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谈中学英语教师的素质(论文文献综述)
蒋志艳[1](2020)在《龚书铎历史教育思想及其实践研究》文中指出龚书铎是近代文化史研究领域的奠基人,同时也是一名优秀的历史教师。从龚书铎多年的教育实践、史学研究当中,可以提炼出丰富的历史教育思想,这集中体现在学校历史教育与社会历史教育两大方面。首先是对学校历史教育的论述,龚书铎认为历史教育的目的在于资政育人,一名优秀的历史教师必须同时具备优良的学品与人品,并且他还客观冷静地评价了当时轰轰烈烈的历史课程改革。同时,龚书铎的社会历史教育思想内涵也很丰富,包括对社会历史教育的目的的论述、教材编写的阐述和实践。总之,龚书铎关于历史教育的观点与实践对今日的历史教学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刘源[2](2020)在《高中化学教师教学用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课堂教学是各学科开展教学的重要依托,课堂作为“教”与“学”的桥梁纽带,学生能否在课堂上获取更多的知识和人生哲学,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语言有着重要联系。就化学学科而言,合理的教学用语不仅可以加快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也能增加学生对化学学科的热爱,帮助学生实现更高效的课堂学习效率。而高中化学教师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目标、提升教学效果水平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等多方面也都需要合理地运用教学用语。反之,如果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没能采用合理的教学用语,势必会影响到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接受程度和学生自身的学习兴趣培养,很难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使高中化学变成纯理论的说教过程,同时对学生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的负面影响。在这一背景下,本文首先采用文献分析法对国内外学者在教学用语和高中化学教师教学用语方面的研究成就进行广泛收集,通过对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进行整合归纳为本文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其次利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某高中化学教师教学语言运用的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通过分别对教师和学生发放不同内容的调查问卷来了解某高中化学教师在教学语言方面的运用情况,并对某高中化学教师展开访谈,进一步了解化学教师教学用语使用的实际情况。最后利用案例分析法,研究高中化学教师教学语言提升的实践情况,并展开具体化分析,从而为高中化学教师教学语言运用的实践提供理论参考,并增加实践运用基础。本文共分为七个章节。第一章绪论,主要对本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方法等进行概述;第二章是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通过分析高中化学教师教学用语的相关概念来展开对高中化学教师教学用语表征的分析,并论述教学用语的理论基础;第三章是高中化学教师教学用语现状调查,以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了解某高中化学教师教学语言运用的现状情况;第四章分析高中化学教师化学语言运用存在的问题,并进行问题原因分析;第五章针对问题,提出高中化学教师教学语言运用的提升策略;第六章对提出的提升策略进行实践,研究高中教师的教学用语在实践过程中的提升效果;第七章总结与反思,主要是对全文进行总结概述,并分析研究不足之处,展望本次高中化学教师在教学语言运用的未来发展。
刘文琴[3](2020)在《初中英语教学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中国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推动形成全面开放的新格局,密切了世界各国与中国的联系,使中国人民与各国人民的跨文化交际活动愈加频繁。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英语作为通用语尤为重要。同时,跨文化交际能力作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组成部分,成为新时代下英语教学的重要教育目标。教育部于2017年发布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明确表明,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知识和技能,还要关注学生文化意识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慢慢理解、包容异国文化,逐步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即能正确识别、理解不同文化的行为功能;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日常生活习惯及言语行为方式;理解英语词汇内涵、外延蕴含的文化意义。初中阶段的英语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复习巩固小学阶段的知识、获取新知识为高中阶段做准备,是承上启下的黄金时期,因此,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综合文献综述内容和现实教学情况发现,当前英语教学忽视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在跨文化教学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且理论研究欠缺,实证研究不足;研究对象不全面,初中阶段的研究较为薄弱。基于此,本研究运用实证调查的方法,将研究视角锁定在初中阶段,为初中英语教学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一课题提供数据支持和实证资料,补充完善该领域的研究。同时,关注初中英语教学在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过程中的问题,探讨有效策略,提升教师的跨文化教学。