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用硝酸铵的爆炸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冷振东[1](2017)在《岩石爆破中爆炸能量的释放与传输机制》文中研究指明爆破开挖是水利水电工程、铁道、市政等基础工程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矿产资源开采的重要手段。新时期,对工程爆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现爆炸能量高效利用和爆破危害效应的有效控制是响应国家建设节能环保型社会,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研究岩体爆破过程中炸药爆炸的能量释放与传输机制,对揭示钻孔爆破破岩机理、加深爆炸能量释放与分布规律认识、优化爆破设计、控制爆破危害、提高爆破能量利用率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实用价值。论文针对岩石爆破中爆炸能量的释放与传输机制这一问题,采用理论分析、数值计算与现场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开展系列研究,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如下:通过未反应炸药采用Murnahan状态方程、爆轰产物采用JWL方程、炸药的反应速率采用Lee-Tarver三项点火-增长-反应速率模型,建立了改进的炸药非理想爆轰模型,并利用不同炸药直径和约束条件下的爆轰模拟验证了采用该模型模拟炸药非理想爆轰过程的正确性,研究了炸药爆轰过程中影响能量释放特性的主要因素以及不同耦合介质和不同装药结构条件下炸药与岩石的相互作用过程。基于爆生气体的准静态爆破破岩机理,假定破裂区内侧环向应力不为零,认为粉碎区为丧失了粘聚力但仍然具有内摩擦力的散体介质,考虑炮孔空腔膨胀对炮孔压力降低的影响,推导了柱状装药起爆条件下的岩石钻孔爆破粉碎区半径公式。与现有计算模型对比,改进的计算模型能够与实验数据更好的吻合。同时进一步分析了岩石种类、炸药性能、装药结构以及地应力对粉碎区范围的影响,并给出了减小粉碎区的措施。根据冲击动力学和爆炸力学,推导了考虑炮孔近区岩石屈服强度的炸药-岩石能量传输关系,提出了基于炸药阻抗和能量综合匹配控制的炸药选型和装药结构优化方法。结果表明,炸药-岩石之间的能量传输系数不仅和岩石弹性波阻抗有关,还和入射波强度、岩石屈服强度、岩石塑性波阻抗有关。取得良好的爆破效果的炸药波阻抗不一定要趋近岩石介质的弹性波阻抗,岩石-炸药匹配关系应随着岩石的可爆性以及爆破控制目标的不同而改变。通过理论分析研究了侧向起爆条件下爆炸能量的传输机制及其对破岩效果的影响,揭示了侧向起爆和一端起爆条件下的爆炸冲击能和爆生气体能的分布的差异,并结合现场爆破试验和数值计算,对比分析了这两种起爆方式下的爆破块度分布和诱发振动的差异。研究发现,导爆索侧向起爆时炸药的能量释放速率要明显低于一端起爆,侧向起爆时有更多的能量在波后稀疏波内释放,且炸药的冲击能转化为爆生气体能,导致气体能增加,冲击能减少,冲击破碎岩体的能力降低。可以通过改变起爆方式来调整用于爆破破岩的冲击能和气体能的比例,以提高爆破破岩的能量利用率。从理论上分析了双点同时起爆条件下爆轰波碰撞的聚能效应,并结合张拉-压剪统计损伤模型对比分析了双点起爆和常规起爆方式下的岩体的破碎效果,并进一步从炸药能量释放过程控制的角度对双点起爆中起爆点的位置进行了优选。通过爆轰波的相互碰撞可以改变爆轰波形态,进而增大爆炸应力波的峰值和爆破作用冲量,提高局部岩石的破碎程度。研究了自由面对爆破能量转化的影响。结合现场爆破试验,采用SPH-DFEM耦合方法研究自由面数量和爆生自由面对振动峰值及其衰减规律的影响,重点分析了微差爆破中同排不同段的爆破诱发振动的差异,揭示爆生自由面对爆炸能量转化为振动能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随着临空面数量的增加,质点振动速度峰值呈非线性降低的趋势,爆破振动衰减规律也有较大差异。自由面改变了爆炸能量的分布,破碎能、抛掷能和气体逸散能增加,转化为爆破振动的能量减少。多排多段台阶爆破中,同一排后续段别爆破诱发的振动峰值比第一段降低14%~22%。爆破设计过程中必须考虑爆生临空面的影响,从控制爆破振动的角度,同一排的不同段的控制药量并不相等,应适当减小同排第一段爆破的段装药量。
