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饮食服务业污染危害及防治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程显扬[1](2020)在《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健康,不仅是关乎到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更是关乎到国计民生的重要因素。毫不夸张地说,一个健康良好的国民群体是任何国家实现发展与繁荣的坚固地基。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十九大报告中同样写明:“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更是在开篇即提出:“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实现国民健康长寿,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同样的,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的加快,国民对于健康的需求水平正在不断提升,对于健康需求的层次同样在持续上升且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健康服务业是21世纪的新兴医疗体系,通过革新医疗模式而构建的以健康为核心而非以疾病为核心的新型医疗体系,包括先进理念、前沿技术、标准培训认证和管理运营组成的覆盖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的系统性工程。正如199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21世纪的医学是从“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发展;从重治疗向重预防发展;从针对病源的对抗治疗向整体治疗发展;从重视对病灶的改善向重视人体微生态的平衡改善发展;从群体治疗向个性化治疗发展;从生物治疗向身心综合治疗发展;从强调医生作用向重视病人(健康生活方式)作用发展。在医疗服务方面,则是以疾病为中心向以人的健康生命质量为中心发展,以延长生命绝对值向以延长有生产力的健康寿命和青春寿命发展等等。归根结底,就是医学服务的重心从“治已病”向“治未病”转移。以人民健康为研究对象与实践目标的健康医学,将是未来医学发展的方向,也是新型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宏观环境的变革为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加快发展健康服务业,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改善民生福祉和提高全民健康素质的必然要求,是推动经济结构优化调整的重要举措,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非凡意义。中国的健康服务业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因此,有必要对其的发展历史、发展现状与发展成就进行相对系统完整的梳理,在总结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与重大机遇的基础上,科学分析影响其发展的各种因素,同时结合国外的先进经验。特别是在当前的特殊背景下,尝试提出中国健康服务业未来的发展前景与相关建议。首先,本文以两份关键性政府文件作为分界点,将中国健康服务业划分为初创发展阶段(1949—2013)、规划阶段(2013—2017)和快速发展阶段(2017至今)。借助最新的研究成果,从规模和分类两个角度对中国健康服务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简要叙述。同时,总结了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所取得的六大基本成就,即政策红利持续释放,产业路径逐渐清晰;医疗卫生服务覆盖面扩大,重心下沉渐成趋势;健康管理与促进服务产业链初步形成;商业健康险市场规模持续增长;融合发展纵深推进,幸福产业焕发活力;区域健康服务业高地初显,示范效应良好。并揭示了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所存在的五项基本问题,即医疗服务结构与总量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健康管理与促进服务整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健康保险服务发展乏力且存在壁垒;健康服务业相关支撑产业缺少核心竞争力与政策保障;科技创新转化难且信息孤岛问题依然存在。其次,本文在充分考量中国的基本国情与健康服务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构建健康服务业影响因素的计量模型。将国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作为核心解释变量,人均个人现金卫生支出、14岁以下人口比重、65岁以上人口比重、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以及是否实施了新医改作为控制变量纳入模型。实证结果表明,上述各变量皆有利于推动中国健康服务业的发展。而且,收入水平、个人医疗消费支出、政策规划与人口老龄化对于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影响程度较大。在此基础上,结合各影响因素在中国的客观现实,针对经济发展水平、政策规划、人口年龄结构、城镇化水平、科技创新和疾病谱变化对于中国健康服务业产生影响的主要表现形式和影响方式进行了深入说明。最后,本文系统论述了在外部不确定性增加的条件下,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前景,即后疫情时代防控常态化为健康服务业发展带来了新契机,新基建与双循环格局为健康服务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和人口老龄化为健康服务业发展带来了新红利。并且,在对国际经验进行比较总结的基础上,从多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教育部[2](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研究表明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高嘉利[3](2020)在《我国餐饮业油烟污染防治立法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经济水平低快速增长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餐饮业的兴旺发展,成为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繁荣经济、提高人民物质水平方面起到积极作用。然而由于餐饮业油烟管理中存在的选址不当、油烟净化设施运行不当、监管不到位、联动执法机制缺失等问题,餐饮油烟污染已成居民投诉的高频问题,不但导致餐饮服务业经营者与相邻住户关系紧张,造成社会不安定因素,也造成环境污染,危害公众健康,不利于推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解决餐饮业油烟的污染问题,应该将突破口放在对餐饮业油烟污染的现状上,以全方位多角度掌握我国各个地区油烟污染差异状况和治理情况为基础,再结合各个省市、各个区域经济发展现状,以分类的形式,有针对性的展开管理。第一步,必须彻底理解并掌握我国相关法律中涉及油烟污染的规定,同时在实际管理过程中,遵照上述法律予以彻底的贯彻落实。第二步,应当对我国餐饮业油烟污染防治的立法现状进行分析,并从立法体系、监督管理体制、相关基本法律制度、立法中的法律责任四个角度发掘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第三步,针对餐饮业油烟污染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建议。首先,国家可总结各地区实践经验,出台专项法规完善社会管理机制。其次,修订已有的油烟污染排放标准。同时,各地区也应积极开展立法实践来遏制油烟污染。最后,在具体的立法内容建议中应明确要建立高效的餐饮业油烟污染监管机制,并且完善基本法律制度、明确餐饮业油烟污染的法律责任,拓展餐饮业油烟污染的救济途径。
