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资本运营与财务管理:挑战企业管理者(论文文献综述)
秦妍[1](2022)在《浅谈新形势下企业财务管理的创新策略》文中提出从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的重要性角度,研究了企业财务管理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新形势下企业展开财务管理创新的策略,为企业更好地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周军丽[2](2021)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的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知识型经济以知识为基础,生产信息,经济分布与使用。其本质是对知识资源的占有,基本上是科学,科技与知识的产生,主要影响因素是分配与消费,它离不开农业经济,相应地,就是一个生机勃勃的新经济形态。已经步入知识经济时代,对传统财务管理的思考,方法上面临新的挑战企业财务管理应顺应时代发展,对建立在传统经济基础上的财务管理模式进行改革。
管淑慧[3](2021)在《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许多国有企业都建立了包含内部审计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但是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在国家相关政策下,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面临着升级的挑战。文章分析了当前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国有企业应当改善内部审计形象、细化职能定位、注重内外部风险的管控、建立新型增值型内部审计体系,以切实提高国有企业的整体效益。
林婷[4](2021)在《森马服饰财务可持续增长研究》文中认为财务可持续增长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我国企业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内部资源与发展速度不匹配的问题。企业增长过快或过慢都对其长远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因此企业采取增长速度与财务资源相协调的增长方式有助于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保持企业可持续增长能力可以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因此本文基于财务视角对企业可持续增长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以森马服饰为研究对象,对其财务可持续增长问题进行研究。首先,运用SWOT分析森马服饰发展过程中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并结合宏观环境对其发展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分析。其次,运用范霍恩稳态模型对森马服饰财务可持续增长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发现森马服饰2015年至2019年的实际增长率均高于可持续增长率,且两者差距逐步扩大,表明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还有待提高。本文结合财务战略矩阵理论,对森马服饰财务战略进行分析,发现森马服饰一直处于超额增长的状态,且存在资金周转不足等问题。最后,从企业财务可持续增长的意识培养、盈利能力、营运能力、股利分配、资本结构、财务战略管理等方面对森马服饰实现财务可持续增长提出对策。本文的研究弥补了传统财务分析的不足,丰富了企业财务可持续增长的相关研究。通过分析森马服饰实现财务可持续增长中存在的问题,有助于帮助企业进一步完善财务经营策略,增强企业自身的财务可持续增长能力,从而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本文同时为国内同类经营模式的企业了解自身可持续发展现状、调整自身财务战略、实现持续稳健增长提供了借鉴。
曹伯阳[5](2020)在《天津港(集团)公司经营评价体系构建研究》文中认为港口是水运工作的基本环节之一,在全球的货物运输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国际贸易的日益发展,港口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港口功能已经从传统的运输功能向临港工业、商业、服务等多功能的方向发展,港口越来越成为社会经济活动的集聚地,其发展水平也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近年来,全球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对港口行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面对相对低迷的全球经济发展态势及激烈的市场竞争,天津港(集团)公司逐步转变发展方式,以提升港口综合实力,增强抗风险能力。在生产经营方面,通过对企业指标体系建设的研究,以提升集团公司现代化管理水平。本文采用文献分析、统计分析、规范研究结合案例分析方法,从探讨企业经营评价相关理论出发,对企业经营绩效概念进行界定;对资本保全理论、现代管理理论、委托代理理论、系统管理理论进行分析并结合相关理论提出针对公司的经营评价维度;并结合天津港(集团)公司的实际情况提取相应的测评维度;随后介绍企业经营评价的数据包络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因子分析法,应用上述方法对经营评价指标维度进行筛选,确定针对天津港(集团)公司企业经营评价具体指标,并结合指标体系的选取原则方法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取并命名公因子,构建本文的经营评价体系及权重公式;随后运用体系对集团公司内11个码头企业进行分析、排名、分析具体得分,并以K码头公司为例在运营、管理、发展、人员素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K码头公司的经营管理优化方案,提高人员素质等建议,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刘学民[6](2020)在《分类管理背景下我国营利性民办高校的风险防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办高等教育逐步进入了高速发展期,满足了不同人群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丰富了我国高等教育的类型,为高等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民办高等教育也成为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民办高等教育取得巨大成就的背后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主体定位不明、法人属性不清、办学不规范等问题,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为进一步推动我国民办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解决民办高校身份模糊问题,新修订的《民办教育促进法》提出民办高校分类管理规定,也即是将民办高校分为“营利性”和“非营利性”两类。分类管理政策的出台解决民办高校身份认同等问题,新政策给予了民办高校尤其是营利性民办高校更多自主决策权,调动了民办高校的办学积极性。但是,分类管理政策推行也给营利性民办高校带来了之前并未遇到的风险,在这些风险中,值得关注的有五大风险,它们分别是管理决策风险、财务风险、办学质量风险、政策法规风险、市场风险(包括生源市场风险、办学市场风险、就业市场风险)等。