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棉蚜专食性形态特征分析

新疆棉蚜专食性形态特征分析

一、新疆棉蚜食物专化型的形态测量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徐蔚利[1](2021)在《西葫芦介导的棉花型棉蚜对黄瓜寄主的适应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棉蚜在进化过程中由于取食寄主种类不同而分化形成了不同的寄主专化型,常见的棉蚜寄主专化型主要有棉花型和黄瓜型。棉花型棉蚜不能直接在黄瓜上建立种群,但经过取食西葫芦诱导后可在黄瓜上建立种群。本研究利用生物学、转录组学、微生物组学等技术手段,研究棉花型棉蚜(Hap1型)通过西葫芦寄主转接后的生物学特性,揭示中间寄主西葫芦对棉花型棉蚜寄主间适应的分子机制。为棉蚜的表型调控以及抗性治理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取得以下主要结果:1.明确了棉花型棉蚜(Hap1型)连续取食西葫芦5个世代后可在黄瓜寄主建立种群。棉花型棉蚜取食西葫芦寄主1–10代,记为T1–T10。通过分析T1–T10各代棉花型棉蚜在棉花、西葫芦、黄瓜上的生命表数据,发现棉花型棉蚜通过西葫芦寄主转接后,在黄瓜寄主上第10 d的存活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棉花型棉蚜取食西葫芦寄主转接5代后,在黄瓜寄主上,净增值率R0>1,内禀增长率rm>0,由此可知,棉花型棉蚜表现为增长型种群,可以在黄瓜寄主上稳定建立种群。2.明确了取食西葫芦寄主对棉花型棉蚜转录组的影响。通过比较取食棉花、西葫芦不同代别的棉花型棉蚜转录组,发现取食西葫芦寄主的棉花型棉蚜与取食棉花寄主之间的差异表达基因数量从T5开始逐渐增多,T6-T7之间共有828个(上调577个,下调251个),而在T7-T8之间差异表达基因又减少为9个(上调4个,下调5个),T8-T9之间有14个(上调9个,下调5个),T9-T10之间有35个(上调7个,下调28个)。KEGG富集分析结果显示,棉花型棉蚜从棉花寄主转接到西葫芦寄主后能量代谢通路相关的差异基因显着下调,说明棉花型棉蚜为了更好地适应新寄主,减少了能量代谢;氨基酸、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等生长发育需要的营养物质代谢通路相关的差异基因显着上调;甾类激素等其他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相关通路的差异基因显着上调,细胞色素P450的异种生物代谢通路相关的差异基因显着上调。3.明确了取食西葫芦寄主对棉花型棉蚜共生菌组成和相对丰度的影响。通过比较取食棉花、西葫芦不同代别的棉花型棉蚜体内的微生物,发现取食西葫芦的棉蚜样品微生物群落中的优势菌属主要有布赫纳氏菌属、杀雄菌属和不动杆菌属;与取食棉花寄主相比,取食西葫芦寄主的棉花型棉蚜体内布赫纳氏菌属的相对丰度显着增加,次生共生菌不动杆菌属、寡单胞菌属、假单胞菌属、黄杆菌属、新鞘脂菌属显着减少。

麦麦提艾则孜·穆合塔尔[2](2021)在《伽师瓜病毒病分析及苦豆子对伽师瓜的化感作用》文中指出伽师瓜(Cucumis melo)属于葫芦科作物,主要种植于新疆南疆喀什地区伽师县,已有1500余年的栽培历史,是新疆瓜果中的珍品。伽师瓜作为南疆特色瓜类农作物,对南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农业持续增收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在伽师瓜生产中,肥料和病毒病是制约伽师瓜产量和品质的两个重要因素。本研究根据伽师瓜大田生产需求,对南疆喀什地区伽师县伽师瓜病毒病进行初步调研采样并对侵染伽师瓜的西瓜花叶病毒(Watermelon mosaic virus,WMV)进行分子变异分析,对瓜类病毒病的重要传毒介体—瓜蚜(Aphis gossypii)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分析。此外,研究了苦豆子等多种豆科植物对伽师瓜的化感作用,以期为伽师瓜病毒病防控、苦豆子资源开发利用以及伽师瓜绿肥开发提供依据。本研究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本研究于2019年在南疆喀什地区伽师县伽师瓜种植面积较大的4个乡镇,即卧里托格拉克乡、古勒鲁克乡、克孜勒苏乡以及克孜勒博依乡进行伽师瓜病毒病的调研和采样,共采集57份伽师瓜病毒病样品。结果表明,病毒病在喀什地区伽师县主要伽师瓜种植区广泛分布,症状表现较为多样,病毒病已成为生产上危害伽师瓜的主要病害之一。在田间,伽师瓜病毒病主要表现花叶、疱斑、畸形和叶片黄化等症状。病毒病严重影响伽师瓜的正常生长发育,使伽师瓜风味减弱、糖含量降低,严重影响伽师瓜的产量和品质。2.采用两步法RT-PCR从采集的伽师瓜病毒病样品中扩增获得WMV的外壳蛋白(Coat protein,CP)基因,通过基因克隆测序获得WMV全长cp基因序列并进行分子变异分析。结果表明,本文获得的WMV分离物位于进化枝A上。相似性比对结果表明,本文获得的WMV分离物cp基因序列与来自新疆的两个WMV分离物WCJ-2和WCJ-8的序列相似性最高,分别达到了98.3%和98.0%。3.为探明南疆喀什地区瓜蚜(Aphis gossypii)的生物学特性,分析了在室内条件下光照对南疆瓜蚜繁殖以及瓜蚜对金瓜植株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光照时间为5 d时,光照具有刺激瓜蚜繁殖的作用;光照超过5 d以后,光照具有抑制瓜蚜繁殖的作用。南疆瓜蚜对金瓜植株的生长具有一定影响,对照组金瓜植株总高度的增量达到了11.00 cm,而处理组1~5号盆金瓜植株总高度的增量均小于对照组,分别为:1号盆为10.0 cm、2号盆为10.50 cm、3号盆为6.50 cm。4号盆为8.30 cm、5号盆为9.90 cm。因此,光照能够影响南疆瓜蚜的繁殖,此外,南疆瓜蚜能够影响金瓜植株的生长。4.为探讨苦豆子对伽师瓜种子萌发和植株生长的作用,本研究采用培养皿滤纸法和盆栽法,通过形态和生理生化指标测定,分析了苦豆子不同器官对伽师瓜种子萌发及幼苗和植株生长的影响,以期为伽师瓜种植和苦豆子资源的保护利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苦豆子叶片、茎秆、豆荚和种子浸提液对伽师瓜种子萌发均具有抑制作用,其中豆荚浸提液的抑制作用最强,叶片浸提液的抑制作用最弱。苦豆子叶片、茎秆、豆荚和种子浸提液对伽师瓜幼苗的生长均具有促进作用,其中茎秆浸提液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此外,苦豆子叶片、茎秆、豆荚和种子干粉对伽师瓜植株高度、粗度、叶片总面积、干物质积累量(干重)以及叶绿素含量等指标均具有促进作用,其中种子干粉的促进作用最强。5.通过比较在室外盆栽条件下几种豆科植物种子干粉拌种处理对伽师瓜种子发芽及植株生长的影响,筛选出对伽师瓜种子发芽抑制作用较小,且对伽师瓜植株生长具有较好促进作用的豆科植物,从而为苦豆子绿肥开发提供依据。本研究以伽师瓜为供试作物,选取苦豆子、三叶草、苜蓿、豌豆、豇豆和绿豆等6种豆科植物为试材,研究不同豆科植物种子干粉对伽师瓜种子发芽、伽师瓜植株形态以及相关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6种豆科植物种子干粉对伽师瓜种子发芽均有抑制作用,其中三叶草种子的抑制作用最强,绿豆种子的抑制作用最弱。苦豆子种子干粉对伽师瓜植株高度、叶片面积、干重以及叶绿素含量的促进作用均高于其他豆科植物种子。因此,在开发伽师瓜绿肥时,苦豆子种子可以作为优先选择对象。

麦麦提艾则孜·穆合塔尔,王东[3](2020)在《棉蚜的寄主专化型与化学防控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棉蚜是一种破坏性极强的害虫,严重影响全球各地棉花和瓜类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导致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依据取食植株的不同和棉蚜生态学特征的不同,将棉蚜分为棉花型棉蚜和瓜型棉蚜,并根据两型棉蚜在不同寄株上的发生规律和特点开展化学防控。本文对近年来棉蚜的寄主专化型和化学防控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旨在为新疆棉蚜的防控及新型药物开发提供参考。

