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作品使用与保护制度的建立研究

数字作品使用与保护制度的建立研究

一、关于建立数字作品使用及保护体系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谢晶[1](2020)在《数字环境下着作权默示许可制度研究》文中认为20世纪中后期以来,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作品创作、传播和使用方式发生巨大变化。面对数字时代“海量作者、海量作品、海量授权”的复杂局面,传统着作权“一对一”交易和授权模式捉襟见肘,难以充分发挥效用。在这样的背景下,着作权人权利不断扩张,对作品的控制力空前强化,着作权保护与社会公众作品利用需求之间的矛盾日趋激化,着作权法传统的利益平衡格局难以为继。互联网时代,权利保护重点范畴由复制权逐步向传播权转变,着作权法律体系亦由“控制复制”趋向“控制传播”发展。根据利益平衡原则,数字环境下着作权人不应当且不可能绝对控制作品传播,尤其在互联网如此发达且普及的背景下,更应默示网站经营者、数字出版商、社会公众等使用主体对作品有偿使用,从而缓解海量作品授权压力。着作权默示许可作为权利限制制度之一,其目的在于促使着作权人权利有效行使,在最小化限制权利人权利的同时,满足作品使用者对于作品授权的海量需求,重新平衡各方利益。为有效解决授权效率和成本矛盾,保护着作权人合法权益,亟需从实现各方利益平衡的角度,构建我国数字环境下着作权默示许可制度。与此同时,我国《着作权法》第三次修订后,对于着作权默示许可制度相关条款尚未完全被确立。因此,在我国法律仍有待完善,国际立法仍在探索的背景下,对数字环境下着作权默示许可制度的构建具有着重大意义,不仅是对数字时代着作权许可困境的回应,亦为国际立法与国内修法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需要强调的是,着作权默示许可制度不仅适用于数字环境,亦适用于传统环境。数字环境下着作权默示许可制度因脱离了合同关系而对于解决着作权许可困境显现出更强的应对能力。从制度脉络分析可知,科技不断发展使着作权默示许可制度由传统环境向数字环境逐步演进,但无论是传统环境抑或者数字环境,两者理论基础具有同一性,再加之,两者之间的历史传承关系,完全抛却传统环境,单纯谈论数字环境既不合理亦不全面,故而,数字环境下着作权默示许可制度研究必然会涉及传统环境,以此体现数字环境下着作权默示许可制度的独特性与优越性。本文以着作权默示许可制度的制度溯源为起始点,分析法律内涵,以着作权默示许可概念阐释、法律特征、性质界定等基本内容作为研究基点。在论证建构方面,以法理基础、经济分析、利益平衡解释等维度对着作权默示许可制度正当性进行论证,并以此为基础制定制度框架。在实践发展方面,对英美法系及大陆法系国家着作权默示许可制度立法与司法实践现状进行梳理分析,探寻两大法系之间制度差异与契合之处,为我国本土化着作权默示许可制度的构建提供有益借鉴。第一章为数字环境下着作权默示许可制度概述。文章以探寻制度溯源为切入点,详细梳理民法默示行为、合同法默示条款、知识产权法默示许可的脉络发展,体现出着作权默示许可对传统默示理论的承继与演变。随着时代推移,默示许可理论在传统着作权法领域内不断发展延伸,不仅为发行权一次用尽制度提供了理论支撑,亦对原本合同关系进行解释修复,呈现出对合同的依赖状态。科技的进步促使环境及规则不断变化,传统环境下默示许可以合同关系为基础的特性已然无法解决各类网络空间问题,着作权保护与社会公众对于作品信息充分接触之间的需求矛盾不断激化。再加之,数字时代背景下因数字变革所产生的“海量授权”、传统授权交易成本高昂等一系列难题,为传统着作权许可带来新的挑战。而默示许可所体现的“选择—退出”机制以及蕴含的“可推定性”因素超越合同关系在网络环境中获得新的发展空间,显现出极强适应性和优越性,成为了数字环境中着作权许可难题应对的现实需求。第二章为数字环境下着作权默示许可制度的正当性分析。通过从法理基础、经济分析、利益平衡等视角论证默示许可正当性,以获得对其制度价值和功能的正确认识。从法理基础而言,数字时代信息自由空间的扩张,意味着着作权保护空间受到压缩,由此产生着作权保护与信息自由之间的失衡状态。互联网为信息自由提供便利的同时,亦须对着作权充分保障,构建数字时代法律新秩序对社会关系进行调整,而着作权默示许可制度因独特弹性机制,成为信息自由与着作权保护之间冲突的调和之道。意思表示理论作为民法的重要基础理论,成为了默示许可制度的理论起点,其不仅体现为着作权许可是以权利人意思表示为核心内容的民事法律行为,更体现为意思表示理论为默示法律行为所提供的重要支撑。信赖保护理论终极目的在于保护相关交易主体在交易过程中所产生的合理信赖,从而有效维护交易过程中所显现的公平、安全与效率等价值。着作权默示许可制度通过保护着作权被许可人合理信赖,从而实现了交易公平与安全,有效促进了作品快速流通与转化。从经济分析而言,着作权与经济学密切相连,作品含有相应经济价值,更对着作权制度仅从经济学予以分析。法经济学更为注重法律制度为社会各界所带来的效益,须基于经济学效益原理从激励机制、交易成本理论及长尾学说等维度对数字环境下着作权默示许可制度进行深入了解与客观评价。从利益平衡解释而言,技术不断革新导致数字环境下着作权与着作权保护过度扩张,且着作权限制持续萎缩,着作权法的内在利益平衡遭受严重损害,继而引起着作权法正当性危机,利益平衡不仅为着作权默示许可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亦在其制度运行过程中对此危机予以解决,充分实现了各方主体利益合理分配。