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谈“阻拒性”话语的运用(论文文献综述)
霍文博[1](2020)在《“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人类始终都在探索世界的过程中追求着一种更为简约的表达方式,不论是在具有物理属性的场景语境里,还是在网络这样的虚拟空间中。同理,对于“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的研究也不会是一个例外。本文所研究的“热门·电竞”微博语篇是就狭义上微博所提供的优选服务产品“热门微博”中的“电竞”版块内容而言的。它是虚拟空间里的交际语言单位,是在微博“热门·电竞”版块中使用着的言语产品。“热门·电竞”微博语篇是博主的言语行为方式从现实世界的场景语境迁入到网络这样的虚拟空间后形成的具象化产物,是一种自然流变的话语存在状态。“电竞”的娱乐性特质能够直接影响到博主所采用的信息编码形式,决定着“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的语用特征以及语体特征。在生成性上,“热门·电竞”微博语篇是一种线性材料的组合,是大于句子的连续话语;在信息性上,是一个相对完整的语义建构体;在功能性上,是言语交际与沟通的符号记录。本文以语篇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和社会交际语言学的相关理论为指导,对发布在微博平台“热门·电竞”版块上的语篇进行了梳理与探究,旨在说明“热门·电竞”微博语篇是博主(内容作者)发布在“热门微博”中“电竞”版块上的有关“电竞”信息的一系列连续话段或句子构成的语言整体。在信息编码方面,它是一个形式衔接、语义连贯的交际语言单位。其类型主要有结构类型和文体类型。结构类型探究“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的构成要素“正文”“标题”“补充信息”“信息来源”“话题分类”的组合方式以及博主与浏览用户的语言互动情形,包括单独型语篇和组合型语篇。文体类型关注博主发布“电竞”信息的文本形式,有告启类、新闻类、评价类和混合类之别。在语篇功能方面,“热门·电竞”微博语篇既是互动式的娱乐媒介,又是多模态的“电竞”信息载体,还是共享型的“电竞”营销工具。这其中,娱乐媒介是其基本功能。“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的词语特征主要是通过语法词、增义词、词语模、汉字谐音词以及字母缩略语等形式体现出来的。在句法特征方面,被动句和同体过度能够显现出“电竞”赛事活动的竞技色彩。前者是语篇适应“电竞”赛事气氛由主动态转换为被动态的句法表征,后者则是娱乐性、主观情态性在句法上的形象体现。在语篇的组合方式上,“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的衔接有回指、时空衔接和逻辑衔接这三种形式。回指包括名词回指、代词回指和零形回指。时空衔接包括时间衔接和空间衔接。逻辑衔接有的是双向关系,具体指并列关系和递进关系;有的则是单向关系,包括说明关系、因果关系和目的关系。在连贯方面,“热门·电竞”微博语篇话题链带有“节点”标识,“节点”的分布能够显现语篇的连贯性。主位推进是“热门·电竞”微博语篇连贯的手段之一,分为一致型推进模式和派生型推进模式。此外,语篇的连贯性还可以通过语气的层递性显现出来。在语用特性方面,互文性、主观情态性是“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的基本语用特性,阻拒性则是其特殊属性。在互文性当中,本文重点讨论了内部语篇和内部语篇、内部语篇和外部语篇在互文上的各种关联,得出了显性互文和隐性互文的分类标准。在互文的表现形式方面,主要有“借”“省”“增”“仿”“译”五种。此外,元话语和互文链也是语篇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观情态性的达成手段有语法手段和语义独立片段。语法手段是网络语言在“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的具体体现,主要有同体过度、句末点号使用和副语言表义。在“热门·电竞”微博语篇里,语义独立片段主要有交待式、凸显式、入话式。它们是主观情态性最重要的表达手段。阻拒性是“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编码技巧的体现方式,其重点是“电竞”词语的陌生化以及“电竞”语言表达式的复杂化。通过考察发现,“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的语体是“电竞”语体,是一种专门用于表述“电竞”内容的语体。在语篇中可用于表征“电竞”语体的手段主要是词语的使用,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电竞”术语和“电竞”用语,而作为补充的则是网络语言。“电竞”语体的特征包括“电竞”术语和“电竞”用语的统一、义项动态赋予以及语篇多元派生等。这些特征是语体渗透的产物。在“电竞”语体渗透的指向上存在着由内向外和由外向内的路径差别,进而区分出外指型渗透与内指型渗透两种类型。不论是哪种类型的语体渗透,其过程和结果都能显现“电竞”语体高度的包容性。总之,“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研究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我们希望实际探究得出的结论既可以清晰地阐释“热门·电竞”微博语篇在语言组织方面的特点,还能够对“电竞”产业的用语规范和普及传播进行理论上的铺陈。
