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傻瓜技术”是好事

推广“傻瓜技术”是好事

一、推广“傻瓜技术”好(论文文献综述)

朱晓军[1](2022)在《中国农民城》文中认为2019年9月,浙江龙港市正式挂牌成立,实现了从中国第一座"农民城"到全国首个"镇改市"的历史性跨越。朱晓军将目光聚焦于这座奇迹之城,历时两年,对龙港"造城者"群体进行了深入采访与书写。从一路带领龙港发展的陈定模、李其铁,到进城创业一心创造财富的陈智慧、杨恩柱……《中国农民城》用一个个人物揭开龙港成长之谜,在呈现个体命运的同时,尽显龙港在历史发展中的风起云涌。朱晓军用朴素的创作风格和真诚的叙事力量谱写了龙港传奇,细致而宏观,轻盈而厚重,龙港这座城在他笔下发出了别样光芒。

杨璐[2](2020)在《围绕“拍摄”的设计 ——景观社会视角下手机图片的制造与阐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伴随移动网络发展,智能手机成为图像生产与传播的重要载体及制作、发布平台,从拍摄到图像加工再到图像传播,围绕“拍摄”的概念进行引导成为诸多手机及App设计的重要关注点之一。本文以手机“拍摄”的设计概念为研究对象,以景观社会理论为研究视角,剖析手机图片的设计制造,并对其背后的文化价值进行阐释,具体分为四个部分:首先从传统摄影、数字技术、智能手机三个角度解读“拍摄”概念,指出手机媒介使拍摄脱离了时空局限性,成为日常社交行为;接着分析手机品牌商及相关App围绕“拍摄”概念进行的设计推广策略,主要有降低操作难度、提高文化附加值、拓展多元化图片形式等方式,促进全民参与创作;接着解读手机图片景观化的拍摄文化及价值,指出手机图片成为日常记事和信息交流手段,手机拍摄无形中促成虚实交融的视觉体验以及实体空间的“照片式”转化;最后指出手机拍摄设计下形成的“小众景观”,这类个体化图片在丰富景观社会的同时,也突破了传统媒体对景观的桎梏,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景观社会进行消解。综上所述,本文希望通过对智能手机“拍摄”的设计概念探讨,审视景观社会理论在图像信息传达方面的新动向,并从文化层面对当下生活中拍客热潮进行反思。

苟海燕[3](2020)在《《韩国文化教室》(1-6讲)韩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认为基于世界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以及中韩两国交流日益密切的现实情况,本次翻译实践选择的翻译文本是韩国图书出版宝库社于2016年8月出版的《韩国文化教室》一书,该书以外国留学生的角度为读者们介绍了韩国的大学文化,职场文化,广播电视文化,网络及SNS文化,饮食文化,健康与美容,精神文化,礼节文化,仪式文化,精神文化以及节日文化,目前尚无中文译本。本次翻译实践由两人合作完成,笔者负责翻译第一至六讲,韩语原文5.4万余字,中文译文4.8万余字。本篇翻译报告中总结了整个翻译实践过程的经验教训,并试图总结该类型文本常用的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旨在为日后其他同学翻译类似题材的韩国语图书提供参考与借鉴。该文本的语言平实简练,通俗易懂,作者写作的首要目的在于向外国读者介绍韩国丰富多样的文化。根据纽马克翻译理论的分类,本书为信息功能型文本,此类文本注重信息传达的真实性与有效性,因此在翻译时宜主要采用交际翻译。翻译中的难点在于汉字词及外来词的直译难以被读者理解,标题句和长定语句的难以摆脱源语言的语法特征等问题,因此本报告在案例分析章节从词汇(包括汉字词、外来词),句子(包括标题句、长定语句)两个层面分析了文本中的典型案例,在纽马克翻译理论的指导下,利用增译、减译、分译、合译、转换等翻译技巧,使译文符合中文的语言习惯,读者阅读更加流畅自然。本翻译报告的主要内容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为引言,简单地介绍了本报告的撰写目的,选题背景与意义;第二章为翻译任务简介,包括翻译文本的内容与语言特色的概述,以及翻译重难点分析;第三章为翻译过程简述,总体分为三个阶段:译前准备,翻译过程,译稿审校;第四章为翻译理论简介及翻译案例分析,翻译案例分别从词汇、句子两个层面展开分析;第五章为结语,总结了本次翻译实践的经验与不足,以及往后的努力方向。希望本书的中文译本能够加深中国民众对韩国文化的认识与了解,缓解中韩两国交流中的碰撞与摩擦,消除对对方国家的偏见和误解,为中韩两国长久平稳的友好关系奠定思想上的基础。