为了探究初中英语教学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厘清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寻求初中英语教学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效对策,本研究通过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课堂观察法等四种方法展开研究。问卷调查选取了南京市X中学初一、初二、初三各个年级共389名学生以及三个年级的30名教师;教师访谈选取了9名教师;课堂观察总计45节课。调查结果发现以下问题:学生实际水平与文化意识目标尚有差距,现有的英语学习观造成跨文化意识缺失,跨文化学习活动多静少动;教师对跨文化教学认识不足,跨文化教学缺乏系统规划,跨文化教学活动缺乏新意。初中英语教学在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其中有教育行政部门的原因(学业评价体系不涉及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的跨文化教学培训缺位);有学校的原因(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课堂教学环境的局限);有教师的原因(囿于“实用性”,抵触跨文化教学;理论知识难以支撑跨文化教学;“新”教学方法带有不确定性),也有学生的原因(英语学习能力不足;缺少将跨文化知识转化为跨文化行为的实践经历)。综合调查结果,从教育行政部门、教师、学生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针对性策略:教育行政部门要完善学业评价体系、在各个环节落实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目标;为英语教师提供跨文化教学培训;学校要更新教学理念,以培养跨文化交际的人为目标;营造跨文化教与学的氛围,助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组建教学共同体,全力支持教师开展跨文化教学;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发挥英语教学的育人功能;积极参加教师培训,提升个人文化能力和跨文化教学能力;利用教材中的文化元素,促进语言教学与跨文化教学的圆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及自主进行跨文化学习的能力;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升跨文化教学的质量及趣味性;组织富有文化色彩的课外活动,拉近学生与跨文化交际的距离;学生要重新认识学习英语的目的,同等对待语言知识学习与文化学习;以“跨文化的人”为目标,积极投身于文化学习;加强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帮助跨文化交际能力获得长远发展。
唐明荣[4](2019)在《农村初中英语居学课程开发与应用研究 ——以广东省怀集县N中学为例》文中提出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基础教育要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打好基础、为学生今后学习打好基础、为学生走向社会打下基础。然而,国家课程标准的普遍要求与各级各类学校的英语课程实施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不一样;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与初中不一样;城市和农村不一样。尤其是农村地区,受师资、生源、设备、教育理念和应试教育等因素制约,英语教育教学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很多。本文以农村初中英语教学为视域,以居学课程为切入点,试图通过农村初中英语居学课程的开展形式,提高农村初中英语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所谓居学课程,是指利用课堂教学以外的时间与空间,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教育影响活动。本文以建构主义哲学和课程理论为依据,以N校师生为对象,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对居学课程及其实践的现状进行比较全面系统的了解,用IBM SPSS Statistic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试图找出英语居学课程及其实践过程中存在问题和症结,并就此提出改革措施。调查发现,学校对课程开发重视度不够、教研经费投入不足、教师的课程意识不高、校本课程质量不高;学生英语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方法不当、学习兴趣不高、氛围不浓、方法不当、效果不佳、受学生喜欢的课程不足等。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居学课程开发思路,建构了居学课程内容选择的若干原则。本文认为,根据学习者已有经验和心理需求,开设《英文歌曲》、《英语故事》、《校园英语交往常用口语》、《英语小作文》、《英语日记》、《英语应用文写作》等居学课程,有利于提高学生英语学习兴趣、营造校园英语学习氛围、改善学生学习英语方法与策略、提升学生英语学习的效果。
何飞[5](2018)在《对《牛津高中英语》中文化意识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2003年,教育部颁发了《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这是教育部门第一次将文化意识确立为英语教学的五个目标之一,明确将“文化意识”作为一个独立的内容引入,并制定了相应的课程目标。2017年最新发布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在前面版本的基础上进行细化,将文化意识作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内容之一,同时规定英语课程内容包括六要素:主题语境、语篇类型、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明确指出文化知识为其中内容之一。由此可见,文化教学在英语教学中越来越受到关注。但是,在日常英语教学中,受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往往更关注的是语言知识而忽略文化教学,教学活动也常常是围绕语法、词汇等展开。因而,在英语教学中,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内容以及学生对其认知度,充分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显得尤为重要。