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试论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及其辐射功能(论文文献综述)
胡晓宇[1](2019)在《新时代背景下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认知度调查研究 ——以某医学院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医学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高度结合的学科体系,要求医务人员既要有扎实的医学理论和技能又要有较高的人文素质。近年来医患关系日益紧张,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医务人员人文素质教育认知偏差,人文关怀主动性不够是其主要原因之一。本文选取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认知度进行调查分析,旨在掌握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认知现状,为更好地开展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依据,为提升医学生人文素质水平提供参考。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在借鉴和吸收以往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人文素质的基本问题入手,选取沈阳地区某高校的医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及交流访谈,对获得的第一手资料进行分析,并梳理出影响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认知现状的多方面因素,进而提出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切实可行对策及建议。该问题研究将对丰富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认知理论,进一步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减少医患矛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主要观点在于,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认知现状总体是好的,但也一定程度暴露出部分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缺失的问题,如医学生对医疗政策及医学专业理论关注不够,寻求人文素质教育的主动性差,这些问题影响到医疗卫生事业的有序健康发展;影响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认知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且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主要是社会影响、学校教育、家庭培养以及个人修养等。因此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一项复杂繁重的工作,需要社会、高校、家庭以及医学生自身等多方面的协同努力,进而为医学人才培养、医疗实践尽绵薄之力。
陈雨宇,杨劲松[2](2019)在《以医学通识英语教育为依托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文中研究说明通过分析目前高等医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亟须解决的矛盾,提出以医学通识英语教育为依托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有效途径。在课内和课外通过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可有效把人文素质培养、医学专业与英语学习三者有机融合,实现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医学人才的目标。
林育辉,陈曦明[3](2015)在《“四有”培养法在医学生教育培养中的应用》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经济及社会的发展,群众对医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医生必须具备更高的专业素养及人文素养,才能够更好地运用日新月异的医疗技术来服务人民群众。而医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培养,是发展新型医学人才的关键点及着力点。这迫使我们必须更新教育方法,采取新的教育培养手段,以达到培养更加优秀医学人才的目标。对此,我们在医学教育实践中总结出"四有"培养法,来应对新挑战适应新形势。
罗一民[4](2015)在《将人文素质教育融入医学教育之中》文中认为实践证明:优秀的医学人才不仅需要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更需要有饱含人文情感的人文素质,否则就很难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发展及社会对医学人才的要求。因此,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的,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是我国医学教育发展的趋势。
