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冬虫夏草的化学成分分析测定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姜玲[1](2021)在《虫草菌发酵与干燥工艺优化及其多糖抗氧化、免疫活性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冬虫夏草人工培育技术的发展,发酵虫草菌粉作为最主要的天然冬虫夏草替代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应用。发酵虫草菌粉是从冬虫夏草中分离得到的虫草菌株经液体深层发酵得到的菌丝体干燥粉末。目前液体深层发酵技术已偏向于成熟,运用此技术可以将虫草菌规模生产,更符合现代工业化的生产要求。在野生虫草资源越来越匮乏,而市场需求愈来愈高的背景下,利用液体深层发酵技术大大降低了虫草菌粉生产成本,扩大虫草菌粉原料的产出而满足市场需求。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虫草菌株发酵条件优化及放大发酵工艺研究本文使用的虫草菌是分离自青海野生冬虫夏草中的菌株,前期进行了菌种平板活化、液体培养、活性成分等相关基础研究。本研究考察在不同培养条件下虫草菌高产能力,在小试摇瓶培养基中对镁盐种类筛选、镁盐用量、转速、培养温度、接种量、培养时间等培养条件优化,运用100 L发酵罐放大培养对虫草菌优化后培养条件进行检验。结果表明,镁盐对虫草菌生长情况及风味均有一定影响,选择磷酸氢镁进行镁盐替换,镁盐用量为0.4 g/L、培养温度26℃、发酵转速130 rpm、接种量2%、培养时间8天,摇瓶菌种生长状态最好。通过发酵罐调试生产后对比优化前后虫草菌发酵工艺,发酵时间缩短了7天,菌粉产量从200 g/50L最高可增产至584.21 g/50 L,且在重复发酵过程中工艺较为稳定。2.发酵虫草菌干燥加工工艺研究干燥作为原料药在储存和制备中保证质量优劣的关键技术之一,使用电加热鼓风烘箱以加热方式在干燥的同时激发虫草菌粉挥发性风味物质的产生,有利于呈现给消费者好的感观感受。以干燥时效及虫草菌粉色度为评价标准,通过对同一批次虫草菌丝体干燥温度及干燥时间的确定。结果表明,在55℃下干燥时效最佳,色度情况最好。但现今干燥技术及设备的更新较快,由于实验时间及条件限制,后续研究应深入探讨不同干燥技术对发酵虫草菌粉主要活性成分及风味物质的影响。3.虫草多糖体外抗氧化及免疫活性研究通过采用单因素及正交实验对虫草多糖热水浸提法提取条件进行优化,优化结果表明在提取时间为1.5 h、提取温度65℃、料液比1:95提取条件下多糖含量最高。取自液体深层发酵获得的虫草菌丝体及发酵液采用水提醇沉法、sevege法和活性炭法进行处理得到四种多糖样品。对虫草多糖红外光谱分析结果可知,多糖样品均以吡喃糖环为主,其单糖可能由葡萄糖、甘露糖、半乳糖等组成。四种多糖样品抗氧化结果显示,在与阳性对照相比均呈现出较好的抗氧化及免疫活性。免疫活性检测中两种粗多糖样品均能显着性促进RAW 264.7巨噬细胞增值,在促细胞产NO活性中,发酵液多糖优于胞内多糖,且与LPS组具有显着性差异(p<0.001)。4.发酵虫草菌粉质量评价研究本研究通过对发酵虫草菌粉性状观察、薄层鉴别、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水溶性浸出物等项对发酵虫草菌粉内在质量进行研究,为发酵虫草菌粉的质量评价提供数据参考。薄层色谱鉴定实验结果表明该菌株生产的发酵虫草菌粉富多种活性物质,通过对部分活性成分含量测定,发现在发酵虫草菌粉中以多糖和核苷类成分含量居多,多糖含量达到73.10%、核苷类成分中尿苷含量高达2.6766 mg/g、腺苷含量1.6383 mg/g。在冬虫夏草及相关制剂已有的质量标准中,发酵虫草菌粉总灰分百分含量在5.21-5.86%之间、水分含量在1.5-1.8%之间、腺苷含量1.6383 mg/g达到药典标准。
李皓翔[2](2021)在《冬虫夏草核苷类成分质量评价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针对冬虫夏草核苷类成分传统分析方法分析时间长、有机毒性试剂使用量大等缺点,本文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拟建立绿色环保冬虫夏草核苷类成分的分析方法。1.建立冬虫夏草绿色环保的高效液相(HPLC)指纹图谱分析方法,鉴别冬虫夏草正品及其常见伪品。2.建立绿色快速的冬虫夏草4种主要核苷类成分(尿苷、肌苷、鸟苷、腺苷)含量分析方法,可用于快速评价冬虫夏草的质量。方法:1.冬虫夏草核苷类成分指纹图谱分析样品采用离子液体超声提取。高效液相色谱采用Shimadzu Inert Sustain AQ-C18(150 mm×4.6 mm,2.7μm)反相色谱柱,以10 mmol/L乙酸水溶液(A)-乙腈(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 L/min,柱温为30℃,检测波长为260 nm。25批冬虫夏草及其常见伪品的离子液体-水超声提取液进行HPLC指纹图谱分析,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版)”和SPSS 26.0统计软件进行相似度计算、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2.绿色快速冬虫夏草核苷类成分含量分析样品采用乙醇-水涡旋提取。高效液相色谱采用Agilent Poroshell 120 SB-AQ(50mm×4.6 mm,2.7μm)色谱柱,以0.1%甲酸-乙醇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为0.4m L/min,柱温为35℃,检测波长为260 nm。采用建立的分析方法对12批冬虫夏草样品进行含量分析。结果:1.冬虫夏草核苷类成分指纹图谱分析建立了离子液体提取冬虫夏草指纹图谱分析方法,确定了9个共有峰,相似度评价结果显示14批冬虫夏草正品的相似度均大于0.9,而其他冬虫夏草伪品的相似度在0.11~0.78之间;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14批冬虫夏草正品聚集的区域及类别有别于冬虫夏草常见伪品,能很好的区分11批冬虫夏草伪品。2.绿色快速冬虫夏草核苷类成分含量分析建立了绿色快速的冬虫夏草核苷类成分含量分析方法,冬虫夏草中4种主要的核苷类成分线性关系良好(r>0.9999),平均加样回收率为88.63%~97.55%,RSD为2.00%~5.72%(n=6),所测的冬虫夏草中尿苷、肌苷、鸟苷、腺苷的含量为0.025%~0.072%、0.004%~0.062%、0.006%~0.025%、0.016%~0.058%,总含量在0.090%~0.182%之间,4种核苷类成分平均含量由大到小依次为尿苷(0.043%)、腺苷(0.040%)、肌苷(0.031%)、鸟苷(0.012%)。结论:(1)通过冬虫夏草核苷类成分HPLC指纹图谱分析实验,建立的方法绿色环保,稳定可靠,可用于冬虫夏草的真伪鉴别,为冬虫夏草真伪鉴别技术的提升提供了依据。(2)通过绿色快速冬虫夏草核苷类成分含量分析实验,建立的方法绿色、快速、简便、准确,具有良好的专属性、灵敏度、重复性和线性,可用于测定冬虫夏草中4种主要核苷类成分,为冬虫夏草产业化生产质量标准的提升提供参考依据。
解鸿青[3](2021)在《蝉花活性成分抗肿瘤作用机制及以蚕蛹为替代寄主人工培育技术的研究》文中提出蝉花(Cordyceps cicadae),又名金蝉花,是我国一种传统名贵中药材,是蝉拟青霉(Paecilomyces cicadas)感染寄生蝉科昆虫而形成的虫菌复合体。蝉花的重要生物活性物质包括核苷类成分、多糖、虫草酸、多球壳菌素等,具有抗肿瘤、免疫调节、保护神经、改善肾功能、降血糖、抗菌等广泛的药理作用。抗肿瘤功能是蝉花的重要的药理作用之一,但其相关的作用机制缺乏系统研究。同时由于天然蝉花资源渐趋枯竭,远不能满足市场日益增长的需求。基于以上问题,本论文对蝉花活性成分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以及用家蚕蛹作为替代寄主人工培育技术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蒸馏水和乙醇两种常见溶剂提取蝉花有效成分,分别得到蝉花水提物(WEC)和蝉花醇提物(Ethanolic extract of Cordyceps cicadae,EEC),再采用MTT(3-(4,5-Dimethylthiazol-2-yl)-2,5-diphenyltetrazoliumbromide,噻唑蓝)法分别检测WEC和EEC对癌细胞活力的影响,发现WEC和EEC对胃癌细胞SGC-7901的细胞活力均有明显的体外抑制作用,其中EEC的体外抑制作用更强。在对EEC敏感的肿瘤细胞株筛选中,发现EEC对SGC-7901细胞、H1299细胞、HeLa细胞、HepG2细胞和A549细胞均具有细胞毒性,其中对胃癌细胞SGC-7901的毒性最强。2、通过细胞凋亡测定、细胞周期测定、线粒体膜电位变化测定、胞内Ca2+水平测定和Western blotting等实验,发现EEC处理可引起SGC-7901细胞凋亡、S期阻滞、MMP(Mitochondrial membrane potential,线粒体膜电位)去极化和Ca2+水平过载,这些都可能是EEC抑制SGC-7901细胞生长的有效途径。此外,EEC能分别调控细胞凋亡、细胞周期以及内质网应激的相关蛋白在SGC-7901细胞中的表达水平,揭示EEC主要是通过激活caspases家族介导的细胞凋亡途径,来诱导SGC-7901细胞凋亡以及调节细胞周期、内质网应激相关调控因子表达,从而发挥其体外抗肿瘤作用。3、采用苯酚-硫酸法、BCA蛋白含量测定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EEC中活性成分,发现EEC中总糖含量为211.6 μg/mg,蛋白含量为336.5 μg/mg,核苷类物质有腺嘌呤、尿苷、腺苷、N6-(2-羟乙基)-腺苷(N6-(2-Hydroxyethyl)-adenosine,HEA),其含量分别为 1.841±0.007μg/mg、6.015±0.018 μg/mg、1.774±0.030μg/mg、5.388±0.019μg/mg。