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项全新的医院后勤社会化改革(论文文献综述)
林珊,冯瑞华,张德栋,王俊,纪岱晨[1](2013)在《景观疗养社会化保障的PEST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进一步做好军队疗养院景观疗养实行社会化保障的工作。方法运用PEST分析法对军队疗养院景观疗养社会化保障的外部环境进行分析。结果明确了景观疗养实行社会化保障的政策、经济、社会与技术层面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结论充分利用外部有利因素克服不利因素,将有力地促进军队疗养院景观疗养社会化保障的健康发展。
辛海燕,田敏,陈宇俊[2](2012)在《军队医院后勤保障社会化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07年2月,中央军委下发了《"十一五"期间推进军队后勤保障和其他保障社会化的意见》,要求军队各级部门抓好军队后勤保障和其他保障社会化工作,军队医院后勤保障是军队后勤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军队医院后勤保障社会化也是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对军队医院后勤保障社会化的有关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军队医院后勤保障社会化的对策和建议。
叶初标[3](2010)在《高职院校后勤服务与工学结合机会的研究》文中指出高校后勤是一项基础性保障工作,是高校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一项重大改革。在当前
张海航[4](2010)在《基于节约型校园背景下高校后勤管理与创新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深入和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而高校后勤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下,形成了福利型的服务供给方式,高校成为“小社会”,后勤人员膨胀、成份复杂,使有限的教育经费变成了人头经费,严重挤占了教学、科研资源。可以说相对落后的高校后勤服务体系与高等教育的发展速度是不相匹配的。所以,高校后勤管理方式的变革及管理理念的革新成为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迫切任务。从资源节约的角度改革创新高校后勤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是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迫切需要,是节约型社会的基本要求,是高校社会责任彰显的反映。建设节约型高校后勤的特殊价值在于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服务质量和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趋势;目的在于将节约型高校后勤的规范、标准和原则融入到后勤发展的规划、政策和管理过程之中,自觉地把节约型的理想目标与高校后勤发展理念熔铸于现实的制度设计与实践中。本文在分析节约型高校后勤改革创新基本理论基础上,通过国外后勤管理对我国高校后勤管理与创新的启示及对山东部分高校节约型后勤改革创新的实证分析,剖析了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归结出高校后勤管理与创新的经验,进而从中凝练出对节约型高校后勤改革创新的路径。本文试探着从政府、学校和后勤三个层面构建节约型高校后勤服务保障体系。即政府继续主导后勤改革,加大和完善财政、政策扶持,健全监管体系,避免公益性的缺失;学校勇于承担执行者的重任,给予相应配套改革,转变管理职能,切实履行监管职责,保证后勤的社会效益;后勤实体以政府扶持和学校改革推动为契机,建立完善现代化企业制度,转变后勤管理模式,实现科学管理和经营,增强自身“造血”功能,提高市场竞争力,从根本上扭转资源紧缺的局面。
张丽[5](2008)在《重庆邮电大学后勤管理改革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校后勤作为教学、教研和师生生活的支撑保障,其服务能力和水平已成为决定高校能否扩大规模,提高办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校逐步扩大招生规模,变“精英教育”为“大众教育”,以便更多的高中毕业生能够接受高等教育。但因“校校办后勤、后勤办社会”所需经费庞大,政府投入经费长期严重不足,因此只能实现低水平的平均主义和福利型的后勤供给,成为制约高校扩招和发展的“瓶颈”。为解除制约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这个“瓶颈”因素,从1999年以来,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在“政府统筹主导、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学校参加、社会参与、市场引导”原则指导下全面展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作为高校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9余年的实践探索,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但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后勤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后勤企业发展的模式等,越来越成为阻碍改革深入推进的障碍,基于此,本文对高校后勤管理体制中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与研究,以与学界、行业同仁一起探讨,共同推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顺利进行与有序发展。