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ASP的WWW数据库编程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何涛[1](2021)在《基于AUTOSAR规范的E2E通信安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伴随网络时代的快速发展,汽车与通信、信息等多领域的跨界融合迎来了汽车行业的智能网联化时代。智能联网的加入不仅提高了驾驶员的驾驶体验感,减缓了驾驶员的驾驶疲劳,同时也降低了汽车事故的发生。但汽车在行驶过程中遇到ECU被攻击时,则可能面临部分ECU失控影响驾乘人员安全,或在停车时被控制解锁造成车主财物损失等诸多问题。目前,引导汽车电子软件发展的AUTOSAR组织通过E2E(ECU to ECU)通信防护的方法来解决ECU所面临的网络通信威胁,进而确保汽车可以安全正常使用。本文以E2E通信策略为研究对象,用AUTOSAR规范作为理论依据,通过Linux嵌入式进行ECU开发,并在此基础上对E2E的通信安全进行研究,以期为实现ECU安全防护确保汽车通信安全。具体研究及成果如下:1、从AUTOSAR架构进行研究,对其模块化开发、模块化集成、模块化功能进行了分析,理解模块化思路去研究嵌入式开发。明确了其E2E通信安全策略的流程及Linux嵌入式方式开发的可行性。2、对嵌入式系统TOPPERS进行分析目标嵌入式系统TOPPERS/ASP3内核的功能规范,了解并分析该目标嵌入式内核的基本功能和AUTOSAR OS的区别。明确了内核和AUTOSAR OS的联系及如何进行相应的开发方式。3、根据AUTOSAR OS规范进行模块函数化设计对应的系统功能,并在硬件上集成运用,通过在硬件上的嵌入式系统加入对应的E2E通信中间件,并对相应的抽象接口进行配置设计,使之功能可以满足进行E2E通信的安全标准。实现了本设计的最终目的,在嵌入式中完善了其E2E功能,并可进行E2E策略的运行。4、通过在CANoe仿真环境中搭建虚拟模拟环境,进行节点的网络测试来验证实验成果所设计的ECU能够达到ECU之间通信的安全防护。以期为当研究者在没有足够的软件设备的情况下去开发ECU并实现其通信安全功能保证汽车安全时,可以选择通过Linux嵌入式的方法去开发实现其安全防御功能,从而为后续在通信安全的开发方式提供参考。
俞铭涛[2](2020)在《基于ASP.NET的大学图书馆网站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大学图书馆作为学校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馆藏文献丰富,数据库种类繁多等特点,是学校的信息资源中心、学习交流中心和文化传播中心。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大学图书馆网站已不再满足学校和社会的发展要求,因此,设计新的实用性高、查询方便、安全级别高的大学图书馆网站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以学校发展为导向,同时结合图书馆的实际工作需求,注重创新性与实用性,不断转变现有资源配比,以适应学校的发展。本文以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图书馆网站改版为研究对象。在学校转型发展的背景下,提出一套基于ASP.NET的大学图书馆网站的设计与实现的研究方案,设计并制作了网站。本文主要做了以下工作:首先阐述大学图书馆网站设计的背景,论述在学校转型发展的背景下,图书馆网站必须紧跟学校发展的重要现实意义。然后重点介绍网站相关技术的技术特点与优势,从而论证网站采用的开发技术。通过B/S和C/S两种模式的优劣,运用ASP.NET技术在.net Framework和IIS环境下搭建网站,使用SQL Server 2008作为数据库系统,利用Atom软件自身高效整洁的编写代码能力以及kindeditor便捷的后台编辑功能搭建网站。本文对大学图书馆网站的分析与设计进行了论述,通过对网站的需求在可行性、功能、性能和操作上进行分析,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对网站进行总体设计、模块设计、界面设计、数据库设计和安全设计,并设计出相关功能结构图。通过需求分析与设计,对网站的前端系统和后台系统进行详细的功能测试与实现。论文最后对大学图书馆网站实现过程中的研究与开发进行了总结,并阐述大学图书馆网站需要进一步完善的一些工作。
王蔚[3](2015)在《基于GIS的煤矿瓦斯地质信息系统研究》文中指出瓦斯灾害防治是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重点,瓦斯地质研究是治理瓦斯灾害的有效途径,越来越受到监管行业、煤矿企业和科技工作者的重视。瓦斯地质的综合学科属性和独特性决定了至今煤矿还没有一个部门来统一管理瓦斯地质信息,造成信息分布分散、更新不及时、管理混乱等问题,导致瓦斯地质信息化在数字矿山建设中的滞后。本文将瓦斯地质理论与信息化技术相结合,系统研究了煤矿瓦斯地质信息化及其管理和相关技术,提出了瓦斯涌出量数据筛选方法和预测模型,开发了基于GIS的煤矿瓦斯地质信息系统,实现了煤矿瓦斯地质的信息集成与应用、瓦斯地质图的自动编制和工作面瓦斯涌出量的预测预警。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成果如下:(1)提出了基于GIS的煤矿瓦斯地质信息系统的系统架构、信息处理等功能模块的总体设计思想,以AutoCAD为开发平台,结合GIS技术和瓦斯赋存构造逐级控制理论,运用C++、.net语言编程开发了系统平台。(2)研究了平顶山矿区、矿井瓦斯赋存构造逐级控制规律,受断层尤其是褶皱构造影响,矿区瓦斯赋存呈东高西低的分布特征;建立了十二矿瓦斯预测模型,并将模型应用到系统中,实现了矿井深部瓦斯地质图的自动更新。(3)基于煤矿基础空间数据融合技术,建立了煤矿瓦斯地质信息协同管理模式,实现矿井地质、测量、通风、采掘、设计、调度、动态监控等部门的相关瓦斯数据信息的集成应用与管理。(4)建立了瓦斯涌出量数据筛选数学模型,实现了瓦斯涌出量数据的自动筛选。从瓦斯地质观点确定瓦斯涌出量预测参数,利用灰色系统理论和基于时间序列的分形理论,建立瓦斯涌出量预测模型,提高了预测精度,实现了瓦斯涌出量的自动预测。通过建立工作面瓦斯涌出量预警模型,充分利用瓦斯监测数据对预测结果进行修正,实现工作面瓦斯涌出量超前预测。(5)在平煤十二矿应用该系统平台,实现了煤矿瓦斯地质图等矿图的自动编制和工作面瓦斯涌出量预测,并验证了瓦斯涌出量预警功能。