MTT法检测发现,腺嘌呤、尿苷、腺苷和HEA对SGC-7901细胞生长均有抑制作用,其中HEA的抑制作用最强。4、通过CCK-8实验、细胞凋亡测定、细胞周期测定、ROS(Reactiveoxygen species,活性氧)水平测定、MMP变化测定、Ca2+水平测定、细胞自噬水平测定和Western blotting等实验,发现HEA对胃癌细胞SGC-7901和AGS均具有体外抑制作用和促凋亡作用,HEA能诱导SGC-7901细胞的ROS产生和MMP去极化,触发caspase依赖性细胞凋亡,通过Ca2+调节诱导内质网应激,诱导细胞自噬并产生S期细胞周期阻滞。5、采用基因表达谱技术探究HEA体外抗肿瘤作用机制,发现HEA诱导SGC-7901细胞产生差异基因,这些差异基因参与细胞凋亡、细胞周期阻滞、内质网应激、细胞自噬等。GO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分析表明,HEA上调或下调基因主要参与癌症发生发展相关的多种信号通路。6、建立SGC-7901细胞实体瘤裸鼠模型,灌胃法给药,探究HEA的体内抗肿瘤功能,发现HEA可呈剂量依赖性地抑制模型裸鼠肿瘤大小和重量的增长,诱导肿瘤组织坏死与细胞凋亡,从而实现体内抗肿瘤作用。7、用组织分离法从天然蝉花体中分离纯化出蝉拟青霉,采用体喷法将分生孢子接种于蚕蛹体,模拟天然蝉花生长的生态环境条件,人工培育出“金蚕花”,并探明了其适宜的人工培育条件。本研究结果为扩大蝉花的药用和保健作用范围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蝉花代用品的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
王跃凤[4](2020)在《猫棒束孢菌丝粉免疫活性及其化学成分研究》文中指出冬虫夏草(Cordyceps Sinensis)是冬虫夏草菌和蝙蝠蛾科幼虫的复合体,为传统三大名贵补益药材之一。冬虫夏草具有增强免疫力、抗肿瘤、抗疲劳等多种功效。但因药源紧缺昂贵,人们对冬虫夏草中分离的菌种经发酵得到的菌丝体开展了大量的研究。猫棒束孢(Isaria felina,IF)作为从天然冬虫夏草虫草体中分离得到的一株新的真菌,具有较好的药用前景。为此,本工作对猫棒束孢菌丝粉及其分离所得多糖进行了免疫调节功能的研究;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串联飞行时间质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coupled with quadrupole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HPLC-Q-TOF-MS)对猫棒束孢菌丝粉的醇溶性主要化学成分进行了结构鉴定。具体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猫棒束孢菌丝粉的免疫活性研究探讨猫棒束孢菌丝粉(Isaria felina mycelium powder,IFMP)对环磷酰胺所致免疫低下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将昆明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阳性对照组(香菇多糖,200 mg·kg-1)、IFMP低、中、高剂量组(100、200、400 mg·kg-1),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5组通过腹腔注射环磷酰胺建立免疫低下小鼠模型,每日灌胃给药一次,共给药10d,给药结束后,检测小鼠体质量增长值、肝脏指数、脾脏指数、胸腺指数、血常规指标;碳廓清法和迟发型变态反应(Delayed type hypersensitivity,DTH)测定小鼠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和细胞免疫功能;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小鼠血清中TNF-α水平。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小鼠各检测指标均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IFMP各剂量组小鼠的脾脏指数,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等血常规指标,吞噬指数α,足跖厚度差,TNF-α水平均显着升高(P<0.05)。综上,IFMP对环磷酰胺所致免疫低下模型小鼠具有免疫保护作用。(2)猫棒束孢菌丝粉多糖的提取及其免疫活性研究采用水提醇沉法提取猫棒束孢菌丝粉多糖(Isaria felina mycelium powder polysaccharide,IFMPP),通过检测小鼠体质量增长值、脏器指数、血常规指标、血清中溶菌酶、IL-2、TNF-α、IgG的含量,从而观察IFMPP的免疫调节作用,并将IFMPP与IFMP二者的中剂量组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IFMPP可使免疫抑制小鼠脾脏指数、胸腺指数、血常规指标及溶菌酶、IL-2、TNF-α、IgG含量均不同程度显着升高(P<0.05),且IFMPP中剂量组与IFMP中剂量组相比,IFMPP中剂量组效果较好。总之,IFMPP对环磷酰胺所致免疫低下模型小鼠的免疫功能有促进作用。(3)猫棒束孢菌丝粉主要化学成分的结构鉴定本工作在优化高效液相色谱分离猫棒束孢菌丝粉醇提物条件的基础上,采用HPLC-Q-TOF-MS联用法对猫棒束孢菌丝粉醇提物进行了测定,并通过正、负离子扫描模式进行数据采集,利用质谱工作站中查找、识别化合物等功能,结合数据库以及文献资料中二级碎片裂解规律提供的化合物信息,共鉴定出36种化合物,其中:核苷类(18种)、氨基酸类(15种)、甾醇类(1种)和糖苷类(2种)。其结果为猫棒束孢菌丝粉的基础研究、质量评价、活性成分筛选提供了科学依据,并为其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
昝珂,钱正明,李文佳,李文庆,高妍,马双成[5](2020)在《冬虫夏草繁育品质量控制和药理活性研究进展》文中认为冬虫夏草为传统的名贵中药材,在中国有悠久的药用历史,具有补肾、益肺、止血、化痰的功效。近年来,冬虫夏草繁育品的研究获得突破,实现了冬虫夏草的大规模产业化繁育。冬虫夏草繁育品基原符合中国药典规定,与野生冬虫夏草相比,冬虫夏草繁育品不仅具有相似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还具有较低的重金属含量,安全性更容易控制。
赵加茜[6](2019)在《发酵虫草菌粉固体制剂质量控制方法及批间一致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发酵虫草菌粉是从冬虫夏草中分离提取的药用菌株经液体深层发酵加工得到的菌粉,研究表明酵虫草菌粉化学成分与冬虫夏草相似,主要含有核苷类、甾醇类、多糖类、氨基酸类、醇类、鞘脂类等化学成分,但成分含量存在差异。市场上发酵虫草菌粉类产品种类繁多,但尚无统一的质量控制标准,导致产品的质量参差不齐。《中国药典》2015版已收载了金水宝胶囊(片)和百令胶囊的质量标准,金水宝胶囊(片)质量标准为:薄层色谱法鉴别3种核苷、氨基酸、甘露醇;HPLC法鉴别5种核苷;HPLC测定腺苷和麦角甾醇的含量。百令胶囊的质量标准为:薄层色谱鉴别麦角甾醇;HPLC法鉴别6种核苷和3种氨基酸;氨基酸分析仪测定总氨基酸含量;滴定法测定甘露醇含量;HPLC法测定腺苷含量。甾醇类和氨基酸类化合物作为发酵虫草菌粉主要化学成分和药效物质基础,却没有进行系统性的质量控制,导致现有的质量标准并不能够完全反映发酵虫草菌粉的质量,其产品批间一致性尚未完全开展。课题组前期已经完成了发酵虫草菌粉多糖和核苷类化合物的质量控制,为进一步提升发酵虫草菌粉的质量控制标准,对其产品展开批间一致性评价研究,本课题采用指纹图谱结合一测多评的质量控制模式对发酵虫草菌粉甾醇类化合物进行质量控制研究;建立发酵虫草菌粉氨基酸指纹图谱,并对发酵虫草菌粉氨基酸含量测定方法进行比较研究;探索发酵虫草菌粉太赫兹光谱吸收,通过太赫兹时域光谱、频域光谱和吸收系数曲线谱区别不同发酵虫草菌粉类产品,并评价其质量。以期为发酵虫草菌粉质量控制和批间一致性评价研究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1.发酵虫草菌粉甾醇化合物指纹图谱研究以金水宝胶囊、金水宝片、百令胶囊为样品,采用基于高效液相色谱的指纹图谱、相似度分析、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对发酵虫草菌粉类甾醇类化合物进行定性分析。结果表明:金水宝胶囊、金水宝片、百令胶囊产品批次间相似度均大于0.9,具有较高的一致性、稳定性,三种产品的批间一致性较好;金水宝胶囊和金水宝片指认了4种甾醇物质,分别为胡萝卜苷、麦角甾醇、豆甾醇和β-谷甾醇,百令胶囊仅含有麦角甾醇和豆甾醇;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同一菌种、同一厂家生产的金水宝胶囊及金水宝片被归为一类,百令胶囊另外被归为一类,这与实际情况相符。2.一测多评法应用于发酵虫草菌粉甾醇含量测定以麦角甾醇作为内标物,利用QAMS法对胡萝卜苷、豆甾醇和β-谷甾醇进行定量分析,考察了仪器、流速、色谱柱类型等因素对相对校正因子(RCF)的影响,并将QAMS法测得各目标物的含量与外标法测得各目标物的含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RCF在不同的仪器、流速、色谱柱类型条件下RSD均小于5%;QAMS法测得的结果与外标法测得的结果相对误差均小于±5%,显示两组数据间无显着性差异,表明QAMS法可作为一种高效便捷的方法对发酵虫草菌粉类产品中的甾醇类物质进行同时测定。3.