杨金霞[5](2014)在《专科院校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探讨》文中提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是一种重要的医疗资源,融人文精神于医学教育之中是培养医学生人文精神、提高其人文素质的必要手段,是促使其成长为适应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左振[6](2014)在《高等医学院校学生医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医德是促使医务工作者更好地履行救死扶伤的职业使命,保证病患更好地恢复健康,构建和谐融洽医患关系的重要推动力。但是,就当前医务工作者的医德现状而言,整体上呈现良好局面,但也存在部分不容乐观的现象,亟待加强医务工作者的医德修养引导与教育。要全方位、深层次、广影响地提高医务工作者的医德修养,不仅需要对岗位上的医务工作者加强理论宣传和实践引导,对尚未走上工作岗位的高等医学院校学生开展医德教育,更是必不可少,这也是本论文开展研究的重要立足点。本论文具体说来,主要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本论文的导言,导言对本论文开展研究的现实背景、研究方法、研究思路、研究意义进行了阐述,为进一步的深入探讨作了说明;第二部分是相关概念的界说,对论文所涉及的医德、医德教育等核心概念进行理论上的梳理,明确本论文研究所使用的话语系统;第三部分研究高等医学院校学生医德教育的意义分析。本论文通过对为什么需要加强高等医学院校学生的医德教育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这实质上也是在研究本论文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为本论文的开展寻找合理性依据;第四部分是分析当前高等医学院校学生医德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这些问题出现的根源。本论文结合作者长期的基层实践经验,加上相关文献的深入解读,认为当前高等医学院校学生医德教育的开展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医学生医德认知不全面、医德教育的内容认可度低、医学院校医德教育实践活动少、医学院校对学生的医德评价和奖励机制缺乏、实习医院及指导老师对医德教育重视不够等几个方面。而这些问题的出现既与高等医学院校有密切关系,又与学生自身的思想观念相关联。第五部分是本论文的核心部分,结合前面存在的问题重点探讨如何采取措施加强高等医学院校学生的医德教育。
景汇泉,栗红霞,杨旸,李君,罗一民[7](2013)在《我国医学院校人文教育平台初探》文中研究说明医学源于也一直致力于人类对自身的关怀,它既是生物的,更是人文的。对医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是提高医疗质量的重要保证。本文分析了我国医学人文教育的现状,针对存在的问题,从人文大课程整合、人文教学模式转变、人文教育评价系统建设、人文师资培训等方面提出了建议,以期构建我国医学院校人文教育新平台,促进医学人文教育的发展。
张立,王敬春,陈冬梅[8](2013)在《高等医学教育中加强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几点误区》文中认为在当今医疗、医学改革与发展的背景下,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已成为现代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文章通过对高等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现状的分析,从人文取向、课程设置和评价模式等方面厘清误区,为高等医学院校实施人文素质培养提供一些有益的经验启示。
常海波,赵海艳[9](2012)在《探讨体验教育对医学人文素质培养的有效途径》文中指出医学教育改革明确要求大力加强医学生人文关怀精神和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使医学生具有关爱病人、尊重他人、尊重生命、团队合作的良好职业素养。本文作者根据多年工作经验,总结通过基础教学、校园文化、社会服务、参加实训岗位四种有效途径在医学生中开展体验教育,进而培养具有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丰富的人文素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较强的创新精神的医学人才。
李瑛[10](2011)在《医学生人文素质发展性评价体系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0年颁布的《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明确: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这给21世纪医学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21世纪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教育理念创新和医学生人文精神缺失的实际,各高等医学院校为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作了大量的工作,具体体现在各院校进一步加强了师资队伍的建设,课程模式的改革及校园文化建设等措施上,力争从医学生的认知、情感、态度等方面有对医学生的素质教育有所突破。但要正确评估这几年学校人文素质教育工作的成效,还缺乏一套完整的、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本课题的首要工作是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医学生人文素质评价指标体系,这不仅是检验素质教育工作成效的有力举措,也是对医学生情感评价的有益尝试。首先阐述本课题的选题背景和意义,同时介绍了医学生人文素质发展性评价的相关理论,随后,以医学院校管理干部和医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德尔菲法(Delphi)进行了专家意见的集中程度分析及专家可靠性分析,并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最终确立了以人文知识、人文方法、人文思想和人文精神为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27个三级指标的医学生人文素质评价指标要素。接着运用制定的医学生人文素质发展性评价体系对重庆市两所医科大学(第三军医大学、重庆医科大学)医学生进行实证研究,采用自评、他评的方式,多角度地对医学生人文素质进行评价,并对人文素质影响因素进行路径分析,查找存在的问题,然后反馈给被评价者。为了检验评价结果是否达到预期,结果是否客观、准确,本课题对本次评价进行了再评价。