如果无法妥善地处理和应对这些风险,这些风险极大概率会演变成危机,甚至会影响营利性民办高校的生存和发展。基于以上思考,本研究综合运用教育经济学、投资学、风险管理学、现代管理科学中的理论与方法,分别从管理决策、财务、办学质量、政策法规、市场五个角度,系统而又细致地分析了分类管理后营利性民办高校面临的经营管理风险,并根据具体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其研究结果如下:(1)详细梳理了民办高校分类管理内容及分类管理后民办高校经营方向选择。首先,详细阐述了分类管理政策的部署和推进过程,对民办高等教育分类管理的内容,特别是分类管理下营利性高校与非营利性民办高校之间的不同,展开详细深入分析。同时,进一步提炼出分类管理下营利性民办高校的独特性。其次,采用访谈形式对国内50多所民办高校负责人进行访谈,通过访谈了解和掌握这些民办高校的办学选择倾向。最终发现在接受访谈的50多位民办高校负责人中,有30位表示其所在学校目前倾向于选择营利性办学,但并未进行明确登记。同时,通过50多位负责人的阐述和资料收集,对分类管理下民办高校的发展现状进行总结归纳。为分类管理下,营利性民办高校的办学环境分析提供更加科学的借鉴。(2)梳理并提炼了分类管理下营利性民办高校面临的经营风险以及风险产生的动因。在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民办教育促进法》分类管理具体规定,同时结合现实民办高等院校管理内容,梳理并提炼了分类管理条件下,营利性民办高校所面临的经营风险。按照管理的一般流程,分类管理下营利性民办高校所面临的风险主要有政策法规风险、管理决策风险、办学质量风险、财务风险以及市场风险这五大风险。且这五类风险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忽视其中任何一类风险都可能催生其他风险恶化,进而影响营利性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所以,应对并处理这些风险时应当统筹、系统的考量而不能遗漏其中任何一项。在对相关风险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本文对这些风险产生的内因和外因进行深入分析,这也为处理这些风险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3)通过实证分析确定了以上五种管理风险的重要性和差异程度。虽然以上五种风险对于分类管理条件下营利性民办高校正常发展非常重要,但是各个风险重要性程度并不一致,若对这些风险进行同等管理显然效率较低。因此,在有限管理资源条件限制下,应当针对不同重要性程度的风险进行分类才能取得较高的管理效率。基于此,以接受访谈中30所倾向于选择营利性办学的民办高校相关数据为例,对分类管理下营利性民办高校的办学风险展开了实证分析。通过建立营利性民办高校的风险指标评价体系,并充分运用因子分析法,将影响各营利性民办高校办学风险的众多因素进行归类,同时又进一步运用主成份分析法,得出影响营利性民办高校办学风险的主要因素,为后期的风险防控提供基础。(4)结合国外民办高校风险管理经验及国内营利性民办高校发展现状,提出有针对性的“三维、六位、一体”的管理风险防控体系。如何妥善应对以上风险是本文主要研究目的,所以在前文梳理风险类型、风险成因、确定风险重要性程度的基础上,在充分借鉴国外高等教育风险防控和教学质量保障成功经验的条件下,本文以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为例,提出了“三维、六位、一体”的管理风险防控体系,从多角度、全方位对营利性民办高校分类管理后风险防控提出针对性建议,为国内其他民办高校的风险防控提供参考。并以进行实际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设计,以从教学质量角度降低办学风险。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四点:第一,将风险防范的相关概念和理论运用到分类管理实施后的民办高校管理中,充分利用先进的风险管理理论分析和解决分类管理下我国民办高校,特别是营利性民办高校的风险问题。第二,对分类管理下我国民办高校,特别是营利性民办高校的风险类型及成因作了全面系统的分析和阐述。第三,以现倾向于选择营利性办学的30所民办高校为例,采用因子分析法对30所营利性民办高校的各类型风险以及综合风险展开实证评估。第四,创造性的提出了营利性民办高校的风险防控机制,即“三维六位一体”的风险防控机制,为我国民办高校风险防控提供借鉴。
杨超超[7](2019)在《长虹集团财务集中管理模式研究》文中认为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张,业务复杂程度上升,经营项目、产品形态增多,形成越来越多全球化、多元化的战略型企业集团,集团的组织结构也呈现扁平化、网络化发展趋势。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集团传统的管理方式已经不再适宜集团发展的需要,并给企业带来很多管理上的困境。财务管理作为企业核心管理工作之一,更是面临巨大挑战,迫切的需要进行财务管理理念和财务管理模式的变革。当前,国际先进的财务管理方式已经开始变化,主要表现为突破传统的关于集权与分权划分的局限性,借助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平台,向着更有利于集团资源配置与效率提升的财务集中管理模式发展。作为企业集团实现财务管控的有力手段,财务集中管理模式实现了战略财务、业务财务、共享财务三个层级的职能变革,得到国内外企业集团的青睐,成为集团财务管理模式变革的流行趋势。本文正是结合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对长虹集团财务集中管理模式进行了详细的研究。首先,从长虹集团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入手,回顾了分散式管理模式带来的主要问题,并结合长虹集团所面临的内外环境,对其选择财务集中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其次,详细的描述了长虹集团财务集中管理模式的实施情况,从整体方案到具体实施原则,着重对财务体系、资金管理、核算平台、全面预算、信息系统等设计与实施情况进行了分析和阐述;最后,利用归纳总结法与问卷调查法、专家咨询法等方式,总结了长虹集团实施财务集中管理模式所解决的主要问题、产生的初步效益,并对其还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优化建议进行了探讨。本文以财务集中管理实践为出发点,详细描述了财务集中管理模式的选择与实施,总结实践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以期待为更多相似企业集团进行财务转型、构建财务集中管理模式提供借鉴与参考,帮助他们实现财务管控的高效运营,推动我国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陈春梅[8](2019)在《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及其内部治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引入民营资本,充分发挥公私不同属性资源的优势,从而激发国企的活力和竞争力。随着经济领域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深入,这种理念渐渐渗透到教育领域。长期以来,公办高职习惯了“养尊处优”且担心与民营企业合作有损公益形象或导致国有资本流失,而民办高职由于被视为“二等公民”难以吸引优秀企业合作,使得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往往存在“两张皮”的现象。是否可以探索一种新的办学体制以激发企业参与办学的积极性,让不同的资源得以优化配置?2014年,国务院正式提出鼓励各类办学主体以资本、知识、技术和管理等多种要素参与办学,并明确指出“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从而拉开了高职院校探索发展混合所有制的序幕。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指由来自公共和私人部门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主体以多种要素共同举办职业教育,具有多元产权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且不同产权主体共同治理、共享成果、共担风险的特点。