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F78-300mA X线机旋转阳极启动保护电路引发的特殊故障(论文文献综述)
付春洋[1](2016)在《CT系统X射线管用高压发生器的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CT,即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是一项由X光机发展而来高新技术,其获得的图像比X光机更清晰明了,有利于更好的诊断疾病。目前,CT检查已被广泛应用于大量的疾病诊断治疗和健康检查实践中,在各省级、县级,甚至是社区医院都能看到CT的身影。随着中国基础医疗设施不断完善,未来对CT的需求量会越来越大。高压发生器作为CT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CT影像系统中电源供给的“心脏”。高压发生器为X射线管提供高压电源及外部控制系统到X射线管的驱动,其输出功率、响应速度、稳定性以及控制精度等性能直接影响了CT影像系统的各项性能,进而影响了CT系统输出图像的质量。图像质量的高低又直接影响了医师对患者病情的诊断和治疗。另外,从成本角度分析,高压发生器也占据了CT系统的相当大的一部分费用,如果能使高压发生器国产化、低成本化,能够大幅度提高国产CT的国际竞争力。本课题通过分析CT系统高压发生器的拓扑结构、控制方法及各个驱动电路的设计原理,阐述了一套完整的高压发生器的设计理论。描述了高压发生器的组成及各子系统的功能定义;整理了系统控制部分的设计需求,给出了电路设计方法和程序流程图;重点分析了高压发生器内应用到的三种功率变化电路:全桥整流、半桥整流和倍压整流,分析了它们的拓扑结构,给出了它们的原理分析、电路设计和调试方法;对如旋转阳极、母线控制等子功能部分也给出了设计方法。各个子功能模块按照系统框图连接在一起,以系统控制板为核心,构成了一个参数可设置、具有自动反馈矫正及自动输出调整的大功率X射线管供电系统。在现有的高压发生器理论基础和技术基础上,引入最新的电子集成电路技术和软件算法控制技术,来提高高压发生器的各项性能。高压发生器性能的提升,可以使X射线管发出足够高且精准稳定的射线量,为CT的后期软件图像处理及医师诊断打好坚实的硬件基础。新技术的引入简化了高压发生器的拓扑、减少了元器件用量,降低了高压发生器的生产工艺要求,降低了CT整机的成本,为CT设备的普及做出贡献,也为国家医疗卫生事业添加一份力量。
刘赏[2](2014)在《基于FPGA的X光机智能控制系统》文中指出伴随着X射线的发现及应用,X光机亦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国内产品与国际先进水平比较,仍存在相当的差距。国内提供的X光机系统,硬件控制器大多功能单一,处理速度慢,外围器件多而繁琐,设计不够人性化,性能不够稳定。本文针对上述现状,对原有X光机系统进行研究,对控制器部分进行改进,提出了基于SOPC的系统解决方案,以嵌入式FPGA为主控芯片,配合原有电路或在电路变动很小的情况下,完成系统控制。本文根据系统需求对高压发生器硬件电路进行了分析研究,通过以嵌入式FPGA为核心的控制系统完成对管电压和管电流的PID闭环控制及输出设定,使其输出高质量的X射线,并通过RS-485总线与上位机进行通信,以此实现整个系统的全数字化控制。本文详细介绍了FPGA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硬件设计包括FPGA外围电路的设计和逻辑控制设计;软件设计包括M3硬核程序设计和上位机软件设计,最后进行了控制电路调试和系统测试。由于多任务的需求,在硬核程序实现中,设计了一种简单的实时多任务操作的程序结构。测试结果表明,本系统实现了预期的各种功能并达到技术指标的要求,满足操作人员和使用者的需求。控制系统采用了SOPC的设计方案,具有较强的扩展性和很好的应用前景。
裴作升,陈涛[3](2014)在《F78-ⅢA型X线机特殊故障检修1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0引言F78-ⅢA型300 mA X线机是由万东医疗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双床双管X线机,在大中专医学影像设备的教材中,都涉及到该设备的结构工作原理。现将该设备特殊故障检修过程介绍如下,供参考。1故障现象开机后,使用Ⅱ台大、小焦点进行普通摄影,均无X线产生。2故障分析根据原理分析,产生X线的电路必须具备2个条件:(1)管电压必须加在X线管两端;(2)X线管灯丝加热增温必须正常。因此,高压是否加在X线管两端,考虑的电路有:控制电路、旋转阳极启动及保
