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981~1999年中医药戒毒文献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蒋继彪[1](2017)在《中医国际化发展策略研究 ——基于国家距离视角的分析》文中提出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对生命及其与自然关系认知智慧的典型代表,已经成为我国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化标志之一。纵观近代中西文化及科学交流史,中医是我国真正对西方社会和科技产生影响的一个重要领域,已经成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积极推动中医走向世界,对彰显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我国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推动中医国际化的发展。然而,由于文化背景和理论体系的差异,中医在大多数国家仍处于补充和替代地位,面临的法律、政策、技术等方面的壁垒,影响了中医在世界范围内的进一步传播,影响了中医国际化的进程。如何更好地推进中医国际化,已经成为国内学术界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鉴于此,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调查问卷法,案例分析法,以及实证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对中医国际化的发展概况分析、中医国际化的五大资源与国家距离的理论分析、中医国际化国家距离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以及中医国际化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提出加快推进中医国际化的发展策略。相关主要内容如下:(1)中医国际化的发展概况分析从已开展的中国际化工作、已签署的政府间合作协议、已出台的中医国际化政策,以及已具备的中医国际化基础四个方面分析了国内中医国际化的实践,从中医教育、中医从业人员、中医科研,以及中医立法管理四个方面分析了国外中医发展概况;总结了目前中医国际化进程中具有的四大特点:①中医教育蓬勃发展,形成三种主要范式;②中医临床广泛开展,但以针灸临床为主;③中医科研逐步开展,呈现良好发展势头;④中医立法缓慢推进,但前景呈乐观趋势。(2)中医国际化的五大资源与国家距离的理论分析从供给侧分析中医国际化具备的卫生、经济、科技、文化以及生态资源优势,从需求侧分析中医国际化面临的文化、行政、地理和经济距离。基于意义建构理论,通过对中医药的卫生、科技、以及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减少或消除中医国际化进程中面临的文化距离、行政距离、地理距离和经济距离。(3)中医国际化国家距离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从文化距离、心理距离、制度距离、管理距离、经济距离,以及地理距离等六个方面,对中医国际化国家距离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①东西方医学的文化差异对中医国际社会立法产生正向显着影响;②中医的核心诊疗方法对中医国际社会立法产生正向显着影响;③中医疗效的心理信任度对中医国际社会立法产生正向显着影响;④东道国的卫生制度支持对中医国际社会立法产生正向显着影响;⑤东道国的政策支持对中医国际社会立法产生正向显着影响;⑥中医药规范化管理对中医国际社会立法产生正向显着影响;⑦国际中医机构管理对中医国际社会立法产生正向显着影响;⑧中医诊疗费用对中医国际社会立法产生正向显着影响。而其他变量的影响则不显着。(4)中医国际化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从国内和国外两个方面深入分析了目前中医国际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国内的问题主要涉及标准化问题、知识产权问题、翻译问题、自身发展中的问题,以及国际化人才问题等五个方面,并对其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国外的问题则主要涉及中医学的科学内涵尚未被现代社会普遍理解和接受、中医蓬勃发展的外部环境有待拓展、国外中医教育质量有待提高、国外中医从业者的临床诊疗能力有待提高、中医的话语权问题,以及针灸的西化问题等六个方面,并对其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5)加快推动中医国际化的发展策略基于政府主管部门、中医行业组织和中医机构,分别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提出了加快推动中医国际化发展的策略。政府需要加强与国外政府间以及国际组织间的合作与交流,不断营造有利于中医发展的国际环境。中医行业组织需要发挥行业组织的独特作用,加强中医药标准化以及中医国际认证等方面的工作。中医机构则需要发挥其在中医国际化过程中的角色主体作用,通过充分发挥中医临床疗效优势、大力开展中医国际教育、深入开展高水平中医科研合作,以及推动中医跨文化传播等,加快推进中医国际化的进程。
付明明[2](2016)在《中医英译史梳理与存在问题研究》文中指出中华民族所创造的传统医学,是现今世界各民族所保存下来的最丰富也是最具生命力的医学体系。中医早在300年前就被译成英文传播到了欧洲各国。为了有效地推动当下中医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我们有必要回顾历史,梳理中医英译的发展过程,以史为镜,归纳总结中医英译的成功经验及其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查找影响中医英译发展的要素,并对其进行分析,以期为中医英译在文化全球化这一大背景下的发展提供借鉴。本文分为上、下两篇,上篇部分主要是对中医英译作品进行整理,其时间上按照出版的先后顺序,空间上按照中国人的作品和外国人的作品分开来进行归纳。与此同时,对不同时期中外出现不同英译作品的原因以及不同时期英译作品的特点加以分析,结合时代背景,给出合理的总结,为下篇的进一步理论分析提供材料和依据。下篇重点分析中医英译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在文章的最后作者提出一些对未来中医英译发展的构想。目前,中医英译中出现的普遍问题主要就是翻译的信息失真问题。其中会产生对中英两种语言动态的对比,翻译者必须透过中医语言结构的表层,深入的研究中医文本的真正内涵。不论是个人翻译,还是集体翻译,从中医原文到英译文的转换都只能在个人的大脑中进行,这就会出现翻译时随机的现象,想要完全实现中英之间的对等翻译就相当困难,信息失真也就在所难免。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中医学术及其语言文字的特殊性。从中医学术具有特殊性的角度来分析,首先,中西医文化差异对中医英译的影响是巨大的。中西医学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是始源性的,是从中西医学起源开始就注定了各自发展的类型的。从客观的地理环境,到主观的宗教形式,哲学思想,无一例外的展示出二者的差异。这些差异也是导致中医英译出现困难的原因所在。再者,中医理论非科学而经验却超科学,中医的理论知识既不具有普遍性也不具有可检验性,中医的经验知识却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可检验性。中医这样复杂的知识体系给英译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导致中医英译历经数百年仍进展缓慢。对于中医语言文字特殊性问题的研究方面,要结合英译作品从翻译学、语言学、社会符号学等多重角度进行分析。从翻译学角度来讲,中医英译活动由来已久,它的历史作用和现实价值无可厚非。对于这项与人类文化、思想交流密切相关的活动,首先需要一个全面的、本质的、科学的认识。中医英译的实质是什么?英译的标准是什么?英译的方法有哪些?这些是导致中医英译中出现问题和障碍的基本理论问题。从语言学途径来说,比较中医原文与英译文的语言成分是重点。如何把这种途径运用于中医英译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采用哪种语言学的理论模式。这种途径主要针对于两方面的对应。一是语法范畴的对应;二是词汇范畴的对应。与此同时,还应当考虑从社会符号学途径来研究中医文献的英译工作,因为语言具有社会符号性,既然中医学理论是极其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体系,那么中医学理论自然与中国社会因素息息相关,在英译中医文献时,自然要考虑也应当从社会符号学途径来进行研究才更全面。中医英译这段历史无论从时间还是空间上跨度都较大,加之语言上的基本障碍,研究起来相对较难。梳理这段历史是研究的基本,但研究历史不可能就单纯的局限于研究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更多的是发生的具体内容。本文对中医英译史的研究就是要整理这段历史的史料,并从史料记载中分析出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能够更好的续写这段历史的方法。要实现中医的国际化,做到像西医那样无障碍的全世界传播,中医英译工作不容小觑。想要让未来中医英译的发展更加完善,就要从英译人员本身、培养英译人才的基地高校,以及国家与社会的支持等几个方面进行综合考量。