何宇白[4](2020)在《对马克思哲学平等观的道德辩护 ——科恩平等主义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马克思哲学平等观展开道德辩护既是科恩平等思想的重要维度,也是他为当代马克思哲学平等观研究所做的重要理论贡献。通过他的辩护,马克思哲学平等观的道德维度得到凸显,彰显出它特有的理论生命力。为展现科恩平等思想的重要贡献和真实意蕴,本文试图以道德辩护为视角探索科恩的平等主义思想,力图完整呈现他对马克思哲学平等观的“反思”、“重释”与“辩护”。基于科恩辩护的逻辑进程,本文分为五章。第一章阐明科恩道德辩护的逻辑起点,即他对传统阐释内在困境及其根本原因的批判性反思。第二章阐述科恩对马克思哲学平等观道德维度的规范性重释,这一重释是科恩从道德维度为马克思哲学平等观进行辩护的核心,也是科恩诉诸道德辩护的维度扞卫马克思哲学平等观的体现。第三章论述科恩对诺奇克平等观的反驳,并在该反驳的基础上呈现出马克思哲学平等观的道德优越性。第四章阐释科恩对罗尔斯平等观的批判,通过该批判进一步展现出马克思哲学平等观的合理性。第五章探讨科恩对马克思哲学平等观道德辩护的超越与局限。第一章反思传统阐释的内在困境:科恩对马克思哲学平等观道德辩护的逻辑起点。本章集中论述如下观点:当代西方社会“无产阶级解体”的现实导致传统阐释的马克思哲学平等观面临挑战。这种挑战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新现实与传统阐释经典主张的冲突,即“无产阶级解体”和“生态危机”带来的挑战;二是在现代哲学语境中,马克思哲学平等观亟需道德维度和道德论证,但道德维度却被传统阐释所遮蔽。科恩分析认为,其中的根源在于传统阐释的马克思哲学平等观以“分娩式”主旨为核心原则,理解分析社会的变革。“分娩式”主旨传统发端于黑格尔辩证法,它一方面主张现实自身的发展,为现实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另一方面认为解决方案产生于现实内部。受其主导,传统阐释的马克思哲学平等观将平等视为社会历史发展和经济富裕的必然结果,从而反对道德论证。最终科恩得出结论,传统阐释的内在困境意味着“分娩式”主旨传统必然由道德维度的规范性阐释取代。第二章科恩对马克思哲学平等观道德维度的规范性重释。科恩的创造性重释,使得马克思哲学平等观的道德意蕴得到凸显,并为他实现与西方政治哲学平等观的批判性对话打下理论基础。科恩从平等的内涵,平等的分配原则与马克思哲学平等观的道德意蕴诠释方面对马克思哲学平等观提出规范性阐释。他指出,在马克思哲学平等观视域中,平等是人们同等的相互尊重与关爱的社会关系;维护人与人之间平等关系的分配原则是能够“纠正一切非选择不利”的分配原则。最终,科恩通过重估马克思哲学平等观中的“自我所有”原则,为当代政治哲学平等理论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分配理念“可得利益”,彰显出马克思哲学平等观道德层面的优越性,完成将马克思哲学平等观转变为规范性理论的工作,实现他道德辩护的目标。第三章诺奇克平等观的反驳与道德辩护的优越性。通过对诺奇克式平等观的批判,科恩揭示出诺奇克式平等观最终将导致真正的自由与平等的双重丧失。科恩对诺奇克式平等观的批判策略是首先批判其公正性证明“张伯伦论证”过于武断且不严谨,因而无法证明其公正性。然后他由外而内,进一步驳倒诺奇克平等观的理论前提“持有正义”原则。最后通过分析诺奇克平等观的核心原则,科恩指出其根本问题在于它以“自我所有”原则规定自由,混淆了自由概念,最终不仅未能维护自由,反而会导致自由与平等的双双沦陷。通过向诺奇克平等观提出解决问题的替代方案,科恩最终展现出马克思哲学平等观的道德优越性,即对诺奇克式平等观的自主性和平等性的超越。第四章罗尔斯平等观的批判与道德辩护的合理性。在科恩看来,由于罗尔斯以人与社会二元分离观念为基础构建平等观,因此这种平等观形成了有违其平等诉求的“激励论”解释,它主张如果高额报酬能够激励有才能者努力工作,那么这种不平等分配就是正当的。科恩批评“激励论”不仅造成罗尔斯式平等观理论上的混乱,而且把正义原则贬低为向不平等妥协的策略,最终导致了其平等观所自称的正义性的缺陷和平等性的不足。科恩通过对罗尔斯平等观的批判,不仅揭示出该平等观正义性的缺陷和平等性的不足,而且还展现出马克思哲学平等观的合理性。第五章科恩对马克思哲学平等道德辩护的超越与局限。科恩道德辩护的超越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在明确的道德价值、道德取向上形成对遮蔽道德维度的传统阐释的超越;二是在平等、自由、公正等道德价值上形成对西方哲学平等观的超越。不容否认,科恩对马克思哲学平等观的道德辩护也存在着局限,这种局限表现在对经典马克思哲学理论的一些重要观点偏离,例如阶级观念等等。总体上,通过“反思”、“重释”与“辩护”,科恩不仅为马克思哲学平等观道德维度提供系统清晰的阐释,而且扩大了马克思哲学平等观的影响力。

严毓棋[5](2020)在《弃权者的权利 ——格非小说的历史意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试图弥合格非研究中先锋批评与知识分子写作批评之间的割裂,还原格非迄今三十年的完整写作历程,分析格非的写作之于当代生活的意义。格非的写作中包含着对自我与历史关系的思考与表达,是为格非小说的历史意识。这种历史意识包含着格非对具体历史状态的认知及构成这一状态来由的追溯,更包含着对这一状态的超越意图。由此格非的写作作为个人主体的行动构成了对历史进程的介入力量。基于此种判断,本研究依据自然时间对格非的写作历程分段,通过对各时期格非作品的细读与思想状态的一般把握,勾连不同时期的时代精神,呈现格非小说历史意识的发展过程。格非80年代小说以先锋形式实验闻名,其短篇小说写作表征了一代人呼之欲出的自我意识与对既定历史叙述的挑战精神。而90年代的长篇小说写作构成了对前一时期的反题,自我意识的内在矛盾与外部局势的变化拓展了格非历史意识的结构,他将自我置于更大的历史格局中思考后,感知到的是一个无力的个人。对这种失败体验的接受构成了新世纪以来格非历史意识与写作的起点,格非将自己置于一种弃权者的状态下重新思考和写作历史。格非不再将自我定义为先验的或必须完成的终极,而是以对话的姿态面向历史,始终保持自我与历史的紧张思考。这样的思考尽管有行动力不足的隐患,但足以为人们反思当下生活提供启迪。