第三章为网络环境下着作权默示许可制度的域外考察。通过对域外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主要国家着作权默示许可制度的比较分析,为构建我国默示许可制度提供宝贵的借鉴意义。默示许可制度踪迹在英美法系国家很早便已出现,并通过较为丰富的司法案例推动默示许可不断发展演进,最终形成了清晰的脉络历史与完整的制度结构。大陆法系国家及地区更为看重法律的稳定性,加之其特殊的立法体例,大陆法系国家及地区法官无法通过判例对着作权在数字环境中所面临的新问题予以解决,故而大陆法系在默示许可制度方面的使用相对较为谨慎,且其对于数字环境中新问题的解决方式更多是从原有框架或采用民法基础理论角度出发,而非如同普通法系国家对默示许可适用突破边界进行有益探索。总体而言,大陆法系着作权默示许可制度仅散见于若干法律条文中,既未以专门制度规定形式出现在成文法之中,亦未在判例实践中得以演化发展。虽然两大法系着作权默示许可制度看似在立法态度、目标追求、制度形态等方面均存在明显不同,但仍存在契合之处,该契合点便是利益平衡,亦成为构建我国本土化数字环境下着作权默示许可制度的基本准则。第四章为数字环境下我国着作权默示许可制度的现状检视。在立法方面,着作权默示许可制度在民法理论及具体规范中均有存在的依据,无论是前民法典时代《民法通则》第56条、《民法总则》第140条、《合同法》第10条以及《民通意见》第66条,抑或者民法典时代《民法典》第140条、第469条,均对民事法律行为可采取其他形式作出规定,该其他形式毫无疑问包含默示。而在着作权立法中,若对条文规定进行仔细探究,仍能发现默示许可存在的踪迹,具体而言,在《着作权法》第25、35、42条文及《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第6、7、8、9、10条文之中尤为明显。在司法实践方面,我国着作权默示许可制度在雏形准备、制度起步、发展突破、范围扩张等不同阶段发展演进,不仅对立法制度内容进行延伸,同时折射出立法中所存在的空隙与改进之处。进而言之,我国着作权默示许可制度在不同层面仍存在着缺陷与不足:在宏观层面表现为缺乏科学合理的逻辑体系,在中观层面显现出制度范围存在不合理性;在微观层面体现为配套措施不完善等,亟待采取相应措施予以修补与完善。第五章为数字环境下我国着作权默示许可制度的构建安排。《民法典》的诞生,标志着我国从此步入“法典化”时代。在民法典时代背景下,着作权默示许可制度作为着作权领域一项富有弹性的许可机制,构建科学合理的制度模式,对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具有深远且重大的意义。具体举措如下:在立法方面,以利益平衡原则为统领,对制度法律定位进行明确界定,制定科学合理制度框架。在司法实践方面,从现实需求出发全面细致进行制度设计,明确构成要件的同时,界定具体范围,并完善配套措施,尽全力维护和尊重作者及权利人利益,促进作品传播和利用,为实现利益平衡提供有效路径。通过构建本土化着作权默示许可制度,以期破解我国当前海量授权问题现实困境,维护权利人与社会公众合法利益,实现数字环境下各方主体之间的利益平衡关系,促进我国文化产业向前发展。

谭钧豪[2](2020)在《数字内容用户的个人信息保护研究》文中指出在数字内容消费语境下,数字内容提供商借助技术和用户协议收集、使用用户个人信息,以实现开展数字内容交易、保护版权、拓展其他数字业务等目的。在这种以用户个人信息为重要竞争资源的商业模式下,用户的个人信息权益往往难以得到保障。数字内容消费具有很强的知识文化消费属性,内容提供商所收集使用的用户个人信息包含了用户的知识消费信息,此类个人信息集中反映了用户的知识探索、文化品位、思想活动等层面的特征。数字内容用户的个人信息保护,不仅关涉这一庞大群体的切身利益,还关系到我国相关法律价值目标的实现以及数字经济的有序发展,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首先考察数字内容用户个人信息保护的现实困境。在实践中,数字内容提供商可以利用数字权利管理(DRM)、Cookies等技术全方位地收集用户个人信息,且当前的告知同意规则已异化为内容提供商利用隐私政策过度索取个人信息收集使用权限、规避法律责任的工具。然而,我国现行的消费者保护法律、版权法以及个人信息保护立法均无法有效地应对数字内容提供商对用户个人信息权益的侵害。随后,本文分别以知识消费信息的保护和数字生态共同体的建立为视角,阐明保护数字内容用户个人信息的现实意义:保护知识消费信息的意义在于保障用户的精神文化活动不受他人窥视,进而保障用户的思想与表达自由;在当前我国数字经济方兴未艾的背景下,保障数字内容交易公平、平衡个人信息保护和个人信息的利用,方能促进数字市场的竞争和创新。在阐明数字内容用户个人信息保护的困境和现实意义后,本文进一步研究各数字内容用户个人信息保护路径的最佳实践,分析比较各具体保护方法的利弊,提取可供我国借鉴的经验。最后,结合我国数字内容用户的个人信息保护诉求、我国数字经济发展需求以及本土法治资源,本文提出应当从四个方面着手建构我国数字内容用户的个人信息保护体系。第一,在消费者保护体系中确立数字内容用户的法律地位,明确数字内容用户能够合理预期其个人信息不受侵害,对数字内容消费者知情权、公平交易权等保护应当体现对个人信息的保护。第二,在个人信息保护立法中细化隐私设计的法律要求,使个人信息保护成为数字内容交易的默认规则,具体包括:承担隐私设计责任的主体为个人信息控制者以及具有个人信息收集、处理功能的数字内容产品的设计者;承担隐私设计责任的时间应是数字内容产品的完整生命周期;责任主体应负有风险评估义务,平衡用户的个人信息风险与用户所获得的利益;责任主体应当采取合理的隐私增强技术。第三,规范隐私政策的透明度和呈现方式,对不同类型的个人信息和不同的业务功能采用不同的用户授权标准,通过分级管理的方式充分保障用户同意的自主性。第四,在《着作权法》中增设个人信息保护的一般条款以明确版权保护中所涉及的用户个人信息处理必须符合个人信息保护立法的规定,并增设禁止规避技术措施的个人信息保护例外规则,即用户可以保护个人信息为由规避版权技术措施。