本文通过对高校后勤社会化背景进行阐述,进而分析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必要性,对近些年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历程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分析改革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剖析进一步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难点和影响因素。其次,通过比较分析国外高校后勤服务保障体系的基本运作方式,归纳总结了对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借鉴意义。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深化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基本思路、模式选择和措施建议。并对重庆邮电大学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个案进行了具体分析和评价。最后综合得出本文研究的基本结论,并针对改革实践的具体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吴邵海[6](2008)在《我国军队住房保障政策研究》文中指出住房作为人类生存最基本的物质条件,人人有权享有。居住问题在任何一个国家的任何一个时期,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在加快改革开放、增强综合国力的同时,为全社会(包括军队)中的中低收入阶层提供必要的社会保障,解决包括军队在内的全社会住房困难家庭的基本住房问题,是我国和军队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建立、完善城镇和军队住房供应保障制度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近年来,我国军队一些单位的住房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广大官兵、职工的安心工作,影响了军队战斗力的巩固和提高,最终影响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因此,解决军队广大干部、职工的住房问题具有重大的社会现实意义。住房保障制度是各国政府和军队住房政策的核心内容之一。各国政府大多为解决现、退役军人的住房问题制定了专门的住房发展计划和政策。本文通过对军队住房保障相关理论的文献综述,以美国、俄罗斯、法国等经济发达国家为例,介绍外军住房保障的成功经验并得出相关启示。当前,我国军队的住房保障体系,主要采取公寓房和经济适用房相结合的保障方式解决现役军官的住房问题,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军官住房紧张的矛盾。但与此同时,在房改政策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诸如新老政策缺乏连贯性和合理性、住房补贴制度不完善、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管理社会化程度不高、公寓住房非编占用较多、私自出租等问题,并且军队办社会的弊端没有从根本上得以解决,这些问题迫切地要求我们对现行的军队住房保障体系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和研究。因此,解决军队住房领域的各类问题,加快构建一个更为科学合理的军队人员住房保障体系与运行机制,已成为军队积极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现实问题,迫切需要加强系统的理论研究。本文采用理论研究、比较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的一些基本原理,对外军住房福利与保障模式进行全面评价,对我军住房保障政策和模式进行较系统的研究,并在学习、总结前人理论研究、分析外军住房保障政策之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和军队实际,得出了课题的比较和分析研究成果,即完善我军住房保障制度的政策建议和有效解决军队人员住房问题的相关措施。
单锦华[7](2008)在《实行后勤社会化改革 构建适合高职学院发展的后勤保障体系》文中提出阐述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现状。结合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实际,说明了后勤社会化改革为高职学院跨越式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提出了要进一步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构建适合高职学院发展的后勤保障体系。
何崇军,尹坚勇,翟善琦,王燕[8](2007)在《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 构建适合我院发展的后勤保障体系》文中指出阐述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现状。结合我院实际,说明了后勤社会化改革为我院跨越式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提出了要进一步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构建适合我院发展的后勤保障体系。
