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谈如何划分施工380V及以下线路损耗、空载损耗(论文文献综述)
庞日成[1](2021)在《110kV达旗开发区变电站改造设计》文中研究说明电网深刻地影响着地区甚至整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作为电网的核心部分,变电站是发电厂和用户之间的联系桥梁,主要作用是汇聚和分配电能,是电力系统中的电能集散站,其安全可靠性直接影响整个电网的安全与经济运行。110kV达旗开发区变电站坐落于达拉特旗开发区,是一座区域型变电站,承担着向开发区工厂企业和居民生产生活供电的重要任务。其2号主变压器低压侧及配套设备按20kV电压等级设置,目前20kV供电线路与其他线路不能互联,已成供电孤岛,导致供电可靠性低,同时还存在变压器风冷系统老化严重、损耗高、维护工作量大等问题。为了提高地区供电能力和供电可靠性,本文对该变电站进行改造设计,将变压器低压侧由20kV改为10kV,对变压器风冷系统进行升级改造,将主变压器冷却方式由强迫油循环风冷改造为自然风冷,通过系统短路电流计算,实现低压侧设备的选型设计。同时为提高10kV母线抵御弧光短路危害能力,保护人身及设备安全,对低压侧母线加装母线弧光保护进行了分析和设计。按照本文设计,110kV达旗开发区变电站改造工程已于2019年9月顺利完工,有效地提升了开发区变电站的供电能力,解决了开发区变电站长期以来存在的问题,为达拉特旗开发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强可靠的电力保障。自投运以来,所有设备均运行安全稳定,供电质量合格,功率因数满足要求。
赵琦[2](2020)在《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及其无功补偿方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国家基建板块的加速升级,城市轨道交通成为国家新基建的重要投资领域,占到了整个基建板块投资的20%以上。电能质量作为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的重要指标,直接关系到系统的稳定性,而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往往存在功率因数偏低的问题,影响系统电压和设备正常运行,甚至影响大电网运行。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1)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功率因数偏低问题没有系统性结论,且其治理手段较为单一,本文对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无功问题展开研究。分析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组成,包括供电方式、外部电源、牵引供电系统和动力照明系统等;根据城市轨道供电系统负荷特性,得出城市轨道系统为不稳定负载;分别测试1号主变电站在不同时间段内的有功功率、无功功率、瞬时功率因数等参数,并对比其与同期开通的西安地铁线路的负荷特点,得到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无功功率因数偏低的问题所在。(2)为了解决该问题,提出优化线路、优化设备运行方式和设置无功补偿装置等三种无功问题解决方案。以变压器和输电线路作为研究对象,建立城市轨道供电系统无功等效电路模型,并给出了系统模型计算方程;计算1号主变电站在空载、轻载和满载情况下的无功功率,设计出优化线路、优化设备运行方式和设置无功补偿装置的问题解决方案;经过实际工程应用计算,得出设置SVG装置作为解决无功问题的主要方法。(3)改进设计针对城市轨道交通专用SVG电能综合治理装置。首先,分析SVG的工作原理、控制方法与控制系统的结构;其次,结合工程实际,改进设计城市轨道专用SVG控制柜和功率柜,采用分散、分层和分布式通讯网络配置,并优化其系统网络配置和监控系统界面。结果表明,SVG硬件系统性能和监控界面设计满足实际工程。(4)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没有具体的SVG试验操作流程,结合工程实际,本文设计出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专用SVG补偿试验方案。根据轨道交通线实际规章制度,完成了试验前主要的准备工作;其次,设计试验主接线图、试验项目等;对试验数据进行分析,并对比投入SVG前后的经济性,验证了SVG补偿方案的可行性,为有效解决电能质量中的无功问题、提高供电系统的可靠性提供了一种有效途径。结果表明,针对城市轨道供电系统所设计的SVG地铁电能综合治理装置可以根据实际负载的特点,自动调节输出无功功率的大小,改善城际轨道供电系统电能质量。
甘宁[3](2020)在《某配电网技术改造设计》文中认为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企业单位和居民生活用电负荷日益增长、电能需求不断增大,而对电能质量和供电可靠性要求越来越高。居民小区配电网直接影响小区居民日常生产生活的用电质量,它的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技术改造就显得十分的重要。本文首先介绍了配电网技术改造的背景意义、特点、国内外配电网研究现状以及配电网技术改造设计流程;然后以某配电网为研究对象,对不同类型居民小区的配电网现状和用电负荷等情况展开了实地调查和理论分析;分析出该区域附近110k V、10k V配电网情况,以某配电网的技术改造设计为研究内容,对该小区目前的供配电系统运行情况进行深入剖析和科学研判,总结归纳出小区配电网目前存在的电源点单一、线路损耗过大、户均配变容量不足、设备老化严重、用电成本过高和用电安全存在风险等问题;随后对区域110k V、10k V配电网电源点情况展开分析,结合该地未来配电网的发展方向和技术改造设计项目的施工难易程度、可实施性等因素考虑,分析对比,择优考虑,选取相应较佳的建设方案,很好的实现了减少小区故障停电次数、缩短故障停电时间、降低小区居民用电成本和线路设备损耗,提高了小区供电可靠性和电能质量与安全用电服务水平。