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目前缺乏八类网络人才

我国目前缺乏八类网络人才

一、我国目前奇缺八类网络人才(论文文献综述)

王映骞[1](2021)在《20112020年大众传媒中的幼儿教师形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罗丹[2](2021)在《近二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论文选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薛英杰[3](2020)在《阿拉伯经济伦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国家经济发展受该国资源禀赋、价值观念、经济政策、政治环境、发展阶段、开放程度、国际局势等各种因素影响。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是决定性因素,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才能形成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的促进社会发展的合力。阿拉伯国家在一系列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影响下的社会组织管理是其经济发展的主要内因所在。阿拉伯经济伦理思想是阿拉伯民族、国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为回应自然环境、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的各种矛盾的挑战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反映出阿拉伯民族或国家独特的生存方式、生活态度、发展模式和理论思维。本论文依托作者阿拉伯语语言文化的专业背景,创新性地从语言学与经济伦理学、跨文化交际学相糅合的角度出发,探讨阿拉伯经济伦理问题。论文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六方面,综合经济学、伦理学、宗教哲学、心理学等各学科知识,厘清阿拉伯人经济伦理思想的发展脉络,挖掘阿拉伯经济伦理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论文辨析阿拉伯人在宏观政府经济组织与管理、中观企业组织与发展、微观个人逐利与工作过程中,应遵循的伦理道德规范体系和所遵循的伦理道德规范现实,阐明阿拉伯经济伦理在现代化、全球化作用下调适的可能方向。论文共分6章。第1章:导论。本章阐述了市场经济全球化、现代化背景下“阿拉伯经济伦理研究”的意义;梳理了国内外相关理论问题、研究工作的现状,并对其进行了扼要的评述;提出了本论文所研究的主要对象、框架结构、研究方法以及主要创新之处等。第2章:阿拉伯经济伦理思想。本章从历史的角度梳理了阿拉伯哲学家、思想家、伦理学家的经济伦理思想,追溯出阿拉伯人在人与利、义与利的关系构建上,基本遵循义利结合的原则。这一原则也会向完全趋利与彻底弃利两个极端方向发展,反映了阿拉伯人的极端物质主义和极端遁世主义倾向,这两种极端倾向在近现代大为缓和,更多地转化为世俗与道义的争辩。通过元分析方法,透过阿拉伯谚语格言的内涵寓意,分析辨识阿拉伯人在具体生活实践中的贫富观和经商之道。揭示出阿拉伯人务实追求财富同时也注重逐利求财正当性的唯物态度,以及财富的获得与积累依赖于个人良好道德品质的特征。剖析出阿拉伯商人注重口才、信誉、机敏等道德品质的完善,经商注重市场行情、现金交易、实业投资、货真价实、人际关系、财务自给等方面,消费追求优质优价、积极而适度的方式。第3章:阿拉伯政府经济伦理。本章通过大量史料阐释分析了从前伊斯兰时期阿拉伯部落内外有别、以劫掠为正义的经济道德操守状态,到伊斯兰教创立后,阿拉伯人从游牧区步入农业文明区的过程中,于战争区实行的战利品五分化分配伦理原则符合游牧社会枝型社会结构,于和平区实行的哈拉吉、吉兹耶、欧什尔等赋税伦理体系是为实现在游牧社会的基础上建立“乌玛”的道德目标。以上分析的结论为:阿拉伯帝国赋税伦理在价值尺度上仍以《古兰经》、圣训为准则,其道德目标是维护帝国封建统治,因此其具体税目的伦理适用区间随王朝更替中的政治统治变化常发生变动。在政府经济职能上,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阿拉伯人均认识到政府管理经济的道德责任,强调建立政府管理、监督、服务经济发展的机制。但现代许多阿拉伯国家政府经济职能的道德行为现实与理论上的道德要求相差甚远。第4章:阿拉伯企业伦理。本章从阿拉伯企业所有制、道德关系原则、企业伦理责任、企业管理伦理等四个方面,探析阿拉伯企业伦理的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的构建与实践。利用数据统计,分析阿拉伯企业所有制,以及阿拉伯家族企业的优劣;采用描述方法,透析阿拉伯企业道德原则基于伊斯兰教义务论与部落集体良知论的伦理诉求;总结阿拉伯企业伦理责任的标准体系,并对阿拉伯企业社会责任典范伊斯兰金融机构的道德现象进行了论证考察,发现其社会责任伦理决策指导的理论与现实存在很大差距。在考察阿拉伯企业管理伦理中,通过数据统计分析与历史资料梳理,我们发现阿拉伯家族企业缺乏代际传承计划的原因,既与家长制管理者不愿放权有关,又与遗产均分的传统伦理道德原则有关。阿拉伯现代企业组织行为与管理秩序构建的道德立法和伦理支撑,既有源于伊斯兰教伦理的规范体系,也有源于阿拉伯部落伦理的道德调节,更有现代化的经济行为规范,处在不断变化调整当中。第5章:阿拉伯人工作伦理。本章通过描述方法概括阿拉伯人“工作即崇拜”的概念,阐释新教工作伦理PWE与伊斯兰教工作伦理IWE的共性与个性。依据世界价值观调查项目WVS数据库数据,分析阿拉伯人基本价值观与工作价值观。在个人基本价值取向影响上,阿拉伯人内在具有根性的部落认同传统,历经几千年时代变迁,仍在个人价值导向与行为准则中发挥作用。现代阿拉伯国家因各自基本价值观排序、对工作重要性认知的不同,实际上是多元价值观社会,这对中阿跨文化经济合作具有一定启示。借助WVS数据库,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国家阿拉伯人外在工作价值观、内在工作价值观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发现大部分阿拉伯国家在职业激励上主要期望经济报酬,关注经济理性增长。大部分阿拉伯人已注意到工作的重要性,但时间观念转变困难,竞争意识受传统部落文化、性别文化等影响,难以激活社会整体活力,以权威认同为主的上下级管理也降低了社会整体活力。第6章:结论。本章归纳了阿拉伯经济伦理思想的历史演变、主要特点和未来发展,以及阿拉伯经济伦理在宏观、中观、微观层面的主要特征、原因分析和前景发展,并对未来所能继续开展的学术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

丁志国[4](2019)在《回龙观地区公共服务设施优化对策研究》文中认为大型居住区,是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由政府主导设立的以满足疏散中心城区人口,以居住功能为主的城市边缘集团,辅以一定的公共服务设施,是城市快速扩张孕育的产物。由于规划标准和实施的滞后性、空间不可替代性以及产业与居住功能融合带来的人口快速聚集等原因,大型居住区的现状公共服务设施供给情况受到极大挑战。本文立足公共服务设施空间优化的视角。首先梳理了北京市大型居住区的成因、演变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大型居住区与公共服务设施供需的矛盾逻辑关系,寻找大型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更新规划的价值和意义;随后简要回顾了公共服务设施领域涉及的相关理论及国内外研究进展,并选取了国外三个典型案例进行案例分析;实证研究部分,以北京市昌平区回龙观居住区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该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存在的问题及形成的原因。本文通过系统地阐述回龙观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历史发展情况及存在问题,依托相关理论基础,通过采用指标评测法等方法分析相关数据,并结合居民行为空间特征及地区行政界线对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进行归类分析,提出回龙观地区公共服务设施的优化对策,形成可以指导北京其他大型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更新规划的建议。

