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压氧对脊髓损伤减压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附68例报告)

高压氧对脊髓损伤减压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附68例报告)

一、高压氧对脊髓损伤椎管减压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附68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邵阳[1](2020)在《“脊髓康”治疗脊髓损伤的临床观察及其促进脊髓损伤后神经再生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背景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后神经再生困难是世界性难题。脊髓损伤后如何改善病损局部微环境、延缓继发性损伤进展、促进神经元再生修复是治疗关键点。胶质疤痕的过度增生被认为是损伤后神经轴突不能再生并穿越损伤处的主要原因之一。中药“脊髓康”为无锡市中医医院临床经验方,前期研究发现具有镇痛、抗炎、促进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等作用。然而,“脊髓康”促进脊髓损伤修复的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基于此,我们设计临床研究、基础实验,评价“脊髓康”治疗脊髓损伤的疗效,探讨其抑制星形胶质细胞活化促进脊髓损伤修复的机制,为其治疗脊髓损伤提供科学依据。目的(1)分析“脊髓康”促进脊髓损伤患者神经功能康复的疗效,探讨影响脊髓损伤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相关因素;(2)观察大鼠脊髓损伤后脊髓组织中星形胶质细胞的动态表达情况,探讨星形胶质细胞在神经再生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3)观察“脊髓康”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病损区域组织结构、大鼠肌力的影响,评价“脊髓康”促进大鼠神经功能再生的疗效;(4)观察“脊髓康”对大鼠脊髓损伤后星形胶质细胞形态、GFAP、CSPG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其促进脊髓损伤后神经再生的作用机制。方法(1)收集无锡市中医医院骨伤科收治的诊断为胸腰椎骨折伴不完全脊髓损伤的患者共68名,按照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入院后行手术,配合缓解神经水肿、营养神经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中药“脊髓康”,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感觉运动评分,并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2)将108只SD大鼠分成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分别在干预后第3d、7d、14d取样,以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脊髓组织中GFAP蛋白的表达变化,以荧光定量PCR检测GFAP mRNA的表达变化;(3)将120只SD大鼠分为脊髓康高剂量组、脊髓康中剂量组、脊髓康低剂量组、强的松组、假手术组及模型组。观察各组大鼠在3d、7d、14d时间点的爬板评分、肌力,观察脊髓组织中尼氏体、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的形态和数量变化;(4)将180只SD大鼠分为脊髓康高剂量组、脊髓康中剂量组、脊髓康低剂量组、强的松组、假手术组及模型组。各组大鼠在3d、7d、14d取样,以免疫组化及Westerm blot检测脊髓组织中GFAP、CSPG蛋白的表达变化,以荧光定量PCR检测GFAP mRNA、CSPG mRNA 的表达变化。结果(1)中药“脊髓康”促进神经再生的临床研究纳入研究的脊髓损伤患者68例,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4.3%,对照组90.9%。口服“脊髓康”、年龄是影响脊髓损伤预后的相关因素(P<0.05),而性别与预后无关(P>0.05);(2)星形胶质细胞在神经再生过程中的动态表达及意义与假手术组比较,SCI后3d模型组脊髓组织GFAP蛋白和mRNA表达升高,7d达到峰值后逐渐下降,但第14d仍高于假手术组,表明GFAP作为星形胶质细胞活化的代表产物,在受损脊髓组织中表达增加;(3)中药“脊髓康”促进神经再生的实验研究大鼠SCI后予中药“脊髓康”灌胃,大鼠的爬板数据和双后肢神经功能评分明显优于模型组,表明脊髓康能促进大鼠的神经功能恢复。HE染色显示,模型组大鼠造模3d出现明显脊髓组织结构破坏,神经元固缩、坏死,脊髓组织破坏严重,7d脊髓功能损害明显加重,同时出现胶质细胞浸润,14d胶质细胞浸润加重,同时炎症细胞开始出现。使用强的松组及“脊髓康”的大鼠在各节点检测到脊髓组织结构破坏程度均低于对照组;(4)中药“脊髓康”对脊髓损伤大鼠星形胶质细胞GFAP、CSPG表达的影响免疫组化、Westerm blot及荧光定量PCR显示,大鼠SCI后模型组GFAP、CSPG蛋白及mRNA表达量在各个时间点均明显高于强的松组及各剂量脊髓康组(P<0.05)。强的松组、脊髓康高、中、低剂量组在3d、7d和14d的GFAP、CSPG蛋白及mRNA表达量均呈动态变化,造模成功后3d表达上升,7d达到峰值,之后逐渐下降。结论1.“脊髓康”能促进脊髓损伤患者神经功能康复;2.SCI大鼠脊髓组织中GFAP、CSPG蛋白表达水平与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恢复程度呈负相关,表明“脊髓康”通过抑制星形细胞活化代表产物GFAP、CSPG蛋白的表达促进脊髓损伤修复。

