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e-服务质量的分析及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陈典[1](2020)在《车载以太网诊断系统设计及鲁棒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CAN总线已经成为汽车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标准总线。但随着汽车电子技术爆炸式的发展,CAN总线带宽不足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作为CAN总线的补充,100Mbps带宽的车载以太网已经应用于国内外高端量产车型。随着车载以太网应用的普及,研究车载以太网诊断系统尤为必要。车载以太网诊断系统通过UDS(Unified Diagnostic Services,统一的诊断服务)on IP实现诊断服务,而UDS on IP需运行在车载以太网的物理层上。随着描述车载以太网底层诊断通信的DoIP(Diagnostic over Internet Protocol,基于IP的诊断服务)协议完成标准化(ISO 13400),基于DoIP协议的UDS on IP,即UDS on DoIP开启了应用化进程。在此基础上,设计符合应用需求的UDS on DoIP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充分研究ISO 14229标准和ISO 13400标准的基础上,提出了UDS on DoIP的整体框架并制定了具体的技术路线。根据该技术路线,以i.MX6Q为基础设计了USB(NCM)互联模块,并通过X86平台实现了传输模块、DoIP帧封装解封装、network中间层、否定响应优先级和诊断服务的设计。以武汉某科技公司的BH-5HA仪表为依托,以报文准确率和功能一致性为评价指标,对设计的UDS on DoIP进行了模拟测试、可移植性测试、实车数据验证和性能测试,验证了UDS on DoIP的准确性、可移植性和模拟测试方案的可行性,并根据鲁棒测试原理对影响UDS on DoIP鲁棒性的三种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UDS on DoIP,能够在Linux操作系统和QNX操作系统中移植通信,实车数据测试的报文准确率为100%,功能与BH-5HA诊断参数表描述的预期一致,模拟测试的报文未出现异常且与实车数据测试结果相同,在极限负载、外部恶意攻击和持续不当操作情况下均具有良好的鲁棒性。
林颖琛[2](2020)在《广州市社区长者饭堂的志愿送餐服务设计研究》文中提出人口老龄化的进一步加剧给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带来巨大挑战,基于社区开展的为老助餐配餐服务,成为社区居家养老的托底工程。本研究目的是通过SAPAD理论框架,对广州市当前开展的社区长者饭堂助餐配餐服务进行研究分析,洞察用户需求并输出设计机会,以此重构具备友好体验的服务系统,同时将SAPAD理论框架运用到社区为老饮食服务领域中。基于文献法和预调研,选取助餐配餐服务中过往研究较少、体验问题明显、且涉及多个利益相关者的志愿送餐场景切入,将研究的范围进一步聚焦到志愿送餐相关环节上。本文选取老龄化问题较为明显的广州市越秀区农林街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如访谈法、观察法等研究方法对志愿送餐场景中的老年人、社工、志愿者分别进行一日追踪及相关场景调研,分析老年人用户的生活形态筛选出与志愿送餐服务相关的行为,并洞察三者在服务过程中的目标与期待。再运用SAPAD理论框架探索服务的核心需求,分别取三个利益相关者的典型行为依次完成“行为-物”“行为-意义”“意义-物”的关系映射。从单一用户不同意义层次和多个用户不同意义层次的聚类得出共13个意义簇,结合服务流程将语构层的功能模块与意义簇进行相互映射,获得8个可用于构建志愿送餐服务系统的核心功能模块。通过用户旅程体验和服务流程触点分布得到与功能模块对应的问题,并转化成服务体验需求指导后续方案设计。以社会层、语用层的意义作为系统构建的起点和内核平衡三者之间的需求,并通过对关系和触点进行系统重构,输出两个核心触点:社区长者饭堂配餐服务管理平台和志愿送餐包,关联着志愿送餐服务系统的多个环节与场景。解决旧系统中三者之间沟通不顺畅;居家老年人食物需求紧张;社工繁琐工作过多;志愿送餐工具不友好等问题。本次研究从用户在服务中实际的体验出发,通过SAPAD理论框架完成了用户需求的洞察到服务体验的设计,为SAPAD提供更多领域的应用支撑。建构了以用户体验为中心的社区助餐配餐服务系统,进一步满足了居家老年人对饮食与交流的需求、提升了社工的工作效率、提高了志愿者参加志愿活动的积极性,优化了社区长者饭堂志愿送餐服务体验。
