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论文文献综述)
娜仁花[1](2021)在《小学英语教材中的地理知识分析及其教学案例设计 ——以义务教育人教版教材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英语学习中有许多跨文化交际因素,西方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生活习俗、行为规范、价值观等文化因素影响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和使用。新课程的背景下英语教学也开始注重学科融合。本文分析小学英语人教版教材中的地理知识,设计地理知识辅助小学英语的教学案例,对小学英语教学的全面化推进打好基础。通过案例分析,找出教学问题,并吸取教训,探索适合小学生的英语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形成多向思维,进而提升学生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等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同时也丰富教师对小学英语教材中地理知识的认知,营造浓厚的教学氛围。明确教师教案及执教方向,提高教师整合、重组并生成教学内容的能力,提升教师的理论素养。本文以义务教育人教版PEP英语教材为例,通过文献研究法借鉴国内有关蕴含地理知识的小学英语教学案例作为依据,运用案例分析法对筛选出的5个案例进行分析探讨,提出了蕴含地理知识的小学英语教学案例设计策略,设计出5个蕴含地理知识的小学英语教学案例,再实施自己的案例并加以反思,以经验总结法、实践研究法进行了总结。研究表明,对比之前的教学案例,学生更向往现在的教学方式,老师不会一味的讲解,而鼓励和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探索,注重学科融合,融入简单的地理知识、中西方文化差异,提高跨文化意识,并通过各种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开拓视野,进而提高学习效率,提高综合素养。得出以下结论:小学英语教材中蕴含的地理知识包括地理位置、季节与天气、地球运动、时差、地形地貌等多个方面。本文中用表格和思维导图整理出来,统计后涉及到地理名称、地理分布、地理景观、地理演变等4种类型;本文中设计了5份蕴含地理知识的小学英语教学案例,实施后得出结论,英语课堂融入地理知识,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还能提高学生各种能力,提升综合素养,其中的地理知识能帮助解读教学内容,提高英语学习效率,也能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作者通过案例分析和亲自实施案例,就如何设计蕴含地理知识的小学英语教学案例,辅助地理知识提高英语教学效率的问题,从设计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呈现教学过程及选择教学方法等四个方面提出了依据课程标准,升华教学目标;结合小学科学课程,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利用拓展环节和课外活动,做延伸和补充;贴近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围绕话题,创设情景;借助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形式的6个策略。
赵琪[2](2020)在《乡村小学英语口语教学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江苏省扬州市某乡村小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二十一世纪,国际间的合作交流日益频繁,英语口语的运用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随着我国英语教育的发展,学生是否具备一定的口语交际能力越来越重要,但是一直以来大部分学生在学校接受的英语学习以应试为主,老师更注重语法知识,忽视了学生的口语表达。由于我国教育资源短缺,英语口语得不到重视,尤其在一些乡村学校,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欠缺,英语学习效率低下。因此,对乡村学校英语口语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在总结前人的研究经验与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新课标要求,首先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结合课堂教学的现场观察,从“教师对英语口语教学的态度、学生对英语口语学习的态度、英语口语学习的环境情况、社会的支持程度”等维度对乡村英语口语教学现状进行了比较系统和深入地研究。以此为基础,发现当前乡村小学英语教学中口语教学存在一些问题或困境,包括“英语口语教学的受重视程度不够,英语口语教学的效果不佳、学生英语口语学习的兴趣不足以及缺乏良好的口语教学资源与环境”等。对这些问题展开分析发现“教师专业素质相对不足、学生能力差异、口语教学目标不够明确、口语教学方式单一、教学评价不够科学、乡村口语教学理念相对落后”等是乡村小学英语口语教学存在困境的主要原因。最后,结合乡村英语口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提出了改进口语教学的对策与建议,包括“增强师资力量,提升口语课堂教学效果、丰富英语口语教学资源”等。
肖潇[3](2020)在《乡镇小学六年级学生英语学习主动性的现状与提升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学校教育活动关注的是如何最大程度地把学生的潜力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以及学生的内部灵性与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这当是对理想学校智育之目的的最好诠释。英语教育作为我国学校智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小学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科目。农村乡镇小学的学生是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英语学习的一大群体,尤其是六年级的学生,他们的英语学习处于小学到初中的过渡阶段,是英语学习的黄金时期。就目前我国教育来说,乡镇小学六年级学生学习英语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升学考试,因为升学是乡镇学生得以进步发展的必要条件,但同时他们中的大部分也就此失去了进一步发展的潜力和能力。调查发现,由于乡镇地区教育资源缺失的局限性,六年级学生英语学习成绩不佳,对英语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不浓,英语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正确的英语学习的方法以及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无法在英语的学习中体验成功、享受学习英语的乐趣,以至于英语学习的主动性较低。学习主动性是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方式的基本品质,也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英语学习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这对于学生的英语学习主动性有着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有必要来一个英语教育观念的更新,必须明确,学生学习英语知识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得以发展。