刘朝林[2](2020)在《切除后纵韧带对脊髓型颈椎病手术的预后影响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中切除后纵韧带对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17年9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65例,根据术中是否切除颈椎后纵韧带,分为后纵韧带切除组和后纵韧带保留组,后纵韧带切除组35例,后纵韧带保留组30例,随访时间为术后1周、3个月、6个月,分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各项临床数据,包括性别、年龄、病程、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并发症,术前和术后JOA评分、JOA改善率以及测量在MRI正中矢状位上脊髓受压最严重处术前和术后脊髓前后径(即脊髓矢状径)的数值,所有数据均应用SPSS 26.0进行统计学分析,对于定性变量进行c2检验,对普通数值变量进行独立T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结果:后纵韧带切除组术中出现1例脑脊液漏患者,因术中切除后纵韧带时硬脊膜破损所致,予术中缝合,术后引流、换药等处理后,切口一期愈合。后纵韧带保留组术后第2天出现脊髓损害加重1例,给予甲钴胺营养神经、脱水、甲强龙治疗3天后,症状逐渐恢复。两组患者术后1周、3个月和6个月拍摄的颈椎X线片、CT扫描、颈椎MRI均显示颈椎前路钛板、螺钉、Cage位置良好,无移位松动。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JOA评分、术前脊髓矢状径均无显着性差异。切除组术前JOA评分(9.51±0.31)分,术后1周评分(14.74±0.30)分,平均改善率为(69.09±3.99)%,术后3个月评分(14.94±0.37)分,平均改善率为(71.66±3.54)%,术后6个月评分(15.11±0.24)分,平均改善率为(73.93±3.33)%;保留组术前JOA评分(9.70±0.38)分,术后1周评分(13.30±0.48)分,平均改善率为(50.21±5.19)%,术后3个月评分(13.67±0.42)分,平均改善率为(54.29±5.06)%,术后6个月评分(14.00±0.40)分,平均改善率为(58.83±4.92)%;两组患者术后1周、3个月、6个月JOA评分及平均JOA改善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切除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优于保留组。切除组术后1周磁共振正中矢状位上脊髓受压最严重处脊髓矢状径与术前相比增加值为(3.40±0.65)mm,保留组为(1.63±0.52)mm,发现切除组术后脊髓矢状径增加值明显大于保留组,经统计学分析后显示P<0.05,提示具有显着性差异。切除组术后3个月脊髓矢状径与术前相比增加值为(4.05±0.66)mm,保留组为(3.55±0.49)mm,发现切除组术后脊髓矢状径增加值大于保留组,经统计学分析后显示P<0.05,提示具有显着性差异。切除组术后6个月脊髓矢状径与术前相比增加值为(4.40±0.62)mm,保留组为(4.26+0.37)mm,经统计学分析后显示P>0.05,提示不具有显着性差异。结论: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术中无论切除或保留后纵韧带,患者神经功能较术前均有所好转,且术中切除后纵韧带并不增加手术并发症和医源性损害,切除后纵韧带可早期、彻底减除对脊髓的压迫,为脊髓神经功能的恢复创造了条件,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优于保留后纵韧带组。

刘灵均[3](2019)在《颈椎后路短节段单开门减压治疗颈椎过伸性损伤的疗效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颈椎后路短节段(小于等于3个节段)单开门椎管减压术与颈椎后路传统长节段(C3C7)单开门椎管减压术治疗颈椎过伸性损伤的疗效。方法:分析在我院2015年11月至2017年11月行颈后路手术的患者68例,其中颈后路短节段单开门椎管减压(A组)37例,颈后路传统长节段椎管减压(B组)31例。根据随访结果,比较性别、年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术后3月及末次随访时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视觉模拟评级法(VAS)评分、神经功能改善率及末次随访时出现的轴性症状(AS)及C5神经根麻痹(NRP)发病率等,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两组间患者的性别和年龄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颈后路短节段椎管减压组JOA评分术前为(8.05±2.86)分,术后3月为(9.08±2.45)分、末次随访为(13.16±3.02)分,VAS评分术前为(7.41±1.40)分、术后3月为(6.03±0.74)分、末次随访为(1.54±1.02)分;颈后路传统长节段椎管减压组JOA评分术前为(8.13±2.88)分,术后3月为(9.39±2.32)分、末次随访为(13.26±2.53)分,VAS评分术前为(7.26±1.57)分、术后3月(6.21±0.89)分、末次随访为(3.71±0.97)分;两组间术前、术后3月及末次随访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月及末次随访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月及末次随访的神经功能改善率、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天数,颈后路短节段椎管减压组分别为(40.7±8.2)%、(73.2±13.2)%、(204.32±148.48)mL、(179.86±44.05)min、(14.51±4.65)天,颈后路传统长节段椎管减压组分别为(42.4±10.8)%、(74.9±14.3)%、(275.29±155.06)mL、(201.03±42.23)min、(17.39±5.86)天,两组比较术后3月及末次随访神经功能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后路短节段椎管减压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均小于颈后路传统椎管减压组(P<0.05)。末次随访时患者出现轴性症状(AS)及C5神经根麻痹(NRP)的发生率,颈后路短节段椎管减压组随访时间为1238个月,平均21.86±9.76个月,末次随访时出现轴性症状(AS)的发生率为8.1%,出现C5神经根麻痹(NRP)发生率为2.7%;颈后路传统长节段椎管减压组随访时间为1238个月,平均21.19±8.48个月,末次随访时出现轴性症状(AS)的发生率为25.8%,出现C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NRP)为19.4%,两组相比,短节段减压组术后出现轴性症状(AS)、C5神经根麻痹(NRP)的发生率低于长节段减压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68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伤口均无感染、脑脊液漏、内固定松动等其他并发症。结论:选取合适的患者,颈后路传统长节段椎管减压术与颈后路短节段椎管减压术的临床疗效相似,但短节段减压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出现轴性症状(AS)、C5神经根麻痹(NRP)发生率小,更明显改善患者远期的主观症状。