发酵虫草菌粉氨基酸指纹图谱研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建立发酵虫草菌粉类产品氨基酸指纹图谱,结合相似度分析、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对发酵虫草菌粉氨基酸进行定性分析。结果表明,金水宝胶囊、金水宝片、百令胶囊产品批次间相似度均大于0.9,具有较高的一致性、稳定性,三种产品的批间一致性较好;三种产品均确定了20个共有峰,其中1,2,3,4,5,6,7,8,9,11,12,13,14,16,17,19,20号色谱峰被指认为门冬氨酸、谷氨酸、羟脯氨酸、丝氨酸、甘氨酸、组氨酸、精氨酸、苏氨酸、丙氨酸、脯氨酸、酪氨酸、缬氨酸、甲硫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和赖氨酸。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同一菌种、同一厂家生产的金水宝胶囊及金水宝片被归为一类,百令胶囊另外被归为一类。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样品共分为三大类,金水宝胶囊聚为一类,金水宝片聚为一类,百令胶囊聚为一类;将金水宝胶囊和百令胶囊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样品被聚为两大类,金水宝胶囊聚为一类,百令胶囊聚为一类,与实际情况相符。4.发酵虫草菌粉氨基酸含量测定比较研究分别采用柱前衍生(RP-HPLC)法和柱后衍生(AAA)法对发酵虫草菌粉氨基酸进行含量测定,并对两种方法测定的氨基酸含量测定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两种含量测定方法结果较为接近,丙氨酸、组氨酸和甲硫氨酸含量测定存在一定的差异。以甘氨酸作为内标物,利用QAMS法对16种氨基酸进行定量分析,考察了仪器、流速、柱温、不同仪器及色谱柱类型等因素对相对校正因子(RCF)的影响,并将QAMS法测得各目标物的含量与外标法测得各目标物的含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RCF在不同的仪器、流速、柱温、不同仪器及色谱柱类型条件下RSD均小于5%;t检验结果显示QAMS法测得的结果与外标法测定结果P值均大于0.05,显示两组数据间无显着性差异,表明QAMS法可作为一种高效便捷的方法对发酵虫草菌粉类产品中的16种氨基酸类物质进行同时测定。5.发酵虫草菌粉太赫兹波光谱研究使用太赫兹光谱技术,分别测量发酵虫草菌粉类产品金水宝胶囊和百令胶囊的太赫兹时域光谱信息,经过傅里叶转换得到频域谱、折射率谱和吸收曲线谱,通过四种光谱信息结合主成分分析评价发酵虫草菌粉产品的质量。结果显示,金水宝胶囊和百令胶囊在太赫兹折射率曲线谱没有明显的差异,太赫兹时域谱、频域谱和吸收系数曲线谱上均存在一定的差异,通过三种谱线可以明显区分两种产品。将所有样品的吸收曲线谱经过元散射矫正(multiplicative signal correction,MSC)、特殊点基线法(baseline)和标准正态变量(standard normal variate,SNV)处理后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金水宝胶囊聚为一类,且聚类效果较好,百令胶囊聚为一类,聚类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批间的一致性。
陈天丽[7](2019)在《复方参草菌质颗粒制备工艺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优化人参-冬虫夏草发酵菌质(参草菌质)的发酵工艺和质量标准,建立复方参草菌质颗粒的制备工艺,揭示复方参草菌质颗粒抗肿瘤活性及其作用机理,以期为复方参草菌质颗粒后续的研究和开发奠定基础,为中药复方抗肿瘤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方法:1.采用单因素实验和响应曲面等统计学方法对用冬虫夏草菌发酵人参药材的工艺进行系统优化;采用HPLC-Q-TOF-MS技术对参草菌质中主要皂苷类成分进行辅助定性分析;引入HPLC-QQQ-MS技术中的MRM模式,同时对参草菌质中11个皂苷类成分进行了定量分析;按优选工艺制备10批参草菌质,以确定相应含量测定范围。2.MTT法检测含人参复方与含参草菌质复方对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增殖的影响,通过检测细胞存活率,对比两个复方的抗肿瘤活性。3.采用正交试验等方法对复方参草菌质颗粒的提取及分离工艺、浓缩干燥工艺、制剂成型工艺等进行研究,制备中试样品,并对不同批次的样品进行质量检查。4.药效学研究方面,首先采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的复方参草菌质颗粒对A549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通过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检测复方参草菌质颗粒对A549细胞迁移和侵袭的调控作用;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了药物处理后A549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情况;并通过Western Blot实验检测肿瘤组织中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Bax、Bcl-2的表达及相关通路蛋白TGF-B、smad2、p-smad2、smad3、p-smad3、E-cadherin的表达。进而以接种肺癌细胞的裸鼠为体内模型,检测给药后裸鼠体重和肿瘤体积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血液及脾脏细胞中相关表面蛋白CD4、CD8a、CD11b、Ly-6G/Ly-6c的表达。5.采用TMT标记、高效液相色谱分级技术以及基于质谱的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对使用复方参草菌质颗粒水溶液处理A549细胞前后的样本进行定量蛋白组的研究。结果:1.建立了稳定的参草菌质制备工艺,参草菌质的平均得率约为69.8%;通过对参草菌质的主要皂苷类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发现其中所含11种皂苷Rg1、Re、Rb1、Rh1、Ro、Rd、Rf、Rb2、Rg3、F2和Rg2的平均含量可以分别达到:1.50mg/g、1.32mg/g、0.64mg/g、1.12mg/g、1.79mg/g、3.56mg/g、0.37mg/g、0.48mg/g、0.33mg/g、0.51mg/g和0.70mg/g;确定了相应成分的含量测定范围,规定参草菌质中人参皂苷Rd不得少于0.3%,人参皂苷Rh1不得少于0.1%,人参皂苷Rb1、Re、Rg1总量不低于0.3%,并最终制定了参草菌质的质量标准。2.对比含参草菌质复方和含人参复方处理A549细胞后细胞的存活率,发现含有参草菌质的复方抗肿瘤效果明显优于含有人参的复方;遵循传统中药制剂的制备特点,采用水煎煮法提取,以代表整体效果的总黄酮提取量为考察指标,确定了复方参草菌质颗粒的最佳提取条件和制剂成型工艺,制备的三批中试样品质量符合《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附录0104颗粒剂项下的有关规定。3.复方参草菌质颗粒能够显着抑制A549肺癌细胞的增殖,当浓度达到100μg/m L时,其作用最为显着(P<0.05);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表明复方参草菌质颗粒能抑制细胞进入G1期,同时降低G1/S期,延长G2期,阻止细胞增殖,诱导A549细胞凋亡;肿瘤相关蛋白检测表明复方参草菌质颗粒能有效调节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提高Caspase3、Bcl-2和E-cadherin的表达,同时降低TGF-β1、Bax的表达。4.复方参草菌质颗粒对A549细胞的迁移和侵袭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P<0.01);对A549肺癌皮下移植肿瘤有一定的治疗效果,能有效改变小鼠血液及脾脏细胞中的免疫蛋白细胞CD4和CD8、细胞Ly-6G/Ly-6C和CD11b的变化,且对免疫蛋白和免疫细胞的刺激作用呈剂量依赖性。5.对复方参草菌质颗粒处理前后的A549细胞进行了定量蛋白质组学检测。一共鉴定了5641个蛋白质,其中4569个蛋白质包含定量信息。以1.2倍为差异表达变化阈值,以统计学检验t-test p-value<0.05为显着性阈值,与对照组相比192个蛋白表达发生上调,272个蛋白表达发生下调。对所有鉴定到的蛋白质进行了系统的生物信息学分析(蛋白功能注释),并且对所有差异表达蛋白进行了功能分类、功能富集及基于功能富集的聚类分析,进而通过免疫组化、反转录PCR的方法验证了复方参草菌质颗粒靶蛋白HDAC3的表达水平。结论:本研究优化了参草菌质的发酵工艺,制定了参草菌质的质量标准,为制剂开发过程中原料的质量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建立了复方参草菌质颗粒的制备工艺,为后续研究和扩大生产奠定了基础;通过细胞水平证实了复方参草菌质颗粒具有抗肿瘤活性,说明了复方参草菌质颗粒在抑制非小细胞肺癌方面作用显着,并通过蛋白质组学进一步阐释了其作用机理,筛选出潜在作用靶点HDAC3,为肺癌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方向。