孙大光[4](2013)在《基于C8051F040车载X射线机架模块化的设计》文中指出当前随着医疗器械水平的不断发展,数字化X射线摄影成像技术的日臻成熟,数字化的影像设备不仅已为各大医院所使用,现也延伸到空间相对狭小的车辆上。此类产品具有灵活便捷的特点,较传统的胶片形式有了长足的进步,因此系统的自动化程度决定了该产品性能的多元化。目前市场现有车载X射线系统品种比较单一,控制方式较为繁复。现提出基于C8051F040这款加强型芯片对车载X射线系统进行模块化设计,通过模块叠加,扩大控制功能,达到多种配置,可进行不同体位的摄影和透视,通过精确跟踪技术减少摄片医师的实际操作步骤,提高诊断的效率。本文通过实际项目研究,以车辆方舱为平台,阐明控制系统中主要的特点和相应的参数指标,详细描述车载X射线系统的控制原理和控制电路分析,包括软件实现完成的部分流程等作了详细的阐述。
于亦刚[5](2012)在《数字胃肠机运动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医用X线系统是当前医院使用最广泛的用于摄影和透视的医疗设备。为了更好的诊断患者,此种设备一般具有复杂的运动系统。由于所有运动都是针对病人进行的,因此对运动控制系统的安全性要求较高。嵌入式系统是将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半导体技术和电子技术和各个行业的具体应用相结合后的产物,它具有灵活性高、体积小、价位低与可靠性高的特点。本论文通过分析数字胃肠机运动控制系统的特点,并结合当前我国大部医院对设备成本敏感的实际国情,提出了一种采用嵌入式系统为核心控制系统,以嵌入式操作系统作为软件设计平台的可靠性高,成本低的运动系统控制方案。最终构建一个以运动控制板为中心,以RS422, RS485作为通讯方式,依靠伺服、变频为电机驱动器的数字胃肠机的运动控制系统。该系统实现了数字胃肠机的所有运动需求,采用嵌入式操作系统既提高了可靠性,也降低了产品的成本。本文的主要完成的工作:分析数字胃肠机的运动特点与要求,确立采用C8051作为主控制器,采用μC/OS-Ⅱ作为嵌入式操作系统的运动控制方案。在硬件设计方面,根据铁电存储的特点,实现了断电存储功能;在电机控制方面,结合PID电机控制算法,实现了运动部件的S型加减速启动与停止,使患者感觉更加舒适;在软件设计方面,结合μC/OS-Ⅱ的特点,实现了多人协作开发,使得开发周期减少了近40%,同时由嵌入式系统的使用,实现了系统的运动监控功能,使得在以后图像后处理中能方便的得到各个部件的运动状态,为以后的运动降噪方面算法,提供了便利。本文设计的运动控制系统已经在国内某大型医疗设备生产商生产的数字胃肠机上得以实现,成本较以前的系统节约近50%。此产品销售近200台,客户反映良好,系统的可靠性也得到了验证。
罗维涛[6](2011)在《医用X线高压发生器系统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CT机,X线机和CV机,使用高压发生器系统控制X射线球管。高压发生器系统工作于连续运行间歇加载模式,基于开关电源原理和谐振原理设计,其电压和电流输出范围分别为40-150kV和0.5~1250mA。在大负载变化范围内,良好的高压发生器系统瞬态和静态性能不易得到。高压发生器系统由直流电源、灯丝电源、阳极电源等组成,本文围绕这三个电源及其负载X射线球管展开了深入的理论分析和研究。目的是掌握高压发生器系统设计方法,提高所设计的高压发生器系统的性能。谐振型变换器的非线性特性使其控制律的设计与实现困难。为此基于MATLAB开发了PFM大功率高压发生器系统仿真软件包,建立了系统数学模型。对串-并联谐振拓扑结构的变换器提出了参数设计技术并设计了控制器。仿真及实验结果表明方法可行,可使工程师快速进行器件选型和应力分析,能对变换器控制律的设计及验证发挥较好的作用,仿真模型适当变化也能用于其它谐振类型变换器。球管是价格昂贵、寿命较短的消耗件,内部使用电机驱动阳极靶面旋转,避免靶面过热损坏。密封在球管内的电机无速度传感器,无法得到真实转速。本文根据电机原理,采用基-2快速傅立叶变换按时间抽取算法,对电机定子电流进行时域-频域转换,利用转换结果进行功率谱分析来估计靶面的转速,避免因为靶面转速异常而带来危害。仿真及实验结果表明方法很好,目前已经在X线产品中使用。球管灯丝具有非线性,其控制器在大功率输出范围内根据设定值用查表法对其控制。使用此方法,球管输出的管电流超调量及稳态误差都较大,控制系统抗扰动能力弱,灯丝使用寿命会被降低。因而提出改进的新方法,利用打火抑制模块对打火进行限制,利用神经网络PID理论改善控制系统的精度,通过在线调整算法来提高控制性能。