杨毅鹏[4](2019)在《脊髓型颈椎病致病炎症因子及手术疗效的相关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 脊髓型颈椎病大鼠模型的建立及椎间盘退变与炎症因子的相关性研究目的:建立脊髓型颈椎病大鼠模型,并探讨颈椎间盘退变程度与炎症因子水平的关系。方法:选取40只3月龄雄性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分组法将其分为模型组与对照组,每组20只。实验组在C4-5、C5-6及C6-7椎间盘穿刺置入骨形态发生蛋白(BMP)与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复合制剂;对照组只在相应椎间盘后缘穿刺置入PVP,分别于手术后的第4、8和12周随机选取5只大鼠用斜板试验评价实验动物的运动功能,之后处死取材获取C4-5、C5-6及C6-7椎间盘,采用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C4-5椎间盘组织的形态学变化和IL-1β阳性细胞数量的变化;采用RT-PCR及Western Blot测定两组C5-6椎间盘内TNF-α、IL-1β、IL-33和IL-6 mRNA及蛋白水平的变化;采用ELISA方法测定两组C6-7椎间盘内TNF-α、IL-1β、IL-33和IL-6的区别。结果:斜板试验结果显示,与造模前相比,模型组在造模术后第4周其运动功能无明显改变(P>0.05),但术后第8周及12周时运动功能较前明显减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动物术后不同时间的运动功能与术前相比无明显改变(P>0.05)。根据椎间盘退变评分法,在术后4周时模型组退变等级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P>0.05);但术后第8周及12周时,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周时,两组大鼠椎间盘经HE染色后发现,模型组椎间盘髓核皱缩变小,且髓核内细胞数量减少,纤维环排列无序;对照组椎间盘形态结构基本规整,纤维环排列未见明显紊乱,髓核居中;两组在退变程度上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8周时,模型组椎体后缘轻度骨质增生及骨赘形成,至术后12周时,椎体后缘骨质增生明显,骨赘大量形成;对照组在上述时间均未形成明显骨质增生及骨赘;模型组与对照组在退变评分上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8周时,模型组与对照组椎间盘IL-1β阳性细胞数分别为(9.71±1.94)及(4.33±1.15),术后12周时分别为(12.23±2.49)及(4.66±1.38),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8周和术后第12周时采用RT-PCR及Western Blot测定模型组与对照组TNF-α、IL-1β、IL-33和IL-6等炎症因子水平,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LISA检测各组椎间盘中TNF-α、IL-1β、IL-33和IL-6也有类似趋势。结论:实验结果表明,通过穿刺针穿刺椎间盘可启动颈椎间盘的退变,而将BMP注入到椎间盘的后缘,又可诱导椎体后缘形成异位骨化,使颈髓受压,成功建立慢性压迫的脊髓型颈椎病模型。此外,炎症因子IL-1β、TNF-α、IL-33和IL-6在退变椎间盘组织中呈高表达,且随着退变程度的加重表达水平显着升高。第二部分 合并后纵韧带骨化的重度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治疗及疗效分析目的: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itis myelopathy CSM)和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 OPLL)均为常见的颈椎退行性疾病。椎管狭窄率>50%的重度脊髓型颈椎病常常伴有后纵韧带骨化症,两者在发病部位、自然病程及临床症状存在交叉,难以截然分开。同时二者均对脊髓产生持续性压迫,可造成四肢瘫痪,因而致残率较高,需手术治疗。目前,对于合并后纵韧带骨化的重度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治疗尚无统一定论,本文旨在探讨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cortectomy and fusion ACCF)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该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从2015年3月至2017年4月期间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脊柱外科住院的40例合并后纵韧带骨化的重度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5例,女15例;年龄4567岁,平均55岁。18例行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融合术,22例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分析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颈椎曲度变化及术后并发症情况;根据日本骨科协会(JOA)制定的脊髓功能评分标准对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神经功能进行评估,计算改善率并进行比较。结果: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18个月,两组患者的基本数据(年龄、性别)无明显差异。术中出血量颈椎前路组350ml少于后路组675ml。两组患者术前JOA评分:前路组(6.83±1.62)分;后路组(6.77±1.41)分,无明显差异。术后1周JOA评分相比术前有明显改善,末次随访JOA评分进一步提升,与术前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1周神经功能改善率分别为31.9%±6.2%和32.2%±5.8%,末次随访经功能改善率分别为62.1%±6.7%和64.1±7.6%,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两组之间改善率无统计学差异。两组颈椎前凸角术后均发生改变分别为14.4°±4.3°和14.2°±3.5°,相比术前均有所增大。术后C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前路组11.1%,后路组为13.6%,结果无统计学差异。术后脑脊液漏发生率前路组22.2%,后路组9.1%。结论:对于骨化在3个椎体以内的合并后纵韧带骨化的重度脊髓型颈椎病,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融合术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均为安全而有效的手术方式。前路手术能有效解除神经压迫,恢复颈椎生理曲度。后路手术能扩大椎管,维持生理曲度的稳定。第三部分 颈椎前路减压术后C5神经根麻痹的相关因素分析目的:脊髓型颈椎病(CSM)是一种常见的颈椎退行性疾病,其严重影响着患者的身心健康以及生活质量。颈椎前路减压手术已被证实是治疗该疾病一种有效方法。C5神经根麻痹是颈椎前路减压手术后的潜在并发症。近年来颈椎后路C5神经根麻痹的相关研究较为集中,而前路减压术后C5神经根麻痹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颈椎前路C5神经根麻痹的危险因素尚未得到充分证实。本文旨在探讨颈椎前路减压术后C5神经根麻痹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从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期间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脊柱外科住院的100例存在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的患者均接受了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参照手术后C5神经根麻痹的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存在麻痹组和非麻痹组。根据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标准对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神经功能进行评估,计算改善率并进行比较。对颈椎曲度变化程度、术前C4/C5椎间孔矢状径及术前C4-C5水平脊髓内存在高信号情况进行相关分析。统计方法采用多元逻辑回归分析来探讨C5神经根麻痹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的基本数据(年龄、性别、手术时间、术中失血、病程)无明显差异。在术后JOA评分中C5神经根麻痹组得分明显低于非麻痹组(P<0.001)。颈椎曲度变化程度C5神经根麻痹组手术前后较非麻痹组大,但C4/C5椎间孔矢状径比较:C5神经根非麻痹组椎间孔的直径明显大于麻痹组(全部P<0.001)。相对于C4-C5水平,术前脊髓内高信号变化的发生率各不相同,两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根据多元逻辑回归分析表明:手术前后颈椎曲度度增大(大于6.5°),以及术前C4/C5椎间孔直径(小于2.2mm)是术后C5麻痹的危险因素。结论:多阶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颈椎弧度手术前后变化程度、颈椎前凸改变及术前C4/C5椎间孔矢状径改变是C5神经根麻痹存在的危险因素。