2005年,江苏省加入新课改行列,全省采用新教材《牛津高中英语》。此套教材是在《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精神的指导下编写的,含有丰富的文化内容。笔者作为江苏省的一线教师,在工作了7年并对教材有一定的研究的基础上,以《牛津高中英语》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笔者所在学校的老师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对教材中所包含的文化意识进行分析研究,主要探讨了以下三个问题:(1)《牛津高中英语》中的文化是否富于多元化?教材中的英美国家文化内容、中国本土文化内容和世界其它国家文化内容是否丰富?(2)《牛津高中英语》中的文化与生活实际之间是否有密切的联系?对学生的英语学习是否有促进作用,如是否能帮助学生掌握语言知识、提高交际能力和应试能力?(3)《牛津高中英语》中的文化设置有没有兼顾学生个体差异?为了弄清楚这些问题,本研究以江苏省泰兴中学高三年级的200名学生和10名英语老师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展开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牛津高中英语》包含多元化的文化内容,其中的文化内容包括英美国家文化、中国本土文化、世界文化和其他文化内容,文化内容多元,话题丰富,涉及面广,这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世界文化,提高文化意识,进行有效地跨文化交际。(2)《牛津高中英语》中的文化内容与生活实际之间有一定的联系,总体来说对学生的英语学习是有帮助的。通过对教材中的文化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借助文化背景更好的掌握语言知识,同时能够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但是,对学生的应试能力来说效果一般,这与试卷上的文化内容与教材上的文化内容有一定的差异有关。(3)《牛津高中英语》中的文化内容未能给予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足够的重视,未能充分考虑学生在性格特征和兴趣爱好方面存在的差异,从而使得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有部分学生未能真正的参与到学习中。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本文探讨了研究教材中文化意识对英语教学的启示,同时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从而能够促使教材编写者进一步完善教材,能够帮助教师更好的使用教材,有效地进行文化教学。教材编写者应引进新的文化内容,合理分配不同区域文化,文化内容要更加贴近学生实际,以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为导向进行教材编写。教师要树立跨文化教学意识,重视本土文化教学。此外,笔者还客观地指出了研究中的不足,并提出了后续研究计划。
刘海霞[6](2013)在《初中英语教师专业素质研究 ——以昆山初中英语教师为例》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中后期,教师素质研究已成为国际教师教育改革的趋势,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有关教师素质研究的课题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如今,中国社会的高速发展对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英语教学观念和方式已经落后于现实的需要,亟需改革和完善。英语教学的完善离不开英语教师素质的提高。因此调查研究英语教师专业素质的现状以及英语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于教师的专业素质的提高、教师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教育主管部门制定有关英语教师培养的规划和措施也有着一定的借鉴作用。本研究以昆山英语教师专业素质的现状为基础,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分析、讨论,希望能够利用研究结果针对昆山初中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主要的、有代表性的问题给出合理的解决方法或建议。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开展研究,研究对象是昆山市13所公立初中的150名英语教师和5名相关学校领导,本研究试图回答以下三个问题:1、初中英语教师的基本素质如何?2、初中英语教师的教学研究素质如何?3、提高初中英语教师素质的对策有哪些?通过对调查问卷和访谈记录的认真分析和研究,得出了一些有参考价值的研究结果,现将其研究结果总结如下:1、昆山初中英语教师的基本素质:年富力强学历高;英语专业基础知识扎实;现代化教学手段应用普遍,教学效率高,教学理念比较先进,教学经验丰富,具有初步的自我发展的意识;在英语教学中缺乏对文化的关注和学习。2、昆山初中英语教师的教学研究素质:对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研究动态关注不够,教学研究缺乏先进的理论指导;具有初步的教研能力,同事之间的交流和探讨是教研活动的主要形式;教学研究局限于自身经验的总结,参加科研课题研究不够主动,层次较低。3、提高英语教师专业素质的对策:加强专业培训,提高专业素质;优化评价制度,减轻工作压力;规范教研制度,提高教研素质。4、对教学的启示:关注英语文化,注重文化传播;注重教学研究,提高教研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