钟景就[2](2020)在《晚清《申报》刊载小说研究(1907-1911)》文中指出《申报》在1872年创刊初期曾尝试刊登小说,但不久便停刊了,直到1907年才再次刊登小说。自1907年复刊小说以来,1907年至1911年间《申报》刊载了大量的创作小说和翻译小说。长篇创作小说在主旨上以批判官场、揭露政治黑暗较为多见,在体式上可分为章回体小说和非章回体小说。章回体小说中的《自由女》《绣衣盗》等作品虽用传统的通俗小说体式但有一些新的变化,具有创新性。非章回体小说中的《滑稽生》《缦卿小传》等作品尝试用现代小说模式进行创作,具有现代性意识。短篇创作小说主要以唤醒国民为目的,重视小说对时事的及时反映,同时也描摹社会风俗、民生百态,题材广泛,严肃性与趣味性并存。《申报》上刊载的翻译小说主要译自欧美国家,且多为侦探小说和言情小说,整体特色较为鲜明。翻译小说的作者和译者大多难以确认身份,张春帆是可确认身份的译者中较有名气的一位。张春帆译作的发现有利于加深对张春帆的认识。《申报》短篇翻译小说中不乏意译自莎士比亚戏剧作品、童话故事等世界名着中的篇章。1907年至1911年间《申报》刊载的小说作品,是晚清时期报刊小说的缩影,影响着晚清小说生态,促进了我国近代小说的发展。
郭紫莹[3](2020)在《2018年新诗期刊研究论文索引》文中研究说明*本索引收录2018年新诗期刊研究论文目录。*索引按月份分组,组内按篇名音序排列。*每个条目所列内容及格式为:篇名,作者,刊物名,期数,页码。*个别文章在发表时文字或标点不甚规范或有错误,但为了与发表时的原貌一致,不做修改。一月1.《"绘画美"诗论回望及近年来诗坛审丑化逆流批判——从"余秀华热"的白话新诗返祖病症说开去》,姬志海,《中外诗歌研究》,2018年第1期,第36—38页。
宋晨阳[4](2020)在《刘呐鸥文学译介活动研究》文中认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刘呐鸥既是作家,又是翻译者,还是出版商人。刘呐鸥的翻译和创作对新感觉派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显着的影响。作为翻译者,他译介了多个国家的文学作品尤其是日本和法国的现代主义文学;作为一个作家,他的翻译作品又深深地与他的创作结合在一起,两者相互交融;作为文学出版商人,他发挥了翻译活动“赞助人”的角色,对新感觉派翻译活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论文第一章从刘呐鸥的文学译介入手展开分析。刘呐鸥翻译的许多作品都具有启迪性和开拓性,表现了刘呐鸥对翻译作品选材的独特性。从刘呐鸥的翻译作品中也可以窥见他独有的翻译特点。刘呐鸥在文学译介作品中对传统“信达雅”的翻译策略的创新,为中国文学界开创了“刘呐鸥式”的译介方式。首先,刘呐鸥的翻译作品投射了他对当时政治形势的关注性。其次,刘呐鸥的翻译作品的融合了电影拍摄技巧。此外,刘呐鸥的翻译作品也体现了他对新艺术形式的探索和实验。论文第二章,笔者将结合刘呐鸥的全部翻译作品,包括诗歌和文学理论等来对刘呐鸥的翻译和创作全过程展开详尽的分析。一方面,笔者将以刘呐鸥同一时期的翻译小说《色情文化》与短篇小说创作《风景》为例,详细分析刘呐鸥的翻译对其小说创作的影响。从两部作品的比较中,笔者认为刘呐鸥在进行文学翻译实践的同时,借鉴了日本新感觉文学在题材、风格、语言等方面的特点,并将这种特色融入自己的文学创作活动中去,进而形成了他独特的创作风格,另一方面,刘呐鸥的文学创作又反过来启发着刘呐鸥的翻译,提高了刘呐鸥的翻译水平。可以说两者呈现一种双向互动的态势。最后,刘呐鸥作为中国新感觉派的其中一员,他在集结同人、创办刊物等事务中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笔者拟论述刘呐鸥在新感觉派的翻译活动中发挥的特殊“赞助人”的独特影响。拟从新感觉派翻译活动“赞助人”身份的确立,刘呐鸥对翻译活动所发挥的作用以及刘呐鸥作为翻译活动“赞助人”的局限性这三方面阐释他在这一翻译活动中的作用、贡献和缺失。
瞿小庆[5](2020)在《影视剧对初中小说阅读教学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影视在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中一直汲取着小说的艺术营养,小说影响着影视的同时也被其所改造,形成了新的文本形态——影视化小说。且理论家普遍认为小说与影视艺术均属于叙事艺术,只是两者的表达方式不同,小说是一种语言艺术,主要按照一定的规律对语言符号进行排序组合,而影视则是通过影像符号进行叙事。然则不同的叙事方式也使人们的接受方式发生改变,文字阅读是小说传统的接受方式,“图像化时代”的到来,为人们增加了一种新的接受方式——视听感知。所谓视听感知,就是镜头、光影、色彩、声音诸因素直接作用观众感官的过程。由此,小说阅读进入了文字阅读与视听感知的“共读”时代。基于此,本文主要研究影视剧对初中小说阅读教学的影响以及策略的实施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讨论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代学生的要求,“图像化时代”的到来,各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学生的课堂之中,并介绍了影视与小说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重点探究了影视与小说阅读教学的研究现状与研究意义。