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局部双层网壳几何非线性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刘嘉柳[1](2021)在《强雪荷载作用下双层网壳稳定性及抗倒塌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由于各种自然灾害或人为因素的影响,偶然荷载已成为大型空间结构发生连续倒塌的重要原因,从1968年英国伦敦公寓楼倒塌事件发生后,各国相继颁布了抗倒塌设计方法,提出了改善结构抗连续倒塌能力的相关规范。我国的抗倒塌研究起步较晚,目前仍需要大量具有实际工程背景的研究为相关标准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连续性倒塌已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焦点。本文针对具有实际工程背景的形式为双层网壳的某熟料库屋盖进行如下研究工作:(1)基于特征值屈曲分析初步判断敏感杆件的分布区域,从材料强度、截面尺寸、初始缺陷、支承方式四个方面研究结构稳定承载力和结构中高敏感度杆件的变化情况。通过稳定分析得到完整结构和剩余结构的极限承载力,计算得出杆件敏感度,分析影响杆件敏感度的因素,验证了特征值屈曲分析法验证敏感杆件的准确性,为后续拆除构件法做准备工作。(2)采用分区施加的形式来考虑多种雪荷载分布情况,结合已有研究成果和结构对称性,将荷载分布形式缩小为六种来提高分析的效率,利用STADS通用辅助软件的自动导荷功能来模拟作用于空间结构表面的各类荷载导荷至四周节点的情况,确定双层网壳结构在雪荷载分布下的最敏感位置,进一步了解结构的稳定性能,确定后续抗倒塌分析中优先拆除的构件位置。(3)对不均匀雪荷载作用下的双层网壳模型进行基于拆除构件法的抗连续倒塌性能研究。通过SAP2000模拟软件实现非线性拟动力时程分析,提出相应的分析流程图。阐述了分析步骤和建模的思路,引入动力放大系数和重要性系数作为结构抗倒塌分析的指标。通过对失效路径的研究发现,双层网壳的倒塌破坏模式可定义为由支座附近杆件破坏引起的非对称性倒塌,验证了支座处杆件的重要性。(4)为双层网壳提供了一种通过增大敏感区域构件截面尺寸的方式来增强结构抗倒塌能力的方法。从杆件敏感性、稳定承载力、重要性系数和动力放大系数四个方面与原始结构进行比较,讨论截面加强后结构与原始结构的性能差异。提出增强结构抗连续倒塌性能的若干措施,包括加强节点连接形式、警惕支座不均匀沉降带来的影响、合理选型和预防偶然事件的发生等等。
石飞宇[2](2021)在《在役受损网壳结构抗倒塌可靠度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结构可靠度理论研究表明结构的材料属性、几何属性以及外部作用具有一定的变异性,且这种变异性会影响结构的性能。结构抗倒塌分析一般采用确定性分析方法,这种方法只能做出结构是否破坏的判断。在确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引入可靠度相关理论探讨结构的抗倒塌能力有助于更加细化描述结构的失效行为,即倒塌失效概率。本论文中以某一在役双层空间柱面网壳结构为研究对象,采用可靠度理论分析其抗倒塌失效概率。具体完成四项工作:(1)追溯结构倒塌分析方法以及结构失效概率计算方法,探讨结构倒塌分析的备选路径法与蒙特卡罗法结合实现SAP2000抗倒塌可靠度分析扩展程序开发算法的可行性。(2)利用具有强大数值计算与程序开发功能并存的Matlab语言对商用有限元分析软件SAP2000进行二次开发,编制基于Monte Carlo法的SAP2000结构失效概率计算扩展程序。(3)考虑材料与几何双重非线性,对某一在役空间柱面网壳结构进行倒塌分析,确定结构关键构件,寻找这一实际工程结构的倒塌破坏荷载以及破坏形态,为进一步结构抗倒塌可靠度分析奠定基础。(4)考虑结构所承受荷载的随机性与材料属性的变异性,利用自行开发的SAP2000可靠度分析程序计算该结构在随机荷载作用下的失效概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在众多结构可靠度分析理论中,蒙特卡罗法具有强大的解决隐式功能函数的结构可靠度分析问题,且其可以较好兼容结构抗倒塌分析的备选路径法,本文研究表明蒙特卡罗-备选路径法可用于大跨度空间结构的抗倒塌可靠度分析。(2)本文以蒙特卡罗法为理论基础,采用Matlab编制的SAP2000可靠度分析程序准确可靠,可用于计算复杂结构的抗倒塌失效概率。(3)初始网壳结构具有较好的抗倒塌能力,但是能量因子较大的构件发生破坏有可能会导致结构出现连续性倒塌,由此说明双层空间柱面网壳尽管构件较多,冗余度较大,但是某一关键构件的破坏还是可能会引起结构的倒塌。除此之外,对结构进行多重构件受损后的抗倒塌能力进行评估,发现空间分布特殊的次要关键构件出现成团损伤时对结构抗倒塌性能的影响可能大于能量因子较大的构件成团损伤。(4)可靠度分析过程表明,初始无损的双层柱面网壳结构具备良好的抗倒塌能力,即便出现部分构件成团损伤后仍然具备较强的鲁棒性,随机性分析与确定性分析相互佐证,证明结构具备良好的服役性能与传递荷载能力。此外,本文自编的结构抗倒塌可靠度分析程序可以应用到大型结构的随机性分析当中,但由于程序是借助解释性编程语言Matlab来编写的,分析过程中也是计算机逐条读取代码进行运算,这当中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一些缺点,比如计算机时与计算精度的矛盾问题,随着分析者对计算精度的要求提高,计算耗时将成倍增长。本文的研究工作进一步丰富空间网格结构抗倒塌可靠度分析内容,为双层空间柱面网壳抗倒塌可靠度分析与相关的SAP2000可靠度扩展分析程序开发提供理论依据与编程参考。