葛黁黁[5](2019)在《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术后C5神经根麻痹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项研究主要通过观察补阳还五汤加味对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术后C5神经根麻痹的临床疗效,分析其作用机制,旨在为中医药防治本病方面提供一种可靠的理论依据和诊疗途径。方法筛选2017年2月至2018年9月在甘肃省中医院脊柱骨科收治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60例,所有患者已行颈椎后路减压手术且术后均出现C5神经根麻痹症状。按照就诊日期的先后次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排除其他干扰因素,所有患者同时给予术后常规基础治疗,对照组给予甲钴胺胶囊口服,观察组给予补阳还五汤加味口服,两组同时早期配合正确的功能康复锻练。本项研究共进行6周的治疗与随访,3周为一个疗程,观察在不同时间段两组患者的各项检测指标(包括颈椎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颈椎活动度及三角肌肌力的测定)的改变情况,收集并整理数据,录入统计学软件分析后得出结果,结合相关专业知识对实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通过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基本资料及治疗前后不同时期的各项检测指标的变化情况,进行数据统计学分析,得出如下结果:1.治疗前对两组患者的性别比例、年龄分布及C5神经根麻痹的病程长短等基础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提示没有显着性差异,有可比性。2.颈椎JOA评分:两组患者在治疗前颈椎JOA评分相比,P>0.05,没有明显差异,提示具有可比性;经过3周治疗进行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6周后再比较,P<0.05,提示两组具有显着性差异,统计学有意义,说明观察组对于颈椎神经功能的恢复作用优于对照组。3.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两组患者在治疗前NDI比较,结果得出P>0.05,提示没有显着差异,具有可比性;经过3周、6周的治疗后进行比较,P<0.05,提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观察组对颈椎功能障碍指数的改善情况比对照组更为理想。4.颈椎活动度(CROM)变化:两组患者的颈椎屈伸、侧屈、旋转活动度在治疗前进行比较,P>0.05,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经过3周的治疗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患者颈椎活动度的变化情况在早期没有明显差异;治疗6周后再比较,P<0.05,提示有显着差异,统计学有意义,说明观察组对颈椎活动度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5.三角肌肌力的恢复情况:两组患者的三角肌肌力在治疗前比较,P>0.05,无显着性差异,具有可比性;经过3周的治疗进行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早期两组患者三角肌肌力的恢复情况差异不大;治疗6周后再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观察组对三角肌肌力的恢复情况比对照组更加理想。6.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总体疗效:对照组的治愈率为13.3%,显效率26.7%,有效率40.0%,无效率20.0%;观察组的治愈率为30.0%,显效率36.7%,有效率23.3%,无效率10.0%。两组患者采用秩和检验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观察组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补阳还五汤加味对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术后C5神经根麻痹症状的改善具有显着优势,能够有效地促进颈椎脊髓神经功能的恢复,缓解颈肩部酸困、麻木、无力等症状;且疗效安全、副作用少,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和应用。

宋岳[6](2018)在《高压氧疗法对患者脊髓损伤有效性的Meta分析》文中提出目的:系统评价高压氧疗法治疗患者脊髓损伤的有效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CNKI、VIP和WanFang Data数据库,搜集高压氧疗法治疗患者脊髓损伤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17年12月。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0个RCT,包括844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高压氧治疗组(HBO组)患者的总有效率[RR=1.24,95%CI(1.15,1.35),P<0.00001]、改良Barthel评分[SMD=1.60,95%CI(0.73,2.48),P=0.0003]、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运动功能评分[SMD=0.80,95%CI(0.60,1.00),P<0.00001]、ASIA感觉功能评分[SMD=2.01,95%CI(0.79,3.22),P=0.001]均优于对照组,进一步比较显示高压氧治疗组患者ASIA触觉功能评分[SMD=0.78,95%CI(0.10,1.46),P=0.02]优于对照组,但两组患者ASIA痛觉功能评分[SMD=1.16,95%CI(-0.12,2.44),P=0.08]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基于现有的研究显示,高压氧治疗对于促进脊髓损伤患者伤后脊髓神经功能的恢复是有效的。尤其是对于运动功能和触觉功能方面的恢复;但对于痛觉功能的改善效果目前来看疗效并不明显。

吕甲涛[7](2016)在《急性脊髓损伤综合治疗管理模式临床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急性脊髓损伤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目前我国的发病率及致残率逐年增高,虽然一些治疗观念及护理模式正在发生改变,使得在院治疗及转院患者的安全性增高,并发症明显减少,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但仍缺乏一定的系统性。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一种新的急性脊髓损伤综合治疗管理模式,通过系统化、规范化的治疗改善脊髓损伤患者的神经功能,减少肺部、尿路及皮肤感染感染、关节挛缩等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并提升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聊城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急性脊髓损伤患者89例,其中应用综合治疗管理模式组32例,男性20人,女性12人,平均年龄39.8±10.1岁,颈椎损伤16例,胸椎损伤9例,腰椎损伤7例,入院时感觉功能评分92.4±30.5,运动功能评分38.6±13.8,患者均进入新的急性脊髓损伤综合治疗管理模式进行管理。同期入院但未进行综合治疗管理患者57例作为对照组,男性38人,女性19人,平均年龄40.4±10.5岁,颈椎损伤16例,胸椎损伤9例,腰椎损伤7例,入院时感觉功能评分93.5±31.4,运动功能评分39.7±15.1。应用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制定的脊髓损伤神经学分类国际评分标准,分别于入院时、治疗后1、3、6个月对治疗组及对照组两组患者的运动及感觉功能进行评定。同期随访两组患者及家属对治疗效果及预后的满意度调查。结果治疗后1个月、3个月,综合治疗管理模式组患者感觉、运动功能评分显着提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对照组患者运动、感觉功能评分均未再出现明显提高;综合治疗管理模式组患者仍有明显恢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两组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调查显示综合治疗管理模式组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中,急性脊髓损伤综合治疗管理模式在治疗急性脊髓损伤方面患者感觉、运动功能评分提高明显,满意度较高,临床应用效果良好,值得大力推广。

