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标准给老百姓一个安全的家

让标准给老百姓一个安全的家

一、让标准给百姓一个安全的家(论文文献综述)

于婷婷[1](2021)在《X省与S市社保经办机构管理服务能力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民生保障事业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人民群众对民生保障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其中,社会保险制度改革是我国改革事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维系整个改革事业顺利进行、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制度保障。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过程中,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发展到了关键时期。在未来一段时间,社会保险在社会治理中将持续发挥其重要作用。社会保险关乎基本民生改善和社会公平正义,是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体现。党的十六大将社会保障体制建设从经济体制改革的配套措施上升为保障、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报告中提到了教育、住房、社会保险等民生问题,但教育是阶段性的,住房是以家庭为单元的,而社会保险作为最直接的民生体现,从制度设计上贯穿人的一生:孕期的产前检查-新生儿、学生的医疗保障-职工医疗保障-退休待遇核发-工伤发生后的赔付-失业后的保险金给付-死亡后丧葬抚恤金发放-死亡职工供养亲属补助,给百姓提供最切身、可感受的保障和服务,社会保险“记录一生、保障一生、服务一生”,百姓生有所育、病有所医、伤有所助、老有所养、死有所恤。社会保险伴随人的一生,所以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社会保险是最大的民生。首先,本文站在当前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民生保障事业、加快政府转变职能的大背景下,介绍了本篇论文的选题意义。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承担着具体实施各项社会保险政策规定、落实各项社会保险制度“最后一公里”的职能,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与参保单位、参保群众的利益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直接影响到参保群众对社保制度和社保事业的满意度评判,影响到社会保险事业的完善和发展,关系到政府“转作风、解民忧”这一具体职能导向的转变。要落实政府进一步简证便民的工作要求,顺应打造服务型政府的目标,推动社保领域的改革责无旁贷。必须采用一揽子从顶层设计到系统建设、从人员配置到服务理念的全方位的改革手段,使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经办管理服务水平提升一个新台阶。其次,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和电子档案收集法等研究方法,对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管理服务能力建设开展现实研究。X省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实现了从无到有、从起步到完善的发展历程,X省社会保险工作取得了重大成效。但是随着改革步伐的纵深推进、经济转型的不断深化和社会保险事业的迅速发展,人民群众对社会保险公共服务的便捷化、个性化、多元化以及方便、快捷、高效的服务诉求越来越迫切,对社会保险经办服务的信息化、规范化、专业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X省现有的经办管理服务模式和服务效率已经不能适应中央“放、管、服”改革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对公共服务的新期盼,由此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已引起X省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在对先进省市社保经办管理机构管理服务模式的调研中发现,作为先进地区的S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其一贯到底的管理模式及便捷化、信息化、人性化的服务模式赢得了参保单位和参保群众较高的满意度,并作为先进经验被人社部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本文选择以X省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为研究对象,将S市作为对比分析目标,对目前X省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管理服务水平方面存在的不足和瓶颈予以概括总结。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文对比分析的两个对象中S市是副省级城市,S市市本级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S市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局与作为X省极具代表性的经办机构——X省社会保险局具有可类比分析的条件(X省社会保险局在经办层级上是特指X省省本级的经办机构),S市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局和X省社会保险局同属副厅级建制的一级社会保险经办单位,且在业务经办、管理权限、指导职能上具有同一级别的职能,虽在一些量化指标数据上不能完全一一对应比较,但在机构设置、信息系统建设、标准化建设、人力资源配置、便民服务举措等方面是可以借鉴参考的。通过制度梳理和运行情况研究发现,X省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在实践中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具体表现为:机构设置不统一,数量较多,增加了管理成本;五险分散经办,办理程序和标准不尽相同,服务效率较低;各地开发的信息系统标准各异,造成信息系统重复建设,也形成了信息壁垒,增加了信息共享和异地经办的难度;工作人员负荷大,人力资源没有得到科学有效配置等。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对X省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管理服务能力的提升造成掣肘,近几年机构本身的服务改革也是浅尝辄止,仍未起到较明显的改革效果,参保群众反映办理业务不畅的情况仍然存在。最后,笔者立足于X省省情,借鉴了S市的先进经验,对X省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管理服务能力提升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要从实际出发,加强顶层设计,整合经办机构资源;推广使用外包服务,强化信息系统建设;切实加强经办人员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训管理,科学配置人员数量;完善公共服务平台,推行标准化服务;利用多种信息化手段,推进服务下沉;调整优化现行的社保经办管理体制,建立起一套公平公正、科学高效、服务便捷的社会保险经办管理服务体系。

倪婷[2](2021)在《企业主导的易地搬迁移民新村治理困境及路径研究 ——以山西省阳高县古城镇D村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易地扶贫搬迁是解决“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问题的重要脱贫方式,是脱贫攻坚战中“五个一批”工程的内容之一。伴随着我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深入开展,易地搬迁移民新村数量不断增多,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研究易地搬迁移民新村的治理问题对于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绝大多数的易地搬迁移民新村和社区都是在政府的主导下进行建设和治理,但政府的资金和精力有限,完全依靠政府力量治理,易导致政府压力过大、后续资金不足,出现搬迁形式化、移民后续难以发展等问题。本文通过个案研究的方式,基于协同治理理论的研究视角,选取山西省大同市阳高县一个典型的企业主导的易地移民搬迁新村D村为研究对象,首先从D村的产生缘由、D村的房、D村的人和D村的治理主体四个方面进行了背景介绍,随后笔者重点对企业主导移民新村治理的过程进行了介绍,分别从集体经济、公共服务及公共文化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企业主导易地搬迁移民新村的治理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单凭企业自身的力量是不够的,随着治理过程的不断深入,遇到了许多困境。在制度建设方面,出现了管理机制二元化、财务制度不完善;在治理主体方面,缺乏党建引领、缺乏村民自治;在公共服务方面,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不均衡、配套资金不充足;在文化和心理方面,村民对新村的文化认同度低、心理认同感弱等。针对上述四个方面出现的困境,笔者也提出了相对应的治理路径,在制度体系方面,要完善移民属地管理制度、财务制度及资金配套;在治理主体方面要多元主体合作治理,加强党建引领和村民自治;在公共服务方面,要实现公共服务配套均衡化,建立资金保障机制;在文化方面,要提高村民的文化认同度,增强村民间的交流,提升心理认同感。希望通过对企业主导易地搬迁移民新村的治理研究,提出一些不同角度的治理思路,从而为不同类型的易地扶贫搬迁新村提供新的治理经验。