尹涛,李平,王刚,曾锐[2](2016)在《pH对硝基复合肥结块的影响及改良方法》文中研究指明硝基复合肥生产中经常出现产品结块的现象,而使产品的使用性降低。研究部分不同pH的原材料如磷酸一铵、硫酸钾在特定环境下对硝基复合肥产品结块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pH的降低,产品结块率有升高趋势;采用碱性原材料如磷酸氢二钾和磷酸氢二铵中和产品,调节pH,可有效降低产品结块率。
殷海权[3](2013)在《农用硝酸铵防爆剂试验研究》文中提出根据高塔喷雾造粒连续生产和防爆剂共晶钝化原理,采用动态连续法工艺,批量试生产出含有4%和8%SGY-F型水溶性防爆剂的农用防爆硝酸铵和农用防爆硝基复合肥;考核和检测了防爆剂在175~178℃熔融态硝酸铵中共晶钝化时的工艺安全性和热相容性。文中还探讨了SGY-F型防爆剂质量分数为1.0%~5.0%时与产品颗粒强度、爆轰感度的变化规律;测试结果证实,试制品农用防爆硝铵和防爆硝基复合肥的主要物化性能和抗爆性能均达到预定技术指标或行业标准要求。
王康平,孟令兵,吉晓林,吴刚[4](2013)在《硝酸铵钙的生产技术及市场前景》文中研究指明硝酸铵钙是一种新型的高效硝基肥,本文简述了国内两种硝酸铵钙产品的物化性能、生产技术,并分析了其市场前景。
殷海权[5](2012)在《改性硝酸铵研究进展及其发展方向》文中提出从粒状硝酸铵的问世和发展、抗硬化结晶粉末硝酸铵和不破乳松散性结晶硝酸铵的研究、用于膨化炸药的膨化硝酸铵研制、用于无梯炸药的敏化改性硝酸铵的研究、钝化或防爆硝酸铵的开发、液体硝酸铵在炸药中的应用、改性多孔粒状硝酸铵的研究等方面概述了我国改性硝酸铵的研究成果。开发高性能多孔硝酸铵和防爆的农用硝酸铵及其下游产品,是我国改性硝酸铵今后主要的发展方向。
张胜利[6](2012)在《水胶炸药制备新工艺及相关配方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总结传统工艺中三种制备水胶炸药的方案,分析了三种方案的利弊。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的制备工艺,该工艺可以充分利用能量,这样不仅可以提高生产效率,还提高了生产的安全性。对四种制备方法所得产品进行爆破性能及安全性能的比较,差别不大,证明新工艺是可行的。对制备水胶炸药新工艺的关键参数进行优化,得到胶黏剂含量/交联剂含量(0.09g/0.11g)、pH值5.1~5.3、交联温度20~40℃。通过理论计算得到爆温,添加适当的消焰剂氯化钾设计新的配方,达到降低爆温提高安全使用的目的,同时也保证了爆破性能不受太大影响,符合GB18094-2000的要求。对新配方、传统配方制备产品分别进行DSC、TG检测,用Kissinger法对DSC曲线、Flynn-Wall-Ozawa法对TG曲线处理得出活化能值及初始分解温度。证明新配方制备产品比传统配方安全,为安全储存提供理论依据。
吕俊[7](2007)在《新型改性硝酸铵拒爆机理及拒爆改性剂复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用硝酸铵被作为危险爆炸物品进行管理之后,大量硝酸铵装置停产,硝酸铵也被限制使用,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并产生了大量固体废弃物,因此本论文通过实验,筛选出三种改性剂对吉林石化化肥厂生产的硝酸铵进行了改性,使其拒爆性能满足国家新标准的要求,且不可还原,最后提出了新型改性硝酸铵的拒爆机理。首先,通过热重分析的方法,考察了多种改性剂对硝酸铵热稳定性的影响,以此为依据筛选出了三种可以显着提高硝酸铵热稳定性的物质作为农用硝酸铵的改性剂。