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论文文献综述)
李月梅[1](2021)在《“主问题引领式”教学模式下的高中物理教学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主问题引领式”教学模式是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指导,依托建构主义和问题教学理论,通过“问题—活动—提升—运用”的课堂结构,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提高核心素养的一种更加成熟的问题教学模式。本研究尝试探究“主问题引领式”教学模式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实践运用,主要研究如何基于“主问题引领式”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设计,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自主建构知识的能力。同时,为一线教师开展教学工作提供一些参考。本研究的主要工作如下:第一,采用文献研究法,对“问题教学”“问题引领式教学”“主问题引领式教学”等相关的理论进行阐释和说明,提出了“主问题引领式”教学模式的特点和价值,为其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奠定基础。第二,整合问题教学、建构主义、核心素养教育三种教育理论,提出了“主问题引领式”高中物理教学的原则、实施路径、评价以及主问题的设计策略;依据教育评价理论,制定了教学设计评价的实施方案。第三,分析了高中物理概念、规律、实验教学的特点,依据“主问题引领式”教学模式的操作流程,制定了概念、规律、实验三个高中物理课型的教学流程;采用案例研究法选取高中物理中具有代表性的三个课题,编写了教学设计,并使用内容分析法对教学设计案例进行了分析评价。本研究的结论:综合教学设计评价量表对教学设计案例的量化评价分析,以及评价者和笔者对各个教学设计做出的质性评价分析表明,基于“主问题引领式”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具有较高的可行性、有效性;其教学设计有利于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自主建构知识的能力。
王蕾[2](2021)在《NOBOOK虚拟仿真软件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信息技术手段对于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这其中虚拟仿真技术对中学物理教学水平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虚拟仿真技术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弥补目前物理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不足,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还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和物理教师的工作效率。本文主要对NOBOOK虚拟仿真软件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首先,通过梳理相关文献,系统地论述了该主题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以及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介绍了STEAM教育理念、支架式教学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视听教育理论,并论述了这些教学理论对NOBOOK虚拟仿真软件辅助物理教学的理论支撑与指导作用。其次,调研通辽市四所中学对NOBOOK虚拟仿真软件了解情况等基础上,以高中物理《平抛运动》和《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内容为例,详细分析了教学中NOBOOK虚拟仿真软件的应用问题,指出了NOBOOK虚拟仿真软件在关键物理规律和物理现象的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给出了NOBOOK虚拟仿真软件辅助教学的具体示例。最后,通过采用单元测试和问卷调查方法,对比分析教学实验班与对照班,论证了NOBOOK虚拟仿真软件辅助教学所产生的积极影响。论证结果表明NOBOOK虚拟仿真软件辅助物理教学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成绩和对物理学的兴趣,对整体的教学效果有着积极的影响。本文研究结果不仅丰富了中学物理教学中应用NOBOOK虚拟仿真软件辅助教学的具体示例,同时对中学物理教师在教学中合理应用NOBOOK虚拟仿真软件提供了参考,对通辽地区的中学物理教学中推广使用虚拟仿真软件具有积极影响。
王亚娇[3](2021)在《基于前概念的科学本质教学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正确认识科学本质在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科学自身发展、物理教育改革以及核心素养的培养的要求下,学生正确认识科学本质成为大势所趋。在物理教学中,传统教学通常会从学生在知识结构上的缺口入手进行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反而忽视学生对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本研究为了融合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知识结构的建构与新教育教学改革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基于学生的前概念进行培养学生对科学本质的正确认识。本研究旨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从学理层面探索科学本质的内涵及外延,厘清前概念、科学本质、科学本质教学的相关概念。基于证伪主义、库恩的科学发展观、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基于前概念的科学本质教学进行理性审视。梳理科学本质教学的内涵与价值;并基于前概念进行科学本质教学的可行性分析——分析前概念的内涵以及运用前概念进行科学本质教学的可行性;探讨基于前概念的科学本质教学的样态,对教学问题、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重要体现进行剖析;为了教学更好地实施分析了基于前概念的科学本质教学的影响因素,明晰基于前概念的科学本质教学都会受到教师及学生的科学本质观以及环境的影响。根据科学本质教学的理论基础建立起科学本质教学基本框架,找到更好适应于物理教学的教学原则与实践路径。通过对理论的掌握在中学进行实施调研,针对教师的访谈反证基于理论设计的教学实践路径的可行性,立足于实施基于前概念的科学本质教学的结果进行前后测数据分析,并提出教学建议,为一线教师提供科学本质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的前沿研究,促进物理教育改革的有效推动,助力一线教师对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学实施干预说明:在理论基础上,构建的基于前概念的科学本质教学的教学实践路径,通过实践,基于前概念的科学本质教学的教学路径具有显着性效果,对一线教育具有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实验班学生基于前概念的科学本质认识水平有显着提高。1.学生的物理知识建构程度加深,能够更好地转变前概念。2.学生对科学知识本质认识更深刻,能区分开科学知识本质于知识的关联性及区别。3.在科学探究本质方面更能从多角度认识。4.在学习过程中,能确立科学事业本质对终身学习科学的重要作用,并能用科学家身份去思考、解决问题。