马永贺[4](2008)在《基于网络B/S模式的结构力学辅助教学系统开发》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CAI(Computer AssistedInstruction)得到广泛应用,使传统的“以教为主”教学模式向“以学为主”教学模式转变。基于Web的数据库应用程序(B/S模式)是继动态Web之后新的网络编程技术,它的出现标志着WWW技术的发展应用趋于成熟与完善。与一般的客户机/服务器程序(C/S模式)相比,基于Web的数据库应用程序有两个突出的优点:一是平台无关性;二是都用浏览器作为客户端程序,用户界面统一,不用单独安装客户端程序。目前,在Web上使用的数据库及其应用程序编程语言和开发工具都比较成熟。本文的“基于网络B/S模式的结构力学辅助教学系统开发”,采用Windows+ⅡS+Asp+Access平台配置,ⅡS作为Web服务器,VBScript和JavaScript作为脚本语言,数据库管理系统采用Access。论文主要进行了以下工作:(1)对网络教学系统的设计过程进行了概括,介绍了基于Web的数据库应用技术,以及程序中所用到的各种计算机语言,分模块讲述了程序设计过程中的一些技术要点和解决方法。(2)配置了Windows+ⅡS+Asp+Access服务器平台,架设了FTP,详细介绍了系统的安装和使用方法。(3)设计制作了在线测试系统、公告发布系统、文件上传系统和BBS留言板系统。(4)设计了完善的后台管理系统,并对Web服务器安全问题进行了探讨,总结了几种常用的防范攻击措施。
韩双旺[5](2007)在《基于ASP.NET与SVG的WebGIS实现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数字地球的发展要求GIS必须实现数据共享,必须发展WebGIS技术,而网络技术的崛起为GIS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GIS与网络技术融合以形成一个基于Internet技术的GIS集成平台自然成为当前GIS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方向和热点话题。但是目前的WebGIS产品大都是基于传统的GIS系统软件,利用CGI或Server API构造,一般需在后台运行一个或多个GIS应用程序。这种模式只解决了在Web上发布空间信息的问题,并没有针对Web应用环境进行重新设计和优化,因此在功能和效能上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另外,当今WebGIS在空间数据模型上存在缺陷,而XML具有数据来源的多样性、多种应用的灵活性、柔韧性和适应性,为WebGIS带来新的机遇。随着WebGIS的快速发展,在WebGIS中以矢量的方式快速传输、浏览电子地图,是当前GIS研究的一个热点。而基于XML的SVG正好可以解决WebGIS中矢量发布的问题。ASP.NET是MicroSoft.NET的一部分,具有强大的Web开发功能。SVG是一种基于XML的用来描述二维矢量图形和矢量/栅格混合图形的标记语言,本质上是XML在网络上表达图形图像的一种扩展应用程序。利用ASP.NET强大的Web应用开发功能与SVG矢量传输与显示功能,可构建功能较为强大、性能较为优化、数据较为安全和开发成本较为低廉的WebGIS。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ASP.NET与SVG技术的WebGIS平台解决方案。通过对该方案具体实现的研究,可得出如下结论:(1)把ASP.NET,Web Service技术和SVG技术结合起来引入WebGIS的设计与实现,可达到ASP.NET强大的Web开发功能和利用SVG实现地图矢量传输与显示的很好结合;同时,通过对已定义的Web Service进行发布和注册还可以实现本系统GIS数据库服务器上数据资源的共享,也可以通过搜索Internet上已发布和注册的相关Web Service,通过对其引用而实现异地数据的集成。(2)把ASP.NET的多级缓存机制与安全性实现机制引入WebGIS的设计与实现,可通过客户端缓存和服务器端缓存提高WebGIS整体运行效率的同时,保证开发的WebGIS能在Internet上安全运行。(3)地理数据按集成结构或以XML/GML方式保存在数据库服务器端的相应数据库中,服务器收到客户端的请求后,通过对其分析,对于集成结构的数据库,可利用已定义的Web Service实时地从数据库中抽取相应范围的数据并将其转换成XML/GML数据;对于XML/GML数据库,则直接利用Web Service进行抽取;然后对以上两种情况下得到的XML/GML数据通过XSLT转换成SVG,并通过GZIP压缩将其压缩为SVGZ后发送到客户端浏览器显示,如果用户没有请求新的数据,用户只是进行放大、缩小、漫游等操作,那么可只针对已随.aspx页面下载到客户端的SVGZ文件,而无需再次传输这些数据,在矢量传输数据量小的基础上,进一步减少了传输的数据量,进一步提高了传输与显示效率。所以这种方法不仅保证了后台数据的安全可靠也具有较高的效率。(4)采用集成结构的空间数据库来组织和存储GIS数据或采用XML/GML数据库存储GIS数据,从而利用RDBMS对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实现统一管理,为客户端提供效率较高的地理信息查询服务,同时也提高了对GIS数据的管理和维护效率。另为,可通过将不同数据源进行模式映射和转换而存储为XML/GML数据而实现多源数据的集成。最终通过将不同格式的空间数据转换成基于文本格式的XML/GML,使异构空间数据集成于XML/GML这一格式,由此实现空间数据之间的共享与互操作。(5)无需购买昂贵的诸如MapXtreme,ArcIMS等WebGIS开发软件,便可实现WebGIS,开发成本低廉。通过开发具体的WebGIS,证明该方案具有数据容易集成和共享,传输数据量小,传输速度快,性能较为优化、数据较为安全和开发成本较为低廉等特点。
周卫东[6](2007)在《基于网格技术的校园虚拟实验系统设计》文中提出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网格技术和虚拟实验技术的发展应用情况,着重阐述了虚拟实验及虚拟实验室的产生及国内外的发展状况,并针对目前实验室的具体情况,提出了本课题研究的必要性及意义。随后以计算机技术、网格技术和虚拟仪器等技术为依据,提出构建虚拟实验室的构想,即用软件代替硬件,用编程模拟实验的全过程,进而在虚拟实验室的基础上构筑基于网格技术的校园虚拟实验系统。通过对Browser/Server和Client/Server两种网络结构的特点进行分析和比较,选定Browser/Server体系结构。通过对国内外实现虚拟实验室的几项关键技术和软件工具的分析比较,本文提出了一套全新的解决方案,采用.NET技术、网格技术和虚拟仪器技术等相结合的方式。这种技术以其简单性、灵活性、面向对象、类型安全、虚拟仪器开发等方面比其他技术更具优势。根据虚拟实验室的设计原则与目标,本文对系统的功能、模块、系统流程等进行了分析,分析了虚拟实验室的软硬件组成以及各个功能模块的划分,并对虚拟实验室的客户端与服务器端进行了设计,并在此基础上对校园虚拟实验网格的软硬件构成及各个功能模块的划分进行了分析,对虚拟实验系统的客户端与服务器端进行了设计。根据网格虚拟实验室的设计原则与目标,本文对系统的功能、模块、系统流程等进行了分析,完成了对校园虚拟实验系统的设计。本课题不但是一个完整的虚拟实验系统,也是一个引导性的基础研究,目的是探索虚拟实验系统的基本体系结构、关键技术、实现技术、虚拟仪器子系统的设计及框架解决方案,从而为实现各高等院校在实验教学和网络教育等方面的教育质量再上新台阶奠定基础。
