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透平技术与我国电力的可持续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王永真,韩恺,赵军,王剑晓,龚宇烈,范翼帆[1](2021)在《地热发电在新型电力系统中的定位及参与模式》文中指出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是实现我国"双碳"目标的关键路径,以稳定、清洁着称的地热发电如何在新型电力系统生态中发挥作用,关系地热发电的机遇与挑战。基于能源互联网"系统化"理念,初步分析了我国地热发电与风、光发电接入新型电力系统的热工、经济及环境效益,讨论了地热发电参与新型电力系统的模式与机制,认为从电力系统平衡及全系统度电成本看,地热发电技术能够通过替代煤电及碳捕集技术、作为灵活性托底电源以及参与电力市场辅助服务等手段,有效支撑新型电力系统的规划与运行。118个节点的风光火地新型电力系统案例分析结果表明,当20%的火电机组被地热发电替代后,系统30 a的总经济成本约降低14%。最后指出,除缺失顶层设计以及地热发电资源量评估等问题外,中低温水热型发电、二氧化碳增强型地热发电以及地热发电系统的热经济优化等技术依然是制约我国地热发电发展的关键问题。
杨行豪[2](2021)在《环保设施的科技创新改造及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人们对环境和生活质量的重视度也随之提高,减少生活和工业对环境的污染问题迫在眉睫。因此,本文从环保设施的科技改造创新层面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关应用,希望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田朝阳,聂家超[3](2020)在《汽轮机高效叶型开发气动性能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通过开发高效的叶型提高汽轮机通流效率是汽轮机通流设计中最重要的手段之一,为提高汽轮机机组经济性,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开发一种高效叶型,为了解该叶型的气动性能,对该叶型开展了系统的气动性能试验研究,首先通过平面叶栅、环形叶栅试验得到叶栅详细的损失特性、通流能力等气动性能参数,最后通过多级空气透平试验验证叶型的通流效率,所获得的试验数据和分析结论为高效通流设计中叶型的合理选取提供了重要的基础理论和试验数据支撑。通过与原有叶型的对比结果表明,通流设计中采用新开发的高效叶型,通流效率得到明显的提升,有效提高了汽轮机机组的经济性。
王瑾瑜[4](2019)在《碳金融对突破式低碳技术创新的作用研究》文中指出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导致了全球气候日益恶化,极端天气事件带来的经济损失不计其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技术创新特别是突破式低碳技术创新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变传统生产方式的主要动力。目前我国突破式低碳技术创新发展水平不高,在很多领域尚未掌握生产技术的核心要素,而碳金融作为缓解和适应气候变化的一项金融制度,能将排污行为这一外部性问题内部化,在不挫伤生产者积极性的同时,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碳金融通过引导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从而对行业、对技术进行选择,助力于突破式低碳技术创新的发展。首先,本文对碳金融与突破式低碳技术创新进行了概念界定与基础理论的归纳总结。在广泛涉猎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碳金融与突破式低碳技术创新的相关基础理论进行了归纳与分析,并对二者的概念提出了不同见解。在此基础之上,本文从碳金融影响突破式低碳产品创新、突破式低碳工艺创新,突破式低碳服务创新三个角度,分析了碳金融作用于突破式低碳技术创新的理论基础。其次,本文构建了碳金融作用于突破式低碳技术创新的复杂网络模型。基于复杂网络理论,构建了由市场监管机构、市场组织机构、市场中介机构、市场交易主体以及创新主体在内的五种类型的主体组成的复杂网络模型。通过对该网络模型的结构属性进行分析,本文发现该网络模型具有较强关联性,意味着碳金融影响突破式低碳技术创新的网络整体联系程度密切,各主体之间关联性强,进一步说明了本文构建的这一复杂网络模型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再次,本文验证了碳金融对突破式低碳技术创新影响的存在性。本文在界定了突破式低碳技术创新概念的基础上,根据收集到的具体低碳技术名称,确定了用于检索低碳技术发明专利的关键词,通过这些关键词在国家专利检索引擎中搜索得到我国碳金融试点区域与非试点区域碳金融政策实施前后的数据。利用这些数据,采取双重差分法对其进行计量建模分析,发现碳金融试点区域相较于非试点区域低碳技术发明专利数量增长明显,从而验证了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对突破式低碳技术创新的存在影响,碳排放权交易制度试点政策整体上是有利于突破式低碳技术创新的发展。然后,本文探索了碳金融对突破式低碳技术创新的作用机制。由于计量建模的方法具有一定局限性,只能说明碳金融政策对突破式低碳技术创新的总体效应,却不能体现出碳金融对突破式低碳技术创新的影响机制与作用路径,而Multi-agent却能通过仿真模拟反映出碳金融是如何影响突破式低碳技术创新。因此,本文采用Multi-agent仿真模拟的方法,深入探索碳金融影响突破式低碳技术创新的作用机制。仿真模拟的结果表明,碳金融通过市场中介数量,碳金融市场监管力度,减排力度,受碳约束企业的数量,从而影响突破式低碳技术创新的发展。最后,本文为增强我国碳金融对突破式低碳技术创新作用的建言献策。本文依据实证研究结果,本文分别从加强碳金融市场自身的建设以及碳金融与其他主体之间的联系两个方面提出了如何促进碳金融对突破式低碳技术创新影响,从而提高突破式低碳技术创新发展水平的政策建议。综上所述,本文明确了碳金融与突破式低碳技术创新的概念,分析了碳金融突破式低碳技术创新的作用机理,明晰了碳金融影响突破式低碳技术创新的影响路径,探索了碳金融影响突破式低碳技术创新的机制,从碳金融自身与碳金融和其他机构之间的关系两个方面,提出了促进碳金融对突破式低碳技术创新发展的建议,为科学决策提供了参考依据。