国务院倡导高职院校探索混合所有制旨在鼓励社会力量(尤其是企业)参与办学,实现不同属性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提高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案例院校的调研,梳理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的现状并着重探究其内部治理。相比于国外,当前我国关于公私合作办学的实践较少,相关研究也有限。研究中选取美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两大机构——社区学院(大都会学院)和营利性高等教育机构(戴维瑞教育集团和阿波罗教育集团)的典型案例展开具体分析,以拓展研究的国际视野。研究发现:社区学院的公私合作不涉及产权。各方通过签订协议保护举办者权益;社区学院非常重视与企业之间的互动;企业为了人才培养愿意大力投入办学。研究还发现,大型营利性教育集团内部组织机构的构建相对完善。董事会是集团实现内部治理的载体,因此必须强调董事成员构成的科学性,包括董事成员学历背景、职业背景的多样化,且独立董事和女性董事应占一定比例。为了保障机构规范、有序运行,这些机构还制定了一系列的运行保障制度。与国外公私合作办学不同,我国高职院校探索发展混合所有制涉及产权问题,且产权结构影响高职院校的内部治理结构。然而,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产权大小与话语权大小不一定呈正相关。政府的产权占比可能很小,但却拥有较大话语权。因此,不能完全套用经济的产权逻辑分析高职院校的内部治理。与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类似,高职院校探索发展混合所有制的核心在于构建现代法人治理结构。它的独特之处在于:作为教育组织,高职院校需要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其内部治理受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外部环境的制约,应借鉴现代大学制度;与此同时,由于市场机制的引入,其内部治理又应借鉴现代公司治理的合理内核。本研究立足于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从微系统、中系统、外系统和宏系统分析高职院校探索发展混合所有制内部治理在不同发展阶段所处的不同层面及同一层面不同要素相互作用的环境。与此同时,结合利益相关者理论、产权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对其内部治理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第一,制定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指导文件,明确探索发展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的法律地位和法人属性、保护各举办方的合法权益并推动产权交易市场的建立;第二,完善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首先,提高董事会(理事会)及监事会成员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董事(理事)成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且来自法律、财务、会计、管理及教育等多种职业背景。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校友、教师、学生、中介机构等利益相关者在董事会(理事会)、监事会中应占有一席之地,以表达他们的利益诉求并实行监督权。此外,应增加独立董事(理事)和独立监事的比例。其次,职业校长(院长)由董事会(理事会)聘任,并实行任职回避制度。且职业校长(院长)的激励方式应多元化。还要正确处理董事会(理事会)、职业校长(院长)、党委及监事会等之间的关系;第三,制定、修订和完善学校章程、董事会(理事会)章程及相关规章制度等并严格执行,以推动高职院校实现依法依规治校、治学。今后,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内部治理的特征主要表现为:规范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制衡机制与激励机制相结合;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相结合。当然,对这种新的办学体制的探索,一些问题至今尚无定论,如独立法人的问题、举办者与校长(院长)关系的问题、产权结构合理性的问题、董事会(理事会)中教师和学生代表的问题等。这些问题有待高职院校在后续的改革探索中,由学者进一步跟踪研究。
戴嘉铖[9](2019)在《家族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现代化转型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H集团为例》文中认为1978年改革开放迎来了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在经济全球化中我国家族企业通过借鉴优秀财务管理模式使得内部管理系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在市场经济中取得了不错的经济成就,但机遇与挑战并存,随着体制的完善以及公司法人治理制度的逐渐优化,家族企业财务管理模式中定位不清、机构定编不充分等问题逐渐显现出来,亟需进行转型升级。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对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增加企业发展信心,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释放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进一步为企业创造合适的发展环境,一系列的政策规定为民营企业的转型升级迎来了春天。当前,我国对于财务管理模式现代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国有、集体企业,对家族企业的研究较少,对家族企业财务管理模式中的机构设置、职责权限等问题研究不足,缺少与案例相结合进行分析的文章,对其进行研究和讨论,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参考价值。本文以家族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现代化转型研究为重点,首先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对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等内容进行介绍,其次,对相关理论基础和概念进行分析,梳理大部分家族企业现行的财务管理模式并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其中普遍存在的财务人员专业水平低下、财务人员绩效考评机制不合理等问题,然后,对H集团财务管理模式现代化转型过程进行深入分析,对经验进行总结、问题进行归纳;最后,通过现状分析和案例总结寻找思路,对解决我国家族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现代化转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措施和改进意见。