杨发荣[7](2013)在《新课程下农村中学英语教学中常见问题与对策》文中指出我国农村中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着很多问题。特别是新课程标准下对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问题更加突出。本文对新课程下农村中学英语教学中常见问题进行了初步总结,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徐华娣[8](2011)在《江阴市农村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状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学英语教学水平的高低,取决于英语教师的水平,尤其是英语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由于多种原因,农村初中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与城镇学校教师之间的差异一直存在,这直接影响农村孩子的英语受教育水平。本课题以江阴市农村初中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状况为研究对象,在提出课题背景、意义、研究现状、概念界定之后,以江阴市6所农村初中为个案,对这六所中学中的所有英语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然后再随机对部分教师进行访谈。通过分析,总结出江阴市农村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基本现状。为提高江阴市农村初中英语教师专业素质,笔者建议:教师,要提升职业道德、转变教育思想、改变教学行为,增强内在驱动力;学校,不断创新教师培训方式方法,加大校本培训力度、加大校本教研力度;而政府,应该在政策层面积极创造条件,为农村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构建有效平台。
王美琳[9](2010)在《新世纪中学英语教师素质刍议》文中研究说明要落实素质教育,必须提高中学英语教师的素质。本文就中学英语教师应该具备的几项素质进行了探讨。
伍家文[10](2009)在《我国新时期中学英语课程改革与发展研究》文中认为课程是教育的核心,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教育的内容、价值取向主要是通过课程来体现和实施的。中学英语课程是中学英语教育的核心,是中学英语教育价值的具体体现,是实现中学英语教育目标的基本载体。本文从课程论的角度梳理了我国1978年到2008年这段历史时期(为行文方便,本文将这一时期简称为“新时期”)中学英语课程实践改革与发展的历程,具体分析了这一时期我国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英语教材、教学法和教学评价等课程要素的发展变化及特点,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并以此为基础探讨了我国中学英语课程改革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在借鉴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对我国中学英语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及相关理论。全文分为六章:第一章,绪论。介绍了本研究的内容、意义、理论和方法以及论文的基本框架。第二章,文献综述。全面分析了相关研究的现状,总结了学术界在我国中学英语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历史研究中已经取得的成就和不足,阐明了本研究欲弥补的薄弱环节。第三章,新时期中学英语课程理论的发展。阐述了中学英语课程及相关概念的发展。在梳理、分析英语课程及其相关概念如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英语教材、英语教学法、英语教学评价等概念演进历程的基础上,厘清这些概念的实质,掌握我国新时期中学英语课程理论发展的脉络,把握中学英语课程理论研究的最新动态和趋势,提出适合我国中学英语课程实际的理论观点,以便为研究我国新时期中学英语课程的改革与发展奠定基础。第四章,新时期中学英语课程改革与发展的轨迹。阐述了我国新时期中学英语课程改革与发展的轨迹,按照这一时期我国中学英语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历史实际,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的角度分析了每一阶段中学英语课程改革与发展的社会背景以及采取的具体的课程措施,分析、总结了各阶段中学英语课程改革与发展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第五章,新时期中学英语课程基本要素的具体实践及分析。分别对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制定、英语教材的使用、英语教学法的应用、教学评价方式的改变等课程要素改革与发展的历史进行了较深入的梳理和分析,以进一步阐述我国新时期中学英语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具体实践。同时对我国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材、教法、教学评价等课程要素在改革与发展中出现的一些焦点问题进行了分析,特别是对我国中学英语新课程改革中所倡导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教材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和建议。第六章,对我国新时期中学英语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几点思考。在全面分析、总结我国新时期中学英语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针对中学英语课程改革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特别是中学英语教学中出现的“费时低效”和“英语过热”的问题和现象,指出要确保我国中学英语课程改革的成功,就必须对我国现有的英语教育体制进行相应的改革,建立适合我国实情的中学英语课程理论,准确定位我国中学英语课程的性质和功能,建立和中学英语新课程相配套的英语测试体系。另外,课程发展必须重视教师专业的发展,课程改革要以教师专业发展为基础。
二、谈中学英语教师的素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中学英语教师的素质(论文提纲范文)
(1)龚书铎历史教育思想及其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依据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框架 |
第一章 龚书铎的生平经历 |
第一节 坎坷求学路 |
第二节 潜心研究文化史 |
第三节 执教杏坛六十载 |
第二章 龚书铎学校历史教育思想与实践 |
第一节 目的观 |
一、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
二、维护国家安全 |
第二节 教师观 |
一、学品 |
二、人品 |
第三节 教学观 |
一、教学原则 |
二、教学方法 |
三、论中学历史课程改革 |
第四节 启示 |
一、对中学历史教学的启示 |
二、对当下历史课程改革的启示 |
第三章 龚书铎社会历史教育思想与实践 |
第一节 社会历史教育的思想渊源 |
一、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
二、对历史和历史教育的理解 |