庄乾才[5](2018)在《某型汽轮机高压转子寿命评估与结构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发电企业不断扩大电网装机容量,高参数大容量汽轮机组被广泛投入。高参数、大容量超超临界汽轮机组成为必然发展趋势,其具有进汽参数高,污染小、热耗低、热效率高等特点,而机组安全及稳定运行是保证其高效发电的前提,转子的寿命及安全运行是机组运行的关键,因此汽轮机转子寿命的评估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工程价值。汽轮机转子寿命损伤主要是与其运行工况恶劣、运行人员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产品加工质量等有直接关系。本文从汽轮机转子设计的角度出发,通过对汽轮机转子设计工况下的冷态启动、温态启动、热态启动及额定运行寿命限值的低周疲劳寿命及蠕变变形寿命的核算,对转子整个服役期内的寿命损伤进行评估,同时,在现有额定运行寿命的范围内最大限度挖掘转子材料潜能,提出转子结构优化方法及优化方案,在保障机组额定运行寿命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发挥汽轮机组效率,提高机组经济性。本文以某型国产汽轮机组高压转子为研究对象,通过大型商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为平台,以实际转子为模型建立高压转子有限元模型,基于热力学理论中蒸汽与转子表面间的换热计算,得到转子温度场;根据转子实际运行情况,近似真实模拟转子运行环境,分别得到转子稳态应力场、20W小时下蠕变应变及转子启-停机过程中的转子瞬态过程受力情况。基于Manson-Coffin理论及蠕变应变寿命损伤理论对高压转子危险截面进行了寿命评估,同时提出一种基于计算机辅助应力优化方法,提出高压转子优化结构,并核算该转子在额定运行寿命范围的寿命损耗,大大提升机组运行寿命。此评估寿命的方法可应用于其他机组转子结构设计及转子寿命评估,为后续机组实现快速启停机及变负荷运行提供安全保障。
孙立佳,任小坤,高元景,孙郁,张武[6](2015)在《高速透平发电机的特点及相关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透平膨胀机作为回收能量的设备在能源综合利用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随着高速电机技术的发展,采用透平膨胀机直接带动高速发电机发电成为可能。文中比较了高速透平发电机系统相对于传统的透平发电机的优势,介绍了其关键技术,探讨了高速透平发电机的发展方向。
黄平[7](2015)在《我国制造业低碳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关联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全球低碳经济发展的起步,对于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我国而言,温室气体的减排压力、自然资源的紧缺,以及生态环境的破坏等环境问题逐渐加重,经济发展与社会保障的压力也逐步加深,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实现“低碳”与“发展”的并行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紧迫的。目前,可能崛起的低碳工业革命仍处于萌芽阶段,部分在传统产业占据绝对优势地位的西方发达国家的低碳竞争力仍未形成,这无疑为我国在低碳产业领域实现技术和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机会,而低碳技术创新则被认为是实现碳减排目标与产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我国应以低碳技术创新为突破口,一方面通过低碳技术的大规模开发与部署履行碳减排目标,另一方面通过先进低碳技术的创新与应用在低碳工业革命中抢占优势地位,实现传统产业的低碳转型升级及低碳产业的跨越式发展,进而实现低碳与经济的协同发展。