醋酸淀粉作为药物控释载体的消化率研究

醋酸淀粉作为药物控释载体的消化率研究

一、药物控释载体醋酸酯淀粉的消化性能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韩娜[1](2019)在《亚油酸抗性淀粉酯的合成、特性表征及其在药物靶向释放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脂肪酸淀粉酯是一类新型的改性淀粉,它的合成在医药工业中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本研究以抗性淀粉(RS3)和亚油酸为原料,在氩气保护的无溶剂体系中通过Novozym 435脂肪酶催化,合成了具有不同取代度(DS)的亚油酸RS3酯,并在单因素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进一步优化合成条件。研究了不同反应条件对DS的影响,通过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XRD)、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和核磁共振氢谱(1H NMR)对不同DS酯化淀粉的结构特性进行了表征,并对其理化性质进行了测定。以制备的最高DS酯化淀粉为药物载体材料,在模拟体外释放试验中研究了其释药性能和释药机理,并分析了酯化淀粉对乳杆菌的益生元作用,研究结果如下:1.在单因素基础上,利用响应面法优化了合成亚油酸RS3酯的反应条件,最佳合成条件为:在反应体系中通入氩气条件下,预处理抗性淀粉RS3/亚油酸质量比为1:7,脂肪酶剂量4%(基于抗性淀粉干重计),反应时间24.5 h,反应温度65℃,DS值为0.04。2.通过对不同DS亚油酸RS3酯理化性质的研究发现,酯化后的淀粉随着DS增加,溶解度、透明度和凝沉性逐渐降低,膨润度逐渐升高。FTIR显示酯化淀粉1720 cm-1附近处出现新的羰基特征峰,表明RS3被成功酯化,1H NMR进一步分析确定,酯化淀粉中成功引入了长碳链亚油酸基团。SEM照片显示RS3的形态结构被酯化反应破坏,XRD图谱表明RS3的结晶度降低。3.以玉米淀粉、RS3、DS 0.04亚油酸RS3酯分别作为5-氟尿嘧啶(5-FU)药物缓释片剂的载体材料,测定它们在模拟人工胃液(SGF)、人工小肠液(SIF)、人工结肠液(SCF)中的释药性能和释药机理。结果表明,以酯化淀粉为载体的释药率低于以玉米淀粉和RS3为载体的释药率。因此,酯化淀粉具有良好的缓释性。释放机理表明,5-FU亚油酸RS3酯缓释片在三种介质中释药曲线均符合Higuchi释药模型,5-FU亚油酸RS3酯缓释片的药物释放机制为药物扩散和溶蚀协同作用。4.5-FU亚油酸RS3酯缓释包衣片可以靶向运输到结肠并实现持续释放的功能。释药曲线符合Higuchi释药模型,药物释放机制是溶蚀释放。5.通过体外微生物培养试验,研究了RS3和亚油酸RS3酯对肠道微生物乳杆菌的促生长作用、并分析了代谢产物(短链脂肪酸)。结果表明:RS3和亚油酸RS3酯能促进肠道乳杆菌的生长,并能够被肠道菌利用,产生有利于人体的短链脂肪酸(乙酸)。

麦卓贤[2](2017)在《功能化介孔纳米颗粒缓控释系统的制备、表征及其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纳米科技的逐渐发展,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生物材料涌现,其中介孔材料因其具有比表面积大、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能而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其中,介孔硅是最早被应用于药物负载的材料,对介孔硅表面进行改性能够赋予其更加多的功能。近年来,介孔钛因其独特的光电性而被逐渐应用于药物缓释领域。然而,过快的药物释放速率且缺乏靶向机制影响其进一步应用,故有必要对药物载体进行改性。此外,利用纳米颗粒稳定的Pickering乳液负载消炎药物也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为此,首先我们通过两种不同的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作为模板剂,制备了两种不同孔径分布的介孔硅,并对所得介孔硅进行了氨基改性。利用静电吸引作用,结合药物重结晶的方法将维生素E醋酸酯负载在介孔孔道内。所得新型纳米载药系统,能够有效地保护维生素E分子,防止其被氧气氧化。另外,该纳米系统在酸性条件刺激下,能够加快药物释放速率,具有高的酸响应控释能力。通过FTIR、BET、TEM、TGA、DTA、固体紫外等表征手段,系统地对该纳米载药系统进行了研究,并对其形成机理进行了阐述与验证。同时,利用CCK8、Hoechst染色、溶血实验等生物实验全面地评估了其细胞毒性。结果证明,该纳米载药系统具有优异的生物相容性,相信未来会在食品、化妆品以及医药领域发挥其巨大的潜力。其次,我们利用有机胺作为软模板,介孔硅为硬模板,分别制备出具有实心结构与“空腔”结构的介孔二氧化钛。随后,利用静电吸引力在介孔钛表面吸附一层聚乙烯亚胺,并通过其末端的氨基与叶酸的羧基反应,从而将叶酸分子接枝在颗粒表面。最后,将抗癌药物姜黄素负载在介孔钛的孔道内,形成的新型纳米抗癌药物具有叶酸靶向、特异性结合癌细胞的功能。特别地,利用二氧化钛在紫外光激发下能够产生一系列的活性氧化合物,能够氧化分解封堵其孔道的高分子聚合物,从而让孔道裸露,使其实现紫外控释的目的。另外,通过XRD、FTIR、BET、TGA、DTA等表征,确定了制备中空介孔钛的最优条件,并研究了其生成机理。另外,通过细胞实验也可以证明,这种新型纳米抗癌药物具有靶向功能,能够有效地杀灭癌细胞,且能够通过紫外光刺激控制其释放速率,有效提高疗效。最后,利用制备所得的介孔钛作为乳化颗粒,以肉豆蔻酸异丙酯为油相,布洛芬为药物,辅以卡波姆作为悬浮剂、吐温和司班作为助表面活性剂,制备出形状均一、稳定存在的Pickering乳液。通过对比不同的粉体粒径、粉体的加入量以及油水比三个不同的因素,优化其配方,最终得到的Pickering乳液为O/W型乳液,具有缓慢释放布洛芬的功效,与传统表面活性剂乳液相对具有低刺激性的优点,相信会在未来的市场上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钟怡平[3](2017)在《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海藻酸钠复合载体材料的制备及其体外释放行为》文中研究指明构建功能因子消化道靶向控释递送系统从而确保其功能稳态化保持和高效利用是健康食品领域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之一。小肠是功能因子吸收的重要部位,因此,开发小肠靶向控释载体材料及其递送系统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针对功能因子小肠靶向控释的要求,提出以淀粉、海藻酸钠等多糖为载体材料,通过对淀粉进行辛烯基琥珀酸酯化改性,调节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OSA淀粉)的取代度和分子摩尔质量,以及OSA淀粉与海藻酸钠的比例,控制淀粉与海藻酸钠复合载体材料的溶胀、流变、消化、成膜和控释性能,获得了具有小肠靶向的OSA淀粉-海藻酸钠复合多糖水性薄膜包衣微囊载体材料及其控释递送微囊系统。根据小肠靶向控释递送载体材料的要求,通过调节辛烯基琥珀酸酐的添加量,以及控制酸加热降解的程度得到了不同OSA取代度和分子摩尔质量的淀粉载体材料;OSA淀粉薄膜在模拟胃环境中的降解率为65.4%,随着OSA淀粉取代度和分子摩尔质量的增加,其在模拟小肠环境中的抗消化性能有所提高,抗消化淀粉含量最高可达32.3%,但要将其成功运用到小肠靶向控释递送系统中还需降低其在模拟胃环境中的降解率。结合海藻酸钠的pH依赖性和遇阳离子形成凝胶的特性,将海藻酸钠与OSA淀粉进行复合,获得了OSA淀粉-海藻酸钠复合薄膜。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小角X射线散射仪、动态热机械分析对其结构进行了分析,系统考察了OSA淀粉与海藻酸钠复合薄膜的机械性能、在胃液中的溶胀率和降解率以及消化性能。由X-射线衍射分析可知,随着海藻酸钠的添加,海藻酸钠与OSA淀粉之间的相互作用增强,聚集体有序化程度提高,结晶更完美。加入的Ca2+通过静电力作用与海藻酸钠形成紧密的结构,OSA淀粉与海藻酸钠间的相互作用减弱,结晶度下降。随着OSA淀粉取代度和分子摩尔质量的提高,样品微晶结构形成增多。通过动态热机械分析,随着海藻酸钠逐渐增加,复合薄膜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和初始储存模量E’都增大,这主要是因为海藻酸钠以氢键形式与OSA淀粉分子链发生了相互作用,提高了复合薄膜中分子链段运动的内摩擦力。分子摩尔质量较大的OSA淀粉与海藻酸钠复合制备的薄膜玻璃化转变温度和储存模量较大,这是由于分子摩尔质量较大的OSA淀粉与海藻酸钠分子间相互作用更强,复合薄膜结晶度较高;随着海藻酸钠含量的增加,复合薄膜的在模拟胃液中的降解率不断降低,复合薄膜与Ca2+交联后,其溶胀率和降解率都大大减小;随着海藻酸钠添加量的增加,以及OSA淀粉取代度和分子摩尔质量的提高,OSA淀粉与海藻酸钠复合薄膜结晶度提高,具有较强的抗消化性能。在此基础上,采用挤出滚圆和流化床水性薄膜包衣技术,以OSA淀粉和海藻酸钠复合体系作为薄膜包衣载体材料,纳豆激酶作为模型功能因子,制备了OSA淀粉-海藻酸钠复合薄膜包衣微丸。OSA淀粉与海藻酸钠复合体系中,随着海藻酸钠添加量和OSA淀粉分子摩尔质量的增加,以及OSA淀粉取代度的下降,复合体系粘度逐渐增大,且成凝胶的速度也随之增加;体外模拟释放结果显示,随着包衣厚度的增加,功能因子的释放速率减慢;随着海藻酸钠添加量的增加,功能因子的释放量逐渐减少,通过调节OSA淀粉与海藻酸钠比例,功能因子在模拟胃肠道2 h内释放减小到41.7%;随着OSA淀粉分子摩尔质量和取代度的增加,其释放量逐渐减少,但总体影响并不大,与0.2 mol/L Ca2+交联后的微丸其在胃液2 h释放量减小至26%,呈现较好的小肠靶向性。本论文通过调控OSA淀粉的取代度和分子摩尔质量,以及OSA淀粉与海藻酸钠的比例,制备了具有小肠靶向的OSA淀粉-海藻酸钠复合薄膜包衣微丸载体材料。对OSA淀粉-海藻酸钠复合薄膜的结构进行表征,并研究复合体系的流变学性能,探索在此体系下,功能因子控缓释调控因素的影响规律,为设计性能优良的OSA淀粉-海藻酸钠口服控缓释新型载体材料和相关递送系统提供基础数据和奠定理论基础。