李婧媚[3](2020)在《我国数字图书公共借阅权制度研究》文中提出公共借阅权制度从产生到现今已有几十年的历史,设立该制度的初衷是为了更好地保护着作权人的经济利益。早期的公共借阅权制度是建立在纸质图书载体上的,但随着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图书开始不断涌现,这使得人们可以非常低廉的成本接触和获取他人作品。数字图书的兴起一方面给人们阅读和使用作品带来了极大方便,但另一方面又对着作权人的利益保护产生了许多不利影响。为了平衡着作权人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利益关系,传统公共借阅权制度有必要向数字图书领域延伸。由于我国目前尚未建立公共借阅权制度,因此,在数字图书领域首先尝试引入该制度,这对推动我国着作权法律制度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数字图书公共借阅权制度的相关研究在国内刚刚起步,许多问题还未达成共识,因此,加强该问题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篇文章首先界定了公共借阅权的法律性质、数字图书的基本概念,并对公共借阅权与信息网络传播权、出租权、合理使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辨析;其次讨论了数字背景下我国建立数字图书公共借阅权制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再次以大陆法系、英美法系为划分标准,选取德、英国两个国家,较为详细地介绍了两国公共借阅权制度的立法模式、主体、客体、管理组织、补偿金等内容,归纳总结了域外相关制度对我国制度建设的启示;最后是对我国数字图书公共借阅权制度如何构建的设想,主要提出应严格界定数字图书公共借阅权制度的适用范围,厘清数字图书公共借阅权的性质、管理机构、权利主体、义务主体、权利客体等制度要素,并对数字图书公共借阅权中的补偿金制度进行了具体化设计。

白银[4](2020)在《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版权保护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我国的数字出版产业的内容生产和传播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随之而来的数字版权侵权行为也与日俱增。目前,国内外有很多研究数字版权保护的成果,研究重点多集中于数字版权保护的政策,或对现有的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的研究。但是,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进步,数字版权保护的技术难度也随之增加。单纯通过政策已经无法彻底杜绝侵权行为,技术保护手段的革新也应成为重点。目前,我国的数字版权保护技术存在着数据安全、易受攻击等漏洞,在作品认证、侵权监督、维权保护和版权交易等各个流程环节都存在技术问题亟须解决。因此,本文从数字版权保护现状入手,分析我国数字版权保护存在的问题,探究区块链技术在出版中的应用以及区块链系统中的技术问题,以问题为导向提出基于区块链技术构建数字版权保护应用模型的方案,该方案有精简认证流程、全天候侵权监测、追溯侵权行为、保护数据和隐私安全等优点。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对我国数字版权的保护现状进行研究,通过阐述我国现有的数字版权保护制度和相关技术发展现状,分析目前数字版权保护中不仅有数字版权保护意识建设问题以及数字版权的立法、司法和执法问题,同时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的落后也是造成数字版权侵权屡禁不绝的根源性问题之一。2.研究区块链技术的概念、分类、技术架构和技术特征,并结合实例对区块链技术在出版中的应用方式进行研究,比较性的阐述区块链技术应用于数字版权保护的优势,确定构建联盟链的优化型版权保护平台最为适合当前发展实际的结论,并分析区块链技术应用于数字版权保护时存在的相对局限性及克服办法。3.针对上述分析得出研究结果,针对性的构建区块链数字版权保护应用模型,说明架构设计中对问题的解决方案。应用用户思维,对模型的功能需求进行分析,并构建相应的功能模型,对版权保护模型的运作流程和操作逻辑进行图示讲解,并在此过程中发现模型设计是否存在不足,确保其适应实际的应用场景需求。