陈朝晖[3](2019)在《北宋汉藏茶马贸易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茶马贸易起源于唐,兴于宋。北宋时期,汉藏茶马贸易发展以熙宁七年(1074年)为界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熙宁七年(1074年)前,汉藏茶马贸易逐渐增多,但茶叶未成为易马主要物资,茶马贸易主要处于钱、绢市马阶段,汉藏茶马贸易多以榷场贸易与朝贡贸易为主;熙宁七年(1074年)后,宋朝实行榷茶博马政策,茶叶成为易马主要物资,茶马贸易成为一种制度,茶马贸易迅速发展、兴盛,以榷场贸易为主的茶马贸易成为汉藏经济交流的主要形式。北宋汉藏茶马贸易逐渐繁荣兴盛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首先,吐蕃自然地理条件决定吐蕃盛产马,不产茶,但需茶。北宋饮茶风俗的传播进一步刺激了吐蕃对茶叶的需求。其次,北宋茶叶生产大发展,尤其是四川茶叶生产的发展为汉藏茶马贸易奠定了物资基础。再次,北宋监牧不佳,对外市马需求较强。最后,宋与吐蕃特殊的政治军事联盟是茶马贸易发展的政治条件。

冷艳[4](2019)在《魏晋南北朝佛教与志怪小说研究》文中提出西汉末年佛教东传至汉地,东汉以后逐渐在社会上流行,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急剧发展。佛教东传,是外来文化同中国传统文化和观念进行全面接触的过程,既论战争斗,又逐渐调整融合。在相互交涉过程中,佛教观念广泛深入到思想文化、政治统治、经济发展等各领域,帝王皇室、士族文人、民众百姓等社会各阶层的生活都与之参差交会。随着佛典的大量翻译及广泛传播,其中带有较强文学性的佛经文学为宣教传法打开了方便之门,这导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趋向成熟繁荣的志怪小说在文学创作中深受佛教思想影响,出现了一批由佛教徒创作,意在弘扬佛教教义的小说,被称为“释氏辅教之书”。可以说,志怪小说进入鼎盛发展阶段与佛教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本文试图通过对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在发展特征、题材内容和观念主旨方面做以深入考察,分别归纳若干类型,予以分析,为这一时期的佛教与志怪小说的关系研究做进一步探索。论文由绪论和正文四章构成。绪论主要是探讨论文的写作目的和内容,对学术研究作简要回顾,确定本论文的研究方法和文本依据。第一章《魏晋南北朝佛教勃兴》,主要梳理魏晋南北朝佛教盛行若干特征以及佛典翻译过程,阐述佛教东传对社会各阶层的深刻影响。佛教东渐借玄学之力在中土发展,令大乘般若学一度成为显学,随着佛典翻译增多和对佛教思想进一步探索,涌现出各种学派,扩大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佛典翻译经历了从口述笔译到设立译场、从直译到意译再到两者兼用的发展过程,大量汉译佛典问世为佛教本土化提供了理论准备。佛典中具有文学意蕴和趣味的佛教文学推动了佛理阐发,促进了佛教观念传播。在这样的时代环境下,帝王皇室、士人文才、百姓民众自上而下地崇佛习法,佛教文化渗透至社会各阶层的精神思想和日常生活中,成为中土社会中重要组成部分。第二章《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考察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发展源头和表现特征,探究志怪小说吸纳佛教养分的原因。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是在上古神话传说、巫与鬼神等迷信思想以及先秦两汉志怪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并繁荣起来的。尽管中国古代对小说的评价一直不高,小说仅是史书之附庸,价值不大,处于文坛边缘,但在顽强的生长中,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峥嵘奇观,在小说数量、创作队伍、题材内容、艺术表现等方面呈现出全新的特点。究其原因,与佛教的哺育和滋养大有关系,创作者兼修儒释,佛教文学中丰富的佛经故事和真实的佛教信仰满足了志怪小说的发展需求,拓宽了中土文学视野,丰富了文学品类。第三章《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涉佛题材》,论析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涉佛题材。题材主要有佛经文学演绎、观世音应验、僧尼神通、佛教与中土思想碰撞融合等四种类型。梳理佛经文学演绎类志怪小说的题材渊源和流变情况,对其变异进行分析。进一步归纳分类后三类题材作品,逐类述之,以窥其与佛经之关联,阐述该类题材的现实意义。第四章《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释家精神》,论述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展现的释家精神世界,包括三世三界的时空观,因果轮回的报应观,灵魂不灭的地狱观。佛教有着一套与中国本土完全不同的时空观、人生观和道德观,以善恶因果、六道轮回为主体,这些观念在以志怪小说面目出现时,都在向民众传递劝善惩恶的主题,这些作品就成为魏晋南北朝佛教观念世俗化的重要传播渠道。佛教观念在积极渗透的同时也不断调整以适应中土文化,从而出现了一些反映释儒道思想杂糅的作品。

