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闪光视觉诱发电位的检测(论文文献综述)
刘启星[1](2020)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分析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中的应用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实施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分析的可行性。方法选取100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作为实验组,另选取同期100例健康足月儿作为比照组,两组患儿均展开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分析操作。观察比较两组患儿各时期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值。结果比照组Ⅰ期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值为(1.77±0.11),Ⅲ期为(4.43±0.23),Ⅴ期为(6.62±0.22),Ⅰ~Ⅲ期为(2.43±0.25),Ⅲ~Ⅴ期为(2.24±0.32),Ⅰ~Ⅴ期为(4.82±0.23),反应阈为(45.12±10.33);实验组Ⅰ期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值为(1.86±0.14),Ⅲ期为(4.53±0.19),Ⅴ期为(6.89±0.20),Ⅰ~Ⅲ期为(2.67±0.16),Ⅲ~Ⅴ期为(2.36±0.31),Ⅰ~Ⅴ期为(5.02±0.24),反应阈为(55.15±17.02);实验组Ⅰ、Ⅲ、Ⅴ、Ⅰ~Ⅲ、Ⅲ~Ⅴ、Ⅰ~Ⅴ期和反应阈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值均明显高于比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实施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测,可以了解对其脑干功能损伤情况以及早期听力,从而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的早期治疗以及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张婷玉[2](2019)在《B/A值和BIND评分对新生儿急性胆红素脑病发病的预测价值》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的常见病,重度以上的高胆红素血症常并发急性胆红素脑病(acute bilirubin encephalopathy,ABE)。ABE的发生率在0.5%~30%,而存活的患儿中5%-10%可引起永久性的后遗症,是造成儿童脑瘫、听力障碍、视觉异常及智力发育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急性胆红素脑病防治的重点是早期发现,而其早期症状往往不典型,容易被家长忽视,延误病情,出现抽搐、发热和角弓反张等,甚至导致死亡。目前国际上有研究提出应用血清总胆红素(total serum bilirubin,TSB)峰值、B/A值(bilirubin to albumin ratio)和胆红素致神经功能障碍评分(bilirubin—induced neurological dysfunction,BIND)等来预测ABE的发生,但还有争议;国内对此报道较少。目的探讨新生儿急性胆红素脑病发病的高危因素,分析TSB峰值、B/A值和BIND评分与急性胆红素脑病的关系,评价B/A值和BIND评分对急性胆红素脑病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1.1-2018.12.31间河南省儿童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重度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资料,对符合纳入标准的262例患儿进行研究。根据是否发生急性胆红素脑病分为ABE组(62例)和非ABE组(200例);比较两组患儿的一般临床资料、TSB峰值、B/A值及BIND评分,对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指标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应用受试者工作曲线分析B/A值、BIND评分的预测价值,评价两者的交互作用。结果1.一般资料:两组之间在性别、民族、分娩方式、出生体重、喂养方式、黄疸出现日龄、住院天数上无显着性差异(P>0.05)。ABE组多产的比例(71.0%)较非ABE组(41.5%)显着增高,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BE组中足月儿比例(79.0%)低于非ABE组(91.5%),过期产儿比例(9.7%)高于非ABE组(0.0%),两组之间在胎龄分布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BE组入院日龄(5.73±3.03)早于非ABE组(7.84±5.77),两组资料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实验室检查及BIND评分:ABE组的TSB峰值(500.07±124.84μmol/L)高于非ABE组(403.40±60.22μmol/L);B/A值(8.89±2.31mg/g)高于非ABE组(6.92±1.30mg/g);酸中毒的发生率(24.2%)高于非ABE组(4.5%)。