三、师承 |
四、自身经历与时代背景 |
第二节 社会历史教育面面观 |
一、目的观 |
二、“教材”观 |
第三节 为大众编写历史“教科书” |
第四节 中学历史教师该如何做? |
一、撰写通俗读物 |
二、关注学生的认知起点 |
三、利用历史题材影视剧和通俗读物 |
余论 龚书铎历史教育思想评析 |
参考文献 |
附录: 龚书铎学术系年简编 |
致谢 |
(2)高中化学教师教学用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教学用语内涵的研究 |
1.2.2 教学用语特点的研究 |
1.2.3 教学用语功能的研究 |
1.2.4 教学用语的优化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2 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 |
2.1.1 化学教学用语 |
2.1.2 高中化学教学用语表征分析 |
2.1.3 高中化学教师教学用语应用的意义 |
2.2 理论基础 |
2.2.1 教育学理论基础 |
2.2.2 心理学理论基础 |
2.2.3 素质教育理论基础 |
3 高中化学教师教学用语现状调查 |
3.1 高中化学教师教学语言运用情况问卷调查 |
3.1.1 教师问卷调查 |
3.1.2 学生问卷调查 |
3.1.3 结果分析 |
3.2 高中化学教师教学语言运用现状访谈 |
3.2.1 访谈对象的选取 |
3.2.2 访谈形式的选择 |
3.2.3 结果与分析 |
4 高中化学教师教学用语问题及归因 |
4.1 教学口头用语问题及归因 |
4.1.1 教学口头用语问题 |
4.1.2 教学口头用语问题原因分析 |
4.2 教学体态用语问题及归因 |
4.2.1 教学体态用语问题 |
4.2.2 教学体态用语问题原因分析 |
5 高中化学教师教学用语提升策略 |
5.1 提升教师对教学用语的重视 |
5.2 强化教师对教学用语的研究能力 |
5.3 提升教师教学用语的修养和水平 |
5.4 加强对教师教学用语运用的评价监督 |
5.5 构建完善的教学用语评价体系 |
6 高中化学教师用语提升实践 |
6.1 实践目的及实践设计 |
6.2 实践结果分析 |
6.3 教师实践参与感想 |
7 总结与反思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不足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关于高中化学教师教学用语使用情况的调查问卷(教师版) |
关于高中化学教师教学用语使用情况的调查问卷(学生版) |
关于高中化学教师教学用语使用情况的访谈提纲 |
致谢 |
(3)初中英语教学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缘起 |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新时代背景下英语教学的重要教育目标 |
(二)初中英语教学在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
(三)当前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薄弱 |
二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 研究综述 |
(一)国外关于跨文化交际能力及培养的研究 |
1、跨文化交际的产生与发展 |
2、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定义与要素 |
3、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测评 |
4、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
(二)国内关于跨文化交际能力及培养的研究 |
1、跨文化交际的产生与发展 |
2、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定义与要素 |
3、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测评 |
4、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
(三)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
四 核心概念界定 |
(一)语言与文化 |
1、语言 |
2、文化 |
3、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
(二)交际与交际能力 |
1、交际 |
2、交际能力 |
(三)跨文化交际与跨文化交际能力 |
1、跨文化交际 |
2、跨文化交际能力 |
第一章 研究设计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目的 |
三 研究对象 |
四 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问卷调查法 |
(三)访谈法 |
(四)课堂观察法 |
五 研究工具 |
(一)学生调查问卷 |
(二)教师调查问卷 |
(三)教师访谈提纲 |
(四)课堂观察提纲 |
第二章 初中英语教学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
一 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
(一)学生个人信息的调查结果及分析 |
(二)学生问卷的具体调查结果与分析 |
1、学生对文化意识目标要求的达成情况 |
2、学生对文化学习的认识与理解情况 |
二 教师问卷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
(一)教师基本信息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
(二)教师问卷的具体调查结果与分析 |
1、教师对跨文化交际的认知 |
2、教师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态度 |
3、教师的跨文化教学情况 |
4、教师对学生学习跨文化交际知识途径的看法 |
三 教师访谈结果与分析 |
(一)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内容的理解 |
(二)对语言知识与跨文化交际能力两者关系的看法 |
(三)开展跨文化教学的方式 |
(四)对英语教材中的跨文化教学目标的认识 |
(五)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纳入学生考核标准的必要性的看法 |
(六)跨文化教学的障碍及制约因素 |
四 课堂观察的结果与分析 |
第三章 初中英语教学在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 存在的问题 |
(一)学生方面 |
1、学生实际水平与文化意识目标尚有差距 |
2、现有的英语学习观缺乏跨文化意识 |
3、跨文化学习活动多静少动 |
(二)教师方面 |