通过英语教育教学,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并产生长久的英语学习动力和兴趣、浓厚的学习情感、坚韧的学习意志,提升他们在英语学习中的主动性,使学生自己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寻求新知识点、发现英语学习中的问题、锻炼综合语言应用能力、发展英语新思维,为往后的英语学习奠定坚实的智力和能力基础,这些对乡镇小学六年级学生往后的个人全面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论文以M市A镇某小学六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依据英语学习主动性的指标关系来制定调查问卷,通过对该校六年级150名学生的问卷调查,对10名学生、4名英语教师、20名学生家长的访谈调查以及8节英语课的课堂教学观察,了解该乡镇小学六年级学生英语学习主动性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通过调查研究,得出该乡镇小学六年级学生英语学习主动性不足的结论,并归纳得出了阻碍乡镇小学六年级学生英语学习主动性的主要因素,找出乡镇小学六年级学生英语学习主动性不足的原因,最后依据其归因提出提升乡镇小学六年级学生英语学习主动性的对策,为广大乡镇小学六年级学生快乐、积极、主动地学习英语以及英语教师更加顺利开展英语教育教学提供建议和参考。
向子欣[4](2020)在《基于高段PEP教材小学英语“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非连续性文本”概念于2000年PISA(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在全世界范围内推行而进入大众视野。随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了对“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要求,“非连续性文本”在语文学科上的研究如火如荼进行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科技的高速发展塑造着一个不断变迁的世界。而如今这个不停变化的时代是一个媒体的时代同时也是读图时代。从书籍、报纸、杂志到电视、电影、广播以及手机和网络的兴起,信息大量以碎片化呈现。如何在卷帙浩繁的信息社会中有效率地整合并利用信息,渐渐成为现代公民的重要能力之一。没有这样的能力,一个儿童会沦落为信息时代的弱者,一个民族也会沦落为现代世界的弱势民族。而“非连续性文本”在其他学科上也有许多体现,特别是与语文学科同为语言学科的英语学科。实际上,“非连续性文本”在英语教学材料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非连续性文本”实现了生活化的、灵动的英语课堂。随着时代发展,英语阅读与生活息息相关,并融入学生生活的各个层面如学习、娱乐,如英文产品广告、登机牌、产品说明书等,这要求英语阅读与真实的情境联系。诸如“非连续性文本”之类的文本在生活中显得更为丰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不仅使学生感到英语阅读与生活息息相关,也给日常生活带来了便利,也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英语阅读中学习的意义。但现目前对于英语学科“非连续性文本”的研究仅停留在零星的期刊文献,还没有对其进行过系统的研究和师生教学实况的调查。本文旨在以高段PEP版教材阅读内容为例,对教材“非连续性文本”进行系统的调查统计以及师生教学实况的调查,从而对小学英语“非连续性文本”的状况进行了解,进而提出有效可行的教学策略建议。首先,综合众多教学案例建立“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模式,包括英语“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教学原则、教学环节和学生学法操作流程。然后,用文本分析法分析“非连续性文本”在教材中的分布,其结果呈现为:一是“非连续性文本”在小学高段PEP教材中所占比例较大;二是“非连续性文本”的种类不够丰富,特别是六年级;三是“非连续性文本”材料停留在较浅层面。接着,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使用PEP版英语教材的重庆市主城与区县的4个小学的335名学生以及用访谈法对11位小学英语教师进行一对一访谈(11位分别来自不同的学校,包含城区学校,区县学校,乡镇学校和知名培训学校。选择的教师所教学的教材都是PEP版教材,且教学工作年龄和职业等级不一)通过此类问卷调查和访谈以了解学生学习现状和教师教学现状。结果分别为:学生对“非连续性文本”概念认知不清;学生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持积极态度;学生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动机较理智;学生认为教师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指导情况不容乐观;学生的“非连续性文本”能力水平潜力较大;学生对教材的“非连续性文本”数量较满意;学生倾向于选择老师的指导训练而不是自学。教师对“非连续性文本”的认知模糊;教师普遍肯定“非连续性文本”的重要性;教师认为学生应用能力的差异性明显;教师对“非连续性文本”材料关注少且教学应用少;教师主张结合真实的语言材料等方法提高学生“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水平。其次,对现状进行仔细地原因分析。总结出的4条原因为:教师对“非连续性文本”的英语教学价值挖掘不足;教师所用教材与学生生活和发展结合不够;教师训练少导致学生应用能力差;教师教学意识不够,指导方法缺乏系统化。最后,根据调查结果和原因分析,笔者从教师的角度出发,从三个方面提出阅读策略:第一,教师创设良好教学环境,具体策略有以下5条:重视英语学科中的“非连续性文本”;实现跨学科融合;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工作;激发学生深层次兴趣;延伸课外阅读并鼓励学生多实践应用。第二,教师需选择适切的教学内容,具体策略为以下4条:教材中的内容选择与编排应均衡且生活化;充分利用教材中的“非连续性文本;利用生活中的“非连续性文本”;开发校本资源和校本课程,进行专题教学;第三,教师应当采用科学而系统的教学方法。具体策略有以下3条:非连续性文本”和“连续性文本”结合教学;“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和写作结合教学;教学方法系统化。本研究希望能为“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在小学英语领域发展贡献绵薄之力,帮助教师在该文本阅读的实际教学中得到更多的参考和启发。
顾柳花[5](2020)在《小绘本读出大能力》文中研究指明英语在当今社会变得越来越重要,教师应该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创建轻松有趣的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在快乐的环境中学习,让学生喜欢英语、爱上英语。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够在脑海中形成英语思维导图,将平时所学联系起来,学生只有在脑海中对英语有一定的理解以及构想才能够学好英语。本文就以绘本阅读课谈如何培养学生英语思维品质进行了浅要的分析。
