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才子佳人小说婚恋观的文化透视(论文文献综述)
云玉杰[1](2021)在《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中佳人形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才子佳人小说,兴起于明末,盛行于清初,是中国小说史上的一股“异流”。在明清小说发展史的链条上,才子佳人小说上承《金瓶梅》下启《红楼梦》,它既受益于前者,又在一定程度上对后者有很大影响。才子佳人小说以描写青年男女的恋爱婚姻为题材,主人公多为年少才高的书生和美貌多才的佳人,双方一见钟情;中途却被小人拨乱或父母阻挠,备尝离合悲欢之苦;终因才子金榜题名,后洞房花烛,皆大欢喜为主要情节特征的章回体小说。才子佳人小说在描写男女主人公追求恋爱婚姻的过程中塑造了大量貌美多才、胆识过人的佳人形象,极富有典型意义。本论文就才子佳人小说中的“佳人”形象为研究对象,从才子佳人小说的起源与演变、佳人形象的社会文化成因、形象特征、文化内涵、佳人形象的传承与超越等角度出发,对才子佳人小说中佳人形象做较为全面的阐释。研究内容涉及五个章节:第一章简要介绍才子佳人小说的起源与演变。第二章探讨佳人形象产生的背景及原因。在明末清初社会思潮的变革下,分析作家的生活遭际和创作心态,从才女崇拜的风气和尚情思潮的影响以及地域因素等角度着手,指出佳人形象的产生,是失意文人的理想与情感寄托的产物。第三章从“才、色、情、识”四个方面解读佳人这一文学形象的基本特征,与传统女性形象作对比,从而传达出作家们比较进步的女性观念。第四章解读佳人形象的文化内涵,从中国传统的性别文化入手,剖析佳人形象背后所体现的男权社会,进一步叙述才子佳人小说中的佳人形象对男权文化的冲击以及女性话语权力的复苏,并了解其形象背后所反映的婚姻理想。受明末以来个性解放思潮的影响,佳人们以“才色情识”作为择偶标准的同时强调真情至性的自主择偶方式,虽是敢于冲破礼教束缚,大胆追求婚姻自主,但在最后对传统礼教的妥协退让中以理节情,回归传统。第五章采用对比的手法,以才子佳人小说中的佳人形象为本,分别与唐传奇、《金瓶梅》《红楼梦》以及鸳鸯蝴蝶派小说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进行整体观照,探究不同时代作品下佳人形象的嬗变。
曹雨[2](2021)在《《耳食录》中的女性形象与女性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文言小说集《耳食录》诞生于清代中期,是作者乐钧的追记所闻之作。乐钧在小说中塑造了众多特质各异的女性形象,大致可分为贤德类、聪慧类、痴情类、侠义类、悍妒类、淫乱类六类,是乾嘉时期社会中现实女性形象的折射,反映出该时期女性的生存境遇与情感诉求,体现出作者对女性的同情态度与理性思考。论文采用微观着手、宏观着眼的研究路径,在文本细读与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探讨《耳食录》中女性形象与女性观。第一章主要介绍了乐钧的生平与思想以及《耳食录》的创作背景和版本情况,从而对作者和小说文本有着整体的认知,为后面女性形象的分析研究奠定基础。第二章梳理《耳食录》中女性形象的不同类型,探讨《耳食录》中女性形象的审美特征,在与《聊斋志异》等同类作品的比较中,揭示《耳食录》女性观的独到之处。第三章深入分析阐释乐钧在《耳食录》中呈现出来的女性观,并与蒲松龄、曹雪芹、李汝珍等人的女性观进行对比,从显扬女性的外在美与内在美特质、理解女性对个人自由的诉求、提倡心灵契合,真挚平等的男女婚恋观三个方面剖析乐钧女性观的进步之处,与此同时,具体行文中也会评述其女性观的不足之处。第四章追本溯源,从时代原因和个体原因两个方面分析乐钧女性观的形成原因,探讨时贴合乐钧本人的思想遭际和乐钧所处的时代环境来综合论述,此后再结合明清时代的文化背景和明清时期的文学作品,逐步论述明清时期女性观的发展过程,分析乐钧女性观在其发展历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承上启下的时代意义。
杨丽[3](2020)在《前期《小说月报》中的“家庭婚恋”书写研究(1910-1920)》文中认为清末民初,中国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忧患和变革,《小说月报》正是一扇反映时代变革的窗户。本论文以1910-1920年间《小说月报》中的“家庭婚恋”书写为研究对象,探析文学译介和创作中的“家庭婚恋”书写与社会家庭伦理变革之间的复杂关系。论文内容如下:首先是绪论,笔者梳理了“《小说月报》”“前期《小说月报》”以及“家庭婚恋”这三个概念的界定,整理了当前学术界与“前期《小说月报》”主题相关的研究成果,并对本文的研究意义和方法做了简述。论文主题部分以前期《小说月报》(1910-1920)刊载的“家庭婚恋”作品为范例,探讨了该时段的家庭婚恋书写,具体内容如下:第一部分,清末民初有大量与“家庭婚恋”有关的译介作品进入读者视野,对传统的家庭婚恋观造成了一定持续的冲击。本部分从西方观念引进的角度出发,以1910-1920年间《小说月报》上刊载的译介作品为例,探讨译介作品中家庭婚恋书写中新观念、新思想的引入。