闫子越[5](2019)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陕西保长制度与群体研究》文中指出1933年底,伴随着保甲制度在陕西的正式实施,保长群体随之诞生。保长是保甲制度当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不仅负责着保甲制度的顺利实施,也寄托着政府对于整顿基层秩序的美好期望。随着陕西保甲制度的不断完善、发展,保长的选拔以及训练也从之前的杂乱无章逐渐走上正规化、有序化的道路。这一群体开始发挥他们应有的作用,并且在基层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全面抗战的爆发以及陕西作为西北大后方的重要地位使得保甲制度成为国民政府在基层发动人力物力的重要保障。作为保甲制度的衍生品,保长群体义不容辞,开始担负起越来越多的职责,作用愈发凸显。这一群体作为连接政府与民众之间的桥梁,在陕西的基层社会发挥出重要的作用。这其中,保长的职责涉及到了乡村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协助政府编查户口、征发赋税、兵源,同时维护基层治安,捉奸捕盗,在稳定乡村秩序方面也有所作为,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同时,在基层建设方面也为民众提供了服务,试图将国民政府关于管、教、养、卫的政策融入到乡村之中,重新建设乡村。然而,随着全面内战的爆发以及国民政府试图进一步加强对于乡村的控制,使得保长群体逐渐陷入到一个尴尬的境地之中。一方面,作为政府管理之下的基层公务执行者,保长需要配合政府,完成政府的政令从而维护政权的稳定,为国民政府发动内战提供所需要的人力、物力。另一方面,民国时期乡村经济脆弱,而抗日战争以及全面内战的爆发使得乡村经济更加艰难。战争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对于乡村如此无休止的掠夺,无疑会引起基层民众的不满以及愤怒。而民众的怒火往往是直接由保长这种基层干部来承担。这就使得保长在执行命令之时不得不三思而后行,基于对自身以及民众利益的维护,使得保长不能过分牺牲本保利益来满足政府的要求。所以保长在面对政府不合理的政令之时,又会与民众站在一起,维护地方利益。而拒绝执行政府的命令自然会引起政府的不满,这使保长陷身于民众与政府的夹缝之中,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这一切的根源是由于保甲制度而造成,抗战的结束并没有缓解这一切,国民政府在政治、军事、经济上的失败使得社会秩序动荡不安,保长的尴尬处境只能继续下去。随着国民政府1949年在大陆统治的终结,保甲制度在大陆土崩瓦解,宣告失败。而保长群体作为保甲制度的衍生品,其悲剧性似乎也成为必然。

刘倩倩[6](2019)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问题链设计研究》文中指出2017年新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颁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愈发受到重视。历史新课程改革及五大核心素养的提出,逐渐改变了历史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方式,更加强调以问题为引领,以师生共同探究为主导的教学方式。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探究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历史知识,形成个人对历史知识的看法。“问题”成为发展学生思维、提升思考能力的重要工具。学习从问题开始,问题与学习相伴。而问题链设计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效用。问题链设计不是教师提问题与学生回答的简单相加。相反,它是教师和学生围绕问题情境进行多维度、多角度和多层次的探索、学习和发现。与传统问题教学中的问题相比,问题链设计更加注重的是问题的整体性、目标性、逻辑性、适度性、实用性和启发性原则。问题链中问题的设计着重突出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强调历史教师的课堂把控能力。问题链设计有利于落实历史课程标准中关于学生能力培养方面的要求,创设高效活跃的历史课堂。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问题链设计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实地走访调查发现在当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多数教师会根据教材原有内容提出许多问题,将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进行情境化设计,对问题教学持肯定态度。但教师提出的问题之间逻辑性和层次性不强,颇具随意性,较难形成完整的问题链体系。其问题主要表现在历史教师问题链设计意识薄弱、问题链设计能力不足以及问题链运用效果不佳。调查显示,影响高中历史教师问题链设计的因素包括教师专业素质的差别、课堂生成的动态变化和学校检查的人为影响三大要素。高中历史教师应从把握历史课程标准、历史教科书、学生学情等方面分析、设计问题链。设计流程需先分析课标课本,把握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接着,整合组织教材内容,补充删减相关史料,设计教学问题链。最后将预先设计的问题链放置于真实的历史课堂中检验效果,依据课堂动态生成的教学效果改进问题链。依据课堂类型和教学环节的不同,将问题链划分为新课教学型和专题复习型问题链以及课堂导入型和课堂总结型问题链,并分别对四种类型问题链进行课堂实践研究,以期通过真实案例对高中历史教师采用问题链设计有一定的帮助。

