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浸种型晚稻专用种衣剂包衣种子贮藏安全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徐四静,徐丽嫒,周桂林,范家萌,王兆贤,王浩波[1](2019)在《高活力农作物种子培育和保持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活力的种子是作物获得高产稳产的重要保障。从种子活力的概念出发,详细论述从遗传育种、制种生产和加工贮藏技术等方面提高和保持农作物种子活力的可能措施。建议育种家们将培育高活力品种作为育种指标之一,并加强有利于提高和保持种子活力的制种和加工技术的研究和实践。
姜海燕,李贺勤,张文健,彭飞,江绪文[2](2015)在《种子包衣对玉米种子贮藏过程中种子活力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采用2种不同的种衣剂对3个玉米品种种子包衣处理后进行室温贮藏,分别于贮藏3个月、6个月、9个月和12个月进行发芽试验、田间出苗试验和种子含水量测定,以未包衣种子为对照,探讨贮藏期包衣处理对玉米种子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贮藏后,包衣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存在低于对照的趋势,田间出苗率存在先高后低的变化趋势,种子含水量均高于对照;贮藏6个月内,种子包衣可有效提高种子活力;2种种衣剂之间效果差异不显着,其中T 2效果更好。
王娟,吉庆勋,韩松,党永富,乔传令[3](2014)在《种衣剂副作用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种衣剂在中国已经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它的应用对于防治苗期病虫害、促进作物生长、增加农民收入起到重要作用,但在生产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综述了近20年来国内外各种作物种衣剂的副作用现状,例如种衣剂普遍抑制作物生长,影响种子出芽率,造成苗弱、抗逆性差,且污染环境、影响粮食品质等。提出运用新型高分子材料对种衣剂的成膜剂加以改进,同时利用生物技术对种衣剂副作用进行防控。分析表明拌种的同时加入促生长助剂或生物材料聚谷氨酸,能有效提高作物发芽率,促进成苗,提高农作物潜能,能很好地控制和降低种衣剂副作用。
李静静,贾述娟,何睿,白润娥,赵晨,闫凤鸣[4](2013)在《我国种衣剂研究及应用概况》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主要对对种衣剂的概念、分类、组成、特性、功能、作用原理和主要技术要求进行了概述,介绍了国内外种衣剂的发展状况,提出了当前我国种衣剂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并对今后我国种衣剂的发展进行了展望。本文对于种衣剂的研究方向以及科学利用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刘志伟[5](2011)在《锐胜包衣方案的安全性及玉米病虫害防治效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种衣剂是一种新型农作物种子处理剂,应用越来越广泛。目前,玉米种衣剂中广泛使用的杀虫剂是克百威等高毒农药,虽然对地下害虫的防治效果较好,但对人、畜安全隐患极大,高效低毒药剂的应用,进而取代种衣剂中的高毒高残留农药将是现代玉米种衣剂的发展趋势之一。为探索锐胜种衣剂在吉林省春季低温条件下应用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以及对病虫害的防治效果,特进行了此项研究,以便为锐胜种衣剂在玉米田合理使用提供依据。本试验共选择五个锐胜种衣剂配方,与对照药剂相比,选用的种衣剂配方是安全的,在玉米生产没有药害的产生。采用锐胜种衣剂进行包衣不但有效促进了玉米的生长,还能显着提高玉米的产量。在苗期应用,对病虫害的防治效果较好,其中对地下害虫的防治效果达到79.2%,而对玉米丝黑穗病的防治效果达到93%以上,可以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王娜[6](2011)在《戊唑醇微囊种衣剂的制备及其对玉米安全性机理》文中研究指明戊唑醇是三唑类杀菌剂,具有优良的生物活性,用量低,内吸性强,适用范围广对小麦白粉病、玉米丝黑穗病防效好,用作种子处理效果好,但是高浓度会破坏种子并降低发芽率,对作物有药害。微胶囊技术可以将有效成分进行微囊化包裹,进而控制释放,起到缓释的作用。将戊唑醇进行微囊化处理,用作种子处理,可有效减少药剂对种子的直接接触,从而减轻或消除其对作物的药害。本论文主要研究了以醋酸丁酸纤维素(CAB),乙基纤维素(EC),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等为壁材,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对戊唑醇进行微囊化,制备戊唑醇微胶囊种衣剂,该方法制备微囊粒径小,操作简便,成本低。