万明帅[6](2020)在《基于情境分析的电动自行车充电系统设计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加快与人民环境保护意识的日益增强,电动自行车以其便捷、环保、经济、高效等优势,逐渐成为无数中国家庭主要的交通工具,更好地满足了中国城市居民的出行需求。目前我国电动自行车保有量巨大,每天产生数亿次的充电需求,电动自行车充电设备作为满足电动自行车出行需求的重要城市基础设施,其发展将极大影响城镇居民生活。为了更好满足用户的充电需求,以及进一步优化电动自行车充电设备的使用体验,本课题引入情境设计理念,从情境的角度出发研究电动自行车充电系统,对电动自行车充电设备以及充电服务进行优化设计。本课题从情境的角度探索用户需求,基于对情境的研究提出情境分析模型,并基于情境分析模型进行创新实践。首先对情境相关理论进行研究,包括情境的定义与情境的构成,情境要素分析内容的确定,再结合情境分析的思维与方法,形成情境分析模型;其次进一步将该模型应用于电动自行车充电系统的需求研究中,基于该模型对现有充电情境进行分析,以情境结构中四大要素,即“物”要素、“人”要素、“环境”要素、“行为”要素,进行深入研究,获取用户需求,并基于卡诺(Kano)模型对需求进行分类;接下来通过对充电系统设计需求的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包括对电动自行车充电设备的设计以及服务模式的设计,形成了全新的电动自行车充电系统与充电服务的流程;最后结合情境设计原则与优先级原则,对电动自行车充电系统进行设计,并选取目标用户对概念方案进行评估,验证该创新设计实践的可行性。本课题运用情境理论对电动自行车充电系统进行研究。一方面在情境研究过程中,形成了情境分析模型,并将该模型应用于本课题的设计研究中,这是对情境相关理论的补充以及情境相关理论在应用领域的拓展;另一方面运用情境分析模型充分挖掘充电系统的设计需求,形成了全新的电动自行车充电系统与服务流程设计,更好地满足了用户需求,对促进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与电动自行车的行业发展有积极贡献,同时也能够为类似产品的设计提供新的思路。

柯平[7](2020)在《后知识服务时代的图书馆服务创新》文中提出文章将图书馆服务所处的环境称为后知识服务时代。从信息服务时代到前知识服务时代,图书馆服务所发生的各种变化,都是在"技术——需求——理论"三大因素的作用下创新驱动的结果。后知识服务时代图书馆服务创新要坚持三个基本原则:面向新环境、适应新需求、基于用户研究的创新;符合图书馆发展规律的创新;高起点、高质量、可持续的创新。后知识服务时代图书馆服务创新有四个重点:情境化服务创新;技术化服务创新;精细化服务创新;智慧化服务创新。