朱丽[7](2019)在《清末新疆粮政研究(1884-1911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建省,自此新疆的行政建置与内地趋于统一。为维护稳定,迅速恢复新疆社会经济,解决粮食的相关问题成为了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因而在当时的形势下,清政府对粮食的管理依然没有放松。本文考察清末新疆建省到辛亥革命之前这一时期的粮政,力图描绘这一时期新疆粮政实施的基本情况,清晰勾勒此间新疆粮政实施中的相关问题,如对稳定粮食生产的土地、人口和渠道建设的管理问题、粮食的仓储和运输、征收和销售以及粮价等进行分析,以便进一步研究清末新疆粮政所取得的成绩和对当时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为当今加强新疆的边疆治理和促进新疆经济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阐述研究对象的界定、选题缘由及意义和学术史的回顾,对选题的情况作简要介绍。第二部分为清末新疆粮政的实施背景,阐述在当时的大背景下,全国其他地方的粮食管理是如何进行的,粮食机构是怎样正常运转的;清晰描述自清朝统一新疆到新疆建省之前的粮食状况,并介绍从新疆建省至清朝走向灭亡的这段历史时期粮食的管理状况。第三部分为清末新疆粮政实施中的相关问题,分别从稳定粮食生产、粮食的仓储和运输、粮食的征收和销售及粮食的价格等四个方面展开论述,即为了确保粮食的来源,须从粮食生产着手,对土地、人口和水源进行管理,以此保证粮食的供应,使救灾备荒、处理粮食分布的不平衡问题,都能得到有效解决;有效的均衡分配,可以优先考虑解决粮食的仓储和运输问题;在粮食的主要分配问题上,对田赋粮的征收和新出现的一种近代化的经济形势——粮食销售展开论述,探究新形势下的粮食分配问题,并对清末新疆的粮价进行分析。从这些方面入手,解决粮食的供应、均衡和分配等相关问题,并说明社会对粮价产生的重要影响。第四部分是对清末新疆粮政实施的评价,从取得的良好效果及影响和出现的问题及应对措施两个方面入手,分析粮政的实施对新疆产生的积极影响和对今天的借鉴作用。最后为结语,说明新疆建省之后的粮政管理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新疆经济的发展发挥的作用。总体而言,粮政的实施对完善清末新疆粮食管理的研究和对今天加强边疆治理以及促进新疆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张凤艳[8](2018)在《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农村食品安全政府监管问题研究》文中认为食品安全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让人民吃得放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产品和食品安全问题,是底线要求。农产品和食品安全,既是产出来的,也是管出来的,但归根到底是产出来的,要加强源头治理,健全监管体制,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的城乡分离的现状造成了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协调,其中,农村领域的食品安全监管,是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下最薄弱环节。本文主要研究农村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选取巴彦淖尔市临河区为例,同时结合巴彦淖尔市地域特征,提出了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农村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重点突出了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农村源头治理存在的问题,采用了个案研究法,文献研究法,走访调研法对农村食品安全监管进行了全面的研究,运用整体性治理、政府规制论理论依据分析农村食品安全监管,认为在完善政府监管体制和市场调节机制同时,更要将智慧政府监管、公众力量引入食品监管领域,作为政府和市场在食品安全监管中双失灵时的补充,同时,提出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结合HACCP、GAP、GMP管理规范,监管食品安全,加强源头监管,结合农业发达,农产品资源丰富,农产品加工业占比高,农村人口多,这个实际情况,建议加大农产品种植及加工、农村食品安全监管力度,这些也正是本文的积极意义。

胡为佳[9](2017)在《道路、生计与乡村韧性 ——对丽江九河乡社会经济变迁的人类学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要致富,先修路”的理念在中国社会深入人心,上至国家政府下至农民百姓,人们相信作为最基本和必要的物质条件,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使用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当今中国社会如火如茶地进行着道路的建设与升级改造工作,国家在作为西南边疆地区的云南省也大力规划高速路网,以期带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在这其中,大丽高速公路在丽江九河乡的修建使用成为了影响九河乡社会发展进程的一个“事件”。九河乡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一直是滇西北区域内的一大交通枢纽,作为“变化的驱动者”,对外道路的出现与升级在九河乡村社会发展变迁过程中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一条道路的建设与使用作为驱动地方社会经济变迁的外来力量,给地方社会内部带来的影响与改变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动态过程,与之相应,地方社会内部对变迁的适应也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在社会系统因道路的修建使用经历了平衡-失衡-再平衡的状态变化过程后,变迁依旧不会停止,而是会在平衡-失衡-再平衡的循环中一直继续。这一社会变迁历程则与社会韧性理论下社会系统的动态平衡过程相符合。同时,道路基础设施作为一项技术,除了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物质条件,背后还包含了更深层的象征意义。道路的修建和使用可能会在短期和微观层面对乡村地方社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给地方社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区隔。但从长期和宏观的角度而言,道路所具有的无限连接性能够将地方社会与外部社会更广泛深入地联系起来,这无疑能为地方社会发展变迁提供更多积极正面的作用。随着这些积极影响与正面作用的一步步凸显,以及社会系统内部韧性的不断提高,道路在短期和微观层面对地方社会带去的负面影响便有逐渐被消解的可能,区隔、不公平等现象也终会被连接和共享所取代。

宋欢[10](2017)在《主体、结构与工作机制:基于治理视角的乡镇精准扶贫问题研究 ——以C镇为例》文中提出我国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迫近,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尚有8000多万人,贫困问题仍是困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难题。面对严峻的贫困形势,党和政府在“治理”理念的引导下,重新审视以往的“粗放扶贫”方式,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精准扶贫”,并将其视为我国政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关于贫困治理的指导性思想。乡镇作为国家最基层的治理单元,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扶贫政策的贯彻落实,贫困人口生产生活状况的切实改善关键依赖于乡镇,依赖于乡镇精准扶贫工作的多元治理主体。因此,研究乡镇精准扶贫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以乡镇精准扶贫工作为着眼点,采用质性研究方法,选取位于偏远山区、隶属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C镇作为研究对象,进入现场对镇政府工作人员、驻村单位工作人员、村支两委成员、村民及相关企业人员进行深度访谈;并通过与村民的相处和日常交流,“察言观色”,从言行中深入观察和了解村内人员(包括村民、村干部、村内企业人员)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的情况及他们对精准扶贫工作的认识和看法。在此基础上,本文以治理理论为指导,着重分析了乡镇精准扶贫治理实践中的治理主体、治理结构及扶贫工作机制;并以此为前提,深入剖析了乡镇精准扶贫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同时,提出了改进乡镇精准扶贫工作的对策建议。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该部分对研究背景、研究意义、文献综述、相关概念等进行了梳理,阐明了本研究的时代背景,重点梳理了国内对贫困问题和扶贫工作的研究现状;指出了治理理论在乡镇精准扶贫问题研究中的适用性,说明了本文的分析框架;同时,对研究案例进行了简单描述,对本文的研究方法也进行了说明。第二部分:乡镇精准扶贫的治理主体与结构。该部分主要介绍了乡镇精准扶贫工作涉及的市政府、镇政府、驻村单位、企业、村支两委、村民等多元治理主体;在乡镇精准扶贫治理过程中,这些治理主体之间逐步形成了一种稳定的治理结构,即一种以乡镇为治理平台,以实现脱贫为目标,“县市统筹、乡镇引领、村支两委落实、各方参与”的乡镇精准扶贫治理结构。第三部分:乡镇精准扶贫工作机制。该部分在第二部分明确乡镇精准扶贫治理主体与治理结构的基础上,集中分析了乡镇精准扶贫工作机制。乡镇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分为精准识别机制、精准帮扶机制、精准管理机制、精准考核机制四个部分。从中可以看出,乡镇精准扶贫工作的不同治理主体在治理结构的规制下,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和功能,共同致力于脱贫目标。第四部分:乡镇精准扶贫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乡镇精准扶贫工作在取得成效的同时,也存在扶贫治理主体有待完善、扶贫治理结构需要再造、扶贫工作机制亟待优化等值得注意的问题。乡镇精准扶贫工作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严峻的贫困形势;极大的政治压力;不力的政策宣传、落实;不足的激励机制;“尴尬”的村支两委;“跟不上”的意识、素养;“难为”的资源、能力。第五部分:改进乡镇精准扶贫工作的对策建议。不同的治理主体要在转变理念、明确职能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上下联动与横向合作,资源互补,着力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大扶贫开发格局。首先,理念层面:乡镇精准扶贫工作的各治理主体必须明确共享理念,奉行服务理念,倡导创新理念。其次,结构层面:在乡镇精准扶贫过程中,必须明确多元化的扶贫治理主体;在此基础上,要有效建构各治理主体之间的网络关系,明确界定各治理主体的角色及相互关系,形成乡镇政府引领的多元参与治理网络。最后,操作层面:通过创新、完善相关制度,宣传、落实相关政策,提升党员、干部的素质和能力,吸引市场主体积极参与,重视发挥社会主体的作用,保持村支两委的独立性,引导贫困人口自力更生等手段,“多管齐下”,改进乡镇精准扶贫工作。第六部分:结语。该部分对本文的研究内容和观点做了一下整体性的概括和升华。