1、跨文化教学认识不足 |
2、跨文化教学缺乏系统规划 |
3、跨文化教学活动缺乏新意 |
二 原因分析 |
(一)教育行政部门的原因 |
1、学业评价体系不涉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
2、教师的跨文化教学培训缺位 |
(二)学校的原因 |
1、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 |
2、课堂教学环境的局限 |
(三)教师的原因 |
1、囿于“实用性”,抵触跨文化教学 |
2、理论知识难以支撑跨文化教学 |
3、“新”教学方法蕴含诸多挑战 |
(四)学生的原因 |
1、英语学习能力不足 |
2、缺少将跨文化知识转化为跨文化行为的实践经历 |
第四章 初中英语教学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策略 |
一 对教育行政部门的建议 |
(一)完善学业评价体系,在各个环节落实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目标 |
(二)为英语教师提供跨文化教学培训 |
二 对学校的建议 |
(一)更新教育观念,以培养跨文化交际的人为目标 |
(二)营造跨文化学习的良好氛围,助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 |
(三)组建教学共同体,全力支持教师开展跨文化教学 |
三 对教师的建议 |
(一)更新教学理念,发挥英语教学的育人功能 |
(二)积极参加教师培训,提升个人文化能力和跨文化教学能力 |
(三)利用教材中的文化元素,促进语言教学与跨文化教学的圆融 |
(四)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及自主进行跨文化学习的能力 |
(五)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升跨文化教学的质量及趣味性 |
(六)组织富有文化色彩的课外活动,拉近学生与跨文化交际的距离 |
四 对学生的建议 |
(一)重新认识学习英语的目的,同等对待语言知识学习与跨文化学习 |
(二)以“跨文化的人”为目标,积极投身于跨文化学习 |
(三)加强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助力跨文化交际能力长远发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初中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调查问卷 |
附录2 初中英语教师跨文化交际教学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3 初中英语教师跨文化教学访谈提纲 |
附录4 课堂观察提纲 |
致谢 |
(4)农村初中英语居学课程开发与应用研究 ——以广东省怀集县N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的目的、意义、对象、方法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对象 |
(四)研究方法 |
三、相关概念阐释 |
(一)正业与居学定义的厘定 |
(二)课外作业 |
(三)课外活动 |
(四)英语课程资源 |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课程相关研究 |
(二)国内相关研究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一、建构主义理论概述 |
(一)皮亚杰的建构主义 |
(二)新建构主义理论概述 |
二、博比特、泰勒的课程理论 |
第三章 N中学居学课程发展现状调查 |
一、教师参与校本课程(英语)开发的情况 |
(一)学校对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视程度 |
(二)课程开发经费投入 |
(三)教师的课程开发意识 |
(四)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内容 |
二、学生英语学习情况 |
(一)英语学习目的 |
(二)英语学习方法 |
(三)学生英语学习最薄弱环节 |
(四)学生最喜欢的英语学习内容 |
第四章 存在问题与原因分析 |
一、存在问题 |
(一)学校方面的问题 |
(二)学生方面 |
二、归因分析 |
(一)观念落后 |
(二)经费不足 |
(三)教师的能力有限 |
(四)针对性不强 |
(五)学习氛围不浓 |
(六)教师对学生课外学习指导缺位 |
第五章 农村初中英语居学课程开发与应用对策 |
一、借外力:充分发挥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的效能 |
二、筹经费:加大教研经费投入力度 |
三、练内功:加强课程知识培训,全面提升教师们的课程开发意识 |
四、树品牌:全面打造特色居学课程 |
五、定目标:量身定做学习计划,明确学习目标 |
六、常引领:加强学法指导 |
七、提兴趣: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
第六章 农村初中英语居学课程开发与应用的基本原则 |
一、原则一:内容上契合于“正业”的教学要求 |
二、原则二:功能上有利于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 |
三、原则三:策略上致力于营造英语学习氛围 |
四、原则四:效果上显见于农村初中英语学习质量提高 |
第七章 初中英语居学课程开发举要 |
一、英语歌曲 |
二、英文故事 |
三、校园英语交往常用口语 |
四、英语小作文 |
五、英语日记或周记 |
六、英语应用文写作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调查问卷 |
附录2 访谈大纲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科研项目及学术论文发表情况 |
致谢 |
(5)对《牛津高中英语》中文化意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的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论文结构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文化界定与评述 |
2.1.2 文化与语言 |
2.1.3 文化意识界定与评述 |
2.1.4 文化教学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1 国内外有关高中英语教材的研究现状 |
2.2.2 国内外有关文化教学的研究现状 |
3 《牛津高中英语》中文化意识认知度调查设计 |
3.1 《牛津高中英语》简介 |
3.1.1 教材编排 |
3.1.2 教材中的文化特征 |
3.2 研究问题 |
3.3 研究对象 |
3.4 研究工具 |
3.4.1 调查问卷 |
3.4.2 访谈 |
4 研究结果与讨论 |
4.1 教材中文化的多元化 |
4.1.1 目标语言文化内容 |