最后,对该配电网在技术改造设计前后的成效进行了对比分析和总结,说明了该配电网技术改造设计在项目建设方面的实际可行性和效益,并对配电网和供配电系统的未来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唐浩阳[4](2020)在《九寨沟丽朗度假村五星级酒店建筑电气设计》文中研究指明由于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指数的日益快速发展,国人对生活有了更多的追求,也导致了对国内度假酒店的需求有了很大的增长。仅在2011至2016年间,国内酒店达到了250%的增长。在酒店建筑,特别是五星级酒店设计中,电气设计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特别是绿色建筑电气方面。酒店建筑电气设计的考虑因素很多,包括投资成本、运营成本、酒管需求、旅客体验等方面,包括酒店建筑的特殊性、功能性、多样性及高标准、高要求等特性,包括用电负荷大、供电距离长、供配电系统复杂、电气防火要求高等特点。这些因素,使酒店建筑工程电气系统设计增加了难度。结合建筑工程的固有特性,从建筑工程电气供配电系统需要出发,讨论在建筑电气节能设计中的各个重要环节。考虑业主投资及日后运营成本等因素,从实际工程案例绿色建筑电气设计进行论述。本文的工程设计对今后类似的五星级酒店建筑电气设计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论文涵盖了供配电系统的设计;节能相关措施包括设备的选型、控制方式及节电系统的方案;能耗管理系统的内容。主要设计内容包括:通过负荷计算确定建筑物变配电室的位置,配电系统形式及各方案的造价比较;设计动力系统设备采取的起动方式、对照明系统进行光源对比,确定不同场合采取不同的光源并应用智能控制方式,利用BMS(Building Management System)的节电方案。通过本文的五星级酒店电气设计,总结国内酒店建筑电气设计中关于绿色节能的相关设计要点,为同类国内五星级酒店建筑电气设计提供一个可靠、安全及节能的参考案例。
刘士祥[5](2019)在《基于分区配电网的降损综合方案研究》文中认为电力工业是其它行业发展的先导工业,是国民维持正常经济生活的基础性行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输变电网络和用户中间起到连接作用的配电网,更是承担着电能配送、分配的任务,是电能消耗的关键环节。但是,由于我国的电力工业起步较晚,且有经济因素的制约,所以电网建设不能兼顾到电力网络发展的各个方面,前期的发展重点偏向于自然能源的开发、电源点的建设、输变电网络的铺设等供电能力方面,并没有将网架结构较为薄弱、运行维护要求不高、对电网系统影响不大的配电网络作为资金投入和研究的重点。结合我国每年巨量的能源使用量,可知我国每年在配电网络中损耗掉的电能是十分庞大的。因此,深入开展配电网的节能降损研究,将具有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将对我国的能源战略也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针对此种现象,本文对配电网技术降损措施综合方案进行了研究,并依照以下思路开展工作:(1)文章介绍了本课题的研究背景意义,相关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并对配电网损耗的概念及影响损耗的因素进行了简要概述;(2)分析了几种降损效果较为显着,且又具有较强实践性的降损措施的基本原理,并建立了与配电网损耗率有较大影响的关联指标体系,确定了本文的研究对象;(3)将待改造配电网按中压出线回路划分为多个子区配电网,同时,采取空间负荷密度法预测子区配电网的负荷量及用电量,用灰色关联度预测法与改进的BP神经网络组合预测模型对子区配电网的损耗率进行预测,按照各子区配电网的负荷规模及损耗率确定其规模系数,进行降损预算资金的初次分配;(4)对于各子区配电网采用多措施组合其综合降损方案时,本文提出以降损方案综合经济效益最佳为目标函数进行建模,求得综合方案的最优化组合。实施时先采用基于节点分层的前推回代潮流算法计算单独采取各降损措施时的降损潜力及投资回收期,再以降损方案成本函数减去节能效益函数的差值最小为目标函数,设定约束条件,建立最优综合方案的求解模型,最后以方案的综合降损潜力和投资回收期来评估方案的科学合理性。本文以湖北宜昌某区域配电网为例,对本文所采取的方法进行阐述,并最终验证本文所提方案可满足工程降损要求。
李高标[6](2019)在《惠州110kV曙光绿色变电站项目建设研究》文中指出能源危机是当今世界的一个重大聚焦点,人类已然意识到能源发展对未来全球治理的重要作用,并促使人们寻求可持续发展的能源使用方式。南方电网公司提出的智能绿色电网建设目标是采用现代化计算机、通信技术,通过控制整合建设成能够覆盖城乡的3C绿色电网。其中,绿色变电站的建设与应用,将挖掘变电站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的潜力,追随节约型社会建设的脚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本文基于国内外绿色变电站建设研究成果,通过大量的个人工程经验及工程资料,通过本人的工作平台,分析了绿色变电站绿色设计及施工管理的有效、长效机制理论。论文主要以惠州110千伏曙光变电站项目为例,介绍项目现状电网,并对该项目进行可研性分析研究,探讨了该变电站建设的必要性,从外部环境、自身需求提出了绿色变电站建设的重大意义。接着,通过介绍曙光站项目的站址区域概况、水文气象条件及其他问题等,从变电站站址选择的原则出发对曙光站的唯一站址进行了论证阐述,并以此站址为基础,对计划接入的系统方案进行论证分析,得出最优方案。根据电网工程的特点,提出变电站绿色设计及施工管理的具体措施,从电力系统一次、二次及变电站土建三个主要方面详细讲解了曙光站的设计及施工,详细阐述了曙光站的建设。最后,对曙光变电站进行绿色指标分析、运用和评价,从环境影响、资产全生命周期及四节一环保等3个方面对曙光站进行了绿色评价,符合二级绿色变电站评价要求,为实施绿色变电站项目建设的推进提供理论依据和现实指导。本文项目建设既有效缓解了供电区域的负荷增长、保障了供电区域新增企业的用电需求和提高了该片区的供电可靠性和运行经济性,也为今后绿色变电站的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左毅[7](2019)在《长距离管道工程变配电系统节能分析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目前,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建筑的规模和能耗也在大幅增加,而其中低压配电的电气能耗占能耗总量的30%左右,而且由于对配电系统电气节能的普遍不重视,造成电能浪费严重,很多高耗能建筑电气系统还在楼宇建筑中使用。