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儿童先天性白内障一期植入人工晶体并发症的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孙洁[1](2021)在《先天性白内障手术后再手术原因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先天性白内障手术后再手术的原因及相关危险因素,为先天性白内障的手术时机决策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2009年1月~2018年12月于青岛眼科医院就诊并行先天性白内障手术以及术后再次入院手术治疗的患者资料(按计划行二期人工晶体植入的患者除外),手术采用相同型号白内障超声乳化系统和25G显微玻璃体切割系统,分析先天性白内障患者临床资料,包括首诊原因及白内障类型,以及白内障手术后再手术发生率、再手术时间以及发生原因等。Logistic回归用于分析不同因素对术后再手术发生率的影响。X2检验用于分析白内障术后再手术不同原因发生率与年龄之间的关系及植入人工晶状体后对再次手术的影响。结果:搜集先天性白内障摘除手术的患儿870例(1044眼),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是14.0%(146/1044),分别为后发性白内障、虹膜粘连、继发性青光眼、斜视、IOL异位、眼球震颤、视网膜脱离。其中再次手术患者36例(42眼),发生率为4.02%。36例患儿中男28例(34眼),女8例(8眼),6例双眼再手术,30例单眼再手术,右眼19例,左眼23例。角膜直径为(9.52±1.11)mm,眼轴长度为(19.85±2.91)mm。行白内障摘除手术的年龄中位数为4.3个月(范围:2.1~84个月),再手术的年龄中位数为20.8个月(范围:3.8~106个月),两次手术的间隔时间中位数为5.75个月(范围:0d~72.7个月)。再次手术的疾病种类占前三位的分别为:后发性白内障(54.76%,23/42)、继发性青光眼(21.43%,9/42)、瞳孔闭锁(14.29%,6/42);其他原因为人工晶状体异位(7.14%,3/42)、视网膜脱离(2.38%,1/42)。再次手术发生率在0~3月龄组为13.29%,显着高于4~12月龄组(3.82%)和13~24月龄组(1.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次手术的发生率在2~3岁组(3.52%)、4~5岁组(1.08%)、6~7岁组(3.51%)无年龄相关性统计学差异(P>0.05);一期植入人工晶状体后降低后发性白内障、继发性青光眼的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发性白内障、继发性青光眼和瞳孔闭锁为我院近10年来先天性白内障手术后再手术的主要原因,其中后发性白内障是首要原因。低月龄患者行白内障手术(≤3个月)与再手术高度相关。一期植入人工晶状体的先天性白内障患儿再次手术发生率较低。提示先天性白内障手术并非越早越好,需进行综合评估。
李金[2](2021)在《前囊破裂的外伤性白内障手术时机的选择》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通过测定炎症因子白介素-6(IL-6)、转化生长因子-β2(TGF-β2)在不同时期外伤性白内障患者房水中含量的变化,了解其与前囊破裂的外伤性白内障之间的关系。2、通过对不同手术时机的患者术后视力及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探讨前囊破裂的外伤性白内障手术时机的选择,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前瞻性研究,收集南昌大学附属眼科医院2018年10月至2020年1月符合入组标准的角膜穿孔伤前囊破裂的外伤性白内障患者45例(45眼),作为观察组,随机分为3组:A组,15例,于伤后3天内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加人工晶体植入术;B组,15例,伤后4~7天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加人工晶体植入术;C组,15例,于受伤1周后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加人工晶体植入术。随访半年,记录患者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及并发症(葡萄膜炎、后发性白内障及继发性青光眼等)的发生情况。再选取15例(15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作对照组(D组)。术中收集4组患者房水,用ELISA法检测4组患者房水IL-6及TGF-β2的含量。运用相应的统计学方法对四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组3组之间视力提高值无明显差异(F=2.217,P=0.439);并发症葡萄膜炎的发生率A组高于C组(P=0.042),其余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L-6含量观察组3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但观察组3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GF-β2含量的比较B、C两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组间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前囊破裂的外伤性白内障患者房水中IL-6及TGF-β2的含量较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明显升高,患者房水中IL-6及TGF-β2的含量与眼内炎症反应的程度有相关性。2、前囊破裂的外伤性白内障不同手术时机获得的最佳矫正视力无明显差异,在炎症控制的情况下1周后行手术术后并发症更低,可获得更好的手术疗效。