考虑现场实际情况,并结合工业化生产的特点,使用正交实验方法设计了14个配方进行试验研究。通过对配方的脱水性能,流动性能,凝固性能,颗粒强度以及拒爆实验等多方面进行评价,最终筛选出满足国家新标准的改性农用硝酸铵配方,并根据现场生产的一些实际经验确定了新型改性硝酸铵的配方(其中GXJ-1:6.0%;GXJ-2:6.0%;GXJ-3:4.0%)。其次,对改性后的硝酸铵进行的肥效测试表明,新型改性硝酸铵肥效优于普通硝酸铵,并且通过常见的分离方法验证了改性后的硝酸铵具有不可还原性。最后,在利用热重–差热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分析等手段对改性前后硝酸铵的详细分析基础上,提出了新型改性硝酸铵的拒爆机理。
闫勇勇,高永亮[8](2007)在《含防爆剂农用硝酸铵的感度研究》文中指出实验在169℃左右加热硝酸铵到熔融状态,加入防爆剂,冷却到室温,得到含防爆剂的硝酸铵。测试其摩擦感度、5 s延滞期爆发点、静电火花感度以及配成铵油炸药后的撞击感度、雷管感度。结果表明,含防爆剂硝酸铵较普通硝酸铵撞击感度从88%降到24%,摩擦感度降为0%,5 s爆发延滞期从462℃增加到474℃,静电火花感度和雷管感度无明显变化。
闫勇勇,马忠亮,李永祥,曹端林[9](2004)在《农用硝酸铵的爆炸控制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采用硝酸铵中添加防爆剂的方法,来达到农用硝酸铵的爆炸控制。根据硝酸铵的热分解和热点产生机理,筛选了6种化学物质作为防爆剂的组分。将6种物质单独添加或几种混合添加到硝酸铵中,得到改性产品,再将改性产品按照工业炸药的配方制成铵油炸药,然后在65 cm落高、1 0 kg落锤立式落锤仪上,测试其撞击感度。实验结果表明,加入质量分数5%的防爆剂可使硝酸铵的爆炸百分数,从88%降低到2 4 % ;通过降低硝酸铵的硬度、堆积密度,选择低熔点的添加剂,以及采用缓慢结晶的工艺,亦可降低硝酸铵的撞击感度。
二、农用硝酸铵的爆炸控制技术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农用硝酸铵的爆炸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岩石爆破中爆炸能量的释放与传输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博±生自认为的论文创新点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爆破破岩机理 |
1.2.2 炸药爆轰过程与爆炸能量的释放 |
1.2.3 爆炸能量的传输转化与控制利用 |
1.3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思路 |
第2章 岩石爆破系统与炸药非理想爆轰理论 |
2.1 岩石爆破系统 |
2.1.1 岩体 |
2.1.2 炸药 |
2.1.3 爆破边界 |
2.2 工业炸药爆轰理论与计算模型 |
2.2.1 理想爆轰模型 |
2.2.2 非理想爆轰计算模型 |
2.2.3 炸药爆轰过程中能量释放特性的影响因素 |
2.3 炸药-岩石界面相互作用过程 |
2.3.1 径向不耦合装药 |
2.3.2 空气间隔装药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岩石钻孔爆破能量传输关系与破坏分区 |
3.1 岩石钻孔爆破计算模型的改进 |
3.1.1 现有的粉碎区计算模型综述 |
3.1.2 改进模型的建立 |
3.1.3 模型的验证与影响因素分析 |
3.2 基于爆炸能量传输的炸药与岩石匹配理论 |
3.2.1 波阻抗匹配理论 |
3.2.2 全过程匹配 |
3.2.3 能量匹配 |
3.2.4 其他炸药岩石匹配理论 |
3.2.5 关于炸药-岩石匹配理论的讨论 |
3.3 考虑炮孔壁岩石屈服的炸药-岩石能量传输模型 |
3.4 基于阻抗和能量综合匹配控制的炸药-岩石匹配方法 |