对于楼宇建筑而言,包括了非常多的用电设备其中涉及到调压功能的变压器和一些相关的居民设备,比如调节温度的空调装置,上下楼的电梯设备等等,这些设备的用电量在总电能的中占比很大,因此建筑电气节能必然成为建筑节能中的重点,本文主要关注配电线路节能、变压器节能、照明节能、分布式电源配电系统节能,并根据能耗的技术经济分析,提出节能的具体措施。论文首先设计合理的管道节能工程系统,包括电网电压等级的确定、负荷中心、负荷计算、功率因素与节能,在节能工艺技术以及电气设备选择上也进行了分析;其次,对海南省某环岛网输气管道工程概况进行了介绍,包括正常的的生产和生活管理活动、能耗指标以及节能措施;然后构建长距离管道工程变电系统节能指标,通过层次分析法以及模糊综合评价等理论分析与计算方法进行汇总分析,对于海南省某环岛管网输气管道工程输综合利用配电线路节能、照明节能、变压器节能以及分布式电源配电系统节能构建节能指标体系,并构建总体评价指标体系,以设计实现该节能项目;最后,论文对海南省某环岛管网输气管道工程进行指标分析,通过各指标权重的确定以及评价指标隶属度的确定,得出该海南省某环岛管网输气管道工程设计项口实现为良好。论文结果表明,通过配电系统的节能设计,在海南省某环岛管网输气管道工程中的确实达到了节能的效果,节省了投资,提高了经济效益。项目初期在节能措施上的投入,换来的是项目运行过程中持久的节能效果,运行时间越长,节能效果越明显。
熊泽豪[8](2018)在《30MW光伏并网发电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急剧增大导致全球变暖环境破坏等问题,大力发展可持续和清洁能源改善全球能源结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并逐步替代石化能源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措施之一。因此,发展光伏发电系统对全球能源结构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本人参加的国家经济开发区(湘潭)光伏发电项目中的一部分,在经济开发区厂房屋顶面设置光伏并网发电系统以改善该地区能源结构;本文研究设计30MW光伏并网发电系统,为大型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研究设计提供一种可行方案。本文主要内容及工作有如下:(1)两极式光伏并网发电系统原理和系统结构分析。分析了光伏电池组件的发电原理和特性,阐述目前光伏发电系统关键技术包括MPPT控制技术、逆变与并网、并网安全设计。详细分析了固定占空比控制法(定步长控制)、恒压(CV)法、MPP轨迹特征变化法、变步长扰动检测法、模糊控制法和几种智能算法原理。根据系统运行原理和控制方法作理论分析;分析光伏并网发电系统基于模糊控制和PQ控制原理,在simulink仿真软件上对光伏并网发电系统进行仿真分析。为光伏发电系统方案设计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2)30MW光伏并网发电系统设计。对该地区发展光伏发电进行了全面的可行性研究,确定本次设计的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运行方式,设置容量为30MWp的光伏电池组件阵列的安装角度和放置布局,确定总体设计方案;根据本次设计方案,对系统汇流箱、配电逆变柜、箱式变压器、10kV开关站进行电气设计,包括详细的电气设计、设备和器件的选型等。对系统的继电保护、防雷接地进行设计。根据系统要求设计一套光伏发电远程监控系统以实时监控系统运行状况并及时故障报警。(3)分析系统设计的经济性。根据光伏发电系统的发电量、线路损耗、成本、环境收益以及电价收益等方面进行分析,确定系统方案具有一定的可行性。阐述本文结论,展望未来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发展。
张瑗申[9](2018)在《县域电网线损精细化计算及降损研究》文中认为电能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清洁能源,是国民生产、生活的必需品。但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电能短缺问题明显,电力供需矛盾十分突出。统筹减排节能绿色发展作为《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重要部分进行部署。节能降损,推动绿色电力,不仅可以缓解目前的电能短缺、电力供需矛盾,更是响应国家新旧动能转换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线损是检验供电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四分”(分区、分压、分线、分台区)线损管理成为近两年国网公司重点推进工作,全面降低各类线损损耗成为各县供电企业首要任务,国网沂水县供电公司线损管理面临巨大压力。为推进县公司线损管理提升,提高线损计算效率,保证线损计算准确,提高县公司经济效益,对电网建设、设备改造等电网发展提供准确的依据,县供电企业线损精细化计算及降损研究势在必行。本文严格遵循“四统一”原则,依据“三大专业”、“五大系统”、“三大平台”集成后的数据,进行大负荷运行方式下典型日线损计算分析。同时开展一体化电量与线损管理系统月线损、日线损精益化计算分析工作。根据沂水电网线损计算结果,对电网运行状态、设备参数、无功补偿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找准电网薄弱环节,从电网经济方式调整、优化无功补偿、电网科学发展、设备大修技改、反窃电等方面提出准确有效的降损策略,实现县域电网切实降损,进一步推进县供电企业线损管理标准化、智能化、精益化和自动化,有力支撑公司坚强智能电网及现代配电网建设。