冷雪峰[8](2019)在《“狂欢化”视角下的俄语笑话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巴赫金((?),1895—1975)基于中世纪民间狂欢节文化,深入阐释拉伯雷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提出了狂欢化诗学理论。巴赫金认为,中世纪的狂欢节在数世纪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狂欢节的形式和象征的特殊语言:一种非常丰富,能够表达人民大众复杂统一的狂欢节世界感受的语言。这种语言无法充分准确地译成文字,不过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同它相近的艺术形象,也就是说转为文学语言。狂欢式(意指一切狂欢节式的庆贺、仪礼、形式的总和)转为文学的语言,这就是我们所谓的狂欢化。狂欢化是艺术视觉的一种异常灵活的形式,是帮助人发现新鲜事物的某种启发式的原则。俄语笑话是一种民间言语体裁,是民间诙谐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对于民间诙谐文化具有深刻的阐释力。应用狂欢化理论观照俄语笑话,我们发现,俄语笑话是一种高度狂欢化的体裁,狂欢化的因素渗透于作品的结构方式、形象特点、情节场景、语言等方面,对于体裁构建、形象塑造、笑点的构成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我们认为,笑话世界就是一个典型的狂欢化世界。本论题的理论价值在于:运用狂欢化理论,通过分析笑话中人物形象、情节、语言的狂欢化特点,以及主要的狂欢化手法,可以深入揭示俄语笑话的构建规律和本质特点。透过狂欢化的视角,可以探析笑话对于民间话语的表达、对于人的本性解放所具有的意义。同时,通过笑话体裁的分析,可以加深学界对狂欢化理论的理解,拓展这一理论在实践领域的应用空间。此外,狂欢化理论涉及哲学、语言学、文化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应用狂欢化理论来分析俄语笑话,需要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在拓展俄语笑话研究的同时,这种阐释也可以给其他学科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本研究的实践价值在于:狂欢化理论告诉我们,笑话并非是纯否定的讽刺性诙谐,并非是纯消遣性的、无所用心的诙谐。笑话体现了观察世界的诙谐视角,具有世界观性质。笑话本身并不“粗鄙”,其中看似粗鄙的成分从狂欢的角度来看更有其价值。因而,此研究有助于我们全面认识笑话所具有的价值和功能;有助于个体利用笑话这种几乎是硕果仅存的民间笑文化表现形式来调节心理状态、优化人际关系、表达内心话语;有助于深入了解俄罗斯人的性格,深刻认识俄罗斯民族的幽默特性。此外,研究中尽量选取国内成果中未见的笑话范例,可为下一步的研究与学习提供一些新的语料。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首先,从理论运用的角度来看,国内外关于俄语笑话的论述并非少见,此前有资料局部提及笑话中的狂欢化因素,但并非此角度的专门论述,本研究是运用狂欢化理论对于俄语笑话进行系统阐释的初步尝试。其次,从内容阐析的角度来看,我们从人物形象、情节、语言三个方面论述笑话的狂欢化特点,具有系统性和深入性,对“狂欢化”与“笑话”结合的深度与广度均有所拓展。最后,从认知提升的角度来看,无论是人物的脱冕、事物的脱轨、语言的仿拟,还是民间文化与官方文化的对话、严肃与诙谐的斗争、笑的包罗万象性,这些对于笑话的论述角度都具有一定的新颖性,有助于加深对笑话体裁本质特点的认识。俄语笑话的作者是俄罗斯普罗大众,包括所有具有批判性、创造性思维和幽默感的言语主体,这些言语主体利用诙谐形象的权利与自由,表达自己的批判态度、自己对官方真理的不信任,表达自己的美好愿望与向往。为了揭示世界的真理,笑话使主体以不符合其本质的方式行事;使事物和现象扭曲、变形;对社会公认的价值规范进行解构和重构,通过狂欢化的翻转、倒置,通过狂欢化“翻个儿”的逻辑创造反向的第二世界。笑话中浸透着狂欢化的世界感受,表达出狂欢化的世界观。笑话作者对于笑话人物的安排持一种笑谑的、亲昵的态度,在笑话中,所有的人物都摆脱了社会关系、社会地位的束缚,走到了一起,产生了狂欢式的接触。同时,人们对思想的对象,不管它多么崇高,多么重要,以及真理本身,也持一种亲昵的态度,思想和形象不分高低贵贱而随意结合。笑话中的人物形象往往具有“愚蠢”、“滑稽”、“放肆”、“另类”等特点,他们就是一群狂欢节上进行滑稽表演的“小丑”。人物形象具有某些共性特征,他们的行为都偏离常轨。同时,人物形象的狂欢化类型和塑造方法上也各有不同。围绕着狂欢化的人物形象,笑话中的故事情节发生了狂欢化:情节场面迥异于日常场景,充满矛盾的对立和突如其来的更替变化,构成了“翻了个儿的生活”。笑话描绘了某些“事物”的形象,包括各种时政事件、社会现象、道德伦理等,这是现实世界各种现象在笑话中的映射,表现出民间“笑”文化对这个世界的观察和看法。在笑话中一切人、一切物都可以交往、对话,一切分离开来的遥远的东西,都可以聚集到一个空间和时间“点”上,体现出狂欢化的自由和狂欢化的时空艺术观。笑话体裁的语义结构具有双重性,存在着字面意义和隐含意义的相互激荡,具有思路反复的性质,这是脱离了“常轨”的语义构建方式,它不让思想停滞,在人们熟悉的模式之外拓展思维。各种粗话、黑话、俚语,各种语义的曲解等,在日常生活中被认为是不恰当、不体面、不被接受的言语现象,在笑话中广泛使用,是笑话世界的“有机”成分,常常是笑料构成的关键因素,它们渗透着狂欢节式的世界感受,具有共同的诙谐音调。总之,笑话是一个虚拟的、自由自在的、脱离常轨的世界。这里活跃着自由不拘、随意嬉笑的人群,作用着狂欢化的逻辑;这里充满亲昵交往、俯就态度、乖谬行为、嬉笑闹剧、加冕脱冕等狂欢节的形象和象征。这就是一个狂欢的广场、“翻了个儿”的世界,这里渗透着狂欢化的世界感受。在笑话世界中,民间话语发出自己的声音,它是对官方话语的回应,是对官方世界的讽拟。同时,笑话中的“笑”具有包罗万象的性质,它针对一切人和事物,其中包括取笑者本身。笑话能够指向民众的内心世界,它是自我解嘲和更新,它帮助人摆脱严肃、克服恐惧、获得自由。

何玉凤[9](2019)在《G·A·柯亨的社会主义平等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G.A.柯亨(G.A.Cohen)是分析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他的一生都致力于为社会主义的平等作辩护。自由至上主义者罗伯特·诺齐克(Robert Nozick)从权利平等角度出发所作的反社会主义的论证,是促使柯亨转向政治哲学研究的主要原因。柯亨立足于对社会主义平等价值的坚守,从“交易过程的正义能否保证交易结果的正义”、“剥削是否不公正”以及“自我所有还是共享的共同体”等方面对诺齐克的权利理论进行批驳,有力地扞卫了社会主义的平等。在同诺齐克展开论争的同时,柯亨也形成了自己的社会主义平等观。他认为,在世界资源公有制的条件下,社会主义的平等同自由是能够兼容的,之所以会呈现诺齐克所论证的自由与平等之间的矛盾,原因在于自我所有权同私有制的结合。因此,要想实现自由与平等的统一,就必须对自我所有权进行限制或者废除。具体到实现社会主义平等的方式,柯亨认为市场社会主义只是一个次优的选择,因为市场社会主义条件下人的能力有着不平等的发挥,只有当社会结构的设置使人们的回报不因其能力的大小而决定,这时人与人之间有望实现一种更具实质意义的平等。在柯亨看来,这种社会主义的更具实质意义的平等将在关心和互惠的共同体中得以实现。最后,本文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视野出发,结合对“分析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流派整体特点的把握,对柯亨的社会主义平等观进行评析。本文认为,柯亨的社会主义平等观从道德角度出发,探究社会主义平等价值实现的可能性,不仅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当代自由主义的对话,而且也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平等观的内涵,可视为马克思主义平等观的当代演绎和拓展。柯亨的社会主义平等观最为核心的主旨即“在稀缺的条件下寻求平等”,这对于当代中国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为解决当代中国的“公平正义和共享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当然,柯亨探究社会主义平等的方法以及关注的角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也致使他的社会主义平等理论极易沦为乌托邦的幻想。