两组患儿在TSB峰值、B/A值、酸中毒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BE组BIND评分(5.10±2.13)显着高于非ABE组(1.49±1.56),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ABE组的新生儿败血症或感染发病率(88.7%)高于非ABE组(73.5%);ABE组的新生儿溶血病发病率(54.8%)高于非ABE组(29.5%);两组患儿在新生儿败血症或感染、新生儿溶血病的发生率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引起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其他原因:新生儿窒息、G-6-PD缺乏症,头颅血肿、颅内出血、消化道出血、红细胞增多症、新生儿低血糖等方面,两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4.秩相关性分析及高危因素分析:TSB峰值、B/A值及BIND评分的Spearman相关系数(0.403、0.406、0.618),提示TSB峰值、B/A比值及BIND评分同急性胆红素脑病之间呈显着正相关(P<0.01)。TSB峰值、B/A值、BIND评分纳入Logistics回归分析,B/A值(OR=1.673,95%CI:1.159-2.415)、BIND评分(OR=2.225,95%CI 1.788-2.769),说明B/A值及BIND评分是急性胆红素脑病发生的高危因素。5.预测价值:ROC曲线:B/A值的AUC为0.776,95%CI(0.707-0.845),BIND评分的AUC为0.912,95%CI(0.873-0.950),两者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可以用于预测急性胆红素脑病的发生。B/A值的截距值为7.335,BIND评分的截距为2.5,BIND评分及B/A值两者之间有交互作用(F=74.783,P<0.05),可以联合起来预测急性胆红素脑病。结论1.B/A值和BIND评分是急性胆红素脑病发病的高危因素。B/A值的截距值为7.335,BIND评分的截距为2.5,可以用于预测急性胆红素脑病。2.B/A比值分及BIND评分可以联合应用于预测急性胆红素脑病。
霍小梅[3](2016)在《头颅MRI改变在新生儿胆红素脑病诊断和预后判断中的价值》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及意义本文通过回顾分析新生儿胆红素脑病(bilirubin encephalopathy,BE)发生以及神经系统发育异常与早期头颅MRI异常之间关系,探讨头颅MRI异常在胆红素脑病的诊断和预后中的价值,为高胆红素患儿预后判断提供客观依据。现已知胆红素的神经毒性作用既有剂量依赖性,又有时间依赖性,因此神经症状也呈进行性发展的特点,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可逆或不可逆的细胞损害或甚至细胞死亡,临床症状可以不典型,易漏诊,而耽误诊疗,延长了神经细胞暴露于毒性胆红素的时间,引起胆红素在神经系统的沉积引起不可逆的脑损害,临床神经症状相应加重,最终出现典型胆红素脑病症状,因此早期判断BE在很大程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能够预防脑损伤的发生和发展。既往胆红素脑病的诊断主要依据患儿高胆红素血症及典型的神经系统临床表现,随着影像学发展及对胆红素脑病发病机制研究,头颅MRI检查现成为早期诊断胆红素脑病方法之一。但对其在BE诊断及预后判断中的价值尚有不同看法,因此本研究将进一步明确头颅MRI异常在胆红素脑病的诊断和预后中的价值,有很好的临床意义。对象及方法1.上海市儿童医院2013年9月至2015年9月以高胆红素血症收治入院患儿103例,剔除有窒息史、遗传代疾病、未行头颅MRI检查、未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未完成随访患儿,最终66例患儿纳入研究。统计高胆红素血症患儿一般资料(胎龄、入院日龄、是否存在高危因素、发生黄疸时间、黄疸持续时间、喂养方式、体重下降程度、治疗)、实验室检查、头颅影像学检查改变。2.高胆红素血症及胆红素脑病诊断标准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新生儿学组2014年制定的诊断标准[1]:(1)对于胎龄≥35周的新生儿,采用美国Bhutani等所制作的新生儿小时胆红素列线图(图1)或AAP推荐的光疗参考曲线(图2)。当胆红素水平超过95百分位时定义为高胆红素血症;(2)重度高胆红素血症:TSB峰值超过342μmol/L(20 mg/d1);极重度高胆红素血症:TSB峰值超过427μmol/L(25mg/d1);危险性高胆红素血症:TSB峰值超过510μmol/L(30 mg/d1)。(3)胆红素脑病诊断主要依据高胆红素血症即主要见于TSB>342μmol/L(20mg/dl)和(或)上升速度>8.5μmol/L(0.5mg/dl)、>35周的新生儿及典型的神经系统临床表现(早起肌张力减低、嗜睡、喂养困难、尖声哭等,后期出现手足徐动、眼球运动障碍、听觉障碍、牙釉质发育不良),头颅磁共振成像(急性期基底神经节苍白球T1WI高信号,数周后可转为T2WI高信号)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可以辅助诊断。(4)胆红素脑病根据临床分四类:经典核黄疸、运动障碍为主核黄疸、听觉损害为主的核黄疸、微小的核黄疸即胆红素诱导的神经功能障碍(bilirubin induced neurological dysfunction)。3.