刘锦前[5](2019)在《新时代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合作研究 ——一种地缘功能主义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环喜马拉雅区域所处位置战略地位特殊,自19世纪以来长期成为包括麦金德在内的陆权论学者热议的一个兵家必争之地。从当前社会发展进程来看,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仅直接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与幸福指数,也关乎中国边疆稳定乃至“一带一路”建设的顺利开展程度。而从地区整合的长远角度讲,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也将为亚洲繁荣做出更大贡献,还将为推动世界多极化、促进国际和平与稳定奠定坚实基础。由此可见,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合作能否有序推进,当地居民能否安居乐业,不仅对域内国家来讲显得极其重要,更是对当前“逆全球化”现象抬头之际广大发展中国家如何通过跨地区经济合作来实现社会稳定并优化经济结构的一个考验。本文主要就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合作现状、态势特点、主要影响因素、可行路径、合作模式与机制建设以及外溢效应等重要问题展开分析论证。论文在对区域经济合作理论、相互依存理论、地缘功能主义等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梳理思考的基础上,在对跨国次区域经济合作相关问题考察研究的同时,结合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发展现状与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思考与研判地区发展的新合作模式、可行方案等,以期从理论与现实两个层面对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进行剖析论证,并提出一些有价值的研判建言。本文写作宗旨在于,通过围绕上述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合作一系列相关问题的国际政治经济学考察论证,希冀在理论层面能在总结学界既有成果的基础上开拓新的研究视角,实践上把握好中国对外战略特别是针对周边跨区域合作推进方向,为我国周边战略特别是南亚战略制定与调整提供一些背景资料和决策参考。在为中国陆疆安全建设提供思路的同时,尝试探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地区层面的实践路径,以及探求如何通过功能性合作来带动高政治领域问题的解决,期望最终能够给国际社会不同国家间就战略互信问题、历史遗留问题等妥善解决提供一种思路借鉴。本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构成。其中绪论部分在阐述本文研究选题的由来背景、学术价值与社会意义以及重要概念说明之后,主要就这一选题国内外相关研究情况进行梳理总结,并交待本篇论文的研究目标与方法、创新与不足等。正文部分主要内容概述如下:第一章,重点就研究的相关理论、概念等进行阐释,特别对区域经济学的增长三角理论、相互依存理论、地缘功能主义等进行梳理与分析界定,为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合作研究提供理论依据。论述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合作建设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明确本文研究的方向和探讨的空间。第二章,展开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现状与合作挑战问题的考察分析。主要从域内各国经济发展最新情况、各国与中国经贸合作等角度分析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合作发展态势特点,在此基础上深入挖掘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合作的竞合关系、经济权力空间等交互因素,并就贸易保护主义问题,腐败问题等进行解析。第三章,对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要特征与发展态势进行归纳探讨。从发展态势看,环喜马拉雅区域国家间跨界经贸联系加强是该区域经济发展与合作正在呈现出的重要特点之一,而贸易的不平衡性日渐加剧、能源安全供给脆弱性等缺陷也需要引起关注。值得强调的是,域内大国之间特别是中印围绕经济权力博弈力度加大。本章认为,中长期时空环境下域内国家应积极通过完善与构建跨国次区域经济合作机制来对冲外来力量活动对该区域带来的冲击。第四章,研究可能对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合作造成影响的各类因素。如中国与印度战略上互信不足,脆弱的印巴关系,域内国家间长期存在的零和博弈思维与负面情绪等。此外,本章还就当前世界主要大国如美国、日本、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围绕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合作主要立场、观点等进行概述分析,研判当前相关国际与地区组织如上海合作组织、南亚区域合作联盟(南盟)等主要作用角色,以及国际非政府组织如环保组织、人权组织等在此问题上的最新立场与作为。本章还对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合作具有重要影响的民族情感因素进行分析。第五章,着力分析新时代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合作路径。本章重点探讨“一带一路”背景下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合作的具体可行性方案,主要从合作空间布局、合作主导力量、合作具体领域等不同角度展开分析。作为本章重点部分,论证孟中印缅、中尼印、中巴阿、中斯巴马四线成片的区域经济合作空间布局。在此前后还对世界经济轴心东移的积极效应以及香客之路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的联动进行评述。第六章,围绕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合作模式创新与机制完善进行建言。主要基于价值链视角提出跨国次区域产业项目合作模式,并分析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价值效应;针对域内特有的文化传承和社会环境,提出强化感情纽带建设和重视共情环境构建思路;在对区域合作既有机制作用进行归类分析基础上,探讨功能性新合作平台的建设,强调中印战略对话对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建设的关键意义。第七章,作为案例分析部分主要围绕环喜马拉雅区域水环境治理取得的一系列进展情况展开论述,并对在水环境治理方面面临的各类难题进行深度剖析。该地区水资源争夺不仅严重影响了国与国间关系,甚至成为当前地区关系紧张的催化剂。当前,域内国家在水环境治理合作的道路上可谓一波三折。该地区特殊的“历史记忆”导致彼此间命运共生理念认同难度大,“战略互信”的缺失又制约着国家层面友好关系的拓展。笔者认为包括中国在内的域内各方应以共同参与水环境治理为契机,推动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合作向地区利益整合的方向发展,保护域内生态环境的同时也给域内其它领域合作提供经验。第八章作为本文论述的理论落脚点和现实意义所在,重点聚焦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合作带来的外溢效应研判。具体围绕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合作深度开展进程中经济秩序的重构空间、安全合作进展和低频度军备竞赛问题等进行评估。研判功能性经济合作基础上的新规范形成及其反作用,并探高政治领域合作可能的进展方向等。论文最后结语部分主要对本文研究的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合作重要观点进行概述提炼,并指出论文中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等。

罗巍(ORLANDI GIORGIO)[6](2019)在《欧美学者汉语上中古音研究史》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对欧美学者上中古音研究进行穷尽式的分析,并且强调欧美学者在上古音和中古音研究上的成绩(和局限),以及对不同时代和不同国家的西方学者的构拟和研究方法进行全面的介绍。本文以瑞典汉学家高本汉(Bernhard Karlgren)对上古音和中古音研究为核心部分,但这一点并不代表本文将忽略近代欧美先驱者,如马士曼(Joshua Marshman)、艾约瑟(Joseph Edkins)、湛约翰(John Chalmers),等等。本文主要分六章:(一)第一章,主要讨论研究欧美汉语上中古音学史的价值、理论、方法以及创新点;(二)第二章,可被视为“中外对比视野下的中国上中古音研究回顾”。本章按照音韵学发展来分期。在回顾中国传统研究史之後,本章主要讨论中国传统学者的成绩和局限,将中国研究方法与每外形成对比,尤其是西方研究方法,即分析欧美学者大规模的研究所继承的学术传统这样就构成了下一章展开的欧美学术史背景;(三)第三章,主要讨论近代欧美人尤其是传教士对汉语上中古音研究的贡献。其中,成就最大的是英国传教士艾约瑟(Joseph Edkins)。最早的汉语上古音构拟出自艾约瑟的笔下;(四)第四章主要讨论高本汉对汉语音韵学和形态学所作出的贡献。此外本章还讨论高氏系统对後人(包括中国和日本学者在内)的影响,以及後人对高氏系统的接受度和批评;(五)第五章,主要讲高本汉之後的学者,从着名的法国语言学家马伯乐(Henri Maspero)和奥德利库尔(Andres Georges Haudricourt)到加拿大汉学家和历史学家蒲立本(Edwin Pulleyblank)到苏联的雅洪托夫(Sergei Yaxontov),从俄罗斯的斯达罗斯金(Sergei Starostin)到美国汉学家白一平(William Baxter)教授;(六)第六章,主要讨论白式系统後新的研究方法和构拟系统,如许思莱(Axel Schuessler)或白沙(Baxter&Sa.gart)系统。本章还讨论有关上古音构拟的一些问题以及上中古音研究的未来。

