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半导体市场趋势预测(论文文献综述)
彭坤兵[1](2021)在《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半导体芯片设计企业评估方法研究 ——以A企业为例》文中认为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半导体产品市场,也是目前最大的半导体生产中心和终端消费市场。在高端芯片技术领域,我国长期落后于发达国家,尤其在高端芯片的设计与供给上,国产化率与自给率严重不足,从而导致高端芯片制造方面长期落后于其他地区和国家。因此国家出于产业全面发展需要,在中国制造工程和集成电路发展提要里明确提出:集成电路截至2020年,国内关键基础零部件的自主生产的比率需达到百分之四十;再向后发展五年,国内生产的芯片供给比率不能少于国内市场总需求的百分之七十。随着国家产业计划的逐步推进和国家产业基金对半导体行业的重大投资,芯片产业将会在我国迎来一段高光时刻。在芯片国产替代的大环境下,国内迎来了一波对半导体行业的投资浪潮。产业投资已成为重点扶植和精心培育国民经济的一种重要手段,其对于国内经济的宏观调控所起的作用将不可忽视。产业投资不仅是为了支持国家产业政策的发展,亦是作为一个投资者,追求投资收益的高回报。投资的成功取决于很多重要影响因素,但对投资标的的价值评估无疑是重中之重的影响因素。企业价值评估过高,支付的对价超出公允价值的部分将会严重侵蚀投资者未来的收益,甚至影响到投资的成功与否。企业价值评估过低,对企业所有者的权益则是个重大伤害,也会影响企业经营的积极性。因此对芯片设计企业进行准确而可靠的价值评估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在进行价值评估前,必须先明确评估目的。不同的评估目的,其对应的评估对象也有所不同,也可能会影响到评估方法的抉择,从而导致不同的评估结果,影响投资者的最终判断。因此,明确评估目的,选择正确的评估方法尤其重要。本文创新性的引入企业生命周期四阶段模型,对处于不同阶段的芯片设计企业进行生命周期划分和评估方法选用,我们知道,企业在不同阶段影响其价值的因素会有所区别,在财务政策和经营杠杆上也会有所差异,因此我们所选用的评估方法要与生命周期理论相互结合使用。笔者通过研究芯片设计企业在各个阶段的评估方法选择,对行业的重要影响因素展开分析,从而进行准确的判断和评估企业的真实价值,亦希望能为投资界开展价值评估提供一种新的方向。本文主要按照如下思路展开研究:第一章为全文的导论。本部分主要说明课题研究的意义、背景,述评现有研究成果,并提出观点。第二章理论综述。介绍现有与企业价值评估有关的理论。首先详实描述企业价值评估定义,介绍主流评估方法,归纳各种方法的利弊与优缺点。第三章简单描述半导体行业特征,明确芯片设计内涵,在此基础上具体说明各阶段设计芯片的情况,并对各时期企业的经营和财务所呈现的特点以及最终所采用的价值评估方法进行了重点介绍。第四部分为A企业案例分析,对A企业的经营状况和发展历程进行了介绍,然后通过销售增长率和现金流量来分析A企业所属的生命阶段,再根据芯片设计企业对应的周期阶段选择相匹配的评估方法来估算企业价值,最后将上述评估方法得出的数值与企业市值做比较,具体分析结果,说明文章局限性,提出总结性建议,展望未来研究重点。
丁格尔[2](2021)在《江苏长电科技跨国并购星科金朋的动因及绩效评价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在经济全球化的程度逐渐加深的背景下,我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处于调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渐而走向高质量发展之路。很多中国企业为了提升自身实力,实现国际地位的上升和知名度的提高,采用了跨国并购的方式。其中,半导体产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和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性和支撑性产业,只有不断整合半导体产业资源,广泛吸取国内外半导体产业经验,使半导体行业产业链由分散到集中,由小到强,才能有助于我国半导体产业形成良好的配套体系。2014年以来,全球半导体产业进入新一轮并购热潮,并购整合不断。在国家大力发展半导体产业的政策鼓励下,中国资本从无到有参与到了这次国际并购浪潮之中。其中,半导体产业上下游有很多环节,而封装和测试是半导体产业中重要的一环,要想加快半导体封测产业的转型与创新,必须改变简单的代加工模式,加快半导体产业发展模式的转型,才能改变在国际竞争中的劣势局面。对此,跨国并购就是一个机会,让国内企业在短时间内迅速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广泛地吸取国外先进管理和技术经验。而长电科技并购星科金朋的案例,是并购浪潮中的一个典型的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案例,也是近7年全球最大的集成电路封装测试行业控制权并购案,故选为本文的研究案例。江苏长电科技作为本文的研究主体,对其在并购星科金朋的案例中发生的行为目的和绩效进行分析,为半导体行业其他公司的跨国并购提供有价值的建议。本文首先介绍了跨国并购的含义、跨国并购动机和并购绩效评估方式,然后介绍了半导体行业发展情况,并对长电科技和星科金朋各自的概况进行阐述,再针对此次并购过程进行了详细描述。为了研究长电科技的此次并购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从并购动因,包括外部动因和内部动因两个方面来揭示并购的目的,可以通过事件分析法、财务指标法和平衡计分卡对长电科技并购星科金朋的绩效进行分析,从而判断出此次并购是否实现其并购目的。经过探讨发现,无论是短期市场绩效,还是长期财务绩效,亦或是长期非财务绩效,此次并购基本上实现了长电科技的并购初衷,也就是并购动机。只是在财务协同方面,仍需要一定的时期去恢复和提升其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随着有效整合的进一步推进,并购的协同效应会更大程度的发挥出来,长电科技更成功的业绩有望未来有望实现。综上所述,得出以下启示,包括注重并购对象的选择、拓宽融资渠道、加强并购后的整合和关注跨国并购中的风险,以期对我国半导体行业跨国并购提供有价值的的建议。
李月[3](2021)在《半导体企业股权估值研究 ——以中颖电子为例》文中认为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社会需求层次的不断提升,我国半导体行业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呈现出快速良好的发展势头,半导体上市公司倍受投资者关注。但是由于投资者的非理性,投机气氛沉重,伴随着股价的大起大落,许多投资者不但没有取得预期的投资回报,还陷入了严重亏损的境地。无数经验教训表明,无论是个人投资者还是机构投资者,要想在证券市场中分享到对半导体企业的投资收益,必须合理认识和把握企业的估值水平,并据此进行理性投资。随着我国国家创新战略的不断推进,会有更多的半导体企业陆续加盟资本市场,如何对半导体企业的股权价值进行评估会逐渐被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所重视。目前在半导体企业的估值实践中较多采用市盈率估值方法,该种方法简单易操作,便于同行比较。但由于我国资本市场运行尚不健全,二级市场投机气氛浓厚,股价常常出现异常波动,投资者可接受的市盈率经常为情绪所牵制,局限于单一指标,估值结果可能对投资者造成误导。本文同时运用DCF估值方法和EVA估值方法对半导体企业进行估值,既通过自由现金流对企业进行估值,又运用EVA方法发现企业的股权价值,综合两种方法进行估值有利于提高估值的合理性和可靠性,通过将估值结果与实际股价进行比较,有利于投资者制定更好的投资决策。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介绍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梳理研究,为估值方法的应用奠定理论和思想基础;第二章,对半导体行业进行分析,重点对我国半导体行业的存在环境、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研究,揭示了半导体企业的估值因素。第三章,对不同的估值方法进行研究和比较,并最终选择DCF和EVA估值方法对中颖电子进行估值;第四章,运用两种方法对中颖电子进行估值分析,依据规范程序计算并得出估值结果,将两种估值结果分别与公司股票的市场价格进行比较,对估值结果进行总结评价;第五章,得出结论。EVA方法与DCF方法对中颖电子具备一定的估值适用性;通过对研发费用等会计科目的调整,EVA估值方法对公司科技属性、成长潜力和发展前景展示得更为充分。此外,在将DCF估值方法和EVA估值方法运用到其他半导体企业进行估值之前要充分考虑行业发展背景,熟悉企业技术特征、经营特点,明确企业战略定位和价值驱动因素。