刘璐[10](2019)在《《创新柔道术:克服创新路上的体制障碍与人为阻挠》(节选)英汉翻译报告》文中认为近年来,伴随着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一股创新创业的热潮席卷了神州大地。然而,面对日益复杂的创新创业环境,双创大军亟需先进的思想和理念作为指导。《创新柔道术:克服创新路上的体制障碍与人为阻挠》为“百森商学院教授创业学经典丛书”项目入选书籍,作者Neal Thornberry将柔道运动中的战术技巧引入创新领域,提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创新技巧,旨在为广大面临重重阻碍的组织创新者指点迷津。笔者有幸参与了本书的翻译工作,并基于本书第一章及第二章的翻译实践完成了本报告。本报告分为四章。第一章为引言,全面介绍了翻译项目的背景及意义、作品和作者简介、译前准备以及本次翻译实践的理论指导——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第二章为文本分析,原文为管理学文本,文字通俗易懂,但包含大量专有名词和专业术语;句式长短相间,逻辑性较强;语言风格生动形象,修辞手法丰富。根据纽马克文本分析理论,原文兼具信息型和号召型文本功能,翻译时译者应确保信息传递准确、语言地道流畅。据此,笔者确定了强调“读者为中心”的功能对等理论作为翻译的理论指导。第三章为本报告的重点,笔者结合大量实例,从词汇、句子、语言风格三大层面分析了翻译中遇到的难点,并在功能对等理论的指导下探索相应的翻译策略。在词汇层面,笔者通过“采用固定译文”和“添加注解”方式对专有名词和术语进行处理,并使用“词义引申”和“词性转换”两大手段促进词汇层面的功能对等;在句子层面,笔者通过“语序调换”、“分离重组”及“视角转换”三大策略解决句法难点,切实提高译文的可读性和流畅度;此外,“直译”、“意译”和“汉语四字结构”的运用帮助笔者实现译文和原文在语言风格方面的功能对等。第四章为结论部分,笔者对本报告进行总结并阐述了本次翻译实践的收获。通过本次翻译实践,笔者希望在提升自身翻译水平、积累翻译经验的同时,能为传播优秀创新创业经验、促进国内创新创业水平发展做出贡献。此外,笔者期望本研究能为今后相似管理学文本的翻译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二、推广“傻瓜技术”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推广“傻瓜技术”好(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农民城(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第一章苍凉方岩下
    1
    2
    3
    4
第二章江南垟的“猴子”
    1
    2
    3
    4
    5
第三章九人班底
    1
    2
    3
    4
    5
第四章对岸是天堂
    1
    2
    3
    4
第五章让百姓都知道
    1
    2
    3
    4
第六章穷而强悍的陈家堡
    1
    2
    3
    4
    5
第七章挑战的最终是自己
    1
    2
    3
第八章屋顶的钟楼
    1
    2
    3
第九章先干起来再说
    1
    2
第十章退地风波
    1
    2
    3
第十一章由波谷到波峰
    1
    2
    3
    4
第十二章十万引擎推动下
    1
    2
    3
第十三章落地就要生根
    1
    2
    3
第十四章飞起来的翘头鸟
    1
    2
    3
第十五章连出两张错牌
    1
    2
    3
    4
第十六章龙港是艘船
    1
    2
    3
尾声