刘长辉[4](2015)在《DNA介导的功能化介孔二氧化硅的药物控释与生物传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纳米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结构和性能优良的纳米材料已经渗入到生命科学、药学、临床医学及化工等研究领域。新技术、新方法的不断涌现,推动了纳米材料的发展和应用。其中,介孔二氧化硅由于其高度有序的介孔结构、超高的比表面积、巨大的比孔容及表面易功能化等优势,已广泛应用于药物控释及分析检测领域。目前,已发展的刺激响应控制释放和分析检测体系通常采用共价或非共价的方法封堵介孔。然而,纳米塞的合成、修饰及其封堵介孔等操作繁琐、过程不可控。此外,通过化学反应切断链接剂,如还原切断二硫键,易产生有毒的硫醇,导致在生物体内产生毒副作用。其次,通过静电吸附或主客体包络作用等非共价组装的方式封堵介孔,具有制备简单、操作可控等优势,但封堵剂与介孔二氧化硅的亲合力较弱,在复杂的生物环境中不稳定,易产生药物泄露等不足。再次,示踪药物的传输与释放过程可为按需给药和个性化治疗提供保障,但其相关研究薄弱。鉴于此,本论文以介孔二氧化硅为载体,结合单链寡聚脱氧核苷酸(单链DNA)的分子构型多样、合成简单等优势,构建了细胞内自响应的药物控制释放体系。另外,结合芬顿反应的特点,设计了一种活体内原位检测过氧化氢的介孔二氧化硅传感器。主要研究内容如下:一、DNA介导原位可控生长银纳米颗粒功能化介孔二氧化硅的研究针对共价和非共价方式封堵介孔的不足,以及谷胱甘肽(GSH)化学切断二硫键产生有毒巯基化合物的问题,提出以DNA为模板原位生长银纳米颗粒,同时封堵介孔二氧化硅的新策略。利用银纳米颗粒与生物硫醇如GSH及半胱氨酸(Cys)之间的强烈亲和力,通过GSH与银纳米颗粒特殊的巯基-银反应,构建了介孔二氧化硅控制释放体系。同时,生成的银纳米颗粒的粒径可控,且其粒径、GSH浓度和药物释放效率相关,从而能满足不同GSH浓度下的刺激响应释放。二、DNA介导GSH响应的功能化介孔二氧化硅的可视化药物控释研究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构建了一种基于介孔二氧化硅的可视化靶向药物控制释放体系,为按需给药和个性化治疗提供思路。通过荧光共振能量转移原理(FRET),银纳米颗粒淬灭DNA模板上荧光团的荧光。同时,在银纳米颗粒表面共价修饰聚乙二醇(PEG)及靶标物如核酸适配体(aptamer)。考察了GSH刺激响应下的荧光恢复及药物释放效率,成功将其应用于活细胞和活体肿瘤内的成像与治疗。该体系显着提高了抗肿瘤药物的化疗效果并降低其毒副作用。三、DNA介导分子自组装功能化介孔二氧化硅的活体内H2O2成像分析针对目前芬顿反应检测过氧化氢(H2O2)的策略仅局限于缓冲溶液或细胞裂解液的问题,提出了利用芬顿反应原位检测细胞和活体内H2O2的方法。以介孔二氧化硅为载体包埋二茂铁,将标记荧光团的单链DNA共价交联在介孔二氧化硅表面,而后原位组装二萘嵌苯衍生物(PTAD)封堵介孔,构建了过氧化氢的传感器。通过荧光成像,该传感器成功应用于原位检测活体内的H2O2。四、DNA介导H2O2响应的功能化介孔二氧化硅的可视化药物控释研究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构建了一种基于H2O2刺激响应的靶向可视化药物控制释放体系。通过介孔二氧化硅装载二茂铁和抗癌药物,在其表面共价修饰标记荧光团的核酸适配体,原位组装二萘嵌苯后,经荧光共振能量转移原理淬灭荧光团的荧光,考察了H2O2刺激响应下的荧光恢复及药物释放效率。该体系成功应用于抑制模型小鼠内的肿瘤增殖,提高了抗肿瘤药物的药效,同时降低了毒副作用。

洪雁[5](2015)在《药物缓释性载体用脱支淀粉的研究》文中指出淀粉及其衍生物是一类生物可降解性的天然高分子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常作为药物高分子载体。利用淀粉含有多羟基基团,易于改性的特点,改变淀粉基载体的水解速度和分子结构,调控药剂中活性药物成分的溶解性和扩散速度,可构建具有缓释功能特性的载体材料,降低药物对胃肠等消化器官的毒副作用,从而提高活性药物成分的生物利用度。因此,研究淀粉作为药物缓释载体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本论文利用天然大分子淀粉为原料,采用生物酶法,对其适当的结构修饰,研究淀粉分子链结构和聚集态结构,改变其水解速度,将其作为片剂用载体,采用直接压片工艺制备淀粉基药片,调控淀粉基载体在人体消化道不同部位环境条件的消化性,提高活性药物成分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从而达到缓释药物活性成分的目的;深入研究淀粉分子链结构和聚集态结构与活性药物成分缓释之间的构效关系,通过体内外实验初探淀粉基载体片剂活性药物成分的释放机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点:第一,研究了直链淀粉含量对脱支淀粉载体分子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普鲁兰酶主要作用位点是支链结构中的α-1,6-糖苷键,同时能水解直链结构中的α-1,6-糖苷键。而蜡质玉米淀粉含有较高的支链含量,经过普鲁兰酶酶解作用后,产生较多的线性短链淀粉,颗粒表面产生孔洞结构,有利于增加与水介质的接触面积,易形成凝胶层,样品的抗消化性增加;流变学特性显示:脱支蜡质玉米淀粉(DB-WMS)表现出较强的频率依赖性,分子链间的缠结点增多,使得分子链间的作用更强;凝胶渗透色谱(GPC)的分析结果进一步证实了脱支淀粉样品中低摩尔质量级分随着原淀粉中直链淀粉含量增加而呈现减少的趋势。第二,通过调节酶用量和酶解时间,调控样品脱支化程度,考察了脱支程度对淀粉消化性能和淀粉基载体片剂药物缓释性能的差异。结果发现:脱支度越高,形成一定聚合度的线性直链淀粉短链及低聚糖越多,线性短链分子通过两两碰撞、缠绕并形成双螺旋分子的几率增加,消化性降低,从而不易被水解;不同脱支程度的淀粉基片剂的药物缓释动力学有所不同,低脱支程度淀粉(L-DBS)基药片符合显示Higuchi方程,中等脱支程度淀粉(M-DBS)和高脱支程度淀粉(H-DBS)分别适合于零级释放和一级释放动力学;脱支淀粉基片剂药物释放机制都为药物分子自身扩散和载体溶蚀协同作用。第三,淀粉的溶胀性能和凝胶层的形成能力是影响淀粉基片剂中活性药物成分缓释的主要因素。论文考察了淀粉在具有一定溶胀特性后脱支样品的分子结构与释药性能。研究发现80℃条件下溶胀,样品的还原糖含量以及摩尔质量分布都显示获得较多的线性短链分子级分,持水性和溶解度增加;流变学凝胶特性则显示短链线性分子含量的增加,有利于淀粉分子形成稳定的凝胶网络结构;体外缓释性曲线证实80℃溶胀脱支淀粉基片剂具有较好的缓释药物行为,片剂药物释放过程属于Higuchi方程释放,并受到扩散作用和溶蚀作用共同控制。第四,通过大兔体内试验,以市售的速释盐酸普萘洛尔片剂为对照,运用荧光光谱法测定三种不同直链含量脱支淀粉基盐酸普萘洛尔片的释药性。研究发现,市售片剂的峰浓度Cmax为114.21 ng/m L,达到峰浓度时间Tmax为1.00 h,半衰期T1/2为1.43h。脱支蜡质玉米淀粉(DB-WMS)、脱支普通玉米淀粉(DB-NMS)、脱支高直链玉米淀粉(DB-HMS)基片剂的峰浓度Cmax分别为25.37 ng/m L,25.27 ng/m L,22.98ng/m L;达峰时间Tmax分别为3.33 h,3.67 h,3.00 h;半衰期T1/2分别为5.07 h,7.07h,5.33 h。结果可知,脱支淀粉基片剂的峰浓度Cmax降低,达到峰浓度的时间Tmax延长,表明脱支淀粉基作为片剂的药物载体,能够减缓盐酸普萘洛尔药物的释放速度,延长药物的释放时间,血药浓度趋于稳定化,可降低血药浓度的波动对治疗效果的影响。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片剂体外药物溶出实验跟体内吸收实验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可通过体外实验预测药物成分在体内释放情况。最后,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摄像显微摄像仪(XMT)两种现代分析仪器研究了淀粉基片剂的内部结构。SEM显示普通玉米淀粉基药片表面有明显的裂缝,粒子大小不均匀,且互相之间较为紧凑,弹性较小,容易产生裂痕,显示出脆弱的多孔结构。相比之下,脱支淀粉基片剂没有发现裂纹,淀粉大粒子之间充满小粒子,表面较为光滑,分子之间结合紧密。Starch 1500基片剂的孔隙度和强度明显低于普通玉米淀粉和脱支淀粉基片剂。XMT通过断层成像技术清楚地诠释了药片内部的密度分布均匀性和孔隙度大小。结合体外溶出实验,证实了淀粉基药片的内部结构影响活性药物成分的扩散和溶出,脱支淀粉基药片中的小分子级分在水化过程中易形成凝胶,较少孔洞的存在,抑制药物的溶出和通过孔隙扩散至介质中,从而降低了片剂中药物的释放速度。

邹芹[6](2014)在《淀粉基层层组装微囊的构建及其对蛋白的控制释放》文中提出获得具有有效装载和控释功能的传输载体材料是提高功能因子稳态化和高效利用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论文通过层层组装技术,将淀粉基组装载体材料与蛋白质进行组装聚集,系统考察淀粉基组装载体材料分子链上基团性质和数量、分子摩尔质量和内部有序聚集态结构及其在液态食品和消化道环境中的变化对组装微囊的稳定性和体外模拟控释特性的影响规律,掌握淀粉基组装载体材料分子链结构和聚集态结构的调控方法,从而实现对组装微囊控释特性的调节,获得具有对蛋白质有效装载和控制释放的组装微囊体系。通过羧甲基化和季胺基化引入阴离子和阳离子基团、普鲁兰酶酶解的方式对淀粉基组装载体材料分子的带电性质、分子链和聚集态结构进行调控,获得分子摩尔质量2.010×106g/mol2.345×107g/mol、羧甲基基团取代度为0.0410.245的阴离子淀粉基组装载体材料,分子摩尔质量为6.154103g/mol2.662104g/mol、季胺基基团取代度为0.1430.283的阳离子淀粉基组装载体材料。阴离子淀粉基组装载体材料除在pH=1.2外均带负电荷,且带负电荷量随取代度的增加而增加,阳离子淀粉基组装载体材料均带正电荷,且带正电荷量随取代度增加而增加。阴离子淀粉基组装载体材料内部有序聚集体属于质量分形,且Mw=4.373×106g/mol的阴离子淀粉基组装载体材料分子内部呈表面相似排列,结构致密;而阳离子淀粉基组装载体材料除Mw=1.344×104g/mol是质量分形外,其他分子内部均无自相似性。以牛血清白蛋白作为模型蛋白,分别与不同取代度的和分子摩尔质量的阴离子和阳离子淀粉基组装载体材料进行组装聚集制备不同层数的组装微囊,考察在pH=2.55之间的缓冲溶液中储存时组装微囊的电位、平均粒径及粒径分布的变化情况,并研究了模拟人体消化液pH条件中组装微囊的zeta-电位、粒径、形貌和内部有序聚集态结构的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利用体外溶出仪对组装微囊装载的BSA释放性质进行研究,得到组装微囊在消化液转运过程中结构(尺寸、带电量、形貌、聚集态等)的变化对BSA控制释放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Mw=6.049×106g/mol、DS=0.157的阴离子淀粉基组装载体材料对BSA进行包裹有最高的包封率63.69%和装载量70.61%,在此基础上,用Mw=7.407103g/mol、DS=0.261的阳离子淀粉基组装载体材料和Mw=4.373×106g/mol、DS=0.041的阴离子淀粉基组装载体材料进行层层组装后得到三层组装微囊,其在雪碧中储存七天后BSA的泄露率为1.3%,在上消化道中释放率较少,在结肠液中BSA的释放率为56.79%并且具有良好的控制释放能力。该组装微囊在模拟人体消化液pH条件中内部有序聚集体均具有质量分形,且pH=1.2时分形维数最大。在pH=1.2条件下组装微囊呈现暗黑色多边形形态,随着pH=6.8和7.2时,组装微囊表面变为边界模糊的球体或椭球体,且尺寸增大。本文通过调节阴离子和阳离子淀粉基组装载体材料的取代度、分子摩尔质量和组装层数,构建了不同结构特征的组装微囊传输系统,建立了淀粉基组装载体材料结构及其组装微囊带电性质、尺寸、内部聚集态结构随模拟人体消化道环境变化的规律与BSA装载、控释特性之间的关系,获得了适合液态食品体系的组装微囊控释传输体系,研究成果对淀粉基组装载体材料调控液态食品体系中蛋白质的控释传输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韩斐[7](2013)在《醋酸酯玉米淀粉的制备、表征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天然淀粉在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的情况下的应用范围是非常有限的。