葛春双[5](2020)在《我国数字版权保护的困境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数字版权成为需要《着作权法》保护的新客体,数字版权具有传统版权的特征,又有区别于传统版权的特点。本文采用文献研究、对比分析和典型案例研究等研究方法,分析近年来我国数字版权保护的现状,探讨我国数字版权保护存在的发展理念落后、立法缺失和着作权集体管理制度发展滞后等诸多困境,在分析自身困境和借鉴国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我国数字版权保护的发展应明确数字版权独特保护理念、调整合理使用制度、设立“版权补偿金”;建立数字版权“间接侵权”责任制度、完善技术保护措施立法等立法手段和建立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等建议。

张奕婕[6](2020)在《着作权技术保护措施研究》文中指出技术保护措施是着作权人用于其受着作权法保护作品及其复制件的技术性手段,其已成为现代着作权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着作权人解决网络时代着作权保护困境的重要手段。着作权人借技术保护措施打造多样化的作品授权许可模式,甚至有望成为未来网络时代其他着作权保护模式的基础,故技术保护措施条款具备被纳入着作权制度的必要性。然而技术保护措施条款赋予着作权人的强控制力使着作权法在权利人与社会公众之间原本的利益平衡关系被打破、变相扩张了专有权范围,并对社会公众合理使用作品存在不良影响。通过对目前国内相关规定和司法案例的分析可以发现,虽然我国立法者已经形成一套技术保护措施体系,但相关规定过于简单化且存在不合理之处。这给相关条款的法律适用带来麻烦,且不利于我国着作权法体系的科学性。此外,我国立法者将技术保护措施的目的限定为保护着作权,但技术保护措施体系与传统的权利保护体系并不兼容,而是彼此独立的两套作品保护体系。这一认知偏差也部分程度上加重了技术保护措施研究者的争议。然而,我国的司法机关在适用技术保护措施条款进行审判的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了一些具有参照意义的共识,这些先进经验应被汲取并运用于法律研究和制度构建中。因而现阶段应扬弃有关技术保护措施的理论学说与国内外的法律实践成果,基于技术保护措施保护对象将其分为权利保护措施和接触控制措施,分别明确其在着作权法体系中的合理定位及保护边界,并完善限制与例外条款,并建立起一套合乎实际的行政管理、行政执法机制。以使技术保护措施条款与着作权法体系的其他部分保持同等的保护水准,恢复着作权人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利益平衡。并确保着作权人使用技术保护措施的行为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不至于侵犯他人正当权益。论文的第一部分是对技术保护措施条款存在必要性的论述,通过评析对技术保护措施强化论与限制论的两方学说,结合利益平衡理论加以分析,得出技术保护措施应当平衡着作权人和社会公众利益的态度。论文的第二部分是对目前我国技术保护措施运用、立法和司法实践加以研究,从中发现法律实践中的先进经验与尚有待于厘清的概念和尚未被解决的问题,并用以在第四部分探求进一步完善现行技术保护措施条款的可能。论文的第三部分是基于对定义技术保护措施相关学说和国内外法律实践的分析,在比较和分析中发现国外的技术保护措施规范的逻辑自洽性以及相关规定的深层原因,借以探寻我国技术保护措施内涵的合理定位。论文的第四部分是基于前文的学说辨析和法律实践分析,提出完善技术保护措施条款、乃至完善技术保护措施配套制度的建议。

张俊发[7](2020)在《论着作财产权配置的效率原则》文中认为着作权制度所要达到的目标表现为作品数量的绝对增长和使用范围的不断扩大,但这一目标的实现受到两个方面的制约:一是作品的公共性会导致严重的外部经济效应,引发市场失灵,使其发展和绝对数量的增长动力不足。二是着作财产权的排他性不利于作品的使用和推广,作品的广泛传播会受到影响。着作财产权有效配置可以克服这两方面阻碍,实现着作权制度目标。着作权静态配置会激励作品的产出,克服作品产出动力不足;着作权动态配置在实现着作权动态收益的同时,会促进作品的传播,克服作品使用不足。基于不同的法哲学基础,着作财产权配置存在自然权利论(创作人原则)与功利主义论(功利性原则)两种不同做法,但这两种原则均有缺陷。创作人原则下的着作财产权非理性扩张易导致公众对着作权制度产生信任危机。功利性原则下的着作财产权利益集团博弈难以保障未参加利益集团的群体利益。在这两种配置原则下,着作权制度目标彰显不足。经济学对法律研究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为法律对相关行为所产生的影响提出了科学解释的理论;二是为评估法律制度运行结果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标准。经济学中的核心概念之一是效率。对于着作财产权配置而言,效率原则不仅是一种科学理论,也为评价着作财产权配置制度的运行结果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标准。