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博宁治疗恶性非原发性骨肿瘤疼痛47例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崔真伟[1](2021)在《中药内服治疗骨转移癌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文中认为目的:系统评价中药内服治疗骨转移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以期为临床决策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根据制定的检索策略,计算机检索Pub 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美国临床试验中心、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 Fang Data)、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CBM)、中国临床试验中心数据库,搜集关于中药内服治疗骨转移癌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均从建库时间至2021年01月31日。由2位文献评价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进行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采用Review Manager 5.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2项RCT,共计骨转移癌患者1240例,其中试验组621例,对照组为619例。本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药联合西药治疗组的生存质量改善有效率[RR=1.71,95%CI(1.40,2.09),Z=5.26,P<0.00001]、生存质量改善的KPS评分变化[MD=11.17,95%CI(9.19,13.14),Z=11.09,P<0.00001]、骨转移疼痛缓解有效率[RR=1.48,95%CI(1.36,1.62),Z=8.75,P<0.00001]、骨转移疼痛缓解的NRS评分变化[MD=-0.88,95%CI(-1.34,-0.42),Z=3.75,P=0.0002]、骨转移病灶有效率[RR=1.56,95%CI(1.24,1.95),Z=3.81,P=0.0001]、骨转移病灶控制率[RR=1.25,95%CI(1.08,1.46),Z=2.96,P=0.003]、中医证候改善率[RR=1.55,95%CI(1.35,1.77),Z=6.39,P<0.00001]、减少胃肠道反应发生率[RR=0.52,95%CI(0.40,0.69),Z=4.66,P<0.00001]均优于单纯西药治疗组,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在降低高钙血症的血清钙浓度变化[MD=-0.03,95%CI(-0.10,0.03),Z=0.96,P=0.34]、肝功能异常发生率[RR=0.75,95%CI(0.30,1.90),Z=0.61,P=0.54]、肾功能异常发生率[RR=0.86,95%CI(0.30,2.43),Z=0.29,P=0.77]与单纯西药治疗组疗效相当,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单纯中药治疗组的生存质量改善的KPS评分变化[MD=10.21,95%CI(4.38,16.04)]、骨转移疼痛缓解有效率[RR=1.56,95%CI(1.08,2.26)]均优于单纯西药治疗组,但因单纯中药治疗组仅1项研究且样本量较小,解释结论时需谨慎。结论:(1)根据本次研究现有的证据初步表明,中药内服联合西药治疗骨转移癌在改善生存质量、缓解骨转移疼痛、骨转移病灶疗效、中医证候改善率的临床疗效方面及降低胃肠道反应发生率的不良情况方面较单纯西药治疗更具有优势,且未增加肝肾功能异常发生率,安全性较好。在降低高钙血症的血钙浓度变化与单纯西药治疗疗效相当。(2)但现有的证据尚无法判定单纯中药内服治疗在改善生存质量、缓解骨转移疼痛的临床疗效方面是否优于单纯西药治疗。(3)受纳入研究质量和数量的限制,仍需要未来开展试验设计更加严谨、样本量更大、质量更高的RCT研究提供更多的循证医学证据进一步验证。
杨鹭[2](2019)在《中药散结通络颗粒治疗肿瘤骨转移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中药散结通络颗粒联合唑来膦酸治疗肿瘤骨转移病灶的疗效,对患者疼痛评分、中医证侯、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以及对肿瘤标志物、免疫功能、碱性磷酸酶等化验指标的影响。探讨散结通络法治疗肿瘤骨转移的临床效果,为肿瘤骨转移的中医药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完全随机的方法,纳入66例确诊为肿瘤骨转移的患者,按1:1的比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进行研究。对照组采用唑来膦酸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服用中药散结通络颗粒,28天为1个周期,连续观察治疗6个周期,研究结束后,运用统计学方法,对两组骨转移灶的变化以及骨转移无进展时间,疼痛缓解率、疼痛缓解持续时间和止痛药物用量,以及血清钙、碱性磷酸酶、肿瘤标志物(CEA、CA153、CA125、CA199)、免疫指标(CD3+、CD4+、CD8+、NK)的改变,以及中医证候、卡氏评分、生活质量的改善,综合评价临床疗效,同时评估两组治疗方案的安全性。