(2)围绕“拍摄”的设计 ——景观社会视角下手机图片的制造与阐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理论基础及相关文化概念
        一、景观社会
        二、融合文化
    第五节 本课题研究现状
第一章 拍摄的概念演变
    第一节 从传统摄影角度看拍摄
        一、拍摄的产生与图像记录
        二、拍摄的重要性
    第二节 从数字技术角度看拍摄
        一、拍摄方式的变更
        二、图片意义的改变
    第三节 从智能手机角度看拍摄
        一、智能手机拍摄的发展
        二、图片设计的分享化与趣味化
第二章 智能手机图片的拍摄构成及形式设计
    第一节 一张手机照片的使用过程
    第二节 手机品牌的拍摄概念与形象塑造
        一、随时随地拍摄
        二、拍摄功能扩展与附加值设计
        三、自拍文化下形象设计与图像驱动
    第三节 拍摄类App的设计构思
        一、专业修图软件的简易化设计
        二、图片表现形式的趣味性设计
        三、拍摄类功能的融合化设计
第三章 智能手机图片的拍摄文化及其价值阐释
    第一节 手机图片的多元化拍摄
        一、从纪实到记事
        二、信息形态的图像化获取与交流
        三、构建自我生活的社交名片
    第二节 景观社会的全民拍摄语境
        一、拍客现象与艺术家手机拍摄
        二、手机拍摄与仪式感
    第三节 以拍摄者为圆心的生活景观设计
        一、虚实交融的视觉体验
        二、实体空间“照片式”转化
第四章 手机拍摄设计改变景观社会
    第一节 对景观社会的构建
        一、充实大众图像语言
        二、搭建小众景观
    第二节 对景观社会的消解
        一、质疑景观真实性
        二、打破传统媒体景观桎梏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3)《韩国文化教室》(1-6讲)韩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意义
第二章 翻译任务简介
    2.1 作品简介
    2.2 翻译重点与难点
第三章 翻译过程
    3.1 译前准备
    3.2 翻译过程
    3.3 译稿审校
    3.4 翻译理论简介
第四章 翻译案例分析
    4.1 词汇翻译
        4.1.1 汉字词的翻译
        4.1.2 外来词的翻译
    4.2 句子翻译
        4.2.1 标题句的翻译
        4.2.2 长定语句的翻译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韩国文化教室》(1-6讲)原文
附录2: 《韩国文化教室》(1-6讲)译文
学P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对马克思哲学平等观的道德辩护 ——科恩平等主义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 研究目的和意义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1. 国外关于科恩平等思想的研究
        2. 国内关于科恩平等思想的研究
    三、 论文研究思路
第1章 反思传统阐释的内在困境:科恩对马克思哲学平等观道德辩护的逻辑起点
    1.1 科恩的政治哲学转向:反思马克思哲学平等观传统阐释的个人学术背景
    1.2 反思对马克思哲学平等观传统阐释的深层理论前提和根据:“分娩式”主旨的局限
    1.3 “无产阶级解体”与“生态危机”:传统阐释与现代社会发展现实的内在冲突
        1.3.1 “无产阶级解体”的现实与传统阐释的冲突
        1.3.2 “生态危机”的社会现实与传统理论阐释的冲突
    1.4 马克思哲学平等观道德维度的缺失:传统阐释的根本缺失
    1.5 小结
第2章 科恩对马克思哲学平等观道德维度的规范性重释
    2.1 马克思哲学平等观需要道德辩护
    2.2 科恩的道德辩护理路:构建规范性马克思哲学平等观
    2.3 科恩道德辩护的核心内容
        2.3.1 对平等内涵的阐明:相互关心与尊重的社会关系
        2.3.2 对分配原则的明晰:纠正所有非选择的不利
        2.3.3 诠释马克思哲学平等观的道德意蕴
    2.4 科恩道德辩护的实质
        2.4.1 重估自我所有原则
        2.4.2 可得利益平等
        2.4.3 从事实到规范
    2.5 小结
第3章 反驳诺奇克式的平等观与道德辩护的优越性
    3.1 诺奇克的“占有式”平等观:平等是“自由”的束缚
        3.1.1 维护私有财产式自由:诺奇克平等观的核心理念
        3.1.2 否定社会主义平等价值原则:诺奇克平等观的最终目的
    3.2 诺奇克式平等观的平等之丧失
        3.2.1 诺奇克式平等观丧失平等的症结:自由的权利定义
        3.2.2 诺奇克式平等观的局限:反驳“张伯伦论证”
        3.2.3 诺奇克式平等观论证的困境:批判“持有正义”
    3.3 诺奇克式平等观的真实自由之丧失
        3.3.1 诺奇克式平等观中的真实自由的丧失
        3.3.2 真实自由丧失的原因:“自我所有原则”与抽象自由的局限
        3.3.3 超越“自我所有原则”与真实的平等
    3.4 道德辩护的优越性
        3.4.1 马克思哲学平等观优越于“占有式”平等观
        3.4.2 马克思哲学平等观的分配原则优越于“持有正义”
        3.4.3 马克思哲学平等观的道德意蕴超越抽象自由
    3.5 小结
第4章 批判罗尔斯式的平等观与道德辩护的合理性
    4.1 罗尔斯的“妥协式”平等观
        4.1.1 “妥协式”平等观的理论前提:总体的平等与社会制度
        4.1.2 “妥协式”平等观的核心原则
        4.1.3 “妥协式”平等观的理论诠释:“激励论”和“帕累托论证”
    4.2 罗尔斯式平等观的平等之不足
        4.2.1 “帕累托更优”的局限:违背平等对福利的优先性原则
        4.2.2 平等不足的根源:罗尔斯式平等观前提与结论的矛盾
        4.2.3 差别原则双重解释的混淆:严格解释和松散解释的混用
    4.3 罗尔斯式平等观的正义之缺陷
        4.3.1 罗尔斯式平等观正义缺陷的实质:个人与社会的二元分离
        4.3.2 “激励论”的困境:无法回应“人际检验”的诘难
    4.4 道德辩护的合理性
        4.4.1 道德辩护批判罗尔斯式平等观的前提:回应基本结构异议
        4.4.2 道德辩护对个人与社会断层线的批判:融合个人与社会的必要性
        4.4.3 道德辩护维度的平等:个人的亦是社会的
    4.5 小结
第5章 科恩对马克思哲学平等观道德辩护的超越与局限
    5.1 马克思哲学中的平等价值观
    5.2 反思科恩的道德辩护
    5.3 科恩道德辩护的超越与局限
        5.3.1 科恩道德辩护的超越
        5.3.2 科恩道德辩护的局限
    5.4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及科研成果
致谢

(5)弃权者的权利 ——格非小说的历史意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综述
    第二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二章 格非小说创作的历史意识
    第一节 感觉、经验、理论:格非历史意识的由来
    第二节 历史意识的语言踪迹
    第三节 小说的历史意识与知识分子写作问题
    第四节 无边的意识与有限的写作
第三章 挑战者身份的认同与阴影——以格非80年代小说创作为例
    第一节 为自我创造历史——挑战秩序与隐藏介入
    第二节 为历史寻找形式——历史意象与抒情语言
    第三节 抒情的极限——游戏、欲望与汉语韧性问题
第四章 失败者的自觉——格非90年代小说中的精神困境
    第一节 代际的断裂或连续——时代文化氛围与个人文学表达
    第二节 虚无感的始末——论《敌人》《边缘》的恐惧与孤独主题
    第三节 主体反思之难——以《欲望的旗帜》中的死亡与爱情为例
    第四节 失败者的出路——通过反讽对话
第五章 弃权者的精神史——略论格非新世纪历史题材小说
    第一节 80年代的故事:对理想主义的追忆与反思
    第二节 “江南”历史的寓言:乌托邦精神的母系传承
    第三节 “别处”的生活:知识分子的底层个人史书写
余论:弃权者的“假面”——关于格非小说历史意识的一些思考
参考文献
附录一:格非未结集作品二种
附录二:格非创作年表(1985年—2019年)
后记