基于此研究背景,本文展开对制造业低碳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关联的研究,旨在梳理现有低碳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的相关概念及内容,构建制造业低碳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关联的理论分析框架;揭示现有制造业低碳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研究的发展轨迹及理论脉络,提出制造业低碳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关联研究的切入点;揭示我国光伏产业低碳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的关联过程及其动态变化,提出面向我国制造业整体的研究命题;揭示整体上我国制造业低碳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相互作用的方式和程度,归纳出我国制造业低碳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的关联关系,提出促进我国制造业低碳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首先,本文分别对低碳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及低碳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关联进行了理论梳理。具体内容包括:分析并识别出我国的关键低碳技术,并分别对低碳技术创新的相关概念、特征、影响因素、研究方法,以及测度与评价方式进行了梳理和归纳总结;分析了产业升级的概念内涵及特征、典型路径、影响因素、研究方法和测度与评价方式;并分别从低碳技术创新对产业升级的影响和产业升级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两个方面进行了理论解析,探究了低碳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的内在关联,提出了面向低碳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关联的一个整合的分析框架。其次,本文应用一种知识可视化计量软件CiteSpace Ⅱ分别对低碳技术创新和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国内外研究进行了文献计量分析。具体内容包括:分析了国内外低碳技术创新的知识基础及由此延伸出的主要研究前沿;对国内外制造业产业升级研究的关键被引文献及施引文献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分析了低碳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国内外研究的发展脉络及其特征。该部分的文献计量分析揭示了区别于传统技术创新研究的低碳技术创新研究范式;发现了制造业产业升级研究对全球价值链下发展中国家传统制造业升级的关注;基于低碳技术创新研究和制造业产业升级研究的发展脉络,挖掘出两个研究领域的交叉点作为本文研究的切入点。再次,本文应用技术创新系统与全球价值链方法作为分析框架,通过历史事件分析法与半结构化访谈对我国光伏产业发展过程中低碳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的关联进行了探索式案例分析。具体内容包括:旨在探索低碳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的关联关系,提出了两个初步的研究问题,并基于已有研究成果给出了理论预设;围绕提出的两个研究问题,给出了案例选择标准,并论述了我国光伏产业作为单案例的极端典范性;以历史事件与半结构化访谈为数据来源,分析了我国光伏产业数十年的发展历程中低碳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的相互作用关系。该部分的探索性案例研究揭示了我国光伏产业发展过程中低碳技术创新(低碳产品和工艺创新)与产业升级(生产制造、研发设计、品牌营销和服务化升级)间相互作用关系的动态变化;发现了我国光伏产业低碳技术创新影响产业升级方式与产业升级作用于低碳技术创新路径的差异;验证了提出的面向制造业低碳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关联的一个整合的分析框架的有效性。最后,本文以我国制造业14个行业7年的面板数据为对象数据,采用了面板数据模型方法,并使用EViews6.0计量经济学分析软件分析了整体上我国制造业低碳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的关联方式及程度。具体内容包括:旨在解答案例研究提出的研究命题,设定了面向制造业低碳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相互作用的7个计量方程,并对相关的变量及数据来源进行了详尽的说明;分别对7个计量方程进行了估计和结果分析;基于计量分析结果归纳总结出整体上我国制造业低碳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的关联方式及程度。该部分的计量实证研究揭示了整体上我国制造业低碳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间存在相互作用关系,以及现阶段这种相互作用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对两者协同发展的抑制作用;基于现阶段我国制造业低碳转型特征,提出了三种面向我国制造业低碳转型升级的低碳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间可能的良性相互作用模式。
姚焕焕[8](2015)在《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及其机遇和挑战》文中研究表明在气候变化及其所带来的一系列相关问题备受国际关注的大背景下,低碳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本文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论述中国现阶段发展低碳经济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提出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应采用的策略与方法。