在淀粉所具有的固有特性的基础上,为改善淀粉的性能和扩大应用范围,利用各种改性技术来改善原淀粉的缺陷是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课题。除此之外,不同改性技术还可以赋予淀粉新的特性或功能,使其更适合于不同行业的要求。本学位论文以醋酸酯玉米淀粉(ACS)的制备、表征及性能研究为目的,以玉米淀粉(NCS)为原料,以醋酸酐(AA)为酯化剂,分别制备了高、中、低取代度的ACS。对反应过程中影响产物取代度(DS)的因素进行了系统地考察,优化了反应条件。另外,对用于食品增稠剂的低取代度醋酸酯淀粉的性质进行了研究。最后,考察了影响包载药物的醋酸酯淀粉纳米粒子的粒径及包封率(EE)的因素,并且对包载药物的淀粉基纳米粒子的释药行为进行了研究。具体内容如下:1.以氢氧化钠(NaOH)为催化剂,在水介质中合成了低取代度ACS,最佳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为30℃,反应时间为150min,pH值为8.2,水体积与淀粉质量比(VH2O/mNCS)为1.0625,醋酸酐与淀粉质量比(mAA/mNCS)为0.0625,根据以上反应条件,得到DS为0.07、反应效率(RE)为67.05%的低取代度ACS;以浓硫酸为催化剂,在醋酸介质中合成了中取代度ACS,最佳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为75℃,反应时间为150min,浓硫酸体积(Vsulfuric acid)为2.5mL,醋酸与醋酸酐的体积比(VAA/Vacetic acid)为1:1,根据以上反应条件,得到DS为1.85的中取代度ACS;以对甲苯磺酸(PTSA)为催化剂,在醋酸介质中合成了高取代度ACS,最佳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为70℃,反应时间为150min,对甲苯磺酸质量(mpTSA)为0.3g,acid为1:1,根据以上反应条件,得到DS为2.85的高取代度ACS。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夕(FTIR)分光光度计、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及示差扫描量热仪(DSC)、X射线衍射仪(XRD)对产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玉米淀粉可与醋酸酐在不同反应条件下反应制得高、中、低取代度的ACS。2.以低取代度ACS和NCS为原料,分别对其进行加热形成淀粉糊。探讨了DS对溶解度、膨胀率、吸水率、透明度、冻融稳定性、抗凝沉性和黏度热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低取代度ACS可作为食品增稠剂用于食品工业中。3.以DS为1.85、2.64、2.85的ACS为原料,通过纳米共沉淀法制备了包载药物的ACS纳米粒子;通过FTIR、SEM、XRD对纳米粒子进行了表征;探讨了DS、ACS与布洛芬的质量比(mACS/mIBU)、水与丙酮的体积比(VH2O/Vacetone)对包载药物的ACS纳米粒子的粒径、包封率和药物释放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中、高取代度的ACS可用于疏水药物(布洛芬)的包载,在医药行业具有潜在的用途。

李晓玺,黄晨,彭旭,陈玲,余龙,李琳[8](2012)在《不同pH环境对醋酸酯淀粉薄膜结晶结构及降解性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为了考察醋酸酯淀粉薄膜在不同环境中的降解特性,将醋酸酯淀粉薄膜分别置于pH=1.2、7、12的模拟环境中一定时间进行降解,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接触角测量仪、材料试验机、动态热机械分析仪(DMA)对不同浸泡时间的薄膜失重率、表面形貌、结晶结构、疏水性能及力学性能等进行了表征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pH环境对醋酸酯淀粉薄膜结晶结构及降解性能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在降解过程中薄膜仍然保持V型结晶结构,疏水性能和断裂伸长率显着下降,拉伸强度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碱性环境中,薄膜在前14 d的降解速率最大,表面出现局部孔洞,结晶度呈逐渐升高的趋势;酸性环境中,降解后期降解程度较大,表面有明显缺陷,结晶度在降解前期上升,28 d后开始下降。研究结果为研制和开发不同降解时间要求和应用环境的淀粉基生物降解材料提供了基础数据。

刘佳[9](2012)在《淀粉基口服结肠靶向生物粘附给药系统粘附行为及药效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口服结肠靶向生物粘附给药系统,融合了口服结肠靶向给药和生物粘附给药两者的优势,既可避免人体上消化道各种酶和酸性环境对药物的不利影响,又能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延长给药时间,从而获取高生物利用度。因此,无论从时间还是空间结构上口服结肠靶向生物粘附给药系统都有利于药物的释放和吸收,适合作为蛋白质类生物大分子药物口服给药的传输载体,已成为现代药剂领域的研究前沿和热点。前期的研究表明,醋酸酯淀粉具有很好的结肠靶向性能,与植物凝集素ConA结合可获得性能优良的结肠靶向生物粘附载体材料,由其构建的薄膜包衣微丸给药系统在体外实验中已证实具有很好的结肠靶向性能和释放性能。本论文在此研究基础上,对淀粉基口服结肠靶向生物粘附薄膜包衣微丸的制剂工艺进一步优化,利用挤出-滚圆方法及底喷型流化床包衣技术,在挤出温度6-12℃,挤出速度30-40r/min;滚圆速度500-600r/min,滚圆时间5-10min;包衣进风温度30-35℃,雾化压力范围0.125-0.2MPa,流化压力范围0.1-0.15MPa的条件下,得到体外释放效果更好的薄膜包衣微丸给药系统。在细胞水平上研究植物凝集素与细胞之间发生的粘附行为,利用多功能荧光酶标仪,研究了伴刀豆球蛋白A、扁豆凝集素、豌豆凝集素、花生凝集素、菜豆凝集素、荆豆凝集素、双花扁豆凝集素、雪花莲凝集素等多种植物凝聚素与人体上消化道胃上皮细胞MGC803、小肠上皮细胞Hic、结肠上皮细胞Caco-2的特异性粘附行为,并考察了影响粘附行为的外界因素。研究发现伴刀豆球蛋白A(ConA)与结肠上皮细胞Caco-2有较好的特异粘附性,可作为口服结肠靶向生物粘附给药系统的配体。植物凝集素的浓度、孵育时间、孵育温度、孵育环境pH值均会对粘附行为产生明显影响。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技术,观察不同温度下ConA与Caco-2细胞的结合形态,结果显示在低温下ConA均匀分布于细胞表面,37℃时ConA于细胞特定位置聚集,说明这种特异性粘附结合与细胞表面受体位置有关且还需要细胞代谢产生的能量支持。通过动物实验对所构建的淀粉基口服结肠靶向生物粘附给药系统进行药效学评价,构建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将包载有胰岛素的淀粉基口服结肠靶向生物粘附薄膜包衣微丸给药系统应用于动物模型,结果显示淀粉基口服结肠靶向生物粘附薄膜包衣微丸给药系统具有良好的降血糖作用,可有效延长在动物体内的给药作用时间,达到60h。连续给药口服剂量50IU/kg与注射胰岛素35IU/kg对比,可获得相近的降糖效果。显示了所构建的淀粉基口服结肠靶向生物粘附给药系统可实现胰岛素的口服给药,并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此外,也建立了较完整的胰岛素口服给药系统药效学评价体系。以上研究结果对淀粉基口服结肠靶向生物粘附载体材料和相应给药系统的研究和开发提供了指导,为其进入临床应用提供了依据和基础数据。也对口服结肠靶向给药系统和生物粘附给药系统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李海龙[10](2011)在《淀粉醋酸酯的合成及其在原花青素缓释制剂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淀粉是一种来源丰富、价格低廉而且可以再生的天然高分子,然而其分子内部含有大量羟基,亲水性较强,限制了其在某些领域的利用,因此常常对淀粉进行物理、化学或酶法改性使之获得一些独特的性质。原花青素是一种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聚多酚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衰老、抗辐射、降血脂、缓解疲劳、提高记忆力等多种生理活性,然而目前市场上原花青素的产品仍然较少,尤其是具有长效作用的缓释制剂仍很少见。本研究主要研究在水浴和微波辅助条件下,反应条件对于淀粉醋酸酯取代度的影响。运用红外光谱、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激光粒度分析、示差扫描量热、凝胶色谱、低场核磁共振等现代分析技术研究淀粉改性前后结构和各种理化性质的变化,同时重点研究了反应条件对于淀粉醋酸酯结构和理化性质的影响。以淀粉醋酸酯为主要赋形剂,莲原花青素为主药制备原花青素缓释片剂,并建立缓释片体外释放度测定方法和标准,同时按照药典要求对缓释片进行评价,并对其释放机理进行了初步研究。本课题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玉米淀粉为实验材料,在催化剂用量、醋酸与醋酸酐体积比、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四个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利用响应面实验设计法对淀粉醋酸酯合成工艺进行优化。通过回归方程和响应曲面,得到淀粉醋酸酯最佳合成工艺为:催化剂用量0.11 mL,醋酸与醋酸酐体积比1:1.39,反应时间1.59 h,反应温度87.61℃。验证实验结果显示,此条件下淀粉醋酸酯取代度为2.95。2.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表明,乙酰化改性后,淀粉葡萄糖单元上的羟基氢逐渐被乙酰基取代,随着取代度测定值的升高,乙酰基含量增大。扫描电镜照片显示,淀粉醋酸酯表面变得更为粗糙,孔隙增多且呈蜂窝状,说明酯化反应不仅发生在淀粉表面,同时也发生在淀粉内部。差示扫描量热分析结果显示,乙酰化改性后淀粉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和熔融温度(Tm)均降低,说明淀粉醋酸酯具有更好的热塑性。X-射线衍射结果显示,改性后淀粉的原有结晶结构遭到破坏,分别在8.9°和19.8°处出现两个较宽的弥散峰,同时结晶度降低。3.微波辅助条件下,醋酸与醋酸酐体积比、催化剂用量对于淀粉醋酸酯的取代度及其他结构和理化特性具有重要影响。酸、酐比和催化剂用量对于合成淀粉醋酸酯取代度的影响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酸、酐体积比为1:1、催化剂用量0.19 mL处取代度即可达到最大值2.92。醋酸相对于醋酸酐穿透能力更强,对于淀粉分子颗粒表面及分子螺旋结构破坏也更大。因此,在高醋酸比例下合成的淀粉醋酸酯颗粒表面更加粗糙,颗粒平均直径更小,熔融温度和玻璃化转变温度更低,平均分子量更小。硫酸作为一种高效催化剂,一方面能够显着提高乙酰化反应的反应性,提高淀粉醋酸酯的取代度;另一方面它的强酸性和强氧化性也对淀粉醋酸酯的结构和其他理化性质产生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高催化剂用量时,淀粉颗粒裂解更加严重,颗粒平均直径更小。