葛琦[8](2019)在《金蝉花成分分析及多糖抗氧化活性研究》文中提出金蝉花(Cordyceps cicadae)为麦角菌科真菌大蝉草及其寄主山蝉若虫形成的干燥复合体,与冬虫夏草的无性型同属,在民间是一种药食两用真菌。其性寒味甘,具疏散风热、定惊镇痉等功效。蝉花主要生长在四川、江浙地区、福建、安徽及云南等省份。近年来,冬虫夏草的大规模采收导致资源枯竭,金蝉花与冬虫夏草成分相似,功效相近,有望开发成冬虫夏草的替代品。本论文系统分析了金蝉花中营养成分,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金蝉花中6个核苷类成分的方法,并对其主要有效成分(甘露醇、麦角甾醇和核苷类成分)进行含量测定。采用体外抗氧化活性实验对不同浓度乙醇醇沉金蝉花多糖进行筛选,得到最佳抗氧化活性多糖组分,研究了其对果蝇寿命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为金蝉花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金蝉花营养成分研究。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对12个不同产地的金蝉花样品中主要营养成分、粗多糖以及金属成分进行含量测定。结果显示,纤维素、粗蛋白、粗脂肪、水分、灰分及碳水化合物等含量分别为36.98%~42.84%、33.9%~37.62%、4.46%~8.87%、4.37%~6.06%、5.77%~9.59%和3.08%~8.40%。金蝉花粗多糖含量为2.27%~3.58%。金蝉花中金属成分Cd、Pb、Hg、As的含量均低于国标中食用菌重金属的限量标准(1.0 mg/kg、0.2 mg/kg、0.1 mg/kg和0.5mg/kg)。2.金蝉花核苷类成分的LC-MS分析及含量测定。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质谱(Mass Spectrometry,MS)联用法对金蝉花水超声提取物中核苷类成分进行定性分析,初步鉴定出7种主要核苷类成分,并对峰面积较大的6个核苷类成分(腺嘌呤、尿苷、肌苷、鸟苷、腺苷和N6-(2-羟乙基)腺苷)建立了HPLC同时测定的方法,测定了12个不同产地金蝉花核苷类成分的含量。结果显示,该方法分离度及峰形良好,精密度、准确度、稳定性和重复性等考察良好,可进行核苷类成分的检测分析;不同产地金蝉花的6个核苷类成分分别为17.6~77.34μg/g、1077.56~1538.21μg/g、50.24~481.39μg/g、293.84~705.44μg/g、408.2~784.27μg/g和534.24~921.91μg/g。3.金蝉花麦角甾醇及甘露醇含量测定。根据中国药典规定,分别采用HPLC法和紫外分光光度计法,测定12个不同产地的金蝉花菌核、子实体和整株中麦角甾醇和甘露醇的含量。结果显示,整株金蝉花麦角甾醇含量为281.88~683.1μg/g,子实体中麦角甾醇含量明显高于菌核,分别为540.57~1800.39μg/g和129.83~229.55μg/g。金蝉花中甘露醇含量为82.12~136.24 mg/g,菌核中甘露醇含量略高于子实体,其均值分别为112.53~154.29 mg/g和68.71~105.62 mg/g。4.金蝉花多糖体外抗氧化研究。通过不同浓度乙醇醇沉金蝉花水提物,得到6个金蝉花多糖组分CP 30~CP 80,并测定不同浓度醇沉金蝉花多糖的DPPH自由基和·OH自由基清除能力、总还原能力和总抗氧化能力。结果显示,金蝉花多糖组分抗氧化活性为:CP70>CP60>CP80>CP50>CP30>CP40,表明金蝉花多糖组分CP70具有最佳抗氧化活性。5.金蝉花多糖CP70体内抗氧化研究。利用双氧水(H2O2)应激果蝇模型和正常生理衰老果蝇模型,研究高、中、低剂量(10 mg/mL、5 mg/mL和1 mg/mL)金蝉花多糖组分CP70对果蝇寿命的影响,并测定了中剂量组(5 mg/mL)金蝉花多糖组分CP70对果蝇体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丙二醛(MDA)含量以及过氧化氢酶(CTA)活力的影响,同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测定4种衰老相关基因(CAT、过氧化物歧化酶SOD1、MTH和SIRT2)mRNA表达水平。结果显示,金蝉花多糖CP70组分对两种模型下果蝇的平均寿命和最高寿命均有延长,且中等剂量组(5 mg/mL)效果最为显着;5 mg/mL金蝉花多糖组分CP70显着升高了CAT酶(P<0.01)和GSH-Px酶活力(P<0.001),降低了MDA的含量(P<0.001);另外,金蝉花多糖组分CP70显着上调了果蝇体内CAT、SOD1和MTH mRNA水平的表达(P<0.05),而对SIRT2mRNA水平的表达无显着差异,推测金蝉花多糖组分CP70能显着延长果蝇寿命可能与上调抗氧化相关基因CAT、SOD1和MTH的表达水平有关。
闫俊[9](2019)在《蝙蝠蛾拟青霉的大豆培养基的筛选及其对肾脏和睾丸损伤的恢复作用》文中研究指明蝙蝠蛾拟青霉菌性温,味甘,入肺,肾经,有补益肺肾,秘精益气的功效。蝙蝠蛾拟青霉菌(Paecilomyces hepiali Chen&Dai)是子囊菌门(Ascomycota),散囊菌纲(Eurotiomycetes),散囊菌目(Eurotiales),丛梗孢科(Moniliaceae)拟青霉菌(Paecilomyces Bain),是从冬虫夏草中分离得到的无性世代菌株,其与天然冬虫夏草具有相似的化学和营养成分及药理作用。目前蝙蝠蛾拟青霉菌工业化发酵生产出的菌丝体发酵产品已获得国家新药证书,并列入《中国药典》。本文对制备蝙蝠蛾拟青霉菌培养基的原材料大豆进行宏观和显微的鉴定,大豆质地坚硬饱满,不同大豆品种在豆脐颜色、粒径、百粒重等宏观形态上存在差别。大豆籽粒分为种皮和子叶两个部分,种皮由表皮层、栅栏层、滴漏层、薄壁层、下皮层5个组成部分,大豆子叶占据籽粒大部分体积,由类圆形薄壁细胞自内向外由小到大构成。不同品种大豆之间营养成分含量存在显着差异,粗蛋白含量最高是吉农33号,其次是吉农36号、吉农48号;粗脂肪含量最高是江西655号,其次是江西1978号、江西686号;钙含量最高是吉农18号,其次是吉农51号、吉农29号;镁含量最高是吉农33号,其次是江西655号、吉农48号;铜含量最高是吉农48号,其次是吉农71号、吉农45号;锌含量最高是吉农45号,其次是吉农33号、吉农38号大豆;铁含量最高是吉农29号,其次是吉农71号、吉农45号;锰含量最高是吉农45号,其次是吉农28号、吉农51号;总异黄酮含量最高是吉农45号,其次是吉农51号、吉农48号。研究表明甲醇回流提取的方法极大提高了大豆总异黄酮提取率。本文为规范原材料大豆重金属和农药残留量,建立了同时检测常用于大豆生产的乙草胺、广灭灵(异恶草松、异恶草酮)、2-4D丁酯、多效唑、氰戊菊酯、敌敌畏、乐果农药残留量的GC-MS/MS检测方法,该方法灵敏可靠,测定的10种大豆样品农药残留均未超标。10种大豆重金属检测中有6种大豆铬超标,1种铅超标,1种镉超标,砷、汞未超标,因此,在培养基原料筛选时,应多关注重金属超标问题,以保证蝙蝠蛾拟青霉菌发酵产物的安全性。本文同时测定了不同品种大豆加工成的豆粕的营养成分含量,其间存在显着差异,粗蛋白含量最高是豆粕36号,其次是豆粕33号、豆粕71号;粗脂肪含量最高是豆粕71号,其次是豆粕48号、豆粕33号;钙含量最高是豆粕45号,其次是豆粕18号、豆粕48号;镁含量最高是豆粕18号,其次是豆粕51号、豆粕71号;铜含量最高是豆粕38号,其次是豆粕36号、豆粕71号;锌含量最高是豆粕38号,其次是豆粕48号、豆粕51号;铁含量最高是豆粕38号,其次是豆粕29号、豆粕18号;锰含量最高是豆粕28号,其次是豆粕51号、豆粕48号;总异黄酮含量最高是豆粕51号,其次是豆粕18号、豆粕28号。本文将不同品种的豆粕培养基发酵培养蝙蝠蛾拟青霉菌,蝙蝠蛾拟青霉菌丝透明,菌落白色,20d可长满PDA培养基,液体培养时,不产生菌球,研究丰富了蝙蝠蛾拟青霉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内容。发酵产物生物量和有效成分含量之间存在显着差异,发酵产物中生物量最高是吉农33号培养产物,其次是吉农38号培养产物、吉农18号培养产物;麦角甾醇含量最高是吉农29号培养产物,其次是吉农36号培养产物、吉农51号培养产物;腺苷含量最高是吉农18号培养产物,其次是吉农29号培养产物、吉农45号培养产物;腺嘌呤最高是吉农38号培养产物,其次是吉农29号培养产物、吉农36号培养产物;虫草素最高是吉农48号培养产物,其次是吉农45号培养产物、吉农36号培养产物。本文采用Pearson方法分析培养基原材料大豆和培养基豆粕的营养成分与发酵产物生物量和有效成分含量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培养基中的豆粕和原料大豆主要营养成分含量对蝙蝠蛾拟青霉菌发酵产物品质有显着影响,大豆中钙和大豆苷含量越高,蝙蝠蛾拟青霉菌发酵产物中腺苷含量越高。豆粕中钙、大豆苷、大豆苷元、染料木素含量越高,蝙蝠蛾拟青霉菌发酵产物中腺苷含量越高;豆粕中钙、镁、大豆苷、大豆苷元、染料木素、总异黄酮含量越高,蝙蝠蛾拟青霉菌发酵产物中腺嘌呤含量越低;豆粕中铁含量越高,生物量越大。综合以上研究结果,制定了《优质大豆(供发酵菌粉用)质量标准》,用于保证蝙蝠蛾拟青霉菌发酵产物有效性和稳定性。本文用腺嘌呤建立肾脏和睾丸损伤的小鼠模型,运用现代药理学的方法研究蝙蝠蛾拟青霉菌秘精益气、温肾助阳的传统功效。将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蝙蝠蛾拟青霉菌粉的5个剂量组(350mg/kg、550mg/kg、750mg/kg、1500mg/kg、3000mg/kg)。研究结果表明蝙蝠蛾拟青霉菌对腺嘌呤造成的肾脏和睾丸损伤能够起到恢复作用,可以使小鼠体重逐渐恢复上升趋势,HE染色、Masson染色的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其对受损的肾脏和睾丸组织结构有恢复作用,能够大幅降低肾脏和睾丸组织纤维化情况,并调节血清中多种激素含量,改善生精过程中多种关键酶的水平,使BUN、Cr、FSH、LH、ACP、SDH和LDH水平趋向正常化,稳定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和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其中蝙蝠蛾拟青霉菌1500mg/kg剂量组恢复作用显着优于其他剂量组。