陆世宇[3](2020)在《考虑局部双层的网壳结构静力稳定性与地震响应分析》文中指出网壳结构具有造型美观、流线型好、跨度大等优点,近些年来,在工程中得到大量的应用。然而,随着结构跨度的不断增大,结构的稳定性问题越来越突出,如何使结构在荷载下具有足够的承载力及稳定性能成为保证结构安全性的关键。本文以局部双层凯威特球面网壳为研究对象,从静力稳定性分析和地震响应分析两个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首先,运用空间结构设计软件MSTCAD建立了局部双层凯威特网壳结构模型,在保证所选用的杆件截面尺寸满足强度控制及容许长细比的前提下,对截面进行验算,以获取准确的结构静力稳定性数据和结构地震响应数据。然后,运用大规模参数分析方法对局部双层凯威特网壳结构的稳定性进行分析,包括网壳跨度、矢跨比、支承方式、非对称荷载作用、初始几何缺陷大小等对该类网壳非线性稳定性能的影响。分析表明:矢跨比和跨度对该种网壳的极限承载力具有显着的影响且具有良好的规律性;支承条件和荷载分布模式对结构的稳定性极限承载力的影响较小;初始缺陷的增加会降低结构的极限承载力和整体的刚度,需要加以控制。最后,以B-R运动准则作为结构的失效判断准则,降El-Centro地震波作为地震动输入,分析了局部双层凯威特网壳结构的结构动力稳定性能,同时对矢跨比和屋面质量这两个参数进行研究,通过对地震响应结果的分析,得到该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随矢跨比、屋面质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三维地震输入作用下,结构的响应较单维地震输入大,且竖向地震输入导致的响应较水平地震输入大;矢跨比小的结构发生失稳时结构的荷载幅值较大、杆件的塑性发展程度更充分,结构具有更好的延性;屋面质量作为影响其动力响应的一个因素,在不改变其他条件的情况下,屋面质量对结构动力响应的影响效果较小。
王冬晖[4](2020)在《三向网格型网壳结构的稳定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单层网壳结构由于其具有造型优美,自重较轻及良好的使用性能等优点,其被应用在许多新型的工程结构中。三向网格型网壳在被广泛使用于实际工程中,但关于其诸多性能的研究并没有开展起来,而引起了原理与实际的滞后。鉴于此原因,本文以北京市某一人流量较大的场馆屋盖即三向网格型网壳结构为研究对象,基于Midas-GEN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模型,并对该网壳结构的静力、整体稳定性能及地震响应进行了分析。首先简述了空间结构的发展,并梳理了国内外关于其应用、稳定性、地震影响研究的发展过程及研究现状,并根据其杆件的组成单元对结构进行分类,并描述了网壳的应用优点。然后利用Midas-GEN进行模型的导入,并通过查阅相关规范,进行施加多种荷载并考虑四种荷载组合下该网壳的静力分析,包括不同类型杆件的内力分布、底座的反力及竖向位移变化。其次对此三向网格型网壳结构进行稳定性分析,并对其计算原理进行了公式推导,通过特征值屈曲分析得到此网壳结构的屈曲系数,并对其屈曲模态的形状进行描述。且以此为基础开展对此网壳进行几何非线性分析、双重非线性分析、以及施加不同荷载分布工况及多个初始缺陷下的非线性分析。从这些数据结果分析对比,可以得出这些因素对结构承载力的影响效应。最后,文章对三向网格型网壳结构进行了自振分析工作,对三向网格型网壳在水平和竖向地震作用下的内力及变形进行分析工作,方法为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并总结了网壳结构环杆及主肋杆的动内力和静内力的占比。对于此结构,水平地震对于网壳的作用比竖向地震要强烈,且水平及竖向地震的动内力分布规律不同。本文提出的关于此类网壳的研究,可为后续类似的网壳结构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裴云亮[5](2020)在《带杆件弯曲的网壳结构承载性能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大跨度网壳结构由于加工、制作、安装等原因,结构中不可避免的存在节点位置偏差和杆件弯曲等几何缺陷。网壳结构属于缺陷敏感型结构,几何缺陷对网壳结构承载性能影响较为复杂。研究探讨几何缺陷对网壳结构承载性能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工程实用价值。本文以已建大跨度网壳结构实际工程为研究对象,基于对网壳结构在结构布置、几何尺寸、节点位移、杆件弯曲变形等方面的实测数据,建立网壳结构模型分别进行静力承载、稳定极限承载以及抗震性能等分析,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工作:1.静力承载分析。分别建立基于原结构设计的完善模型和考虑杆件弯曲的缺陷模型,进行了两种结构模型在多种荷载工况下的结构位移、杆件强度和稳定计算,研究杆件弯曲对网壳结构静力承载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于完善结构模型,考虑杆件弯曲影响后,网壳结构的节点最大位移增大了14.7%,最不利杆件内力增大了5.1%,网壳结构的整体刚度和杆件承载力都受到影响。2.稳定极限承载分析。采用一致缺陷模态法来模拟节点位置偏差缺陷和杆件弯曲缺陷分布,分别建立基于原结构设计的完善模型、考虑节点偏差的缺陷模型、同时考虑节点偏差和杆件弯曲的缺陷模型,通过对三种有限元模型进行非线性稳定极限承载分析,来研究节点位置偏差缺陷和杆件弯曲缺陷对网壳结构稳定承载性能的影响;对同时考虑节点偏差和杆件弯曲的缺陷模型在加载过程中发生失稳的杆件进行路径跟踪,进而探讨考虑几何缺陷影响后的网壳结构失稳机理。结果表明:杆件弯曲缺陷对网壳结构的承载力影响较大,因此杆件弯曲缺陷在结构稳定承载分析时应予以重视;网壳结构的最终破坏源于弯曲杆件的率先失稳,杆件失稳后不会导致整体结构承载力的突然丧失,结构内力发生重分布继续承载。3.抗震性能分析。在7度常遇地震和罕遇地震作用下,分别对上述三种有限元模型进行抗震性能分析,通过对比不同网壳模型在多种地震波作用下位移响应和应力响应的差异,来研究杆件弯曲缺陷对网壳结构在抗震性能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地震波作用下,相对于完善结构模型,考虑节点位置偏差的网壳结构模型节点最大位移增大了17.5%左右,杆件最大应力增大了12%左右,相对于考虑节点位置偏差的网壳结构模型,同时考虑节点位置偏差和杆件弯曲的网壳结构模型节点最大位移增大了11.8%左右,杆件最大应力增大了4.3%,说明几何缺陷对网壳结构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响应有影响;随着地震加速度的增大,杆件弯曲缺陷对网壳结构动力响应的影响也增大。