最后针对实证研究中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在充分考虑我国医学院校医学人文教育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从五个方面提出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对策和建议,以期对提高新时期高等医学人才培养质量产生积极的作用。发展性评价是以促进教育发展为目的,以教育评价标准为核心的教育评价方案,它重视目标变化、评价过程及结果反馈,最终促进和推动教育发展,从而实现教育目标的形成性评价。它具有以奖励、惩罚作为机制和终级目标,重视评价过程,及时反馈的优点,本课题的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评价采用发展性评价的模式。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一、构建了医学生人文素质发展性评价指标体系,并获得了各指标的权重。本课题评价指标体系不同于以往的学生评价系统,其操作价值有三:一是该体系注重多角度的、多层次地以人文知识的具备为基础,逐渐延伸到人文知识内化所体现出的思想和方法,最终对更高的情感层次人文精神这一指标对医学生进行评价,力求完整地反映医学生的全貌。二是该评价指标体系采取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层次分析法,综合了专家、管理干部和学生主体的群体决策因素,避免了各指标统一设置权重的不客观性缺陷。三是利用该指标体系和计算所得的权重,可以很方便地采用自评、他评相结合的方式对医学生人文素质进行定量测试,还可以对各种评价方式的结果进行进一步的统计分析,客观性和公平性较强。二、运用该指标体系对重庆两所医科大学的医学生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医学生的人文素质较高,总体情况较好。大三学生的人文素质总体比大一好,大学期间三年的学习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高等医学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各专业医学生人文素质评价各指标的值还是很高,说明人文素质教育是有效的,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在做专业之间比较时发现,专业的不同使各指标有所差异,应根据学生的专业情况特点进行宣传和引导。通过对医学生人文素质发展性评价指标体系的一级指标:人文知识、人文方法、人文思想和人文精神做的路径分析结果显示,该四大指标用来评价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是有价值的。三、对此次评价是否达到预期目标进行了再评价。结果显示,本次评价得到了管理干部和学生的认可,得出的结论和实证研究的结果较一致,普遍认为此次评价的促进作用是很大的,评价结果具有科学性和准确性。至此,完成最终的医学生人文素质发展性评价工作。
二、试论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及其辐射功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及其辐射功能(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背景下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认知度调查研究 ——以某医学院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综述 |
第一章 前言 |
1.1 立题依据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研究方案 |
1.2.1 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
1.2.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2.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二章 新时代与医学人文素质教育 |
2.1 新时代的内涵 |
2.2 新时代对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新要求 |
2.3 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
2.3.1 培养全面合格人才的重要手段 |
2.3.2 适应全新医学模式的迫切需要 |
2.3.3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积极途径 |
第三章 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认知度的现状 |
3.1 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认知度现状调查 |
3.1.1 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认知度问卷调查设计 |
3.1.2 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认知度现状调查 |
3.1.3 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认知度现状分析 |
3.2 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缺失带来的消极影响 |
3.2.1 不利于医学生的健康成长 |
3.2.2 降低医学生群体的整体形象 |
3.2.3 影响“健康中国2030”目标的实现 |
第四章 影响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认知现状的因素分析 |
4.1 社会影响是人文素质养成的主要环境因素 |
4.1.1 当代社会对人文主义的轻视 |
4.1.2 技术主义占统治地位 |
4.2 高校教育是医学生人文素质养成的关键因素 |
4.2.1 高校对于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有待加强 |
4.2.2 医学生人文课程体系不完善 |
4.2.3 师资力量薄弱 |
4.3 家庭教育是医学生人文素质形成的重要因素 |
4.3.1 受“重专业轻人文教育”的培养方式的影响 |