吴彬[9](2007)在《军队医院后勤保障社会化研究》文中认为经军委主席胡锦涛批准,中央军委于2007年2月下发了《“十一五”期间推进军队后勤保障和其它保障社会化的意见》,要求军队各级各部门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认真贯彻胡锦涛同志关于能利用民用资源的就不自己铺摊子、能纳入国家经济科技发展体系的就不另起炉灶、能依托社会保障资源办的事都要实行社会化保障的指示精神,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扎扎实实抓好军队后勤保障和其它保障社会化各项工作的落实,并对军队后勤保障的具体任务进行了部署。作为军队后勤保障重要组成部分的军队医院后勤社会化既要符合军队医院发展的一般要求,同时又必须能够满足战时卫勤保障的需要,既要体现经济效益,又必须满足特定军事效益要求。所以军队医院后勤社会化改革与一般医院后勤社会化改革有相同的地方,又有着自身特殊的要求。对军队医院后勤保障社会化必须采取稳步、谨慎的措施。基于此种目的,本研究对军队医院后勤保障社会化的过程进行了系统性的评价分析,提出了对应的建议与改进措施。本研究在对军队医院后勤保障的基本属性和社会化改革的必要性、可行性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首先利用聚类分析与判别分析方法对军队医院后勤保障部门实行社会化的可行性进行了定量分析。通过建立军队医院后勤保障社会化可行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样品系统聚类方法和判别分析方法,对军队医院后勤保障部门是否可以社会化进行了判断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调查研究的19家医院153个后勤保障部门,只有84个后勤保障部门可以进行社会化运作,其它机构暂时不适宜展开社会化运作。为了给医院决策者提供一个良好的判别决策工具,论文建立了Fisher准则判别方程,对预社会化的后勤保障机构进行评价判定。军队医院后勤保障社会化招标管理是军队医院后勤保障论证与实施的结合点,既是可行性论证的结果,同时也是军队医院后勤保障开始实行社会化改革的起点。本研究在介绍了博弈论基本概念与原理的基础上,对博弈论在军队医院后勤保障社会化招标博弈中应用进行了具体分析,利用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模型对某军队医院病员餐厅的社会化过程进行了博弈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在承包成本为273万元的基础上,没有超过按照纳什均衡公式得到252万元的理想招标额度,医院转入内部承包,最后招标收益为161万,符合医院预期。军队医院后勤保障与一般医院后勤保障之间既有相通之处,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如何有效地控制医院后勤保障的质量、提高后勤保障水平,是军队医院后勤保障社会化过程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本研究结合军队医院后勤保障质量要求,建立军队医院后勤保障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从系统的观点,利用计量经济学联立模型,对评价指标之间的互相影响作用加以分析,建立后勤保障社会化质量控制联立模型,用来对军队医院后勤保障社会化过程中保障质量的控制。研究结果显示,以服务对象满意度、服务载体良好率和职业道德达标率为因变量的三个方程均有统计学意义,方程的显着性F检验统计量值分别为1319.723、437.983、321.102,概率值都小于5%,均方百分比误差RMS均小于5%,评价指标体系中包含的指标具有普遍的影响作用。军队医院后勤保障社会化的一个重要目的在于提高军队医院的产出绩效,如果军队医院后勤保障社会化并不能够对医院的绩效产生正面的显着影响,则表明军队医院后勤保障社会化就存在很大的问题。从军队医院后勤保障社会化的绩效指标看,军队医院后勤保障部门本身不仅要在社会化过程中产生军事与经济效益,而且也必须对军队医院的绩效带来良性作用。基于此原因,本研究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首先是将反映军队医院后勤保障社会化绩效的投资回报率、医院主业经济收入和总体满意度三个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进行综合,第一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为67.32%,反映了绩效指标的大部分信息,作为主成分回归分析的因变量。然后通过建立社会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按照主成分包含信息累积贡献率为80%左右的标准,前4个关键主成分复合这一要求,按照最大归属原则,这4个主成分包含了18个原始评价指标的17个,没有包含的指标为X14(管理效率水平),这个指标为主成分5包括,累计贡献率为88.1%,鉴于这一现象,本文最终以5个主成分用于统计分析,对军队医院的后勤保障社会化绩效进行整体评价,利用主成分回归方程对18个评价指标进行了量化。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改进军队医院后勤保障社会化绩效的对策与建议。最后,论文在综合了各部分的研究结果,从整个社会化改革的角度,提出了对策与建议,并就研究过程中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分析。
李欣[10](2007)在《高校后勤集团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高等教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化、多元化、市场化、现代化的发展趋势,使高校后勤市场由完全封闭逐步走向全面开放。在新的形势下,作为高等学校主要组成部分的后勤集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研究高校后勤集团可持续发展战略,对于高校后勤集团适应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科学的管理模式和组织模式,实现科学管理,培育和发展核心竞争力,形成市场竞争优势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本文通过对高校后勤改革与发展的研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实施对策,设计出了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体系及评价模型。