汪海宁[4](2021)在《DIS实验在高中物理教学应用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数字化实验(DIS实验)是以传感器和计算机为主的新型现代化实验技术。从上海市试点改革开始至今,DIS实验已走进中学物理课堂近20年。本研究主要了解人教版教材中DIS实验的内容情况和高中物理教师对DIS实验的认知及使用现状,并对影响教师使用DIS实验的因素进行深入探究。首先,对新旧高中物理教材的文本内容开展对比分析,发现随着教材版本的更替,DIS实验的数量、类型有所增加;在内容主题上,新旧教材中的DIS实验分布差异不明显。其次,对DIS实验应用的调查结果中反映出当前我市高中物理教师对DIS实验的认知程度一般;配备DIS实验的学校数量少,在教学中教师使用DIS实验的频率较低。学校、社会、教师三个因素都与DIS实验的应用存在相关关系,其中教师因素对DIS实验应用的影响程度最大。最后,为促进教师利用DIS实验开展教学提出以下建议:提升教师的教育理念和实验教学能力,在评价中加入对数字化实验应用的考核指标;注重实验室资源的配置,及时更新实验室器材配备标准,健全实验室管理制度。
米多[5](2021)在《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实践研究》文中指出创新是这个时代发展的原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中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社会未来的希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尤为重要,而创新能力的核心因素是创新思维能力,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至关重要。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在物理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对训练学生创新思维有很大的优势。本文通过梳理文献,以教育学、创新思维培养相关理论为基础,论述高中物理实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可行性,主要从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做一做三个方面探讨了训练学生创新思维的一些方法,设计相应教学片段并指导教学实践。选取天津市某重点学校高一年级学生为样本,结合物理核心素养的目标要求,进行高中物理实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实践研究,并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水平后测,结果表明物理实验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积极意义。通过在物理实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希望给教师们一些帮助或启示,促进物理创新教育的发展。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介绍了课题研究的缘由、目的、意义和方法,以及梳理了国内外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现状。第二章在阅读文献的基础上,阐述了物理实验的内涵,将物理实验分为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做一做以及论述物理实验在教学中的地位、作用,还对创新思维的概念进行界定,阐述了创新思维的形成过程、构成、特点及影响因素,也分析了高中生物理学习的心理特点。第三章结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发现学习理论、沃斯拉四阶段理论和陈龙安爱的创造性思维教学模式理论,分析了物理实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可行性。第四章分别在创新思维的培养目标、原则、促进高中生创新思维产生发展的心理因素、高中实验培养创新思维的几个环节和物理实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条件五个方面对高中物理实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进行了探索。第五章分别提出了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和做一做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指导相应教学设计并进行教学实践。第六章分析教学效果,给本研究究做出总结并提出教学建议。
冯皓[6](2021)在《基于思维导图的教学方法在高中物理课程中的应用》文中指出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充分关注物理学科对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独特作用,强调对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思维导图是一种能够将思维可视化表达与呈现的工具,运用大脑的联想、发散性思维等方式,思维导图可以有效地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和应用。鉴于此,笔者尝试将思维导图引入高中物理教学,并以一些多媒体技术将物理课堂进行可视化地呈现,希望能够运用基于思维导图的方式,逐步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同时,为高效课堂的推进以及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一点新的思路。本文主要研究了高中物理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应用原则与策略、思维导图在高中物理课堂的教学实践、以及思维导图的有效性分析三个方面。首先,通过查阅分析国内外大量相关文献,了解思维导图物理教学的研究现状,熟悉思维导图的基本原理和制作方法,明确高中物理的学科特点。其次,通过阅读文献和教学实践,具体阐述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的原则与策略,并且运用上述策略进行新授课、实验课、习题课、复习课的教学实践。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尝试运用ppt、phyphox、Algodoo、NOBOOK物理实验室等加以辅助,相关的教学案例在第四章予以列举分析。再次,为了研究思维导图的使用效果,笔者对学生使用思维导图前后思维能力的变化进行了测评和分析,并且在学生和老师中展开问卷调查和访谈,得到了较为满意的答案。最后,对此次研究进行总结与反思。希望本研究能促进物理教师以及广大教育工作者对思维导图的了解,也希望研究结果能够对物理教学改革有所启发。