秦洁雯[7](2014)在《我国出版物市场体系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1999年,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主任曾培炎在《关于199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199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推进文化、教育、非义务教育和基本医疗保健的产业化”,这是文化产业第一次被正式纳入国家发展计划的政策,也是作为文化产业子系统的出版业产业化的开端。出版产业经过10多年发展取得了很多成绩,但也存在许多问题。如内容同质化、图书价格虚高、恶意价格战、库存高、传统出版企业与数字出版企业协作性不强等。直到2011年4月20日,《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将基本建立起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健康繁荣的现代出版物市场体系作为“十二五”时期新闻出版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随着行政部门对建设出版物市场体系的重视,众多学者也逐渐对出版物市场体系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和剖析,为建设出版物市场体系献计献策。出版物市场体系是出版产业的载体,建立出版物市场体系有利于推进我国出版产业的繁荣发展。基于这样的认识,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我国出版物市场体系展开研究(仅限于我国大陆地区)。本文以产业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复杂科学管理等相关理论为指导,系统分析了我国出版物市场体系的发展现状,指出了出版物市场体系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出版物市场体系的建设目标,并构建了基于出版要素市场推动的出版物市场体系运作模式,同时提出了建设出版物市场体系的思路,初步形成了建设出版物市场体系的理论体系。总的来说,本文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研究的。第一章,首先,对出版物市场体系建设的背景与意义进行了分析,明确了本论文选题的必要性。其次,在对已有出版物市场体系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明确了本论文要研究的内容,理清了研究思路。第二章,对出版物市场体系的基础理论进行探讨。本章以市场体系概念及其发展历程为基础,结合出版业发展现状,对出版物市场体系的概念内涵、出版物市场体系的类型、出版物市场体系的特征及出版物市场体系建设的意义进行尝试性的探究,为本文的研究开展打下了理论基础。出版物市场体系是由出版物市场交易中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出版商品市场和出版要素市场共同构成的有机系统。按照交换对象属性可分为出版商品市场和出版要素市场两类,而按照市场的基本功能可分为教育出版市场、专业出版市场和大众出版市场三类。出版物市场体系除了具有一般出版物市场体系的统一性、开放性、竞争性、有序性外,还具有不同于其他商品经济领域的特征,如出版物生产目的的非赢利性、出版物产品使用价值的精神性、出版物市场交换价格的背离性、出版物市场消费的非消耗性。第三章,对我国出版物市场体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具体来说,本章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出版商品市场的基本情况。以产业组织理论为指导,从出版商品市场发展规模、出版商品市场发展结构、出版商品市场运行效率三个方面展开分析;二是出版要素市场的基本情况。依据出版要素市场的类型,分别论述了出版生产资料市场、出版资本市场、出版技术市场、出版人才市场这四类出版要素市场的基本情况;三是出版物市场体系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出版商品市场运行效率低下、出版要素市场建设进度滞后、出版物市场体系中非市场行为普遍、出版物市场体系建设不规范。第四章,我国出版物市场体系建设目标与运作模式的构建。首先,构建了我国出版物市场体系的评价体系。即以图书出版市场为例,设计指标体系,运用SPSS18.0软件对相关指标进行因子分析,得出我国出版物市场体系需是有效竞争、融合发展和个性化需求生产的市场体系;其次,在评价体系的基础上,依据国内出版物市场体系发展现状及国外出版物市场发展经验,构建了我国出版物市场体系建设目标以及适合我国的,基于出版要素市场推动的出版物市场体系运作模式;最后,提出实现我国出版物市场体系目标的原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原则:一是要协调出版物市场体系的文化性与经济性;二是要明确政府和市场机制在出版物市场体系资源配置中的角色;三是要适应出版行业发展趋势。第五章,加强我国出版物市场体系建设的思路。本章以复杂科学管理理论为指导,采用逆向思维方式,针对我国出版物市场体系建设目标及其运作模式,结合我国出版物市场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我国出版物市场体系建设的思路。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建设:一是大力加强现代出版要素市场建设。从积极培育现代出版要素市场主体;科学降低出版要素市场交易成本;创造出版要素市场发挥作用的条件三个方面进行建设。二是优化出版物市场体系的资源配置。包括开发出版企业的资源配置能力;创新出版物市场体系资源开发方式;加大出版物市场体系资源开发力度。三是改善出版物市场体系的发展环境。调控出版物市场体系的宏观环境;规范出版物市场体系的行业环境;优化出版物市场体系的企业环境。第六章,结论与展望。本章是对本论文的总结,通过研究,本文得出了三个结论:一是出版物市场体系的形成是一个不断打破垄断的过程;二是出版物市场体系的完善实质上是一个出版产业组织结构优化的过程;三是出版物市场体系的成熟依赖于整个国民经济市场体系的动态完善。同时,还对论文的不足之处进行了反思,今后将不断深化研究。

卢伦慧[8](2013)在《重庆市旅游业增加值测算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重庆经济的快速发展,重庆市政府对旅游业发展也愈来愈重视。发展旅游业,不仅对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更是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统筹的有效途径。重庆市旅游业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产业规模不断壮大,2010年,重庆旅游总收入达到917亿元,旅游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一个重要产业。伴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趋势,测算旅游业的贡献已成为非常紧迫的课题,而如何科学、全面地去测算就显得尤其重要。目前的国民账户统计体系中,旅游业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经济部门,现有的统计指标同样也不能全面反映其真实情况。因此,如何寻求一个科学的方法来测算出我市旅游产业的贡献,将对全面认识旅游业的地位和作用有非常突出的意义。本文通过重庆市2011年旅游花费调查所获得的数据,结合重庆市2007年投入产出表,研究重庆旅游业增加值的测算方法,并通过投入产出模型分析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力和对就业的促进力。投入产出模型是用于分析经济体系中各个产业之间的关联效应,衡量各个产业部门之间消耗和分配的相互依存关系的有效工具。本文首先对TSA-RMF中关于旅游业增加值核算的内容进行整理,界定出旅游业增加值的一般概念,然后结合重庆市现有的数据条件,探讨进行重庆市旅游业增加值核算所需的产品和生产活动分类,并进而提出重庆市旅游业增加值核算的方法和步骤,最后,运用可获取的数据,计算出2011年重庆市旅游业增加值。具体的篇章结构如下。第一章绪论,本章主要内容有四个方面,①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简述旅游业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性;②国内外研究现状,阐述国内外目前对旅游业增加值测算的研究情况;③对旅游业概念界定,本节从本文研究的角度对相关概念做了界定;④介绍本文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第二章是对旅游业研究理论的介绍,主要介绍了旅游卫星账户、投入产出法和因子分析法。第三章是旅游业增加值测算,本章测算了2011年重庆市旅游业增加值的数值。第四章是旅游业对经济影响的分析,本章主要采用投入产出法分析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力和对就业的促进力。第五章是重庆市旅游业综合发展水平因子分析,本章通过对全国范围内各地区的旅游业发展水平进行因子分析,最后对重庆市旅游业在全国水平的地位和优势进行针对性的评价。第六章是结论及政策建议,本章主要根据前面对旅游业增加值测算的结果和分析提出重庆市旅游业发展的策略。

