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评估幼儿的运动能力(论文文献综述)
赵雅萍,孙晋海,陈思同,蔡捷[1](2021)在《加拿大幼儿体育素养测评工具Pre PLAy解读及启示》文中提出通过对目前较为成熟的加拿大幼儿体育素养测评工具Pre PLAy(Preschool Physical Literacy Assessment)进行研究后发现,其具有五个方面的特点,即测评对象聚焦生命周期的萌芽、测评内容体现体育素养的内涵、测评体系延续成熟工具的理念、测评观察注重常规操作的便捷、测评标准反映个体旅程的独特。对我国的幼儿体育素养测评有两个方面的启示:一是在测评内容方面,强化对幼儿参与动机、运动能力和活动信心的衡量,激发幼儿"我想玩"的参与激情、"我会玩"的运动技能和"我能玩"的活动信心;二是在测评方式方面,关注"动起来"的日常和"练下去"的过程,提高测评可操作性和活动参与度,发挥测评全生命周期的长效作用。
曹梅[2](2021)在《体育游戏对智障儿童感知觉与运动能力的干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儿童时期是发展感知觉与运动能力的关键阶段,在这一阶段加强对智障儿童感知觉与运动能力的培养与训练,直接影响到其成长过程中运动技能的发展。本文以提高智障儿童的感知觉与运动能力为目的,采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对比分析法和数理统计法,探索体育游戏对智障儿童感知觉与运动能力的干预效果。选取“特奥幼儿运动员计划”项目实施地:江西省信丰县特殊教育学校中40名6~9岁智障儿童作为实验对象。采用“特奥幼儿运动员活动指南”中的体育游戏对实验对象进行8周的干预训练(每周5次,每次40分钟),并使用《双溪课程评量表》对实验对象感知觉与运动能力进行实验干预前后的2次评估测试。通过对数据的筛选整理,最终选取30个有效样本数据,使用SPSS22.0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研究结果表明:(1)智障儿童干预前后感知觉、运动能力两大领域有着不同程度的增长,前后干预效果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2)不同智障儿童类型感知觉领域中,自闭症儿童干预前后感知觉能力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值=0.00<0.01;脑瘫、唐氏综合症以及智力迟缓儿童干预前后感知觉能力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3)不同智障儿童类型运动能力领域中,自闭症儿童干预前后的运动能力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0<0.01;唐氏综合症儿童、智力迟缓儿童以及脑瘫儿童干预前后的运动能力具有显着性的差异,P<0.05。研究结论:(1)经过8周实验干预后,体育游戏对改善智障儿童感知觉与运动能力具有显着的效果。其中运动能力的增长率高于感知觉领域,粗大动作的增长率高于精细动作。(2)8周实验干预后,不同智障儿童类型感知觉能力有着显着的提升,其中自闭症儿童感知觉的增长率最高。(3)8周实验干预后,不同智障儿童类型运动能力有着显着的提升,其中脑瘫儿童运动能力的增长率最高。
何思思[3](2021)在《体育环境对4-6岁幼儿运动能力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
田楠[4](2021)在《3-6岁幼儿健康生活素养培育研究 ——以重庆城镇幼儿园为例》文中提出
蔡捷[5](2021)在《幼儿体育生态系统构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幼儿体育是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主要动力,也是体育强国的重要内容。幼儿体育的开展能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推进“健康中国”战略的全面实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实现积聚基础力量。然而,目前我国幼儿体育活动开展不足、幼儿体质健康不容乐观,幼儿体育缺乏系统性、科学性,一系列问题困扰着幼儿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如何解决幼儿体育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系统性问题,提高幼儿身心健康水平,成为幼儿体育政策制定部门和幼儿体育教育人员、研究人员共同关注的问题,也是幼儿体育在新时代背景下发展演化出现的亟待解决的新课题。通过文献回顾发现,现有对幼儿体育的研究分析中,将焦点聚焦于幼儿园体育或家庭幼儿体育,这固然是幼儿体育中两个重要要素,但从幼儿体育的发展历程来看,幼儿体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特点突出,多重要素综合影响幼儿体育效果。发展幼儿体育的效果体现在幼儿身体活动和幼儿身心健康,这是幼儿体育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也是发展幼儿体育的最终目的。因此,幼儿体育成为新的研究议题之后,幼儿体育要素对幼儿体育效果的作用关系路径等,也理应受到重视。生态系统理论为幼儿体育的系统化研究提供了崭新的视角。生态系统是处在特定时空范围内,生命有机体和外部环境通过物质能量交换而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复杂系统。幼儿体育也处在特定的时空范围内,多种幼儿体育要素通过相互作用能组成一定的结构,实现幼儿体育效果,这与生态系统存在一定共性。生态系统理论中关于系统构成要素、结构、功能、演化、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研究为幼儿体育的要素、结构、功能、发展、实现路径等方面的系统化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思路。基于此,可以提出幼儿体育生态系统的概念,进而借助生态理论进行幼儿体育生态系统的分析、设计和实现。在系统分析与设计阶段,利用扎根理论方法对幼儿体育生态系统构成要素进行筛选并建立幼儿体育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幼儿体育生态系统要素间关系、作用等进行了检验和分析。在系统实现阶段,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对幼儿体育生态系统演化进行了仿真模拟。在此基础上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幼儿体育系统与生态系统具有相似性,因此可以利用生态系统理论构建幼儿体育生态系统。