4.1.2 本国文化内容 |
4.1.3 世界其它文化内容 |
4.2 教材中文化的实用性 |
4.2.1 教材中文化与实际生活的关联性 |
4.2.2 教材中文化对英语学习的促进作用 |
4.3 教材中文化与学生个体差异 |
5 结论 |
5.1 主要研究发现 |
5.1.1 教材中文化的多元化 |
5.1.2 教材中文化的实用性 |
5.1.3 教材中文化与学生个体差异 |
5.2 研究启示 |
5.2.1 调查中发现的问题 |
5.2.2 改进建议 |
5.2.3 如何利用《牛津高中英语》进行文化教学 |
5.3 研究局限 |
5.4 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 《牛津高中英语》文化调查学生问卷 |
附录Ⅱ 《牛津高中英语》文化调查访谈提纲 |
(6)初中英语教师专业素质研究 ——以昆山初中英语教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概论 |
1.1 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
1.2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术语 |
2.1.1 教师专业发展 |
2.1.2 教师素质 |
2.2 相关理论 |
2.2.1 发展性教学理论 |
2.2.2 自我实现的需要理论 |
2.3 国内外相关研究 |
2.3.1 国外研究 |
2.3.2 国内研究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问题 |
3.2 研究对象 |
3.3 研究工具 |
3.3.1 问卷调查 |
3.3.2 访谈 |
3.4 研究过程 |
第四章 结果与讨论 |
4.1 英语教师基本情况 |
4.2 专业知识素质 |
4.3 专业教学素质 |
4.4 跨文化素质 |
4.5 教学研究素质 |
4.6 提高英语教师素质 |
4.6.1 访谈的结果分析与讨论 |
4.6.2 问卷的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5.1 主要研究发现 |
5.2 对教学的启示 |
5.3 本研究的局限 |
5.4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件 1 |
附件 2 |
致谢 |
(7)新课程下农村中学英语教学中常见问题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1. 教学观念陈旧, 教学手段单一。 |
2. 师资力量滞后, 专业素质薄弱。 |
3. 学生素质参差不齐, 两级分化严重。 |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
1. 转变教学观念, 改进教学方法。 |
2. 加强交流培训, 提升教师素质。 |
3. 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8)江阴市农村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状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序言 |
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 新课程改革对英语教师的挑战 |
1.2 农村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偏低 |
1.3 农村英语师训工作效率不高 |
2. 研究现状及理论分析 |
2.1 研究现状 |
2.1.1 国外研究情况 |
2.1.2 国内研究情况 |
2.2 理论与方法 |
2.2.1 概念界定 |
2.2.2 中学英语教师专业素质的要素及内容 |
3. 江阴市农村初中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情况调查 |
3.1 调查目的 |
3.2 调查对象 |
3.3 调查工具 |
3.4 数据收集 |
3.5 数据分析 |
3.5.1 教师的基本情况 |
3.5.2 教师的专业素质现状 |
3.5.3 江阴农村初中英语教师素质发展情况分析 |
4. 对提高江阴市农村初中英语教师专业素质的建议 |
4.1 提升职业道德,增强发展动力 |
4.1.1 农村初中英语教师的职业道德感不强 |
4.1.2 农村初中英语教师道德感激发策略 |
4.2 转变教育思想,改变教学行为 |
4.2.1 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 |
4.2.2 要改变教师教学行为 |
4.3 创新教师培训的方式方法 |
4.3.1 分层次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 |
4.3.2 完善培训课程与教材体系 |
4.3.3 强化基础知识与技能培训 |
4.4 加大校本培训的力度 |
4.4.1 校本培训的优势 |
4.4.2 校本培训的方式 |
4.4.3 校本培训要以教师为主体 |
4.5 加大校本教研的力度 |
4.5.1 理解校本教研 |
4.5.2 校本教研的方式方法 |
4.6 构建农村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 |
4.6.1 落实引进来与走出去战略 |
4.6.2 提高培训条件,搭建各种平台 |
5.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发表的论文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9)新世纪中学英语教师素质刍议(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尚的职业道德是中学英语教师的基本要求 |
二、良好的专业素质是教师吸引学生的法宝 |
三、要热爱英语教学事业,有较强的事业心 |
四、不拘一格的教学环节的设计是组织教学成功与否的基础 |
五、良好的电脑操作能力和课件制作能力,是新世纪中学英语教师必备的素质 |
(10)我国新时期中学英语课程改革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对象、内容和目的 |
1.1.1 研究对象 |
1.1.2 研究内容 |
1.1.3 研究目的 |
1.2 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的理论意义 |
1.2.2 研究的现实意义 |
1.3 研究理论和视角 |
1.3.1 研究理论 |
1.3.2 研究视角 |
1.4 研究方法和基本框架 |
1.4.1 研究方法 |
1.4.2 基本框架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相关研究状况介绍 |
2.1.1 和本研究有直接关联的着作 |
2.1.2 和本研究有关的着作 |
2.1.3 硕博论文类 |
2.1.4 报刊发表的论文类 |
2.2 研究成果综合分析 |
2.2.1 研究时限一般到20世纪80年代 |
2.2.2 涉及到中学英语课程方面的内容较少 |