马彬[3](2013)在《中医药临床研究方法与报告质量研究》文中认为背景国家对中医药领域研究的资助力度逐年递增,其科技论文数量亦呈现高速增长的趋势。随着循证医学理念的不断深入,科研人员逐渐认识到,科技成果的质量才是重点。临床研究是临床实践的重要依据之一,但在方法设计与报告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大大降低了中医药临床研究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导致其研究成果的利用率和转化率低下。因此,有必要对我国中医药临床研究在设计、实施与报告等各环节可能会影响其研究质量的各因素以及与国外研究存在的具体差异进行全面而系统的调查,确定需改进的重点环节和要素,以促进国内中医药临床研究质量的改善与提高。目的1.通过文献计量学和质量评价的方法,对国内中医药临床研究(包括系统评价/Meta-分析和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设计与报告质量研究现状、与国外同类研究之间存在的具体差异环节、要点和问题及其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进行全面的回顾分析并进行对比分析,全面掌握我国中医药临床研究在方法与报告质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确定需改进的重点环节和要素。2.对国内中医药期刊“稿约”中对国际公认的不同类型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的规定,今后对其引入和实施的计划,以及编辑的认知和应用现状进行问卷调查,以确定在论文发表阶段影响其报告质量的因素,为临床研究报告规范今后在我国的推广和实施提供针对性的参考依据。3.基于以上研究的结果,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和中医药研究的特性,提出建设性意见,以提高和改善中医药临床研究质量,促进其成果的利用和转化。方法1.基于AMSTAR清单和PRISMA清单,回顾性分析国内中医药SRs/Meta-分析的研究现状、方法和报告质量。2.采用文献计量方法和质量评价方法,对比分析国内外针灸SRs/Meta-分析在方法设计与报告质量等重点环节的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3.基于CONSORT清单和STRICTA清单被引入国内的不同时间段,回顾性分析国内针灸RCTs的方法和报告质量是否随着清单的引入而得到改善和提高。4.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国内中医药期刊“稿约”中对国际公认的不同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的规定,今后对其引入和实施的计划,以及编辑的认知和应用现状进行全面调查。采用频数、中位数和四分位距进行统计描述,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1.共纳入369篇国内中医药SRs/Meta-分析研究,突出表现的问题包括:45%的研究文献检索方法不全面甚至不正确(203篇/369篇);97.3%(359篇/369篇)的研究未检索不同发表类型的研究;96.5%(356篇/369篇)的研究未提供排除文献的清单;42%(155篇/369篇)的研究纳入标准宽泛不具体、甚至存在错误;58.8%(217篇/369篇)的研究未采用双人独立机制对文献和数据进行筛选和提取:55%(203篇/369篇)的研究未详细描述文献筛选纳入全过程及排除原因;70.7%(261篇/369篇)的研究数据合并方法不恰当,其方法与报告质量普遍较低。另外,其总体引用率较低,引用率为零的研究占到46.1%(170篇/369篇),临床医生的参与率亦较低(49.9%,184篇/369篇)。2.共纳入366篇国内外针灸SRs/Meta-分析研究,其中Chinese SRs共88篇,Other SRs共226篇,Ccohrane SRs共52篇。3种不同类型SRs研究在AMSTAR清单和PRISMA清单中符合率大于80%的条目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5%(Chinses SRs).vs73%(Other SRs).vs91%(Ccohrane SRs)和59%(Chinses SRs).vs74%(Other SRs).vs78%(Ccohrane SRs),其中Chinses SRs在两个清单中的符合率均最低。Chinese SRs与Other SRs和Cochrane SRs存在较大差距的方面主要包括:不同发表类型文献的纳入(2%.vs91%.vs100%)、广泛而全面的检索(40%.vs87%.vs100%)、相关利益冲突的说明(0%.vs61%.vs100%)、证据综合结果(23%.vs99%.vs96%)和计划书和注册信息(0%.vs4%.vs100%)等方面。此外,Chinese SRs, Other SRs和Cochrane SRs中被引次数为零的研究所占比例分别为53%.vs26%.vs40%,由临床医生完成的SRs所占比例分别为27%.vs63%.vs54%,进行更新的SRs所占比例分别为0%.vs3%.vs92%,可见Chinese SRs的被引率、临床医生的参与率方面亦最低。3.共纳入1978篇国内针灸RCTs研究,1996年之前发表的为144篇其中针刺RCTs为122篇;1997年-2003年间发表为353篇,其中针刺RCTs为312篇;2004年-2012年间发表为1481篇,其中针刺RCTs为1301篇。虽然3个不同年代发表的针刺RCTs在STRICTA清单各条目上的符合率均略有提高,但其实际比例依然很低,包括①针刺治疗的具体类型(6.6%.vs9.9%.vs12.7%);②针刺治疗的理由和依据(0%.vs0.3%.vs1.0%);③每位受试对象每个治疗单元所用针的数目(0%.vs0.3%.vs0.2%);④对针刺组施加的其他干预措施描述(19.7%.vs30.1%.vs33.7%);⑤对针灸师资质报告(0%.vs0%.vs0.4%);⑥无研究报告有关对治疗师的操作指导及其给患者的信息和解释等。3个不同年代发表的针灸RCTs在CONSORT清单中符合率大于50%的条目所占的比例分别为:0%(≤1996年).vs8%(1997年-2003年).vs26%(2004年-2012年)。主要问题主要包括:①研究方法阐述过于简单,包括资料收集的场所和地点(12.5%.vs24.6%.vs69.7%)、样本量确定依据(0%.vs0%.vs1.2%)等;②随机方法不消楚,包括对产生随机序列的方法报告(1.4%.vs15%.vs26.3%)、隐蔽分组机制(0%.vs1.4%.vs4.9%)和盲法实施(0%.vs5.7%.vs9.1%)等;③结果部分内容描述不清甚至缺少,包括受试者流程(0%.vs11.6%.vs20.6%)、招募受试者时期和随访时间(0%.vs2.1%.vs2.8%)、基线资料的提供(9.0%.vs17.8%.vs34.8%)和结局效应估计值及95%CI的报告(18.1%.vs36%.vs50.7%)等。此外,无任何研究注册及阐明可能的利益冲突。4.共纳入63种国内中医药期刊杂志,其中SCl收录2种,Medline/Embase收录8种,CSCD收录7种,统计源收录46种。仅3种杂志在其“稿约”中提及并要求作者按照CONSORT声明各条目来规范报告RCTs,且给出了具体的版本和网址。此外,仅1种期刊在其“稿约”中提及CONSORT扩展版。无任何期刊在其“稿约”中提及PRISMA、MOOSE、TREND、STARD和STROBE等其他类型研究的报告清单。通过电话和E-mail方式,对63种国内中医药期刊编审人员进行问卷调晒,54种期刊杂志给予回复,反馈率为85.7%,其中编辑为39人(占72.2%)、主编为3人(占5.6%)、编辑部主任为9人(16.7%)、其他人员为3名(占5.6%)。对于CONSORT声明,有8位编辑知道并子解,3位编辑仅听说过但不了解,其中仅3位编辑表示对投稿的RCTs,该期刊在作者投稿、编辑审稿及专家评审阶段均要求和遵循了CONSORT声明的要求,46%的编辑(25人)认为没有必要在“稿约”中引入CONSORT声明。对于PRISMA清单,仅2位编辑知道并了解,7位编辑仅听说过但不了解,表示对投稿的SRs/Meta-分析,在作者投稿、编辑审稿及专家评审阶段均未要求和遵循PRISMA清单的要求,65%的编辑(35人)认为没有必要在“稿约”中引入PRISMA清单。而对于其他类型临床研究报告清单,无任何人知晓并了解。结论临床研究质量是影响其转化和利用的关键因素,只有高质量的研究才能为临床实践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我们的研究显示:尽管国内中医药,特别是针灸SRs/Meta-分析研究在研究的题目、摘要、纳入研究的特征和文献质量评价方法阐述等方面的符合率较好,但在影响其研究质量的关键因素,如文献检索方法不同发表情况的文献的纳入、对发表偏倚的评估、利益冲突的说明、文献筛选流程图的呈现、数据合并的合理性、研究间异质性或偏倚的分析以及对证据综合结果分析的的能力等方面,与国外同类研究存在较大差距。而对于国内针灸RCTs,尽管2003年之后发表的针刺RCTs的数量是之前所发表总数的3倍多,且各条目的符合率在不同的3个发表年代略有提高,但在多个条目上的实际符合比例上依然非常低,如随机序列的产生方法、隐蔽分组的机制和实施、盲法细则、样本量计算依据和资料收集场所和地点等方面,其质量并未随着STRICTA清单的引入而得到有效改善和提高。此外,国内中医药领域期刊“稿约”中对不同类型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的应用情况不尽如人意,大部分期刊的编审人员对研究报告的规范、临床研究注册制度等信息的知晓率较低。而且,尽管大部分期刊有意愿在今后进入此类相关报告规范,以提高不同类型的临床研究报告质量,但均无任何具体的可操作的细则和时间规划。因此,我们强烈建议通过以下措施提高国内中医药临床研究的方法和报告质量:①国内医学期刊尽早在“稿约”中引入这些国际临床研究报告标准,以规范和提高国内临床研究的报告质量,提升临床研究水平;②从期刊协会层面制定相关制度,由鼓励和建议投稿作者、期刊编辑在文章投稿、编审和专家评审阶段遵循相关的临床研究报告规范,过渡到强制执行;③对期刊编审人员开展和加强与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相关的知识培训,并建立考核机制,促进相关知识的掌握和更新;④将与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相关的知识内容加入到医学继续教育课程中,由国家授权各地区具备资质的科研单位,对其服务地区的临床医生、科研人员进行全面的SRs/Meta-分析方法学的培训:⑤在医学在校教育中引入与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相关的知识内容。
焦宏官[4](2013)在《基于SCIE的国际针灸热点及合作团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通过对2001年至2010年十年间的针灸科技论文进行分析,分析SCIE数据库的针灸研究论文数据,借助汤森路透开发的数据分析软件TDA按国家、机构、第一作者、作者、被引作者、研究方向等进行论文总量、数据库中着录项目间的自相关关系、互相关关系和共现关系分析,以及各个着录项目的频次分析等,找出隐含在针灸科技论文中的规律性信息,同时应用美国德克赛尔大学陈超美教授开发的社会网络可视化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找出学科带头人,并经过专家验证。分析后发现,在SCIE范围内,美国在文献量和影响力上,具有一定优势,这与美国针灸科研基础实力相对雄厚、针灸研究起步较早有关。中国、韩国在文献量上快速增长,在SCIE范围内的国际针灸领域逐渐占有一席之地。由于中国的针灸研究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临床应用上的研究都相对较深入,而国际上针灸研究起步较晚,理论和临床研究不够深入,并且重视现代针灸研究,所以中国相对很难在SCIE收录的期刊上发表,这导致了中国在SCIE中所占份额相对较少。韩国在SCIE范围内的针灸研究相对浅显,同时他们在研究方向上与国际相似,随之而来的是有利于他们开展国际合作,这几方面的原因使得韩国针灸科技论文在SCIE范围内会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1.研究背景目前对于中医药科技论文的研究情况,从文献的信息特征分析,分为外部信息、内部信息、内外交叉信息分析。从研究角度上分,分为区域性分析、学科性分析、机构性分析等,另外还有一些对研究热点的分析。大部分文献采用的分析方法一般有比较分析法、百分比分析法、频次统计分析法等方法,有些分析中会涉及到一些文献计量学的普遍定理,如普赖斯定律、布拉德福定律和H指数等经典计量分析定理。还有些学者应用数据挖掘等方法直接对文献内容进行分析,以期找出学科内部的规律,如专家经验的提取,选方用药的规律等。2.