检测方法常规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总胆红素(total serum bilirubin,TSB)、直接胆红素(conjugated bilirubin,CB)、血清白蛋白(albumin,ALB)及计算TSB与ALB摩尔比值(B/A);头颅MRI采用Philips Ingenia 3.0T超导型MR仪扫描仪,头线圈,患儿取仰卧位,扫描序列包括SE序列横断面T1WI、矢状面和(或)冠状面SE序列T1WI以及弥散加DWI序列。4.随访住院期间及出院后随访NBNA评分及ASQ-3量表。NBNA检查要求:NBNA检查在环境安静、半暗、温暖的室内进行,检查时间在喂奶后1小时,10分钟内完成。NBNA包括行为能力6项,主动、被动肌张力8项,原始反射3项,一般状态3项,共20项。每组评分有3个评分(0分、1分、2分),满分为40分,检查者均为接受过专业培训人员。评定结果标准:NBNA<37分为异常。ASQ-3量表问卷调查:问卷由父母等主要照看者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完成问卷,量表共分五个功能区,即沟通、粗大动作、精细动作、解决问题、个人-社会,其中每组每个题目结果为(是=10分、有时是=5分、否=0分),根据不能月龄在不同区域有不同临界值,再有专业人员审核评估。结果1.根据有无头颅MRI改变分为异常组和正常组,其中异常组为13例(19.70%),正常组53例(80.30%);根据临床症状及体征分胆红素脑病组(BE组)及非胆红素脑病组(非BE组),其中非BE组为57例(86.37%),BE组9例(13.64%),各组组间比较胎龄、出生体重、入院日龄,发生黄疸时间及黄疸持续时间相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各组组间TSB及B/A有统计学意义(P<0.05);2.头颅MRI改变BE发生率高于无改变组(x2=26.68 P<0.05),以头颅MRI改变作为BE诊断标准,灵敏度(88.8%),特异度(91.2%)。3.BE组ASQ-3低于非BE组(x2=35.33 P<0.05),BE组NBNA低于非BE组(t=13.21、8.43 P值均小于0.05),均有统计学意义。4.头颅MRI异常组ASQ-3低于正常组(x2=7.69,P<0.05),以头颅MRI异常作为BE预后的预测指标,灵敏度(62.5%),特异度(86.2%)。5.头颅MRI异常组NBNA低于正常组(t=14.16、7.93 P值均小于0.05),以NBNA小于37分作为异常标准,头颅MRI异常组NBNA发生率高于正常组,以头颅MRI作为BE预后的预测指标,灵敏度64.7%,特异度95.9%。6.ASQ联合NBNA作为神经发育异常的指标,头颅MRI异常在BE预后中灵敏度83.3%,特异度86.67%。结论1.血胆红素水平和血胆红素/血白蛋白比值是BE危险因素2.BE或头颅MRI异常患儿后期神经发育异常发生率高3.头颅MRI在BE诊断中有重要价值,特异度和灵敏度好4.头颅MRI在BE预后中有重要价值,特异度和灵敏度好
王江峰,史玫[4](2015)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和闪光视觉诱发电位在新生儿胆红素脑病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诱发电位在胆红素脑病中的应用,达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进行干预性治疗、减少临床后遗症的发生、提高患儿生存质量。方法选取79例新生儿黄疸患儿为观察组,46例同期因轻度呼吸道和肠道疾病而住院就诊的患儿为对照组。全部患儿均在二次喂奶间隔睡眠或安静清醒中放入隔音电屏蔽室内检测,仪器采用英国牛津产肌电、诱发电位仪,使用银质表面盘状电极,清洁皮肤后安放固定。结果 79例患儿均同时检测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和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脑干听比较觉诱发电位:观察组异常27例,正常52例;对照组异常5例,正常41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9,P<0.01);闪光视觉诱发电位:观察组异常13例,正常66例;对照组异常2例,正常44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4,P<0.05)。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和闪光视觉诱发电位观察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6,P<0.05)。结论诱发电位能早期发现胆红素脑病的发生,做出定侧、定位、定量的分析,为临床的治疗争取时间,在神经可逆期进行干预性治疗,提高患儿的存活率,减少后遗症的发生,提高患儿的生存质量,具有显着的应用价值。
宋建敏,周晓玉,程锐,蒋芸菲,刘芳[5](2015)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早产儿视觉诱发电位检查及其相关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lash visual evoked potentials,FVEP)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应用及相关因素分析,为早产儿视功能诊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早产儿30例作为实验组,该组患儿常合并两种或多种高危因素,普通新生儿病房足月新生儿30例作为对照组,均排除致脑损伤高危因素的普通病种住院患儿。两组患儿均在入院后12周行FVEP检查,对异常者,在生后3个月、6个月进行了随访。结果胎龄与P100潜伏期密切相关,表现为胎龄越小,P100潜伏期越延长,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1),而引起P100主波缺失的主要高危因素是高胆红素血症、窒息、甲状腺功能减退。对FVEP异常者随访发现,在16例(26眼)早产儿FVEP异常者中,有8例早产儿恢复正常,1例无改变,7例失访。足月儿组中,FVEP4例(6眼)异常,6个月后随访,P100潜伏期均已恢复同龄参考水平。结论 FVEP检查为早产儿视功能状态提供一种准确、灵敏、重复性好的客观检测方法。高胆红素血症、窒息、甲状腺功能减退等是引起早产儿脑损伤不可忽视的高危因素。