第二部分重点讨论了影视剧影响初中小说阅读教学的理论依据,主要有针对影视的叙事性、镜头性及视听性进行讨论。叙事性主要探讨了文学叙事与影像叙事中的叙述话语、叙述视角以及叙述结构;镜头性中交代了镜头画面对形象空间的展现、特写镜头对人物的塑造以及运动镜头对叙事的发展;最后的视听性介绍了色彩、光影、声音等因素在小说阅读教学中的影响。第三部分则是调查了影视剧与初中小说阅读教学影响的现状,主要通过教师与学生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影视剧对学生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大部分教师认为在小说阅读教学中使用影视对学生是有利有弊的。第四部分主要叙述了影视剧在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中产生的影响,分别从正面影响与负面影响这两方面进行讲述。第五部分则是针对影视剧在初中小说阅读教学中产生的负面影响,提出了一些相应的解决策略,并根据这些策略展示具体实施方式。
袁翼[6](2020)在《新媒体时代体育解说“反常合道”的语言应用》文中研究表明语言应用之中的“反常合道”,“反常”以“合道”为前提,“合道”求“反常”为生新,两方面相辅相成,在审美表现上往往能深入一层,入奇入神,引起强烈的审美心理趋向。随着移动收看、直播平台的渗入,各大新媒体平台的迅速发展,体育节目度过电视繁荣期,开始进入新媒体阶段。经历了版权争夺战后,新浪体育、乐视体育衰败,腾讯、优酷等新兴体育平台兴盛。各赛事解说跟随版权的动荡几经辗转,证明了体育赛事离不开优秀解说员。科技的进步,为观众带去了信息的快捷和观看的便利,也为体育解说带来了新的语言环境。对立场的把控、专业性的拿捏等提出新要求。体育节目解说语言在涉及技战术、场下花絮的同时,更要避免呆板模式化。这需要解说员具备一种“反常合道”的语言建构,在表达上别出心裁,令受众感受奇特又不脱离比赛。在此形势下,传统的体育解说语言悄然发生变化。体育解说要求更多的现场感和形象性,新媒体时代的体育解说员的语言引入更多的形象化、陌生化词语,通过比赛中客观事实发散联想,运用潮流新词,使新媒体受众在获得资讯的同时得到更多语言中的享受,做到“反常合道”。本文主要通过各种体育解说实例,从“反常合道”的界定、语言特点、体育界说中的反常合道、反常合道语言的构建几方面展开论述,分别从偏离、模糊、潜性语言等方面分析新媒体时代体育解说“反常合道”的语言应用。
李丹丹[7](2018)在《身份·性别·叙事 ——文化诗学视域中的《红楼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毫无疑问,《红楼梦》是一部大书,200多年,卷帙浩繁的各类研究,已经成功的推动“红学”以学科之名跻身20世纪三大显学行列。本论题采用文化诗学的研究方法,试图建立一种跨学科的超越红学内、外部研究的新理论范式,本论题首先将《红楼梦》视为特定历史语境中各种社会文化因素、性别意识、思想价值流通、交汇、融合、辩论的张力场,在这个张力场中,家族意识与虚构话语共生,父权规范与性别反抗并举,对伦理秩序的眷恋和反抗共在,儒家正统意识与异己边缘话语交错,价值认同危机与救赎意识并存,使文本呈现出各种文化结构因子与不同思想价值取向之间的交错扭结和相互牵制。概括地说,在这个文本构成的张力场中,一边是来自社会现实语境固化的规范性力量,一边是曹雪芹试图拒绝、对抗并完成救赎的本真性力量。这两种力量具体呈现为男性/女儿、现实/理想、污浊/真纯、礼/情(欲)、儒/道、虚无/存在等方面的对抗,小说一方面展开了这种反抗,但更重要的是呈现了这些力量之间的争斗、拉锯与妥协。这反映了曹雪芹在各种价值规范之间的挣扎和徘徊,而此正是其身份认同危机的表现。故而,本论题选择“身份认同”的视角切入,一方面是纵向的贯穿,试图用“身份认同”统领上述各个话题,使之在“身份”的问题上呈现一定的统一性;另一方面是横向的追问,旨在具体考察曹雪芹如何体感上述互相矛盾的重重“意义”/“价值”?如何在各种相互冲突的力量中确定自我的“身份”和“立场”?并继续追问为何《红楼梦》能够容纳多重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这些价值取向又为何能同时并存于精细繁复的叙述之中?其对于繁复多样的叙事策略的调用,是否源自于他对各种身份价值选择的犹疑和徘徊?同时,小说文本显现出来的多重复调特征(包括美学与价值)是否也正来自于曹雪芹在各种身份立场之间保持的张力?本论题正文除绪论外分为四章。绪论部分,主要从学界关于“何为红学、红学为何”的论争和红学当前纷繁复杂的学术场域现状出发,清理不同论争话语背后的理论立场和思维模式,具体阐释“身份认同”问题如何卷入红学的语境、作者、文本与意义阐释之综合研究中,进而提出并阐释在红学中启用新方法论(文化诗学的研究范式)的必要性、可行性,介绍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并对本论文的选题意义、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进行阐释。第一章:从文化身份认同的角度,重点考察曹雪芹满汉的双重身份(既是贵族世家又是包衣仆人)和曹家在清代政治上的独特恩宠/失宠的兴衰经历,如何构成曹雪芹创伤心理的来源和书写的动机。另外,家族史实在文本中的进入,如何造成了《红楼梦》研究中独特的文学、历史(自传说)分殊对立的研究立场?从小说虚构理论的视角来看,自传说为何不能成立?又该如何认识《红楼梦》作为小说虚构的本质?虚构叙事的技巧是如何将具有自传性的经验转化为普遍性的经验?从自传说向自传性小说的生成是否可能?以及如何可能?第二章:从性别身份的视角来考察曹雪芹如何调用各种性别配置和符号来安排和展示清代的性别规则。