(6)基于情境分析的电动自行车充电系统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电动自行车行业概况
        1.1.2 相关政策法规
        1.1.3 电动自行车充电设备现状
    1.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2.1 情境理论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电动自行车充电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的目的
        1.3.2 研究的意义
    1.4 论文创新点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框架
第2章 情境理论与情境分析模型构建
    2.1 情境理论概述
        2.1.1 情境的概念
        2.1.2 情境的构成要素
        2.1.3 情境的分类
    2.2 情境要素分析
        2.2.1 情境中人的分析
        2.2.2 情境中物的分析
        2.2.3 情境中环境分析
        2.2.4 情境中行为分析
    2.3 情境分析的思维与方法
        2.3.1 情境分析的思维
        2.3.2 情境分析的方法
    2.4 情境分析模型构建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情境分析模型的电动自行车充电系统设计需求获取
    3.1 充电系统需求研究—情境中“物”要素研究
        3.1.1 电动自行车充电设备发展历程
        3.1.2 现有电动自行车充电设备的构成
        3.1.3 电动自行车充电设备发展趋势
    3.2 充电系统需求研究—情境中“人”要素研究
        3.2.1 目标人群选择
        3.2.2 用户特征获取
        3.2.3 利益相关者分析
        3.2.4 用户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
    3.3 充电系统需求研究—情境中“环境”要素研究
        3.3.1 露天停车环境分析
        3.3.2 车棚停车环境分析
        3.3.3 室内停车环境分析
    3.4 充电系统需求研究—情境中“行为”要素研究
        3.4.1 电动自行车充电使用行为观察
        3.4.2 电动自行车充电行为分析
    3.5 电动自行车充电系统需求分析
        3.5.1 用户需求获取
        3.5.2 用户需求分类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电动自行车充电系统设计分析
    4.1 电动自行车充电系统需求转化
    4.2 电动自行车充电设备功能设计
        4.2.1 充电设备单元化
        4.2.2 充电设备易用化
        4.2.3 充电设备智能化
        4.2.4 充电设备安全化
    4.3 电动自行车充电系统服务模式设计
        4.3.1 充电服务多样化
        4.3.2 提高充电服务的信息化反馈
    4.4 电动自行车充电系统构建
        4.4.1 充电系统构成要素
        4.4.2 电动自行车充电系统服务流程构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情境分析的电动自行车充电系统设计实践
    5.1 电动自行车充电系统设计遵循原则
    5.2 电动自行车充电系统设计定位
        5.2.1 产品目标
        5.2.2 产品定位
    5.3 电动自行车充电设备设计实践
        5.3.1 充电设备功能确定
        5.3.2 概念草图
        5.3.3 设计展示
    5.4 电动自行车充电系统充电服务平台设计
        5.4.1 服务平台功能确定
        5.4.2 充电服务平台信息架构设计
        5.4.3 产品任务流程与高保真设计
    5.5 设计方案评估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的不足
    6.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科研成果
附录 A《电动自行车充电系统设计研究》调查问卷
附录 B《电动自行车充电系统设计研究》用户访谈提纲
附录 C《电动自行车充电系统需求分类》调查问卷
附录 D《电动自行车充电系统设计方案评估》调查问卷
附录 E 攻读硕士期间部分设计作品

(7)后知识服务时代的图书馆服务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1 为什么要划分三个时代?
2 图书馆从信息服务到前知识服务发生了哪些变化?
    2.1 技术主导的创新驱动
    2.2 需求主导的创新驱动
    2.3 理论主导的创新驱动
3 后知识服务时代图书馆服务创新的原则
    3.1 面向新环境、适应新需求、基于用户研究的创新
    3.2 符合图书馆发展规律的创新
    3.3 高起点、高质量、可持续的创新
4 后知识服务时代图书馆服务创新的重点
    4.1 情境化服务创新
    4.2 技术化服务创新
    4.3 精细化服务创新
    4.4 智慧化服务创新