用激光粒径仪及扫描电子显微镜测量微胶囊粒径,不同壁材对微囊粒径影响较大,微囊粒径范围在0.5-14μm之间,壁材对微胶囊粒径大小影响较大,EC微胶囊的平均粒径最大,CAB(35-39)微胶囊的平均粒径最小。将不同壁材的微囊种衣剂分散到水环境中进行包覆率及缓释测定,用高效液质联用仪检测微胶囊壁外及整体戊唑醇含量,测定不同壁材微胶囊对戊唑醇的包覆率,各壁材包覆率均大于90%,壁材间差异不是很大,显示出较高的囊化水平。以PMMA为壁材制备的微胶囊包覆率最高(96.80%),EC壁材的微胶囊包覆率最低(90.63%)。戊唑醇从壁材中释放到水环境符合Fickian扩散,各壁材控制扩散速率不同,以EC为壁材的微胶囊释放最快,PMMA释放最慢,均无突然释放,都达到了控制释放的目的。戊唑醇作用于植物体内异戊二烯的代谢过程,抑制赤霉素(GA)的生物合成,抑制脱落酸(ABA)分解代谢,改变了植株体内激素平衡,从而通过激素水平有效地调节和控制植物的生长发育。选用CAB, EC, PMMA等壁材的微囊种衣剂对玉米种子包衣处理,通过对玉米幼苗出苗率、株高、茎重、叶重、根重等生理指标的测定,发现非缓释种衣剂高浓度处理对玉米幼苗出苗和生长初期有严重抑制作用,微囊种衣剂能够有效缓解其抑制作用。通过测定玉米幼苗叶片中的叶绿素含量、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来评价戊唑醇对幼苗生长发育及抗病性的影响。通过测定玉米幼苗茎、叶、根中的GA和ABA含量,发现非缓释种衣剂高浓度对玉米幼苗茎中的GA和根内ABA影响较大,微囊种衣剂处理能有效缓解戊唑醇对玉米幼苗激素水平的影响。
肖晓[7](2010)在《三种水稻种衣剂在杂交水稻上的应用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了解不同种衣剂对杂交水稻种子的处理效果,为杂交水稻种子包衣选用合适的种衣剂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采用适乐时(瑞士产)、苗博士(海特产)和新配方种衣剂(湖南农业大学试制)三种种衣剂对四个杂交水稻组合株两优02、陆两优996、Ⅴ优46、金优207进行种子包衣处理,通过室内测试和大田栽培试验,研究了不同包衣处理对杂交水稻种子发芽率、成秧率、秧苗素质等农艺性状和产量因素以及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种子包衣处理后水分含量增高0.5-0.61个百分点。将种子含水量降至11%后在常温条件下贮藏,其水分含量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在春夏时节种子水分含量提升较快,而在秋冬时节种子水分含量虽逐步降低,但水分含量变化幅度明显小于未包衣种子。说明包衣种子表面的衣膜对空气中水分的渗入具有一定的屏障作用。贮藏3个月后各处理种子发芽率降低了7.0-11个百分点,未包衣种子降低了11-12个百分点,平均发芽率均低于80%,说明杂交稻包衣种子与其它主要农作物包衣种子一样,其常温贮藏期不得超过3个月。随着贮藏时间的推移,包衣种子发芽率的降幅明显小于未包衣种子,这与种子含水量的变化和种衣剂的杀菌消毒效果有关。室内发芽试验结果表明,杂交水稻种子包衣处理后,发芽率比未包衣对照低2-6个百分点。可能是由于杂交稻种子裂颖率较高,种衣剂部分药物直接作用于胚部,对种子发芽产生了抑制作用。2、杂交稻种子包衣后,无论是芽谷播种还是干谷播种,出苗率和成秧率均高于对照,增幅分别为2-19和1-20个百分点。但不同播种方式效果不一,杂交早稻以芽播方式较好,如杂交早稻株两优02经3种种衣剂处理后,芽播方式下的出苗率比谷播方式下分别高出27、24、16个百分点,成秧率分别高出27、21、15个百分点;杂交晚稻V优46以谷播方式较好,而金优207在芽播和谷播方式下出苗率和成秧率差异不明显。相同播种方式下,不同种衣剂对同一水稻组合的出苗率、成秧率的影响存在一定差异;同一种衣剂对不同水稻组合的出苗率、成秧率的影响差异较大。从提高出苗率和成秧率的效果来看,株两优02选用“适乐时”和“苗博士”种衣剂包衣较好,陆两优996和V优46选用“适乐时”包衣较好,而金优207宜选用新配方种衣剂。3、三种种衣剂均能有效增加秧苗茎基宽,促进秧苗分蘖、根系生长和干物质积累,从而提高秧苗综合素质。在提高秧苗素质的各项指标方面,芽播方式优于谷播;由于水稻品种种子自身特性及种衣剂内部活性成分的差异,使得不同种衣剂对不同品种的作用效果不尽相同。以芽播方式下,株两优02选用“适乐时”包衣较好,陆两优996选用“苗博士”包衣较好,而晚稻V优46和金优207在各项指标上对种衣剂的反应效果不尽一致。4、三种种衣剂处理均能明显提高杂交水稻组合秧苗根系活力、苗体内叶绿素含量和游离脯氨酸含量,为增强水稻秧苗素质和抗逆性奠定了生理基础。不同种衣剂处理对各水稻品种在各项生理指标上的作用效果不尽相同。总体来看,以“适乐时”处理效果最好,“苗博士”次之。5、种衣剂处理后能够有效提高杂交水稻的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最终提高产量。理论产量比对照的增加幅度为0.99%-3.58%。三种种衣剂处理的各组合在芽播方式下的产量均显着高于相应的谷播方式。在芽播方式下,陆两优996以“适乐时”处理产量最高,比对照增加2.79%;株两优02、V优46和金优207以“苗博士”处理产量最高,分别比对照增产2.30%、2.43%和3.04%。