杨希重[8](2014)在《慢性脊髓损伤实验研究及胸椎管狭窄症经改良关节突入路的手术治疗》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慢性脊髓损伤的实验性研究目的:建立慢性压迫性脊髓损伤(CSCI)动物模型,观察CSCI损伤后的组织病理学变化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健康成年家兔32只,随机分为实验组15只,对照组15只和正常组2只。自制膜囊压迫装置,造成兔T10脊髓节段的慢性压迫。尼氏染色观察脊髓的一般组织病理变化;原位末端标记方法(TUNEL)标记凋亡的细胞;用组织化学的方法和组织扫描光度测定法测定脊髓第Ⅴ、Ⅸ板层神经元乳酸脱氢酶(LDH)、腺苷三磷酸酶(ATP酶)、乙酰胆碱酯酶(AchE)、磷脂酶A2(PLA2)。结果:动物模型的建立以OFW标准,后肢肌力达Ⅳ级左右,灌注取材,X线拍片测量椎管狭窄率为30.6-42.5%。尼氏染色结果表明实验组压迫区灰质中神经元尼氏小体淡染、消失;神经元萎缩,脱失,以Ⅸ板层明显。TUNEL染色表明实验组压迫区各索内均可见到大量阳性细胞,比对照组和正常组比较,明显增多(P<0.05)。实验组家兔脊髓压迫区第Ⅴ、Ⅸ板层的神经细胞中LDH、AchE、ATP活性与正常组、对照组同板层的神经细胞中相应的同种酶活性比较,明显下降(P<0.01);而PLA2活性则明显升高(P<0.01)。结论:1、机械性压迫可导致脊髓神经元发生损伤。2、CSCI继发病变的机制可能与神经细胞的凋亡有关。3、CSCI继发病变的机制可能与神经细胞中LDH、 AchE、ATP、PLA2活性密切相关。第二部分胸椎管狭窄症经改良关节突入路的手术治疗研究背景:胸椎管狭窄症(thoracic spinal stenosis,TSS) TSS)的直接发病机制是致压物所造成的胸段脊髓的血供循环、感觉和运动传导障碍。临床上最多见的是以退行性变为主要病理改变。造成胸椎管狭窄症产生的常见病理因素包括胸椎黄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ligmentum flavum, OLF)、后纵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vertebral longitudinal ligament, OPLL)、胸椎间盘突出(thoracic disc herniation, TDH)等,其中80%以上的胸椎管狭窄是由胸椎黄韧带骨化引起,其次为胸椎间盘突出,后纵韧带骨化及胸椎体后缘骨内软骨结节等。黄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ligamentum flavum, OLF)是一种发生在脊柱韧带的特殊类型异位骨化形式。OLF主要累及亚洲黄种人,尤其是日本人。男女发病率文献报道不一,约为2-4:1,随年龄增长而发病率增高,年龄大于65岁的亚洲人群发病率高达20%。1912年LeDouble发现胸椎黄韧带骨化现象,但长期以来该病并不被人们所了解,很长一段时间人们错误的把OLP描述为单纯的椎板肥厚或双椎板结构。有学者通过尸体解剖进一步证实大部分受检者存在有胸椎OLF,而影像学研究也发现有约5%的人存在有胸椎黄韧带骨化,OLF可发生在颈,胸和腰椎,但好发生于下胸椎和胸腰段,导致椎管狭窄,只有一小部分黄韧带骨化患者能够产生脊髓压迫而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国内、外文献有关OLF病因学研究的报道逐渐增加,虽然目前认为遗传因素、生长因子、力学因素、内分泌与代谢异常等因素与OLF发病密切相关。但其具体发病机制仍不清楚。组织学研究证实骨化黄韧带组织表现为韧带肥厚,弹力纤维减少,胶原纤维大量增生、肿胀,在骨化与非骨化韧带组织间的交界区(骨化移行区)可见大量的软骨样细胞。因此,这提示OLF属于异位软骨内成骨病变。免疫组织化学研究发现某些成骨诱导因子(如骨形态发生蛋白(BMPs)和转化生长因子(TGF))和骨形态发生蛋白受体(BMPRs)在骨化移行区的未成熟的软骨样细胞中阳性表达。体内、外实验进一步证实BMP-2诱导OLF形成。提示这些成骨诱导因子可通过旁分泌或自分泌的形式与黄韧带细胞胞膜上的的MPRs受体结合并刺激细胞向成骨分化。而后纵韧带骨化最早于1960年由日本学者Tsukimoto在尸检中首先发现并予以报道,1964年Terayama正式将其命名为后纵韧带骨化(OPLL).起初它被认为是仅发生于颈椎的病变,但随着研究的深入,1972年由Nakanish等人首度报道了发生在胸椎的OPLL,很快在后续的报道中出现了腰椎OPLL。与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相比,发生在胸椎并导致脊髓压迫症状出现的后纵韧带骨化较为少见,但是一旦出现脊髓压迫,症状常呈现进行性发展态势并进而导致瘫痪。胸椎相对比较稳定,胸椎间盘突出导致的胸椎管狭窄比较少见。相反由于颈椎和腰椎活动度大,慢性劳损机会多,故颈椎和腰椎椎间盘突出较常见,引起的症状也比较典型,文献报道和讨论较多。其实,早在1911年Teacher就通过尸体解剖证实胸椎间盘突出可以引起脊髓损害,但当时由于检查手段的制约,此病在临床上得到证实。