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热水瓶的保温效果与盛水量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龚伟[1](2014)在《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科学学科能力测评框架构建及应用研究》文中指出长期以来,科学教育一直重视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和基于能力的评价。但由于科学教育工作者对能力实质与具体表现认识模糊,科学教育实践中的能力培养与基于能力的测评并没有统一的客观标准而一直处于经验探索阶段。科学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而学生科学素养提高的本质在于其科学学科能力的提高,这就使得科学教育研究必须关注:科学学科能力是什么?科学学科能力结构如何?如何准确测评学生的科学学科能力?初中生科学学科能力发展状况如何?初中科学试题中学科能力的考查情况如何,是否能够合理诊断学生的学科能力?初中科学教师对学生如何进行学科能力培养,是否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学科能力发展?本论文以“科学学科能力”为线索展开研究:第1章是研究概述。能力培养与评价是科学教育的核心内容,要提高科学课堂教学效率和准确测评学生学科能力发展状况,科学学科能力的相关研究成为了科学教育的研究热点。追溯以往国内外科学教育研究成果和国际重大科学测评项目发现,从学科层面来探讨与测评能力的研究值得开展。本研究立足已有研究启示和本国实际构建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科学学科能力测评框架,为有效培养与测评初中生科学学科能力作出探索,为深化科学课程改革提供有意义的参考。第2章是理论研究。本部分依次阐述了“能力”、“学科能力”、“科学学科能力”的内涵,认为科学学科能力是“学生在学习科学课程知识和进行科学探究活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在这些活动中所表现出的稳定的心理结构”。本研究基于科学学科本质特征、当代发达国家科学课程标准、已有科学学业水平评价实践经验及相关研究成果,从五个学习领域规定了科学学科能力学习要求:“科学概念”、“科学符号”、“科学模型”、“科学实验”、“科学计算”;继而借助学习进程理论立足我国实际构建了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科学学科能力测评框架,以此作为后续科学学科能力测验工具开发与优化、初中生科学学科能力水平进行测试与分析以及探析初中科学试题学科能力考查倾向与初中科学教师学科能力教学特点的理论依据。第3章是科学学科能力测验工具的命制与优化研究。本部分基于第2章所构建的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科学学科能力测评框架,以Rasch测量模型和“四基石”框架为理论依据,并借鉴已有实践经验编制了测查初中生科学学科能力状况的测试工具。测试工具涵盖了五个学习领域的学科能力要求,进行了两轮试测,并运用Winsteps Version3.72.0软件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检验结果表明本研究所命制的科学学科能力测验工具具有较好的信度与效度,可用于大样本测试。第4章是初中生科学学科能力水平发展状况测评研究,测试在A、B两地7~9年级同时展开。通过相关数据分析发现初中生科学学科能力的发展存在年级、地区、性别差异:随着年级的提升,学生的科学学科能力是不断发展的,且每个年级间的差异具有显着性;科学学科能力发展的地区、性别差异也存在一定的特殊性;科学学科能力水平与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学业水平具有一定的正相关。第5章是对当下初中科学试题中学科能力考查倾向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发现:中考科学试题比较注重科学概念学习领域学科能力的考查,对学生科学计算学习领域学科能力考查要求过高;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中考科学试题中学科能力考查情况总体上变化并不大;平时各类考试学科能力考查受中考科学试题学科能力考查要求影响较大;以上都反映了当下的初中科学学业水平测试仍以知识评价为主。第6章是对当下初中科学教学实践中学科能力教学特色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发现:初中科学教师比较注重科学概念学习领域学科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科学模型学习领域学科能力的培养;在学科能力层次方面,初中科学教师过多关注较低层次学科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学生学科能力的全面发展;在教与学活动方式选择方面,初中科学教师并不给予学生过多的机会让他们自己主动建构知识从而实现学科能力的发展;这些现象的存在是由于初中科学教师缺乏学科能力培养意识所造成的。本研究从学科层面上较为系统地探讨了科学学科能力内涵与外在表现,构建了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科学学科能力测评框架,并依据该框架测评了我国初中生科学学科能力发展状况、分析了初中科学试题学科能力考查倾向以及初中科学教师学科能力教学特点,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学生科学学科能力水平发展及其培养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这为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与评价提供了有意义的参考。但本研究尚属探索阶段,在理论分析、实验设计、实验开展以及实验结果获得与处理等环节还存在一些瑕疵,这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梓萌[2](2012)在《保温杯,你能让人放心吗》文中研究说明冬天的脚步越来越近了,窗外还会时不时地飘起阵阵雪花,无论你走到哪里,身在何处,都渴望能喝上一口热乎乎的水,哪怕只是白开水,那一股股扑鼻的热气也会让你暖到心底。在这个冬季,一个个小小的保温杯似乎一下子受到了人们的热宠。无论是大商场还是小店铺,各式各样、花花绿绿的保温杯都卖得很火。好看归好看,选购保温
沙凤[3](2011)在《初中物理实验探究能力培养中的几个注重》文中研究指明实验探究能力是初中物理教学目标中较高层面的能力目标,它要求学生不仅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同时更侧重于知识的综合驾驭和应用能力.是使学生通过实验探究逐步形成较为完整、科学的物理思维习惯的过程.因此它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同时也是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技能方面设定的教学目标,更是近年来中考命题重点考查内容之一.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总结了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几个必须注重的方面.