在效率原则指导下,通过着作财产权的有效配置,着作权制度目标可以得以彰显。有鉴于此,本文试图运用效率原则对着作财产权配置制度进行分析,并为其提供科学合理的效率标准。最终按照效率原则所提供的标准,解决新技术条件下着作财产权配置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完善我国着作财产权配置制度的建议。除导论与结论外,全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着作财产权配置的法经济学基础。权利配置具有确认新兴利益、促进资源利用与缓解利益冲突的功能。着作财产权配置是指着作财产权在不同主体之间进行配置,其包括着作财产权静态配置与动态配置。前者是指立法者以法律形式对利益权利化之后,将该着作财产权配置给某一主体;后者是指着作权人通过交易方式实现权利的动态移转。着作财产权配置研究的法经济学分析依据表现为着作权客体的产品属性与着作财产权配置的经济意蕴及其效益之维。着作财产权配置问题的研究运用经济学理论的最大化与均衡、交易成本作为分析工具。第二章着作财产权配置效率原则的基本界定。着作财产权配置效率原则包括静态配置效率原则与动态配置效率原则。静态效率表现为通过着作财产权配置实现作品产出的最大化静态收益;动态效率表现为通过着作财产权配置实现着作财产权的价值最大化的动态收益。效率原则下的着作财产权配置会实现作品产出最大化与作品广泛传播的着作权制度直接目标。鉴于着作权客体的特殊性,在静态配置与动态配置冲突时,着作财产权动态配置优先于静态配置,这种情形属于卡尔多希克斯效率。在这一情形下,着作权制度的终极目标也得以实现。在着作财产权配置中,存在两种不同的着作财产权配置原则,但均存在缺陷,这使得着作权制度目标彰显不足。效率原则的学理依据在于,其可以修正创作人与功利性原则的不足,使得着作财产权配置制度得以完善,从而彰显着作权制度目标。第三章着作财产权配置的静态效率。着作财产权静态配置效率标准取决于作品产出与投入资源投入构成。在作品产出所投入的资源中,存在创作者投入的资源与投资者投入的资本资源以及公有领域资源。也因此,静态配置包括创作者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外部配置与创作者与投资者之间的内部配置。在外部静态配置中,立法者对创作者投入的资源而产出的作品进行积极赋权有助于静态收益的实现,符合效率原则。但是作品中公有领域资源的存在使得立法者需要对着作财产权进行消极限制。消极限制意味着如果产出的作品中公有领域资源越多,着作财产权保护范围越小。在内部静态配置中,效率意味着配置主体需要考量创作者投入的资源与投资者投入的资源在作品产出中的影响度。按照效率标准,着作财产权配置给资源投入影响度高的主体。影响度的考量因素包括主要资源、风险承担以及成果利用。第四章着作财产权配置的动态效率。着作财产权动态配置效率标准取决于交易成本。交易是着作财产权动态配置的重要方式,是实现着作财产权动态收益的重要手段。交易存在交易成本。着作权主体复杂性、客体无形性与权利设权方式特殊性是影响交易成本的重要因素。着作财产权交易分为自愿交易与非自愿交易。在经济活动中,效率原则意味着市场竞争原则。市场竞争原则能够保障着作财产权自愿交易的有效进行,实现动态收益最大化。市场竞争原则下的着作权集体管理意味着竞争性与多样性。由于过高搜寻成本、谈判成本以及垄断权利的存在,市场会发生失灵。在这种情形下,公权力干预着作财产权动态配置符合效率。公权力干预下的非自愿交易能够润滑交易、降低交易成本,促进着作财产权交易进行,实现着作财产权的动态收益。当然,着作财产权作为私权,非自愿交易的范围存在限定性。第五章新技术条件下着作财产权配置效率原则的适用。任何一项理论的提出需要运用到实践中加以检视。新技术条件下着作财产权配置制度受到诸多冲击。依据效率原则,对新型传播行为积极赋权符合效率原则,但对接触作品行为积极赋权不符合效率原则。传统上的授权机制属于先授权后使用,但是对于大规模作品交易的情形,这种机制显然不符合传播效率要求。虽然选择退出下的默示许可制度以及变现规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着作权人丧失了着作财产权市场定价权,但是这两种新型交易方式符合着作财产权配置效率。因为它们不仅有助于作品使用者在网络环境中的作品使用,也有助于着作权人利益的保护。着作权制度的形成与完善离不开商业利益的推动。新兴商业模式探索的私立着作财产权规则与网络着作财产权授权机制等规则,有助于着作权制度目标的实现,符合效率原则。第六章效率原则下着作财产权配置制度的完善。着作财产权配置的前提是存在着合理的着作财产权规范体系。效率原则下着作财产权规范体系的完善应坚持个人效用与社会效用相协调、促进交易以及尽可能适应技术的发展等原则。为此,着作财产权规范体系可以采取总括式+传播形式(变体传播权、无体传播权、载体传播权)的传播权规范结构。着作权主体制度应承认投资者作为更普遍意义上的主体地位。根据效率标准,视听作品的着作财产权应归属于制片者;未明确约定的委托作品的着作财产权应归属于受托者;传媒产业化背景下,职务新闻作品从一般职务作品到特殊职务作品的转变,符合着作权配置效率原则。当然,着作财产权配置制度的有效运行,离不开相关配套制度的完善。技术措施应受法律保护,但也应有所限制。除此之外,还应重塑以交易为核心的着作财产权登记制度。

