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压容器运行中的检验及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张小浩[1](2020)在《基于事故树分析法的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理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广大从业人员对于工作安全的需求与日俱增,然而,现阶段我国生产企业的安全形势仍不容乐观。近年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重大、特别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频发,经济损失惨重,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怎样减少或杜绝企业生产过程中安全事故的发生,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本质目标是对于生产过程中风险的管理,即发现风险并控制风险。本篇文章旨在识别并评价系统中存在的风险源,然后对评价出的重要风险源构建事故树模型进行风险分析,求出导致顶上事故事件发生的各基本原因事件的结构重要度,以此提出防止顶上事件事故发生的最经济可行的针对性安全防范措施。本文以笔者所工作的S公司为例,通过成立风险评价小组,编制作业活动表,采用LEC法对S公司生产过程中涉及的作业活动进行风险辨识、评价。在风险辨识、评价的基础上,选择作业风险性最大的事件“LNG泄漏爆炸”作为顶上事故事件进行研究,通过构建事故树风险分析模型,求出“LNG泄漏爆炸”各基本事件的结构重要度系数。最后,根据事故树模型风险分析的结果,对S公司现阶段安全生产风险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行性的改善建议。同时也期望本篇论文能为同行业安全工作者在进行安全生产风险管理时提供理论和方法方面的借鉴。本研究立足实际,通过对顶上事件进行事故树分析,提出防止顶上事件发生最经济可行的安全防范措施,为笔者今后的工作提供支持与帮助。另外,本文所构建的事故树风险分析模型也希望能为其他安全工作者提供借鉴与参考。
王培[2](2020)在《含缺陷自增强超高压管式反应器疲劳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超高压管式反应器是生产低密度聚乙烯的关键设备,在加工及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损伤和缺陷。并且其长期在高温、高压和腐蚀的工作条件下运行,损伤及缺陷的影响会逐渐扩大,一旦发生疲劳失效,将会造成灾难性的事故。我国有多套超高压聚乙烯装置已运行多年,处于设计寿命的中后期,开展对含缺陷超高压管式反应器的疲劳特性研究,保证其能长期、稳定地安全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工程实际意义。本文以某石化企业服役多年的超高压管式反应器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了理论分析及公式推导、基础试验和自增强试验等相关研究,结合超高压容器标准,对外壁存在缺陷的情况进行了疲劳特性理论计算、有限元模拟及影响因素分析。主要内容如下:(1)对超高压管式反应器进行了疲劳失效分析及断裂力学分析,掌握了断裂力学参数计算方法。并基于双线性强化模型对超高压管式反应器进行了应力分析,推导出了最佳自增强压力计算公式、残余应力计算公式以及不同工况下三向应力计算公式等,分析了应力分布规律。(2)对超高压管式反应器进行了基础试验及自增强试验,并对自增强处理过程进行了监测和分析,得到了外壁的残余应力分布,与理论计算结果相比,误差范围为2.3%-8.2%。应用超高压容器标准断裂力学法对外壁含缺陷的超高压管式反应器进行了理论计算分析,结果表明与未经自增强处理相比,经634MPa、665MPa和690MPa自增强处理后,疲劳裂纹扩展寿命分别提高了7.06倍、7.47倍和7.91倍。(3)应用ANSYS软件建立了含外壁缺陷的超高压管式反应器模型,分析了不同工况下缺陷附近处的应力分布规律,并结合Fracture Tool和Fatigue Tool对疲劳裂纹应力强度因子和疲劳裂纹扩展寿命进行了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与未经自增强处理相比,经634MPa、665MPa和690MPa自增强处理后,应力强度因子变化量分别降低了30.8%、31.2%和31.6%,其疲劳裂纹扩展寿命分别提高了6.98倍、7.41倍和7.86倍,与理论计算结果相比,误差范围3.18%-4.16%,说明有限元模拟是准确可行的。(4)建立不同尺寸的外壁裂纹,进行有限元模拟和理论计算,通过图、表等数据分析。结果表明,裂纹尺寸的增加及椭圆率的减小,均会造成应力强度因子的增加和疲劳裂纹扩展寿命的降低;且当裂纹长度达到一定量时(如2c=4.5mm),深度达到一定量时(如a=2mm),应力强度因子变化量增加的趋势和疲劳裂纹扩展寿命降低的趋势会加剧。并对其他影响疲劳特性的外部因素进行了简要分析,提出了相关对策措施。本文对外壁含缺陷自增强超高压管式反应器疲劳特性的研究,可以为此类超高压容器的安全运行及安全评定提供支持,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工程应用价值。