胡道武[4](2017)在《棉蚜寄主转移规律研究》文中提出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r(半翅目,蚜科)是一种世界性的农业害虫,能够通过直接取食,分泌蜜露及传播病毒病给棉花,黄瓜,西葫芦,木槿,石榴等重要经济作物及观赏性植物带来重大损失。多食性的棉蚜在长期的取食选择中已经形成了不同寄主专化型。目前,已有较多的文献报道室内专化型棉蚜的寄主转换规律,但在田间专化型棉蚜是如何转换的还不明确。本研究主要通过在田间设置罩笼,结合虫口动态调查,室内生物测定,生物型鉴定技术及微卫星标记技术等研究了安阳地区不同寄主植物上棉蚜的寄主转换规律。本研究的结果将为实际田间作物的管理提供指导,为棉蚜的综合治理提供新的思路。主要结论如下:在棉田不同夏寄主作物的混栽区,苗期棉花,黄瓜,西葫芦,四季豆,豇豆和甜瓜6种寄主植物上棉蚜的种群动态结果显示出西葫芦上棉蚜的种群密度最高,四季豆占其次,其它几种作物上棉蚜的数量较少,且种群动态趋势具有一致性。在田间设置罩笼全年调查冬寄主植物上棉蚜的种群动态,结果表现出石榴,木槿和花椒上的棉蚜的发生高峰期均有所延迟,且木槿上棉蚜的虫口密度最大。罩笼中夏寄主植物(棉花,黄瓜和西葫芦)苗期棉蚜的虫口动态一直保持上升的趋势。罩笼能够延迟棉蚜的迁飞,但不能够改变棉蚜的迁飞习性。对棉田及罩笼中不同寄主植物上棉蚜进行生物型鉴定,结果显示出石榴,木槿,花椒上的棉蚜绝大部分属于棉花型棉蚜,极少数属于其它类型棉蚜,没有发现黄瓜型棉蚜。木槿,石榴和花椒可能是棉花型棉蚜的主要越冬寄主,但不是黄瓜型棉蚜的主要越冬寄主。棉田6种作物在不同取样时期,棉花型棉蚜,黄瓜型棉蚜及其它类型棉蚜的比例有所变化。但从整体上说,棉花上以棉花型棉蚜为主;黄瓜上的黄瓜型棉蚜占大部分;西葫芦上两种专化型棉蚜均有,且棉花型棉蚜的比例相对较大;豇豆和四季豆上主要为其它类型棉蚜;而甜瓜上棉蚜的取样量较少,表现出黄瓜型棉蚜占多数。包含冬寄主植物的两个罩笼中夏寄主植物上的棉蚜表现出显着差异,其中一个只建立起棉花型棉蚜种群,而另一个棉花型棉蚜和黄瓜型棉蚜种群均建立了起来,结果次年四月份观察到有两种专化型棉蚜的罩笼中蚜虫的大爆发,而只有一种专化型棉蚜的罩笼则没有发现棉蚜的踪迹。由此可见,两种专化型棉蚜的共存可能会增强棉蚜的越冬能力。在田间设置罩笼种植棉花,黄瓜,西葫芦或豇豆,通过虫口动态调查,室内生物测定和生物型鉴定法研究了中间寄主植物西葫芦或豇豆对棉花型棉蚜的影响。结果表现出,棉花型棉蚜能够通过中间寄主西葫芦转移到黄瓜上繁殖和建立种群,且转移到西葫芦上后,棉蚜的适合度发生变化,表现为对黄瓜的偏好性更强;而中间寄主豇豆则不能够使棉花型棉蚜成功转移到黄瓜上扩繁和建立种群。通过田间设置罩笼的方法研究了中间寄主西葫芦或豇豆对黄瓜型棉蚜专化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出,黄瓜型棉蚜不能通过中间寄主西葫芦转移到棉花上繁殖和建立种群;黄瓜型棉蚜能够转移到豇豆上存活并建立种群,但能否成功转移到棉花上建立种群还需要进一步的试验来证实(本试验时间相对较短,没有在棉花上建立起种群)。利用Vanlerberghe等人开发的7个微卫星位点研究了安阳棉田夏季,秋季和冬季棉花上棉蚜的种群遗传结构。结果发现棉蚜的Fst主要分布在0.040至0.080之间,且所有微卫星位点的Fst值为0.076。研究结果表明季节是影响棉蚜种群遗传结构的重要因素,安阳棉田中的棉蚜已经表现出了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

李琳琳[5](2017)在《棉蚜对枸杞寄主的适应性研究》文中指出棉蚜是一种广泛分布的多食性害虫,并具有多种寄主生物型。近年枸杞作为温性荒漠区适宜栽培的药用经济作物,在西北地区广泛种植,然而棉蚜严重危害枸杞寄主植物,造成枸杞产量与质量下降。在国内棉蚜已明确对黄瓜棉花寄主喜好,被确定为寄主生物型,例如黄瓜型、棉花型、石榴型。那么,棉蚜对枸杞寄主的适应性如何呢?研究采用形态学测定、寄主转接试验、微卫星分子标记技术等一系列方法,从微观水平至宏观水平,研究枸杞寄主上棉蚜的形态指标、生命表参数、遗传结构等方面同黄瓜型、棉花型棉蚜的差异,以期探讨棉蚜是否形成了新的寄主生物型。研究结果如下:1形态测量结果,经典则分析结果可知,不同寄主上的棉蚜在形态特征上存在明显差异,可以划分为枸杞棉蚜、黄瓜棉蚜和棉花棉蚜三大类群。诺木洪枸杞棉蚜头宽指标大于新疆精河枸杞棉蚜,口针小于新疆精河枸杞棉蚜。2不同寄主棉蚜种群生命表研究结果,发现发育历期除了L2-L3龄期,枸杞棉蚜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均大于黄瓜和棉花寄主上的棉蚜。说明枸杞棉蚜若虫期发育较黄瓜、棉花缓慢。枸杞棉蚜生命表参数值显着低于黄瓜棉蚜生命表参数值,与棉花棉蚜生命表参数差异不明显。青海诺木洪枸杞棉蚜种群内禀增长率显着低于新疆精河种群。3寄主转接试验结果表明,枸杞、黄瓜、棉花棉蚜不能互相转接,但都能够利用马铃薯、豇豆和西葫芦,而且枸杞棉蚜对马铃薯的适应性比黄瓜、棉花棉蚜更强;而黄瓜棉蚜对西葫芦的利用能力比枸杞、棉花棉蚜强;棉花棉蚜对豇豆的适应性较枸杞、黄瓜棉蚜强。4不同寄主、地理区中枸杞棉蚜种群的遗传分化存在一定的差异。枸杞能够单独的聚类为一个分支,棉花黄瓜聚类到另一个分支。青海的所有采样点能从19个枸杞棉蚜种群中单独聚为一支,剩余来自宁夏、甘肃、新疆的枸杞棉蚜种群聚为一支。5从形态测量中,典则分析能够显着有效的将枸杞棉蚜从黄瓜型棉花型棉蚜区分开;从寄主转换中,得出枸杞棉蚜不能成功利用黄瓜与棉花寄主,黄瓜型棉花型棉蚜也得出一致结果;从遗传结构聚类分析中,看出枸杞棉蚜单独聚为一类。综合这3个方面的研究结果,明确了棉蚜对枸杞寄主具有了适应性特征,枸杞寄主上的棉蚜已经形成一种新的寄主生物型,即枸杞生物型。