第二部分,从性别视角出发,分别探讨了1910-1920年间《小说月报》的“女性作家家庭婚恋书写”和“男性作家家庭婚恋书写”。女性作家笔下的家庭婚恋书写方面,结合具体作品,通过女性对家庭婚姻生活的独特感触,揭示女性意识觉醒的复杂性。男性作家笔下的家庭婚恋书写方面,结合具体文本,观察男性笔下家庭婚恋观的变化,比如新女性观、理想婚姻观等等。男女两性在对家庭婚恋的态度观念上都呈现出新旧混杂、中西糅合的总体趋势,但是细化到作品内部,又可以找出许多两性视角中的差异,这种复杂也真实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状况。结语部分,总结全文。在前期《小说月报》关于家庭婚恋的创作中,作家们灵敏地记录下了一个时代的人情冷暖、风土人情、伦理观念、价值追求和审美取向等,为我们了解那个时代提供了许多鲜活的资料。在完成本论文的过程中,因为个人学力有限等原因,目前仍有许多缺憾和不足,希望将来能够有所弥补和修正。
沙茜[4](2020)在《论叶兆言的民国历史小说》文中研究指明叶兆言的民国历史小说以南京为叙述的中心,将民国时期的社会万象和风俗百态呈现在他的书中,给读者描绘了一个古老又现代的南京城。由于战争的爆发,地理位置的特殊等诸多因素让南京享有独特的“殊荣”,这份“殊荣”给南京人带来了繁华与璀璨,苍凉与沉重。每一座城市都有他的文化韵味,上海有张爱玲为他的都市快节奏和背后的没落沧桑做代言;北京有老舍为他的天子皇权和背后的人情冷暖做代言;湘西有沈从文为他的湘楚神秘和背后的健康自然做代言,而南京的代言人无疑是叶兆言。本文以叶兆言的民国历史小说作为论述的主要依据,以此探讨叶兆言笔下的民国历史,民国文化和民国人物,在此基础上分析叶氏民国历史小说的艺术特色,通过对以上的分析去阐释叶氏民国小说的独特性和丰富性。文章分为三章:第一章,通过叶兆言民国小说的历史景观、文化景观和南京风俗来观照叶兆言是如何呈现“旧影秦淮”的。首先通过对叶兆言笔下南京政治和南京经济的介绍来观照作者是怎样搭建自己笔下的“南京城”的;其次选取民国时期有代表性的地标景观、饮食文化和建筑文化包括南京的特色风俗来呈现南京的风俗全貌。第二章,探讨叶兆言民国历史小说中的人物群像。主要讲述其人物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叶兆言笔下人物众多,涵盖甚广,其中,对女性的书写具有丰富性;对男性的书写具有别样性。作者在讲述所有人物形象故事的背后渗透着对南京人性格的观照。第三章,探讨叶兆言民国历史小说的艺术特色。首先,叶兆言小说中的市井传奇和才子佳人故事,使其作品具有“俗”的一面,同时,又融入了一些现代哲思,体现为“雅”的内涵,整体看,具有雅俗兼具的特色。其次,婚恋特色,主要体现在对才子佳人婚恋模式的“颠覆”、对现代婚恋观的“移植”。最后,叶氏民国小说具有浓厚的悲剧性,主要表现为爱情悲剧和死亡悲剧,爱情悲剧中折射出“人性”之弱;死亡悲剧中体现出“生存”之思。
李鑫[5](2020)在《清末民初小说评点之新变》文中指出清末民初(1902—1919年),在小说界革命的号召下,小说创作迎来了辉煌的一页,这一时期,与小说相伴而生的小说评点亦迎来了极大的繁荣。值得注意的是,诞生于小说革命界之后的小说评点较之前代,无论是评点主体、评点对象、评点内涵、评点媒介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小说评点在其尾声期具有了新的素质,焕发出了别样的光彩。本文将清末民初小说评点置于古代小说评点的脉络中,立足近代小说的生存环境及特性,以“新变”为落脚点,具体考察近代小说评点的情况。研究分为四章。第一章探讨报刊这一新兴传播机制与清末民初小说评点的互动关系。本章首先从评点意图、评点特色、评点效果等方面分析小说评点与报刊的互动。其次从小说评点的形态角度,将小说话、小说论文等新兴批评方式视为报刊连载机制下传统小说评点形态之演化,探讨新旧评点形态之关系。第二章探讨评点者。晚清报刊业的发展为清末小说评点提供了新生力量,这一时期,许多评点者有报刊从业的经历,某种程度上说,报人成为小说评点的主流。本章以评点者的报人身份为切入点,首先分析报人评点者的身份特质及其与普通文人、书商的异同,从而提炼出报人评点者兼具商人与文人的特质复合型特征。其次结合本期评点的“同人化”潮流,探究不同报人群体的评点动机及评点情况。最后关注本时期大量出现的自评现象,探究不同评点者的自评倾向及其评点特色。第三章分析评点思想。小说界革命之后小说地位一跃而起,小说救国的论调使得对小说地位、小说思想的阐释与宣传成为小说评点的主要内容。本章首先论述清末民初小说评点对小说价值的阐释,以此反映时人的小说功利观。其次从题材角度论述清末民初小说评点中思想内涵的转变及对西方思想的认识与宣传。第四章探讨评点中的叙事理论。清末民初处于中国小说现代化的前夕,是小说叙事模式新旧转变的关口,在这一重要又微妙的时间里,一方面是中国传统小说叙事模式的稳定成熟,另一方面是题材新颖、叙事方式令人目眩神迷的翻译小说的涌入大开时人眼界。本章首先介绍清末民初小说评点中传统小说叙事理论的发展背景及基本情况。其次阐述清末民初翻译小说的评点情况。最后论述在翻译小说影响下,评点对小说中新叙事因素的反映。