李雅頔[3](2021)在《Ⅰ期人工晶状体植入在4月~2岁先天性白内障患儿中应用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对2017年-2020年于昆明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诊断为单纯性先天性白内障,并接受“先天性白内障针吸+后囊膜切开+前段玻璃体切割+Ⅰ期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治疗的患儿,进行术后不同时间点的随访,统计分析先天性白内障患儿治疗前后的眼轴长度、角膜曲率及屈光度等眼球发育关键指标的变化,以及术后各类并发症的发生率,深入探讨该术式在不同年龄组,尤其是2岁以下的先天性白内障患儿中应用的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为临床工作中先天性白内障患儿的手术时机、人工晶体植入时机的选择,以及人工晶状体度数的计算与术后屈光度的预留提供临床实验依据。[方法]本课题为前瞻性研究,根据眼球发育规律将入组的患儿按照手术年龄分为以下四组:A组:4月≤年龄<2岁;B组:2岁≤年龄<4岁;C组:4岁≤年龄<7岁;D组:7岁≤年龄<12岁。对四组患儿进行临床建档随访6月~1年,分别记录术后1月、3月、6月及1年的眼压、眼轴、角膜曲率、屈光度变化及并发症的发生率,配合的患儿可查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用 Stata/SE 15.1(StataCorp,College Station,USA)统计学软件对本研究的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实验所得结果均使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使用Kolmogorov-Smirnov检验方法检验计量资料的变量是否符合正态分布,若符合正态分布即采用配对t检验或者两独立样本t检验;若不符合正态分布则采用秩和检验;组间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术后并发症:108例(167眼)患儿中发生瞳孔移位及变形的7眼,无患儿发生虹膜粘连及瞳孔膜闭,8例(1 1眼)发生后发性白内障及视轴区混浊,四组患儿上述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ll P>0.05);均未发生切口渗漏、出血、眼内炎、葡萄膜炎、视网膜脱离、青光眼相关不良事件的情况。2、双眼及单眼患儿患眼术后屈光度变化:将患儿术后1月屈光度作为术后初始屈光度,4组患儿术后1年的屈光度与术后初始屈光度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all P<0.05),组间比较,术后1月及术后1年的屈光度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屈光度变化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5,P>0.05)。3、单眼先天性白内障术后屈光度变化:单眼先天性白内障患儿术后各阶段健眼的屈光度与患眼屈光度及屈光度变化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ll P>0.05);屈光度均有向近视方向漂移的趋势,且随着年龄增大近视漂移的趋势逐渐减缓。4、最佳矫正视力:4组患儿共108例(167眼)中在末次随访时共有41例(68眼)不能配合检查视力,末次随访复查时均能追物,其余67例(99眼)患儿均可配合国际标准视力表检查视力。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比较,BCVA 小于 0.1 的有 5 眼(5.06%),BCVA 为 0.1~0.3 之间的有 17 眼(17.17%),BCVA 为 0.3~0.5 之间的有 17 眼(17.17%),BCVA为0.5~0.7之间的有30眼(30.30%),BCVA大于0.7的有30眼(30.30%)。5、术后双眼及单眼患儿患眼眼轴变化:四组患儿术后个阶段眼轴长度与术前眼轴长度相比均有增长,且4组患儿术后各阶段眼轴长度与术前眼轴长度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ll P<0.05),眼轴增长幅度随着年龄增大逐渐减缓。6、单眼先天性白内障眼轴变化:单眼先天性白内障患儿患眼眼轴与健眼眼轴相比,四组患儿术前、术后3月、6月、1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ll P>0.05)。单眼先天性白内障患儿术后健眼与患眼眼轴增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ll P>0.05),A组、D组患儿术后眼轴增长度健眼>患眼,B组、C组患儿增长速率均为患眼>健眼。7、术后双眼及单眼患儿患眼角膜曲率变化:四组患儿角膜曲率与随访时期的变化趋势不同,A组患儿术后各阶段角膜曲率与术前相比均有增大,但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意义(all P>0.05),B组、C组、D组患儿术后各个阶段角膜曲率对比术前大致一致,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ll P>0.05)8、单眼先天性白内障患儿术前及术后各个阶段健眼角膜曲率与患眼角膜曲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all P>0.05),术后各阶段健眼与患眼角膜曲率增长幅度大致一致,差异无统计学(all P>0.05)。[结论]1、Ⅰ期人工晶体植入在4月~2岁先天性白内障患儿中应用是安全、有效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术后视力预后良好;2、4组先天性白内障患儿术后均有近视漂移的趋势,4月~2岁患儿近视漂移趋势较大,随着年龄增长,近视漂移趋势逐渐减缓;3、先天性白内障患儿术后眼轴患眼眼轴及角膜曲率可正常发育,单眼先天性白内障患儿患眼与健眼可保持协调发育,术后视力预后较好;