4.3.2 父母忽视子女的人文素质教育 |
4.4 自我修养是人文素质养成的决定因素 |
4.4.1 医学生人文素质意识较为淡薄 |
4.4.2 部分医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的认识不充分 |
第五章 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 |
5.1 建立良好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社会环境 |
5.1.1 改良社会风气,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
5.1.2 改变医学人文教育定位 |
5.2 发挥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主阵地作用 |
5.2.1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
5.2.2 发挥课堂的主阵地作用 |
5.3 改善家庭教育环境 |
5.3.1 父母应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
5.3.2 父母要发挥榜样作用 |
5.4 提高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
5.4.1 医学生要加强人文素养的自我教育 |
5.4.2 树立正确成才理念,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
附录 调查问卷 |
本论文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以医学通识英语教育为依托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论文提纲范文)
一、目前高等医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亟需解决的矛盾 |
(一) 人文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矛盾 |
(二) 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技能教育的矛盾 |
(三) 专业教育和英语教育的矛盾 |
二、医学通识英语教育模式对于培养医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性 |
三、以医学通识英语教育为依托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有效途径 |
(一) 课堂教学 |
1.医学篇章学习 |
2.医学话题探讨 |
3.学习成果展示 |
(二) 课外学习 |
1.收集医学文献 |
2.利用网络学习平台 |
3.组织第二课堂活动 |
(三) 教学评估 |
四、结束语 |
(3)“四有”培养法在医学生教育培养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技能素养的培养 |
2 学习创新素养的培养 |
3 医学人文素养的培养 |
4 心理素养的培养 |
(4)将人文素质教育融入医学教育之中(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将人文素质教育融入医学教育之中 |
2.1 培养健全的人格 |
2.2 学习传统文化 |
2.3 参加社会实践 |
2.4 增设人文类选修课 |
(5)专科院校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充分认识医学教育中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
2 整合人文课程, 加强医学人文学科建设 |
3 提高医学专业教师人文素养 |
4 医学专业课教学中融入人文教育 |
(6)高等医学院校学生医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选题依据与研究价值 |
(二)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
1. 国内研究的现状 |
2. 国外研究的现状 |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四) 创新之处 |
一、 相关概念界定 |
(一) 医德教育的涵义 |
1. 医德的基本内涵 |
2. 医德教育的基本内涵 |
(二) 高等医学院进行医德教育的必然性 |
1. 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要求对医学生开展医德教育 |
2. 大学这一关键阶段要求对医学生开展医德教育 |
3. 社会发展及医学进步要求对医学生开展医德教育 |
二、 高等医学院校进行医德教育的意义 |
(一) 能够更好地顺应社会主义大环境 |
(二)能够更好地回应当前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日渐增多的现实 |
(三)能够更好地促进医学院大学生适应医疗职业 |
三、 高等医学校医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一) 高等医学院校医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
1. 医学生医德认知不全面 |
2. 医德教育的内容认可度低 |
3. 医学院校医德教育实践活动少 |
4. 医学院校对学生的医德评价和奖励机制缺乏 |
5. 实习医院及指导老师对医德教育重视不够 |
(二) 问题的根源 |
1. 学校重技术教育,轻医德教育 |
2. 用人单位重专业成绩,轻医德修养 |
3. 功利主义对个人的影响 |
4. 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
四、 加强高等医学院校医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
(一) 结合学生自身情况,加强医德教育 |
1. 不断提升学生自身医德修养的积极性 |
2. 根据学生实际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医德教育 |
(二) 加强医德教育课程建设与完善 |
1. 改进医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手段 |
2. 重视人文课程建设,不断完善医德教育内容体系 |