马俊[4](2020)在《社区老年人口健康管理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老年人口健康需求也越来越迫切。社区是社会管理的基本单元,更是健康管理的重要端口,社区老年人口健康管理不仅可以预防和控制疾病,而且被看作是提高老年群体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因此,亟需优化当前社区老年人口健康管理模式,从加强健康管理服务供给能力入手,促进服务资源配置更趋合理,建立综合连续的社区健康管理体系,促进疾病的预防与康复,从而保障老年人口健康。首先,文章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和政策分析法,从社会保障的角度分析了当前我国社区老年人口健康管理的结构与实施状况,并根据老年人口健康需求的满足情况和管理方式提出社区老年人口健康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其次,通过问卷调查法对上海市320位社区老年人的健康状况进行调查,收集一手数据资料,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社区老年人口健康因素与影响路径进行分析,构建以老年人口健康为核心的健康管理框架,并通过实地访谈法评估社区老年人口健康管理的供需匹配情况与管理效果。接着,借鉴美国、日本、加拿大等三个国家的成功经验提出我国社区老年人口健康管理的优化思路,并基于健康管理理论、资源配置理论和机制设计理论重新构建社区老年人口健康管理体系,提出优化路径。最后,文章围绕促进社区老年人口健康管理路径实施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论文主要得出以下几点结论:一是,社区老年人口健康与老年人的健康素养、心理健康、居住环境和医疗环境四个因素密切相关,营造老年健康型的社会生活环境,构建以健康为中心的医疗模式,帮助老年群体提升自我健康管理能力有利于促进社区老年人口的健康水平。二是,充分发挥政府宏观主导作用,完善顶层设计,推动社会以及各部门建立统一的健康价值观,有助于调动社会资源与市场积极性,从而完善社区健康管理服务体系,满足老年人多层次的健康需求。三是,家庭医生制度能够有效推动社区老年人口健康管理的精准化发展,大大提高老年人口健康服务的可及性、综合性和连续性,从而将疾病预防关口前移,促进卫生资源合理配置,提升社区老年人口的健康水平。
叶善青[5](2020)在《精准生态扶贫研究 ——对2020年后我国扶贫战略的思考》文中研究指明减贫和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社会需长期面对的现实问题。2020年我国即将打赢的脱贫攻坚战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作为还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世界人口最多的多民族发展中国家,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以及相对贫困问题还将长期存在。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生态资源短缺约束加剧,我国的贫困和扶贫实践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和问题:传统的以制度改革、开发战略为主的扶贫成效开始放缓;过度的扶贫开发伴随着生态环境破坏问题日益凸显;现行标准下脱贫人口获得资源相对困难;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和疫病交织而导致的返贫现象增多;传统的“开发式扶贫”与近年的“精准扶贫”在基层实践中逐步呈现出一定的矛盾和冲突;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和丰富的物质生活需求对传统的开发扶贫、精准扶贫提出了更高要求等。以上这些都亟需我们寻求一条新的扶贫途径。顺应当前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本文在系统梳理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等理论和实证方法,将减贫与生态建设结合起来研究,提出应走因地制宜、低碳循环、持久效率、包容发展的精准生态扶贫新路,力求为处于脱贫攻坚决胜期的当下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的我国如何推进扶贫事业提供一种新思路。论文立足于我国传统开发扶贫实践和2020年脱贫攻坚后的经济社会发展背景,剖析了我国开展精准生态扶贫的现实动因及具备的条件;运用规范研究与实证分析、比较分析与综合分析、共性分析与特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论证了生态贫困与生态环境脆弱存在的交互影响关系;探析了生态贫困类型、成因、辨识方法以及精准生态扶贫的作用机理,揭示了生态贫困存在“生态环境不良致贫型”“功能角色束缚致贫型”“工业化进程中资源耗竭致贫型”“制度缺失性致贫型”等四种主要类型,从新的角度为精准化识别扶贫对象提供了靶向引导,也为精准生态扶贫政策制定提供参考。论文在分析我国精准生态扶贫现有探索成效和存在问题以及借鉴国外开展针对性生态减贫经验的基础上,构建了精准生态扶贫的理论框架,设计了“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的生态扶贫治理体系和运行机制,并提出了基于资源禀赋开展针对性、差异化的生态扶贫措施建议,以为我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协同开展减贫与生态保护服务。精准生态扶贫战略的提出,是现有精准扶贫实践和传统扶贫开发理论的发展,其现实依据是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生态贫困问题的存在,理论基础在于正确处理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价值取向在于创新包容低碳可持续发展,实现路径是基于资源禀赋生态治贫发展,基本要求在于通过资本、劳动力、技术、制度等要素保障,协调政府、市场和社会多方力量消除生态贫困地区人与生态环境不良关系,实现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相协同,根本目标在于将“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推动生态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享有美好生活。