谷岩[9](2013)在《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机遇与挑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气候变化及其所带来的一系列相关问题备受国际关注的大背景下,低碳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本文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论述中国现阶段发展低碳经济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提出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应采用的策略与方法。
贤俊江[10](2012)在《我国海洋新能源开发与产业技术推进的国际合作研究》文中提出2007年,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了可再生能源在中国的战略发展地位,也同时指出要积极推进海洋能的开发利用。2011年,党中央、国务院又提出要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大力发展蓝色经济。至此,作为结合了新能源和海洋经济的海洋新能源产业在中国迎来了其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实际上,不仅在中国,海洋新能源作为一种在未来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新能源,其前景早已被纷纷看好,发展海洋新能源已成为全球共识。海洋新能源产业的本身特点和其快速发展的要求决定了我国开展海洋新能源的国际合作是必要的。海洋新能源产业整体上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它的发展所需科研和技术水平高,具体的项目建设周期长,投资巨大。当前,各个国家虽然都掌握了一定的技术,但并没有一个国家在技术上处于绝对领先地位,各国间在技术上的互补性有利于国际合作的进行。从我国情况来看,我国海洋新能源开发与产业技术推进的国际合作有良好的天然优势、政策基础和合作条件,这在于我国的海洋新能源资源储量丰富,国家较早的制定了合作的法规和政策,且我国海洋新能源产业发展较快,整体技术水平较高。近年来,我国开始建设海洋新能源的国际合作平台,与美国、欧洲国家、日本和韩国等开展了较多的合作项目。但合作中也难以避免的出现了一些问题,包括合作仍缺乏法规和政策支持;合作的层次不高,且有不对等现象的发生;海洋新能源产业市场化程度低和国内配套融资机制的不完善都不利于合作的进行。为了我国可以在海洋新能源产业的国际合作中选取合作伙伴,确定合作深度,本文首度建设了海洋新能源开发与产业技术推进的国际合作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并引入模糊综合评价数学方法。海洋新能源国际合作环境受多种因素影响,本文综合考虑后从资源潜力、经济因素、政治因素、法律因素、技术因素,基础设施、治安状况、人文地缘因素等八个方面予以分析并做出了选择,理顺了层级结构,最后引入了模糊综合评价数学方法。最后,通过借鉴主要国际组织成员国产业国际合作模式,认为采用多层次全方位的复合式合作模式是未来我国海洋新能源开发与产业技术推进的国际合作的正确选择。同时,我国应秉承传统合作方式,扩大合作领域,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平台建设。在国家政策层面,本文认为首先要制定海洋开发集成战略,将海洋新能源开发纳入战略体系,其次,在宏观战略体系指导下,制定具体发展计划,不断完善海洋新能源产业制度建设,建设海洋新能源产业市场体系。
二、透平技术与我国电力的可持续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透平技术与我国电力的可持续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地热发电在新型电力系统中的定位及参与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新型电力系统生态下的地热发电与风光发电的优劣分析 |
2 地热发电参与新型电力系统的基本模式与机制 |
2.1 替代燃煤发电并对冲碳捕集、碳汇 |
2.2 替代风、光并参与电力辅助服务 |
3 地热发电在新型电力系统的优化调度案例研究 |
4 面向新型电力系统的我国地热发电发展趋势及关键技术 |
4.1 技术经济可行的地热发电资源量评估 |
4.2 中低品位地热发电的系统优化及设备开发 |
4.3 二氧化碳增强型地热发电系统的研究 |
4.4“地热+”多能互补及综合梯级利用模式 |
4.5 新型电力系统下地热发电全系统成本研究 |
5 结论 |
(2)环保设施的科技创新改造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我国现阶段环保技术的不足 |
1.1 对高浓度、难分解的有机废水处理技术依赖进口 |
1.2 化工产品的焚烧技术有待提高 |
1.3 生化治理的研究应用严重滞后 |
2 当前环保设施的应用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 |
3 环保设施的科技改造创新设计 |
3.1 选材要环保 |
3.2 优化设施结构 |
3.3 人性化的科学设计 |
3.4 外观设计突出环保理念 |
3.5 加强设备的智能化 |