研究目的对2001年-2010年十年间SCIE收录的针灸科技论文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总结针灸研究的热点、趋势,最终达到①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依据;②探究针灸领域研究发展趋势及研究热点,为科研工作者提供研究方向信息;③提示国际合作的方向与途径。3.研究内容本文通过应用现代文献计量学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SCIE中2001-2010年十年间针灸科技论文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找出数据库中着录项目之间隐含的规律,总结针灸科技论文的发展变化趋势和规律,揭示仅仅通过直接阅读文献不能获取的知识,洞察针灸研究的发展趋势、热点,找出优势与不足,从而给决策者提供参考意见。4研究方法及结果本研究采用频次分析法、比较法、共现分析法、自相关分析法、互相关分析法、专家咨询法等方法,同时借助洛特卡定律、共被引分析理论、词汇突变理论、科学前沿和科学基础的关系等理论对数据库中数据进行分析,找出合作团队、科学前沿、研究热点等隐含在针灸科技论文里的知识。同时对针灸科技论文产出规律进行概括,探讨针灸科技论文发展趋势。4.1TDA分析4.1.1针灸论文总体情况分析分析从SCIE下载的针灸文献数据的基本情况,分析各个着录项的数目,在数据库中覆盖范围等信息。如作者、第一作者、被引作者、作者国家、文献类型、文献语言等基本情况。从总体上把握针灸科技论文的情况。4.1.2国家或地区针灸发文情况分析统计排名前20的国家十年间发文情况和所占百分比,以及各个国家的研究侧重方向,从文献总量上看,这20个国家当中有7个国家发文量稳步上升,其中美国文献量最大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中国和韩国的发展势头值得关注。中国、韩国文献总量发展趋势呈现快速增长,如果保持这样的增长状态,将在几年后超过美国。考虑最近几年中国和韩国从国家的角度上开始重视针灸等传统医学的研究和投入,在文献量上表现出快速增长趋势。从研究方向来看,以美国为中心由西方发达国家组成的团体代表着国际针灸研究的主要方向,主要以补充替代医学、自体疗法、疼痛研究方向为主。中国与这个国际针灸研究主要团队差异较大并且远离这个团队,主要进行除针灸外有电针、实验研究(大鼠)、脑部缺血等方面的研究。日本在灸法方面的研究比较多。台湾对穴位按压、护理的研究较深入。这表明中国在研究方向上与国际研究方向存在差异,究其原因可能是中国针灸研究的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研究相对于国际较深入,SCIE的期刊目前更倾向于接受现代针灸研究的文章。4.1.3机构发文情况分析韩国庆熙大学发文量最高,韩国研究针灸的大学和机构相对较少,发文相对集中在庆熙大学;美国发文机构种类很多,近20种机构在美国发文,其他国家和地区发文机构相对固定,跟美国相比有科研实力的机构并不多,比如中国,基本上分布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复旦大学在上海,中国医药大学(台湾)在台湾,北京大学在北京,香港理工大学在香港。这些地区主要是因为经济投入、人才聚集程度相比其他地区要高,产出相应也高。应用共现分析法找出在研究方向上的相似性,其中最大团队以美国团队为纽带联系欧洲和亚洲团队,这奠定了美国的世界针灸科学研究的中心地位。中国的(复旦大学、北京大学)机构与主体研究方阵遥遥相望,独树一帜,研究方向不与其他研究机构发生关系,即使是在中国范围内也是学科概念上独立的研究机构。这背后的原因是在SCIE收录期刊范围内,中国目前的研究形式、方法和内容由于在理论和临床研究的深入程度较大,所以我们需要多向国外推广我们在针灸研究领域的经验和理论并逐渐影响国际针灸研究的发展方向。用自相关关系分析法对机构进行分析,发现在实际生活当中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总体来看可以分为5-7个比较大的合作团队,大致分为欧洲的合作团队、美国的合作团队、中国的合作团队和韩国的合作团队。这里发现美国、欧洲之间的合作比较频繁,韩国与他们之间有些交集,但是中国与国外机构的合作(国际合作)相对较少。这也验证了上面以研究方向研究机构得出的结论,中国的针灸研究机构在SCIE范围内因为研究内容和方向上的不同导致实际上中国与其他国家、机构的合作相对较少。4.1.4作者发文情况分析在SCIE范围内的针灸论文作者中,排名前30的第一作者在以国家为单位署名发文情况,在美国发文的有14个,英国12个,德国10个,中国有7个,这些国家在最高梯队中占有很大比重。韩国10个,我们可以看到,韩国在第一作者发文方面逐渐向发文量最多群体冲刺。论文作者往往是以合作的形式进行科学研究的,在论文署名上呈现出的特点是一个研究团队在一系列发表的论文当中,有一些共同作者,这些作者可以揭示出研究团队背后隐含的各种社会关系,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构成了现实生活中的研究团队。对作者之间进行自相关分析,韩国作者为主的团队有两个,说明韩国在针灸研究团队合作性质是很强的。中国和日本等其他国家作者以合作团队发文的情况比较少,比如韩济生院士在排名前50作者中几乎没有合作关系。这说明中国在SCIE范围内有较强影响力的针灸研究专家之间的合作较少,同样考虑是因为中国针灸理论与临床研究的深入程度较其他国家现代针灸研究更深,导致了这样的情况。对作者的研究方向进行互相关分析,发现欧美研究者研究有关针灸的有效性、疼痛、成本效益、实验研究等方面内容较多,韩国的大部分作者以针灸研究的系统评价、随机对照试验、meta分析为主,相对来说是运用现代统计学方法研究的团队,一小部分作者从针灸作用产生的效应方面进行研究,比如针灸减肥控制肥胖,针刺后产生的生物化学效应等。中国科研人员如果想进入国际针灸研究的团队并逐渐达到带头作用,需将自己的针灸理论与临床实践研究介绍给世界,同时结合现代针灸的研究理论和方法。4.1.5被引作者分析通过被引作者的自相关分析和被引作者与引用作者之间的互相关分析,发现英国、美国、德国等西方国家同时被引用的机会较多,奠定了国际上针灸研究的大的科学网络。中国同时被引用的作者的特点是中国作者或者会中文的人群引用的,这可能的原因是引用作者对于中国的研究内容更容易了解带来的结果。4.1.6期刊情况分析通过对刊载针灸科技论文的期刊进行分析,发现针灸作为一个科学研究方向在期刊中的总体走势是稳步上升的,主要是补充替代医学类期刊刊登的针灸科技论文比较多,但是目前以针灸为主发文的期刊并不多见。这主要是在国际上针灸往往被认为是补充替代医学里的一部分,与其他补充替代医学共同发表在补充替代医学方面的期刊上。4.1.7基金资助情况分析在SCIE范围内对国家和基金进行共现分析,发现美国、中国的资助种类最多,美国的基金资助中,国家补充替代医学中心项目最多;中国的资助基金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发文量最多;韩国的资助力度也很大;英国的资助基金项目种类也很多,但是发文量并不大。德国几乎没有资助项目,但是发文量比较大,影响力也比较强,这表明德国的基金资助的效果是显着的;其他国家和地区包括日本、台湾、加拿大、澳大利亚、瑞典的基金投入相差不多,并且与论文量比例差异不大。中国、韩国资助的基金都是最近的十年开始的,到2008年呈现出快速增长趋势。德国在针灸研究方面较早应用现代医学研究方法,在研究的规范程度相对成熟,虽然基金资助项目相对比其他国家少,但是长时间的积累带来了针灸研究的高影响力。美国持续的大量科研投入,加上拥有最先进现代医学研究设备、方法,给针灸研究注入了活力,同时保持着稳定的影响力。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对中医药相关方面的研究加大投入的同时,科研产出也是客观的。韩国近几年的投入也带来了丰硕的科研成果。随着各国对补充替代医学的重视程度加大,针灸研究将被更广泛、深入的开展。4.2CiteSpace针灸论文数据分析4.2.1整合补充医学类针灸论文分析应用CiteSpace对针灸论文进行被引文献共现分析,依据被引突变理论对发生突变的被引论文进行查找、分析、总结,找到20位国际针灸研究方面的专家,后经专家咨询进行验证,确定出被找到的文献确实是同时期的学科前沿,也就是学术的转折点。说明用被引文献突变理论也适用于针灸研究领域的学科前沿、学科前沿作者的查找。5结论根据对SCIE十年间针灸科技论文分析,不难发现在SCIE数据库范围内无论从学科研究方向上还是合作团队,目前SCIE范围内国际针灸研究主要是以现代针灸研究为主,美国为带头国家,与欧洲的德国、英国联合共同组成了国际针灸研究的主体团队,一些欧洲、澳洲的发达国家不同程度的参与其中,亚洲国家和地区的韩国、台湾与这个最大针灸研究国际团队交流相对较频繁,尤其是韩国在针灸研究方向上和合作团队上都是不容忽视的。中国由于在针灸理论与临床实践的研究较深入,所以国际上对中国的临床研究和理论研究重视不够,这导致了中国在SCIE中所占份额相对较少。目前科学研究的发展趋势是广泛的合作,从个人到机构以及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非常频繁,所以中国针灸研究需要在将自己的理论和临床实践研究推向国际,将我们的经验介绍给国际社会。通过对针灸科技论文的被引突变研究发现,目前在SCIE范围内引领国际针灸研究领域发展的专家(作者)多数是注重较初浅的现代针灸研究的,如美国、德国专家,他们在针灸研究领域有一定的影响力,从他们研究的学科方向上以及合作关系看出目前国际针灸研究的发展和合作趋势,我们可以从他们的研究角度作为切入点,将我们的研究理论和经验介绍给国际社会,从而引导国际针灸研究的发展。通过对SCIE针灸科技论文的合作团队和研究热点的分析,提出以下两点建议:1)对决策者来说,可以鼓励开展国际合作和相应的政策倾斜。同时鼓励科研工作者将自己所做的成果发表在国外(英文)的学术期刊上,这样可以将我们所做的科学研究介绍给国外,让国际上的科学工作者更多的了解我们所做的成果,最终达到引领国际针灸研究领域的潮流;2)对于研究者来说,在保持我们自己的针灸理论与临床实践研究优势的同时,可以借鉴国外的针灸研究领域的新方法、新手段以及他们的研究内容,甚至于西医研究领域的方法、手段,取长补短,来充实国内的针灸研究;
王静,罗健旭,徐平,裴明,张潮,虎力[5](2013)在《阿片类药物依赖中药治法参数的数据挖掘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发现阿片类药物依赖中药治法参数的规律。方法:收集中药治疗阿片类药物依赖的相关文献,建立阿片类药物依赖中药治疗数据库,利用Excel、Weka和自编程序进行中药治疗参数的频次分析及关联规则挖掘。结果:源于181篇文献的365条数据元素组成的阿片类药依赖中药治疗数据库中,口服、治疗频率每日1次构成了治法参数相关关联规则的主体,剂型、剂量、疗程等治法参数未见相关规则。结论:限于文献来源,阿片类药物依赖中药治法参数规则较为局限,但这些规则及研究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仍可作为今后研究的参考。
王静,罗健旭,徐平,裴明,金瑜冰,张潮,虎力[6](2012)在《阿片类药物依赖针灸治疗用穴规律的数据挖掘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发现阿片类药物依赖针灸治疗的用穴规律。方法:收集针灸治疗阿片类药物依赖的相关文献,建立阿片类药物依赖针灸治疗数据库,利用Excel、Weka和自编程序进行穴位的频次分析及关联规则挖掘。结果:源于149篇文献的186条数据元素组成的阿片类药依赖针灸治疗数据库中,用穴频次居于前五的经穴足三里、三阴交、内关、合谷和神门构成了穴-穴、症-穴、研究对象-穴、毒品-穴和戒毒分期-穴等关联规则中的穴位主体。结论:阿片类药物依赖针灸治疗可参考发掘出的关联规则进行辨症施治。