刘忠全[10](2019)在《技术创新对企业成本管理创新的影响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2014年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来,我国相继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政策以大力推动创新活动。中国制造2025战略强调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提高创新设计能力,而“十三五”规划提出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则进一步明确了将创新置于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随着我国国家创新战略的不断推进,科技创新在社会经济发展、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从微观层面看,技术创新是众多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面对竞争愈加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环境,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是企业立足市场、提升市场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成本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成本管理对于促进增产节支、加强成本核算、改进经营管理、提高企业整体管理水平具有重大意义。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调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要素的最优配置,以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2016年进一步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要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即“三去一降一补”政策。其中的“降成本”即强调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加强成本管理工作。技术创新和成本管理是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受经济环境变化及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近几年来技术创新及成本管理创新越来越为理论界所重视。已有文献从微观和宏观层面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和经济后果进行了大量研究,同时也有众多学者针对成本管理演进历程、影响因素及模式创新等进行了探讨。虽然偶有文献对技术创新与成本管理创新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考查,如有学者通过对高科技企业的研究发现,技术创新和成本管理创新之间有着相辅相成的协同关系,也有学者从历史演进的角度提出作业成本法的产生是基于二十世纪80年代技术的进步,亦即技术创新推动了成本管理创新,但几乎没有学者对技术创新对成本管理创新的具体影响路径加以研究。就现实而言,技术创新对企业的影响是重大且深远的,技术的进步必然导致企业内部生产力的变化,从而会对企业内生产关系提出新的要求。从这一点来讲,技术进步必然会通过某种或某几种路径影响或导致成本管理创新。本文主要研究技术创新对企业成本管理创新的影响机制。Robert K.Yin认为,当研究的问题与其所处内外环境难以区分时,适合采用案例研究方法进行研究。技术创新、成本管理创新以及技术创新对成本管理创新的影响机制都与企业环境密切相关,且难以区分,因此,本文采用案例研究方法对技术创新影响企业成本管理创新的机制进行研究。本文遵循的案例研究步骤如下:第一,以创新理论、科学管理理论及组织理论为基础,初步构建技术创新对成本管理创新影响机制的理论观点;第二,以理论观点为基础,设计案例研究方案,形成案例研究框架;第三,以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为研究案例,通过现场访谈、现场观察等方法收集案例证据分析资料,并采用“模式匹配”证据分析技巧对证据资料进行分析,形成案例研究观点;第四,通过理论构建与案例证据分析的不断循环,最终形成本文的理论观点与研究结论。通过案例研究,本文提出了技术创新通过生产组织形式变化、企业组织结构变化以及会计信息技术进步来影响成本管理创新的理论模型。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生产技术的进步能对企业生产组织形式产生重大影响,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也推动着成本管理模式创新。本文着重考查了大庆油田因科技进步而导致的生产变化,并从三个方面论述了生产组织形式变化对成本管理模式的影响。首先,生产技术进步促进了生产要素的变革,伴随着生产要素——劳动资料、管理要素与信息要素等的变化,成本管理模式也在不断变化,如标准成本法、作业成本法的应用;其次,以技术创新为基础的生产规模的扩大及生产流程的精细化分别促使企业采用成本预算控制及分批法等进行成本管理;最后,技术创新所带来的产品质量、种类等变化也对成本管理提出了新要求,进而推动了成本管理创新。第二,企业生产技术的进步使得组织结构产生相应变化,进而带动了企业成本管理模式的创新。本文通过梳理大庆油田责任有限公司技术创新历程,分别考查了以模仿创新和自主创新为主的两个阶段,发现在不同的创新阶段分别有不同的组织结构与其相适应,同时成本管理模式也随着组织结构的变化而变化。具体而言,大庆油田为配合模仿创新阶段的生产实际采用了事业部制的组织结构,并实际运用了与事业部制组织结构相契合的成本管理模式——责任成本管理;在研发模式以自主创新为主的阶段,为提高生产效率,案例企业在原有的事业部制组织结构基础上引入了灵活性更强的职能制组织结构,并运用了相适应的作业成本管理方法。案例研究发现,整个成本管理模式的创新、演进都是基于与新型技术和组织结构变化的匹配,基于产量的生产技术创新催生着组织结构的变革,组织结构的变革又孕育着新的成本管理模式与之融合。第三,技术创新影响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变革,进而对企业成本管理创新产生影响。通过对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下属两个单位的案例研究发现,由技术进步所带来的会计信息系统本身的发展能够直接推动成本管理创新。具体而言,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变革能够通过精细预算成本管理、规范成本核算管理、强化运营和管控成本等对成本管理创新产生正向作用;此外,由技术进步带来的财务共享中心的建立也能通过减少财务运营成本及提升核算效率等促进成本管理创新。会计信息系统是成本管理的物质基础之一,会计信息系统随着技术的进步而发展,成本管理也伴随着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而得到革新。本文研究的创新与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本文首次提出并论证了技术创新是成本管理创新的重要影响因素,并初步构建了技术创新影响成本管理创新的分析框架。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技术创新和成本管理的研究文献。理论界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技术创新的经济后果”及“成本管理模式”等主题进行了大量研究,但未有学者就技术创新对成本管理创新的作用及作用路径进行探讨。本文采用多案例研究方法,多角度地分析、论证了技术创新对成本管理创新的影响作用。第二,本文系统揭示了技术创新与成本管理之间的经济联系,并厘清了二者之间完整的传导路径。已有文献大多将技术创新和成本管理创新两者孤立起来进行研究,很少有学者就两者之间具体的经济联系进行探讨。与以往文献不同,本文以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为案例企业,具体验证了生产组织形式、组织结构以及会计信息系统在技术创新和成本管理创新之间的中介效应,从而进一步厘清了技术创新对企业成本管理创新的影响机制与具体路径。第三,本文重点关注了技术创新对企业管理行为的影响,进一步拓展了技术创新效应的研究领域。大量学者对技术创新的经济后果的研究多从生产活动、企业价值以及宏观经济后果等角度入手,很少有学者研究技术创新对企业管理行为产生的影响。技术进步会给企业带来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技术创新对企业的影响研究不应局限于其直接的经济后果,还应关注技术创新对企业管理所带来的间接影响。本文以技术创新为切入点,落脚于企业成本管理创新,探讨了二者之间的内在经济联系。本文的研究进一步丰富了技术创新经济后果和成本管理创新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成果,同时对企业管理实践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资本运营与财务管理:挑战企业管理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资本运营与财务管理:挑战企业管理者(论文提纲范文)
