具体语境来说,它又具有一般性、外源性和深奥性。因此,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大众化是其本质要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指采取通俗的语言和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形式把马克思主义实现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被少数人理解掌握到被广大群众理解掌握,实现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大众实践的需求与时俱进地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为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同并内化为其价值取向,从而成为广大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和精神支柱。其实现层次表现为文本的通俗化、方法的大众化、价值内化和外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延安时期,由于多方面的重视和努力,加之知识分子本身就具有“敢为天下先”的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在对国共两党对待知识分子的政策和态度的比较中,广大进步知识分子认同了共产党及其马克思主义信仰,于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史学、文学,以及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翻译和新闻出版教育等领域都逐渐形成了较为成熟和稳定的,且具有一定规模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宣传的知识分子群体,由此,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这一时期得以大发展大繁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得以非常成功地推进。这些丰富理论和实践经验值得当代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借鉴,以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并用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成果来整合和引导观念上层建筑建设,进一步夯实人民群众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延安时期,知识分子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紧迫性。这是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全国抗战的需要,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广大干部的需要,是加强边区执政建设的需要,是推动新启蒙运动和文化建设的需要,也是批判教条主义危害的需要。延安时期知识分子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很多相对的有利条件。这主要是因为陕甘宁边区根据地此时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环境之下,并因而形成了较为和谐的社会氛围;教育宣传环境的相对改善,也为知识分子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较好的依托。正是由于有了以上的紧迫性和有利条件,延安时期知识分子群体之间,以及与党的领袖群体之间齐心协力,相得益彰地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研究活动,实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路线和教育实践,注重对在职干部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强调对老百姓的识字教育和社会教育等,积极开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活动。同时注重借助新闻出版事业推动马克思主义宣传,或结合群众组织和文艺团体等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能够取得如此大的成就,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当时中国由于战事而分割成几大区域,即以延安为中心的敌后根据地、以重庆为中心的国统区、东部论陷区和粤港地区等。重要的是,这几大场域间知识分子始终抱着“敢为天下先”的历史使命感,围绕在共产党周围,遥相呼应,在积极互动中卓有成效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他们主要包括活跃在国统区和论陷区的共产党知识分子、党外知识分子、国外进步知识分子群体等。这几大场域间知识分子对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起到了巨大的历史作用。首先,使得中国共产党在国内外都赢得了新闻战线上“封锁与反封锁”的胜利。其次,加速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而且推动了毛泽东思想大众化,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更大范围内得以实现。再次,促进了全国性的抗日救亡活动和中国革命的发展,并进而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促进了解放战争的胜利,也为新中国建立后确立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奠定了基础。延安时期知识分子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方面积累了非常丰富的历史经验。首先,砺炼主体素质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提保证。其次,知识分子群体与党的领袖群体形成合力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力量。第三,注重结合实际,在实践中自觉传播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途径。第四,整风的形式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助推器。延安时期知识分子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经验,对于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要启示。由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对着意识形态领域和实践领域的严峻挑战,当代知识分子首先要勇于担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任务,做到“真信真学真懂真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其次要认识到自身转型的紧迫性,即要注重向“三贴近”知识分子转型,做到学术研究与服务实践相结合、学术研究与理论宣传相结合。第三,面对国内外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以及文化全球化和多元化的挑战,当代知识分子要加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队伍建设和阵地建设,以加强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引领社会思潮。最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还要协同推进,要把握中国化是核心,时代化是关键,大众化是基础。