二、让标准给百姓一个安全的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让标准给百姓一个安全的家(论文提纲范文)

(1)X省与S市社保经办机构管理服务能力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
    1.1 基本概念界定
        1.1.1 经办机构
        1.1.2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管理服务
        1.1.3 社保经办机构管理服务能力
    1.2 理论基础
        1.2.1 新公共管理理论
        1.2.2 新公共服务理论
第二章 X省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管理服务现状
    2.1 定位和职能
    2.2 机构设置及经办人员结构
    2.3 业务经办规程演变和现状
    2.4 服务系统与信息平台的使用
        2.4.1 服务系统建设情况
        2.4.2 网上经办建设情况
第三章 S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先进经验分析
    3.1 S市特殊的政治与经济发展背景
    3.2 S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先进经验
        3.2.1 一贯到底的经办管理组织形式
        3.2.2 标准化、规范化社保经办新模式
        3.2.3 社会保险新信息业务经办系统的建成和完善
        3.2.4 便捷化政务服务理念
第四章 X省与S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对标研究和差距分析
    4.1 X省与S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对标研究
        4.1.1 社保标准化建设比较
        4.1.2 信息系统建设比较
        4.1.3 服务便捷化比较分析
    4.2 X省和S市社保经办机构管理服务能力差距原因分析
        4.2.1 分散的经办管理模式导致管理服务的低绩效水平
        4.2.2 专业型经办人员的短缺导致创新性和服务性不足
        4.2.3 社会保险信息化管理建设相较于经办规程滞后
        4.2.4 X省的政商环境较S市差距较大
第五章 X省社保经办机构管理服务能力提升对策
    5.1 加强顶层设计,推行“五险合一”社会保险经办管理模式势在必行
    5.2 推广使用外包服务,强化信息系统建设
    5.3 科学核编,强化经办队伍
    5.4 加大财政资金投入,推动社会保险自助服务下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2)企业主导的易地搬迁移民新村治理困境及路径研究 ——以山西省阳高县古城镇D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政策背景
        (二)现实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研究述评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五、研究理论依据
        (一)协同治理理论
        (二)国家社会理论
    六、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个案研究:企业主导的易地移民搬迁新村D村
    1.1 D村的产生
        1.1.1 历史缘由
        1.1.2 安置政策
    1.2 D村的房:新村建设与移民入住
        1.2.1 安置点建设
        1.2.2 基础设施建设
        1.2.3 组织建设规划
        1.2.4 抓阄分房入住
    1.3 D村的人:贫困人员集中
        1.3.1 高龄贫困人口集中
        1.3.2 特殊人群集中
    1.4 D村的治理主体:企业主导D村治理的缘由
        1.4.1 企业家渴望回馈家乡
        1.4.2 企业在当地有较大的影响力
        1.4.3 政府积极与企业合作
第二章 企业主导D村治理的过程
    2.1 集体经济
        2.1.1 新建扶贫产业,带动集体经济发展
        2.1.2 因地制宜,选用合适的经营模式
        2.1.3 整合零散资源,创造更高经济收益
    2.2 公共服务
        2.2.1 征求民意,开展公共事务治理
        2.2.2 专人负责,开展公共卫生治理
        2.2.3 有序规划,完善公共配套设施
    2.3 公共文化
        2.3.1 组织集体文化活动,调动村民积极性
        2.3.2 提供所需资金设备,充分支持集体活动
        2.3.3 针对不同类型人员,分类开展多种活动
    2.4 小结
第三章 企业主导的易地搬迁移民新村治理困境
    3.1 制度体系不健全
        3.1.1 移民双重管辖,管理机制二元化
        3.1.2 集体收益全部上交,财务制度不完善
    3.2 治理主体缺乏
        3.2.1 缺乏年轻人才和党建引领
        3.2.2 缺乏自治,村民积极性不高
    3.3 公共设施及资金缺乏
        3.3.1 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不均衡
        3.3.2 公共服务配套资金不充足
    3.4 文化与心理认同感弱化
        3.4.1 文化认同度低,身份转换滞后
        3.4.2 心理认同感弱,缺乏凝聚性
第四章 企业主导的易地搬迁移民新村治理路径
    4.1 完善制度体系
        4.1.1 完善移民属地管理制度
        4.1.2 完善财务制度及资金配套
    4.2 多元主体合作治理
        4.2.1 加强党建引领
        4.2.2 推动村民自治
    4.3 完善公共服务
        4.3.1 实现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均等化
        4.3.2 建立完善的资金保障机制
    4.4 提高文化与心理认同感
        4.4.1 做好移民文化建设,提高文化认同度
        4.4.2 增强互动,完善机制,提升心理认同感和凝聚力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3)北宋汉藏茶马贸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学术史回顾
        (一)茶马贸易研究
        (二)北宋汉藏茶马贸易研究
        (三)北宋汉藏茶马贸易中其他因素的具体研究
    三、研究目的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之处
第一章 唐代汉藏茶马贸易起源
    第一节 唐代汉藏茶马贸易起源
    第二节 唐代汉藏茶马贸易起源的原因
        一、“怀柔”民族政策为汉藏茶马贸易起源奠基了政治基础
        二、唐代茶叶生产大发展为汉藏茶马贸易起源奠定了物质基础
第二章 北宋汉藏茶马贸易发展
    第一节 熙宁七年(1074 年)前汉藏茶马贸易情况
        一、熙宁七年(1074 年)前汉藏榷场贸易情况及特点分析
        二、熙宁七年(1074 年)前汉藏朝贡贸易情况及特点分析
    第二节 熙宁七年(1074 年)后汉藏茶马贸易情况
        一、建立茶马贸易体制
        二、熙宁七年(1074 年)后汉藏榷场贸易情况
        三、熙宁七年(1074 年)后汉藏榷场贸易特点分析
第三章 北宋汉藏茶马贸易发展原因
    第一节 吐蕃自然地理环境与茶叶需求
        一、吐蕃自然地理环境不宜产茶
        二、饮茶风俗的形成进一步刺激了吐蕃对茶叶的需求
    第二节 北宋茶叶生产大发展
        一、四川农业地理环境适合茶树种植
        二、北宋四川茶叶生产大发展
    第三节 北宋监牧不佳
        一、宋仁宗以前监牧效果不佳
        二、宋仁宗以后监牧养马进一步衰落
    第四节 宋蕃联盟抗夏为汉藏茶马贸易发展奠定了政治基础
        一、宋与辽、夏政治关系及马匹贸易情况
        二、宋蕃联盟抗夏是茶马贸易发展的政治基础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魏晋南北朝佛教与志怪小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现状
    二、研究目标及内容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魏晋南北朝佛教勃兴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佛教的基本特征
        一、玄佛交融
        二、般若学盛行
        三、学派林立
    第二节 佛典翻译与佛教文学
        一、佛典翻译:中外文化碰撞与交融
        二、佛教文学:方便传法与文学价值
    第三节 社会各阶层对佛教的容受
        一、帝王的支持与倡导
        二、士人深厚的佛学修养
        三、广泛的民间佛教信仰
第二章 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
    第一节 志怪小说流变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溯源
        一、上古神话传说
        二、巫与鬼神文化
        三、先秦两汉志怪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总体特征
        一、参与创作人员庞大
        二、题材广泛,内容庞杂
        三、艺术表现力增强
    第四节 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吸纳佛教养分探因
        一、创作者思想融通,内外兼修
        二、志怪小说的叙事需求
        三、志怪小说的真实性需求与读者的现实需求不谋而合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涉佛题材
    第一节 佛教文学演绎
        一、“鹦鹉灭火”类型
        二、“吐壶”类型
        三、解体复原类型
    第二节 观世音应验题材
        一、佛经中的观音信仰
        二、志怪小说中观世音应验主题表现
    第三节 僧尼神通题材
        一、僧尼神通的类型
        二、神通现象的社会认同和佛法信仰的精神支撑
    第四节 佛教与中土思想碰撞融合题材
        一、佛与巫的互动
        二、佛与道的交涉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释家精神
    第一节 三世三界的时空观
        一、三世十方的宇宙时空
        二、大千世界与三界六道
        三、志怪小说的幻境时空
    第二节 因果轮回的报应观
        一、中土传统的果报观
        二、佛家的因果轮回报应观
        三、志怪小说中的善恶因果报应
    第三节 灵魂不灭的地狱观
        一、佛法东渐前的中土幽冥世界
        二、佛教恶行报应的地狱观
        三、佛教地狱观的中土化演变
        四、志怪小说中的地狱生死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5)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陕西保长制度与群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创新之处
第一章 陕西省保甲制度的推行
    第一节 保甲制度的历史发展
    第二节 陕西保甲制度概况
第二章 保长的选拔及训练
    第一节 保长的选举资格
    第二节 保长的产生
    第三节 保长的训练
第三章 保长的职能
    第一节 清查户口,编组保甲
    第二节 征税与征丁