4 环保设施的新技术应用 |
5 结论 |
(3)汽轮机高效叶型开发气动性能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前 言 |
1 透平核心技术研究平台 |
1.1 叶栅试验台 |
1.2 多级空气透平试验台 |
2 气动性能试验 |
2.1 平面叶栅试验 |
2.2 环形叶栅试验 |
2.3 多级空气透平试验 |
3 结 论 |
(4)碳金融对突破式低碳技术创新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
1.1.2 论文的研究目的 |
1.1.3 论文的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1.3.1 论文的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的研究思路 |
1.3.3 论文的研究方法 |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相关理论 |
2.1 碳金融相关理论 |
2.1.1 碳金融的概念界定与辨析 |
2.1.2 碳金融的基础理论 |
2.1.3 碳金融市场运行机制及我国碳金融发展现状 |
2.2 突破式低碳技术创新的相关理论背景 |
2.2.1 突破式低碳技术创新的概念 |
2.2.2 突破式低碳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 |
2.2.3 突破式低碳技术创新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
2.3 碳金融作用于突破式低碳技术创新的机理 |
2.3.1 碳金融对突破式低碳产品创新的作用机理 |
2.3.2 碳金融对突破式低碳工艺创新的作用机理 |
2.3.3 碳金融对突破式低碳服务创新的作用机理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碳金融影响突破式低碳技术创新的复杂网络 |
3.1 复杂网络的基础理论 |
3.1.1 复杂网络的概念 |
3.1.2 复杂网络的基本类型 |
3.2 碳金融作用于突破式低碳技术创新复杂网络主体 |
3.2.1 碳金融市场组织机构 |
3.2.2 碳金融市场监管机构 |
3.2.3 碳金融市场中介机构 |
3.2.4 碳金融市场交易者 |
3.2.5 技术创新主体 |
3.3 碳金融作用于突破式低碳技术创新的复杂网络结构属性分析 |
3.3.1 复杂模型构建 |
3.3.2 度分布分析 |
3.3.3 中心性分析 |
3.3.4 聚集系数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碳金融对突破式低碳技术创新作用的存在性分析 |
4.1 双重差分基本原理 |
4.2 双重差分平行趋势检验 |
4.3 双重差分法相关指标选取依据与数据来源 |
4.4 双重差分模型设定与结果分析 |
4.4.1 双重差分模型设定 |
4.4.2 双重差分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碳金融对突破式低碳技术创新的作用机制分析 |
5.1 MULTI-AGENT技术方法 |
5.2 MULTI-AGENT模拟仿真模型构建 |
5.2.1 Agent行为策略分析 |
5.2.2 Multi-agent模拟运行规则 |
5.3 MULTI-AGENT运行结果分析 |
5.3.1 受碳约束企业数量变化对突破式低碳技术创新的影响 |
5.3.2 市场中介机构数量变化对突破式低碳技术创新的影响 |
5.3.3 减排力度变化对突破式低碳技术创新的影响 |
5.3.4 市场监管力度变化对突破式低碳技术创新的变化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促进碳金融对突破式低碳技术创新发展作用的策略 |
6.1 完善碳金融市场体系促进突破式低碳技术创新发展 |
6.1.1 培育活跃的碳金融市场 |
6.1.2 创新碳金融市场的交易产品 |
6.1.3 推进碳金融市场的国际化 |
6.1.4 创造良好的碳金融市场交易环境 |
6.2 巩固碳金融与参与主体的联系促进突破式低碳技术创新 |
6.2.1 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
6.2.2 加强中介机构在碳金融市场中的作用 |
6.2.3 构建碳金融制度下的创新合作网络 |
6.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附录 |
(5)某型汽轮机高压转子寿命评估与结构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汽轮机转子事故案例 |
1.3 转子蠕变-疲劳问题研究现状 |
1.3.1 蠕变应变问题研究 |
1.3.2 低周疲劳寿命损耗问题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某型汽轮机高压转子稳态强度及蠕变强度分析 |
2.1 引言 |
2.2 高压转子有限元模型 |
2.2.1 几何模型 |
2.2.2 材料属性 |
2.2.3 边界条件 |
2.3 转子稳态强度分析 |
2.3.1 转子稳态温度场分析 |
2.3.2 转子稳态应力场分析 |
2.4 转子蠕变强度分析 |
2.4.1 蠕变损伤分析简介 |
2.4.2 转子蠕变强度考核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某型汽轮机高压转子瞬态强度分析 |
3.1 引言 |
3.2 转子瞬态强度有限元分析 |
3.3 转子瞬态有限元结果 |
3.3.1 冷态启动温度场 |
3.3.2 冷态启动应力场 |
3.3.3 冷态启动最大应力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某型汽轮机高压转子寿命评估研究 |