贠凯祎[10](2019)在《中成药儿童清肺丸和止嗽化痰丸物种组成鉴定研究》文中提出物种组成鉴定研究是中成药质量评价体系的关键问题之一。传统中成药质量评价方法包括性状鉴别、显微鉴别、理化技术等,对于形态相似的近缘物种和含有相同化学成分的物种难以区分,制剂中未知有毒有害或者濒危珍稀物种成分无法检测,因此,有必要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中成药复杂的物种组成信息。马兜铃酸类物质(AAs)由于具有不可逆转的肾脏毒性被列为Ⅰ级致癌物,主要来自马兜铃属、细辛属等马兜铃科植物。目前,一些含AAs植物仍作为传统药物使用,对公众健康的获益—风险评估值得关注。本论文首先选取2015年版《中国药典》收载的两种含马兜铃科植物的清肺化痰中成药——儿童清肺丸和止嗽化痰丸为研究对象,结合分子生物学及化学方法,以期建立一种准确、有效的中成药物种组成鉴定研究方法;然后,采取相关分子生物学技术——TaqMan探针实时荧光PCR法,验证重要组分是否存在,并以冬虫夏草及易混品,泽泻及近缘物种东方泽泻为例开展方法测试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建立二代测序技术、TaqMan探针实时荧光PCR技术和液质联用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开展中成药儿童清肺丸的物种组成鉴定研究。二代测序结果显示,除法半夏、橘红、石膏和锻靑礞石外,市售两个批号中成药儿童清肺丸ET01和ET02均检测到其余16种处方药材。TaqMan探针实时荧光PCR结果显示,细辛药材、中成药儿童清肺丸ET01和ET02均有典型S型扩增曲线。液质联用技术检测结果显示,中成药儿童清肺丸ET01和ET02两个批号均可检测到AAI,低于2015年版《中国药典》细辛项下AAI的限量规定10 μg/g,儿童清肺丸项下无AAI限量规定。为了消费者安全,建议《中国药典》将AAI含量作为评价儿童清肺丸的主要指标性成分之一。本研究证明二代测序技术、TaqMan探针实时荧光PCR技术和液质联用技术相结合的方法,适用于中成药儿童清肺丸的物种组成鉴定研究。2.应用二代测序技术、TaqMan探针实时荧光PCR技术和液质联用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中成药止嗽化痰丸的物种组成进行鉴定研究。二代测序结果显示,市售两个批号中成药止嗽化痰丸ZS01和ZS02获得692和868条ITS2序列,Clean reads数分别为287177和280041;止嗽化痰丸ZS01和ZS02均检测到7种处方药材,其余处方药材未检出。TaqMan探针实时荧光PCR结果显示,马兜铃药材、中成药止嗽化痰丸ZS01和ZS02均有典型S型扩增曲线。液质联用技术检测结果显示,中成药止嗽化痰丸ZS01和ZS02两个批号均可检测到AAI,而2015年版《中国药典》未对止嗽化痰丸中AAI进行限量。为了安全考虑,建议《中国药典》对马兜铃药材及止嗽化痰丸中的AAI进行严格限量。本研究表明二代测序技术、TaqMan探针实时荧光PCR技术和液质联用技术相结合,可鉴定中成药止嗽化痰丸的部分物种组成。3.基于TaqMan探针实时荧光PCR技术进行冬虫夏草及其混伪品鉴定研究。从100份冬虫夏草及其混伪品中提取总DNA,通过Primer Premier 6.0软件设计1对特异性引物和TaqMan探针,分别在两种实时荧光PCR仪(Genesig q16和Bio-Rad CFX96)上进行灵敏度和特异性鉴定研究。灵敏度研究显示,在Bio-Rad CFX96系统中,该方法对冬虫夏草DNA模版的检测下限为0.016 ng/μL,灵敏度高于Genesig q16系统1000倍。特异性鉴定研究显示,在两种系统上该方法对冬虫夏草均有良好的特异性,能与混伪品下垂虫草、古尼虫草、蛹虫草、蝉花、凉山虫草、新疆虫草明显区分。本研究表明TaqMan探针实时荧光PCR方法可准确鉴定同属变异较大的不同物种,为药材市场的管理提供技术支撑,对名贵中药材的鉴别具有较好应用前景。4.基于DNA条形码方法和TaqMan探针实时荧光PCR法对植物药材泽泻进行鉴定研究。鉴定结果显示,ITS2序列能够成功区分泽泻和东方泽泻;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泽泻和东方泽泻各自单独聚为一支,呈现出明显的单系性,由此可见,构建NJ树法可成功鉴别泽泻和东方泽泻。TaqMan探针实时荧光PCR结果显示,所用的两对引物及探针组合对东方泽泻不具有特异性。本研究表明TaqMan探针实时荧光PCR技术鉴定同属单个变异位点的不同物种具有局限性。
二、冬虫夏草的化学成分分析测定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冬虫夏草的化学成分分析测定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虫草菌发酵与干燥工艺优化及其多糖抗氧化、免疫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发酵虫草菌粉的人工培育 |
1.1.1 人工培育历程 |
1.1.2 培养方式 |
1.1.3 液体培养条件优化 |
1.1.4 放大培养 |
1.2 发酵虫草菌粉干燥加工工艺 |
1.3 发酵虫草菌粉主要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
1.3.1 冬虫夏草药理功效记载 |
1.3.2 发酵虫草菌粉化学成分及临床药理研究 |
1.4 发酵虫草菌粉产品概况 |
1.5 立题背景及意义 |
1.6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虫草菌株发酵条件优化及放大发酵工艺研究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试剂 |
2.3 菌种 |
2.4 培养基配方 |
2.5 实验方法 |
2.5.1 菌株活化 |
2.5.2 斜面培养 |
2.5.3 种子液的制备 |
2.5.4 镁盐筛选 |
2.5.5 发酵条件优化 |
2.5.6 稳定高产发酵放大工艺实验研究 |
2.6 结果与讨论 |
2.6.1 虫草菌生长形态特征 |
2.6.2 镁盐种类筛选 |
2.6.3 发酵条件优化结果 |
2.6.4 稳定高产发酵放大工艺实验研究结果 |
2.6.5 发酵工艺稳定性实验各发酵批次取样情况 |
2.7 小结 |
第三章 发酵虫草菌干燥加工工艺研究 |
3.1 实验仪器 |
3.2 实验部分 |
3.2.1 干燥时效测定 |
3.2.2 干燥菌粉色度测定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发酵虫草菌丝体样品干燥情况 |
3.3.2 发酵虫草菌粉色度测定结果 |
3.4 小结 |
第四章 虫草多糖体外抗氧化及免疫活性研究 |
4.1 实验仪器 |
4.2 实验试剂 |
4.3 实验方法 |
4.3.1 多糖提取 |
4.3.2 热水浸提法多糖提取条件单因素实验 |
4.3.3 提取方法正交优化 |
4.3.4 蒽酮硫酸比色法实验步骤 |
4.3.5 多糖样品制备 |
4.3.6 红外光谱扫描 |
4.3.7 抗氧化实验 |
4.3.8 虫草多糖免疫活性测定 |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4.1 蒽酮-硫酸法测总糖葡萄糖标准曲线绘制 |
4.4.2 虫草多糖提取条件优化 |
4.4.3 正交实验设计优化结果 |
4.4.4 虫草多糖红外光谱分析 |
4.4.5 抗氧化能力测定结果 |
4.4.6 细胞存活率测定结果 |
4.4.7 NO产生量测定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发酵虫草菌粉质量评价研究 |
5.1 实验仪器 |
5.2 实验试剂 |
5.3 实验方法 |
5.3.1 发酵虫草菌粉外观性状检查 |
5.3.2 发酵虫草菌粉主要活性成分含量测定 |
5.3.3 发酵虫草菌粉总灰分检查 |
5.3.4 发酵虫草菌粉酸不溶性成分检查 |
5.3.5 发酵虫草菌粉水溶性浸出物检查 |
5.3.6 发酵虫草菌粉水分检查 |
5.3.7 发酵虫草菌粉薄层色谱实验 |
5.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5.4.1 发酵虫草菌粉外观性状观察结果 |
5.4.2 发酵虫草菌粉活性成分含量测定结果 |
5.4.3 发酵虫草菌粉灰分、水分含量测定 |
5.4.4 发酵虫草菌粉薄层色谱实验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2)冬虫夏草核苷类成分质量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广州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学位(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名单及评定意见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 冬虫夏草的本草考证 |
1.1 冬虫夏草的名称来源 |
1.2 冬虫夏草的种类考证 |
1.3 冬虫夏草的野生分布及生态繁育研究 |
1.4 冬虫夏草的功效考证 |
2 冬虫夏草核苷类成分的研究概况 |
2.1 冬虫夏草的核苷类成分种类 |
2.2 冬虫夏草核苷类成分的药理作用 |
2.3 冬虫夏草核苷类成分的提取方法 |
2.4 冬虫夏草核苷类成分的分析检测方法 |
3.结语 |
第二章 冬虫夏草核苷类成分指纹图谱分析 |
1 实验材料、仪器设备与试剂 |
1.1 实验材料 |
1.2 仪器设备 |
1.3 主要试剂 |
2 实验方法 |
2.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2.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2.3 色谱条件 |
2.4 提取方法优化 |