刘锦荣,宗志欢,吴晶,王辉[4](2019)在《先天性白内障治疗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先天性白内障是导致儿童视力障碍的最常见眼病之一,因此,对于先天性白内障的治疗研究已成为儿童眼科学的重要任务。随着显微技术的发展及先天性白内障诊治理念的不断更新,先天性白内障的治疗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本文就目前先天性白内障的治疗方法、时机、材料及手术治疗的并发症等方面进行综述。
朱彰灏[5](2017)在《Ⅰ期人工晶状体植入在7-24月先天性白内障患儿中应用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先天性白内障是导致儿童盲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我国儿童视力损伤原因中占第二位[1,2]。对具有手术指征的先天性白内障,手术治疗是最重要的治疗方法,也是获得治疗后视力进步的基本因素。目前对大于2岁的先天性白内障患儿行Ⅰ期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植入逐渐成为常规[4,5]。虽然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眼科医生倾向于对2岁以下先天性白内障患儿行Ⅰ期IOL植入[6],但是现有研究证据仍不能证明Ⅰ期IOL植入在724月先天性白内障患儿中应用的危险性及收益性。本文通过对20102016年在我院诊断先天性白内障并接受白内障吸除+后囊膜切开+前段玻璃体切割术+IOL植入术的724月患儿进行病例随访及既往资料收集分析,探讨在该术式在724月先天性白内障中应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同时探寻我院眼科治疗该部分患儿与欧美研究组报道及国内发达地区治疗该类患儿疗效差异及其可能存在的原因。方法:收集2010年7月至2016年4月间因先天性白内障在我院行白内障吸除+后囊膜切开+前段玻璃体切割术+IOL植入术的20例31眼患儿病历资料,患儿接受手术的年龄均为724月龄。收集患儿术前、术中、出院前等资料。电话通知患儿回院进行随访,收集患儿术后随访资料,若有二次入院患者,收集二次住院资料。对前瞻性部分的病人进行术后1周、1月、3月、半年检查1次,如无不良事件发生,嘱患儿家属每3月6月返院复查1次。每次随访检查包括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distance visual acuity,BCDVA)、眼压、眼前段检查、眼底检查、验光,调整斜弱视治疗方案,每半年行眼A/B超1次了解患儿眼轴发育情况及排除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记录术后并发症情况。主要观察项目包括:1.术后最佳矫正视力;2.术后并发症;3.术后斜弱视;4.术后屈光状态与眼轴长度;5.随访情况。视力转变成最小分辨角的对数表达(logarithmoftheminimumangleofresolution,logmar)。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检测。结果:1.视力:20例患儿中19例(30只眼)可以配合视力检查。17例26眼裸眼远视力(uncorrecteddistancevisualacuity,ucdva)中位数为1.0logmar(相当于国际标准视力表0.1)。19例30眼bcdva中位数为0.7logmar(相当于国际标准视力表0.2)。单侧发病患眼bcdva中位数为0.8logmar(相当于国际标准视力表0.15),双侧发病患眼平均bcdva中位数为0.7logmar(相当于国际标准视力表0.2)。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9)。2.术后并发症:20例31眼中术后5眼(16.13%)发生后发性白内障及视轴区混浊,其中4眼在全麻下行晶状体增殖皮质切除术联合前段玻璃体切除,1眼行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术;4眼(14.81%)瞳孔移位、变形,由于未遮挡视轴,未手术处理;未发现术后切口渗漏、青光眼相关不良事件、出血、眼内炎、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发生。3.术后斜弱视:20例31眼中有6例(22.5%)发生斜视,其中3例术前已存在斜视。23眼(74.2%)发生弱视,所有的单眼发病患儿(9例9眼)都发生弱视。4.术后屈光状态与眼轴长度:所有患眼术后平均等效球镜度数为+1.88±2.46d,最低为-2.50d,最高为+5.625d。20例患儿中14例(22只眼)能配合a超检查,术眼术后平均眼轴长度为21.73±1.29mm。5.随访情况:20例(31眼)患儿随访时间为880月,平均为36.45月,平均随访次数为5.65次,平均随访频率为8.05月/次。完成术后早期随访(<3月)有18例(29眼),完成中期随访(13年)有16例(25眼),完成远期随访(3年以上)有8例(12眼)。结论:1.Ⅰ期人工晶状体植入在724月先天性白内障中的应用是安全、有效的,不良事件发生率较低。2.随访率低及未加强弱视治疗可能是术后视力欠佳的主要原因。