鉴于此,将幼儿体育要素构成的系统界定为幼儿体育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理论中有关系统要素构成、关系分析、演化和可持续发展等研究成果为幼儿体育生态系统的研究搭建了包含要素筛选、结构构建、要素关系分析、演化仿真和实现路径等环节在内的研究框架,为本研究奠定了基础。第二,幼儿体育生态系统包括幼儿体育政策环境、社区幼儿体育种群、幼儿园体育种群、幼体机构体育种群、家庭幼儿体育种群等五大要素。每个要素内部由多个因子组成,其中,幼儿体育政策环境由政策完善和政策落实组成;社区幼儿体育种群由社区幼儿体育场地设施和社区幼儿体育组织活动组成;幼儿园体育种群由幼儿体育课程、幼儿园场地设施和幼儿体育师资组成;幼体机构体育种群由服务专业程度和机构硬件设施组成;家庭幼儿体育种群由家长心理支持和家长行为支持组成。环境与种群之间、种群与种群之间、种群与幼儿体育效果之间等相互作用,共同组成幼儿体育生态系统的完整结构。第三,幼儿体育生态系统具有提高幼儿体育效果的功能。在幼儿体育生态系统各要素内部,其组成因子大多对幼儿体育效果组成因子产生显着的正向影响;幼儿体育生态系统的社区幼儿体育种群、幼儿园体育种群、幼体机构体育种群和家庭幼儿体育种群等要素均能够对幼儿体育效果产生显着的正向影响;幼儿体育政策环境与种群之间、各种群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特别是家庭幼儿体育发挥的中介作用进一步强化整个幼儿体育生态系统带来的幼儿体育效果。第四,幼儿体育生态系统各要素在不同仿真时期对幼儿体育效果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从整体看,幼儿体育生态系统的演化趋势呈现萌芽、生长、成熟、衰退等曲线状态。仿真结果的对比分析发现,各要素的演化均能够带来幼儿体育效果的提高,其中社区幼儿体育种群演化带来的提升效果最大。据此可以为幼儿体育生态系统实现路径的提出提供依据,充分发挥幼儿体育生态系统对于幼儿体育效果的促进功能。第五,幼儿体育生态系统是一个多要素相互作用、休戚相关、彼此赋能、合作共生、协同共进的生态系统,其实现路径是:明确目标,以幼儿体育政策为引导、以社区幼儿体育为重点、以幼儿园体育为核心、以家庭幼儿体育为关键、以幼体机构体育为补充,实现多元化发展;坚持资源共享;加强协同共育,共同实现幼儿体育的生态化、可持续发展。
张凯[6](2021)在《互动投影游戏对幼儿感知运动能力训练的活动设计与实践》文中认为在近些年里,基于互动投影的大屏交互游戏正在以一种新的方式步入教育领域中,为教学研发事业不断地提供新思路。幼儿时期是基础运动能力发展与感知能力变化的关键阶段,缺乏外界对身体的感知刺激和运动的机会,将不利于幼儿感知运动能力的发展。通过查阅文献了解到现今国内幼儿体育教学的现状,主要表现在课程教学设置单一、教学内容缺乏全面性、教学实践活动教育不足、学前教育目标不明确等问题。本文试图在现有教学研究基础上将一种基于大屏的体感互动技术融入体育教学课堂中,创设以身体参与的情景化游戏训练环境,融入趣味性的故事情节,持续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以达到提升学龄前幼儿的感知运动能力的目的。研究首先选取了甘肃省兰州市H幼儿园5-6岁的儿童进行感知运动能力的评测活动,通过数据统计与筛选,最终确定21位学生参与本次的实验教学研究,其中11名学生作为控制组,10名学生为实验组进行相应的教学干预。其次,研究将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园教学活动游戏规范》《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等政策作为教学指导,进而分析学习者特征、学习需求以及相关教学原则。通过基于自身现已开发好的互动投影游戏,与实际的幼儿感知运动能力发展相结合,从目标、内容、方案以及活动流程四个方面进行本研究的教学活动设计。最后,在八周的游戏干预中,笔者通过课堂观察与访谈记录幼儿在互动投影游戏环境下身体动作发展以及情感体验上的变化。研究结果发现,互动投影游戏能够创设沉浸式的训练环境,支持幼儿身体参与的多通道互动、实时的动作交互与游戏反馈、提供系统的游戏化训练机制。同样,研究证实了互动投影游戏对幼儿感知运动能力发展的有效性,与传统的体育活动相比较有显着的提升。并提出以下建议:(1)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游戏情境来促进幼儿的参与动机;(2)以游戏目标为导向,为学习者提供真正有意义的互动机会;(3)积极的鼓励和充分的教学示范,增强学生运动训练的自信心;(4)合理控制游玩时间和更新游戏场景,减少新鲜感的流失;(5)适当提升游戏难度,增加幼儿的内在成就;(6)合理控制幼儿的运动量。
朱新笋[7](2021)在《KDL游戏对农村幼儿粗大动作发展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近些年来,国家政策指引下学前教育改革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幼儿动作发展逐渐成为新的研究领域,我国学者也更加注重此方向的研究。3~6岁幼儿动作发展是渗透在他日常的生活实际和游戏之中的,KDL的出现为幼儿的动作发展提供了挈机,但多数开展是中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偏远西南地区涉及并不多。因此本文对西南部偏远地区幼儿进行KDL游戏,了解西南地区幼儿粗大动作的基本情况,并探究KDL在农村幼儿园开展的可行性。目的:本研究以云南省昆明市嵩明县小优点幼儿园(二级二类),结合幼儿园实际情况,实施KDL教学实验,以此来探讨(1)农村幼儿粗大动作的基本情况;(2)KDL对农村幼儿粗大动作的影响;(3)KDL运动游戏在农村幼儿园实施的可行性。方法: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实验法、录像观察法以及数理统计法,以KDL运动游戏对云南省昆明市嵩明县村级小优点幼儿园,两个大班74名幼儿为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班(男23、女16)、对照班(男21、女14)进行实验教学,在实验干预前后依据TGMD-3收集实验前后收集幼儿粗大动作发展测评数据。使用SPSS.20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不同组别与干预前后粗大动作发展测试指并对其效果进行实验验证。结果:(1)实验前农村男、女幼儿在粗大动作上无显着差异(P>0.05)。(2)实验后男幼儿在前滑步、蹦跳、侧滑步、双手挥棒击打固定球、单手握拍击打反弹球、双手接球、脚踢固定球、单手原地拍球、肩上投球、下手拍球10个动作上有显着差异(P<0.05),实验后女幼儿在前滑步、单脚跳、蹦跳、立定跳远、侧滑步、双手挥棒击打固定球、单手握拍击打反弹球、双手接球、单手原地拍球、肩上投球、下手拍球10个动作上有显着差异(P<0.05)。