结果:(1)骨转移灶疗效:在治疗后的第2、第4、第6月,治疗组患者骨转移灶客观缓解率以及疾病控制率均高于对照组,其中治疗6月后两组客观缓解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骨转移无进展时间(PFS)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疼痛情况比较:治疗6月后,治疗组患者疼痛缓解的有效率以及疼痛缓解持续时间均高于对照组,24h羟考酮剂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碱性磷酸酶(alkalinephosphatase,ALP)变化:治疗6月后,治疗组患者血清ALP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肿瘤标志物变化:治疗后第6月治疗组患者血清CEA、CA153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免疫指标变化:治疗6月后治疗组患者CD3+、CD4+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中医症候及临床症状改善:治疗4月后治疗组患者中医证候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月后,治疗组患者腰膝酸软症状好转率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月后,治疗组患者疼痛症状、腰膝酸软症状、乏力症状好转率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7)功能状态评分(karnofsky,KPS)改变:治疗后第4月、第6月有效率及第6月显效率均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8)治疗后,EORTC QLQ-BM22量表中,同时治疗后第4月、第6月,治疗组疼痛部位模块和功能障碍模块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散结通络颗粒能够抑制肿瘤骨转移病灶发展,提高客观缓解率和疾病控制率;(2)散结通络颗粒能缓解或减轻骨转移疼痛程度,延长镇痛持续时间,减少镇痛药物用量;(3)散结通络颗粒能降低血清CEA、CA153、碱性磷酸酶水平,抑制骨转移肿瘤的代谢;(4)散结通络颗粒通过增加CD3+、CD4+细胞数量,提高患者免疫功能;(5)散结通络颗粒可改善骨转移患者的中医证候和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鲍晓玲[3](2016)在《骨痛方外敷治疗局部骨转移疼痛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骨转移疼痛剧烈,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随着WHO三阶梯镇痛方案的实施,以及抑制骨转移药物的应用,非药物疗法的实施,癌痛已得到较满意的控制。骨转移疼痛的治疗也从单纯的药物治疗,向多学科综合治疗的模式发展。阿片类药物已成为中重度疼痛的首选药物,但由于其副作用明显,以及患者对麻醉性镇痛药物的恐惧心理,制约了阿片类药物的使用。中药外敷通过体表给药,止痛迅速,避免了口服给药引起的胃肠不适,以及经过肝脏的首过效应。特别是肿瘤患者正气亏虚、不耐攻伐尤为适宜。而且中药外敷止痛费用低、不良反应少、依从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及研究。骨转移疼痛多为昼轻夜重或阴雨天加重,故辩证为寒、痰、瘀血所致之阴证且“毒损络脉”的假说认为癌症患者病程长,邪气舍于络而成“病络”,即“久病入络”的思想,日久可导致疼痛、痛积等。病邪侵袭络脉,损伤络气,使络气郁滞,导致津凝为痰、血滞为瘀,产生瘀血、痰浊等“癌毒”。因此治疗上多以温阳散寒、活血通络治法为主。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骨痛方”,药物组成包括丁香、细辛、肉桂、炮姜、全蝎、穿山甲、半夏。[研究目的]通过对临床病例的观察,获得骨痛方外敷治疗骨转移疼痛的临床数据以及有效率,丰富三阶梯止痛治疗的内容。[研究方法]根据治疗前有无口服阿片类止痛药将33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分为单纯中药组、联合治疗组,全部病例均给予骨痛方外敷,联合组给予阿片类止痛药物镇痛。全部病例出现爆发痛均给予阿片类药物进行解救。每日记录治疗前后疼痛NRS评分,观察局部不良反应。1个疗程结束后,比较治疗前后疼痛强度评分、计算治疗后疼痛缓解率和有效率,记录治疗前后阿片类药物剂量。[研究结果]1.疼痛强度改善方面:比较治疗前后NRS评分改善情况,发现NRS评分随着治疗的进展,呈逐步下降的趋势,单纯中药组及联合组均可明显缓解疼痛。33例患者治疗前NRS评分为(4.97±1.20),治疗后NRS评分为(2.58±1.15),经统计学分析,P<0.05。单纯中药组治疗前NRS评分为(4.27±1.01),治疗后NRS评分为(1.73±1.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前后吗啡用量:治疗前后吗啡用量呈逐渐下降的趋势,经统计分析,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3.疼痛缓解率及有效率:疼痛缓解率及有效率呈逐步上升趋势,治疗后分别为60.6%、93.9%。单纯中药组疼痛缓解率及有效率分别为81.8%、100%:联合组疼痛缓解率及有效率分别为50%、90.9%。4.治疗前后卡氏功能状态评分:33例患者治疗前KPS评分(66.06±4.15),治疗后KPS评分(70.15±4.68),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中药组治疗前KPS评分(64.55±6.79),治疗后KPS评分(68.64±7.20),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治疗前KPS评分(66.82±5.32),治疗后KPS评分(70.91±6.14),经统计学分析,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不良反应:临床观察过程中,骨痛方外敷局部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使用安全。[研究结论]本研究使用骨痛方外敷治疗癌性骨转移疼痛,通过临床观察病例,验证了骨痛方外敷治疗癌性骨转移疼痛阴证的疗效。得到结论如下:1.骨痛方可改善骨转移疼痛,单纯中药组可缓解NRS≤5分疼痛,疼痛缓解率及有效率分别为81.8%、100%:联合组可缓解NRS≤7分疼痛,疼痛缓解率及有效率分别为50.0%、90.9%。2.骨痛方可明显改善骨转移疼痛的生活质量。3.局部无明显不良反应,使用安全。