(三) 加强医德教育师资建设,充分发挥榜样作用 |
1. 加强医德教育专职师资队伍建设 |
2. 加强医德教育兼职师资队伍建设 |
(四) 不断优化高等院校医德教育的校园环境 |
1. 进一步完善学校的医德教育体制 |
2. 充分利用校园文化对学生进行医德医风教育 |
3. 开展丰富多样的学生医德教育的活动 |
4. 构建完整的学生医德评价机制 |
5. 医院与实习院校紧密结合,共同提高学生医德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8)高等医学教育中加强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几点误区(论文提纲范文)
一 在认识取向上, 对人文素质培养的认识不完整, 缺乏人文精神的教育理念 |
二 没有构建全方位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在课程设置上, 片面追求显性课程, 忽视了隐性课程 |
三 在评价模式上:理念陈旧, 评价标准单一, 评价方法绝对化, 流于形式 |
(9)探讨体验教育对医学人文素质培养的有效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通过基础教学体验, 牢固医学生人文素养基础 |
1.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 |
2. 开设人文社会医学课程作为选修课或考查课, 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
二、通过校园文化体验, 增强医学生传统文化精神 |
三、通过社会服务体验, 加深医学生责任意识 |
四、通过实训岗位体验, 检验医学生人文素养成果 |
(10)医学生人文素质发展性评价体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一) 选题的背景 |
1. 是医学教育模式改革的迫切要求 |
2. 是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发展的现实选择 |
3. 是培养全面医学人才的关键 |
4. 是提高医学生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 |
(二) 选题的意义 |
1. 为教育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
2. 为院校教学质量改革提供借鉴 |
3. 激励学生自我完善 |
二、国内外教育评价研究现状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1. 大学生素质评价 |
2. 教师发展性评价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1. 教师评价 |
2. 学生评价 |
3. 教学质量与办学效益评价 |
4. 评价理论与方法 |
5. 发展性评价 |
(三) 对现有研究的总结 |
三、论文研究思路与基本方法 |
(一) 论文研究的主要思路 |
(二) 论文研究的基本方法 |
1. 文献调研法 |
2. 访谈法 |
3. 问卷调查法 |
4. 德尔菲法 |
5. 层次分析法 |
6. 路径分析法 |
(三) 论文研究的内容与基本框架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医学生人文素质发展性评价的基本理论探析 |
一、医学生人文素质相关理论 |
(一) 人文素质的概念界定及相关概念辨析 |
1. 人文和人文精神 |
2. 人文素质和综合素质 |
(二) 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定义、特点与教育目标 |
1. 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定义 |
2. 医学生人文素质的特点 |
3. 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标准与目标 |
二、发展性评价相关理论 |
(一) 发展性评价的定义 |
1. 中外教育评价模式的分析比较 |
2. 发展性评价理论的提出 |
3. 发展性评价的定义 |
(二) 发展性评价的特点 |
(三) 医学生人文素质发展性评价的理论探析 |
1. 系统理论 |
2. 认知理论 |
3.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医学生人文素质发展性评价标准的拟定与设立 |
一、设计评价标准应遵循的原则 |
(一) 导向性原则 |
(二) 科学可行性原则 |
(三) 全面性原则 |
(四) 激励性原则 |
二、设计评价标准应处理好的几对关系 |
(一) 客观评价和主观评价的关系 |
(二) 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的关系 |
(三) 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的关系 |
(四) 精确评价与模糊评价的关系 |
三、医学生人文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
(一) 医学生人文素质评价指标体系要素设计及主要观测点的思考 |
1. 人文知识 |
2. 人文思想 |
3. 人文方法 |
4. 人文精神 |
(二) 医学生人文素质评价指标建立的调查研究 |
1. 指标初步构建前的访谈结果分析 |
2. 医学生人文素质评价指标建立的开放式问卷调查及论证 |
3. 医学生人文素质评价指标的专家调查及论证 |
4. 医学生人文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 |
四、医学生人文素质评价指标权重分析 |
(一) 群组AHP 方法的选取 |
1. 问题的提出 |
2. 指标权重计算 |
3. 结果比较 |
4. 问题解决 |
5. 结论 |
(二) 医学生人文素质评价指标权重计算 |
1. 层次结构模型建立 |
2. 数据获取 |
3. 层次单权重计算 |
4. 层次总权重计算 |
5. 专家、管理干部和学生的权重以及最终总权重系数计算 |
(三) 量表的有效性分析 |
1. 信度检验 |
2. 效度检验 |
3. 结论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医学生人文素质发展性评价的实践研究 |
一、原始数据来源及说明 |
二、医学生人文素质发展性评价结果分析 |
(一) 资料与方法 |
1. 对象与材料 |
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二) 问卷评价结果分析 |