伏泉[9](2013)在《新中国日语高等教育历史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是关于新中国日语高等教育发展历史的整体性研究,通过回顾和整理新中国成立至今与我国日语高等教育相关的发展情况,并结合新中国六十多年来社会政治经济环境以及中日关系的变化,分析我国日语高等教育的成长轨迹,在整理前人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分析了社会形势和社会教育观念的变化对日语高等教育产生影响的机制和原理,总结了历史经验教训,探讨了具有中国本土化特色的日语高等教育活动规律。本论文由引论、上篇、下篇三部分构成。引论部分首先简要地对新中国日语高等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性质和地位做一确定,归纳一些对论题研究有启示性意义的高等教育学普遍理论以及教学分析视角、教学过程各要素的评价方法等,为论题研究提供必要的思路和指导。接着对论题的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做了介绍,此外还介绍了目前有关我国外语教育史的研究现状和国内外特别针对我国日语高等教育史开展过的先行研究,找到论文要达到的目标和突破的问题点。为了能够使论题具有更完整的历史脉络,注重历史发展的继承和延续,引论还对我国古代和近代的日语教育做了简要回顾,梳理了日语教育在古代中国的早期传播和近代中国的初步发展,为研究做了铺垫。论文正论部分的上篇是对新中国日语高等教育发展的总体概述,分为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创始阶段(1949--1966)、文革前期的空白断档和后期的恢复过渡阶段(1966--1977)、改革开放后的迅速发展阶段(1977--1999)、大众化教育背景下的跨越式发展阶段(1999至今)四个阶段,分别从社会背景和政治经济环境、本科日语专业建设、研究生日语专业建设、公共日语课建设、其他各类日语高等教育建设、全国性组织及其活动和文件期刊、日语专业的社会服务这七个方面展开,在总体概观中,结合了有代表性的院校个案,比较了这些个案的共性和差异。在社会背景和政治经济环境中,从国内政治运动、经济形势、与日本的外交关系、与日本的经济贸易往来等几个方面考察,明确不同时期的日语高等教育所处的外部大环境。在本科和研究生日语专业建设中,从创建的院校数量、招生规模、课程设置、使用的教材特点、教学方法等几个方面考察。在公共日语课建设中,重点从科技日语教学特点、教材建设、侧重读写的教学方法等几个方面考察。全国性组织及其活动主要从指导委员会和教学研究会、大平班等几个角度考察,文件期刊主要从教学计划和大纲、《日语学习》等几个期刊考察,社会服务主要从科技日语书籍、广播和电视日语教材的角度考察。正论部分的下篇是对新中国日语高等教育的思考,在基于上篇史实基础上,涉及了十一个方面的观点:即:国内环境和中日关系与日语高等教育相互作用和影响、日语高等教育始终体现着教育活动本质和中国特色、四类院校在日语人才培养上既有区别又有共性、日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式虽呈现多样但本质不变、六十年在语言技能训练方法上积累了很多经验、人才培养目标是语言技能上的“专”和专业领域内的“通”、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共同存在并反映社会的不同需求、教师评价体系是影响日语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专业日语与公共日语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办好中学日语对日语高等教育有促进作用、日语高等教育中有着日本友好力量的参与。最后,论文对新中国日语高等教育的发展轨迹和其中蕴含的教育思想作了归纳,对未来的发展作了展望。论文除了参考着作文献外,还对六十年来,特别是前四十年里全国高校主要使用的日语教材进行了分析,通过教材探究编写者的思路和还原当时的教学情况。此外,论文还通过走访,整理了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洛阳外国语学院七所院校的日语专业老前辈对过去教学回忆的口述内容,将这些活的历史也作为材料引用在论文中。这些院校都是在新中国日语高等教育发展中历史悠久、积淀深厚、对日语高等教育贡献大、代表性强的院校,可以说,以他们为代表的这些院校是新中国日语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火种,有了他们,才有了今天发展的局面。通过访谈获得的信息充实了论文细节,力图重现这些院校在日语教育草创期里的具体做法和有益经验。论文通过回顾日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对专业内的不同培养方向以及与其他学科专业课程复合的模式进行了思考,通过分析教材特点,分析传统的语法翻译教学法和曾经一度流行的听说领先教学法、直接教学法等方法,对不同时代和条件下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的语言运用技能的实践经验进行了总结,找到了教师在结合中国学生实际创造有本土化特色的日语教学方法上的智慧。论文通过多角度梳理史实,重温了一代又一代教育者在教学和科研中付出的努力,也看到了外部环境的变化对日语高等教育的影响机制,探讨了在多方合力作用下的日语高等教育这一社会活动的规律。

蒋艳红[10](2012)在《江苏省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策略研究》文中提出《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指出,教育信息化对于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推进教育均衡、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创新人才,乃至全面实现教育公平与构建学习型社会都具有重要作用,以教育信息化引领和带动教育现代化,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作为孕育新理论、产生新科技的高校,理应引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高校教育信息化是高校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助推剂。江苏作为实现“两个率先”的先进省,作为教育大省、经济强省,其高校数量位居全国之首,研究江苏省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对推进全国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文献研究,了解国内外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现状及最新的发展;对江苏省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和总结,并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掌握江苏省高校教育信息化在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教学信息化、管理体制、人才队伍、保障体系等五个方面的发展现状;选取国内外教育信息化建设成效显着的或有独到做法的中山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扬州大学、江苏师范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为例,提取经验;立足江苏实际、结合国内外高校教育信息化的经验,从六个方面提出江苏省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策略:转变发展思想;教学应用为先;改革管理体制;资源共建共享;提升队伍;完善保障体系。通过本文对江苏省高校教育信息化的研究,期望对江苏省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我国目前奇缺八类网络人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目前奇缺八类网络人才(论文提纲范文)