3.4.1 不同控制目标下的爆破技术要求 |
3.4.2 基于炸药阻抗和能量综合匹配控制的炸药选型 |
3.4.3 新方法与传统方法的对比 |
3.5 基于炸药阻抗和能量综合匹配控制的装药结构优化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起爆方式对炸药能量释放与传输的影响 |
4.1 概述 |
4.2 侧向起爆和一端起爆能量传输机制与破岩效果分析 |
4.2.1 导爆索侧向起爆机理 |
4.2.2 一端起爆条件下的能量传输机制 |
4.2.3 导爆索侧向起爆条件下的能量传输机制 |
4.2.4 侧向起爆爆破破岩效果影响的实验分析 |
4.2.5 侧向起爆破岩过程的数值模拟 |
4.3 双点(多点)起爆能量分布与破岩效果分析 |
4.3.1 基于一维非定常流理论的不同起爆点分析 |
4.3.2 爆轰波碰撞聚能效应机理 |
4.3.3 张拉-压剪统计损伤模型 |
4.3.4 双点起爆爆破破岩数值模拟 |
4.3.5 两点起爆和多点起爆的工程应用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自由面对爆炸能量释放与传输的影响 |
5.1 概述 |
5.2 自由面数量对爆破能量释放与传输的影响 |
5.2.1 丰宁抽蓄单孔爆破试验 |
5.2.2 SPH-DFEM耦合算法及材料模型 |
5.2.3 不同自由面数量下的爆破破岩数值分析 |
5.3 爆生自由面对边坡微差爆破能量释放与传输的影响 |
5.3.1 白鹤滩边坡开挖爆破试验 |
5.3.2 数值计算模型与参数 |
5.3.3 边坡台阶爆破数值计算结果分析 |
5.4 自由面对炸药能量释放与传输的影响机制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附录 |
附录Ⅰ 关于导爆索侧向起爆能力明显低于轴向的证明过程 |
附录Ⅱ 相关文献资料中的爆破试验数据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科研工作及发表科研成果 |
参与的科研项目及获奖经历 |
发表学术论文及授权发明专利 |
致谢 |
(2)pH对硝基复合肥结块的影响及改良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硝基复合肥产品概述 |
2 实验分析 |
2.1 实验原理 |
2.2 实验结果 |
2.2.1 不同p H的同种原材料对产品结块的影响 |
2.2.2 不同p H (中和程度) 条件下成品的结块情况 |
3 总结分析 |
3.1 不同纯度或不同工艺的原材料p H差异的原因 |
3.2 p H影响硝基肥结块的机制 |
3.3 硝基复合肥生产中调整p H的方法 |
(3)农用硝酸铵防爆剂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主要工艺参数 |
2 批量生产农用防爆硝酸铵和农用防爆复合肥的制备工艺 |
3 农用防爆硝铵制品性能检测 |
3.1 物理性能 |
3.2 热安定性 |
3.3 电镜照片 |
3.4 抗爆性能 |
4 讨论 |
4.1 SGY-F防爆剂质量分数的影响 |
4.2 SGY-F的热行为和AN的相容性探讨 |
4.3 农用防爆AN (FAN) 与可燃剂的热相容性 |
5 结论 |
(4)硝酸铵钙的生产技术及市场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
1 硝酸铵钙的性能 |
2 硝酸铵钙的生产工艺简介 |
2.1 硝酸铵钙A[5Ca (NO3) 2·NH4NO3·10H2O] |
2.1.1 工艺一 |
2.1.2 工艺二 |
2.2 硝酸铵钙B (NH4NO3·CaCO3) |
3 国内外市场前景 |
4 结论 |
(5)改性硝酸铵研究进展及其发展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1 改性硝酸铵研究成果 |
1.1 粒状硝酸铵的问世和发展 |
1.2 抗硬化结晶粉末硝酸铵和不破乳松散性结晶硝酸铵的研究 |