况淑红[4](2021)在《S公司科创板IPO财务估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科创板横空出世,吸引了众多科技创新型企业登陆,也有众多海外上市企业回归国内资本市场。S公司2017年在美国纳斯达克成功上市公司后,为进一步支持其成为全球领先的半导体设备供应商的战略需求,决定在临港成立研发及生产中心,面对巨大的融资需求S公司启动了科创板IPO的战略计划。IPO定价是新股发行的焦点问题,预估股票价值是IPO定价的重要步骤,合理定价不仅可以提高定价效率促使企业顺利上市,尽可能降低IPO发行抑价,也是公司顺利筹集资金的重要保障。符合公司的股票定价模型有利于公司建立长效的市值管理机制,让股票价格反映公司内在价值。本文根据S公司在美国资本市场的市盈率,中国资本市场的行业市盈率及对标半导体设备公司及同行业公司的市盈率水平,选取了对标公司、竞争公司及同行业公司的上市披露的财务数据作为样本,找出驱动市盈率变动因子,通过运用回归分析法建立市盈率预估模型,预估S公司发行定价市盈率,再基于市盈率估值模型计算出股票预估值。将S公司的股票估值与对标公司进行对比,分析股票估值差异的影响因素,从而验证了S公司的股票估值的合理性。本文为S公司建立的财务估值模型为推进后续IPO进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刘伟岩[5](2020)在《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研究 ——基于创新体系的视角》文中认为2008年经济危机后,为摆脱经济下行的轨道,美国、日本、德国先后提出了“重振制造业”(2009年)、日本版“第四次工业革命”(2010年)、“工业4.0”(2012年)等战略计划,而我国也于2015年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的行动纲领。这些战略规划的陆续出台拉开了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Io T)、人工智能(AI)等为标志的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帷幕。而作为第二经济大国,我国应如何借助于这一难得机遇来推动国内产业升级则成为亟待思考的问题。回顾日本走过的“路”可知,其也曾作为“第二经济大国”面临过相似的难题,且从中日经济发展历程比较和所面临的“三期叠加”状态来看,我国现阶段也更为接近20世纪70年代的日本,而日本却在当时的情况下借助于以微电子技术为核心的科技革命成功地推动了国内产业的改造升级。基于此,本文以日本为研究对象并将研究阶段锁定在其取得成功的战后至20世纪80年代这一时期,进而研究其所积累的经验和教训,以期为我国接下来要走的“路”提供极具价值的指引和借鉴。在对熊彼特创新理论以及新熊彼特学派提出的技术经济范式理论、产业技术范式理论、国家创新体系理论和部门创新体系理论等进行阐述的基础上,本文借助于此从创新体系的视角构建了“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的理论分析框架,即:从整体产业体系来看,其属于技术经济范式转换的过程,该过程是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实现的,且两者间的匹配性决定着产业升级的绩效;而深入到具体产业来看,其又是通过催生新兴产业和改造传统产业来实现的,对于此分析的最佳维度则是能够体现“产业间差异性”的部门创新体系,同样地,两者间的匹配性也决定着各产业升级的成效。回顾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的历程可知,其呈现出三个阶段:20世纪50~60年代的“重化型”化,70~80年代的“轻薄短小”化,以及90年代后的“信息”化。其中,“轻薄短小”化阶段是日本发展最为成功的时期,也是本文的研究范畴所在。分析其发生的背景可知:虽然效仿欧美国家构建的重化型产业结构支撑了日本经济“独秀一枝”的高速发展,但在日本成为第二经济大国后,这一产业结构所固有的局限性和问题日渐凸显,倒逼着日本垄断资本进行产业调整;而与此同时,世界性科技革命的爆发恰为其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但是这种机遇对于后进国来说在一定意义上又是“机会均等”的,该国能否抓住的关键在于其国内的技术经济发展水平,而日本战后近20年的高速增长恰为其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且“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技术发展战略又在较短的时间内为其积累了殷实的技术基础。在这一背景下,借助于上文所构建的理论分析框架,后文从创新体系的视角解释了战后以微电子技术为核心的科技革命是如何推动日本产业升级以及日本为何更为成功的。就整体产业体系而言,科技革命的发生必然会引致技术经济范式转换进而推动产业升级,且这一过程是在由政府、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以及创新主体联盟等构建的国家创新体系中实现的。战后科技革命的发源地仍是美国,日本的参与借助的是范式转换过程中创造的“第二个机会窗口”,换言之,日本的成功得益于对源于美国的新技术的应用和开发研究,其技术经济范式呈现出“应用开发型”特点。而分析日本各创新主体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创新行为可以发现,无论是政府传递最新科技情报并辅助企业引进技术、适时调整科技发展战略和产业结构发展方向、制定激励企业研发的经济政策和专利保护制度、采取措施加速新技术产业化的进程、改革教育体制并强化人才引进制度等支持创新的行为,还是企业注重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遵循“现场优先主义”原则、实施“商品研制、推销一贯制”、将资金集中投向开发研究和创新链的中下游环节以及培训在职人员等创新行为,或是大学和科研机构针对产业技术进行研究、重视通识教育和“强固山脚”教育以及培养理工科高科技人才等行为,亦或是“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型的创新主体联盟联合攻关尖端技术、建立能够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中介机构、联合培养和引进优秀人才等行为都是能够最大限度地挖掘微电子技术发展潜力的。而这种“追赶型”国家创新体系与“应用开发型”技术经济范式间的相匹配正是日本能够更为成功地借力于战后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的根因所在。进一步地从具体产业来看,科技革命引致的技术经济范式转换表现为新兴技术转化为新兴产业技术范式和改造传统产业技术范式的过程,这也是科技革命“双重性质”的体现。而对这一层面的分析则要用到能够体现“产业间差异性”的部门创新体系。在选取半导体产业和计算机产业作为新兴产业的代表,以及选取工业机器产业(以数控机床和工业机器人为主)和汽车产业作为微电子技术改造传统机械产业的典型后,本文的研究发现:由于这些产业在技术体制、所处的产业链位置、所在的技术生命周期阶段等方面的不同,其产业技术范式是相异的,而日本之所以能够在这些产业上均实现自主创新并取得巨大成功就在于日本各创新主体针对不同的产业技术范式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分别形成了与之相匹配的部门创新体系。