(3)阿拉伯经济伦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RT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来源及其价值与意义
        1.1.1 选题来源
        1.1.2 理论价值
        1.1.3 现实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经济伦理学发展概述
        1.2.2 阿拉伯经济伦理研究文献述评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与篇章结构
        1.3.3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2章 阿拉伯经济伦理思想
    2.1 阿拉伯经济伦理相关定义
        2.1.1 阿拉伯的道德与伦理
        2.1.2 阿拉伯的市场与经济
    2.2 伊斯兰教经济伦理思想
        2.2.1 宗教赏罚理论中的经济伦理观
        2.2.2 商贸交易理论中的经济伦理观
    2.3 阿拉伯人的义利之辩
        2.3.1 古代阿拉伯人的义利之辨
        2.3.2 近现代阿拉伯民族主义世俗物质论
        2.3.3 现代伊斯兰复兴主义的道德经济论
    2.4 阿拉伯人的贫富观与经商之道
        2.4.1 阿拉伯谚语格言与贫富观
        2.4.2 阿拉伯谚语格言与经商之道
        2.4.3 贾法尔的《最佳商贸指南》
    2.5 结语
第3章 阿拉伯政府经济伦理
    3.1 早期阿拉伯社会经济伦理
        3.1.1 前伊斯兰时期部落经济伦理
        3.1.2 伊斯兰教产生的背景和影响
        3.1.3 麦地那社团经济政策与道德评价
    3.2 阿拉伯帝国政府经济伦理
        3.2.1 阿拉伯帝国财政赋税伦理
        3.2.2 阿拉伯财政赋税伦理思想
        3.2.3 阿拉伯帝国政府经济伦理
    3.3 现代阿拉伯国家政府经济伦理
        3.3.1 阿拉伯国家经济发展概况
        3.3.2 阿拉伯经济一体化与伊斯兰金融实践
        3.3.3 阿拉伯政府经济行为与道德责任
        3.3.4 阿拉伯政府经济行为道德问责
    3.4 结语
第4章 阿拉伯企业伦理
    4.1 阿拉伯企业制度概况
        4.1.1 阿拉伯国有企业概况
        4.1.2 阿拉伯家族企业概况
        4.1.3 阿拉伯家族企业优劣
    4.2 阿拉伯企业道德原则
        4.2.1 企业与伊斯兰教义务论原则
        4.2.2 企业与部落集体良知论原则
    4.3 阿拉伯企业伦理责任
        4.3.1 现代阿拉伯企业社会责任
        4.3.2 阿拉伯企业社会责任典范
    4.4 阿拉伯企业管理伦理
        4.4.1 阿拉伯家族企业代际传承
        4.4.2 阿拉伯管理者价值导向与行为原则
        4.4.3 影响阿拉伯企业管理的“关系”文化
    4.5 结语
第5章 阿拉伯工作伦理
    5.1 阿拉伯工作伦理概况
        5.1.1 阿拉伯人“工作即崇拜”的概念
        5.1.2 有关工作伦理的概念述评
        5.1.3 伊斯兰教工作伦理IWE
        5.1.4 新教工作伦理PWE与伊斯兰教工作伦理IWE
    5.2 现代阿拉伯人基本价值观与工作价值观
        5.2.1 工作价值观概念述评
        5.2.2 现代阿拉伯人基本价值观概况
        5.2.3 现代阿拉伯人工作价值观概况
    5.3 现代阿拉伯人内外工作价值观与工作伦理
        5.3.1 现代阿拉伯人外在工作价值观
        5.3.2 现代阿拉伯人内在工作价值观
        5.3.3 从价值观看阿拉伯人工作伦理
    5.4 对中阿跨文化经济合作的启示
        5.4.1 中阿伦理主体基本价值观排序对比
        5.4.2 中阿跨文化经济合作伦理风险预防
    5.5 结语
第6章 结论
    6.1 阿拉伯经济伦理研究意义与结论
    6.2 阿拉伯经济伦理研究未来工作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回龙观地区公共服务设施优化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基本概念
        1.2.1 大型居住社区
        1.2.2 公共服务设施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简析
    1.4 研究范畴与方法
        1.4.1 研究范畴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视角
    1.5 技术路线
第2章 公共服务设施优化研究基础
    2.1 北京市大型居住社区的认知
        2.1.1 北京市大型居住区的突出特点
        2.1.2 北京市大型居住区规划的成因
        2.1.3 公共服务设施与大型居住区的关系
        2.1.4 北京市公共服务设施指标的演变
    2.2 北京市公共服务设施的发展趋势
        2.2.1 新兴科技将成为新动能
        2.2.2 多元供给将推为主途径
        2.2.3 公众参与将变为热模式
        2.2.4 特殊群体将列为重对象
    2.3 公共服务设施优化的影响因素
        2.3.1 交通导向的影响
        2.3.2 服务半径的影响
        2.3.3 人口因素的影响
    2.4 公共服务设施优化的相关理论综述
        2.4.1 “邻里单位”及其延伸理论
        2.4.2 公共服务设施区位理论
        2.4.3 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
        2.4.4 拼贴城市理论
        2.4.5 相关理论的启示
    2.5 国外居住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优化案例
        2.5.1 新加坡的组屋区
        2.5.2 韩国大型居住区
        2.5.3 美国的弗罗里达州海滨城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回龙观地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及问题分析
    3.1 回龙观地区区域概况
        3.1.1 回龙观地区区位概况
        3.1.2 回龙观地区人口概况
        3.1.3 回龙观地区现状用地概况
    3.2 数据来源及分析方法
        3.2.1 数据来源
        3.2.2 分析方法
    3.3 回龙观地区公共服务设施问题分析
        3.3.1 回龙观地区教育服务设施分析
        3.3.2 回龙观地区医疗卫生服务设施分析
        3.3.3 回龙观地区文化设施分析
        3.3.4 回龙观地区体育设施分析
        3.3.5 回龙观地区养老设施分析
    3.4 回龙观地区公共服务设施问题成因
        3.4.1 政策导向的原因
        3.4.2 城市空间结构调整的影响
        3.4.3 规划实施执行力的疲软
        3.4.4 运营管理机制的缺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回龙观地区公共服务设施优化提升建议
    4.1 回龙观地区公共服务设施优化提升原则
        4.1.1 以人为本的原则
        4.1.2 高效公平的原则
        4.1.3 盘活存量的原则
        4.1.4 问题导向的原则
        4.1.5 创新求稳的原则
    4.2 回龙观地区公共服务设施优化的预期目标
        4.2.1 回龙观地区公共服务设施优化的近期目标
        4.2.2 回龙观地区公共服务设施优化的远景目标
    4.3 回龙观地区公共服务设施优化对策
        4.3.1 明晰构建公共服务设施生活圈等级体系
        4.3.2 增补缺口提升设施服务效力
        4.3.3 建设社区综合体提升设施品位
        4.3.4 优化交通路径提升设施可达性
    4.4 回龙观地区公共服务设施优化保障措施
        4.4.1 深入开展规划编制工作
        4.4.2 多元化供给共建
        4.4.3 创新参与管理模式
        4.4.4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4.4.5 完善监督奖励机制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新时代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合作研究 ——一种地缘功能主义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二、研究意义
        三、主要概念的说明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合作面临问题及影响因素研究
        二、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合作实施模式及机制相关研究
        三、环喜马拉雅区域资源、科技、金融等合作领域研究
        四、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合作相关理论研究
    第三节 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与目标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四节 本文的创新与局限
        一、本论文特色与创新之处
        二、本论文研究的局限之处
第一章 地缘功能主义与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合作
    第一节 理论基础
        一、“增长三角”理论与“生长轴”理论
        二、相互依存理论
        三、跨国次区域经济合作模式的实践经验
    第二节 地缘功能主义合作的逻辑缘起与学理分析
        一、重新认识地缘政治
        二、地缘功能主义:演进脉络、概念及内涵
        三、地缘功能主义合作带来的外溢效应
    第三节 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合作:从历史到现实
        一、共通的文化渊源与相互依存的地理空间
        二、全球化发展到新阶段的地区整合
        三、基于全球化发展进程的国家间安全诉求
    第四节 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合作必要性
        一、产业升级与经济均衡发展的需要
        二、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应对需要
        三、顺应我国对外开放战略实施需要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发展现状与合作挑战
    第一节 域内各国经济发展最新状况
        一、经济强劲发展的印度
        二、内陆国家尼泊尔和不丹
        三、发展潜力巨大的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
        四、长期受政局不稳困扰的阿富汗和缅甸
        五、海洋资源丰富的马尔代夫和斯里兰卡
    第二节 域内经济发展整体概况及其与中国经贸关系
        一、跨国经济合作的各类项目日渐增多
        二、域内经贸往来与彼此互动频度提升
        三、域内各国与中国人文合作密度增强
    第三节 域内各方竞合博弈下的主要问题与挑战
        一、中印围绕地区经济影响力竞争加速
        二、域内各方急需经贸合作打开局面
        三、保护主义无法解决贸易失衡问题
        四、竞合博弈下派系利益与反腐挑战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合作主要特征与态势走向