高媛媛[6](2020)在《英语学习中学生主体性培养研究 ——以Y市XX中学高一年级为例》文中指出学生的“主体性”意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形成强烈的主体意识、明确的学习目标和积极的学习态度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并运用一定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在学科教育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主体意识、培养积极的主体行为、发展有效的主体能力,是每个学生得以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和举措;同时培养学生发展主体性也是学科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和根本要求。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有关学生“主体性”方面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很多显着的成效,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育教学理念基本确立,学生主体性的培养与发展进展较快。但是,在英语学科教学中,怎样培养高中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还需要我们做更多细致而深入的探索和实践。本研究是在这样的情境下试图做一些实证性的探索,旨在为教师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提供可资借鉴。本研究主要依据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理论,全面了解高一学生英语学习中“主体性”现状、分析问题不足及成因,提出解决学生“主体性”问题的策略或途径。研究选择Y市XX中学高一年级两个平行班为研究(实验)对象,选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采用测试、问卷、访谈和课堂观察等研究工具,开展为期一学期的实证性研究。针对学生在主体性方面存在的诸如自主性不强、主动性不足、创新性不够等问题,研究依次提出了自主探究,激发自主;合作探究,增强主动;设计问题,训练思维等针对性强的改进措施。经实践检验,这些措施对引导学生确立主体身份,培养主体意识和主体行为发挥出了积极作用。基于此,研究提出了学生英语学习“主体性”培养的相应建议。
程艳[7](2020)在《乡镇小学英语语音教学现状研究 ——以南京市两所小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英语已经成为国际通用语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语音是英语学习的基础,只有学好语音,在良好的语音基础上才能够更好地进行下一步的学习。而小学期间是培养学生正确的语音意识,形成良好的语音基础的最好时期。再次,语音对小学生听、写、读都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目前针对乡镇小学英语语音教学的研究较为匮乏,因此,乡镇小学英语语音教学的现状如何,存在哪些问题以及原因有哪些成为本文主要的研究问题。本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以及课堂观察法。首先通过阅读国内外英语语音教学的文献,总结目前英语语音教学的相关研究成果。其次,参考相关研究框架,学生方面,从语音基础知识、语音学习观念和动机、语音学习态度、语音学习自我评价、语音学习策略以及学生英语课堂感受这几个方面对两所乡镇小学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同时从音标、单词、语句语调对学生进行语音测试。教师方面,从语音教学观、语音教学目标、语音教学内容、语音教学方法和语音教学评价这些方面对教师进行访谈,结合课堂观察,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整理,了解到乡镇小学英语语音教学的现状,并进行深入分析原因,最后提出针对性的教学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语音教学目标定位不准;(2)语音教学内容不全面;(3)语音教学方法单一,互动性不强;(4)语音教学评价方式单一、刻板。依据问题以及问题原因,本文提出以下建议来提高英语语音教学的效果。(1)重视英语语音教学,提高语音教学的地位;(2)提升教师自身专业素养,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3)精准定位英语语音教学目标,提高课堂实效性;(4)丰富英语语音教学内容,充实英语课堂;(5)设计多种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参与性;(6)采用科学的语音教学评价,促进学生不断发展。
周莲淑[8](2019)在《学习兴趣对小学生英语学习拖延的影响:学习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文中提出本文是为了解决小学生英语学习拖延的问题,通过文献分析发现影响小学生拖延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一般分为内部和外部两方面的因素,内部因素指的是个人认知、爱好、人格、自我控制等非智力因素,外部因素包含学习任务、班级环境、师生关系、家庭教养等。根据本人教学工作的实践与观察,可从兴趣这个非智力因素和自我效能感这个智力因素切入,研究这两者对小学生英语学习拖延的影响。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问卷调查等方法,选取广州市海珠区滨江东路小学的三、四、五、六年级的476名学生作为被试,从心理学的角度讨论了小学生英语学习拖延、兴趣和自我效能感的特点,研究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及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所起的作用。研究得出结果:(1)小学生英语学习拖延状况普遍但不严重,在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上存在显着差异。(2)小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和自我效能感在性别和年级上没有显着差异。(3)小学生英语学习拖延、自我效能感、兴趣三者之间存在相关关系且显着,回归也显着,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所起的中介作用也是显着的。(4)小学生英语学习兴趣、自我效能感对拖延均有显着的负向预测作用,可以通过提高小学生英语学习兴趣、自我效能感来解决拖延的问题。最后根据研究结果,结合英语教学工作实际提出有效策略,培养小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和自我效能感,解决英语学习拖延的问题。