冯卓[3](2020)在《基于扎根理论的公安智库核心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公安智库作为一种建言资政,服务决策的智力机构,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为公安机关在打击违法犯罪,加强社会治理等方面提供了有力支持。传统的承担公安智库职能的机构由于存在组织规模小、人才资源匮乏、研究力量分散等问题,在犯罪手段日益智能化和复杂化、社会治理难度日益提高、公安改革压力日益增大的今天,已然不能很好的满足现实要求。为应对新形势所带来的挑战,公安部提出了加强新型公安智库建设的要求,这不仅推动了公安智库的实际建设工作,同时促进了相关理论研究的迅速开展。本文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深入分析公安智库所应具备的核心竞争力,并以核心竞争力为导向提出公安智库建设对策,以期促进公安智库的不断发展,实现公安机关综合实力的有效提高。为了研究公安智库核心竞争力,提出公安智库建设对策,首先,本文对公安智库、核心竞争力的概念进行了介绍,分析了精英理论、多元主义理论等相关理论基础,同时概述公安智库的发展历史与现状,阐明了建设公安智库的现实基础;随后,本文以国外发达国家警务智库作为参照和借鉴对象,运用扎根理论开放性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的方法,识别出公安智库所应具备的核心竞争力,并分析核心竞争力各构成要素间的作用关系,阐明各要素的意义内涵;之后,为增强理论成果与当前我国公安智库建设工作的联系,本文通过构建公安智库核心竞争力指标体系并运用网络层次分析法,依据实证调查所得来的打分数据,分析出在当前的实践工作中公安智库所应着重提高的能力要素,明确公安智库建设工作的重点方面;最后,在前文的调查分析基础之上,以公安智库核心竞争力为导向,提出公安智库建设策略。通过研究本文得出了公安智库核心竞争力的六大构成要素:科学研究能力、资源汲取利用能力、协同发展能力、联系公众能力、服务实战能力和产品传播能力,以及各构成要素所包含的二十八个次级范畴,同时通过实证调查分析,确定了当前公安智库应着重加强对产品传播能力、科学研究能力、资源汲取利用能力的提高,对其余能力要素则要适当兼顾。最后以公安智库核心竞争力为导向,分别从拓宽传播渠道、提高研究质量、明确研究方向、完善运营机制四个方面提出具体的对策建议,以期能促进公安智库的发展和完善。
肖新颖[4](2020)在《基于公平性的全域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道路资源作为最基础的公共服务资源,为人民提供的服务必然要体现公平,然而过去城市的发展以追求效率为终极目标,以“车本位”为导向的交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许多城市问题。因而在效率优先的同时应当兼顾公平,道路空间的分配应当以人们出行意愿为基础来划分。当前自行车交通在出行中又重新受到人们的青睐,然而当前学术界的相关研究多集中于微观精细化层面,对宏观整体规划和发展的研究较少,难以指导自行车交通在城市全域范围内的建设和发展。本文以公平为视角切入,认为道路资源作为共有资源应服务于城市范围内所有对象,因而利用全要素资源塑造集通勤、休闲、健身、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自行车交通系统,需要以城市作为空间尺度标准最为恰当。结合国内外的理论研究以及发展历程,总结出关于公平性特征的方向,即规划体系、路权分配、智能化、立法政策及公众参与五方面,在此基础上综合构建对于全域城市自行车交通系统的公平性评价机制。公平性评价机制的构建,首先需要对现存评价机制的研究方法进行比较分析,选取确定本文的评价方法为层次分析法;然后按照目标层、准则层与指标层的结构建立递阶式结构模型,确定每层的内容,指标层作为最基础的评分层,相关指标的选取承接公平性标准的具体特征方向并进行修正,并提出各项评价指标的评价标准,运用将定性转化为定量的评分方式打分;通过两两比较法对准则层包含指标的重要度进行判断,科学合理的赋予权重,最终目标层按照总分的分值判断公平性等级。继而运用公平性评价机制对天津市宏观自行车交通系统进行打分评价,以此验证该评价体系的可操作性,并据此对现存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提升策略。最后,阐述我国未来建设和发展自行车道路交通在宏观战略方向上力求达到公平的建议,即应该科学合理规划发展体系、健全管理体系以及深入探索智能交通技术,以期对我国今后全域城市交通自行车系统的规划和发展提供有效的理论指导,达到公平。
罗嘉[5](2019)在《贵阳龙洞堡国际机场旅客服务质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民航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正逐渐增强。旅客已从简单追求物质上的满足趋向于追求物质与精神的双实现。服务质量是机场的生命线,机场的一切管理均源于服务质量。机场提供的服务质量的高低,直接对旅客满意度及对机场的忠诚度产生影响。服务质量已成为贵阳龙洞堡国际机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本研究选择贵阳龙洞堡国际机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综述法、访谈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案例研究法等方法,对机场旅客进行了服务质量测评,分析服务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认为对硬件建设重视不够,导致服务有形性不佳;主动服务意识缺乏,导致服务可靠性降低;服务质量管理效率不足,导致服务响应性降低;服务人员整体素质低下,导致服务保证性不高;个性化服务项目缺少,导致服务移情性受限。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探索出相应的解决策略。结论认为,贵阳龙洞堡国际机场应该从宏观角度探视服务质量的不足,同时,要依照5S现场管理法基础上延伸出来的10S现场管理法,在完善维护硬件设施,优化服务有形性;建立服务激励机制,增强服务可靠性;构建服务质量管理体系,强化服务响应性、重视并加强优质内容培训,提升服务保证性;提供若干种个性化服务,增强服务移情性等方面做出优化尝试,从而为机场的长远发展奠定策略基础。
