祈使句开头的动词时态问题

祈使句开头的动词时态问题

一、祈使句句首动词的时态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郑浩[1](2021)在《现代汉语上确界副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确界”是数学中集合论的概念,比如给定“1到10中的正偶数”这一集合,那么“8”就是该集合的上确界,“2”就是该集合的下确界。也就是说,上、下确界是集合X的上、下限,集合X的取值域为小于或等于上确界,大于或等于下确界。在语义上,具有上确界表达功能的副词即为上确界副词。现代汉语中,上确界副词共有四个,分别是“顶多、至多、最多、充其量”等副词。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三个平面理论和认知语言学理论为指导,从宏观与微观层面对上确界副词这一副词小类展开研究。除绪论和结语部分外,全文共分五章:在绪论部分,我们首先介绍了选题缘起、上确界副词的定义以及范围。随后,我们对以往有关上确界副词的研究进行了文献回顾,梳理了已有研究所遗留的一些问题,以确定本文的主要写作目标。此外,我们还介绍了本文所采用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以及语料来源,并对相关符号进行了说明。第一章为上确界副词的性质界定。关于上确界副词的性质问题,学界至今仍没有定论,多种性质界说并存,其中以范围副词说和语气副词说占主流。本章中,我们首先依据范围副词、语气副词的判定标准,对上确界副词的性质进行了界定。考察结果显示,无论是依据语义标准还是句法标准,将上确界副词的性质界定为范围副词并没有太大的争议。但同时我们也认为,词类在本质上是个原型范畴,当言者主观性介入的时候,上确界副词的性质可从范围副词范畴向语气副词范畴偏移,且这种性质上的游移性特征与其所修饰量化的语用量级属性类型有着内在的关联。具体表现为,当上确界副词修饰量化数量、范围量级时,其在句法分布、语义指向方面均靠近限定性范围副词行列。而当其修饰量化程度量级时,在一定的句法、语义、语用条件下,其则可以表现出语气副词的性质特征,但由于仍保留命题上的限定功能,因此其不属于语气副词的典型成员,而是非典型成员。第二章为上确界副词的语义特征。词类是个原型范畴,上确界副词以[+最大限度]义形成聚合小类,其在语义上既有共性特征,也有个性差异。除[+最大限度]这一范畴性语义成分外,上确界副词的共性语义特征还表现在[+量级]、[+负向]、[+小于或等于]、[+弱可控]等四个方面。上确界副词的个性语义差异主要表现在[±企望]、[±主观]、[±界极]这三项语义特征上的对立,其语义差异的成因主要是由于各成员内部的构词特征所致。上确界副词的共性及个性语义特征不仅反映在句法上,其对该类副词的语用特征以及语用功能等方面也均会产生一定的制约性。第三章为上确界副词的句法特征。本章中,我们首先考察了上确界副词的位置分布特征,并从主观性以及表述功能的角度对上确界副词内部成员的位置分布差异进行了解释。随后,我们考察了上确界副词的句法组合特征。主要考察了上确界副词与动词性成分、形容词性成分、体词性成分、数量成分、其他副词、同类副词、体标记“着、了、过”、语气词、连词等成分的组合情况,并从语义特征以及语用功能两方面对上确界副词与以上成分组合时所表现出的句法限制做出了解释。第四章为上确界副词的语用分析。本章中,我们首先考察了上确界副词的句类分布、在现实/非现实句中的分布以及语体分布特征,并从语义特征出发,对上确界副词在以上分布中所表现出的语用限制做出了解释。在考察上确界副词在现实/非现实句中的分布情况时,我们将“最大限度”这一义位在现实/非现实句中所衍生的义位变体分化为三项,即“对最大限度的推测”“对最大限度的指令或承诺”以及“对最大限度的陈述”。随后,我们从预设触发、焦点凸显、主观表达、篇章连接等方面论述了上确界副词所具有的语用功能,并从语义特征、语用认知的角度对上确界副词内部的语用功能差异进行了解释。第五章以“至多”“至少”为例探讨了上、下确界副词的不对称。本章中,我们首先考察了“至多”“至少”在语义、句法、语用层面所表现出的不对称性,并从语义、语用、认知的视角对二者之间的不对称性进行了解释。随后,我们依据标记理论,将“至多”判定为认知上的有标记项,将“至少”判定为无标记项,并对二者之间有标记项、无标记项的不对称进行了跨语言验证。在结语部分,我们对本文所做的一些基本工作以及所得出的结论进行了总结概括,指出了本文的创新点以及不足之处。

李萌萌[2](2021)在《绥化方言副词研究》文中指出据《中国语言地图集(第2版)》(2012),绥化方言属于东北官话区黑松片下嫩克小片。本文参照《语法调查研究手册》《汉语方言语法调查问卷》中人类语言研究和汉语方言研究的一般范式,对绥化这一单点方言副词进行全貌的描写,层层建构了绥化方言副词的系统。除绪论和结语外,论文共分为三章。绪论部分首先介绍了绥化的地理概况及方言系属;其次概述了东北方言副词的研究成果,从宏观上掌握东北方言副词研究情况,发现东北方言副词研究的不足以及未来可探索的方向;最后明确自己的研究对象,对绥化方言副词作出界定,并对本文的研究方法、理论依据、研究意义和语料来源进行说明。第一部分对绥化方言限制性副词进行考察。对绥化方言中的限制性副词进行界定并划分类别,分别对每一个小类进行描写与解释。首先对其中的频率副词进行描写和分析,按照所表频次划分不同的层级,逐一进行探究;其次将其中的时间副词划分为时体副词和时制副词两类,进行进一步探析;再次对范围副词中的统括性小类、唯一性小类和限制性小类进行考察;接下来将程度副词分为高量程度副词和低量程度副词两类,分别对它们进行阐释;最后对数量较少的剩余类进行阐述。第二部分对绥化方言中的评注性副词进行描写与解释。首先对绥化方言中的评注性副词进行界定,确定研究对象的数量。其次按照语义标准将这些副词划分为推断类、肯定类、结果类、情感类、意志类五小类。最后对各类评注性副词的语义特征、语法特点、语用特点、语法化过程进行分析与说明。第三部分对绥化方言中的描摹性副词进行探析。首先对绥化方言描摹性副词进行界定,其次将这些绥化方言描摹性副词划分为方式、状态、情状、比况四个小类。最后考察这些描摹性副词的语法特点、语义特征、语用特点以及语法化进程。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全面总结。归纳绥化方言中限制性副词、评注性副词、描摹性副词的个性特征,总结绥化方言副词的总体特点。

施乐琪[3](2021)在《山西晋城市方言参考语法》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研究山西晋城市方言的语法,具有参考语法特点。本文依据参考语法的描写性、分析性原则,对晋城市方言语法进行全面、细致、系统的研究。全文一共分为十二章。第一章为绪论部分,先对参考语法进行了概述,然后说明目前已有的参考语法研究成果、山西方言研究成果和晋城市方言研究成果,最后介绍晋城市方言的基本概况。第二章描写晋城市方言的声母、韵母、声调系统,并对晋城市方言的儿化系统和连调系统进行归纳与描写。第三章讨论晋城市方言的词类、构词法、构形法,重点关注附加式和重叠式在构词、构形方面的区别,并首次对方言的重叠生成过程进行了分析。第四章讨论晋城市方言的代词系统,主要研究方言里极富特色的人称代词和指示词。三身代词在主宾语位置和领属位置上的用法极具方言特点,存在叠加使用现象;指示词有多种读音,也存在叠加使用现象,并在不同程度上语法化为方言中的结构助词。第五章考察晋城市方言的名词性短语,对方言里所有的名词性短语结构进行描写,并深入研究定语领属结构的表达方式,主要有三种:领属标记结构、并置结构和含三身代词结构,进一步排列出领属结构中的多项等级序列。第六章考察晋城市方言的谓词性短语,对方言里所有的谓词性短语结构进行描写,系统研究具有方言特点的框式状语、中补短语、介词短语。第七章讨论晋城市方言的简单句,先介绍完整句与非完整句的基本结构,然后描写十三类句式结构,重点分析富有方言特色的“动”字句和“得”字句。第八章讨论晋城市方言的复杂句、复合句,先描写方言中的复杂句,然后系统分析方言中复合句的关联标记及关联标记模式类型。第九章讨论晋城市方言的句类与语气,分别描写陈述句、祈使句、感叹句和疑问句,并从语义角度对晋城市方言的疑问句进行重新分类,同时关注与各个句类密切相关的句末语气词。第十章关注晋城市方言的体系统和时系统,总结出方言里的体标记和时标记,并通过体、时标记在同一句中的共现现象证明晋城市方言体、时相分,最后罗列句末体标记、时标记、语气词三者连用的所有可能。第十一章从句法、语义功能描写晋城市方言的话题标记,并总结话题标记的发展过程。第十二章是本文的结语部分,重点回顾具有方言代表性的语法特点,并说明本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吴亚军[4](2021)在《汉语模态词的语义本体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哲学发生语言转向之后,对语词概念的反身性认识及语义探究成为语言哲学的首要任务。模态是语言哲学的核心,逻辑学的新进展,与语言学也密切相关。本文以汉语典型模态词的语义本体为探讨对象,通过哲学问题分析廓清并归纳各类模态词的内容实质及本体特征。分类描写基础上,基于现代汉语平衡语料库对典型汉语模态词的语义特征进行量化和质性描写。层次维度上,同一语义范畴内模态词的语义比较进一步揭示了模态词的语义本体属性。模态词是传达模态的主要语言手段,汉语模态词的语义本体研究对汉语模态逻辑、语用调节及对外汉语教学都有积极意义。当前汉语模态词的语义本体研究尚不系统。