丘亮辉[4](1990)在《为完成二届理事会的任务而努力》文中认为 1990年是90年代第一春,在世纪之交的年代,我国要实现第二个发展目标,实现国民经济第二个翻番,达到小康的社会生活水平,为21世纪奔向更大的发展目标打下基础。我们要为实现这个目标贡献力量。本会的基本任务是要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认真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加强自然科学工作者同社会科学工作者、哲学工作者的广泛联盟,促进自然辩证法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为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贡献。
本刊编辑部[5](1984)在《建国以来数量经济学与技术经济学报刊文章索引(下)》文中提出
二、《自然辩证法研究》和《自然辩证法报》编委工作条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自然辩证法研究》和《自然辩证法报》编委工作条例(论文提纲范文)
(1)《理论与现实》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 选题缘由与意义 |
2. 研究现状 |
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第1章 《理论与现实》概述 |
1.1《理论与现实》的出刊与发行 |
1.1.1 创刊背景 |
1.1.2 出版过程和销售渠道 |
1.2 《理论与现实》的宗旨与栏目 |
1.2.1 刊物宗旨 |
1.2.2 刊物栏目设置 |
1.3 《理论与现实》的编委会与作者群 |
1.3.1 编委会介绍 |
1.3.2 作者群介绍 |
1.4 《理论与现实》和中国共产党的关系 |
1.4.1 中共对生活书店的关怀与领导 |
1.4.2 《理论与现实》的政治立场 |
1.4.3 中共中央南方局的两次救援活动 |
第2章 《理论与现实》的主要宣传内容 |
2.1 《理论与现实》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译介与研究 |
2.1.1 对“最进步的科学方法——唯物辩证法”的宣传 |
2.1.2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其他范畴的介绍 |
2.2 《理论与现实》对中日经济战的述评 |
2.2.1 对战时中日经济形势的分析 |
2.2.2 对国民政府应对措施的评析 |
2.2.3 对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研究 |
2.3 《理论与现实》对中共土改政策的宣传 |
2.3.1 战时中共根据地是“农村生产最显着的地方” |
2.3.2 战后中共土改政策是“千万农民翻身的旗帜” |
2.4 《理论与现实》关于中国民主政治的言论 |
2.4.1 发展适应抗战的民主政治 |
2.4.2 关于战后组建新政府的言论 |
2.4.3 对社会主义的憧憬 |
第3章 《理论与现实》的评价 |
3.1 《理论与现实》的学术意义 |
3.1.1 推动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 |
3.1.2 推动了“学术中国化”和“理论现实化”的进程 |
3.1.3 为当前党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史料 |
3.2 《理论与现实》的历史意义 |
3.2.1 有助于培养一批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原理的青年读者 |
3.2.2 有助于提升中国共产党在当时的影响力 |
3.3 《理论与现实》的局限性 |
3.3.1 学术研究“大众化”不够充分 |
3.3.2 与读者缺乏有效的沟通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2)城市的觉醒——为纪念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成立20周年而作(论文提纲范文)
1. 城市问题的提出 |
2. 城市建设需要辩证法 |
3. 开展城市发展战略思想的研讨 |
4. 一个城市重大发展的时代来临 |
(3)延安时期知识分子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导论 |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价值 |
二、研究现状述评 |
三、目前研究的不足 |
四、本文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手段、技术路线及创新性分析 |
五、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基本理论分析 |
第一章 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基本情况分析 |
第一节 相关研究对象界定 |
一、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界定 |
二、延安时期界定 |
三、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界定 |
四、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 |
第二节 延安时期知识分子群体代表人物分析 |
一、地缘分析 |
二、思想背景分析 |
三、家庭背景分析 |
四、教育背景分析 |
五、知识结构分析 |
第二章 延安时期知识分子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条件 |
第一节 延安时期知识分子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性 |
一、指导全国抗战的需要 |
二、武装干部队伍的需要 |
三、加强边区建设的需要 |
四、推动新启蒙运动和文化建设的需要 |
五、批判教条主义的需要 |
第二节 延安时期知识分子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利条件 |
一、外部环境相对稳定 |
二、教育宣传环境相对改善 |
第三章 延安时期知识分子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途径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活动 |
一、用马克思主义武装青年学生是当务之急 |
二、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干部是重中之重 |
三、用马克思主义武装群众是力量源泉 |
四、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特点和作用 |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活动 |
一、宣传活动的原则 |
二、宣传活动的方法 |
三、宣传活动的特点 |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研究活动 |
第四章 延安时期知识分子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 |
一、哲学大众化代表人物和代表作 |
二、哲学大众化评价 |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大众化 |
一、政治经济学大众化代表人物和代表作 |
二、政治经济学大众化的特点 |
第三节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大众化 |
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大众化的必要性 |
二、灌输革命理论 |
三、培养政治意识 |
四、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大众化评价 |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史学大众化 |
一、史学大众化代表人物及其成果 |
二、史学大众化评价 |
第五节 马克思主义文学艺术大众化 |
一、文艺大众化的提出 |
二、文艺大众化的必要性 |
三、文艺大众化的成就 |
四、马克思主义文艺大众化实现的特点 |