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后勤服务保障体系,解决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可持续发展和现实中的矛盾和问题提供了较系统的解决方案。论文研究内容主要包括高校后勤改革现状及可持续发展战略模式选择、高校后勤管理模式构建、高校后勤组织模式比较研究、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体系及评价模型构建和战略实施对策等部分。论文重点进行了高校后勤改革的进程和存在问题的分析,阐述了当前国内外高校后勤管理模式,明确了我国高校后勤管理模式构建的原则,确立了管理模式的目标框架,探讨了国内有关院校后勤集团的组织模式,在此基础上对我校后勤集团的组织模式选择进行了分析,以及通过对影响高校后勤集团可持续发展能力因素的分析,构建了我国高校后勤集团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模型,最后对我国高校后勤集团发展提出了相关对策。
二、一项全新的医院后勤社会化改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项全新的医院后勤社会化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1)景观疗养社会化保障的PEST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政策层面分析 |
1.1 有利因素 |
1.2 不利因素 |
2 经济层面分析 |
2.1 有利因素 |
2.2 不利因素 |
3 社会文化层面分析 |
3.1 有利因素 |
3.2 不利因素 |
4 技术层面分析 |
4.1 有利因素 |
4.2 不利因素 |
(3)高职院校后勤服务与工学结合机会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高校后勤服务为工学结合提供平台的分析 |
1.1 高校后勤服务有必要提供工学结合的机会 |
1.2 高校后勤服务提供工学结合机会的可行性分析 |
1.2.1 从高校后勤的属性看, 由于高校后勤本 |
1.2.2 从高校后勤服务的项目来看, 我国高校 |
2. 高职院校后勤服务与工学结合机会的分析 |
2.1 高职院校后勤服务的发展为提供工学结合机会提供了可能 |
2.2 高职院校后勤服务提供工学结合机会具有以下特点 |
2.2.1 职业性 |
2.2.2 技术性 |
2.2.3 共享性 |
2.2.4 计划性 |
2.3 高职院校后勤服务提供工学结合机会的条件 |
3. 高职院校后勤服务与工学结合机会的展望 |
(4)基于节约型校园背景下高校后勤管理与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节约型高校后勤管理相关概念界定 |
1.2.1 高校后勤 |
1.2.2 节约型高校后勤管理 |
1.2.3 创新的内涵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的目的 |
1.3.2 研究的意义 |
1.4 研究工作文献综述 |
1.4.1 国内关于高校后勤管理的研究述评 |
1.4.2 国外文献研究综述 |
1.4.3 有关节约型校园的研究综述 |
1.5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2章 节约型高校后勤管理与创新的理论基础 |
2.1 马克思主义的商品经济学说理论 |
2.2 新制度经济学相关理论 |
2.2.1 关于制度变迁的理论 |
2.2.2 关于交易费用的理论 |
2.2.3 产权经济理论 |
2.3 新公共管理理论 |
2.3.1 视公众为顾客的价值导向 |
2.3.2 公共服务引入竞争机制 |
2.3.3 实行公共服务的付费制度 |
第3章 国外后勤管理对我国高校后勤管理与创新的启示 |
3.1 部分发达国家高校后勤管理的现状及特点 |
3.1.1 部分发达国家高校后勤管理的现状 |
3.1.2 部分发达国家高校后勤管理的特点分析 |
3.2 我国高校后勤管理与创新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
3.2.1 高校后勤管理与创新的现状 |
3.2.2 节约型高校后勤改革创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3.3 国外高校后勤管理对我国高校后勤管理与创新的启示 |
3.3.1 政府塑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
3.3.2 引进市场机制,提供后勤服务 |
3.3.3 注重公益性与效益性的平衡 |
3.3.4 解放思想,吸纳市场理念 |
第4章 山东部分高校节约型后勤管理与创新的实证分析 |
4.1 山东经济学院后勤管理处建设节约型后勤的分析 |
4.1.1 山东经济学院后勤管理处简介 |
4.1.2 山东经济学院后勤处建设节约型后勤的探索及取得的成就 |
4.1.3 山东经济学院在建设节约型后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4.2 烟台大学节约型后勤改革创新的探索 |
4.2.1 烟台大学后勤集团简介 |
4.2.2 烟台大学后勤改革的内容 |
4.2.3 烟台大学节约型后勤改革创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5章 节约型高校后勤管理与创新的路径选择 |
5.1 节约型高校后勤管理与创新的基本原则 |
5.1.1 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相结合原则 |
5.1.2 以社会效益为重,兼顾经济效益原则 |
5.1.3 政府和学校承担“公益性”责任 |
5.1.4 校企分开,界定权责 |
5.2 节约型高校后勤管理与创新的路径 |
5.2.1 政府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
5.2.2 高校给予配套支持 |