仿真结果表明新方法提高了管电流输出精度。适用于类似的非线性系统。提出了一系列措施,来降低使用电容移相控制方法时球管内特殊电机的工作噪声。特殊电机在额定频率为180Hz时,噪声可由65dB降至改进后的55.7dB。对使用三相逆变器驱动特殊电机的方法进行了研究。对于球管CTR2150内的特殊感应电机,基于DSP-320LF2407A实现了方法,实验结果表明方法有效。为提高整流单元输出的直流电压的稳定性,降低开关管被击穿的风险,基于降压理论提出了使用多路交错并联BUCK电路进行DC-DC变换以降低直流电压及其纹波的方法,进行了理论分析和系统实验。结果表明开关管被击穿的风险大为降低,母线直流电压纹波得到了改善。根据以上内容构建了高压发生器系统样机。使用样机与球管、控制台、床体及影像系统进行了联调,完成了系统试验。包括高压发生器系统控制参数的确定,实验数据分析,负载变化工况运行过程的验证与分析。结果表明样机具有良好的电源输出特性和控制性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工程应用价值。
赵晓余,何晶辉[7](2009)在《GE-500mA X线机不曝光特殊故障维修3例》文中提出1故障一1.1故障现象当按下手闸后,球管旋转阳极未启动,随即F3、F52个熔断器被烧断,且机器不能曝光。1.2故障分析该机在较短时间内出现类似故障3次,由机器摄影控制线路分析,正常工作
周洪练[8](2009)在《R-500B型X线机自动调压电路的研究及改进》文中认为尽管现在已经出现了数字X线机,但普通X线机在医学诊断中仍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总体上性能优异的R-500B型X线机在国内使用量较大,在使用该型X线机的过程中,经常出现因自动调压电路失效或误动作引起的电源故障,该故障是影响X线机正常运转的关键问题之一。对自动调压电路的进行研究,找出引起该电路失效或误动作的原因和电路本身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进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本文介绍了X线机的相关知识及R-500B型X线机的工作条件、性能指标等,分析了R-500B型X线机的主要工作电路,尤其对自动调压电路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找出了引起该电路失效及误动作的原因和电路本身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方案。针对改进方案,分别从开发设计和用户维护角度提出了实施方案。本文仅对用户维护角度的实施方案进行研究:首先提出实施方案的理论依据,然后用EWB9仿真软件验证实施方案的可行性。并且由仿真结果得出该实施方案可行的结论。实施方案的可操作性很强,只要维修人员将自动调压电路按实施方案加以改进,经调试正常后即可应用。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放射科维修人员已将此实施方案用于实践,运行效果良好,机器发生故障的几率明显下降。
邹明哲[9](2007)在《多功能诊断X射线机系统研制》文中研究表明从伦琴氏发现X线起到目前为止,仅在一百多年的时间中,诊断用X光机经历了离子X线管,电子X线管,旋转阳极X线管,影像增强器和电视乃至电子计算机等五个改革发展阶段。在医学影像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X线设备仍以它独特的优势,被广泛应用于放射诊断中。而本企业早期开发的老系统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本课题研究的多功能诊断X射线机系统主要是针对以前的老X射线机系统进行升级换代,并在几个方面进行改进。跟老系统相比增加了机械系统的功能设计,如主倾斜旋转部分旋转范围增大,重点要解决老系统床身不能在+90到-90°之间大范围旋转问题;增加老系统没有的床面的纵向运动;新系统的X线管和床面间的距离也是可以调整的,能达到150cm;X线管的投照方向可以向病人足侧及头侧各倾斜40°,这些更有利于病灶的观察。增加了立柱与影像运动组合功能。同时在新系统中增强子机械系统的稳定性、安全性和可靠性设计。采用新控制系统和床体运动功能相配合,充分的为影像系统服务;控制系统采用了PLC代替原系统的完全模拟信号控制;在影像系统的改进方面主要是采用微焦点大功率的调线无风球管,有效地提高了影像的清晰度;运用新型影像增强器,显着地提高了影像的对比度和分辨度;本课题X线机的特点是:通过机械和电气的设计来完成实现其更多的功能,来为整个X线机的图像系统和诊断功能服务。论文主要内容包括系统的工作原理、机械部分、电气控制、影像链等,具体如下:(1)介绍各种大型医疗影像设备的发展、功能及适用范围。(2)介绍X线机的发展历程和现状,以及X线机的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及方向。(3)阐述X线机的成像原理和具体临床应用。(4)本课题研究的多功能X线机的功能和系统设计。(5)本课题研究的多功能X线机的机械部分、床体的运动控制原理及实现。(6)本课题研究的多功能X线机的成像链部分设计。