(1)浅谈新形势下企业财务管理的创新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财务管理创新的含义 |
二、财务管理创新的背景 |
三、财务管理创新的方法 |
(一)预算业务的创新方法 |
(二)资本运营的创新方法 |
(三)财务决策的创新方法 |
(四)财务管理结构的创新方法 |
(五)金融市场风险管理的创新方法 |
(六)以人为本的观念创新 |
四、财务管理创新内容 |
(一)财务管理目标的创新 |
(二)做好公司财务管理工作 |
(三)资本结构优化与创新 |
(四)融资指标分析的创新 |
(五)企业收入分配创新 |
五、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的重要性 |
(一)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财务管理的创新十分必要 |
(二)市场经济发展使企业必须进行财务管理创新 |
六、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一)相关制度不完善 |
(二)企业财务管理组织有待优化 |
(三)员工教育和培训不到位 |
(四)企业财务管理思想意识淡薄 |
七、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策略 |
(一)对管理理念进行创新 |
(二)管理制度创新 |
(三)管理技术、组织创新 |
(四)人本创新,树立以人为本的财务管理理念 |
(五)企业财务管理监督的创新 |
(六)决策管理应该从过去只重视抓生产过渡到与市场紧密联系的创新 |
八、结束语 |
(2)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知识经济环境下财务管理创必要性和积极作用 |
必要性 |
知识经济对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挑战 |
知识型财务管理需要创新的因素 |
人的营销因素 |
“物”的影响因素 |
当今企业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
公司财务资源分配不均,经理管理意识低下 |
外部环境变化对财务管理的影响 |
企业经济管理制度不够健全 |
网络经济环境对财务管理的影响 |
财务部门金字塔型的岗位设置不合理 |
公司财务管理改革之思考 |
培养创新型企业财务管理与风险意识 |
财务目标多元化 |
企业筹资管理的创新性 |
建立健全经济管理制度 |
加强信息技术的运用,调整业务流程 |
确立人文理财观 |
创新性的金融收益分配方法 |
加强培训,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和创新能力 |
结束语 |
(3)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面临的挑战和难题 |
1.1 职能定位模糊,业务层级较低 |
1.2 内部审计的权威性不够,没有形成一致的认同度 |
1.3 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和升级将面临文化与认知的挑战 |
2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分析 |
2.1 细化审计职能定位,构建增值型审计业务体系 |
2.2 塑造内部审计形象,使增值型审计身份得到认同 |
2.3 扩大风险控制范围,提高增值型审计的风险管控能力 |
3 结束语 |
(4)森马服饰财务可持续增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2.1 可持续增长理论的相关研究 |
1.2.2 财务战略的相关研究 |
1.2.3 轻资产运营的相关研究 |
1.2.4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图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图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财务可持续增长理论及模型 |
2.2 财务战略相关理论 |
2.2.1 财务战略理论 |
2.2.2 价值链理论 |
2.3 轻资产运营模式相关理论 |
2.3.1 企业核心能力理论 |
2.3.2 “微笑曲线”理论 |
第3章 森马服饰轻资产运营案例介绍 |
3.1 森马服饰概况 |
3.1.1 森马服饰SWOT分析 |
3.1.2 森马服饰行业分析 |
3.2 森马服饰轻资产运营模式的实施情况 |
3.2.1 依靠生产外包,实施虚拟经营 |
3.2.2 加大产品研发与设计,提高品牌附加值 |
3.2.3 加大互联网投入,融合线上线下业务 |
3.2.4 制定库存控制,加快产品周转 |
3.3 森马服饰轻资产运营模式的财务特征 |
3.3.1 流动资产较高 |
3.3.2 固定资产投入少、营运资本配置比率高 |
3.3.3 无息负债比重高、有息负债比重低 |
3.3.4 研发费用和销售费用投入较多 |
第4章 森马服饰财务可持续增长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
4.1 森马服饰可持续增长能力分析 |
4.1.1 森马服饰财务可持续增长指标分析 |
4.1.2 企业增长偏差分析 |
4.2 森马服饰可持续增长指标驱动因素分析 |
4.2.1 配对样本T检验和威尔科克森符号秩检验法 |
4.2.2 各驱动因素分析 |
4.3 森马服饰财务战略矩阵分析 |
4.3.1 投资资本回报率和资本成本的计算 |
4.3.2 财务战略矩阵的具体分析 |
4.4 森马服饰财务可持续增长中存在问题分析 |
4.4.1 企业实际增长率与可持续增长速度不匹配 |
4.4.2 企业盈利能力下降 |
4.4.3 企业营运能力下降 |
4.4.4 企业股利分配政策不合理 |
4.4.5 企业资本结构不合理 |
第5章 促进企业财务可持续增长的对策 |
5.1 强化财务规划,增强企业可持续发展意识 |
5.2 加强成本控制,提高企业盈利能力 |
5.3 强化企业运营资产管理,提高企业营运能力 |
5.4 优化股利政策,增强后续融资能力 |
5.5 优化企业资本结构,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 |
5.6 优化企业财务战略,提高企业价值创造能力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天津港(集团)公司经营评价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的与创新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创新 |
1.3 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研究评述 |
1.4 研究内容思路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1.4.3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分析 |
2.1 企业经营绩效评价概述 |
2.2 企业经营评价理论的形成 |
2.2.1 观察性绩效评价 |
2.2.2 成本绩效评价 |
2.2.3 财务性绩效评价 |
2.2.4 战略性绩效评价 |
2.3 企业经营评价的一般方法 |
2.3.1 数据包络分析法 |
2.3.2 层次分析法 |
2.3.3 因子分析法 |
2.4 理论研究述评 |
第三章 天津港(集团)公司经营及评价现状 |
3.1 天津港(集团)公司经营环境分析 |
3.1.1 天津港(集团)公司经营发展外部环境分析 |
3.1.2 天津港(集团)公司经营发展内部环境分析 |
3.2 天津港(集团)公司现有经营评价指标体系现状 |