模态词的多义性和语义动态演化特性使得该类词特别重要,却又特别让人困惑。综述表明,当前研究主要集中探讨个别或某一语义域内模态词的句法-语义表现,多采用数理逻辑方法刻画其模态语义特征,鲜有研究将模态词的语义本体研究上升到语用层面以实现模态逻辑和模态自然语言的互动互补。汉语模态系统的次级范畴以松散的方式勾连共现,各语义范畴的语义属性并不一致。同时,模态还面临信念与辩护之间的融贯、理由与认识判断之间的蕴涵、道义连贯、罗斯困惑以及预设失灵等诸多哲学难题,无法通过认识论角度分析达成一致认识。后维特根斯坦哲学和新描写主义思潮强调语言的语义描写,模态词的语义本体研究是阐明模态逻辑语义进而澄明上述哲学难题的可能出路。鉴于此,本文综合采用真值条件语义理论、可能世界语义理论和规范语用学理论,基于自然语言语料对典型汉语模态词的语义特征、语义要素、逻辑语义结构和模态源等成分展开研究。在文献综述基础上,聚焦汉语模态词的分类描写、分层描写和特征描写以实现对典型汉语模态词的语义本体刻画。本文重点探讨三个问题:(1)根据汉语模态词的语义本体性质,汉语模态系统包括哪些模态语义范畴?每一模态语义范畴内所包括的典型模态词又有哪些?(2)基于自然语例分析,每一典型汉语模态词的语义分布和语义特征是什么?(3)面对单义观和多义观的争论,我们应该如何解读汉语模态词的意义?分类描写发现,完整汉语模态系统包括五个模态语义范畴,分别为真势模态、认识模态、道义模态、动力模态和评价模态。除公认的认识模态和道义模态外,本文论证并确立了汉语中真势、动力和评价模态的语义范畴地位。这三种模态和认识、道义模态共同构成了严密的语义自然类。真势、认识和评价模态是对命题真值的调节,处于补语层面。道义模态兼具说话者导向和情景导向,其语义辖域处于屈折层。动力模态受主语意识节制,其语义辖域则处于词汇层。分层描写采用比较与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发现模态反映说话者对命题为真或命题成真的主观态度或看法,其确定性程度不是“是”或者“不是”,而是体现为介于两者之间的连续统(0~1)。依据模态词的词频和三元划分框架,本文认定的典型汉语模态词包括“必然”“偶然”“可能1”“一定”“应该”“可能2”“必须”“应当”“可以”“要”“能”“会”“敢”“果然”“竟然”“幸亏”“偏偏”和“配”等共计18个。基于现代汉语平衡语料库,本文采用语料库语言学研究法和语义结构分析法,分别从语义分布、语义内容及语义结构特征等维度对典型汉语模态词的语义本体特征展开定性和定量研究。主要结论如下:第一,真势模态语义域内,真势模态词是对基本命题真值的调节,处于补语层面。“必然”的语义指向说话者,属命题外成分,充当句子副词。其语义结构包括行为主体的判定前提条件(A),行为主体对命题为真的确定性判断(B),和命题引发的后续结果(C)等三个语义成分。其中,语义成分B是“必然”语义结构中最为核心的成分。最常见的“必然”语义结构是“A+B”(58.82%),表明依据在前而确定性判定在后的语义结构最常见。“可能”的语义中预设了说话者在说话当时并不知道命题的真值,基本命题的真值为真或为假,“可能1”的语义内涵体现为两者的强合取,即(?)。“偶然”的语义中编码有时间变元。现在和过去语境中,“偶然”的语义体现为在现实世界中发生和逻辑上可能不发生的合取;将来语境中,“偶然”的语义本体则为可能发生或可能不发生与意外的合取。第二,认识模态传达说话者对命题为真的观点或态度。认识模态词的语义结构中包括证据成分或认识成分,是说话者借以形成主观认识的条件。“一定”侧重证据义,其语义中的证据成分是基于推理产生的间接证据,认识成分则是对证据的主观评估则具有私有性质。“应该”也侧重证据义,多出现在完成体语境中不作用于命题真值。现在和将来语境中,“应该”暗含说话者期待,过去时语境中则隐含对命题的否定。“可能2”侧重认识成分而非证据成分,表达说话者对命题真值的推测和估计,其语义确定性非常低,隐含说话者对命题真值的否定。“可能2”的语义指向将来,不能出现在现在时和过去时语境中。第三,道义模态是说话者依据道义规则使得命题成真的观点或态度,具有施动属性。道义规则是道义模态词的核心语义成分,有客观和主观之分,产生的规范强制力介于义务性和授权性。“必须”的客观道义源多于内在主观道义源,语义色彩偏客观。“必须”多出现于未然态语境中(96%),72%的用例表达规范义或准规范义,传达说话者的企望义,具有显着规范功能,引申为祈使用法。“应当”以规范义和准规范义用法为主(75.13%),表建议或忠告语气。当说话者为施动对象时,“应当”反映说话者对命题为真的承诺。“可以”的语义结构中涉及说话者和受话者,87.10%的语例表达说话者的授权性规范其强制力趋于零;而12.90%的用例表达法律或机构对机构或个体的授权,具有一定的强制性。第四,动力模态关乎主语-参与者对事件成真的能力或意愿,是说话者对主语-参与者自身特性使得事件为真的可能性判断。“要”的动力模态用法包括表意愿的“想、希望”和表意志的“欲求”,传达主语对自身施加正向的力。“能”的核心语义是具备使某事成真的条件,有表能力和表意愿两种用法。表能力义时又可划分为生理能力或心智能力,具有低稳定性和非持久性。此外,“能”不能出现在完成体语境中,不与着、了、过连用。“会”表能力用法最为突出(98.11%),其核心语义是懂得怎么做或有能力做某事。“会”的物性用法(1.89%)指“能力义”是由事物的客观条件所决定的。“会”的共存限制分析发现,该词不具备时间指向性。“敢”主要出现在否定语境中(81.37%),其语义具有非断言性,受话者或相关行为主体在意识层面经验到风险或危险,相关行为或事件没有被执行或实现的可能性。第五,评价模态是行为主体基于预设对已知命题的主观评估。“果然”的核心语义是主体对所述命题的主观料定,表示事情的发展与预料、期待相一致,传达意料之中的语气。“果然”的关系类别有五种:解说关系(71.05%);因果关系(17.54%);承接关系(8.77%);条件关系(1.75%)和转折关系(0.88%)。“果然”的语义特征包括[+预设]、[+结果]和[+料定]。“竟然”的核心语义是反预期,表达前提小句和结果小句间的语义不兼容(66.32%)或同一事件中事态之间存在反差(33.68%),其语义特征包括[-常理]、[+结果]。“幸亏”的语义结构包括基础小句、前提小句和结果小句。其中,82.05%的语例中基础小句表原因,17.95%的基础小句表条件。其中,基础小句表原因或条件,前提小句不利,结果小句却正面的占比最大(84.62%)。但也存在前提小句有利或无法判定,结果小句不利的情况。“偏偏”的前后相邻命题间语义关系分析发现其核心语义表偏离(77.05%),此外还可表增益(占21.86%)和范围义(占1.09%)。表偏离义时,57.39%的“偏偏”语例中后续命题偏离“希望”,表遗憾语气;42.61%的语例偏离“预期”,表吃惊、惊讶语气。“配”后接“V+N”结构,依据评价标准的客观性和明晰性,表达模糊义、准规则义或推测义。词语搭配分析表明,“配”的语义色彩为中性偏积极。本文兼顾系统性和完整性,从类别、分层和特征三个维度展开汉语模态词的语义本体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实践和方法论意义。实践上,深化了汉语模态词的语义理解,为对外汉语教学、言语交际和汉语模态逻辑提供有益启示。理论上,通过探索模态词的语用/语义界面互动,文本论证了多维度描写对词义中弱规范性的外显作用,夯实了新描写主义的理论根基。方法论上,多层次的词义精细描写是解决语言哲学问题的有效路径。然而,模态词的语义演化和复杂语境意味着研究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有待学者们通力合作,推动汉语模态逻辑更加系统与全面。

柳真(Yoo Jin)[5](2020)在《现代汉语感叹表达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现代汉语感叹表达为研究对象,在迄今为止汉语感叹句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功能主义语言学、言语行为、语言类型学和对比语言学等原理,尝试对现代汉语感叹表达的表现语法形式、语义特点和语用功能等进行较为全面的考察。通过对汉语感叹表达范畴的系统化研究,以期发现现代汉语感叹句所包含的功能语言学上的意义和语言类型学视角下的特征,具体包括汉语感叹表达的形式、语义、语用表现的描写和解释,并在第九章就汉语和韩国语感叹表达进行对比分析。全文由十章组成。第一章是绪论,主要说明本文研究的缘起、对象与范围,研究的理论基础与方法、语料来源与符号说明,综述国内外感叹句研究现状,说明可能的创新点以及可能存在的问题,明确研究的意义。第二章主要对现代汉语感叹句与感叹表达进行界定,结合感叹句和感叹表达的性质、功能而感叹表达做出界定,并且根据感叹标记的有无将感叹表达分类,宏观描写感叹表达的形式特征。第三章主要考察感叹表达的语义特征和语用功能,语义方面先分为根据感叹指向、感叹内容特征和感叹表达语境来进行研究。语用功能方面对具体的言语行为理论基础上直接言语行为的感叹表达、非字面意义的感叹表达和间接言语行为的感叹表达进行研究。第四章主要对感叹表达标记词中的语气成分——语气词和语气副词进行研究。先考察语气的定义和感叹表达的语气,然后考察语气词的定义以及感叹表达中的语气词实例和作用。同时考察语气副词的界定并对出现在感叹句中的典型副词“多(么)”、“好”、“可”、“太”、“真”等结合实例以及其他语气副词的实例进行细致地描写分析。第五章主要对感叹表达中的叹词和疑问词进行研究。叹词方面,本文区分为原型叹词、准感叹词和新兴叹词,描写感叹表达中叹词的语义及语用特征;疑问词方面,主要考察感叹表达中用由疑问词“什么”和“怎么”构成的感叹表达形式的语义和功能特征。第六章主要对感叹表达中出现的固定短语进行研究。将固定短语区分为经历了语法化而凝固的表示提醒对方和超预期的话语标记、用“得”的和不用“得”的程度补语、“X+不得”和“不得+X”的惯用性固定短语等小类。同时,具体考察这些固定短语形式的语义及语用特征。第七章主要考察现代汉语感叹表达的固定格式,将固定格式按照感叹表达形式区分为“你+这个NP”、“都是NP”、“这/那+叫一个X”和“好+一(个)X”进行专题研究。第八章对汉语感叹表达的组合模式分成独语句感叹表达和标记组合的感叹表达等两类进行考察。独语句感叹表达可分为名词独语句、动词独语句和形容词独语句。标记组合的感叹表达可以选择一种感叹方式,也可以兼具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感叹方式。第九章对汉韩两种语言的感叹表达进行对比分析。首先对韩国语感叹表达加以概述,就韩国语感叹表达的界定、语义性质和语用功能进行解释说明,然后将韩国语感叹表达分为使用典型标记的和使用其他句类的感叹表达两类进行考察。最后,从语言类型学视角对比汉韩感叹表达的共同点和区别。第十章是结语,对全文进行总结,说明本文在感叹表达研究方面取得的进展,同时指出研究存在的不足。