田井溢[8](2019)在《全网共享背景下我国数字图片版权保护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使得摄影由艺术门类向产业门类转型,在整个摄影市场中,摄影器材市场和图片市场占据了绝大部分比重。宽带速度的提高以及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图片这一内容搭载形式成为了用户最喜爱的内容形式,技术的提高促进了读图时代的来临,各类手机摄影应用的研发使得摄影创作的门槛和成本大幅度降低,全民刮起了“摄影热”。在种种背景下,图片的需求量飞速攀升,图片市场迅速兴起,网络图片公司、商业图片库、图片网等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出。然而在图片市场大热的背后,版权问题却日益突显。和国外相比,我国公民版权意识整体薄弱,相关版权的认定和保护机制也不太完善,在数字时代下,图片盗版比起从前更加难以防范,图片市场版权面临种种困难和挑战。在本文的绪论中,笔者通过查阅大量文献,总结出了目前国内外对于图片版权的研究现状与大致方向,对文中涉及到的主要概念进行了界定。当前我国数字图片版权发展环境复杂,笔者在第二章中将这种复杂的环境总结为了三个时期,即信息技术高速发展期、图片行业扩张期以及版权问题突显期,在厘清这三个时期的特点的同时对现有版权保护措施进行归纳和分析,以期对数字图片版权发展状况完成初步的了解。本文的第三章为实证分析,为了更好地了解当前数字图片版权现状及问题,笔者以面对面访谈和线上访谈的形式对部分媒体负责人、专业摄影师等进行了深度的访问,通过他们了解了目前业界在版权图片的生产、保护过程中的运作情况,在此基础上,笔者还整理了相关的文献资料,通过对二者的整理,从图片来源、交易模式、侵权现状及解决措施、现有保护手段几个方面来对数字图片版权现状进行阐释。在第四章中,笔者根据版权权利人和版权使用者主体的不同,依据调查结果,将目前数字图片版权的主要问题分为了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版权发展相对滞后,无论是制度还是实践都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本文在第五章中探讨了国外版权保护经验,通过借鉴成功经验,结合中国国情以及版权现状,提出了一些适合中国当前数字图片版权保护与发展的具体措施,本文在第六章中对这部分内容进行了详细阐述。当前我国数字图片版权保护应该从健全版权集体管理机制、加强版权相关行业内部合作、强化公众版权意识等方面入手,只有完善了以上三个方面,才能在现有法律机制下,有效避免数字图片侵权现象,从而促进图片产业与版权产业的良性发展。

尹卫民[9](2019)在《着作权默示许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着作权默示许可属于作品许可使用方式,它既能弥补传统的“一对一”许可使用模式的不足,又能进一步完善着作权法体系。由于着作权默示许可在理论上仍然存有争议,在司法实践中也遇到了相应挑战,因此有必要对着作权默示许可作进一步的研究。本文分为导论、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正文共四章,分别从着作权默示许可的内涵、属性及其发展,着作权默示许可的正当性分析,着作权默示许可的典型适用,我国着作权默示许可的制度构建等方面进行论证。第一章主要论述着作权默示许可的内涵、属性及其发展。着作权默示许可是指,在特定的范围内,虽然着作权人未以明确的方式许可他人使用其作品,但他人根据着作权人的沉默或其特定行为推断出着作权人对他人使用作品的行为并不反对,作品使用者据此进行侵权抗辩,而着作权人可以“选择—退出”的方式终止他人使用其作品的特殊许可形式。着作权默示许可属于民事法律行为,具有非明示性、是对被许可人信赖利益的保护、适用范围特定、蕴含“选择—退出”机制、侵权抗辩效力的特点。默示许可发源于英美法系合同法,随后运用于知识产权领域。在知识产权领域中首先运用于专利权领域,进而运用于着作权领域。着作权默示许可在英美法系的司法判例中得以发展和繁荣,其适用标准一直在变化。虽然着作权默示许可在大陆法系国家的立法中也有所体现,但是其发展程度远不如英美法系国家。有关着作权默示许可的法律属性存有很大的争议,着作权默示许可授权方式特殊,但其本质上仍然属于授权许可。着作权默示许可属于授权许可决定了它与合理使用、法定许可以及强制许可有共通之处,但也存在质的区别。第二章主要论证着作权默示许可的正当性。要在立法中确立和体现着作权默示许可,则应当证成着作权默示许可的正当性。着作权法具有激励创作和保障接近作品两大功能。着作权法保障作者在人身和财产两方面的合法权益,以此激励作者不断进行创作,创作出更多、更优质的作品。与此同时,着作权法也有保障接近作品的功能。着作权法中的思想表达二分法、权利限制等一系列理念和原则的设计与安排都是为了实现他人接近作品,促进公共利益的增长。着作权默示许可亦体现了激励创作与保障接近作品的功能,同时二者处于平衡之中。着作权属于私权,但是其私权属性并未掩盖其政治权利属性。无论是国外宪法,还是我国宪法,都可从中找到着作权的宪法基础。就着作权默示许可而言,它体现了平等权,得以实现言论和出版自由,与民法上的人格权密切相连。此外,通过着作权默示许可能够实现公共利益。着作权默示许可弥补了传统着作权授权方式的不足,加快了作品的流通和传播,实现了着作权人、作品传播者、作品使用者等诸多主体的利益,同时也实现了公共利益的增长。因此,着作权默示许可因应了时代的发展,满足了现实需求。第三章主要论述着作权默示许可的典型适用。