杨海忠[10](2003)在《F78—ⅡA型X线机特殊故障一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F78-300mA X线机旋转阳极启动保护电路引发的特殊故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F78-300mA X线机旋转阳极启动保护电路引发的特殊故障(论文提纲范文)
(1)CT系统X射线管用高压发生器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CT技术简介 |
1.1.1 CT的设备组成 |
1.1.2 CT的工作原理 |
1.1.3 历代CT机特点描述 |
1.2 X射线管工作原理及特征曲线 |
1.2.1 X射线管工作原理 |
1.2.2 X射线管的特征曲线 |
1.3 高压发生器的研究意义 |
1.3.1 高压发生器在CT系统中的工作流程 |
1.3.2 高压发生器技术的国内外现状 |
1.3.3 高压发生器的研究意义 |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第2章 高压发生器系统组成与硬件设计 |
2.1 高压发生器的系统框图 |
2.2 高压发生器系统中的接口电路设计 |
2.2.1 数字IO接口设计 |
2.2.2 模拟IO接口设计 |
2.2.3 串口接口设计 |
2.3 高压产生及反馈模块的设计 |
2.3.1 逆变信号发生器设计 |
2.3.2 直流母线生成单元设计 |
2.3.3 全桥整流电路 |
2.3.4 主功率变压器参数定义 |
2.3.5 倍压整流电路 |
2.3.6 k V和m A反馈电路 |
2.4 灯丝驱动硬件部分 |
2.4.1 半桥整流电路 |
2.4.2 UC3525芯片工作原理 |
2.4.3 灯丝驱动的电流反馈 |
2.4.4 灯丝驱动中变压器的设计 |
2.5 旋转阳极部分的电路设计 |
2.5.1 旋转阳极的电机理论研究 |
2.5.2 旋转阳极电机的自启动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高压发生器控制系统软件的设计 |
3.1 高压发生器控制系统的需求分析 |
3.1.1 系统外部的需求 |
3.1.2 系统内部的需求 |
3.2 高压发生器控制系统功能框图 |
3.3 各个程序模块的设计 |
3.3.1 中央控制系统顶层模块的设计 |
3.3.2 母线控制模块设计 |
3.3.3 中央控制系统中其他模块的设计 |
3.3.4 旋转阳极子系统程序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高压发生器控制系统的实现与验证 |
4.1 高压发生器控制系统实现环境 |
4.1.1 高压发生器控制系统的硬件平台 |
4.1.2 软件开发环境 |
4.2 高压发生器控制系统的程序实现 |
4.2.1 中央控制系统程序的实现 |
4.2.2 旋转阳极子系统程序实现 |
4.3 原型机的搭建与系统的性能测试 |
4.3.1 高压发生器原型机的搭建 |
4.3.2 高压发生器控制系统的测试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基于FPGA的X光机智能控制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1.1 X 射线特性 |
1.1.2 X 射线产生原理 |
1.1.3 研究现况及研究意义 |
1.2 主要工作及章节安排 |
1.2.1 本文主要工作 |
1.2.2 本文的章节安排 |
1.3 本章小结 |
2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1 系统整体设计 |
2.1.1 需求分析及指标 |
2.1.2 系统方案 |
2.2 控制方案的选择 |
2.2.1 控制器的选择 |
2.2.2 通信方式的选择 |
2.3 主电路分析介绍 |
2.3.1 电源管理电路 |
2.3.2 高压控制部分 |