李欣[6](2020)在《现代汉语“X且”类副词的共时和历时考察》文中研究说明文章以“X且”类副词中常用的“暂且”“姑且”“权且”“聊且”为研究对象,从共时与历时两个角度和句法、语义和语用三个平面展开研究。除去引言和结语,正文包括三个章节。第一章:从词典工具书、专着类、学术论文类三个方面对关于“X且”类副词或其相关构成语素的研究文献进行了概括。我们发现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分类、两个词共时比较和单个词在具体语句中的词义考释上,没有涉及到对四个副词共同具有的短时段义和让步义的相关研究,如共时平面的差异和历时平面的词义演变以及同素逆序现象的分析等。而这些问题都将在本文中得到相应阐释。第二章:“X且”类副词共时角度上的相关表现:语义上,“X且”类副词共有的语义为:短时段义、非指量义和让步情态义,在短时段语义中又隐含静态的持续义。语义差异在于:“暂且”更侧重“短时段义”,其它三个副词相对侧重“让步情态义”。“姑且”和“权且”比较,“权且”不能表示单纯让步,也不能表示主动让步,而只能用于“不得已”的情况下表示被动让步。而“姑且”多数带有鼓动或提示的语气,可以用于主动让步。“姑且”还可以用于转折句中,具有转折意味,其它三个词则不适用。表示“让步情态义”的“聊且”在现代汉语中更多被“姑且”“权且”替代,相对而言很少使用。“X且”类副词的短时段义大小和让步情态义强弱呈现反向关系,语义指向于谓语或谓语中心语。句法上,“X且”类副词体现“惟状性”,即只能作状语,且不带“地”。在动词选择上,首选自主动词。同时,副词的语义特征与动词的选择形成对应关系。“X且”类副词不与名词搭配使用。在形容词选择上,“暂且”可选择饰人和饰物两类形容词,“姑且”“权且”“聊且”只能选择饰人形容词。在副词连用上,同类连用以单音节词为主,异类连用以语气/关联/否定/范围四类副词为主,遵循关联>语气>时间>否定>范围这一副词连用顺序。“X且”类副词与否定副词“不”搭配的频率高于“没/没有”。其中,“暂且”与否定副词连用的自由度最高。语用上,“暂且”的口语色彩最强,“聊且”的书面语色彩最强。在“X且+VP+NP”结构中,“NP”和“VP”均以中性色彩的名词为主,其次是消极义名词,最少的是积极义名词。在VP选择上,“暂且”首选“消极色彩”VP,“姑且”首选“中性色彩”VP,“权且”首选“积极色彩”VP。在句类选择上,均以陈述句为主,“聊且”只用于陈述句,“权且”用于感叹句远低于“暂且”和“姑且”。在篇章功能上,有先时/后时/终止三种顺序。第三章:“X且”类副词在历时角度上的语义发展演变及成词时间。副词“姑”“聊”表示“暂且”义是通过假借途径,“且”是从通过假借表示“将要义”中引申而来,“暂”是通过词义引申途径,“权”是通过“类同引申”方式。“暂且”“姑且”“权且”“聊且”词汇化时间分别在南宋、北宋、唐代、南北朝。“X且”类副词的词汇化机制是间接虚化。“且暂”“且姑”“且权”词汇化时间分别在东汉、北宋、南北朝,最早于清末民初开始消亡。根据副词“且X”和“X且”词汇化时间,我们梳理考察结果认为在语言使用中,副词“且X”早于“X且”。

林萌[7](2020)在《面向国际汉语教学的频率副词分析》文中指出现代汉语中频率副词虽然数量不多,但却是副词下面一个重要的小类。频率副词由于自身的复杂性,在学界一直广受争议。由于频率副词类别中存在大量在语义、句法、语用三方面都极为相似的频率副词,留学生在使用过程中经常发生混淆,出现偏误。因此,本文面向国际汉语教学,对频率副词做详细分析。全文共分为五章:零章部分为引言,介绍了本文的选题缘由及目的、频率副词的研究现状及不足之处、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创新之处、语料来源。第一章中,首先,给频率副词做了一个较为明晰的界定;其次,依据《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和《新汉语水平考试大纲》,在区分于时间副词和重复副词的基础之上,划定面对国际汉语教学的频率副词范围;然后,在参考已有学者分类的基础之上,将频率副词内部分为高频、中频、低频三类;最后,基于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对划定的频率副词做偏误率考察,在偏误率表中选取了三组共计六个易混频率副词作为本文具体的分析对象。第二章中,以三个平面理论为依据,从语义特征、句法功能和语用功能三个方面分别对三组易混频率副词的异同进行了详细分析。第三章中,以“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的语料作为偏误语料来源,分析归纳了留学生使用这六个词时出现的偏误类型。第四章中,着重分析了偏误产生的原因,并从教法、教材和教师三个方面提出了可行性的改进建议。

洪钰婷[8](2020)在《句末语气词“好了”的研究及对外汉语教学》文中提出本文选取位于句末的“好了”为研究对象,并将其视为句末语气词进行分析。“好了”作为现代汉语中极为重要的语气词,近些年来,引起了不少学者们的关注。但是,相比于其它语气词,“好了”的研究成果还是稍显薄弱。本文将在综述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归纳与演绎相结合、比较与分析相结合、内省语感与语料统计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细节化地探究句末语气词“好了”的分布特征和语气义。并基于《HSK标准教程》中的语气词教学,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将句末语气词“好了”应用于对外汉语教学。本文共分为六章,第1章绪论部分,主要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成果,确定了本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目标。第2章主要确定了“好了”的词性为句末语气词,分析了“好了”的分布特征以及和副词的共现情况。通过分析发现“好了”不但具有极强的附着性,而且和部分特定的副词存在语气义共通的现象。第3章主要从句法和语体的角度,探究了句末语气词“好了”与四类单句(陈述句、祈使句、疑问句、感叹句)的选择与排斥关系,大范围地确定了“好了”的使用条件和使用规律。第4章从功能主义的角度出发,分类型考察了“好了”在不同句类中的语气义。本文主要结合储诚志的最小差异对比法和最大共性法对“好了”进行语气义分析。首先,根据语气的不同类别,把原句(S)分为有建议类、宽慰类、举例类、置气类、让步类和不在意类。再对比分析现句(S+好了)的语气,对比的结果有四种:原语气增强、原语气减弱,原语气不变,增添新语气。通过分析原句(S)和现句(S+好了)的语气变化,进一步提取“好了”的语气义。第5章是对外汉语教学部分。首先考察了语气词教学的现有概况,发现在现代汉语教学中只把基本语气词“呢、了、吗、吧、啊”纳入了教材,而其它在汉语口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语气词都没有归入教学范围。针对如此现状,本文采用模拟教学的方法,根据学生的汉语水平分阶段教学,运用相关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来设计句末语气词“好了”的教材和教案。第6章是结语部分。对本文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说明了文章的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