蔡芳菲[6](2017)在《婴幼儿先天性白内障患者术后眼轴长度、角膜曲率及屈光状态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和目的先天性白内障是指出生前后即存在或出生后才逐渐形成的先天遗传或发育障碍所致的晶状体部分或全部混浊,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眼病,是造成儿童失明和弱视的重要因素。在天津、上海和北京致盲原因调查结果提示:约22%30%的盲童由先天性白内障致盲,是失明原因的第二位,我国先天性白内障的发病率约为0.5%1.5%。先天性白内障患儿因视路不清晰而影响视觉正常发育,形成形觉剥夺性弱视,因此,对于影响视觉发育的先天性白内障应早发现早治疗。目前临床研究表明,治疗先天性白内障的较为理想的方法主要是手术治疗,即超声乳化+后囊膜切开+前段玻璃体切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但是由于婴幼儿的视觉系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眼球仍处于发育阶段,屈光状态不稳定,尤其是3岁以内的儿童眼球处于快速发育时期,再加上术后炎性反应相对较重、儿童依从性较差、可能伴有弱视等问题,增加了先天性白内障手术的复杂性与风险性。在植入人工晶状体手术时机方面,目前较多学者建议2岁后植入较为合适,2岁前植入人工晶状体是否安全有效尚存在较大的争议,需要进一步的临床实践和时间检验。随着先天性白内障手术方法、麻醉及显微手术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对于先天性白内障尽早行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是治疗先天性白内障最主要的措施,因此植入理想的人工晶状体度数、确保术后长期稳定的视觉效果、尽可能降低术后屈光参差是我们必须亟待要解决的问题。目前我们面临的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对于年龄较小的患儿人工晶状体屈光度计算容易出现较大的误差,有统计显现1岁以内人工晶状体度数误差约-4.06D+3.86D;暂时没有专用于儿童的人工晶状体计算公式;有关患儿眼的生物参数(包括眼轴长、角膜曲率)测量困难,尽管在一些设备条件较好的医疗中心我们可以在患儿麻醉状态下应用IOL-Master或便携式自动测量工具测量,但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或医疗条件较差的医院对生物参数的测量仍然无法实现;另外对于存在角膜混浊、外伤引起角膜变形等情况也会影响角膜曲率的测量,在这些情况下会选择代用正常成人角膜曲率42.5D44.0D来估计人工晶状体的屈光度,因此这对于年龄较小的患儿会产生较大的误差。因为影响眼屈光变化的主要因素包括眼轴长、角膜曲率及晶状体的发育,3岁内患儿眼球仍处于快速发育阶段,眼轴及角膜曲率均处于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中,白内障摘除后的无晶状体眼状态及植入人工晶状体后,打破了发育过程中屈光变化的平衡状态,无晶状体眼及人工晶状体眼是否对眼轴及角膜曲率的发育产生一定影响,该影响是否会导致术眼的屈光状态发生相应的变化,是我们需要观察和研究的问题。当然,目前也有较多的文献报道了儿童正常眼及白内障眼的眼球发育情况,但是,关于儿童先天性白内障术后眼轴及角膜曲率变化的临床观察结果并不完全一致,对于配合程度较差的3岁以内的婴幼儿的临床研究报道更少。本课题针对3岁内单纯先天性白内障患儿术后眼轴长度、角膜曲率及屈光度变化进行观察及统计分析,进一步了解先天性白内障术前及术后无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眼对眼轴长度及角膜曲率的影响,为临床工作中手术时机的选择、人工晶状体屈光度的计算与术后屈光度的预留,减少术后屈光误差及屈光参差提供理论依据。研究对象研究对象选自2014年1月2015年12月于我院诊治的3岁内的先天性白内障患儿158例246眼。纳入标准:1、单纯的双眼或单眼先天性白内障;2、手术时年龄为≤3岁;3、手术方法:?单眼先天性白内障:2岁内患儿超声乳化吸除+后囊膜切开+前段玻璃体切除术,2岁后行二期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大于2岁行超声乳化吸除+后囊膜切开+前段玻璃体切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双眼先天性白内障:婴幼儿期行超声乳化吸除+后囊膜切开+前段玻璃体切除术,2岁半后行二期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大于2岁半行超声乳化吸除+后囊膜切开+前段玻璃体切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4、具有完整的术前检查资料,包括病史、家族史、眼轴长度、角膜曲率、人工晶状体植入屈光度数及预留度数;5、术后能坚持定期复诊、及时行屈光矫正、坚持弱视训练并保存有完整病例资料,且随访时间至少1年者。排除标准:1、眼部合并有其他异常疾病如先天性小眼球、先天性小角膜、高度近视、先天性青光眼、PHPV、视网膜脉络膜发育异常者等;2、术后出现严重并发症如葡萄膜炎、IOL瞳孔夹持、IOL脱位、后发性白内障、继发性青光眼者等;3、术后不能定期复诊、不能坚持弱视训练、缺乏完整的手术资料及术后门诊随访资料者。研究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根据入选患儿按初次手术年龄分为5组:A组:3月6月;B组:6月12月;C组:12月18月;D组:18月24月;E组:24月36月。术后随访1年,分别记录术后3月、术后6月及术后1年患儿眼压、眼轴长度、角膜曲率、主觉验光下的等效球镜度数及随访期并发症,配合患儿可查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儿童视力表)。以SPSS 21.0统计软件对本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以Kolmogorov-Smirnov检验来检查计量变量是否符合正态分布,若符合正态分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者采用秩和检验;不同年龄阶段及性别比例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术后各阶段眼轴长度变化比较:术后3月五组患儿眼轴长分别为18.82±1.219mm,20.61±0.796mm,21.28±0.987mm,21.60±0.836mm,21.94±0.992mm,较术前分别增长0.818±0.387mm,0.682±0.289mm,0.504±0.264mm,0.353±0.450mm,0.266±0.344mm;术后6月五组患儿眼轴长度较术前增长值分别为1.561±0.473mm,1.132±0.439mm,0.963±0.395mm,0.713±0.569mm,0.464±0.488mm;术后1年五组患儿眼轴长度较术前分别增长2.554±0.588mm,1.728±0.592mm,1.080±0.513mm,0.859±0.704mm,0.768±0.520mm。