近年来,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胸椎间盘突出症的检出率越来越高,占所有椎间盘突出症的0.25%-0.75%.占胸、腰椎间盘突出症的2.5%.有症状的胸椎管狭窄每一百万人口中会有一个是因胸椎间盘突出症所导致的。胸椎间盘突出男性多于女性,发病高峰年龄位于40-50岁,并且从上段胸椎至下段胸椎有逐渐增加趋势,其中T8-9到T11-12较多见,而其中以T11-12最多见,这可能与下段胸椎是活动度较大的腰椎和比较稳定的胸椎的过渡阶段有关。胸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症状通常包括括背痛,胸腹部束带感,下肢麻木感、疼痛感、沉重感、冷感,双下肢无力,间歇性跛行,排尿困难或失禁,部分患者合并有肋间神经痛等。体征:有感觉平面、感觉减退,括约肌功能障碍,双下肢肌力下降、肌张力增高、膝踝反射亢进或减弱,可有病理征阳性等,即上中段胸脊髓受损主要表现为上运动神经元损害,而胸腰段病损可表现为脊髓上、下运动神经元混合性损害或广泛性下运动神经元损害。影像学:表现多样,可显示增生骨化的黄韧带、骨化的后纵韧带、椎体后缘骨性退行性病变侵犯椎管的情况,亦可显示椎间关节、椎肋关节、韧带的退变、增生、融合、骨化等。由于该病缺乏明确的神经定位体征及病史比较模糊,起病常常比较隐匿,临床症状不典型,往往持续时间不定,由几小时至几年不等,甚至有约25%的病人临床症状中无疼痛出现,易发生漏诊、误诊。鉴于胸段脊髓特有的解剖学特点,该节段手术风险相对较大。对出现脊髓损伤症状的胸椎管狭窄症的病人及早手术解除脊髓压迫可明显改善病人的脊髓损伤症状和预后。手术途径的选择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病变的节段、病变的病理类型、与脊髓的相对关系以及手术者对手术路径的熟悉程度。对于不同的胸椎管狭窄症的病人来说,没有一种全能的手术入路可供选择,每种手术入路都有其优缺点。对于长节段胸椎管狭窄,由于手术所具有的风险及多节段椎体切除后重建稳定的困难,目前还是主张以后路椎板切除脊髓减压为主,较经典的术式为胸椎后路椎板蚕食法脊髓减压术。近年来,随着高速磨钻、薄刃骨刀及脊柱内固定器械的广泛推广与应用,后路全椎板薄化层揭法、后路多椎板整块切除法及多椎板截骨原位回植内固定等术式应运而生,各术式均有其自身特点,同时亦伴有各种不足之处。如多椎板整块切除术容易发生硬膜撕裂、脑脊液漏及神经症状加重,单纯多节椎板切除后易出现减压节段不稳及后凸畸形发生,而椎板截骨原位回植手术操作相对复杂。由于胸椎结构的特点,椎管后壁切除一般不需要固定;但是如果合并有较明显的脊柱后凸畸形,矫正畸形将有利于脊髓的减压效果,此时可辅助内固定矫形;胸椎后纵韧带骨化型胸椎管狭窄症的外科治疗难度较大,且对术者的操作技巧要求很高,同时治疗效果往往不佳。到目前为止,国内外脊柱专家逐步探索出样式各异的手术方法和治疗策略来试图攻克这一难题,比较常用的有一期或分期前后路联合环形减压内固定术、后路椎板切除脊髓减压植骨内固定术、一期经后路环形减压内固定术等。上述术式均有各自的优缺点。近年来,由于经关节突入路手术操作不用经过胸腔、手术视野扩大及术后并发症较少,越来越受到外科大夫的青睐,它具有创伤小、出血少,并发症相对少、可一期完成前后路减压等优点,术后轴性后背痛也较其他术式明显降低,但其因为切口小而难以对肥胖病人的脊髓前方完全暴露,另外,对于中央型的胸椎间盘突出或后纵韧带钙化难以显露及切除,而本研究中将原有的后路经关节入路加以改良,扩大关节突切除范围,并行双侧关节突切除和涵洞法先将病变节段的脊髓前方掏空后将后纵韧带及突出椎间盘向前方推入从而能安全的将后纵韧带及突出椎间盘切除。术中应用体感诱发电位监测,注意避免牵拉脊髓,手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目的:探讨经关节突入路行胸椎管狭窄症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1994年10月至2012年8月,治疗33例胸椎管狭窄症患者,男性27例,女性6例,年龄18-72岁,平均41.8岁;病程12天至36个月,其中病程<1个月者13例,9例因外伤而出现下肢麻木。无力,其余发病无明显诱因。病程缓慢,呈进展性发展。单纯间盘突出15例,合并后纵韧带骨化6例,合并黄韧带骨化12例。病变共发生在45个椎间盘,其中发生于下胸段32例,占总数的71.11%,上胸段8例,占总数的17.78%,中胸段5例,占总数的11.11%。手术采用经一侧或双侧关节突关节进入切除突出椎间盘和骨化的后纵韧带,对于合并黄韧带骨化或肥厚的患者同时行后路全椎板截骨原位回植术。所有病例均采用椎弓根钉棒固定,其中19例采用单侧钉棒固定,14例采用双侧椎弓根钉棒内固定。结果:29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63个月,平均37个月。疗效参照Epstein和Schwall标准,优15例,良10例,改善2例,差2例,优良率86.21%(25/29),总有效率93.10%(27/29)。3例出现并发症:其中运动功能障碍加重2例,经甲级泼尼松冲击、脱水剂、神经营养药物及高压用治疗后,1例恢复至术前水平,1例虽有所恢复,但未达到术前水平;内固定断裂1例,术后18个月行内固定取出。术后CT及MRI均显示回植椎板融合成形良好,手术减压满意。结论:经关节突入路治疗胸椎管狭窄症可获得满意疗效。