谢思路[6](2020)在《单层半椭球网壳静、动力性能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公共建筑大多采用单层网壳结构建造,因为网壳结构兼顾网架结构和薄壳结构的优点,所以网壳在大跨度空间结构中有不可或缺的地位。这种结构不仅造型优美、力流顺畅而且施工简单、结构整体性较好。但是,随着网壳结构的大量应用,球面、椭球面等规则网壳结构研究较为成熟,半椭球等不规则网壳结构研究较少,是否可以对半椭球网壳结构进行优化以达到更经济的目的,是否可以通过设计解决半椭球网壳结构因节点位移偏差而产生的稳定性问题,是否能通过设计解决半椭球网壳结构在地震作用下节点的位移偏差。基于以上问题,本文做了如下工作:(1)本文以某航空博物馆为例,建立单层半椭球网壳结构模型,将半椭球网壳结构分为:肋环型半椭球网壳、施威德勒型半椭球网壳、联方型半椭球网壳、凯威特型半椭球网壳、短程线型半椭球网壳、三向格子型半椭球网壳。并对六种半椭球网壳结构用APDL语言编写自动建模的宏程序,实现六种半椭球网壳可以自动进行参数化建模。然后,引入半椭球面方程,推导半椭球面网壳结构几何参数关系式,得出半椭球面各点的空间坐标和结构杆长。(2)对六种半椭球网壳结构进行静力分析,应用ANSYS软件,以半椭球网壳结构耗钢量、长短跨比值、矢跨比、支撑条件、边界杆件规格和荷载分布形式为参数,对这六种参数进行研究。发现这六种参数变化对半椭球网壳结构静力性能的影响规律,得出了对实际结构工程设计和应用有益的结论。(3)对半椭球网壳结构进行稳定性分析,以此结构长短跨比值、矢跨比、支撑条件和荷载分布为参数,研究这四种参数变化对结构线性特征值屈曲分析影响规律;以此结构长短跨比值、矢跨比、支撑条件、初始缺陷、荷载分布和材料非线性为参数研究这六种参数变化对结构非线性分析的得出两类半椭球网壳在最大屈曲处的全过程荷载位移响应曲线,并得到六种参数变化对半椭球网壳结构稳定容许承载力和极限屈曲的影响规律。这对实际工程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4)对半椭球网壳结构进行了地震响应分析,通过对两种结构的振型参与系数、频谱特性、振型特点的分析得到结构动力特性,通过两种半椭球网壳结构地震响应下反应谱分析,总结出X、Y、Z方向地震作用下结构的破坏特征,通过两种半椭球网壳结构地震响应下动力时程分析,总结出X、Y、Z方向地震波作用下结构的破坏规律。这对实际工程抗震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薛飞[7](2019)在《切割单层球面网壳和立式单层筒壳稳定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稳定性能往往是单层网壳结构设计的控制因素,《空间网格结构技术规程》JGJ7-2010(以下简称“规程”)要求单层网壳结构设计时,必须进行稳定分析且满足规定的安全系数要求。“规程”中安全系数取值是基于规则单层球面网壳和平放筒壳结构稳定分析确定的,其是否适用于非规则单层网壳结构还有待于研究。本文以切割单层球面网壳和立式单层筒壳结构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大量的稳定参数影响分析,建议其稳定“安全系数”取值,主要内容如下:(1)切割单层球面网壳结构稳定性能研究。基于Rhinoceros软件平台,编写了切割单层球面网壳结构参数化建模程序;考虑几何初始缺陷、荷载不均匀分布、支座布置方式和支座侧向刚度等因素的影响,对96个切割单层球面网壳模型稳定极限承载力进行分析;建议采用弹性分析方法计算切割单层球面网壳稳定容许承载力时,安全系数Ke取3.20。(2)立式单层筒壳结构稳定性能研究。基于Rhinoceros软件平台,编写了立式单层筒壳结构参数化建模程序;考虑几何初始缺陷、材料非线性等因素的影响,对18个立式单层筒壳模型稳定极限承载力分析。结果表明,立式单层筒壳结构对缺陷不敏感;建议采用弹性分析方法计算立式单层筒壳稳定容许承载力,筒壳高度为0~30m时安全系数Ke取5.50,高度为30~60m时Ke取9.50,高度为60~90m时Ke取13.50;立式单层螺旋筒壳结构稳定性能较差。(3)切割单层球面网壳和立式单层筒壳稳定性能提升措施建议。建议了两种类型网壳结构在适当位置设置加劲肋的稳定性能提升措施,算例分析表明,在适当位置添加加劲肋后切割单层球面网壳稳定极限承载力增大20%以上,立式单层筒壳结构稳定极限承载力增大65%以上。对一立式单层螺旋筒壳工程实例,采用增设环向加劲肋的方式,显着提升该网壳结构的稳定性能,使其达到规范要求。
李冬村[8](2019)在《凯威特-联方型单层网壳结构的静力稳定性及局部破坏敏感性分析》文中提出凯威特-联方型单层网壳是由凯威特型和联方型网格混合而成的形效结构体系,受力合理,近年来已成为大跨度空间结构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以该结构为研究对象,对其考虑初始几何缺陷的静力稳定性和局部破坏敏感性进行了研究。主要工作如下:(1)对凯威特-联方型单层网壳理想结构和仅考虑整体缺陷结构的静力稳定性进行了对比研究,采用双控指标,判断结构的受力状态是否发生转变,以此探讨了整体缺陷最大值的合理性选取问题。结果表明:以轴向应力为主杆件的弯轴应力比统计均值不超过0.3,且以轴向应力为主杆件占有效杆件的百分比统计均值不小于60%的双控指标,作为凯威特-联方型单层网壳结构以薄膜内力为主的受力状态的判断依据。基于该双控指标,工程实践中,建议凯威特-联方型单层网壳结构引入整体缺陷时,缺陷最大值取跨度的1/500。(2)采用多段直梁法模拟杆件初弯曲,其形状设定为正弦半波,以极值Ⅰ型和均匀分布随机参数分别模拟其幅值和方向角,结合算例,验证了该方法的适用性。以随机缺陷模态法作为杆件初弯曲引入模式,评估其对单层网壳静力稳定性的影响程度,在此基础上,对杆件初弯曲幅值的合理选取提出建议。研究表明:由随机缺陷模态法得到的同时考虑整体缺陷和杆件初弯曲的结构稳定承载力系数不满足正态分布,建议以统计平均值作为其最终值;整体缺陷和杆件初弯曲对结构的稳定承载力存在耦合影响,从而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两种缺陷分别引入的不利影响。工程实践中,建议以最大杆件长度的1/400来考虑单层网壳中常用的a类截面杆件(轧制圆管)初弯曲的不利影响。(3)对凯威特-联方型单层网壳理想结构和整体缺陷结构的局部破坏敏感性进行对比研究,采用转换传力路径法,以敏感度指标评估单根杆件破坏和节点区域破坏对结构稳定承载力的影响,衡量其在结构中的重要性。结果表明:对于理想结构,单根杆件破坏的敏感度指标分布较离散,不同杆件的敏感性差异较大,而节点区域破坏会引起结构的传力路径发生改变,结构对节点区域破坏的敏感性更强;对于整体缺陷结构,随着矢跨比的增大,敏感性最强的杆件及节点区域均由联方部分外围转移至凯威特中部;相比于理想结构,整体缺陷结构单根杆件破坏的敏感度指标均大幅降低,整体缺陷的引入使单根杆件的破坏对剩余结构稳定承载力的影响减弱。工程实践中,建议对矢跨比较小的结构重点关注联方外围斜杆,对矢跨比较大的结构重点关注凯威特中部与主径肋相连的杆件,适当提高其安全储备。