赵子薇[3](2019)在《固定式压力容器风险评价与保险研究》文中认为固定式压力容器作为典型的承压类特种设备,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行业、能源工业、科研、军工企业等,具有工况复杂、操作繁琐、装设连通紧密等显着的风险特点。近年来,固定式压力容器事故数量呈下降趋势,但事故后果依然严重,目前对其风险研究大多依赖于其所属的压力容器或承压类特种设备,没有专门的风险管理手段。基于此,本文根据固定式压力容器的事故特征和风险特点,对其风险评估及风险管理,不仅有利于固定式压力容器使用企业有针对性的开展安全管理工作,同时也为固定式压力容器相关险种的承保提供科学依据。首先,选取情景分析法从风险主体和风险受体两方面分别辨识出压力、状态、响应和敏感性、暴露性、应对能力六种风险情景要素并展开分析。其次,构建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并划分各情景要素风险等级,运用可拓层次分析法分别评估财产风险和责任风险并确定风险等级。然后,选择保险手段转移固定式压力容器的财产风险和责任风险,基于财产风险等级浮动财产保险费率、基于最大可能损失浮动财产保险金额、基于责任风险等级和责任限额构建风险矩阵并浮动责任保险费率,从而应用于保险费的计算中。最后,以液氨制冷企业为例,验证风险评价模型的适用性。实例表明,本文构建的风险评价模型可以科学合理的对研究标的风险分级,并基于分级结果进行保险费率的浮动,进而优化固定式压力容器的承保方案,为风险管理提供依据。
宁志星[4](2019)在《新型金属薄内胆内隔热层式耐温高压容器及其快开密封设计和应用研究》文中指出在化工、煤炭、机械等各种工业中使用的压力容器,其操作环境随工艺过程而异,情况越复杂,其操作条件越苛刻,在一些较特殊的工艺中,如超临界工艺,它不仅承受高压,还需承受高温和介质的强腐蚀作用。随着近代核电、石油化工等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及生物、制药、食品等行业先进技术的提高,对高温高压耐腐蚀性容器在结构、选材、制造及成本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论文针对现有高温高压耐腐蚀性容器的结构及特点提出一种具有耐腐蚀耐温金属内胆和内隔热层及能实现快开密封的新型耐温高压容器结构设计并进行了理论研究、仿真分析和针对超临界水氧化工艺的应用开发,具体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对比分析了国内外现有高温高压耐腐蚀性容器(如超临界锅炉、超临界萃取装置及超临界水氧化反应器等)的结构特点,针对其结构复杂、价格昂贵、拆装维修困难等问题,提出了一种新型金属薄内胆内隔热层式耐温高压容器及其快开密封设计,具有内隔热效果好,且结构简单、密封可靠、操作方便、制造成本低等优点。论文完成了新型耐腐蚀耐温高压容器及其快开密封的结构设计,其中容器主体部分主要由金属内胆、隔热涂层及承压外壳三部分组成,筒体法兰与顶盖采用剖分环锁承力连接,密封环采用金属O形或C形环,密封接触面处带柔性密封盘,及设计了能实现快开的分离式转盘启闭装置,该结构设计已申请多项发明专利。其次,论文参照GB/T150-2011《压力容器》中卡扎里和伍德密封结构的强度计算及校核方法完成了容器中主要承力部件门盖、锁环、端部法兰的强度设计理论,同时完成了门盖及筒体的传热计算。另外,利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对容器密封元件(C形环和O形环)进行模拟仿真分析,研究其各种工况下的密封性能;针对C形环分析了不同操作参数、结构参数对其密封性能的影响,为结构进一步优化提供一定参考。同时,论文完成了应用于超临界水氧化技术的设计参数为内径180mm,设计温度650℃C,设计压力35MPa的新型金属薄内胆内隔热层式耐温高压容器的结构设计、强度计算及校核。并利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对其进行模拟分析,按分析设计标准JB/T4732-1995的规定,对各部件的应力强度进行分析校核和疲劳评定。最后,完成了新型金属薄内胆内隔热层式耐温高压容器的密封泄露试验和快开操作机构可行性试验,试验验证了该结构的受力合理、密封可靠以及快开结构操作方便。为耐腐蚀性高温高压容器提供了一种新的结构设计途径,具有很大的工业应用前景和社会效益。
冯思恩[5](2019)在《广州市生猪屠宰监管机制优化的对策研究 ——以P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生猪肉品在我国居民日常消费机构中占有重大比例,是人民生活主要的食用农产品之一。近年来,由于猪肉价格的波动性较大,病害猪肉、注水猪肉、瘦肉精猪肉等问题猪肉的出现,严重威胁到人民群众餐桌上的安全。生猪屠宰作为我国食品加工领域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生猪屠宰环节监管的缺失与不足,更是直接影响到消费者的生命健康安全,对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建设提出了重要考验。2005年起,广州市生猪屠宰管理工作由工商部门接管,并于2014年交由农业部门负责。农业部门接管生猪屠宰管理工作以来,积极发挥职能作用和优势,不断加强对生猪屠宰环节的监管力度,加大巡查执法力度,对生猪屠宰违法行为持续保持高压态势,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各级农业部门的共同努力下,生猪屠宰环节肉品质量基本安全。但在食品安全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生猪肉品质量监管环节,尤其是生猪屠宰环节的肉品质量安全监管领域,仍存在较多问题。因此,优化广州市生猪屠宰监管机制,对提高生猪屠宰行政监管效能,保障屠宰环节生猪肉品质量安全和供应稳定,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本文在综述国内外文献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以提高生猪肉品质量安全和供应稳定为切入点,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数理分析法等方法,对广州市生猪屠宰监管机制的优化进行深入研究。以广州市P区生猪屠宰监管机制为研究对象,借鉴广东省其他城市生猪屠宰监管机制的成功经验,从公共管理角度对生猪屠宰监管机制现状情况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据此提出广州市生猪屠宰监管机制的优化对策:注重政府管理决策的科学化、加强生猪屠宰部门协同管理、构建监管智能信息互动平台、完善监管执法队伍制度建设、加强行业自律和自主发展。