周升新,李萍,祝成虎[9](2003)在《高压氧对脊髓损伤椎管减压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附68例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探讨脊髓损伤椎管减压术后病人 ,促进功能缺损恢复、降低致残率的方法。方法 :对 1 2 8例脊髓损伤椎管减压术后功能康复期病人 ,随机分为高压氧治疗组 68例 ,对照组 60例 ,常规治疗药物相同。结果 :高压氧治疗组功能恢复治愈率为 2 0 .6% ,总有效率为 97.1 % ,均高于对照组 ,两组差异显着 ( P<0 .0 5 )。结论 :高压氧是促进脊髓损伤术后病人功能缺损恢复的有效方法 ,具有疗程短、见效快、致残率低等优点

肖帮同[10](2013)在《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重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重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疗效,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采用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多节段重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45例,男28例,女17例,年龄35-61岁,平均47.3岁,病程3个月-7年,平均2.7年;主要症状:双侧上肢无力,麻木,疼痛15例;双侧下肢行走不稳,麻木,疼痛,发凉14例;单侧上肢或下肢无力,麻痛17例,尿便失禁,潴留等括约肌障碍15例。45例均有肌张力升高,Babinski征全部阳性。手术前45例均以影像学结果确诊,检查项目包括X线摄片,CT及MRI。CT横断面扫描显示后纵韧带骨化物范围,厚度及椎管矢状径数值,14例受累范围均在4个椎节以上。根据X线及MRI分型,本组病例包括:分节型13例,连续型25例,混合型7例,其中合并巨大后纵韧带骨化灶12例,巨大椎间盘突出11例,45例均存在脊髓腹背受压。X线摄片示发育性椎管狭窄21例,伴颈椎后凸者17例。第一阶段先行后路手术采用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28例,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17例,接着在手术台上翻身行前路椎体次全切除骨化灶切除减压,前路减压后采用椎体间钛网加自体骨移植,并用合适的钛板做内固定。手术前后对颈髓功能的评价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提出的功能评分表。本组45例均为JOA评分在12分以下的中重度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病例,结合影像学检查皆可归为重度病例。术后1周及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均对随访病例行X线侧位摄片,CT横断面扫描及MRI检查。将手术前后及随访期间JOA评分数据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检验得出统计学结论。结果本组随访时间为6-24个月,平均13个月,45例患者术后双下肢肌力改善,单侧或双侧上肢的麻木疼痛及无力症状改善,括约肌功能明显改善,膝踝阵挛明显减轻。术后随诊6个月时,颈髓功能JOA评分为12.67±2.32分,与术前7.1±1.32相比,差异显着,术后6个月时JOA评分改善率表现为:优26例,良14例,好转5例;术后24个月随访到25例,JOA评分改善率为87.72%。随着时间的推移,JOA评分改善率逐渐提高。术后发生脑脊液漏2例,经腰大池引流并局部加压,手术后3-5天内停止;C5神经根麻痹3例,经脑神经营养药物和功能锻炼,半年至一年内恢复;颈肩轴性痛2例,经口服消炎镇痛药后缓解。术后3个月至6个月内复查X线,CT及MRI,结果显示全部病例获得满意减压,病变部位硬膜囊浮起,内固定牢固,无钢板折断及拔钉现象。结论一期前后路联合减压融合内固定术能早期彻底地对脊髓减压,是目前治疗重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较好方法。