陈木娇[6](2020)在《香港“异类婚恋”题材电影的婚恋意蕴研究(1978-2019)》文中研究表明“异类婚恋”是指人类与妖魔鬼怪或是动植物精魅等幻想出来的非人类之间的婚恋关系。古代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和志怪小说都涉及大量“异类婚恋”故事,随着时代媒介语境变迁,传统“异类婚恋”故事被改编成影视剧并被赋予新的时代价值。任何婚恋关系都是人对婚恋文化的反映,用人与“异类”相恋的关系来表达人置身于其中婚恋文化的优势是什么?本文认为神仙精怪的异物幻化和鬼魅魍魉的轮回转世本质上肯定了生命同一性的神话原理,“异类婚恋”故事所虚构的异度世界与现实世界是相通的。婚恋意蕴是“异类婚恋”题材电影的理性内涵,投射着社会两性关系、婚恋观念的文化表征。目前有关“异类婚恋”故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传统文学作品领域,电影领域的研究则较为薄弱,虽有少量研究学者注意到“异类婚恋”题材电影,但目前尚缺乏整体性的辨析和研究。本研究运用文本分析法、文化批评法等研究方法,借助婚恋社会学、性别主义学等理论知识,以香港地区的“异类婚恋”题材电影(1978~2019)为研究对象,以文艺政策为划分依据将“异类婚恋”题材电影划分为三个阶段,探析电影的婚恋特征、性别角色和发展动因,从而归纳总结出各个阶段“异类婚恋”题材电影相应的婚恋意蕴研究成果。本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语三大部分组成,绪论部分意在梳理论文研究课题框架,重点是对研究对象的概述,笔者梳理学术研究界对“异类婚恋”题材电影的研究现状并论述1978~2019年间华语“异类婚恋”题材电影的创作概况;正文共有三章,分别论述各个阶段“异类婚恋”题材电影的婚恋意蕴。第一章为“港片黄金时期”(1978-1992),该阶段影片的婚恋意蕴表现为传统“才子佳人”婚恋范式的变种;第二章为“过渡孤岛时期”(1993-2002),该时期影片的婚恋意蕴表现为都市情欲迷茫下的“身份”认同;第三章为“港陆合拍片时期”(2003-2019),该时期电影的婚恋意蕴表现为多元复杂两性关系下重构传统家庭婚恋秩序。结语部分主要对本文进行综合概述,指出“异类婚恋”题材电影创作存在的问题并就未来发展提出建议。本文认为,“异类婚恋”题材电影是传统“异类婚恋”故事的现代性文化表征,从“婚恋意蕴”角度出发研究香港“异类婚恋”题材电影颇具理论和实践意义。
杨欣[7](2020)在《网络言情小说的新才子佳人模式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和移动互联网普及,以及国民精神消费需求不断增长,我国网络文学飞速发展。网络言情小说作为其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重要类型,呈现出文学性、文化性与商业性等多重属性,凭借其丰富的文本内容、细腻流畅的语言、引人入胜的情节设置,在网络文坛及小说市场中占据了重要位置,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网络言情小说自然并非凭空而来,几千余年的言情传统对其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传统言情小说中流行的才子佳人模式在网络言情小说中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另一方面,才子佳人模式发展到网络时代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形和引申,呈现出一些新的特质。才子佳人模式是最经典的言情小说模式之一,向上可追溯到神话故事,后在古典文学中不断发展壮大。用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来看,它已沉淀为一种民族记忆和文学记忆,不仅有了固定标准和形式,并且使读者也养成了与之相适应的审美习惯和审美想象。才子佳人模式的大众化特征与网络言情小说的商业性不谋而合,刺激和鼓励了才子佳人模式在网络言情小说中复现。新才子佳人模式在继承传统文学资源的基础上进行了有选择的扬弃,在不断发展和自我更新中保持着鲜活的艺术生命力。本文主要从才子佳人模式新的时代特征和时尚元素入手,考察它新变背后原因和深层文化内涵,并进一步论证网络言情小说在通俗美学上的合法性和潜在价值,从而评介在网络文学产业化大背景下网络言情小说发展的优势与劣势。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部分展开论述:第一部分梳理出网络言情小说中才子佳人模式是如何创造性地承袭和发展了传统才子佳人模式,主要从人物形象、表现内容和文学关系入手,追溯网络言情小说的学理之根,阐述其在生产环节、价值形成环节和消费过程中的新变;第二部分从女性主体意识、二次元文化、受众精神诉求及产业化等方面着手,探索新变背后的人文精神和社会意识,深入分析新才子佳人模式的美学意蕴和现实功能,考察网络言情小说中蕴含的文学价值和文化产业意义,以期整体地、辩证地论述其优点与缺点;第三部分为新才子佳人模式的发展评介及网络言情小说的社会影响论述,并针对网络言情小说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一些可供参考的建议,旨在促进网络文学批评向着更加健康多元的道路发展,以期网络文学批评能够真正地反馈于网络文学创作,更好地推动网络文学产业化的建构和发展。