而进一步比较各部门创新体系可知,日本政府和企业等创新主体针对“催新”和“改旧”分别形成了一套惯行的做法,但在这两类产业升级间又存在显着的差异,即:日本政府在“催新”中的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中均表现出了贯穿始终的强干预性,尤其是在计算机产业上;而在“改旧”中则干预相对较少,主要是引导已具备集成创新能力的“逐利性”企业去发挥主体作用。作为一种“制度建设”,创新体系具有“临界性”特点且其优劣的评析标准是其与技术经济范式的匹配性。日本能够成功地借力于以微电子技术为核心的科技革命推动国内产业升级的经验就在于其不仅构建了与当时技术经济范式相匹配的国家创新体系,而且注重创新体系的层级性和差异性建设,加速推进了新兴产业技术范式的形成,并推动了新旧产业的协调发展。但是,这种致力于“应用开发”的“追赶型”创新体系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如:基础研究能力不足,不利于颠覆性技术创新的产生,以及政府主导的大型研发项目模式存在定向失误的弊端等,这也是日本创新和成功不可持续以致于在20世纪90年代后重新与美国拉开差距的原因所在。现阶段,新一轮科技革命的蓬勃兴起在为我国产业升级提供追赶先进国家的“机会窗口”的同时,也为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追跑”“齐跑”“领跑”并行发展的机遇,并为传统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会。由于相较于20世纪70年代的日本,我国现阶段所面临的情况更为复杂,因此,必须构建极其重视基础研究且具有灵活性的国家创新生态体系,重视部门创新体系的“产业间差异性”,形成与新兴产业技术范式相匹配的部门创新体系,以及建设能够促进传统产业技术范式演化升级的部门创新体系等。
尹健均[6](2020)在《中国半导体行业上市公司估值研究 ——以紫光国微公司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公司价值评估是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和企业经营者进行经营管理的重要事项。近年来,半导体行业在国家产业政策和产业大基金扶持下,行业取得快速发展。目前在半导体行业上市公司的估值实践中,使用最多的是市盈率估值法,这种方法虽然容易操作,但忽略了企业成长性、资本结构、市场潜力等因素对公司价值的影响。现阶段我国半导体行业上市公司的市场占有率较低,国产替代空间大,在技术水平提高和消费者需求增大的推动下,相关上市公司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使用市盈率估值可能会低估或者高估公司的价值,现有的半导体行业价值评估方法亟待改进。在估值方法的研究和使用方面,本文采用了相对估值和绝对估值结合的联合估值法进行价值评估,提高了估值结果的合理性。从行业角度,本文分析了半导体产业链IC设计、IC制造、IC封测、设备、原材料五个环节的国内外估值现状和问题。从企业角度,本文选择IC芯片设计上市公司典型代表紫光国微作为案例进行分析。合理的估值方法能够促进企业加强价值管理,有利于企业规避风险,帮助企业实现长远发展。本文共有六章。第一章从研究的背景入手,介绍了研究意义、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创新点。第二章梳理了国内外估值的发展历程、估值方法等,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上的支撑。第三章分析了国内外半导体行业估值现状和估值存在的问题。第四章结合半导体行业特征,提出联合估值法方案,从相对估值法和绝对估值法中分别选择出一种可行的估值方法来建立联合估值模型。第五章以上市公司紫光国微为例,通过建立联合估值模型,计算形成最终的估值结果,并与市场真实价格进行对比分析。第六章形成了本文的结论:采用联合估值法能有效解决单独使用相对估值和绝对估值的弊端;市销率估值法能较好体现我国半导体行业成长特征;采用EVA估值能较好解决半导体行业高研发投入、在建工程等支出对利润的影响;案例中的公司价值被市场高估。本文在进行市销率估值时,通过SPSS软件对可比公司进行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从而找到更合理的可比公司;在EVA估值时,根据半导体行业高科技特征,对部分会计项目进行调整,从而计算出的EVA值更能够反映企业真实的企业价值。本文对紫光国微公司的估值评估过程和分析方法,为半导体行业其他公司的价值评估提供了一种新的参考思路。
陈剑[7](2020)在《鑫晶半导体公司原辅料库存优化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合理的库存管理,能够促进企业平稳的经营和发展,能够使公司获取较好的经济效益。反之,不合理的库存管理,会频繁出现物料短缺或物料过剩的状况。当物料冗余时,不仅占用公司大量的现金流,导致公司承担着高昂的现金成本和库存管理成本,也增加了物料过期的风险,同时还掩盖公司其他管理问题,如计划的精准度问题、采购的及时性问题、工艺的标准耗用量问题等等;当物料短缺时,就会导致生产执行暂停、客户交期推迟,甚至还可能失去订单、失去客户、失去市场,从而影响公司运营和发展。所以我们需要控制公司库存处于一个合理水平,使库存成为公司稳定运行的基石,而不是羁绊。影响库存水平的因素有很多,例如,库存管理本身的无序、物料编码混乱、生产计划和需求计划不准确、工艺BOM偏差较大以及责任分工不清晰等等。这些问题带来结果则是物料的浪费、现金流的占用、客户交期推迟、品质的不稳定等等。半导体制造业对物料的要求更高,较低的库存管理水平严重影响半导体制造企业持续稳定的经营。在半导体产品制造过程中,会使用非常多的化学品物料,这些存储困难、保质期短、品质要求高的化学品,在面对粗放式库存管理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过期、报废、质量异常等问题,造成不必要浪费甚至市场机会的丢失。国内的半导体生产材料依然存在质量较差或者质量不稳定情况,所以半导体制造所需的原辅材料大部分要从国外进口,这些价值高、保质期短的原材料,如果管理不善,将会更快给公司带来更多的问题和负担。半导体行业的技术革新非常快,产品更新、物料更替也对库存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以半导体制造企业为研究对象,剖析公司当前遇到的库存问题,并找出主要原因,再通过管理流程梳理、基础数据整理、MRP模型应用以及补货策略优化等手段,解决或降低库存管理风险,最后通过优化方案的实施,初步完成公司原辅料库存优化目标。
刘文康[8](2020)在《科创板首批上市公司—中微公司“高市值”案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科创板作为中国版的“纳斯达克”,上市公司的企业市值是众多投资者最关注的问题。而进入科创板上市的公司,其最明显的特征是国家战略积极鼓励发展的行业以及高新技术企业。科创板作为战略新兴的板块,不同于以往的股票市场,在发行要求以及交易机制上有较多创新规定,且科创板上市公司的估值及其价值则显示其核心竞争力。而从首批科创板上市的25家公司平均市盈率高达53.4倍,相比A股23倍常规市盈率倍数相比达2倍之多。其科创板上市公司的“高估值、高市盈率”背后其合理性所在?且支撑以及影响的因素有哪些?这些都值得深入研究。基于信号传递理论、投资者情绪相关理论基础上,本文选取科创板首批上市公司中“市盈率”最高的公司--中微公司作为研究对象,以2016至2019年公司、行业以及首批上市公司统计数据为基础,利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以及事件研究法,通过观察上市后中微公司的市场反应,探讨中微公司“高市值”的影响因素,分析公司财务业绩能否支撑其估值的合理性,并通过论文的分析得出相应的启发。本文主要结论为:第一,中微公司的市值高于公司的内在价值。高市值的主要影响因素确实是受国家的战略导向与政策支持、行业发展状况、投资者情绪等方面影响。第二,政府产业政策支持直接影响公司的市场价值。基于信号传递理论,政府补助及税收优惠政策,缓解企业快速发展资金需求以及财务业绩提升,进而使企业估值水平上升。第三,处于细分市场行业前景以及领先的公司可获得超额收益率,从而直接影响了市场价值。第四,从短期看,企业的市值可能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存在高估甚至炒作。但从长期来看,企业的价值还是依靠企业良好的经营与财务成果,决定企业市场价值的还是企业的内在价值。通过对科创板首批“高估值与高市值”典型案例的研究,对其他上公司合理制定估值方案、投资者理解公司的内在价值在于企业持续经营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公司合理使用融资手段均有一定借鉴意义。