王胜飞,王芹,付艳丽,焦丽静,董昌盛,王青,张杰,许玲[4](2015)在《中医药联合双磷酸盐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疗效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比双磷酸盐联合传统中医药疗法与单纯双磷酸盐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的疗效,来验证传统中医药疗法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的作用和优势。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BM,CNKI和Cochrane databases搜索相关文献,结局指标包括:疼痛缓解评价、活动能力改善评价、骨质修评价、KPS改善评价以及毒副反应。运用meta分析软件stata11.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研究20篇,包含研究人数共计1140人,结果提示双磷酸盐联合传统中医药疗法组能显着改善疼痛症状(RR=0.79,95%CI=0.74-0.85,p<0.001)、改善活动能力(RP=0.77,95%CI=0.69-0.87,p<0.001)、改善骨质破坏(RR=0.71,95%CI=0.52-0.96,p=0.026)、提高KPS(RR=0.68,95%CI=0.58-0.81,p<0.001)。结论:双磷酸盐联合传统中医药疗法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能够显着提高其疗效,同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韩婷婷[5](2014)在《螺旋断层调强放射治疗脊柱转移瘤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评价螺旋断层调强放射治疗脊柱转移瘤的疗效及不良反应。2探讨放疗联合唑来膦酸治疗脊柱转移瘤的疗效。方法:1自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空军总医院收治的35例符合入组条件的脊柱转移瘤患者共计51处骨转移病灶,均采用螺旋断层调强放射治疗技术实现靶区剂量层层递增的模式,靶区勾画为计划靶区、肿瘤靶区,分别给予40~50Gy、50~60Gy的处方剂量,连续照射,共15~20次。2回顾性分析79例脊柱转移瘤患者放疗止痛的疗效。采用直线加速器6MV-X或螺旋断层调强放射治疗,分为两组,A组:常规放疗+唑来膦酸,39例,计划靶区:30~40Gy/10~20次; B组:靶中靶放射治疗+唑来膦酸,40例,计划靶区、肿瘤靶区的总剂量分别为40~50Gy,50~60Gy,15~20次。对比分析两组有效率、疼痛降低分值、起效时间、维持时间、疼痛复发率、不良反应、脊髓的受照剂量。结果:1随访率97.14%,CR:31.43%(11/35),PR:54.29%(19/35),MR:8.57%(3/35),总有效率94.29%(33/35);中位起效时间为治疗后第6.5次;中位维持时间7个月;治疗部位病灶改善17例,50%;稳定状态16例,47.06%;进展1例,2.94%;中位局部无进展生存期为7个月;急性不良反应主要有血液学毒性,Ⅰ级11.43%,Ⅱ级25.71%,Ⅲ级2.86%,无Ⅳ级骨髓抑制;脊髓的平均受照总剂量为31.49Gy。2随访率96.2%,两组总有效率为88.61%,A组与B组有效率分别为84.62%、92.5%;平均疼痛降低分值分别为2.55、3.54;平均起效时间分别为第7.25d、8.32d;平均维持月数分别为6.68个月、8.41个月;治疗部位疼痛复发率分别为25.81%、5.41%;急性不良反应主要血液学毒性,Ⅰ级骨髓抑制发生率分别为12.82%、12.5%,Ⅱ级23.08%、20%,Ⅲ级2.56%、2.5%,Ⅳ级2.46%、0%;A组脊髓的平均受照射剂量为30.03Gy,B组脊髓的平均受照射剂量为30.63Gy。两组不同的放疗模式比较,有效率、起效时间、维持时间、不良反应及脊髓的受照射剂量之间差异均无显着性(P>0.05),但靶中靶放疗较常规放疗疼痛评分下降更为明显,疼痛复发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采用螺旋断层调强放射治疗技术实现靶区剂量层层递增的模式治疗脊柱转移瘤疼痛缓解率高,维持时间久,不良反应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2靶中靶放疗联合唑来膦酸治疗骨转移瘤是安全有效的,毒副反应轻,且疼痛缓解程度明显、复发率低,对于预期生存期较长者,可首选靶中靶放疗联合唑来膦酸,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喻明[6](2010)在《基于ACCESS癌痛数据库的中医药治疗癌痛用药规律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癌痛数据库的建立,对数据库所存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进而探讨中医论治癌痛的用药规律,加速中医论治癌痛研究的现代化进程,为现代治疗癌性疼痛筛选用药提供借鉴和依据。