丁瑶[6](2018)在《餐饮业油烟污染的法律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民以食为天”是中国人亘古不变的传统观念。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餐饮业也不断繁荣起来,随之而来的是餐饮业经营中,烹饪产生油脂、热氧化裂解产生的混合物以及其他有机物,在污染环境的同时也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餐饮油烟污染与工业废气、机动车尾气一样,并称为大气污染的三大元凶,餐饮油烟污染的治理已经迫在眉睫。研究餐饮业油烟污染的法律治理问题,在油烟治理技术性手段难以达标的情况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解决餐饮业油烟的污染问题,可以从研究餐饮业油烟污染的现状着手,在深入了解全国各城市餐饮油烟污染不同现状与治理状况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城市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分类管理。首先要从餐饮单位的选址这一源头控制餐饮业入驻,做到合理规划餐饮业选址布局。其次要对营业中的餐饮单位进行定时监管,监测其是否正常运行油烟处理设备及油烟排放是否超标,对于违法行为,及时进行整治与处罚,在必要时,还可以建立城建、环保、城管、工商、卫生等部门的联动机制,便于治理过程中及时分享信息,取得较好的治理效果。第三,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以下简称《大气污染防治法》)第一百一十八条规定的三种违法行为要承担的法律责任,需要透彻理解,并在实际操作中严格执行。本文的研究成果,初步探寻了我国餐饮业油烟污染的现状和一些地方的具体治理实践,同时揭示了法律、法规、规章在此方面的欠缺,对于帮助人们作进一步深入探讨研究,以便更好地进行餐饮业油烟污染的治理,具有较好的参考和利用价值。
董波[7](2018)在《高校食堂及周围餐饮服务食品安全风险管理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问题频发,食品安全已经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公共安全问题。大学生作为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代表最有活力的年轻一族,是国家培养的高级专业人才,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栋梁之才。高校食堂及周围餐饮服务承担了大学生的日常生活饮食,其食品安全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并影响学校的正常工作秩序。所以,研究分析高校食堂及周围餐饮服务中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和隐患,提出有效的管理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在文献收集和分析归纳的基础上,以昆明市呈贡新区大学城为例,依托问卷调查法,以小见大,梳理高校食堂及周围餐饮服务中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和风险,分析其风险成因,对分析发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在理论上提出高校食堂及周围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管理对策。得出以下主要研究结果:高校食堂及周围餐饮服务中主要有客观现实存在和主观意识上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和隐患。社会大环境中食品安全问题频发、高校食堂运营模式维持和改革中导致的管理体制不健全、餐饮场地硬件建设不完善或不合理等是导致食品安全问题和隐患的客观现实存在;而领导不重视食品安全工作、主管部门分管人员不专业、从业人员食品安全意识薄弱、主体消费人群——大学生求新、求变、重口味、求实惠的饮食消费行为特征及其食品安全意识薄弱等是导致食品安全问题和隐患的主观因素。在客观现实和主观因素下,校园食堂及周围餐饮服务中偶发性食品安全事故主要表现为:生物性食物中毒、生物毒素中毒和化学性食物中毒。研究以项目管理理论方法为指导,主要从提高管理者对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从业人员素质培训和提升、餐饮场地设施完善和规范、监督管理体系和制度建设、思想创新等方面入手,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高校食堂及周围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管理的一些具体对策和建议。总之,高校食堂及周围餐饮服务是社会餐饮行业中关注度较高的公共性餐饮服务代表,其偶发性食品安全事故屡屡曝光,食品安全形势不容乐观。高校食堂及周围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研究、监督和防控体系建设和有效的实践是一项重要的系统工程,需要研究工作者和相关部门与时俱进,不断的探索和实践。
龚芳敏[8](2016)在《民族地区居民媒介使用对健康行为的影响 ——基于湘西州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居民健康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观测指标,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各国都将提高居民的健康质量与健康水平作为本国社会发展的优先战略,健康问题引起了政府部门、医药卫生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随着健康问题研究的深入,人们越来越发现,人类的健康行为对自身的健康水平的影响和制约作用越来越大,甚至超过了医疗防治对人类健康质量与健康水平的影响。对于经济欠发达的民族地区来说,这方面显得更为突出和明显。国内外很多研究表明,媒介使用是影响健康行为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但是媒介使用是如何影响健康行为,特别是对民族地区居民这样一个特殊人群来说,其背后隐藏的影响机制究竟如何,显然是一个特别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20世纪50年代以来,欧美国家的健康行为研究者越来越重视各学科理论资源对健康行为研究的借鉴和指导,竭力构建各种健康行为理论假设模型。但在理论使用上比较单一,对相应理论指导下的健康行为研究的检讨和反思不够,对理论的适用性和局限性考虑得不充分,不注重同样关注健康行为的其他理论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同时,对各种理论整合的尝试上做得很不够,导致了健康信息传播、媒介使用与个体健康行为之间的复杂关系没有得到充分的揭示,很多问题在理论的视域中被遮蔽了,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讨论。而且,国内以往的健康行为研究中,所采用的统计方法有明显不足:用于分析健康行为影响因素的大多是多元回归、因子分析等传统的统计方法。在多因素对健康行为的影响研究中,大多采用多元统计方法和路径分析方法。但这些统计分析方法只能处理显在变量,不能处理潜在变量,尤其不能揭示各潜在变量间的因果关系。因此,使用传统统计方法很难了解媒介究竟是如何影响健康行为的。就此而言,对健康行为研究的方法论变革变得十分必要和紧迫。基于此,本研究采用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以及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收集的304份有效问卷和40名当地居民定性访谈材料为分析样本。从计划行为理论、知信行理论、社会认知理论等行为理论中提取媒介使用对健康行为的影响因子,构建了民族地区居民与健康有关的媒介使用对其健康行为影响的理论假设模型并提出了相应的研究假设。在研究中,采用了高级统计学方法——结构方程模型进行验证,并用定性深度访谈的分析资料作为定量研究结果的补充对之进行了印证。研究发现最终的结果是民族地区居民媒介使用对健康行为影响的总效应是0.5412,处于大效果范围之内,说明民族地区居民媒介使用对其健康行为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从中发现,影响路径有两种:一是直接影响;另外一种是通过行为态度、自我效能这两个中介变量来对健康行为产生间接影响,而媒介使用通过健康知识对健康行为产生间接影响的这条路径,则因为健康知识对健康行为影响不显着而中断,深度访谈结果解释和印证了上述结论。由此可见,媒介使用对民族地区居民的健康行为促进有巨大的潜力和提升空间。为了更充分发挥媒介效果,民族地区健康传播应该从以下几点来全面构建以效果提升为目标的健康传播体系:1、打破以传者为中心的传播模式,构建以受众为中心的精准传播体系;根据民族地区居民的差异和需求特点,对其进行分类分层传播,针对特殊人群进行重点干预;2、需要从单一媒介传播转向多元化、多渠道传播转变,实现健康传播的多媒介组合:3、努力提升民族地区居民的媒介素养;4、大力推动民族地区居民健康信息的知识内化;5、着力推进民族地区居民行为态度的转变。