2.3.3 灯丝加热电路 |
2.3.4 高压油箱及其他 |
2.4 本章小结 |
3 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3.1 SmartFusion 系列 |
3.1.1 SOPC 系统 |
3.1.2 芯片特性 |
3.2 硬件设计 |
3.2.1 硬件结构 |
3.2.2 硬件电路设计 |
3.3 FPGA 逻辑控制设计 |
3.3.1 Libero IDE 设计流程 |
3.3.2 FPGA 逻辑结构 |
3.3.3 FPGA 逻辑模块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4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4.1 相关的控制算法 |
4.1.1 PID 控制算法 |
4.1.2 数字滤波 |
4.2 控制系统软件流程 |
4.2.1 总体软件流程 |
4.2.2 管电压的闭环控制 |
4.2.3 管电流的双闭环控制 |
4.3 实时多任务的程序结构 |
4.4 RS-485 通信协议 |
4.4.1 协议格式 |
4.4.2 循环冗余(CRC)校验 |
4.5 上位机软件设计 |
4.5.1 VS2010 环境 |
4.5.2 基于 WIN32 API 的串口编程 |
4.6 本章小结 |
5 X 光机控制器系统调试与测试 |
5.1 主电路调试 |
5.1.1 IPM 驱动板模块调试与测试 |
5.1.2 灯丝加热模块调试与测试 |
5.2 控制系统的测试 |
5.2.1 接口信号的调试与测试 |
5.2.2 上位机与主控板的调试与测试 |
5.3 系统联调及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6 全文总结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
附录二 |
(3)F78-ⅢA型X线机特殊故障检修1例(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
1故障现象 |
2故障分析 |
3故障检修 |
(4)基于C8051F040车载X射线机架模块化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言 |
1.1 引言 |
1.2 课题背景 |
1.3 国内外X射线机产品的现状及分析 |
第2章 模块化车载X射线机架设计的总体方案 |
2.1 X射线成像理论基础 |
2.2 车载机架模块化设计的理念 |
2.3 医用X射线机的组成 |
2.3.1 车载X射线机的模块化组成 |
2.3.2 军用系列产品与民用系列产品的优势以及设计难度 |
2.3.3 车载X射线机的模块化在医用X射线机上的拓展 |
第3章 C8051F040控制芯片及机架系统总线 |
3.1 单片机C8051F040的介绍 |
3.2 C8051F040的特点以及与普通51芯片的优势 |
3.2.1 C8051F040的特点 |
3.2.2 C8051F040与传统的8051芯片相比具有的优势 |
3.3 C8051F040内核中CAN控制器 |
3.4 CAN协议 |
3.4.1 基本工作原理 |
3.4.2 什么是CAN |
3.5 CAN的高层协议 |
3.6 CAN总线与其他通讯方式的优点 |
3.7 CAN的性能特点分析 |
第4章 车载X射线机架控制单元硬件设计 |
4.1 系统框架 |
4.2 电源控制板 |
4.3 电机驱动模块板 |
4.4 C8051F040MCU控制板 |
4.4.1 电压比较模块 |
4.4.2 按键与限位输入模块 |
4.4.3 信号驱动模块 |
4.4.4 电源输入模块 |
4.4.5 看门狗以及存储电路 |
4.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软件设计和实现 |
5.1 模数转换模块的软件实现 |
5.2 按键与限位模块的软件实现 |
5.3 驱动模块的软件实现 |
5.4 总进程模块的软件实现 |
5.5 总结 |
第6章 结论 |
6.1 总结 |
6.2 项目实现情况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数字胃肠机运动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2章 相关技术 |
2.1 数字胃肠机简介 |
2.2 数字胃肠机的基本原理与结构 |
2.2.1 电气控制系统部分 |
2.2.2 机械部分 |
2.2.3 影像链部分 |
2.3 数字胃肠机运动控制系统简介 |