夏菁[8](2019)在《明传奇中的女性与科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明传奇中有很多关于女性与科举题材的篇目,这类题材以女性与科举为文学中心,着力表现女性与科举之间的相互联系。在有关女性与科举内容的明传奇中,众多形象各异的女性角色对士子的科举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也为女性“参与”科举开拓了更广阔的文学空间。对于明传奇中女性频频与科举内容同时出现的文学现象要予以重视,明代传奇中女性与科举题材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研究意义。女性与科举题材分散在各部明传奇作品中,筛选并整理出其中有关女性与科举的篇目进行整体考察,能够更深入地探究明传奇中女性与科举题材的内在文化与深层含义。一共分为六章。前面部分是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范围与研究概况。第一章是明传奇中女性与科举的书写。女性对科举有助推作用,贤妻良母、红颜知己与其他女性都给予了士子物质或精神上的助力。第二章叙写明传奇中的女性与科举之关系。女性是科举的受益者,同时也是科举的受困者,女性的命运与科举具有复杂而矛盾的关系。第三章论述明传奇中女性的科举情结。女性具有状元情结与科举梦想,她们追求才名,在婚姻选择上也表现出对科举之才与门第的重视。第四章分析明传奇中女性与科举作品的兴盛之因。分别从社会现实原因、作者个人因素、作品演变因素和读者阅读接受四个方面来阐述出现这种文学现象的深层原因。第五章探讨明传奇中女性与科举篇目的写作特色。“双姝”模式的运用、以梦入戏的艺术书写与战乱场景的文学表达是此类作品的写作特色。第六章简述明传奇中女性与科举题材对清传奇的影响。从角色模式、情节框架与创作热情这三个角度来表现清传奇对明传奇中女性与科举题材的承继与发展。总之,明代传奇中关于女性与科举题材的书写,凸显了女性与科举之间的密切联系,女性对科举有着举重若轻的作用,科举对女性也有关乎命运的深刻影响。
李梦雅[9](2019)在《清传奇中的女性与科举题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科举自诞生之日起就成为上层统治者社会管理的工具,逐渐发展成熟为一种特有的选才制度。士子通过科举打破阶级壁垒、改变个人命运。身处科举影响下的社会,女性不可避免地参与进来,历代文学中女性与科举题材逐渐增多,明清尤甚。以清传奇为切入点,考察科举与女性题材在有清一代的运用变化与特征。立足社会文化史的角度,探讨女性这一边缘群体,在清代科举社会中思想的变化、心理状态与生存状态的表现。从女性角度解读科举影响下的社会,对于了解当时的社会风气、女性生存状况、社会阶层流动等都有积极意义。文章主要分为六个部分。绪论部分交代了论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范围和研究概况。第一章主要归纳总结了历代和清代的科举与女性题材概况。第二章落脚于清传奇,归纳了清传奇中科举与女性题材的相关篇目以及不同类型的女性角色的科举作用。着重分析女性角色的科举作用,他们有的是情人帮扶士子应举、有的为贤妻良母典范激励丈夫督促儿子上进考试……不同的女性角色都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科举进程。第三章梳理清传奇中这一题材的兴盛之因,主要从社会原因、文化原因和个人原因三个方面来探讨。第四章主要探讨女性与科举的关系,重点讨论科举影响下女性意识的凸显与女性思想的变化。清传奇中的女性融入科举社会的过程中,其主动大胆的行为、进取积极的思想充分展现了女性的独立自主意识和女性的主动性、前瞻性。第五章立足于这一题材的清传奇的艺术特色,结合文学作品讨论这一题材独特的艺术魅力。通过对女性与科举题材相关的清传奇的研究,管窥受科举文化影响的清代戏曲的思想文化内涵、艺术风貌,发掘女性与科举的关系以及科举文化下的女性心态,探求特殊题材在特殊群体中产生的影响以及其与特殊群体发生联系后的嬗变轨迹。同时,展现女性通过科举实现社会价值的主动性,以及科举带给女性命运的变化和女性面对挑战展现出的独立自主意识和女性思想的进步。
涂星[10](2019)在《明清小说女性形象“情”、“理”、“欲”描写的矛盾体现 ——以艳情小说为主要讨论对象》文中研究说明明清艳情小说历来被研究者们所忽视,直到近几年才有慢慢复苏的势头,笔者所说的复苏不是指这类小说重新在市面上流传,而是渐渐被学术界接受,并承认这类小说的出现是值得去研究的一种文学现象。明清艳情小说的范围并没有严格的限定,与之相似的世情小说和才子佳人小说也在艳情小说的周围徘徊,区分这三类作品的一个标准就是小说里涉及的性行为描写的程度和多少,而关于这个标准也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在这三类小说中,犹以艳情小说最受争议,有学者认为应该完全摒弃,没有任何研究的价值;有的学者又认为这类小说里有值得去探讨的文学现象以及探究造成这种现象的社会背景。对待学术应该有个包容的态度,如果只是一味局限于本身固有的认识,而不去大胆开拓、创新,那么在学术研究这条道路上很难取得突破、走得长远,明清艳情小说就是一例。