熊杰[9](2019)在《小学英语课本剧改编策略的调查和实践研究 ——以S市S小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小学英语课本剧多为教师和学生一起自编自演的教学活动。首先完成课本剧剧本改编是课本剧表演的前提。小学英语课本剧剧本改编选材主要来来源于课本文本,可以由学生自己改编形成的剧本作品。一个成功的课本剧表演,必定有一个优秀的剧本。课本剧剧本直接影响课本剧表演效果,它是至关重要的部分,也是课本剧表演的根本和灵魂。改编出一个优秀的英语课本剧剧本是一台课本剧所必须具备的。它要满足适合小学生表演和具备课本剧本身特性的特点。学生参与英语课本剧改编能有效的促进学生的语言习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实现英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课本剧改编本身就一个是十分复杂的过程。然而,在小学阶段小学生的认知水平还没有达到可以自由改编课本剧的水平,在此阶段下让小学生进行英语课本剧改编就存在巨大的挑战,值得开展调查和实践研究。本论文以案例研究法为主要方法,综合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文献法。立足现状,结合教学实践对S小学四、五、六年级中抽样250名学生展开问卷调查,个别访谈了6名在校英语教师,整理了S校关于课本剧改编的相关剧本改编案例,深入了解小学英语课本剧改编目前的教学现状,探究了改进策略。通过对S市S小学的英语课本剧改编教学的现状进行的调查研究发现,该校小学英语课本剧改编存在改编内容局限、选材缺乏表演性、教师指导不足、缺乏常态化的评价、教师对于课本剧改编积极性不够的问题。小学英语课本剧改编教学运用时存在以下的问题:课本剧改编选材不当、课本剧改编教学中教师指导不足、课本剧剧本改编量不足、对改编剧本缺乏常态化的评价。本研究的进一步分析表明,产生问题的原因有以下几点:教师对于课本剧改编认识不足,理论缺乏、课本剧改编本身的繁杂性也是产生问题的原因、课本剧剧本改编时间不足。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六方面的优化措施,为英语课本剧改编提供一些参考。首先,应鼓励教师学习相关理论知识;提升对课本剧改编的认识;规范小学英语课本剧改编原则;规范英语课本剧改编的过程;规范四至六年级英语课本剧改编方式;其次丰富和整合课本剧剧本资源;最后,创造英语课本剧改编的良好学习氛围。
孙莉[10](2018)在《动态系统理论视阈下新加坡普通水准华文会考构念及反拨效应研究》文中提出有效考试是教育永恒的话题,反拨效应是经久不衰的考试现象。本文首次尝试基于复杂动态系统理论视阈,运用理论研究、经验研究和实证研究三结合的研究方法,全方位探索新加坡剑桥普通教育证书(普通水准)华文会考构念及反拨效应,希冀为反拨效应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通过探究反拨效应系统的生成和运行机制,找出提高正面反拨效应的正确对策。全文共13章,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和文献综述,包括第1章和第2章。第1章是绪论,阐述选题缘由、背景、研究思路、内容、意义、方法和技术路线。第2章是文献综述,首先说明了动态系统理论的背景、基本观点、研究方法、研究原则,以及与复杂科学的关系,并介绍了主要复杂科学学派及其理论,描述了复杂动态系统的特征;然后阐述了语言测试的内涵和属性,梳理了语言测试、语言教学和语言教育的关系,界定了反拨效应的概念与研究层面,并回顾了反拨效应的主要研究内容、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的情况。这部分的工作是整个研究的基础,为研究工作的开展廓清了思路,指明了方向。第二部分是理论研究和构建框架模型,包括第3章和第4章。第3章是基于动态系统理论视阈观察语言测试反拨效应系统,阐释了反拨效应系统的概念内涵,剖析了反拨效应系统的特征,提炼了研究视角和方法,明确了系统研究主要围绕功能、环境、结构与要素展开,并论述了环境与系统的关系、环境分类和环境特点。第4章是反拨效应系统框架模型的解构与建构,借鉴前人的各项研究成果,站在动态系统理论的新视角,在整体把握系统的基础上解构系统,运用隐喻、特大黑箱、化繁为简、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复杂范式去认识系统,从而构建了反拨效应系统的基本架构模型。本研究认为反拨效应系统主要由具有执行功能的主集成系统和支持其运行的动力次集成系统组成,另外还有一套以人的需求集结并管理整个系统的控制集成系统。反拨效应系统的主体是人,无论是主集成系统的分析,还是次集成系统的探究,都离不开对主体的洞察。在深入观察主体活动和系统要素关联后,本文又进一步构建了主集成系统模型和次集成系统模型。这部分的工作为下一阶段的着力点提供了指引,同时也拓展了反拨效应的理论研究。第三部分是经验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以构建的理论框架模型为指导,对新加坡剑桥普通水准华文会考构念及反拨效应系统展开详细的研究,包括第5章至第10章。第5章翔实地描述了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环境,探寻了系统与环境耦合协调的动态演进路径。第6章剖析了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功能,并在深入分析系统构成的基础上勾勒了整个系统的单元组成模型。第7章是对主集成系统的解析,从系统主体入手来探究主集成系统,构建了主集成系统的结构模型和关联模型。第8章围绕驱动次集成系统进行分析,即讨论了期望反拨效应系统的决策介主体,绘制了期望模块的要素组成模型,阐述了华文会考的构念和试卷编制,揭示了激活系统的期望驱动力的生成机理。第9章开始进入传动次集成系统的探索,先分析了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的试运行流程和机制,发现了期望驱动力是系统运行所需的正向动力;再分析了华文会考的质量传动模块,着重阐释了效度和信度两大子模块的动力生成和传动情况,揭示了与主集成系统技术决策评估反馈为节点的反拨网络连接的传送模式。第10章考察语言教育传动模块,分析了华文会考系统、华文教学系统和华文备考教学系统的语言观和教育观,描述了华文备考教学系统的熵增现象和矛盾力产生过程,指出语言教育模块的动力生成源于会考与教学的不一致,传动方式则是通过与华文教学决策关联的要素集结成的网络向主集成系统传送正向和负向动力。第11章是社会权重传动模块的风险专论,列出了教育决策产生的直接和间接风险影响力,说明了风险防控力和再生风险影响力的生成逻辑,阐述了边生成、边防控、边传送、边合成风险的复杂传动机制,指出社会权重模块传送的动力对反拨效应系统的运行和演化具有全局性的影响。第四部分是归纳总结和研究展望,包括第12章和第13章。第12章是对新加坡剑桥普通水准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的总结,在归纳概括系统运作机制的基础上构建了系统的动力供应网络模型和运作机制模型,揭示了反拨效应产生、发展和变化的原因与主体的意识、决策的制定、教育制度和社会环境等变量相关,并提出了六条促进华文会考正面反拨效应的具体建议。第13章是结论,总结了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创新点,以及后续研究展望。
二、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论文提纲范文)
(1)小学英语教材中的地理知识分析及其教学案例设计 ——以义务教育人教版教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现状 |
1.国际研究背景 |
2.国内研究背景 |
3.研究现状 |
(二)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
1.研究意义 |
2.研究内容 |
(三)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研究方法 |
2.技术路线 |
(四)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
1.理论基础 |
2.概念界定 |
一、小学英语教材中地理知识的分析 |
(一)分析目的 |
1.为小学英语教学提供教学资源 |
2.地理知识辅助小学英语教学 |
(二)分析内容 |
1.小学英语教材中的地理知识分类 |
2.小学英语教材组成分析及地理知识的体现 |
(三)分析启示 |
1.地理知识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
2.地理知识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
二、蕴含地理知识的小学英语教学案例分析 |
(一)案例分析目的 |
1.促进教师教学反思 |
2.有助于教师落实先进的教学理念 |
3.丰富教师教学形式 |
4.提供论文写作依据 |
(二)案例选取与类型 |
1.典型案例选取 |
2.案例类型 |
(三)案例分析过程 |
(四)案例分析启示 |
三、蕴含地理知识的小学英语教学案例设计 |
(一)案例设计的依据 |
1.依据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分析 |
2.依据小学英语教材特点 |
3.依据蕴含地理知识的小学英语教学案例分析 |