王硕[7](2007)在《电子商务概论》文中研究指明电子商务作为21世纪的时代特征,正成为全球性的具有战略意义的经营管理手段,为社会的发展带来全新的挑战和机遇。我国已将推进电子商务应用,加速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与创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发挥技术后发优势,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作为国家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措施。电子商务是指企业经营过程与企业经营活动的信息化、网络化,其研究内容非常广泛,主要包括网络环境下企业经营过程的规律和企业经营活动的特点、实现电子商务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电子商务的社会与法律环境要求以及发展电子商务的战略与对策等。为了系统地描述电子商务所涉及的主要内容,本文以互联网环境下商务活动过程为主线,对电子商务活动中的营销、谈判、交易、支付以及相关技术保障和环境措施等内容科学合理地组织。本文共分三篇十一章。第一篇为基础篇,着重介绍电子商务的产生、发展以及电子商务的基本概念和业务模式;第二篇为实务篇,系统地描述电子商务的业务过程,包括网络营销、交易谈判、支付、订单处理以及物流配送;第三篇为技术与环境篇,阐述开展电子商务的技术要求、社会管理机制,主要内容有网络技术、安全技术、系统开发技术以及管理制度的制定和法律、法规的建设。本文积极吸取国内外研究文献的先进性,同时注意形成自身的特色。(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除理论知识和技术基础,精选多个案例,并对其得失做了较详尽的分析,在案例选择上,以本土案例为主,并尽可能选自不同的领域。(2)保持内容的先进性。在内容选取时,参阅了大量相关的科技文献,并与自身的最新研究成果相结合,将其科学、合理地融入教材之中,力争反映电子商务的最新成就和发展前沿。(3)注重学科融合。电子商务是由多学科交叉融合而形成的,注重将信息技术、管理科学、经济学等知识有机融为一体,从信息技术的角度理解交易过程,从经营、管理的角度认识信息技术的价值。
李润然[8](2006)在《基于Web的注塑机网络化制造平台的研究与开发》文中研究表明21世纪信息技术的最大进步是Internet及其相关技术的发展和成熟,随着市场和业务活动的全球化加剧,它将影响每一个制造企业,不管企业的大小和地理位置。激烈的全球市场竞争迫使注塑机行业更加注重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反应、对各种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对一次性制造成功的要求,以充分、有效地利用现有的资源,提高制造系统的效益并减少风险。经济的全球化使得制造企业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在世界范围体系内制造企业资源的重新组合和快速集成速度加快。现代制造技术正朝着敏捷化、柔性化、网络化、智能化、全球化与数字化等方向发展。而网络化制造技术正切合于上述发展趋势,并引发了国内外学术和工业界的极大研究和应用兴趣。本文是在CSCW(即:Computer Supported Cooperative Work)的基础上,在Windows2000 Professional的系统环境下,以产品数据库为构成框架,采用ASP和Java3D语言,实现基于Web的注塑机网络化制造平台的开发。开发过程建立了基于注塑机三层体系结构的产品数据结构分层,实现了基于角色的权限控制技术,利用控件技术建立多用户辅助协同机制,研究了平台系统与CAD软件的应用集成及CAX文件在网络环境下的二维和三维显示技术,根据工作流程和权限控制,实现项目管理、版本管理、标准和工艺审核的网络化制造过程。
杨博辉[9](2006)在《西部野生偶奇蹄目动物遗传资源及Web数据库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了满足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性研究的需求,实现西部野生偶奇蹄目动物遗传资源在国内乃至全球共享平台的建设目标,通过系统分析现有文献资料和实地调查研究,对西部野生偶奇蹄目动物遗传资源多样性及其Web数据库构建进行了三方面的专题研究。1.西野生偶奇蹄目动物遗传资源研究通过系统分析现有文献资料和实地调查研究,对西部野生偶奇蹄目动物遗传资源编目、种和亚种分类及濒危等级,种群动态预测与生物地理分布,濒危动态估算和濒危动物模型建立,保护利用模式及保护级别提案等遗传资源层面尚存在的数据信息混乱、缺乏或空白的领域进行了重点研究。研究结果显示:西部野生偶奇蹄目动物2目7科7亚科26属46种83亚种,其中,特异种1目5科4亚科8属9种9亚种,半特异种2目4科4亚科7属9种19亚种。46种83亚种分别占全国野生偶奇蹄目动物51种96亚种的比例为90.20%和86.46%,我国的野生偶奇蹄目动物主要分布在西部,其遗传资源区系和分布型复杂多样,遗传资源多样性十分丰富。已编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2目7科7亚科27属40种6亚种,其中特异种2目5科4亚科9属9种,半特异种1目3科3亚科7属9种4亚种。RE:1目1科1亚科1属1种。EW:1目1科1亚科1属1种,其中半特异种1目1科1属1种。CR:1目2科3亚科4属4种1亚种,其中半特异种1目1科1亚科1属1种1亚种。EN:2目5科5亚科14属21种4亚种,其中特异种2目4科4亚科5属6种,半特异种1目2科3亚科3属5种4亚种。VU:1目2科5亚科8属11种1亚种,其中特异种1目2科2亚科2属2种,半特异种1目2科2亚科2属2种。NA:1目1科1亚科1属1种。LC:1目1科1亚科1属1种。需要重新评估濒危等级和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提案的西部野生偶奇蹄目动物有:1目3科3亚科4属6种3亚种和其他列入种的74亚种,其中,特异种其他列入种的9亚种,半特异种其他列入种的15亚种。已编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目6科6亚科21属34种5亚种,特异种2目5科4亚科7属7种,半特异种2目4科4亚科6属8种4亚种;其中,Ⅰ级:2目5科4亚科14属17种4亚种,其中,特异种2目4科2亚科4属4种,半特异种2目2科3亚科3属5种4亚种。Ⅱ级:1目3科4亚科9属