2.3.1 运动控制系统组成部分 |
2.3.2 各个运动之间的约束关系 |
2.4 μC/OS-Ⅱ操作系统介绍 |
2.4.1 内核工作原理 |
第3章 运动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 |
3.1 需求分析 |
3.1.1 SID垂直运动 |
3.1.2 床体旋转 |
3.1.3 立柱横向运动 |
3.1.4 滑架运动 |
3.1.5 床体横向运动 |
3.1.6 床纵向运动 |
3.1.7 压迫器运动 |
3.1.8 安全需求 |
3.1.9 服务需求 |
3.2 器件选型与电路板设计 |
3.2.1 变频器选择 |
3.2.2 伺服电机与伺服驱动器选择 |
3.2.3 电机电力控制板设计 |
3.2.4 运动控制板设计 |
3.2.5 EMC设计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控制软件设计 |
4.1 嵌入式操作系统的选择 |
4.2 μC/OS-Ⅱ硬件/软件体系结构 |
4.3 软件概要设计 |
4.3.1 软件分层 |
4.4 软件总体构成 |
4.5 详细设计及软件功能实现 |
4.5.1 驱动层设计 |
4.5.2 控制模块设计 |
4.5.3 计算机通讯模块 |
4.5.4 电机控制模块 |
4.5.5 输入扫描模块 |
4.5.6 服务功能的实现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测试 |
5.1 测试资源描述 |
5.2 测试部件组成 |
5.3 功能测试 |
5.4 EMC测试 |
5.4.1 传导发射骚扰测试 |
5.4.2 辐射发射骚扰测试 |
5.4.3 结论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第7章 参考文献 |
第8章 致谢 |
(6)医用X线高压发生器系统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国内外X线设备技术的研究现状 |
1.2 高压发生器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几个关键问题 |
1.3 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1.5 论文的贡献 |
第2章 X线机的工作原理及系统组成 |
2.1 X线的特性及产生原理 |
2.2 X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
2.3 X线机的组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高压发生器系统建模与仿真 |
3.1 引言 |
3.2 高压发生器系统构成 |
3.3 高压发生器系统工作原理 |
3.4 高压发生器系统控制策略 |
3.4.1 LCC串-并联谐振变换器暂态分析 |
3.4.2 调功方式的选取 |
3.5 高压发生器系统主回路数学模型 |
3.6 基于MATLAB的高压发生器系统模型的建立 |
3.6.1 谐振元件参数快速设计 |
3.6.2 谐振元件参数测量 |
3.6.3 系统模型的建立 |
3.7 仿真及实验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神经网络PID灯丝温度控制系统 |
4.1 引言 |
4.2 打火抑制的硬件方法 |
4.3 灯丝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 |
4.3.1 高压发生器训管 |
4.3.2 训管数据处理及保存步骤 |
4.4 灯丝PID控制的仿真及实验结果 |
4.5 灯丝神经网络控制的仿真及实验结果 |
4.5.1 神经网络仿真模型的建立 |
4.5.2 仿真结果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X射线球管阳极靶运行状态的估计 |
5.1 引言 |
5.2 球管电机及其启动器工作原理 |
5.3 旋转阳极靶面频率谱估计的理论依据 |
5.4 算法的具体实现 |
5.5 算法的仿真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DC-DC交错并联Buck电路 |
6.1 引言 |
6.2 Buck电路工作原理 |
6.2.1 主要概念与关系式 |
6.2.2 计算与仿真 |
6.3 四路交错并联降压斩波电路 |
6.4 开关器件的RCD缓冲电路 |
6.4.1 充放电型缓冲电路 |
6.4.2 放电阻止型缓冲电路 |