方甜[9](2020)在《面向汉语国际教育的现代汉语典型语气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立足于现代汉语典型语气词在教学中的实际需要,基于前人研究的成果,提出典型语气词功能的“有限变异”假说:典型语气词功能之间差异是有限的,都可以在其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增减有限的特征来生成。我们对现代汉语六个典型语气词的基本功能以及其他功能之间的生成方式进行分析,并对这些语气词与其在方言、上古汉语、英语及其他语言中的对应表达方式的关系进行调查,探寻其间的差异和共性,以此为基础分析留学生相关习得特点,为实际教学提出相关建议。本文着重探讨和解决以下问题:一是现代汉语六个典型语气词的基本功能和其他功能之间的关系;二是分析不同语言语气词间的差异,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三是通过问卷调查,探究在中国留学的汉语学习者习得语气词的情况;四是以上述问题的研究结论为依据,对以往有关现代汉语典型语气词的教学进行反思,同时结合我们的研究成果,提出一些教学上的建议。论文共分为七章: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了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思路与方法以及本文运用的研究方法。第二章主要综述了现有的现代汉语语气词的本体研究、汉英差异研究、习得研究以及对外汉语教学方面的情况,期望为本文的研究奠定基础。第三章主要分析现代汉语六个典型语气词的主要功能。我们认为其中“吗”“吧”“呢”“啊”四个语气词各功能之间的差异是有限的,都可以在其基本功能的基础上通过增减有限的特征来生成。“吗”的基本功能为表“询问”,询问可以是“有疑而问”,也可以是“无疑而问”,用在是非问的“吗”因疑而问,用在反问句的“吗”则删去[+疑惑]这一特征,仅表示“问”。“吧”用在祈使句末,在“不完全确定义”的基础上增加了[+商量]这一特征;用在疑问句和陈述句末,说话人因不完全确定命题的答案从而增加了[+揣测]的特征;用在句中,在“不完全确定义”的基础上增加了[+停顿]或[+商量]或[+勉强]的特征。语气词“呢”的基本功能为表示“确信”和“提醒”,用在陈述句和感叹句末具有[+高确信度][+提醒]特征;用在疑问句末,[+高确信度]这一特征被删除,同时增加了一个新的特征[+探究];“呢”用在祈使句末[+高确信度]这一特征被删除,仅具有[+提醒]这一特征;用在句中,在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增加了[+停顿]的特征。语气词“啊”的基本功能为“传信”和“加强语气”,用在陈述句末,其[+加强语气]的特征被删除,只有[+传信]的特征;用在疑问句末,[+传信]的特征被删除,只有[+加强语气]的特征;用在感叹句末,具有[+传信][+加强语气]的特征;用在祈使句末,在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增加[+敦促]的特征;用在句中,[+传信]的特征被删除,并增加了[+停顿][+提醒]的特征。语气词“的”“了”比较特殊,虽然它们同样具有多功能性,但意义比较单一,“的”具有[+主观确定][+强调]的特征;“了”表示“新情况的出现”。第四章主要是语气词的跨语言对比,通过将普通话典型语气词与上古汉语、安庆方言语气词以及与其他语言语气词或语气表示方式对比,我们发现各语言的语气词间既存在共性又有个性。现代汉语典型语气词与其他语言之间有很多语气词是可以一一对应的,但并不完全一致。每种语气词都自成体系,都有自己的一套规则系统。通过对语料的搜集整理及对留学生的问卷调查的分析,我们发现不同语言语气表达手段主要有语气词、语序、动词屈折、语调等四种。汉语主要用语气词来表示语气,位于句末。泰语,韩语语气词与汉语类似且同样位于句末。英语等欧洲语言没有语气词,表示不同的语气主要是通过移动语序或使用动词屈折形式。俄语中能与现代汉语对应的语气词很少,句子的语气主要是通过调型表示。语调在表示不同语气方面也起重要作用,汉语不管是普通话还是各地方言,语调重心大部分都是落在句末音节上的,调型不变,泰语与汉语类似;韩语的语调重心也是落在句末音节上的,但调型有变化;俄语的语调重心主要是落在句子成分上。第五章主要是习得实证方面的研究。通过问卷调查考察了留学生对现代汉语六个典型语气词的功能的掌握情况,运用计量统计的方法和SPSS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判断,我们发现留学生还不能完全习得六个典型语气词的不同功能。但随着对汉语学习的不断深入,留学生对每个语气词的掌握程度也逐渐提升,尤其是高级组的留学生习得结果与汉语母语组几乎无异。通过访谈,我们发现针对语气词学习,大多数留学生最喜欢的教学方式是谈话法和练习法,最难习得的语气词是“的”与“了”的各用法。主要原因是教材中有关这两个语气词的语法点少、教师没系统讲解过以及受母语负迁移的影响。第六章探讨现代汉语典型语气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并对大纲、教材编写和课堂教学提出建议。第七章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概括总结,指出本文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以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兰俊莹[10](2020)在《《元曲选》宾白陈述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元曲选》由明代臧晋叔编纂而成,是我国现存影响最大,收罗最丰富的一部元杂剧选集。它是研究近代汉语口语的重要资料,其宾白部分能反映当时的口语面貌。论文以《元曲选》宾白中的陈述句爲研究对象,对其作数据统计,分析其陈述内容、句式结构以及语气词使用的不同和变化,总结《元曲选》宾白陈述句的自身特点。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爲绪论,简述《元曲选》宾白陈述句研究的选题缘起,介绍陈述句的研究现状,说明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对象。第二章研究陈述句的分类,把《元曲选》宾白中的陈述句分爲判断句、描写句、叙述句和主观句等四种类型,并分析其陈述内容的不同和表述方式的特徵。第三章研究陈述句句式,主要对《元曲选》宾白中的“是”字句、处置式、被动式、兼语式和连谓式等五种句式作详细考察,总结其在结构方面的特点和发展变化。第四章研究陈述句语气词,考察了上古汉语遗留语气词“也、矣、耳”等,近代汉语新兴语气词“哩、了、的、来、咱、者、便了、波、罢、罢了”等,并通过历时对比,分析其语法功能和变化过程。此外,还考察“了也、了罢、者波”等语气词连用的情况。第五章是结论部分,结合全文的研究内容,总结《元曲选》宾白陈述句的特点,分析其在汉语陈述句发展中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祈使句句首动词的时态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祈使句句首动词的时态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现代汉语上确界副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缘起
    0.2 上确界副词的定义及范围
    0.3 研究现状
        0.3.1 上确界副词的性质问题
        0.3.2 上确界副词的个案研究
        0.3.3 上确界副词的对比及聚合类研究
        0.3.4 上确界副词的历时研究
    0.4 研究价值
    0.5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0.5.1 理论基础
        0.5.2 研究方法
    0.6 语料来源与符号说明
        0.6.1 语料来源
        0.6.2 符号说明
第一章 上确界副词的性质界定
    1.1 范围副词、语气副词的判定标准与上确界副词的性质界定
    1.2 上确界副词量化对象的属性类型及其性质界定
        1.2.1 数量量级
        1.2.2 范围量级
        1.2.3 程度量级
    1.3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上确界副词的语义特征
    2.1 上确界副词的辞书释义
    2.2 共性语义特征
        2.2.1 [+最大限度]
        2.2.2 [+量级]
        2.2.3 [+负向]
        2.2.4 [+小于或等于]
        2.2.5 [+弱可控]
    2.3 个性语义特征
        2.3.1 [±企望]
        2.3.2 [±主观]
        2.3.3 [±界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上确界副词的句法特征
    3.1 句法位置
        3.1.1 N/NP+ F_(上确界)+V/VP
        3.1.2 N/NP+ F_(上确界)+NumP
        3.1.3 N/NP + V/VP + F_(上确界)+NumP
        3.1.4 F_(上确界)+N/NP+ V/VP
        3.1.5 F_(上确界)+ Num P + N/NP + V/VP
        3.1.6 N/NP + V/VP + F_(上确界)
        3.1.7 单独使用
    3.2 句法组合
        3.2.1 与动词性成分的共现
        3.2.2 对形容词性成分的修饰