原有的结晶结构被破坏,结晶度降低,而且在20为8.9°处出现结晶峰和弥散峰的叠加状态:淀粉分子链打断明显,分子量显着降低而且分布更加集中。4.原花青素生物半衰期适中、溶解度大、给药剂量合适、安全窗较宽,适合作为主药制备骨架型缓释片。经过稳定性实验、波长专属性实验等方法学实验,并结合根实际情况,选定原花青素缓释片的体外释放度测定方法如下:转篮法进行体外释放实验,搅拌速度为100±1r/min。释放介质选用模拟胃液,体积为900 mL。分别在0.5、1h及以后每隔1h处取样5 mL用于测定,直至片剂崩解或药物溶出达到终点,并采用直接比色法在280nm处测定吸光度。缓释片释放度评价标准设定为体外模拟释放2h释放度在20%以下,释放4h释放度在50%以下,释放10h释放度在90%以上。5.采用直接压片法,以莲原花青素为主药,比较淀粉醋酸酯与微晶纤维素(CMC)、羧甲基纤维素(CMC)、羟丙基纤维素(HPC)、原淀粉(NS)等其他常用赋形剂释放效果的差别;比较了以不同取代度淀粉醋酸酯以及水浴、微波辅助制得淀粉醋酸酯为赋形剂的缓释片释放特性的差别。结果表明水浴法合成取代度为2.92的淀粉醋酸酯对于原花青素具有最好的缓释特性。2h内释放度为29.11%,4 h内释放度为48.61%,而终点释放度达到95.20%。确定原花青素缓释片处方为:莲原花青素---25%;β-环状糊精---5%;硬脂酸镁---1%;淀粉醋酸酯---69%,其中赋形剂采用水浴法合成淀粉醋酸酯样品(取代度为2.92),片剂重量为100+1 mg,硬度在7.0 Kg/cm2左右。6.通过扫描电镜观察不同配方片剂横切面并运用低场核磁成像的方法,初步研究了原花青素缓释片的释放机制。结果表明缓释片属于于骨架型缓释片,服从Higuchi方程,药物主要从骨架中极细的孔径通道释出,而整个过程中骨架基本不发生改变。低取代度片剂孔洞和裂缝较多,而高取代度淀粉醋酸酯片剂孔洞和裂缝不明显,因此以高取代淀粉醋酸酯为赋形剂的原花青素缓释片缓释效果明显优于低取代度淀粉醋酸酯。

二、药物控释载体醋酸酯淀粉的消化性能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药物控释载体醋酸酯淀粉的消化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亚油酸抗性淀粉酯的合成、特性表征及其在药物靶向释放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缩略词表
文献综述
    1 抗性淀粉
        1.1 抗性淀粉概述
        1.2 抗性淀粉的结构与性质
    2 亚油酸
    3 脂肪酸淀粉酯
        3.1 脂肪酸淀粉酯概述
        3.2 脂肪酸淀粉酯的合成方法
        3.2.1 化学法
        3.2.2 物理法
        3.2.3 酶法
        3.3 无溶剂体系酶法合成淀粉酯的原理和研究进展
        3.3.1 无溶剂体系酶法合成淀粉酯的原理
        3.3.2 无溶剂体系酶法合成淀粉酯的研究进展
        3.4 脂肪酸淀粉酯的应用
        3.4.1 食品工业
        3.4.2 日用化工工业
        3.4.3 医药行业
        3.4.4 其它
    4 脂肪酸淀粉酯在药物靶向缓释载体材料中的应用
        4.1 药物靶向缓释载体材料
        4.2 脂肪酸淀粉酯作为药物载体材料的研究进展
    5 5-氟尿嘧啶结肠靶向释放中的研究
        5.1 5-氟尿嘧啶
        5.2 5-氟尿嘧啶结肠靶向释药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6 研究内容
1.前言
2.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与仪器
        2.1.1 试验材料
        2.1.2 仪器及设备
    2.2 试验方案
        2.2.1 亚油酸RS3 酯的制备
        2.2.2 负载5-氟尿嘧啶(5-FU)药物缓释基质片剂的制备
    2.3 试验方法
        2.3.1 取代度的测定
        2.3.2 亚油酸RS3 酯的结构表征
        2.3.3 亚油酸RS3 酯的理化性质测定
        2.3.4 负载5-FU药物缓释基质片剂的体外释放试验
        2.3.5 亚油酸RS3 酯体外微生物培养试验
    2.4 数据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 亚油酸RS3 酯制备单因素实验结果
    3.2 亚油酸RS3 酯制备优化试验结果
    3.3 亚油酸RS3 酯的结构表征
        3.3.1 SEM结果分析
        3.3.2 XRD图谱解析
        3.3.3 FTIR图谱解析
        3.3.4 ~1HNMR图谱解析
    3.4 亚油酸RS3 酯的理化性质
        3.4.1 溶解度和膨润度
        3.4.2 透明度
        3.4.3 凝沉性
    3.5 亚油酸RS3 酯的结肠靶向释放应用
        3.5.1 5-FU在 SGF、SIF、SCF中的最大吸收波长和标准曲线
        3.5.2 5-FU缓释片配方的优化
        3.5.3 5-FU缓释片在不同介质中的释放性能
        3.5.4 5-FU亚油酸RS3 酯缓释片在不同介质中的释药动力学模型和机理
        3.5.5 5-FU亚油酸RS3 酯缓释包衣片释药动力学模型和机理
    3.6 酯化抗性淀粉对乳杆菌益生元作用
        3.6.1 对乳杆菌生长曲线的影响
        3.6.2 乳杆菌pH的影响
        3.6.3 短链脂肪酸结果分析
4.讨论
    4.1 制备亚油酸RS3 酯方法的选择
    4.2 反应条件对产物取代度的影响
    4.3 合成酯化淀粉的理化性质研究
    4.4 药物缓释片靶向释放机理的研究
    4.5 抗性淀粉和抗性淀粉酯对乳杆菌的益生元作用
5.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2)功能化介孔纳米颗粒缓控释系统的制备、表征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介孔材料
    1.2 介孔二氧化硅
        1.2.1 介孔二氧化硅的制备
        1.2.2 介孔二氧化硅的功能化
    1.3 介孔二氧化钛
        1.3.1 介孔二氧化钛性能
        1.3.2 介孔二氧化钛的功能化
    1.4 药物递送系统
        1.4.1 药物递送系统的特点
        1.4.2 MSN、MTN在药物递送系统的应用
    1.5 Pickering乳液
        1.5.1 Pickering乳液的概述
        1.5.2 纳米颗粒与Pickering乳液稳定性
    1.6 模型药物简介
        1.6.1 维生素E
        1.6.2 姜黄素
        1.6.3 叶酸
        1.6.4 布洛芬
    1.7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目的及意义
        1.7.1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1.7.2 课题研究内容与创新性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仪器和试剂
        2.1.1 实验仪器
        2.1.2 实验试剂
    2.2 功能化介孔二氧化硅、二氧化钛载体的制备
        2.2.1 介孔二氧化硅(MSNs)的合成
        2.2.2 介孔二氧化钛(MTN)和中空介孔二氧化钛(HMTN)的制备
    2.3 MTN、HMTN稳定的Pickering乳液的制备
    2.4 纳米载药系统的表征
        2.4.1 介孔材料的结构与性能表征
        2.4.2 Pickering乳液的表征
        2.4.2.1 pH、粘度、电导率、折射率
        2.4.2.2 相对密度
        2.4.2.3 固含量
    2.5 药物载药系统的包封率、载药量的测定
    2.6 体外缓释实验
        2.6.1 常规体外释放实验
        2.6.2 紫外体外控制释放实验
    2.7 生物毒性体外评价
        2.7.1 细胞毒性测试
        2.7.2 溶血实验
        2.7.3 细胞凋亡实验
        2.7.4 激光共聚焦实验
3 结果与分析
    3.1 维生素E-介孔硅智能控释体系
        3.1.1 智能控释体系的设计
        3.1.2 BET分析
        3.1.3 TEM分析
        3.1.4 载药量与包封率分析
        3.1.5 FTIR分析
        3.1.6 固体紫外分析
        3.1.7 DLS分析
        3.1.8 TGA与DTA分析
        3.1.9 XRD分析
        3.1.10 抗氧化性质
        3.1.11 分散性与稳定性
        3.1.12 体外pH响应药物释放
        3.1.13 生物毒性测试
    3.2 姜黄素-二氧化钛紫外控释体系
        3.2.1 紫外控释体系的构建
        3.2.2 XRD分析
        3.2.3 TEM分析
        3.2.4 BET分析
        3.2.5 FTIR分析
        3.2.6 TGA与DTA分析
        3.2.7 DLS分析
        3.2.8 抗氧化性质
        3.2.9 生物毒性测试
    3.3 介孔钛稳定负载布洛芬的Pickering乳液
        3.3.1 MTN、HMTN的分散性研究
        3.3.2 Pickering乳液稳定性的研究
        3.3.2.1 颗粒加入量的影响
        3.3.2.2 油水比的影响
    3.4 乳液类型分析
    3.5 布洛芬缓释性质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介孔硅负载维生素E智能控释体系
        4.1.2 中空介孔钛负载姜黄素智能控释体系
        4.1.3 介孔钛稳定的负载布洛芬Pickering乳液
    4.2 讨论
        4.2.1 本论文的创新性
        4.2.2 本论文的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3)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海藻酸钠复合载体材料的制备及其体外释放行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营养成分的特点及其在人体消化道的吸收
        1.1.1 营养成分及其特点
        1.1.2 人体消化道生理屏障及其对功能因子的影响
        1.1.3 口服消化道靶向控释传输系统的分类
        1.1.4 小肠靶向的重要性
    1.2 小肠靶向控释传输系统的构建
        1.2.1 小肠靶向传输系统的构建原理