(4)在实验前后对照组的男幼儿在前滑步、蹦跳、双手挥棒击打固定球、单手原地拍球4个动作指标上是有显着性差异的(P<0.05),实验前后对照组女幼儿仅在前滑步、脚踢固定球、肩上投球3个指标上存在显着性差异的(P<0.05)(4)实验前后实验组的男、女幼儿对比,13个动作指标有显着的差异(P<0.05)。结论:(1)实验前幼儿的粗大动作发展无差异,为期12周的教学实验后男幼儿除跑、单脚跳、立定跳远,其余动作10个动作指标均显着差异,女幼儿除跑、脚踢固定球、下手抛球动作,其余动作上均有显着差异。(2)实验结果表明,实验前后实验组的男、女幼儿13个动作指标有显着的差异。说明3个月的干预明显改善了实验组幼儿的粗大动作的发展,实验前后实验组的男、女幼儿的增长与对照组相比更高,效果明显优于幼儿园原本活动形式。(3)所测试儿童表现出对动作经验的不足导致了动作的变形,实验后实验组均能熟练地展示测试动作,而对照班却对动作经验的感知相对较弱。(4)实验的粗大动作数据均值与经济发展较好地区相比,所测试的5-6岁幼儿的粗大动作的发展水平偏低,处于中等偏下水平。
朱博[8](2021)在《古筝演奏对4-5岁幼儿精细动作发展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幼儿精细动作也称为小肌肉动作,主要是指幼儿通过手指及其他手部小肌肉或小肌肉群的运动,在感知觉、注意等多方面心理活动的配合下完成特定任务的动作能力。本研究在测评幼儿精细动作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通过系统的古筝演奏培养活动,探索古筝演奏对于幼儿精细动作的影响机制,将幼儿健康领域与艺术领域充分结合,提出促进幼儿精细动作发展的相关建议及其策略。本研究以L省D市S园25名5岁中班幼儿为研究样本,通过运用香港协康会开发的《小肌肉发展评估表》全面评估幼儿精细动作的发展水平,选取精细动作处于中等水平的2名幼儿作为个案研究对象,运用文献法、观察法、实验法和个案研究法,深入剖析古筝演奏促进幼儿精细动作发展的影响过程。本研究共分为“单指动作-单手动作-双手动作-全身动作”4个阶段共12周的时间,每阶段均使用与幼儿发展水平相应的古筝曲目。在古筝演奏培养活动结束后,研究者运用评估工具对全体幼儿进行后测,将两名个案幼儿的精细动作水平进行横向与纵向对比,总结古筝演奏在幼儿精细动作发展中的影响结果,主要包括幼儿古筝演奏对于精细动作发展的影响显着、幼儿古筝演奏对不同类型动作具有不同影响以及幼儿古筝演奏水平与动作发展密切相关等结论。通过系统的古筝演奏培养活动,研究者发现,古筝演奏对个体的学习以及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由此,研究者明确了古筝演奏在幼儿健康领域的基础作用、对于幼儿全面发展的积极意义,以及与幼儿入学准备的内在关系。在此基础上,作为教育者的幼儿教师和家长应充分了解幼儿精细动作的发展水平,强化音乐教育的促进作用;制定幼儿精细动作的发展计划,实施多样化艺术教育活动;评估幼儿精细动作的发展问题,发挥古筝演奏的治疗功能;奠定幼儿精细动作的发展基础,营造古筝演奏的学习氛围。
韩文娜[9](2021)在《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的课程表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生成于历史传统之中、植根于民间生活沃土、彰显儿童天性趣味的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蕴含着宝贵的可供现代体育课程开发和利用的课程资源。本论文旨在集中回答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将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中所潜藏的教育意蕴,通过现代课程手段,转化为以立德树人、培育素养为导向的现代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建设资源,以服务于新时代中国基础教育学校体育改革的推进和课程质量的提升。为回答上述问题,本文立足当代中国小学体育课程的发展实际,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体育课堂育人质量提升为具体目标,以儿童认知、课程组织和多元文化课程转化等教育学、心理学和体育学原理为理论前提,采用历史史料梳理、学术文献分析、课程田野调查、专家对话访谈、教学案例设计等质性研究和量化统计相结合的方法,遵循历史与当下相统一的问题导向,按照“有什么”“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的解题思路,尝试论证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资源有效表达转译为现代体育课程语言的学理依据与实践进路。本文共分6章,其内在的逻辑理路如下:绪论从缓解当下课程危机的现实情境和推进体育课程现代化研究的学术意义出发,描述本文选题的缘起并介绍论文的解题设想和基本架构。第一章首先以历史学的方法,在史料梳理基础上再现1949年以前中华传统民间儿童体育游戏所承载的社会教化功能。第二章转向现实关切,力争回答以民间传统形态遗存至今的儿童体育游戏在发挥课程育人和课程改造方面,能带来怎样的积极影响与正向价值。课程表达的价值目标与当下现状间存在实际落差。准确测量这一落差、找到课程表达困阻症结之所在,正是第三章的主题。在揭示民间体育游戏实现当下体育课程表达的困境及其成因之后,第四章集中对课程表达的原理与程序进行设计,即在规范层面提出民间儿童体育游戏中的什么元素,在现代体育课程中的哪些环节,以何种载体和形式实现表达。其中所涉及的课程化理论问题构成本文研究的难点。紧随理论设计,论文第五章聚焦实践案例,以学生发展一般素养和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为上位指南,为体育游戏育人作用的发挥设计了文化价值、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三大课程表达功能区,为了更好的确认本研究提出的民间体育游戏课程表达体系构建的应用价值,本研究在后期初步检验了课程表达的效果。通过对专家访谈,对授课教师和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实践检验结果分别为:有质量的体育课,有内涵的体育课和有意思的体育课。证明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的课程表达既有文化内涵又有实践意义。由于事关课程实施的可操作性,故此本章构成研究的重点。论文第六章研究民间儿童体育游戏实现合理课程表达的外部环境,力争构建学校、家庭、社区和社会四位一体的促进游戏资源向课程资源转化的保障体系,由此形成实现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内外合力。