        3.2.3 对体词性成分的修饰
        3.2.4 与数量成分的共现
        3.2.5 与其他副词的连用及顺序
        3.2.6 同类连用
        3.2.7 与体标记“着、了、过”的共现
        3.2.8 与语气词的共现
        3.2.9 与连词的共现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上确界副词的语用分析
    4.1 句类分布
        4.1.1 陈述句
        4.1.2 疑问句
        4.1.3 祈使句
        4.1.4 感叹句
    4.2 上确界副词在现实/非现实句中的分布及其义位变体
        4.2.1 现代汉语中的现实/非现实语义范畴
        4.2.2 上确界副词在现实/非现实句中的分布情况
        4.2.3 “最大限度”的义位变体
    4.3 语体分布
    4.4 语用功能
        4.4.1 预设触发功能
        4.4.2 焦点凸显功能
        4.4.3 主观表达功能
        4.4.4 篇章连接功能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上、下确界副词的不对称——以“至多”“至少”为例
    5.1 “至多”“至少”语义层面的不对称
    5.2 “至多”“至少”句法层面的不对称
        5.2.1 与动词共现时的不对称
        5.2.2 与副词连用时的不对称
        5.2.3 与语气词共现时的不对称
        5.2.4 与连词共现时的不对称
        5.2.5 语义、语用上的对称性引起的不对称
    5.3 “至多”“至少”语用层面的不对称
        5.3.1 句类分布上的不对称
        5.3.2 使用频率上的不对称
    5.4 “至多”“至少”的不对称是有标记项与无标记项的不对称
    5.5 “至多”“至少”有标记项、无标记项不对称的跨语言验证
    5.6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绥化方言副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绥化概况
        1.地理概况
        2.方言系属
    (二)研究现状
        1.东北方言副词研究的定量分析
        2.东北方言副词研究的重点内容
        3.东北方言副词研究的主要理论和方法
        4.东北方言副词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三)目的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四)理论方法
        1.理论
        2.方法
    (五)语料来源及体例说明
一、绥化方言限制性副词
    (一)频率副词
        1.超高频副词
        2.高频副词
        3.中频副词
        4.低频副词
        5.余论
        6.小结
    (二)时间副词
        1.时制副词
        2.时体副词
        3.小结
    (三)范围副词
        1.统括性范围副词
        2.唯一性范围副词
        3.限制性范围副词
        4.小结
    (四)程度副词
        1.高量程度副词
        2.低量程度副词
        3.小结
    (五)否定副词
        1.上哪儿
        2.没场儿
        3.小结
    (六)协同性副词
        1.语义方面
        2.语法方面
        3.小结
二、评注性副词
    (一)推断类
        1.备不住/横是/兴许
        2.不见起
        3.指定/保准
        4.不带
    (二)肯定类
        1.正经
        2.正整儿
        3.怨不得
    (三)结果类
        1.可下
        2.到了儿
    (四)情感类
        1.得回
        2.好悬
        3.敢情
    (五)意志类
        1.管咋的
        2.得意儿
        3.不希
        4.左六儿
    (六)小结
三、描摹性副词
    (一)表速度
        1.速度快
        2.速度慢
    (二)表方位
        1.简直
        2.打头
    (三)表情状
        1.好生儿
        2.借(个)由子
        3.报蒙
    (四)表力度
        1.可劲儿
        2.往死里
    (五)表音量
        1.悄么声
        2.蔫古隆儿
    (六)表方式
        1.大排二排
        2.往起
    (七)表态貌
        1.活撕拉/活拉拉
        2.瞪眼儿
        3.强巴火儿
    (八)表时间
        1.一连气儿
        2.呼啦
    (九)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3)山西晋城市方言参考语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关于参考语法
        1.1 参考语法研究综述
        1.2 山西方言语法研究综述
    第二节 晋城市(城区)的地理位置及历史沿革
        2.1 地理位置
        2.2 历史沿革
    第三节 晋城市方言研究概述
        3.1 语音方面
        3.2 词汇、语法方面
    第四节 本文研究目的、意义及研究方法
        4.1 研究目的、意义
        4.2 研究方法
    第五节 符号说明
第二章 晋城市方言音系
    第一节 声韵调系统
        1.1 声母
        1.2 韵母
        1.3 声调
    第二节 儿化系统
        2.1 儿化韵
        2.2 儿化的主要特点
    第三节 连调规律
        3.1 两字组连调规律
        3.2 重叠连调规律
第三章 词类
    第一节 词类与词义
        1.1 开放性词类
        1.2 封闭性词类
    第二节 构词与构形
        2.1 复合式
        2.2 附加式
        2.3 叠音与重叠式
    第三节 其他手段
        3.1 合音词
        3.2 分音词
        3.3 变音别义构词
    小结
第四章 指示与称代
    第一节 人称代词
        1.1 三身代词的读音及意义分类
        1.2 三身代词的句法功能
        1.3 三身代词的叠置现象
        1.4 非三身代词
        1.5 “热~=”的发展及用法
        1.6 人称代词的语用特点
    第二节 指示词
        2.1 指示词的读音及意义分类
        2.2 指示词的句法功能
        2.3 指示词的叠加现象
        2.4 指示词与结构助词的语法共性
        2.5 指示词的回指功能
    第三节 疑问代词
        3.1 疑问代词的读音及意义分类
        3.2 疑问代词的语用特点
    小结
第五章 名词性短语
    第一节 名词性短语的结构
        1.1 定中短语
        1.2 联合短语
        1.3 数量短语
        1.4 同位短语
        1.5 指量短语、“的”字短语
        1.6 方位短语
    第二节 定中领属结构
        2.1 领属标记结构
        2.2 并置结构
        2.3 含三身代词结构
    小结
第六章 谓词性短语
    第一节 普通谓词性短语
        1.1 动宾短语
        1.2 主谓短语
        1.3 联合短语
        1.4 连谓短语
        1.5 兼语短语
    第二节 中补短语
        2.1 结果补语
        2.2 程度补语
        2.3 情态补语
        2.4 可能补语
        2.5 趋向动词与趋向补语
        2.6 数量补语
        2.7 时地补语
    第三节 状中短语
        3.1 短语类别
        3.2 框式状语
    第四节 介词短语
        4.1 介词及介词短语意义分类
        4.2 介词悬空现象
        4.3 后置词及框式介词
    小结
第七章 简单句及其构成
    第一节 完整句与非完整句的基本结构
        1.1 完整句
        1.2 非完整句
    第二节 一般动词谓语句句式
        2.1 处置句
        2.2 被动句