        1.2.2 小肠靶向微囊控释传输系统的制备方法
        1.2.3 流化床包衣技术构建小肠靶向控释传输体系的发展与研究现状
        1.2.4 多糖在小肠靶向微囊控释载体中的应用及进展
    1.3 多糖复合材料及其在小肠靶向控释载体材料中的应用
        1.3.1 多糖之间的复合及其性能调控
        1.3.2 多糖复合小肠靶向控释载体的应用
        1.3.3 淀粉基载体材料在小肠靶向控释中的发展和应用
        1.3.4 海藻酸钠的结构特征及其在靶向控释中的应用
        1.3.5 淀粉与海藻酸钠复合体系的研究进展
        1.3.6 淀粉与海藻酸钠复合体系在小肠靶向微囊控释载体中的可行性及优势
    1.4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1.4.1 研究意义
        1.4.2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 OSA淀粉载体材料的制备及其结构特性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2.1.1 主要实验材料
        2.1.2 主要实验仪器与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淀粉辛烯基琥珀酸酯化改性
        2.2.2 OSA淀粉载体材料取代度的测定
        2.2.3 OSA淀粉载体材料分子摩尔质量的调控
        2.2.4 OSA淀粉载体材料表面形貌的观察
        2.2.5 OSA淀粉载体材料分子链取代基团的分析
        2.2.6 OSA淀粉载体材料分子摩尔质量的测定
        2.2.7 OSA淀粉薄膜载体材料的制备
        2.2.8 OSA淀粉薄膜载体材料在胃液中的溶胀率和降解率测试
        2.2.9 OSA淀粉薄膜载体材料消化性能测定
    2.3 结果与讨论
        2.3.1 OSA淀粉载体材料取代度的调控
        2.3.2 OSA淀粉载体材料分子摩尔质量的调控
        2.3.3 OSA淀粉载体材料的表面形貌
        2.3.4 OSA淀粉载体材料的分子链结构
        2.3.5 OSA淀粉载体材料的分子摩尔质量及其分布
        2.3.6 OSA淀粉薄膜在胃液中的溶胀率和降解率分析
        2.3.7 OSA淀粉薄膜的消化性能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OSA淀粉-海藻酸钠复合薄膜的结构与性能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3.1.1 主要实验材料
        3.1.2 主要实验仪器与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OSA淀粉-海藻酸钠复合薄膜的制备
        3.2.2 OSA淀粉-海藻酸钠分子间相互作用的表征
        3.2.3 OSA淀粉-海藻酸钠复合薄膜结晶结构分析
        3.2.4 OSA淀粉-海藻酸钠复合薄膜有序微区结构分析
        3.2.5 OSA淀粉-海藻酸钠复合薄膜热力学性能分析
        3.2.6 OSA淀粉-海藻酸钠复合薄膜溶胀率和降解率测试
        3.2.7 OSA淀粉-海藻酸钠复合薄膜的消化性能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OSA淀粉-海藻酸钠复合薄膜的分子间相互作用
        3.3.2 OSA淀粉-海藻酸钠复合薄膜的结晶结构
        3.3.3 OSA淀粉-海藻酸钠复合薄膜的有序微区结构
        3.3.4 OSA淀粉-海藻酸钠复合薄膜的热力学性能
        3.3.5 OSA淀粉-海藻酸钠复合薄膜材料在胃液中的溶胀率和降解率分析
        3.3.6 OSA淀粉-海藻酸钠复合薄膜材料消化性能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OSA淀粉-海藻酸钠微丸的制备与控释行为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4.1.1 主要实验材料
        4.1.2 主要实验仪器与设备
    4.2 实验方法
        4.2.1 功能因子的选择
        4.2.2 纳豆激酶载药丸芯的制备
        4.2.3 OSA淀粉-海藻酸钠复合体系流变性能的测定
        4.2.4 OSA淀粉-海藻酸钠水性薄膜包衣液的制备
        4.2.5 OSA淀粉-海藻酸钠薄膜包衣微丸的制备
        4.2.6 体外模拟释放
        4.2.7 OSA淀粉-海藻酸钠薄膜包衣微丸的工艺设计
        4.2.8 OSA淀粉-海藻酸钠复合薄膜包衣微丸在消化道模拟环境中表面形貌的变化
    4.3 结果与讨论
        4.3.1 OSA淀粉-海藻酸钠复合体系的流变性能
        4.3.2 包衣厚度对包衣微丸释放行为的影响
        4.3.3 OSA淀粉与海藻酸钠比例对包衣微丸释放行为的影响
        4.3.4 OSA淀粉分子摩尔质量对包衣微丸释放行为的影响
        4.3.5 OSA淀粉取代度对包衣微丸释放行为的影响
        4.3.6 钙离子浓度对包衣微丸释放行为的影响
        4.3.7 OSA淀粉-海藻酸钠复合薄膜包衣微丸在模拟消化道环境中表面形貌的变化
    4.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创新之处
    三、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4)DNA介导的功能化介孔二氧化硅的药物控释与生物传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附录 常用缩写一览表
第1章 绪论
    1.1 介孔二氧化硅的概述
    1.2 介孔二氧化硅的分类与制备
        1.2.1 六方相(Hexagonal)的MCM-41合成
        1.2.2 三维(3D)的MCM-48合成
        1.2.3 二维(2D)六边形SBA-15的合成
        1.2.4 中空介孔二氧化硅的合成
        1.2.5 核壳介孔二氧化硅的合成
    1.3 介孔二氧化硅的表面功能化
    1.4 介孔二氧化硅在药物控制释放中的应用
        1.4.1 纳米颗粒控制的释放
        1.4.2 生物大分子控制的释放
        1.4.3 脂质体
        1.4.4 糖类
        1.4.5 有机分子控制的释放
        1.4.6 聚合物控制的释放
        1.4.7 其它释放体系
    1.5 介孔二氧化硅在生物传感中的应用
        1.5.1 介孔二氧化硅为信号单元载体
        1.5.2 介孔二氧化硅为化学反应器
    1.6 本论文构思
第2章 DNA介导原位可控生长银纳米颗粒功能化介孔二氧化硅的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及仪器
        2.2.2 银纳米颗粒的DNA模板法合成
        2.2.3 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
        2.2.4 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的合成
        2.2.5 异氰酸酯功能化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的合成
        2.2.6 DNA功能化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的合成
        2.2.7 罗丹明 6G的装载及银纳米颗粒包覆介孔二氧化硅的合成
        2.2.8 罗丹明 6G的释放
        2.2.9 细胞毒性考察
        2.2.10 共聚焦荧光成像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银纳米颗粒功能化介孔二氧化硅的设计
        2.3.2 银纳米颗粒的DNA模板法合成及表征
        2.3.3 银纳米颗粒包覆介孔二氧化硅的制备和表征
        2.3.4 GSH响应控制释放行为
        2.3.5 细胞内GSH诱导释放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DNA介导GSH响应的功能化介孔二氧化硅的可视化药物控释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及仪器
        3.2.2 DNA功能化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的合成
        3.2.3 紫杉醇的装载及银纳米颗粒包覆介孔二氧化硅的合成
        3.2.4 介孔二氧化硅表面PEG化及核酸适配体的修饰
        3.2.5 介孔二氧化硅开孔效率考察及紫杉醇的释放
        3.2.6 介孔二氧化硅载体对细胞毒性的考察
        3.2.7 载体颗粒的细胞吞噬与共定位研究
        3.2.8 载体颗粒的活体成像与治疗研究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可视化靶向控制释放体系的设计
        3.3.2 可视化靶向控制释放体系的合成与表征
        3.3.3 GSH响应控制释放行为
        3.3.4 纳米颗粒的特异性识别与靶向内吞行为
        3.3.5 细胞内的GSH控制释放行为
        3.3.6 细胞内的治疗效果评价
        3.3.7 活体内的释放与治疗效果评价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DNA介导分子自组装功能化介孔二氧化硅的活体内H_2O_2成像分析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及仪器
        4.2.2 PTAD衍生物的制备
        4.2.3 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
        4.2.4 F_(DNA)/PTAD的光谱测试条件
        4.2.5 DNA功能化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的合成
        4.2.6 二茂铁分子的装载与Fc@MSN-F_(DNA)/PTAD的制备
        4.2.7 Fc@MSN-F_(DNA)/PTAD表面DNA的抗酶切稳定性
        4.2.8 过氧化氢和其它活性氧的检测
        4.2.9 细胞毒性考察
        4.2.10 共聚焦荧光成像及流式细胞分析
        4.2.11 小鼠荧光成像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H_2O_2传感器的设计原理
        4.3.2 F_(DNA)/PTAD复合探针的设计及性能研究
        4.3.3 H_2O_2传感器的制备和表征