在《红楼梦》中,性别不仅仅是一种区分生物性男女的简单范畴,而是作为一种文化想象的符号,一种展示性别特权的方式,一种“纯洁”美学的修辞,一种对伦理秩序的颠覆力量,以及一种对明清“情欲”叙事传统的承接方式而存在。本章也将从这几个方面来具体清理《红楼梦》对性别话语以及性别认同的复杂呈现。一方面展示微妙的性别配置如何成为作者型塑小说文本结构、主题内容和情欲复杂的诸多技巧之一?另一方面也考察小说中所用的多重性别符码同伦理秩序的建构/颠覆之间有何复杂关联?第三章:从思想价值认同方面,也即是将《红楼梦》放置在清中叶儒、佛、道文化的发展脉络中,一方面清理儒学发展至理学,原本具有思想活力的儒家文化如何陷入僵化的危机,曹雪芹对待儒家的矛盾态度,是否形象的反映了清初儒学内部从程朱理学开始的内在性裂变?另一方面清理儒学的制度化与皇权的高涨造成了士人怎样的心理创伤?学而优必须仕,但当入仕无途时,士人该如何选择?《红楼梦》如何反应了其在儒道佛各家思想认同之间的矛盾和徘徊?隐入佛道为何不能?与此同时,回到小说文本中,具体考察“补天石被弃”的神话如何隐喻了贾宝玉成长过程中的身份认同失败,在抛“母”入“父”的过程中发生了怎样的双重背叛(一是对母性代表的混沌天然性灵的背叛,一是对父系代表的“象征秩序”的背叛)。进而考察因这种背叛产生的自我忏悔、矛盾、犹疑、痛苦能否与中国精神思想演变史中“士”阶层(知识分子)的身份困惑进行连接?而贾宝玉在文化取向上选择的女儿纯洁论或者说审美诗意,如何被文本赋予“形而上”的意味?这是否能够成为一种新的思想救赎的尝试?第四章:将身份认同上升至“终极关怀”的层面,分别从叙述策略、乌托邦叙事动机几个层面,来探讨《红楼梦》对人的存在终极价值的思考和追索。一方面,借助叙事学分析小说的神话结构、谶纬模式铺叙出的“宿命论”如何与小说主体、人物角色的自主意识构成叙事张力?另一方面,通过将《红楼梦》放置在中国精神史的流变中,去考察《红楼梦》提出了怎样的终极价值认同难题,其对大观园乌托邦式的设计能否成为在价值虚无中确定价值的一种尝试?最后,借助昆德拉对小说存在意义的解读,认为《红楼梦》在终极价值认同上的贡献,即是以回忆书写本身完成对自我、读者创伤的疗治,完成对荒诞虚无的对抗,完成对诗性价值的肯定。
刘艺[8](2016)在《阎连科小说的思想内涵与审美意蕴 ——以《日光流年》《受活》《丁庄梦》《炸裂志》为例》文中指出阎连科是中国当代文坛上极富影响力的作家。阅读他四部代表性长篇小说《丁庄梦》、《受活》、《日光流年》和《炸裂志》,笔者深感其创作意蕴与道家思想多有契合之处,更有作家基于深厚生活积累和人生思考而来的实际乡村生活层面的感悟。到目前为止,关于他长篇小说的研究主要涉及魔幻意象、叙事结构、“神实主义”等几个方面,从道家思想体现于质朴乡村生活的角度来阐释的还不多。因此,本文侧重从这四部作品体现的道家思想观念之意蕴,以及体现这种意蕴的意象构成和语言使用的角度来解读这四部作品。论文主要由绪论、正文和结语组成。绪论主要介绍阎连科的创作历程和阎连科作品的研究现状以及选题意义。正文包括两章,第一章着重从小说内容方面解读小说中描述的残病、生死与欲望如何体现了某些道家思想观念。先从小说中展现的生死观来看道家的“贵生”“乐生”之观念,再从小说中村落日子的自由殷实、土沃水足、桃花源般的悠闲自在来看老子“小国寡民”“至德之世”的理想,然后以四部小说中的残疾人与圆全人的形象来看庄子“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的独特强调,以小说中人们对于权力与欲望的追求来对比道家关于“无欲”和“有欲”的阐述,最后以小说中多次出现的重复现象来看老子“三生万物”的观点。第二章从“立象以尽意”的角度解读阎连科小说着重创作的意象。先对四部小说中的意象进行梳理,主要涉及到梦意象、自然意象和时间意象,将这些意象放在道儒两家的视野下进行考察,再进一步阐释这些意象的美学特征,包括整体的象征性与语言的蕴藉性等,最后从意象的荒诞性与语言的阻拒性角度解说作家有意的“反常道而为之”。结语对阎连科做了一个总体回顾,对阎连科小说引发的一些争议做了概括分析,着重阐述了阎连科创作带给人们的思想启示和艺术冲击力量。论文给我们理解阎连科作品以新的观点和启示。
吴媛媛[9](2015)在《论新世纪类型小说的创作特征》文中研究表明类型小说是新世纪以来伴随着网络新媒体所兴起、流行的小说样式,其创作特征体现在四个方面:在话语蕴藉方面,它以"神话—原型"作为创作的观念意象,使读者与文本、作者产生"集体无意识"的非语言性潜在沟通,从而促生心理认同感;在目的功能方面,它为读者提供"娱乐睡眠",抵抗日常生活理性,获得身心平衡;在语体风格方面,它多使用自动化"小白文",呈现出对言语阻拒性、内指性以及心理蕴含性的疏离,审美性大大降低甚至缺失;在创作过程方面,它以受众为中心,一改传统以作者为中心的单向写作模式,用互动方式造就"粉丝"写作。类型小说表现的是新世纪中国通俗文坛的主要现状,对其进行反思、研究是当务之急。
黄立[10](2013)在《高中叙事性文本的文本细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叙事性文本的阅读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并没有受到十分的重视。高中阅读教学存在着叙事性文本阅读教学解读的模式化、过程的程式化、结果的无效化三方面的问题。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阅读教学理念的落后、教材内容设置的不合理和阅读的功利性。本论文从文本细读和叙事学的理论中受到启示,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把叙事学作为文本分析的角度,文本细读作为文本解读的姿态和方法,借鉴“整体细读”的理念,阐释了叙事性文本的文本细读;并结合具体的教学实例,从叙事性文本的叙述视角、叙事时间和叙事空间三个角度阐述叙事性文本阅读教学的实施。以此来使学生充满期待、投入情感地进行阅读,养成一种“细读”的态度;培养学生重视语言、语境,从而把握文本的深层意义的能力;培养学生从叙事学的角度来把握文本丰富意蕴的能力。