    第一节 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合作主要特征
        一、产业同构性与商品同质化并存
        二、贸易不平衡特征明显
        三、新科技领域竞争加强
        四、能源安全供给脆弱性
    第二节 域内中印经济权力空间格局演化
        一、中印经济权力空间扩展格局测算:指标与公式
        二、竞争态势下中印经济权力的互动和反馈
        三、中印经济权力博弈及其扩展效应
    第三节 域内各方经济合作前景
        一、友好交往的历史传承
        二、当前战略机遇期判断
        三、技术进步推动国家间互融发展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深度合作影响因素
    第一节 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合作推进中的大国博弈
        一、世界经济通缩预期下行为体博弈逻辑
        二、域内各方不同利益诉求带来的难题
        三、域外大国战略竞争的冲击
    第二节 区域性国际组织与非政府组织的影响
        一、上海合作组织的影响效应
        二、南盟框架下地区发展挑战
        三、目标各异的国际非政府组织
    第三节 地区秩序构建进程中的情感因素
        一、情感因素对地区政治发展的影响
        二、中印关系中情感意识与历史记忆
        三、传统政治遗产下的印度大国情怀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时代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合作路径
    第一节 世界经济轴心东移的积极效应
        一、亚洲内部联动性持续增强
        二、经济轴心东移有助于全球经济复苏
        三、经济轴心东移促进全球经济再平衡
    第二节 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合作的空间布局
        一、中尼通道建设及与印的对接
        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
        三、中巴经济走廊建设
        四、中斯巴马海上通道建设
    第三节 香客之路与文化产业发展
        一、香客之路的宗教文化内涵
        二、香客经济带动域内文化产业发展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新时代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合作模式创新与机制完善
    第一节 基于价值链视角的产业项目合作模式
        一、保持经济增长须投资“下一代价值链”
        二、“CH+P+X”产业项目合作模式的内涵
        三、“CH+P+X”产业项目合作模式的特征
    第二节 产业园区项目合作开展基础上的共情环境构建
        一、尊重彼此文化的传承
        二、脱贫援助与文遗保护
        三、重视感情纽带的打造
    第三节 新时代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建言
        一、现有主要经济合作机制的改进和功能提升
        二、新经济合作机制构建主要思路和努力方向
        三、机制深化发展的关键抓手:中印战略对话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案例研究:环喜马拉雅区域水环境治理困局及其化解路径
    第一节 域内水环境治理困境及其原由
        一、治理合作困难重重
        二、历史记忆的负资产
        三、治理细则难达共识
    第二节 水环境治理与域内经济合作关系
        一、水资源纷争冲击域内国家间关系
        二、推进水环境治理有助于“共有观念”的形成
        三、避免被外力博弈利用
    第三节 生态文明视野下的水环境治理思路
        一、通过对话消弭域内国家战略疑虑
        二、实现水环境综合整治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合作带来的外溢收益
    第一节 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秩序的重构空间
        一、区域制度建设与社会公平
        二、网络空间“实质安全”与“名义自由”
        三、跨境支付系统的升级与电商改变生活
    第二节 环喜马拉雅区域安全环境的改善
        一、域内传统安全的治理与成就
        二、域内非传统安全合作的进展
        三、低频度军备竞赛与地区和平
    第三节 功能性平台建设与“扩大的邻国关系”理念
        一、民族主义情结变化与“邻国优先”政策
        二、尊重彼此关切与管控分歧
        三、更加重视差别化合作方式
    第四节 环喜马拉雅区域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一、规范重构的区域性特点和时代价值
        二、建构新规范塑造地区行为
        三、结伴而不结盟与相向而行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6)欧美学者汉语上中古音研究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欧美汉语中上古音韵学史的意义和价值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欧美学者汉语上中古音研究史的历史与现状
        一、高本汉之前的学术成果
        二、高本汉
        三、高本汉之後继者
    第三节 研究欧美汉语上中古音韵研究史的理论与方法
        一、主要理论依据
        二、主要采用方法
    第三节 研究近代欧美汉语中上古音学史存在的问题
    第四节 研究欧美汉语上中古音韵学史的创新点
第二章 中国上中古音学史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中国上中古近代音学史分期及其标准
    第三节 中国传统古音学研究
    第四节 中国传统音韵学研究的特色和不足
第三章 近代欧美学者上中古音研究史
    第一节 最早的先驱者
        一、马士曼(Marshman):最早的先驱者
        1、马士曼构拟的中古声母
        2、马士曼谈中古韵母“合口”和“开口”
        3、小结
        二、艾约瑟(Joseph Edkins):当时举世闻名的语文学家
        1、艾约瑟和“中国文明西来说”
        2、艾约瑟与突雷尼超级语系(Turanian)
        3、艾约瑟对汉语音韵学的贡献
        4、小结
        三、帕克(Edward Harper Parker):最早的偶像破坏者
        1、帕克与翟理斯之间的宿怨
        2、帕克与艾约瑟之间不休的争论
        3、艾约瑟对帕克评论的回答
        4、帕克对艾约瑟的回答
        5、小结
        四、湛约翰(John Chalmers):最早的《诗经》用韵与韵书研究者
        1、湛约翰的生平
        2、湛约翰读中国韵书韵图分析的成果
        3、小结
    第二节 东方主义学派“异说”
        一、儒莲: 法国最最举足轻重的汉学家
        1、儒莲对中国音韵学的贡献
        2、儒莲的研究方法
        3、儒莲指出的梵汉音译列表
        4、如何评价儒莲的《解读梵文名词》?
    第三节 沃尔皮切粒(Zenone Volpicelli):名不见经传的学者
        一、生平
        二、沃尔皮切粒的学术成果
        1、《中国音韵学》中的突破性进展
        2、《汉语古音论》的主要成就
        三、小结:沃尔皮切粒音韵想法的遗产
    第四节 沙昂科(Schaank):欧洲中国音韵学萌芽时期中最伟大的先驱者
        一、生平
        二、沙昂科的音韵学成果
    第五节 对欧美学者对这些研究汉语音韵的学者和着作的评价
    附录一 中古音声母构拟比较表
第四章 欧美学者汉语上中古音学理论及贡献—以高本汉为中心
    第一节 欧洲语言学概况
    第二节 高本汉(Bernhard Karlgren):瑞典架海擎天的玉柱
        一、生平
        二、高本汉的《中国音韵学研究》
        三、高本汉上古汉语为屈折语之说
        四、高本汉对汉语词族的贡献
        五、高本汉的《中上古汉语音韵纲要》
    第三节 高本汉对後人的影响
        一、高本汉——打碎的偶像,高氏系统的极端批判者
        二、高氏系统的主要“示范”
第五章 现代欧美汉语上中古音学史(高本汉之後继者)
    第一节 马伯乐(Henri Maspero)
        一、《唐代长安方言研究》
        二、马伯乐系统与高本汉系统的区别
        三、上古汉语前缀和派生系统
    第二节 奥尔利库尔(Andre-Georges Haudricourt)
        一、越南语及汉语的声调形成
        二、中古汉语声调形成说
    第三节 雅洪托夫(Sergey E.Yakhontov)
        一、雅洪托夫二三等来源之说以及上古音声母的构拟
        二、雅洪托夫声调起源之说、韵母以及元音体系
        三、小结
    第四节 蒲立本(Edwin George Pulleyblank)
        一、蒲立本对上中古音研究的贡献
        1、上古汉语辅音系统研究
        2、早期中古汉语音系
        3、晚期中古汉语音系
        二、小结
    第五节 斯达罗斯金(Sergei A.Starostin)
        一、斯达罗斯金的中古音系
        二、斯达罗斯金构拟的上古音系
        三、小结
    第六节 白一平(WilliamH.Baxter)
        一、白一平对前人着述的看法与评估
        二、白一平的《汉语上古音手册》(1992)
        1、上古音系中的韵母
        2、白氏系统中的元音体系
        3、白氏系统对“重纽”问题的看法
        4、“圆唇元音”(rounded-vowel)理论
        5、白氏系统的声母体系
    第七节 罗杰瑞及其构拟的“汉语方言通语”
        一、汉语方言通语的构拟
        二、小结
    第八节 美籍华人
        一、李方桂系统
        二、张琨先生对汉语上中古音研究的贡献
第六章 欧美汉语中上古音学史研究展望及期待
    第一节 汉语上中国古音研究的发展
    第二节 上古音研究仍需解决的问题及思路
    第三节 欧美汉语上中古音研究对中国学界的影响
第七章 欧美学者对汉语音韵学研究的主要贡献
    第一节 “语族”的概念
    第二节 复辅音研究
        一、复声母
        二、前缀的构拟
    第三节 四等韵与介音的关系
    第四节 AB类音节的问题
        一、蒲立本和雅洪托夫的革命
        二、长短元音的对立
        三、咽音化
        四、其他观点
    第五节 上古音系中的介音系统
        一、上古汉语介音*-1-的构拟
        二、*-r-介音的构拟
        三、*-rj-介音的构拟
        四、*-j-介音的构拟
    第六节 声调起源之说
    第七节 上古汉语形态说
    第八节 出土文献和上古音研究的关系
    第九节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艾约瑟学术成果(按时间顺序)
附录2 蒲立本学术成果(亚洲历史,按时间顺序)
附录3 蒲立本学术成果(当代语言学和比较语言学,按时间顺序)
附录4 蒲立本学术成果(汉语语法,按时间顺序)
附录5 蒲立本学术成果(汉藏语言学及上中古音研究)
附录6 许思莱学术成果
附录7 沙加尔学术成果
附录8 List学术成果(限有审核的期刊)
附录9 韩哲夫(Zev Handel)学术成果
附录10 奥德利库尔的学术成果(按时间顺序)
附录11 斯连罗斯金的主要成就
    印欧语和当代语言学
    阿尔泰语
    叶尼塞语
    汉藏语系
    北高加索语
    超级语系