        4.3.4 H_2O_2传感器的稳定性考察
        4.3.5 H_2O_2检测的灵敏度和选择性
        4.3.6 传感器的细胞内检测H_2O_2
        4.3.7 传感器在动物实体内检测H_2O_2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DNA介导H_2O_2响应的功能化介孔二氧化硅的可视化靶向药物控释研究
    5.1 前言
    5.2 实验部分
        5.2.1 试剂及仪器
        5.2.2 PTAD衍生物的制备
        5.2.3 异氰酸酯功能化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的合成
        5.2.4 Fc/PTX@MSN-F_(AS1411)/PTAD的制备
        5.2.5 Fc/PTX@MSN-F_(AS1411)/PTAD表面DNA的抗酶切稳定性
        5.2.6 细胞毒性考察
        5.2.7 共聚焦荧光成像
        5.2.8 流式细胞分析开孔效率
        5.2.9 流式双染试剂盒分析细胞毒性
        5.2.10 载体颗粒的活体成像与治疗研究
    5.3 结果与讨论
        5.3.1 过氧化氢响应的可视化药物控释体系的设计
        5.3.2 可视化靶向控制释放体系的合成及表征
        5.3.3 体系的封堵效果和H_2O_2刺激释放行为
        5.3.4 体系的稳定性
        5.3.5 体系的靶向性
        5.3.6 体系的体外开孔行为
        5.3.7 体系的细胞内释放行为
        5.3.8 体系在活体内的治疗效果评价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5)药物缓释性载体用脱支淀粉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药物输送系统研究进展
        1.1.1.服缓释药物输送系统
        1.1.2.服缓释药物输送系统的释放机制和原理
        1.1.3.服缓释药物输送系统的表现形式
    1.2 片剂概述
    1.3 片剂用药物载体
        1.3.1 载体分类
        1.3.2 片剂用药物主要载体
    1.4 药物缓释性载体
    1.5 淀粉基药物载体
        1.5.1 缓释性淀粉载体
        1.5.2 缓释性淀粉基载体研究存在的问题
    1.6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1.7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直链淀粉含量对脱支淀粉载体性能的影响
    前言
    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酶解脱支过程
        2.2.2 脱支程度表征
        2.2.3 淀粉基本成分测定
        2.2.4 淀粉抗消化性能测定
        2.2.5 支链淀粉精细结构
        2.2.6 淀粉载体摩尔质量分布的测定
        2.2.7 淀粉载体结晶结构的测定
        2.2.8 淀粉载体颗粒形貌的测定
        2.2.9 淀粉载体热性质测定
        2.2.10 淀粉载体流变性能测定
        2.2.11 数据处理
    2.3 结果和讨论
        2.3.1 淀粉的基本成分
        2.3.2 支链淀粉链长分布
        2.3.3 普鲁兰酶用量对酶解脱支的影响
        2.3.4 不同直链含量对脱支淀粉载体结晶结构的影响
        2.3.5 不同直链含量对脱支淀粉载体颗粒形貌的影响
        2.3.6 不同直链含量对脱支淀粉载体摩尔质量分布的影响
        2.3.7 不同直链含量对脱支淀粉载体热力学特性的影响
        2.3.8 不同直链含量对脱支淀粉载体流变特性的影响
        2.3.9 不同直链含量对脱支淀粉载体抗消化性的影响
    2.4 本章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脱支淀粉载体缓释性能的研究
    前言
    3.1 实验材料和仪器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不同脱支程度淀粉的制备
        3.2.2 淀粉脱支程度的评价
        3.2.3 淀粉水解率测定
        3.2.4 摩尔质量分布测定
        3.2.5 微观结构观察
        3.2.6 X-衍射分析
        3.2.7 持水力
        3.2.8 淀粉基药片的制备
        3.2.9 淀粉基药片缓释性能的测定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酶解产物脱支程度的测定
        3.3.2 脱支程度对淀粉载体水解速度的影响
        3.3.3 脱支程度对淀粉载体缓释药物性能的影响
        3.3.4 脱支程度对淀粉载体持水性的影响
        3.3.5 脱支程度对淀粉载体颗粒形貌的影响
        3.3.6 脱支程度对淀粉载体结晶性的影响
    3.4 本章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脱支淀粉载体溶胀性能和凝胶性能的研究
    前言
    4.1 材料和仪器
        4.1.1 实验材料
        4.1.2 仪器设备
    4.2 实验方法
        4.2.1 溶胀脱支淀粉的制备
        4.2.2 淀粉载体颗粒形态观察
        4.2.3 淀粉载体脱支程度测定
        4.2.4 淀粉载体溶胀能力测定
        4.2.5 淀粉载体凝胶性能测定
        4.2.6 淀粉载体摩尔质量分布测定
        4.2.7 淀粉载体基片剂的体外药物缓释性能测定
        4.2.8 数据统计与分析
    4.3 结果和讨论
        4.3.1 颗粒溶胀对脱支淀粉载体颗粒形态的影响
        4.3.2 颗粒溶胀对淀粉载体脱支程度的影响
        4.3.3 颗粒溶胀对脱支淀粉载体持水力的影响
        4.3.4 颗粒溶胀对脱支淀粉载体溶解度的影响
        4.3.5 颗粒溶胀对脱支淀粉载体凝胶特性的影响
        4.3.6 颗粒溶胀对脱支淀粉载体释药性的影响
    4.4 本章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脱支淀粉载体基药片体内外释药性研究
    前言
    5.1 实验材料和仪器
        5.1.1 实验材料
        5.1.2 实验仪器
    5.2 实验方法
        5.2.1 肝素钠抗凝剂的配置
        5.2.2 脱支淀粉基缓释片剂制备
        5.2.3 动物体内试验给药及采样
        5.2.4 血药浓度分析方法的确定
        5.2.5 体外药物溶出实验
    5.3 实验结果和讨论
        5.3.1 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法可行性研究
        5.3.2 荧光光谱法测定方法可行性研究
        5.3.3 兔体内药动力实验
        5.3.4 体外溶出实验曲线
        5.3.5 体内外实验相关性分析
    5.4 本章结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淀粉基药片药物缓释性与内部结构相关性研究
    前言
    6.1 实验材料和仪器
        6.1.1 实验材料
        6.1.2 实验仪器
    6.2 实验方法
        6.2.1 药片成型
        6.2.2 药片硬度测试
        6.2.3 电子扫描显微镜观察药片结构
        6.2.4 X-射线显微摄像仪观察药片结构
        6.2.5 药片的体外缓释性
    6.3 结果和讨论
        6.3.1 药片的硬度测试
        6.3.2 SEM观察药片的内部结构
        6.3.3 XMT观察药片内部结构
        6.3.4 药片内部结构与缓释性能之间的关系
    6.4 本章结论
    参考文献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致谢
附录: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6)淀粉基层层组装微囊的构建及其对蛋白的控制释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功能蛋白和多肽
        1.1.1 功能蛋白和多肽的发展与研究现状
        1.1.2 功能蛋白和多肽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前景
    1.2 口服消化道靶向传输系统
        1.2.1 口服消化道靶向传输系统概述
        1.2.2 口服消化道靶向传输系统的分类
        1.2.3 纳米技术在消化道靶向传输系统中的应用
        1.2.4 口服消化道靶向传输系统的构建方法
    1.3 层层自组装技术
        1.3.1 层层自组装技术概述
        1.3.2 层层自组装技术的类型
        1.3.3 层层自组装技术在构建靶向传输体系中的应用
    1.4 多糖类层层自组装载体材料研究进展
        1.4.1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
        1.4.2 海藻酸盐类
        1.4.3 果胶及其衍生物
        1.4.4 卡拉胶及其衍生物
        1.4.5 透明质酸
        1.4.6 淀粉及其衍生物
    1.5 本文的研究目标、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1.5.1 研究目标
        1.5.2 研究意义
        1.5.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淀粉基组装载体材料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淀粉分子阴离子化修饰
        2.2.2 阴离子淀粉基组装载体材料取代度的测定
        2.2.3 淀粉分子阳离子化修饰
        2.2.4 阳离子淀粉基组装载体材料取代度的测定
        2.2.5 淀粉基组装载体材料分子链基团分析
        2.2.6 淀粉基组装载体材料分子分子量的测定
        2.2.7 淀粉基组装载体材料在不同 pH 中的电位分析
        2.2.8 淀粉基组装载体材料的聚集态结构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淀粉阴离子化后分子中羧甲基基团的引入
        2.3.2 淀粉羧甲基阴离子化程度的调控
        2.3.3 淀粉阳离子化后季胺基团的引入