6.5 PWM输出电路、驱动和控制电路的设计方案 |
6.5.1 PWM输出电路 |
6.5.2 IGBT驱动电路的设计 |
6.5.3 控制电路设计 |
6.5.4 实验方案及测试数据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降低球管旋转阳极靶工作噪声的方法 |
7.1 引言 |
7.2 球管旋转阳极启动器的结构及其控制方法 |
7.2.1 旋转阳极启动器的结构 |
7.2.2 旋转阳极启动器的控制方法 |
7.3 噪声分析与改进实验 |
7.3.1 关于旋转阳极启动器的工作频率 |
7.3.2 关于旋转阳极启动器的载波比 |
7.3.3 关于相移启动电容 |
7.3.4 关于旋转阳极的启动与制动 |
7.3.5 改进的三相控制方案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系统实验与分析 |
8.1 测试简介 |
8.2 高压发生器系统性能测试 |
8.2.1 加载因数表 |
8.2.2 曝光模式测试 |
8.2.3 kV,mA,ms准确性和重复性测试 |
8.2.4 透视模式测试 |
8.2.5 AEC测试 |
8.3 EMI测试 |
8.4 高压测试 |
8.5 打火测试 |
8.6 本章小结 |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着和科研、获奖情况 |
作者简介 |
(7)GE-500mA X线机不曝光特殊故障维修3例(论文提纲范文)
1 故障一 |
1.1 故障现象 |
1.2 故障分析 |
1.3 排除方法 |
1.4 小结 |
2 故障二 |
2.1 故障现象 |
2.2 故障分析 |
2.3 故障排除 |
2.4 小结 |
3 故障三 |
3.1 故障现象 |
3.2 故障分析 |
3.3 故障排除 |
(8)R-500B型X线机自动调压电路的研究及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的意义 |
1.3 研究的主要问题 |
1.4 采用的技术路线 |
1.5 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二章 X线机相关知识的介绍 |
2.1 X射线物理 |
2.1.1 X射线的产生 |
2.1.2 X射线的基本特性 |
2.1.3 X射线强度 |
2.1.4 物质对X射线的衰减规律 |
2.1.5 X射线在人体内的衰减规律 |
2.2 普通X线机 |
2.2.1 分类 |
2.2.2 基本结构 |
2.2.3 外观图 |
2.2.4 X光片 |
2.2.5 成像系统及工作原理 |
2.3 评价X射线摄影图像质量的参数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R-500B型X线机使用条件、性能参数等的介绍 |
3.1 使用条件 |
3.2 构成 |
3.3 性能指标 |
3.4 控制面板的功能及使用说明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R-500B型X线机工作电路的分析 |
4.1 显示板(板号:RS01) |
4.2 电脑板(板号:RS02) |
4.2.1 中央处理器在系统中的功能 |
4.2.2(CPU)8031单片机的介绍 |
4.2.3 ADC0809模数转换器的介绍 |
4.3 信号板(板号:RS03) |
4.4 接口板(板号:RS04)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R-500B型X线机自动调压电路的分析 |
5.1 自动调压电路的工作原理 |
5.2 自动调压电路重要子电路的介绍 |
5.2.1 整流滤波电路 |
5.2.2 反相器 |
5.2.3 电压比较器 |
5.2.4 基准电压电路 |
5.2.5 伺服电路及电机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EWB9软件的简介 |
6.1 Multisim9软件的特点 |
6.2 Multisim9基本操作方法 |
6.2.1 创建电路 |
6.2.2 子电路 |
6.3 电子电路的仿真方法和步骤 |
6.3.1 使用虚拟仪器直接测量电路 |
6.3.2 使用分析方法分析电路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R-500B型X线机自动调压电路的仿真分析及改进 |
7.1 自动调压电路中重要参数的确定 |
7.2 自动调压电路的仿真分析 |
7.3 自动调压电路出现故障的原因 |
7.4 三极管损坏对自动调压电路功能的影响 |