廉克勐[10](2017)在《制氧厂循环水系统的供配电设计及节能改造》文中研究表明交流电动机变频调速技术的推广应用最早出现于上个世纪70年代初期,自上世纪90年代末期,我国的电力行业、冶金行业等少数工业领域企业才开始使用高压变频器。近几年,伴随着国家节能减排工作的不断深入开展,我国钢铁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钢铁产能严重过剩,全行业面临着去产能的巨大压力。国家也相继出台了多项钢铁、煤炭去产能政策。在这种大环境下,钢铁企业全年的生产计划根据市场行情会造成巨大波动,这势必影响制氧的机组开机组合。而作为制氧机组配套的循环水系统,也将频繁调整水泵开停模式,循环水系统的节能改造迫在眉睫。本文通过八钢公司制氧厂循环水系统供配电系统的设计研究,对供配电系统实际运行中存在的一些故障进行研究并找出解决方案。重点分析实际生产中,因为不同机组的组合模式和所开设备的多少,造成八钢公司循环水系统供配电系统能耗较高,无法实现水压自动调节等问题。对八钢公司循环水系统中实际运行中遇到的这些问题,我厂在生产实践中对制氧厂循环水系统水泵进行了变频技术改造。通过项目的实施及试验,充分证明循环水系统进行高压变频技术改造可以有效的降低能耗,实现水压、水量的自动调节等功能,充分证明了该变频改造的必要性,为宝钢集团八钢公司制氧厂继续深化改造提供了宝贵经验。我厂的实践证明,变频器具有减少设备用电损耗、性能稳定可靠等优点,具有非常明显的节电效果,并且控制系统具有功能灵活、性能可靠、自动化程度高等功能。通过技术改造,可以将上位机的PLC系统和下位的高压变频器有机结合,从而满足各种工业调速系统的需求。变频器调速控制系统的改造,值得在宝钢集团内部甚至全钢铁企业中推广使用。
二、谈如何划分施工380V及以下线路损耗、空载损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如何划分施工380V及以下线路损耗、空载损耗(论文提纲范文)
(1)110kV达旗开发区变电站改造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变电站设计状况及发展趋势 |
1.2.1 国内变电站设计状况及发展趋势 |
1.2.2 国外变电站设计状况及发展趋势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2 负荷分析与改造方案设计 |
2.1 负荷预测及存在问题分析 |
2.1.1 负荷预测 |
2.1.2 存在问题分析 |
2.2 设计依据及主要设计原则 |
2.2.1 设计依据 |
2.2.2 主要设计原则 |
2.3 改造方案设计 |
2.3.1 主变压器改造方案设计 |
2.3.2 开关柜改造方案设计 |
2.3.3 其它一次设备改造方案设计 |
2.3.4 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改造方案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3 短路电流计算 |
3.1 概述 |
3.2 短路电流的计算方法 |
3.2.1 假设计算条件 |
3.2.2 短路电流计算的步骤 |
3.3 系统短路电流计算 |
3.3.1 系统基准值计算 |
3.3.2 d_1点(110kV侧)的短路电路总电抗、三相短路电流和短路容量计算 |
3.3.3 d_1点(110kV侧)的短路电路总电抗、三相短路电流和短路容量计算 |
3.4 本章小结 |
4 主要电气设备的选择 |
4.1 主要电气设备选择要求与原则 |
4.2 10kV断路器的选择与校验 |
4.2.1 10kV电流计算 |
4.2.2 10kV断路器选择与校验 |
4.3 电流互感器与电压互感器的选择与校验 |
4.3.1 电流互感器的选择与校验 |
4.3.2 电压互感器的选择与校验 |
4.4 10kV母线与穿墙套管设计 |
4.4.1 10kV母线设计 |
4.4.2 穿墙套管设计 |
4.5 站用变设计 |
4.5.1 站用变负荷计算 |
4.5.2 站用变设计 |
4.6 电容器设计 |
4.6.1 无功补偿容量计算原则 |
4.6.2 变压器无功损耗计算 |
4.6.3 无功补偿容量计算 |
4.6.4 电容器投入后高压侧功率因数及主变档位校验 |
4.7 本章小结 |
5 10kV母线弧光保护分析与设计 |
5.1 弧光保护分析 |
5.2 电弧光产生的原因及弧光保护时间 |
5.2.1 电弧光产生的原因 |
5.2.2 一般切除弧光的方法 |
5.3 电弧光保护的结构与功能分析 |
5.3.1 电弧光速断保护逻辑及动作原理分析 |
5.3.2 断路器失灵保护逻辑及动作原理分析 |
5.4 本期弧光保护计划配置情况 |
5.4.1 母线弧光保护配置方案 |
5.4.2 出线柜弧光保护配置方案 |
5.5 本章小结 |
6 变压器风冷系统分析与改造设计 |
6.1 改造前变压器散热效果分析 |
6.1.1 变压器现状分析 |
6.1.2 变压器温升计算分析 |
6.2 改造方案设计及温升计算 |
6.2.1 影响冷却效果的因素分析 |
6.2.2 发热中心与散热中心比值计算 |
6.2.3 冷却系统片散数组的确定 |
6.2.4 冷却系统控制单元功能设计 |
6.2.5 冷却系统改造后的温升计算 |
6.3 改造效果的现场校核 |
6.3.1 改造后变压器及冷却系统技术参数 |
6.3.2 改造后外绝缘距离的校核 |
6.3.3 储油柜校核 |
6.3.4 瓦斯继电器校核 |
6.4 改造效果对比 |
6.4.1 改造前后的参数比较 |
6.4.2 改造前后经济分析 |
6.4.3 检修维护对比 |
6.5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项目 |
(2)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及其无功补偿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城市轨道交通无功问题现状 |
1.2.2 城市轨道交通无功补偿方式研究现状 |
1.2.3 城市轨道交通无功补偿技术研究现状 |
1.2.4 静止无功补偿装置(SVG)技术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无功问题分析 |
2.1 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 |
2.1.1 高压供电方式 |
2.1.2 外部电源及主变电站 |
2.1.3 牵引供电系统 |
2.1.4 动力照明供电系统 |
2.2 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的无功现象 |
2.2.1 功率因数的定义 |
2.2.2 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存在的无功问题 |