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之文学的突出特点,这种特点是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本质反映。本文着眼于对明清艳情小说中女性形象“情”、“理”、“欲”的分析,并和才子佳人小说和世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在“情”、“理”、“欲”的矛盾体现方面做一个对比,拟从作品中对女性角色的塑造上探究其精神世界,并通过这些女性的生存环境探究其时代的社会背景。再将这一社会现象投影到当代文学,连接这两段社会转型期所生发的文学之间的继承性以及给我们的启示。
二、才子佳人小说婚恋观的文化透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才子佳人小说婚恋观的文化透视(论文提纲范文)
(1)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中佳人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才子佳人小说的概念 |
(一)广义的才子佳人小说概念 |
(二)狭义的才子佳人小说概念 |
二、才子佳人小说的界定标准 |
(一)时间段的限定 |
(二)题材与情节结构的界定 |
(三)主要人物形象 |
三、研究现状 |
第一章 才子佳人小说的起源与演变 |
一、才子佳人小说的演变 |
二、佳人形象的演变 |
(一)由委曲求全的被动接受到积极追求独立自主 |
(二)由单一型标准向复合型标准并重 |
第二章 才子佳人小说中佳人形象产生的社会文化成因 |
一、明末清初社会思潮的变革 |
(一)晚明个性思潮式微 |
(二)清初实学思潮兴起 |
二、明清易代之际落寞文人的理想寄托 |
(一)明清易代之际文人的生活遭际 |
(二)落寞文人的理想寄托 |
三、才女崇拜的风气与尚情思潮的影响 |
(一)才女崇拜的风气 |
(二)尚情思潮的影响 |
四、地域文化的影响 |
第三章 佳人形象的基本特征 |
一、才华绝世 |
二、容貌姣好 |
三、真情至性 |
四、胆识过人 |
第四章 佳人形象的文化内涵 |
一、佳人形象对传统性别文化的冲击 |
二、以“才色情识”作为择偶标准 |
三、真情至性的自主择偶方式 |
四、情与礼:情即礼也 |
第五章 佳人形象的文学传承与创新 |
一、与唐传奇中的女性形象作对比 |
二、与《金瓶梅》中的女性形象作对比 |
三、与《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作对比 |
(一)才女观念的继承 |
(二)婚恋模式的改变 |
(三)审美理想的超越 |
四、与鸳鸯蝴蝶派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作对比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耳食录》中的女性形象与女性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耳食录》的研究价值与研究现状 |
二、论文的创新之处与内容框架 |
第一章 乐钧其人及《耳食录》 |
第一节 乐钧的生平与思想 |
第二节 清代文言小说与《耳食录》 |
第二章 《耳食录》中的女性形象 |
第一节 题材类型 |
一、爱情题材 |
(一)爱情萌芽 |
(二)爱情受挫 |
二、婚姻题材 |
(一)自由相恋成婚的婚后生活 |
(二)因父母之命成婚的婚后生活 |
三、其他题材 |
第二节 女性形象 |
一、正面形象 |
(一)贤德类 |
(二)聪慧类 |
(三)痴情类 |
(四)侠义类 |
二、反面形象 |
(一)悍妒类 |
(二)淫乱类 |
第三节 形象特质 |
一、身份的平民化 |
二、内在的才情化 |
三、思想的抗争化 |
第三章 《耳食录》中的女性观 |
第一节 显扬女性的外在美与内在美特质 |
一、肯定女性的外在美 |
二、赞颂女性的内在美 |
第二节 理解女性对个人自由的诉求 |
一、女性对行动自由的诉求 |
二、女性对精神自由的诉求 |
第三节 提倡心灵契合、真挚平等的男女婚恋观 |
一、提倡婚恋的心灵契合 |
二、提倡婚恋的真挚平等 |
第四章 女性观的形成原因与时代意义 |
第一节 时代原因 |
一、时代文化环境 |
二、文学发展演化 |
第二节 个体原因 |
一、个人生活际遇 |
二、思想与文化影响 |
第三节 时代意义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3)前期《小说月报》中的“家庭婚恋”书写研究(1910-192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 研究现状综述 |
3 研究意义和方法 |
第一章 译介作品中的“家庭婚恋” |
第1节 《小说月报》早期翻译作品概述 |
1.1 《小说月报》早期的译介小说 |
1.2 《小说月报》早期的译者群 |
1.3 译介小说中的“家庭婚恋”书写 |
1.4 小结 |
第2节 译介小说中的“家庭小说”:《秋扇影》和《雁声》 |
2.1 《秋扇影》中的“传奇故事” |