周北燕,袁毅,梁纯,卫焱星,卢光进,韩玉昆[6](2009)在《极低出生体质量儿闪光视觉诱发电位检测的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极低出生体质量儿闪光刺激视觉诱发电位(FVEP)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英国Oxford公司Medelecsynergy诱发电位仪对43例极低出生体质量儿进行FVEP检测,并选择56例正常足月儿做对照。结果极低出生体质量儿N1、P1、N2波潜伏期值分别为(181.43±26.73)ms、(217.27±26.54)ms、(249.21±26.49)ms,足月儿分别为(159.51±18.27)ms、(200.26±13.94)ms、(231.56±15.72)ms,两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P<0.001)。极低出生体质量儿P1波的异常率为75.6%,足月儿为0。极低出生体质量儿P1波异常相关影响因素的主效应模型为3.898-2.861颅内病变,颅内病变是独立影响因素(OR=0.057,95%CI 0.006~0.579,P=0.015)。结论极低出生体质量儿FVEP检测P1波异常率高,FVEP异常改变与颅内病变关系密切。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在生后1个月内和矫正胎龄42周后至少进行两次FVEP检查,动态观察FVEP改变。
王小春,黄智勇,林祥副,李娟[7](2009)在《高压氧早期干预高危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初探》文中认为目的探讨高压氧早期干预高危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有效性。方法将32例符合研究对象标准的病例随机编号,分为二组(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前都给予NBNA评分一次,两组均给予同样高胆红素血症常规治疗(包括光疗、药物或换血疗法等),治疗组同时配合婴儿高压氧舱治疗,每日一次,7天为一疗程。高压氧每完成一个疗程后即进行NB-NA评分,如于正常范围(>35分)则终止高压氧治疗;如NBNA评分异常(≤35分),则继续高压氧下一个疗程,高压氧总疗程为1-2个周期。两组出院时均进行一次NBNA评分。结果早期配合高压氧治疗NBNA评分异常的高胆红素血症在咯咯声反应、红球的反应、围巾征、腘窝角4项与仅予高胆红素血症常规治疗对比有显着差异(P<0.05)。结论高压氧早期治疗对高胆红素血症导致的行为能力影响有一定的干预作用。
王海军,刘戈力,张秋枫[8](2007)在《胆红素对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期的常见病。胆红素尤其是间接胆红素的升高(包括轻、中度升高)可导致神经系统不同程度的损伤。本文对此进行综述,以提高人们对高胆红素血症对神经系统损伤的认识,早期干预,减少神经系统损伤。
聂文英[9](2007)在《新生儿视听功能同步监测机制及功能整合的同步诱发电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无论从神经解剖学角度、还是神经生理学范围来说,神经听觉和神经视觉的联系是十分密切的。大脑通过对视、听等感觉的空间性与时间性的整合保持认知与行为的连续性,使分散的脑功能活动在解剖上和功能上得到了平衡与协调。同时,视觉障碍和听觉障碍也是许多临床疾病和相关综合征同时伴有的症状,聋病儿童的视力问题比正常儿童更常见。听力损失和视力缺陷是新生儿和婴幼儿发育不良的重要原因,如果不能早期发现和治疗将终身影响患儿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加重公共资源的负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估计,全世界有150万盲童,其中三分之二(100万)在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30~72%的儿童盲是可以避免盲;具有严重听力损失的新生儿约占新生儿总数的1/800。所以,听力损失和视力障碍的早期检测和早期干预对认识能力、言语和语言的发育至关重要。有效的早期干预,可以使听力损伤和视力障碍儿童的发育水平和认知水平有明显的改观。由于听觉与视觉功能的不可分割性及解剖和生理与临床密切相关性,致使探讨视听功能的相互联系及功能整合乃成为必然。然而视觉、听觉及其功能整合机制与其它智能机制一样,是十分复杂的。视听功能可以在空间和认知时间上进行不同程度的整合,有研究对空间整合的机制作出了说明;但对视听信息捆绑输入的时间整合特性尚未明确阐述。本研究通过视听同步诱发电位技术,研究了人体视觉和听觉功能整合效应的某些神经生物学特性。同时,超越新生儿听力筛查,进行以婴幼儿听力科学为基础的、多学科交融的研究,提出“实施新生儿视听功能同步筛查”这一新的公共卫生项目,并探索婴幼儿听力损失随年龄增长而出现的动态波动状况及山东省新生儿听力损失高危因素。使我国新生儿听力筛查和眼病筛查有机结合,相互交融,更加健康有序地向前发展。第一部分视听功能整合效应同步诱发电位的初步研究目的:应用视听同步诱发电位技术探索正常成年人及婴幼儿视听神经功能整合的电生理特性。