论文研究结论如下:1、将中华传统儿童体育游戏表达为现代课程语言,能够强化当下中国的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全面育人功能,探索体教融合的实践新路。2、中华传统儿童体育游戏是基于儿童娱乐天性的社会交往活动。以儿童“兴趣”为切入点,通过游戏为手段,可以构建儿童社会交往的实践路径,从而避免生硬灌输。3、当前民间儿童体育游戏存在使用频率较低且类型单一等问题,不能释放其应有的功能来激活校园活力。但大部分教师对其文化价值等教育价值存在一定认可。4、课程表达不是用传统民间体育游戏取代现代体育课程,而是旨在汲取其优长,强化现代体育课程的育人功能。5、将传统游戏转译为现代课程语言遵循着现代课程表达的规则与程序,包括课程目标的厘定、游戏资源的遴选及其在现代课程体系中的嵌置等步骤。6、学生发展一般素养和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实现现代体育课程返本开新的重要遵循。7、加强顶层制度支持,着力民间体育游戏落地课堂的政策引导;强化学校组织支持,创设民间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学校文化;巩固家庭活动支持,构建民间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家校联动;培育社区空间支持,促进民间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场域延伸。
葛平磊[10](2021)在《国内外幼儿动作技能可视化比较研究与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更好地把握国内外幼儿动作技能发展态势,为我国幼儿动作技能科学研究和实践教学提供理论支持和建设性意见。本文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判断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采用中外比较的研究视角,运用科学知识图谱可视化软件Cite Space V,对“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和“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SCI-EXPANDED、SSCI两个字库)”中收录的近30年国内外幼儿动作技能研究的文献数据,从五个方面(涵盖三大角度)进行对比分析,包括文献资料年代分布、国家(地区)分布、作者分布及合作、机构分布及合作、研究热点及前沿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在发文量上。1990-2019年间,国内外幼儿动作技能研究均历经两个发展阶段阶段。国内外幼儿动作技能研究年发文量均呈现波浪式递增态势。与此同时,随着多学科、广领域不断渗透国内外幼儿动作技能研究也将进入新的发展期和突破期,并能维持科研成果的稳定、高质量增长态势。2.在高产国家分布上。1990-2019年间幼儿动作技能研究的高产国家主要集中于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荷兰等欧美发达国家(地区)。这些国家无论是在论文产量还是学术影响力,均处于绝对领先地位,而且在国际上也擅于进行学术合作。3.在科研合作上,国内外作者,科研机构之间均存在合作关系,但合作密度稀疏,缺乏领域影响力。国内高产作者产量较之国外存在一定差距,虽形成了一定的小团体,但学者之间互动较少;科研机构中高等院校均是国内外研究的主力军,而且国内的师范院校占比较大。4.在研究热点上。1990-2019年间国内幼儿动作技能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动作发展、幼儿体育、幼儿教育、幼儿体质健康等方面,研究主体涵盖幼儿、学前儿童,国内研究者以动作发展为切入点,将动作技能、体育活动、基本动作技能、社会文化素质串联起来,学习借鉴国外动作技能评价标准并借用高科技加持,旨在探究动作技能发展对幼儿体育活动、身体素质的积极作用。1990-2019年国外幼儿动作技能研究的热点不仅包括motor skill(动作技能)、motor development(动作发展)、physical activity(身体活动)、behavior(行为)等体育、教育学科,并且融合cerebral palsy(脑瘫)、autism(自闭症)等神经科学和心理学内容,重点关注人群不仅局限于young children、infant、preschool children(幼儿),还包括children(儿童)、adolescent(青少年)、adult(成年人),研究内容拓展广视角、融合多学科,采用实证研究或实验干预的研究范式,重点关注幼儿动作技能对运动表现地促进作用,以改善动作发展水平和运动表现(performance),增强体质健康。籍此,针对上述结论对幼儿动作技能研究提出如下建议:1.把握趋势聚焦幼儿动作发展的热点。引进国外优秀的研究成果和研究人才,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创造符合自己动作发展新方法;同时让我国优秀科研人才走出去,学习国外先进理念和经验,与国外同仁交流合作将我国的优秀成绩向世界展示。2.解决动作发展中的实际问题。科研工作者应该“打破学科界限、融合多学科理论,从幼儿动作发展实际需要出发,根据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全面培养健康、生活、社交动作技能,激发他们的运动动机,增加他们的运动参与,提高他们的运动兴趣,进而有效抑制幼儿进入儿童期所患肥胖和近视等疾病的概率,达到运动预防乃至干预治疗肥胖和近视目的”之“主动”。3.团队协同作战加强成果转化率。激励科研团队之间的“协同作战”“集团公关”,而且积极主动邀请一线的教师等实践工作者参与到相关科研之中来,不断增强幼儿动作技能科研成果的实践转化、技术转化乃至政策转化能力,进而不断提升儿童体质健康水平。
二、如何评估幼儿的运动能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如何评估幼儿的运动能力(论文提纲范文)
(1)加拿大幼儿体育素养测评工具Pre PLAy解读及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 Pre PLAy研发背景 |
1.1 体育素养测评工具研发备受关注 |
1.2 幼儿体育素养测评工具相对缺乏 |
1.3 研发机构体育相关经验丰富 |
2 Pre PLAy测评体系结构 |
2.1 运动能力 |
2.2 协调能力 |
2.3 动机与兴趣 |
2.4 体育素养整体水平 |
3 Pre PLAy测评题目与评价标准 |
3.1 Pre PLAy测评题目 |
3.2 Pre PLAy评价标准 |