2.2 《秋扇影》中的“夫妻关系” |
2.3 《雁声》中的“写实故事” |
2.4 《雁声》中的“婆媳关系” |
第3节 《桃李鸳鸯记》中的“守节”问题 |
3.1 《桃李鸳鸯记》 |
3.2 《桃李鸳鸯记》与中国语境 |
3.3 译者的态度与评价 |
第二章 女性作家的“家庭婚恋”书写 |
第1节 早期《小说月报》中女作家的“家庭婚恋”书写概述 |
1.1 早期《小说月报》中的女性作家 |
1.2 女作家翻译与创作中的性别意识 |
1.3 小结 |
第2节 女性意识的觉醒——以黄静英的写作为例 |
2.1 黄静英生平与创作简考 |
2.2 《负心郎》的故事梗概 |
2.3 “弃夫”之勇与“独立”之美 |
2.4 小结 |
第3节 父权伦理的批判——以吴香祖的写作为例 |
3.1 吴香祖生平与创作简考 |
3.2 《孽缘》的故事梗概 |
3.3 《孽缘》中的“伦理批判” |
3.4 小结 |
第三章 男性作家的“家庭婚恋”书写 |
第1节 男性作家的“家庭婚恋”书写概述 |
1.1 早期《小说月报》的男性作家 |
1.2 男性作者的“家庭婚恋”书写 |
1.3 小结 |
第2节 男性作者笔下的理想女性 |
2.1 男性作者笔下的传统女性形象 |
2.2 男性作者笔下的“新女性”形象 |
2.3 小结 |
第3节 男性作者笔下的婚姻书写 |
3.1 “旧伦理”的批判与“新观念”的引入 |
3.2 男性作家笔下的“理想婚姻” |
3.3 男性作家笔下的“不幸婚姻” |
3.4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4)论叶兆言的民国历史小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本论文选题依据及研究设想 |
二、研究现状 |
(一)专着与期刊论文研究概况 |
(二)学术论文的研究概况 |
三、本文的研究特色和意义 |
第一章 叶氏民国小说的“旧影秦淮” |
第一节 叶氏民国小说的历史景观 |
第二节 叶氏民国小说的文化景观 |
第三节 叶氏民国小说的南京风俗 |
第二章 叶氏民国小说的人物群像 |
第一节 女性形象的丰富性 |
第二节 男性形象的别样性 |
第三节 叶氏民国小说的南京人 |
第三章 叶氏民国小说的艺术特色 |
第一节 叶氏民国小说的雅俗特色 |
第二节 叶氏民国小说的婚恋特色 |
第三节 叶氏民国小说的悲剧特色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清末民初小说评点之新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论题研究背景及概念界定 |
第二节 论题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论文结构 |
第一章 报刊——小说传播媒介与小说评点 |
第一节 报刊与小说评点的互动 |
第二节 报刊与其他小说评点形态 |
第二章 报人——评点者的身份特征及其评点特色 |
第一节 报人——评点者的身份特征及其思想变化 |
第二节 评点者的友人化、“同人化”及其评点动机 |
第三节 清末民初小说评点中的自评现象 |
第三章 以评觉世——小说评点的思想内涵 |
第一节 觉世之文、裨益社会——评点对小说价值的重新定位 |
第二节 讲公德之权舆,谈宪政之滥觞——评点思想内涵的转变 |
第四章 “观其一起之突兀”——小说评点中的叙事理论 |
第一节 传统小说叙事理论 |
第二节 翻译小说评点中的叙事理论 |
第三节 翻译小说的余响——清末民初自着小说评点中的新叙事因素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清末民初(1902—1919)小说评点叙录 |
后记 |
(6)香港“异类婚恋”题材电影的婚恋意蕴研究(1978-201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方法 |
3.研究意义 |
(二)研究对象概述 |
1.“异类婚恋”题材电影概述(1978-2019) |
2.“异类”与“异类婚恋” |
3.“异类婚恋”的基本类型 |
(三)研究现状 |
(四)研究内容 |
1.香港“异类婚恋”题材电影的分期依据 |
2.本文基本框架及内容 |
第一章 港片黄金时期:传统“才子佳人”婚恋范式的变种(1978-1992) |
第一节 自主寻爱与包办婚姻的博弈 |
(一)逃离“冥婚”桎梏的情缘 |
(二)父母专横棒打鸳鸯 |
第二节 悲情女性和男儿本“色” |
(一)悲情女性:难以逾越的命运藩篱 |
(二)男儿本“色”:时代伤痕下的责任意识 |
第三节 原因探究:香港鬼片风潮和导演的中华文化情怀 |
(一)“人鬼恋”题材电影昌炽的缘由 |
(二)香港导演的中华文化情怀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过渡孤岛时期:情欲都市迷茫下的“身份”认同(1993-2002) |
第一节 现代情欲都市的精神迷茫 |
(一)都市图景空间的情欲释放 |
(二)悲喜交织的“快餐式爱情” |
第二节 职业女性的崛起和男性“退位” |
(一)职业女性:现代女性的意识觉醒 |
(二)“男鬼”形象:男性话语权的退位 |
第三节 过渡孤岛时期“异类婚恋”题材电影的发展动因 |