希凡[10](2006)在《基于.NET框架的Web数据库访问技术的研究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Internet的飞速发展,万维网(WWW,World Wide Web)得到了很大的发展。WWW系统和数据库是网络化信息服务的基础,Web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相结合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其中关键就是Web数据库访问技术。传统的数据库访问技术己渐渐不能满足高速存取、断开连接存取和内置的全面的XML支持等的需要,研究Internet的数据库访问技术也就成为数据库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 目前基本的数据库访问技术主要有开放数据库连接(ODBC,OpenDatabase Connectivity)、基于ODBC的数据访问对象(DAO,Data AccessObject)和远程数据对象(RDO,Remote Data Object)、Java数据库连接(JDBC,Java Database Connectivity)、对象链接和嵌入式数据库(OLE DB,Objcot Linking and Embedding Database)/ActiveX数据对象(ActiveXData Object,ADO),他们都是在不同时期出现并被广泛使用的技术,很多技术现在仍很流行。而常用的Web数据库访问实现技术主要包括通用网关接口(CGI,Common Gateway Interface)、服务器应用程序接口(SAPI,Server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动态服务器端语言(ASP,Active ServerPage)、超文本预处理器(PHP,Professional HyperText PreProcessor)、Java服务器端语言(JSP,Java Server Pages),这些技术各有自己的优缺点和适宜场合,仍被广泛采用来编写Web应用程序。随着微软.NET的推出,ASP.NET为编写大量的Web应用程序带来了巨大的变革。本文着重就.NET框架的最新数据库访问技术——ADO.NET的体系结构、对象模型、各个对象的重点特性等进行了深入而详细的分析和研究,就ADO.NET在Web应用中主要性能优化包括四种.NET数据提供程序性能优化、比较和选择,存储过程的优化,安全性,数据一致性等作了深入的探究。提出了在.NET环境下如何开发高效的面向Internet的数据库访问技术,这些探讨对于目前大量的Web数据库应用程序的开发具有较大的实用和指导意义。 基于上述Web数据库访问技术研究,根据黄石市公路管理处的实际需求,设计并实现了B/S模式的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基于.NET平台,采用ADO.NET数据访问技术和相关性能优化技术,利用VB语言设计实现。该系统由表示层、业务层和数据层组成。表示层处在客户端,由一个通用的浏
二、基于ASP的WWW数据库编程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ASP的WWW数据库编程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AUTOSAR规范的E2E通信安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2 AUTOSAR架构分析 |
2.1 AUTOSAR软件架构 |
2.1.1 应用程序软件组件层 |
2.1.2 运行时环境 |
2.1.3 基础软件层 |
2.1.4 应用程序接口 |
2.2 AUTOSAR OS规范 |
2.2.1 AUTOSAR OS的基本特征 |
2.2.2 通信机制 |
2.2.3 保护机制 |
2.3 多种汽车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 |
2.4 小结 |
3 嵌入式实时内核研究 |
3.1 任务管理 |
3.1.1 任务状态 |
3.1.2 任务队列 |
3.2 同步与通信 |
3.3 任务结束功能 |
3.4 内存管理 |
3.5 时间管理 |
3.6 系统状态管理 |
3.7 任务内存管理 |
3.8 中断管理 |
3.9 保护域管理 |
3.10 系统配置 |
3.11 本章小结 |
4 实时内核核心模块设计 |
4.1 任务管理模块 |
4.2 事件管理模块 |
4.3 资源管理模块 |
4.4 警报管理模块 |
4.5 本章小结 |
5 嵌入式平台硬件的移植研究 |
5.1 嵌入式Linux实时操作系统开发环境的搭建 |
5.1.1 嵌入式Linux开发环境搭建 |
5.1.2 ARM交叉工具链的安装 |
5.2 U-Boot的移植 |
5.2.1 Boot Loader启动流程 |
5.2.2 U-Boot的移植实现 |
5.3 实验环境 |
5.3.1 目标系统硬件平台 |
5.3.2 目标系统运行环境 |
5.3.3 调试环境 |
5.4 移植实现 |
5.5 CAN通信模块移植 |
5.5.1 A-COMSTACK |
5.5.2 A-COMSTACK移植 |
5.6 本章小结 |
6 测试实验 |
6.1 ECU to ECU通信实验 |
6.1.1 硬件平台 |
6.1.2 配置环境 |
6.1.3 测试实验 |
6.2 构建模拟测试环境 |
6.3 搭建仿真模型 |
6.4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2)基于ASP.NET的大学图书馆网站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的背景 |
1.1.2 选题的意义 |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大学图书馆网站相关技术 |
2.1 软件开发模式比较 |
2.2 动态网页技术的功能比较 |
2.3 其他相关技术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大学图书馆网站的需求分析 |
3.1 可行性方面 |
3.2 功能需求 |
3.3 性能需求 |
3.4 操作需求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大学图书馆网站的具体设计 |
4.1 总体设计 |
4.2 模块设计 |
4.3 界面设计 |
4.4 数据库设计 |
4.5 安全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大学图书馆网站的具体实现 |
5.1 前端系统 |
5.2 主页轮显图模块 |
5.3 馆藏系统模块 |
5.4 消息栏模块 |
5.5 特色活动模块 |
5.6 数据库模块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大学图书馆网站的具体测试 |
6.1 前端系统 |
6.1.1 域名方面 |
6.1.2 功能方面 |
6.2 后台系统 |
6.2.1 登录功能 |
6.2.2 添加功能 |
6.2.3 删除功能 |
6.2.4 修改功能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和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 作者简历 |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 参与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
4 发明专利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基于GIS的煤矿瓦斯地质信息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瓦斯地质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矿山信息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矿井监测与预测预警研究现状 |