(二)案例设计的一般策略 |
1.案例设计的原则 |
2.蕴含地理知识的小学英语教学案例设计策略 |
(三)蕴含地理知识的小学英语教学案例设计 |
1.教学案例选择 |
2.教学案例呈现 |
四、蕴含地理知识的小学英语教学案例的实施 |
(一)教学案例实施 |
1.教学对象的选择 |
2.教学案例的实施 |
(二)实施案例后的评价 |
(三)教学案例的实施效果 |
1.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2.帮助解读教学内容,提高英语学习效率 |
3.能提高学生各种能力,提升综合素养 |
4.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 |
五、结论与展望 |
(一)结论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蕴含地理知识的小学英语教学案例分析一览表 |
附录二:蕴含地理知识的小学英语教学案例分析汇总表 |
附录三:蕴含地理知识的小学英语教学案例分析表 |
致谢 |
(2)乡村小学英语口语教学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江苏省扬州市某乡村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 乡村英语口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相关研究 |
(二) 乡村英语口语教学改进的主要方法的相关研究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四、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关于乡村小学英语口语教学的理性思考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一) 乡村小学 |
(二) 英语口语教学 |
二、英语口语教学的基本程序 |
(一) 教学前期准备 |
(二) 课堂教学过程 |
(三) 教学效果与评价 |
三、小学英语口语教学的概况 |
(一) 小学英语口语教学的特点 |
(二) 小学英语口语教学的培养目标 |
(三) 小学英语口语教学的重要性 |
第二章 乡村小学英语口语教学的现状调查 |
一、调查设计 |
(一) 调查目的 |
(二) 调查对象 |
(三) 调查维度 |
(四) 调查方法 |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
(一) 英语口语课堂教学目标设置情况分析 |
(二) 英语口语教学方法使用情况分析 |
(三) 英语口语教学时间编排情况分析 |
(四) 英语口语教学内容与实施情况分析 |
(五) 英语口语教学评价与反思情况分析 |
(六) 英语口语教学环境情况分析 |
第三章 乡村小学英语口语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
一、乡村小学英语口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
(一) 英语口语课堂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
(二) 英语口语课堂教学设计不合理 |
(三) 课堂英语教学方式较为单一 |
(四) 英语口语课堂教学内容不够丰富 |
(五) 英语口语教学评价不够科学 |
二、乡村小学英语口语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 |
(一) 教师口语教学专业素质相对不足 |
(二) 学生英语能力层次存在差异 |
(三) 英语口语教学受重视程度低 |
(四) 缺乏良好的口语教学资源与环境 |
(五) 乡村小学英语教学理念相对落后 |
第四章 改善乡村小学英语口语教学的对策 |
一、增强师资力量 |
(一) 加强教师对英语口语教学重要性的认识 |
(二) 提高教师专业教学水平 |
(三) 促进教师间的教学交流 |
(四) 提升教师教学创新能力 |
二、提升口语课堂教学效果 |
(一) 明确口语课堂教学目标 |
(二) 丰富口语课堂教学内容 |
(三) 进行有效的教学反思与评价 |
(四) 改进教学方式趣化课堂 |
(五) 英语口语教学活动多样化 |
三、丰富英语口语教学资源 |
(一) 增加对乡村英语口语教学的投入 |
(二) 优化英语口语教学资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乡镇小学六年级学生英语学习主动性的现状与提升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3.1 学习 |
1.3.2 主动学习 |
1.3.3 学习主动性 |
1.3.4 英语学习主动性的指标关系 |
1.4 文献综述 |
1.4.1 国内研究现状 |
1.4.2 国外研究现状 |
1.5 研究方案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乡镇小学六年级学生英语学习主动性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
2.1 乡镇小学六年级学生英语学习主动性现状的调查方案制订与实施 |
2.1.1 调查目的 |
2.1.2 调查对象 |
2.1.3 调查方法 |
2.1.4 调查内容 |
2.2 乡镇小学六年级学生英语学习主动性的现状 |
2.2.1 英语学习的需求主动性现状 |
2.2.2 英语课堂学习的行为主动性现状 |
2.2.3 英语课后学习的行为主动性现状 |
2.2.4 英语学习的信念主动性现状 |
第三章 乡镇小学六年级学生英语学习主动性的阻碍因素分析 |
3.1 存在“英语无用”观,淡化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
3.2 教师存在非英语专业性,难于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3.3 受学习条件(包括能力)的限制,学生无力发挥学习的主动性 |
3.4 存在英语学习“难”观,弱化了学生英语学习的主动性行为 |
第四章 提升乡镇小学六年级学生英语学习主动性的对策 |
4.1 扩展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提高对英语学习重要性的认识 |
4.2 培养学好英语的自信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行为 |
4.3 采用多种激励措施,促进学生养成主动学习英语的习惯 |
4.4 提高教师的整体专业水平,让学生在敬师信道中提升学习兴趣 |
4.5 加强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培养,提升学生英语学习的主动行动力 |
第五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成果清单 |
致谢 |
(4)基于高段PEP教材小学英语“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概念界定 |
(三)研究现状 |
(四)研究意义 |
(五)研究方法及设计 |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概述 |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概念 |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的特征 |
(三)“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的分类 |
二、理论基础 |
(一)多元智力理论 |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三)媒介素养教育学 |
三、“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模式构建 |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原则 |
(二)教学的五大基本环节:教师的教法操作流程 |
(三)学生学法操作流程 |