(一)市场拓新:“男鬼”填补市场空白 |
(二)回归政策:港人的身份认同焦虑 |
(三)思想文化:西方女性主义思潮的影响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港陆合拍时期:多元复杂两性关系下重构传统婚恋秩序(2003-2019) |
第一节 多角婚恋元素下重构传统家庭婚恋秩序 |
(一)“三角恋”元素屡见不鲜 |
(二)传统家庭秩序的重振旗鼓 |
第二节 男女形象的螺旋式回归 |
(一)男权返魅:男性话语权的强势回归 |
(二)女性困境:深化传统女性的刻板印象 |
第三节 发展动因:重构传统婚恋价值认同和魔幻电影风潮 |
(一)内在动因:借助“异类婚恋”重构传统价值认同 |
(二)外在因素:多元化受众需求和魔幻电影风潮 |
本章小节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1978~2019年度“异类婚恋”题材电影汇录表(共31部) |
附录二 :1978~2019年华语“异类婚恋”题材电影简介表 |
附录三 :90年代香港电影票房走势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7)网络言情小说的新才子佳人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缘由与研究背景 |
1.1.1 才子佳人模式概述 |
1.1.2 互联网时代的言情小说 |
1.2 研究现状与研究方法 |
1.2.1 网络言情小说的研究现状 |
1.2.2 网络言情小说中才子佳人模式的研究现状 |
1.2.3 研究方法 |
2 才子佳人模式的当代嬗变 |
2.1 生产环节:改写传统审美追求 |
2.1.1 物质化的人物形象 |
2.1.2 多样化的审美趣味 |
2.2 价值形成环节:开放的网络创作空间 |
2.2.1 女性主体意识的张扬 |
2.2.2 作者与读者关系的变化 |
2.3 消费过程:商业性为主导 |
2.3.1 横向融合与垂直细分 |
2.3.2 才子佳人的偶像化 |
3 新变解码:女性向、娱乐化、商业性抒写 |
3.1 才子佳人模式与当下流行文化的结合 |
3.1.1 两性之维与女性意识 |
3.1.2 二次元文化品格 |
3.2 现实焦虑下的精神诉求 |
3.2.1 对平凡生活的出走 |
3.2.2 “荒漠”中的情感绿洲 |
3.3 网络文学作为一种产业 |
3.3.1 文化与资本的合谋 |
3.3.2 粉丝经济助推 |
4 网络言情小说的走向分析 |
4.1 新才子佳人模式的发展评介 |
4.1.1 再次焕发生机 |
4.1.2 缺失与弊端 |
4.2 网络言情小说的社会影响 |
4.2.1 重估网络言情小说作为大众文学的审美标准 |
4.2.2 对读者婚恋观的影响 |
4.2.3 影视化改编的文化效应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明传奇中的女性与科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研究目的与意义 |
2.研究范围 |
3.研究概况 |
3.1 女性与科举题材的研究 |
3.2 明传奇中女性与科举题材的研究 |
4.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明传奇中女性与科举的书写 |
1.1 明传奇中女性与科举题材的篇目统计 |
1.2 明传奇中女性的科举角色 |
1.2.1 贤妻良母 |
1.2.2 红颜知己 |
1.2.3 贵人助举 |
第二章 明传奇中的女性与科举关系 |
2.1 女性:科举的受益者 |
2.1.1 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 |
2.1.2 婚姻形式与命妇封赠制度 |
2.1.3 改变女性命运的方式 |
2.2 女性:科举的受困者 |
2.2.1 生活困境 |
2.2.2 精神困境 |
第三章 明传奇中女性的科举情结 |
3.1 女性的状元情结 |
3.1.1 科举期待,状元诉求 |
3.1.2 女扮男装,高中状元 |
3.2 女性的才名追求 |
3.2.1 熟读诗书,文采斐然 |
3.2.2 比肩先贤,科举之才 |
3.3 女性的门第思想与择才意识 |
3.3.1 光宗耀祖,维系门第 |
3.3.2 择偶重才,维系婚姻 |
第四章 明传奇中女性与科举作品的兴盛之因 |
4.1 社会现实原因 |
4.1.1 选才制度 |
4.1.2 科举风气 |
4.2 作者个人因素 |
4.2.1 作者的科举经历 |
4.2.2 作者的女性观 |
4.3 作品演变因素 |
4.4 读者阅读接受 |
第五章 明传奇中女性与科举作品的写作特色 |
5.1 “双姝”模式的运用 |
5.1.1 双姝对比体现性格 |
5.1.2 双姝叙写凸显主题 |
5.2 以梦入戏的艺术书写 |
5.2.1 梦境反照现实心理 |
5.2.2 梦境推动情节发展 |
5.3 战乱场景的文学表达 |
5.3.1 战乱塑造人物性格 |
5.3.2 战乱设置故事悬念 |
第六章 明传奇中女性与科举题材对清传奇的影响 |
6.1 角色模式的发展 |
6.2 情节框架的借鉴 |