二、谈“阻拒性”话语的运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阻拒性”话语的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1)“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起 |
1.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现状综述 |
1.5 研究思路 |
1.6 研究方法 |
1.7 语料来源 |
第二章 “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界说 |
2.1 “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的内涵 |
2.1.1 “微博”和“语篇” |
2.1.2 “热门·电竞”微博语篇 |
2.2 “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的类型 |
2.2.1 结构类型 |
2.2.2 文体类型 |
2.3 “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的功能 |
2.3.1 互动式的娱乐媒介 |
2.3.2 多模态的“电竞”信息载体 |
2.3.3 共享型的“电竞”商务营销工具 |
第三章 “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的词语与句法特征 |
3.1 “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的词语特征 |
3.1.1 语法词 |
3.1.2 增义词 |
3.1.3 词语模 |
3.1.4 谐音词 |
3.1.5 字母缩略语 |
3.2 “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的句法特征 |
3.2.1 被动句 |
3.2.2 同体过度 |
第四章 “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的衔接与连贯 |
4.1 “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的衔接 |
4.1.1 回指 |
4.1.2 时空衔接 |
4.1.3 逻辑衔接 |
4.2 “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的连贯 |
4.2.1 话题与连贯 |
4.2.2 主位推进与连贯 |
4.2.3 语气与连贯 |
第五章 “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的语用特性 |
5.1 “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的互文性 |
5.1.1 互文性表征 |
5.1.2 互文的表现形式 |
5.1.3 互文的特殊形式 |
5.2 “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的主观情态性 |
5.2.1 达成主观情态性的语法手段 |
5.2.2 语义独立片段 |
5.3 “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的阻拒性 |
5.3.1 “电竞”词语陌生化 |
5.3.2 “电竞”信息表达式复杂化 |
第六章 “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的语体特征与渗透 |
6.1 “电竞”语体特征 |
6.1.1 “电竞”术语与“电竞”用语的统一 |
6.1.2 义项动态赋予 |
6.1.3 语篇多元派生 |
6.2 “电竞”语体的渗透 |
6.2.1 “电竞”语体渗透的指向 |
6.2.2 “电竞”语体渗透的类型 |
第七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2)晚清《申报》刊载小说研究(1907-1911)(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一章 晚清《申报》刊载小说的总体形态 |
第一节 1907年之前《申报》刊载小说的历程 |
第二节 1907-1911年《申报》刊载小说的概况 |
第三节 晚清《申报》所刊小说体现的小说观念 |
第二章 晚清《申报》刊载的长篇创作小说 |
第一节 长篇创作小说的概貌 |
第二节 长篇创作小说中的章回体小说 |
第三节 长篇创作小说中的非章回体小说 |
第三章 晚清《申报》刊载的短篇创作小说 |
第一节 短篇创作小说对时事政治的反映 |
第二节 短篇创作小说对社会民生的反映 |
第三节 短篇创作小说中的滑稽气质 |
第四章 晚清《申报》刊载的翻译小说 |
第一节 晚清《申报》所刊翻译小说的总体情况 |
第二节 张春帆及其翻译作品 |
第三节 晚清《申报》短篇翻译小说与名作意译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申报》(1907-1911)刊载的小说目录 |
附录二 《申报》(1907-1911)长篇创作章回体小说回目 |
附录三 《申报》(1907-1911)所刊小说的广告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