徐丽莉[9](2020)在《A公司扩建后厂务运营部人力资源规划研究》文中指出半导体产业作为全球信息产业的基础,是一个资本与技术高度密集型产业,产业发展的关键是“钱”和“人”。在中国半导体产业崛起的过程中,不乏充足的资金,但技术人才奇缺。特别是国内半导体产业集群的迅速形成,造成半导体业内技术人才的频繁流动,加大了半导体企业人才流失的风险。A公司从半导体芯片业务转产到非易失性存储器业务,转产扩建后,厂务运营部的设备数量增加到原有设备的2.5倍,公司厂务运营部能否按时按需为转产扩建后的业务提供技术人才支持直接影响到公司的长远发展。本文运用人力资源规划的先进理念,对A公司厂务运营部人力资源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详尽分析,主要存在人力资源规划体系不完善、人员结构不科学等问题;结合A公司所处的行业环境及公司转产扩建非易失性存储器战略,研究制定了厂务运营部人力资源规划方案,包括人力资源数量与结构的规划、核心人才的规划、职业生涯的规划和培养体系的规划,以及相应的实施保证措施,以确保厂务运营部人力资源规划的方案顺利实施。本文以人力资源规划等学科的理论知识及方法为依托,提炼出A公司转产扩建后对厂务运营技术员人力资源规划的一般性规律,推出人力资源规划的数据分析及运维工作组合应用配比,不仅为厂务运营部也为行业内的同类企业对应部门的人力资源规划和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具有现实参考价值。
张玉娇[10](2020)在《韩国半导体产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半导体产业是重要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对国家的经济增长和国防安全都至关重要。当今世界正处于一场以5G、人工智能(AI)和物联网等高新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革命中,半导体产业是这场信息技术革命中的重要基础,对于国家来说是重要的经济增长点。目前,全球半导体产业正处于新一轮深度调整阶段,各主要经济体纷纷全力布局半导体产业,力争在新的产业格局中占据有利位置。作为追赶型国家,韩国半导体产业历经从无到有的过程,抓住半导体产业国际转移的“机会窗口”,在政府的政策支持和企业的不懈努力下,逐渐成为世界半导体巨头,它的成长经历对后来者发展半导体产业有重要参考价值。2019年7月1日,日本政府突然宣布对出口韩国的三种关键半导体原材料进行管制,日韩之间爆发贸易摩擦,暴露出韩国半导体产业对日原材料依存度过高、产业结构畸形、核心部件自给能力不足等问题,给韩国半导体产业生产和出口造成负面影响。当前全球半导体产业面临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和中美贸易摩擦给市场带来的不确定性,同时面临信息技术革命下技术突破遇到瓶颈和世界半导体市场竞争加剧带来的挑战。贸易环境恶化迫使韩国不得不加快产业改革步伐,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当前,中国半导体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较低,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差,产品市场认可度低。美国制裁中兴、打压华为,暴露出中国在半导体等核心部件领域自给能力差的问题。为应对全球贸易环境恶化和美国极力遏制中国高科技产业发展带来的挑战,中国可以借鉴韩国经验,加速实现半导体技术自主创新,以期在新的半导体产业国际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本文通过分析文献,梳理韩国半导体产业发展历程,发现政府和企业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政府在宏观层面通过制定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引导资源向半导体产业倾斜,间接干预产业发展,企业在微观层面发挥市场主体作用,根据市场需求变化进行技术创新。虽然韩国已跻身世界半导体强国行列,但当前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半导体市场周期性波动和日韩贸易摩擦增加了市场不确定性,给半导体产业发展带来巨大挑战。为了降低市场不确定性对产业发展造成的负面影响,政府一边运用外交手段与贸易伙伴谈判,一边联合企业推动半导体核心部件国产化,发展系统芯片技术,完善产业结构。本文认为韩国半导体产业作为后发者的后发优势基本耗尽,产业发展进入创新推动阶段,因此为在新一轮产业革命中继续保持领先地位,必须充分注重技术创新。当前产业面临的挑战给韩国注入技术创新动力,成为半导体产业改革的契机。
二、中国半导体市场趋势预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半导体市场趋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半导体芯片设计企业评估方法研究 ——以A企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企业价值评估的研究 |
1.2.2 关于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研究 |
1.2.3 关于生命周期企业的企业价值评估的研究 |
1.2.4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之处 |
2 企业价值评估及生命周期理论概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企业价值 |
2.1.2 生命周期 |
2.2 企业价值评估的目的和对象 |
2.2.1 企业价值评估的目的 |
2.2.2 企业价值评估的对象 |
2.3 企业价值评估方法及应用原则 |
2.3.1 资产基础法 |
2.3.2 市场法 |
2.3.3 贴现现金流量法 |
2.3.4 经济增加值 |
2.3.5 实物期权法 |
2.4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对企业价值评估的影响 |
2.5 企业价值评估的理论基础 |
2.5.1 企业主体理论 |
2.5.2 资本结构理论 |
2.5.3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5.4 公司治理理论 |
3 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半导体芯片设计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的应用 |
3.1 半导体芯片设计企业的概念及特点 |
3.1.1 芯片设计概念 |
3.1.2 半导体芯片设计行业的特点 |
3.2 半导体芯片设计企业生命周期阶段的划分 |
3.2.1 半导体芯片设计企业生命周期阶段的划分标准 |
3.2.2 半导体芯片设计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特征分析 |
3.2.3 半导体芯片设计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的重要影响因素分析 |