方法:应用视听同步诱发电位技术和常规听性脑干反应(ABR)技术,对正常成人10名(20眼和20耳)及年龄3月至4月龄正常婴儿14名(28眼和28耳)检测,确定同步程序ABR正常值及其与常规程序ABR的差异后,检测同步程序中(1)闪光刺激信号施加前后,ABR变化特点;(2)不同强度声刺激信号下视觉诱发电位(FVEP)变化特点。结果:(1)同步程序(不管是加用FVEP与否)与常规程序ABR比较,虽然潜伏期不同,仍具有其独自的稳定特性:同步程序ABR各波潜伏期比常规程序ABR延长,但波间期无改变;且此种特性并不受是否加用FVEP的影响。(2)应用视听同步诱发电位程序,在较强声刺激信号条件下(70 dB nHL)同时给予光刺激信号, ABR各波潜伏期和波间期的参量变化显示其Ⅲ-Ⅴ波间期有显着性差异;而在声刺激信号50 dB nHL以下,则不能引起潜伏期的显着性变化(p>0.05)。(3)听觉刺激对闪频视觉诱发电位(FVEP)的影响:测试结果表明,不同强度的声刺激对FVEP的N1、P1、和N2波潜伏期,N1-P1和P1-N2峰值均未产生显着性作用(p值均大于0.05)。采用高、中、低三种不同声刺激强度均不能改变VEP的各波潜伏期及波幅。结论:视觉诱发电位参数的稳定性显示出视觉诱发电位耦合电场的稳定性。然而,听性脑干反应(ABR)在同步程序不同声刺激条件下,其反应参量却表现出规律性的变化。这一结果提示在视听信号整合输入过程中,视听信号进入大脑是有序性:存在视觉信号对听觉信号的时间指导性(影响潜伏期),以期达到信息内环境的稳定性。第二部分新生儿视听同步筛查的临床模式目的:探索新生儿听力、眼病同步筛查的可行性和临床模式;了解新生儿听力下降及新生儿眼病的发病情况。方法:在母婴同室应用瞬态诱发耳声发射(transient otoacoustic emission,TEOAE),在NICU采用两阶段筛查技术进行新生儿听力筛查,即应用TEOAE和自动听性脑干诱发电位测试(automatic 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ABR)两种筛查技术进行筛查;同步进行新生儿眼病筛查。听力复筛与部分眼病复筛同步进行。听力复筛未通过者,生后3个月进入诊断程序:①听力学评估:声导抗、ABR、40 Hz听性相关电位(40Hz auditory event related potential,40Hz-AERP)、行为测听(6个月龄以后进行);②医学评估,影像学评估,并进行跟踪随访和定期的听力学评估、眼科学评估;视力筛查疑似病例及时转诊到专业眼科进一步确诊。正常新生儿进行眼部筛查性检查;NICU新生儿于出院前进行眼部筛查性检查与诊断性检查(视听同步诱发电位检查按要求进行),眼部筛查评估疑似病例及时转诊到专业眼科进一步确诊。结果:自2002年10月1日至2005年4月30日在济南市妇幼保健院共出生16800例新生儿,对其中的15398(917.0‰)例新生儿进行了新生儿听力、眼病同步筛查,结果显示,新生儿听力损失在同步筛查儿中的发病率:双耳3.11‰(48/15398),单耳2.27‰(35/15398);有4例单耳或双耳先天性感音神经性聋伴发眼病:1例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双)、听神经病伴双眼先天性完全性白内障,1例轻度感音神经性聋(双)伴发左眼永存瞳孔膜,1例轻度感音神经性聋(双)伴双眼底静脉扩张,1例右耳轻度感音神经性聋伴双眼永存玻璃体动脉。在15398例统计取样的新生儿中,共检出先天性眼病和眼部体征12种1266例。结论:新生儿期听力损失和眼病或眼部阳性体征在临床中并不少见。新生儿视听同步筛查在听力下降以及眼病监测和防治中是可行的,亦是有效的。实践新生儿视听同步筛查工作需要两个前提:较为完善的多学科合作机制,较强的小儿听力学和小儿眼科学临床工作。二者缺一不可。新生儿视听同步筛查应是儿童眼病/视力、听力同步监测的第一步,听力评估和眼部监测应在新生儿期就开始并持续在每一个儿童保健时期,评估手段应要与发育年龄相适宜。第三部分新生儿眼病筛查的初步研究目的:探索新生儿眼病筛查的临床策略、了解新生儿眼病的发病情况。方法:对母婴同室新生儿在生后2-7天进行筛查性评估(光刺激反应、外眼检查、红光反射检查),异常者进行诊断性检查;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新生儿于生后5-14天进行筛查,并和高危因素新生儿实行眼部全面的筛查性和诊断性检查。对疑似病例及时转诊到专业眼科进一步确诊。结果:15398例新生儿中,检出新生儿眼病12种,共1266例,检出率为82.22‰;其中先天性眼病7种,809例(52.54‰):包括先天性上睑下垂(0.13‰),先天性角膜浑浊(0.39‰),瞳孔残膜(47.02‰),先天性白内障15例(22只眼)(0.97‰),玻璃体动脉残存(3.51‰),先天性鼻泪管闭锁(0.46‰),泪腺脱垂(0.07‰);后天获得性眼病5种,457例(29.68‰):包括新生儿结膜炎(25.39‰),玻璃体出血(0.39‰),视网膜出血(2.21‰),新生儿泪囊炎(1.49‰),在27例1500克以下的未成熟儿中检出3例(6只眼)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正常新生儿14306例中,检出先天性眼病7种717例,检出率为50.12‰,后天获得性眼病4种417例(29.15‰)。NICU组1092例新生儿中,检出先天性眼病5种92例,检出率为84.25‰,后天获得性眼病5种40例(36.63‰)。NICU组先天性眼病与后天获得性眼病的检出率均高于正常新生儿组(P=0.000,P=0.016)。NICU组检出率高于正常新生儿组的眼病为:先天性白内障(P=0.000)、永存玻璃体动脉(P=0.000)和视网膜出血(P=0.001),低于正常新生儿组的为瞳孔残膜(P=0.01);结论:新生儿的视力障碍并不少见,除ROP病例均发生在NICU组外,NICU病例还是先天性白内障、玻璃体动脉残存、视网膜出血的高发人群。早期干预对预防和治疗先天性白内障,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等新生儿眼病是极其重要的。