2.3 西安机场城际轨道1号主变电站无功问题分析 |
2.3.1 1 号主变电站概况 |
2.3.2 1 号主变电站无功现状 |
2.3.3 1 号主变电站无功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无功问题解决方案设计 |
3.1 西安机场城际轨道线1号主变电站无功等效电路模型计算 |
3.1.1 变压器等效电路计算 |
3.1.2 电力电缆输电线路等效电路计算 |
3.2 优化线路的无功问题解决方案 |
3.2.1 1号主变电站空载运行的无功计算 |
3.2.2 优化线路后1号主变电站无功运行状况 |
3.3 优化设备运行的无功问题解决方案 |
3.3.1 1号主变电站低负荷运行的无功计算 |
3.3.2 1号主变电站满负荷运行的无功计算 |
3.3.3 优化设备后1号主变电站无功状况 |
3.4 无功补偿装置的无功解决方案 |
3.4.1 城市轨道交通无功补偿装置的形式 |
3.4.2 SVG补偿装置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专用SVG装置 |
4.1 城市轨道专用SVG工作原理 |
4.2 城市轨道专用SVG控制方法 |
4.3 城市轨道专用SVG拓扑结构 |
4.4 城市轨道专用SVG系统设计 |
4.4.1 控制柜 |
4.4.2 功率柜 |
4.4.3 变压器柜 |
4.4.4 系统网络配置和监控系统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城市轨道交通专用SVG装置补偿试验设计 |
5.1 试验准备工作 |
5.2 试验内容 |
5.3 试验结果 |
5.4 经济性比较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3)某配电网技术改造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配电网技术改造的背景与意义 |
1.2 配电网技术改造概述 |
1.2.1 配电网技术改造设计定义 |
1.2.2 配电网的分类 |
1.2.3 配电网技术改造设计的特点 |
1.3 配电网技术改造设计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配电网技术改造设计的流程 |
1.5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不同类型居民小区特点及其供配电系统分析 |
2.1 居民小区类型及其特点分析 |
2.2 供配电系统相关概述 |
2.2.1 供配电系统技术改造设计要求 |
2.2.2 供配电系统技术改造设计的主要任务 |
2.3 居民小区的供配电系统分析 |
2.3.1 供电方式 |
2.3.2 负荷的分级与供电要求 |
2.3.3 不同类型居民小区的供配电系统分析 |
2.3.4 负荷计算 |
2.3.5 无功补偿 |
2.3.6 自备应急电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某配电网10KV外线及低压配电技术改造设计 |
3.1 总述 |
3.1.1 设计依据 |
3.1.2 设计范围 |
3.2 供电现状 |
3.2.1 总体情况 |
3.2.2 各生活小区供电现状 |
3.2.3 主要存在的问题 |
3.3 设计年份和地区气象地质条件 |
3.3.1 设计年份与地区地质交通条件 |
3.3.2 地区气象条件 |
3.4 10KV线路技术改造设计与建设方案 |
3.4.1 新华路片区 |
3.4.2 河西片区 |
3.4.3 其他片区 |
3.5 10/0.4KV配电设计方案 |
3.5.1 小区变电所形式及位置选择 |
3.5.2 高、低压侧供电方式 |
3.5.3 系统配电及继电保护概述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技术改造设计方案中主要电气设备、导体选择 |
4.1 主要技术原则 |
4.2 短路电流计算与设备稳定性校验 |
4.2.1 10kV配电工程短路电流计算 |
4.2.2 10kV配电工程设备校验 |
4.3 主要电气设备选择 |
4.3.1 环网柜/环网箱 |
4.3.2 预装式箱变 |
4.3.3 柱上台区变压器 |
4.3.4 导体选择 |
4.4 各小区台区建设规模 |
4.5 防雷与接地设计 |
4.5.1 雷电的分类及危害 |
4.5.2 小区防雷与接地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技术改造后的成效分析 |
5.1 供电可靠性分析 |
5.1.1 供电可靠性分析结果 |
5.1.2 技术改造设计成效 |
5.2 线路、设备损耗分析 |
5.2.1 线路损耗分析 |
5.2.2 变压器损耗分析 |
5.2.3 技术改造设计成效及经济性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4)九寨沟丽朗度假村五星级酒店建筑电气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工程设计意义 |
1.2 国内外工程设计现状比较 |
第二章 工程设计任务分析 |
2.1 工程概况 |
2.2 设计范围 |
2.2.1 设计分界点与设计分工 |
2.2.2 电气专业的设计内容 |
2.2.3 项目设计总体要求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变配电系统设计 |
3.1 负荷等级及负荷计算 |
3.1.1 负荷等级确定 |
3.1.2 工程项目负荷计算 |
3.2 变压器系统的负荷计算 |
3.3 无功功率补偿计算 |
3.4 三相平衡 |
3.5 谐波治理 |
3.6 配电方式、保护选择及线缆选型 |
3.6.1 配电方式 |
3.6.2 配电线缆 |
3.6.3 利用BIM技术优化管线路由问题 |
3.7 变配电房位置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设备节能措施及照明系统设计 |
4.1 设备选型 |
4.1.1 干式变压器 |
4.1.2 电动机 |
4.1.3 变频装置 |
4.1.4 节电装置 |
4.1.5 计量管理方式 |
4.2 照明系统设计 |
4.2.1 光源选择 |
4.2.2 照明控制方式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酒店能耗管理系统设计 |
5.1 楼宇设备管理系统 |