着作权默示许可的授权模式具有特殊性,该特殊性决定了其适用空间也具有特定性。首先,着作权默示许可可以适用于孤儿作品。域外立法中存在多种适用于孤儿作品的模式,但是都存在不足与缺憾。着作权默示许可可以弥补这些不足与缺憾,进一步促进孤儿作品的流通和传播。其次,着作权默示许可也可以适用于延伸性着作权集体管理。经济效率说与集体协商传统说是延伸性着作权集体管理的理论依据,而着作权默示许可能够成为延伸性着作权集体管理的理论补充。最后,着作权默示许可最大的适用空间当属网络着作权领域。“一对一”的授权模式已经无法解决海量网络作品的授权问题,而着作权默示许可正好可以弥补传统授权模式的不足。着作权默示许可在搜索引擎、数字图书馆、社交网络等网络领域中的适用,解决了海量网络作品授权使用和传播的问题。第四章主要论证我国着作权默示许可的构建。虽然我国立法并未明确着作权默示许可的法律地位,但是在相关法律法规中仍然可以发现其踪迹,在司法实践中亦有着作权默示许可的运用。不论其运用是否得当,其积极意义在于标示着作权默示许可在我国司法实践中获得突破性适用。从宏观层面讲,着作权默示许可的构建应当遵循三项原则。其一为诚实信用原则,其中包括主观诚信与客观诚信。其二为利益平衡原则,着作权默示许可中的利益平衡包括着作权人与作品传播者之间的利益平衡、着作权人与作品使用者之间的利益平衡、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的利益平衡。其三为效益原则,着作权默示许可应当体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从微观层面讲,着作权默示许可的构建应当明确相关主体享有的权利和应当履行的义务以及所应承担的责任。针对着作权默示许可,现行法律规范应当进一步明确其法律地位,并作出科学、合理的设计与安排。此外,立法机关应当进一步完善其他相关法律法规中有关着作权默示许可的规定,充分发挥其功能和作用。

何蓉[10](2018)在《数字图书馆利用作品的着作权限制研究》文中指出数字图书馆是建立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网络传播技术之上的新兴产物,它突破了传统实体图书馆的物理边界,使图书馆不限于空间和时间而长久存在,并因在馆藏、检索和服务等方面的优势使其赢得了更多青睐,因此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然而,由于传统的着作权法无法完全适应网络环境,且信息网络传播权相关制度尚未成熟,数字图书馆在数字资源的开发过程中缺乏可适用的着作权限制,使得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受到了现有着作权法的制约。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网络环境中的数字图书馆,既包括有与实体图书馆相配套的数字图书馆,还包括没有实体图书馆的纯虚拟的数字图书馆。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为数字图书馆利用作品的着作权限制,研究范围针对着作权权利行使和着作权权利内容的限制,主要包括无需取得权利人同意亦无需支付使用费用的方式和无需取得权利人同意但应支付使用费用的方式,即合理使用和法定许可。此外,还包括针对数字图书馆专门设置的限制着作权人的权利内容、着作权权利行使方式、保护期限和管辖等限制方式。全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主要阐释关于数字图书馆及其着作权限制的基本问题。数字图书馆以现代信息化和数字化技术为技术支撑,它是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更是整个社会信息变革的必然结果。数字图书馆是传统实体图书馆在数字技术环境中的一种延伸,虽然数字技术改变了二者的作品传播方式和服务方式,但是二者相同的文化使命,扮演着相同的社会角色,那就是作为着作权人和用户之间的传播媒介。在解决数字图书馆的着作权问题时,应坚持数字图书馆的公益性主体性质不动摇,同时对数字图书馆提供的服务的性质作细致分析,根据不同的消费需求,对数字图书馆的部分营利性服务做特性处理。一方面,尽管数字图书馆开展了部分的有偿服务,但是根据数字图书馆的公益性使命,数字图书馆的本质属性仍然为公益性质;另一方面,数字图书馆不是具有单一法律地位的简单主体,而是具有多重属性的权利主体,根据数字图书馆所提供的不同性质的服务,它既是最终用户,还是网络内容提供者和数字内容的传播者。本文选取“着作权限制”一词,研究范围针对着作权权利行使和着作权权利内容的限制,包括有着作权法定性限制和着作权声明性限制。着作权法定性限制主要包括法律明确规定的合理使用和法定许可,以及针对数字图书馆专门设置的其他限制。着作权声明性限制指依据着作权人自我意愿作出的让渡着作权某项专有权利的意思表示,即着作权授权许可机制。从目前各国的立法现状和司法实践来看,数字图书馆利用作品的着作权限制之适用困境主要体现为:各国着作权法中数字图书馆的合理使用空间狭窄、数字图书馆被排除在法定许可情形之外、数字图书馆实施授权许可成本高,以及技术保护措施给数字资源开发带来障碍。所以,研究数字图书馆利用作品的着作权限制问题也应当着重从这几方面入手寻求解决路径。第二章对数字图书馆利用作品的着作权限制展开正当性分析。