朱伟强[4](2010)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让学生敢于向权威挑战》文中指出当今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创造力的培养还是有一定弊端.通常是答案唯一,千篇一律.学生逐渐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只要老师说的、书上写的、标准答案上说的都是对的.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
樊勇[5](2010)在《教会学生如何“评估”——浅谈科学探究中评估的角度》文中研究说明纵观近几年各地的中考试卷,评估是其中的一个考试热点.在科学探究中由于评估不影响探究结论的得出和实验的完成,往往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另一方面,由于没有掌握评估的方法和知识水平的限制,
曹颐平[6](2009)在《热学中图象题考点解析》文中研究指明物理教学中,经常用语言、文字或图表描述物质的物理特性,而这三种方式中,用图表描述物质的物理特性最简明直观。图表类题目将物理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渗透在其中,不仅考察学生利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还考察学生综合应用物理知识的能力。笔者以近两年部分中考题为例,讨论热学中的图表类题目。
李春捷[7](2008)在《温度计随堂练习》文中研究表明
叶兵[8](2007)在《初中物理科学探究试题命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义务教育初中物理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它对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树立正确的价值判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在初中物理考试评价中如何对学生的探究能力进行有效的考查,探究试题能否对物理教学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这是困扰广大初中物理教师的一个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对深化初中物理教学改革有着积极的意义。本论文是作者在工作实践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教育测量相关理论,围绕初中物理科学探究能力考查的三个问题进行了初步的分析与研究。即:“考什么?”——借助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初步研究了初中物理科学探究的考查目标、内容及应该达到的标准。从科学探究的要素、探究的知识与技能和学生的阅读分析推理的能力三个维度初步构建了初中物理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要求。“怎么考?”——结合具体实例分析了探究性试题的题型及功能,提出了探究试题命制的一般技术及注意点等。从选材与立意、搭架与构题、加工与调整、审查与复核四个方面探讨了探究试题的命题技术,并重点讨论了评分标准的制定应注意的问题。“考得怎样?”——围绕初中物理考查目标命制了一份考查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试卷,在部分学校进行了检测,并对检测情况进行了初步的分析,验证了笔试考查情况与学生探究能力间的正相关关系。
武富桃[9](2007)在《第二篇 知识板块分类训练》文中提出
石志芬[10](2006)在《2006年北京市中考大纲卷与课标卷的比较》文中研究表明 新课程已全面展开,如何把握中考新动态,是教学中应该关注的问题.本文对北京市2006年高级中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物理试题——大纲卷和课标卷共性及特点给出简单分析,并就其中的新变化进行简单探讨.一、两卷特点北京市2006年物理中考试题分为大纲卷和课标卷,但无论是大纲卷还是课标卷,从内容和题型设计上都不同程度地渗透了新课程基本理念,体现了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考查.内容上立足基础,又注重知识应用和理论联系实际;题型设计上增加了应用性、能力型试题,实验题注重实验能力、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在主要发挥中考甄别与选拔功能的同时,对初中物理教学起到了