田雯娟[9](2015)在《油烟污染防控立法初探》文中研究表明当前,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其中城市空气污染尤为突出,而城市空气污染问题主要是由工业污染、交通污染以及油烟污染等构成。前两种污染对城市空气带来的影响早已被重视,然而油烟污染却长时间被忽视。本文主要介绍了油烟污染的危害、现状和原因,提出了油烟污染立法防控的建议。
华朗[10](2014)在《城市餐饮业环境保护管理研究 ——以南宁市青秀区为例》文中认为伴随着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餐饮业在市民的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多问题,如日常生活秩序被扰、生活环境和市容景观遭到破坏等。餐饮业污染扰民问题,已成为市民环保投诉的热点和难点之一,是构建宜居城市过程中的一个不和谐音符。如何治理城市餐饮业的环境污染,优化居民生活环境,成为了公共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发达国家由于起步早,环保管理体系十分完善,对餐饮业污染防治的研究已经从单纯的污染防治向餐饮废物的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转变,侧重于废物综合利用技术和工艺的不断改进,而关于我国餐饮业的环境污染问题的理论研究和探讨却相对滞后。理论研究上侧重法律法规和行政管理,忽视客观数据的理性分析,无法使公众对餐饮业的总体污染状况和防治效果有一个具体量化上的认识。制定的对策和措施系统性和连贯性不足,只起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作用,国内也尚无餐饮业污染防治和环境管理方面的系统全面的专着出版。具体实践中,存在着主管部门职能交叉混乱、可执行性和操作性不强、约束对象仅仅限于污染防治链末端的餐饮单位业主、过度偏重末端治理而忽视前期预防等问题。此外,强化政府管制作用,而忽视社会协同治理作用,社会关系方如房地产开发商、餐饮商铺的所有人、社区居委会和物业管理公司的职责尚未得到重视,引入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理论的内容也较少。从政策分析角度探讨了我国现行的餐饮业环境污染现状,评价了餐饮业环境保护政策的效果和问题;在实践研究层面以南宁市青秀区为例,结合餐饮业环境保护管理工作实际,从历史原因、政策失灵等方面剖析餐饮业环境污染治理难的原因,认为城市餐饮业环境污染难治理的主要原因是政策在制定和设计过程中不严密、未能体现价值规律,政策不配套、缺乏系统性和协调性,政策目标不明确、目标与可行性差距较大,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管理体制不顺、公众参与度低、政府角色错位、政策执行成本过高、宣传力度不够等问题,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调整原有政策体系,加快政策创新;理顺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充分发挥行政管理的职能,推动多元协同治理,提高公众参与程度;以强化法治为根本,提高环保工作法制化水平;健全环保队伍行政管理体制和干部人事体制,加强环境保护管理能力建设;大力宣传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理念,推广先进污染防治技术。
二、饮食服务业污染危害及防治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饮食服务业污染危害及防治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3.1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
1.3.2 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 |
1.3.3 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相结合 |
1.4 文章结构与研究思路 |
1.4.1 文章结构 |
1.4.2 研究思路 |
1.5 主要创新点与不足 |
1.5.1 主要创新点 |
1.5.2 不足 |
第2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 |
2.1 国外研究现状 |
2.1.1 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 |
2.1.2 健康服务业的政策研究 |
2.1.3 健康服务业发展模式与机制研究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2.2.1 健康服务业的基本界定 |
2.2.2 健康服务业的现状研究 |
2.2.3 健康服务业的政策研究 |
2.2.4 健康服务业发展模式与机制研究 |
2.3 研究评述 |
第3章 健康服务业发展理论分析 |
3.1 基本概念 |
3.1.1 健康 |
3.1.2 健康服务业 |
3.2 相关理论 |
3.2.1 健康需求理论 |
3.2.2 健康人力资本理论 |
3.2.3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
3.2.4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3.3 理论模型与指标体系 |
3.3.1 健康服务业发展影响因素理论分析 |
3.3.2 理论模型构建 |
3.3.3 指标体系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历程与现状 |
4.1 中国健康服务业的发展历程 |
4.1.1 中国健康服务业的初创发展阶段(1949—2013) |
4.1.2 中国健康服务业的规划阶段(2013—2017) |
4.1.3 中国健康服务业的快速发展阶段(2017至今) |
4.2 中国健康服务业的发展现状与基本成就 |
4.2.1 中国健康服务业的规模 |
4.2.2 中国健康服务业的分类 |
4.2.3 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取得的基本成就 |
4.3 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存在问题分析 |
4.3.1 医疗服务结构与总量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 |
4.3.2 健康管理与促进服务整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
4.3.3 健康保险服务发展乏力且存在壁垒 |
4.3.4 健康服务业相关支撑产业缺少核心竞争力与政策保障 |
4.3.5 科技创新转化难且信息孤岛问题依然存在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
5.1 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5.1.1 模型构建 |
5.1.2 变量选取 |
5.1.3 结果分析 |
5.2 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影响因素深入说明 |
5.2.1 经济发展水平 |