毛瑛[6](2016)在《航空公司电子服务评价体系的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由于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使用航空公司电子服务的旅客数量不断增加,电子平台提供的服务在航空公司服务中所占比例越来越高,因此客观、合理的电子服务评价对于提升航空公司整体服务质量非常重要,但现有研究中缺乏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无法为航空公司评价其电子服务提供理论支持。帮助航空公司提高其电子服务水平,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显得至关重要,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航空公司电子服务评价体系进行了研究:首先,对国内外现有研究进行梳理,选择应用性较高的电子服务评价模型E-S-QUAL作为基础模型,并根据民航服务特点补充增加三个维度,初步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通过问卷调查获取顾客评价数据,基于因子分析结果进行维度的合并和删减,最终构建航空公司电子服务评价指标体系。其次,基于数据的客观性及指标体系的层次性,采用熵权法对评价指标的权重进行计算,得出各指标权重值。再次,根据构建的电子服务评价模型指标体系及权重计算结果,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处理和计算,得到航空公司电子服务质量评分。最后,为了提高本模型体系的实用性,方便航空公司利用少数样本数据有效、快速地进行电子服务评价,本文采用模糊神经网络算法设计出MATLAB运行程序。综上所述,本文基于顾客视角建立了航空公司电子服务评价体系,并计算得到顾客对航空公司电子服务的售前电子服务、售后电子服务以及整体电子服务的评价均为良,最后引用模糊神经网络对计算过程进行了优化,证明了算法可用。
郭政,王勤志[7](2013)在《“E服务”的定义、特点及其对消费者行为影响的探索研究》文中指出一、"E服务"的定义根据ISO/IEC17065:2012标准对服务的定义:服务通常是无形的,并且是在供方和顾客接触面上至少需要完成一项活动的结果。服务的提供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形式:(1)在顾客提供的有形产
种晓丽[8](2012)在《基于消费者价值的移动服务定价模型研究》文中认为移动商务的发展打破了以运营商为主导的价值链结构,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移动服务的种类日益多样化。移动服务的价格决策对服务提供商的企业运作及市场竞争有着重要的意义,根据移动服务的行业特点,探讨移动服务的定价模型,对服务提供商的市场拓展和消费者的购买决策都有着实际的价值。定价决策以吸引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和提高服务提供商的利润为主要目的,移动服务的定价模型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本文以移动服务消费者效用为主要的分析工具,旨在探讨关于移动服务定价的下列问题:1)移动服务属性对消费者价值的影响;2)将这些因素和移动服务的定价模型相结合,并针对市场竞争和服务的差异探讨该模型对消费者和服务提供商利润的影响;3)在不同的消费者等级和市场形式下,两阶段动态定价模型对服务提供商利润的影响。针对以上问题,本文的研究工作和主要贡献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通过对650名消费者的实证调查,并对519份有效问卷的分析,将其对移动服务的感知价值区分为直接价值来源和间接价值来源。其中移动服务的属性:随时随地性,娱乐性,网络外部性直接影响着消费者的感知价值,兼容性、信息性、个性化则通过有用性间接影响感知价值。该模型更深入的分析了移动服务属性对感知价值的影响作用,并进一步细分了直接和间接影响作用,是对采纳模型文献的有益扩充,也为移动服务的二元价值结构的提出提供了实证基础。其次,提出了移动服务的消费者二元价值效用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消费者的需求与购买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通过对具有不同优势的三家服务提供商博弈的市场格局下的定价模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指出即使存在不同服务优势的情况下,服务提供商都可以通过市场策略来影响消费者对移动服务的效用大小,以改变消费者的购买意向。