时亚飞[8](2009)在《环保型水稻种衣剂的研制与应用效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以天然高分子多糖为主要原料,通过对成膜剂、活性成分、非活性成分进行一系列筛选的基础上,研制出一种环保型水稻种衣剂。与传统农药型水稻种衣剂相比,该环保型水稻种衣剂提高了水稻发芽率和秧苗素质,增加了水稻产量,具有高效安全和环境友好等特点。通过试验,确定了最佳的配方,考察了供试种衣剂对水稻发芽势、发芽率、秧苗素质、田间产量等方面的影响,检测了种衣剂对抑菌率及鱼类的毒理效果,同时对环保型种衣剂抑菌、增产机理进行了理论上的分析与探讨。研究的主要结果为:1、经室内试验,对纤维素及其衍生物类、淀粉及其衍生物类、天然高聚物类、其它类成膜物进行单一及复配筛选,选定天然高分子多糖和聚乙烯醇以7:3的比例共混得到最佳成膜剂,其成膜效果好且对水稻种子的发芽安全性好。2、通过检测室内发芽势和发芽率,筛选其他成分。筛选出烯效唑、98%α-萘乙酸钠和多效唑及多种微量元素为最佳活性成分,筛选出适宜非活性成分为分散渗透剂PEGX、丙三醇、椰油酸二乙醇酰胺、警戒色浆。3、将筛选出来的成膜物、活性成分、非活性成分通过正交试验,根据室内发芽试验检测效果,确定最佳配方(投料质量)为:复合成膜物(50)、多效唑(0.10)、98%α-萘乙酸钠(0.05)、烯效唑(0.02)、微素(1.2)、助剂A(10)、PEGX(2.5)、丙三醇(1.5)、警戒色浆(2)、椰油酸二乙醇酰胺(0.15)。4、通过对自制环保型水稻种衣剂和传统水稻种衣剂进行室内抑菌实验及鱼类急性毒理实验发现:当药种比1:40时,自制种衣剂对恶苗病菌、立枯病菌的抑制率分别达到80.00%和83.13%,高于传统种衣剂的77.21%,77.45%,抑菌效果明显。两者对鱼类的致死剂量比率达3.33,表明自制种衣剂对鱼类的安全系数比传统的要高,并符合种衣剂的行业质量指标。5、田间药效试验证明,自制环保种衣剂能增加水稻产量7.7%左右,具有重要的推广应用价值。
陈炳光[9](2007)在《诱抗型水稻种衣剂的初步研究与效果》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通过研究3种不同浓度梯度的诱抗剂和复配制剂对水稻秧苗生长的影响,确定诱抗剂及其复配制剂的适宜浓度;将初试筛选的诱抗剂及复配剂按试验的适宜浓度组配到浸种型种衣剂成膜基料中,研制出诱抗种衣剂,然后对诱抗种衣剂的理化特性进行了研究。第二部分研究了诱抗种衣剂对水稻的生物学效应及与其它种衣剂的应用效果比较。第三部分以金优974和湘早籼31号为材料,系统研究了2种诱抗种衣剂在室内常温和低温,田间盖膜与未盖膜低温胁迫下对秧苗根系活力、叶绿素含量、脯氨酸含量、保护酶系统活性、丙二醛含量等5项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诱抗剂(YKJ)、和复硝基酚钠(SNC)的使用浓度分别以2000mg/L、10mg/L和1000mg/L为宜,YKJ作为水稻诱抗剂使用时,与SNC复配效果更好。2、诱抗剂YKJ、YKJ+SNC与自配的种衣剂成膜基料均配伍性良好。经检测,诱抗种衣剂的理化特性符合企业标准Q/OUHN010-2000。3、YKZYJ种衣剂对湖南常见的14个稻瘟病生理小种的抗菌频率为75%~93.75%,比对照提高25.5~31.25个百分点,说明其诱导抗性具有广谱性;抗性诱导效果达74.81%~80.57%。诱导抗性效果在杂交稻上优于常规稻。因此,YKJZYJ不仅可用于苗期抗寒,还可用于苗期防治稻瘟病。用YKJ和YKJZYJ两种种衣剂包衣的3个早稻品种,直播后成秧率显着提高(比对照高出10~11.6个百分点),烂种死苗率明显降低,秧苗综合素质明显提高,抗除草剂和抗低温损伤的能力明显增强(受害株率比对照低53.9~63.7个百分点),比对照增产8.2%~17.6%。供试3种种衣剂中,以YKJZYJ处理的效果最佳。YKJZYJ在常规条件下应用,其效果优于生产上应用的国产种衣剂江苏华农和四川红种子及进口种衣剂适乐时。4、研制的2种诱抗种衣剂在常温下明显提高了秧苗根系活力、叶绿素的含量、脯氨酸含量、生长类激素的含量以及POD、CAT、SOD的活性,降低了苗体内MDA的含量,因而为培育壮秧,增强秧苗的适应性奠定了生理学基础。在低温胁迫下,能够维持秧苗较高的根系活力和较高的叶绿素含量,为保持秧苗正常的营养吸收和生长、维持正常的光合生产能力、增强秧苗的抗逆性提供了保障;通过促进诱抗性保护物质-糖、渗透调节物质-脯氨酸的大量积累,以及减少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下降,从而使膜系统受到保护,为增强秧苗的抗寒性奠定了生理基础。减轻或延缓了SOD和CAT等酶活性的下降,使得氧自由基维持在一个低水平,膜脂质过氧化产物MDA积累减少,生理生化代谢得以正常进行,最终植株免受低温伤害。对5项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的综合评价,发现2种供试种衣剂中,以YKJ+SNC种衣剂的总的诱抗效果较好。