4.1 引言 |
4.2 转子寿命评估研究 |
4.2.1 低周疲劳寿命评估 |
4.2.2 转子寿命评估方法 |
4.3 高压转子寿命评估 |
4.4 以往事故案例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某型汽轮机高压转子结构优化 |
5.1 概述 |
5.2 结构优化理论方法 |
5.3 转子结构优化后瞬态分析 |
5.4 转子结构优化后寿命计算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高速透平发电机的特点及相关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透平发电机的应用 |
3 高速透平发电机的关键技术 |
3. 1 高速电机技术 |
3. 2 转子结构设计及动力学分析 |
3. 3 气体轴承技术 |
3. 4 电机损耗 |
3. 5 电源逆变系统 |
4 高速透平发电机的发展探讨 |
(7)我国制造业低碳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关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1.2.1 低碳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关联的国内研究现状 |
1.2.2 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关联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3 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论文研究思路、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
1.5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低碳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的理论解析 |
2.1 低碳技术创新的理论解析 |
2.1.1 低碳技术的识别 |
2.1.2 低碳技术创新的概念内涵 |
2.1.3 低碳技术创新的特征 |
2.1.4 低碳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 |
2.1.5 低碳技术创新的研究方法 |
2.1.6 低碳技术创新的测度与评价 |
2.2 产业升级的理论解析 |
2.2.1 产业升级的概念内涵及特征 |
2.2.2 产业升级的典型路径 |
2.2.3 产业升级的影响因素 |
2.2.4 产业升级的研究方法 |
2.2.5 产业升级的测度与评价 |
2.3 低碳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关联的理论解析 |
2.3.1 低碳技术创新对产业升级的影响 |
2.3.2 产业升级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 |
2.3.3 低碳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的内在关联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制造业低碳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的文献计量分析 |
3.1 研究方法与设计 |
3.1.1 研究方法 |
3.1.2 CiteSpace Ⅱ的设计原则及简要工作原理 |
3.1.3 数据来源 |
3.1.4 数据挖掘与筛选原则 |
3.2 低碳技术创新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
3.2.1 国际低碳技术创新的研究前沿及其演化 |
3.2.2 我国低碳技术创新的研究进展 |
3.3 面向制造业的产业升级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
3.3.1 面向制造业的产业升级国内外研究的数据挖掘与选择 |
3.3.2 制造业产业升级国内外研究的知识基础与主要内容 |
3.3.3 全球价值链下产业升级国内外研究的知识基础与主要内容 |
3.4 制造业低碳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关联研究的切入点 |
3.4.1 低碳技术创新国内外研究的发展脉络及特征 |
3.4.2 面向制造业的产业升级国内外研究的发展脉络及特征 |
3.4.3 关联研究的切入点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我国制造业低碳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关联的探索性案例研究 |
4.1 案例研究方法 |
4.2 研究设计 |
4.2.1 研究问题和理论预设 |
4.2.2 案例选择 |
4.2.3 数据收集 |
4.3 案例分析 |
4.3.1 我国光伏技术的开始 |
4.3.2 政府主导下的技术引进与国营企业的生产制造活动(1985-1996) |
4.3.3 对外开放下的私营企业涌现与本土技术研发的强化(1997-2003) |
4.3.4 欧盟市场推动下光伏产业生产制造规模的扩张(2004-2008) |
4.3.5 全球竞争压力下光伏产业的整合与转向(2009-2012) |
4.4 案例发现与命题提出 |
4.4.1 制造业低碳技术创新对产业升级的影响 |