唐心懿[7](2021)在《物理核心素养背景下培养高中生发散性思维的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现如今国内外的发散性思维研究较为热门,教育者们强调了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重要性。在当前新课改的背景下,研究物理核心素养的学者也很多。但是基于物理核心素养背景下提出培养高中生发散性思维策略以及实践研究较少,所以将其作为本文的研究内容。本论文主要分为六部分:第一和二部分主要把发散性思维的相关研究进行整理和总结。在研读物理核心素养的内容基础上,对现阶段关于物理核心素养背景下培养高中生发散性思维的内容进行总结,总结当前发散性思维的研究现状,确定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第三和四部分是对物理核心素养背景下培养高中生发散性思维现状的调查和分析。以上海市JDYZ的高一(3)班和高一(4)班学生和全体物理教师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通过学生问卷调查,了解当前学生物理发散性思维的现状,以及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程度。通过教师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教师培养高中生发散性思维的教学现状以及教师对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看法。再结合第三部分的调查和访谈结果,提出基于物理核心素养“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相对应的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策略。第五部分是本人利用在上海市JDYZ三个月的教学实践期,将第四章提出的教学策略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并且以“加速度”、“自由落体运动”、“自由落体运动应用”、“静摩擦力”、“共点力的平衡”五个高一典型课程进行与策略相对应的教学设计,并开展基于物理核心素养背景下培养高中生发散性思维的教学实践。根据数据结果发现学生在学业成绩、物理学习兴趣以及物理发散性思维水平三个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第六部分是总结本文的研究结论和不足之处。本文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提出了基于物理核心素养的“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维度的培养高中生发散性思维的教学策略,并通过实践证明了其有效性。希望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以为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后续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陈昕[8](2020)在《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美育的教学与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本论文中,我们针对如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有效渗透美育这一问题,探讨了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美育的教学与实践的理论依据,认为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美育,要注重遵循杜威“从做中学”的学习理论、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皮亚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生活教育”的学习理论,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收集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美育存在的问题,发现问题主要表现为:学生对物理学习缺乏兴趣、缺乏对物理学习美的感受、教师美育意识薄弱、教师美育知识缺乏、忽略设置美育课程、在学科教学中缺乏美育教育、美育没有同德育相融合、学校对美育不够重视等八个方面。针对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美育的现状调查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也研究了在物理教学中渗透美育的目标、原则以及如何有效渗透美育的途径和策略,提出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美育的四大策略,它们分别是:注重美育的教学理念、营造美的教学环境、教学设计优化渗透美育、增强教师美育能力以及增强美的心理体验。本文的突出工作有: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构建了一系列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活动,在这些教学活动中,我们注重构建美育环境,做到在传授物理知识的同时,增强学生对美的感知,学会吸收美的经验,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潜能以及引导学生辩证的看待美,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的熏陶,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同时,我们设计了一系列深受学生喜爱的有趣的物理实验,如:“魔法塑料袋之杯内提水杯”、“合力与分力的关系之柔弱女孩单挑两位壮士等”;我们也开发了一系列高中物理教具,如:“电磁阻尼之时光隧道”、“神奇的带电粒子运动轨迹”、“摩擦力的方向判定装置”等。接着,我们设计了三个注重渗透美育的教学案例,它们分别是:“静摩擦力”的教学设计案例、在“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设计案例、在“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教学设计案例。