3.3 Pre PLAy信效度检验 |
4 Pre PLAy的特点 |
4.1 测评对象聚焦生命周期的萌芽 |
4.2 测评内容体现体育素养的内涵 |
4.3 测评体系延续成熟工具的理念 |
4.4 测评观察注重常规操作的便捷 |
4.5 评价标准反映个体旅程的独特 |
5 对推动我国幼儿体育素养发展的启示 |
5.1 测评内容方面的启示 |
(1)衡量幼儿参与动机,激发 “我想玩”的参与激情。 |
(2)测评幼儿运动能力,培养“我会玩”的运动技能。 |
(3)观察幼儿活动信心,树立“我能玩”的活动信心。 |
5.2 测评方式方面的启示 |
(1)记录“动起来”的日常,提高测评可操作性和活动参与度。 |
(2)追踪“炼下去”的过程,发挥测评全生命周期的长效作用。 |
6 结语 |
(2)体育游戏对智障儿童感知觉与运动能力的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定义概述与界定 |
2.1.1 智力障碍 |
2.1.2 体育游戏 |
2.1.3 感知觉 |
2.1.4 运动能力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1 体育游戏对普通儿童干预相关研究现状 |
2.2.2 体育游戏对特殊儿童干预相关研究现状 |
2.2.3 普通儿童感知觉与运动能力相关研究现状 |
2.2.4 特殊儿童感知觉与运动能力相关研究现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对比分析法 |
3.2.3 数理统计法 |
3.2.4 实验法 |
4 实验研究方案 |
4.1 技术路线 |
4.2 实验研究假设 |
4.3 实验设计 |
4.3.1 实验目的 |
4.3.2 实验设计原则 |
4.3.3 实验对象基本情况 |
4.3.4 实验地点与时间 |
4.3.5 体育游戏的选取 |
4.3.6 八周实验干预方案 |
4.3.7 测试工具 |
4.3.8 实验变量的控制 |
4.3.9 实验操作流程 |
5 结果与分析 |
5.1 干预前后智障儿童感知觉与运动能力水平分析 |
5.2 干预前后智障儿童感知觉分析 |
5.2.1 体育游戏干预对视觉运用能力的影响分析 |
5.2.2 体育游戏干预对听觉运用能力的影响分析 |
5.2.3 体育游戏干预对触觉运用能力的影响分析 |
5.2.4 体育游戏干预对本体觉运用能力的影响分析 |
5.2.5 体育游戏干预对前庭觉运用能力的影响分析 |
5.3 干预前后智障儿童运动能力分析 |
5.3.1 体育游戏干预对姿势控制能力的影响分析 |
5.3.2 体育游戏干预对移动能力的影响分析 |
5.3.3 体育游戏干预对运动与游戏技能的影响分析 |
5.3.4 体育游戏干预对抓放能力的影响分析 |
5.3.5 体育游戏干预对作业能力的影响分析 |
5.4 不同智障儿童类型感知觉能力实验结果分析 |
5.5 不同智障儿童类型运动能力实验结果分析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八周相关体育游戏操作方法 |
附录2 |
(5)幼儿体育生态系统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问题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主要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创新点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幼儿体育中文文献 |
2.1.1 幼儿体育的概念 |
2.1.2 幼儿体育要素研究 |
2.1.3 幼儿体育效果研究 |
2.2 幼儿体育外文文献 |
2.2.1 幼儿体育要素研究 |
2.2.2 幼儿体育效果研究 |
2.3 文献评述 |
第3章 幼儿体育生态系统的研究基础 |
3.1 幼儿体育的现实困境 |
3.1.1 幼儿体育的困境审视 |
3.1.2 幼儿体育的困境归因 |
3.2 生态系统理论及应用研究 |
3.2.1 生态系统理论 |
3.2.2 生态系统理论在其他学科的应用 |
3.2.3 生态系统理论应用到幼儿体育系统研究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
3.3 其他相关理论 |
3.3.1 信息—动机—行为技巧理论 |
3.3.2 社会认知理论 |
3.3.3 生命历程理论 |
3.4 幼儿体育生态系统概述 |
3.4.1 幼儿体育生态系统概念界定 |
3.4.2 幼儿体育生态系统特征 |
3.4.3 幼儿体育生态系统演化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幼儿体育生态系统构成要素分析 |
4.1 构成要素筛选研究设计 |
4.1.1 研究方法选择 |
4.1.2 研究过程 |
4.1.3 资料收集与处理 |
4.2 构成要素确定与关系构建 |
4.2.1 基于开放性编码的要素提炼 |
4.2.2 基于关联性编码的主范畴确定 |
4.2.3 构成要素内涵 |
4.2.4 基于选择性编码的要素关系构建 |
4.2.5 要素信效度检验 |
4.3 构成要素权重排序 |
4.3.1 专家确定与数据收集 |
4.3.2 一致性检验 |
4.3.3 要素权重确定 |
4.4 结构模型与系统功能 |
4.4.1 要素层次结构 |
4.4.2 与自然生态系统要素的比较分析 |
4.4.3 结构模型 |
4.4.4 系统功能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幼儿体育生态系统要素间关系实证分析 |
5.1 研究假设 |
5.1.1 各变量组成因子之间的关系假设 |
5.1.2 各变量之间的关系假设 |
5.2 问卷设计基本情况 |
5.3 问卷题目设计 |
5.3.1 社会人口学的测量 |
5.3.2 变量的测量 |
5.4 预调查及问卷修改 |
5.4.1 预调查问卷的信度分析 |
5.4.2 预调查问卷的效度分析 |
5.5 正式调查 |
5.5.1 描述性统计及信效度检验 |
5.5.2 各变量组成因子之间的关系检验 |
5.5.3 各变量之间的关系检验 |
5.6 分析讨论 |
5.6.1 幼儿体育政策对幼儿体育效果的影响分析 |
5.6.2 社区幼儿体育对幼儿体育效果的影响分析 |
5.6.3 幼儿园体育对幼儿体育效果的影响分析 |
5.6.4 幼体机构体育对幼儿体育效果的影响分析 |
5.6.5 家庭幼儿体育对幼儿体育效果的影响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幼儿体育生态系统演化仿真分析 |
6.1 因果关系分析 |
6.1.1 基本前提假设 |
6.1.2 子系统因果关系分析 |
6.1.3 整体因果关系分析 |
6.2 系统动力学模型 |
6.2.1 系统流图设计 |
6.2.2 确定变量间函数关系 |
6.3 模型检测 |
6.3.1 模型直观检测 |
6.3.2 模型运行检测 |
6.3.3 模型历史检测 |