再次,将移动服务的网络外部性和服务质量差异引入对消费者效用的建模中,分析了网络外部性对市场份额和服务提供商利润的影响,服务质量和网络外部性的相互关系,以及服务的质量差异对社会福利的影响,结果表明:企业依据质量高低的定价策略会使得质量较低的服务有较高的性价比,在市场上有竞争优势。而对于高质量服务的提供商,应利用其他的市场策略来获取较高的网络外部性,从而争取市场份额。最后,对移动服务典型的两阶段动态定价模型—价格歧视和捆绑进行了相关研究。首先探讨了依据消费者价值细分下的移动服务定价模型,给出了四类消费者购买行为发生的临界点,仿真分析了消费者中的高价值消费者和策略型高价值消费者的比例对最优价格、市场份额和利润的影响。其次研究了移动服务捆绑策略下的两阶段动态定价模型,在此背景下,分析了移动服务提供商的两阶段动态定价策略对消费者效用及自身利润的影响。并分别在市场完全垄断和寡头竞争两种情况下,模拟分析了捆绑服务之间的属性关系对移动服务提供商市场份额和利润的影响。
匡红云[9](2011)在《e-服务质量对酒店在线预订消费者满意度影响研究》文中提出e-服务指消费者在线预订前信息搜寻、在线预订、预订后登记入住为止的全过程所接受的服务;其质量测量维度以Bauer(2006)的五大维度为基础,结合中国消费者心理确定为网站设计、娱乐性、易用性、可靠性、反应性五大维度。在此基础上,建立酒店在线预订消费者满意度(HECS)结构方程模型,检验e-服务质量对在线预订顾客满意度的影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研究表明,网站易用性、可靠性、反应性对消费者满意度的影响显着。
李易宁[10](2011)在《基于e-服务的编目工作服务质量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编目工作在图书馆的信息服务中以书目数据的形式提供信息服务,应该从用户的角度对编目工作的服务质量进行评价。通过研究编目工作的服务方式和图书馆服务评价理念的转变,明确了编目工作服务质量评价中的主体、客体、评价视角。基于编目工作的间接的信息服务方式和用户为中心的评价视角,提出e-服务质量评价适用于编目工作。在此基础上分别针对内部用户和外部用户进行了服务质量评价要素的研究。
二、e-服务质量的分析及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e-服务质量的分析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车载以太网诊断系统设计及鲁棒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注释表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车载以太网研究现状 |
1.3 车载诊断系统研究现状 |
1.3.1 CAN网络诊断系统研究现状 |
1.3.2 UDS on DoIP研究现状 |
1.3.3 UDS on DoIP可移植性研究现状 |
1.4 UDS on DoIP鲁棒性研究现状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6 本文章节安排 |
第2章 UDS on DoIP关键技术概述 |
2.1 车载诊断技术的演变 |
2.2 UDS on DoIP诊断机制概述 |
2.2.1 UDS on DoIP分层机制及帧结构 |
2.2.2 UDS on DoIP服务内容及报文格式 |
2.3 UDS on DoIP传输协议概述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UDS on DoIP设计实现 |
3.1 UDS on DoIP整体框架设计 |
3.2 UDS on DoIP具体实现 |
3.2.1 USB(NCM)互联模块 |
3.2.2 传输模块 |
3.2.3 DoIP帧封装及解封装 |
3.2.4 network中间层 |
3.2.5 否定响应优先级 |
3.2.6 诊断服务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UDS on DoIP测试验证 |
4.1 模拟测试及实车验证架构 |
4.1.1 测试规范及评价指标 |
4.1.2 BH-5HA仪表概述 |
4.1.3 模拟测试及实车验证环境 |
4.2 模拟测试 |
4.3 UDS on DoIP可移植性测试 |
4.4 实车数据验证 |
4.4.1 实车数据肯定响应验证 |
4.4.2 实车数据否定响应验证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UDS on DoIP鲁棒性分析 |
5.1 UDS on DoIP鲁棒性分析模型 |
5.2 极限负载时异常操作的鲁棒性分析 |
5.3 外部恶意攻击时错误数据处理的鲁棒性分析 |
5.4 持续不当操作时的鲁棒性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2)广州市社区长者饭堂的志愿送餐服务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与研究背景 |
1.1.1 课题来源 |
1.1.2 研究背景 |