5.2.2 政策规划 |
5.2.3 人口年龄结构 |
5.2.4 城镇化水平 |
5.2.5 科技创新 |
5.2.6 疾病谱变化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国际比较 |
6.1 世界健康服务业的发展概况与背景 |
6.1.1 世界健康服务业的发展概况 |
6.1.2 世界健康服务业的发展背景 |
6.2 主要发达国家健康服务业的发展与创新经验 |
6.2.1 美国 |
6.2.2 德国 |
6.2.3 加拿大 |
6.3 对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启示 |
6.3.1 坚持政府引导,加强规划引领 |
6.3.2 突出科技创新,助力产业升级 |
6.3.3 加快集群发展,增强辐射带动 |
6.3.4 优化要素配置,补齐发展短板 |
6.3.5 支持开放发展,融入国际分工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前景与对策建议 |
7.1 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前景 |
7.1.1 后疫情时代防控常态化为健康服务业发展带来了新契机 |
7.1.2 新基建与双循环格局为健康服务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
7.2 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对策建议 |
7.2.1 多渠道并用与多元化并重,缓解医疗服务总量与结构矛盾 |
7.2.2 以提高生存质量为主线,构造健康管理与促进服务生态体系 |
7.2.3 实施构造完备的监管与政策,消除相关机制体制障碍 |
7.2.4 着力解决科技成果转化动力不足问题,坚持创新驱动与产业融合 |
7.2.5 推动健康服务业新业态发展,促进相关产业彼此联动 |
7.2.6 转变既往思想观念,树立积极老龄化的观念 |
7.2.7 促进传统中医药学科思想复兴,促进相关产业健康发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3)我国餐饮业油烟污染防治立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的背景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三、研究方法 |
四、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餐饮业油烟污染防治立法的基本问题 |
第一节 餐饮业油烟污染防治相关概念 |
一、餐饮业的概念 |
二、餐饮业油烟污染的概念及特征 |
第二节 餐饮业油烟污染的现状、危害 |
一、餐饮业油烟污染的现状 |
二、餐饮业油烟污染的危害 |
第三节 餐饮业油烟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的意义 |
一、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保障公众健康的现实需要 |
二、健全监督管理体制的需要 |
第二章 餐饮业油烟污染防治的立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餐饮业油烟污染防治的立法现状 |
一、中央层级餐饮业油烟污染防治立法现状 |
二、地方层级的餐饮业油烟污染防治立法现状 |
三、我国主要地区油烟排放标准概况 |
第二节 我国餐饮业油烟污染防治立法存在的问题 |
一、我国餐饮业油烟污染防治的法律制度体系尚不完善 |
二、我国餐饮业油烟污染防治监督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
三、我国餐饮业油烟污染防治基本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 |
四、我国餐饮业油烟污染防治立法的法律责任中存在的问题 |
第三章 餐饮业油烟污染防治立法的完善 |
第一节 完善餐饮业油烟污染防治的法律体系 |
一、国家总结各地立法经验出台专项法规 |
二、修订油烟污染排放标准 |
三、出台专项地方性法规和规章 |
第二节 我国餐饮业油烟污染防治立法具体内容建议 |
一、建立高效的餐饮业油烟污染监管机制 |
二、完善餐饮业油烟污染的社会管理机制 |
三、完善餐饮业油烟污染防治基本法律制度 |
四、明确餐饮业油烟污染的法律责任 |
五、拓展餐饮业油烟污染的救济途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社区老年人口健康管理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研究述评 |
1.4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思路 |
1.5 创新之处与不足 |
1.5.1 创新之处 |
1.5.2 不足之处 |
第二章 社区老年人口健康管理理论分析 |
2.1 社区老年人口健康管理核心概念界定 |
2.1.1 社区 |
2.1.2 老年人口 |
2.1.3 健康管理 |
2.2 社区老年人口健康管理的相关理论 |
2.2.1 健康管理理论 |
2.2.2 资源配置理论 |
2.2.3 机制设计理论 |
2.3 社区老年人口健康管理的必要性 |
2.3.1 健康中国战略实施的内在需要 |
2.3.2 健康管理模式转变的内在动力 |
2.3.3 健康管理服务能力的提升要求 |
2.3.4 健康管理技术手段的应用方向 |
第三章 社区老年人口健康管理发展状况 |
3.1 中国卫生健康事业的历史沿革 |
3.1.1 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初步建立阶段 |
3.1.2 公共卫生体系快速发展阶段 |
3.1.3 健康中国战略与健康政策全面融入阶段 |
3.2 社区老年人口健康管理结构与实施现状 |
3.2.1 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管理 |
3.2.2 社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管理 |
3.2.3 基于医联体的分级诊疗管理 |
3.2.4 医养结合健康管理服务模式 |
3.2.5 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管理 |
3.3 社区老年人口健康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
3.3.1 老年人口健康需求迫切 |
3.3.2 人口健康管理理念滞后 |
3.3.3 人口健康管理流程碎片化 |
3.3.4 人口健康管理手段单一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社区老年人口健康管理的实证研究 |
4.1 社区老年人口健康状况基线调查 |
4.1.1 社区老年人口问卷及调查设计 |
4.1.2 社区老年人口描述性统计分析 |
4.1.3 基于SEM模型的社区老年人口健康因子分析 |
4.2 社区老年人口健康管理实地访谈案例分析 |
4.2.1 社区老年人口健康管理需求 |
4.2.2 社区家庭医生健康管理供给 |
4.2.3 社区人口健康管理供需匹配 |
4.3 社区老年人口健康管理效果评价 |
4.3.1 基础设备与专业医护人员紧缺 |
4.3.2 老年人口健康宣传教育不到位 |
4.3.3 老年人口慢性病管理率不达标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典型国家老年人口健康管理的经验借鉴 |
5.1 典型国家主要做法 |
5.1.1 美国 |
5.1.2 日本 |
5.1.3 加拿大 |
5.2 典型国家经验 |
5.2.1 强调政府宏观指导作用 |
5.2.2 注重健康服务资源整合 |
5.2.3 借助健康管理技术嵌入 |
5.3 对我国的启示 |
5.3.1 构建政府主导型健康管理体系 |
5.3.2 发展医养护一体化的管理模式 |
5.3.3 逐步覆盖智能化健康管理手段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社区老年人口健康管理路径优化 |