五组患儿术后3月、术后6月及术后1年眼轴增长值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0.05);五组间比较:术后3月,A、B、C三组的增长速率大于D、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增长速率大于B组,D组增长速率大于E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月及术后1年,A、B两组增长速率大于C、D、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B,C>D>E,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五组中单眼先天性白内障患儿在术后各阶段术眼眼轴增长幅度大于健眼,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增长幅度随年龄增大而减小。3.术后各阶段角膜曲率变化比较:患儿术后3月、6月及术后1年角膜曲率与术前角膜曲率相比A、B、C、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组(24月36月)术后与术前相比角膜曲率逐渐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术前、术后3月、6月及术后1年各组间角膜曲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五组间比较:术后3月,A、B两组的变化值大于C、D、E组,C组大于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变化率大于D组,D组变化率大于E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月与术后1年,A组变化率大于C、D、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B,C>D>E,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角膜曲率的变化率大于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B>C>D>E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单眼先天性白内障术前术眼角膜曲率与健眼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ll P>0.05);术后各阶段五组的术眼角膜曲率变化幅度与健眼基本一致,角膜曲率值逐渐下降,且随着年龄增加角膜曲率变化值逐渐变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术后1年屈光度变化比较:将术后2周时等效球镜作为初始屈光度,术后1年五组屈光度的变化分别是-2.89±0.975D、-2.51±0.732D、-2.28±0.837D、-1.94±1.035D、-1.85±0.89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组间多重比较A、B、C三组变化量大于D、E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A>B>C、D>E,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组屈光度均向近视漂移,随年龄增加,向近视漂移的趋势变慢。6.单眼大单眼先天性白内障术后屈光度的变化量与健眼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高于健眼,屈光度均有向近视方向漂移的趋势,且随着年龄增长其变化量逐渐下降。7.双眼先天性白内障患儿与单眼先天性白内障患儿成组配对进行t检验,结果表示单眼与双眼先天性白内障术后眼轴长度、角膜曲率及屈光度变化在年龄段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眼轴长度与屈光度的变化量单眼大于双眼。8.随访期间未出现视网膜脱离、后发性白内障、继发性青光眼、IOL脱位等并发症,E组1例失访,C组2例因患儿不配合数据未测出已排除,数据未计入统计分析;E组5位患儿IOL表面出现少量色素颗粒沉着,对视觉发育无影响。结论1.18个月内眼轴增长速率较快,之后眼轴呈缓慢增长,单眼患儿眼轴增长幅度较健眼及双眼患儿增长较快;2.12个月内患儿角膜曲率变化较大,之后缓慢变化,24个月基本发育至正常成人水平;3.先天性白内障术后屈光度均有向近视方向漂移的趋势,且随着年龄增长转变趋势变慢;4.单眼先天性白内障术后眼轴长、角膜曲率及屈光度与健眼可保持协调发育。
刘贺婷[7](2015)在《外伤性白内障房水中炎症因子含量的测定及手术方式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通过测定炎症因子白介素-6(IL-6)、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外伤性白内障患者房水中的含量变化,了解上述炎症因子与外伤性白内障之间的关系。2、分析我院接诊的外伤性白内障患者的构成,了解OTS眼外伤评分系统在外伤性白内障术后视力预测中的价值。比较人工晶体一期植入和二期植入的结果。在外伤性白内障术后无晶体眼的治疗上,报道一种新的两点式人工晶体睫状沟悬吊固定的手术方式。方法:第一部分:选择外伤后(10.90±1.41)天的外伤性白内障患者(A组)21例进行房水中炎症因子的检测,同时选择我科住院手术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20名(20只眼,B组)和需要做前房穿刺的高度近视眼后巩膜加固术患者20名(20只眼,C组)作为对照组。