丁伟伦[9](2019)在《交叉肋梁式单层钢网壳静力稳定性分析》文中指出随着经济的蓬勃发展,单层网壳的形式越发多样。吕梁新城体育中心体育场,上部屋盖长宽尺度为204×160m,中心点矢高48m,采用相互交叉的高窄H型钢肋梁杆件与预制混凝土壳面组合的中部大开孔单层网壳,并以截面较大的钢拱作为边缘构件,是较为新颖的一种单层网壳形式。独特的结构形式给设计带来挑战:网壳的结构形式导致其难以形成典型的壳体受力模式,且在施工阶段混凝土壳无法提供面内刚度,只能考虑为上部荷载,导致网壳整体稳定问题突出;非典型壳体受力模式同时导致肋梁杆件受到弯矩的作用,使得肋梁杆件梁高较大,形成薄柔构件的截面形式,在静力作用时易发生失稳,进而导致网壳整体失稳。为保证网壳的整体稳定及肋梁杆件的稳定,做出如下工作:介绍工程背景及概况,阐述吕梁新城体育中心体育场的结构选型过程及部分设计成果,引出工程中需解决的静力稳定性问题。采用理论与有限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一致缺陷模态法考虑网壳整体初始缺陷分布形式,应用弧长法对大开孔单层网壳进行全过程荷载—位移曲线非线性分析,得到其极限荷载因子;通过分析材料非线性、初始几何缺陷、支座约束条件及钢拱尺寸等参数对大开孔单层网壳稳定性的影响,分析其稳定性特点。分析结果表明,在各参数下,本工程网壳极限荷载因子均可满足规程的要求。以一致缺陷模态法考虑初始缺陷分布形式,利用弧长法对单根高窄H型钢肋梁杆件进行非线性稳定分析,得到其弯矩—转角曲线。分析腹板高厚比及翼缘宽厚比对肋梁杆件稳定性能及破坏形式的影响;分析加劲肋布置对肋梁杆件稳定性能及破坏形式的影响,得到稳定极限时的应力比,并与施工阶段的强度应力比进行比较;分析上翼缘混凝土壳侧撑作用对肋梁杆件稳定性能及破坏形式的影响,得到稳定极限时的应力比,并与正常使用阶段的强度应力比进行比较。通过以上分析结果选取合理的肋梁杆件截面及加劲肋布置方式,确保肋梁杆件稳定应力比高于强度应力比,以保证肋梁杆件的稳定性。分析高窄H型钢肋梁杆件在近似网壳实际约束的局部子结构中受节点影响时的稳定性,并与单根肋梁杆件进行比较分析;在不改变节点几何尺寸的条件下,通过增加节点的壁厚,分析其对肋梁杆件稳定性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节点圆管壁厚的增加可加强其对肋梁杆件的约束作用,进而提升肋梁杆件的极限承载力。本文对大开孔单层网壳及高窄H型钢肋梁杆件的静力稳定性分析可为吕梁新城体育中心体育场项目提供一定设计指导,对未来相似的结构及构件形式提供参考。
蔡浩宇[10](2017)在《K8型带肋局部双层球面网壳静力稳定性研究》文中认为网壳结构由于受力均匀合理、节省材料、自重轻、施工方便和造型美观等优点,是当前建筑结构中得到广泛应用的一类空间结构。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涌现出了大量新的网壳结构形式与造型;由于网壳结构在荷载作用下,杆件内力主要为轴向力,因此稳定性问题成为网壳结构设计中的关键性问题。网壳的网格形式多样,本文主要研究凯威特型球面网壳,它的网格大小相对均匀,杆件种类少,受力性能优越,在工程中应用普遍;考虑到K8型单层球面网壳的稳定性能较差,同时K8型双层球面网壳节点、杆件数量过多、用钢量大,因此根据K8型单层球面网壳的受力特点,在其主要传力路径上的径向主肋处增设腹杆、下弦杆和撑杆,从而形成K8型带肋局部双层球面网壳,该类网壳结构具有结构刚度大、受力合理、简洁美观、经济合理等优点,从而有一定的工程应用与研究价值。鉴于国内外对K8型带肋局部双层网壳的稳定性研究开展较少,本文将对该类网壳的静力稳定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本文首先对比分析了K8型带肋局部双层球面网壳与K8型单层球面网壳的稳定性能、用钢量以及静力性能,结果表明沿径向主肋增设的局部双层结构有效的改善了结构的受力性能,是对K8型单层网壳一种经济、合理的加强形式。然后运用大规模参数分析方法对K8型带肋局部双层球面网壳展开了稳定性分析,包括局部双层网壳厚度、截面尺寸、矢跨比、网格大小、局部双层节点连接方式、非对称荷载作用、初始几何缺陷等对该类网壳几何非线性稳定性能的影响。最后在结构弹性稳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引入材料非线性的影响,对K8型带肋局部双层球面网壳进行了弹塑性失稳形式的研究,同时考虑了初始几何缺陷、非对称荷载和支座约束对结构弹塑性稳定性能的影响,并且根据网壳的塑性发展分布与失稳的形式对结构进行了杆件截面的合理化设计。
二、局部双层网壳几何非线性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局部双层网壳几何非线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强雪荷载作用下双层网壳稳定性及抗倒塌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目的和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第2章 结构稳定性分析与抗连续倒塌性能分析方法 |
2.1 引言 |
2.2 各国主要规范中抗连续倒塌设计方法 |
2.2.1 国外规范 |
2.2.2 我国的结构抗连续倒塌相关规范 |
2.2.3 SAP2000 中模拟结构抗连续倒塌的方法 |
2.3 网壳结构线性稳定性分析 |