熊海蓉[10](2007)在《丸化型油菜种衣剂生物学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种衣包衣是实现作物优质、高产和机械化栽培的重要技术手段,已成为国内外作物栽培研究的重点领域。本研究采用免耕直播田间试验和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自研的丸化型包衣剂对油菜生长的生物学效应和丸化油菜种子的贮存特性,比较研究了丸化油菜种子在育苗移栽和直播栽培条件下的适宜用种量。主要结果如下:1、丸化型油菜种衣剂处理常规(湘油15号)和杂交油菜(湘杂油6号)品种能显着提高油菜种子的耐贮性能,较好的保持种子活力。在贮存4个月后,湘杂油6号的发芽势、发芽率、成苗率分别比对照提高了24.75%、30.4%和21.3%,t检验结果表明,经种衣剂处理后种子的各项指标均与对照有极显着性差异,湘油15号的百株鲜重和干重分别比对照提高了5.330g和0.347g。2、贮存时采用塑料封袋包装保存在室内,包衣和未包衣种子含水量为4.0%~9.0%,在油菜种子安全贮存的含水量范围内。因此,包衣处理没有影响到种子的含水量。3、贮存试验和育苗试验结果表明湘杂油6号和湘油15号经WHY-11丸化处理后的发芽势和出苗率都低于CK,分别降低了10%~15%和5%~10%,这主要是由于试验条件下气温高、土壤含水量低,丸衣不易吸水裂解所致。由于播种时的土壤含水量较高,昼夜温差大,丸衣能吸收土壤中的水分促进开裂,脱落的丸衣还能改善种子根际土壤的微环境,促进幼苗的生长。因此,在免耕直播试验中经丸化处理的种子出苗率比对照提高了11.34%~19.33%,但差异达不到显着水平。4、种子包衣处理能明显促进油菜幼苗的生长,提高根系活力,增加叶绿素含量,增大叶面积,促进地上部碳水化合物和干物质积累,提高幼苗综合素质,培育壮苗。与对照相比,包衣处理的叶绿素含量提高了1.7%~3.07%,叶面积增大7.33~5.93 cm2/叶,鲜重增加0.273-2.43 g/株,但差异达不到显着水平。5、种子包衣处理明显提高苗体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及超氧化物歧化酶等与抗逆境能力有关的酶活性,以及氮、硼的含量,有利于增强幼苗的抗逆境能力。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分别提高0.788~0.594、980.42~1107.664个酶活单位,氮含量提高0.192%~0.238%,硼含量增加0.078~0.162 mg/kg。6、利用种衣剂处理杂交油菜和常规油菜进行免耕直播栽培,两品种的T2处理的本田基本苗数分别为31.26万株/公顷和33.38万株/公顷,足以满足直播油菜栽培所需的种植密度,即省种、省工、省时,提高经济效益。7、育苗移栽的试验结果表明常规油菜经种衣剂包衣后的T1、T2处理的苗床基本苗数分别为92.90万株/公顷和58.62万株/公顷,能满足大田移栽的需要。
二、浸种型晚稻专用种衣剂包衣种子贮藏安全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浸种型晚稻专用种衣剂包衣种子贮藏安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高活力农作物种子培育和保持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种子活力的概念 |
2 培育和保持种子活力的措施 |
2.1 遗传育种措施 |
2.2 生产制种措施 |
2.2.1 把握好适宜的种子发育成熟度。 |
2.2.2 选择适宜的制种季节、播期和制种区域。 |
2.2.3 确定适宜的种植密度和播量。 |
2.3 贮藏和加工措施 |
3 讨论与展望 |
(2)种子包衣对玉米种子贮藏过程中种子活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2.1 种子含水量、千粒重、容重、机械损伤和主要化学成分测定 |
1.2.2 发芽试验 |
1.2.3 田间出苗率测定 |
1.2.4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玉米种子含水量、千粒重、容重及机械损伤情况 |
2.2 不同玉米种子主要化学成分含量 |
2.3 种子包衣对玉米种子贮藏中发芽势、发芽率及田间出苗率的影响 |
2.4 种子包衣对玉米种子贮藏中含水量的影响 |
2.5 玉米种子贮藏中含水量、发芽势、发芽率及田间出苗率相关性分析 |
3 讨论 |
4 结论 |
(3)种衣剂副作用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种衣剂对种子的影响 |
1.1 种子包衣对种子贮藏的影响 |
1.2 种衣剂对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
1.3 种衣剂对种子出苗的影响 |
2 种衣剂中农药成分的安全问题 |
2.1 农药残留对土壤和环境的影响 |