1.5 存在的问题 |
1.6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6.1 研究内容 |
1.6.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7 本章小结 2 煤矿瓦斯地质信息系统架构 |
2.1 煤矿瓦斯地质信息系统总体设计 |
2.1.1 需求分析 |
2.1.2 设计目标 |
2.1.3 开发平台选择 |
2.1.4 平台架构 |
2.2 系统模块结构分析 |
2.2.1 瓦斯地质图编制子系统 |
2.2.2 瓦斯地质协同设计子系统 |
2.2.3 基于WebGIS的瓦斯地质综合管理子系统 |
2.2.4 瓦斯地质预测子系统 |
2.3 系统开发关键技术 |
2.3.1 COM组件技术 |
2.3.2 ASP.NET技术 |
2.3.3 组件式GIS技术 |
2.3.4 WebGIS技术 |
2.3.5 AutoCAD二次开发工具 |
2.4 本章小结 3 目标区瓦斯地质规律研究 |
3.1 平顶山矿区瓦斯赋存构造控制规律研究 |
3.1.1 矿区构造应力场演化及控制特征 |
3.1.2 矿区瓦斯赋存地质构造逐级控制特征 |
3.1.3 矿区瓦斯地质单元 |
3.2 十二矿瓦斯地质规律研究 |
3.2.1 矿井瓦斯分布规律 |
3.2.2 矿井煤与瓦斯突出构造控制特征 |
3.3 现代应力作用下褶皱对煤与瓦斯突出的影响 |
3.3.1 平顶山矿区地应力分布规律 |
3.3.2 现代构造应力场对瓦斯突出的影响 |
3.3.3 褶皱构造应力对煤与瓦斯突出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4 煤矿基础空间数据融合技术 |
4.1 传统的煤矿数据管理模式及存在问题 |
4.2 基础空间数据融合的概念与特点 |
4.2.1 国土信息“一张图”概述 |
4.2.2 基础空间数据融合概念 |
4.2.3 建设目标 |
4.3 煤矿基础空间数据融合的架构 |
4.3.1 煤矿基础空间数据融合体系结构 |
4.3.2 构建煤矿基础空间数据融合底图 |
4.4 本章小结 5 煤矿瓦斯涌出量预测方法研究 |
5.1 瓦斯涌出相关数据来源 |
5.2 瓦斯涌出量数据筛选 |
5.3 工作面瓦斯涌出量预测方法研究 |
5.3.1 灰色关联度分析 |
5.3.2 灰色系统预测 |
5.4 工作面瓦斯涌出量预警方法研究 |
5.4.1 R/S分析法 |
5.4.2 分形预警方法 |
5.5 过构造的TIN构网算法 |
5.5.1 Delaunay三角网性质 |
5.5.2 数据结构 |
5.5.3 构网算法 |
5.5.4 等值点计算与追踪 |
5.6 本章小结 6 煤矿瓦斯地质信息系统实现与应用 |
6.1 系统概述 |
6.1.1 系统特点 |
6.1.2 数据库建设 |
6.2 工程应用 |
6.2.1 瓦斯地质协同设计子系统 |
6.2.2 瓦斯地质图编制子系统 |
6.2.3 基于WebGIS的瓦斯地质综合管理子系统 |
6.2.4 瓦斯地质预测子系统 |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进一步打算和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基于网络B/S模式的结构力学辅助教学系统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课题来源 |
1.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 技术背景 |
1.2.1 WWW(World Wide Web) |
1.2.2 HTML(Hypertext Markup Language) |
1.2.3 动态 Web技术 |
1.2.4 基于 Web的数据库技术 |
1.3 开发环境选择 |
1.3.1 客户端语言选择 |
1.3.2 服务器端语言选择 |
1.3.3 数据库选择 |
1.4 本文主要工作 |
2 总体设计和服务器环境配置 |
2.1 总体功能设计 |
2.2 系统运行环境 |
2.2.1 Windows+IIS+ASP+ACCESS |
2.2.2 服务器环境配置 |
2.3 FTP架设 |
2.4 制作工具选择 |
3 课程浏览和文件上传系统 |
3.1 课程浏览 |
3.1.1 网络课程 |
3.1.2 教学资源 |
3.1.3 教学系统功能介绍 |
3.2 文件上传系统 |
4 在线测试系统 |
4.1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研究意义 |
4.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4.1.2 研究意义 |
4.1.3 网络考试系统技术现状 |
4.2 系统分析 |
4.2.1 系统需求分析 |
4.2.2 选择建模工具 |
4.3 数据库分析与设计 |
4.3.1 数据库的需求分析 |
4.3.2 数据库逻辑设计 |
4.3.3 数据库的结构创建 |
4.4 系统设计与实现 |
4.4.1 系统功能设计 |
4.4.2 在线考试模块 |
4.4.3 在线阅卷模块 |
4.4.4 题库管理模块 |
4.4.5 帐号管理模块 |
4.5 关键技术研究 |
4.5.1 计时功能设计 |
4.5.2 用户权限控制 |
4.5.3 试题图片上传功能 |
4.5.4 自动组卷算法 |
4.5.5 自动阅卷算法 |
5 BBS留言板和公告栏系统设计 |
5.1 BBS留言板 |
5.1.1 BBS简介 |
5.1.2 BBS留言板功能介绍 |
5.1.3 数据库建立 |
5.1.4 BBS留言板关键技术 |
5.2 公告栏 |
5.2.1 数据库建立 |
5.2.2 公告栏设计 |
6 后台管理和系统安全设置 |
6.1 后台管理 |
6.1.1 登陆及安全控制 |
6.1.2 修改管理员数据 |
6.1.3 删除、添加管理员帐号 |
6.1.4 退出管理系统模块设计 |
6.2 系统安全设置 |
6.2.1 Web服务器安全设置 |
6.2.2 其他防范措施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5)基于ASP.NET与SVG的WebGIS实现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选择ASP.NET 与SVG 构建WEBGIS 的理由 |
1.2.1 ASP.NET 的优点 |
1.2.2 SVG 与其它图形格式的比较 |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和动态 |
1.3.1 WebGIS 国内外研究概况和动态 |
1.3.2 基于ASP.NET 与SVG 的WebGIS 研究概况 |
1.4 当今WEBGIS 在空间数据模型上存在缺陷 |
1.4.1 存在缺陷的原因 |
1.4.2 缺陷的表现 |
1.4.3 XML 为WebGIS 带来新的机遇 |
1.5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6 本论文的组织和技术路线 |
第二章 WEBGIS 的实现模型与具体实现方法及其比较分析 |
2.1 WEBGIS 的定义及特点 |
2.1.1 WebGIS 的定义 |