王静,罗健旭,徐平,裴明,金瑜冰,张潮,虎力[7](2012)在《阿片类药物依赖的针灸干预数据挖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发现阿片类药物依赖针灸干预的刺激参数规律。方法收集针灸干预阿片类药物依赖的相关文献,建立阿片类药物依赖针灸干预数据库,利用Excel、Weka和自编程序进行针灸干预刺激参数的频次分析及关联规则挖掘。结果源于149篇文献的186条数据元素组成的阿片类药物依赖针灸干预数据库中,电针治法、刺激时间30min、干预频率每天1次等构成了刺激参数相关关联规则的主体。结论阿片类药物依赖针灸干预,可参考发掘出的刺激参数关联规则进行,在此基础上也可对刺激参数进行深入研究。
马光明[8](2010)在《穴位埋线对海洛因依赖大鼠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观察不同干预方法对海洛因依赖大鼠戒断症状及CD4+、CD8+、CD4+/CD8+的影响,明确穴位埋线改善海洛因依赖者戒断症状及紊乱的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方案的优选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建立海洛因成瘾大鼠模型:采用剂量逐日依次递增法腹腔注射(ip)海洛因建立海洛因成瘾大鼠模型,首日3mg/kg,以后每天剂量逐日依次递增0.45mg/kg,至第9天日剂量为19.2mg/kg,于末次给药后,ip盐酸纳洛酮4mg/kg进行催促实验,并进行戒断症状评分,判定海洛因依赖大鼠模型。(2)穴位埋线疗效观察:造模成功大鼠随机分为自然戒断组、美沙酮组、针刺组和穴位埋线组,分别给与相应处理;正常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治疗4周,于干预结束后再次进行催促试验,比较戒断症状积分变化;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外周血、脾脏及胸腺中CD4+和CD8+细胞百分数、CD4+/CD8+值。结果:(1)各组戒断症状积分比较:干预后美沙酮组戒断症状积分明显低于其他各组(p<0.01),而针刺组和埋线组与自然戒断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脾脏及胸腺指数比较:针刺和穴位埋线均可以增加胸腺及脾脏器官指数,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埋线组疗效尤为明显,与针刺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针刺和埋线可以提高外周血、脾脏、及胸腺中CD4+细胞百分数和CD4+/CD8+值,降低CD8+细胞百分数。并且埋线组与针刺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美沙酮组与自然戒断组间比较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美沙酮可以很好地缓解海洛因脱毒期戒断症状,但无益于长期海洛因依赖导致的免疫功能紊乱的改善;(2)穴位埋线能增加胸腺及脾脏器官指数,改善海洛因依赖者紊乱的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从而提高机体免疫功能;(3)穴位埋线联合美沙酮应用不失为海洛因依赖理想的治疗方法。
宋月晗[9](2009)在《阿片类物质心瘾形成相关证候及神经生物学机制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外源性阿片类物质滥用成为世界性公害,我国阿片类物质滥用人数也正在不断激增,阿片类药物成瘾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性脑病,已成为目前社会及医学领域的一大问题,其戒断复杂而艰难。近二十年来大量学者对成瘾的机制、戒断方法等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因此实现脱毒并无困难,对脱毒后急性戒断综合征也形成了有效的综合治疗措施,稽延性戒断综合征中的躯体依赖症状也逐步实现了针对性治疗,目前考验戒毒工作的最大难题是阿片类物质引起的心理渴求,中医称之为“心瘾”,这是戒断后复发率高居不下的关键,目前现代医学和中医学均尚无有效的处理措施。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一个基本特点,辨证之所以重要就在于“证”是中医治疗的首要依据,在祖国医学几百年的戒毒医疗实践中,对心瘾的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都有所记载,然而都只限于个人的经验探讨,尚无客观化研究成果,也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成为中医治疗心瘾的桎梏。基于目前现代医学无药可治,中医学无证可辨的研究现状,本课题以阿片类物质心瘾立题,通过理论研究和实验客观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心瘾相关证候进行探讨,以期使阿片类物质心瘾有证可辨,辨证客观,对中医临床用药作出一定贡献。论文分为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两部分:理论研究部分在大量文献分析基础上,综合运用演绎、类比、引证等方法,分别从脏腑失调和痰浊内停两个方面,对阿片类物质戒断症状的相关机制进行分析,深入探讨了阿片类物质心瘾相关病机及证候。实验部分结合既往研究,采用以方测证的方法对理论结论进行验证,各个证型针对方是结合大量临床证候学调查,将课题组所用的临床有效方虎门合剂化裁而成,分为四个组方,补肾方、疏肝方、养心方和化痰方。继而在病证结合研究思路的指导下,对阿片类物质心瘾模型中各个证型的神经生物学机制进行研究,现代研究表明伏核、前额叶皮质是心瘾形成密切相关脑区,其突触可塑性变化是心瘾的根本病机,因此本实验对心瘾形成相关证候与两脑区突触可塑性相关蛋白的关系为切入点探讨相关证候的病理基础。研究一阿片类物质成瘾形成相关证候的理论研究理论研究一从脏腑功能失调论阿片类物质成瘾方法:本研究通过大量古代及现代文献分析,运用归纳法将阿片类物质成瘾所导致的各类急性戒断症状和稽延性戒断症状与脏腑功能失调的关系进行分析,发现各类症状中,仅对心瘾尚未提出当从何脏腑论治。因此以心瘾形成的核心机制“动机异常”为切入点,结合大量文献研究,采用类比法、演绎法对阿片类物质心瘾形成与脏腑失调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结果:阿片类物质心瘾形成是“肝主疏泄”、“肝司谋虑”、“肾藏志”等肝肾功能失调的结果。结论:阿片类物质心瘾作为一种情志疾病,其形成的核心证候基础为“肝失疏泄”,也与肾之阴阳不足相关。理论研究二痰浊内阻与阿片类物质成瘾的关系方法:结合文献研究,对“痰”的产生机制、致病特性进行探讨,并采用类比法、演绎法对“痰”这一病理产物与阿片类物质心瘾持续顽固存在的关系进行探讨。结果:“痰”是在疾病发展进程中形成的一种病理产物,同时又作为一种致病因素对疾病产生影响,阿片类物质心瘾持续顽固的特性与“痰”的致病特点极为吻合。结论:痰浊的形成是阿片类物质依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痰”是心瘾持续顽固的主要病因。以此为基础提出本研究的理论结论:阿片物质成瘾中各类急性戒断症状和稽延性戒断症状分别与不同脏腑的功能失调相关,其中阿片类物质心瘾形成核心相关证候为“肝失疏泄”,与肾阴阳两虚也密切相关;另外,当阿片类物质成瘾发展到一定阶段会导致痰浊内停,成为心瘾持续顽固的证候基础。在实验研究中,对心瘾形成相关证候进一步验证,并探讨的其病理机制。研究二阿片类物质心瘾形成相关证候及神经生物学基础研究实验研究一阿片类物质心瘾动物模型的优化和评价方法:本研究在条件位置偏爱经典模型的基础上,结合本实验室的NODULE公司行为学研究装置建立了条件位置偏爱自动观察分析系统,根据非倾向性实验设计的原理采用非自然偏爱箱白箱为伴药箱,并在本实验室条件下,分别采用5mg/kg、10mg/kg和15mg/kg连续10天皮下注射吗啡的方法对大鼠进行条件位置训练50min,对照组大鼠仅注射生理盐水。训练结束后,进行条件位置偏爱测试15min。结果:条件位置偏爱自动观察分析系统对吗啡诱导的条件位置偏爱行为进行了实时记录和模式化分析,三种吗啡剂量训练50min均能使大鼠产生条件性位置偏爱,但相比之下,10mg/kg和15mg/kg的吗啡用量所产生的位置偏爱要更加明显,但15mg/kg的吗啡用量大鼠易激惹,且活动性差。结论:条件位置偏爱自动观察系统对吗啡诱导的条件位置偏爱行为进行实时记录和模式化分析,排除了非条件环境的干扰因素,具有精确、客观的优点,这在动物行为学观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0mg/kg皮下注射为最佳吗啡诱导剂量,既能产生明显的条件位置偏爱效应,操作性也最强。在进一步的实验中,采用本实验心瘾模型的优化方案:非倾向性实验设计,皮下注射吗啡10mg/kg,训练时间为50min,连续造模10天,训练结束后进行测试15min,在自动观察系统中进行观察分析。实验研究二以方测证探讨心瘾形成相关中医证候方法:采用实验一的优化方案建立条件位置偏爱模型,结合所在课题组前期临床证候调查结果,将临床实践抗复吸有效方虎门合剂化裁为补肾方、疏肝方、化痰方和养心方,采用以方测证的方法,观察各个证型针对方对条件位置偏爱的改善作用,进而对理论结论中心瘾形成相关证候进行验证。结果:与心瘾模型组相比,补肾组和疏肝组大鼠在伴药箱中的停留时间显着下调(P<0.05),化痰组在伴药箱内的停留时间虽有下调趋势,但无显着差异,而养心组的大鼠在伴药箱的停留时间无变化。结论:补肾方、疏肝方对吗啡诱导的条件位置偏爱行为有所改善,养心方无显着改善,通过行为学进一步验证了理论结论,肝失疏泄、肾阴阳两虚是阿片类物质心瘾形成的证候基础。而化痰方表现出对条件位置偏爱行为有所改善但无显着差异的原因可能与造模的时间、造模的方式所代表的疾病进程有一定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实验研究三心瘾形成相关中医证候与Syp的关系方法:实验二中各组大鼠条件位置偏爱行为学测试结束后,随机选取8只进行免疫组织化学研究,随机选取5只左侧半脑进行Western blot研究,右侧半脑进行real timePCR研究,检测伏核、前额叶皮质两个脑区Syp的阳性反应物、蛋白表达量和mRNA表达水平。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在前额叶皮质和伏核中,Syp免疫阳性产物呈棕黄色,分布在胞浆中,各组阳性反应物无显着差异。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伏核中模型组Syp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5);前额叶皮质中Syp蛋白表达差异不具有显着性。与模型组相比,伏核中补肾组和疏肝组Syp蛋白表达显着下调(P<0.05),而前额叶皮质中Syp蛋白表达无显着差异。其它组方无显着调节作用。Real time PCR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伏核和前额叶皮质中模型组Syp的mRNA表达均无显着差异。与模型组相比,伏核和前额叶皮质中,补肾组Syp的mRNA表达均无显着差异,伏核中疏肝组Syp的mRNA表达显着下调(P<0.05),前额叶皮质中疏肝组Syp的mRNA表达无显着差异。结论:在阿片类物质心瘾模型中,伏核中Syp的蛋白表达的上调与阿片类物质心瘾的形成相关。