2.3.1 屈曲的特征和发生条件 |
2.3.2 屈曲的传递和求解算法 |
2.4 网壳结构非线性稳定性分析 |
2.4.1 材料非线性 |
2.4.2 几何非线性 |
2.4.3 初始缺陷 |
2.5 杆件敏感性的定义及对网壳连续倒塌的意义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杆件敏感性的双层网壳稳定性分析 |
3.1 引言 |
3.2 双层网壳有限元模型建立 |
3.2.1 工程背景简介 |
3.2.2 有限元模型建立 |
3.2.3 SAP2000 中的几何非线性和材料非线性 |
3.3 特征值屈曲分析 |
3.4 不同参数下双层网壳非线性稳定性分析 |
3.4.1 钢材屈服强度对双层网壳杆件敏感性影响 |
3.4.2 杆件截面尺寸对双层网壳杆件敏感性影响 |
3.4.3 初始缺陷对双层网壳杆件敏感性影响 |
3.4.4 支座约束对双层网壳杆件敏感性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双层网壳抗连续倒塌分析 |
4.1 引言 |
4.2 重要性系数和动力放大系数的概念 |
4.3 不均匀雪荷载下的网壳稳定性和杆件敏感性分析 |
4.4 基于拆除构件法的网壳抗连续倒塌分析 |
4.5 建模与分析步骤 |
4.6 不均匀分布雪荷载作用下双层网壳抗倒塌分析 |
4.6.1 全跨作用均匀分布雪荷载 |
4.6.2 全跨作用非均匀分布雪荷载 |
4.6.3 半跨作用均匀分布雪荷载 |
4.6.4 半跨作用非均匀分布雪荷载 |
4.6.5 外环作用均匀分布雪荷载 |
4.6.6 外环作用非均匀分布雪荷载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提高双层网壳抗连续倒塌能力的措施 |
5.1 引言 |
5.2 增大敏感区域杆件截面 |
5.2.1 杆件截面加强方案 |
5.2.2 杆件截面加强后网壳极限承载力分析 |
5.2.3 杆件截面加强后杆件敏感性分析 |
5.2.4 杆件截面加强后网壳抗连续倒塌性能分析 |
5.3 加强敏感区域节点连接 |
5.4 考虑支座沉降带来的影响 |
5.5 合理选型 |
5.6 其他措施 |
5.6.1 偶然事件的防范 |
5.6.2 采用新型材料 |
5.7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 |
致谢 |
(2)在役受损网壳结构抗倒塌可靠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2 抗倒塌可靠度分析研究现状 |
1.2.1 结构抗倒塌分析 |
1.2.2 结构抗倒塌可靠度分析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空间结构抗倒塌可靠度分析基础理论 |
2.1 引言 |
2.2 空间结构抗倒塌分析方法 |
2.2.1 结构倒塌定义 |
2.2.2 备选路径法 |
2.2.3 关键构件搜索 |
2.2.4 结构倒塌判别准则 |
2.2.5 结构抗倒塌设计 |
2.3 结构可靠度分析基础理论 |
2.3.1 结构可靠度定义 |
2.3.2 一次二阶矩法 |
2.3.3 响应面法 |
2.3.4 蒙特卡罗法 |
2.3.5 智能算法与非概率可靠度 |
2.4 结构抗倒塌可靠度分析 |
2.4.1 结构倒塌失效概率 |
2.4.2 蒙特卡罗-备选路径法 |
2.4.3 随机数生成理论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蒙特卡罗法的SAP2000 可靠度分析程序开发 |
3.1 引言 |
3.2 开发平台简介 |
3.2.1 Matlab程序设计语言 |
3.2.2 SAP2000 有限元软件 |
3.2.3 SAP2000 应用程序接口 |
3.3 可靠度分析算法与程序 |
3.3.1 可靠度分析算法 |
3.3.2 可靠度分析程序 |
3.4 程序校核算例 |
3.4.1 计算模型 |
3.4.2 理论分析 |
3.4.3 结果与讨论 |
3.5 网壳结构算例 |
3.5.1 计算模型 |
3.5.2 分析结果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直接分析法的结构抗倒塌分析 |
4.1 引言 |
4.2 某工程网壳抗倒塌分析 |
4.2.1 网壳结构模型 |
4.2.2 直接分析法 |
4.2.3 关键构件搜索 |
4.2.4 结构抗倒塌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柱面网壳结构抗倒塌可靠度分析 |
5.1 引言 |
5.2 结构抗倒塌可靠度分析 |
5.2.1 结构随机变量 |
5.2.2 初始无损结构抗倒塌可靠度分析 |
5.2.3 受损结构抗倒塌可靠度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考虑局部双层的网壳结构静力稳定性与地震响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国内外网壳结构的发展历程 |
1.2 网壳结构的类型 |
1.3 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 |
1.3.1 网壳结构稳定性的研究现状 |
1.3.2 网壳结构抗震性能研究现状 |
1.4 本文的研究背景及主要内容 |
第二章 网壳结构稳定性分析理论 |
2.1 引言 |
2.2 基本概念 |
2.2.1 失稳的定义 |
2.2.2 失稳的机理 |
2.2.3 失稳的类型 |
2.2.4 网壳结构初始缺陷敏感性 |
2.2.5 影响网壳结构稳定性的因素 |
2.3 网壳结构稳定性分析方法 |
2.3.1 线性屈曲分析 |
2.3.2 非线性屈曲分析 |
2.3.3 临界点类型的判定 |
2.3.4 临界点位置的精确判定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局部双层凯威特网壳结构静力稳定性研究 |
3.1 引言 |
3.2 局部双层网壳结构设计 |
3.2.1 软件介绍 |
3.2.2 结构计算模型 |
3.2.3 结构荷载及工况组合 |
3.2.4 杆件截面验算 |
3.3 网壳结构的屈曲分析 |
3.4 非线性稳定性参数对双层凯威特网壳的影响分析 |