司李星[6](2019)在《超高压反应管疲劳寿命与极限载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工业与科技的快速发展,超高压技术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超高压反应管是低密度聚乙烯生产合成的关键设备,长期在苛刻的条件下工作,受高温、超高压、腐蚀等因素的影响,一旦发生泄漏、爆炸事故,将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目前,我国的超高压聚乙烯反应管大多已进入设计寿命的中后期,对超高压反应管的疲劳寿命与极限载荷进行研究,对于保障安全生产、人员和财产的安全十分重要。本文以某石化企业服役19年后退役的超高压反应管为研究对象,基于理化性能测试、疲劳试验和爆破试验等,结合理论分析计算与ANSYS有限元模拟,对反应管疲劳寿命与极限载荷进行了研究,并进一步对含裂纹等缺陷的超高压反应管的疲劳寿命与极限载荷进行了分析,以了解不同裂纹对反应管安全可靠性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如下:(1)采用双线性强化模型对超高压反应管进行应力分析,推导最佳自增强压力关系式,得到该反应管最佳自增强处理压力为652MPa。结合ANSYS有限元分析反应管自增强处理前后应力变化规律,利用安全系数定量分析了自增强处理对反应管安全性的影响程度。(2)基于应力-寿命法对反应管疲劳寿命进行了理论分析,结果表明经630MPa自增强处理后可将反应管疲劳寿命提高到未经自增强处理时的11.02倍,652MPa最佳自增强处理后可将疲劳寿命提高到原来的12.65倍,有限元模拟分析疲劳寿命与理论分析结果之间最大误差为6.2%。并对超高压反应管进行了12000次模拟实际工况的疲劳试验,研究反应管疲劳寿命与残余应力衰减变化规律。(3)对反应管进行了爆破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该反应管的极限载荷为957.40MPa,理论计算与有限元模拟的最大误差分别为1.2%和1.1%,证明了有限元模拟分析极限载荷的可行性与准确性。(4)对含裂纹反应管的疲劳寿命与极限载荷进行了研究,基于断裂力学法对含裂纹的反应管疲劳寿命进行理论分析,结合有限元模拟,进一步对裂纹方向、尺寸等对疲劳寿命与极限载荷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轴向裂纹危险性大于环向裂纹,裂纹深度对反应管的影响更为显着。结合疲劳试验中达到寿命极限的含缺陷小管实例,有限元模拟与理论分析疲劳寿命的误差分别为4.49%和2.84%,证明了有限元模拟与理论计算分析含缺陷设备疲劳寿命的可行性与准确性。本文对反应管的疲劳寿命与极限载荷进行了研究,并分析裂纹对其疲劳寿命与极限载荷的影响,可为此类超高压反应管的安全运行与评估提供支持,具有一定的工程与学术参考作用。
柳智洋[7](2019)在《城镇燃气管道定量风险评价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燃气管道是城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燃气是一种易燃易爆的气体,一旦泄漏极易发生火灾、爆炸等重大事故,甚至会引发链式反应的多米诺事故,造成极其严重的影响。燃气管道定量风险评价是为降低事故风险而提出的一种技术,可排除安全隐患,最大限度的降低事故损失,为燃气管道的安全运行提供技术参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基于欧洲EGIG、美国PHMSA、英国UPOKA、加拿大AER管道失效数据库和我国燃气管道的事故案例统计,确定我国城镇燃气管道有腐蚀、第三方破坏、误操作、设计因素四个失效模式。以失效模式作为顶事件建立故障树,确定燃气管道事故的基本隐患因素,采用模糊数学的可能性评判方法多级评判燃气管道失效可能性。(2)根据流体力学理论建立管内流动的基本控制方程,确定气体的泄漏率模型、连续扩散的高斯烟羽模型和瞬时扩散的高斯烟团模型。泄漏扩散的气体可能会产生火球、喷射火、燃气云爆炸不同的物理形式,由热辐射伤害准则估算火球和喷射火的伤害区域,由冲击波伤害准则估算燃气云爆炸的伤害区域。(3)综述多米诺效应的研究现状,确定多米诺场景下的事故扩展因素及设备损伤概率,提出一种基于贝叶斯网络的多米诺分析方法。通过绘制多级事故扩展的贝叶斯网络,依次选定多级多米诺效应进行计算,可快速确定多米诺场景下事故扩展的关键设备,并采取相应的主、被动防护装置进行防护与控制。(4)分析对比国内外风险可接受标准的确定准则,采用ALARP原则从个人风险、社会风险、经济损失、环境污染建立燃气管道的风险可接受标准。本文从分析诱因评判事故可能性、定量计算后果严重度、建立风险可接受标准研究了燃气管道的定量风险评价方法,可为燃气管道的安全运行与风险评价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其中,贝叶斯网络确定多米诺效应中事故多级扩展的关键设备、风险可接受标准制定方法亦可用于化工行业的风险管理等其他领域。
谭金锋[8](2018)在《压力容器检验检测误差成因及解决措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众所周知,压力容器是众多机械装备中不可或缺的一种装备,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长久发展。为了提高压力容器工作时的安全性,在压力容器投入使用之前,一定要有针对性的对其进行误差检测。就目前而言,我国相关的检测仪器以及技术手段等研究都取得了不小的突破,但检验成本高、缺陷检出率低等问题仍困扰着研究人员。因此,本文简单介绍压力容器及其检验检测的具体内容,并根据压力容器检验检测误差成因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希望讨论结果可以对提高压力容器的安全性以及使用性方面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屈松涛[9](2017)在《压力容器检验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压力容器属于承压类特种设备,由于承受压力且在特种环境下工作,存在巨大安全隐患,所以加强压力容器的定期检查和安全管理尤其重要,以确保容器安全稳定工作。该文从压力容器的定期检验、压力容器的安全管理进行探讨,分析了容器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对策,以期能给压力容器的使用者提供参考,提高压力容器使用安全性。