7.5 自动调压电路存在的问题 |
7.5.1 问题一 |
7.5.2 问题二 |
7.6 自动调压电路改进方案 |
7.6.1 增加系统工作电压显示电路 |
7.6.2 增加系统保护电路 |
7.7 自动调压电路改进方案的实施 |
7.7.1 实施方案的提出 |
7.7.2 实施方案的研究 |
7.8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
8.1 结论 |
8.2 不足之处及将来的工作 |
致谢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 |
(9)多功能诊断X射线机系统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医学成像技术发展历程 |
1.3 现代医学影像设备简介 |
1.3.1 X线成像设备 |
1.3.2 数字减影(DSA)技术 |
1.3.3 磁共振成像技术 |
1.3.4 超声成像技术 |
1.3.5 核医学成像技术 |
1.4 医用X线机分类 |
1.4.1 诊断用X线机 |
1.4.2 治疗用X线机 |
1.5 各种成像类型的比较 |
1.6 X线诊断技术发展 |
1.7 国内医用X线机状况 |
1.8 课题研究背景及本文主要内容 |
第2章 X线机的成像原理 |
2.1 X线的产生原理 |
2.1.1 X射线强度与连续X射线谱 |
2.2 X线的特性 |
2.3 X线的效率 |
2.4 X线成像的基本原理 |
2.5 X线图像特点 |
2.6 X线检查技术 |
2.7 X线剂量 |
第3章 X线机的总体系统设计 |
3.1 整个系统概述 |
3.2 机械部分 |
3.3 电气控制系统部分 |
3.4 成像链部分 |
第4章 系统运动功能设计 |
4.1 基本运动功能 |
4.1.1 床身立卧旋转功能 |
4.1.2 床面移动功能 |
4.1.3 影像装置移动功能 |
4.1.4 立柱移动功能 |
4.1.5 X射线管旋转功能 |
4.1.6 焦距(SID)运动功能 |
4.1.7 压迫器运动功能 |
4.2 主机架 |
4.2.1 底座与船梁 |
4.2.2 立柱悬臂组件 |
4.2.3 压迫器 |
4.2.4 脚踏板 |
4.2.5 右横梁 |
4.2.6 左横梁 |
4.2.7 滑架 |
4.2.8 纵梁 |
4.2.9 床框 |
4.4 床旁接线柱 |
第5章 系统各部分的控制 |
5.1 供电系统和控制部分 |
5.1.1 系统控制柜 |
5.1.2 电源控制柜 |
5.1.3 控制台系统 |
5.1.4 核心控制柜系统(CCS) |
5.1.5 系统电缆 |
5.1.6 脚踏开关 |
5.2 运动部件控制要求 |
5.2.1 运动过程中的保护行为 |
5.2.2 压迫器压力选择 |
5.2.3 运动部件运动指令冲突解决 |
第6章 影像系统 |
6.1 影像增强器 |
6.2 CCD相机 |
6.3 限束器 |
6.4 点片系统 |
6.5 电离室 |
6.6 X线球管 |
6.7 高压系统 |
6.8 计算机系统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F78—ⅡA型X线机特殊故障一例(论文提纲范文)
故障现象: |
故障检修: |
四、F78-300mA X线机旋转阳极启动保护电路引发的特殊故障(论文参考文献)
- [1]CT系统X射线管用高压发生器的设计[D]. 付春洋. 北京工业大学, 2016(03)
- [2]基于FPGA的X光机智能控制系统[D]. 刘赏. 西安科技大学, 2014(03)
- [3]F78-ⅢA型X线机特殊故障检修1例[J]. 裴作升,陈涛. 医疗卫生装备, 2014(05)
- [4]基于C8051F040车载X射线机架模块化的设计[D]. 孙大光. 华东理工大学, 2013(10)
- [5]数字胃肠机运动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于亦刚. 东北大学, 2012(03)
- [6]医用X线高压发生器系统的研究与应用[D]. 罗维涛. 东北大学, 2011(07)
- [7]GE-500mA X线机不曝光特殊故障维修3例[J]. 赵晓余,何晶辉. 医疗卫生装备, 2009(12)
- [8]R-500B型X线机自动调压电路的研究及改进[D]. 周洪练. 贵州大学, 2009(S1)
- [9]多功能诊断X射线机系统研制[D]. 邹明哲. 东北大学, 2007(03)
- [10]F78—ⅡA型X线机特殊故障一例[J]. 杨海忠. 医疗装备, 20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