1.3 用于膨化炸药的膨化硝酸铵研制和广泛应用 |
1.4 用于无梯炸药的敏化改性硝酸铵的研究 |
1.5 钝化或防爆硝酸铵的开发 |
1.6 液体硝酸铵在炸药中的应用 |
1.7 改性多孔粒状硝酸铵的研究 |
2 改性硝酸铵发展方向 |
2.1 改性硝酸铵新品种 |
2.2 开拓发展硝酸铵用新型改性剂 |
2.3 改进改性硝酸铵生产工艺 |
2.4 提高生产、运输、贮存、使用中的安全性 |
2.5 加强有关分析和检测技术的研究 |
2.6 加快制定或更新改性硝酸铵及其下游产品的行业技术标准 |
3 结语 |
(6)水胶炸药制备新工艺及相关配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简述工业炸药 |
1.1.1 工业炸药的发展进程 |
1.1.2 浅谈国内工业炸药 |
1.2 含水炸药 |
1.2.1 含水炸药综述 |
1.2.2 三种含水炸药的区别与内在联系 |
1.3 水胶炸药 |
1.3.1 氧化剂 |
1.3.2 可燃剂 |
1.3.3 溶剂 |
1.3.4 胶粘剂 |
1.3.5 发泡剂 |
1.3.6 交联剂 |
1.4 本课题研究内容 |
2 制备水胶炸药新工艺的探索 |
2.1 试验仪器及试剂 |
2.2 硝酸甲胺的制备及其安全性能的测定 |
2.2.1 反应原理 |
2.2.2 硝酸甲胺盐安全性能测定 |
2.3 传统工艺制备水胶炸药 |
2.4 水胶炸药现有制备新工艺的探索 |
2.5 小结 |
3 新工艺制备水胶炸药及参数的优化设计 |
3.1 新工艺制备水胶炸药 |
3.2 实验原理 |
3.2.1 田菁粉的溶胀水合 |
3.2.2 选择交联剂 |
3.2.3 交联反应机理 |
3.3 水胶炸药性能的测定 |
3.3.1 试验方法 |
3.3.2 传统工艺与新工艺制备产品的性能比较 |
3.4 新工艺工艺参数的优化 |
3.4.1 正交实验的设计 |
3.4.2 分析讨论 |
3.5 小结 |
4 低爆温煤矿水胶炸药的配方设计 |
4.1 配方设计原则 |
4.1.1 水胶炸药应当是零氧或趋近于零氧平衡 |
4.1.2 成本、性能和爆破效果的平衡 |
4.1.3 降低环境污染,提高生产安全性 |
4.2 水胶炸药新配方的设计 |
4.3 相关参数的计算及理论依据 |
4.3.1 爆炸产物的预测 |
4.3.2 爆热的计算方法 |
4.3.3 爆温的计算方法 |
4.4 结果分析 |
4.5 小结 |
5 水胶炸药化学反应动力学的研究 |
5.1 炸药热分解的一般途径 |
5.2 动力学方程 |
5.2.1 热分析动力学理论基础 |
5.2.2 Kissinger方程的导出 |
5.2.3 Flynn-Wall-Ozawa方程的导出 |
5.3 差示扫描量热法 |
5.3.1 实验仪器与条件 |
5.3.2 结果与分析 |
5.4 热重分析 |
5.4.1 实验仪器与条件 |
5.4.2 结果与分析 |
5.5 小结 |
6 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新型改性硝酸铵拒爆机理及拒爆改性剂复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1章 前言 |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课题背景 |
1.1.2 课题研究意义 |
1.2 硝酸铵的性质 |
1.2.1 硝酸铵的物理性质 |
1.2.2 硝酸铵的热分解性 |
1.2.3 硝酸铵的爆炸性 |
1.3 影响硝酸铵热稳定性的因素 |
1.3.1 温度 |
1.3.2 杂质 |
1.4 国内外硝酸铵改性方法综述 |
1.4.1 生产含硝复合(混)肥 |
1.4.2 直接加入改性添加剂 |
1.5 硝酸铵的起爆机理 |
1.6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章 改性剂筛选及物性实测 |
2.1 改性剂的筛选条件 |
2.2 改性剂对硝酸铵热稳定影响 |
2.2.1 实验条件 |
2.2.2 实验步骤 |
2.2.3 添加剂的筛选 |
2.3 改性剂物理性质测定 |