方法:重点对1989年-2009年近20年国内主要学术期刊所载的关于中医药的文献进行研究。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筛定研究文献,建立数据库,共收入基本处方212首,涉及中药283种。使用数据处理软件作为统计工具,对药物使用频次、药物性味、归经,功效归类等规律进行研究。结果:从619篇相关文献中筛定研究文献212篇,建立治疗癌性疼痛中药数据库,经过统计,我们发现外用中药使用频率较高的前50味药总体方药功效类别,活血化瘀药占41%,开窍药占14%;内治法中活血化瘀药占33%,补虚药占24%。药物性味统计结果辛、苦、温、甘味、有大毒位于前列。外治所用药中药物归经以肝经为主、脾、心次之,最常用的前六味药依次是冰片、乳香、没药、延胡索、川乌、麝香。内治所用药中药物归经以肝经为主、脾、心次之,最常用的前六位中药是延胡索、全蝎、甘草、黄芪、白术、白芍。外治法开窍药的使用远大于内治法,内治法中补虚药的使用远大于外治法。结论:癌痛患者大多存在气血生化与运行的问题,提示我们可通过调和气血而达到止痛之效。笔者认为,癌痛的治疗的关键在于辨气血,辨虚实,内、外治法也应随气血而变,调气行血为其根本,以衡为期。癌痛的患者多存在血瘀的状态,癌痛外治疗法对于属血瘀证类型的患者来说更为适合。癌痛内治疗法对于属血虚血瘀证、气虚血瘀证、气血亏虚兼血瘀证类型的患者来说更为适合。
张志琴[7](2001)在《博宁治疗恶性非原发性骨肿瘤疼痛47例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王捷[8](2019)在《温针灸治疗肺癌骨转移中重度疼痛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课题采用临床随机对照方法,在常规三阶梯止痛的基础上,以温针灸理论指导方法来观察温针灸的临床疗效。对照组:三阶梯止痛药;针刺组:常规针刺配合三阶梯止痛药;温针组:温针灸配合三阶梯止痛药。旨在探讨温针灸法治疗肺癌骨转移疼痛中因“不通则痛”、“不荣则痛”所产生的肺脾肾气虚型、痰瘀互结型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依据。方法: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中医传统疗法门诊、内三科病房,选择符合诊断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将其分为三组,分别为常规三阶梯止痛(对照组)20例;针刺配合三阶梯止痛药组(针刺组)20例;温针灸配合三阶梯止痛药组(温针组)20例。同时三组患者均接受中药常规治疗(香砂六君子汤)。温针组穴位处方:主要取关元、气海、足三里、阿是穴等。局部艾灸(气海、足三里、阿是穴)。操作方法:患者采取仰卧位,使其暴露穴位,穴位常规消毒,用适当的手法针刺得气后,行补泻手法,留针时,在针柄上套置一段约2cm长的艾卷,艾卷距皮肤2~3cm,从艾卷下端点燃,直至艾卷燃尽为止(在穴位上隔一个纸盒)每个穴位2状艾卷。其他配穴正常针刺。每次20min,每周2次,4周1疗程。针刺组:常规三阶梯止痛药+常规针刺,取穴与治疗组相同,操作方法:患者体位为平卧,对穴位用75%酒精进行常规消毒处理,选用华佗牌针灸针,根据部位合适长度的针,予上述穴位针刺,并使用捻转补泻手法,待患者产生酸麻涨等得气感后继续留针20min,每周2次,4周1疗程。对照组:单纯口服三阶梯止痛药。治疗结束后观察和评估疼痛各项指标。结果:三组患者治疗后在无缓解、中度缓解、明显缓解和总有效例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SD-t检验两两比较,与对照组相比,针灸组和温针灸组的疼痛无缓解患者比例减少(P<0.05),疼痛中度缓解、明显缓解和总有效患者比例均增加(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针灸组相比,温针灸组的疼痛无缓解患者比例减少(P<0.05),疼痛明显缓解和总有效患者比例均增加(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通过方差分析,在治疗后,三组患者生活质量量表中的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等方面指标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SD-t检验两两比较,与对照组相比,针灸组和温针灸组的KPS分值均增加(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针灸组相比,温针灸组的的KPS分值均增加(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温针灸疗法能显着降低肺癌骨转移中重度疼痛患者的NRS评分、生活质量评估表及KPS评分。2.温针灸疗法结合三阶梯止痛治疗肺癌骨转移,在改善疼痛症状方面效果明显优于单纯针刺对照组和单纯西药组。3.温针灸是治疗肺癌骨转移所致疼痛的有效疗法,并且不会产生依赖性、无毒副作用。