补肾方能显着下调Syp蛋白表达水平,而疏肝方则使其蛋白表达水平和mRNA表达水平均有显着下调,养心方和化痰方没有明显疗效。进一步验证了阿片类心瘾的形成在肝肾而不在心,也表明肝肾功能与高级中枢系统突触塑性密切相关,其失调的机制之一为伏核中与突触可塑性密切相关的Syp蛋白表达的异常,更深层次的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实验研究四心瘾形成相关中医证候与NMDA受体调节亚基的关系方法:实验二中各组大鼠条件位置偏爱行为学测试结束后,随机选取8只进行免疫组织化学研究,随机选取5只左侧半脑进行Western blot研究,右侧半脑进行real timePCR研究,检测伏核、前额叶皮质两个脑区NMDA调节亚基NR2A、NR2B的阳性反应物、蛋白表达量和mRNA表达水平。结果:对NR2A,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在伏核和前额叶皮质中,模型组中NR2A免疫染色阳性神经元数及蛋白表达变化不显着,各个组方对NR2A的表达无显着调节作用。对于NR2B,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伏核和前额叶皮质中模型组NR2B阳性神经元数均显着上升(P<0.05)。与模型组相比,伏核中补肾组NR2B阳性神经元数显着下调(P<0.05),前额叶皮质中补肾组NR2B阳性神经元数无显着变化;与模型组相比,伏核和前额叶皮质中,疏肝组NR2B阳性神经元数显着下调(P<0.05)。其他组方无明显的调节作用。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伏核中模型组NR2B蛋白表达极显着升高(P<0.01);前额叶皮质中NR2B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补肾组和疏肝组伏核和前额叶皮质中NR2B蛋白表达均显着下调(P<0.05),但与对照组相比,补肾组伏核中NR2B蛋白表达仍显着较高(P<0.05)。其它组方无显着调节作用。Real time PCR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伏核中模型组NR2B的mRNA表达极显着升高(P<0.01),前额叶皮质mRNA表达也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伏核和前额叶皮质中疏肝组NR2B的mRNA表达显着下调(P<0.05)。其它组方无显着调节作用。结论:伏核和前额叶皮质中,NR2A调节亚基表达水平与阿片类物质心瘾的形成无显着相关,NR2B蛋白和基因水平的改变可能是阿片类物质心瘾形成的分子机制之一。在伏核和前额叶皮质中补肾方能显着下调NR2B蛋白表达水平,而疏肝方则使其蛋白表达水平和mRNA表达水平均有显着下调,再一次证明阿片类物质心瘾形成的主要病机是肝肾失调的同时,表明肝失疏泄的神经生物学本质与NR2B调节亚基在蛋白和基因水平的失调有关;肾阴阳不足的本质与NR2B蛋白表达水平的失调关系更为密切。实验研究五心瘾形成相关中医证候与BDNF的关系方法:实验二中各组大鼠条件位置偏爱行为学测试结束后,随机选取8只进行免疫组织化学研究,随机选取5只左侧半脑进行Western blot研究,右侧半脑进行real timePCR研究,检测伏核、前额叶皮质两个脑区BDNF的阳性反应物、蛋白表达量和mRNA表达水平。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伏核中模型组BDNF阳性神经元数极显着升高(P<0.01),前额叶皮质中模型组BDNF阳性神经元数也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伏核和前额叶皮质中,补肾组和疏肝组BDNF阳性神经元数均显着下调(P<0.05),但与对照组比较,疏肝组伏核中BDNF神经元仍显着较高(P<0.05)。其他组方无显着调节作用。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伏核和前额叶皮质中,模型组BDNF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伏核补肾组和疏肝组BDNF蛋白表达显着下调(P<0.05),而前额叶皮质中BDNF蛋白表达极显着下调(P<0.01)。Real time PCR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伏核和前额叶皮质中模型组BDNF的mRNA表达均极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伏核和前额叶皮质中疏肝组BDNF的mRNA表达显着下调(P<0.05),但与对照组比较,前额叶皮质中BDNF mRNA表达仍显着升高(P<0.05)。结论:伏核和前额叶皮质中,BDNF蛋白表达和mRNA表达的升高均与阿片类物质心瘾的形成相关,表明BDNF蛋白和基因水平的改变可能是阿片类物质心瘾形成的分子机制之一。对于BDNF蛋白和基因水平的调节作用,在伏核和前额叶皮质中补。肾方能显着下调其蛋白表达水平,而疏肝方则使其蛋白表达水平和mRNA表达水平均有显着下调。表明“肝失疏泄”的神经生物学本质与BDNF在蛋白和基因水平的失调有关;肾阴阳不足的本质仅与BDNF蛋白表达水平的失调关系更为密切。结合对NR2B及Syp的研究,认为阿片类物质心瘾的中医病机主要责之于肝肾,因此本研究结果进一步扩展了肝肾的本质在现代神经生物学中的外延,在中枢神经系统内,肝失疏泄与动机系统的突触可塑性改变相关,本研究可见伏核和前额叶皮质中可塑性相关蛋白在基因和蛋白水平的失调;而肾虚则主要与前额叶皮质和伏核中突触可塑性相关指标在蛋白水平的失调有关。本研究在经典条件位置偏爱模型的基础上,利用本实验室新引进的NODULE公司行为学研究装置建立自动化条件位置偏爱观察分析系统,从而减少了非条件环境因素对吗啡相关条件线索的干扰,对不同剂量吗啡引起的条件位置偏爱效应进行比较,从而结合现代行为学手段,使阿片类物质心瘾模型进一步优化。采用演绎法、类比法及引证法等对阿片类物质心瘾相关的证候进行理论研究,在此基础上,将临床抗戒断有效方虎门合剂化裁为四个证型针对方,进一步采用以方测证的方法进行了行为学验证,对阿片类物质心瘾形成相关证候提出:心瘾形成的主要证候基础是“肝失疏泄”,同时肾之阴阳不足对心瘾的形成也有重要影响。对阿片类物质心瘾的神经生物学本质进行了探讨,结合伏核、前额叶皮质的突触可塑性在阿片类物质心瘾与异常用药动机形成的关系,以及Syp、NR2B亚基和BDNF三个蛋白与突触可塑性、心瘾的关系,本研究认为阿片类物质心瘾的形成与伏核和前额叶皮质中NR2B和BDNF的基因和蛋白水平的升高,伏核中Syp的蛋白水平升高相关。在病证结合的研究思路指导下,对阿片类物质心瘾相关证候的神经生物学本质进行了探讨,本研究认为心瘾形成相关肝失疏泄证的现代生物学本质为Syp、NR2B和BDNF在蛋白和基因水平的失调引起的伏核和前额叶皮质的突触可塑性变化;而肾阴阳不足的本质则在于以上三个指标在蛋白水平失调引起的上述脑区突触可塑性变化。通过上述研究,本研究对肝肾本质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在既往研究将“肝肾同源于精血”推进到“肝肾同源于脑”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扩展到“肝肾同源于动机回路”。
刘悦[10](2008)在《清代鸦片烟毒与中医戒烟研究的历史考察》文中指出鸦片滥用是近代中国最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鸦片烟毒是清代中晚期和民国时期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特殊产物,伴随于此,鸦片烟瘾的戒除也成为了中医药学上的新问题。现在中医界有关学者对中医药戒毒的历史进行了一些回顾研究,介绍了清代的戒烟着作和相关的戒烟理论。但在医史学方面,并无系统论述。本研究希望能够补充完善这一时期医学史的相关内容,从社会史与医学史相结合的研究角度出发,为中医药发展解决新问题提供借鉴。同时,通过对当时中医药戒烟的方法、方药的回顾,希望能对现代戒毒研究有借鉴作用。本文的主题是“烟毒”,是特指阿片的慢性中毒反应,同时也论述鸦片对个人生活、社会、经济造成的严重危害。本文历史考察的时间为清代。1773年之前,鸦片输入量相对较少,危害并不明显。鸦片由最初作为药物传入,随着吸食方法的出现,演化为毒品。其过程分为4个阶段:①隋唐时期含有鸦片的制剂“底野迦”作为贡药传入;②明初时鸦片作为贡药传入,明朝后期作为药物进口;③明朝末期吸食鸦片方法的传入,鸦片输入数量尚不大。明朝开始到乾隆以前,医家主要是对鸦片作为“房中药”的滥用进行告诫。④从乾隆中后期开始,鸦片大量输入,成为危害甚众的毒品。1773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制定鸦片政策,鸦片从此大量流入中国,给中华民族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因此,文中研究时间主要集中在1773年~1911年。1.清代中晚期鸦片烟毒的考察鸦片的大量传入与帝国主义的鸦片倾销政策有关。当时英国为了牟取巨额商业利润,扭转贸易逆差,将鸦片作为一种谋利的商品,不断向中国倾销。鸦片能进入中国境内,并广泛流传,与清政府的妥协和贪官污吏的庇护及当时人们对于鸦片的认识不足,贪图鸦片吸食的快感密切相关。随着两次鸦片战争和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列强步步进逼,清政府不断妥协,鸦片由走私变为合法化,其毒害也由沿海逐渐向内地扩散,输入数量越来越多,吸食人群越来越广。19世纪60年代起,腐败的清政府希望以土烟抵制洋烟,公开允许种植鸦片,由于土烟价格低廉,吸食鸦片的人数进一步增加,范围扩大到社会各阶层甚至下层百姓。清末期,随着国际禁烟呼声的增高和中国消费市场的疲乏,以及国产鸦片的增加,鸦片进口有所减少,但代之而来的是毒性更强、危害更烈的吗啡、海洛因。这两种鸦片的制成品不断输入中国,数量逐年增加。鸦片的输入不仅给政府带来很大的财政问题,使白银大量外流,动摇国家根基,更重要的是给广大民众带来了深重的苦难。吸食鸦片既浪费钱财,又耗费时间,消磨志气,并且导致疾病,甚至造成死亡。众多的吸食者深受鸦片毒害,身心消沉,劳动力下降,造成了社会不安定。此外,烟瘾具有一定的遗传性,极大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繁衍。面对鸦片烟毒的泛滥这一社会问题,社会各阶层做了不同的反应。清政府认识到鸦片对于国家经济和军事的危害,施行禁烟政策,采取控制鸦片来源、禁止国内吸食和贩卖鸦片等措施。道光十九年(1839)春,禁烟大臣林则徐在虎门销毁缴获的外国商人的200多万斤鸦片,是中国禁烟史上的一次胜利。但是,除了嘉庆、道光时期明确采取禁止鸦片入口,其他时期都是采用提高鸦片关税的方式限制鸦片流入,这种“治内不治外”的消极方式,显然是不能杜绝鸦片的吸食和贩卖的。在清政府的禁烟措施中,也包含一部分戒烟措施,如推广和规范戒烟方和提倡开设戒烟局。清代最着名的禁烟大臣林则徐,在禁烟过程中主张配合戒烟断瘾药,并公布推广了一些戒烟方药。清后期,当吗啡作为戒烟药滥用时,清廷也曾采取了相关的规范戒烟方药的措施。当时民间的一些社会有识之士支持禁烟政策,并且针对烟毒做出了积极反应。他们着书立说,宣传对于鸦片及鸦片危害的认识,呼吁百姓不要吸食,主要有:①清代范循陔辑录《鸦片见闻录》(1853),广收博采50种着作及奏疏中关于鸦片的记载,使鸦片吸食者明其源流,知其毒害;②刘季伦撰写《鸦片烟论》(1888),专门论述鸦片之害;③署名“有虞氏之遗民”编写《鸦片流毒中国史》(1907),在专门章节中论述“鸦片之毒质及其害人之功能”。