新生儿眼病筛查在眼病监测和防治中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有效的。第四部分新生儿听力损失程度波动特性及其影响因素目的:探索新生儿听力损失随年龄、疾病转归后的波动情况,为降低听力损失的整体患病率和减缓其发展进程提供依据。方法:新生儿听力筛查未“通过”的于3月龄常规进行声导抗、耳声发射、听性脑干诱发反应、40 Hz听性相关电位(40Hz-AERP)、行为测听(6个月龄以后进行),作出听力学诊断、医学评估并制定干预方案;对初诊异常和/或具有高危因素病例,约定每3月一次的听力学和医学复评估。结果:通过对110例新生儿听力损失病例6月-48月(17.6±3.2月)长期门诊随访及多次的听力学再评估发现,新生儿听力损失程度尽管存在好转和加重两种趋势,但仍以无变化为主(58.2%),听力损失程度改善率(29.1%)高于加重发生率(12.7%)。婴幼儿轻度和中度听力损失是较容易发生听力损失程度变化的病例,轻度、中度、重度和极重度组中,分别有79.2%、72.7%、53.3%、3.6%的病例听力程度发生了改变;传导性及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中分别有78.4%(40/51)、39.0%(23/59)的病例发生了改变(p=0.000),传导性听力损失病例的损失程度变化发生率是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的2倍。单耳及双耳听力损失中分别有55.5%(25/45)、64.6%(42/65)的病例发生了改变(p=0.448),单耳及双耳病例的听力损失程度波动发生率差异无显着性。ABR听力阈值减少(“听力”改善)的64耳中,6.3%, 28.1%, 65.6%的病例分别减少30, 20, 10 dB nHL ,79.7%耳与中耳功能改善有关;听力损失加重28耳中,75%, 21.4%, 3.6%的病例分别增大10, 20, 40 dB nHL,50%与中耳功能变化有关。结论:婴幼儿听力损失波动在临床并不少见的,并且存在可复性和渐进性两种变化趋势,中耳功能和新生儿疾病与婴幼儿听力损失程度波动关系密切;无论是单耳或者双耳听力损失,轻度、中度听力损失皆是处于向两极转变的交界状态,也是患进行性(双和单耳)听力损失的危险状态,要加强动态监测与防治。第五部分山东省七城市新生儿单、双耳听力损失高危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目的:探讨单、双侧新生儿听力损失高危因素,为预防新生儿听力损失的发生和减缓其发展进程提供依据。方法:选定山东省7市地的7个筛查中心进行多中心研究,对所有新生儿听力筛查未通过病例转诊至济南市新生儿听力筛查诊断康复中心,对确诊病例进行基本特征的统计描述,采用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方法,进行单因素及多元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与新生儿单、双耳听力损失有关的高危因素。选择331例(双耳177例、单耳154例)完全符合配比要求的病例为研究对象。结果:1、新生儿双耳听力损失病例:单因素分析,发现与新生儿听力损失有关的高危因素有11个:父亲年龄、父亲文化程度、母亲文化程度、产次、出生体重、孕周、颅面畸形、NICU监护史、新生儿疾病、耳病家族史、先天性听力损失家族史;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新生儿双耳听力损失有4个独立危险因素:产次( OR=16.285 , 95% CI 3.379-78.481 )、新生儿疾病( OR=34.968 , 95% CI 2.720-449.534)、先天性听力损失家族史(OR=69.488,95% CI 4.417-1093.300)、出生体重(OR=0.241,95% CI 0.090-0.648);前3个为促进因素,后1个为保护因素。2、新生儿单耳听力损失:单因素分析,发现与新生儿单耳听力损失有关的高危因素有8个:父亲职业、母亲文化程度、母亲职业、产次、颅面畸形、NICU监护史、新生儿疾病、耳病家族史;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单耳新生儿听力损失有2个独立危险因素:产次(OR=9.789,95% CI 2.270-42.173)、耳病家族史产次(OR=4.234,95% CI 1.179-15.203),皆为促进因素。结论:经过山东省多中心新生儿听力损失的病例对照研究,产次、新生儿疾病、先天性听力损失家族史是双耳新生儿听力损失的促进因素,出生体重的增加是保护因素;产次和耳病家族史是单耳新生儿听力损失的促进因素,应对其采取适当干预措施。研究特点和创新之处:本研究超越新生儿听力筛查,基于临床工作的背景和实验技术的可行性,进行以婴幼儿听力科学为基础的,实现多学科交叉的新生儿/婴幼儿视听功能同步监测及视听功能整合的研究。本文在国际上率先提出“实施新生儿视听功能同步筛查”这一新的公共卫生项目;它为“聋儿和听力损失儿童眼部障碍”的学术分支及“听力科学和视觉科学/听觉-视觉缺失”的临床研究带来较大的发展空间和机遇。该模式的研究国内外还未见报道,新生儿眼病听力同步筛查模式具有广泛的学术内涵和潜在的市场需求;一旦推广普及,将为全社会带来巨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在国际上率先开展规范化、群体化新生儿眼病筛查与防治系列工作。使眼病在新生儿期得以及时诊治,避免了新生儿视力丧失。国内显示出的具有示范意义的是:1、在我国妇幼保健系统建立儿童耳-听力和眼-视力的保健机制和模式,使我国新生儿听力筛查和眼病筛查有机结合,相互交融,更加健康有序地向前发展;2、获取我国相关领域的第一手较为完整的资料。为儿童眼病、听力损失的三级预防措施提供依据;3、在国内率先进行多中心新生儿听力损失高危因素的研究,不但确定新生儿双耳听力损失的高危因素,还在国内首次明确了新生儿单耳听力损失的高危因素,并提出干预措施。