5.2.3 后勤实体积极完善自身企业制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5)重庆邮电大学后勤管理改革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1.1 研究的背景 |
1.1.1 高校后勤发展的历史和社会化改革的由来 |
1.1.2 重庆邮电大学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概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的目的 |
1.3.2 研究的意义 |
1.4 论文研究目标 |
1.5 论文研究方法及结构安排 |
2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研究 |
2.1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内涵 |
2.2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历程 |
2.3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成效 |
2.4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其分析 |
2.5 高校后勤管理模式比较分析 |
2.6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对策 |
2.6.1 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
2.6.2 政府主导完善制度 |
2.6.3 引入企业化管理提升竞争力 |
2.6.4 加强后勤职工队伍建设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
3 重庆邮电大学后勤管理改革分析 |
3.1 重庆邮电大学简介 |
3.2 重庆邮电大学后勤组织机构图(改革前) |
3.4 重庆邮电大学上一新后勤改革取得的成效 |
3.5 重庆邮电大学后勤管理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
3.6 重庆邮电大学后勤满意度调查与效率分析 |
4 推进重庆邮电大学后勤管理改革的对策 |
4.1 重邮后勤改革后的组织机构图 |
4.2 重邮进一步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政策建议 |
4.3 重邮下一步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具体对策 |
4.4 庆邮电大学实施改革对策的保障措施 |
4.4.1 发挥政府主导和宏观调控作用 |
4.4.2 建立高校后勤行业协会 |
4.4.3 政府和学校的大力支持 |
4.4.4 营造良好氛围,创建高校后勤文化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我国军队住房保障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我国军队住房保障政策研究的理论基础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背景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社会背景 |
1.1.3 经济背景 |
1.1.4 政策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的方法和思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 |
1.4 几个基本概念 |
1.4.1 住房与军队住房 |
1.4.2 住房保障与保障型住房 |
1.4.3 城镇住房制度与军队住房保障政策 |
1.4.4 中等收入阶层与低收入阶层的界定 |
2 军队住房保障相关理论的文献综述 |
2.1 经济学相关理论 |
2.1.1 公共经济学理论的资源配置方式 |
2.1.2 居民家庭收入水平的划分 |
2.2 我军社会保障制度简介 |
2.2.1 概念及基本内容 |
2.2.2 本质 |
2.2.3 建立军人社会保障制度的意义及实施的目的、作用 |
2.3 我军后勤保障社会化理论简介 |
2.3.1 主要内容 |
2.3.2 本质 |
2.3.3 重要意义 |
2.3.4 推进我军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的客观条件 |
2.4 外军后勤保障制度简介 |
2.5 外军薪金福利制度简介 |
2.5.1 主要内容 |
2.5.2 外国军官薪金福利制度的特点 |
2.6 本章小结 |
3 外国军队住房保障的成功经验及对我军的启示 |
3.1 部分国家军人住房福利与保障模式的介绍、比较及结论 |
3.1.1 部分国家军人住房福利与保障模式简介 |
3.1.2 部分国家军官住房福利比较及军官实际收入与地方政府同级官员的比较 |
3.1.3 比较结论 |
3.2 外军住房保障模式及经验对我军的启示 |
3.2.1 通过国家立法建立军人住房保障制度,是军队住宅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
3.2.2 住宅的本质是商品,住房消费是个人的消费应当由官兵个人解决 |
3.2.3 采取优惠的金融政策,住宅融资渠道多样化,解决军人住房保障的关键问题 |
3.2.4 运用多种住房保障形式,提高军队的住房和住房保障水平 |
3.2.5 调整薪金基数和住房补贴标准,提高军人家庭住房支付能力 |
4 我国军队住房保障政策的演变及现状分析 |
4.1 军队住房制度的变迁与发展 |
4.1.1 住房福利性实物分配制度及其弊端 |
4.1.2 军队住房制度改革的发展历程(1986~至今) |
4.2 现行的我军住房保障政策概述 |
4.2.1 军队住房保障政策的内容、特点和创新 |
4.2.2 军队住房保障政策的目标与实施意义 |
4.2.3 对国家和军队住房制度改革的认识 |
4.3 军队住房保障政策实施现状及运行分析 |
4.3.1 军队住房保障政策实施现状 |
4.3.2 军队保障型住房供应体系 |
4.3.3 军队保障型住房需求支持体系 |
4.3.4 军队住房保障体系运行分析 |
4.4 军队住房保障模式与政策实施存在的主要问题 |
4.4.1 军队住房保障原体制历史积累的主要问题 |