2.5 方法学考察 |
2.6 冬虫夏草指纹图谱建立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提取条件优化 |
3.2 方法学考察 |
3.3 样品指纹图谱分析 |
4 小结和讨论 |
4.1 色谱条件的优化 |
4.2 本分析技术的优势 |
第三章 绿色快速冬虫夏草核苷类成分含量分析 |
1 实验材料、试剂与设备 |
1.1 实验材料 |
1.2 仪器设备 |
1.3 主要试剂 |
2 实验方法 |
2.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2.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2.3 色谱条件 |
2.4 提取条件优化 |
2.5 方法学考察 |
2.6 12批冬虫夏草样品的核苷类成分含量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提取条件优化 |
3.2 方法学考察 |
3.3 冬虫夏草样品繁育品与野生品的核苷类成分含量测定 |
4 小结和讨论 |
4.1 色谱条件考察 |
4.2 实验结果的分析 |
4.3 本实验分析方法的优势 |
结语 |
结论 |
特色与创新点 |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参编书籍 |
获得奖励及荣誉 |
致谢 |
附件 |
(3)蝉花活性成分抗肿瘤作用机制及以蚕蛹为替代寄主人工培育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缩略语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蝉花的概述 |
1.1.1 蝉花的形成 |
1.1.2 蝉花的生态分布 |
1.2 蝉花的化学成分 |
1.2.1 核苷类物质 |
1.2.2 麦角甾醇及其过氧化物 |
1.2.3 多糖 |
1.2.4 多球壳菌素 |
1.2.5 虫草酸 |
1.3 蝉花的药理作用与保健功能 |
1.3.1 蝉花的实用方法 |
1.3.2 蝉花的安全性 |
1.3.3 蝉花的抗肿瘤活性 |
1.3.4 蝉花的免疫调节活性 |
1.3.5 蝉花的神经保护功能 |
1.3.6 蝉花的肾脏保护功能 |
1.3.7 蝉花的降血糖能力 |
1.3.8 蝉花的抗菌功能 |
1.4 虫草的人工培育 |
1.4.1 虫草菌的液体发酵 |
1.4.2 虫草菌的固体发酵 |
1.4.3 用替代寄主昆虫人工培育虫草 |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5.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5.2 研究内容 |
1.5.3 技术路线 |
第2章 蝉花不同溶剂提取物对体外肿瘤细胞活力的影响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和仪器 |
2.2.1 实验材料和试剂 |
2.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蝉花粉的制备 |
2.3.2 蝉花水提物的制备 |
2.3.3 蝉花醇提物的制备 |
2.3.4 细胞培养 |
2.3.5 MTT实验 |
2.3.6 细胞形态学观察 |
2.3.7 数据处理和分析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蝉花水提物和醇提物的抗肿瘤活性比较 |
2.4.2 蝉花醇提物体外对多种肿瘤细胞活力的影响 |
2.4.3 蝉花醇提物不同作用时间对SGC-7901细胞活力的影响 |
2.4.4 蝉花醇提物对SGC-7901细胞形态的影响 |
2.5 讨论 |
2.6 小结 |
第3章 蝉花醇提物的体外抗肿瘤作用机理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和仪器 |
3.2.1 实验材料和试剂 |
3.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3.3 实验方法 |
3.3.1 蝉花醇提物的制备 |
3.3.2 细胞凋亡实验 |
3.3.3 细胞周期实验 |
3.3.4 线粒体膜电位变化测定 |
3.3.5 细胞内Ca~(2+)浓度测定 |
3.3.6 蛋白表达量检测 |
3.3.7 统计分析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蝉花醇提物EEC对SGC-7901细胞凋亡的影响 |
3.4.2 蝉花醇提物EEC对SGC-7901细胞周期的影响 |
3.4.3 蝉花醇提物EEC对SGC-7901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 |
3.4.4 蝉花醇提物EEC对SGC-7901细胞Ca~(2+)浓度的影响 |
3.4.5 蝉花醇提物EEC对SGC-7901细胞凋亡、细胞周期和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
3.5 讨论 |
3.6 小结 |
第4章 蝉花醇提物的化学成分分析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和仪器 |
4.2.1 实验材料和试剂 |
4.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4.3 实验方法 |
4.3.1 多糖含量测定 |
4.3.2 蛋白质含量测定 |
4.3.3 核苷类物质鉴定及其含量测定 |
4.3.4 EEC中几种核苷类物质的抗肿瘤活性 |
4.3.5 统计分析 |
4.4 结果与分析 |
4.4.1 蝉花醇提物中的多糖含量 |
4.4.2 蝉花醇提物中的蛋白质含量 |
4.4.3 蝉花醇提物中的核苷类物质鉴定及其含量分析 |
4.4.4 蝉花醇提物中核苷类物质抗肿瘤效果的比较 |
4.5 讨论 |
4.6 小结 |
第5章 N6-(2-羟乙基)-腺苷的体外抗肿瘤作用及其机理研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材料和仪器 |
5.2.1 实验材料和试剂 |
5.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5.3 实验方法 |
5.3.1 CCK-8实验 |
5.3.2 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 |
5.3.3 细胞凋亡实验 |
5.3.4 激光共聚焦观察细胞凋亡 |
5.3.5 细胞周期实验 |
5.3.6 细胞活性氧水平检测 |
5.3.7 线粒体膜电位变化测定 |
5.3.8 细胞内Ca~(2+)浓度测定 |
5.3.9 透射电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TEM)观察细胞自噬 |
5.3.10 蛋白表达水平的检测 |
5.3.11 统计分析 |
5.4 结果与分析 |
5.4.1 N6-(2-羟乙基)-腺苷对人胃癌细胞SGC-7901和AGS以及人正常细胞HEK293活力的影响 |
5.4.2 N6-(2-羟乙基)-腺苷处理时间对人胃癌细胞SGC-7901活力的影响 |
5.4.3 N6-(2-羟乙基)-腺苷处理时间对人胃癌细胞AGS活力的影响 |
5.4.4 N6-(2-羟乙基)-腺苷对SGC-7901细胞形态的影响 |
5.4.5 N6-(2-羟乙基)-腺苷对人胃癌细胞凋亡的影响 |
5.4.6 N6-(2-羟乙基)-腺苷诱导SGC-7901细胞凋亡的共聚焦显微镜观察 |
5.4.7 Caspase抑制剂与N6-(2-羟乙基)-腺苷联合给药对SGC-7901细胞凋亡的影响 |
5.4.8 N6-(2-羟乙基)-腺苷对SGC-7901细胞活性氧(ROS)水平的影响 |
5.4.9 N6-(2-羟乙基)-腺苷对SGC-7901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 |
5.4.10 N6-(2-羟乙基)-腺苷对SGC-7901细胞周期分布的影响 |
5.4.11 N6-(2-羟乙基)-腺苷对SGC-7901细胞Ca~(2+)浓度的影响 |
5.4.12 内质网应激抑制剂4-PBA对N6-(2-羟乙基)-腺苷诱导细胞凋亡的影响 |
5.4.13 N6-(2-羟乙基)-腺苷对SGC-7901细胞自噬的影响 |
5.4.14 自噬抑制剂3-MA对N6-(2-羟乙基)-腺苷诱导细胞凋亡的影响 |
5.4.15 N6-(2-羟乙基)-腺苷对SGC-7901细胞凋亡、细胞周期、内质网应激以及自噬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
5.5 讨论 |
5.6 小结 |
第6章 基于基因表达谱的N6-(2-羟乙基)-腺苷体外抗肿瘤机制研究 |
6.1 引言 |
6.2 实验材料和仪器 |
6.2.1 实验仪器 |
6.2.2 实验材料和试剂 |
6.3 实验方法 |
6.3.1 细胞培养 |
6.3.2 表达谱样品RNA提取 |
6.3.3 样品文库构建及测序 |
6.3.4 测序数据分析 |
6.3.5 差异基因正确性验证 |
6.4 结果与分析 |
6.4.1 基因测序数据过滤 |
6.4.2 差异基因检测 |
6.4.3 差异基因GO功能分析 |
6.4.4 差异基因Pathway功能分析 |
6.4.5 差异表达基因的qRT-PCR验证 |
6.5 讨论 |
6.6 小结 |
第7章 N6-(2-羟乙基)-腺苷的体内抗肿瘤作用及其机理研究 |
7.1 引言 |
7.2 实验材料和仪器 |
7.2.1 实验动物 |
7.2.2 实验材料和仪器 |
7.3 实验方法 |
7.3.1 裸鼠移植瘤模型的建立 |
7.3.2 试验分区与处理 |
7.3.3 一般情况观察 |
7.3.4 肿瘤重量测定以及抑瘤率计算 |
7.3.5 肿瘤组织标本制备 |
7.3.6 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 |
7.3.7 TUNEL染色 |
7.3.8 统计分析 |