四、高段PEP教材小学英语“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现状调查 |
(一)教材中“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材料现状 |
(二)学生“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现状 |
(三)教师“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现状 |
五、高段PEP教材小学英语“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现状归因分析 |
(一)教师对“非连续性文本”的英语教学价值挖掘不足 |
(二)教师所用教材与学生生活和发展结合不够 |
(三)教师对学生训练少导致学生应用能力差 |
(四)教师教学意识不够,指导方法缺乏系统化和科学化 |
六、高段PEP版教材小学英语“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策略 |
(一)教师要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 |
(二)教师需选择适切的教学内容 |
(三)教师当采用科学而系统的教学方法 |
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的局限于不足 |
参考文献 |
(一)专着、报告、标准 |
(二)期刊文献 |
(三)学位论文 |
致谢 |
附录 A |
附录 B |
附录 C |
(6)英语学习中学生主体性培养研究 ——以Y市XX中学高一年级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概念讨论 |
2.1.1 主体性 |
2.1.2 “主体性”价值取向 |
2.2 理论基础 |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2.2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3.1 国外研究现状 |
2.3.2 国内研究现状 |
2.3.3 小结 |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实施 |
3.1 研究设计 |
3.1.1 研究目的 |
3.1.2 研究问题 |
3.1.3 研究内容 |
3.1.4 研究对象 |
3.1.5 数据收集与整理 |
3.1.6 研究工具 |
3.1.7 研究方法 |
3.2 实施过程 |
3.2.1 现状分析与问题讨论 |
3.2.2 措施制定及效果验证 |
3.2.3 结论获取及建议提取 |
第四章 结果与讨论 |
4.1 英语学习中学生“主体性”发挥现状 |
4.1.1 英语学习中学生“主体性”维度分布现状及分析 |
4.1.2 英语学习中学生“主体性”欠缺原由 |
4.2 英语学习中学生“主体性”培养策略 |
4.2.1 培养自主性 |
4.2.2 培养主动性 |
4.2.3 培养创造性 |
4.2.4 学生“主体性”培养 |
4.3 学生“主体性”培养建议 |
4.3.1 发挥教师培养的引导作用 |
4.3.2 促进学生自身的主体作用 |
第五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附录五 |
附录六 |
附录七 |
附录八 |
附录九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乡镇小学英语语音教学现状研究 ——以南京市两所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乡镇小学教育存在着不公平现象 |
1.1.2 语音在小学英语中具有重要地位 |
1.1.3 语音教学存在诸多问题 |
1.2 研究意义和目的 |
1.2.1 研究意义 |
1.2.2 研究目的 |
1.3 核心概念界定 |
1.3.1 英语语音 |
1.3.2 英语语音教学 |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4.1 国外英语语音教学的研究 |
1.4.2 国内英语语音教学的研究 |
1.4.3 对已有研究的思考 |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2 小学英语语音教学的理论基础 |
2.1 学习动机理论 |
2.1.1 学习动机的概念 |
2.1.2 学习动机的相关理论 |
2.1.3 学习动机理论对小学英语语音教学的启示 |
2.2 交际能力学说 |
2.2.1 交际能力学说与交际教学理论 |
2.2.2 交际能力学说对小学英语语音教学的启示 |
2.3 语言迁移理论 |
2.3.1 语言迁移的概念 |
2.3.2 语言迁移理论对小学英语语音学习的启示 |
3 乡镇小学英语语音教学的现状调查 |
3.1 乡镇小学英语语音教学调查设计 |
3.1.1 问卷调查设计 |
3.1.2 语音测试卷设计 |
3.1.3 访谈设计 |
3.1.4 课堂观察设计 |
3.2 乡镇小学英语语音教学调查结果分析 |
3.2.1 对学生语音学习现状调查的分析 |
3.2.2 对学生语音测试结果的分析 |
3.2.3 对教师访谈结果的分析 |
3.2.4 对课堂观察内容的分析 |
3.2.5 小结 |
4 乡镇小学英语语音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乡镇小学英语语音教学存在的问题 |
4.1.1 语音教学目标定位不准 |
4.1.2 语音教学内容不全面 |
4.1.3 语音教学方法单一,互动性不强 |
4.1.4 语音教学评价方式单一、刻板 |
4.2 乡镇小学英语语音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1 对语音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
4.2.2 教师自身语音专业素质不高 |
4.2.3 教师钻研反思较少 |
4.2.4 语音教学评价机制不科学 |
4.2.5 学生自身语音学习的不足 |
5 乡镇小学英语语音教学的对策 |
5.1 重视英语语音教学,提高语音教学的地位 |
5.1.1 保证语音教学的地位 |
5.1.2 组织教研活动并安排教师培训 |
5.1.3 完善乡村学校的语音教学设施设备 |
5.2 提升教师自身专业素养,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
5.2.1 增强自身专业素养 |
5.2.2 发挥教师积极主导作用 |
5.3 精准定位英语语音教学目标,提高课堂实效性 |
5.3.1 依据新课标,整体把握学情 |
5.3.2 有效整合三维目标 |
5.3.3 有效设计分级目标 |
5.4 丰富英语语音教学内容,充实英语课堂 |
5.4.1 丰富英语语音教材内容 |
5.4.2 丰富英语语音知识教授内容 |
5.4.3 丰富英语语音教学生活化内容 |
5.5 设计多种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参与性 |
5.5.1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语音教学的灵活性 |
5.5.2 开设多种教学活动,增强学生的互动参与性 |
5.6 采用科学的语音教学评价,促进学生不断发展 |
5.6.1 语音教学评价主体的多元性 |
5.6.2 语音教学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
5.6.3 语音教学评价内容的全面化 |
6 结论 |
6.1 乡镇小学英语教师的语音专业素质需要提高 |
6.2 乡镇小学英语语音教学存在较大不足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附录 C |
附录 D |
致谢 |
附件 |
(8)学习兴趣对小学生英语学习拖延的影响:学习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小学生英语学习拖延的涵义及研究现状 |
1.2 英语学习兴趣的涵义及研究现状 |
1.3 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的涵义与研究现状 |