此外,他们还编写歌册,以诗歌形式宣传鸦片危害,通俗易懂,并且通过与国外比较,对鸦片问题的缘由进行思考,认为中国人自己不能全身远害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有识之士还响应禁烟政策,成立禁烟会,创办戒烟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以汪显述为首创办的商办戒烟会。2.清代中医药戒烟研究医家作为直接与烟毒作斗争的特殊人员,不但积极探索戒除鸦片烟瘾的方法和方药,还参与社会活动,成立戒烟局帮助吸食鸦片上瘾者戒除烟瘾。如医家丁泽周提倡成立戒烟局,推广戒烟方药。清代医家关注鸦片问题,在一些医话类着作、综合方书或医案着作中有对鸦片认识的记载。并且在认识不断积累的过程中,出现了戒烟专着。现存的相关着作主要有以下4种:①《救迷良方》(1833年),是现存第一部戒烟专着,为何其伟应林则徐禁烟的需求而辑录的,该书不到5000字,理法方药俱备,初步构建了戒烟理论体系。《救迷良方》收方10首,其中“忌酸丸”、“补正丸”、“鹊丹”、“四物饮”被林则徐推行,流传甚广;②《戒烟全法》(1854),为陈恭敏辑录,后经程履丰修订。陈氏总结自己的戒疗经验,认为当时的戒烟药皆借鸦片烟为药引,并不能彻底戒除烟瘾,他主张根据五脏受瘾不同依证定方用药,同时逐渐减少鸦片的吸食量。对于因病而吸食者,他认为要先治疗所患的疾病,使其身心渐强。书中还记载了治疗烟瘾的一味特殊之药,紫背金牛草。③《抉瘾刍言》(1909),作者杜钟骏,书中对上瘾的原因、瘾的相关特点作了精辟的论述。他明确提出了烟瘾为病,创制了“参鹿戒烟丸”。书中还收录了“戒鸦片烟酒方”及简便方“鳝鱼血方”、“南瓜断瘾方”;④《鸦片瘾戒除法》(1911年),为曹炳章撰写。曹氏针对当时戒烟药中使用吗啡造成了严重的危害,记载了检验吗啡的试验方法。该书涵盖内容广泛,共有四万多字,涉及鸦片历史沿革及禁烟措施,吸烟毒害生理的情况,还收录了当时的戒烟西药。医家对鸦片的成瘾原因、烟瘾发作及烟瘾未发时病机和症状的认识是戒烟的理论基础。医家一般认为鸦片的性味是酸、涩、温,对鸦片归经,前期主张归于足少阴经,后来逐渐有所扩充。医家对鸦片的毒性有充分的认识,一致认为鸦片成瘾不同于一般的嗜好,而是一种疾病。成瘾有两个最明显的特点,即瘾发时的痛苦感受与得以吸食鸦片后的舒畅感受。这两种感受有着一定的生理改变基础,两者形成明显对照,则成为鸦片成瘾者对鸦片形成心理依赖而难以戒除的原因。对吸食鸦片产生舒快感的病机,医家对此有3种认识:①提劫五脏元气论;②束气缩血论;③强脑安神论。此外,医家还认识到,因病而吸食鸦片,在吸食时虽然能够感觉舒服,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除病症,甚至可能加重病情。对烟瘾发作的病机探讨大致有以下6种认识:①与吸食鸦片产生舒畅感的病机相对应,即阳气失于提劫、气血松懈涣散、强脑之效消失;②痰壅说;③烟虫说:④多病机相兼论;⑤脏腑病位探讨说;⑥吸收西学新说。通过在实践中的摸索,医家对于烟毒这一古书无载的疾病,总结出几条颇为重要的病机特点。①毒瘾发作有时间性,与脾脏有关;②毒瘾有程度不同,发作的表现有轻重之分,与个人的体质及吸食剂量相关;③毒瘾具有渐进性,随着时间的增加,需求量越来越大,中毒也越来越深;④毒瘾具有遗传性。清代医家对鸦片瘾发症状进行了描述,分为先兆症状和典型症状。先兆症状:痒若虫行肌痒难搔;典型症状:这也是烟毒病的典型症状,表现为涕泪俱下,汗出身重,哈欠连声,肤寒肌栗,腹痛呕吐,心慌头眩。医家还对瘾发的症状进行了分类。其一是因为吸食鸦片影响体质而造成的虚证,其二是以往没有而新增的病症。医家还提出,严重的瘾脱或鸦片过量,可以导致死亡。医家认识鸦片成瘾后,患者体内的病理改变并非只与瘾发相关,而是一种长期的渐进性的毒性损害,长期吸食鸦片会导致吸食者产生多种病症,平时就可能表现出多种多样的症状,严重者甚至可以导致死亡。清代医家提出“烟劳”与“烟痢”的病名,认为这是预后很差的两种病证。清代医家对鸦片烟毒能耗伤气、血、精、津液达成共识,但由于各个医家对于耗伤气、血、津液及受损脏腑的认识侧重不一,观点各异。医家将中医治疗的原则引入烟毒的治疗中,并结合烟毒的特殊性,逐渐形成了特殊的治疗体系。清代中医戒烟的原则总的来说有重视个体的差异性,重视原有疾病的治疗,重视扶助正气,关注瘾发情况的变化和重视戒后调理,重视心理的暗示激励作用。关于成瘾的治疗,最为主流的戒断方法有两类:其一,代替法。采用某些成分来代替鸦片,以减轻戒断症状,并通过按疗程递减的方法,逐渐达到戒断烟瘾的目的。主要分为以下三类:①鸦片的类属品替代,递减戒烟,如着名的林文忠公断瘾丸就属此类。②使用具有类似鸦片某种特性的药物,如苦燥敛急之品或者酒剂。③类似鸦片的膏状剂型。其二,药物治疗。有些医家不主张使用鸦片类属品,而根据对鸦片烟毒的病机的认识,采取相应的治法,纯用药物治疗,包括药味庞多的复方,也有简单的单方或小方。此外,也还有一些医家主张服药的同时也可以吸食鸦片,但吸食的数量应逐渐减少。医家对治疗中出现的一些特殊情况的处理,也进行了探索。如烟瘾大而难以服药、戒烟期间又患他病、服药过程中又吸食鸦片的处理方法。清代医家寻求戒烟方法的过程是一个探索的过程,也是不断总结前人教训的过程。此外,对于在戒烟药中使用鸦片或鸦片类属品的问题,医家们有不同的看法。一些医家认为此法能够缓解鸦片的戒断症状,有助于戒烟。另一些医家提出批判,认为并不能真正断瘾,主张用纯药物戒烟法。但是医家对于在戒烟药中使用危害更大的吗啡,都持反对意见,呼吁禁用。在清代,医家不仅探索多种戒烟方法,还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创制了丸、膏、酒、汤剂等多种剂型的方剂。这些方剂以刻本或抄本的形式流传,有些方剂的传播有官方的参与推广。方剂有些来源于医家本人或对他人戒除经验的总结,也有少量来自外洋,还有些方剂的创始者已无法追踪。药物的服用时间多在瘾发之前,疗程往往为十余日,或月余。当时药肆中亦有戒烟的丸药出售,方便购买。此外,当时也用西药进行戒烟。3.结论通过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第一,鸦片烟毒首先是社会问题,其次才是医学研究问题。国家政府所起的作用应该是最重要和最关键的。清朝统治的无能与腐败,是清代烟毒泛滥的根源所在。第二,鸦片有毒品和药物的双重属性,政府应该严格管制。民众应该抛弃依靠药物来取得享受的错误观念,对新的事物要先进行好坏甄别,不要盲目跟风。第三,禁烟和戒烟的措施是可以互相促进的。在清代禁烟的过程中,最值得关注的人物是林则徐,他不仅做出虎门销烟的壮举,而且请求医家何其伟搜集戒烟药方,并推广戒烟药物,促进了戒烟方药的应用。第四,医家对于一种新病的认识是从可见的症状入手,依据已有的传统中医理论,推测病位、病机,提出了假说。同时,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充实着病因病机学说。由于西医传入的影响,也借用西医的一些名词进行病机解释。这些对于中医学本身的发展是有益的。第五,清代戒烟方如忌酸丸、补正丸、商办戒烟会戒烟方在当时起了一定的作用。一些清代的戒烟方法、方剂或药物至今受到重视。如递减戒烟法、洋金花(东莨菪碱)戒烟法现在仍在被借鉴使用;当时的有些戒烟方药,如十九味戒烟药方等被现代研究者进行深入的研究,甚至作为新型戒烟的研制基础。中医辨证论治是中医戒毒的优势,纯药物治疗和对戒断后症状的治疗调理方法值得进一步研究与推广。第六,鸦片烟瘾的戒除,一直到现在都是个难题。医家在探求治法时考虑到烟瘾具有心理依赖性的特殊性,使用鸦片制品、类属品,或使用相似药理作用的药物进行替代。这样做是不是合适,一直是清代医家探讨的话题,且这种讨论延续至今。同时,对于鸦片类毒品成瘾与脑的关系,成瘾遗传性的机理现在也仍在探索之中。这些说明,有些医学难题的妥善解决可能需要几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
二、1981~1999年中医药戒毒文献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981~1999年中医药戒毒文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中医国际化发展策略研究 ——基于国家距离视角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2 文献综述 |
2.2.1 国际化理论综述 |
2.2.2 中医国际化的文献综述与述评 |
2.3 理论基础 |
2.3.1 国家距离理论 |
2.3.2 软实力理论 |
2.3.3 跨文化传播理论 第三章 中医国际化的发展概况 |
3.1 国内中医国际化实践 |
3.1.1 已开展的中医国际化工作 |
3.1.2 已签署的政府间合作协议 |
3.1.3 已出台的中医国际化政策 |
3.1.4 已具备的中医国际化基础 |
3.2 国外中医国际化发展状况 |
3.2.1 中医教育 |
3.2.2 中医从业人员 |
3.2.3 中医立法管理 |
3.2.4 中医科研 |
3.3 中医国际化的发展特点 |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医国际化五大资源与国家距离理论分析 |
4.1 从供给侧分析中医国际化具备的五大资源 |
4.1.1 中医药是独特的卫生资源 |
4.1.2 中医药是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 |
4.1.3 中医药是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 |
4.1.4 中医药是优秀的文化资源 |
4.1.5 中医药是重要的生态资源 |
4.2 从需求侧分析中医国际化面临的四大距离 |
4.2.1 文化距离 |
4.2.2 行政距离 |
4.2.3 经济距离 |
4.2.4 地理距离 |
4.3 意义建构理论及其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
4.3.1 意义建构理论的主要内容 |
4.3.2 意义建构理论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
4.3.2.1 创造性转化的涵义 |
4.3.2.2 中医药资源的创造性转化 |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医国际化国家距离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5.1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的提出 |
5.1.1 理论基础 |
5.1.2 研究假设的提出 |
5.2 调查问卷的设计 |
5.2.1 调查问卷设计前的专家访谈 |
5.2.2 调查问卷的设计指导思想 |
5.2.3 调查问卷的变量的测量量表 |
5.3 调查问卷的收集与整理 |
5.3.1 调查问卷的收集 |
5.3.2 样本的基本特征分析 |
5.3.3 研究变量体系的说明 |
5.4 调查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
5.4.1 探索性因子分析 |
5.4.2 验证性因子分析 |
5.5 假设检验 |
5.5.1 潜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 |
5.5.2 回归分析 |
5.6 结果与讨论 |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医国际化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
6.1 国内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