1. 学生自评结果分析 |
2. 教师(管理干部)他评结果分析 |
3. 学生自评与教师他评的相关性分析 |
4. 多重视角评价研究 |
(三) 医学生人文素质影响因素的路径分析 |
1. 路径分析的基本原理 |
2. 路径分析的计算过程 |
3. 医学生人文素质影响因素的路径分析 |
4. 路径分析的结果分析 |
三、医学生人文素质发展性评价实践研究应当注意的问题 |
(一) 评价者方面 |
1. 制定合理的评价方案 |
2. 多角度地实施评价 |
3. 评价者心理调控 |
(二) 被评价者方面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医学生人文素质发展性评价的再评价 |
一、医学生人文素质发展性评价再评价的涵义 |
(一) 再评价的定义 |
(二) 再评价的必要性 |
1. 再评价是完善评价活动的需要 |
2. 再评价是评价对象复杂性和特殊性的要求 |
3. 再评价是提高评价结果信度和效度的需要 |
(三) 再评价的内容 |
二、医学生人文素质发展性评价的再评价实践研究 |
(一) 评价结论的反馈 |
1. 评价结论反馈的原则 |
2. 评价结论反馈的形式和方法 |
(二) 调查分析 |
1. 数据调查 |
2. 结果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对策和建议 |
一、关于教学理念 |
(一) 更新观念,科学与人文素质协调发展 |
1. 加强领导,进一步建立建全组织机构 |
2. 树立科学与人文并重的观念 |
3. 培养具有人文精神的科技人才 |
(二) 重视实习阶段的人文素质教育 |
1. 重视见习、实习阶段的人文素质教育 |
2. 注重全程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 |
二、关于教学内容与方法 |
(一) 完善教学内容 |
1. 加强课程建设,合理安排学时 |
2. 重视开设医患关系课程 |
3. 加快医学人文教材建设 |
4. 人文课程和科学课程的交融 |
(二) 创新教学方法 |
1. 推进教学改革,拓展有效的教学模式 |
2. 丰富教学形式,促进人文知识的内化 |
3. 深化教学改革,强化社会实践环节 |
三、关于师资力量 |
(一) 拓宽教师来源渠道,加强师资力量建设 |
(二) 加强学术交流,提高教师综合能力 |
四、关于教学评价 |
(一) 改革考试制度,采用多种评价方法 |
(二) 跟踪考核,建立长效机制 |
(三) 重点考核学生人文素质的内化程度 |
五、教学氛围 |
(一) 以校训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平台 |
(二) 营造有利于人文素质培养的良好环境 |
(三) 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健全校园网制度 |
(四) 丰富活动形式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全文总结 |
一、医学生人文素质评价的结论 |
(一) 学生自评结果 |
(二) 教师(管理干部)他评结果 |
(三) 学生自评与教师他评的相关性分析 |
(四) 多重视角评价研究 |
(五) 医学生人文素质影响因素的路径分析 |
二、本文的特色、创新之处与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
(一) 本文的特色及创新之处 |
(二) 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医学生人文素质评价的现状调查 |
附录二 医学生人文素质评价的现状调查 |
附录三 医学生人文素质评价的现状调查 |
附录四 医学生人文素质评价的现状调查 |
附录五 医学生人文素质评价现状访谈结果汇总 |
附录六 医学生人文素质评价开放式问卷 |
附录七 构建医学生人文素质发展性评价指标体系专家咨询表(一) |
附录八 构建医学生人文素质发展性评价指标体系专家咨询表(二) |
附录九 构建医学生人文素质发展性评价指标体系咨询表 |
附录十 医学生人文素质发展性评价调查问卷 |
文献综述一 论医学人文主义教育:一个历史的考察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二 中外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比较 |
参考文献 |
发表文章情况 |
四、试论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及其辐射功能(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背景下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认知度调查研究 ——以某医学院校为例[D]. 胡晓宇. 中国医科大学, 2019(04)
- [2]以医学通识英语教育为依托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J]. 陈雨宇,杨劲松.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9(06)
- [3]“四有”培养法在医学生教育培养中的应用[J]. 林育辉,陈曦明. 中国卫生产业, 2015(12)
- [4]将人文素质教育融入医学教育之中[J]. 罗一民. 党史博采(理论), 2015(03)
- [5]专科院校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探讨[J]. 杨金霞. 卫生职业教育, 2014(11)
- [6]高等医学院校学生医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左振. 曲阜师范大学, 2014(02)
- [7]我国医学院校人文教育平台初探[J]. 景汇泉,栗红霞,杨旸,李君,罗一民. 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2013(04)
- [8]高等医学教育中加强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几点误区[J]. 张立,王敬春,陈冬梅. 学园, 2013(17)
- [9]探讨体验教育对医学人文素质培养的有效途径[J]. 常海波,赵海艳. 教育教学论坛, 2012(26)
- [10]医学生人文素质发展性评价体系的研究[D]. 李瑛. 第三军医大学, 2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