卢虹[6](2016)在《寄主转换对豌豆蚜生命周期、取食行为和唾液腺基因表达的影响》文中指出昆虫种群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和自然选择的压力,会取食不同种类的寄主植物,因此常常形成不同的寄主专化型。在刺吸式口器昆虫中寄主专化性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尤其是在蚜虫中最为典型。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 Harris)(半翅目:蚜科),是一种多食性的具有刺吸式口器的害虫,其寄主植物十分广泛,可以取食多种豆科植物如豌豆、蚕豆、苜蓿等,对农业造成重大损失。迄今为止,依据遗传差异的检测,豌豆蚜至少已经形成11种遗传分化明显的寄主专化型。蚜虫利用口针取食寄主植物韧皮部汁液的同时,其唾液腺会主动分泌唾液进筛管。唾液腺作为豌豆蚜取食寄主植物的主要器官,对蚜虫适应寄主植物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唾液腺表达基因在豌豆蚜寄主转换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至今不为而知,因此,探索蚜虫在不同寄主植物上适合度、取食行为和唾液腺表达基因之间的关系对理解蚜虫如何适应寄主植物是至关重要的。本研究利用长期生活在蚕豆上的豌豆蚜实验种群,通过瞬时转换或长期驯化至其他三种豆科植物(蒺藜苜蓿、苕草、紫花苜蓿)上,系统比较豌豆蚜在这四种不同喜好程度的寄主植物上的生命周期、取食行为以及对应条件下唾液腺基因的表达和响应,揭示豌豆蚜适应不同寄主植物的分子机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经过6个月驯化,发现豌豆蚜在苕草和蒺藜苜蓿上均能驯化成功,而在紫花苜蓿上不能驯化成功。当豌豆蚜适应不同寄主植物后,其个体大小差异显着。以成蚜为例,蚕豆种群个体最大,其次是蒺藜苜蓿驯化种群,个体最小的是苕草驯化种群。2.从瞬时转换生命表数据中可以看出,当瞬时转换至这三种新寄主植物时,净生殖率(R0)、内禀增长率(rm)和周限增长率(λ)都会明显下降,尤其是豌豆蚜在紫花苜蓿上有最低的净生殖率、内禀增长率和周限增长率;而平均世代周期(T)、若蚜期和成蚜期的时间都会明显变长。豌豆蚜蚕豆克隆瞬时转换至紫花苜蓿时,若蚜期有很高的死亡率,高达30%。从长期驯化生命表数据中分析得出,豌豆蚜蚕豆种群有最高的适合度,表现为最高的净生殖率,内禀增长率和周限增长率,最短的平均世代周期,其次是蒺藜苜蓿驯化种群,最差是苕草驯化种群。豌豆蚜蚕豆种群寿命最短(24 d),而苕草驯化种群的寿命(41 d)是蚕豆种群寿命的1.7倍,尤其成蚜期寿命之间差异(1.9倍)最明显。根据生命表数据和豌豆蚜个体差异两方面的结果,均能发现豌豆蚜在不同寄主植物上的适合度从高到低分别是蚕豆、蒺藜苜蓿、苕草和紫花苜蓿。3.利用刺探电位图谱(EPG)技术揭示豌豆蚜蚕豆种群瞬时转换或长期驯化至其他三种寄主植物上的取食行为。当豌豆蚜蚕豆种群瞬时转换至其他三种寄主植物上时,被动取食韧皮部汁液(E2波)所需时间明显下降,非刺探波(np波)的时间会明显增加。另外,当豌豆蚜瞬时转换至苕草寄主植物上时,它需要更多的时间在刺探植物细胞寻找韧皮部汁液上(C波);当豌豆蚜瞬时转换至这两种苜蓿植物上时,口针遇到机械障碍(F波)的时间占很高的比例。经过6个月的驯化,豌豆蚜蒺藜苜蓿和苕草驯化种群的取食行为会有所改善,分泌水状唾液(E1波)和被动取食韧皮部汁液(E2波)的时间增加,同时非刺探波(np波)的时间明显下降。当豌豆蚜在蒺藜苜蓿上稳定存活后,机械障碍波(F波)的比例明显降低。令人吃惊的结果是与瞬时转换至苕草上相比,豌豆蚜在苕草上稳定存活后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去吸取木质部的水分(G波)。4.不同寄主植物叶片的的显微结构明显不同。豌豆蚜在不同寄主植物上取食行为的差异可能与寄主植物叶片显微结构相关。蚕豆叶片细胞最大,排列疏松;苕草叶片细胞最小,排列最疏松;两种苜蓿叶片细胞排列紧密,尤其是紫花苜蓿的栅栏组织细胞排列最为紧密。5.利用豌豆蚜唾液腺转录组基因表达来揭示豌豆蚜在不同寄主植物上适应性不同的分子机理。以蚕豆种群豌豆蚜唾液腺转录组为对照,比较蚕豆种群瞬时转换至蒺藜苜蓿、紫花苜蓿和苕草5 h后与蚕豆种群唾液腺转录组的差异,分别有411,438和90个基因表达量发生显着变化,其中共同变化的差异基因只有8个,都是共同下调的差异基因,其中包括5个热激蛋白。当蚕豆种群瞬时转换至两种苜蓿植物上时,差异基因的数目相近,基因变化程度相似,并且要比蚕豆种群瞬时转换至苕草上的基因变化程度大得多。经过6个月驯化后,比较蒺藜苜蓿和苕草驯化种群与蚕豆种群唾液腺转录组的差异,分别有156和188个基因表达量发生显着变化。在两个驯化种群中共同变化的差异基因一共72个,其中50个差异基因共同上调和22个差异基因共同下调。不论瞬时转换或长期驯化阶段,均发现豌豆蚜特异差异基因的数目与寄主植物上豌豆蚜的适应性高低成反比。然而,在同种寄主植物上,瞬时转换和驯化时期豌豆蚜唾液腺共同变化的差异基因非常少,大部分(80%以上)差异基因都只存在于瞬时转换状态或者驯化状态下。6.从定量验证过的差异基因中挑选出基因ACYPI27259进行功能研究,发现蒺藜苜蓿驯化种群注射ds27259与注射dsGFP相比,饲养在蒺藜苜蓿叶片上存活率没有明显变化;而饲养在蚕豆叶片上存活率有明显差异,在两种寄主植物上取食行为都没有明显变化。总之,本研究从生存、取食行为和唾液腺基因表达三方面研究了豌豆蚜寄主转换的可塑性,取食行为和分子机理。研究结果为未来选育抗虫植物新品种、发展新型的蚜虫控制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王丽[7](2015)在《华北棉区棉蚜寄主专化型及其形成机制初步研究》文中提出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r是世界性的重要害虫,通过取食和传播病毒病严重为害棉花等多种农作物。多食性的棉蚜在长期取食和进化过程中已分化形成不同的寄主专化型。华北棉区棉花种植制度复杂,棉蚜寄主植物种类丰富,棉蚜的寄主专化型具有较好的代表性。本文综合运用昆虫生态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了华北棉区棉蚜的寄主专化型种类、不同专化型棉蚜的分子鉴定技术、不同专化型棉蚜的寄主转移规律以及不同专化型棉蚜对多种夏寄主的适合度,并通过分析棉花、黄瓜和西葫芦次生化合物和游离氨基酸组分,研究了棉蚜寄主专化型的形成机制。本研究可为阐明棉蚜和寄主的互作关系,探索棉蚜生态防控新技术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棉蚜寄主转换生物测定结果表明,源于棉花和黄瓜的棉蚜寄主转换后,棉蚜成虫存活率明显降低、体重明显减轻,子代存活率及繁殖力均明显下降,不能建立种群;而将采集于棉花和黄瓜的棉蚜转接至西葫芦上均能正常存活、产仔,可建立种群。表明华北棉区棉蚜存在棉花和黄瓜两种寄主专化型,西葫芦是两种寄主专化型棉蚜的共同寄主。2.两种寄主专化型棉蚜线粒体基因组序列比对结果表明,两种寄主专化型棉蚜序列中存在5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的稳定差异区域,分别为棉花型棉蚜的T、A、A、T、T及黄瓜型棉蚜的C、G、G、C、C。利用该差异,开发了可区分两种寄主专化型棉蚜的分子鉴定技术。3.采用寄主转换建立生命表及分子鉴定方法明确了不同寄主专化型棉蚜的寄主转移规律。结果显示,木槿、石榴和花椒是棉花型棉蚜的越冬寄主,适合度大小依次为木槿、石榴、花椒,木槿、石榴、花椒不是黄瓜型棉蚜的越冬寄主。4.河南安阳地区棉蚜主要夏寄主上有翅蚜及河北、河南、山东19个不同生态区棉花上的无翅蚜寄主专化型的分子鉴定结果表明,不同寄主植物对两种寄主专化型棉蚜的适合度不同。棉花及黄瓜上均存在两种专化型的棉蚜,但棉花上棉花型棉蚜比例明显高于黄瓜型棉蚜,黄瓜上黄瓜型棉蚜比例明显高于棉花型棉蚜;西葫芦上存在两种专化型的棉蚜,且黄瓜型棉蚜的比例高于棉花型棉蚜;甜瓜上的棉蚜全部为黄瓜型棉蚜;四季豆上棉花型棉蚜比例高于黄瓜型棉蚜;土豆及豇豆上不存在两种专化型的棉蚜。5.两种专化型棉蚜寄主选择行为试验结果表明,棉花型棉蚜对棉花的选择性明显高于黄瓜,黄瓜型棉蚜对黄瓜的选择性明显高于棉花,两种专化型棉蚜对西葫芦的选择性无明显差异。6.棉花、黄瓜及西葫芦苗期叶片中次生化合物含量及氨基酸种类和含量均存在较大差异。棉花与黄瓜中4-氨基丁酸、琥珀酸、咖啡酸、腐胺、5-甲氧基色胺、表没食子儿茶素、儿茶酸及水杨苷等含量均存在明显差异。西葫芦叶片中游离氨基酸种类最多,含量最高,棉花次之,黄瓜中最少;西葫芦和棉花中丝氨酸、γ-氨基丁酸、脯氨酸的含量显着高于黄瓜;西葫芦中半胱氨酸含量显着高于黄瓜,棉花中未检测到半胱氨酸。