2.2 杀虫剂残留对昆虫天敌的危害 |
2.3 杀菌剂对幼苗造成药害 |
2.4 杀菌剂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
3 种衣剂产品质量问题 |
4 总结及展望 |
(5)锐胜包衣方案的安全性及玉米病虫害防治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1 种衣剂概述 |
2 种衣剂的研究情况 |
3 国内外种衣剂发展现状 |
4 种衣剂开发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
5 种衣剂的发展前景 |
第二篇 研究内容 |
第一章 锐胜玉米种衣剂最佳配方的筛选 |
1.1 引言 |
1.2 实验材料 |
1.3 实验方法 |
1.4 实验结果和分析 |
1.5 讨论 |
1.6 小结 |
第二章 锐胜种衣剂的安全性和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 |
2.3 实验方法 |
2.4 结果和分析 |
2.5 讨论 |
2.6 小结 |
第三章 锐胜种衣剂防治玉米病虫害药效评价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 |
3.3 实验方法 |
3.4 实验结果和分析 |
3.5 讨论 |
3.6 小结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研究成果 |
致谢 |
(6)戊唑醇微囊种衣剂的制备及其对玉米安全性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前言 |
1.1 种衣剂的概念及作用机理 |
1.2 种衣剂的组成及分类 |
1.3 种衣剂的生物学效应及应用 |
1.3.1 对种子发芽和幼苗的影响 |
1.3.2 有效防治苗期病虫害增产丰收 |
1.3.3 节省种子和药肥,降低生产成本 |
1.3.4 提高种子质量,便于机器播种 |
1.3.5 种衣剂的应用及研究现状 |
1.3.6 种衣剂的发展趋势 |
1.3.6.1 高毒向低毒方向发展 |
1.3.6.2 向多种剂型发展 |
1.3.6.3 生物防治剂将大量引入到种衣剂中 |
1.3.6.4 开发具有多种功能的种衣剂 |
1.4 控制释放技术 |
1.4.1 控制释放技术的概念及特点 |
1.4.2 控制释放技术的应用 |
1.4.3 控制释放的体系及相应剂型 |
1.4.3.1 基质式物理法控制释放体系 |
1.4.3.2 贮库式物理法控制释放体系 |
1.4.3.3 溶剂渗透控制释放体系 |
1.4.3.4 化学法控制释放体系 |
1.5 微胶囊种衣剂 |
1.5.1 微胶囊种衣剂的意义 |
1.5.2 微胶囊技术 |
1.5.3 微囊化方法 |
1.5.3.1 化学法制备微胶囊 |
1.5.3.2 物理化学法 |
1.5.3.3 物理法 |
1.5.4 微胶囊壁材 |
1.5.4.1 天然或半合成高分子化合物 |
1.5.4.2 合成高分子化合物 |
1.5.5 微胶囊功能 |
1.6 三唑类种衣剂的应用及对幼苗的安全性 |
1.7 戊唑醇 |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主要仪器 |
2.3 试验方法 |
2.3.1 微胶囊种衣剂的制备 |
2.3.2 微胶囊粒径测定及粒径分布 |
2.3.3 微胶囊包覆率 |
2.3.4 微胶囊缓释测定 |
2.3.5 种子处理 |
2.3.6 微囊种衣剂对玉米的安全性 |
2.3.6.1 播种及出苗 |
2.3.6.2 幼苗生长情况测定 |
2.3.6.3 幼苗叶绿素的测定 |
2.3.6.4 幼苗PAL活性的测定 |
2.3.6.5 幼苗激素的测定 |
3 结果与讨论 |
3.1 微胶囊粒径大小及分布 |
3.2 微胶囊的包覆率 |
3.3 戊唑醇微胶囊在水环境中的缓释动态 |
3.4 戊唑醇种衣剂对玉米幼苗的影响 |
3.4.1 出苗率 |
3.4.2 幼苗株高 |
3.4.2.1 非缓释和CAB(16.5-19)微囊处理幼苗株高 |
3.4.2.2 CAB(35-39)和PMMA微囊种衣剂处理幼苗株高 |
3.4.2.3 EC微囊种衣剂处理的幼苗株高 |
3.4.3 幼苗茎重 |
3.4.3.1 非缓释和CAB(16.5-19)微囊种衣剂处理幼苗茎重 |
3.4.3.2 CAB(35-39)和PMMA微囊种衣剂处理幼苗茎重 |
3.4.3.3 EC微囊种衣剂处理幼苗茎重 |
3.4.4 幼苗叶重 |
3.4.4.1 非缓释和CAB(16.5-19)微囊种衣剂处理幼苗叶重 |
3.4.4.2 CAB(35-39)和PMMA微囊种衣剂处理幼苗叶重 |
3.4.4.3 EC微囊种衣剂处理幼苗叶重 |
3.4.5 幼苗根重 |
3.4.5.1 非缓释和CAB(16.5-19)微囊种衣剂处理幼苗根重 |
3.4.5.2 CAB(35-39)和PMMA微囊种衣剂处理幼苗根重 |
3.4.5.3 EC微囊种衣剂处理幼苗根重 |
3.4.6 幼苗叶绿素含量 |
3.4.6.1 非缓释和CAB(16.5-19)微囊种衣剂处理幼苗叶绿素含量 |
3.4.6.2 EC和PMMA微囊种衣剂处理幼苗叶绿素含量 |