邢国利,王忠诚[10](2014)在《医用联合舱群的质控和安全管理》文中认为介绍了医用联合舱群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的必要性,指出了医用联合舱群的质控和安全管理存在规章制度不健全、缺少专业操舱和维修人员、日常维护保养缺失等问题,提出了建立质控安全管理体制、培养高素质操舱和维修人员、做好日常维护保养等对策,以期确保舱群的安全性、有效性。
二、高压容器运行中的检验及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压容器运行中的检验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事故树分析法的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 |
一、国外相关研究 |
二、国内相关研究 |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分析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安全生产风险管理影响因素 |
第一节 相关概念 |
一、安全生产 |
二、事故隐患 |
三、危险源 |
四、风险识别 |
第二节 安全生产风险管理理论 |
一、事故频发倾向理论 |
二、事故致因理论 |
三、能量意外释放理论 |
四、系统安全理论 |
第三节 安全生产风险管理影响因素 |
一、人的不安全行为 |
二、物的不安全状态 |
三、管理方面的缺陷 |
四、不良的作业环境 |
第三章 基于事故树的风险分析模型 |
第一节 事故树分析法概述 |
一、事故树分析法介绍 |
二、事故树分析的程序 |
三、事故树的符号 |
第二节 事故树的建造 |
一、编制事故树的方法 |
二、编制事故树的原则 |
第三节 事故树的定性分析 |
一、事故树的数学描述 |
二、最小割集和最小径集 |
三、基本事件的结构重要度分析 |
第四节 事故树的定量分析 |
第四章 S公司安全生产风险管理研究 |
第一节 S公司安全生产风险管理现状 |
一、S公司主要风险因素 |
二、S公司风险防范措施介绍 |
第二节 S公司作业活动风险识别与评价 |
一、风险识别 |
二、风险评价 |
第三节 构建事故树分析模型 |
一、编制事故树 |
二、最小割集与最小径集 |
三、基本事件结构重要度分析 |
四、制定安全防范措施 |
第五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总结 |
第二节 不足与展望 |
一、研究不足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含缺陷自增强超高压管式反应器疲劳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低密度聚乙烯与超高压容器 |
1.1.2 LDPE生产工艺 |
1.1.3 超高压管式反应器的结构特点 |
1.1.4 典型超高压管式反应器失效案例分析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1 含缺陷超高压容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自增强技术及其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3 超高压容器相关标准研究进展 |
1.3 主要研究意义、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意义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1.3.3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超高压管式反应器的疲劳失效与应力分析 |
2.1 超高压管式反应器的疲劳失效及分析方法 |
2.1.1 疲劳失效破坏 |
2.1.2 断裂力学分析法 |
2.1.3 《超高压容器》标准关于断裂力学法的规定 |
2.2 未经自增强处理的超高压管式反应器应力分析 |
2.2.1 材料的理论分析模型 |
2.2.2 超高压管式反应器工作应力分析 |
2.2.3 超高压管式反应器温差应力分析 |
2.3 经自增强处理的超高压管式反应器理论分析 |
2.3.1 自增强处理过程 |
2.3.2 自增强处理的残余应力 |
2.3.3 最佳自增强压力 |
2.3.4 不同工况下超高压管式反应器的应力计算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自增强处理试验及理论计算的疲劳特性分析 |
3.1 超高压管式反应器的基础性能参数 |
3.2 自增强处理试验 |
3.2.1 试验压力的确定 |
3.2.2 试验的基本要求 |
3.2.3 试验对象及目的 |
3.2.4 试验基础 |
3.2.5 试验过程 |
3.2.6 试验数据处理及分析 |
3.3 含缺陷超高压管式反应器断裂力学计算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有限元模拟的裂纹扩展与疲劳特性分析 |
4.1 ANSYS系列有限元软件基础 |
4.2 含缺陷超高压管式反应器应力有限元模拟分析 |
4.2.1 建立分析项目并创建材料参数 |