3.4.1 矢跨比的影响 |
3.4.2 跨度的影响 |
3.4.3 支承条件的影响 |
3.4.4 荷载分布模式的影响 |
3.4.5 初始几何缺陷大小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局部双层凯威特网壳结构地震响应分析 |
4.1 引言 |
4.2 大跨空间结构地震响应的分析方法 |
4.2.1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
4.2.2 时程分析法 |
4.2.3 随机振动法 |
4.3 地震动的选取与调整 |
4.3.1 地震动的选取 |
4.3.2 地震动的输入与调整 |
4.4 B-R运动准则理论介绍 |
4.5 El-Centro地震波激励下结构的动力稳定分析 |
4.5.1 水平X向地震响应分析 |
4.5.2 水平Y向地震响应分析 |
4.5.3 仅竖向地震响应分析 |
4.5.4 三维(XYZ)地震响应分析 |
4.6 地震响应的参数分析 |
4.6.1 矢跨比的影响 |
4.6.2 屋面质量的影响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4)三向网格型网壳结构的稳定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网壳结构的应用现状 |
1.2.2 网壳结构稳定性的研究现状 |
1.2.3 网壳结构抗震的研究现状 |
1.3 网壳结构的分类形式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三向网格型网壳结构的静力分析 |
2.1 工程概况 |
2.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2.2.1 Midas有限元软件简介 |
2.2.2 模型的建立 |
2.2.3 模型截面形式选择 |
2.2.4 边界条件的选取 |
2.3 网壳结构静力分析 |
2.3.1 荷载选取 |
2.3.2 荷载组合 |
2.3.3 内力对比分析 |
2.3.4 变形挠度对比分析 |
2.3.5 支座反力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三向网格型网壳结构的稳定性分析 |
3.1 网壳结构的线性屈曲分析 |
3.2 网壳结构的非线性屈曲分析 |
3.2.1 几何非线性屈曲分析 |
3.2.2 双重非线性屈曲分析 |
3.3 初始缺陷的影响 |
3.4 荷载分布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4 三向网格型网壳结构的地震响应分析 |
4.1 网壳结构的抗震研究概述 |
4.2 网壳结构的自振分析 |
4.3 地震响应分析 |
4.3.1 反应谱曲线的选取和确定 |
4.3.2 水平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 |
4.3.3 竖向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
致谢 |
(5)带杆件弯曲的网壳结构承载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已建结构与拟建结构 |
1.2.2 网壳结构稳定极限承载 |
1.2.3 网壳结构抗震性能 |
1.3 选题意义 |
1.4 主要内容 |
第二章 网壳结构静力承载分析 |
2.1 引言 |
2.2 工程背景 |
2.2.1 结构布置与变形检测 |
2.2.2 杆件尺寸与变形检测 |
2.3 静力计算 |
2.3.1 计算模型 |
2.3.2 荷载工况 |
2.3.3 计算结果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网壳结构稳定承载分析 |
3.1 引言 |
3.2 非线性理论 |
3.2.1 几何非线性 |
3.2.2 材料非线性 |
3.2.3 全过程非线性分析方法 |
3.2.4 极限承载力确定方法 |
3.3 几何缺陷分布模拟方法 |
3.4 缺陷模态确定 |
3.4.1 杆件缺陷 |
3.4.2 整体缺陷 |
3.4.3 最不利缺陷模态 |
3.5 稳定极限承载力分析 |
3.5.1 有限元模型建立 |
3.5.2 稳定极限承载力 |
3.5.3 失稳机理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网壳结构抗震性能分析 |
4.1 引言 |
4.2 抗震性能分析方法 |
4.3 动力稳定临界荷载判定方法 |
4.4 地震波的特性及选用方法 |
4.4.1 地震波特性 |
4.4.2 地震波选用方法 |
4.5 抗震分析结果 |
4.5.1 常遇地震作用 |
4.5.2 罕遇地震作用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6)单层半椭球网壳静、动力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工作及意义 |
第二章 单层半椭球网壳结构参数化设计 |
2.1 前言 |
2.2 单层半椭球网壳参数化设计 |
2.3 六种单层半椭球面网壳结构的参数化设计 |
2.4 六种单层半椭球面网壳的几何参数关系式推导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单层半椭球网壳结构性能对比分析 |
3.1 前言 |
3.2 计算模型及几何参数 |
3.3 六种半椭球网壳结构受力性能对比分析 |
3.4 本章结论 |
第四章 单层半椭球面网壳的稳定性分析 |
4.1 前言 |
4.2 结构稳定的计算方法 |
4.3 单层半椭球网壳结构线性特征值分析 |
4.4 单层半椭球壳结构稳定非线性屈曲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单层半椭球面网壳地震响应分析 |
5.1 前言 |
5.2 单层半椭球网壳结构抗震计算方法 |
5.3 单层半椭球网壳动力特性分析 |
5.4 单层半椭球网壳结构地震响应反应谱分析 |