3.4.7 幼苗PAL的活性 |
3.4.7.1 非缓释和EC微囊种衣剂处理幼苗PAL活性 |
3.4.7.2 CAB(16.5-19)和PMMA微囊种衣剂处理幼苗的PAL活性 |
3.4.8 幼苗中GA含量 |
3.4.8.1 非缓释处理幼苗GA含量 |
3.4.8.2 微囊处理幼苗GA含量 |
3.4.9 幼苗中ABA含量 |
3.4.9.1 非缓释处理幼苗ABA含量 |
3.4.9.2 微囊处理幼苗ABA含量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三种水稻种衣剂在杂交水稻上的应用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水稻种衣剂技术研究进展 |
1.1.1 国外水稻种衣剂研究应用现状 |
1.1.2 我国水稻种衣剂研究应用现状 |
1.1.3 种衣剂分类 |
1.1.4 水稻种衣剂的技术难点 |
1.1.5 水稻种衣剂的作用机理 |
1.1.6 种衣剂在水稻栽培上的应用效果 |
1.2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2 材料和方法 |
2.1 供试材料 |
2.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2.1 室内发芽试验 |
2.2.2 种子贮藏试验 |
2.2.3 田间试验 |
2.3 生理生化指标测定及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种衣剂处理对种子含水量和贮藏的影响 |
3.1.1 种子包衣后水分含量变化规律 |
3.1.2 种子包衣后发芽率的变化规律 |
3.2 对发芽率和发芽势的影响 |
3.3 种子包衣对杂交稻出苗、成秧率和秧苗素质的影响 |
3.3.1 种子包衣对出苗率的影响 |
3.3.2 种子包衣对成秧率的影响 |
3.3.3 种子包衣对苗高的影响 |
3.3.4 种子包衣对茎基宽的影响 |
3.3.5 种子包衣对分蘖的影响 |
3.3.6 种子包衣对秧苗鲜、干重的影响 |
3.4 三种种衣剂对早、晚稻品种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
3.4.1 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4.2 对根系活力的影响 |
3.4.3 对秧苗游离脯氨酸的影响 |
3.5 三种种衣剂对不同早、晚稻品种产量构成因素及其产量的影响 |
3.5.1 对有效穗的影响 |
3.5.2 对总粒数、结实率的影响 |
3.5.3 对千粒重的影响 |
3.5.4 对产量的影响 |
4 讨论 |
4.1 包衣种子贮藏过程中水分含量和发芽率的变化 |
4.2 种衣剂对水稻种子发芽特性的影响 |
4.3 种衣剂对出苗率、成秧率的影响 |
4.4 种衣剂对秧苗素质的影响 |
4.5 种衣剂对秧苗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
4.6 种衣剂对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的影响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环保型水稻种衣剂的研制与应用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水稻种衣剂的研制及其发展 |
1.2 种衣剂的组成 |
1.3 种衣剂的类型 |
1.4 种衣剂的功能及应用现状 |
1.4.1 种衣剂对室内发芽势和发芽率的影响 |
1.4.2 种衣剂对田间水稻性状的影响 |
1.4.2.1 种衣剂对水稻田间出苗率、成秧率影响 |
1.4.2.2 包衣处理对田间水稻秧苗素质的影响 |
1.4.2.3 种衣剂对水稻田间有害生物的防治效果 |
1.4.2.4 种衣剂对水稻经济性状、产量的影响 |
1.4.3 水稻种衣剂存在的问题 |
1.4.4 水稻种衣剂未来的发展方向 |
1.5 天然高分子多糖 |
1.5.1 天然植物生长调节剂 |
1.5.2 抗菌抑菌活性 |
1.5.3 成膜作用 |
1.5.4 其他作用 |
1.6 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方法 |
1.6.1 研究目的、意义 |
1.6.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供试成膜材料 |
2.1.2 供试活性成分 |
2.1.3 供试非活性成分 |
2.2 试验仪器 |
2.3 试验方法 |
2.3.1 成膜剂的筛选及性能测定 |
2.3.2 活性成分的筛选 |
2.3.3 非活性成分的筛选 |
2.3.4 环保型种衣剂配方的筛选 |
2.3.5 种衣剂的抑菌效果 |
2.3.6 种衣剂对鱼类的急性毒理实验 |
2.3.7 种衣剂质量指标测试 |
2.3.8 种衣剂的田间试验 |
2.3.9 数据分析方法 |
第3章 结果与讨论 |
3.1 种衣剂成膜剂的筛选结果 |
3.2 种衣剂活性成分的筛选结果 |
3.3 种衣剂非活性成分的筛选结果 |