4.2.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4.2.3 网格划分 |
4.2.4 定义局部坐标系及裂纹 |
4.2.5 施加边界条件与载荷 |
4.2.6 有限元模拟结果分析 |
4.3 含缺陷超高压管式反应器应力强度因子有限元模拟分析 |
4.3.1 应力强度因子有限元计算方法 |
4.3.2 应力强度因子有限元模拟及结果分析 |
4.4 含缺陷超高压管式反应器疲劳寿命有限元模拟分析 |
4.4.1 疲劳寿命有限元模拟流程 |
4.4.2 疲劳寿命有限元模拟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疲劳特性影响因素分析及相关对策措施 |
5.1 应力强度因子影响因素分析 |
5.1.1 裂纹深度和长度对应力强度因子变化量的影响分析 |
5.1.2 裂纹椭圆率对应力强度因子变化量的影响分析 |
5.2 疲劳裂纹扩展寿命影响因素分析 |
5.2.1 裂纹深度和长度对疲劳裂纹扩展寿命的影响分析 |
5.2.2 裂纹椭圆率对疲劳裂纹扩展寿命的影响分析 |
5.3 其他影响因素分析 |
5.4 相关对策措施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3)固定式压力容器风险评价与保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
1.3.1 必要性分析 |
1.3.2 可行性分析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章节概要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第2章 相关理论综述 |
2.1 固定式压力容器概述 |
2.1.1 固定式压力容器的分类 |
2.1.2 固定式压力容器的基本结构 |
2.1.3 相关法律法规与标准 |
2.2 固定式压力容器的应用 |
2.2.1 离子膜烧碱工艺流程 |
2.2.2 各流程主要设备使用情况 |
2.3 压力容器的事故分析 |
2.3.1 事故原因分析 |
2.3.2 事故特征分析 |
2.4 固定式压力容器风险特点分析 |
2.4.1 固有风险特点 |
2.4.2 内部介质风险特点 |
2.5 固定式压力容器相关保险概况 |
2.5.1 固定式压力容器相关险种的分类 |
2.5.2 固定式压力容器相关险种的承保分析 |
2.5.3 固定式压力容器相关保险的不足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情景分析法的固定式压力容器风险辨识与分析 |
3.1 风险辨识方法概述 |
3.1.1 常用辨识方法梳理 |
3.1.2 辨识固定式压力容器风险的方法的选取 |
3.2 基于情景分析法的固定式压力容器风险辨识 |
3.2.1 风险辨识流程 |
3.2.2 风险情景要素构成分析 |
3.2.3 情景要素的辨识结果 |
3.3 基于辨识结果的固定式压力容器风险情景要素分析 |
3.3.1 风险主体情景要素分析 |
3.3.2 风险受体情景要素分析 |
3.4 小结 |
第4章 固定式压力容器的风险评估 |
4.1 风险评估指标的预处理 |
4.1.1 构建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
4.1.2 情景要素的风险等级划分 |
4.2 风险评估方法的确定 |
4.2.1 评估方法介绍 |
4.2.2 适用性分析 |
4.3 固定式压力容器财产风险评估 |
4.3.1 确定财产风险各指标层级 |
4.3.2 确定经典域节域及待评价物元的量值 |
4.3.3 无量纲化 |
4.3.4 确定财产风险评价指标的权重 |
4.3.5 关联度计算 |
4.3.6 财产风险大小及等级的确定 |
4.3.7 最大可能损失的确定 |
4.4 固定式压力容器责任风险评估 |
4.4.1 确定责任风险各指标层级 |
4.4.2 确定经典域、节域、待评物元的量值及无量纲化处理 |
4.4.3 确定责任风险评价指标的权重 |
4.4.4 计算关联度及确定责任风险等级 |
4.5 小结 |
第5章 基于风险评估结果的固定式压力容器保险研究 |
5.1 承保险种的选择 |
5.2 承保策略分析 |
5.3 固定式压力容器财产保险的承保研究 |
5.3.1 基于财产风险等级的保险费率浮动区间划分 |
5.3.2 基于最大可能损失的保险金额费率浮动 |
5.3.3 财产保险的保费计算 |
5.4 固定式压力容器第三者责任保险的承保研究 |
5.4.1 基于风险等级和责任限额的风险矩阵划分 |
5.4.2 基于风险矩阵的责任保险费率浮动 |
5.4.3 第三者责任保险的保险费计算 |
5.5 小结 |
第6章 实例验证 |
6.1 液氨制冷企业概况 |
6.1.1 企业基本情况 |
6.1.2 固定式压力容器情况 |
6.1.3 厂区管理情况 |
6.2 液氨储罐的财产风险评估 |
6.2.1 确定财产风险各指标量值及无量纲化 |
6.2.2 关联度计算 |
6.2.3 确定财产风险等级 |
6.2.4 最大可能损失计算 |
6.3 液氨储罐的责任风险评估 |
6.3.1 确定责任风险各指标量值及无量纲化 |
6.3.2 计算关联度并确定责任风险等级 |
6.4 液氨储罐的承保研究 |
6.4.1 财产险保费优化 |
6.4.2 责任险保费优化 |
6.5 小结 |
结论 |
附录Ⅰ 财产风险中MALTAB计算权重程序清单 |
附录Ⅱ 责任风险中MALTAB计算权重程序清单 |
附录Ⅲ 固定式压力容器的分类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含录用)的学术论文 |
(4)新型金属薄内胆内隔热层式耐温高压容器及其快开密封设计和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背景 |
1.2 高温高压容器应用现状及研究进展 |
1.2.1 对高温高压耐腐蚀容器的基本要求 |
1.2.2 国内外发展概况 |
1.3 超临界水氧化技术概述 |
1.3.1 超临界水特性 |
1.3.2 超临界水氧化技术的反应机理及工艺流程 |