二、热水瓶的保温效果与盛水量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热水瓶的保温效果与盛水量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科学学科能力测评框架构建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研究概述 |
1.1 研究缘起 |
1.1.1 研究背景 |
1.1.1.1 能力培养——科学素养的核心内容 |
1.1.1.2 能力发展——终身学习的永恒追求 |
1.1.1.3 能力表现——学业成就的重要组成 |
1.1.1.4 能力教学——有效教学的实践诉求 |
1.1.1.5 能力评价——教育评价的本质回归 |
1.1.2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科学课程标准中能力要求分析 |
1.1.2.1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科学课程标准中能力要求 |
1.1.2.2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科学学科能力要求重构的必要性分析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际学科能力测评模型简介 |
1.2.2 我国关于学科能力的相关研究 |
1.2.2.1 我国学科能力研究缘起 |
1.2.2.2 我国各主要学科的相关研究 |
1.2.2.3 有关能力结构的应用研究 |
1.2.3 科学学科能力——一个值得期待的研究领域 |
1.3 研究设计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目标 |
1.3.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3.4 研究进程及主要研究方法 |
1.3.4.1 学习进程理论与实践研究 |
1.3.4.2 Rasch测量模型简介 |
1.3.4.3 基于Rasch模型的测量建构 |
1.3.4.4 因素分析法及其在教育研究中的应用 |
1.3.5 论文整体框架 |
1.4 研究创新 |
1.5 研究意义 |
1.5.1 有利于科学学科能力的有效测评 |
1.5.2 有利于科学课程改革的深化推进 |
1.5.3 有利于科学教育研究成果的丰富 |
第二部分 理论研究 |
2.1 学科能力 |
2.1.1 能力与智力 |
2.1.2 能力与知识 |
2.1.3 能力与技能 |
2.1.4 能力与思维 |
2.1.5 能力的内涵 |
2.1.6 学科能力 |
2.2 义务教育教育阶段(7~9年级)科学学科能力测评框架 |
2.2.1 科学学科的本质要求 |
2.2.1.1 科学及其本质的认识 |
2.2.1.2 科学学科学习的特殊要求 |
2.2.2 各国(地区)科学课程文件中学科能力要素分析与比较 |
2.2.2.1 各国(地区)科学课程文件中学科能力要求 |
2.2.2.2 各国(地区)科学课程文件中学科能力要求比较分析及启示 |
2.2.3 科学学业水平测试的能力因素分析 |
2.2.3.1 科学测试卷中的能力考查要求分析 |
2.2.3.2 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
2.2.3.3 各能力要素间的关系分析 |
2.2.3.4 能力因素分析小结 |
2.3 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科学学科能力测评框架的建构 |
2.3.1 科学学科能力要素 |
2.3.1.1 科学学科能力要素的确定原则 |
2.3.1.2 科学学科能力要素的筛选 |
2.3.2 科学学科能力水平层次界定 |
2.3.2.1 科学概念学习领域学科能力水平层次界定 |
2.3.2.2 科学符号学习领域学科能力水平层次界定 |
2.3.2.3 科学模型学习领域学科能力水平层次界定 |
2.3.2.4 科学实验学习领域学科能力水平层次界定 |
2.3.2.5 科学计算学习领域学科能力水平层次界定 |
第三部分 实证研究 |
3 研究一: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科学学科能力测验工具的开发及优化 |
3.1 上海市初中生科学学业水平测试实践启示 |
3.1.1 科学概念类试题的项目难度与学生能力对应 |
3.1.2 科学模型类试题的项目难度与学生能力对应 |
3.1.3 科学实验类试题的项目难度与学生能力对应 |
3.1.4 小结 |
3.2 测验工具的开发过程 |
3.3 测验工具的编制 |
3.3.1 测验工具中各道试题的能力归属 |
3.3.2 测验工具中的试题举例介绍 |
3.4 测验工具的质量与优化 |
3.4.1 试测样本 |
3.4.2 第一轮试测数据分析 |
3.4.3 测验工具的修订 |
3.4.4 测验工具优化后的质量分析 |
3.5 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科学学科能力测评框架的微调及项目对应 |
3.5.1 科学概念学习领域的能力水平 |
3.5.2 科学符号学习领域的能力水平 |
3.5.3 科学模型学习领域的能力水平 |
3.5.4 科学实验学习领域的能力水平 |