5.2 能效管理系统 |
5.3 BAS系统与FAS系统的结合应用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5)基于分区配电网的降损综合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选题的依据与意义 |
国内外文献资料综述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介绍 |
1.2 配电网损耗概述 |
1.3 本文主要工作内容 |
2 配电网损耗关联指标体系的研究 |
2.1 配电网技术降损措施 |
2.2 配电网损耗关联指标体系 |
2.3 本章小结 |
3 基于中压回路的配电网分区及资金分配 |
3.1 配电网分区原则及资金分配模型 |
3.2 子区配电网负荷预测模型 |
3.3 子区配电网损耗率的组合预测模型 |
3.4 本章小结 |
4 配电网降损措施综合方案的模型 |
4.1 单项降损措施的损耗分析 |
4.2 综合降损方案经济效益的数学模型 |
4.3 综合降损方案的评估 |
4.4 案例分析 |
5 结论与展望 |
5.1 本文总结 |
5.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配电网损耗率的组合预测模型 Matlab 程序 |
附录: 攻读工程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部分科研成果 |
致谢 |
(6)惠州110kV曙光绿色变电站项目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主要工作 |
1.4.1 研究内容 |
1.4.2 论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绿色变电站相关理论基础 |
2.1 绿色变电站概述 |
2.1.1 绿色变电站的定义 |
2.1.2 绿色变电站的提出及发展历程 |
2.1.3 绿色变电站总体设计原则 |
2.2 “绿色”技术的设计特色 |
2.2.1 绿色技术总的要求 |
2.2.2 节约占地要求 |
2.2.3 节能降耗要求 |
2.2.4 节约用水要求 |
2.2.5 节约材料要求 |
2.2.6 环境保护要求 |
2.3 绿色变电站设计分析 |
2.3.1 变电站站址选择 |
2.3.2 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选择 |
2.3.3 变电站电气二次设计选择 |
2.3.4 变电站土建设计选择 |
2.3.5 变电站建筑设计选择 |
2.3.6 变电站结构设计选择 |
2.3.7 变电站给排水设计选择 |
2.4 绿色变电站的绿色评价 |
2.4.1 环境影响评价 |
2.4.2 资产全生命周期评价 |
2.4.3 四节一环保评价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惠州110KV曙光绿色变电站项目建设分析 |
3.1 项目区域概况 |
3.2 项目区域电力系统现状 |
3.2.1 仲恺高新区电力系统现状 |
3.2.2 潼侨镇、陈江街道电网现状 |
3.2.3 本站供电区电网现状分析 |
3.3 项目区域电力需求预测及平衡 |
3.3.1 仲恺高新区电力需求预测 |
3.3.2 潼侨镇、陈江街道电力需求预测 |
3.3.3 本站供电区电力需求预测 |
3.3.4 仲恺高新区电力平衡 |
3.3.5 潼侨镇、陈江街道电力平衡 |
3.3.6 本站供电区电力平衡 |
3.4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
3.4.1 缓解潼侨镇、陈江街道负荷增长需求 |
3.4.2 保障潼侨镇、陈江街道新增企业用电需求 |
3.4.3 提高潼侨镇、陈江街道供电可靠性 |
3.5 项目建设方案设计与解析 |
3.5.1 项目建设方案设计 |
3.5.2 项目建设方案解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惠州110KV曙光绿色变电站项目建设实施 |
4.1 变电站站址选择 |
4.1.1 站址区域概况 |
4.1.2 水文气象条件 |
4.1.3 防污选择 |
4.1.4 站址确定 |
4.2 变电站接入系统设计 |
4.2.1 接入电源点设计 |
4.2.2 接入系统方案 |
4.2.3 方案对比 |
4.2.4 方案确定 |
4.3 变电站电气土建设计 |
4.3.1 变电站站内总体设计 |
4.3.2 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 |
4.3.3 变电站电气二次设计 |
4.3.4 变电站土建设计 |
4.4 变电站绿色设计 |
4.4.1 变电站系统节能设计 |
4.4.2 变电站设备节能设计 |
4.4.3 变电站总布置节能设计 |
4.4.4 变电站站内建构筑物节能设计 |
4.4.5 变电站节水设计 |
4.5 变电站施工 |
4.5.1 变电站土建施工 |
4.5.2 变电站电气施工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惠州110KV曙光绿色变电站项目建设绿色评价 |
5.1 环境影响评价 |
5.1.1 变电站施工防污治理评价 |
5.1.2 变电站运行防污治理评价 |
5.1.3 水土保持评价 |
5.2 资产全生命周期评价 |
5.2.1 接入系统方案全生命周期评价 |
5.2.2 变电站站址选择全生命周期评价 |
5.2.3 变电站全生命周期评价 |
5.2.4 闲置物资全生命周期评价 |
5.3 四节一环保评价 |
5.3.1 绿色评价等级目标 |
5.3.2 评价指标执行情况及等级划分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致谢 |
(7)长距离管道工程变配电系统节能分析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理论意义及应用价值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2 合理的管道节能工程系统规划 |
2.1 合理设计供配电系统 |
2.1.1 电网电压等级的确定 |
2.1.2 负荷中心 |
2.1.3 负荷计算 |
2.1.4 功率因数与节能 |
2.2 选择节能的工艺及技术 |
2.2.1 电缆节能工艺及技术 |
2.2.2 电力变压器生产的节能工艺及技术 |