1.3.3 超临界水氧化技术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1.3.4 超临界水氧化技术研究及应用现状 |
1.4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5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新型金属薄内胆内隔热层式耐温高压容器及其快开密封结构设计 |
2.1 总体结构设计及分析 |
2.2 种分离式启闭装置结构设计 |
2.2.1 快开装置概述 |
2.2.2 分离式启闭装置结构设计 |
2.2.3 分离式启闭装置工作原理 |
2.3 本快开密封结构与传统高压密封结构的对比 |
2.3.1 传统密封结构概述 |
2.3.2 与传统密封结构的比较 |
2.4 附件说明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新型金属薄内胆内隔热层式耐温高压容器理论分析 |
3.1 门盖的强度计算及校核方法 |
3.2 筒体端部法兰的强度计算及校核方法 |
3.3 剖分环的强度计算及校核方法 |
3.4 筒体强度计算 |
3.5 平底封头强度计算 |
3.6 保温层传热计算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自紧式金属密封环密封性能分析 |
4.1 金属密封环技术概述 |
4.2 金属C形密封环有限元分析 |
4.2.1 有限元软件ABAQUS简介 |
4.2.2 有限元模型 |
4.2.3 有限元计算结果及分析 |
4.2.4 密封环密封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
4.3 金属O形密封环有限元分析 |
4.3.1 有限元模型 |
4.3.2 有限元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超临界水氧化技术工程应用实例设计分析 |
5.1 应用实例的设计条件 |
5.2 应用实例的设计计算说明 |
5.3 应用实例的有限元分析 |
5.3.1 三维有限元模型 |
5.3.2 有限元结果分析 |
5.3.3 疲劳强度评定 |
5.4 容器保温性能有限元分析 |
5.4.1 有限元模型 |
5.4.2 有限元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新型金属薄内胆内隔热层式耐温高压容器试验研究 |
6.1 试验准备 |
6.2 试验内容 |
6.2.1 水压试验 |
6.2.2 密封性能评估 |
6.2.3 快开结构使用性能评估 |
6.3 试验结果 |
6.3.1 水压试验 |
6.3.2 密封性能评估 |
6.3.3 快开结构使用性能评估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本论文的主要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及导师简介 |
附件 |
(5)广州市生猪屠宰监管机制优化的对策研究 ——以P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内文献综述 |
1.3.2 国外文献综述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资料法 |
1.5.2 比较分析法 |
1.5.3 数理统计法 |
1.5.4 访谈法 |
1.6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基本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 |
2.1.1 生猪屠宰 |
2.1.2 生猪定点屠宰 |
2.1.3 监管机制 |
2.2 理论基础 |
2.2.1 外部性理论 |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2.3 政府规制与激励理论 |
第三章 广州市P区生猪屠宰监管机制的现状分析 |
3.1 生猪屠宰监管部门 |
3.1.1 协调机构 |
3.1.2 职能部门 |
3.1.3 基层单位 |
3.2 生猪屠宰监管情况 |
3.2.1 规划设置 |
3.2.2 经营监管 |
3.3 生猪屠宰法规保障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广州市P区生猪屠宰监管机制运行中存在问题分析 |
4.1 机构部门设置不够健全 |
4.1.1 执法监管体系 |
4.1.2 检疫监督体系 |
4.1.3 监管职能重叠 |
4.2 职能部门协同不够到位 |
4.2.1 协调机构作用发挥不充分 |
4.2.2 监管部门间信息共享困难 |
4.2.3 部门刑事司法衔接不严密 |
4.2.4 属地管理职责落实不到位 |
4.3 队伍建设水平有待提高 |
4.3.1 行政执法人员编制不足 |
4.3.2 检疫人员业务能力不高 |
4.3.3 属地监管人员配备不够 |
4.3.4 企业检验人员资质较低 |
4.4 法规政策执行不够高效 |
4.4.1 屠宰行业自律不规范 |
4.4.2 屠宰场点规划不合理 |
4.4.3 代宰制模式存在漏洞 |
4.4.4 屠宰设施设备较落后 |
4.4.5 环境评价结果不达标 |
4.4.6 屠宰工无证上岗情况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广东省其它城市成功经验及启示 |
5.1 经验介绍 |
5.1.1 佛山市 |
5.1.2 东莞市 |
5.2 启示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广州市生猪屠宰监管机制优化的对策 |
6.1 注重政府管理决策的科学化 |
6.1.1 构建集权式的生猪屠宰监管机制 |
6.1.2 健全动物疫病防疫监督管理体系 |
6.1.3 整合生猪屠宰与动物防疫监管职能 |
6.2 加强生猪屠宰部门协同管理 |
6.2.1 发挥政府议事协调机构作用 |
6.2.2 建立生猪应急供应保障机制 |
6.2.3 实行生猪肉品监测预警机制 |
6.2.4 建立质量安全可追溯管理机制 |