后记 |
(4)刘呐鸥文学译介活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ECT |
绪论 |
(一)研究对象 |
(二)刘呐鸥研究综述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刘呐鸥的文学译介 |
(一)刘呐鸥翻译情况简介 |
1.刘呐鸥对翻译作品体裁的选择 |
2.刘呐鸥对翻译小说题材的选择 |
(二)刘呐鸥译介作品的特点 |
1.关注政治形势 |
2.融合电影技巧 |
3.追求新艺术形式 |
二、刘呐鸥文学翻译和文学创作的互动 |
(一)刘呐鸥的翻译对小说创作的影响 |
1.偏爱都市题材 |
2.物化女性 |
3.刷新语言文体 |
(二)文学创作对翻译的启发 |
1.激发理论翻译热情 |
2.提高翻译水平 |
三、刘呐鸥对新感觉派翻译活动的介入 |
(一)刘呐鸥作为特殊“赞助人”身份的确立 |
(二)刘呐鸥作为翻译活动特殊“赞助人”所做的工作 |
1.培养翻译人才 |
2.影响翻译选材 |
3.把握经营方向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刘呐鸥译文简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影视剧对初中小说阅读教学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图像化时代的到来 |
二、影视与小说的根源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一、关于小说阅读教学的研究 |
二、关于影视剧对小说阅读教学的研究 |
第三节 研究意义 |
第一章 影视剧对初中小说阅读教学的理论依据 |
一、叙事性 |
二、镜头性 |
三、视听性 |
第二章 影视剧对初中小说阅读教学的影响的现状调查及分析 |
第一节 影视剧对初中小说阅读教学影响地教师调查及分析 |
一、调查对象及内容 |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
三、调查结论 |
第二节 影视剧对初中小说阅读教学影响的学生调查及分析 |
一、调查对象及内容 |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
三、调查结论 |
第三章 影视剧在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中产生的影响 |
第一节 影视剧与初中小说阅读教学的正面影响 |
一、促进小说对文本的理解 |
二、创设生动有趣的课堂情境 |
三、提升学生的小说审美素养 |
第二节 影视剧与初中小说阅读教学的负面影响 |
一、过分滥用影视资源,脱离对文本的理解 |
二、影视剧的直观性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 |
三、学生缺乏对影视知识的了解,未能使影视资源得到合理应用 |
第四章 影视剧在小说阅读教学中的策略实施 |
第一节 立足小说三要素,合理应用影视资源 |
一、情节叙述的作用 |
二、人物塑造的作用 |
三、环境描写的作用 |
第二节 以学生为主体,探讨影视与原版小说的不同和差距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调查问卷(教师卷) |
附录二 :调查问卷(学生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6)新媒体时代体育解说“反常合道”的语言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目的和意义 |
三、选题研究现状 |
(一)文艺评论中对“反常合道”的研究 |
(二)语言中的“反常合道”研究 |
(三)新媒体时代体育解说的研究 |
四、论文研究计划 |
(一)研究目标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方法 |
(四)论文的创新性及研究难点 |
第一章 “反常合道”的语言特点 |
第一节 “反常合道”艺术形式的界定和特征 |
一.“反常合道”的界定 |
二.“反常合道”艺术形式的特点 |
第二节 “反常合道”的语言应用类型 |
一、偏离 |
二、模糊 |
三、潜性语言 |
第二章 体育解说中的“反常合道” |
第一节 体育解说的语境及语言要求 |
一、体育解说的界定 |
二、体育解说语言环境的界定 |
第二节 传统体育解说的“道” |
一、传统体育解说的语言环境 |
二、传统体育解说的“合道” |
第三节 新媒体时代体育解说的“道” |
一、新媒体时代体育解说的语言环境 |
二、新媒体时代体育解说“道”的新要求 |
第四节 体育解说的“反常”需求 |
一、新媒体的影响 |
二、还原体育的游戏本质,迎合受众的娱乐需求 |
三、西方娱乐化浪潮侵袭,逐渐开放的社会环境 |
第三章 体育解说“反常合道”语言的构建 |
第一节 修辞格的使用 |
一、正偏离层级的把控 |
二、潜性语言的使用 |
三、模糊的使用 |
第二节 体育解说中的艺术性表达 |
一、体育解说语言的艺术对接 |
二、解说中的换元法 |
第三节 解说风格的反常合道 |
一、文词武用 |
二、新颖多变的语言 |
第四节 借鉴其他艺术形式 |
一、相声式的组合形式 |
二、脱口秀 |
三、访谈、真人秀 |
结语 |
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
1.专着类 |
2.期刊论文类 |
3.学位论文类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着 |