3.3 基于生命周期理论下芯片设计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的选择 |
3.3.1 初创期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的选择 |
3.3.2 成长期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的选择 |
3.3.3 成熟期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的选择 |
3.3.4 衰退期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的选择 |
4 案例分析:以A企业为例 |
4.1 A企业简介 |
4.1.1 A企业的发展历程 |
4.1.2 A企业的营业状况和业绩表现 |
4.2 A企业生命周期阶段的判定及估值方法的选择 |
4.2.1 A企业生命周期阶段的判定 |
4.2.2 A企业估值方法的选择 |
4.3 A企业估值方案的实施 |
4.3.1 基于市场法的A企业价值评估 |
4.3.2 基于贴现现金流量法的A企业价值评估 |
4.3.3 评估方法的比较分析 |
4.4 企业价值评估结果的评价 |
5 研究结论与启示 |
5.1 研究结论 |
5.1.1 企业价值评估问题作为价值投资的核心愈发突出 |
5.1.2 生命周期理论与评估技术的结合取得效果会更好 |
5.1.3 解决实务中由于传统估值技术考虑不全面而随意定价的问题 |
5.2 研究启示 |
5.2.1 企业价值评估应重点关注企业关键成功因素 |
5.2.2 估值技术切记生搬硬套,要针对不同的个体进行系统的研究 |
5.3 本文研究存在的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江苏长电科技跨国并购星科金朋的动因及绩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2.3 文章创新点和不足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文献回顾 |
2.1.1 并购动因 |
2.1.2 并购绩效 |
2.2 文献评述 |
第3章 江苏长电科技并购星科金朋的案例概述 |
3.1 我国半导体行业发展现状 |
3.1.1 半导体行业介绍 |
3.1.2 我国半导体行业并购现状 |
3.2 并购双方介绍 |
3.2.1 江苏长电科技公司介绍 |
3.2.2 新加坡星科金朋公司介绍 |
3.3 并购过程回顾 |
第4章 并购案例的动因分析 |
4.1 外部动因 |
4.1.1 传递厂商优势 |
4.1.2 顺应政策支持 |
4.1.3 目标企业的价值低估 |
4.2 内部动因 |
4.2.1 获得财务协同效应 |
4.2.2 获得市场势力 |
4.2.3 获得规模经济 |
4.2.4 获取速度经济性 |
第5章 并购案例的绩效评价 |
5.1 源于市场绩效分析与事件研究法的结合 |
5.1.1 定义窗口期 |
5.1.2 构建市场模型 |
5.1.3 累计超额收益率的计算 |
5.1.4 超额收益假设检验 |
5.1.5 实证结果与分析 |
5.2 基于财务指标法的财务绩效分析 |
5.2.1 并购前后盈利能力与通富微电的对比分析 |
5.2.2 通富微电与之并购前后营运能力的对照分析 |
5.2.3 通富微电与之偿债能力并购前后的对照分析 |
5.2.4 通富微电与之发展能力并购前后的对比分析 |
5.3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非财务绩效分析 |
5.3.1 客户与市场 |
5.3.2 内部流程 |
5.3.3 创新与学习 |
第6章 结论与启示 |
6.1 研究结论 |
6.2 案例启示 |
6.2.1 注重并购对象的选择 |
6.2.2 拓宽融资渠道 |
6.2.3 加强并购后的整合 |
6.2.4 关注跨国并购中的风险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半导体企业股权估值研究 ——以中颖电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回顾 |
1.2.1 国外文献回顾 |
1.2.2 国内文献回顾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局限性及创新点 |
2 半导体行业分析 |
2.1 半导体及半导体行业简介 |
2.1.1 半导体定义 |
2.1.2 半导体行业简介 |
2.2 我国半导体行业的生存环境 |
2.2.1 国际环境 |
2.2.2 国内环境 |
2.3 我国半导体行业发展现状 |
2.3.1 研发投入不够充分,创新动力有待加强 |
2.3.2 市场需求大,但自给率低,国产替代空间广阔 |
2.3.3 产业发展基础不够坚实,产业链“卡脖子”问题亟待破解 |
2.4 半导体企业估值价值驱动因素分析 |
2.4.1 内部驱动因素 |
2.4.2 外部驱动因素 |
3 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的理论分析与选择 |
3.1 企业价值评估概念 |
3.2 企业价值评估方法 |
3.2.1 DCF估值方法 |
3.2.2 EVA估值方法 |
3.2.3 其他估值方法 |
3.3 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的比较及选择 |
3.3.1 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的比较 |
3.3.2 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的选择 |
4 中颖电子案例分析 |
4.1 公司简介 |
4.2 公司财务分析 |
4.2.1 盈利水平分析 |
4.2.2 经营水平分析 |
4.2.3 投资水平分析 |
4.2.4 融资水平分析 |
4.3 公司价值驱动因素分析 |
4.3.1 商业模式突显公司优势 |
4.3.2 研发能力突出,产品专利丰富 |
4.3.3 人力资源丰富,相关激励机制较为完善 |
4.3.4 定位国内市场,行业地位领先 |
4.3.5 享受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多项资金支持 |
4.4 利用DCF模型对公司股权价值的估算 |
4.4.1 历史业绩分析 |
4.4.2 参数的确定 |
4.4.3 基于DCF模型的公司股价计算 |
4.5 利用EVA模型对公司股权价值的估算 |
4.5.1 会计科目调整 |
4.5.2 基于EVA模型的公司股价计算 |
4.6 估值结果分析及比较 |
4.6.1 敏感性分析 |
4.6.2 估值结果比较 |
5 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4)S公司科创板IPO财务估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问题 |
1.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3 估值理论与概念 |
1.3.1 估值理论发展 |
1.3.2 估值相关概念 |
1.3.3 估值方法 |
1.3.4 估值方法选择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1.5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5.1 研究方法 |
1.5.2 创新点 |
第2章 公司环境分析 |
2.1 公司简介 |
2.2 宏观环境分析 |
2.2.1 国内宏观产业政策 |
2.2.2 行业发展现状 |
2.2.3 市场前景分析 |
2.3 SWOT市场环境分析 |
2.3.1 竞争优势 |
2.3.2 竞争劣势 |
2.3.3 成长机遇 |
2.3.4 竞争威胁 |
第3章 公司经营成长分析 |
3.1 经营能力分析 |
3.1.1 应收应付账款管理能力 |
3.1.2 存货管理能力 |
3.1.3 固定资产周转能力 |
3.1.4 研发投入能力 |
3.2 财务数据分析 |
3.2.1 盈利能力分析 |
3.2.2 现金流量分析 |
3.2.3 偿债能力分析 |
3.3 经营状况评估及财务问题总结 |
3.3.1 经营状况评估 |
3.3.2 财务问题总结 |