4.4.2 军队住房保障政策实施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
5 完善我军住房保障制度的政策建议及措施 |
5.1 动态管理的住房货币化分配机制 |
5.1.1 政策建议 |
5.1.2 主要措施 |
5.2 军地联动的住房供应社会化保障机制 |
5.2.1 政策建议 |
5.2.2 主要措施 |
5.3 进出有序的公寓住房管理机制 |
5.3.1 政策建议 |
5.3.2 主要措施 |
5.4 军人住房供应保障的法制化长效机制 |
5.4.1 政策建议 |
5.4.2 主要措施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及其意义 |
6.1.1 借鉴外军住房保障模式及经验,总结了发展我军住房保障的五点启示 |
6.1.2 系统分析和总结了我军住房制度改革及住房保障政策运行的效果 |
6.1.3 提出了完善我军住房保障制度的若干政策建议及措施 |
6.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6.2.1 研究不足 |
6.2.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8)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 构建适合我院发展的后勤保障体系(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现状 |
二、立足实际,因校制宜,探索适合我院发展的后勤社会化改革之路 |
1. 职能的改变: |
2. 形象的改变 |
3. 保障能力和效益成本的改变 |
4. 服务水平的改变 |
5. 思想观念的改变 |
三、与时俱进,深化改革,构建适合我院发展的后勤保障体系 |
1.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后勤管理干部队伍 |
2. 建立完善的监控和评价体系 |
3. 体现“育人”宗旨 |
4. 处理好改革与稳定的关系 |
(9)军队医院后勤保障社会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军队医院后勤保障社会化研究概述 |
一、军队医院后勤保障社会化研究背景 |
二、论文选题的意义 |
三、研究内容 |
(二) 军队医院后勤保障社会化可行性分析 |
(三) 军队医院后勤保障社会化招标管理分析 |
(四) 军队医院后勤保障社会化过程质量控制研究 |
(五) 军队医院后勤保障社会化绩效评价 |
四、研究方法 |
(一) 样品系统聚类方法与 Fisher准则判别分析方法 |
(二) 主成分分析方法和多元回归分析 |
(三) 联立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 |
(四) 一般数理统计学方法 |
(五) 博弈论不完全信息博弈模型 |
五、研究目标 |
(一) 实现对军队医院后勤保障社会化的可行性论证 |
(二) 实现军队医院后勤保障社会化招标工作的有效管理 |
(三) 建立军队医院后勤保障社会化质量控制计量经济学模型 |
(四) 实现对军队医院后勤保障社会化运行绩效的评价分析 |
(五) 为军队医院后勤保障社会化决策者提供系统的参考信息 |
六、研究对象与样本的确定方法 |
七、研究步骤 |
八、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军队医院后勤保障社会化动因分析 |
第一节 军队医院后勤保障社会化的基本属性与运行模式 |
一、军队医院后勤保障社会化的基本属性 |
(一) 军队医院后勤保障社会化的准军事准备 |
(二) 军队医院后勤保障的正规化建设 |
(三) 军事效益对后勤保障社会化的影响 |
(四) 区间经济不平衡性与军人后勤保障水平的统一性 |
(五) 军队医院后勤保障主体的多元化 |
二、军队医院后勤保障社会化的基本运行模式 |
(一) 军队医院后勤保障部门内部承包模式 |
(二) 军队医院后勤保障部门外部承包运行模式 |
(三) 军队医院后勤保障社会化的整体移交模式 |
(四) 军队医院与承包商的联合保障运行模式 |
第二节 军队医院后勤保障社会化的必要性 |
一、地方医院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的一般经济规律分析 |
(一) 医院后勤保障社会化具有宏观经济上的关联性 |
二、军队医院后勤保障社会化的必要性分析 |
(一) 市场经济对军队医院的后勤保障的要求 |
(二) 军队医院后勤保障必须走现代集约化管理之路 |
(三) 后勤保障需求变化对军队医院后勤保障的影响 |
(四) 实行后勤保障社会化,是实现军队医院职能的迫切需要 |
(五) 后勤保障社会化是提高军费使用效益的有效途径之一 |
第三节 军队医院后勤保障社会化可行性分析 |
一、军队医院后勤保障社会化的制约因素与改善的可行性 |
(一) 供给性福利后勤思想观念的形成与制约作用 |
(二) 军队医院后勤保障相对封闭式的经营模式 |
二、加快军队医院后勤保障社会化需要创造的环境与条件 |
(一) 革新对军队医院后勤保障社会化的认识 |
(二) 军队医院后勤保障的社会化需要相应的政策扶持 |
(三) 军队医院后勤保障部门的不断完善为社会化改革做好了准备 |
第四节 军队医院后勤保障社会化部门可行性评价 |
一、军队医院后勤保障社会化可行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二、样品系统聚类分析原理 |
(一) 聚类要素的数据处理 |
(二) 距离和相似系数的计算 |
(三) 聚类方法 |
(四) 军队医院后勤保障社会化可行性聚类分析结果 |
三、军队医院后勤保障社会化可行性分析讨论 |
四、军队医院后勤保障社会化判别分析 |
(一) 判别分析方法概述 |
(二) 军队医院后勤保障社会化判别分析结果 |
五、本章小结 |
(一) 充分考虑后军队医院所担负的职责与面临的环境 |
(二) 充分考虑军队医院后勤保障部门社会化自身的需要 |
(三) 充分论证军队医院后勤保障社会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
(四) 科学预测与把握后勤保障的未来发展趋势 |
(五) 军队医院后勤保障社会化科学分步逐层展开 |
第三章 军队医院后勤保障社会化招标博弈模型研究 |
第一节 军队医院后勤保障社会化招标管理 |
一、军队医院后勤保障社会化招标管理的基本内容 |