6.1 社区老年人口健康管理优化思路 |
6.1.1 培育大众健康文化是基础 |
6.1.2 促进服务体系融合是保证 |
6.1.3 推动工作精准落实是关键 |
6.2 社区老年人口健康管理体系构建 |
6.2.1 构建原则 |
6.2.2 要素分析 |
6.2.3 逻辑结构与功能 |
6.3 社区老年人口健康管理的实施路径 |
6.3.1 确立健康社区为政府人口健康管理抓手 |
6.3.2 做好社区健康教育宣传提升健康社区氛围 |
6.3.3 联合社会力量打造社区人口健康服务平台 |
6.3.4 引入多元主体参与社区老年人口健康管理 |
6.3.5 夯实家庭医生签约落实初级首诊分级诊疗 |
6.3.6 运用技术手段加强社区老年人口健康监测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促进社区老年人口健康管理路径实施的建议 |
7.1 将健康社区项目纳入政府规划 |
7.1.1 规划目标设计 |
7.1.2 规划内容安排 |
7.1.3 规划执行评估 |
7.2 加大社区健康教育的投入力度 |
7.2.1 设立健康教育专项基金 |
7.2.2 健全健康教育组织机构 |
7.2.3 整合健康教育平台资源 |
7.3 加强社区人口健康管理服务监管 |
7.3.1 明确供给主体权力与职责定位 |
7.3.2 建立服务信息的公开透明机制 |
7.3.3 发挥医保制度的制约监督功能 |
7.4 强化家庭医生制度基础 |
7.4.1 加大全科医生人才培养 |
7.4.2 增加家庭医生服务范围 |
7.4.3 提升家庭医生激励水平 |
7.4.4 构建家庭医生信任关系 |
7.5 推进健康监测技术研究与应用 |
7.5.1 加快新兴科技产品研发 |
7.5.2 推动智能居家装备普及 |
7.5.3 促进健康管理智慧化发展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社区老年人口健康状况调查问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5)精准生态扶贫研究 ——对2020年后我国扶贫战略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的结构框架与研究方法 |
一、结构框架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
一、主要创新点 |
二、不足之处 |
第一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 |
一、贫困 |
二、减贫 |
三、生态贫困 |
四、精准生态扶贫 |
第二节 主要理论基础 |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相关理论 |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相关理论 |
三、西方经济学的相关理论 |
第二章 精准生态扶贫问题的提出 |
第一节 精准生态扶贫是脱贫攻坚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
一、经济发展任务要求持续推进扶贫事业 |
二、经济增速放缓带来开发扶贫投入压力 |
三、区域发展不平衡要求深度贫困区脱贫加劲 |
四、社会结构分化需加大贫困群体的社会保障 |
第二节 精准生态扶贫是传统开发扶贫方略的升级方向 |
一、弥补传统开发扶贫的不足 |
二、具备创新包容低碳发展新特质 |
三、优化现有扶贫模式和体系 |
第三节 精准生态扶贫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客观需要 |
一、两者密切相关且具内在协同性 |
二、助推乡村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
三、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谐发展 |
四、增强乡村内生发展动力 |
第四节 精准生态扶贫已具备实施条件和机遇 |
一、生态扶贫战略理念日渐清晰 |
二、生态扶贫政策调整日趋到位 |
三、生态扶贫实施环境日臻完善 |
四、生态发展与生态减贫已成为国际共识 |
第三章 我国生态贫困的现实与理论考察 |
第一节 贫困状况与生态环境条件 |
一、当前我国贫困状况 |
二、当前我国生态环境状况 |
第二节 生态贫困与生态环境脆弱关系的理论阐释 |
一、环境脆弱引发生态贫困论 |
二、生态贫困导致生态环境脆弱论 |
三、生态贫困和生态环境脆弱交互影响论 |
第三节 生态贫困与生态环境脆弱关系的实证分析 |
一、表现及特征比较 |
二、空间分布考察 |
三、耦合度评价 |
四、数据验证 |
第四节 生态贫困类型的划分 |
一、划分原则 |
二、划分依据 |
三、主要类型辨识 |
第五节 生态贫困主要类型的形成原因 |
一、生态环境不良致贫型的成因 |
二、功能角色束缚致贫型的成因 |
三、工业化进程中资源耗竭致贫型的成因 |
四、制度缺失性致贫型的成因 |
第四章 精准生态扶贫的实现机理与实践探索 |
第一节 精准生态扶贫的实现机理 |
一、生态环境内生变量化优化了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目标 |
二、绿色投入产出动力机制的构建驱动了生态经济增长 |
三、扶贫整体质量和效率的提高促进了经济效益的提升 |
第二节 精准生态扶贫的实践进程及成效 |
一、实践进展情况 |
二、典型实践案例 |
三、现有实践成效 |
第三节 精准生态扶贫的实践障碍 |
一、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依然存在矛盾 |
二、产业资本增值和产业项目选择不能满足需求 |
三、市场要素、社会及贫困群体人力资本作用不足 |
四、生态贫困基本情况不精准 |
五、生态扶贫资源配置体制机制还不完善 |
第五章 精准生态扶贫的国际经验启示 |
第一节 相关国家针对性生态扶贫举措 |
一、针对生态环境不良致贫型 |
二、针对功能角色束缚致贫型 |
三、针对工业化进程中资源耗竭致贫型 |
四、针对制度缺失性致贫型 |
第二节 国际针对性生态扶贫的基本经验 |
一、高效利用生态资源促进经济发展 |
二、保障生态贫困人口发展权益 |
三、注重市场减贫与社会减贫作用 |
四、立足区域资源禀赋发展特色产业 |
第三节 国际经验对我国精准生态扶贫的启示 |
一、精准生态扶贫成效获得应立足资源禀赋选择适宜模式 |
二、精准生态扶贫动力激发需要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
三、精准生态扶贫区域协调要有统一的资源配置管理机构 |
四、精准生态扶贫有序实施重在制度的健全与保障 |
第六章 精准生态扶贫的战略导向 |
第一节 坚持生态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发展相协调 |
一、促进生态建设与扶贫开发良性互动 |
二、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布局 |
三、坚持生态扶贫与新农村建设相衔接 |
第二节 立足资源禀赋发展与因人施策相结合 |
一、基于区域禀赋因地制宜发展 |
二、因应家庭差异分类帮扶 |
三、区分贫困个体不同施策 |
第三节 发挥市场机制与社会多方力量作用 |
一、突出发挥市场作用 |
二、培育社会力量参与 |
三、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
第四节 完善生态扶贫制度设计和治理体系建设 |
一、优化顶层制度设计 |
二、科学搭建治理体系 |
三、创新精准运行机制 |
第七章 推进精准生态扶贫的措施建议 |
第一节 生态环境不良致贫型的主要措施 |
一、坚持“三生融合”,厚植生态资本 |
二、发展科技新能源产业,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
三、加强基础设施投入,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
四、推进劳动力转移,多举措提供就业机会 |
第二节 功能角色束缚致贫型的主要措施 |
一、科学合理开发利用生态资源 |
二、探索生态资源的价值转换渠道 |
三、优先发展生态服务业 |