第4章 定价管理及财务估值 |
4.1 定价管理 |
4.1.1 制定定价方案 |
4.1.2 优化财务管理 |
4.2 财务估值 |
4.2.1 市盈率计算 |
4.2.2 每股收益EPS的计算 |
4.2.3 经常性每股收益计算 |
4.2.4 股票估值 |
4.3 IPO后市值及财务管理 |
4.3.1 企业价值预期增加 |
4.3.2 财务指标优化预期 |
4.3.3 IPO后财务管理目标 |
第5章 估值管理及实施保障 |
5.1 定价偏差风险 |
5.1.1 对标公司简介 |
5.1.2 与对标公司股票价值差异 |
5.1.3 股票估值偏差分析 |
5.2 定价管理实施 |
5.3 定价管理保障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局限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索引 |
(5)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研究 ——基于创新体系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答辩决议书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框架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中的创新与不足 |
第2章 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的一般分析 |
2.1 科技革命的概念与研究范围界定 |
2.1.1 科技革命的概念 |
2.1.2 战后科技革命研究范围的界定 |
2.2 科技革命推动下产业升级的内涵及研究范围界定 |
2.2.1 科技革命推动下产业升级的内涵 |
2.2.2 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的研究范围界定 |
2.3 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的理论基础 |
2.3.1 熊彼特创新理论 |
2.3.2 技术经济范式理论 |
2.3.3 产业技术范式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基于创新体系视角的分析框架 |
3.1 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的机理 |
3.1.1 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的经济本质:技术经济范式转换 |
3.1.2 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的传导机制:“催新”与“改旧” |
3.2 创新体系相关理论 |
3.2.1 国家创新体系理论 |
3.2.2 部门创新体系理论 |
3.3 以创新体系为切入点的分析视角 |
3.3.1 国家创新体系与技术经济范式匹配性分析视角 |
3.3.2 部门创新体系与产业技术范式匹配性分析视角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的历程与背景 |
4.1 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的历程 |
4.1.1 战前科技革命成果推动下日本产业的“重化型”化(20世纪50-60年代) |
4.1.2 战后科技革命推动下日本产业的“轻薄短小”化(20世纪70-80年代) |
4.1.3 战后科技革命推动下日本产业的“信息”化(20世纪90年代后) |
4.2 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的背景 |
4.2.1 重化型产业结构的局限性日渐凸显 |
4.2.2 世界性科技革命的爆发为日本提供了机遇 |
4.2.3 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奠定了经济基础 |
4.2.4 日本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战略奠定了技术基础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基于国家创新体系的分析 |
5.1 技术经济范式转换的载体:日本国家创新体系 |
5.2 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中政府支持创新的行为 |
5.2.1 传递最新科技情报并辅助企业引进技术 |
5.2.2 适时调整科技发展战略和产业结构发展方向 |
5.2.3 制定激励企业研发的经济政策和专利保护制度 |
5.2.4 采取措施加速新技术产业化的进程 |
5.2.5 改革教育体制并强化人才引进制度 |
5.3 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中企业的创新行为 |
5.3.1 注重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
5.3.2 遵循技术创新的“现场优先主义”原则 |
5.3.3 实行考虑市场因素的“商品研制、推销一贯制” |
5.3.4 将资金集中投向开发研究和创新链的中下游环节 |
5.3.5 重视对在职人员的科技教育和技术培训 |
5.4 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中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创新行为 |
5.4.1 从事与产业技术密切相关的基础和应用研究 |
5.4.2 重视通识教育和“强固山脚”教育 |
5.4.3 培养了大量的理工类高科技人才 |
5.5 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中的创新主体联盟 |
5.5.1 产学官联合攻关尖端技术 |
5.5.2 建立能够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中介机构 |
5.5.3 联合培养和引进优秀人才 |
5.6 日本国家创新体系与技术经济范式的匹配性评析 |
5.6.1 日本国家创新体系与微电子技术经济范式相匹配 |
5.6.2 “追赶型”国家创新体系与“应用开发型”技术经济范式相匹配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战后科技革命催生日本主要新兴产业:基于部门创新体系的分析 |
6.1 新兴产业技术范式的形成与日本部门创新体系 |
6.2 微电子技术催生下日本半导体产业的兴起和发展 |
6.2.1 微电子技术产业化中政府支持创新的行为 |
6.2.2 微电子技术产业化中企业的创新行为 |
6.2.3 微电子技术产业化中科研机构的创新行为 |
6.2.4 微电子技术产业化中的创新主体联盟 |
6.2.5 微电子技术产业化中的需求因素 |
6.3 计算机技术催生下日本计算机产业的兴起与发展 |
6.3.1 计算机技术产业化中政府支持创新的行为 |
6.3.2 计算机技术产业化中企业的创新行为 |
6.3.3 计算机技术产业化中的创新主体联盟 |
6.3.4 计算机技术产业化中的需求因素 |
6.4 日本部门创新体系与新兴产业技术范式形成的匹配性评析 |
6.4.1 部门创新体系与半导体产业技术范式形成相匹配 |
6.4.2 部门创新体系与计算机产业技术范式形成相匹配 |
6.4.3 部门创新体系与新兴产业技术范式形成相匹配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战后科技革命改造日本主要传统产业:基于部门创新体系的分析 |
7.1 科技革命改造传统产业的本质:传统产业技术范式变革 |
7.2 微电子技术改造下日本工业机器自动化的发展 |
7.2.1 工业机器自动化中政府支持创新的行为 |
7.2.2 工业机器自动化中企业的创新行为 |
7.2.3 工业机器自动化中的创新主体联盟 |
7.2.4 工业机器自动化中的需求因素 |
7.3 微电子技术改造下日本汽车电子化的发展 |
7.3.1 汽车电子化中政府支持创新的行为 |