        2.3 连谓句
        2.4 兼语句
        2.5 致使句
        2.6 双宾句
        2.7 存现句
        2.8 领有句
        2.9 系词句
        2.10 比较句
        2.11 比况句
    第三节 特殊动词谓语句句式
        3.1 “动”字句
        3.2 “得”字句
    小结
第八章 复杂句和复合句
    第一节 从句
        1.1 补足语从句
        1.2 定语从句
        1.3 补语从句
    第二节 复句及其关联标记模式
        2.1 假设复句的关联标记及关联标记模式
        2.2 因果复句的关联标记及关联标记模式
        2.3 目的复句的关联标记及关联标记模式
        2.4 条件复句的关联标记及关联标记模式
        2.5 转折复句的关联标记及关联标记模式
        2.6 并列复句的关联标记及关联标记模式
        2.7 顺承复句的关联标记及关联标记模式
        2.8 递进复句的关联标记及关联标记模式
        2.9 选择复句的关联标记及关联标记模式
    小结
第九章 句类与语气
    第一节 陈述句、祈使句、感叹句
        1.1 陈述句
        1.2 祈使句
        1.3 感叹句
    第二节 疑问句
        2.1 有疑而问
        2.2 无疑而问
    小结
第十章 时体系统
    第一节 晋城市方言的体系统
        1.1 完成体—兰_1[l(?)~0]、唠[lo~0]
        1.2 持续体—呢_1[n(?)~0]
        1.3 经历体—过[ku?~(53)]
        1.4 起始体—开[k(?)~(33)]
        1.5 继续体—下去[(?)iɑ~(53)k(?)(?)~0]
        1.6 短时体
        1.7 尝试体
        1.8 反复体
    第二节 晋城市方言中的时系统
        2.1 过去时—来[l(?)~0]
        2.2 现在时—兰_2[l(?)~0]、呢_2[n(?)(?)~0]
        2.3 将来时—呐[n(?)(?)~0]
        2.4 参照时间转移现象
        2.5 时标记与语气词的功能分化
    第三节 体、时标记共现
        3.1 完成体与时标记共现
        3.2 持续体与时标记共现
        3.3 经历体与时标记共现
    第四节 体、时标记与语气词连用
        4.1 时标记与语气词连用
        4.2 体标记、时标记、语气词连用
    小结
第十一章 话题
    第一节 单音节话题标记
        1.1 哇
        1.2 呀
        1.3 来
        1.4 咾
    第二节 多音节话题标记
        2.1 咾时/咾咾时
        2.2 咾哇
    小结
第十二章 结语
    第一节 本文研究重点回顾
        1.1 附加与重叠
        1.2 人称代词与指示词
        1.3 定语领属结构
        1.4 短语与简单句
        1.5 复杂句与复合句
        1.6 句类与语气
        1.7 时体
        1.8 话题
    第二节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4)汉语模态词的语义本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由
    1.2 术语界定及研究对象
        1.2.1 术语界定
        1.2.2 研究对象
    1.3 研究问题
    1.4 语料来源及研究方法
        1.4.1 语料来源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意义
        1.5.1 理论意义
        1.5.2 实践意义
    1.6 论文结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模态和模态词
    2.2 模态词的语义本体地位
        2.2.1 词义本质及其内容
        2.2.2 模态词的语义性质
        2.2.3 模态词的释义路径争论
    2.3 模态逻辑史视域中模态词研究
        2.3.1 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模态逻辑
        2.3.2 中世纪时期的模态逻辑
        2.3.3 近代时期的模态逻辑
        2.3.4 现当代的模态逻辑
    2.4 模态词的语义研究
        2.4.1 模态次级语义范畴
        2.4.2 典型模态词认定
    2.5 模态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第3章 理论基础
    3.1 真值条件语义理论
        3.1.1 真值条件语义理论内容
        3.1.2 真值条件语义理论的价值与不足
    3.2 可能世界语义理论
        3.2.1 可能世界概念
        3.2.2 可能世界语义理论内容
        3.2.3 可能世界语义理论的价值与不足
    3.3 规范语用学理论
        3.3.1 规范语用学理论的提出
        3.3.2 规范语用学理论内容
        3.3.3 规范语用学理论的优势与不足
    3.4 理论的综合与分析对象的确定
        3.4.1 理论综合的三个维度
        3.4.2 汉语模态词的本体特征与语义范畴
        3.4.3 五类模态语词的本体典型性
    3.5 小结
第4章 真势模态词的本体特征及语义描写
    4.1 真势模态词的本体特征
        4.1.1 真势模态简评
        4.1.2 信念与辩护的融贯问题
        4.1.3 真势模态词的本体特征归纳
    4.2 典型真势模态词的语义研究
        4.2.1 “必然”的语义特征分析
        4.2.2 “可能_1”的语义特征分析
        4.2.3 “偶然”的语义特征分析
    4.3 层级维度真势模态词的语义比较
    4.4 小结
第5章 认识模态词的本体特征及语义描写
    5.1 认识模态词的本体特征
        5.1.1 认识模态、事实性和言据性
        5.1.2 认识模态简评
        5.1.3 理由与认识判断的蕴涵问题
        5.1.4 认识模态词的本体特征归纳
    5.2 典型认识模态词的语义研究
        5.2.1 “一定”的语义特征分析
        5.2.2 “应该”的语义特征分析
        5.2.3 “可能_2”的语义特征分析
    5.3 层级维度认识模态词的语义比较
    5.4 小结
第6章 道义模态词的本体特征及语义描写
    6.1 道义模态词的本体特征
        6.1.1 道义模态简评
        6.1.2 道义连贯和罗斯困惑
        6.1.3 道义模态词的本体特征归纳
    6.2 典型道义模态词的语义研究
        6.2.1 “必须”的语义特征分析
        6.2.2 “应当”的语义特征分析
        6.2.3 “可以”的语义特征分析
    6.3 层级维度道义模态词的语义比较
    6.4 小结
第7章 动力模态词的本体特征及语义描写
    7.1 动力模态词的本体特征
        7.1.1 动力模态简评
        7.1.2 动力模态词的语义不确定性
        7.1.3 动力模态词的本体特征归纳
    7.2 典型动力模态词的语义研究
        7.2.1 “要”的语义特征分析
        7.2.2 “能”的语义特征分析
        7.2.3 “会”的语义特征分析
        7.2.4 “敢”的语义特征分析
    7.3 层级维度动力模态词的语义比较
    7.4 小结
第8章 评价模态词的本体特征及语义描写
    8.1 评价模态词的本体特征
        8.1.1 评价模态简评
        8.1.2 预设失灵问题
        8.1.3 评价模态词的本体特征归纳
    8.2 典型评价模态词的语义研究
        8.2.1 “果然”的语义特征分析
        8.2.2 “竟然”的语义特征分析
        8.2.3 “幸亏”的语义特征分析
        8.2.4 “偏偏”的语义特征分析
        8.2.5 “配”的语义特征分析
    8.3 层级维度评价模态词的语义比较
    8.4 本章小结
第9章 结论
    9.1 主要发现
        9.1.1 汉语模态词的语义范畴以及典型模态词
        9.1.2 汉语模态词语义本体的性质
        9.1.3 汉语模态词语义本体的释解方式
    9.2 研究贡献与启示
        9.2.1 研究贡献
        9.2.2 研究启示
    9.3 问题与展望