1.1.3 研究内容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课题研究方法 |
1.3.1 SAPAD理论框架 |
1.3.2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国内外社区老年人助餐配餐服务现状 |
2.1 国外社区老年人助餐配餐服务现状 |
2.2 国内社区老年人助餐配餐服务现状 |
2.2.1 全国各地政府积极鼓励为老助餐配餐服务 |
2.2.2 广州市社区长者饭堂助餐配餐服务迅速开展 |
2.3 国内社区老年人助餐配餐服务的研究现状 |
2.3.1 老年人助餐配餐服务重要性论述 |
2.3.2 老年人助餐配餐需求论证 |
2.3.3 老年人助餐配餐运行模式梳理 |
2.3.4 老年人助餐配餐服务质量探究 |
2.3.5 社区为老送餐模式探索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社区长者饭堂志愿送餐服务体验分析 |
3.1 用户行为研究与分析 |
3.1.1 制作用户调研计划 |
3.1.2 界定目标用户 |
3.2 目标用户所在社区的长者饭堂运行模式研究 |
3.2.1 资金流动视角 |
3.2.2 物质供应视角 |
3.2.3 信息传递视角 |
3.2.4 服务对接视角 |
3.3 目标用户行为观察与访谈 |
3.3.1 居家老年人行为分析 |
3.3.2 长者饭堂社工行为分析 |
3.3.3 送餐志愿者行为分析 |
3.3.4 用户行为分析小结 |
第四章 基于SAPAD的社区长者饭堂志愿送餐服务体验分析 |
4.1 典型社区长者饭堂志愿送餐服务体验分析 |
4.1.1 居家老年人订餐用餐场景分析 |
4.1.2 社工为老配餐场景分析 |
4.1.3 志愿者为老送餐场景分析 |
4.2 目标用户行为与物的映射分析 |
4.3 目标用户行为与意义的映射分析 |
4.4 用户行为意义聚类分析 |
4.4.1 语构层聚类分析 |
4.4.2 经验层聚类分析 |
4.4.3 语意层聚类分析 |
4.4.4 语用层聚类分析 |
第五章 基于核心意义的设计机会分析 |
5.1 核心意义关系建构 |
5.2 意义与物的映射分析 |
5.2.1 核心意义与物的映射 |
5.2.2 基于核心意义的功能模块建构 |
5.3 基于核心意义的设计机会 |
第六章 社区长者饭堂志愿送餐服务系统设计 |
6.1 人物角色构建 |
6.2 社区长者饭堂志愿送餐服务系统构建 |
6.3 社区长者饭堂志愿送餐服务体验设计 |
6.3.1 社区长者饭堂配餐服务管理平台设计 |
6.3.2 志愿送餐包设计 |
结论与展望 |
研究结论 |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机构社工访谈提纲 |
附录2 老年人访谈提纲 |
附录3 送餐人员访谈提纲 |
(3)基于扎根理论的公安智库核心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的、内容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内容 |
1.2.3 研究方法 |
1.3 研究的创新点与技术路线 |
1.3.1 可能的创新点 |
1.3.2 技术路线 |
1.4 研究综述 |
1.4.1 国内研究综述 |
1.4.2 国外研究综述 |
1.4.3 研究述评 |
2 理论与实践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智库与公安智库 |
2.1.2 扎根理论 |
2.1.3 智库核心竞争力 |
2.2 智库研究的理论依据 |
2.2.1 精英理论 |
2.2.2 多元主义理论 |
2.2.3 情报分析理论 |
2.3 公安智库历史与现状 |
2.3.1 公安智库的发展历程 |
2.3.2 建设公安智库的现实基础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国外经验的公安智库核心竞争力识别 |
3.1 研究设计 |
3.1.1 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选择 |
3.1.2 样本选择 |
3.1.3 数据来源 |
3.1.4 分析策略 |
3.2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的实施 |
3.2.1 开放性编码 |
3.2.2 主轴编码 |
3.2.3 选择性编码 |
3.3 核心竞争力各要素分析与阐释 |
3.3.1 科学研究能力 |
3.3.2 服务实战能力 |
3.3.3 联系公众能力 |
3.3.4 产品传播能力 |
3.3.5 协同发展能力 |
3.3.6 资源汲取利用能力 |
3.4 本章小结 |
4 面向实践需求的核心竞争力关键要素分析 |
4.1 确定核心竞争力指标分析方法 |
4.1.1 指标赋权方法的选择 |
4.1.2 网络层次分析法适用性分析 |
4.2 网络层次分析法使用步骤 |
4.2.1 构建指标间结构模型 |
4.2.2 建立判断矩阵 |
4.2.3 建立未加权超矩阵 |
4.2.4 建立加权超矩阵 |
4.3 运用网络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
4.3.1 建立公安智库核心竞争力指标模型 |
4.3.2 计算各项指标权重 |
4.3.3 公安智库核心竞争力关键要素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核心竞争力导向下的公安智库建设策略构建 |