最后,采用了“等组前测——后测实验设计模式”,对本论文提出的“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美育的教学与实践”进行了教育实验,教育实践的结果表明:利用本论文提出的“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有效渗透美育的教学策略”进行教学,不仅可以有效激发高中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审美意识和能力,而且对培养高中学生美好的思想品德和良好的品质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教育部[9](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研究指明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彭盈[10](2020)在《原始物理问题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2017年,教育部正式发布《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书中提出: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是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的提出对高中物理教学提出了更具体、全面的要求。原始物理问题在教学中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基于中层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经验主义理论和自组织表征理论,本文对原始物理问题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展开系统的研究。文章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是: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测验法。在进行教学实施后,结合当前的教育现状,提出原始物理问题应用于高中物理教学的教学原则和策略。在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指导下,本文的理论基础、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等内容得以确定。接着,论文通过问卷调查、问卷测验和访谈对原始物理问题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展开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对物理的兴趣一般,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且认为原始物理问题在实践中用之甚少。然后,探讨原始物理问题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原则(鼓励、启发性、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巩固性、理论联系实际)与策略(在课堂教学、实验教学、教学评价中渗透原始物理问题;以STSE教育、小组合作的方式辅助原始物理问题教学)。论文结合原则与策略,搜集与编制高中原始物理问题,并设计两个教学案例和微案例,进行教学实践。通过学生学生完成两次测试问卷的结果总结得出本文的研究结论:在教学中适当引用原始物理问题可提高教学效率、原始物理问题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有积极影响。本文的创新在于:(1)搜集了高中原始物理问题,自主编制多道原始物理问题;(2)设计了利用原始物理问题辅助教学的教学案例和微案例。
二、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论文提纲范文)
(1)“主问题引领式”教学模式下的高中物理教学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一、问题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 |
二、课堂提问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必要性 |
三、 “主问题引领式”教学模式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 |
第二节 “主问题引领式”教学模式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四节 研究内容和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思路 |
第二章 “主问题引领式”教学模式的基本理论 |
第一节 “主问题引领式”教学模式的相关概念界定 |
一、问题与主问题 |
二、 “问题引领式”教学 |
三、 “主问题引领式”教学模式 |
第二节 “主问题引领式”教学模式的相关理论体系 |
一、建构主义理论 |
二、问题教学理论 |
三、核心素养教育理念 |
第三节 “主问题引领式”教学模式的特点 |
一、以核心问题和基本问题作为主问题 |
二、主张教师在后的课堂教学 |
三、将生成和再创造作为学习发生的标志 |
第四节 “主问题引领式”教学模式的价值探究 |
一、保证知识体系的整体性 |
二、突出课堂教学的主线 |
三、促进学生的生成性学习 |
四、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
第五节 “主问题引领式”教学模式下的教学设计 |
第三章 “主问题引领式”教学模式下的高中物理教学设计 |
第一节 教学设计的原则 |
一、问题情境性和导学原则 |
二、学习深度性原则 |
三、教学有效性原则 |
第二节 教学设计的流程 |
一、抓住关键分析教材和学情 |
二、依托目标设计主问题 |
三、指向问题构建探究课堂 |
四、根据反馈反思教学实践 |
第三节 主问题的设计 |
一、主问题设计遵循的原则 |
(一)主问题应具有主导性 |
(二)主问题应具有开放性 |
(三)主问题应具有整体性 |
二、主问题设计的方法 |
(一)依据教学目标设计主问题 |
(二)依据教学重难点设计主问题 |
(三)依据学生实际设计主问题 |
(四)依据原始物理问题设计主问题 |
第四节 教学设计的评价 |
一、教学评价的必要性 |
二、教学设计评价的实施 |
(一)评价对象和目标 |
(二)评价工具及分析 |
(三)评价者 |
第四章 “主问题引领式”教学模式下的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和评价 |
第一节 高中物理概念教学设计案例和评价 |
一、物理概念教学流程 |
二、 《波的形成》教学设计 |
(一)抓住关键分析教材和学情 |
(二)依托目标设计主问题 |
(三)指向问题构建探究课堂 |
(四)根据反馈反思教学实践 |
三、 《波的形成》教学设计的评价 |
(一)量化评价 |
(二)质性评价 |
第二节 高中物理规律教学设计案例和评价 |
一、物理规律教学流程 |
二、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 |