吴驻林[9](2019)在《中医干预措施联合三阶梯止痛法治疗癌痛的网状Meta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借助Meta分析评价不同中医干预措施联合三阶梯止痛法治疗癌性疼痛的疗效,并运用网状Meta分析方法筛选最佳中医干预措施,为临床提供循证参考,最后总结纳入文献治疗癌性疼痛的用药规律。方法:使用计算机检索CNKI(中国知网数据库)、Wanfang(万方数据库)、CBM(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VIP(维普数据库),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时间:建库起至2018年10月)。策略是“癌痛”、“中医药”、“中医”、“三阶梯”、“随机”等,并通过自由词、主题词检索。制定纳入与排除的标准,筛选不同中医药干预措施结合三阶梯止痛法治疗癌痛随机对照试验文献(RCT)。参照Jadad量表评估文献研究的质量。采用R 3.2.2软件进行Meta分析,Addis 1.16软件进行网状Meta分析,并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对纳入文献中的处方进行规律分析。结果:最后,共纳入44项RCT研究,包含了 7种中医治疗措施:中药外敷法21篇文献,中药复方10篇,中药注射液7篇,针刺3篇,艾灸1篇,穴位埋线1篇,中成药1篇。文献质量评价结果显示:4篇文章是高质量文献,其余文献质量较低;20项研究描述了具体的随机方法,1篇运用盲法,4篇研究描述了病例脱落情况。Meta分析结果显示:三阶梯止痛法的基础上联合中药复方、中药外敷、中药注射液、针刺可以提高疼痛缓解有效率;在三阶梯止痛法基础上联合中药复方、中药外敷及中药注射液可提高KPS改善率;口服中药复方、中药外敷联合三阶梯止痛法的便秘发生率低于单纯运用三阶梯止痛法;中药复方、中药注射液、中药外敷联合三阶梯止痛法的恶心呕吐发生率低于单纯运用三阶梯止痛法。网状Meta分析结果:①对比单纯三阶梯止痛法,中药复方、中药注射液、中药外敷、艾灸、针刺、5种中医药干预措施能提高疼痛缓解率,艾灸成为最佳措施概率最大;②中药注射液、中药外敷、中药复方3种中医药干预措施能提高KPS改善率,中药外敷成为最佳措施概率最大;③中药复方、中药外敷、针刺3种中医药干预措施可降低便秘发生率,中药注射液成为最佳措施概率最大;④中药复方、中药注射液2种中医药干预措施能减少恶心呕吐率,中药注射液成为最佳措施概率最大;⑤两两对比结果显示中药复方在降低恶心呕吐发生率方面优于中药外敷(OR=0.28,95%CI:0.10,0.71),差异有显着性;中药复方在降低便秘发生率方面,优于中成药(OR=0.25,95%CI:0.08,0.79)、中药外敷(OR=0.35,95%CI:0.14,0.81),差异具有显着性;其余两两对比的结果差异无显着性。用药规律结果显示:口服中药复方的用药规律分析统计得出频次排在前6的中药是“黄芪、延胡索、桃仁、红花、川芎、当归”,药对频次最多的是“红花,桃仁”;中药外敷用药规律分析统计出频次排在前4的中药为“没药、乳香、冰片、细辛”,药对频次最多的为“乳香,没药”。结论:通过Meta分析结果示,中医药干预措施联合三阶梯止痛法一定程度上可提高癌痛的疼痛缓解率,改善生活质量,降低恶心呕吐、便秘的发生率;网状Meta分析结果提示中药复方在降低恶心呕吐发生率方面优于中药外敷,且在降低便秘发生率方面优于中成药及中药外敷。因纳入的原始文献的质量不佳,所以对于结果的解释应当慎重。通过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分别实现了对中药内服方剂及中药外敷的中药用药规律分析,可供临床及科研作参考。
王晶[10](2017)在《延胡索颗粒联合奥施康定治疗癌性疼痛的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延胡索颗粒联合奥施康定治疗肿瘤患者的癌性疼通的疗效;研究其对癌性疼痛患者缓解情况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评价临床使用的安全性;同时探讨祖国医学对癌性疼痛的认识及治疗策略,寻找二者在治疗肿瘤相关性疼痛的结合点。方法选取来自于湖北省武汉市四医院肿瘤科就诊并且时间是在2016年1月至2016年10月期间的肿瘤相关性中度疼痛患者54例,均经NRS评分为中度(4-7分)慢性癌痛的患者。将入组的病人用电脑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即延胡索颗粒组)31例,对照组(奥施康定组)23例。所有患者在性别、年龄、临床分期、病理类型及体力状况(Karnofsky评分)上均无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予以初始稳态剂量(疼痛评分48小时内≤3分)奥施康定片20mg Q12h吞服,勿掰开嚼服、含服等。根据疼痛情况进行滴定,连续用药4周;观察组:在治疗组的基础上,观察组加用延胡索颗粒2袋/次,即1g/次Q12h,根据患者疼痛情况进行滴定,连续用药四周。治疗前后检查患者常规体检指标,如血象、肝肾功能等;治疗后对比两组患者疼痛缓解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四周后,观察组的疼痛控制率为74.19%,对照组的疼痛控制率为52.17%;两组患者在疼痛缓解率上有显着差异(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不良反应为54.84%,对照组为91.31%,二者在统计学上有显着差异(P<0.05)。在改善生活质量方面,两组疗效相当,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延胡索颗粒联合奥施康定能明显改善中度癌痛患者的疼痛症状,能较好的减少暴发痛次数从而减少阿片类药物的用量,能明显减轻奥施康定引起的不良反应。
二、博宁治疗恶性非原发性骨肿瘤疼痛47例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博宁治疗恶性非原发性骨肿瘤疼痛47例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中药内服治疗骨转移癌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研究背景 |
1 现代医学对骨转移癌的认识 |
1.1 概述及流行病学 |
1.2 发病机制 |
1.3 诊治现状 |
2 中医药学对骨转移癌的认识 |
2.1 病名溯源 |
2.2 病因病机 |
2.3 中药内服治疗骨转移癌概况 |
2.4 中药干预骨转移癌的现代机制研究 |
3 循证医学对中医药学发展的影响 |