2.3 选择节能的电气设备 |
2.3.1 照明节电类设备 |
2.3.2 电机类节能 |
2.3.3 变频器类节电设备 |
2.4 本章小结 |
3 环岛管网输气管道节能工程概况 |
3.1 工程概况 |
3.2 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管理活动中的主要能耗分析 |
3.2.1 电能损耗 |
3.2.2 气耗 |
3.3 综合能耗量 |
3.4 能耗指标 |
3.5 节能措施 |
3.5.1 输气管道节能措施 |
3.5.2 供配电系统及照明 |
3.5.3 太阳能供电系统 |
3.5.4 建筑节能措施 |
3.6 本章小结 |
4 长距离管道工程变电系统节能分析及指标体系构建 |
4.1 长距离管道工程变电系统节能设计分析 |
4.1.1 层次分析法 |
4.1.2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
4.2 管道工程节能设计指标体系的构建 |
4.2.1 配电线路节能 |
4.2.2 照明节能 |
4.2.3 变压器节能 |
4.2.4 分布式电源配电系统节能 |
4.3 总体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4.4 本章小结 |
5 环岛管网输气管道工程项目设计分析与实现 |
5.1 管道节能工程指标分析 |
5.1.1 配电线路节能情况分析 |
5.1.2 照明节能分析 |
5.1.3 变压器节能分析 |
5.1.4 分布式电源配电系统节能分析 |
5.2 节能工程指标权重的确定 |
5.3 各评价指标隶属度的确定 |
5.3.1 确定评价评语等级 |
5.3.2 确定指标隶属度 |
5.4 管道工程项目节能模糊综合评价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8)30MW光伏并网发电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1 国内发展现状 |
1.2.2 国外发展现状 |
1.3 课题主要设计研究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光伏发电技术与仿真分析 |
2.1 光伏发电系统概述 |
2.1.1 光伏发电系统特点与分类 |
2.1.2 光伏发电原理 |
2.2 光伏发电系统关键技术 |
2.2.1 光伏电池的输出特性 |
2.2.2 MPPT控制技术 |
2.2.3 逆变与并网技术 |
2.2.4 光伏并网安全 |
2.3 仿真分析 |
2.3.1 基于模糊控制变步长MPPT控制单元 |
2.3.2 锁相环结构与Park变换结构 |
2.3.3 PQ控制单元 |
2.3.4 PI参数电流环控制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30MW光伏发电系统方案设计 |
3.1 可行性分析 |
3.1.1 世界光伏发电环境 |
3.1.2 湘潭地区的太阳能环境和经济建设环境 |
3.2 设计原则与目标 |
3.3 光伏组件选型 |
3.3.1 光伏电池板放置角设计 |
3.3.2 光伏发电量计算 |
3.4 布置方案设计 |
3.4.1 光伏电池组件串并联设计 |
3.4.2 光伏组件总体布置 |
3.5 总体设计方案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光伏发电系统电气与监控系统设计 |
4.1 防雷汇流箱电气设计 |
4.2 配电逆变电气设计 |
4.3 箱式变电电气设计 |
4.4 10 kV开关站一次接线电气设计 |
4.5 继电保护整定计算与分析 |
4.5.1 10 kV输电线保护计算 |
4.5.2 变压器保护计算 |
4.5.3 防雷及过电压保护 |
4.6 监控系统的设计 |
4.6.1 配电逆变柜监控 |
4.6.2 网络接口服务端监控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经济性分析 |
5.1 光伏发电电量的估算 |
5.2 线路损耗与成本维护 |
5.2.1 组件的衰减 |
5.2.2 系统效率 |
5.3 环境效益分析 |
5.4 经济性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成果清单 |
致谢 |
(9)县域电网线损精细化计算及降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主要概念 |
1.2 沂水电网概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目前面临问题 |
1.4.1 高耗能电力设备问题 |
1.4.2 部分主变不能经济运行 |
1.4.3 电网发展规划不合理 |
1.4.4 无功调整受限 |
1.4.5 违章用电与窃电问题 |
1.4.6 表计问题与采集问题突出 |
1.4.7 线损管理流程不明确 |
1.5 主要评估方法 |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线损理论计算方法 |
2.1 线损理论计算定义 |
2.1.1 计算范围 |
2.1.2 分元件理论计算 |
2.1.3 管理损耗 |
2.2 线损的理论计算方法 |
2.2.1 均方根电流法 |
2.2.2 平均电流法 |
2.2.3 最大电流法 |
2.2.4 损失因数法 |
2.2.5 等效电阻法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典型日(大负荷方式下)线损计算 |
3.1 典型日计算方法 |
3.1.1 理论线损计算的准备工作 |
3.1.2 代表日的选定及负荷实测 |
3.1.3 模型建立、设备参数及特性数据 |
3.1.4 主要计算方法 |
3.2 沂水电网典型日计算分析 |
3.2.1 主网综合计算结果 |
3.2.2 110kV电网线损理论计算结果分析 |
3.2.3 35kV电网线损理论计算结果分析 |
3.2.4 10kV电网线损理论计算结果分析 |
3.2.5 380V电网线损理论计算结果分析 |
3.2.6 统计与理论口径线损率对比分析 |
3.3 计算结果分析 |
3.3.1 存在的问题 |
3.3.2 治理方案及实施计划 |
3.3.3 技术降损措施及建议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同期线损系统“四分”线损计算 |
4.1 同期线损系统简介 |
4.1.1 同期系统基本应用 |