2.2.3 缺乏从课程论的角度进行的研究 |
2.2.4 缺乏专题性的研究 |
第3章 新时期我国中学英语课程理论的发展 |
3.1 中学英语课程内涵的拓展 |
3.1.1 从"教学内容"到"过程体系"——论课程概念内涵的变化 |
3.1.2 从"狭义"的英语课程到"广义"的英语课程 |
3.1.3 对英语课程要素认识的发展 |
3.2 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英语课程标准)理论的发展 |
3.2.1 从"英语教学大纲"到"英语课程标准" |
3.2.2 新时期我国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含课程标准)的类型分析 |
3.3 中学英语教材理论的发展 |
3.3.1 从狭义的"教科书"到广义的"教学材料" |
3.3.2 英语教材的功能从"学科内容"到"学习刺激物" |
3.4 中学英语教学法理论的发展 |
3.4.1 英语教学法发展概述 |
3.4.2 外语教学法概念中的层次性 |
3.4.3 新时期我国中学英语教学法的类型分析 |
3.5 中学英语教学评价理论的发展 |
3.5.1 教育评价、课程评价和教学评价概念辨析 |
3.5.2 从"分离式"英语测试到"交际性"英语测试 |
第4章 我国新时期中学英语课程的发展轨迹 |
4.1 中学英语课程逐步恢复阶段(1978年——1985年) |
4.1.1 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变革为中学英语课程的恢复提供了可能 |
4.1.2 1978年、1982年两次外语教育工作座谈会和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的成立促进了中学英语课程的逐步恢复和初步发展 |
4.1.3 中学英语课程逐步恢复阶段的特征 |
4.2 中学英语课程稳步发展阶段(1986——2000年) |
4.2.1 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促进了中学英语课程的稳步发展 |
4.2.2 全国中学外语教学改革座谈会的召开和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的学术活动为中学英语课程的稳步发展提供了具体方案和学术支持 |
4.2.3 中学英语课程稳步发展阶段所取得的成就及其特征 |
4.3 中学英语课程深化改革阶段(2001——2008年) |
4.3.1 中学英语课程发展面临新的挑战 |
4.3.2 国家《英语课程标准》的颁布开始了中学英语新课程改革的历程 |
4.3.3 中学英语课程深化改革阶段的特点 |
第5章 新时期中学英语课程基本要素的具体实践及分析 |
5.1 我国新时期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发展研究 |
5.1.1 我国新时期中学英语教学大纲的发展历程 |
5.1.2 历次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比较研究 |
5.1.3 新时期我国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 |
5.2 新时期我国中学英语教材发展研究 |
5.2.1 新时期我国中学英语教材的编写历程 |
5.2.2 新时期我国中学英语教材编排思想的发展分析 |
5.2.3 新时期中学英语教材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 |
5.3 新时期我国中学英语教学法的发展研究 |
5.3.1 新时期中学英语教学法的发展历程 |
5.3.2 我国新时期中学英语教学法发展中的理论争鸣及分析 |
5.3.3 中学英语教学法发展中引进与消化、继承与发扬的问题 |
5.3.4 现代外语教学的发展趋势及对我国中学英语课程改革的影响 |
5.4 我国新时期中学英语教学评价的发展及分析 |
5.4.1 我国新时期中学英语教学评价的发展历程 |
5.4.2 新时期中学英语教学评价发展中的问题及分析 |
5.4.3 新时期中学英语教学评价改革的建议 |
第6章 对我国新时期中学英语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几点思考 |
6.1 用科学的理论指导中学英语课程的改革和发展 |
6.1.1 充分吸收、借鉴西方语言教学改革的经验 |
6.1.2 主动顺应21世纪英语教学发展的趋势 |
6.1.3 努力构建中国特色的中学英语课程理论体系 |
6.2 中学英语课程改革中出现的问题与改革对策 |
6.2.1 对中学英语教学"费时低效"问题的分析与改革对策 |
6.2.2 正确认识和处理"英语过热"现象 |
6.2.3 正确认识与引导中学英语课程"回归"现象 |
6.3 正确定位我国中学英语课程 |
6.3.1 理论界对我国英语课程定位问题的争论 |
6.3.2 "外语"与"二语"及相关概念的辩析 |
6.3.3 我国中学英语教学应该定位为外语教学 |
6.4 英语课程改革要重视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 |
6.4.1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关键 |
6.4.2 新课程改革中教师的重新定位 |
6.4.3 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含义和内容 |
6.4.4 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校期间发表的相关论文和参加的课题研究 |
四、谈中学英语教师的素质(论文参考文献)
- [1]龚书铎历史教育思想及其实践研究[D]. 蒋志艳. 苏州大学, 2020(03)
- [2]高中化学教师教学用语研究[D]. 刘源.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3]初中英语教学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D]. 刘文琴.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4]农村初中英语居学课程开发与应用研究 ——以广东省怀集县N中学为例[D]. 唐明荣. 广西民族大学, 2019(02)
- [5]对《牛津高中英语》中文化意识的研究[D]. 何飞. 华中师范大学, 2018(01)
- [6]初中英语教师专业素质研究 ——以昆山初中英语教师为例[D]. 刘海霞. 苏州大学, 2013(01)
- [7]新课程下农村中学英语教学中常见问题与对策[J]. 杨发荣. 教育教学论坛, 2013(09)
- [8]江阴市农村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状况研究[D]. 徐华娣. 苏州大学, 2011(06)
- [9]新世纪中学英语教师素质刍议[J]. 王美琳. 考试周刊, 2010(57)
- [10]我国新时期中学英语课程改革与发展研究[D]. 伍家文. 西南大学, 20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