4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1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
1.1 研究类型 |
1.2 研究对象 |
1.3 干预措施 |
1.4 结局指标 |
1.5 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检索策略 |
2.2 文献筛选 |
2.3 资料提取 |
2.4 研究的质量评价 |
2.5 统计分析 |
2.6 研究技术路线图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1 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 |
2 纳入研究的特点 |
2.1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
2.2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 |
3 Meta分析结果 |
3.1 生存质量改善情况 |
3.2 骨转移疼痛缓解情况 |
3.3 骨转移病灶疗效情况 |
3.4 中医证候改善率 |
3.5 血清钙浓度变化 |
3.6 不良反应情况 |
第四章 讨论 |
1 本研究的Meta分析总结 |
1.1 结局指标 |
1.2 不良反应情况 |
1.3 证据强度及实用性 |
2 未来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缩略词表 |
综述 骨转移癌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中药散结通络颗粒治疗肿瘤骨转移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2.1 原发恶性肿瘤诊断标准 |
1.2.2 骨转移诊断标准 |
1.2.3 痰瘀互结辨证标准 |
1.3 入选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案 |
2.1 研究类型 |
2.2 样本估算 |
2.3 病例分组 |
2.4 研究药物 |
2.5 治疗方案 |
2.5.1 分组治疗 |
2.5.2 疼痛治疗 |
3 观察指标 |
3.1 骨转移灶变化 |
3.1.1 评价标准 |
3.1.2 客观缓解率 |
3.1.3 疾病控制率 |
3.1.4 无进展生存期 |
3.2 疼痛评价 |
3.2.1 疼痛程度评分 |
3.2.2 疼痛缓解持续时间 |
3.2.3 24h盐酸羟考酮剂量 |
3.3 血清钙、碱性磷酸酶 |
3.4 血清肿瘤标志物 |
3.5 免疫功能指标 |
3.6 中医证候和临床症状 |
3.7 体力状况 |
3.8 生活质量 |
3.9 安全性指标 |
3.9.1 一般检查项目 |
3.9.2 血液检查 |
3.9.3 心电图检查 |
3.9.4 不良反应 |
3.10 统计分析方法 |
4 结果 |
4.1 一般资料 |
4.1.1 两组患者性别情况 |
4.1.2 两组患者年龄分布情况 |
4.1.3 两组患者原发肿瘤情况 |
4.1.4 两组患者骨转移部位情况 |
4.1.5 两组患者骨转移数目情况 |
4.1.6 两组患者入组时NRS评分情况 |
4.1.7 两组患者入组时KPS评分情况 |
4.1.8 两组患者入组前治疗情况 |
4.2 治疗后骨转移病灶疗效评价及无进展时间 |
4.2.1 治疗后骨转移病灶疗效评价 |
4.2.2 两组治疗后骨转移客观缓解率比较 |
4.2.3 两组治疗后骨转移控制率比较 |
4.2.4 骨转移无进展时间(PFS) |
4.3 治疗后疼痛评价 |
4.3.1 两组治疗后NRS评分分布情况 |
4.3.2 疼痛缓解率比较 |
4.3.3 疼痛缓解持续时间 |
4.3.4 两组疼痛患者24h羟考酮剂量的变化 |
4.4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钙和碱性磷酸酶情况 |
4.4.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钙情况 |
4.4.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碱性磷酸酶情况 |
4.5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肿瘤标志物情况 |
4.5.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CEA情况 |
4.5.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CA125情况 |
4.5.3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CA153情况 |
4.5.4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CA199情况 |
4.6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免疫功能变化情况 |
4.6.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CD3+水平变化情况 |
4.6.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CD4+水平变化情况 |
4.6.3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CD8+水平变化情况 |
4.6.4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NK细胞水平变化情况 |
4.7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和症状情况 |
4.7.1 治疗后患者疼痛症状改善情况 |
4.7.2 治疗后患者腰膝酸软症状改善情况 |