(7)我国出版物市场体系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的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引言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研究综述与研究内容
    1.2.1 研究综述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3.3 研究的创新点 2 出版物市场体系基础理论
2.1 出版物市场体系的内涵
    2.1.1 市场体系的概念及其演变
    2.1.2 出版物市场体系的概念
2.2 出版物市场体系的分类
    2.2.1 对出版物市场体系构成的认知前提
    2.2.2 出版物市场体系的类型
2.3 出版物市场体系的特征
    2.3.1 出版物市场体系的一般特征
    2.3.2 出版物市场体系的独有特征
2.4 出版物市场体系建设的意义
    2.4.1 合理配置出版资源
    2.4.2 科学调节出版生产流通
    2.4.3 提高出版产业竞争力 3 我国出版物市场体系建设现状分析
3.1 我国出版物市场体系建设的基本情况
    3.1.1 出版商品市场基本情况
    3.1.2 出版要素市场基本情况
3.2 我国出版物市场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3.2.1 出版商品市场运营效率低下
    3.2.2 出版要素市场建设进展缓慢
    3.2.3 出版物市场体系中非市场行为普遍
    3.2.4 出版物市场体系建设不规范 4 我国出版物市场体系建设目标及其运作模式
4.1 我国出版物市场体系评价体系
    4.1.1 指标体系设计
    4.1.2 数据来源及处理
    4.1.3 评价指标因子分析
4.2 我国出版物市场体系建设目标及其运作模式构建
    4.2.1 我国出版物市场体系的建设目标
    4.2.2 我国出版物市场体系的运作模式构建
4.3 实现我国出版物市场体系建设目标的原则
    4.3.1 实现出版物市场体系建设目标必须协调好文化性与经济性的关系
    4.3.2 实现出版物市场体系建设目标必须明确政府和市场机制在出版资源配置中的角色
    4.3.3 实现出版物市场体系建设目标必须符合出版行业发展的趋势要求 5 加强我国出版物市场体系建设的思路
5.1 大力加强现代出版要素市场建设
    5.1.1 积极培育现代出版要素市场主体
    5.1.2 科学降低出版要素市场交易成本
    5.1.3 创造出版要素市场发挥作用的条件
5.2 优化出版物市场体系的资源配置
    5.2.1 挖掘出版企业的资源配置能力
    5.2.2 创新出版物市场体系资源开发方式
    5.2.3 加大出版物市场体系资源开发力度
5.3 改善出版物市场体系的发展环境
    5.3.1 调控出版物市场体系的宏观环境
    5.3.2 规范出版物市场体系的行业环境
    5.3.3 优化出版物市场体系的企业环境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博期间科研成果