2.1.2 WebGIS 的特点 |
2.2 WEBGIS 的实现模型 |
2.2.1 基于GIS 服务器的模型(瘦客户端模型) |
2.2.2 基于客户端的模型(胖客户端模型) |
2.2.3 部分基于客户端的模型(中等客户端模型) |
2.3 WEBGIS 的各种实现方法及其比较分析 |
2.3.1 WebGIS 的实现方法 |
2.3.2 几种实现方法的比较分析 |
2.4 小结 |
第三章 一种基于ASP.NET 与SVG 的WEBGIS 实现方案 |
3.1 .NET 框架(.NET FRAMEWORK) |
3.1.1 .NET 框架结构 |
3.1.2 ASP.NET |
3.1.3 ADO.NET |
3.1.4 Web Service |
3.1.5 XML |
3.2 GML,XSLT 与SVG 概述 |
3.2.1 GML |
3.2.2 XSLT |
3.2.3 SVG |
3.3 一种基于ASP.NET 与SVG 的WEBGIS 实现方案 |
3.4 小结 |
第四章 基于ASP.NET 与SVG 的WEBGIS 的实现 |
4.1 上载GIS 空间数据 |
4.1.1 向SQL Server 上载GIS 空间数据 |
4.1.2 向Oracle Spatial 上载GIS 空间数据 |
4.2 GML 对空间对象的表示 |
4.3 基于WEB SERVICE 的数据查询、抽取与转换的实现 |
4.3.1 Oracle 数据库的查询、抽取与转换 |
4.3.2 SQL Server 数据库的查询、抽取与转换 |
4.3.3 基于XSLT 的XML 到GML 的转换 |
4.4 基于WEB SERVICE 的XML/GML 数据库的查询与抽取 |
4.4.1 XML 数据库介绍 |
4.4.2 XML/GML 数据库的查询与抽取 |
4.5 基于XSLT 的GML 数据到SVG 的转换和SVG 的压缩 |
4.5.1 GML 元素与SVG 元素的对应转换关系 |
4.5.2 转换与压缩的具体实现 |
4.6 基于ASP.NET 与SVG 的WEBGIS 客户端功能的具体实现 |
4.6.1 基于ASP.NET 与SVG 的WebGIS 可视化的实现 |
4.6.2 GIS 空间数据在SVG 中的实现 |
4.6.3 地图的交互及控制 |
4.6.4 图层管理的实现 |
4.6.5 图标管理的实现 |
4.6.6 地图属性的定义与显示 |
4.6.7 基于SVG 的客户端地图搜索功能的实现 |
4.7 小结 |
第五章 基于ASP.NET 与SVG 的WEBGIS 安全性的实现 |
5.1 ASP.NET 的安全模式 |
5.2 ASP.NET 与IIS 协同实现WEBGIS 的安全性 |
5.2.1 IIS 的作用 |
5.2.2 具有Windows 身份验证特性的ASP.NET 的作用 |
5.2.3 具有表单验证特征的ASP.NET 的作用 |
5.3 基于ASP.NET 与SVG 的WEBGIS 安全性的实现方式 |
5.3.1 实现基于Windows 的安全性 |
5.3.2 实现基于表单的安全性 |
5.3.3 使用Passport 身份验证 |
5.4 小结 |
第六章 基于ASP.NET 与SVG 的WEBGIS 的性能优化 |
6.1 基于.NET 框架的优化特性实现WEBGIS 性能优化 |
6.2 基于ASP.NET 缓存技术优化WEBGIS 性能 |
6.2.1 缓存技术的原理 |
6.2.2 客户端缓存与服务器端缓存的区别 |
6.2.3 基于ASP.NET 缓存技术实现WebGIS 性能优化 |
6.3 基于ASP.NET 与SVG 的WEBGIS 性能优化的其它措施 |
6.4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
7.1 结论 |
7.2 不足之处和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文章及获奖情况 |
致谢 |
(6)基于网格技术的校园虚拟实验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
1.3 基本构思 |
1.4 关于本课题 |
第二章 网格技术 |
2.1 网格的内涵 |
2.2 网格的体系结构 |
2.3 网格技术应用研究一览 |
2.4 网格技术的发展趋势 |
第三章 虚拟实验技术 |
3.1 虚拟仪器技术 |
3.2 虚拟实验室技术 |
第四章 虚拟仪器的设计技术 |
4.1 虚拟仪器的内涵 |
4.2 虚拟仪器的编制 |
4.3 虚拟仪器的网络化 |
第五章 虚拟实验室开发方法研究 |
5.1 开发方法分类 |
5.2 此文用的开发方法 |
第六章 校园虚拟实验网格中虚拟实验室的设计 |
6.1 虚拟实验室系统设计思路 |
6.2 虚拟实验室的组成 |
6.3 系统各功能模块的设计与分析 |
6.4 实验室系统服务器端的设计 |
6.5 小结 |
第七章 基于网格技术的校园虚拟实验系统设计 |
7.1 系统的设计原则与目标 |
7.2 虚拟实验系统的组成 |
7.3 系统模块的划分 |
7.4 系统各功能模块的设计与分析 |
7.5 系统客户端的设计 |
7.6 系统服务器端的设计 |
7.7 虚拟试验仪器及其类同功能集成 |
7.8 基于BEE-GENT 的校园虚拟实验网格资源管理系统 |
7.9 系统数据库设计 |
7.10 系统安全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工作总结 |
8.2 研究发展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电子商务概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篇 基础篇 |
1 绪论 |
1.1 电子商务基本概念 |
1.2 电子商务模型与机理 |
1.3 电子商务引发的经济学问题思考 |
1.4 电子商务的起源与发展 |
第2章 电子商务模式与应用 |
2.1 商务模式及电子商务模式 |
2.2 电子商务模式分类与应用 |
2.3 电子商务的交易模式 |
2.4 基于易趣网的电子商务案例分析 |
第二篇 实务篇 |
第3章 网络营销 |
3.1 网络营销的基本理论 |
3.2 网络消费者 |
3.3 网络市场调研 |
3.4 网络营销策略 |
3.5 网络营销管理 |
第4章 电子交易与支付 |
4.1 贸易与电子贸易 |
4.2 电子合同 |
4.3 电子交易 |
4.4 电子支付 |
第5章 电子商务物流管理 |
5.1 电子商务下的物流变革 |
5.2 电子商务物流管理 |
5.3 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物流 |
5.4 客户服务与客户关系管理 |
第三篇 技术与环境篇 |
第6章 电子商务基础技术 |
6.1 网络技术 |
6.2 EDI技术 |
6.3 安全技术 |
6.4 数据库技术 |
第7章 电子商务实用开发技术 |
7.1 前台(客户端)开发技术 |
7.2 后台(服务器端)技术 |
7.3 Web Service技术 |
第8章 电子商务系统规划与建设 |
8.1 电子商务系统构建的一般方法 |
8.2 电子商务网站规划与建设 |
8.3 电子商务网站的设计及推广 |
第9章 电子商务营运社会管理机制 |
9.1 管理制度的建立 |
9.2 法律法规的建设 |
参考文献 |