第六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翻译奠定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基础 |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翻译成就 |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翻译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作用 |
第五章 延安时期各场域间知识分子在互动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第一节 从全国视角看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 |
第二节 边区外知识分子背景分析 |
一、活跃在国统区和沦陷区的共产党知识分子代表人物背景分析 |
二、党外知识分子代表人物背景分析 |
三、国外进步知识分子代表人物背景分析 |
第三节 各场域间知识分子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互动实践 |
一、文学艺术大众化方面的互动 |
二、哲学、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大众化方面的互动 |
三、新闻出版领域知识分子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互动 |
四、与外国籍知识分子力量的互动中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第四节 各场域间知识分子在对社会思潮的引领中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一、在与反动文化逆流和奴化教育的斗争中彰显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影响力 |
二、在与现代资产阶级哲学思潮的斗争中彰显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影响力 |
三、在“学术中国化”思潮的论战中彰显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影响力 |
四、在关于《中国之命运》的论战中彰显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影响力 |
第六章 延安时期知识分子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成就 |
第一节 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
二、马克思主义学风的形成 |
三、中国化马克主义理论的形成 |
第二节 推动马克思主义时代化 |
第三节 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一、推动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通俗化 |
二、推动毛泽东思想大众化 |
第四节 促进中国革命的发展 |
一、促进抗日战争的胜利 |
二、促进解放战争的胜利 |
第五节 为新中国确立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奠定基础 |
第七章 延安时期知识分子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经验 |
第一节 砺炼主体素质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提保证 |
一、坚定信仰,保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正确方向 |
二、潜心钻研,提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科学水平 |
三、普及文化,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际效果 |
第二节 知识分子群体与党的领袖群体的合力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力量 |
一、政治上尊重和关怀加速知识分子向马克思主义转化 |
二、知识分子群体与党的领袖群体合力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第三节 在实践中自觉传播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途径 |
一、注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阵地建设 |
二、注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队伍建设 |
三、注重结合实际宣传马克思主义 |
第四节 整风的形式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助推器 |
一、促进知识分子角色转换 |
二、知识分子实现“改造者被改造” |
三、知识分子由“自发”转向“自觉”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第五节 重视与各场域间知识分子力量的互动中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一、使中国共产党在国内外赢得了新闻战线上“封锁与反封锁”的胜利 |
二、在客观上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更大范围内实现 |
三、促进全国性的抗日救亡活动和中国革命的发展 |
第八章 当代知识分子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考 |
第一节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挑战及其应对 |
一、意识形态领域的挑战 |
二、实践领域的挑战 |
第二节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队伍建设和阵地建设 |
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队伍建设 |
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阵地建设 |
第三节 当代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一、“真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
二、“真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
三、“真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
四、“真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
第四节 当代知识分子与主流意识形态建设 |
一、主旋律文化遭受着严峻挑战 |
二、加强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 |
第五节 加强基层组织和文化团体建设,夯实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受众基础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四、《自然辩证法研究》和《自然辩证法报》编委工作条例(论文参考文献)
- [1]《理论与现实》研究[D]. 张潇天. 湘潭大学, 2018(02)
- [2]城市的觉醒——为纪念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成立20周年而作[J]. 周林. 城市发展研究, 2018(03)
- [3]延安时期知识分子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 郭德钦. 陕西师范大学, 2012(10)
- [4]为完成二届理事会的任务而努力[J]. 丘亮辉. 自然辩证法研究, 1990(03)
- [5]建国以来数量经济学与技术经济学报刊文章索引(下)[J]. 本刊编辑部.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198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