赵海洋[8](2013)在《南京地区棉蚜自然种群及寄主专化型对寄主的选择与利用能力》文中研究说明南京地区的棉蚜种群存在明显的寄主专化性,研究已确定可划分为棉花型和瓜型两大类。但是在自然条件下,棉蚜种群对寄主植物的选择和利用能力如何?以及寄主专化型棉蚜在多寄主共存条件下是否可打破其专化性?这些还没有明确的研究结果。因此,本文采用多种作物间作方式,在自然条件下研究了南京地区春季和夏秋季棉蚜对棉花和瓜类作物的选择和利用能力,以及棉花型和瓜型棉蚜在中间寄主存在条件下的寄主利用能力变化等,取得了如下结果。在棉花、黄瓜、西葫芦和南瓜均匀间作条件下,南京地区春末夏初自然迁入的棉蚜种群最初主要选择棉花和西葫芦,但种群数量只能在棉花上快速增长,在西葫芦上较难增长;其次选择黄瓜,而在西葫芦和南瓜上的种群数量相当少。在夏季,自然迁入的棉蚜种群最初主要选择瓜类作物,且在西葫芦上的数量最大,其次是黄瓜和南瓜,几乎没有棉蚜会选择棉花。与此同时夏季种群在西葫芦上的数量最大,其次是南瓜和黄瓜,而在棉花上的数量一直处于极低水平。南京地区棉蚜自然种群在寄主选择和利用能力上存在季节性差异,这可能与棉蚜种群存在寄主专化性有关。在室内只有棉花和黄瓜寄主植物共存的条件下,棉花型和瓜型棉蚜依然不能互换寄主,棉花型棉蚜不能在黄瓜上建立种群,而瓜型棉蚜也不能在棉花上建立种群。在室内棉花、黄瓜和西葫芦共存的条件下,棉花型和瓜型棉蚜均能在原寄主和西葫芦上存活并建立种群,并且棉花型棉蚜通过在西葫芦寄主上的取食获得了利用黄瓜寄主的能力,但瓜型棉蚜在西葫芦寄主上的取食却不能获得利用棉花的能力。棉蚜的寄主专化性可以通过中间桥梁寄主如西葫芦上的取食来打破。

吴蔚[9](2013)在《西葫芦寄主对棉蚜寄主专化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r是一种危害棉花、瓜类及多种观赏植物的重要害虫,给农业生产带来了重大损失。棉蚜由于长期在同种或同类植物上生活,形成了多种寄主专化型。但是,棉蚜种群内的这些寄主专化型之间是否可以相互转变?同域寄主植物对专化性有何影响?专化性改变过程中是否会伴随有蚜虫形态和寄主选择能力的变化?这些重要问题的结论尚不明确。因此,本研究以室内长期用单一寄主培养的棉花型和瓜型棉蚜为材料,从西葫芦对棉花型和瓜型棉蚜寄主利用、寄主选择和定位以及外部形态的数值特征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以期阐明特定的寄主植物西葫芦对棉蚜寄主专化性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获得了以下主要结果:寄主转接试验结果表明,棉花型和瓜型棉蚜不能直接互换寄主。棉花型和瓜型棉蚜都能较好地利用西葫芦寄主,且能在其上建立种群。棉花型棉蚜在西葫芦上连续饲养5代后获得了利用黄瓜寄主的能力,可以在黄瓜上存活并建立种群。但是,在西葫芦寄主上连续饲养7代后,棉花型棉蚜丧失了对原寄主棉花的利用能力,而转换成了瓜型棉蚜。瓜型棉蚜对西葫芦的利用能力较强,其在西葫芦寄主上的连续取食经历不能改变瓜型棉蚜的专化性,在西葫芦上连续饲养17代后仍不能利用棉花寄主。寄主选择试验结果表明,棉花型和瓜型棉蚜分别对其原生寄主棉花和黄瓜有很强的选择能力。在西葫芦上饲养多代后,棉花型棉蚜对棉花的选择率逐渐减小,饲养3代时棉花型棉蚜对棉花的选择率为37.14%,而饲养17代时选择率仅为2.86%。但是,在西葫芦上饲养后的棉花型棉蚜对黄瓜的选择率却逐渐增高,饲养3代后棉花型棉蚜对黄瓜的选择率为28.10%,饲养17代时对黄瓜的选择率达到了41.43%。瓜型棉蚜在西葫芦上饲养不同代次后依然只对黄瓜和西葫芦叶片具有强选择性,而对棉花叶片选择率依然很低。棉蚜形态的数值特征测定结果表明,棉花型和瓜型棉蚜形态的数值特征存在极显着的差异,表现为瓜型棉蚜的各项形态指标均显着地大于棉花型棉蚜。随着在西葫芦寄主上饲养代次的增加,棉花型棉蚜的各项形态指标不断增大,且向瓜型棉蚜逼近,表现出前足和中足的腿节和胫节显着增长,并达到了瓜型棉蚜的水平。西葫芦寄主诱导了棉花型棉蚜足增长的现象,将有利于棉花型棉蚜在叶表多具长绒毛的瓜类植物上取食和定居。瓜型棉蚜经西葫芦上的连续代次的取食后,其各项形态指标变化规律不明显。西葫芦寄主通过改变棉花型棉蚜的形态特征和寄主选择定位能力,从而打破棉花型棉蚜的专化性,并使其转换为瓜型棉蚜。棉蚜的寄主专化性是可以改变的,特定的寄主植物在棉蚜寄主专化性形成和保持中起着重要作用。