        2.3.4 淀粉阳离子化程度的调控
        2.3.5 淀粉基组装载体材料分子摩尔质量的调控
        2.3.6 淀粉基组装载体材料的 zeta-电位分析
        2.3.7 淀粉基组装载体材料分子聚集态结构的表征
    2.4 小结
第三章 淀粉基组装载体对 BSA 的装载及组装微囊的特性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试剂
    3.2 实验方法
        3.2.1 牛血清白蛋白(BSA)性质分析
        3.2.2 淀粉基组装载体材料对 BSA 的装载
        3.2.3 不同组装条件对 BSA 包封率的影响
        3.2.4 组装微囊在储存过程中的粒径和 zeta-电位分析
        3.2.5 淀粉基组装载体材料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不同 pH 值条件 BSA 的平均粒度和 zeta-电位
        3.3.2 不同组装条件对 BSA 包封率的影响
        3.3.3 一层组装微囊的稳定性研究
        3.3.4 二层组装微囊的稳定性研究
        3.3.5 三层组装微囊的稳定性研究
        3.3.6 组装过程淀粉基组装载体材料分子间相互作用变化
    3.4 小结
第四章 淀粉基层层组装微囊对 BSA 的控制释放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试剂
    4.2 实验方法
        4.2.1 模拟人体消化液 pH 条件对组装微囊平均粒径和电位的影响
        4.2.2 消化液 pH 值对组装微囊表面形貌分析
        4.2.3 淀粉基层层组装微囊内部结构
        4.2.4 组装微囊的体外释放研究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模拟人体消化液 pH 条件对组装微囊平均粒径和电位的影响
        4.3.2 淀粉基层层组装微囊的形貌
        4.3.3 模拟人体消化液 pH 条件对层层组装微囊内部结构的影响
        4.3.4 淀粉基层层组装微囊对 BSA 的控制释放
    4.4 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一) 结论
    (二) 创新之处
    (三)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7)醋酸酯玉米淀粉的制备、表征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前言
    1.2 淀粉的分子结构
    1.3 变性淀粉及其应用
        1.3.1 原淀粉的变性方法
        1.3.2 变性淀粉的应用
        1.3.3 变性淀粉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醋酸酯淀粉在食品和药物中的应用
        1.4.1 醋酸酯淀粉在食品应用方面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2 醋酸酯淀粉在药物应用方面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本学位论文选题指导思想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醋酸酯玉米淀粉的制备与表征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原料
        2.2.2 仪器设备
        2.2.3 ACS的制备
        2.2.4 ACS取代度的测定
        2.2.5 FTIR表征
        2.2.6 NCS和ACS的结晶结构的测定
        2.2.7 NCS和ACS的形貌表征
        2.2.8 玻璃化转变温度(T_g)的测定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制备低取代度ACS的反应条件优化
        2.3.2 制备中取代度ACS的反应条件优化
        2.3.3 制备高取代度ACS的反应条件优化
        2.3.4 NCS和ACS的FTIR表征
        2.3.5 NCS和ACS的结晶性能表征
        2.3.6 NCS和ACS的形貌观察
        2.3.7 NCS和ACS糊化过程的DSC分析
    2.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醋酸酯淀粉在食品中的性能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原料
        3.2.2 仪器设备
        3.2.3 吸水率、膨胀力和溶解度的测定
        3.2.4 透明度的测定
        3.2.5 冻融稳定性的测定
        3.2.6 凝沉性的测定
        3.2.7 粘度的测定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吸水率、膨胀力和溶解度
        3.3.2 透明度
        3.3.3 冻融稳定性
        3.3.4 凝沉性
        3.3.5 粘度
    3.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包载药物的醋酸酯淀粉纳米粒子的制备、表征及释药行为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原料
        4.2.2 仪器设备
        4.2.3 ACS纳米粒子的制备
        4.2.4 包载IBU的ACS纳米粒子的制备
        4.2.5 淀粉基纳米粒子FTIR表征
        4.2.6 淀粉基纳米粒子结晶结构的测定
        4.2.7 淀粉基纳米粒子的形貌表征
        4.2.8 淀粉基纳米粒子的粒径测定
        4.2.9 包载IBU淀粉基纳米粒子包封率的测定
        4.2.10 包载IBU淀粉基纳米粒子的体外释放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淀粉基纳米粒子的FTIR表征
        4.3.2 淀粉基纳米粒子的XRD表征
        4.3.3 淀粉基纳米粒子的形貌表征
        4.3.4 包载IBU的ACS纳米粒子的粒径及EE
        4.3.5 包载IBU的ACS纳米粒子的药物释放行为
    4.4 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和待发表的论文
致谢

(9)淀粉基口服结肠靶向生物粘附给药系统粘附行为及药效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生物粘附给药系统
        1.1.1 生物粘附给药系统粘附机制及剂型
        1.1.2 凝集素分类与作用机制
        1.1.3 植物凝集素在药剂学领域的应用
        1.1.4 生物粘附给药系统的发展
    1.2 淀粉基口服结肠靶向生物粘附给药系统
        1.2.1 淀粉基口服结肠靶向给药系统给药机制
        1.2.2 淀粉基口服结肠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概况
        1.2.3 淀粉基口服结肠靶向生物粘附给药系统
        1.2.4 影响淀粉基口服结肠靶向生物粘附给药系统粘附性能的因素
        1.2.5 评价淀粉基口服结肠靶向生物粘附给药系统粘附性能的方法
    1.3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意义
        1.3.2 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淀粉基口服结肠靶向生物粘附给药系统的构建及其体外释放行为的研究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2.1.1 实验主要材料
        2.1.2 主要实验仪器与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载药丸芯的制备
        2.2.2 微丸的薄膜包衣
        2.2.3 薄膜包衣微丸载药量的评价
        2.2.4 薄膜包衣微丸的质量评价
        2.2.5 薄膜包衣微丸给药系统的体外模拟释放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口服结肠靶向薄膜包衣微丸给药系统的构建
        2.3.2 微丸质量评价
        2.3.3 不同因素对薄膜包衣微丸结肠靶向释药性能的影响
        2.3.4 胰岛素作为模型药物时薄膜包衣微丸的体外释放性能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淀粉基口服结肠靶向生物粘附给药系统细胞粘附行为研究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3.1.1 实验主要材料
        3.1.2 主要实验仪器与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MGC803、Hic、Caco-2 三种细胞的培养条件探究
        3.2.2 细胞毒性实验
        3.2.3 植物凝集素与细胞的粘附行为实验
        3.2.4 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观察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细胞培养
        3.3.2 植物凝集素与细胞的粘附行为实验
        3.3.3 Con A 对 Caco-2 细胞的细胞毒性研究
        3.3.4 植物凝集素与细胞的粘附行为的影响因素
        3.3.5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2 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的建立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4.1.1 实验主要材料
        4.1.2 主要实验仪器与设备
    4.2 实验方法
        4.2.1 构建 2 型糖尿病大鼠模型
        4.2.2 评价方法
        4.2.3 光镜标本的制备
        4.2.4 统计学方法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高脂模型的建立
        4.3.2 造模期实验大鼠血糖变化
        4.3.3 造模期实验大鼠血脂变化
        4.3.4 造模期实验大鼠饮食饮水量的变化
        4.3.5 造模期实验大鼠体重及血清胰岛素的变化
        4.3.6 造模期实验大鼠糖化血红蛋白的变化
        4.3.7 造模期实验大鼠一般性状的变化