5.1 增强“脚力”:建立多元传播渠道,提高公安智库传播效能 |
5.1.1 借力公安学报,加强业内传播 |
5.1.2 搭建网络平台,扩大对外影响 |
5.1.3 举办学术会议,强化对接实战 |
5.1.4 发行刊物着作,夯实传播资本 |
5.2 改善“脑力”:强化综合研究实力,提高公安智库研究质量 |
5.2.1 针对公安工作特点,培养智库研究文化 |
5.2.2 加强公安人才建设,筑牢智库科研根基 |
5.2.3 利用新兴智能技术,强化智库信息处理 |
5.3 提高“眼力”:找准公安重点问题,明确公安智库研究方向 |
5.3.1 关注警务发展,加强警务智能化研究 |
5.3.2 关注警务改革,加强警务正规化和专业化研究 |
5.3.3 关注民警个体,加强利益保障研究 |
5.3.4 关注群众诉求,加强警民关系研究 |
5.4 提升“体力”:完善运营管理机制,保障公安智库持续发展 |
5.4.1 强化物质资源获取机制 |
5.4.2 探索网络资源共享机制 |
5.4.3 构建外界合作交流机制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扎根理论编码表 |
附录B 公安智库核心竞争力指标权重专家意见表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4)基于公平性的全域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基本概念辨析 |
1.1.3 研究的问题及意义 |
1.2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1.2.1 研究的内容 |
1.2.2 研究的方法 |
1.2.3 技术路线 |
2 国内外全域自行车交通研究现状及发展实践 |
2.1 中外自行车交通研究现状 |
2.1.1 全域领域自行车交通规划研究综述 |
2.1.2 公平性方面自行车交通规划研究综述 |
2.1.3 现有研究的问题评析 |
2.2 中外自行车交通发展实践 |
2.2.1 国外全域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发展历程 |
2.2.2 我国全域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发展历程 |
2.2.3 中外历程对比小结 |
2.3 全域自行车交通发展公平性特征总结 |
3 全域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的公平性特征 |
3.1 系统完备的组织结构体系 |
3.1.1 建立优质便捷道路网 |
3.1.2 构建更高质量的选线 |
3.1.3 增设长距离自行车高速公路 |
3.2 公平合理的道路空间分配 |
3.2.1 转换不公平路段路权 |
3.2.2 隔离不同类型道路空间 |
3.2.3 分配合理的空间比例 |
3.3 全面普及的智能化新技术 |
3.3.1 组合智能模块,改善自行车高速路 |
3.3.2 打造辅助系统,提升骑行的质量 |
3.4 协调一致的政策法规 |
3.4.1 自上而下的政府政策 |
3.4.2 自下而上的城市运动 |
3.5 多元化的公众参与 |
3.5.1 多样参与方式 |
3.5.2 多方参与主体 |
4 全域骑行系统规划的公平性评价机制构建 |
4.1 评价机制的逻辑构建 |
4.1.1 评价体系的提出 |
4.1.2 构建原则 |
4.1.3 评价方法 |
4.2 评价机制的流程构建 |
4.3 评价体系的指标架构 |
4.3.1 框架特征 |
4.3.2 层次分析 |
4.3.3 总体结构 |
4.4 评价指标的定量分析 |
4.4.1 组织结构完整度指标 |
4.4.2 路权空间分配度指标 |
4.4.3 智能化普及度指标 |
4.4.4 政策法规完整性指标 |
4.4.5 公众参与度指标 |
4.5 评价体系的权重分配 |
5 天津市自行车交通系统公平性评价及优化设计 |
5.1 基于公平性的评价机制的天津市自行车交通评价 |
5.2 天津市自行车交通系统现状问题 |
5.2.1 全域层面尚待规划,各区域缺乏联系 |
5.2.2 建设速度缓慢,路权转换意识薄弱 |
5.2.3 智能化较为浅显,未进行深层次开发 |
5.2.4 法律机制不健全,亟待全方位合理化 |
5.3 天津市自行车交通发展优化策略 |
5.3.1 以功能为导向,增设高速自行车公路 |
5.3.2 以地势为导向,提升现状自行车路网 |
5.3.3 以服务为导向,构建现代化服务体系 |
6 对我国全域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的启示 |
6.1 规划发展体系 |
6.1.1 推进路权转换步调 |
6.1.2 建立多层级体系 |
6.2 健全管理体系 |
6.2.1 完善法律体系 |
6.2.2 实施双向管理 |
6.2.3 落实公众参与 |
6.3 推进智能化深入 |
6.3.1 扩大涉及范围 |
6.3.2 深入研究内容 |
6.3.3 相关机构支撑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与创新 |
7.1.1 结论 |
7.1.2 创新 |
7.2 不足与展望 |
7.2.1 不足之处 |
7.2.2 展望未来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图片来源 |