6.3.4 模型灵敏度检测 |
6.4 演化仿真分析 |
6.4.1 幼儿体育政策环境的演化仿真 |
6.4.2 社区幼儿体育种群的演化仿真 |
6.4.3 幼儿园体育种群的演化仿真 |
6.4.4 幼体机构体育种群的演化仿真 |
6.4.5 家庭幼儿体育种群的演化仿真 |
6.5 演化仿真结果比较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幼儿体育生态系统实现路径 |
7.1 目标定位 |
7.2 多元化发展 |
7.2.1 健全完善幼儿体育政策 |
7.2.2 培育壮大社区幼儿体育 |
7.2.3 巩固与完善幼儿园体育 |
7.2.4 促进支持家庭幼儿体育 |
7.2.5 鼓励扶持幼体机构体育 |
7.3 资源共享 |
7.3.1 人力资源共享 |
7.3.2 场所资源共享 |
7.3.3 信息资源共享 |
7.4 协同共育 |
7.4.1 构建支撑平台 |
7.4.2 推动一体化发展 |
7.5 实现路径图 |
7.6 本章小结 |
第8章 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8.2.1 研究不足 |
8.2.2 研究展望 |
图目录 |
表目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附件1 |
附件2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6)互动投影游戏对幼儿感知运动能力训练的活动设计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家政策导向和对幼儿健康的关注 |
1.1.2 新型交互技术对幼儿健康发展的优越性与可行性 |
1.1.3 幼儿身体能力发展中教学与师资需求 |
1.2 问题陈述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选题目的 |
1.3.2 选题意义 |
1.4 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思路 |
1.4.3 研究方法 |
2 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感知运动能力的内涵 |
2.1.2 互动投影的原理与应用形式 |
2.1.3 具身认知内涵与学习环境 |
2.2 理论基础 |
2.1.1 具身认知理论 |
2.1.2 感觉统合理论 |
2.1.3 认知发展游戏理论 |
2.1.4 游戏治疗理论 |
2.3 研究现状 |
2.3.1 互动投影游戏国内外发展研究现状 |
2.3.2 互动投影游戏在儿童教育应用领域发展现状 |
2.3.3 感知运动能力培养国内外研究现状 |
2.3.4 学龄前儿童在体育教学中的研究现状 |
3 互动投影游戏的教学活动设计 |
3.1 教学对象分析 |
3.1.1 学习者特征 |
3.1.2 学习需求 |
3.2 教学活动设计原则 |
3.2.1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主体性原则 |
3.2.2 创设与幼儿运动经验相关联的教学情境原则 |
3.2.3 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原则 |
3.2.4 符合幼儿身心发展性原则 |
3.3 教学活动设计 |
3.3.1 教学目标的设计 |
3.3.2 教学内容的设计 |
3.3.3 教学方案设计 |
3.3.4 教学活动的流程设计 |
4 互动投影游戏的教学活动应用与实践 |
4.1 教学活动进度安排 |
4.2 教学实施案例之《跑跳乐》 |
4.2.1 跑跳乐教学案例实施 |
4.2.2 游戏活动系统分析与反思 |
4.3 教学实施案例之《切水果小能手》 |
4.3.1 切水果小能手教学案例实施 |
4.3.2 游戏活动系统分析与反思 |
4.4 教学实施案例之《小手小脚别偷懒》 |
4.4.1 小手小脚别偷懒教学案例实施 |
4.4.2 游戏活动系统分析与反思 |
4.5 教学实施案例之《扭一扭》 |
4.5.1 扭一扭教学案例实施 |
4.5.2 游戏活动系统分析与反思 |
5 数据分析与讨论 |
5.1 互动投影游戏对幼儿感知运动能力发展水平的影响研究 |
5.1.1 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前感知运动能力发展水平的比较 |
5.1.2 实验组实验前后幼儿感知运动能力发展水平的比较 |
5.1.3 对照组实验前后幼儿感知运动能力发展水平的比较 |
5.1.4 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前后感知运动能力发展的比较 |
5.1.5 协方差分析 |
5.2 实验组幼儿游戏成绩变化的分析 |
5.3 满意度分析 |
5.4 访谈分析 |
5.4.1 学生半结构化访谈分析 |
5.4.2 教师访谈分析 |
5.5 实验结果的相关分析与反思 |
5.5.1 实验结果分析 |
5.5.2 互动投影游戏提升幼儿感知运动能力的分析 |
5.5.3 实验结果反思 |
5.6 互动投影提升幼儿感知运动能力的有效建议 |
5.6.1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游戏情境来促进幼儿的参与动机 |
5.6.2 以游戏目标为导向,为学习者提供真正有意义的互动机会 |
5.6.3 积极的鼓励和充分的教学示范,增强学生运动训练的自信心 |
5.6.4 合理控制游玩时间和更新游戏场景,减少新鲜感的流失 |
5.6.5 适量提升游戏难度,增加幼儿的内在成就 |
5.6.6 合理控制幼儿的运动量 |
6 研究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不足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一 量表测试分类 |
附录二 5-6 岁幼儿感知运动能力评分标准 |
附录三 教师满意度调查 |
附录四 幼儿访谈记录表 |
附录五 教师访谈记录表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7)KDL游戏对农村幼儿粗大动作发展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1.1 国家对幼儿教育高度重视 |
1.1.2 幼儿健康教育课程改革迫在眉睫 |
1.1.3 幼儿动作发展教育大势所趋 |
1.2 选题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幼儿 |
2.1.2 动作发展 |
2.1.3 粗大动作发展 |
2.1.4 KDL幼儿运动游戏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2.2.1 幼儿动作发展的研究 |
2.2.2 幼儿粗大动作发展研究 |
2.2.3 幼儿粗大动作发展的干预研究 |
2.3 国外现状 |