肖云丽[10](2013)在《温热带地区不同生物型棉蚜对夏寄主的适应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棉蚜是农业、畜牧业最主要的世界性害虫之一。在适应不同地区,寄主及其他各种复杂的环境条件的过程中,棉蚜逐渐形成了极为复杂的生活史,寄主专化型和不同的生殖模型。它兼有孤雌生生殖和两性生殖,有研究说前者比后者有更强的进化优势。但是在热带地区生活终年营孤雌生殖的棉蚜是否有足够的进化动力?有自然状态下,寄主转换现象会不会发生?有无取食经验对于成蚜的寄主选择有着什么样的联系?到目前为止,这些问题还没有精确而全面的回答。目前的研究表明棉蚜至少有两种寄主专化的生物型,一种在棉花上,一种在葫芦科作物上。为弄清两种寄主专化型棉蚜在寄主变化后的适应度的变化,作者进行了以下两个方面的研究:一是测定两种生物型棉蚜在不同作物上的适应能力、偏好性及种群增长率;二是测定有无取食经验的棉蚜在以上方面有无差异。根据成蚜有无取食经验及所在的寄主植物,分为C-WE(有取食经验的棉花种群)、C-NE(无取食经验的棉花种群)、M-WE(有取食经验的甜瓜种群)和M-NE(无取食经验的甜瓜种群)。结果如下:在转换寄主后适应性试验中,棉花种群被转到甜瓜上时,成蚜寿命为39.83±2.88h(C-WE),62.58±3.50h(C-NE)比转到原寄主棉花的成蚜寿命明显降低,而与转接后无食物的培养皿中的成蚜寿命无明显差异。甜瓜种群的成蚜被转到棉花植株时也有同样的表现。甜瓜种群寿命32±5.28h(M-WE),46.93±2.47h(M-NE)比转到原寄主甜瓜上的寿命明显减少,而与无食物的蚜虫寿命明显差异。甜瓜种群比棉花种群有更长的存活时间,M-NE比M-WE有更长的存活时间,且他们之间均存在着明显差异。有无取食经验对棉花种群的雌成蚜存活时间则无影响。从生殖力来分析,转接到原寄主时,M-NE产蚜量最高(31.44±3.27),与M-WE产蚜量(26.33±2.99)有显着差异。而有无取食经验对棉花种群的产蚜量无影响。从棉花转接至甜瓜、从甜瓜转接至棉花与无食物时成蚜的产蚜量之间无明显差异。在对两种寄主自然选择试验中,不管是棉花种群还是甜瓜种群,其对原寄主的选择都呈强选择性。有无取食经验对其影响不大。甜瓜种群对原寄主的选择性比棉花种群强。24h与48h后棉花种群对选择原寄主棉花的蚜虫比选择甜瓜的数量之间存在着明显差异,说明其有重新选择的现象。甜瓜种群24h即呈现对原寄主甜瓜的强选择性,48h仍有部分蚜虫从棉花转移到甜瓜,其选择棉花和甜瓜的数量之间皆有明显差异。M-WE比C-WE具备更高的产若蚜能力。M-NE选择甜瓜后若蚜增长速率比M-WE增长更快。在嗅觉测定试验中,棉花种群和甜瓜种群都更倾向于选择原寄主。C-WE选择新寄主甜瓜的蚜虫数量更多。M-WE在对棉花和水对照进行选择时,对棉花的选择明显增多,且两者差异明显。M-NE在对棉花-水对照的选择中对水对照的选择更多。从蚜虫的选择速度上来分析, C-WE在对棉花-甜瓜进行选择时爬向棉花的时间(258.11±11.55s)比爬向甜瓜的时间(281.52±19.64s)更短。C-NE在对棉花-甜瓜,棉花-水对照,甜瓜-水对照进行选择时,其爬行时间上无显着差异。M-WE在对棉花-甜瓜进行选择时,选择棉花的时间(242.21±11.14s)比选择原寄主甜瓜用的时间(273.6±44.21s)少。M-NE在对棉花-水对照进行选择时,选择棉花的时间(366.43±53.04s)则明显要长一些,而更快地爬向清水(250.35±33.47s);而在对甜瓜-水对照作选择时,则更快地爬向原寄主甜瓜(281.60±18.24s)。C-WE在对甜瓜-棉花进行选择时,爬向棉花及甜瓜的时间都要比M-WE需要的时间长;M-NE对于棉花-水对照进行选择时,选择棉花所用时间(366.43±53.04s)明显比C-NE所用时间(209.61±2.24s)长,两者之存在明显差异。在对棉花及10种葫芦科作物的选择试验中,棉花种群的棉蚜对杂交葫芦、小西葫芦表现出强选择性及适应性,而对香瓜、黄瓜、西瓜及甜瓜均不选择;甜瓜种群对甜瓜、香瓜、南瓜、黄西葫芦、大西葫芦、杂交葫芦等均表现较强选择性,而对棉花及小西芦表现不选择。但是,甜瓜种群在小西葫芦上也能产若蚜并存活。从而证明小西葫芦是两种寄主型棉蚜的共同寄主,有可能成为两者相互转换的桥梁寄主。棉花种群的有翅雌成蚜24h后对杂交葫芦的选择性最强,其次为南瓜、棉花、黄西葫芦、小西葫芦、大西葫芦;最后为香瓜、黄瓜、西瓜、冬南瓜及甜瓜。甜瓜型棉蚜而在香瓜、西瓜上的种群增长率最高,与其他各寄主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明显差异;其次为甜瓜;再次为南瓜、小西葫芦、冬南瓜;再次为黄瓜、黄西葫芦、大西葫芦及杂交葫芦,在棉花上不能存活。

二、新疆棉蚜食物专化型的形态测量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疆棉蚜食物专化型的形态测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西葫芦介导的棉花型棉蚜对黄瓜寄主的适应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棉蚜研究概述
    1.2 棉蚜的寄主专化型
        1.2.1 寄主专化型
        1.2.2 棉蚜专化型的研究进展
        1.2.3 棉蚜的中间寄主及其重要作用
    1.3 棉蚜寄主专化型机制研究
        1.3.1 寄主植物对蚜虫寄主专化型的影响
        1.3.2 棉蚜化学感受器对寄主专化型的影响
        1.3.3 共生菌对寄主专化型的影响
    1.4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目的意义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4.3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取食西葫芦寄主对棉花型棉蚜适应黄瓜寄主的生物学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昆虫及植物
        2.1.2 棉蚜的生物型分子鉴定
        2.1.3 取食西葫芦各代的棉花型棉蚜在不同寄主上存活率的测定
        2.1.4 棉花型棉蚜取食西葫芦各代生命表组建
        2.1.5 数据处理及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取食西葫芦不同代别的棉蚜在各寄主上存活率的变化
        2.2.2 取食西葫芦不同代别对棉花型棉蚜生命表参数的影响
    2.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转录组解析取食西葫芦寄主对棉花型棉蚜适应黄瓜寄主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昆虫
        3.1.2 棉蚜的生物型分子鉴定
        3.1.3 样品收集
        3.1.4 样品总RNA的提取及检测
        3.1.5 转录组文库构建与测序
        3.1.6 序列拼接与数据分析
        3.1.7 差异表达基因筛选
        3.1.8 差异表达基因的富集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转录组测序统计
        3.2.2 样本间PCA分析
        3.2.3 差异基因的筛选
        3.2.4 差异表达基因分类及注释
        3.2.5 差异表达基因参与代谢通路分析
    3.3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取食西葫芦寄主对棉花型棉蚜共生菌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昆虫及材料
        4.1.2 棉蚜的生物型分子鉴定
        4.1.3 样品收集
        4.1.4 DNA提取及检测
        4.1.5 PCR扩增与建库
        4.1.6 Hi Seq测序及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测序数据质量
        4.2.2 样本内和样本间的细菌多样性分析
        4.2.3 不同寄主和不同世代微生物组成及丰度分析
    4.3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转录样本单基因的长度分布和PCA分析
附录B 差异表达基因的分类及注释图
附录C 差异表达基因的GO富集、KEGG富集气泡图
附录D 棉蚜共生菌α多样性指数稀疏度曲线、PCoA分析及相对丰度柱状图
致谢
作者简历

(2)伽师瓜病毒病分析及苦豆子对伽师瓜的化感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南疆特色瓜类—伽师瓜概述
    1.2 伽师瓜病毒病概述
    1.3 传毒介体—瓜蚜和棉蚜概述
    1.4 苦豆子化感作用研究现状与分析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1.6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第二章 伽师瓜病毒病的调研及样品采集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调研采样地区
        2.1.2 调研采样方法
        2.1.3 样品保存
    2.2 结果与分析
        2.2.1 采集的样品数量及症状表现
        2.2.2 不同采样地区伽师瓜病毒病症状表现
    2.3 讨论与结论
第三章 侵染伽师瓜的WMV分子变异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伽师瓜病毒病样品
        3.1.2 载体与菌株
        3.1.3 酶及化学试剂
        3.1.4 培养基与抗生素的配制
    3.2 实验仪器与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总RNA的提取
        3.3.2 cDNA的合成与cDNA质量检测
        3.3.3 目的片段的PCR扩增
        3.3.4 PCR产物与克隆载体的连接
        3.3.5 连接产物的转化和阳性单克隆的检测
        3.3.6 重组质粒的提取与质粒PCR扩增及检测
        3.3.7 生物信息学分析及构建系统进化树
    3.4 结果与分析
        3.4.1 病样总RNA的提取与cDNA的合成
        3.4.2 目的序列的克隆
        3.4.3 菌落PCR阳性单克隆的检测
        3.4.4 重组质粒PCR的鉴定
        3.4.5 用于分子变异分析的WMV分离物
        3.4.6 全长cp基因序列最适核苷酸替代模型
        3.4.7 WMV伽师瓜分离物的系统进化分析
    3.5 讨论与结论
第四章 瓜类病毒传毒介体—瓜蚜生物学特性初步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1.3 数据统计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光照对南疆瓜蚜繁殖的影响
        4.2.2 南疆瓜蚜对金瓜植株生长的影响
    4.3 讨论与结论
第五章 苦豆子不同器官浸提液及干粉对伽师瓜种子萌发及幼苗和植株生长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
        5.1.2 苦豆子干粉以及浸提液的制备
        5.1.3 伽师瓜和比斜克其种子萌发试验以及测定指标
        5.1.4 伽师瓜和比斜克其幼苗生长试验以及测定指标
        5.1.5 伽师瓜植株生长试验以及测定指标
        5.1.6 数据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苦豆子浸提液对伽师瓜种子萌发的影响
        5.2.2 苦豆子浸提液对伽师瓜和比斜克其幼苗生长的影响
        5.2.3 苦豆子干粉对伽师瓜植株生长的影响
    5.3 讨论与结论
第六章 豆科植物种子干粉拌种处理对伽师瓜种子发芽及植株生长的影响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材料
        6.1.2 方法
        6.1.3 数据处理
    6.2 结果与分析
        6.2.1 豆科植物种子干粉拌种处理对伽师瓜种子发芽的影响
        6.2.2 豆科植物种子干粉拌种处理对伽师瓜植株生长的影响
    6.3 讨论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3)棉蚜的寄主专化型与化学防控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棉蚜的寄主专化型
2 棉蚜的生态特征
3 两型棉蚜的化学防控
    3.1瓜型棉蚜的化学防控
    3.2棉花型棉蚜的化学防控
4 小结与展望