二、高压氧对脊髓损伤椎管减压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附68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压氧对脊髓损伤椎管减压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附68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脊髓康”治疗脊髓损伤的临床观察及其促进脊髓损伤后神经再生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祖国医学对脊髓损伤的认识
        1.1 文献记载
        1.2 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中医药对脊髓损伤的治疗
    2 现代医学对脊髓损伤的认识
        2.1 脊髓损伤的病因及病理机制
        2.2 脊髓损伤的治疗
    3 星形胶质细胞的研究进展
        3.1 星形胶质细胞生理功能
        3.2 星形胶质细胞参与的病理反应
        3.3 星形胶质细胞的修复功能
        3.4 星形胶质细胞与脊髓损伤后修复的关系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脊髓康”治疗脊髓损伤的临床观察
    1 “脊髓康”促进脊髓损伤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临床研究
        1.1 临床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治疗方案
        1.6 评价标准
        1.7 安全指标检测
        1.8 统计学处理
        1.9 分组方法
        1.10 结果
    2 中医药治疗脊髓损伤的文献研究
        2.1 资料与方法
        2.2 主要治法及用药情况分析
        2.3 主要治则及选取方药分析
        2.4 辨证用药规律分析
        2.5 药物分类组合情况
        2.6 方剂中各类药物组合频率分析
        2.7 治法运用规律分析
    3 “脊髓康”的组方原则及处方分析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脊髓康”促进神经再生的实验研究
    实验一 星形胶质细胞在神经再生过程中的动态表达及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实验仪器
        1.3 主要药物和试剂
        1.4 动物分组
        1.5 模型制备
        1.6 标本采集
        1.7 免疫组化法观察脊髓组织GFAP的蛋白表达
        1.8 Western blottingting检测脊髓组织GFAP的蛋白表达
        1.9 荧光定量PCR法测定脊髓组织GFAP mRNA表达
        1.10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SCI术后大鼠脊髓标本HE染色及GFAP免疫组化表达对比
        2.2 各组大鼠GFAP蛋白Western blot检测动态表达
        2.3 各组大鼠GFAP mRNA动态表达
        3 小结
        参考文献
    实验二“脊髓康”治疗脊髓损伤的实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实验仪器
        1.3 主要药物与试剂
        1.4 中药“脊髓康”药液制备
        1.5 0.3%强的松药液制备
        1.6 动物分组及给药剂量
        1.7 模型制备
        1.8 标本采集
        1.9 HE染色
        1.10 Nissl染色
        1.11 斜板实验、肌力检测评价
        2 结果
        2.1 大鼠脊髓组织HE染色
        2.2 大鼠脊髓组织Nissl染色
        2.3 “脊髓康”对脊髓损伤大鼠爬板实验的影响
        2.4 “脊髓康”对脊髓损伤大鼠双后肢神经功能评分的影响
        3 小结
    实验三“脊髓康”对脊髓损伤大鼠星形胶质细胞GFAP、CSPG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实验仪器
        1.3 主要药物与试剂
        1.4 中药“脊髓康”药液制备
        1.5 0.3%强的松药液制备
        1.6 动物分组
        1.7 模型制备
        1.8 标本采集
        1.9 免疫组化法观察脊髓组织GFAP、CSPG的蛋白表达
        1.10 Western blottingting检测脊髓组织GFAP、CSPG的蛋白表达
        1.11 荧光定量PCR法测定脊髓组织GFAP mRNA、CSPG mRNA表达
        1.12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各组大鼠脊髓组织中GFAP蛋白的免疫组化表达
        2.2 各组大鼠脊髓组织中CSPG蛋白的免疫组化表达
        2.3 各组大鼠脊髓组织中GFAP蛋白的Western blottingting表达
        2.4 各组大鼠脊髓组织中CSPG蛋白的Western blottingting表达
        2.5 各组大鼠脊髓组织中GFAP mRNA表达
        2.6 各组大鼠脊髓组织中CSPG mRNA表达
        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全文总结与展望
综述1 大鼠脊髄损伤造模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2 机器辅助训练对脊髓损伤(SCI)患者康复影响的Meta分析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附录1
附录2
中英文缩略词表
致谢
作者简介

(2)切除后纵韧带对脊髓型颈椎病手术的预后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0 引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诊疗进展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3)颈椎后路短节段单开门减压治疗颈椎过伸性损伤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经典病例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脊髓型颈椎病致病炎症因子及手术疗效的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部分 脊髓型颈椎病大鼠模型的建立及椎间盘退变与炎症因子的相关性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合并后纵韧带骨化的重度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治疗及疗效分析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颈椎前路减压术后C5神经根麻痹的相关因素分析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治疗并发症与处理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术后C5神经根麻痹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观察指标和疗效评价
    4 疗效评定标准
    5 不良事件处理及随访
    6 统计方法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1 一般资料分析
    2 结果比较与分析
    3 总体疗效分析
    4 安全指标监测及随访
第三部分 讨论
    1 现代医学对颈椎OPLL术后C_5神经根麻痹症状的认识及治疗
    2 颈椎OPLL术后C_5神经根麻痹症状的中医学认识
    3 补阳还五汤加味组方分析及现代药理研究
    4 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神经损伤的作用机制
    5 补阳还五汤加味对颈椎术后C_5神经根麻痹症状患者的疗效分析
第四部分 结语
    1 结论
    2 不足之处
    3 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颈椎后路减压术后C_5神经根麻痹的中西医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附录

(6)高压氧疗法对患者脊髓损伤有效性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资料和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 文献检索策略
    1.3 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
    1.4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
    1.5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2.3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结果
    2.4 META分析结果
    2.5 发表偏倚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致谢

(7)急性脊髓损伤综合治疗管理模式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慢性脊髓损伤实验研究及胸椎管狭窄症经改良关节突入路的手术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慢性脊髓损伤的实验性研究
    前言
    实验材料和方法
    统计学方法
    结果
    附图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胸椎管狭窄症经改良关节突入路的手术治疗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参考文献
毕业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发表英文文章1
发表英文文章2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9)高压氧对脊髓损伤椎管减压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附68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CT、MRI检查
    1.3 治疗方法
2 结果
    2.1 疗效判定标准
    2.2 结果
3 讨论

(10)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重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表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四、高压氧对脊髓损伤椎管减压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附68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脊髓康”治疗脊髓损伤的临床观察及其促进脊髓损伤后神经再生的实验研究[D]. 邵阳.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2]切除后纵韧带对脊髓型颈椎病手术的预后影响分析[D]. 刘朝林. 贵州医科大学, 2020(04)
  • [3]颈椎后路短节段单开门减压治疗颈椎过伸性损伤的疗效分析[D]. 刘灵均. 遵义医科大学, 2019(08)
  • [4]脊髓型颈椎病致病炎症因子及手术疗效的相关研究[D]. 杨毅鹏. 河北医科大学, 2019(01)
  • [5]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术后C5神经根麻痹的临床研究[D]. 葛黁黁.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19(03)
  • [6]高压氧疗法对患者脊髓损伤有效性的Meta分析[D]. 宋岳. 苏州大学, 2018(01)
  • [7]急性脊髓损伤综合治疗管理模式临床应用研究[D]. 吕甲涛. 泰山医学院, 2016(06)
  • [8]慢性脊髓损伤实验研究及胸椎管狭窄症经改良关节突入路的手术治疗[D]. 杨希重. 山东大学, 2014(04)
  • [9]高压氧对脊髓损伤椎管减压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附68例报告)[J]. 周升新,李萍,祝成虎. 滨州医学院学报, 2003(01)
  • [10]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重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D]. 肖帮同. 泰山医学院, 2013(01)

标签:;  ;  ;  ;  ;  

高压氧对脊髓损伤减压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附68例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