        9.3.1 研究不足
        9.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读博期间科研成果

(5)现代汉语感叹表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的理论基础与方法
        1.3.1 理论基础
        1.3.2 研究方法
    1.4 语料来源
    1.5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5.1 感叹句的句类研究
        1.5.2 感叹句的形式表现
        1.5.3 感叹句的语义语用特点
        1.5.4 感叹句跨语言研究
第二章 现代汉语感叹表达与感叹句
    2.1 感叹句的界定
        2.1.1 感叹句的性质
        2.1.2 感叹句的功能
    2.2 汉语感叹表达的范围
        2.2.1 有标记的感叹表达
        2.2.2 无标记的感叹表达
    2.3 小结
第三章 汉语感叹表达的语义语用特点
    3.1 感叹表达的语义语用特征
        3.1.1 感叹表达语义指向
        3.1.2 感叹表达的内容特征
        3.1.3 感叹表达的语境
    3.2 感叹表达言语行为
        3.2.1 直接言语行为的感叹表达
        3.2.2 非字面意义的感叹表达
        3.2.3 间接言语行为的感叹表达
    3.3 小结
第四章 感叹表达与语气成分
    4.1 句子与语气
    4.2 语气词
        4.2.1 语气词的界定
        4.2.2 具体的语气词
        4.2.3 语气词的功能
    4.3 语气副词
        4.3.1 语气副词的界定
        4.3.2 感叹标记副词
        4.3.3 其他语气副词
    4.4 小结
第五章 感叹表达与非语气成分
    5.1 叹词与感叹表达
        5.1.1 叹词的界定
        5.1.2 原生叹词
        5.1.3 准叹词
        5.1.4 新兴叹词
    5.2 疑问词
        5.2.1 感叹表达中的疑问词
        5.2.2 “什么”用于感叹表达
        5.2.3 “怎么”用于感叹表达
    5.3 小结
第六章 感叹表达与固定短语
    6.1 话语标记
        6.1.1 提醒对方的话语标记
        6.1.2 超预期话语标记
    6.2 程度补语
        6.2.1 用“得”连接的程度补语
        6.2.2 不用“得”连接的程度补语
    6.3 三音节固定短语
        6.3.1 了不得
        6.3.2 要不得
        6.3.3 不得了
    6.4 小结
第七章 感叹表达与固定格式
    7.1 “你这个NP”
        7.1.1 名词N
        7.1.2 偏正短语NP
    7.2 “都是NP”
        7.2.1 自责
        7.2.2 责怪听话人
        7.2.3 责怪第三方、外部世界
    7.3 “这/那+叫一个X”
        7.3.1 “X”为形容词
        7.3.2 “X”为动词
        7.3.3 “X”为成语等
    7.4 “好+一(个)X”
        7.4.1 积极性感叹表达
        7.4.2 消极性感叹表达
    7.5 小结
第八章 感叹表达的组合模式
    8.1 独语句感叹表达
        8.1.1 名词独语句
        8.1.2 动词独语句
        8.1.3 形容词独语句
    8.2 感叹标记组合表达
        8.2.1 单一标记感叹表达
        8.2.2 两种标记的线性分布
        8.2.3 三种及以上标记的线性分布
    8.3 小结
第九章 汉韩感叹表达对比
    9.1 韩国语感叹表达概述
        9.1.1 韩国语感叹表达的界定
        9.1.2 韩国语感叹表达的语义语用特征
    9.2 韩国语感叹表达分类
        9.2.1 使用典型标记的感叹表达
        9.2.2 使用其他句类的感叹表达
    9.3 汉韩感叹句表达对比
        9.3.1 汉韩感叹表达的共同点
        9.3.2 汉韩感叹表达的区别
    9.4 小结
第十章 结语
    10.1 本文的主要结论
        10.1.1 语法形式特征
        10.1.2 语义特点
        10.1.3 语用功能特征
        10.1.4 与韩国语对比
    10.2 本文的创新点
    10.3 本文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6)现代汉语“X且”类副词的共时和历时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0 引言
    0.1 研究对象
    0.2 研究目标
    0.3 研究方法
    0.4 语料来源
    0.5 相关说明
1 研究概括
    1.1 词典工具书类
    1.2 专着类
    1.3 学术论文类
    1.4 小结
2 “X且”类副词共时平面考察与分析
    2.1 “X且”类副词的语义考察与分析
    2.2 “X且”类副词的句法考察与分析
    2.3 “X且”类副词的语用考察与分析
3 “X且”类副词历时平面考察与分析
    3.1 “且”的历时演变和其它相关副词
    3.2 “暂且”的词汇化考察和其它相关副词
    3.3 “姑且”的词汇化考察
    3.4 “权且”的词汇化考察和其它相关副词
    3.5 “聊且”的词汇化考察和其它相关副词
    3.6 “X且”类副词词汇化的动因机制
    3.7 小结
    3.8 余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7)面向国际汉语教学的频率副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引言
    0.1 选题缘由及研究目的
    0.2 研究现状
        0.2.1 频率副词的本体研究
        0.2.2 频率副词的国际汉语教学研究
        0.2.3 不足之处
    0.3 研究内容和方法
    0.4 创新之处
    0.5 语料来源
1 频率副词概述
    1.1 频率副词的界定
    1.2 频率副词的范围
        1.2.1 已有学者的论述
        1.2.2 本文研究的频率副词范围
    1.3 频率副词的分类
        1.3.1 已有学者的分类
        1.3.2 本文对频率副词的分类
    1.4 留学生频率副词偏误率统计与考察
2 频率副词三个平面的分析
    2.1 “总是”和“老是”三个平面的分析
        2.1.1 “总是”和“老是”的语义分析
        2.1.2 “总是”和“老是”的句法分析
        2.1.3 “总是”和“老是”的语用分析
        2.1.4 “总是”和“老是”三个平面的分析小结
    2.2 “常常”和“往往”三个平面的分析
        2.2.1 “常常”和“往往”的语义分析
        2.2.2 “常常”和“往往”的句法分析
        2.2.3 “常常”和“往往”的语用分析
        2.2.4 “常常”和“往往”三个平面的分析小结
    2.3 “偶尔”和“有时”三个平面的分析
        2.3.1 “偶尔”和“有时”的语义分析
        2.3.2 “偶尔”和“有时”的句法分析
        2.3.3 “偶尔”和“有时”的语用分析
        2.3.4 “偶尔”和“有时”三个平面的分析小结
3 留学生习得频率副词的偏误分析
    3.1 “总是”的偏误类型
        3.1.1 遗漏
        3.1.2 错序
        3.1.3 误加
        3.1.4 误代
    3.2 “老是”的偏误类型
        3.2.1 误代
        3.2.2 错序
    3.3 “常常”的偏误类型
        3.3.1 遗漏
        3.3.2 错序
        3.3.3 误加
        3.3.4 误代
    3.4 “往往”的偏误类型
        3.4.1 遗漏
        3.4.2 错序
        3.4.3 误加
        3.4.4 误代
    3.5 “有时”的偏误类型
        3.5.1 遗漏
        3.5.2 错序
        3.5.3 误加
        3.5.4 误代
    3.6 “偶尔”的偏误类型
        3.6.1 误代
4 留学生习得频率副词的偏误原因及改进建议
    4.1 留学生习得频率副词的偏误原因
        4.1.1 汉语中频率副词本体和本体研究的影响
        4.1.2 母语的负迁移
        4.1.3 目的语的负迁移
        4.1.4 教学失误