(4)棉蚜寄主转移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棉蚜及其危害
    1.2 棉蚜的生活史
    1.3 棉蚜的寄主专化型
        1.3.1 棉蚜寄主专化型的形成
        1.3.2 棉蚜的中间寄主及其重要作用
    1.4 棉蚜种群动态研究
    1.5 棉蚜寄主转移的分子基础
        1.5.1 棉蚜种群分化的遗传学背景
        1.5.2 生物型鉴定在棉蚜分类研究中的应用
        1.5.3 微卫星标记在棉蚜遗传分化上的应用
    1.6 本研究的内容、技术路线和目的意义
        1.6.1 研究内容
        1.6.2 技术路线
        1.6.3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不同寄主植物上棉蚜的种群动态及其生物型研究
        2.1.1 试验场地及供试植物品种
        2.1.2 供试植物的种植
        2.1.3 田间调查方法
        2.1.4 蚜虫的收集及总DNA的提取
        2.1.5 棉蚜的生物型鉴定
        2.1.6 数据分析
    2.2 棉花型棉蚜在田间的寄主转换规律研究
        2.2.1 供试植物及棉蚜
        2.2.2 田间棉蚜种群数量的调查
        2.2.3 棉花型棉蚜的生物测定
        2.2.4 棉蚜的生物型鉴定
        2.2.5 数据分析
    2.3 黄瓜型棉蚜在田间的寄主转换规律研究
        2.3.1 供试植物及棉蚜
        2.3.2 棉蚜种群数量调查
        2.3.3 棉蚜生物测定
        2.3.4 棉蚜生物型鉴定
        2.3.5 数据分析
    2.4 利用微卫星标记技术研究棉蚜的寄主转移规律
        2.4.1 样品收集与DNA的提取
        2.4.2 微卫星标记
        2.4.3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寄主植物上棉蚜的种群动态及生物型研究
        3.1.1 苗期棉田不同寄主植物上棉蚜的种群动态
        3.1.2 苗期棉田不同寄主植物上棉蚜主要天敌的数量统计
        3.1.3 苗期罩笼夏寄主植物上棉蚜的种群动态
        3.1.4 棉田和罩笼中冬寄主植物的种群动态
        3.1.5 棉田不同寄主植物上棉蚜的生物型鉴定
        3.1.6 木槿,石榴和花椒上棉蚜的的生物型鉴定
        3.1.7 罩笼夏寄主植物上蚜虫的生物型鉴定
        3.1.8 次年春末罩笼棉蚜的发生情况
        3.1.9 不同季节棉花上棉蚜的生物型鉴定
    3.2 棉花型棉蚜在田间的寄主转换规律研究
        3.2.1 中间寄主西葫芦对棉花型棉蚜的影响
        3.2.2 中间寄主豇豆对棉花型棉蚜的影响
    3.3 黄瓜型棉蚜在田间的寄主转换规律研究
        3.3.1 中间寄主西葫芦对黄瓜型棉蚜的影响
        3.3.2 中间寄主豇豆对黄瓜型棉蚜的影响
    3.4 利用微卫星标记技术研究棉蚜的寄主转移规律
        3.4.1 多样性结果分析
        3.4.2 种群遗传结构分析
4 讨论
    4.1 不同寄主植物上棉蚜的种群动态及生物型研究
    4.2 棉花型棉蚜在田间的寄主转换规律研究
    4.3 黄瓜型棉蚜在田间的寄主转换规律研究
    4.4 利用微卫星标记技术研究棉蚜的寄主转移规律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5)棉蚜对枸杞寄主的适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1.1.1 枸杞概述
        1.1.2 枸杞寄主上棉蚜研究概况
        1.1.3 棉蚜与寄主植物的关系
        1.1.4 棉蚜不同寄主遗传结构差异
        1.1.5 蚜虫不同地理种群适应
        1.1.6 微卫星标记在蚜虫种群分化研究中的应用
    1.2 研究的目的
    1.3 研究的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样品采集
        2.1.1 采集地点
        2.1.2 采集时间和方法
    2.2 样品形态特征
    2.3 三种寄主型棉蚜的生命表
    2.4 棉蚜的转接试验
        2.4.1 供试寄主植物
        2.4.2 寄主转接试验
    2.5 不同棉蚜种群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测定
        2.5.1 提取棉蚜DNA方法的优化
        2.5.2 SSR-PCR反应的优化
    2.6 数据分析
        2.6.1 遗传多样性分析
        2.6.2 种群遗传结构分析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3.1 枸杞棉蚜形态适应性特征
        3.1.1 枸杞棉蚜外部形态特征
        3.1.2 不同寄主种群棉蚜形态指标比较
        3.1.3 不同寄主棉蚜类型的典则判别
    3.2 棉蚜实验种群生态适应特征
        3.2.1 三种原寄主棉蚜种群数量特征
        3.2.2 棉蚜在转接寄主上的适合度
        3.2.3 棉蚜在转接寄主上的生命表参数
    3.3 枸杞棉蚜的遗传适应性特征
        3.3.1 枸杞棉蚜基因组DNA提取方法筛选
        3.3.2 微卫星(SSR-PCR)反应体系的建立与优化
        3.3.3 微卫星分子标记技术分析棉蚜遗传多样性
第4章 讨论
    4.1 棉蚜对枸杞寄主的形态适应性
    4.2 棉蚜对枸杞寄主的生态适应性
    4.3 棉蚜对枸杞寄主的遗传适应性
第5章 结论
    5.1 棉蚜对枸杞寄主的形态适应性
    5.2 棉蚜对枸杞寄主的生态适应性
    5.3 棉蚜对枸杞寄主的遗传适应性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寄主转换对豌豆蚜生命周期、取食行为和唾液腺基因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蚜虫寄主专化型的表现
    1.2 蚜虫寄主专化型形成的内在原因
        1.2.1 蚜虫独特的生活史
        1.2.2 蚜虫对不同寄主植物的选择和定位
        1.2.3 植物表面结构及次生物质对蚜虫选择寄主植物的影响
    1.3 蚜虫寄主适应性的研究进展
        1.3.1 蚜虫寄主适应的生理生态学分析
        1.3.2 蚜虫寄主适应的生物化学分析
        1.3.2.1 蚜虫体内分子组成
        1.3.2.2 蚜虫体内酶含量变化
        1.3.3 蚜虫寄主适应的分子生物学及组学分析
    1.4 蚜虫唾液腺蛋白和基因表达调控的研究
    1.5 本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虫源
    2.2 供试寄主植物
    2.3 构建豌豆蚜驯化种群
    2.4 瞬时转换和长期驯化后豌豆蚜生命表的构建及分析
        2.4.1 瞬时转换后豌豆蚜生命表的构建
        2.4.2 长期驯化后豌豆蚜种群生命表的构建
        2.4.3 生命表数据统计分析
    2.5 瞬时转换和长期驯化后豌豆蚜在不同寄主植物上取食行为检测
        2.5.1 瞬时转换后豌豆蚜在不同寄主植物上取食行为检测
        2.5.2 长期驯化后豌豆蚜种群在不同寄主植物上取食行为检测
        2.5.3 EPG的操作、记录与数据分析
        2.5.3.1 EPG的操作方法
        2.5.3.2 EPG的波形记录
        2.5.3.3 EPG的数据统计分析
    2.6 不同寄主植物组织切片的显微观察
    2.7 瞬时转换和长期驯化后豌豆蚜唾液腺转录组构建及分析
        2.7.1 转录组样品的收集——豌豆蚜唾液腺的解剖
        2.7.2 转录组样品的制备——豌豆蚜唾液腺RNA提取
        2.7.3 转录组的建库测序和信息分析
        2.7.3.1 转录组的建库
        2.7.3.2 转录组的测序
        2.7.3.3 转录组的差异表达基因
        2.7.3.4 转录组的基因注释
        2.7.3.5 转录组的表达基因GO富集分析
    2.8 差异表达基因的定量验证
        2.8.1 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及引物合成
        2.8.2 豌豆蚜唾液腺cDNA模板合成
        2.8.3 差异表达基因的荧光定量PCR
    2.9 差异表达基因的组织分布
    2.10 唾液腺差异基因的功能分析
        2.10.1 差异基因全长克隆
        2.10.1.1 设计差异基因全长引物
        2.10.1.2 PCR扩增差异基因的全长序列
        2.10.1.3 PCR产物回收
        2.10.1.4 PCR回收产物连接、转化和菌检
        2.10.2 RNAi沉默差异基因
        2.10.2.1 差异基因的dsRNA合成
        2.10.2.2 dsRNA注射及检测干扰率
        2.10.3 RNAi沉默差异基因对豌豆蚜取食和存活的影响
3 结果与分析
    3.1 豌豆蚜在不同寄主植物上适合度的分析
        3.1.1 豌豆蚜在不同寄主植物上适应后个体大小差异
        3.1.2 瞬时转换后豌豆蚜在不同寄主植物上的生命表分析
        3.1.3 长期驯化后豌豆蚜在不同寄主植物上的生命表分析
    3.2 豌豆蚜在不同寄主植物上取食行为分析
        3.2.1 瞬时转换后豌豆蚜在不同寄主植物上的取食行为分析
        3.2.2 长期驯化后豌豆蚜在不同寄主植物上的取食行为分析
    3.3 不同寄主植物组织切片的显微观察
    3.4 瞬时转换和长期驯化后豌豆蚜唾液腺转录组整体分析
    3.5 瞬时转换后豌豆蚜唾液腺转录组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3.6 长期驯化后豌豆蚜唾液腺转录组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3.7 差异基因的定量验证
    3.8 差异基因的组织分布
    3.9 差异基因(ACYPI27259)的功能分析
        3.9.1 豌豆蚜注射ds27259和dsGFP后饲养在蒺藜苜蓿上的表型
        3.9.2 豌豆蚜注射ds27259和dsGFP后饲养在蚕豆上的表型
4 讨论
    4.1 豌豆蚜对不同寄主植物适应的可塑性研究
    4.2 豌豆蚜对不同寄主植物的取食行为研究
    4.3 豌豆蚜蚕豆克隆无法适应紫花苜蓿的内在原因
    4.4 豌豆蚜唾液腺转录组整体研究
        4.4.1 豌豆蚜唾液腺转录组表达基因与分泌蛋白的分析
        4.4.2 豌豆蚜唾液腺转录组高表达基因的分析
        4.4.3 豌豆蚜唾液腺转录组解毒基因(ABC transporter)的分析
    4.5 豌豆蚜瞬时转换时唾液腺转录组差异基因分析
        4.5.1 豌豆蚜瞬时转换时唾液腺转录组差异基因整体分析
        4.5.2 豌豆蚜瞬时转换时唾液腺转录组差异基因中压力相关蛋白
        4.5.3 豌豆蚜瞬时转换时唾液腺转录组差异基因中氧化还原酶活性基因
    4.6 豌豆蚜长期驯化后唾液腺转录组差异基因分析
        4.6.1 豌豆蚜长期驯化后唾液腺差异基因中水解酶活性基因
        4.6.2 豌豆蚜长期驯化后唾液腺差异基因中氧化还原酶活性基因
    4.7 豌豆蚜唾液腺转录组总差异基因中非酶类蛋白
    4.8 豌豆蚜唾液腺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分析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7)华北棉区棉蚜寄主专化型及其形成机制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引言
    1.1 棉蚜概况
    1.2 棉蚜寄主专化型研究
    1.3 棉蚜寄主专化型形成机制研究
        1.3.1 植物次生化合物
        1.3.2 寄主植物表面结构
        1.3.3 寄主植物营养物质
        1.3.4 寄主转移规律
        1.3.5 蚜虫体内共生菌
    1.4 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第二章 华北棉区棉蚜寄主专化型鉴定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植物及昆虫
        2.1.2 棉蚜寄主转换存活率及体重变化
        2.1.3 棉蚜寄主转换生命表的组建
        2.1.4 数据处理及分析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棉蚜寄主转换对存活率及体重的影响
        2.2.2 棉蚜寄主转换对生命表参数的影响
    2.3 讨论
第三章 棉蚜寄主专化型分子鉴定技术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昆虫
        3.1.2 单头棉蚜总DNA的提取
        3.1.3 PCR反应、PCR产物检测、序列测定及比对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电泳图
        3.2.2 序列比对结果
    3.3 讨论
第四章 不同寄主专化型棉蚜的寄主转移规律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植物及昆虫
        4.1.2 越冬寄主上的蚜虫与不同寄主专化型棉蚜寄主转换生命表的组建
        4.1.3 单头棉蚜总DNA的提取、PCR反应、序列测定及比对
        4.1.4 数据处理及分析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越冬寄主上蚜虫转接到棉花及黄瓜叶片后子代的存活与繁殖力
        4.2.2 棉花型及黄瓜型棉蚜转接到越冬寄主上的存活与繁殖力
        4.2.3 越冬寄主上棉蚜寄主专化型鉴定
    4.3 讨论
第五章 不同夏寄主对棉蚜的适合度及寄主专化型鉴定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植物
        5.1.2 苗期寄主植物上蚜虫的数量动态
        5.1.3 蚜虫的收集
        5.1.4 单头蚜虫总DNA的提取、PCR反应、序列测定及比对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田间不同寄主植物上的蚜虫数量动态
        5.2.2 田间不同寄主植物上棉蚜寄主专化型鉴定
        5.2.3 不同地区棉花上棉蚜寄主专化型鉴定
    5.3 讨论
第六章 不同专化型棉蚜的寄主选择性及寄主次生化合物组分分析
    6.1 材料与方法
        6.1.1 供试植物及昆虫
        6.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6.1.3 无翅棉蚜的行为选择反应
        6.1.4 植物次生化合物测定
        6.1.5 数据处理及分析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无翅棉蚜的行为选择反应
        6.2.2 总离子流图
        6.2.3 PCA分析结果
        6.2.4 差异次生化合物筛选结果
    6.3 讨论
第七章 棉蚜主要寄主植物中游离氨基酸组分分析
    7.1 材料与方法
        7.1.1 供试植物
        7.1.2 植物叶片游离氨基酸测定
        7.1.3 数据处理及分析方法
    7.2 结果与分析
        7.2.1 植物叶片游离氨基酸种类及含量
    7.3 讨论
第八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8)南京地区棉蚜自然种群及寄主专化型对寄主的选择与利用能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蚜虫的种群动态
        1.1 不同区域棉蚜种群不同季节发生规律
        1.2 影响棉蚜种群动态因素
        1.2.1 气候因素对棉蚜种群动态的影响
        1.2.2 天敌对棉蚜种群动态的影响
        1.2.3 不同品种棉花对棉蚜种群动态影响
        1.2.4 蚜虫体色对棉蚜种群动态影响
    2 影响蚜虫选择寄主植物的因素
        2.1 蚜虫视觉与嗅觉在蚜虫寻找寄主过程中的作用
        2.2 寄主植物叶片结构对蚜虫取食的影响
        2.3 寄主植物营养结构对蚜虫取食的影响
        2.4 次生物质对蚜虫取食的影响
        2.5 共生菌对蚜虫取食的影响
        2.6 取食经历对蚜虫取食的影响
    3 寄主植物对蚜虫影响
    4 寄主专化型的形成
    5 本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棉花和瓜类作物间种模式下棉蚜自然种群的寄主选择和利用能力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植物
        1.2 调查区域选择
        1.3 调查区域设计
        1.4 实验时间选择
        1.5 田间日常管理
        1.6 数据调查与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2011年夏季不同作物上棉蚜种群动态
        2.2 2012年春季不同作物上棉蚜种群动态
        2.3 2012年夏季不同作物上棉蚜种群动态
        2.4 2011年夏季棉蚜在不同寄主上的分布规律
        2.5 2012年春季棉蚜在不同寄主上的分布规律
        2.6 2012年夏季棉蚜在不同寄主上的分布规律
    3 讨论
第三章 棉花型和瓜型棉蚜的寄主选择和利用能力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虫源
        1.2 供试植物
        1.3 实验方法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棉花和黄瓜共存时棉花型棉蚜的寄主利用能力
        2.2 棉花和黄瓜共存时瓜型棉蚜的寄主利用能力
        2.3 有中间寄主西葫芦存在时棉花型棉蚜的寄主利用能力
        2.3.1 将棉花型蚜开始时接在棉花上,棉蚜在各寄主上的种群动态
        2.3.2 将棉花型蚜开始时接在黄瓜上,棉蚜在各寄主上的种群动态
        2.3.3 将棉花型蚜开始时接在西葫芦上,棉蚜在各寄主上的种群动态
        2.4 有中间寄主西葫芦存在时瓜型棉蚜的寄主利用能力
        2.4.1 将瓜型蚜开始时接在棉花上,棉蚜在各寄主上的种群动态
        2.4.2 将瓜型蚜开始时接在黄瓜上,棉蚜在各寄主上的种群动态
        2.4.3 将瓜型蚜开始时接在西葫芦上,棉蚜在各寄主上的种群动态
    3. 讨论
全文结论与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研究论文
致谢