3.5.5 科学计算学习领域的能力水平 |
3.5.6 科学学科能力测评框架的修正结果 |
4 研究二:初中生科学学科能力水平及其发展研究 |
4.1 研究过程 |
4.1.1 测试样本 |
4.1.2 研究内容 |
4.1.3 数据处理 |
4.1.4 能力水平与测试项目的对应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总体情况 |
4.2.2 不同年级学生总体/分项科学学科能力比较 |
4.2.2.1 不同年级学生总体科学学科能力比较 |
4.2.2.2 不同年级学生科学概念学习领域学科能力比较 |
4.2.2.3 不同年级学生科学符号学习领域学科能力比较 |
4.2.2.4 不同年级学生科学模型学习领域学科能力比较 |
4.2.2.5 不同年级学生科学实验学习领域学科能力比较 |
4.2.2.6 不同年级学生科学计算学习领域学科能力比较 |
4.2.3 不同水平学生分项科学学科能力比较 |
4.2.3.1 群体划分 |
4.2.3.2 不同水平学生科学概念学习领域学科能力比较 |
4.2.3.3 不同水平学生科学符号学习领域学科能力比较 |
4.2.3.4 不同水平学生科学模型学习领域学科能力比较 |
4.2.3.5 不同水平学生科学实验学习领域学科能力比较 |
4.2.3.6 不同水平学生科学计算学习领域学科能力比较 |
4.2.4 不同地区学生总体份项科学学科能力比较 |
4.2.4.1 不同地区学生总体科学学科能力比较 |
4.2.4.2 不同地区学生科学概念学习领域学科能力比较 |
4.2.4.3 不同地区学生科学符号学习领域学科能力比较 |
4.2.4.4 不同地区学生科学模型学习领域学科能力比较 |
4.2.4.5 不同地区学生科学实验学习领域学科能力比较 |
4.2.4.6 不同地区学生科学计算学习领域学科能力比较 |
4.2.5 不同性别学生总体/分项科学学科能力比较 |
4.2.6 初中生科学学科能力与理科学科学业水平的相关情况 |
4.3 小结 |
5 研究三:初中科学试题能力考查倾向分析 |
5.1 研究过程 |
5.1.1 试题分析模式 |
5.1.2 试题特征量化比较过程 |
5.1.3 研究者信度分析 |
5.2 研究结果与讨论 |
5.2.1 初中科学试题的结构特征描述 |
5.2.1.1 初中科学试题的题型结构 |
5.2.1.2 初中科学试题的信息呈现方式 |
5.2.1.3 初中科学试题的试题情境创设 |
5.2.2 中考科学试题学科能力考查倾向的共时比较 |
5.2.2.1 各学习领域学科能力考查总体情况 |
5.2.2.2 各学习领域学科能力考查知识点选用情况 |
5.2.2.3 各学习领域学科能力考查倾向的地区差异 |
5.2.3 中考科学试题学科能力考查倾向的历时比较 |
5.2.3.1 各学习领域学科能力考查总体历时比较 |
5.2.3.2 各学习领域不同层次的学科能力考查历时比较 |
5.2.3.3 各学习领域学科能力考查知识点的历时变化情况 |
5.2.4 初中科学试题学科能力考查倾向的学段比较 |
5.2.4.1 该地区中考科学试题中各学习领域学科能力考查情况 |
5.2.4.2 各学习领域不同层次的学科能力考查的学段变化 |
5.2.4.3 各学段学科能力考查知识点的变化情况 |
5.3 小结 |
6 研究四:初中科学课堂学科能力教学分析 |
6.1 研究过程 |
6.1.1 研究样本的选择 |
6.1.2 科学学科能力“融入方式”的确定 |
6.1.3 科学学科能力及其层次的确定 |
6.2 研究结果与讨论 |
6.2.1 初中科学课堂教学学科能力融入方式的探讨 |
6.2.1.1 总体情况 |
6.2.1.2 不同课型科学课堂教学学科能力融入方式 |
6.2.1.3 不同性别教师科学课堂教学学科能力融入方式 |
6.2.1.4 小结 |
6.2.2 初中科学课堂学科能力教学状况 |
6.2.2.1 整体情况 |
6.2.2.2 科学教师学科能力培养状况的多维度比较 |
6.2.2.3 科学教师学科能力教学与中考试题学科能力考查一致性分析 |
6.2.3 课例分析 |
6.2.3.1 《健康》教学课例的分析 |
6.2.3.2 《化学式及化学方程式》教学课例的分析 |
6.2.3.3 《电路图》教学课例的分析 |
6.2.3.4 《欧姆定律》教学课例的分析 |
6.2.3.5 《溶液的浓度》教学课例的分析 |
6.3 小结 |
6.3.1 初中科学教师学科能力教学倾向 |
6.3.2 初中科学教师学科能力的教学建议 |
第四部分 研究总结 |
7.1 研究结果 |
7.2 研究反思 |
7.3 研究展望 |
附录 |
附录一:2012年上海市初中生科学学业水平测试卷 |
附录二:中学生科学学科能力测验试题(预测试题) |
附录三:中学生科学学科能力测验试题(第二轮及终测试题) |
附录四:2011年版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内容标准(摘录) |
参考文献 |
中文文献 |
英文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保温杯,你能让人放心吗(论文提纲范文)
想买———不知买啥的好 |
检测———问题还真不少 |
选购———“六看”一个也不能少 |
相关链接: |