    第三节 维护地方秩序
    第四节 其他职责
第四章 保长的群体分析
    第一节 保长的规模与性别
    第二节 保长的年龄与籍贯
    第三节 保长文化程度及社会成分
    第四节 保长的待遇、抚恤及奖惩
    第五节 保长的辞职
第五章 两难的处境
    第一节 保长的地位
    第二节 保长与政府
    第三节 保长与民众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高中历史课堂教学问题链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五、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问题链设计概述
    第一节 问题链设计的含义
    第二节 问题链设计的特征
        一、整体性
        二、目标性
        三、逻辑性
        四、适度性
        五、实用性
        六、启发性
    第三节 问题链设计的类型
        一、按不同课堂类型分
        二、按不同教学环节分
    第四节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问题链设计的意义
        一、激发学史兴趣
        二、引起思考热潮
        三、提升专业技能
        四、促进教师成长
        五、创设高效课堂
第二章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问题链设计现状分析
    第一节 高中历史课堂问题链设计调查
        一、调查目的及对象
        二、调查过程及方法
        三、调查信度与效度
        四、调查数据及分析
    第二节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问题链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问题链设计意识薄弱
        二、问题链设计能力不足
        三、问题链运用效果不佳
    第三节 高中历史课堂问题链设计的影响因素
        一、教师专业素质的差别
        二、课堂生成的动态变化
        三、学校检查的人为影响
第三章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问题链设计要求
    第一节 问题链设计的原则
        一、遵循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规定
        二、依据高中历史教科书知识体系
        三、符合高中学生现有的学情状况
    第二节 问题链设计的流程
        一、分析课标课本,把握重难点
        二、整合教材内容,设计问题链
        三、深入历史课堂,检验问题链
    第三节 问题链设计的方法
        一、适用新课教学型
        二、适用专题复习型
        三、适用课堂导入型
        四、适用课堂总结型
第四章 高中历史《甲午中日战争》问题链设计案例实践
    第一节 《甲午中日战争》课堂问题链设计
    第二节 《甲午中日战争》课堂问题链教学实录
        一、第一次问题链教学实录及反思
        二、第二次问题链教学实录及反思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清末新疆粮政研究(1884-1911年)(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对象的界定
    1.2 选题缘由及意义
    1.3 学术史回顾
        1.3.1 关于清代新疆粮政研究的论文
        1.3.2 关于清代新疆粮政研究的着作
        1.3.3 清末新疆粮政研究的不足
2 清末新疆粮政的实施背景
    2.1 清末全国粮政的基本情况
        2.1.1 粮食机构和官员的设置
        2.1.2 各地粮食问题的解决
    2.2 清末新疆建省前后的粮食管理
        2.2.1 新疆建省之前的粮食管理
        2.2.2 新疆建省之后的粮食管理
3 清末新疆粮政实施中的相关问题
    3.1 粮食的生产管理
        3.1.1 大力开发土地
        3.1.2 发挥人口作用
        3.1.3 加强渠道建设
    3.2 粮食的仓储与运输
        3.2.1 仓储与粮食保存
        3.2.2 运输与粮食补充
    3.3 粮食的征收和销售
        3.3.1 田赋征收的主要形式——田赋粮的征收
        3.3.2 近代化的经济参与——粮食的销售
    3.4 粮食的价格
        3.4.1 清末新疆粮价的波动与特点
        3.4.2 影响清末新疆粮价的主要因素
4 清末新疆粮政述评
    4.1 清末新疆粮政实施取得的效果及影响
        4.1.1 健全了粮政体系
        4.1.2 形成了良好的粮价调控能力
        4.1.3 对民国初年的影响
    4.2 清末新疆粮政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和应对措施
        4.2.1 具体困难与政策的及时调整
        4.2.2 地方官吏中饱私囊和清政府的治理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8)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农村食品安全政府监管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综述
        2.国内研究综述
    (三)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研究内容
        2.研究方法
    (四)创新及不足之处
        1.创新之处
        2.不足之处
一、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分析
    (一)概念界定
        1.食品安全
        2.政府监管
        3.农村食品安全政府监管
    (二)理论依据
        1.整体性治理理论
        2.政府规制理论
    (三)加强农村食品安全监管的必要性
        1.农村是食品安全源头
        2.农村食品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淡薄
        3.农村食品经营主体素质不高
二、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农村食品安全监管的现状
    (一)农村食品安全政府监管主体及职责
    (二)调研政府对农村食品加工、销售环节际监管情况
    (三)调研对农产品农药投入使用监管情况
    (四)农村食品安全政府监管难点
        1.农村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小、多
        2.农村食品安全政府监管任务重
三、临河区农村食品安全监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临河区农村食品安全监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尚未实现农村食品安全的全程监管
        2.基层监管部门执法不力
        3.农村食品安全监管检验检测能力低
        4.食品安全源头监管薄弱
        5.农村食品安全监管未形成社会共治局面
    (二)临河区农村食品安全监管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组织结构不合理
        2.政府财政投入及资源配置不足
        3.“四小”场所、“网络销售”监管不到位
        4.食品安全源头监管力量不足
        5.食品安全监管未建立公众参与的外部伙伴关系
四、杭州余杭区可借鉴的食品安全监管经验与启示
    (一)可借鉴的食品安全监管经验
        1.农业投入品监管
        2.严格食品市场准入
        3.开创大数据智慧化监管新模式
    (二)借鉴杭州余杭区食品安全监管的启示
五、完善巴彦淖尔市临河区政府食品安全监管的对策
    (一)优化食品安全监管体制
        1.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推进“大部制改革”进程
        2.完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间的统筹协作机制
    (二)强化基层监管部门执法能力
        1.合理配置资源
        2.建立考核激励制度,强化行政问责制
        3.完善农村“四小”场所、“网络销售”食品安全监管体制
    (三)加强食品安全检测能力
        1.整合资源
        2.强化农村食品安全检测机构
    (四)加强食品安全源头治理监管
        1.加大农村食品安全的宣传普及力度
        2.建立农畜产品质量监管体制
        3.要求企业实行HACCP、GAP、GMP管理规范
        4.建立农畜产品安全溯源制度建设
    (五)倡导大众参与,建立共同监管的伙伴关系
        1.构建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格局
        2.强化农村食品经营主体责任意识
        3.完善食品安全监管激励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9)道路、生计与乡村韧性 ——对丽江九河乡社会经济变迁的人类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相关的研究综述
        一、路学与路的人类学研究
        二、道路带来的外部影响与内部调适
        三、比较研究与过程-事件研究
        四、社会韧性的相关研究
    第三节 田野点概况
        一、九河乡地理区位
        二、九河乡的人口与生计
        三、九河乡道路发展历程与现状
        四、九河乡新文一村概况
    第四节 研究过程及方法概述
第一章 “老路上”的九河乡
    第一节 九河乡的“老路”
        一、国道修建之前九河乡的道路变迁
        二、国道G214线的修建
    第二节 “老路”时期九河乡的“内-外”互动
        一、新中国成立前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
        三、改革开放之后
    第三节 国道时期九河乡的生计
        一、传统农业生产活动
        二、道畔经营
        三、经济作物的引进和外出务工的兴起
    小结
第二章 大丽高速公路修建过程中的九河乡
    第一节 多重视角下的大丽高速
        一、国家的意志:综合的考量
        二、地方政府的视角与工作
        三、村民的预期
    第二节 修路引发的纠纷与遗留问题
        一、征地补偿与土地再分配
        二、自然生态破坏
    第三节 修建过程中九河乡的“内—外”互动
        一、提供服务
        二、直接参与
        三、矛盾冲突与互惠互利
    小结
第三章 “新路边”的九河乡
    第一节 土地问题引发的生计变迁
        一、征地引发的社会忧虑
        二、高速公路相关的职业
        三、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第二节 道路交通格局的重塑
        一、高速公路带来的“区隔”
        二、道畔经营格局的重构
        三、高速公路带来的“连接”
    第三节 地方政府的规划与引导
    小结
第四章 社会经济变迁中的韧性与相关思考
    第一节 韧性视阈下的九河社会经济变迁
    第二节 道路相关的理论思考与现实问题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一、着作
    二、期刊论文
    三、学位论文
    四、其他
致谢