(一)抓住关键分析教材和学情 |
(二)依托目标设计主问题 |
(三)指向问题构建探究课堂 |
(四)根据课堂反馈反思教学设计 |
三、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的评价 |
(一)量化评价 |
(二)质性评价 |
第三节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设计案例和评价 |
一、物理实验教学流程 |
二、 《电池电动势和内阻的测量》教学设计 |
(一)抓住关键分析教材和学情 |
(二)依托目标设计主问题 |
(三)指向问题构建探究课堂 |
(四)根据反馈反思教学实践 |
三、 《电池电动势和内阻的测量》教学设计的评价 |
(一)量化评价 |
(二)质性评价 |
第五章 总结、反思及展望 |
第一节 研究总结 |
第二节 研究反思 |
第三节 研究展望 |
一、“主问题引领式”教学模式的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研究不能止步 |
二、“主问题引领式”教学模式的运用研究不能局限于单一学科 |
参考文献 |
附录A CTDES评价指标及详细说明 |
附录B CTDES评分细则举例 |
附录C 《波的形成》教学设计分值汇总表 |
附录D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分值汇总表 |
附录E 《电池电动势和内阻的测量》教学设计分值汇总表 |
附录F “主问题引领式”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活动评价指标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2)NOBOOK虚拟仿真软件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问题提出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1 国外研究现状 |
1.5.2 国内研究现状 |
2 NOBOOK虚拟仿真软件应用于物理教学的理论基础 |
2.1 STEAM教育理念 |
2.2 支架式教学理论 |
2.3 多元智能理论 |
2.4 视听教育理论 |
2.5 NOBOOK虚拟仿真软件 |
3 调查实施 |
3.1 调查目的和方法 |
3.2 调查对象和具体实施 |
3.3 调查结果分析 |
3.3.1 对学生调查结果分析 |
3.3.2 对教师调查结果分析 |
4 NOBOOK应用于高中物理教学中的示例及分析 |
4.1 NOBOOK在《平抛运动》中的应用示例及分析 |
4.1.1 《平抛运动》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分析 |
4.1.2 NOBOOK在《平抛运动》中的应用示例 |
4.1.3 NOBOOK应用于《平抛运动》的小结 |
4.2 NOBOOK在《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中的应用示例及分析 |
4.2.1 《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分析 |
4.2.2 NOBOOK在《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中的应用示例 |
4.2.3 NOBOOK应用于《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的小结 |
5 论证NOBOOK应用于高中物理教学的积极影响 |
5.1 NOBOOK应用于高中物理教学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 |
5.2 NOBOOK应用于高中物理教学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 |
6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NOBOOK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局限 |
6.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基于前概念的科学本质教学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科学自身发展要求学生认识科学本质 |
1.1.2 当前物理教育改革目的在于认识科学本质 |
1.1.3 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是发展核心素养的基石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
1.2.2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
1.2.3 总结述评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前概念 |
2.1.2 科学本质 |
2.1.3 科学本质教学 |
2.2 理论基础 |
2.2.1 证伪主义 |
2.2.2 库恩的科学发展观 |
2.2.3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
2.2.4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三章 基于前概念的科学本质教学的理性审视 |
3.1 科学本质教学的内涵与价值 |
3.1.1 科学本质教学的内涵 |
3.1.2 科学本质教学的价值 |
3.2 基于前概念进行科学本质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
3.2.1 前概念的内涵 |
3.2.2 运用前概念进行科学本质教学的可行性 |
3.3 基于前概念的科学本质教学的样态 |
3.3.1 教学问题方面:开放性问题与封闭性问题的合理利用 |
3.3.2 教学目标方面:科学本质内容的明确 |
3.3.3 教学内容方面:学生前概念与科学间的矛盾冲突的合理利用 |
3.4 基于前概念的科学本质教学的影响因素 |
3.4.1 教师科学本质观的影响 |
3.4.2 学生科学本质观的影响 |
3.4.3 环境影响 |
第四章 基于前概念的科学本质教学路径与实践 |
4.1 教学原则与教学路径 |
4.2 基于前概念的科学本质教学的教学原则 |
4.2.1 批判性 |
4.2.2 逻辑性 |
4.2.3 参与性 |
4.2.4 开放性 |
4.3 基于前概念的科学本质教学的教学路径 |
4.3.1 基于前概念的科学本质教学的目的 |
4.3.2 基于前概念的科学本质教学的教学路径 |
第五章 基于前概念的科学本质教学的实践研究 |
5.1 研究设计 |
5.1.1 研究目的 |
5.1.2 研究假设 |
5.1.3 研究对象及工具 |
5.1.4 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 |
5.2 研究过程 |
5.2.1 教师访谈研究 |
5.2.2 《基于前概念学生科学本质观》建立程度的量表编制依据 |
5.2.3 量表信度及效度分析 |
5.2.4 实验过程 |
5.2.5 实验数据分析 |
5.2.6 实验结果与反思 |
5.3 基于前概念的科学本质教学的教学建议 |
5.3.1 重视培养对象,重建对学生前概念的认识 |
5.3.2 重视教学内容,定位符合科学本质教学的内容 |