4、应用视听同步诱发电位研究,在国内首次提出在视听信号整合输入过程中,视听信号进入大脑的有序性:存在视觉信号对听觉信号的时间指导性(影响潜伏期),以期达到信息内环境的稳定性。5、在国内率先提出无论是单耳或者双耳听力损失,轻度、中度听力损失皆是处于向两极转变的交界动态,也是患进行性(双和单耳)HL的危险状态,要加强动态监测与防治。以上所述,将先进的听力学测试、评估及康复技术与儿童听力保健的学科范畴相融合,构建了小儿听力保健的技术规范和科学评估体系。不仅弥补了我国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耳和眼专科的工作平台,亦发展了它们的某些临床功能;它必将对我国未来儿童保健学科、小儿耳鼻咽喉科学和小儿眼科学的发展带来较大的发展空间和机遇;同时也为“听力-视力科学”与“小儿感知觉发育科学”这一新兴学科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为降低听力损失和视力障碍的整体患病率和减缓其发展进程提供依据;也将对未来听觉和视觉康复的临床具有指导作用。
丁辉,何平,马原野[10](2007)在《新生豚鼠高胆红素血症时P50抑制变化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评价新生豚鼠高胆红素血症时P50抑制值[即T/C值(T为实验,C为对照)]的动态变化对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方法:出生57天的新生豚鼠30只,随机分成5组,每组6只。其中,第一组为正常对照组(C),其余4组为实验组(T)。5组新生豚鼠均在硫喷妥钠麻醉下行颅骨电极包埋术,待手术麻醉清醒后,分别测各组新生豚鼠的T/C值。检测完毕,分别向其中2组实验组动物腹腔注入胆红素溶液100μg/g,4 h、8 h后观察;另2组实验组动物腹腔注入胆红素溶液200μg/g,4 h、8 h后观察。正常对照组动物均向腹腔注入生理盐水0.5 m l。各组动物在观察完行为学变化和T/C值检测后,再迅速处死动物,取脑组织,在光镜、电镜下观察脑组织结构的变化。结果:实验豚鼠在注入胆红素溶液后,除T1b组变化不明显外(P>0.05),其余各组豚鼠T/C值的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实验组与正常对照组的T/C值的变化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P50抑制(T/C)在高胆红素血症不同时段均有明显变化,可以较早期地(在胆红素聚集阶段)预测胆红素对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为临床预防和评价高胆红素血症对新生儿神经系统损伤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二、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闪光视觉诱发电位的检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闪光视觉诱发电位的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1)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分析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2)B/A值和BIND评分对新生儿急性胆红素脑病发病的预测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资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新生儿急性胆红素脑病早期诊断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新生儿小时胆红素列线图 |
附录B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头颅MRI改变在新生儿胆红素脑病诊断和预后判断中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 资料采集 |
2 对象 |
3 诊断标准 |
4 方法 |
结果 |
1 BE和MRI异常患儿临床资料分析 |
2 胆红素水平与BE和头颅MRI异常间的关系 |
3 头颅MRI改变在BE诊断中的价值 |
4 ASQ与NBNA间互补关系 |
5 BE预后评估 |
6 头颅MRI异常在BE预后判断中的价值 |
讨论 |
1 胆红素神经毒性 |
2 引起胆红素脑病危险因素 |
3 检测胆红素脑病方法 |
4 头颅MRI在胆红素脑病作用 |
5 头颅MRI在胆红素脑病预后评估中的价值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和闪光视觉诱发电位在新生儿胆红素脑病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
1.2.2 闪光视觉诱发电位: |
1.3 异常标准[1]: |
2 结果 |
2.1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
2.2 闪光视觉诱发电位: |
3 讨论 |
(5)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早产儿视觉诱发电位检查及其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和方法 |
2 结 果 |
3 讨 论 |
(8)胆红素对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胆红素对视力的影响 |
2 胆红素对听力的影响 |
3 胆红素对运动和行为的影响 |
4 胆红素对学习和记忆能力的影响 |
