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煤工尘肺下呼吸道感染卡他布兰汉氏菌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王欣[1](2018)在《头孢地嗪治疗尘肺合并肺部感染的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头孢地嗪治疗尘肺合并肺部感染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4年7月—2018年7月在南京市职业病防治院住院治疗的尘肺合并肺部感染患者33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使用头孢地嗪抗感染治疗。分析33例尘肺合并肺部感染患者使用头孢地嗪的疗效,比较用药前后的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同时观察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33例尘肺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经头孢地嗪治疗后治愈18例,好转6例,未愈9例,有效率72.73%(24/33);33例患者中,社区获得性肺炎(CAP)14例及医院获得性肺炎(HAP)19例,其中CAP 14例,有效13例,有效率92.86%;HAP 19例,有效11例,有效率57.89%;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33例患者治疗后的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及高敏CRP低于治疗前的相应指标,治疗前后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33例患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头孢地嗪治疗尘肺合并肺部感染有较好的疗效,对CAP患者疗效更佳,同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赵莹[2](2017)在《尘肺感染与下呼吸道细菌定植的关系及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的诊断价值》文中认为目的:研究尘肺患者是否存在下呼吸道细菌定植(LABC)及其与尘肺患者发生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关系,以及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在尘肺感染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入选诊断明确的尘肺患者45例,分别于稳定期和急性感染时行痰细菌培养、肺功能、PCT、CRP检测,比较两期患者痰细菌培养的阳性率和菌种,肺功能变化及PCT、CRP的阳性率和浓度,并与健康组45例对照。结果:1.尘肺稳定期痰细菌定量≥107CFU/ml的患者为14例(31.11%),提示存在LABC,以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为主;而健康对照组无致病菌检出。2.与无LABC组比较,存在LABC组患者在尘肺感染期下呼吸道的细菌感染率明显升高(8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0293,P<0.01),且有9例患者在稳定期和急性感染期检出相同菌群,即细菌同源率为40.91%。3.存在LABC组在感染时FEV1、FEV1/FVC低于无LA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随访1年内存在LABC组患者FEV1变化和急性加重次数高于无LA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5)。4.无论是否存在LABC,随访1年内肺功能FEV1平均下降水平与平均急性加重次数相关性研究显示两者呈正相关(r=0.844,P<0.001)。5.尘肺感染期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显着高于尘肺稳定期和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存在LABC组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均高于无LA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但尘肺稳定期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在尘肺感染期,降钙素原的灵敏度高于C反应蛋白,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P>0.05),降钙素原的特异度高于C反应蛋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056,P<0.05)。结论:部分尘肺患者存在LABC,存在细菌定植的患者有可能通过细菌数量的增加及气道炎症反应导致急性下呼吸道感染,使病情出现急性加重,且LABC可增加尘肺病患者的急性加重次数,从而使肺功能进一步下降;无论是否存在LABC,随访1年内尘肺病患者的肺功能FEV1平均下降水平与平均急性加重次数呈正相关。在尘肺病急性感染时PCT、CRP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且降钙素原的诊断价值及特异度更高。
段建勇,马国宣[3](2007)在《156例尘肺病患者细菌检查结果分析》文中提出尘肺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一种职业病,尘肺病患者长期遭受胸闷、气短、胸痛、咳嗽、咳痰等之痛,其合并症较多,尤其是支气管肺感染的发生率高达31.6%[1],是导致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大容量全肺灌洗(Massive Whole-Lung Lavage,WLL)是针对病人始终存在着的粉尘性及巨噬细胞性肺泡炎而采取的治疗措施,可以改善症状,延缓病变升级,改善预后[2]。为了更好地控制尘肺病人的合并症,
吴桥,孙婷[4](2007)在《1364例血液病患者血培养菌群分布及耐药性分析》文中指出①目的统计分析我院20022006年7月血液病患者血培养分离菌的分布特点及其耐药情况。②方法采用手工血培养及普通血培养瓶、阳性血培养转种血平板和巧克力色平板进行常规细菌鉴定,药敏试验采用K-B法。③结果20022006年血培养阳性率逐年上升,分别为16.91%,17.84%,18.89%,20.37%和19.28%,其中2005年阳性率最高为20.37%;革兰阳性球菌以血浆凝固酶阳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血浆凝固酶阴性的表皮葡萄球菌占优势,革兰阴性杆菌以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居多,真菌以白色念珠菌居多;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头孢哌酮/舒巴坦敏感,头孢哌酮/舒巴坦和亚胺培南对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较敏感。④结论菌血症、败血症和真菌血症的血液病患者临床病死率极高,临床医师应加强血液病患者血液中病原菌的检测,以利于疾病的治疗。
王建国,张建芳,唐爱华,曲金宁,单海峰[5](2006)在《煤工尘肺并发院内获得性肺部感染——19942005年发表论文综合分析》文中提出
万传远,孟秀芹[6](2001)在《煤工尘肺下呼吸道感染卡他布兰汉氏菌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姜杰,张麒[7](1995)在《846例煤工尘肺并肺感染痰培养及药敏分析》文中提出846例煤工尘肺并肺感染痰培养及药敏分析淮北矿务局职业病防治院(安徽淮北市相山路,235000)姜杰,张麒煤工尘肺呼吸系统防御功能减损,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易引起呼吸系统感染,增加病情复杂性。为提高临床有效治愈率,降低死亡率,将我院1979年6月至19...