5.3.3 重视教学导向,铺设学生冲突环境营造科学教学氛围 |
5.3.4 重视教学反馈,促使基于前概念的科学本质教学课堂焕发生机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
6.1 研究结论 |
6.1.1 总结 |
6.1.2 不足 |
6.2 研究展望 |
6.2.1 教学路径中,未能对科学本质教学融入不同类型前概念转变的培养 |
6.2.2 拓宽研究广度,基于前概念的科学本质教学的教学路径有待完善 |
参考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2 高中生基于前概念的科学本质认识评价问卷 |
附录3 《万有引力定律》教学设计 |
附录4 《经典力学的局限性》教学设计 |
作者简介 |
伊犁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4)DIS实验在高中物理教学应用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教育面临的新要求 |
二、物理学科教育的特殊背景 |
三、数字化实验在高中物理教学的意义 |
第二节 DIS实验的概念及发展过程 |
一、DIS实验的概念 |
二、DIS实验的构成 |
三、DIS实验在物理教学的发展过程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第四节 研究的总体设计 |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方法 |
第二章 DIS实验在新旧教材中的研究 |
第一节 DIS实验在新旧教材的整体调研 |
第二节 新旧教材中的DIS实验差异比较 |
第三节 DIS实验在新旧教材中的分类研究 |
第四节 DIS实验高中物理教学内容主题的分布研究 |
第五节 小结 |
第三章 DIS实验在高中物理教学应用现状调查 |
第一节 研究目的及对象 |
第二节 问卷的编制及实施 |
一、问卷的编制 |
二、问卷的信效度分析 |
三、问卷的实施 |
第三节 调查结果及统计分析 |
一、教师个人信息调查结果 |
二、教师工作信息调查结果 |
三、教师对DIS实验认知情况的调查结果分析 |
四、DIS实验与传统实验关系的调查结果分析 |
五、DIS实验配置调查结果分析 |
六、DIS实验在高中物理教学应用现状调查结果分析 |
第四节 小结 |
一、教师对DIS实验的认知情况 |
二、DIS实验配置情况 |
三、DIS实验在高中物理教学应用情况 |
第四章 影响DIS实验在高中物理教学应用因素分析 |
第一节 研究目的 |
第二节 影响因素框架的建立 |
第三节 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
一、问卷的赋分 |
二、社会层面的相关性分析 |
三、教师层面的相关性分析 |
四、学校层面的相关性分析 |
第四节 小结 |
一、社会层面对DIS实验应用的影响 |
二、教师层面对DIS实验应用的影响 |
三、学校层面对DIS实验应用的影响 |
第五章 研究结论及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DIS实验在教材中的研究结论 |
二、DIS实验的在高中物理教学应用现状的研究结论 |
三、影响DIS实验应用因素的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建议 |
一、注重实验资源配置及管理 |
二、提升教师教育理念 |
三、提升教师实验教学能力 |
第三节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1 DIS实验在高中物理教学的应用现状及影响因素问卷调查 |
附录2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3 影响DIS实验应用因素的相关性检测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5)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由来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物理实验教学培养高中生创新思维现状 |
1.3.2 国内物理实验教学培养高中生创新思维现状 |
1.4 实践研究思路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工具 |
2 相关概念界定 |
2.1 物理实验 |
2.1.1 物理实验的内涵 |
2.1.2 物理实验的分类 |
2.1.3 物理实验在高中物理教学的地位与作用 |
2.2 创新思维 |
2.2.1 创新思维概念 |
2.2.2 创新思维的形成过程 |
2.2.3 创新思维的构成 |
2.2.4 创新思维的特点 |
2.2.5 创新思维的影响因素 |
2.3 高中生物理学习的心理特点 |
3 理论基础 |
3.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3.2 发现学习理论 |
3.3 沃拉斯四阶段理论 |
3.4 陈龙安的“爱的”创造性思维教学模式理论 |
4 高中物理实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探索 |
4.1 高中物理实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目标 |
4.2 高中物理实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原则 |
4.3 促进高中生创新思维产生和发展的心理因素 |
4.4 利用高中物理实验培养创新思维的环节 |
4.5 高中物理实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条件 |
5 高中物理实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教学方法与实践 |
5.1 高中物理实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 |
5.1.1 演示实验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 |
5.1.2 学生实验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 |
5.1.3 做一做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 |
5.2 高中物理实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实施 |
5.2.1 演示实验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实践 |
5.2.2 学生实验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实践 |
5.2.3 做一做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实践 |
6 教学结果与总结 |
6.1 教学前测分析 |
6.2 教学后测分析 |
6.2.1 创新思维后测试卷分析 |
6.2.2 高中物理实验培养创新思维问卷分析 |
6.3 总结 |
6.4 研究不足 |