(3)初中物理实验探究能力培养中的几个注重(论文提纲范文)
1 注重基础知识、突出完整知识结构 |
2 注重联系实际, 突出从生活走向物理, 让物理走进生活 |
3 注重学科渗透, 拓展学生探究思维, 形成发散性思维 |
4 注重学生探索能力的培养, 突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
(4)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让学生敢于向权威挑战(论文提纲范文)
1 不唯书, 只唯实 |
猜想一: |
猜想二: |
猜想三: |
猜想四: |
2 不唯权, 只唯是 |
3 不从众, 只求真 |
(6)热学中图象题考点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利用坐标图象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
1、第一小题,将实验记录数据误写成“温度差”。 |
2、第二小题,把纵坐标看成温度,误认为盛水量为1.4L时,水的温度最高,保温性能最好。 |
二、利用坐标图象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
1、第一小题,误认为A烧杯中的水质量少,所以沸点较高。 |
2、第二小题,将A、B两种图象不同的原因回答成“初温”、“沸点”。 |
三、利用坐标图象培养学生推理计算的能力 |
1、误认为水的沸点应该是100℃,而本题的水还没有达到沸点,继续加热1min水的温度可以达到100℃。 |
2、计算热量时没有把(前4分钟)水的初温及末温看清楚,把温度变化量写错。 |
四、利用坐标图象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的能力 |
1、在控制变量时误认为不需要控制水的初温,只要用温差比较保温性能就可以了。 |
2、由最后水温相同得出保温性能相同的错误结论。 |
(8)初中物理科学探究试题命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1章 关于科学探究能力及其考查的理性思考 |
1.1 科学探究与科学探究能力 |
1.2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中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 |
1.3 笔试条件下初中物理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要求 |
第2章 初中物理科学探究试题命制的技术研究 |
2.1 考试的题型 |
2.2 试题的难度 |
2.3 科学探究试题命制的一般技术 |
第3章 典型初中物理科学探究试题的命题分析 |
3.1 考查学生提出问题和猜想的能力 |
3.2 考查学生设计和实施科学探究实验的能力 |
3.3 考查学生解释和表达科学探究结果的能力 |
3.4 考查学生反思和评价能力 |
第4章 初中科学探究试题测试情况及分析 |
4.1 试题及测试的基本情况 |
4.2 试题的效度及测试情况的分析 |
4.3 试题的定性分析 |
4.4 试题测试效果的总结 |
第5章 科学探究试题命制研究的进一步思考 |
5.1 思考一:关于考查的目标 |
5.2 思考二:关于考查的内容与形式 |
5.3 思考三:关于考查的试卷结构 |
5.4 思考四:对教学的指导和影响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初中物理探究能力调研测试卷 |
附录2 学生的测试成绩记录 |
附录3 在读期间个人的科研成果 |
鸣谢 |
四、热水瓶的保温效果与盛水量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科学学科能力测评框架构建及应用研究[D]. 龚伟. 华东师范大学, 2014(05)
- [2]保温杯,你能让人放心吗[J]. 梓萌. 大众标准化, 2012(11)
- [3]初中物理实验探究能力培养中的几个注重[J]. 沙凤. 中学物理, 2011(18)
- [4]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让学生敢于向权威挑战[J]. 朱伟强. 中学物理, 2010(20)
- [5]教会学生如何“评估”——浅谈科学探究中评估的角度[J]. 樊勇. 数理化解题研究(初中版), 2010(01)
- [6]热学中图象题考点解析[J]. 曹颐平. 物理教学, 2009(07)
- [7]温度计随堂练习[J]. 李春捷. 中学生数理化(八年级物理)(人教版), 2008(11)
- [8]初中物理科学探究试题命制的研究[D]. 叶兵. 南京师范大学, 2007(04)
- [9]第二篇 知识板块分类训练[J]. 武富桃. 中学课程辅导(九年级), 2007(Z1)
- [10]2006年北京市中考大纲卷与课标卷的比较[J]. 石志芬. 中学物理教学参考, 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