4.7.3 治疗后患者肢体困重症状改善情况 |
4.7.4 治疗后患者乏力症状改善情况 |
4.7.5 治疗后患者失眠状改善情况 |
4.7.6 治疗后患者食欲不振症状改善情况 |
4.8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 |
4.8.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体能状况评分比较 |
4.8.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情况 |
4.9 药物毒副反应情况 |
4.10 安全性指标 |
5 讨论 |
5.1 现代医学对肿瘤骨转移的研究及治疗 |
5.2 中医对肿瘤骨转移的认识 |
5.2.1 中医对肿瘤骨转移病因病机的认识 |
5.2.2 从痰瘀论治肿瘤骨转移 |
5.3 散结通络颗粒的组方原则及药物分析 |
5.4 散结通络颗粒的疗效分析 |
5.4.1 散结通络颗粒对骨转移病灶治疗的作用 |
5.4.2 散结通络颗粒减轻骨转移疼痛的作用 |
5.4.3 散结通络颗粒对血清钙和碱性磷酸酶水平的影响 |
5.4.4 散结通络颗粒降低血清肿瘤标志物的作用 |
5.4.5 散结通络颗粒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
5.4.6 散结通络颗粒对中医证候和症状的影响 |
5.4.7 散结通络颗粒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作用 |
5.5 观察观察中的毒副反应及药物安全性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WHO疼痛数字评分 |
附录二 功能状态评分 |
附录三 生活质量测定量表 |
附录四 中医症候评价表 |
附录五 血液毒性反应评价标准 |
附录六 肿瘤骨转移中医病因病机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3)骨痛方外敷治疗局部骨转移疼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癌性骨转移中医机制及疼痛治疗 |
1. 古代对骨转移瘤的认识 |
2. 中医对肿瘤转移机制的认识 |
3 中医骨转移癌痛治疗 |
4 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西医对骨转移的认识及疼痛治疗 |
1 骨转移机制 |
2 现代医学对骨转移疼痛治疗 |
3 总结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临床资料及研究方法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方法 |
研究结果 |
1 一般资料 |
2 结果 |
讨论 |
(一) 提出问题 |
(二) 与文献研究可比性分析 |
(三) 疗效分析 |
(四) 骨痛方外用辅助治疗局部骨转移疼痛的中西医理论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5)螺旋断层调强放射治疗脊柱转移瘤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第一部分螺旋断层调强放射治疗 35 例脊柱转移瘤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二部分放疗联合唑来膦酸治疗脊柱转移瘤的临床观察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5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
参考文献 |
(6)基于ACCESS癌痛数据库的中医药治疗癌痛用药规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综述 |
第一部分 癌性疼痛中医药治疗数据库的建立 |
1 数据库的建立意义 |
2 数据库的设计过程 |
3 数据库的主要特点 |
4 数据库的应用情况 |
第二部分 癌性疼痛中医用药规律的研究 |
1. 数据来源 |
2. 纳入和排除标准 |
2.1 纳入标准 |
2.2 排除标准 |
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4. 统计结果与分析 |
4.1 治疗癌性疼痛中药频次、用量统计与分析 |
4.1.1 外治法高频次用药的分析 |
4.1.2 内治法高频次用药的分析 |
4.2 治疗癌性疼痛中药性味归经统计分析 |
4.2.1 性味统计分析 |
4.2.2 归经统计分析 |
4.3 治疗癌性疼痛中药的功效类别分析 |
4.3.1 外治法所用药的功效类别分析 |
4.3.2 内治法所用药的功效类别分析 |
4.3.3 外治、内治药物功效类别的对比分析 |
分析讨论 |
1.总体情况的分析 |
2.性味归经的分析 |
3.外治用药整体用药规律的分析 |
4.外治所用中药药物功效、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分 |
5.内治用药整体用药规律的分析 |
6.内治所用中药药物功效、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分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温针灸治疗肺癌骨转移中重度疼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肺癌骨转移的古代研究 |
一、中医对肺癌骨转移的认识 |
二、古代对肺癌骨转移病因病机学研究 |
三、肺癌骨转移的中医治疗方法 |
第二节 肺癌骨转移的西医近代研究 |
一、肺癌骨转移病理与发病机制 |
二、临床表现 |
三、诊断方法 |
四、诊断标准 |
五、治疗 |
第三节 古代对温针灸的研究 |
一、温针灸的起源 |