二、煤工尘肺下呼吸道感染卡他布兰汉氏菌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煤工尘肺下呼吸道感染卡他布兰汉氏菌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头孢地嗪治疗尘肺合并肺部感染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3 观察项目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临床疗效 |
2.2 实验室检查 |
2.3 痰培养结果 |
2.4 不良反应 |
2.5 转归 |
3 讨论 |
(2)尘肺感染与下呼吸道细菌定植的关系及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资料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1.1 入组标准 |
1.1.2 排除标准 |
1.2 研究方法 |
1.2.1 入组时间 |
1.2.2 观察指标 |
1.3 检验方法及仪器 |
1.3.1 痰细菌定性、定量培养 |
1.3.2 血清 PCT 和 CRP |
1.3.3 肺功能测定 |
1.4 统计学方法 |
第二章 结果 |
2.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比较 |
2.2 各组患者痰标本细菌培养结果 |
2.2.1 尘肺组稳定期痰标本细菌培养结果 |
2.2.2 尘肺组急性感染期痰标本细菌培养结果 |
2.2.3 健康对照组痰标本细菌培养结果 |
2.2.4 尘肺组在稳定期和感染期痰细菌培养结果的比较 |
2.2.5 尘肺组稳定期存在LABC组与无LABC组在感染期痰培养阳性率的比较 |
2.3 尘肺组肺功能测定结果 |
2.3.1 存在LABC组与无LABC组在稳定期、感染期FVC(L)的比较 |
2.3.2 存在LABC组与无LABC组在稳定期、感染期FEV1(L)的比较 |
2.3.3 存在LABC组与无LABC组在稳定期、感染期FEV1占预计值%的比较 |
2.3.4 存在LABC组与无LABC组在稳定期、感染期FEV1/FVC(%)的比较 |
2.3.5 存在LABC组与无LABC组在感染期FEV1(L)较稳定期下降值与随访1年内急性加重次数的比较 |
2.3.6 尘肺组患者随访1年内FEV1(L)下降值与急性加重次数的相关性分析 |
2.4 PCT 测定结果 |
2.5 CRP 测定结果 |
2.6 PCT与CRP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比较及ROC曲线 |
第三章 讨论 |
3.1 尘肺病的发病机制和基本病理改变 |
3.2 我国尘肺病的诊治现状 |
3.3 尘肺病与 LABC |
3.3.1 LABC 发生的原因 |
3.3.2 尘肺病患者稳定期发生 LABC 的原因分析 |
3.3.3 尘肺病患者稳定期的 LABC 菌群以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为主 |
3.3.4 尘肺病患者稳定期定植菌群与感染期菌群存在一定差别 |
3.3.5 尘肺病稳定期发生 LABC 的后果 |
3.4 PCT 和 CRP 在尘肺病急性感染时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
3.4.1 PCT 的诊断价值 |
3.4.2 CRP 的诊断价值 |
3.4.3 PCT 和 CRP 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比较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1364例血液病患者血培养菌群分布及耐药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调查对象 |
1.2 方法 |
1.3 细菌培养及鉴定 |
1.4 质控菌株 |
1.5 试剂 |
1.6 ESBLs检测 |
2 结果 |
2.1 血培养结果 |
2.2 血培养分离菌菌种分布情况 |
2.3 血培养分离菌的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
3 讨论 |
四、煤工尘肺下呼吸道感染卡他布兰汉氏菌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头孢地嗪治疗尘肺合并肺部感染的疗效观察[J]. 王欣.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8(36)
- [2]尘肺感染与下呼吸道细菌定植的关系及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的诊断价值[D]. 赵莹. 青岛大学, 2017(01)
- [3]156例尘肺病患者细菌检查结果分析[J]. 段建勇,马国宣. 中国疗养医学, 2007(11)
- [4]1364例血液病患者血培养菌群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 吴桥,孙婷. 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 2007(02)
- [5]煤工尘肺并发院内获得性肺部感染——19942005年发表论文综合分析[J]. 王建国,张建芳,唐爱华,曲金宁,单海峰. 工业卫生与职业病, 2006(05)
- [6]煤工尘肺下呼吸道感染卡他布兰汉氏菌报告[J]. 万传远,孟秀芹. 职业卫生与病伤, 2001(04)
- [7]846例煤工尘肺并肺感染痰培养及药敏分析[J]. 姜杰,张麒. 职业医学, 199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