7.4 结果与分析 |
7.4.1 N6-(2-羟乙基)-腺苷对SGC-7901细胞移植瘤模型裸鼠肿瘤体积的影响 |
7.4.2 N6-(2-羟乙基)-腺苷对SGC-7901细胞移植瘤模型裸鼠肿瘤重量的影响 |
7.4.3 N6-(2-羟乙基)-腺苷对SGC-7901细胞移植瘤模型裸鼠肿瘤抑制率的影响 |
7.4.4 N6-(2-羟乙基)-腺苷对SGC-7901细胞移植瘤模型裸鼠体重的影响 |
7.4.5 N6-(2-羟乙基)-腺苷灌胃SGC-7901细胞移植瘤模型裸鼠肿瘤组织的H&E染色情况 |
7.4.6 N6-(2-羟乙基)-腺苷灌胃SGC-7901细胞移植瘤模型裸鼠肿瘤组织的TUNEL染色情况 |
7.5 讨论 |
7.6 小结 |
第8章 以家蚕蛹为替代寄主人工培育“金蚕花”的研究 |
8.1 引言 |
8.2 实验材料和仪器 |
8.2.1 实验材料和试剂 |
8.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8.3 实验方法 |
8.3.1 培养基制作 |
8.3.2 菌种分离 |
8.3.3 菌种纯化 |
8.3.4 菌种鉴定 |
8.3.5 接种感染蚕蛹 |
8.3.6 人工培育 |
8.3.7 数据处理和分析 |
8.4 结果与分析 |
8.4.1 蝉花菌株的分离与纯化 |
8.4.2 蝉花菌株的鉴定 |
8.4.3 以家蚕蛹为替代宿主人工培育“金蚕花” |
8.4.4 接菌时期对“金蚕花”培育的影响 |
8.4.5 温度对“金蚕花”培育的影响 |
8.4.6 湿度对“金蚕花”培育的影响 |
8.5 讨论 |
8.6 小结 |
第9章 总结与展望 |
9.1 全文总结 |
9.2 特色与创新 |
9.3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4)猫棒束孢菌丝粉免疫活性及其化学成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综述 |
1.1 引言 |
1.2 猫棒束孢真菌的研究进展 |
1.3 免疫调节机制研究进展 |
1.3.1 对免疫器官的调节作用 |
1.3.2 对非特异性免疫的调节作用 |
1.3.3 对特异性免疫的调节作用 |
1.4 虫草类化学成分分析研究进展 |
1.4.1 核苷类成分分析 |
1.4.2 氨基酸类成分分析 |
1.4.3 糖苷类成分分析 |
1.4.4 甾醇类成分分析 |
1.4.5 脂肪酸类成分分析 |
1.4.6 其他成分分析 |
1.5 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1.5.1 目的意义 |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1.5.3 创新点 |
第二章 猫棒束孢菌丝粉对免疫抑制小鼠免疫调节作用的研究 |
2.1 前言 |
2.2 材料 |
2.2.1 实验动物 |
2.2.2 药材 |
2.2.3 药品与试剂 |
2.2.4 实验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菌种培养 |
2.3.2 对免疫抑制小鼠体质量增长值、脏器指数、血常规、TNF-α含量的测定 |
2.3.3 对免疫抑制小鼠单核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测定(碳廓清实验) |
2.3.4 对免疫抑制小鼠迟发型变态反应(DTH)的测定 |
2.3.5 统计分析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IFMP对免疫抑制小鼠体重的影响 |
2.4.2 IFMP对免疫抑制小鼠脏器指数的影响 |
2.4.3 IFMP对免疫抑制小鼠血常规检测的影响 |
2.4.4 IFMP对免疫抑制小鼠TNF-α含量的影响 |
2.4.5 IFMP对免疫抑制小鼠单核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 |
2.4.6 IFMP对免疫抑制小鼠迟发型变态反应(DTH)的影响 |
2.5 结论 |
第三章 猫棒束孢菌丝粉多糖的提取及其免疫活性的研究 |
3.1 前言 |
3.2 材料 |
3.2.1 实验动物 |
3.2.2 药材 |
3.2.3 药品与试剂 |
3.2.4 实验仪器 |
3.3 实验方法 |
3.3.1 动物分组及给药 |
3.3.2 免疫学指标测定 |
3.3.3 统计分析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IFMPP对免疫抑制小鼠体重的影响 |
3.4.2 IFMPP对免疫抑制小鼠脏器指数的影响 |
3.4.3 IFMPP对免疫抑制小鼠血常规检测的影响 |
3.4.4 IFMPP对免疫抑制小鼠溶菌酶含量的影响 |
3.4.5 IFMPP对免疫抑制小鼠IL-2 含量的影响 |
3.4.6 IFMPP对免疫抑制小鼠TNF-α含量的影响 |
3.4.7 IFMPP对免疫抑制小鼠IgG含量的影响 |
3.5 结论 |
第四章 HPLC-Q-TOF-MS分析猫棒束孢菌丝粉化学成分 |
4.1 前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材料与试剂 |
4.2.2 仪器与设备 |
4.2.3 实验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高效液相色谱分离条件的选择 |
4.3.2 HPLC-Q-TOF-MS分析结果 |
4.4 结论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5)冬虫夏草繁育品质量控制和药理活性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质量控制研究 |
1.1 基原 |
1.2 化学成分 |
1.2.1 核苷 |
1.2.2 甾醇 |
1.2.3 氨基酸和蛋白质 |
1.2.4 糖类 |
1.2.5 脂肪酸和挥发性成分 |
1.2.6 其他研究 |
2 重金属及有害元素 |
3 药理活性研究 |
3.1 免疫调节作用 |
3.2 抗肿瘤作用 |
3.3 补肾作用 |
3.4 抗衰老作用 |
3.5 抗糖尿病作用 |
3.6 抗肺部炎症 |
3.7 其他活性 |
4 总结和展望 |
(6)发酵虫草菌粉固体制剂质量控制方法及批间一致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发酵虫草菌粉甾醇类化合物指纹图谱研究 |
1 仪器与材料 |
2 方法与结果 |
2.1 方法学考察 |
2.2 发酵虫草菌粉类产品氨基酸指纹图谱和相似度分析 |
2.3 发酵虫草菌粉类产品指纹图谱差异性分析 |
2.4 发酵虫草菌粉类产品主成分分析 |
2.5 发酵虫草菌粉类产品聚类分析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章 一测多评法应用于发酵虫草菌粉甾醇类化合物含量测定 |
1 仪器与材料 |
2 方法与结果 |
2.1 方法学考察 |
2.2 分析方法 |
2.3 校正因子的确定 |
2.4 外标法与QAMS法测定结果比较 |
3 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发酵虫草菌粉氨基酸指纹图谱研究 |
1 仪器与材料 |
2 方法与结果 |
2.1 方法学考察 |
2.2 发酵虫草菌粉类产品氨基酸指纹图谱及相似度分析 |
2.3 发酵虫草菌粉类产品差异性分析 |
2.4 发酵虫草菌粉类产品主成分分析 |
2.5 发酵虫草菌粉类产品聚类分析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四章 发酵虫草菌粉氨基酸含量测定比较研究 |
第一节 柱前衍生(RP-HPLC)法应用于发酵虫草菌粉氨基酸含量测定研究 |
1 仪器与材料 |
2 方法与结果 |
2.1 方法学考察 |
2.2 含量测定结果 |
2.3 氨基酸含量结果分析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节 柱后衍生(AAA)法应用于发酵虫草菌粉氨基酸含量测定研究 |
1 仪器与材料 |
2 方法与结果 |
2.1 方法学考察 |
2.2 含量测定结果 |
2.3 氨基酸含量结果分析 |
2.4 RP-HPLC法与AAA法含量测定结果比较 |
3 小结与讨论 |
第三节 一测多评法应用于发酵虫草菌粉氨基酸含量测定 |
1 仪器与材料 |
2 方法与结果 |
2.1 方法学考察 |
2.2 分析方法 |
2.3 校正因子的确定 |
2.4 外标法与QAMS法测定结果比较 |
3 小结与讨论 |
第五章 发酵虫草菌粉太赫兹光谱研究 |
1 仪器与材料 |
2 方法与结果 |
2.1 测量样品的制备 |
2.2 太赫兹时域光谱系统 |
2.3 数据处理方法 |
2.4 发酵虫草菌粉太赫兹光谱 |
2.5 主成分分析结果 |
3 小结与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答辩委员会名单 |
个人简介 |
(7)复方参草菌质颗粒制备工艺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
实验研究 |
第一章 参草菌质发酵工艺优化及其质量控制标准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二章 复方参草菌质颗粒制备工艺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章 复方参草菌质颗粒抗肿瘤活性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四章 复方参草菌质颗粒在A549 细胞中的定量蛋白质组学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与小结 |
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
个人简历 |