2.3.1 改性剂熔点测定 |
2.3.2 1096改性剂溶液的pH值测定 |
2.3.3 改性剂在改性硝酸铵母液中的溶解性测定 |
2.4 小结 |
第3章 新型改性硝酸铵配方筛选 |
3.1 改性硝酸铵物化性质测定和评价 |
3.1.1 实验仪器与设备 |
3.1.2 脱水性能评价方法 |
3.1.3 流动性能评价方法 |
3.1.4 凝固性能评价方法 |
3.1.5 混合物结晶状况 |
3.1.6 颗粒强度评价方法 |
3.2 改性硝酸铵配方设计 |
3.3 改性硝酸铵物化性能评价结果 |
3.4 改性硝酸铵样品制备 |
3.5 改性硝酸铵拒爆性能测试 |
3.5.1 试验依据 |
3.5.2 试验方法 |
3.5.3 试验结果及结论 |
3.6 配方的确定 |
3.7 小结 |
第4章 新型改性硝酸铵性能评价 |
4.1 改性硝酸铵物化指标分析 |
4.1.1 水分测定 |
4.1.2 1096水溶液pH测定 |
4.1.3 颗粒强度测定 |
4.1.4 测定结果及讨论 |
4.2 肥效测试 |
4.2.1 改性硝酸铵中总氮含量的测定 |
4.2.2 改性硝酸铵中有效磷含量的测定 |
4.2.3 测试结果及讨论 |
4.3 不可还原性能评价 |
4.3.1 筛分实验及结果 |
4.3.2 水溶分离及实验结果 |
4.3.3 萃取分离及实验结果 |
4.4 热稳定性分析 |
4.4.1 试验手段 |
4.4.2 试验仪器 |
4.4.3 试验结果及讨论 |
4.5 小结 |
第5章 新型改性硝酸铵拒爆机理研究 |
5.1 试验手段 |
5.2 试验仪器 |
5.3 试验结果及拒爆机理分析 |
5.3.1 热稳定性增强 |
5.3.2 结构致密,降低“热点”形成的可能性 |
5.3.3 “固态溶液”形成,限制晶格单元的可移动性 |
5.3.4 中断链反应,延缓自催化反应趋势 |
5.4 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HPLC 法操作步骤及标准曲线 |
附录2 硫酸钡比浊法操作步骤及标准曲线 |
附录3 磷钒钼黄分光光度法操作步骤及标准曲线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8)含防爆剂农用硝酸铵的感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
1.1 试剂与仪器 |
1.2 实验方法 |
1.3性能测试[4] |
1.3.1 撞击感度测定 |
1.3.2 雷管感度测定 |
1.3.3 摩擦感度测定 |
1.3.4 5 s延滞期爆发点测定 |
1.3.5 静电火花感度测定 |
2 结果与讨论 |
2.1 撞击感度 |
2.2 雷管感度 |
2.3 摩擦感度 |
2.4 5 s延滞期爆发点 |
2.5 静电火花感度 |
3 结论 |
四、农用硝酸铵的爆炸控制技术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岩石爆破中爆炸能量的释放与传输机制[D]. 冷振东. 武汉大学, 2017(06)
- [2]pH对硝基复合肥结块的影响及改良方法[J]. 尹涛,李平,王刚,曾锐. 磷肥与复肥, 2016(12)
- [3]农用硝酸铵防爆剂试验研究[J]. 殷海权. 爆破器材, 2013(02)
- [4]硝酸铵钙的生产技术及市场前景[J]. 王康平,孟令兵,吉晓林,吴刚. 河南化工, 2013(03)
- [5]改性硝酸铵研究进展及其发展方向[J]. 殷海权. 化肥工业, 2012(01)
- [6]水胶炸药制备新工艺及相关配方研究[D]. 张胜利. 南京理工大学, 2012(07)
- [7]新型改性硝酸铵拒爆机理及拒爆改性剂复配研究[D]. 吕俊. 中国石油大学, 2007(03)
- [8]含防爆剂农用硝酸铵的感度研究[J]. 闫勇勇,高永亮. 应用化工, 2007(03)
- [9]农用硝酸铵的爆炸控制技术研究[J]. 闫勇勇,马忠亮,李永祥,曹端林. 爆破器材, 2004(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