3.2.1 公司经营评价指标体系发展历程 |
3.2.2 公司经营评价指标现有体系评价原则 |
3.2.3 公司现有经营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四章 天津港(集团)公司经营评价指标的初步筛选 |
4.1 企业经营评价理论依据 |
4.1.1 资本保全理论 |
4.1.2 现代管理理论 |
4.1.3 委托代理理论 |
4.1.4 系统管理理论 |
4.1.5 经营评价指标维度的筛选 |
4.2 天津港(集团)公司企业经营评价具体指标的初步制定 |
4.2.1 天津港(集团)公司经营评价指标内容的初步制定 |
4.2.2 天津港(集团)公司经营评价初步评价指标的解释 |
第五章 天津港(集团)公司经营评价指标体系的选取与应用 |
5.1 经营评价指标体系的选取原则及方法 |
5.1.1 企业经营评价指标体系选取原则 |
5.1.2 企业经营评价指标选取方法 |
5.2 实证分析 |
5.2.1 样本数据 |
5.2.2 主成分分析 |
5.2.3 因子载荷分析 |
5.2.4 公因子的提取 |
5.2.5 公因子的命名 |
5.2.6 经营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5.2.7 指标权重及计算公式 |
5.3 经营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及结果分析 |
5.3.1 经营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 |
5.3.2 经营绩效评价分析——以K码头公司为例 |
5.4 经营绩效评价反映出的问题——以K码头公司为例 |
5.4.1 企业资源占用及服务水平反映出的问题 |
5.4.2 企业生产效率水平反映出的问题 |
5.4.3 企业成长能力反映出的问题 |
5.4.4 企业运营发展能力反映出的问题 |
5.4.5 环境建设水平反映出的问题 |
5.4.6 周转运营能力反映出的问题 |
5.4.7 主营业务收入、负债水平反映出的问题 |
5.4.8 本节小结 |
第六章 对经营发展的优化建议——以K码头公司为例 |
6.1 提高客户运营能力 |
6.1.1 成立客户运营领导团队 |
6.1.2 规范维系工作全流程 |
6.1.3 建立渠道追溯体系 |
6.2 优化企业生产管理 |
6.2.1 建立设备管理制度 |
6.2.2 加强生产管理 |
6.3 重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 |
6.3.1 建立系统的成本管控制度 |
6.3.2 重构应收账款管理制度 |
6.3.3 优化财务管理人员建设 |
6.4 引入职业经理人制度 |
6.4.1 规范企业管理 |
6.4.2 打造人文企业文化 |
6.4.3 成本控制 |
6.4.4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
6.5 优化人才素质 |
6.5.1 持续培训 |
6.5.2 引入人竞争淘汰机制 |
6.5.3 加强人才甄选工作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和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6)分类管理背景下我国营利性民办高校的风险防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相关研究 |
二、民办高校发展的比较研究 |
三、风险理论与民办高校风险防控的相关研究 |
四、文献综述基本评析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及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基本理论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民办高等院校的内涵 |
二、营利性与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及分类管理 |
三、风险及民办高校风险 |
第二节 风险管理理论概述 |
一、风险理论 |
二、风险管理理论 |
第三节 利益相关者理论概述 |
一、基本理论 |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应用 |
第四节 民办高等教育的属性分析 |
一、公共产品理论 |
二、民办高等教育的准公共产品属性 |
三、民办高等教育的私人属性 |
第三章 我国民办高校分类管理的部署和推进 |
第一节 我国民办高校分类管理的推进 |
第二节 民办教育分类管理的基本内容 |
一、营利性民办高校与非营利性民办高校经营的区别 |
二、营利性民办高校办学的特殊性 |
第三节 民办高校分类选择的趋势和现状 |
一、我国民办高校的分类管理选择趋势 |
二、民办高校的分类选择 |
三、分类管理下我国民办高校的发展现状 |
四、分类管理下民办高校的发展特征 |
第四节 我国民办高校分类管理的意义和影响 |
一、搭建了营利性大学发展平台 |
二、重构了营利性大学财产权益 |
三、增加了营利性大学办学成本 |
四、放大了营利性大学的营利形象 |
五、放开了营利性大学收费限制 |
六、增加了营利性大学师资队伍建设的难度 |
第四章 分类管理下我国营利性民办高校面临的风险及成因 |
第一节 分类管理下我国营利性民办高校面临的风险 |
一、政策法律法规风险 |
二、管理决策风险 |
三、办学质量风险 |
四、财务风险 |
五、市场风险 |
第二节 分类管理下营利性民办高校风险成因 |
一、政策法规风险成因 |
二、管理决策风险成因 |
三、办学质量风险成因 |
四、财务风险成因 |
五、市场风险成因 |
第五章 分类管理下营利性民办高校的风险评估及分析 |
第一节 分类管理下营利性民办高校风险评估体系构建 |
一、风险评估指标选择的基本原则 |
二、风险评估体系设计 |
三、评价指标的处理 |
第二节 分类管理下营利性民办高校风险的评估 |
一、实证分析过程 |
二、实证结果分析 |
第三节 营利性民办高校的SWOT分析 |
一、内部优势(Strengths)分析 |
二、内部劣势(Weakness)分析 |
三、外部机遇(Opportunities)分析 |
四、外部威胁(Threats)分析 |
第六章 分类管理下民办高校风险防控的国际经验和借鉴 |
第一节 “专业机构+高校+政府”相结合的典型风险防控机制 |
一、日本私立高校的经验 |
二、韩国私立高校的经验 |
第二节 “专业机构+高校”相结合的典型风险防控机制 |
一、以英、德、法为代表欧洲国家的机制与经验 |
二、以美国为代表的多元化经营经验 |
第三节 “专业机构+政府机构”相结合的典型风险防控机制 |
一、高等教育机构风险评估的流程 |
二、高等教育机构风险控制的措施 |
第四节 对我国营利性民办高校风险防控的借鉴 |
一、政府管理层面 |
二、营利性民办高校管理层面 |
第七章 “三维六位”一体的营利性民办高校风险防控体系与机制构建 |
第一节 “三维六位”一体的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原则及框架 |
一、体系与机制构建的基本原则 |
二、体系和机制建构的基本框架 |
第二节 “三维六位”一体下营利性民办高校内部治理体系的完善 |
一、提高内部治理质量,坚持内涵式发展道路 |
二、转变内部治理观念,规范办学行为 |
三、完善内部治理体系,提升学校的决策与执行能力 |
第三节 “三维六位”一体下营利性民办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 |
一、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完善的基本原则 |
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完善的基本路径 |
三、构建完善的师资队伍培养机制 |
第四节 “三维六位”一体下营利性民办高校内部风险管理机制的完善 |
一、树立风险意识,全面认识办学风险 |
二、建立风险预警与评估系统,提高对风险的应对能力 |
三、做好风险防范管理准备,提升风险应对能力 |
第五节 “三维六位”一体下营利性民办高校财务管理系统的完善 |
一、建立和完善财务自我平衡机制 |
二、建立和完善财务的自我扩张机制 |
三、建立有效的财务风险防范机制 |
第六节 “三维六位”一体下政府及社会职能与功能完善 |
一、政府的功能与责任 |
二、社会相关团体与公众的功能与责任 |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长虹集团财务集中管理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2.3 技术路线 |