二、温针灸的作用机制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研究方案 |
一、研究目的 |
二、临床资料 |
三、诊断标准 |
四、治疗方案 |
五、观测指标 |
六、疗效判定标准 |
七、不良反应 |
八、统计学方法 |
第二节 研究结果 |
一、基本资料 |
二、疼痛治疗疗效比较 |
三、生活质量量表评分比较 |
四、KPS分值比较 |
五、药剂量的变化 |
第三章 讨论与分析 |
第一节 讨论 |
一、中医对肺癌骨转移治疗方面的认识 |
二、选穴理论分析 |
三、阿片类药物的副作用 |
四、现代骨转移疼痛的治疗方法 |
第二节 研究结果分析 |
第三节 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中医干预措施联合三阶梯止痛法治疗癌痛的网状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综述研究部分 |
1.1 癌性疼痛的概述 |
1.2 癌症疼痛的流行病学特征 |
1.3 癌性疼痛的病因及机制 |
1.3.1 癌痛病因 |
1.3.2 病理生理机制 |
1.3.3 分子学机制 |
1.3.4 社会和心理因素引起的疼痛 |
1.4 癌性疼痛的西医治疗现状 |
1.4.1 病因治疗 |
1.4.2 药物治疗(三阶梯止痛法) |
1.4.3 癌痛的其他西医治疗手段 |
1.5 中医对癌性疼痛的认识 |
1.5.1 古籍对癌痛的认识 |
1.5.2 现代文献对癌痛的中医病因病机阐述 |
1.5.3 中医药治疗癌性疼痛的概述 |
1.6 总结 |
第二部分 系统评价及网状META分析 |
2.1 目的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研究文献类型 |
2.2.2 研究对象 |
2.2.3 干预措施 |
2.2.4 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 |
2.2.5 排除标准 |
2.2.6 检索方法及策略 |
2.2.7 文献筛选与质量评价 |
2.2.8 资料提取 |
2.2.9 统计学分析方法 |
2.3 结果 |
2.3.1 检索结果与研究筛选过程 |
2.3.2 纳入RCT研究方法学质量 |
2.3.3 纳入RCT研究的特征描述 |
2.3.4 Meta分析结果 |
2.4 网状META分析结果 |
2.4.1 疼痛缓解有效率的网状Meta分析 |
2.4.2 生活质量(KPS)改善率的网状Meta分析 |
2.4.3 不良反应发生率的网状Meta分析 |
第三部分 中药复方及中药外敷的用药规律 |
3.1 目的 |
3.2 具体方法 |
3.3 结果 |
3.3.1 中药复方及中药外敷的用药频次分析 |
3.3.2 组方规律分析 |
第四部分 讨论 |
4.1 文献质量评价 |
4.2 META分析结果评价 |
4.3 网状META分析结果评价 |
4.4 用药规律结果的分析 |
4.5 本研究的意义 |
4.6 本研究的局限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情况 |
致谢 |
附件 |
(10)延胡索颗粒联合奥施康定治疗癌性疼痛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临床资料 |
1.1 诊断标准 |
1.2 一般资料 |
1.3 病例纳入标准 |
1.4 病例排除标准 |
2.方法 |
2.1 治疗方法 |
2.2 观察指标 |
2.3 疗效判定 |
2.4 统计方法 |
3.结果 |
讨论 |
1 现代医学对癌性疼痛的认识 |
2.现代医学对癌性疼痛的治疗研究 |
3.中医学对癌性疼痛的病因的认识与治疗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期成果 |
致谢 |
四、博宁治疗恶性非原发性骨肿瘤疼痛47例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药内服治疗骨转移癌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D]. 崔真伟.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中药散结通络颗粒治疗肿瘤骨转移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D]. 杨鹭.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3]骨痛方外敷治疗局部骨转移疼痛的临床研究[D]. 鲍晓玲.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4]中医药联合双磷酸盐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疗效的meta分析[A]. 王胜飞,王芹,付艳丽,焦丽静,董昌盛,王青,张杰,许玲. 第一届青年中西医结合肿瘤学术论坛论文集, 2015
- [5]螺旋断层调强放射治疗脊柱转移瘤的临床研究[D]. 韩婷婷. 安徽医科大学, 2014(11)
- [6]基于ACCESS癌痛数据库的中医药治疗癌痛用药规律的研究[D]. 喻明.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0(05)
- [7]博宁治疗恶性非原发性骨肿瘤疼痛47例疗效观察[J]. 张志琴. 陕西肿瘤医学, 2001(04)
- [8]温针灸治疗肺癌骨转移中重度疼痛的临床研究[D]. 王捷.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
- [9]中医干预措施联合三阶梯止痛法治疗癌痛的网状Meta分析[D]. 吴驻林.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10]延胡索颗粒联合奥施康定治疗癌性疼痛的疗效观察[D]. 王晶.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