6.1.1 标准化问题 |
6.1.2 知识产权问题 |
6.1.3 翻译问题 |
6.1.4 自身发展中的问题 |
6.1.5 国际化人才问题 |
6.2 国外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
6.2.1 中医学的科学内涵尚未被现代社会普遍理解和接受 |
6.2.2 中医蓬勃发展的外部环境有待拓展 |
6.2.3 国外中医教育质量有待提高 |
6.2.4 国外中医从业者的临床诊疗能力有待提升 |
6.2.5 中医的话语权问题 |
6.2.6 针灸的西化问题 |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加快推进中医国际化发展的策略 |
7.1 基于政府部门的宏观策略 |
7.1.1 加强政府间的交流与合作,缩小不同国家之间的制度距离 |
7.1.2 加强同国际组织的交流与合作,营造有利于中医发展的国际环境 |
7.2 基于中医行业组织的中观策略 |
7.2.1 夯实国内中医药标准化基础工作,加强中医药国际标准的制订 |
7.2.2 建立中医国际认证中心,加强对国外中医机构的标准化管理 |
7.2.3 发挥中医行业组织在中医国际交流与合作中的独特作用 |
7.3 基于中医机构的微观策略 |
7.3.1 发挥中医临床疗效优势,提高国外民众的心理认同 |
7.3.2 以中医药国际合作专项为抓手,建设好海外中医药中心 |
7.3.3 大力开展中医国际教育,不断提高留学生教育质量 |
7.3.4 深入开展高水平国际科研合作,揭示中医科学内涵 |
7.3.5 推动中医跨文化传播,提高国外民众的文化认同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的主要结论 |
8.2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中医国际化典型案例分析 附录2: 调查问卷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
(2)中医英译史梳理与存在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上篇:中医英译史梳理 |
第一阶段:以外国人为英译主体的中医西传(17世纪--1840年) |
(一) 历史背景 |
(二) 主要成就 |
1. 中医专着英译情况 |
2. 中医经典着作英译情况 |
(三) 翻译特点 |
1. 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为切入点 |
2. 主要采用异化法进行翻译 |
3. 音译和意译相结合 |
4. 以普及中医文化、培养读者兴趣为目的 |
第二阶段:中医英译的实践探索阶段(1840年--1949年) |
(一) 历史背景 |
(二) 主要成就 |
1. 中医英译专着 |
2. 中医英译经典古籍之《本草纲目》 |
3. 中医英文期刊 |
(三) 翻译特点 |
1. 西方人以归化法翻译为主的中医英译 |
2. 中医英译中止了拉丁语的使用 |
3. 中医英译以对应翻译为主 |
4. 直译或音译+汉语+注释的方式英译 |
第三阶段:中医英译理论研究初显端倪(1949年--1989年) |
(一) 历史背景 |
(二) 主要成就 |
1. 中医专着英译情况 |
2. 中医经典着作英译情况 |
3. 中医英文词典 |
4. 中医英文期刊 |
(三) 翻译特点 |
1. 关注中医背后的中国文化背景 |
2. 翻译时异化法增多,归化法减少 |
3. 中国人参与翻译,使翻译更接近原意 |
4. 中国人编着的辞书增多,标准化翻译迫在眉睫 |
第四阶段:中医英译“百花齐放”(1990年--至今) |
(一) 历史背景 |
(二) 主要成就 |
1. 国外注重基础理论书籍编写 |
2. 国内高校中医教材日趋完善 |
3. 标准化形势下中医辞书大量出版 |
4. 中医古籍整本英译数量空前 |
5. 中医学术期刊日渐增多 |
(三) 翻译特点 |
1. 中医英译标准化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 |
2. 翻译时更强调原汁原味 |
3. 借用西医与中医相关对等词语来翻译 |
4. 翻译人群增多 |
五、上篇小结 |
下篇 中医英译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构想 |
第一部分:从历史语言学角度看中医英译信息失真的普遍性 |
一、汉语基本词根语素保留率问题 |
二、中医同源词汇与非同源词汇 |
(一) 中医同源词汇的衍生发展 |
(二) 中医同源词汇存在的原因 |
1. 中医学受中国古代哲学影响深远 |
2. 法古观念对中医学语言文字的影响 |
(三) 中医非同源词汇的衍生发展 |
(四) 中医非同源词汇出现的原因 |
1. 疾病与患者的变化因素 |
2. 西医学的强势入侵 |
三、中医词汇英译时信息失真的普遍性 |
(一) 古今同源词汇的英译问题 |
1. “五行”的英译问题 |
2. “气”与“血”的英译问题 |
(二) 古今非同源词汇的英译问题 |
1. 创造中医新的英文词汇 |
2. 归化翻译 |
3. 异化翻译 |
四、小结 |
第二部分:从中医学特殊性研究中医文献英译史 |
一、中西医文化差异对中医英译史的影响 |
(一) 中西医起源差异对中医英译的影响 |
1. 西医的起源 |
2. 中医的起源 |
3. 中西医文化起源对比中西医学差异 |
4. 中西医文化起源差异对中医英译的影响 |
(二) 地域差异对中医英译的影响 |
1. 东方文明的自然条件 |
2. 西方文明的自然条件 |
3. 中西方地域差异对中西医学的影响 |
4. 中西方地域差异对中医英译的影响 |
(三) 宗教差异对中医英译的影响 |
1. 东方宗教思想 |
2. 西方宗教思想 |
3. 中西方不同宗教思想对医学的影响 |
4. 中西方不同宗教思想对中医英译的影响 |
(四) 哲学思想差异对中医英译的影响 |
1. 西方哲学思想起源 |
2. 西方哲学思想对西医的影响 |
3. 中国传统哲学的思想起源 |
4. 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对中医的影响 |
5. 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在中医英译中的影响 |
(五) 小结 |
二、中医学术特殊性问题——理论非科学,经验超科学 |
(一) “科学”的定义 |
(二) 中医学术特殊性 |
1. 中医理论形式非科学 |
2. 中医实践经验超科学 |
(三) 小结 |
第三部分:中医英译的研究途径 |
一、翻译学研究途径 |
(一) 中医英译的实质 |
(二) 中医英译的标准 |
(三) 中医英译的方法 |
1. 对应法 |
2. 音译法 |
3. 创新法 |
二、语言学研究途径 |
(一) 语法范畴的对应 |
1. 中医术语英译词汇首字母大小写不统一 |
2. 连字符的使用 |
3. 单复数的使用 |
4. 语态的处理 |
5. 语言结构的处理 |
(二) 词汇范畴的对应 |
三、社会符号学研究途径 |
(一) 社会符号学翻译法在中医文献英译时的应用 |
1. 形态描述 |
2. 位置描述 |
3. 具体物质性描述 |
4. 直觉体悟 |
5. 借喻 |
6. 隐喻 |
(二) 社会符号学翻译法对中医词汇的翻译 |
1. 指称意义不符的情况 |
2. 指称意义和语用意义都不相符的情况 |
四、小结 |
第四部分:中医英译未来发展构想 |
一、强化英译人才的核心作用 |
(一) 重视中医基础知识的学习 |
(二) 彰显中国传统文化 |
(三) 尽力总结中医翻译理论 |
(四) 进一步完善中医标准化翻译 |
二、高校的能动作用 |
(一) 高校对教师的培养 |
(二) 高校对教师的要求 |
(三) 高校对学生的培养 |
(四) 高校对学生的要求 |
三、国家政策支持 |
(一) 中医高等学校现状 |
(二) 解决办法 |
(三) 中医英译的科研现状 |
(四) 解决办法 |
四、社会的通力协作 |
五、小结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个人简介 |
(3)中医药临床研究方法与报告质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中医药在我国卫生保健体系中作用 |
1.1.2 中医药现代化是促进其发展和被广泛认可的唯一途径 |
1.1.3 国内中医药临床研究存在的问题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内容 |
1.4 材料与方法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国内中医药SRs/Meta-分析方法和报告质量的回顾性调查 |
2.1 研究背景 |
2.1.1 系统评价的发展沿革及概念特点 |
2.1.2 系统评价的研究方法与步骤 |
2.1.3 系统评价方法质量与报告质量的评估工具 |
2.1.4 系统评价在我国中医药研究领域中的应用 |
2.2 研究内容 |
2.3 材料与方法 |
2.3.1 技术路线图 |
2.3.2 样本的确定与来源 |
2.3.3 文献筛选流程 |
2.3.4 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 |
2.3.5 质量控制措施 |
2.4 结果 |
2.4.1 文献检索结果 |
2.4.2 国内中医药系统评价/Meta-分析研究的基本特征和特点 |
2.4.3 国内中医药系统评价/Meta-分析研究的方法质量 |
2.4.4 国内中医药系统评价/Meta-分析研究的报告质量 |
2.5 讨论 |
2.5.1 国内中医药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特点及存在问题 |
2.5.2 国内中医药系统评价/Meta-分析方法质量存在的问题 |
2.5.3 国内中医药系统评价/Meta-分析报告质量存在的问题 |
2.5.4 研究的局限性 |
2.6 结论 |
第三章 国内外针灸SRs/Meta-分析方法和报告质量的对比研究 |
3.1 研究背景 |
3.1.1 针灸在我国传统中医药治疗中的地位和作用 |
3.1.2 系统评价/Meta-分析在针灸研究领域中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 |
3.2 研究内容 |
3.3 材料与方法 |
3.3.1 技术路线图 |
3.3.2 样本的确定与来源 |
3.3.3 文献筛选流程 |
3.3.4 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 |
3.3.5 质量控制措施 |
3.4 结果 |
3.4.1 文献检索结果 |
3.4.2 国内外针灸统评价/Meta-分析的基本特征和特点 |
3.4.3 国内外针灸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方法质量 |
3.4.4 国内外针灸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报告质量 |
3.5 讨论 |
3.5.1 国内外针灸系统评价/Meta-分析在基本特征和特点方面的差异 |
3.5.2 国内外针灸系统评价/Meta-分析在方法质量方面的差异 |
3.5.3 国内外针灸系统评价Meta-分析在报告质量方面的差异 |
3.5.4 研究的局限性 |
3.6 结论 |
第四章 国内针灸随机对照试验方法与报告质量回顾性分析 |
4.1 研究背景 |
4.1.1 随机对照试验定义 |
4.1.2 随机对照试验的报告工具简介 |
4.1.3 国内针灸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4.2 研究内容 |