2.3.1 幼儿动作发展研究 |
2.4 幼儿粗大动作测量工具 |
2.4.1 国内外动作测量工具 |
2.4.2 TGMD测试工具的发展 |
2.4.3 TGMD‐3 量表信效度 |
第3章 研究对象和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实验法 |
3.2.4 录像观察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第4章 研究结果 |
4.1 实验前粗大动作的差异性分析 |
4.1.1 实验前男幼儿的差异性分析 |
4.1.2 实验前女幼儿的差异性分析 |
4.2 实验后男、女的粗大动作差异性分析 |
4.2.1 实验后男幼儿的粗大动作的对比分析 |
4.2.2 实验后女幼儿的粗大动作的对比分析 |
4.3 实验前后对照组、实验组粗大动作发展的性别差异性分析 |
4.3.1 对照组男幼儿的各项测评指标的比较分析 |
4.3.2 实验组男幼儿的各项测评指标的比较分析 |
4.3.3 对照组女幼儿的各项测评指标的比较分析 |
4.3.4 实验组女幼儿的各项测评指标的比较分析 |
第5章 讨论与分析 |
5.1 粗大动作发展的移动技能特征分析 |
5.2 粗大动作发展的物体控制技能特征分析 |
5.3 农村幼儿粗大动作发展的情况分析 |
5.4 KDL游戏促进幼儿粗大动作的发展分析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古筝演奏对4-5岁幼儿精细动作发展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概念界定 |
(三)文献综述 |
(四)研究基础 |
(五)研究设计 |
二、研究过程与各阶段实施效果分析 |
(一)幼儿精细动作水平的诊断与评估 |
(二)研究对象的筛选与确定 |
(三)阶段一:单指动作阶段 |
(四)阶段二:单手动作阶段 |
(五)阶段三:双手动作阶段 |
(六)阶段四:全身动作阶段 |
三、研究结果 |
(一)幼儿古筝演奏对于精细动作发展的影响显着 |
(二)幼儿古筝演奏对不同类型动作具有不同影响 |
(三)幼儿古筝演奏水平与动作发展密切相关 |
四、教育建议 |
(一)了解幼儿精细动作的发展水平,强化音乐教育的促进作用 |
(二)制定幼儿精细动作的发展计划,实施多样化艺术教育活动 |
(三)评估幼儿精细动作的发展问题,发挥古筝演奏的治疗功能 |
(四)奠定幼儿精细动作的发展基础,营造古筝演奏的学习氛围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的课程表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时代要求 |
(二)体育课程目标达成的规律探寻 |
(三)体育课程西化危机的文化化解 |
(四)民间游戏丰富内涵的价值回归 |
(五)文化记忆课程开发的自觉选择 |
二、文献综述 |
(一)国内文献综述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三)研究现状述评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一)民间体育游戏 |
(二)儿童 |
(三)课程表达 |
四、理论基础 |
(一)认知发展理论 |
(二)课程组织理论 |
(三)多元文化教育课程转化理论 |
五、研究价值与意义 |
(一)理论价值 |
(二)现实意义 |
六、研究方法和框架 |
(一)文献资料法 |
(二)访谈法 |
(三)实地考察法 |
(四)问卷调查法 |
第一章 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的历史演进轨迹 |
一、体育游戏的起源假说 |
(一)宗教仪式起源说 |
(二)军事战争起源说 |
(三)生存劳动起源说 |
(四)角色模仿起源说 |
二、古代儿童体育游戏的社会教化功能 |
(一)伦理秩序的规范 |
(二)社会行为的体验 |
(三)劳动经验的传授 |
(四)集体意识的培养 |
三、近代儿童体育游戏的变革与维新 |
(一)晚清时期儿童体育游戏的变革 |
(二)民国时期儿童体育游戏的发展 |
(三)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儿童游戏观 |
第二章 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的课程表达价值 |
一、当代学校体育课程改造的示范 |
(一)平衡日益西化的课程价值取向 |
(二)厚植中华传统文化的课程底色 |
(三)释放学校体育课程的潜在活力 |
二、体育课程立德树人功能的凸显 |
(一)在身心体验中享受运动乐趣 |
(二)在自主锻炼中增强身体素质 |
(三)在群体交往中完善健全人格 |
(四)在积极求胜中培养道德意志 |
第三章 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的课程表达现状 |
一、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调研的设计 |
(一)调研对象 |
(二)调研工具 |
(三)分析工具 |
二、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问题诊断 |
(一)课程表达的总体概况 |
(二)课程表达的成效与经验 |
(三)课程表达的瓶颈与局限 |
三、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困境表现 |
(一)课程表达的目标失联 |
(二)课程表达的内容失语 |
(三)课程表达的方法失策 |
(四)课程表达的评价失措 |
第四章 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设计 |
一、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程序规则 |
(一)层级与过程:课程表达的靶向调整 |
(二)嵌入与整合:课程表达的进路选择 |
(三)展示与竞技:课程表达的要素呈现 |
(四)目标与结果:课程表达的评价再构 |
二、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功能定位 |
(一)儿童价值观念的正向引领 |
(二)儿童运动能力的自主提升 |
(三)儿童身心习惯的正确养成 |
三、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载体 |
(一)教材教具:内容载体 |
(二)课堂教学:形式载体 |
(三)校运动会:拓展载体 |
第五章 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的课程表达案例 |
一、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类型划分 |
(一)身体素质类游戏的课程表达 |
(二)运动能力类游戏的课程表达 |