1.4 以往研究的不足 |
第二章 研究构想 |
2.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目的 |
2.2 研究内容与假设 |
2.3 研究设计与技术路线 |
2.4 研究意义 |
第三章 小学生英语学习拖延行为、学习兴趣、学习自我效能感现状特点 |
3.1 研究方法 |
3.2 研究结果 |
3.3 讨论分析 |
3.4 小结 |
第四章 学习兴趣对小学生英语学习拖延的影响:学习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 |
4.1 研究方法 |
4.2 研究结果 |
4.3 讨论分析 |
4.4 小结 |
第五章 改善小学生英语拖延行为的有效策略思考 |
5.1 培养英语学习兴趣改善小学生英语学习拖延 |
5.2 提高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改善小学生英语学习拖延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
6.1 研究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小学生英语学习拖延问卷 |
附录2 英语学习兴趣量表 |
附录3 英语学习效能感量表 |
(9)小学英语课本剧改编策略的调查和实践研究 ——以S市S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一) 研究背景 |
(二) 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的内容 |
三、研究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实践意义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 理论依据 |
(二) 研究思路 |
(三)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研究综述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二、文献综述 |
(一) 小学英语课本剧改编种类的研究 |
(二) 小学英语课本剧剧本特点的研究 |
(三) 小学英语课本剧改编模式的研究 |
(四) 小学英语课本剧改编教学实施的研究 |
(五) 小学英语课本剧改编相评价的研究 |
第三章 课本剧改编在S小学英语教学中的现状 |
一、调查设计 |
(一) 调查的目的 |
(二) 调查对象及样本的选择 |
(三) 调查问卷与访谈提纲 |
二、调查过程和结果统计分析 |
(一) 问卷调查和教师访谈 |
(二)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第四章 小学英语课本剧改编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一、小学英语课本剧改编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 课本剧改编选材不当 |
(二) 课本剧改编教学中教师指导不足 |
(三) 课本剧剧本改编量不足 |
(四) 改编剧本缺乏常态化评价 |
二、小学英语课本剧改编存在的原因分析 |
(一) 对课本剧改编认识不足 |
(二) 课本剧改编本身的繁琐性 |
(三) 课本剧剧本改编时间不足 |
第五章 小学英语课本剧改编的优化措施 |
一、学习课本剧改编的相关理论 |
二、规范小学英语课本剧改编原则 |
(一) 遵循戏剧的基本规律 |
(二) 符合小学生的性格和心理特点 |
(三) 发展小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
三、规范英语课本剧改编的过程 |
(一) 解读教材文本 |
(二) 发散思维 |
(三) 小组合作或个人创造 |
(四) 形成初稿 |
(五) 确定定稿 |
四、规范小学英语课本剧改编的方式 |
(一) 忠实于故事文本 |
(二) 适当改变故事文本 |
五、规范四-六年级英语课本剧改编方式 |
(一) 四年级阶段剧本忠于故事文本 |
(二) 五年级阶段适当改编文本 |
(三) 六年级阶段创新改编文本 |
六、丰富和整合课本剧剧本资源 |
(一) 丰富课外剧本资源 |
(二) 丰富校本课本剧剧本资源 |
七、创造英语课本剧改编的良好学习氛围 |
(一) 进行常规化的评价和作品展示 |
(二) 组建英语课本剧社团,编演课本剧 |
(三) 丰富学校图书馆课本剧剧本资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调查问卷 |
附录二: 小学英语课本剧改编的实践研究访谈提纲-------教师访谈 |
附录三: 小学英语课本剧改编案例 |
致谢 |
(10)动态系统理论视阈下新加坡普通水准华文会考构念及反拨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缘起 |
1.2 选题背景 |
1.2.1 动态系统理论与应用语言学 |
1.2.2 新加坡剑桥普通水准华文会考 |
1.3 研究思路和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意义 |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第2章 动态系统理论与语言测试反拨效应 |
2.1 动态系统理论的阐释 |
2.1.1 动态系统理论简介 |
2.1.2 动态系统理论的基本观点 |
2.1.3 动态系统理论的研究方法及原则 |
2.2 动态系统与复杂科学 |
2.2.1 复杂科学的研究及其发展 |
2.2.2 主要复杂科学学派及其相关理论 |
2.2.3 复杂动态系统的特征 |
2.3 语言测试的反拨效应 |
2.3.1 语言测试的内涵和属性 |
2.3.2 语言测试、语言教学和语言教育 |
2.3.3 语言测试反拨效应的概念界定 |
2.4 关于反拨效应的研究 |
2.4.1 反拨效应的研究内容 |
2.4.2 反拨效应的理论研究回顾 |
2.4.3 反拨效应的实证研究回顾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动态系统理论视阈下的反拨效应系统 |
3.1 反拨效应系统的概念内涵 |
3.2 反拨效应系统的特征 |
3.2.1 反拨效应系统的开放性 |
3.2.2 反拨效应系统的复杂性 |
3.2.3 反拨效应系统的动态性 |
3.2.4 反拨效应系统的非线性 |
3.3 综合研究视角和分析方法 |
3.4 反拨效应系统的主要研究内容 |
3.4.1 反拨效应系统的功能 |
3.4.2 反拨效应系统的结构 |
3.4.3 反拨效应系统的功能、结构与环境 |
3.5 反拨效应系统的环境 |
3.5.1 反拨效应系统与环境 |
3.5.2 反拨效应系统的环境范畴 |
3.5.3 反拨效应系统的环境特点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反拨效应系统的研究框架 |
4.1 反拨效应系统的基本架构 |
4.1.1 反拨效应系统的架构解析 |
4.1.2 反拨效应系统的基本架构模型 |
4.2 反拨效应主集成系统 |
4.2.1 基于测试使用的横向子集成系统 |
4.2.2 基于决策制定的纵向子集成系统 |
4.2.3 反拨效应主集成系统的框架模型 |
4.3 反拨效应次集成系统 |
4.3.1 反拨效应驱动次子集成系统 |
4.3.2 反拨效应传动次子集成系统 |
4.3.3 反拨效应动力次集成系统的框架模型 |
4.4 反拨效应控制集成系统与系统主体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的演化环境 |
5.1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的社会环境 |
5.1.1 新加坡社会概况 |
5.1.2 新加坡历史背景 |
5.1.3 新加坡的语言生态环境 |
5.1.4 新加坡社会文化特征 |
5.2 新加坡教育概况 |
5.3 新加坡语言测试与语言教育政策沿革 |
5.3.1 英属海峡殖民地时期(1819-1942) |
5.3.2 二战后英属直辖殖民地时期(1946-1958) |
5.3.3 迈向自治与合并时期(1959-1964) |
5.3.4 以生存为导向的建国初期(1965-1978) |