4.4.2 制造业产业升级对低碳技术创新的作用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我国制造业低碳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关联的实证研究设计 |
5.1 面板数据分析方法 |
5.2 计量模型设定 |
5.3 变量选取及数据说明 |
5.3.1 制造业低碳技术创新 |
5.3.2 制造业产业升级 |
5.3.3 制造业低碳技术创新影响产业升级的控制变量 |
5.3.4 制造业产业升级影响低碳技术创新的控制变量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我国制造业低碳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关联的实证研究 |
6.1 制造业低碳技术创新对产业升级的影响 |
6.1.1 制造业低碳技术创新对生产制造升级的影响 |
6.1.2 制造业低碳技术创新对研发设计升级的影响 |
6.1.3 制造业低碳技术创新对品牌营销升级的影响 |
6.1.4 制造业低碳技术创新对服务化升级的影响 |
6.2 制造业产业升级对低碳技术创新的影响 |
6.2.1 产业升级对低碳产品创新的影响 |
6.2.2 产业升级对低碳工艺创新的影响 |
6.2.3 产业升级对低碳服务创新的影响 |
6.3 制造业低碳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的关联关系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我国制造业低碳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
7.1 以制造业低碳转型升级促进低碳技术创新 |
7.1.1 将低碳发展作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点任务 |
7.1.2 加强自主创新、技术改造与对外开放对低碳技术创新的支持 |
7.2 以低碳技术创新推进制造业的低碳转型升级 |
7.2.1 加强低碳技术领域的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应用 |
7.2.2 以产品与工艺技术绿色低碳化促进制造业的低碳转型 |
7.3 立足低碳新兴产业推动低碳技术与新兴产业协同发展 |
7.3.1 加快培育新兴市场促进低碳新兴技术与产业协同发展 |
7.3.2 进—步加强财税金融政策支持促进低碳技术与新兴产业协同发展 |
7.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制造业低碳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知识图谱的相关信息 |
附录2 访谈提纲 |
附录3 低碳技术专利的相关信息 |
(8)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及其机遇和挑战(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提出背景 |
(一)低碳经济的概念 |
(二)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 |
1.发展低碳经济,是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 |
2.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优化能源结构的可行措施 |
3.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可能路径 |
二、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机遇 |
(一)鼓励技术创新 |
(二)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结合 |
三、我国低碳发展面临的挑战 |
(一)加强对能源结构的调整 |
(二)低碳能源技术的研发 |
四、我国未来低碳城市建设的对策建议 |
(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
(二)空间布局调整 |
(三)大力发展新能源 |
(四)加大城市绿化水平 |
(9)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机遇与挑战(论文提纲范文)
一、低碳经济概述 |
二、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机遇 |
1. 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 经济发展拉动能源需求 |
2. 高能耗企业转型问题 |
3. 鼓励技术创新 |
4. 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使用清洁能源 |
5. 将发展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 |
三、理性分析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挑战 |
1. 加强对能源结构的调整, 面对能源枯竭 |
2. 低碳能源技术的研发 |
3. 经济增长与保护环境的平衡 |
四、结束语 |
(10)我国海洋新能源开发与产业技术推进的国际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0 前言 |
0.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0.1.1 研究背景 |
0.1.2 研究意义 |