(三)文化素养类游戏的课程表达 |
二、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案例呈现 |
(一)翻山头与送军粮:灵敏素质的发展 |
(二)蹦房子与跳大绳:运动能力的强化 |
(三)赛龙舟与蝶穿花:文化素养的涵育 |
三、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效果反馈 |
(一)有质量的体育课:专家评价与建议 |
(二)有内涵的体育课:教师自评与反思 |
(三)有意思的体育课:学生评价与期待 |
第六章 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的课程表达环境 |
一、顶层制度支持:着力民间体育游戏落地课堂的政策引导 |
(一)顺应时代的课程建设导向 |
(二)因地制宜的特色政策保障 |
二、学校组织支持:创设民间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学校文化 |
(一)学科统整视域下的教学软环境营造 |
(二)体育教师“游戏认知与素养”的提升 |
三、家庭活动支持:构建民间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家校联动 |
(一)游戏育人职责在家庭中的落实 |
(二)体育游戏、师徒模式与亲子关系的加固 |
四、社区空间支持:促进民间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场域延伸 |
(一)“全民健身”对社区儿童体育游戏的接纳 |
(二)社区空间与儿童体育游戏的课外拓展 |
研究结论与展望 |
一、结论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10)国内外幼儿动作技能可视化比较研究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选题依据 |
1.1 我国幼儿体质健康的现实背景 |
1.2 国外幼儿动作发展的研究成果 |
1.3 幼儿动作技能研究的现实意义 |
1.4 幼儿动作技能研究的政策导向 |
2 文献综述 |
2.1 幼儿动作技能研究的相关概念 |
2.1.1 儿童与幼儿 |
2.1.2 动作技能与运动技能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2.2.1 幼儿基本动作技能的研究 |
2.2.2 幼儿动作技能与体能研究 |
2.2.3 幼儿粗大动作技能的研究 |
2.2.4 特殊儿童动作评估的研究 |
2.3 国外研究现状 |
2.3.1 幼儿动作技能在体育活动作用的研究 |
2.3.2 幼儿动作技能发展与自闭症谱系障碍的研究 |
2.3.3 脑瘫儿童的干预实验与幼儿动作技能发展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可视化分析法 |
3.2.3 逻辑分析法 |
3.2.4 比较研究法 |
3.3 研究工具与研究过程 |
3.3.1 研究工具 |
3.3.2 研究过程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国内外幼儿动作技能文献资料年代分布特征分析 |
4.1.1 国内幼儿动作技能文献资料年代分布特征分析 |
4.1.2 国外幼儿动作技能文献资料年代分布特征分析 |
4.1.3 国内外幼儿动作技能文献资料年代分布特征比较分析 |
4.2 幼儿动作技能国家(地区)分布及合作分析 |
4.2.1 国家(地区)分布知识图谱分析 |
4.2.2 国家(地区)合作知识图谱分析 |
4.3 国内外幼儿动作技能作者共现及合作分析 |
4.3.1 国内幼儿动作技能高产作者共现及合作分析 |
4.3.2 国外幼儿动作技能高产作者共现及合作分析 |
4.3.3 国内外幼儿动作技能作者共现及合作比较分析 |
4.4 国内外幼儿动作技能研究机构及合作分析 |
4.4.1 国内幼儿动作技能研究机构及合作分析 |
4.4.2 国外幼儿动作技能科研机构合作分析 |
4.4.3 国内外幼儿动作技能科研机构及合作比较分析 |
4.5 国内外幼儿动作技能研究前沿热点分析 |
4.5.1 国内幼儿动作技能研究的关键词共现分析 |
4.5.2 国内幼儿动作技能研究聚类分析 |
4.5.3 国内幼儿动作技能研究的前沿趋势预测 |
4.5.4 国外幼儿动作技能研究的关键词共现分析 |
4.5.5 国外幼儿动作技能研究聚类分析 |
4.5.6 国外幼儿动作技能研究的前沿趋势预测 |
4.5.7 国内外幼儿动作技能研究前沿热点比较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1.1 幼儿动作技能研究的发文量呈现波浪式分布 |
5.1.2 高产国家(地区)区位分布及合作关系明确 |
5.1.3 领域科研作者、研究机构合作程度有待加强 |
5.1.4 研究热点多角度地关注身体活动和体质健康 |
5.2 建议 |
5.2.1 把握趋势聚焦幼儿动作发展的热点 |
5.2.2 解决儿童体质健康发展的实际问题 |
5.2.3 团队协同作战加强科研成果转化率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如何评估幼儿的运动能力(论文参考文献)
- [1]加拿大幼儿体育素养测评工具Pre PLAy解读及启示[J]. 赵雅萍,孙晋海,陈思同,蔡捷.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21(05)
- [2]体育游戏对智障儿童感知觉与运动能力的干预研究[D]. 曹梅. 南京体育学院, 2021(02)
- [3]体育环境对4-6岁幼儿运动能力的影响研究[D]. 何思思. 武汉体育学院, 2021
- [4]3-6岁幼儿健康生活素养培育研究 ——以重庆城镇幼儿园为例[D]. 田楠. 西南大学, 2021
- [5]幼儿体育生态系统构建研究[D]. 蔡捷. 山东大学, 2021(11)
- [6]互动投影游戏对幼儿感知运动能力训练的活动设计与实践[D]. 张凯.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7]KDL游戏对农村幼儿粗大动作发展的实验研究[D]. 朱新笋.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8]古筝演奏对4-5岁幼儿精细动作发展的影响研究[D]. 朱博.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9]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的课程表达研究[D]. 韩文娜.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10]国内外幼儿动作技能可视化比较研究与分析[D]. 葛平磊. 天津体育学院,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