1.2.4 内容框架 |
1.3 研究的结论与创新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研究综述 |
2.1 企业集团 |
2.2 集团财务管理模式 |
2.2.1 集团财务管理基本模式 |
2.2.2 财务集中管理模式特点 |
2.2.3 影响集团财务管理模式的主要因素 |
2.3 相关理论基础 |
2.3.1 委托代理理论 |
2.3.2 内部控制理论 |
2.3.3 组织扁平化理论 |
2.4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2.4.1 国外研究概况 |
2.4.2 国内研究现状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长虹集团财务集中管理模式的选择 |
3.1 长虹集团基本情况 |
3.1.1 集团简介 |
3.1.2 组织结构 |
3.2 长虹集团财务管理模式发展及问题 |
3.2.1 长虹集团财务管理的发展历程 |
3.2.2 集中前财务管理模式的主要问题 |
3.3 长虹集团选择财务集中管理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3.3.1 选择财务集中管理模式的必要性 |
3.3.2 选择财务集中管理模式的可行性 |
3.4 长虹集团财务集中管理模式的整体方案 |
3.4.1 财务集中管理模式的总体思路 |
3.4.2 财务集中管理模式的理论模型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长虹集团财务集中管理模式的实施要点 |
4.1 实施财务集中管理模式遵循的原则 |
4.2 实施财务集中管理模式的阶段历程 |
4.2.1 内部财务的集中 |
4.2.2 业务与财务融合 |
4.2.3 供应链流程再造 |
4.3 实施财务集中管理模式的具体策略 |
4.3.1 统一制定财务管理制度 |
4.3.2 集中组织与人员的管理 |
4.3.3 构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 |
4.3.4 设立资金集中管理平台 |
4.3.5 完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 |
4.3.6 健全集团风险控制体系 |
4.3.7 打造财务信息系统平台 |
4.4 实施财务集中管理模式的基础保障 |
4.4.1 组织与制度保障 |
4.4.2 人力与物力保障 |
4.4.3 文化氛围保障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长虹集团财务集中管理模式实施效果及改进建议 |
5.1 实施财务集中管理模式的初步效益 |
5.1.1 财务基础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夯实 |
5.1.2 财务资源的配置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
5.1.3 业务与财务融合度进一步加强 |
5.1.4 集团的风险控制能力有所提高 |
5.1.5 公司整体的社会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
5.2 现行财务集中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
5.2.1 存在的主要问题 |
5.2.2 改进及优化建议 |
5.3 实施财务集中管理模式所带来的启示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及展望 |
6.1 本文研究总结 |
6.2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1 问卷调查 |
1-2 专家咨询 |
(8)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及其内部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混合经济”的发展 |
二、“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提出 |
三、“混合所有制”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的渗透 |
第二节 研究缘起与概念界定 |
一、研究缘起 |
二、概念界定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意义 |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
一、研究方法 |
二、资料收集与分析 |
三、研究思路 |
四、研究可靠性 |
五、研究局限性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研究依据 |
第一节 文献综述 |
一、中文文献 |
二、外文文献 |
三、对已有研究的思考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生态系统理论 |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 |
三、产权理论 |
四、委托代理理论 |
第三节 第三方视角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美国高等职业教育公私合作及其内部治理的研究与启示 |
第一节 社区学院公私合作探究 |
一、概况简介 |
二、案例分析 |
三、特征归纳 |
四、启示 |
第二节 营利性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公私合作 |
一、概况筒介:营利性高等教育发展前景不乐观 |
二、案例分析:普渡大学收购卡普兰大学 |
三、启示 |
第三节 营利性高等教育内部治理 |
一、戴维瑞教育集团内部治理 |
二、阿波罗教育集团内部治理 |
三、启示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我国高职院校探索发展混合所有制 |
第一节 内涵、特征及其二元选择 |
一、概念解读 |
二、主要特征 |
三、二元选择 |
第二节 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 |
一、企业的利益诉求 |
二、其它利益相关方的利益诉求 |
三、不同利益诉求的博弈 |
第三节 存在的主要问题、发展趋势及相关建议 |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
二、发展趋势 |
三、相关建议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内部治理的影响因素、组织机构及其运行保障机制 |
第一节 影响因素 |
一、政府的支持 |
二、校长的魅力 |
三、产权的设计 |
四、文化的交流 |
五、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博弈 |
六、章程及相关规章制度的制定 |
第二节 组织机构设置及其运行 |
一、董事会(理事会)决策 |
二、校长(院长)及各职能部门执行 |
三、党委及监事会监督 |
四、运行制度保障 |
第三节 激励约束机制 |
一、校长(院长)年薪制 |
二、管理层及骨干教师持股 |
三、教师薪酬、发展空间及退休保障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内部治理的分析、发展趋势及“悬置”的问题 |
第一节 内部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建议 |
一、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指导文件缺失 |
二、组织机构作用的发挥不充分 |
三、运行保障机制不完善 |
第二节 发展趋势预测 |
一、政府支持力度加大 |
二、组织机构及其运行保障机制更为完善 |
第三节 “悬置”的问题 |
一、关于独立法人的问题 |
二、关于举办者与校长(院长)关系的问题 |
三、关于产权结构合理性的问题 |
四、关于董事会(理事会)中教师和学生代表的问题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 |
致谢 |