附录 B 表格来源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5)贵阳龙洞堡国际机场旅客服务质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2 相关理论概述 |
2.1 服务及服务质量的含义 |
2.1.1 服务的含义 |
2.1.2 服务质量的含义 |
2.1.3 服务质量的维度 |
2.2 服务质量的测评 |
2.2.1 SERVQUAL量表 |
2.2.2 SERVPERF服务绩效评价模型 |
3 贵阳龙洞堡国际机场服务质量的现状及问题 |
3.1 贵阳龙洞堡国际机场介绍 |
3.2 贵阳龙洞堡国际机场服务质量现状分析 |
3.4 贵阳龙洞堡国际机场服务质量测评 |
3.4.1 贵阳龙洞堡国际机场服务质量测评问卷设计 |
3.4.2 问卷调查实施情况 |
3.5 贵阳龙洞堡国际机场服务质量存在问题分析 |
3.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3.5.2 有形性存在的问题分析 |
3.5.3 可靠性存在的问题分析 |
3.5.4 响应性存在的问题分析 |
3.5.5 保证性存在的问题分析 |
3.5.6 移情性存在的问题分析 |
3.5.7 各维度平均值数据分析 |
3.6 贵阳龙洞堡国际机场服务质量存在问题成因分析 |
3.6.1 对硬件建设重视不够,导致服务有形性不佳 |
3.6.2 主动服务意识缺乏,导致服务可靠性降低 |
3.6.3 服务质量管理效率不足,导致服务响应性降低 |
3.6.4 服务人员整体素质低下,导致服务保证性不高 |
3.6.5 个性化服务项目缺少,导致服务移情性受限 |
4 贵阳龙洞堡国际机场服务质量提升策略 |
4.1 完善维护硬件设施,优化服务有形性 |
4.2 建立服务激励机制,增强服务可靠性 |
4.3 构建服务质量体系,强化服务响应性 |
4.3.1 服务质量 |
4.3.2 服务对象信息管理 |
4.3.3 服务质量控制 |
4.4 重视并加强优质内容培训,提升服务保证性 |
4.5 提供个性化服务,增强服务移情性 |
5 总结及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致谢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 录 |
(6)航空公司电子服务评价体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电子服务概念的界定 |
1.3.2 传统服务评价模型研究现状 |
1.3.3 电子服务评价模型研究现状 |
1.3.4 电子服务质量评价体系研究现状分析 |
1.4 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航空公司电子服务评价模型指标体系的建立 |
2.1 评价指标的初步选择 |
2.1.1 基础模型及维度 |
2.1.2 航空公司电子服务特点分析 |
2.1.3 初步确定航空公司电子服务质量评价指标 |
2.2 问卷设计及数据收集 |
2.2.1 问卷设计 |
2.2.2 数据收集 |
2.2.3 问卷信度分析 |
2.2.4 样本分析 |
2.3 构建航空公司电子服务评价模型指标体系 |
2.3.1 第一次因子分析 |
2.3.2 第二次因子分析 |
2.3.3 确定最终电子服务评价指标 |
2.4 结论 |
第三章 评价指标权重的计算 |
3.1 权重计算方法的选择 |
3.1.1 主观赋权法 |
3.1.2 客观赋权法 |
3.1.3 本研究权重的方法选择 |
3.2 熵权法计算原理 |
3.2.1 熵权法计算权重的原理 |
3.2.2 运用熵权法计算指标权重的步骤 |
3.3 熵权法计算权重 |
3.3.1 评价体系权重计算的过程 |
3.3.2 熵权法计算e-S-QUAL模型各指标权重 |
3.3.3 熵权法计算e-RecS-QUAL模型各指标权重 |
3.3.4 熵权法计算整体E-S-QUAL模型的权重 |
3.4 结论 |
第四章 航空公司电子服务模糊综合评价 |
4.1 评价方法的选择 |
4.1.1 评价方法综述 |
4.1.2 评价方法选择 |
4.2 模糊综合评价 |
4.2.1 模糊评价方法计算原理和步骤 |
4.2.2 对e-S-QUAL模型模糊综合评价的计算 |
4.2.3 对e-RecS-QUAL模型模糊综合评价的计算 |
4.2.4 E-S-QUAL模型的评价结果 |
4.3 结论 |
第五章 小样本数据的航空公司电子服务评价 |
5.1 模糊神经网络评价原理 |
5.1.1 模糊理论 |
5.1.2 BP神经网络原理 |
5.2 e-S-QUAL模型模糊神经网络模型评价 |
5.2.1 评价数据处理 |
5.2.2 e-S-QUAL模型的神经网络评价 |
5.2.3 e-S-QUAL神经网络评价的检验 |
5.3 模糊神经网络评价系统的软件实现 |
第六章 结论 |
6.1 本文的主要工作 |
6.2 本文的创新点 |
6.3 建议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航空公司电子服务质量评价调查问卷 |
附录2 航空公司电子服务质量模糊神经网络评价系统MATLAB程序代码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7)“E服务”的定义、特点及其对消费者行为影响的探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E服务”的定义 |