四、深化发展现代化农业 |
五、积极发展特色禀赋产业 |
第三节 工业化进程中资源耗竭致贫型的主要措施 |
一、全面推进废旧资源再生利用 |
二、发展资源互补或替代的产业 |
三、推进生态复建工程 |
四、大力开发人力资源 |
五、加快新城镇、新农村建设 |
第四节 制度缺失性致贫型的主要措施 |
一、实施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
二、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
三、完善精准生态扶贫模式 |
四、健全财税金融支持政策 |
五、建立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餐饮业油烟污染的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意义和研究目标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第一章 餐饮业油烟污染防治的基本问题 |
一、餐饮业油烟污染防治的概念及其特点 |
(一)油烟污染 |
(二)油烟污染防治 |
(三)油烟污染防治的特点 |
二、餐饮业油烟污染的现状、危害及原因分析 |
(一)餐饮业油烟污染的现状 |
(二)原因分析 |
三、餐饮业油烟污染防治制度的立法演变 |
(一)餐饮油烟污染防治的萌芽时期(1996年-2000年) |
(二)餐饮油烟污染防治的发展时期(2000年-2015年) |
(三)餐饮油烟污染防治的全面确立时期(2015年-至今) |
第二章 餐饮业油烟污染建设项目的选址 |
一、餐饮业选址的特点 |
(一)自发性强难以控制 |
(二)分布广范围大 |
(三)受投诉的餐饮单位多位于环境敏感区 |
二、餐饮业选址的相关政策与法律规范 |
(一)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发展 |
(二)大气污染防治制度中关于餐饮选址的规定 |
三、合理规划餐饮业布局 |
(一)引导餐饮单位合理布局 |
(二)因地制宜分类管理 |
第三章 餐饮业油烟污染的监管模式 |
一、餐饮业油烟污染的现行监管模式 |
(一)环保部门的监管 |
(二)企业自身的自我管理 |
(三)鼓励公众参与监管 |
二、油烟监管方面存在的问题 |
(一)监测手段单一 |
(二)监督缺失 |
(三)行政处罚疲软 |
三、加强餐饮业油烟监管模式 |
(一)丰富监测手段 |
(二)杜绝以罚代管实行管罚结合 |
(三)完善网络数据平台 |
第四章 餐饮业油烟污染管理联动机制 |
一、各有权管理部门及其职能 |
(一)环保部门 |
(二)工商管理部门 |
(三)城管部门 |
二、联动机制缺位产生的问题 |
(一)部门职责界定不明存在多头管理 |
(二)部门间相互推诿管理效率低下 |
(三)缺乏科学规划治理难度大 |
三、建立部门联动机制的建议 |
(一)明确协调各部门职责 |
(二)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鼓励公众参与 |
(三)加大惩治力度 |
第五章 餐饮业油烟污染的法律责任 |
一、城市露天烧烤的法律责任 |
(一)露天烧烤的现状 |
(二)各地政府对于“露天烧烤”的不同规定 |
(三)违反“露天烧烤”禁止性规定的法律后果 |
二、新建餐饮项目的法律责任 |
(一)新建餐饮项目的要求 |
(二)违法新建餐馆的监管主体 |
(三)违法新建餐饮项目的法律后果 |
三、超标排放油烟的法律责任 |
(一)国内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 |
(二)超标排放油烟的监管主体 |
(三)油烟超标排放的法律责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高校食堂及周围餐饮服务食品安全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研究进展 |
1.2.1 高校校园食堂食品安全研究进展 |
1.2.2 高校周围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研究进展 |
1.3 选题研究方法 |
1.3.1 文献研究法 |
1.3.2 问卷调查法 |
1.3.3 分析归纳法 |
1.3.4 系统分析法 |
1.4 选题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高校食堂及周围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的相关概念和理论 |
2.1 食品安全 |
2.1.1 食品安全概念的提出和发展 |
2.1.2 我国对食品安全概念的理解 |
2.2 高校食堂及周围餐饮服务 |
2.2.1 大学生消费饮食行为 |
2.2.2 高校食堂的餐饮服务特点 |
2.2.3 高校食堂的餐饮服务食品安全 |
2.2.4 高校周围的餐饮服务 |
2.3 高校及周围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管理方法 |
2.3.1 管理方法 |
2.3.2 体系基础及体系管理 |
第三章 高校食堂与周围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的现状分析 |
3.1 客观存在的问题及因素分析 |
3.1.1 社会大环境带来的食品安全问题 |
3.1.2 高校食堂运营模式维持和改革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 |
3.1.3 餐饮场地硬件建设不合理或不完善造成的食品安全问题 |
3.1.4 学校内部监管不利 |
3.2 主观上存在的问题 |
3.2.1 学校主管负责部门不重视食品安全 |
3.2.2 从业人员食品安全意识薄弱 |
3.2.3 消费主体人群——大学生食品安全意识薄弱 |
3.2.4 校园周边餐馆的无证经营现象屡禁不止 |
3.3 偶发性食品安全事故 |
3.3.1 生物性食物中毒 |
3.3.2 生物毒素中毒 |
3.3.3 化学性食物中毒 |
第四章 高校食堂及周围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管理对策分析 |
4.1 总则 |
4.2 高校食堂及周围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管理对策实施 |
4.2.1 人力资源管理 |
4.2.2 设施管理 |
4.2.3 制度管理 |
4.2.4 高效食堂及周围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管理的其它方面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不足 |
5.3 前景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食品安全调查问卷(社会) |
附录B 食品安全调查问卷(学生) |
(8)民族地区居民媒介使用对健康行为的影响 ——基于湘西州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缘起 |
1.1.1 当前民族地区居民的健康行为迫切需要关注 |
1.1.2 媒介使用对健康行为的影响 |
1.2 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意义 |
1.4.1 理论价值 |
1.4.2 实践意义 |
1.5 方法和对象 |
1.5.1 总体研究方法 |
1.5.2 具体研究方法 |
1.5.3 数据分析方法 |
1.5.4 研究对象 |
1.6 论文的创新点 |
1.7 论文的结构框架 |
2 文献综述 |
2.1 健康传播的缘起和基本内涵 |
2.2 健康信息接触 |
2.3 健康与健康行为 |
2.4 信念、态度与价值观 |
2.5 健康传播的媒介与类型 |
2.6 媒介使用与健康行为 |
2.6.1 受众的媒介使用行为 |
2.6.2 媒介使用与健康行为 |
2.7 健康传播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
3 理论依据和研究假说 |
3.1 论依据 |
3.1.1 知信行理论 |
3.1.2 社会认知理论 |
3.1.3 计划行为理论 |