抽取三组患者的房水,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测定A、B、C三组房水中IL-6.TGF-β、FGF、VEGF的含量,对三组数据进行比较,了解外伤性白内障患者伤后房水中这些炎症因子含量的变化情况。第二部分: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2008年10月到2013年12月在我科就诊并手术的104例外伤性白内障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这组患者的病因学构成,用OTS眼外伤评分系统对上述患者进行评分,将预测视力和实际视力做比较,评估OTS系统对视力预测的准确性。将104例外伤性白内障患者按一期和二期植入人工晶体分为A、B两组,比较两组间术后视力、并发症之间的差异。选择外伤性白内障术后无足够囊膜支撑的无晶体眼患者16例。经巩膜两点法固定植入折叠型-片式后房型的人工晶体。测术后3天、1周、1月、6月和24个月的视力、等效球镜(SE)和角膜内皮细胞计数(ECC),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检查晶体位置。结果:第一部分:A组房水中工L-6含量均比B、C两组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组房水中TGF-β含量均比B、C两组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B、C组房水中FGF的含量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A组房水中VEGF含量均比B、C两组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第二部分:OTS评分系统在指数~0.1和≥0.5视力组的预测灵敏度都达到100%,0.1~0.5视力组灵敏度91.9%,特异度100%。一期和二期植入人工晶体术后视力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两点睫状沟悬吊固定四襻式人工晶体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比术前提高,结果有统计学差异。术前和术后的等效球镜、角膜内皮计数均无明显变化。术后并发症方面未见感染、晶体移位、缝线暴露、视网膜脱离、眼内炎,发生2例黄斑部水肿(12.5%)。结论:闭合性眼外伤引起的外伤性白内障患者房水中IL-6、TGF-βVEGF含量较正常人升高;FGF的含量与正常比较无明显变化。OTS评分系统对外伤性白内障有良好的视力预测作用。外伤性白内障的手术治疗中一期和二期植入人工晶体术后视力不同,但二者术后并发症比较无差异。对于无足够囊膜支撑的外伤性白内障术后无晶体眼,经巩膜两点法固定四襻式人工晶体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苏延亭[8](2014)在《先天性白内障术后后囊混浊的相关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先天性白内障术后导致晶状体后囊混浊(posterior capsular opacities,PCO)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的分析方法,对52例(87眼)先天性白内障患儿进行分析,年龄3月~12岁不等,平均年龄4.7岁。其中行白内障超声乳化(Phaco)+后囊连续环形撕囊(PCCC)22例(30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Phaco)+后囊连续环形撕囊(PCCC)+前部玻璃体切除术(AV)组30例(57眼)。术后Ⅰ期植入人工晶体(IOL)19例(27眼);无晶体眼15例(27眼);Ⅱ期植入IOL18例(33眼)。手术年龄小于等于2岁的22例(30眼);年龄大于2岁的例30例(57眼)。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患者晶状体后囊膜的变化。结果:至术后6个月末,18眼(20.69%)发生PCO,其中Phaco+PCCC组11眼(36.67%), Phaco+PCCC+AV组7眼(12.28%),两组结果分析,x2=7.123,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Ⅰ期IOL植入5眼(18.52%),无晶体眼5眼(18.52%),Ⅱ期IOL植入8眼(24.24%),经x2检验,x2=0.409,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年龄小于等于2岁13眼(36.11%),2岁以上5眼(9.80%),经z-检验,x2=8.901,P<0.05,差异有统计意义。结论:先天性白内障术后PCO的发生与手术方式及手术年龄有关。前部玻璃体切除技术的应用可以明显减低术后PCO的发生率;手术年龄越小,术后PCO的发生率越高。
周蓬勃[9](2013)在《先天性白内障术后的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两种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先天性白内障患儿的临床资料,观察并分析术后视力及并发症情况。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2年6月在吉林大学第二临床眼科医院白内障科行先天性白内障手术治疗的患儿26例(42眼)。眼部检查排除标准:眼部炎症、眼外伤、小角膜、小眼球、先天无虹膜、先天性青光眼等其他眼部异常。按患儿手术方式分为2组:Ⅰ组患儿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后囊膜连续环形撕囊及前部玻璃体切除术;Ⅱ组患儿采用白内障皮质吸除术。小于2岁手术患儿行二期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大于2岁手术患儿行一期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前常规行眼部超声检查,排除玻璃体及视网膜病变。