        4.1.5 学生自身的因素
    4.2 留学生习得频率副词的改进建议
        4.2.1 对教学策略的建议
        4.2.2 对教材编写的建议
        4.2.3 对教师自身的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8)句末语气词“好了”的研究及对外汉语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内容
        1.1.1 “好了1”
        1.1.2 “好了2”
        1.1.3 “好了3”
        1.1.4 “好了4”
    1.2 研究意义
    1.3 现有概况
        1.3.1 国内语气词研究现状
        1.3.2 国内句末语气词“好了”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标和研究意义
    1.5 本文的语料来源
第2章 “好了”不同类别及句法分布特征
    2.1 确定“好了”词性的依据
    2.2 “X+好了”的构成要素
        2.2.1 “X”为词类
        2.2.2 “X”为短语
        2.2.3 “X”为小句
        2.2.4 “X”为复句中的小句
    2.3 副词与“好了”共现的情况
        2.3.1 程度副词
        2.3.2 时间、频率副词
        2.3.3 肯定、否定副词
        2.3.4 语气副词
第3章 “好了”与四类单句的选择排斥关系
    3.1 “好了”对陈述句的选择排斥关系
    3.2 “好了”对祈使句的选择排斥关系
        3.2.1 表示命令和禁止的祈使句
        3.2.2 表示建议和劝阻的祈使句
        3.2.3 表示请求和乞免的祈使句
    3.3 “好了”对疑问句的选择排斥关系
        3.3.1 “好了”对是非问句的选择
        3.3.2 “好了”对是正反问句的选择
        3.3.3 “好了”对反诘句的选择
    3.4 “好了”对感叹句的选择排斥关系
        3.4.1 “有特殊标记的感叹句”
        3.4.2 “无特殊标记的感叹句”
第4章 “好了”的语气义
    4.1 “好了”在连续统中的位置
    4.2 比较语气的方法
    4.3 在传疑功能中“好了”的语气
        4.3.1 “好了”在是非问句中的语气
        4.3.2 “好了”在正反问句中的语气
        4.3.3 “好了”在反诘句中的语气
    4.4 在传信功能中“好了”的语气
        4.4.1 建议类
        4.4.2 宽慰类
        4.4.3 举例类
        4.4.4 置气类
        4.4.5 让步类
        4.4.6 不在意类
    4.5 句末语气词“好了”的语义提取
第5章 句末语气词“好了”的教学
    5.1 语气词教学的现有概况
        5.1.1 在《HSK标准教程》中语气词的现有概况
        5.1.2 在《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中语气词的现有概况
        5.1.3 语气词“好了”的现有概况
    5.2 语气词“好了”的教学准备
        5.2.1 明确告诉学生语气词的重要性
        5.2.2 语气词“好了”的等级分类
        5.2.3 句末语气词“好了”的分阶段教学
        5.2.4 教学原则
    5.3 句末语气词“好了”的教学设计
        5.3.1 课型
        5.3.2 教学对象
        5.3.3 教学时长
        5.3.4 教学内容
        5.3.5 教学目标
        5.3.6 教学步骤
        5.3.7 专项练习
        5.3.8 教学分析
        5.3.9 预期教学效果
第6章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9)面向汉语国际教育的现代汉语典型语气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研究综述与经验总结
    2.1 研究现状
        2.1.1 语气词的界定、分类、意义及功能研究
        2.1.2 现代汉语六个典型语气词的本体研究
        2.1.3 语气词相关的语言对比和二语习得研究
    2.2 前人研究的总结与不足
第三章 普通话典型语气词各种功能的生成
    3.1 语气词“吗”的多功能性及各功能的生成
        3.1.1 语气词“吗”各功能间的差异
        3.1.2 语气词“吗”各种功能的生成
    3.2 语气词“吧”的多功能性及各功能的生成
        3.2.1 语气词“吧”各功能间的差异
        3.2.2 语气词“吧”各种功能的生成
    3.3 语气词“呢”的多功能性及各功能的生成
        3.3.1 语气词“呢”各功能间的差异
        3.3.2 语气词“呢”各种功能的生成
    3.4 语气词“啊”的多功能性及各功能的生成
        3.4.1 语气词“啊”各功能间的差异
        3.4.2 语气词“啊”各种功能的生成
    3.5 语气词“的”各功能的生成
    3.6 语气词“了”各功能的生成
第四章 语气词的相关语言对比
    4.1 普通话语气词与上古汉语语气词对比
        4.1.1 普通话语气词与上古汉语语气词的共性表现
        4.1.2 上古汉语语气词与普通话语气词之间的个性表现
    4.2 普通话语气词与安庆方言语气词对比
        4.2.1 普通话语气词与安庆方言语气词的共性表现
        4.2.2 普通话语气词与安庆方言语气词的个性表现
    4.3 其他语言的语气表示方式
第五章 留学生现代汉语句典型语气词习得的实证研究
    5.1 研究问题
    5.2 被试信息
    5.3 问卷设计
    5.4 实验结果
    5.5 访谈结果分析
    5.6 讨论
第六章 对大纲、教材及课堂教学中的反思和建议
    6.1 对大纲与教材的解读与建议
        6.1.1 对大纲的解读
        6.1.2 对教材的解读
        6.1.3 对大纲和教材的建议
    6.2 对课堂教学的建议
第七章 结语
    7.1 研究结论
    7.2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元曲选》宾白陈述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
    第二节 陈述句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意义、方法和对象
    第四节 陈述句的界定及分类
第二章 《元曲选》宾白陈述句分类
    第一节 判断句
    第二节 描写句
    第三节 叙述句
    第四节 主观句
第三章 《元曲选》宾白陈述句句式
    第一节 “是”字句
    第二节 处置式
    第三节 被动式
    第四节 兼语式
    第五节 连谓式
第四章 《元曲选》宾白陈述句语气词
    第一节 上古汉语遗留语气词
    第二节 近代汉语新兴语气词
    第三节 语气词的连用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祈使句句首动词的时态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现代汉语上确界副词研究[D]. 郑浩. 吉林大学, 2021(01)
  • [2]绥化方言副词研究[D]. 李萌萌.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3]山西晋城市方言参考语法[D]. 施乐琪. 山西大学, 2021(12)
  • [4]汉语模态词的语义本体研究[D]. 吴亚军. 西南大学, 2021(01)
  • [5]现代汉语感叹表达研究[D]. 柳真(Yoo Jin).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6]现代汉语“X且”类副词的共时和历时考察[D]. 李欣.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0)
  • [7]面向国际汉语教学的频率副词分析[D]. 林萌.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2)
  • [8]句末语气词“好了”的研究及对外汉语教学[D]. 洪钰婷. 南昌大学, 2020(01)
  • [9]面向汉语国际教育的现代汉语典型语气词研究[D]. 方甜. 安徽大学, 2020(07)
  • [10]《元曲选》宾白陈述句研究[D]. 兰俊莹. 兰州大学, 2020(12)

标签:;  ;  ;  ;  ;  

祈使句开头的动词时态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