6.3 创作热情的提高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9)清传奇中的女性与科举题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研究目的与意义 |
2.研究范围 |
3.研究概况 |
第一章 女性与科举题材的演进 |
1.1 女性与科举题材衍生的时代背景 |
1.2 唐宋传奇与明清小说中的女性与科举题材 |
1.2.1 唐宋传奇中的女性与科举题材 |
1.2.2 明清小说中的女性与科举题材 |
1.3 戏曲中的女性与科举题材 |
1.3.1 宋元戏曲中的女性与科举题材 |
1.3.2 明代戏曲中的女性与科举题材 |
1.3.3 清传奇中的女性与科举题材 |
第二章 清传奇中女性与科举题材的书写 |
2.1 清传奇中与女性与科举题材篇目统计 |
2.2 清传奇中女性的科举作用的分类 |
2.2.1 佳人促举 |
2.2.2 良妻助考 |
2.2.3 贤母辅业 |
第三章 清传奇中女性与科举题材繁荣之因 |
3.1 社会原因 |
3.1.1 科举风气影响女性思想 |
3.1.2 清代现实婚恋与科举 |
3.1.3 科举及第与命妇封赠 |
3.2 文化原因 |
3.2.1 文人理想:情理和谐 |
3.2.2 清代社会对“才女”的推崇 |
3.3 个人原因 |
3.3.2 士子的落第孤愤 |
3.3.3 女性面临的挑战与科举 |
第四章 清传奇中的女性意识与科举 |
4.1 婚恋观:以才择偶、以科选婿 |
4.2 才德显扬:科举催化下的女才 |
4.3 女性意识的凸显:追求“至情”和反抗“多偶” |
第五章 清传奇中女性与科举题材的艺术特色 |
5.1 生旦并重的双线叙事 |
5.2 科举因素推动情节发展 |
5.3 多维空间的构建 |
5.4 与小说同源异体的戏曲改写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10)明清小说女性形象“情”、“理”、“欲”描写的矛盾体现 ——以艳情小说为主要讨论对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艳情小说研究的意义 |
二、艳情小说的研究成果 |
三、本文研究的基本目标 |
第一章 明清艳情小说概况 |
第一节 艳情小说的作品 |
一、定义 |
二、主要作品简介 |
第二节 明清艳情小说产生的社会原因 |
一、政治 |
二、经济 |
三、文化 |
第二章 艳情小说对女性形象“情”、“理”、“欲”的描写 |
第一节 艳情小说的发展 |
一、色欲描写的历史渊源 |
二、艳情小说在明代的发端 |
三、色欲描写在晚明至清中叶的泛滥 |
四、艳情小说的禁锢——晚清 |
第二节 纵欲——明清艳情小说的时尚 |
一、人类性关系最为露骨的描写 |
二、女性沦为性欲的牺牲品 |
第三节 情感与理智对纵欲的点缀与包装 |
一、情动于中而行于外 |
二、理智对纵欲的包装式约束 |
第三章 其它类别小说“情”、“理”、“欲”描写与艳情小说的比较 |
第一节 世情小说中情、理、欲关系复杂的女性形象 |
一、金钱助力性欲的市井少妇 |
二、纵欲到斟情是当时女性“性觉醒”的必由之路 |
第二节 才子佳人小说中女性的理智、情感与欲望 |
一、“纯情”与“艳情”的分野 |
二、婚恋观在当时的最高境界:以情制欲 |
第四章 艳情小说的文学影响 |
第一节 积极影响 |
第二节 消极影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致谢 |
四、才子佳人小说婚恋观的文化透视(论文参考文献)
- [1]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中佳人形象研究[D]. 云玉杰.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2]《耳食录》中的女性形象与女性观研究[D]. 曹雨.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3]前期《小说月报》中的“家庭婚恋”书写研究(1910-1920)[D]. 杨丽. 阜阳师范大学, 2020(06)
- [4]论叶兆言的民国历史小说[D]. 沙茜.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2)
- [5]清末民初小说评点之新变[D]. 李鑫.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0)
- [6]香港“异类婚恋”题材电影的婚恋意蕴研究(1978-2019)[D]. 陈木娇.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6)
- [7]网络言情小说的新才子佳人模式研究[D]. 杨欣.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8]明传奇中的女性与科举研究[D]. 夏菁. 华东交通大学, 2019(04)
- [9]清传奇中的女性与科举题材研究[D]. 李梦雅. 华东交通大学, 2019(03)
- [10]明清小说女性形象“情”、“理”、“欲”描写的矛盾体现 ——以艳情小说为主要讨论对象[D]. 涂星. 湖北师范大学, 20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