(9)西葫芦寄主对棉蚜寄主专化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蚜虫的寄主专化性
        1.1 豌豆蚜的寄主专化性
        1.2 甜菜蚜的寄主专化性
        1.3 玉米蚜的寄主专化性
        1.4 棉蚜的寄主专化性
    2. 蚜虫的形态特征与寄主植物的关系
        2.1 体色特征与环境的关系
        2.2 体型特征与环境的关系
        2.3 形态特征与环境的关系
    3. 蚜虫的寄主选择行为及影响因子
        3.1 蚜虫的寄主定位过程
        3.2 蚜虫的感受器
        3.3 影响蚜虫寄主选择的因子
    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西葫芦寄主对棉花型和瓜型棉蚜寄主利用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棉花型和瓜型棉蚜对西葫芦的利用能力测定
        1.3 棉花型和瓜型棉蚜在西葫芦上饲养不同的代次后对棉花和黄瓜的利用能力测定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棉花型和瓜型棉蚜直接利用棉花、黄瓜和西葫芦的能力
        2.2 棉花型和瓜型棉蚜在西葫芦上饲养不同代次的种群增长率
        2.3 棉花型和瓜型棉蚜在西葫芦上饲养不同代次后对棉花的利用能力
        2.4 棉花型和瓜型棉蚜在西葫芦上饲养不同代次后对黄瓜的利用能力
    3. 讨论
第三章 西葫芦寄主对棉花型和瓜型棉蚜寄主选择能力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数据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棉花型和瓜型棉蚜对棉花和黄瓜叶片的选择能力
        2.2 在西葫芦上饲养不同代次后的棉花型和瓜型棉蚜对棉花和黄瓜寄主的选择能力
        2.3 棉花型和瓜型棉蚜对棉花、黄瓜和西葫芦叶片的选择能力
        2.4 在西葫芦上饲养不同代次后的棉花型和瓜型棉蚜对棉花、黄瓜和西葫芦叶片的选择能力
    3. 讨论
第四章 西葫芦寄主对棉花型和瓜型棉蚜形态特征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试验仪器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棉花型和瓜型棉蚜形态的数值特征
        2.2 在西葫芦饲养不同代次后棉花型蚜虫部分形态特征
        2.3 在西葫芦饲养不同代次后瓜型棉蚜部分形态特征
        2.4 两寄主型棉蚜的判别分析
    3 讨论
全文结论与创新点
    1 全文主要结论
    2. 论文的创新点
    3 总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研究论文
致谢