致谢 |
(7)身份·性别·叙事 ——文化诗学视域中的《红楼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红学——一个聚讼纷纭的学科场域 |
第一节 走向文化诗学的阐释 |
第二节 对“文献、文本、文化”融合路径的可能性探索 |
第三节 学界研究现状分析和论文研究思路 |
一、有关红学方法论的现状分析与文献综述 |
二、论文的研究思路、技术路线 |
三、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文化身份的弥散——“身份”与作为一个叙述文本的生产 |
第一节 双重身份与小说文本的历史性 |
一、文化归属上的旗人身份与贵族世家的形成 |
二、贵族的“世家”意识与《红楼梦》的美学品味 |
三、包衣身份与抄家带来的心理创伤 |
第二节 文本与历史的互动——旗人生计与小说的再叙述 |
一、贾府的经济收入与清代经济体制 |
二、贾府的经济支出与危机凸显 |
三、旗人生计问题之艰与贾府之衰败 |
第三节 虚构与真实——作为一部小说的《红楼梦》 |
一、究竟何为“虚构”?文学的虚构如何可能? |
二、梦的立意与小说的写法:《红楼梦》的虚构策略之一 |
三、真、假辩证法与小说的写作策略:《红楼梦》的虚构策略之二 |
四、文学虚构的本质与必要 |
第四节 从史学范畴的“自传说”到小说领域的“自传性小说” |
一、自传?还是自传性小说? |
二、从自传到自传性小说如何可能? |
三、自我、经验与文学的重构——自传性文学的发生机制 |
四、叙述分层:叙事学理论对自传性小说的支持 |
第二章 性别认同的安排——性别规则与叙事形式 |
第一节 方法与背景 |
一、《红楼梦》性别研究的方法 |
二、历史语境中的女性话语 |
第二节 性别·美学·修辞——《红楼梦》安排与展示清代性别的方式 |
一、性别空间的流动:从闺房到大观园 |
二、有“个性”的领地——建筑样式、房屋分配、摆设与布景 |
三、作为“纯洁”象征的艺术——用“诗词”驱逐男性 |
四、“大观园图”作为“玷污”的入口:当大观园“入画”时 |
第三节 性别·情/礼·秩序——情/礼兼备与对伦理/道德秩序的审视 |
一、贾府秩序的建构——礼法的悖论性与情/理的流转 |
二、皇权与省亲别墅——大观园的政治结构与秩序 |
三、“情/礼”兼备——皇家行宫与女儿乐园的相互流转 |
四、母权与花园闺阁——女儿国的内在形式与法度 |
五、大观园礼法秩序的必要与“情/礼”兼备的尝试 |
第四节 权力流动与性别倒置——裙钗齐家与治国、补天的隐喻 |
一、地陷东南/贾府末世、女娲补天/裙钗治家的同构关系 |
二、流血不止(疾病)与家族血脉的渐枯——秦可卿、王熙凤的齐家症候 |
三、从女儿乐园到货利田庄——大观园性质的改变与探春的改革 |
四、女儿齐家与治国、补天的隐喻 |
第五节 性别·欲望·叙事——《红楼梦》的“成书”过程与从“欲”到“情”的动态演变 |
一、从《金瓶梅》到才子佳人小说的书写轨迹——明末清初小说从欲到情的主题转换 |
二、从《风月宝鉴》到《红楼梦》——去欲化的表现策略与书写困境 |
三、救赎与毁灭——对情之二重性力量的再思考 |
四、礼、欲夹攻中的情的双重困境 |
五、“礼”的重建与困境的解决 |
第三章 精神思想角色认同的失落——《红楼梦》对儒、道危机的阐释 |
第一节 儒的困境与曹雪芹文化认同危机的生产 |
一、政统、道统的合谋与文人的普遍性失语 |
二、皇权的高涨与文人的进退难题 |
三、《红楼梦》提出的思想难题 |
四、读书何为?——当儒学进入权力中心 |
五、进入仕途么?——贾雨村的启示 |
第二节 “归隐”是否可行?——文人能否脱离社会角色的扮演? |
一、中国文人儒道互补的超稳定心理结构 |
二、《红楼梦》对佛、道的反思和批判 |
三、走向审美和诗意:《红楼梦》的家园意识与乡愁 |
四、情与悟的辩证与启示 |
第三节 进入“象征秩序”——贾宝玉的自我认同危机 |
一、从“女娲弃石”到进入“象征秩序”的心路历程 |
二、“爱”和“温柔”的名义:逃离象征秩序的双重艰难 |
三、叛离的痛苦与对真实存在的发现 |
第四节 “女儿”——能否成为文化危机的救赎? |
一、“女性气质”作为形而上(道德纯洁、政治干净)的象征 |
二、宝玉的女儿崇拜与对女性生命形态的限缩 |
三、宝玉偏至的人生视角与对女儿气质的偏至选择 |
四、终将长大的“女儿”与终将逝去的“诗情” |
第四章 存在与虚无——终极关怀的认同延宕 |
第一节 叙述分层、叙述主体的意图转移与价值多元的表达 |
一、叙事套盒与《警世阴阳梦》、《姑妄言》 |
二、叙述分层的出现与《红楼梦》价值意义的多元性 |
三、叙述责任的转移与《红楼梦》亦真亦假虚构叙事效果的形成:从超超叙述层的“作者自云”——超叙述层的石头、空空道人、曹雪芹 |
四、叙述跨层与价值多元的辩难:从超叙述层的一僧一道到主叙述层的红尘众生 |
第二节 时间·宿命感·主体性 |
一、时间与小说叙述艺术 |
二、命、力与《红楼梦》的叙述张力 |
三、前五回情节安排中体现出的命与力 |
四、林黛玉的命/力挣扎与生命诗意美感的诞生 |
五、贾宝玉的抗争意识与死亡美学 |
第三节 乌托邦冲动——桃花源、后花园、大观园的“存在”方式和意义探寻 |
一、政治乌托邦的隐喻——桃花源的出现 |
二、情欲世界的开启——后花园的象征谱系 |
三、本真存在的叩问——大观园的乌托邦意涵 |
四、“自然”:作为乌托邦批判现实的力量 |
五、再解读:敞开“终极存在”中的乌托邦力量 |
第四节 意义追寻与人的存生本质——《红楼梦》作为精神史的线索 |
一、刘小枫的价值追问——意义追寻为何是人的存在本质? |
二、《红楼梦》精神史索隐——面对历史(世界)之恶,诗人何为? |
三、“赤子之心”的讨论与宝玉“出家”的再解读 |
第五节 对抗虚无与重建自我的方式——《红楼梦》的回忆书写 |
一、回忆:生命的形式与美学的形式 |