3.4 环保型种衣剂配方的筛选 |
3.5 种衣剂的抑菌效果 |
3.6 种衣剂对鱼类的急性毒理实验 |
3.7 种衣剂质量测试结果 |
3.8 种衣剂的田间试验 |
3.9 环保型种衣剂的成本核算及经济效益分析 |
第4章 机理分析 |
4.1 天然高分子多糖调控作用 |
4.2 天然高分子多糖抑菌机理 |
4.3 天然高分子多糖增产效果 |
4.4 环保型水稻种衣剂中其它组分的作用 |
4.4.1 微量元素的影响 |
4.4.2 植调剂的影响 |
4.5 环保型种衣剂的作用机理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环保型水稻种衣剂田间试验报告 |
水稻种衣剂室内包衣处理效果图 |
(9)诱抗型水稻种衣剂的初步研究与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 水稻种衣剂的发展概况 |
2 水稻种衣剂的类型、组成及其发展 |
2.1 水稻种衣剂的组成及其发展 |
2.1.1 活性成份 |
2.1.2 非活性成份 |
2.2 水稻种衣剂的类型及其发展 |
2.2.1 按组成成分分类 |
2.2.2 按功能分类 |
2.2.3 按使用对象分类:分为旱田种衣剂、水田种衣剂 |
2.2.4 按防治对象分类 |
3 水稻种衣剂的功能特点 |
3.1 种子保健消毒、预防种传病害的传播 |
3.2 有效防治苗期病虫害,持效期长 |
3.3 促控秧苗生长,提高产量 |
3.4 省种、省药、省工、降低生产成本 |
3.5 减少农药公害 |
3.6 促使良种标准化,提高种子商品化程度 |
4 水稻种衣剂的作用机理 |
5 水稻种衣剂的发展前景 |
6 研究目的与意义 |
7 开题设想 |
7.1 诱抗水稻种衣剂的研制 |
7.1.1 诱抗剂的筛选与复配研究 |
7.1.2 诱抗剂与成膜基料的配伍性研究 |
7.2 诱抗种衣剂对水稻秧苗诱抗效果的研究 |
7.3 诱抗种衣剂的生物学效应研究 |
7.3.1 诱抗种衣剂(YKJ+SNC)对接种苗期稻瘟病的防治效果研究 |
7.3.2 在直播早稻上抗寒的应用效果研究 |
7.3.3 诱抗种衣剂在促长、增产效果方面的研究 |
7.4 诱抗种衣剂对提高水稻秧苗诱抗性作用机理的研究 |
第二章 诱抗型水稻种衣剂的研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2.1 抗寒剂的筛选与复配:将各供试药剂分别配制成3种不同浓度梯度 |
1.2.2 诱抗剂与成膜基料的配伍性 |
1.2.3 诱抗种衣剂理化特性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诱抗剂用量实验 |
2.2 SNC与诱抗剂的复配试验 |
2.3 与成膜基料的配伍性 |
2.4 诱抗种衣剂的理化特性 |
3 讨论 |
3.1 诱抗剂的筛选 |
3.2 诱抗剂的复配 |
3.3 与成膜基料的配伍性 |
3.4 理化特性 |
4 小结 |
第三章 诱抗种衣剂的生物学效应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1.1 供试品种和菌株 |
1.1.2 供试药剂 |
1.2 试验方法 |
1.2.1 对接种苗期稻瘟病防治效果的研究 |
1.2.2 在直播早稻上的应用研究 |
1.2.3 不同种衣剂的比较研究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兼抗接种苗期稻瘟病的效果 |
2.2 诱抗种衣剂在直播早稻上的应用效果 |
2.2.1 诱抗种衣剂对水稻成秧率及秧苗素质的影响 |
2.2.2 种衣剂对早稻秧苗抗除草剂损伤、耐低温能力的影响 |
2.2.3 诱抗种衣剂对3个早稻品种产量的影响 |
2.3 诱抗种剂与其它水稻种衣剂的应用效果比较 |
2.3.1 水稻种衣剂对秧苗根系形态的影响 |
2.3.2 水稻种衣剂对秧苗地上部的影响 |
2.3.3 种衣剂对根系活力的影响 |
2.3.4 种衣剂对秧苗功能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2.3.5 种衣剂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
3 讨论 |
3.1 对接种苗期稻瘟病的防治效果 |
3.2 诱抗种衣剂在直播早稻上的应用效果 |
3.3 与其它水稻种衣剂的应用效果比较 |
4 小结 |
第四章 诱抗种衣剂抗寒作用机理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及处理 |
1.1.1 材料 |
1.1.2 处理 |
1.2 测定指标及方法 |
1.2.1 常规生理指标的测定 |
1.2.2 酶活性测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诱抗种衣剂对低温胁迫下秧苗受害率的影响 |
2.2 诱抗种衣剂对秧苗根系活力的影响 |
2.3 诱抗种衣剂对秧苗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2.4 诱抗种衣剂对秧苗体内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2.5 诱抗种衣剂对秧苗体内POD、CAT、SOD活性的影响 |