博士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 |
博士后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 |
致谢 |
(8)基于Web的注塑机网络化制造平台的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本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在策略层面上的研究进展 |
1.2.2 在框架层面上的研究进展 |
1.2.3 在关键技术层面上的研究进展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系统平台的体系结构 |
2.1 基于WEB 的B/S/D 三层网络应用模型 |
2.1.1 C/S 结构简介及其特点 |
2.1.2 B/S/D 结构简介及其特点 |
2.2 系统的集成框架、体系结构 |
2.2.1 用户接口层 |
2.2.2 应用功能层 |
2.2.3 基础管理层 |
2.3 系统功能模块划分及其描述 |
2.3.1 基础管理层中模块的划分及其描述 |
2.3.2 应用功能层中模块的划分及其描述 |
第三章 系统平台开发的关键技术 |
3.1 万维网和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 |
3.1.1 万维网(World Wide Web,WWW)的开发应用 |
3.1.2 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Computer Supported Cooperative Work,CSCW)介绍及其应用 |
3.1.3 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与CAX 系统的结合 |
3.2 基于WEB的二维图形和三维模型显示 |
3.2.1 基于 Web 浏览器的二维CAD 图形浏览 |
3.2.2 基于 Web 浏览器的三维实体模型浏览 |
3.3 WEB 开发与网络数据库技术 |
3.3.1 ASP 技术简介 |
3.3.2 网络数据库技术的开发 |
第四章 系统平台功能模块的实现 |
4.1 平台功能需求分析及其实现的功能目标 |
4.1.1 平台功能需求分析 |
4.1.2 平台实现的功能目标 |
4.2 功能模块的具体实现介绍 |
4.2.1 用户管理权限模块的实现 |
4.2.2 项目管理模块的实现 |
4.2.3 协同工具集成模块的实现 |
4.2.4 文档管理模块的实现 |
4.2.5 版本管理模块的实现 |
4.3 各功能模块关系表的关联 |
第五章 平台系统调试及实现 |
5.1 平台系统的运行环境和开发工具 |
5.1.1 平台系统的运行环境 |
5.1.2 平台系统的开发工具 |
5.2 平台系统的原型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进一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9)西部野生偶奇蹄目动物遗传资源及Web数据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野生偶奇蹄目动物遗传资源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 |
1.1 野生偶奇蹄目动物遗传资源的范畴和定义 |
1.1.1 濒危野生偶奇蹄目动物 |
1.1.2 野生偶奇蹄目动物遗传资源 |
1.2 野生偶奇蹄目动物遗传资源本底 |
1.2.1 野生偶奇蹄目动物遗传资源编目 |
1.2.2 野生偶奇蹄动物遗传资源特点 |
1.2.3 野生偶奇蹄目动物遗传资源基础学科研究 |
1.2.4 野生偶奇蹄目动物兽类遗传资源调查监测 |
1.2.5 野生偶奇蹄目动物遗传资源栖息地的保护与管理现状 |
1.2.6 野生偶奇蹄目动物种群恢复 |
1.2 7野生偶奇蹄目动物遗传资源保护、获取、惠益分享的国际系统、挑战及对策建议 |
1.2 8 野生偶奇蹄目动物遗传资源引出引进及管理现状总体评估与能力建设需求 |
2. 数据库技术、生物多样性信息系统及我国野生偶奇蹄目动物遗传资源Web 数据库的研究和建设进展 |
2.1 全球数据库技术研究进展 |
2.1.1 第一代数据库系统 |
2.1.2 第二代数据库系统 |
2.1.3 第三代数据库系统 |
2.1.4 Internet时代的数据库 |
2.1.5 Web数据库技术的发展趋势 |
2.1.6 当前流行的Web数据库系统 |
2.2 全球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信息系统建设进展 |
2.3 中国野生偶奇蹄目动物遗传资源Web 数据库研究和建设进展 |
2.3.1 野生偶奇蹄目动物遗传资源数据现状 |
2.3.2 野生偶奇蹄目动物遗传资源数据管理能力建设 |
2.3.3 野生偶奇蹄目动物遗传资源数据库建设进展 |
2.3.4 全球与野生偶奇蹄目动物遗传资源数据库数据和信息相关的主要信息资源 |
第二章 西部野生偶奇蹄目动物遗传资源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野外数据和信息的采集方法 |
2.1.1 直接相对数量样带调查法 |
2.1.2 间接相对数量调查法 |
2.1.3 相关调查方法 |
2.2 室内数据和信息的研究 |
2.3 数据和信息的统计方法 |
3 结果和分析 |
3.1 西部野生偶奇蹄目动物编目、种和亚种分类及濒危等级 |
3.2 西部野生偶奇蹄目动物地理分布和种群动态 |
3.2.1 西部野生偶奇蹄目动物地理分布分析结果 |
3.2.2 西部野生偶奇蹄目动物种群动态分析结果 |
3.3 西部野生偶奇蹄目动物濒危动态估算和濒危动物模型建立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三章 西部野生偶奇蹄目动物——鹅喉羚与野牦牛种群生存力分析 |
1 前言 |
2 盐池湾自然保护区鹅喉羚种群生存力分析 |
2.1 鹅喉羚的生活史 |
2.2 数据来源与分析软件 |
2.2.1 数据来源 |
2.2.2 分析软件 |
2.3 参数估计 |
2.3.1 种群基本参数 |
2.3.2 模拟种群数量 |
2.3.3 相互之间的迁移概率 |
2.4 鹅喉羚种群生存力分析结果 |
2.4.1 几种情况的模拟 |
2.4.2 模拟结果 |
2.5 讨论 |
2.6 结论 |
3 羌塘自然保护区阿鲁盆地野牦牛种群生存力分析 |
3.1 野牦牛的生活史 |
3.2 数据来源与分析软件 |
3.2.1 数据来源 |
3.2.2 分析软件 |
3.3 参数估计 |
3.3.1 种群基本参数 |
3.3.2 模拟种群数量 |
3.3.3 相互之间的迁移概率 |
3.3.4 灾害 |
3.4 野牦牛种群生存力分析的结果 |
3.4.1 几种情况的模拟 |
3.4.2 模拟结果 |
3.5 讨论 |
3.6 结论 |
第四章 中国西部野生偶奇蹄目动物遗传资源Web 数据库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数据和信息来源 |
2.1.1 数据和信息获取 |
2.1.2 数据库的主要信息项 |
2.2 数据库构建组件与方法 |
2.2.1 数据库结构系统 |
2.2.2 数据模型 |
2.2.3 关系数据库 |