二、回忆书写的心理治疗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读博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8)阎连科小说的思想内涵与审美意蕴 ——以《日光流年》《受活》《丁庄梦》《炸裂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成长与创作 |
(二)阎连科作品研究现状及选题意义 |
一、小说中的道家文化意蕴 |
(一)生死观 |
1、“贵生”与“乐生” |
2、超越生死 |
(二)“至德之世”与自然“无为” |
1、桃花源与乌托邦 |
2、自然“无为” |
(三)残病人与圆全人 |
1、“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的残病人 |
2、人性异化 |
(四)“三生万物”的三与重复的运用 |
1、“三生万物” |
2、狂欢与悲剧中道家的对立意蕴 |
二、“立象以尽意”——阎连科笔下沉重的意象 |
(一)意象的梳理解读 |
1、梦意象 |
2、自然意象 |
3、时间意象 |
(二)审美意象的象征性与语言的蕴藉性 |
1、审美意象的象征性 |
2、文学话语的蕴藉性 |
(三)审美意象的荒诞性与语言的阻拒性 |
1、审美意象的荒诞性 |
2、文学话语的阻拒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9)论新世纪类型小说的创作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一、话语蕴藉: 以“神话—原型”作为创作的观念意象 |
二、目的功能: 以“浅阅读”方式提供“娱乐睡眠” |
三、语体风格: 以自动化“小白文” 为主的“新白话”横行 |
四、创作过程: 以互动方式造就“粉丝”写作 |
(10)高中叙事性文本的文本细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缘起 |
二、 研究方法 |
三、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高中语文叙事性文本阅读教学的现状 |
第一节 叙事性文本概念界定 |
一、 叙事界定 |
二、 叙事的构成 |
第二节 叙事性文本阅读教学的困境 |
一、 叙事性文本阅读教学解读的模式化 |
二、 叙事性文本阅读教学过程的程式化 |
三、 叙事性文本阅读教学结果的无效化 |
第三节 原因分析 |
一、 叙事性文本阅读教学理念落后 |
二、 叙事性文本阅读教学的教材设置不合理 |
三、 叙事性文本阅读的功利性态度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叙事性文本的文本细读的意义 |
第一节 文本细读理论概述 |
一、 文本的概念 |
二、 文本的层次 |
三、 文本细读理论 |
第二节 叙事性文本的文本细读 |
一、 叙事学的文本分析角度 |
二、 “文本细读”的姿态与方法 |
三、 “整体细读”的借鉴 |
第三节 叙事性文本的文本细读的意义 |
一、 充满期待、投入情感,养成一种“细读”文本的态度 |
二、 培养学生重视语言、语境,从而把握文本的深层意义的能力 |
三、 培养学生从叙事学的叙事策略角度来把握文本丰富意蕴的能力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叙事性文本的文本细读的实施 |
第一节 细读叙事性文本的叙述视角 |
一、 叙述视角的概念 |
二、 叙述视角的分类 |
三、 实例分析 |
第二节 细读叙事性文本的叙述时间 |
一、 概述 |
二、 时序、时距和频率 |
三、 实例分析 |
第三节 细读叙事性文本的叙事空间 |
一、 概念 |
二、 故事空间与视角、情节 |
三、 实例分析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读研期间科研情况统计 |
后记 |
四、谈“阻拒性”话语的运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研究[D]. 霍文博. 吉林大学, 2020(01)
- [2]晚清《申报》刊载小说研究(1907-1911)[D]. 钟景就. 暨南大学, 2020(04)
- [3]2018年新诗期刊研究论文索引[J]. 郭紫莹. 中国诗歌研究动态, 2020(01)
- [4]刘呐鸥文学译介活动研究[D]. 宋晨阳.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4)
- [5]影视剧对初中小说阅读教学的影响研究[D]. 瞿小庆. 淮北师范大学, 2020(12)
- [6]新媒体时代体育解说“反常合道”的语言应用[D]. 袁翼.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7]身份·性别·叙事 ——文化诗学视域中的《红楼梦》研究[D]. 李丹丹.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8(01)
- [8]阎连科小说的思想内涵与审美意蕴 ——以《日光流年》《受活》《丁庄梦》《炸裂志》为例[D]. 刘艺. 辽宁师范大学, 2016(05)
- [9]论新世纪类型小说的创作特征[J]. 吴媛媛.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6)
- [10]高中叙事性文本的文本细读研究[D]. 黄立. 苏州大学, 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