术后1周、1个月、3个月、1年、2年及3年进行观察随访,并记录术后视力、眼压,以及前房反应、虹膜后粘连、后发性白内障、继发性青光眼、人工晶状体夹持、人工晶状体前膜等并发症。定期验光和调整配镜度数。术后随访时间为6~36个月。结果:本研究中26例患者的42只眼,术后视力均有提高。先天性白内障两组术后最佳矫正视力与术前比较,有明显差异(P=0.000);Ⅰ组术后最佳矫正视力与Ⅱ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04), Ⅰ组优于Ⅱ组;单眼白内障术后最佳矫正视力与双眼比较,无差异(P=0.776)。术后有1例(1眼)发生无晶状体眼青光眼,给予两种局部降眼压药物,眼压已降至正常范围。Ⅰ组术后并发症情况:10眼无明显并发症,14眼术后发生1~2种下述并发症,其中,11眼发生前房反应;6眼发生虹膜后粘连;3眼发生后发性白内障;1眼发生继发性青光眼;1眼发生人工晶状体夹持;1眼发生人工晶状体前膜。Ⅱ组术后并发症情况:20眼术后均发生并发症,其中,7眼发生前房反应;4眼发生虹膜后粘连;20眼发生后发性白内障。对术后并发症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术后前房反应X2=0.530,P=0.467;虹膜后粘连X2=0.155,P=0.694;后发性白内障X2=33.478,P=0.000;继发性青光眼P=0.545;人工晶体夹持P=0.545;人工晶体前膜P=0.545。统计学结果表明:Ⅰ组术后发生后发性白内障与Ⅱ组比较,有明显差异(X2=33.478,P=0.000),Ⅰ组明显少于Ⅱ组;两组术后发生的其他并发症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与单纯白内障皮质吸除术相比,超声乳化吸除联合后囊膜连续环形撕囊及前部玻璃体切除术是治疗先天性白内障一种比较理想的方法,在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同时可以有效预防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且保持了视轴区透明。适合的人工晶状体的植入,可以及早获得双眼单视功能,使患儿获得良好的视力。术后联合弱视训练,可以使多数患儿获得满意的视功能。
侯跃芳[10](2010)在《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0年第28卷主题词索引》文中提出
二、儿童先天性白内障一期植入人工晶体并发症的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儿童先天性白内障一期植入人工晶体并发症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先天性白内障手术后再手术原因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一般资料 |
1.2 入选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2 手术相关方式 |
2.1 手术方式 |
2.2 手术相关仪器与设备 |
2.3 手术器械 |
2.4 术中术后药物使用 |
3 术后检查随访 |
4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先天性白内障患者临床资料 |
1.1 先天性白内障首诊原因 |
1.2 先天性白内障类型 |
1.3 先天性白内障手术后并发症 |
2 再手术患者临床资料 |
2.1 再手术患者白内障类型 |
2.2 再手术的病因及手术方式 |
2.3 再手术发生的原因 |
2.4 再手术患者中伴有发育异常情况 |
2.5 再手术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
2.6 再手术年龄因素 |
2.7 一期植入IOL后对再次手术发生率的影响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白内障术后并发症预防和治疗的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缩略词表 |
致谢 |
(2)前囊破裂的外伤性白内障手术时机的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入组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1.3 标本采集 |
2.1.4 一般资料 |
2.2 方法 |
2.2.1 术前检查 |
2.2.2 手术方法 |
2.2.3 主要仪器和试剂 |
2.2.4 IL-6及TGF-β2 含量检测方法 |
2.2.5 观察指标 |
2.2.6 统计学分析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观察组视力的比较 |
3.1.1 观察组最终BCVA的比较 |
3.1.2 观察组最终BCVA视力提高值的比较 |
3.2 观察组并发症的比较 |
3.2.1 观察组总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 |
3.2.2 观察组总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 |
3.3 四组患者IL-6及TGF-β2 含量的测定及比较 |
3.3.1 四组患者IL-6 含量的测定及比较 |
3.3.2 四组患者TGF-β2 含量的测定及比较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外伤性白内障的治疗 |
参考文献 |
(3)Ⅰ期人工晶状体植入在4月~2岁先天性白内障患儿中应用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先天性白内障手术治疗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4)先天性白内障治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先天性白内障的手术治疗 |
1.1 先天性白内障手术治疗的时机 |
1.2 先天性白内障手术方式 |