(8)“狂欢化”视角下的俄语笑话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Aвтореферат
绪论
    一、论题的提出
    二、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三、论题的意义及研究思路
第一章 笑话体裁和狂欢化理论概论
    第一节 笑话体裁
        一、笑话体裁的界定及辨析
        二、笑话的体裁特点与类别划分
        三、笑话体裁的发展与变化
    第二节 狂欢化理论
        一、狂欢化理论的内涵
        二、笑话中的狂欢化因素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人物形象的狂欢化
    第一节 “愚蠢”形象: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
        一、赫鲁晓夫
        二、勃列日涅夫
    第二节 “多面”形象:普京
        一、更换面具型——情报人员、施季尔利茨、沃沃奇卡
        二、凸显权力型——集权式领导人
        三、被攻击型——“失败的”领导人
    第三节 “滑稽”形象:恰巴耶夫、施季尔利茨
        一、恰巴耶夫
        二、施季尔利茨
    第四节 “另类”形象:俄罗斯新贵
        一、夸张的外貌
        二、乖张的行为
        三、独特的语言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情节的狂欢化
    第一节 反驳官方话语的情节
        一、对政治弊端的揭露
        二、对民生状况的描绘
    第二节 打破规范禁忌的情节
        一、对规范的偏离
        二、对禁忌的破除
        三、打破规范禁忌的典型
    第三节 描绘反向世界的情节
        一、笑话中的酒
        二、笑话中的性
        三、笑话中的课堂
        四、笑话中的考场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语言的狂欢化
    第一节 双重性的语义结构
        一、语义双重性的类型
        二、脚本对立的类型
    第二节 语义的戏用
        一、语音和词形
        二、词汇
        三、成语
        四、词法和句法
    第三节 言语的混杂
        一、用语驳杂
        二、语篇仿拟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G·A·柯亨的社会主义平等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以及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背景
        三、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可能的创新点
        一、研究思路
        二、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柯亨与诺齐克之争
    第一节 交易过程的正义能否保证交易结果的正义
        一、诺齐克“张伯伦论证”的提出
        二、柯亨对“公正步骤并不总会维持正义”的阐发
        三、柯亨对公正状态之模糊性的剖析
        四、柯亨对诺齐克循环论证的揭示
        小结
    第二节 剥削是否不公正
        一、诺齐克的无剥削论证
        二、柯亨对马克思剥削理论的补充性阐发
        三、生产资料分配不公正的两种论断
        小结
    第三节 自我所有还是共享的共同体
        一、诺齐克的自我所有观
        二、柯亨对自我所有的批判
        三、柯亨的可得利益平等观
        小结
第三章 柯亨对社会主义平等观的建构
    第一节 自由与平等兼容的可能性
        一、诺齐克的自由与平等不兼容论证
        二、柯亨的共有制设想论证
        三、柯亨对斯坦纳构想的分析
        小结
    第二节 市场社会主义与平等
        一、市场社会主义及其优势
        二、市场社会主义下的能力不平等
        三、构建公平的社会机制以保障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机会平等
        小结
    第三节 共享原则与共同体
        一、社会主义理想的可欲性
        二、野营旅行与共同体两原则的提出
        三、如何实现理想的社会主义共同体
        小结
第四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平等: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视野的考察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的平等观
        一、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平等
        二、作为事实的平等
        三、消灭一切阶级对立的彻底平等
        小结
    第二节 柯亨对马克思主义平等观的发展及其不足
        一、柯亨对马克思主义平等观的发展
        二、柯亨社会主义平等思想的不足
        小结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平等观的建构:如何在稀缺的条件下实现平等
        一、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二、培育正义的社会风尚,促进社会主义市场中的机会平等
        三、实现起点公平、过程公平以及结果公平的有机统一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10)《创新柔道术:克服创新路上的体制障碍与人为阻挠》(节选)英汉翻译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Chapter 1 Introduction
    1.1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project
    1.2 Introduction to the book and its author
    1.3 Preparations before the translation
    1.4 An overview of Eugene Nida's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Chapter 2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ource text
    2.1 Contents of the source text
    2.2 Language features of the source text
        2.2.1 Lexical features
        2.2.2 Syntactic features
        2.2.3 Stylistic features
    2.3 Type of the source text
Chapter 3 Difficulties and corresponding translation techniques
    3.1 Application of the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in this translation
    3.2 Functional equivalence at the lexical level
        3.2.1 Translation of proper nouns and terms
        3.2.1.1 Adopting the established translations
        3.2.1.2 Adding annotations
        3.2.2 Semantic extension
        3.2.3 Conversion
    3.3 Functional equivalence at the syntactic level
        3.3.1 Inversion
        3.3.2 Splitting
        3.3.3 Shift of perspectives
        3.3.3.1 Shift of voice
        3.3.3.2 Shift of subject
        3.3.3.3 Shift between affirmative and negative expressions
    3.4 Functional equivalence at the stylistic level
        3.4.1 Translation of rhetorical devices
        3.4.1.1 Literal translation
        3.4.1.2 Free translation
        3.4.2 Application of four-character phrases
Chapter 4 Conclusion
    4.1 Summary of the report
    4.2 Gains and lessons from the project
Appendices
    Appendix 1 The source text
    Appendix 2 The target text
References
Acknowledgements

四、推广“傻瓜技术”好(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农民城[J]. 朱晓军. 江南, 2022(01)
  • [2]围绕“拍摄”的设计 ——景观社会视角下手机图片的制造与阐释研究[D]. 杨璐.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2)
  • [3]《韩国文化教室》(1-6讲)韩汉翻译实践报告[D]. 苟海燕. 山东大学, 2020(11)
  • [4]对马克思哲学平等观的道德辩护 ——科恩平等主义思想研究[D]. 何宇白. 吉林大学, 2020(08)
  • [5]弃权者的权利 ——格非小说的历史意识研究[D]. 严毓棋.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1)
  • [6]基于情境分析的电动自行车充电系统设计研究[D]. 万明帅.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9)
  • [7]后知识服务时代的图书馆服务创新[J]. 柯平. 高校图书馆工作, 2020(01)
  • [8]“狂欢化”视角下的俄语笑话研究[D]. 冷雪峰. 南京大学, 2019(01)
  • [9]G·A·柯亨的社会主义平等观研究[D]. 何玉凤. 厦门大学, 2019(09)
  • [10]《创新柔道术:克服创新路上的体制障碍与人为阻挠》(节选)英汉翻译报告[D]. 刘璐. 厦门大学, 2019(08)

标签:;  ;  ;  ;  ;  

推广“傻瓜技术”是好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