5.5 单层半椭球网壳结构地震响应时程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7)切割单层球面网壳和立式单层筒壳稳定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网壳稳定性能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切割单层球面网壳稳定性能研究 |
2.1 引言 |
2.2 有限元模型建立 |
2.2.1 三维模型快速建立方法 |
2.2.2 结构参数设计 |
2.2.3 网壳有限元模型建立 |
2.3 网壳极限承载力分析 |
2.4 不同因素对网壳稳定极限承载力影响分析 |
2.4.1 初始缺陷对网壳稳定极限承载力影响分析 |
2.4.2 荷载不均匀分布对网壳稳定极限承载力影响分析 |
2.4.3 支座设置方式对网壳稳定极限承载力影响分析 |
2.4.4 材料非线性对网壳稳定极限承载力影响分析 |
2.5 切割单层球面网壳稳定容许承载力安全系数确定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立式单层筒壳稳定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有限元模型建立 |
3.2.1 立式单层筒壳有限元模型建立 |
3.2.2 立式单层螺旋筒壳有限元模型建立 |
3.3 立式单层筒壳极限承载力分析 |
3.3.1 初始缺陷对筒壳稳定极限承载力影响分析 |
3.3.2 材料非线性对筒壳稳定极限承载力影响分析 |
3.3.3 立式单层筒壳稳定容许承载力安全系数确定 |
3.4 立式单层螺旋筒壳稳定性能研究 |
3.4.1 特征值分析 |
3.4.2 材料非线性对筒壳稳定极限承载力影响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切割单层球面网壳和立式单层筒壳稳定性能提升研究 |
4.1 引言 |
4.1.1 切割单层球面网壳稳定性能提升方案 |
4.1.2 立式单层筒壳稳定性能提升方案 |
4.2 切割单层球面网壳稳定性能提升效果分析 |
4.2.1 方案比选 |
4.2.2 合理方案的网壳稳定性能提升效果分析 |
4.3 立式单层筒壳稳定性能提升效果分析 |
4.3.1 方案比选 |
4.3.2 合理方案提升效果分析 |
4.4 立式单层螺旋筒壳稳定性能提升效果分析 |
4.4.1 工程概况 |
4.4.2 筒壳稳定性能提升方案 |
4.4.3 筒壳稳定性能提升效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8)凯威特-联方型单层网壳结构的静力稳定性及局部破坏敏感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1.1 研究背景 |
1.1.2 混合网格结构的特点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非线性屈曲分析 |
1.2.2 初始缺陷研究 |
1.2.3 转换传力路径法研究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考虑整体缺陷的单层网壳静力稳定性分析 |
2.1 引言 |
2.2 特征值屈曲分析 |
2.3 理想结构非线性屈曲分析 |
2.4 考虑整体缺陷结构的双重非线性屈曲分析 |
2.4.1 随机缺陷模态法 |
2.4.2 特征缺陷模态法 |
2.5 整体缺陷最大值的合理性选取 |
2.5.1 结构的受力状态 |
2.5.2 理想结构的受力状态分析 |
2.5.3 考虑整体缺陷结构的受力状态分析 |
2.5.4 整体缺陷最大值的选取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考虑杆件初弯曲的单层网壳静力稳定性分析 |
3.1 引言 |
3.2 杆件初弯曲的模拟方法 |
3.3 考虑杆件初弯曲的随机缺陷模态法 |
3.3.1 分析原理 |
3.3.2 分析步骤 |
3.3.3 适用性验证 |
3.4 杆件初弯曲的影响 |
3.4.1 整体缺陷结构引入杆件初弯曲 |
3.4.2 理想结构引入杆件初弯曲 |
3.5 杆件初弯曲幅值的选取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单层网壳局部破坏敏感性分析 |
4.1 引言 |
4.2 结构敏感性分析方法 |
4.2.1 转换传力路径法 |
4.2.2 敏感性分析流程 |
4.3 理想结构的敏感性分析 |
4.3.1 分析模型 |
4.3.2 单根杆件破坏的敏感性分析 |
4.3.3 节点区域破坏的敏感性分析 |
4.4 整体缺陷结构的敏感性分析 |
4.4.1 单根杆件破坏的敏感性分析 |
4.4.2 节点区域破坏的敏感性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9)交叉肋梁式单层钢网壳静力稳定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工程背景 |
1.1.1 工程概况 |
1.1.2 上部网壳结构选型过程及部分设计成果 |
1.1.3 本文研究意义 |
1.2 空间结构概述 |
1.2.1 空间结构的特点与分类 |
1.2.2 网壳结构的发展及应用现状 |
1.2.3 网壳稳定性分析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
1.3 薄柔构件研究进展 |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方法 |
2 中部大开孔单层网壳静力稳定性分析 |
2.1 引言 |
2.2 稳定性相关概念 |
2.2.1 失稳的分类 |
2.2.2 网壳结构的失稳形式 |
2.2.3 影响网壳失稳的因素 |
2.3 屈曲分析理论 |
2.3.1 线性屈曲分析理论 |
2.3.2 非线性屈曲分析理论 |
2.3.3 有缺陷网壳的稳定分析方法 |
2.4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2.4.1 基本模型 |
2.4.2 荷载组合工况 |
2.5 大开孔单层网壳特征值屈曲分析 |
2.6 大开孔单层网壳非线性稳定分析 |
2.6.1 几何非线性稳定分析 |
2.6.2 双重非线性稳定分析 |
2.7 初始几何缺陷对网壳稳定性的影响 |
2.8 支座约束条件对网壳结构稳定的影响 |