2.6 诱抗种衣剂对秧苗体内的MDA含量的影响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10)丸化型油菜种衣剂生物学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作物种衣剂的研究进展 |
1.1 作物种衣剂的研制 |
1.1.1 国外作物种衣剂的发展 |
1.1.2 我国作物种衣剂的发展 |
1.2 种衣剂的组成 |
1.3 种衣剂的功能 |
1.3.1 有效防控作物苗期病虫害 |
1.3.2 促控幼苗生长,提高作物产量 |
1.3.3 省种省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
1.3.4 减少环境污染 |
1.3.5 便于机播、匀播 |
1.4 种衣剂的作用机理 |
2 油菜种衣剂研究进展 |
2.1 油菜种衣剂的类型 |
2.1.1 悬浮型 |
2.1.2 丸化型 |
2.1.3 生物型 |
2.2 油菜种衣剂的研制与应用 |
2.2.1 悬浮型油菜种衣剂的应用 |
2.2.2 生物型油菜种衣剂的应用 |
2.2.3 丸化型油菜种衣剂的应用 |
2.3 油菜种衣剂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2.3.1 问题 |
2.3.2 展望 |
第二章 油菜丸化型种衣剂包衣种子贮存性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2 试验设计 |
1.3 测试指标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包衣种子各贮存期间的发芽势 |
2.2 包衣种子各贮存期间的发芽率 |
2.3 包衣种子各贮存期间的成苗率 |
2.4 包衣种子各贮存期间的百株鲜重 |
2.5 包衣种子各贮存期间的百株干重 |
2.6 包衣种子贮存期间的水分含量 |
3 结论与讨论 |
3.1 结论 |
3.2 讨论 |
第三章 油菜丸化型种衣剂育苗播量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2 试验设计 |
1.3 测试指标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丸化种子不同播量对出苗率和成苗率的影响 |
2.2 丸化种子不同播量对油菜苗素质的影响 |
2.3 丸化种子不同播量对苗期病虫害的影响 |
2.4 丸化种子不同播量条件下的苗床基本苗数 |
3 结论与讨论 |
第四章 油菜丸化型种衣剂生物学效应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2 试验设计 |
1.3 测试指标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种衣剂对直播油菜出苗的影响 |
2.2 种衣剂对直播油菜病虫危害的影响 |
2.3 种衣剂对直播油菜秧苗素质的影响 |
2.4 种衣剂对直播油菜秧苗某些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
2.4.1 种衣剂对秧苗氮、磷、钾、硼含量的影响 |
2.4.2 种衣剂对直播苗体酶活性的影响 |
2.5 丸化种子不同播种量对收割株数的影响 |
3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浸种型晚稻专用种衣剂包衣种子贮藏安全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活力农作物种子培育和保持的研究进展[J]. 徐四静,徐丽嫒,周桂林,范家萌,王兆贤,王浩波. 安徽农业科学, 2019(07)
- [2]种子包衣对玉米种子贮藏过程中种子活力的影响[J]. 姜海燕,李贺勤,张文健,彭飞,江绪文. 种子, 2015(12)
- [3]种衣剂副作用的研究进展[J]. 王娟,吉庆勋,韩松,党永富,乔传令. 中国农学通报, 2014(15)
- [4]我国种衣剂研究及应用概况[A]. 李静静,贾述娟,何睿,白润娥,赵晨,闫凤鸣. 河南省植保学会第十次、河南省昆虫学会第九次、河南省植病学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2013
- [5]锐胜包衣方案的安全性及玉米病虫害防治效果研究[D]. 刘志伟. 吉林大学, 2011(09)
- [6]戊唑醇微囊种衣剂的制备及其对玉米安全性机理[D]. 王娜. 四川农业大学, 2011(04)
- [7]三种水稻种衣剂在杂交水稻上的应用效果研究[D]. 肖晓. 湖南农业大学, 2010(03)
- [8]环保型水稻种衣剂的研制与应用效果研究[D]. 时亚飞. 武汉理工大学, 2009(S1)
- [9]诱抗型水稻种衣剂的初步研究与效果[D]. 陈炳光. 湖南农业大学, 2007(07)
- [10]丸化型油菜种衣剂生物学效应研究[D]. 熊海蓉. 湖南农业大学, 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