(10)温热带地区不同生物型棉蚜对夏寄主的适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棉蚜分布及寄主范围
    1.2 蚜虫和寄主的关系
        1.2.1 昆虫寄主专化性及研究进展
        1.2.2 昆虫对寄主的选择利用
        1.2.3 昆虫寄主转化研究进展
    1.3 蚜虫生殖方式及生活史
        1.3.1 蚜虫生殖方式的演变
        1.3.2 蚜虫生活周期的分化
        1.3.3 蚜虫孤雌生殖及其生态学意义
    1.4 蚜虫多型性及其生物学意义
        1.4.1 蚜虫的多型性
        1.4.2 有翅蚜的生物学代价
    1.5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 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棉蚜
        2.1.2 寄主植物
        2.1.3 “Y”形管嗅觉测定仪
    2.2 试验方法
        2.2.1 两个种群的棉蚜转换寄主后适应力的观察(Host Adaptation– No-choice Test)
        2.2.2 两个种群的有翅成蚜对棉花和甜瓜的选择(Host Adaptation– Choice Test)
        2.2.3 两个种群的有翅成蚜“Y”形管嗅觉测定
        2.2.4 两个种群对不同夏寄主葫芦科作物的选择
3. 数据分析
4. 结果分析
    4.1 两个种群的棉蚜转换寄主后成蚜寿命及生殖力的观察
        4.1.1 两个种群的棉蚜转换寄主后成蚜寿命的观察
        4.1.2 两个种群的棉蚜转换寄主后成蚜生殖力的观察
    4.2 两个种群的有翅成蚜对棉花和甜瓜的自然选择
        4.2.1 有无取食经验的两个种群对棉花和甜瓜的选择
        4.2.2 有无取食经验的两个种群选择棉花和甜瓜后的种群增长
    4.3 两个种群的有翅成蚜“Y”形管嗅觉测定
        4.3.1 两个种群的有翅成蚜对寄主的选择
        4.3.2 两个种群对不同寄主选择时间的比较
        4.3.3 有、无取食经历对成蚜寄主选择时间的影响
    4.4 两个种群对不同夏寄主葫芦科作物的选择
        4.4.1 棉花型棉蚜种群对不同寄主植物的选择性
        4.4.2 棉花种群对不同夏寄主的适合度
        4.4.3 甜瓜种群棉蚜对不同寄主的选择性
        4.4.4 甜瓜种群棉蚜对不同寄主的适合度
5.讨论
    5.1 本试验选择用有翅蚜做研究对象的意义
    5.2 两个种群棉蚜转换寄主后的适应性分析
    5.3 两个棉蚜种群的嗅觉反应和对寄主的选择性与其化学感受机制
    5.4 两个种群对不同夏寄主葫芦科作物的选择
    5.5 本研究对于监测和控制棉蚜的实践意义
6. 总体结论
    6.1 两个种群的棉蚜转换寄主后适应力的观察
    6.2 两个种群的有翅成蚜对棉花和甜瓜的自然选择
    6.3 两个种群的有翅成蚜“Y”形管嗅觉测定
    6.4 两个种群对不同夏寄主葫芦科作物的选择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新疆棉蚜食物专化型的形态测量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西葫芦介导的棉花型棉蚜对黄瓜寄主的适应机制研究[D]. 徐蔚利.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9)
  • [2]伽师瓜病毒病分析及苦豆子对伽师瓜的化感作用[D]. 麦麦提艾则孜·穆合塔尔. 喀什大学, 2021(07)
  • [3]棉蚜的寄主专化型与化学防控研究进展[J]. 麦麦提艾则孜·穆合塔尔,王东. 新疆农业科技, 2020(03)
  • [4]棉蚜寄主转移规律研究[D]. 胡道武. 河南大学, 2017(07)
  • [5]棉蚜对枸杞寄主的适应性研究[D]. 李琳琳. 青海大学, 2017(11)
  • [6]寄主转换对豌豆蚜生命周期、取食行为和唾液腺基因表达的影响[D]. 卢虹. 山东农业大学, 2016(08)
  • [7]华北棉区棉蚜寄主专化型及其形成机制初步研究[D]. 王丽.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5(01)
  • [8]南京地区棉蚜自然种群及寄主专化型对寄主的选择与利用能力[D]. 赵海洋. 南京农业大学, 2013(08)
  • [9]西葫芦寄主对棉蚜寄主专化性的影响[D]. 吴蔚. 南京农业大学, 2013(08)
  • [10]温热带地区不同生物型棉蚜对夏寄主的适应性研究[D]. 肖云丽. 山东农业大学, 2013(05)

标签:;  ;  ;  ;  

新疆棉蚜专食性形态特征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