(一) 军队医院后勤保障招标分类及基本原则 |
(二) 招标主体资格认证 |
二、军队医院后勤保障社会化招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一) 军队医院在市场信息掌握上还存在不足之处 |
(二) 军队医院在招标主体资格认证上缺乏良好的考核标准与能力 |
(三) 军队医院还缺乏对深层招标问题的处理能力 |
三、军队医院后勤保障社会化招标管理的必要性与作用 |
第二节 军队医院后勤保障社会化招标适用博弈模型研究 |
一、军队医院后勤保障社会化招标管理相关博弈论概念 |
(一) 博弈论基本理论 |
(二) 博弈论的基础内容 |
(三) 博弈模型分类 |
(四) 纳什均衡(Nashequilibrium) |
二、军队医院后勤保障社会化的博弈机理 |
(一) 军队医院后勤保障社会化的招标博弈模型 |
(二) 军队医院后勤保障社会化招标模型的均衡分析 |
三、军队医院后勤保障社会化招标博弈论现实意义 |
第三节 军队医院后勤保障社会化招标博弈实证分析 |
一、社会化招标博弈实证医院概述 |
二、局中人考核与确认 |
三、博弈的策略集制定 |
(一) 军队医院招标委托人招标策略 |
(二) 地方餐饮业公司招标策略 |
(三) 军队医院转制职工招标策略 |
四、确定支付函数 |
五、寻求纳什均衡 |
六、病员餐厅社会化招标博弈结果与运行效果分析 |
第四节 军队医院后勤保障社会化招标管理对策与建议 |
一、博弈论模型及实证分析的结论 |
(一) 加大对军队医院后勤保障社会化投入资金的优惠额度 |
(二) 军队医院方应提供更加翔实的承包成本与收益信息 |
(三) 军队医院后勤保障投标价格最大不是唯一的招标标准 |
(四) 社会必须提供一定数量的后勤保障承包商 |
二、军队医院后勤保障社会化招标管理的相关问题分析 |
(一) 制定完善的军队医院后勤保障部门社会化招标管理规则 |
(二) 加强军队医院后勤保障部门社会化招标局中人资格的认证 |
(三) 切实制定好军队医院后勤保障社会化博弈策略 |
第四章 军队医院后勤社会化质量控制联立模型分析 |
第一节 军队医院后勤保障社会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
一、军队医院后勤保障社会化质量分析指标 |
二、军队医院后勤保障质量影响指标 |
第二节 军队医院后勤社会化质量控制联立模型理论分析 |
一、联立方程基本形式 |
二、模型的识别 |
第三节 军队医院后勤社会化质量控制联立模型应用 |
一、军队医院后勤保障质量控制理论联立模型 |
二、军队医院后勤保障质量控制数量联立模型 |
三、军队医院后勤保障社会化运行质量分析 |
(一) 军队医院后勤保障社会化运行质量现状 |
(二) 质量控制联立模型统计分析 |
四、联立方程在军队医院后勤保障质量控制中的应用分析 |
五、做好军队医院质量控制对策与建议 |
(一) 转变关于后勤保障的观念 |
(二) 增强医院与承包商对后勤保障质量控制的共识 |
(三) 加大军队医院监管和质量控制工作的力度 |
(四) 深化改革并适时调整军队医院内设后勤保障职能机构 |
第五章 军队医院后勤社会化绩效评价模型研究 |
第一节 军队医院后勤社会化绩效评价分析 |
一、绩效评价的基本概念 |
二、军队医院后勤保障社会化运行绩效调查分析 |
(一) 军队医院后勤保障部门投资收益率 |
(二) 军队医院后勤保障社会化对医院医疗主业发展的贡献 |
(三) 军队医院后勤保障社会化对保障对象满意度的影响 |
第二节 军队医院后勤社会化绩效评价指标主成份分析 |
一、主成分分析的基本原理 |
(一) 主成分表达式方程 |
(二) 主成分分析计算步骤 |
二、军队医院后勤社会化绩效评价主成分实证分析 |
(一) 军队医院后勤保障社会化绩效评价指标主成分分析 |
(二) 军队医院后勤保障社会化绩效影响因素主成分分析 |
三、军队医院后勤保障社会化绩效综合评价分析 |
(一) 参与者的支持对军队医院后勤保障社会化绩效的影响 |
(二) 医院的监管与承包商的配合程度对后勤保障社会化绩效的影响 |
(三) 市场因素对军队医院后勤保障社会化绩效的影响 |
(四) 后勤保障服务质量对后勤保障社会化绩效的影响 |
(五) 医疗主业的投资对后勤保障社会化绩效的影响 |
四、主成分分析基础上的影响因素量化分析 |
(一) 主成分回归方程用于原始指标量化的基本思路 |
(二) 主成分回归分析结果 |
五、本章小节 |
第六章 军队医院后勤保障社会化探讨与建议 |
一、军队医院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中存在的策略性问题 |
(一) 军队医院后勤保障社会化的军事问题与解决策略 |
(二) 军队医院后勤保障社会化监管与发展原则 |
(三) 军队医院后勤保障社会化的利益协调与处理 |
二、推进军队医院后勤保障社会化的对策与建议 |
(一) 妥善安排好转制员工的实际问题 |
(二) 不断完善军队医院后勤保障社会化规范性文件 |
(三) 实现对军队医院后勤保障部门是否可以社会化进行充分的论证 |
(四) 加强对军队医院后勤保障社会化招标工作的有效管理 |
(五) 加强军队医院后勤保障社会化运行质量控制 |
(六) 对军队医院后勤保障社会化运行绩效及时评价与调整 |
(七) 深化军队医院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研究 |
三、讨论 |
第七章 课题总结 |
一、本论文的几个创新点 |
(一) 对军队医院后勤保障社会化可行性进行了定量分析分析 |
(二) 对军队医院后勤保障社会化招标博弈进行了理论与实证分析 |
(三) 对军队医院后勤保障社会化过程质量控制进行了系统研究 |
(四) 对军队医院后勤保障社会化绩效进行了系统分析评价 |
二、论文中的几点不足 |
三、思考与建议 |
(一) 加强对军队医院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可行性的政策分析与调查研究 |
(二) 不断完善地方社会保障建设,为转制职工提供照顾性措施 |
(三) 加大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所需技术与人才的引进 |
第八章 致谢 |
第九章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
(10)高校后勤集团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动态 |
1.2.1 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动态 |