0.2 国内外研究评述 |
0.3 研究的主要内容、结构框架及创新之处 |
0.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0.3.2 结构框架 |
0.3.3 创新之处 |
0.4 主要研究方法 |
0.5 海洋新能源概念的界定 |
1 我国海洋新能源开发与产业技术推进的国际合作的理论依据 |
1.1 海洋新能源领域国家层面国际合作的理论依据 |
1.1.1 比较优势理论 |
1.1.2 经济一体化理论 |
1.1.3 国际技术转移差距理论 |
1.2 海洋新能源领域企业层面国际合作的理论依据 |
1.2.1 交易成本理论 |
1.2.2 产业组织理论 |
1.2.3 企业资源及能力理论 |
2 国际海洋新能源开发与产业技术研究进展及主要项目 |
2.1 潮汐能开发项目与技术进展 |
2.1.1 世界各国潮汐能开发项目 |
2.1.2 世界潮汐能利用技术进展 |
2.2 波浪能开发项目与技术进展 |
2.2.1 世界各国波浪能开发项目 |
2.2.2 世界波浪能利用技术进展 |
2.3 海流及潮流能开发项目与技术进展 |
2.3.1 世界各国海流及潮流能开发项目 |
2.3.2 世界海流及潮流能利用技术进展 |
2.4 海洋温差能开发项目与技术进展 |
2.4.1 世界各国海洋温差能开发项目 |
2.4.2 世界海洋温差能利用技术进展 |
2.5 海洋盐差能开发项目与技术进展 |
3 我国海洋新能源开发与产业技术推进的国际合作必要性 |
3.1 理论证明 |
3.2 现实必要性说明 |
4 我国海洋新能源开发与产业技术推进的国际合作的现状 |
4.1 我国海洋新能源开发与产业技术推进的国际合作的有利条件 |
4.1.1 我国海洋新能源储量丰富 |
4.1.2 我国海洋新能源产业发展有法规和政策支持 |
4.1.3 我国海洋新能源产业发展较快,整体技术水平较高 |
4.2 我国海洋新能源开发与产业技术推进的国际合作现状 |
4.2.1 我国海洋新能源产业国际合作项目及平台 |
4.2.2 我国海洋新能源国际合作分地区论述 |
4.3 我国海洋新能源开发与产业技术推进的国际合作的问题 |
4.3.1 海洋新能源领域缺少针对性的法规和政策支持 |
4.3.2 国际合作仍处于较低层次,且有不对等现象 |
4.3.3 海洋新能源产业市场化程度低,不利于国际合作 |
4.3.4 国内配套融资机制建设不完善,不利于国际合作 |
5 海洋新能源开发与产业技术推进的国际合作环境评价 |
5.1 海洋新能源国际合作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思路 |
5.1.1 指标体系构建的逻辑顺序 |
5.1.2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5.1.3 指标体系构建内容 |
5.2 海洋新能源国际合作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5.3 引入模糊综合评价数学方法 |
6 我国海洋新能源开发与产业技术推进的国际合作模式探究 |
6.1 主要国际组织成员国产业国际合作模式借鉴 |
6.1.1 APEC 成员国产业国际合作模式借鉴 |
6.1.2 北美自由贸易区成员国产业国际合作模式借鉴 |
6.1.3 欧盟成员国产业国际合作模式借鉴 |
6.2 我国海洋新能源开发与产业技术推进的国际合作的模式 |
6.2.1 采用多层次全方位的复合式合作模式 |
6.2.2 深入推进传统合作方式,扩大合作领域 |
6.2.3 参与国际合作平台建设,构建海洋新能源信息系统 |
6.3 我国海洋新能源开发与产业技术推进的国际合作的政策建议 |
6.3.1 产业技术推进方面的建议 |
6.3.2 国家政策层面的建议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透平技术与我国电力的可持续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地热发电在新型电力系统中的定位及参与模式[J]. 王永真,韩恺,赵军,王剑晓,龚宇烈,范翼帆. 华电技术, 2021(11)
- [2]环保设施的科技创新改造及应用研究[J]. 杨行豪. 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 2021(16)
- [3]汽轮机高效叶型开发气动性能试验研究[J]. 田朝阳,聂家超. 汽轮机技术, 2020(03)
- [4]碳金融对突破式低碳技术创新的作用研究[D]. 王瑾瑜.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9(05)
- [5]某型汽轮机高压转子寿命评估与结构优化[D]. 庄乾才.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8(01)
- [6]高速透平发电机的特点及相关技术研究[J]. 孙立佳,任小坤,高元景,孙郁,张武. 低温与超导, 2015(08)
- [7]我国制造业低碳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关联研究[D]. 黄平.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5(06)
- [8]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及其机遇和挑战[J]. 姚焕焕. 智富时代, 2015(01)
- [9]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机遇与挑战[J]. 谷岩. 商场现代化, 2013(18)
- [10]我国海洋新能源开发与产业技术推进的国际合作研究[D]. 贤俊江. 中国海洋大学, 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