6.2.5 落实牲畜屠宰属地管理责任 |
6.3 构建监管智能信息互动平台 |
6.3.1 强化检验检疫监督和信息公开 |
6.3.2 实施生猪电子标识信息化体系 |
6.3.3 全面启用屠宰场远程监控体系 |
6.3.4 构建“菜篮子”电子商务平台 |
6.3.5 建立质量安全信息披露机制 |
6.4 完善监管执法队伍制度建设 |
6.4.1 完善生猪屠宰监管制度 |
6.4.2 建立新型兽医管理体系 |
6.4.3 落实肉品质量安全标准 |
6.4.4 建设高水平综合执法队伍 |
6.4.5 完善生猪产销对接制度 |
6.5 加强行业自律和自主发展 |
6.5.1 明确行业协会自律监管职责 |
6.5.2 提高生猪屠宰的组织化程度 |
6.5.3 实行生猪肉品市场准入制度 |
6.5.4 生猪屠宰企业自主并购发展 |
6.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P区生猪屠宰监管机制访谈记录表 |
附录2:P区生猪屠宰监管机制访谈提纲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6)超高压反应管疲劳寿命与极限载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超高压技术与超高压容器 |
1.1.2 超高压聚乙烯生产工艺 |
1.1.3 超高压反应管结构与特点 |
1.1.4 自增强技术 |
1.2 超高压容器事故案例分析与安全对策 |
1.2.1 超高压容器典型失效案例 |
1.2.2 安全对策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疲劳寿命的相关研究 |
1.3.2 极限载荷的相关研究 |
1.3.3 国内外相关标准与进展 |
1.4 本文工作的研究意义、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意义及关键问题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1.4.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超高压反应管疲劳寿命与极限载荷理论分析 |
2.1 反应管基础情况与性能参数 |
2.1.1 化学成分分析 |
2.1.2 拉伸性能试验 |
2.1.3 夏比冲击试验 |
2.2 反应管应力分析 |
2.2.1 理论分析模型 |
2.2.2 厚壁圆筒自增强处理分析 |
2.2.3 最佳自增强压力 |
2.2.4 自增强处理对反应管安全可靠性影响 |
2.3 反应管疲劳寿命理论分析 |
2.3.1 疲劳寿命分析方法 |
2.3.2 疲劳基本特性与疲劳设计曲线 |
2.3.3 平均应力修正和载荷谱 |
2.3.4 疲劳寿命估算 |
2.4 反应管极限载荷理论分析 |
2.4.1 爆破压力计算公式 |
2.4.2 理论计算实例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超高压反应管疲劳寿命与极限载荷有限元分析 |
3.1 反应管应力有限元分析 |
3.1.1 有限元分析模型 |
3.1.2 反应管的材料模型 |
3.1.3 边界条件与载荷工况 |
3.1.4 有限元模拟结果分析 |
3.2 反应管疲劳寿命有限元模拟 |
3.2.1 有限元疲劳分析流程 |
3.2.2 模拟结果分析 |
3.3 反应管极限载荷有限元模拟 |
3.3.1 有限元非线性分析极限载荷方法 |
3.3.2 有限元模型及边界条件 |
3.3.3 有限元模拟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超高压反应管疲劳与爆破试验研究 |
4.1 反应管疲劳试验研究 |
4.1.1 试验方案设计 |
4.1.2 疲劳试验 |
4.1.3 试验数据处理方式与误差分析 |
4.1.4 残余应力衰减规律分析 |
4.1.5 基于疲劳试验的剩余寿命计算 |
4.2 超高压反应管爆破试验研究 |
4.2.1 试验方案设计 |
4.2.2 爆破试验 |
4.2.3 试验结果分析 |
4.2.4 极限载荷结果对比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含裂纹超高压反应管疲劳寿命与极限载荷研究 |
5.1 裂纹及相关参数概述 |
5.1.1 反应管存在裂纹种类 |
5.1.2 裂纹表征参数 |
5.1.3 裂纹疲劳寿命 |
5.2 基于断裂力学的超高压反应管疲劳寿命分析 |
5.2.1 厚壁圆筒的应力强度因子计算 |
5.2.2 含裂纹反应管疲劳寿命理论分析 |
5.3 含裂纹超高压反应管疲劳寿命有限元模拟 |
5.3.1 裂纹建模技术与应力强度因子算例 |
5.3.2 含裂纹反应管模型 |
5.3.3 模拟结果分析 |
5.4 含缺陷超高压小管疲劳寿命实例分析 |
5.4.1 破坏超高压小管情况 |
5.4.2 小管疲劳寿命分析 |
5.5 含裂纹超高压反应管极限载荷有限元模拟 |
5.5.1 有限元模型与加载条件 |
5.5.2 模拟结果分析 |
5.5.3 裂纹尺寸对极限压力的影响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及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表 |
(7)城镇燃气管道定量风险评价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风险评价技术发展历史 |
1.2.2 相关标准 |
1.2.3 常用方法对比 |
1.3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5 本文结构 |
第2章 燃气管道失效模式分析及失效概率评判 |
2.1 引言 |
2.2 失效模式分析 |
2.2.1 管道失效数据库 |
2.2.2 失效数据统计 |
2.2.3 失效模式 |
2.3 基于模糊数学的失效可能性评判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燃气管道失效后果分析与计算 |
3.1 引言 |