6.5 教学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高中物理实验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研究成效的问卷调查 |
附录2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创新思维培养后测题 |
附录3 评分指标 |
致谢 |
(6)基于思维导图的教学方法在高中物理课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2.1 国外研究概况 |
1.2.2 国内研究概况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的目的 |
1.3.2 研究的意义 |
1.4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的内容 |
1.4.2 研究的方法 |
2 课题的理论综述 |
2.1 思维导图概述 |
2.1.1 思维导图的概念 |
2.1.2 思维导图的特征 |
2.1.3 思维导图的绘制 |
2.1.4 思维导图的功能 |
2.2 课题的理论基础 |
2.2.1 建构主义理论 |
2.2.2 脑科学理论 |
2.2.3 思维可视化理论 |
2.3 思维导图与概念图的区别 |
3 思维导图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原则与策略 |
3.1 高中物理的学科特点 |
3.1.1 知识量大 |
3.1.2 系统性强 |
3.1.3 灵活多变 |
3.1.4 综合考察 |
3.2 思维导图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
3.2.1 科学性原则 |
3.2.2 概括性原则 |
3.2.3 有效性原则 |
3.3 思维导图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
3.3.1 在新授课中应用思维导图 |
3.3.2 在实验课中应用思维导图 |
3.3.3 在习题课中应用思维导图 |
3.3.4 在复习课中应用思维导图 |
4 基于思维导图的高中物理教学案例 |
4.1 基于思维导图的教学流程 |
4.2 思维导图在高中物理新授课教学中的应用 |
4.2.1 高中物理新授课的特点 |
4.2.2 高中物理新授课的应用案例 |
4.3 思维导图在高中物理实验课教学中的应用 |
4.3.1 高中物理实验课的特点 |
4.3.2 高中物理实验课的准备 |
4.4 思维导图在高中物理习题课教学中的应用 |
4.4.1 思维导图在习题教学中的作用 |
4.4.2 高中物理习题课的应用案例 |
4.5 思维导图在高中物理复习课教学中的应用 |
4.5.1 思维导图在复习课教学中的作用 |
4.5.2 高中物理复习课的应用案例 |
5 教学实践与分析 |
5.1 实践过程 |
5.2 结果分析 |
5.2.1 学生成绩对比分析 |
5.2.2 学生调查问卷分析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
6.3 后续研究的展望和计划 |
参考文献 |
附录: 《威廉斯创造力自陈量表》 |
致谢 |
(7)物理核心素养背景下培养高中生发散性思维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5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吉尔福特的三维智力理论 |
2.2 发散性思维 |
2.3 物理发散性思维 |
2.4 物理核心素养 |
第三章 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生发散性思维的现状调查 |
3.1 调查目的 |
3.2 调查问卷的编制 |
3.3 调查方法 |
3.4 调查对象 |
3.5 三份调查问卷的结果与分析 |
3.6 对物理教师访谈的结果与分析 |
第四章 基于物理核心素养培养高中生发散性思维的策略 |
4.1 建立物理观念中培养发散性思维 |
4.2 训练科学思维中培养发散性思维 |
4.3 开展科学探究中培养发散性思维 |
4.4 培养学生科学态度与责任中培养发散性思维 |
4.5 注重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相结合 |
第五章 培养高中生发散性思维的实践与研究 |
5.1 实验研究目的 |
5.2 实验研究假设 |
5.3 实践研究的实施方案 |
5.4 教学案例分析 |
5.5 实践结果与分析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
6.2 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高中生发散性思维的现状调查 |
附录二 发散性思维量表(前测) |
附录三 物理发散性思维量表(后测) |
附录四 高中生物理学习兴趣调查问卷 |
附录五 教师培养发散性思维培养现状调查 |
附录六 教师访谈内容提纲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美育的教学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第2章 研究综述 |
2.1 国内关于美育的研究综述 |
2.1.1 关于美育内涵及特点的概述 |
2.1.2 关于美育的目标及功能研究 |
2.1.3 关于渗透美育的重要性研究 |
2.1.4 关于美育所遵循原则的研究 |
2.1.5 关于美育内容及方法的研究 |
2.2 国外关于美育的研究综述 |
2.2.1 关于美育内涵的概述 |
2.2.2 关于美育功能的研究 |
2.2.3 关于美育目标的研究 |
2.2.4 关于美育策略的研究 |
第3章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美育的理论基础 |
3.1 杜威“从做中学”的学习理论 |
3.2 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3.3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3.4 陶行知“生活教育”学习理论 |
3.5 国家全面加强学校美育工作的文件 |
3.6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的美育要求 |
第4章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美育的现状调查 |
4.1 调查问卷的制定 |
4.2 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5章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美育的理论研究 |
5.1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美育的教学目标 |
5.2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美育的基本原则 |
5.3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美育的教学策略 |
5.3.1 倡导美育教学理念 |
5.3.2 塑造美育教学环境 |
5.3.3 优化美育教学设计 |
5.3.4 增强教师美育能力 |
5.3.5 增强美的心理体验 |
第6章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美育的素材开发 |