5.3.5 以效率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时期(1979-1996) |
5.3.6 以能力为导向的经济创新时期(1997-2011) |
5.3.7 以价值导向的经济全球化时期(2012-) |
5.4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的环境特征 |
5.5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与环境的关系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功能与组成单元 |
6.1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功能 |
6.1.1 华文会考的特点和用途 |
6.1.2 对测试使用的反拨功能 |
6.1.3 对决策制定的反拨功能 |
6.2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的组成单元 |
6.2.1 主要组成单元的界定 |
6.2.2 主要组成单元的介绍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主集成系统 |
7.1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主集成系统的主体 |
7.1.1 华文会考使用与主体分类 |
7.1.2 教育决策类型对主体的影响 |
7.2 主集成系统纵横交错的结构 |
7.3 主集成系统多元复杂的关联 |
7.3.1 以考生前途的社会援助为节点展开的反拨网络 |
7.3.2 以教育决策的评估反馈为节点展开的反拨网络 |
7.3.3 主集成系统的动态关联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的驱动次集成系统 |
8.1 华文会考期望反拨效应系统的主体与驱动力 |
8.2 华文会考期望反拨效应系统的期望模块 |
8.3 华文会考的构念及构念理论 |
8.3.1 交际语言能力和任务型测试 |
8.3.2 认知理论与综合性测试 |
8.3.3 华文会考与其他母语会考的一致性 |
8.4 华文会考试卷的编制 |
8.4.1 华文会考试卷的格式 |
8.4.2 华文会考试卷一:写作 |
8.4.3 华文会考试卷二:语文理解与运用 |
8.4.4 华文会考试卷三:口试/听力理解 |
8.4.5 华文会考试卷的编制期望 |
8.5 本章小结 |
第9章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的传动次集成系统(一) |
9.1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的试运行 |
9.1.1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试运行的流程 |
9.1.2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试运行的机制 |
9.2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测试质量传动模块的构成 |
9.2.1 华文会考质量传动模块的工作概要 |
9.2.2 华文会考质量传动模块的主体 |
9.3 华文会考质量模块的效度因素 |
9.3.1 基于华文会考形式和试卷内容的效度分析 |
9.3.2 基于华文会考等级分数结果的效度分析 |
9.4 华文会考质量模块的信度因素 |
9.4.1 施测因素 |
9.4.2 考生因素 |
9.4.3 内容因素 |
9.4.4 评分因素 |
9.5 华文会考质量模块的动力传送机制 |
9.6 本章小结 |
第10章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的传动次集成系统(二) |
10.1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语言教育传动模块的构成 |
10.1.1 语言教育传动模块的工作概要 |
10.1.2 语言教育传动模块的主体 |
10.2 华文教学系统和华文会考系统的语言教育观 |
10.2.1 华文教学系统和华文会考系统的语言观 |
10.2.2 华文教学系统和华文会考系统的教育观 |
10.3 华文备考教学系统的语言教育观 |
10.3.1 基于语言观的熵增现象 |
10.3.2 基于教育观的熵增现象 |
10.4 华文备考教学系统与语言教育模块的传动情况 |
10.4.1 华文备考教学系统的传动结构和动力类型 |
10.4.2 利益矛盾传动力 |
10.4.3 意图矛盾传动力 |
10.4.4 客观矛盾传动力 |
10.4.5 华文备考教学系统的传动过程 |
10.5 语言教育模块的动力传送机制 |
10.6 本章小结 |
第11章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的传动次集成系统(三) |
11.1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社会权重传动模块的构成 |
11.1.1 社会权重传动模块的工作概要 |
11.1.2 社会权重传动模块的主体 |
11.2 教育决策风险传动子模块 |
11.2.1 教育决策主体与风险影响力的生成 |
11.2.2 教育决策的风险影响力类型和传动情况 |
11.3 华文会考风险防控传动子模块 |
11.3.1 华文会考风险的特点 |
11.3.2 华文会考风险的担当主体 |
11.3.3 风险防控力和再生风险影响力的生成 |
11.4 社会权重模块风险传动情况 |
11.4.1 学校风险共同体及其风险传动情况 |
11.4.2 家庭风险共同体及其风险传动情况 |
11.5 社会权重模块的风险传动机制 |
11.6 本章小结 |
第12章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的研究总结 |
12.1 关于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的运作机制 |
12.2 关于如何促进华文会考正面反拨效应的建议 |
第13章 结论 |
13.1 主要工作与结论 |
13.2 主要创新点 |
13.3 后续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学英语教材中的地理知识分析及其教学案例设计 ——以义务教育人教版教材为例[D]. 娜仁花.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2]乡村小学英语口语教学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江苏省扬州市某乡村小学为例[D]. 赵琪. 扬州大学, 2020(01)
- [3]乡镇小学六年级学生英语学习主动性的现状与提升对策研究[D]. 肖潇. 湖南科技大学, 2020(06)
- [4]基于高段PEP教材小学英语“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策略研究[D]. 向子欣. 西南大学, 2020(01)
- [5]小绘本读出大能力[J]. 顾柳花. 文理导航(下旬), 2020(06)
- [6]英语学习中学生主体性培养研究 ——以Y市XX中学高一年级为例[D]. 高媛媛. 宁夏师范学院, 2020(07)
- [7]乡镇小学英语语音教学现状研究 ——以南京市两所小学为例[D]. 程艳.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8]学习兴趣对小学生英语学习拖延的影响:学习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D]. 周莲淑. 广州大学, 2019(01)
- [9]小学英语课本剧改编策略的调查和实践研究 ——以S市S小学为例[D]. 熊杰.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10]动态系统理论视阈下新加坡普通水准华文会考构念及反拨效应研究[D]. 孙莉. 上海师范大学, 201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