2.8.1 特征值屈曲分析 |
2.8.2 非线性稳定分析 |
2.9 长、短拱截面尺寸对网壳稳定性的影响 |
2.9.1 特征值屈曲分析 |
2.9.2 非线性稳定分析 |
2.10 算例分析 |
2.11 本章小结 |
3 高窄H型钢肋梁杆件稳定性分析 |
3.1 引言 |
3.2 薄柔截面相关理论 |
3.3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3.3.1 构件尺寸 |
3.3.2 材料属性 |
3.3.3 单元类型 |
3.3.4 边界条件及荷载条件 |
3.3.5 分析流程 |
3.4 有限元模型的验证 |
3.5 腹板高厚比对钢肋梁杆件稳定性的影响 |
3.5.1 构件分组 |
3.5.2 特征值屈曲分析 |
3.5.3 非线性稳定分析 |
3.6 翼缘宽厚比对钢肋梁杆件稳定性的影响 |
3.6.1 特征值屈曲分析 |
3.6.2 非线性稳定分析 |
3.7 加劲肋布置对钢肋梁杆件稳定性的影响 |
3.7.1 构件分组 |
3.7.2 特征值屈曲分析 |
3.7.3 非线性稳定分析 |
3.7.4 塑性发展及屈曲破坏形式 |
3.8 混凝土壳侧撑作用对钢肋梁稳定性的影响 |
3.8.1 纯弯正弯矩 |
3.8.2 纯弯负弯矩 |
3.8.3 压弯正弯矩 |
3.8.4 压弯负弯矩 |
3.9 本章小结 |
4 高窄H型钢肋梁杆件在局部子结构内的稳定性分析 |
4.1 引言 |
4.2 有限元模型介绍 |
4.2.1 建模过程 |
4.2.2 材料、边界及荷载条件 |
4.2.3 计算流程及数据提取 |
4.3 局部肋梁网格稳定性分析及与单根钢肋梁杆件的对比分析 |
4.3.1 特征值屈曲分析 |
4.3.2 非线性稳定分析 |
4.3.3 塑性发展与屈曲破坏形式 |
4.4 节点壁厚对高窄H型钢肋梁杆件的稳定性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10)K8型带肋局部双层球面网壳静力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网壳结构的发展与研究历程 |
1.3 网壳结构的类别与特点 |
1.4 网壳稳定性研究概况 |
1.5 本文研究背景与主要内容 |
第2章 网壳的静力稳定性分析理论 |
2.1 网壳的全过程分析方法 |
2.1.1 失稳的现象 |
2.1.2 网壳结构失稳的机理 |
2.1.3 结构失稳的类型 |
2.1.4 平衡路径的跟踪 |
2.1.5 临界点的判别准则 |
2.2 基于ANSYS的网壳屈曲分析 |
2.2.1 关于ANSYS功能简介 |
2.2.2 关于ANSYS的静力稳定性分析过程 |
2.2.3 基于ANSYS非线性分析的收敛准则 |
2.3 算例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带肋局部双层与单层球面网壳静力稳定性对比 |
3.1 网壳模型的建立 |
3.1.1 模型单元介绍 |
3.1.2 参数分析方案 |
3.2 单层球面网壳与带肋局部双层球面网壳稳定性分析 |
3.2.1 荷载-位移全过程曲线分析 |
3.2.2 网壳屈曲模态对比分析 |
3.2.3 网壳用钢量分析 |
3.3 带肋局部双层球面网壳与单层球面网壳静力性能分析 |
3.3.1 节点位移对比分析 |
3.3.2 网壳杆件轴力对比分析 |
3.3.3 支座反力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带肋局部双层球面网壳几何非线性稳定研究 |
4.1 计算模型与参数分析方案 |
4.1.1 网壳形式 |
4.1.2 参数分析方案 |
4.2 局部双层厚度对网壳稳定性的影响 |
4.3 网壳结构的几何参数研究 |
4.3.1 杆件截面尺寸对网壳稳定性的影响 |
4.3.2 矢跨比对网壳稳定性的影响 |
4.3.3 跨度及网格大小对网壳稳定性的影响 |
4.4 局部双层网壳节点连接方式的影响 |
4.5 结构初始几何缺陷的影响 |
4.5.1 初始几何缺陷的计算方法介绍 |
4.5.2 初始几何缺陷对网壳稳定性的影响 |
4.6 非对称荷载对结构稳定性的影响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带肋局部双层球面网壳弹塑性稳定研究 |
5.1 模型与参数分析方案 |
5.2 材料非线性对结构稳定性能的影响 |
5.3 网壳弹塑性全过程分析 |
5.3.1 无初始几何缺陷网壳失稳模式 |
5.3.2 缺陷结构的屈曲失稳 |
5.4 初始几何缺陷对网壳弹塑性临界荷载的影响 |
5.5 非对称荷载对网壳弹塑性临界荷载的影响 |
5.6 支座约束对网壳弹塑性临界荷载的影响 |
5.7 基于网壳失稳模式的合理化设计 |
5.8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局部双层网壳几何非线性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强雪荷载作用下双层网壳稳定性及抗倒塌分析[D]. 刘嘉柳. 北京建筑大学, 2021(01)
- [2]在役受损网壳结构抗倒塌可靠度分析[D]. 石飞宇. 北京建筑大学, 2021(01)
- [3]考虑局部双层的网壳结构静力稳定性与地震响应分析[D]. 陆世宇. 江西理工大学, 2020(01)
- [4]三向网格型网壳结构的稳定性分析[D]. 王冬晖. 西安工业大学, 2020(02)
- [5]带杆件弯曲的网壳结构承载性能分析[D]. 裴云亮. 山东建筑大学, 2020(09)
- [6]单层半椭球网壳静、动力性能研究[D]. 谢思路. 山东建筑大学, 2020(11)
- [7]切割单层球面网壳和立式单层筒壳稳定性能研究[D]. 薛飞. 天津大学, 2019(01)
- [8]凯威特-联方型单层网壳结构的静力稳定性及局部破坏敏感性分析[D]. 李冬村.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9]交叉肋梁式单层钢网壳静力稳定性分析[D]. 丁伟伦. 沈阳建筑大学, 2019(05)
- [10]K8型带肋局部双层球面网壳静力稳定性研究[D]. 蔡浩宇. 湖南大学, 201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