6.1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文学美 |
6.1.1 诗中有画和物理的多元表征 |
6.1.2 感受诗词到物理的一题多解 |
6.1.3 挖掘诗词中蕴含的物理知识 |
6.2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简单美 |
6.3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统一美 |
6.4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思想美 |
6.4.1 变量控制之美 |
6.4.2 图像处理之美 |
6.4.3 建模思想之美 |
6.5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人格美 |
6.6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对称美 |
第7章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美育的教学案例 |
7.1 “静摩擦力”的教学设计案例 |
7.2 “自由落体运动”教学案例 |
7.3 “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教学设计案例 |
第8章 在高中物理渗透美育教学的教育实验 |
8.1 教育实验 |
8.2 结果与分析 |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
9.1 结论 |
9.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关于高中生物理美育的实施基础调查问卷 |
附录二 :关于高中物理教育教学的调查问卷 |
附录三 :与一线老师访谈的问题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10)原始物理问题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课程改革的大环境 |
1.1.2 传统高中物理教学存在的缺陷 |
1.1.3 原始物理问题教学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优越性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章 理论基础 |
2.1 原始物理问题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原始物理问题的含义 |
2.1.2 原始物理问题的特点 |
2.1.3 原始物理问题与物理问题、物理习题的区别和联系 |
2.1.4 原始物理问题的教学价值 |
2.2 中层理论 |
2.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4 经验主义学习理论 |
2.5 自组织表征理论 |
第3章 原始物理问题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
3.1 原始物理问题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
3.1.1 鼓励原则 |
3.1.2 启发性原则 |
3.1.3 因材施教原则 |
3.1.4 循序渐进原则 |
3.1.5 巩固性原则 |
3.1.6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
3.2 原始物理问题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
3.2.1 在课堂中渗透原始物理问题 |
3.2.2 在实验教学中适当植入原始物理问题 |
3.2.3 在教学评价中利用原始物理问题检验学习效果 |
3.2.4 在教学中借助STSE教育开展原始物理问题教学 |
3.2.5 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辅助原始物理问题教学 |
第4章 原始物理问题在高中物理教学的现状调查 |
4.1 调查对象 |
4.2 调查目的 |
4.3 调查方法 |
4.4 调查内容 |
4.5 调查实施 |
4.6 调查结果统计及其分析 |
4.6.1 学生问卷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
4.6.2 学生处理原始物理问题的能力 |
4.6.3 教师访谈结果与分析 |
第五章 原始物理问题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
5.1 高中原始物理问题的搜集与编制 |
5.1.1 原始物理问题的搜集 |
5.1.2 原始物理问题的编制 |
5.2 原始物理问题教学案例 |
5.2.1 案例一:“力的合成”教学设计 |
5.2.2 案例二:自由落体运动在生活中的应用 |
5.3 原始物理问题教学策略的实施 |
5.3.1 实施目的 |
5.3.2 实施对象 |
5.3.3 实施时间 |
5.3.4 实施方法 |
5.3.5 实施内容 |
5.4 原始物理问题测试问卷结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2 :学生测试问卷(初测) |
附录3 :原始物理问题集 |
附录4 :学生测试问卷(后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论文参考文献)
- [1]“主问题引领式”教学模式下的高中物理教学设计研究[D]. 李月梅.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2]NOBOOK虚拟仿真软件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王蕾. 内蒙古民族大学, 2021(12)
- [3]基于前概念的科学本质教学实践研究[D]. 王亚娇. 伊犁师范大学, 2021(12)
- [4]DIS实验在高中物理教学应用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D]. 汪海宁.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5]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实践研究[D]. 米多. 天津师范大学, 2021(09)
- [6]基于思维导图的教学方法在高中物理课程中的应用[D]. 冯皓. 华中师范大学, 2021(02)
- [7]物理核心素养背景下培养高中生发散性思维的实践研究[D]. 唐心懿.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8]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美育的教学与实践[D]. 陈昕. 湖南理工学院, 2020(02)
- [9]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10]原始物理问题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彭盈. 湖南理工学院,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