2.2.4 数据库语言 |
2.2.5 元数据和数据字典 |
2.3 数据库设计技术 |
2.4 数据库支持系统和开发环境 |
2.4.1 Microsoft Access 数据库 |
2.4.2 ASP(Active Server Pages)动态网页 |
2.4.3 Internet Information Server网络服务 |
2.4.4 网站架构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中国西部野生偶奇蹄目动物遗传资源多样性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与信息的获取结果. |
3.1.1 中国西部野生偶奇蹄目动物遗传资源多样性数据库元数据和数据字典 |
3.1.2 中国西部野生偶奇蹄目动物地理分布数据库元数据和数据字典 |
3.1.3 中国西部野生偶奇蹄目动物文献数据库元数据和数据字典 |
3.1.4 中国西部野生偶奇蹄目动物遗传资组织管理机构数据库元数据和数据字典 |
3.1.5 中国西部野生偶奇蹄目动物遗传资法律法规数据库元数据和数据字典 |
3.2 “中国西部野生偶奇蹄目动物遗传资源多样性数据库管理系统”结构与功能构建结果 |
3.2.1 查询引擎 |
3.2.2 后台管理 |
3.2.3 前台系统 |
3.2.4 数据库结构 |
3.2.5 程序 |
3.3 “中国西部野生偶奇蹄目动物遗传资源多样性数据库管理系统”实施与运行结果 |
3.3.1 “中国西部野生偶奇蹄目动物遗传资源多样性数据库管理系统”主页 |
3.3.2 中国西部野生偶奇蹄目动物遗传资源多样性数据库及其他数据库 |
3.4 “中国西部野生偶奇蹄目动物遗传资源多样性数据库管理系统”共享类型 |
4. 讨论 |
4.1 中国西部野生偶奇蹄目动物遗传资源Web 数据库数据和信息的实现 |
4.2 中国西部野生偶奇蹄目动物遗传资源Web 数据库实施与运行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关键程序清单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着) |
个人简历 |
导师简介 |
(10)基于.NET框架的Web数据库访问技术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
1.1 数据库访问技术 |
1.2 Web与数据库技术的结合 |
1.3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组织结构 |
第2章 基本数据库访问技术 |
2.1 开放数据库连接(ODBC) |
2.1.1 ODBC概述 |
2.1.2 ODBC特点 |
2.1.3 ODBC体系结构 |
2.1.4 ODBC的MFC类接口访问技术 |
2.2 数据访问对象(DAO) |
2.3 远程数据对象(RDO) |
2.4 Java数据库连接(JDBC) |
2.5 一致数据访问技术(UDA) |
2.5.1 对象链接嵌入数据库(OLE DB) |
2.5.2 ActiveX数据对象(ADO)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Web数据库访问的实现技术 |
3.1 通用网关接口(CGI) |
3.2 服务器应用程序接口(SAPI) |
3.3 PHP技术 |
3.4 ASP技术 |
3.4.1 ASP概述 |
3.4.2 ASP的特点 |
3.4.3 ASP的主要对象 |
3.4.4 ASP访问数据库的原理 |
3.5 JSP技术 |
3.5.1 JSP概述 |
3.5.2 JSP访问数据库的原理 |
3.5.3 JSP与ASP的比较 |
3.6 ASP.NET技术 |
3.6.1 ASP.NET的特点 |
3.6.2 ASP.NET的执行原理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NET框架的Web数据库访问技术的研究 |
4.1 .NET框架概述 |
4.2 数据库访问技术的发展 |
4.3 ADO.NET概述 |
4.3.1 从ADO到ADO.NET |
4.3.2 ADO.NET设计目标 |
4.3.3 ADO.NET数据访问特点 |
4.4 ADO.NET体系结构 |
4.4.1 .NET数据提供者 |
4.4.2 DataSet数据集 |
4.4.3 ADO.NET的几个主要对象 |
4.5 ADO.NET中基本的数据库操作 |
4.6 ADO.NET中使用存储过程优化应用程序性能 |
4.6.1 存储过程简介 |
4.6.2 存储过程的特点 |
4.6.3 ADO.NET中使用存储过程 |
4.7 ADO.NET中的事务 |
4.7.1 事务处理基本原理 |
4.7.2 使用ADO.NET执行事务 |
4.8 ADO.NET的安全性研究 |
4.8.1 安全的ADO.NET连接 |
4.8.2 安全的ADO.NET编码 |
4.9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NET框架的Web数据库访问技术的实现 |
5.1 基于.NET的管理信息系统总体设计概述 |
5.1.1 系统概述 |
5.1.2 系统逻辑结构图 |
5.1.3 系统功能模块图 |
5.2 B/S模式的三层结构 |
5.2.1 表示层 |
5.2.2 业务层 |
5.2.3 数据层 |
5.3 系统关键技术设计与实现 |
5.3.1 开发工具 |
5.3.2 数据库设计 |
5.3.3 存储过程 |
5.3.4 安全性考虑 |
5.3.5 数据的一致性 |
5.3.6 数据优化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束语 |
6.1 结论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四、基于ASP的WWW数据库编程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AUTOSAR规范的E2E通信安全研究[D]. 何涛. 重庆理工大学, 2021(02)
- [2]基于ASP.NET的大学图书馆网站的设计与实现[D]. 俞铭涛.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8)
- [3]基于GIS的煤矿瓦斯地质信息系统研究[D]. 王蔚. 河南理工大学, 2015(11)
- [4]基于网络B/S模式的结构力学辅助教学系统开发[D]. 马永贺. 大连理工大学, 2008(02)
- [5]基于ASP.NET与SVG的WebGIS实现技术研究[D]. 韩双旺. 安徽师范大学, 2007(05)
- [6]基于网格技术的校园虚拟实验系统设计[D]. 周卫东. 江西师范大学, 2007(04)
- [7]电子商务概论[D]. 王硕. 合肥工业大学, 2007(03)
- [8]基于Web的注塑机网络化制造平台的研究与开发[D]. 李润然. 吉林大学, 2006(10)
- [9]西部野生偶奇蹄目动物遗传资源及Web数据库研究[D]. 杨博辉. 甘肃农业大学, 2006(05)
- [10]基于.NET框架的Web数据库访问技术的研究与实现[D]. 希凡. 武汉理工大学, 20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