(9)新生儿视听功能同步监测机制及功能整合的同步诱发电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全文缩写词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目的和意义 |
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3.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
第一部分 视听功能整合机制的同步诱发电位研究 |
前言 |
1. 研究1 视听同步诱发电位正常值 |
2. 研究2 正常成人视听功能整合机制的视听同步诱发电位研究 |
3. 研究3 正常3 月婴儿视听功能整合机制的同步诱发电位研究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新生儿视听功能同步筛查的初步研究 |
前言 |
1. 对象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新生儿眼病筛查的初步研究 |
前言 |
1. 对象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新生儿听力损失程度波动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
前言 |
1. 对象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部分 山东省7 地区新生儿单、双耳听力损失高危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
前言 |
1. 对象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总结与展望 |
1. 综合讨论 |
2. 总结论 |
3. 问题和展望 |
综述及编译 |
综述一 高危儿听力监测 |
综述二 新生儿、婴幼儿眼部筛查评估 |
综述三 新生儿、婴幼儿听力损失 |
编译 超越新生儿听力筛查----第5界国际新生儿听力筛查会议(意大利-米兰)论文汇编编译 |
附录 |
附录一 新生儿听力损失听力学评估与医学评估调查表 |
附录二 新生儿眼病检查表 |
附录三 博士研究生期间工作小结 |
致谢 |
(10)新生豚鼠高胆红素血症时P50抑制变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与分组 |
1.2 实验动物的准备 |
1.3 动物模型制作 |
1.3.1 胆红素溶液的配制 |
1.3.2 对照组动物模型 (C) |
1.3.3 高胆红素血症模型 (T1) |
1.3.4 胆红素脑病模型 (T2) |
1.4 指标测定 |
1.4.1 神经行为观察 |
1.4.2 P50的记录 |
1.4.3 形态学观察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神经行为观察结果 |
2.2 光镜观察结果 |
2.3 电镜观察结果 |
2.4 实验结果 |
3 讨论 |
四、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闪光视觉诱发电位的检测(论文参考文献)
- [1]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分析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中的应用价值[J]. 刘启星. 中国实用医药, 2020(01)
- [2]B/A值和BIND评分对新生儿急性胆红素脑病发病的预测价值[D]. 张婷玉. 新乡医学院, 2019(06)
- [3]头颅MRI改变在新生儿胆红素脑病诊断和预后判断中的价值[D]. 霍小梅.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3)
- [4]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和闪光视觉诱发电位在新生儿胆红素脑病中的应用[J]. 王江峰,史玫. 临床医学, 2015(09)
- [5]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早产儿视觉诱发电位检查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 宋建敏,周晓玉,程锐,蒋芸菲,刘芳.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15(04)
- [6]极低出生体质量儿闪光视觉诱发电位检测的临床意义[J]. 周北燕,袁毅,梁纯,卫焱星,卢光进,韩玉昆.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2009(03)
- [7]高压氧早期干预高危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初探[J]. 王小春,黄智勇,林祥副,李娟.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09(05)
- [8]胆红素对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J]. 王海军,刘戈力,张秋枫. 医学综述, 2007(13)
- [9]新生儿视听功能同步监测机制及功能整合的同步诱发电位研究[D]. 聂文英. 华中科技大学, 2007(05)
- [10]新生豚鼠高胆红素血症时P50抑制变化的研究[J]. 丁辉,何平,马原野.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7(01)
标签:高胆红素血症论文; 视觉诱发电位论文; 新生儿胆红素脑病论文; 胆红素脑病论文; 新生儿听力筛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