1.2.1 先天性白内障囊外摘除术 |
1.2.2 先天性白内障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 |
1.2.3 白内障摘除联合后囊连续环形撕囊+前段玻璃体切除术 |
1.3 先天性白内障术后屈光不正的矫正 |
1.3.1 框架眼镜与角膜接触镜 |
1.3.2 人工晶状体的植入 |
1.3.3 人工晶状体在儿童白内障手术中的运用 |
1.4 先天性白内障术后弱视的防治 |
1.5 先天性白内障手术的主要并发症 |
1.5.1 术中悬韧带离断 |
1.5.2 术后眼内炎 |
1.5.3 后发性白内障 |
1.5.4 高眼压症 |
1.5.5 人工晶状体脱位 |
2 先天性白内障的药物治疗 |
3 未来与展望 |
(5)Ⅰ期人工晶状体植入在7-24月先天性白内障患儿中应用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儿童白内障手术并发症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6)婴幼儿先天性白内障患者术后眼轴长度、角膜曲率及屈光状态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对照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部分 先天性白内障及其术后眼球发育相关问题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
致谢 |
(7)外伤性白内障房水中炎症因子含量的测定及手术方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一览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部分 闭合性眼外伤导致的外伤性白内障房水中炎症因子的变化 |
研究背景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二部分 外伤性白内障手术方式的研究 |
研究背景 |
资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全文总结 |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8)先天性白内障术后后囊混浊的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内容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后囊膜混浊(PCO)的诊断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仪器 |
2.2 术前测量 |
2.3 手术方法 |
2.4 术后观察 |
3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9)先天性白内障术后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定义 |
2.2 相关的致病基因 |
2.3 手术方式 |
2.3.1 现代囊外白内障摘除术 |
2.3.2 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 |
2.3.3 超声乳化吸除联合后囊连续环形撕及前部玻璃体切除术 |
2.4 手术原则 |
2.5 人工晶状体的植入时机及度数选择 |
2.6 术后常见并发症 |
2.6.1 后囊膜混浊 |
2.6.2 继发性青光眼 |
2.6.3 炎症反应 |
2.6.4 IOL 脱位 |
2.6.5 其他并发症 |
2.7 术后弱视训练 |
2.8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3章 资料和方法 |
3.1 一般资料 |
3.2 排除标准 |
3.3 设备与耗材 |
3.4 术前检查及人工晶状体度数选择 |
3.5 手术方法 |
3.6 术后处理 |
3.7 随访 |
3.8 统计学方法 |
第4章 结果 |
4.1 视力 |
4.2 眼压 |
4.3 术中并发症 |
4.4 术后并发症 |
第5章 讨论 |
5.1 术后视力的评估 |
5.2 手术时机对先天性白内障预后的影响 |
5.3 手术方式对先天性白内障预后的影响 |
5.4 人工晶状体对先天性白内障预后的影响 |
5.5 术中、术后并发症及处理 |
5.6 总结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儿童先天性白内障一期植入人工晶体并发症的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先天性白内障手术后再手术原因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D]. 孙洁. 青岛大学, 2021
- [2]前囊破裂的外伤性白内障手术时机的选择[D]. 李金. 南昌大学, 2021(01)
- [3]Ⅰ期人工晶状体植入在4月~2岁先天性白内障患儿中应用的临床研究[D]. 李雅頔.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4]先天性白内障治疗进展[J]. 刘锦荣,宗志欢,吴晶,王辉. 赣南医学院学报, 2019(04)
- [5]Ⅰ期人工晶状体植入在7-24月先天性白内障患儿中应用的临床研究[D]. 朱彰灏. 广西医科大学, 2017(08)
- [6]婴幼儿先天性白内障患者术后眼轴长度、角膜曲率及屈光状态变化研究[D]. 蔡芳菲. 郑州大学, 2017(02)
- [7]外伤性白内障房水中炎症因子含量的测定及手术方式的研究[D]. 刘贺婷. 安徽医科大学, 2015(09)
- [8]先天性白内障术后后囊混浊的相关因素分析[D]. 苏延亭. 新疆医科大学, 2014(02)
- [9]先天性白内障术后的疗效观察[D]. 周蓬勃. 吉林大学, 2013(08)
- [10]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0年第28卷主题词索引[J]. 侯跃芳.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