1.2.2 高校后勤发展理论研究动态 |
1.3 论文研究总体思路 |
1.4 论文创新之处 |
第2章 论文相关理论综述 |
2.1 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论 |
2.1.1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原则 |
2.1.2 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
2.1.3 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
2.2 企业组织的相关理论 |
2.2.1 企业组织理论的发展 |
2.2.2 企业组织结构演变理论 |
2.2.3 企业组织模式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我国高校后勤集团改革现状及其可持续发展战略模式选择 |
3.1 我国高校后勤集团改革进程 |
3.2 我国高校后勤集团改革面临的问题 |
3.3 高校后勤企业发展的战略模式选择 |
3.3.1 小机关——多实体模式 |
3.3.2 准社会化模式 |
3.3.3 独立社会法人模式 |
3.3.4 关于独立社会法人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我国高校后勤可持续发展管理模式研究 |
4.1 高校后勤管理模式比较分析 |
4.1.1 国内高校后勤管理模式 |
4.1.2 国外高校后勤管理模式 |
4.1.3 国内外高校后勤管理模式比较 |
4.1.4 目前我国高校后勤管理模式面临的问题 |
4.2 高校后勤管理可借鉴的现代企业管理方式 |
4.2.1 质量管理 |
4.2.2 目标管理 |
4.2.3 人本管理 |
4.2.4 供应链管理 |
4.3 高校后勤集团管理模式构建 |
4.3.1 高校后勤集团管理模式构建的原则 |
4.3.2 高校后勤集团管理模式目标框架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我国高校后勤集团组织模式研究 |
5.1 华中科技大学的后勤集团组织运行机理 |
5.2 浙江大学后勤集团组织结构分析 |
5.3 其他高校后勤集团组织模式简介 |
5.3.1 中央民族大学后勤集团组织结构 |
5.3.2 中国人民大学后勤集团组织结构 |
5.3.3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后勤集团组织结构 |
5.3.4 西北工业大学后勤集团组织结构 |
5.4 各模式比较分析 |
5.5 哈尔滨工程大学后勤集团组织模式选择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我国高校后勤集团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体系及评价模型 |
6.1 我国高校后勤集团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的原则 |
6.2 影响我国高校后勤集团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因素分析 |
6.3 我国高校后勤集团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6.3.1 高校后勤集团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6.3.2 我国高校后勤集团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 |
6.4 我国高校后勤集团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模型构建 |
6.4.1 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权数基本步骤 |
6.4.2 我国高校后勤集团可持续发展能力模糊层次综合评价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我国高校后勤集团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对策 |
7.1 延伸高校后勤集团服务产业链 |
7.2 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 |
7.2.1 筹资多元化 |
7.2.2 产业多元化 |
7.3 建立与高等教育改革相适应的后勤服务保障体系 |
7.4 高校后勤人才发展战略 |
7.4.1 人才的选择 |
7.4.2 人才的管理 |
7.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一项全新的医院后勤社会化改革(论文参考文献)
- [1]景观疗养社会化保障的PEST分析[J]. 林珊,冯瑞华,张德栋,王俊,纪岱晨. 中国疗养医学, 2013(03)
- [2]军队医院后勤保障社会化对策研究[J]. 辛海燕,田敏,陈宇俊.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2(15)
- [3]高职院校后勤服务与工学结合机会的研究[J]. 叶初标. 高校后勤研究, 2010(04)
- [4]基于节约型校园背景下高校后勤管理与创新研究[D]. 张海航. 山东经济学院, 2010(01)
- [5]重庆邮电大学后勤管理改革与对策研究[D]. 张丽. 重庆大学, 2008(06)
- [6]我国军队住房保障政策研究[D]. 吴邵海. 上海交通大学, 2008(06)
- [7]实行后勤社会化改革 构建适合高职学院发展的后勤保障体系[J]. 单锦华. 广西轻工业, 2008(01)
- [8]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 构建适合我院发展的后勤保障体系[J]. 何崇军,尹坚勇,翟善琦,王燕. 广东药学院学报, 2007(04)
- [9]军队医院后勤保障社会化研究[D]. 吴彬. 第二军医大学, 2007(04)
- [10]高校后勤集团可持续发展研究[D]. 李欣.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