4.1.2 同期系统“四分”概念 |
4.2 同期线损系统“四分”计算 |
4.3 计算结果分析 |
4.3.1 母线不平衡对线损的影响 |
4.3.2 无功补偿对线损的影响 |
4.3.3 压降大对线损的影响 |
4.3.4 违章用电及窃电对线损的影响 |
4.3.5 基础数据维护对线损的影响 |
4.4 整改措施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县域电网降损措施及分析 |
5.1 县域电网降损措施 |
5.1.1 技术降损措施 |
5.1.2 管理线损措施 |
5.2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沂水电网35千伏及以上变电站主变参数 |
附录二 :沂水电网35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参数 |
附录三 :电容器运行情况统计表 |
附录四 :沂水配网配电线路运行限流表 |
附录五 :沂水电网地理接线图 |
附录六 :线损建设指标体系指标 |
附录七 :主变经济运行方式 |
致谢 |
(10)制氧厂循环水系统的供配电设计及节能改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水泵节能技术应用与研究现状 |
1.2.1 国外水泵节能技术应用与研究现状 |
1.2.2 国内水泵节能技术应用与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2章 制氧厂循环水配电系统设计 |
2.1 供配电设计基础 |
2.2 制氧厂循环水系统短路电流计算 |
2.2.1 上级变电站短路电流计算 |
2.2.2 循环水供配电系统短路电流计算 |
2.3 制氧厂循环水系统变配电所位置及变压器选择 |
2.4 制氧厂循环水系统变配电站主接线及低压配电形式 |
2.4.1 电气主回路的设计原则和要求 |
2.4.2 变配电所主结线设计 |
2.4.3 低压配电系统接线方式 |
2.5 制氧厂循环水系统高低压电气设备的选择 |
2.5.1 高低压电气设备选择和校验原则 |
2.5.2 低压断路器的选择 |
2.5.3 低压配电屏的选择 |
2.5.4 接触器的选择 |
2.5.5 低压启动器的选择 |
2.6 制氧厂循环水系统导线及电缆的选择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制氧厂循环水供配电系统缺陷分析 |
3.1 制氧厂循环水系统供配电系统运行缺陷 |
3.2 供配电系统改造可行性分析 |
3.3 制氧厂循环水系统供配电系统改造说明 |
3.4 制氧分循环水系统变频改造总体技术方案 |
3.5 制氧厂循环水系统电气设备常见故障及改造 |
3.5.1 高压柜电缆接头故障 |
3.5.2 变压器重瓦斯跳闸故障 |
3.5.3 低压电气设备故障 |
3.5.4 电网波动水泵跳车故障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变频控制系统改造设计 |
4.1 常用调速节能方式 |
4.1.1 液力耦合器的工作原理 |
4.1.2 变频调速原理 |
4.1.3 液力耦合器和变频调速一般选择 |
4.2 循环数水泵工艺要求及变频器的选择 |
4.2.1 工艺要求 |
4.2.2 变频器的选择 |
4.3 循环水泵变频调速系统设计方案 |
4.4 循环水系统变频改造施工方案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变频控制系统实现及运行效果分析 |
5.1 变频控制系统的基本运行模式 |
5.1.1 变频器的基础技术参数 |
5.1.2 变频器运行方式 |
5.1.3 变频器停机方式 |
5.1.4 变频器控制方式 |
5.1.5 变频器给定方式 |
5.1.6 变频器的保护及特性 |
5.2 变频器安装就位及降温设施 |
5.3 变频器的人机界面 |
5.3.1 主界面 |
5.3.2 功能设置 |
5.3.3 参数设置 |
5.3.4 故障记录 |
5.4 变频器的维护保养 |
5.4.1 变频器的日常检查工作 |
5.4.2 变频器的定期保养工作 |
5.4.3 变频器的备品备件更换工作 |
5.5 循环水系统DCS控制系统的修改和完善 |
5.5.1 DCS控制系统技术要求 |
5.5.2 操作员站新增变频操作画面功能及配置描述 |
5.6 变频调试中的问题分析及解决方法 |
5.6.1 变频器调试步骤 |
5.6.2 变频调试问题 |
5.6.3 试车中出现的问题分析及解决方法 |
5.7 节电效果分析 |
5.8 变频改造后的优缺点 |
5.9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课题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论文 |
四、谈如何划分施工380V及以下线路损耗、空载损耗(论文参考文献)
- [1]110kV达旗开发区变电站改造设计[D]. 庞日成. 西安科技大学, 2021(02)
- [2]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及其无功补偿方案研究[D]. 赵琦. 西安石油大学, 2020(04)
- [3]某配电网技术改造设计[D]. 甘宁. 湖南工业大学, 2020(02)
- [4]九寨沟丽朗度假村五星级酒店建筑电气设计[D]. 唐浩阳.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5]基于分区配电网的降损综合方案研究[D]. 刘士祥. 三峡大学, 2019(06)
- [6]惠州110kV曙光绿色变电站项目建设研究[D]. 李高标. 广东工业大学, 2019(02)
- [7]长距离管道工程变配电系统节能分析与实现[D]. 左毅. 沈阳建筑大学, 2019(05)
- [8]30MW光伏并网发电系统设计[D]. 熊泽豪. 湖南科技大学, 2018(06)
- [9]县域电网线损精细化计算及降损研究[D]. 张瑗申. 青岛大学, 2018(02)
- [10]制氧厂循环水系统的供配电设计及节能改造[D]. 廉克勐. 东北大学, 2017(02)
标签:变电站论文;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论文; 计算负荷论文; 二级负荷供电论文; 变压器损耗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