(10)主体、结构与工作机制:基于治理视角的乡镇精准扶贫问题研究 ——以C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粗放扶贫”方面
        1.3.2 “精准扶贫”方面
        1.3.3 已有研究理论
        1.3.4 文献评述
    1.4 基本概念界定
        1.4.1 扶贫治理主体与扶贫治理结构
        1.4.2 机制与工作机制
        1.4.3 精准扶贫及精准扶贫工作机制
    1.5 理论工具与分析框架
        1.5.1 理论工具
        1.5.2 分析框架
    1.6 研究对象与案例介绍
        1.6.1 研究对象
        1.6.2 案例介绍
    1.7 研究内容与方法
        1.7.1 研究内容
        1.7.2 研究方法
    1.8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1.8.1 创新点
        1.8.2 不足
2 乡镇精准扶贫的治理主体与结构
    2.1 治理主体
    2.2 治理结构
3 乡镇精准扶贫工作机制
    3.1 精准识别机制
    3.2 精准帮扶机制
        3.2.1 党员干部结对帮扶机制
        3.2.2 市场主体参与帮带机制
        3.2.3 社会力量关爱帮助机制
    3.3 精准管理机制
    3.4 精准考核机制
    3.5 本章小结
4 乡镇精准扶贫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4.1 存在的问题
        4.1.1 扶贫治理主体有待完善
        4.1.2 扶贫治理结构需要再造
        4.1.3 扶贫工作机制亟待优化
    4.2 原因分析
        4.2.1 严峻的贫困形势
        4.2.2 极大的政治压力
        4.2.3 不力的政策宣传、落实
        4.2.4 不足的激励机制
        4.2.5 “尴尬”的村支两委
        4.2.6 “跟不上”的意识、素养
        4.2.7 “难为”的资源、能力
5 改进乡镇精准扶贫工作的对策建议
    5.1 理念层面:共享、服务、创新的治理理念
        5.1.1 明确共享理念
        5.1.2 奉行服务理念
        5.1.3 倡导创新理念
    5.2 结构层面:乡镇政府引领的多元参与治理网络
        5.2.1 明确多元化治理主体
        5.2.2 构建多元参与的网络治理结构
    5.3 操作层面:“多管齐下”的改进路径
        5.3.1 创新、完善相关制度
        5.3.2 宣传、落实相关政策
        5.3.3 提升党员、干部的素质和能力
        5.3.4 吸引市场主体积极参与
        5.3.5 重视、发挥社会主体的作用
        5.3.6 保持村支两委的独立性
        5.3.7 引导贫困人口自力更生
6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访谈提纲
    附录2: 访谈记录
致谢