4.3 材料与方法 |
4.3.1 技术路线图 |
4.3.2 样本的确定与来源 |
4.3.3 文献筛选流程 |
4.3.4 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 |
4.3.5 质量控制措施 |
4.4 结果 |
4.4.1 文献检索结果 |
4.4.2 国内针灸随机对照试验的基本特征和特点 |
4.4.3 国内针灸随机对照试验的报告质量 |
4.5 讨论 |
4.5.1 国内针灸随机对照试验存在的问题 |
4.5.2 STRICTA清单的符合率及其存在问题 |
4.5.3 CONSORT清单的符合率及其存在问题 |
4.5.4 研究的局限性 |
4.6 结论 |
第五章 中医药期刊编辑对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的认知率及“稿约”中规定和引入需求调查 |
5.1 研究背景 |
5.2 研究内容 |
5.3 对象与方法 |
5.3.1 研究对象 |
5.3.2 调查方法 |
5.3.3 技术路线 |
5.3.4 统计分析 |
5.3.5 质量控制措施 |
5.4 结果 |
5.4.1 纳入期刊数量和种类 |
5.4.2 临床研究报告规范在国内中医药期刊“稿约”中的规定 |
5.4.3 期刊编审人员对临床研究报告规范认知和应用现状调查结果 |
5.5 讨论 |
5.5.1 “稿约”中对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的引入率较低 |
5.5.2 期刊编审人员对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的知晓和认知程度普遍较低 |
5.5.3 期刊编审人员对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的应用率较差 |
5.5.4 研究的局限性 |
5.6 结论 |
第六章 全文总结 |
6.1 主要结论 |
6.2 特色与创新 |
6.3 提高国内中医药研究质量的建议 |
6.4 促进国内中医药研究成果转化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录 |
(4)基于SCIE的国际针灸热点及合作团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文献综述 |
前言 |
1 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 创新点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2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
2.1 研究思路 |
2.2 技术路线 |
3 研究对象 |
3.1 文献检索 |
3.2 筛选条件 |
4 研究方法 |
4.1 建立数据库 |
4.2 数据分析 |
5 分析数据 |
5.1 TDA针灸论文数据分析 |
5.2 CiteSpace针灸论文数据分析 |
6 结果 |
6.1 结果分析 |
7 讨论 |
7.1 国际针灸研究情况 |
7.2 存在问题 |
7.3 展望 |
8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穴位埋线对海洛因依赖大鼠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物与试剂 |
1.3 主要实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动物模型复制与分组 |
2.2 干预方法 |
3. 观察方法及检测指标 |
4. 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9)阿片类物质心瘾形成相关证候及神经生物学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文献综述 |
文献综述一 阿片类物质成瘾的中医病机及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二 阿片类物质成瘾神经生物学机制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三 突触可塑性在阿片类物质成瘾中的作用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阿片类物质成瘾相关证候的理论研究 |
理论研究一 从脏腑功能失调论阿片类物质成瘾 |
参考文献 |
理论研究二 痰浊内阻与阿片类物质成瘾的关系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阿片类物质心瘾形成相关证候及神经生物学基础研究 |
实验研究一 阿片类物质心瘾动物模型的优化和评价 |
参考文献 |
实验研究二 以方测证探讨心瘾形成相关中医证候 |
参考文献 |
实验研究三 心瘾形成相关中医证候与SYP的关系 |
参考文献 |
实验研究四 心瘾形成相关中医证候与NMDA受体调节亚基的关系 |
参考文献 |
实验研究五 心瘾形成相关中医证候与BDNF的关系 |
参考文献 |
综合讨论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图 |
(10)清代鸦片烟毒与中医戒烟研究的历史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1 前言 |
1.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1.1 清代 |
1.1.2 鸦片 |
1.1.3 烟毒 |
1.1.4 中医戒烟 |
1.2 研究范围 |
1.3 研究现状及条件 |
1.3.1 相关研究着作 |
1.3.2 博、硕士论文 |
1.3.3 期刊杂志登载的相关论文 |
1.3.4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5 鸦片的简介及历史(1773年以前) |
1.5.1 鸦片的简介 |
1.5.2 鸦片传入中国的过程(1773年以前) |
1.5.2.1 含有鸦片的制剂"底野迦"的传入 |
1.5.2.2 鸦片作为单味药传入 |
1.5.2.3 吸食鸦片方法的传入 |
1.5.2.4 鸦片输入过程中医家们对鸦片的认识 |
2 清代中晚期鸦片烟毒的考察 |
2.1 时代背景 |
2.1.1 帝国主义的鸦片倾销 |
2.1.2 清政府的软弱和腐败 |
2.2 清中晚期鸦片在中国泛滥的情况 |
2.2.1 第一次鸦片战争前(1840年以前) |
2.2.2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至第二次鸦片战争前(1840~1856年) |
2.2.3 第二次鸦片战争及以后 |
2.2.4 清末期吗啡和海洛因的传入 |
2.3 鸦片流行的危害 |
2.3.1 对个人及家庭的影响 |
2.3.2 对经济、社会、民族繁衍的影响 |
2.3.3 对外交的影响 |
2.4 社会各阶层对鸦片危害的认识及应对 |
2.4.1 清政府及官员应对鸦片流毒的政策和措施 |
2.4.1.1 禁烟政策 |
2.4.1.2 戒烟相关措施 |
2.4.2 社会上有识之士的思考与行动 |
2.4.2.1 着书立说,揭示鸦片之害 |
2.4.2.2 与国外比较,思考鸦片问题缘由 |
2.4.2.3 成立戒烟局,帮助烟民戒除 |
2.4.2.4 支持政府的禁烟政策 |
2.4.3 医家提倡成立戒烟局 |
3 清代中医戒烟研究 |
3.1 清代医家中医药戒烟着作 |
3.1.1 与戒烟相关着作的概述 |
3.1.2 戒烟专着 |
3.1.2.1 《救迷良方》(1833) |
3.1.2.2 《戒烟全法》(1854) |
3.1.2.3 《抉瘾刍言》(1909) |
3.1.2.4 《鸦片瘾戒除法》(1911) |
3.2 戒烟理论基础 |
3.2.1 医家对鸦片的认识(1773年以后) |
3.2.2 对鸦片成瘾病因病机的探讨 |
3.2.2.1 对"瘾"的认识 |
3.2.2.2 对成瘾原因的认识 |
3.2.2.3 对瘾发病机的认识 |
3.2.2.4 对毒瘾病机特点的认识 |
3.2.3 对瘾发症状的描述 |
3.2.3.1 瘾发的先兆症状 |
3.2.3.2 瘾发的典型症状 |
3.2.3.3 瘾发的症状分类 |
3.2.3.4 瘾发的严重后果 |
3.2.4 对鸦片成瘾者平时的一般症状及其病机探讨 |
3.3 创制戒烟方药 |
3.3.1 戒烟方法的探索 |
3.3.1.1 戒烟方法及戒烟思想概述 |
3.3.1.2 中医戒烟的一些原则 |
3.3.1.3 关于戒烟方法的一些争论与批判 |
3.3.2 戒烟方药 |
3.4.2.1 单味戒烟方 |
3.4.2.2 鸦片减量戒烟方 |
3.4.2.3 配合鸦片类属品的戒烟方 |
3.4.2.4 纯药物类戒烟方 |
3.4.2.5 戒后断瘾方 |
4 讨论 |
4.1 烟毒病与清代社会、文化的关系 |
4.1.1 鸦片涌入中国的原因 |
4.1.2 鸦片被当时民众接受的原因 |
4.1.3 社会力量与医家在禁烟戒烟中所起的作用 |
4.2 清代对烟毒病的应对给予今天的启示 |
4.2.1 鸦片有双重属性,政府应该严格管制 |
4.2.2 重要的是对毒品危害有正确认识 |
4.2.3 清代医家的探索过程对现代有着启示 |
4.3 清代医家的诊治经验及其对现代戒毒的借鉴意义 |
5 结论 |
6 参考文献 |
7 致谢 |
8 附录:京外调研古籍的书目及馆藏地 |
9 个人简历 |
四、1981~1999年中医药戒毒文献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医国际化发展策略研究 ——基于国家距离视角的分析[D]. 蒋继彪.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8)
- [2]中医英译史梳理与存在问题研究[D]. 付明明.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6(08)
- [3]中医药临床研究方法与报告质量研究[D]. 马彬. 兰州大学, 2013(05)
- [4]基于SCIE的国际针灸热点及合作团队研究[D]. 焦宏官.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3(11)
- [5]阿片类药物依赖中药治法参数的数据挖掘研究[J]. 王静,罗健旭,徐平,裴明,张潮,虎力.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3(05)
- [6]阿片类药物依赖针灸治疗用穴规律的数据挖掘研究[J]. 王静,罗健旭,徐平,裴明,金瑜冰,张潮,虎力.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2(09)
- [7]阿片类药物依赖的针灸干预数据挖掘研究[J]. 王静,罗健旭,徐平,裴明,金瑜冰,张潮,虎力.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05)
- [8]穴位埋线对海洛因依赖大鼠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D]. 马光明. 新疆医科大学, 2010(05)
- [9]阿片类物质心瘾形成相关证候及神经生物学机制研究[D]. 宋月晗.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9(11)
- [10]清代鸦片烟毒与中医戒烟研究的历史考察[D]. 刘悦.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