7.3.2 汽车电子化中企业的创新行为 |
7.3.3 汽车电子化中的创新主体联盟 |
7.3.4 汽车电子化中的需求因素 |
7.4 日本部门创新体系与传统产业技术范式变革的匹配性评析 |
7.4.1 部门创新体系与工业机器产业技术范式变革相匹配 |
7.4.2 部门创新体系与汽车产业技术范式变革相匹配 |
7.4.3 部门创新体系与传统产业技术范式变革相匹配 |
7.5 本章小结 |
第8章 创新体系视角下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的经验与教训 |
8.1 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的经验 |
8.1.1 构建了与微电子技术经济范式相匹配的国家创新体系 |
8.1.2 重视创新体系的层级性和差异性建设 |
8.1.3 加速推进新兴产业技术范式的形成 |
8.1.4 借力科技革命的“双重性质”推动新旧产业协调发展 |
8.2 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的教训 |
8.2.1 创新体系的基础研究能力不足 |
8.2.2 创新体系不利于颠覆性技术创新的产生 |
8.2.3 政府主导下的大型研发项目模式存在定向失误的弊端 |
8.3 本章小结 |
第9章 创新体系视角下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对我国的启示 |
9.1 新一轮科技革命给我国产业升级带来的机遇 |
9.1.1 为我国产业升级提供“机会窗口” |
9.1.2 为我国新兴产业“追跑”“齐跑”与“领跑”的并行发展提供机遇 |
9.1.3 为我国传统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创造了机会 |
9.2 构建与新一轮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相匹配的创新体系 |
9.2.1 构建国家创新生态体系 |
9.2.2 重视部门创新体系的“产业间差异性” |
9.2.3 形成与新兴产业技术范式相匹配的部门创新体系 |
9.2.4 建设能够促进传统产业技术范式演化升级的部门创新体系 |
9.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中国半导体行业上市公司估值研究 ——以紫光国微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图 |
1.5 论文创新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概述 |
2.1 文献综述 |
2.2 国外文献综述 |
2.3 国内文献综述 |
2.4 相对估值法理论 |
2.4.1 市盈率法 |
2.4.2 市净率法 |
2.4.3 市销率法 |
2.4.4 PEG指标法 |
2.4.5 市现率法 |
2.4.6 企业价值倍数法 |
2.4.7 市研率法 |
2.5 绝对估值法理论 |
2.5.1 折现现金流模型(DCF:Discount Cash Flow) |
2.5.2 剩余收益模型(RIM:Residual Income Model) |
2.5.3 股利折现模型(DDM:Dividend Discount Model) |
2.5.4 EVA模型(EVA:Economic Value Added) |
2.5.5 期权定价法(OPM:Option Pricing Model) |
2.6 相对估值法和绝对估值对比 |
2.6.1 相对估值法的特点 |
2.6.2 绝对估值法的特点 |
第三章 半导体行业概况 |
3.1 半导体行业概述 |
3.1.1 集成电路的产业转移路径 |
3.1.2 半导体的产业链 |
3.1.3 半导体的经营模式 |
3.1.4 半导体行业市场规模 |
3.2 我国半导体行业环境特征 |
3.3 半导体行业估值情况 |
3.4 我国半导体行业估值存在的问题 |
第四章 估值模型的构建 |
4.1 估值模型选择 |
4.1.1 相对估值法的比较和选择 |
4.1.2 绝对估值法的比较和选择 |
4.1.3 模型选择的结果 |
4.2 市销率法 |
4.3 EVA估值法 |
4.3.1 EVA的概述 |
4.3.2 EVA模型的假设前提 |
4.3.3 会计事项的调整 |
4.3.4 EVA估值模型 |
4.3.5 EVA参数的选定 |
第五章 紫光国微估值分析 |
5.1 紫光国微公司简介 |
5.2 紫光国微财务分析 |
5.3 市销率估值法 |
5.3.1 可比公司的选择 |
5.3.2 可比公司评比指标 |
5.3.3 因子分析 |
5.3.4 聚类分析 |
5.3.5 市销率的计算 |
5.4 EVA估值法 |
5.4.1 税后净营业利润 |
5.4.2 投入资本总额 |
5.4.3 加权平均资本成本 |
5.4.4 基期EVA值 |
5.4.5 预测企业的EVA |
5.4.6 预测的高速增长期EVA值 |
5.4.7 稳定期EVA值 |
5.4.8 EVA估值结果 |
5.5 估值结果分析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鑫晶半导体公司原辅料库存优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理论意义 |
1.1.3 实际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理论研究及应用 |
1.2.2 国内外研究动态评述 |
1.3 技术路线与结构安排 |
1.3.1 技术路线分析 |
1.3.2 结构安排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实地调查法 |
第2章 相关库存管理概念和理论 |
2.1 库存管理概念 |
2.2 库存控制理论和方法 |
2.2.1 JIT库存控制理论 |
2.2.2 经济订货批量与再定购点理论 |
2.2.3 MRP理论 |
第3章 鑫晶公司库存管理现状与问题分析 |
3.1 鑫晶公司概况 |
3.2 鑫晶公司原辅料库存管理现状 |
3.2.1 产品BOM不完善 |
3.2.2 系统库存与实际不符 |
3.2.3 既有缺料现象又有呆料现象 |
3.2.4 容易出现过保质期物料 |
3.3 鑫晶公司原辅料库存问题分析 |
3.3.1 产品BOM不完善分析 |
3.3.2 系统库存与实际不符问题分析 |
3.3.3 呆缺料问题分析 |
3.3.4 物料过期问题分析 |
第4章 鑫晶公司原辅料库存管理优化分析 |
4.1 原辅料库存管理的优化目标 |
4.2 物料档案优化 |
4.2.1 物料编码规则优化 |
4.2.2 物料计量单位优化 |
4.3 需求预测优化 |
4.3.1 启用销售与运营计划流程 |
4.3.2 启用MRP机制汇总需求 |
4.4 补货策略优化 |
4.4.1 物料分组管控:ABC分析 |
4.4.2 物料分组管控:Kraljic矩阵 |
4.4.3 经济采购批量和再订购点分析 |
4.5 预警机制和MRB机制 |
4.5.1 强化预警管控 |
4.5.2 启用MRB管理 |
第5章 原辅材料库存优化方案实施 |
5.1 实施目标 |
5.2 实施主要内容 |
5.2.1 物料数据方面 |
5.2.2 库存控制策略方面 |
5.3 实施效果评估 |
5.3.1 库存原辅材料总金额稳中有降 |
5.3.2 保质期物料过期现象逐渐消失 |
5.3.3 形成了持续优化的库存管控机制 |
结论与展望 |
主要参考文献 |
致谢 |
(8)科创板首批上市公司—中微公司“高市值”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相关研究 |
1.2.2 企业价值影响因素相关研究 |
1.2.3 文献评述 |
1.3 理论基础 |
1.3.1 信号传递理论 |
1.3.2 投资者情绪理论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案例介绍 |
2.1 科创板设立背景以及企业特征 |
2.1.1 科创板设立背景 |
2.1.2 科创板企业特征 |
2.2 行业状况以及中微公司发展历程 |
2.2.1 公司所属行业状况 |
2.2.2 公司基本情况 |
2.2.3 公司的经营基本情况 |
2.3 中微公司市值状况 |
2.3.1 中微公司估值选择 |