3.1.4 知信行、社会认知与计划行为理论的整合模型 |
3.2 研究假设 |
4 研究设计与执行 |
4.1 调查问卷的设计步骤 |
4.2 维度的选择 |
4.3 条目和题目的设计 |
4.3.1 个人基本信息 |
4.3.2 媒介使用情况 |
4.3.3 自我效能的测量 |
4.3.4 健康知识的测量 |
4.3.5 健康行为的测量 |
4.3.6 行为态度的测量 |
4.4 内容效度评价 |
4.5 第一次预调查结果 |
4.6 问卷条目分析 |
4.7 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
4.7.1 问卷的信度检验 |
4.7.2 问卷的效度检验 |
4.8 抽样方法 |
4.9 抽样实施 |
4.10 资料整理与数据录入阶段 |
4.11 深度访谈资料收集 |
5 数据分析和研究发现 |
5.1 研究变量描述性分析 |
5.1.1 人口统计学变量 |
5.1.2 自我效能 |
5.1.3 健康知识 |
5.1.4 行为态度 |
5.1.5 健康行为 |
5.2 媒介使用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
5.2.1 媒介使用现状 |
5.2.2 健康信息来源 |
5.2.3 媒介信任度 |
5.2.4 与健康有关的媒介使用程度 |
5.2.5 媒介使用主动性 |
5.2.6 健康信息内容 |
5.2.7 健康信息来源与人口学特征的单因素分析 |
5.2.8 媒介使用主动性与人口学特征分析 |
5.3 健康行为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5.3.1 人口学特征对健康行为的影响 |
5.3.2 媒介使用状况与健康行为的方差分析 |
5.3.3 健康知识、行为态度、自我效能与健康行为的方差分析 |
5.3.4 健康行为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 |
5.4 健康行为影响的结构方程模型验证 |
5.4.1 采用结构方程的理由 |
5.4.2 健康行为影响的结构方程模型验证 |
5.5 定性访谈研究结果对模型的补充 |
5.5.1 媒介使用能直接影响健康行为 |
5.5.2 媒介使用能通过自我效能间接改变健康行为 |
5.5.3 媒介使用能通过行为态度间接改变健康行为 |
6 研究结论与研究不足 |
6.1 研究结论 |
6.1.1 民族地区居民媒介使用特点 |
6.1.2 民族地区居民媒介使用对其健康行为的影响机制 |
6.1.3 全面构建以效果提升为目标的健康传播体系 |
6.2 研究不足 |
附录1 |
附录2 访谈提纲 |
访谈名录(40份)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油烟污染防控立法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一、油烟污染的危害 |
二、油烟污染的现状及原因 |
(一)生活油烟污染现状及原因 |
(二)饮食服务业和其他行业油烟污染现状及原因 |
三、油烟污染的防控 |
(一)生活油烟的防控立法 |
1、行政管理部门职责 |
2、居民鼓励性规定 |
(二)饮食服务业和其他行业油烟的防控 |
1、“事前”——合理规划,严格环评,安装设施 |
2、“事中”——加强监管,控制排污,严格执法 |
3、“事后”——鼓励举报,联合执法,严惩违法 |
(10)城市餐饮业环境保护管理研究 ——以南宁市青秀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1.1 理论意义 |
1.1.2 现实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餐饮业环境管理有关概念及基本理论 |
2.1 餐饮业环境污染类型及危害 |
2.1.1 油烟污染 |
2.1.2 噪声污染 |
2.1.3 废气污染 |
2.1.4 废水污染 |
2.1.5 固体废物污染 |
2.2 环境管理概述 |
2.3 餐饮业污染防治管理在环境保护管理中的地位 |
第三章 青秀区餐饮业环境污染现状分析 |
3.1 青秀区餐饮业分布及结构特征 |
3.2 不同类型的餐饮业污染特征 |
3.2.1 大中型餐饮企业 |
3.2.2 一般餐厅 |
3.2.3 小个体餐饮经营者 |
3.3 现行的餐饮业环境保护政策 |
3.3.1 环境管理政策 |
3.3.2 环境经济政策 |
3.3.3 环境技术政策 |
3.3.4 环境产业政策 |
3.3.5 环境国际合作与交流政策、环境贸易政策 |
3.4 现行的餐饮业环保政策效果分析 |
第四章 餐饮业环保监管困境分析 |
4.1 历史方面原因——城市规划中环境保护作用的缺失 |
4.1.1 城市整体规划未考虑餐饮业的科学布局 |
4.1.2 房屋设计在餐饮业环境污染治理方面存在先天缺陷 |
4.2 环境保护政策失效 |
4.2.1 政策本身存在缺陷 |
4.2.2 政策执行上存在偏差 |
第五章 国内外餐饮业环境保护的经验借鉴 |
5.1 国内外先进的餐饮业环境保护管理手段 |
5.1.1 国际先进经验 |
5.1.2 国内先进经验 |
5.2 国内外先进经验对青秀区餐饮业环保管理政策的启示 |
第六章 建立科学有效的餐饮服务业环境保护管理政策体系 |
6.1 加快推进公共决策科学化 |
6.1.1 提高决策者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意识 |
6.1.2 实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形成环保工作合力 |
6.1.3 积极推进环境政策创新 |
6.2 确保环境保护政策得到正确执行 |
6.2.1 理顺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
6.2.2 充分发挥行政管理的职能 |
6.2.3 推行协同治理新模式,从一元治理向多元治理转变 |
6.2.4 提高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程度 |
6.3 提高环保工作法制化水平 |
6.4 健全政策执行的体制环境 |
6.4.1 明确环境监察机构的地位 |
6.4.2 加强环境保护管理能力建设 |
6.5 推广环境治理先进理念和技术 |
6.5.1 推广餐饮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
6.5.2 严把餐饮污染防治设施市场准入关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四、饮食服务业污染危害及防治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研究[D]. 程显扬. 辽宁大学, 2020(07)
- [2]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3]我国餐饮业油烟污染防治立法研究[D]. 高嘉利.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4]社区老年人口健康管理路径研究[D]. 马俊.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20(05)
- [5]精准生态扶贫研究 ——对2020年后我国扶贫战略的思考[D]. 叶善青.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 [6]餐饮业油烟污染的法律问题研究[D]. 丁瑶. 苏州大学, 2018(02)
- [7]高校食堂及周围餐饮服务食品安全风险管理研究[D]. 董波. 昆明理工大学, 2018(04)
- [8]民族地区居民媒介使用对健康行为的影响 ——基于湘西州的实证研究[D]. 龚芳敏. 武汉大学, 2016(01)
- [9]油烟污染防控立法初探[A]. 田雯娟. 2014 年《环境保护法》的实施问题研究——2015 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 2015
- [10]城市餐饮业环境保护管理研究 ——以南宁市青秀区为例[D]. 华朗. 广西大学, 20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