        4.3.8 造模期实验大鼠葡萄糖耐量的变化
        4.3.9 造模期实验大鼠胰腺组织形态学观察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淀粉基口服结肠靶向生物粘附给药系统药效评价
    5.1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5.1.1 实验主要材料
        5.1.2 主要实验仪器与设备
    5.2 实验方法
        5.2.1 构建胰岛素口服结肠靶向生物粘附给药系统
        5.2.2 PBS 溶液的配置
        5.2.3 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的建立
        5.2.4 淀粉基口服结肠靶向生物粘附给药系统药效学评价
        5.2.5 实验组大鼠连续给药 5 天后 OGTT 实验
        5.2.6 统计学方法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5.3.1 未连接 Con A 胰岛素薄膜包衣微丸药效学评价
        5.3.2 未连接 Con A 胰岛素薄膜包衣微丸后处理后药效学评价
        5.3.3 Con A-胰岛素薄膜包衣微丸药效学评价
        5.3.4 Con A-胰岛素薄膜包衣微丸连续给药药效学评价
        5.3.5 Con A-胰岛素薄膜包衣微丸连续给药后 OGTT 试验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创新之处
    三、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10)淀粉醋酸酯的合成及其在原花青素缓释制剂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淀粉及变性淀粉的研究现状
        1.1 淀粉简介
        1.2 变性淀粉的研究现状
        1.2.1 变性淀粉简介
        1.2.2 变性淀粉的生产和应用
        1.2.3 变性淀粉研究中的常用分析技术
        1.3 淀粉醋酸酯研究概况
        1.3.1 淀粉醋酸酯的概念
        1.3.2 淀粉醋酸酯的研究现状
        1.3.3 淀粉醋酸酯的性质及应用
        1.3.4 淀粉醋酸酯的研究前景
    2 口服缓释、控释制剂的研究概况
        2.1 口服缓控释制剂的概念与类型
        2.1.1 口服缓控释制剂的定义
        2.1.2 口服缓控释制剂的释药类型
        2.1.3 口服缓控释制剂的特点
        2.2 服骨架型缓释系统的建立
        2.2.1 骨架片剂的组成和特点
        2.2.2 骨架片剂的药物选择
        2.2.3 骨架片剂的常用辅料
        2.2.4 骨架片剂的制备方法
        2.2.5 骨架片剂的评价
        2.3 淀粉及变性淀粉在缓控释制剂中的应用
        2.3.1 淀粉基缓释片剂
        2.3.2 淀粉基缓释微球
        2.3.3 淀粉基缓释微胶囊
        2.3.4 淀粉水凝胶
        2.3.5 淀粉基薄膜包衣片剂
    3 原花青素的研究概况
        3.1 原花青素概述
        3.1.1 原花青素的概念
        3.1.2 原花青素的结构组成
        3.1.3 原花青素的研究历史
        3.2 原花青素的主要功能
        3.3 原花青素的开发利用现状
    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意义
    5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5.1 主要研究内容
        5.2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水浴法合成淀粉醋酸酯及性质表征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与设备
        1.1.1 实验材料
        1.1.2 主要实验试剂
        1.1.3 主要实验仪器
        1.2 试验方法
        1.2.1 淀粉醋酸酯的合成
        1.2.2 淀粉醋酸酯取代度的测定
        1.2.3 单因素试验
        1.2.4 正交试验
        1.2.5 统计与分析方法
        1.2.6 淀粉醋酸酯的分子组成分析
        1.2.7 淀粉醋酸酯的颗粒形貌分析
        1.2.8 淀粉醋酸酯的结晶特性分析
        1.2.9 淀粉醋酸酯的热特性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单因素实验结果
        2.1.1 催化剂用量对淀粉醋酸酯取代度的影响
        2.1.2 醋酸与醋酸酐体积比对淀粉醋酸酯取代度的影响
        2.1.3 反应时间对淀粉醋酸酯取代度的影响
        2.1.4 反应温度对淀粉醋酸酯取代度的影响
        2.2 淀粉醋酸酯合成响应面试验
        2.2.1 响应面试验设计及结果
        2.2.2 模型的建立及其显着性检验
        2.3 淀粉醋酸酯的分子组成分析
        2.4 淀粉醋酸酯的颗粒形貌分析
        2.5 淀粉醋酸酯的结晶特性分析
        2.6 淀粉醋酸酯的热特性分析
    3 小结
第三章 微波辅助法合成淀粉醋酸酯及性质表征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与设备
        1.1.1 实验材料
        1.1.2 主要实验试剂
        1.1.3 主要实验仪器
        1.2 试验方法
        1.2.1 淀粉醋酸酯的微波辅助合成
        1.2.2 醋酸与醋酸酐体积比对于取代度的影响
        1.2.3 催化剂用量对于取代度的影响
        1.2.4 淀粉醋酸酯取代度的测定
        1.2.5 淀粉醋酸酯的分子组成分析
        1.2.6 淀粉醋酸酯的颗粒形貌分析
        1.2.7 淀粉醋酸酯的结晶特性分析
        1.2.8 淀粉醋酸酯的热特性分析
        1.2.9 淀粉醋酸酯的分子量分布分析
        1.2.10 淀粉醋酸酯的粒度分布分析
        1.2.11 淀粉醋酸酯与水的相互作用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反应条件对于淀粉醋酸酯取代度的影响
        2.1.1 醋酸、醋酸酐体积比对取代度的影响
        2.1.2 催化剂用量对取代度的影响
        2.2 反应条件对于淀粉醋酸酯分子组成的影响
        2.3 反应条件对于淀粉醋酸酯颗粒形态的影响
        2.4 反应条件对于淀粉醋酸酯结晶特性的影响
        2.5 反应条件对于淀粉醋酸酯热特性的影响
        2.6 反应条件对于淀粉醋酸酯分子量分布的影响
        2.7 反应条件对于淀粉醋酸酯粒度分布的影响
        2.8 反应条件对于淀粉醋酸酯与水相互作用的影响
    3 小结
第四章 原花青素缓释片的处方前研究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与设备
        1.1.1 实验材料
        1.1.2 主要实验试剂
        1.1.3 主要实验仪器
        1.2 试验方法
        1.2.1 莲原花青素含量的测定
        1.2.2 莲原花青素的液相色谱分析
        1.2.3 片剂释放度测定方法的确立
    2 结果与分析
        2.1 莲原花青素含量的测定
        2.2 莲原花青素液相色谱分析
        2.3 莲原花青素波长专属性实验
        2.4 直接比色法测定莲原花青素的稳定性
        2.5 体外释放度测定方法的初步确立
    3 小结
第五章 原花青素缓释片剂的制备与评价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与设备
        1.1.1 实验材料
        1.1.2 主要实验试剂
        1.1.3 主要实验仪器
        1.2 试验方法
        1.2.1 压片工艺的选择
        1.2.3 片剂配方的选择
        1.2.4 片剂的初步评价
        1.2.5 缓释片释放机理研究
    2 结果与分析
        2.1 赋形剂对原花青素释放的影响
        2.1.1 淀粉醋酸酯与其他常用药物赋形剂对比
        2.1.2 不同取代度淀粉醋酸酯释放效果的对比
        2.1.3 微波合成淀粉醋酸酯与水浴合成淀粉醋酸酯对比
        2.1.4 原花青素缓释片配方的确定
        2.2 原花青素缓释片的初步评价
        2.2.1 平均片重及片重差异
        2.2.2 片剂硬度测定
        2.2.3 片剂原花青素含量均匀度测定
        2.3 原花青素缓释片的释放机理研究
        2.3.1 缓释片横截面的扫描电镜分析
        2.3.2 缓释片的低场核磁成像分析
    3 小结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四、药物控释载体醋酸酯淀粉的消化性能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亚油酸抗性淀粉酯的合成、特性表征及其在药物靶向释放中的应用[D]. 韩娜. 甘肃农业大学, 2019(02)
  • [2]功能化介孔纳米颗粒缓控释系统的制备、表征及其应用研究[D]. 麦卓贤.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 [3]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海藻酸钠复合载体材料的制备及其体外释放行为[D]. 钟怡平. 华南理工大学, 2017(07)
  • [4]DNA介导的功能化介孔二氧化硅的药物控释与生物传感研究[D]. 刘长辉. 湖南大学, 2015(02)
  • [5]药物缓释性载体用脱支淀粉的研究[D]. 洪雁. 江南大学, 2015(01)
  • [6]淀粉基层层组装微囊的构建及其对蛋白的控制释放[D]. 邹芹. 华南理工大学, 2014(01)
  • [7]醋酸酯玉米淀粉的制备、表征及性能研究[D]. 韩斐. 兰州大学, 2013(12)
  • [8]不同pH环境对醋酸酯淀粉薄膜结晶结构及降解性能的影响[J]. 李晓玺,黄晨,彭旭,陈玲,余龙,李琳. 塑料工业, 2012(10)
  • [9]淀粉基口服结肠靶向生物粘附给药系统粘附行为及药效学研究[D]. 刘佳. 华南理工大学, 2012(03)
  • [10]淀粉醋酸酯的合成及其在原花青素缓释制剂中的应用[D]. 李海龙. 华中农业大学, 2011(08)

标签:;  ;  ;  ;  

醋酸淀粉作为药物控释载体的消化率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