(9)家族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现代化转型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H集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文献评述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内容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 |
一、家族企业的内涵 |
二、家族企业的类型 |
三、财务管理模式的内涵 |
四、家族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类型 |
五、家族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现代化 |
第二节 相关理论基础 |
一、生命周期理论 |
二、企业治理理论 |
三、财务管理模式理论 |
第三章 家族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研究 |
第一节 家族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发展历程 |
第二节 家族企业传统财务管理模式现状 |
第三节 家族企业现代化财务管理模式特征 |
第四节 家族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现代化转型的挑战 |
一、横向现代化的挑战 |
二、纵向现代化的挑战 |
第四章 案例分析 |
第一节 H集团概述 |
一、H集团公司简介 |
二、H集团的家族企业特征 |
第二节 H集团现行财务管理模式 |
一、H集团现行财务管理模式概述 |
二、H集团现行财务管理模式的运作方式 |
三、H集团主要财务数据分析 |
第三节 H集团现行财务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
一、财务机构设置存在的问题 |
二、财务管理人员队伍存在的问题 |
三、财务制度存在的问题 |
四、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
五、分级管理核算存在的问题 |
第五章 H集团财务管理模式现代化转型分析 |
第一节 H集团财务管理模式现代化的环境分析 |
一、外部环境分析 |
二、内部环境分析 |
第二节 H集团财务管理模式现代化转型的路径选择 |
一、财务管理模式扁平化路径 |
二、财务管理模式垂直化路径 |
三、财务管理模式垂直化与扁平化相结合路径 |
第三节 H集团财务管理模式现代化转型的具体对策 |
一、明确各级财务机构职责 |
二、加强财务人员管理 |
三、改进财务制度 |
四、强化资金管理方式 |
五、强化分级管理核算 |
第六章 启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技术创新对企业成本管理创新的影响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框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框架与内容 |
二、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技术创新的经济后果 |
一、宏观经济后果 |
二、微观经济后果 |
第二节 生产组织形式的影响因素与经济后果 |
一、生产要素和生产工艺流程的影响因素 |
二、生产要素和生产工艺流程的经济后果 |
第三节 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的影响因素与经济后果 |
一、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的影响因素 |
二、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的经济后果 |
第四节 会计信息系统的影响因素与经济后果 |
一、会计信息系统的影响因素 |
二、会计信息系统的经济后果 |
第五节 成本管理创新的影响因素 |
一、宏观层面的影响因素 |
二、微观层面的影响因素 |
第二章 技术创新、生产组织形式与成本管理创新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理论建构与观点提出 |
一、技术创新、生产要素构成变化与成本管理创新 |
二、技术创新、生产工艺流程进步与成本管理创新 |
三、技术创新、产出产品升级与成本管理创新 |
第三节 案例研究设计 |
一、案例选择说明 |
二、证据资料收集与处理 |
第四节 生产组织形式案例分析 |
一、技术创新、生产要素及成本管理创新 |
二、技术创新、生产工艺流程及成本管理创新 |
三、技术创新促进成本管理创新—基于生产组织形式变革的视角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技术创新、组织结构完善与成本管理创新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理论建构与观点提出 |
一、技术创新结果、组织结构特征变化与成本管理创新 |
二、技术创新方式、组织结构形式选择与成本管理创新 |
第三节 案例研究设计 |
一、案例选择说明 |
二、证据资料收集与处理 |
第四节 案例分析 |
一、大庆油田技术创新历程回顾 |
二、技术创新对组织结构形式的影响 |
三、技术创新对组织结构特征的影响 |
四、技术创新通过组织结构影响成本管理创新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信息技术创新、会计信息系统与成本管理创新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理论构建与观点提出 |
一、信息技术的创新历程 |
二、信息技术创新对会计信息系统的影响 |
三、会计信息系统对成本管理创新的影响 |
四、信息技术创新对成本管理创新的影响路径 |
第三节 案例研究设计 |
一、案例选择说明 |
二、案例证据资料收集与分析 |
三、案例研究思路 |
第四节 案例分析 |
一、采油二厂会计信息化案例分析 |
二、中国石油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设案例分析 |
三、案例分析总结 |
本章小结 |
研究总结与政策建议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创新 |
三、研究局限与后续研究 |
四、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四、资本运营与财务管理:挑战企业管理者(论文参考文献)
- [1]浅谈新形势下企业财务管理的创新策略[J]. 秦妍. 老字号品牌营销, 2022(01)
- [2]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的思考[J]. 周军丽. 中国中小企业, 2021(11)
- [3]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J]. 管淑慧. 当代会计, 2021(09)
- [4]森马服饰财务可持续增长研究[D]. 林婷. 兰州理工大学, 2021(01)
- [5]天津港(集团)公司经营评价体系构建研究[D]. 曹伯阳. 天津理工大学, 2020(05)
- [6]分类管理背景下我国营利性民办高校的风险防控研究[D]. 刘学民.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2)
- [7]长虹集团财务集中管理模式研究[D]. 杨超超.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4)
- [8]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及其内部治理研究[D]. 陈春梅. 厦门大学, 2019
- [9]家族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现代化转型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H集团为例[D]. 戴嘉铖. 云南财经大学, 2019(02)
- [10]技术创新对企业成本管理创新的影响机制研究[D]. 刘忠全.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