(8)金蝉花成分分析及多糖抗氧化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英汉注释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金蝉花研究概况 |
1.1.1 金蝉花的生长环境 |
1.1.2 金蝉花的文献记载 |
1.1.3 金蝉花的研究优势 |
1.1.4 金蝉花的有效成分及其活性研究 |
1.2 中药材抗氧化研究概况 |
1.2.1 抗氧化研究背景 |
1.2.2 中药材的抗氧化研究 |
1.3 抗氧化研究方法概况 |
1.3.1 体外抗氧化方法的研究 |
1.3.2 体内抗氧化研究 |
1.3.3 抗氧化基因的研究 |
1.5 本课题的立题背景及意义 |
1.6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金蝉花主要营养成分分析 |
2.1 材料、仪器与试剂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仪器 |
2.1.3 实验试剂 |
2.2 实验方法 |
2.2.1 主要营养成分测定 |
2.2.2 粗多糖含量测定 |
2.2.3 金属成分含量测定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主要营养成分分析 |
2.3.2 粗多糖成分分析 |
2.3.3 金属成分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金蝉花有效成分分析 |
3.1 核苷类成分含量测定 |
3.1.1 材料、仪器与试剂 |
3.1.2 实验方法 |
3.1.3 结果与讨论 |
3.2 麦角甾醇的含量测定 |
3.2.1 材料、仪器与试剂 |
3.2.2 实验方法 |
3.2.3 结果与讨论 |
3.3 甘露醇的含量测定 |
3.3.1 材料、仪器与试剂 |
3.3.2 实验方法 |
3.3.3 结果与讨论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金蝉花多糖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筛选 |
4.1 材料、仪器与试剂 |
4.1.1 实验材料 |
4.1.2 实验仪器 |
4.1.3 实验试剂 |
4.2 实验方法 |
4.2.1 不同浓度醇沉多糖CP30~CP80 的制备 |
4.2.2 不同浓度醇沉多糖的体外抗氧化测定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金蝉花多糖的含量 |
4.3.2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 |
4.3.3 ·OH清除能力 |
4.3.4 总还原能力 |
4.3.5 总抗氧化能力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金蝉花多糖果蝇体内抗氧化活性研究 |
5.1 材料、仪器与试剂 |
5.1.1 实验材料 |
5.1.2 实验仪器 |
5.1.3 实验试剂 |
5.1.4 基因引物 |
5.2 实验方法 |
5.2.1 金蝉花多糖CP70的制备 |
5.2.2 果蝇培养基 |
5.2.3 CP70对果蝇寿命的影响 |
5.2.4 CP70对果蝇体内氧化指标影响的测定 |
5.2.5 CP70对果蝇体内抗氧化基因表达影响的测定 |
5.2.6 统计分析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CP70对果蝇寿命的影响 |
5.3.2 CP70对果蝇体内氧化指标的影响 |
5.3.3 CP70对果蝇抗衰老相关基因转录水平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申请专利 |
(9)蝙蝠蛾拟青霉的大豆培养基的筛选及其对肾脏和睾丸损伤的恢复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中药蝙蝠蛾拟青霉菌的研究进展 |
1.1 蝙蝠蛾拟青霉菌发酵培养研究进展 |
1.2 蝙蝠蛾拟青霉菌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
1.3 蝙蝠蛾拟青霉菌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
1.4 蝙蝠蛾拟青霉菌产品开发利用研究进展 |
1.5 小结 |
第二篇 研究内容 |
第一章 培养基原材料大豆的质量标准建立 |
1.1 材料和方法 |
1.2 试验结果 |
1.3 讨论与小结 |
第二章 培养基原材料大豆的农残和重金属检测 |
2.1 材料和方法 |
2.2 试验结果 |
2.3 讨论与小结 |
第三章 用作蝙蝠蛾拟青霉培养基的豆粕营养成分含量测定 |
3.1 材料和方法 |
3.2 试验结果 |
3.3 讨论与小结 |
第四章 蝙蝠蛾拟青霉发酵产物生物量和有效物质含量测定 |
4.1 材料和方法 |
4.2 试验结果 |
4.3 讨论与小结 |
第五章 蝙蝠蛾拟青霉菌发酵产物有效成分与培养基中豆粕和原材料大豆的营养成分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
5.1 材料和方法 |
5.2 分析结果 |
5.3 讨论与小结 |
第六章 中药蝙蝠蛾拟青霉菌对腺嘌呤造成肾脏和睾丸损伤恢复作用的研究 |
6.1 材料和方法 |
6.2 试验结果 |
6.3 讨论与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致谢 |
(10)中成药儿童清肺丸和止嗽化痰丸物种组成鉴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AAs抗肿瘤活性 |
2 AAs及含AAs药材的肝脏毒性 |
3 AAs的肾毒性及致癌机制 |
4 控制Ⅰ级致癌物AAs的方案 |
5 结语及展望 |
6 本课题研究的创新点、目的及意义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中成药儿童清肺丸物种组成鉴定研究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实验药材及饮片基原物种的鉴定 |
3.2 中成药儿童清肺丸DNA质量检测 |
3.3 中成药儿童清肺丸PCR产物文库构建 |
3.4 中成药儿童清肺丸二代测序数据分析 |
3.5 中成药儿童清肺丸TaqMan探针实时荧光PCR的特异性 |
3.6 中成药儿童清肺丸AAI含量测定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中成药止嗽化痰丸物种组成鉴定研究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实验药材及饮片基原物种的鉴定 |
3.2 中成药止嗽化痰丸DNA质量检测 |
3.3 中成药止嗽化痰丸PCR产物文库构建 |
3.4 中成药止嗽化痰丸二代测序数据分析 |
3.5 中成药止嗽化痰丸TaqMan探针实时荧光PCR的特异性 |
3.6 中成药止嗽化痰丸AAI含量测定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基于便携式和CFX96实时荧光PCR仪的冬虫夏草及其混伪品鉴定研究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样品DNA质量 |
3.2 实时荧光PCR鉴定的灵敏度 |
3.3 实时荧光PCR特异性鉴定研究 |
3.4 TaqMan探针实时荧光PCR法快速鉴别冬虫夏草标准流程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基于DNA条形码和实时荧光PCR法的泽泻药材鉴定研究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样品DNA浓度及纯度 |
3.2 样品PCR扩增、鉴定情况 |
3.3 东方泽泻和泽泻的种内种间变异分析 |
3.4 东方泽泻和泽泻的聚类分析 |
3.5 TaqMan探针实时荧光PCR鉴定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
1 主要结论 |
2 展望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冬虫夏草的化学成分分析测定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虫草菌发酵与干燥工艺优化及其多糖抗氧化、免疫活性研究[D]. 姜玲. 吉林大学, 2021(01)
- [2]冬虫夏草核苷类成分质量评价方法研究[D]. 李皓翔.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
- [3]蝉花活性成分抗肿瘤作用机制及以蚕蛹为替代寄主人工培育技术的研究[D]. 解鸿青. 浙江大学, 2021(01)
- [4]猫棒束孢菌丝粉免疫活性及其化学成分研究[D]. 王跃凤. 山西大学, 2020(01)
- [5]冬虫夏草繁育品质量控制和药理活性研究进展[J]. 昝珂,钱正明,李文佳,李文庆,高妍,马双成. 中国药事, 2020(04)
- [6]发酵虫草菌粉固体制剂质量控制方法及批间一致性研究[D]. 赵加茜.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19(02)
- [7]复方参草菌质颗粒制备工艺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D]. 陈天丽.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9(03)
- [8]金蝉花成分分析及多糖抗氧化活性研究[D]. 葛琦. 江苏大学, 2019
- [9]蝙蝠蛾拟青霉的大豆培养基的筛选及其对肾脏和睾丸损伤的恢复作用[D]. 闫俊. 吉林农业大学, 2019(03)
- [10]中成药儿童清肺丸和止嗽化痰丸物种组成鉴定研究[D]. 贠凯祎.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