2.3.2 中微公司市值表现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案例分析 |
3.1 公司市值直接影响因素分析 |
3.1.1 公司财务状况分析 |
3.1.2 公司治理分析 |
3.1.3 公司研发投入与技术成果分析 |
3.2 公司市值间接影响因素分析 |
3.2.1 行业环境与产业政策分析 |
3.2.2 行业发展状况分析 |
3.2.3 投资者情绪分析 |
3.3 中微公司企业绝对价值与相对价值分析 |
3.3.1 绝对价值-自由现金流估值 |
3.3.2 相对价值-可比公司法估值 |
3.4 中微公司市场效应的分析 |
3.4.1 事件窗口的选择 |
3.4.2 中微公司企业价值效应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案例启示 |
4.1 公司业绩是支撑“高市值”的决定因素 |
4.2 公司治理水平有助于提升公司业绩表现 |
4.3 产业政策与科创板标的稀缺企业激发投资者情绪 |
4.4 警惕非财务因素所引起的“高市值”现象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9)A公司扩建后厂务运营部人力资源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2 人力资源规划的相关理论综述 |
2.1 人力资源规划理论概述 |
2.1.1 人力资源规划的原则 |
2.1.2 人力资源规划的内容 |
2.1.3 人力资源规划的流程 |
2.2 人力资源规划的主要方法 |
2.2.1 环境分析法 |
2.2.2 人力资源需求预测方法 |
2.2.3 人力资源供给预测方法 |
2.2.4 人力资源供需的综合平衡 |
3 A公司厂务运营部人力资源现状分析 |
3.1 A公司概况 |
3.1.1 A公司简介 |
3.1.2 A公司发展战略 |
3.2 行业环境分析 |
3.3 厂务运营部人力资源构成现状分析 |
3.3.1 厂务运营部技术员总量分析 |
3.3.2 厂务运营部技术员结构分析 |
3.4 存在的主要问题 |
3.4.1 人力资源规划战略和流程不完善 |
3.4.2 人员结构不科学 |
3.4.3 缺乏有效的职业发展规划 |
3.4.4 技能培训方式保守固化 |
3.4.5 缺少运维工作的信息化管理 |
4 规划方案设计 |
4.1 规划目标 |
4.2 规划原则 |
4.3 厂务运营部人力资源需求供给预测 |
4.3.1 厂务运营部人力资源的需求预测 |
4.3.2 厂务运营部人力资源的供给预测 |
4.4 厂务运营部人力资源规划内容 |
4.4.1 人力资源数量与结构规划 |
4.4.2 核心技术员人力资源规划 |
4.4.3 职业生涯规划 |
4.4.4 培养体系规划 |
5 实施保障措施 |
5.1 强化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
5.2 加强组织保障 |
5.3 完善绩效考核体系 |
5.4 完善人力资源信息系统 |
5.5 加强企业文化整合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韩国半导体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文献综述 |
1.2.1 关于韩国半导体产业发展模式的研究 |
1.2.2 韩国政府的产业支持政策对半导体产业的影响研究 |
1.2.3 韩国企业发展战略对半导体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4 论文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1.4.1 论文的创新点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半导体产业内涵及相关理论 |
2.1 半导体及半导体产业界定 |
2.2 半导体产业的战略重要性 |
2.3 半导体产业发展相关理论 |
2.3.1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
2.3.2 后发优势理论 |
2.3.3 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 |
第3章 韩国半导体产业发展历程和特点 |
3.1 萌芽阶段:1965 年—1981 年 |
3.2 成长阶段:1982 年—1991 年 |
3.3 稳定阶段:1992 年—1999 年 |
3.4 革新阶段:2000 年—至今 |
3.5 半导体产业各阶段的特点 |
3.5.1 萌芽阶段:形成以外资主导的产业格局 |
3.5.2 成长阶段:重视技术研发推动技术快速进步 |
3.5.3 稳定阶段:存储半导体领先优势逐渐稳固 |
3.5.4 革新阶段:发展非存储业务完善产业结构 |
第4章 韩国政府在半导体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
4.1 利用出口导向战略指导产业发展 |
4.2 利用产业发展规划指导半导体产业发展 |
4.3 提供金融和财政政策鼓励企业技术研发 |
4.4 组建官产学研联盟推动构建国家创新体系 |
第5章 韩国企业在半导体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
5.1 采取不平衡赶超战略,提升DRAM市场占有率 |
5.2 企业家具有冒险精神,逆周期投资挤出竞争对手 |
5.3 内部竞争机制推动技术进步,引进海外人才破除技术壁垒 |
5.4 大企业间寡头竞合推动技术进步 |
第6章 韩国半导体产业面临的挑战 |
6.1 日韩半导体摩擦暴露韩国半导体产业结构问题 |
6.2 美国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增加全球市场不确定性 |
6.3 全球半导体市场周期性波动影响企业竞争力 |
第7章 韩国半导体产业对挑战的应对措施及对中国的启示 |
7.1 政府使用外交手段反击日本管制 |
7.2 政企联合推动半导体核心部件国产化 |
7.3 加大非存储芯片研发投入,改善半导体产业结构 |
7.4 韩国半导体产业发展对中国的启示 |
7.4.1 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
7.4.2 中国半导体产业未来发展的经验借鉴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中国半导体市场趋势预测(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半导体芯片设计企业评估方法研究 ——以A企业为例[D]. 彭坤兵.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2]江苏长电科技跨国并购星科金朋的动因及绩效评价研究[D]. 丁格尔.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1)
- [3]半导体企业股权估值研究 ——以中颖电子为例[D]. 李月. 河北经贸大学, 2021(02)
- [4]S公司科创板IPO财务估值研究[D]. 况淑红.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1(04)
- [5]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研究 ——基于创新体系的视角[D]. 刘伟岩. 吉林大学, 2020(03)
- [6]中国半导体行业上市公司估值研究 ——以紫光国微公司为例[D]. 尹健均. 东华大学, 2020(02)
- [7]鑫晶半导体公司原辅料库存优化分析[D]. 陈剑. 兰州理工大学, 2020(03)
- [8]科创板首批上市公司—中微公司“高市值”案例研究[D]. 刘文康.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9]A公司扩建后厂务运营部人力资源规划研究[D]. 徐丽莉.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5)
- [10]韩国半导体产业发展研究[D]. 张玉娇. 吉林大学,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