四、让标准给百姓一个安全的家(论文参考文献)

  • [1]X省与S市社保经办机构管理服务能力对比研究[D]. 于婷婷. 山西大学, 2021
  • [2]企业主导的易地搬迁移民新村治理困境及路径研究 ——以山西省阳高县古城镇D村为例[D]. 倪婷. 山西大学, 2021
  • [3]北宋汉藏茶马贸易研究[D]. 陈朝晖.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4]魏晋南北朝佛教与志怪小说研究[D]. 冷艳. 吉林大学, 2019(10)
  • [5]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陕西保长制度与群体研究[D]. 闫子越.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6)
  • [6]高中历史课堂教学问题链设计研究[D]. 刘倩倩. 扬州大学, 2019(02)
  • [7]清末新疆粮政研究(1884-1911年)[D]. 朱丽. 新疆师范大学, 2019(05)
  • [8]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农村食品安全政府监管问题研究[D]. 张凤艳. 内蒙古大学, 2018(01)
  • [9]道路、生计与乡村韧性 ——对丽江九河乡社会经济变迁的人类学研究[D]. 胡为佳. 云南大学, 2017(05)
  • [10]主体、结构与工作机制:基于治理视角的乡镇精准扶贫问题研究 ——以C镇为例[D]. 宋欢.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5)

标签:;  ;  ;  ;  ;  

让标准给老百姓一个安全的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