(8)重庆市旅游业增加值测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旅游业概念界定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第2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旅游卫星账户(TSA)的介绍
    2.2 投入产出法简要介绍
    2.3 因子分析法简要介绍
第3章 旅游业增加值测算
    3.1 旅游业增加值(TVA)
    3.2 重庆市 2011 年旅游花费调查
    3.3 重庆市旅游业增加值的核算步骤
    3.4 重庆市 2011 年度旅游业增加值的核算过程和结果
第4章 旅游业对重庆市经济影响的分析
    4.1 产业波及效应分析
    4.2 吸纳就业效果分析
第5章 重庆市旅游业综合发展水平因子分析
    5.1 旅游业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5.2 因子分析的假设检验
    5.3 基于检验结果的的指标重构和因子排名分析
第6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所发表的文章和项目参与情况
附录

(9)新中国日语高等教育历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要旨
凡例
引论
    1、对新中国日语高等教育性质和地位的认识
        1.1 、教育与中国教育
        1.2 、教育与教学
        1.3 、高等教育与中国高等教育
        1.4 、外语教育与外语高等教育
        1.5 、日语在外语高等教育中的特殊性
    2、新中国日语高等教育历史的研究范围、意义和方法
        2.1 、研究范围
        2.2 、研究意义
        2.3 、研究方法
    3、中国的外语教育史研究现状和日语教育史先行研究
        3.1 、中国的外语教育史研究发展
        3.2 、中国的日语教育史先行研究
    4、中国古代和近代的日语教育概观
        4.1 、古代中国的日语教育(明代—清代)
        4.2 、近代中国的日语教育(国民政府)
        4.3 、近代中国的日语教育(日本占领地区)
        4.4 、近代中国的日语教育(中国共产党)
        4.5 、近代日语教育研究成果
    5、引论总结
上篇 新中国日语高等教育发展概述
    6、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创始阶段(1949--1966)
        6.1 、社会背景和政治经济环境
        6.1.1 、国内
        6.1.2 、中日关系
        6.2 、本科日语专业建设
        6.2.1、 整体规模
        6.2.2 、教学点的具体情况
        6.2.2.1 、北京大学
        6.2.2.2 、洛阳外国语学院
        6.2.2.3 、北京对外贸易学院
        6.2.2.4 、北京外国语学院
        6.2.2.5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6.2.2.6 、上海外国语学院、上海对外贸易学院
        6.2.2.7 、吉林大学、黑龙江大学、辽宁师范学院
        6.2.2.8 、大连日语专科学校
        6.3 、研究生日语专业建设
        6.4 、公共日语课建设
        6.5 、该阶段小结
    7、文革前期的空白断档和后期的过渡阶段(1966--1977)
        7.1 、社会背景和政治经济环境
        7.1.1 、国内
        7.1.2 、中日关系
        7.2 、本科日语专业建设
        7.2.1 、整体规模
        7.2.2 、教学点的具体情况
        7.2.2.1 、北京大学
        7.2.2.2 、洛阳外国语学院
        7.2.2.3 、北外、北外贸、北二外
        7.2.2.4 、上外、上外贸
        7.2.2.5 、吉林大学
        7.2.2.6 、辽宁外语专科学校
        7.2.2.7 、其他
        7.3 、公共日语课建设
        7.4 、日语专业的社会服务
        7.5 、该阶段小结
    8、改革开放后的迅速发展阶段(1977--1999)
        8.1 、社会背景和政治经济环境
        8.1.1 、国内
        8.1.2 、中日关系
        8.2 、本科日语专业建设
        8.2.1 、整体规模
        8.2.2 、教学点的具体情况
        8.3 、研究生日语专业建设
        8.4 、公共日语课建设
        8.5 、全国性组织及其活动、文件、期刊
        8.6 、其他各类日语高等教育
        8.7 、日语专业的社会服务
        8.8 、该阶段小结
    9、大众化教育背景下的跨越式发展阶段(1999 至今)
        9.1 、社会背景和政治经济环境
        9.1.1 、国内
        9.1.2 、中日关系
        9.2 、本科日语专业建设
        9.2.1 、整体规模
        9.2.2 、教学点的具体情况
        9.3 、研究生日语专业建设
        9.4 、公共日语课建设
        9.5 、其他各类日语高等教育
        9.6 、全国性组织及其活动、文件、期刊
        9.7 、日语专业的社会服务
        9.8 、该阶段小结
下篇 对新中国日语高等教育的思考
    10、国内环境和中日关系与日语高等教育相互作用和影响
        10.1 、国内环境对日语高等教育的影响
        10.1.1 、正影响
        10.1.2 、负影响
        10.2 、中日关系对日语高等教育的影响
        10.2.1 、正影响
        10.2.2 、负影响
        10.3 、二者对日语高等教育的影响力比较
        10.4 、日语高等教育对内外环境的影响
    11、日语高等教育始终体现着教育活动本质和中国特色
    12、四类院校在日语人才培养上既有区别又有共性
    13、日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式虽呈现多样但本质不变
    14、六十年在语言技能训练方法上积累了很多经验
    15、人才培养目标是语言技能上的“专”和专业领域内的“通”
    16、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共同存在并反映社会的不同需求
    17、教师评价体系是影响日语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18、专业日语与公共日语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8.1 、大学日语
        18.2 、第二外语(日语)
    19、办好中学日语对日语高等教育有促进作用
    20、日语高等教育中有着日本友好力量的参与
结语
    21、日语高等教育六十年来的教育轨迹和思想
        21.1 、日语高等教育六十年来的教育轨迹
        21.2 、日语高等教育六十年来的教育思想
        21.3 、对未来我国日语高等教育发展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新中国日语高等教育大事记
谢辞

(10)江苏省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依据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2 高校教育信息化内涵及发展典型分析
    2.1 高校教育信息化内涵
        2.1.1 相关概念界定
        2.1.2 高校教育信息化特征
        2.1.3 高校教育信息化内容
        2.1.4 高校教育信息化目标和任务
    2.2 典型经验分析
        2.2.1 典型的选取
        2.2.2 中山大学:灵活的管理机制
        2.2.3 复旦大学:信息化校园规划
        2.2.4 麻省理工学院:开放共享课程
        2.2.5 伯克利分校:创新管理体制
        2.2.6 南京农业大学:三农信息服务模式创新
        2.2.7 江苏师范大学:培养创新引领型信息化人才
        2.2.8 扬州大学:网络教学平台
        2.2.9 总结
3 江苏省高校教育信息化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江苏省高校教育信息化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3.1.1 问卷调查设计与实施
        3.1.2 访谈设计与实施
    3.2 基于问卷调查的江苏省高校教育信息化现状分析
        3.2.1 高校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现状
        3.2.2 高校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现状
        3.2.3 高校教学信息化应用现状
        3.2.4 高校教育信息化组织建设现状
        3.2.5 高校教育信息化保障体系现状
    3.3 江苏省高校教育信息化存在问题分析
        3.3.1 部分高校信息化意识淡薄,整体规划难以实施
        3.3.2 高校间信息化资源共享难,缺少协同和合作机制
        3.3.3 教学信息化应用水平低,未能彰显高校强省优势
        3.3.4 部分高校组织管理体制条块分割,运行机制不完善
        3.3.5 信息化保障体系不完善,教育信息化创新力不足
4 江苏省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策略
    4.1 发展策略提出的依据
        4.1.1 发展优势
        4.1.2 存在问题
    4.2 思想革命:江苏省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认识基础
        4.2.1 创新驱动
        4.2.2 协同发展
        4.2.3 服务先行
    4.3 应用为先
        4.3.1 完善教学信息化支持与服务
        4.3.2 以学习者为中心设计教学
        4.3.3 继续加强开源软件的应用
        4.3.4 实施高校与终身学习学分互认,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
    4.4 改革管理体制
        4.4.1 搞好信息化总体规划
        4.4.2 健全信息化组织机制
        4.4.3 高校教育信息化一般管理模式构建
    4.5 资源共建共享
        4.5.1 组建大学联盟,推进数字化资源建设
        4.5.2 整合优质资源,搭建教科网协作平台
        4.5.3 建设重点专业,抓好重点专业资源建设
        4.5.4 打造开放式的专业课程教学网,突破名师资源不足瓶颈
    4.6 提升队伍
        4.6.1 搭建网络培训平台
        4.6.2 建立健全队伍培养体系
        4.6.3 完善考核制度和激励制度
    4.7 完善保障体系
        4.7.1 建立信息化资金投入长效保障机制
        4.7.2 加强信息化安全保障机制建设
        4.7.3 开展信息化绩效评估,促进教育信息化科学健康发展
5 总结与展望
    5.1 结论与创新点
    5.2 研究存在的问题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江苏省高校教育信息化水平调查问卷
附录二:访谈提纲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我国目前奇缺八类网络人才(论文参考文献)

  • [1]20112020年大众传媒中的幼儿教师形象研究[D]. 王映骞. 西南大学, 2021
  • [2]近二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论文选题研究[D]. 罗丹.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3]阿拉伯经济伦理研究[D]. 薛英杰.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20(01)
  • [4]回龙观地区公共服务设施优化对策研究[D]. 丁志国.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1)
  • [5]新时代环喜马拉雅区域经济合作研究 ——一种地缘功能主义的分析[D]. 刘锦前.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9(10)
  • [6]欧美学者汉语上中古音研究史[D]. 罗巍(ORLANDI GIORGIO). 厦门大学, 2019(08)
  • [7]我国出版物市场体系建设研究[D]. 秦洁雯. 武汉大学, 2014(06)
  • [8]重庆市旅游业增加值测算研究[D]. 卢伦慧. 重庆工商大学, 2013(04)
  • [9]新中国日语高等教育历史研究[D]. 伏泉.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3(08)
  • [10]江苏省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策略研究[D]. 蒋艳红. 江苏师范大学, 2012(06)

标签:;  ;  ;  ;  ;  

我国目前缺乏八类网络人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