二、“E服务”的分类 |
三、“E服务”特点 |
1. 突破时空局限 |
2. 服务产品化 |
3. 服务智能化 |
4. 服务数据定量化 |
四、“E服务”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 |
1. 消费者在服务中的主导权越来越强。 |
2. 从“体验经济”到“评价经济”。 |
3. 价格在购买决策中将扮演更重要角色。 |
(8)基于消费者价值的移动服务定价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
1.2 选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2 相关理论及研究综述 |
2.1 移动服务与消费者价值创造 |
2.2 消费者价值及其度量 |
2.3 移动服务市场格局和市场行为 |
2.4 移动服务提供商市场行为和定价策略 |
3 移动服务消费者感知价值影响因素研究 |
3.1 引言 |
3.2 研究理论及研究假设 |
3.3 变量定义与数据收集 |
3.4 信度和效度分析 |
3.5 研究结果及讨论 |
3.6 本章小结 |
4 基于移动服务消费者价值的定价模型 |
4.1 二元价值视角下的移动服务消费者效用理论 |
4.2 移动服务消费者效用函数的建立 |
4.3 购买行为决策与消费者需求分布 |
4.4 差异化竞争下的消费者需求分布 |
4.5 三方服务提供商博弈下的纳什均衡及利润 |
4.6 数值模拟及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5 具有纵向差异的移动服务定价模型 |
5.1 模型假设 |
5.2 移动服务均衡效用模型 |
5.3 网络外部性下的均衡市场分析 |
5.4 服务质量差异的影响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移动服务消费者价值等级差异下的两阶段动态定价模型 |
6.1 模型描述与分析 |
6.2 根据消费者细分的定价方案 |
6.3 仿真算例 |
6.4 本章小结 |
7 移动服务两阶段捆绑动态定价模型 |
7.1 市场完全垄断情况下的两阶段模型 |
7.2 寡头竞争情况下的两阶段模型 |
7.3 本章小结 |
8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
8.1 全文总结 |
8.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及完成的论文 |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及完成的科研课题 |
附录3 问卷 |
(10)基于e-服务的编目工作服务质量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e-服务概述 |
2.1 e-服务的定义 |
2.2 e-服务质量的评价要素 |
3 编目工作的e-服务质量评价适用性研究 |
3.1 编目工作服务质量评价的客体 |
3.2 编目工作服务质量评价的主体 |
3.3 编目工作的e-服务质量评价的适用性 |
(1) e-服务质量评价对编目工作的服务模式的适用性。 |
(2) e-服务质量评价对编目工作的服务质量评价视角的适用性。 |
4 编目工作的e-服务质量评价要素研究 |
4.1 编目工作的e-服务质量评价通用要素 |
4.2 不同用户的e-服务质量评价要素 |
5 结语 |
四、e-服务质量的分析及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 [1]车载以太网诊断系统设计及鲁棒性研究[D]. 陈典. 武汉科技大学, 2020(01)
- [2]广州市社区长者饭堂的志愿送餐服务设计研究[D]. 林颖琛.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6)
- [3]基于扎根理论的公安智库核心竞争力研究[D]. 冯卓.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20(12)
- [4]基于公平性的全域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研究[D]. 肖新颖.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5]贵阳龙洞堡国际机场旅客服务质量研究[D]. 罗嘉. 贵州大学, 2019(06)
- [6]航空公司电子服务评价体系的研究[D]. 毛瑛.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 2016(08)
- [7]“E服务”的定义、特点及其对消费者行为影响的探索研究[J]. 郭政,王勤志. 上海质量, 2013(04)
- [8]基于消费者价值的移动服务定价模型研究[D]. 种晓丽. 华中科技大学, 2012(09)
- [9]e-服务质量对酒店在线预订消费者满意度影响研究[J]. 匡红云. 企业经济, 2011(09)
- [10]基于e-服务的编目工作服务质量评价研究[J]. 李易宁. 高校图书馆工作, 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