3.2 火灾与爆炸后果计算 |
3.2.1 燃气流动控制方程 |
3.2.2 燃气泄漏模型 |
3.2.3 燃气扩散模型 |
3.2.4 热辐射伤害形式 |
3.2.5 冲击波伤害形式 |
3.3 多米诺场景下事故扩展分析 |
3.3.1 多米诺效应扩展因素 |
3.3.2 设备损伤概率 |
3.3.3 贝叶斯网络事故扩展分析方法 |
3.3.4 多米诺效应的预防与控制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城镇燃气管道风险可接受标准 |
4.1 引言 |
4.2 风险标准确定原则 |
4.3 个人风险可接受标准 |
4.4 社会风险可接受标准 |
4.5 经济风险可接受标准 |
4.6 环境风险可接受标准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案例分析与计算 |
5.1 引言 |
5.2 案例背景 |
5.3 模糊数学的失效可能性评判方法 |
5.3.1 建立故障树 |
5.3.2 确定因素集 |
5.3.3 确定评语集 |
5.3.4 确定权重集 |
5.3.5 一致性检验 |
5.3.6 一级综合评判 |
5.3.7 二级综合评判 |
5.4 火灾与冲击波伤害区域计算 |
5.4.1 火灾 |
5.4.2 冲击波 |
5.4.3 结果分析 |
5.5 多米诺场景中贝叶斯网络事故扩展分析方法 |
5.5.1 初始事故设备确定 |
5.5.2 贝叶斯网络分析 |
5.5.3 多米诺效应防护 |
5.6 风险可接受标准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附录 A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成果 |
(8)压力容器检验检测误差成因及解决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压力容器简析 |
2 压力容器检验检测的具体内容 |
3 压力容器检验检测误差成因 |
3.1 压力容器的表面有缺陷 |
3.2 压力容器的部位有焊缝 |
3.3 压力容器容易被腐蚀 |
3.4 检测工具误差 |
3.5 检测标准缺乏规整 |
3.6 检测基准难确定 |
3.7 检测方法不规范 |
4 解决压力容器检验检测误差的对策 |
4.1 健全技术档案 |
4.2 落实年度检查 |
4.3 应用通知函制度 |
4.4 定期查阅日常报告 |
4.5 完善技术制度 |
5 结语 |
(9)压力容器检验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压力容器的定期检验 |
1.1 压力容器的概念 |
1.2 定期检查的内容 |
1.3 定期检验的方法 |
1.3.1 一般检验方法 |
1.3.2 无损检测 |
2 压力容器定期检验中常见问题 |
2.1 表面缺陷 |
2.2 内部埋藏缺陷 |
2.3 对部分国外进口材料的检验缺乏明确标准 |
2.4 检验人员检验工作有待完善 |
2.5 企业年度定期检验计划编制不严密, 导致定期检验工作不能有序开展 |
2.6 设备情况特殊, 不能按期实施开罐检验 |
2.7 设备日常维护保养、定期安全检查、运行情况及事故记录不完善 |
3 压力容器检测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
3.1 表面缺陷的处理 |
3.2 内部缺陷的处理 |
3.3 督促使用单位安排年度检查 |
3.4 建立通知函制度 |
3.5 重视年度检查报告的查阅 |
3.6 完善检验方案制度 |
4 结语 |
(10)医用联合舱群的质控和安全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医用联合舱群质控和安全管理现状 |
1.1 规章制度不健全, 落实不到位 |
1.2 缺少专业的操舱和维修人员 |
1.3 日常维护保养缺失, 导致大的故障发生 |
1.4 对舱群缺少定期检测和计量 |
2 医用联合舱群质控和安全管理对策 |
2.1 建立质控安全管理体制, 落实工作制度 |
2.2 培养高素质的操舱和维修人员 |
2.3 做好日常维护保养 |
2.4 定期进行检测和计量检定 |
3 医用联合舱群质控和安全管理后的效果 |
四、高压容器运行中的检验及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事故树分析法的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理研究[D]. 张小浩. 安徽财经大学, 2020(04)
- [2]含缺陷自增强超高压管式反应器疲劳特性研究[D]. 王培.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3]固定式压力容器风险评价与保险研究[D]. 赵子薇.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2019(04)
- [4]新型金属薄内胆内隔热层式耐温高压容器及其快开密封设计和应用研究[D]. 宁志星. 北京化工大学, 2019(06)
- [5]广州市生猪屠宰监管机制优化的对策研究 ——以P区为例[D]. 冯思恩.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2)
- [6]超高压反应管疲劳寿命与极限载荷研究[D]. 司李星.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7]城镇燃气管道定量风险评价技术研究[D]. 柳智洋. 浙江工业大学, 2019(07)
- [8]压力容器检验检测误差成因及解决措施[J]. 谭金锋. 新型工业化, 2018(10)
- [9]压力容器检验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 屈松涛. 科技资讯, 2017(02)
- [10]医用联合舱群的质控和安全管理[J]. 邢国利,王忠诚. 医疗卫生装备, 201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