从利益平衡的法理学角度来看,利益平衡是现代着作权法律制度的基本精神,在数字图书馆法律关系中,着作权制度应维护的利益关系包括创作者、使用者和传播者之间的利益平衡,以及着作权人私益与社会公众利益之间的平衡。着作权在数字环境中的扩张以及着作权的强保护趋势导致了数字图书馆法律关系各方利益的失衡。在数字图书馆的着作权问题中,无论是从古希腊、古罗马法学家之利益权衡的正义乃较强需求的体现的角度来看,还是斯多葛派法学家之利益权衡的正义乃集体幸福的必要条件视角出发,我们认为在处理着作权人利益和公众利益的平衡问题上,应关注较强利益群的呼声,或着说更关注集体幸福的实现。在给予着作权人基于其创作成果的专有权保护的同时,也应考虑针对集体幸福和社会共同福利的实现途径。为维护着作权人私人利益和公众利益之间的平衡、实现着作权法之保护作者权益和维护公共利益的双重目的,应完善与构建数字图书馆利用作品的着作权限制。从文化自由的宪法学角度来看,着作权和公民文化权是两项基本的人权,在本质上具有同等重要的法律地位。文化自由是民主政治的一个必要条件,也是其他基本人权和自由的重要保障。根据哈耶克的自由主义思想,一项政策是否体现和保障文化自由,表现为人类是否有机会考虑多种可能性、是否有能力对自己的生活方式进行选择。数字图书馆所负有的公益使命决定了其必然承载着保障公众文化自由和文化权利的重任,然而出版商等传播媒介通过运用法律使文化禁锢合法化,通过运用技术使文化隔离规模化,侵害了民众的文化自由和文化权利,违反了着作权法之增加知识、提升社会福利、促进文化与科学事业发展的宪法性目的。如何对抗文化的极端主义和信息的封建主义思想,是当代文化发展的一大担忧。通过理论辨析和欧洲国家的司法实践分析得出,在数字图书馆的着作权利益关系中,对着作权人的保护不得损害公众的文化自由,不得成为公民行使基本文化权利的人为阻碍。构建数字图书馆利用作品的着作权限制有利于发挥文化在人类发展和社会上层建筑建构中的重要作用,有助于回应着作权保护和公众文化自由之间平衡的现实需求。从着作权制度效率的经济学角度来看,根据法经济学中效率评价的两种标准,无论是帕雷多最优原则所宣扬——真正的效率对各方都具有效益,还是卡尔多-希克斯效率原则所主张——借助补偿的可能性来实现社会总体财富的最大化,构建数字图书馆利用作品的着作权限制都是具有效率的。对现行数字图书馆着作权制度效率进行分析认为:从着作权制度的本身效率来看,由于着作权法律制度无法通过自我修复以适应数字技术的发展,以及着作权法律制度自身所具备的垄断性特征导致了其制度运用的低效结果;从着作权制度的社会效率来看,着作权制度在数字图书馆建设中不仅没有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反而阻碍了馆藏资源数字化的进程;从着作权制度的结构配置效率来看,存在的主要问题为着作权制度耦合度低、着作权制度缺失和着作权制度冲突。通过采用经济学外部性理论进行分析得出:与数字图书馆数字资源开发共享的正外部性成正相关的影响因素为着作权授权许可模式、着作权合理使用的适用范围和着作权制度结构的耦合度,与数字图书馆数字资源开发共享的正外部性成负相关的影响因素为着作权保护力度和着作权交易成本。具体体现为:第一,着作权授权许可模式越具有多样性、着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的适用范围越广泛、着作权制度结构的耦合度越高,则着作权制度越促进数字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开发共享;相反的,着作权授权许可模式越严苛越单一、着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的适用范围越狭窄、着作权制度结构的耦合程度越低,则着作权制度对数字图书馆数字资源开发共享越具有阻碍和抑制作用。第二,着作权法对着作权人的保护力度越强,着作权交易的成本费用越高,则着作权制度对数字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开发共享越具有促进作用;相反的,着作权法对着作权人的保护力度越弱,着作权交易成本费用越低,则着作权制度对数字图书馆数字资源开发共享越起到阻碍作用。有鉴于此,应促进和加强与数字图书馆建设正外部性成正相关的影响因素、减少和降低成负相关的影响因素,具体改善建议为:坚持着作权人利益保护和成果共享的利益平衡原则,秉持着作权适度保护原则,拓宽着作权限制的适用范围,整合各种着作权制度,拓展多样的着作权授权许可模式,减少着作权交易成本,加强着作权制度的耦合性。第三章对面向数字图书馆的合理使用制度进行分析探讨。合理使用制度在数字环境中遭遇适用困境,导致数字图书馆着作权纠纷在世界范围内频发,从法律制度方面解决数字图书馆资源开发困境的最有效方式之一,是重构面向数字图书馆的合理使用制度。通过对上述制度的正当性进行分析,我们认为:第一,基于洛克劳动财产理论得出的着作权的根本目的乃保护作者之天然权利的观点是具有瑕疵的。从整体全局来看,着作权法是保护创作者、传播者和消费者的法律,着作权根本目的的实现还有赖于着作权利益平衡的维系,构建面向数字图书馆的合理使用制度从根本上不存在对着作权人利益的损害,而是矫正着作权强保护导致的着作权人权利扩张的失范局面;第二,构建面向数字图书馆的合理使用制度不仅有助于推动数字版权产业的发展,带动整个文化产业的繁荣,还有助于回应参与式文化的需求,鼓励社会大众参与到文化民主进程当中;第三,面向数字图书馆的合理使用制度不具有可替代性。经过对合理使用制度立法模式和合理使用判定标准的域外研究和比较分析得出,合理使用规则主义立法模式缺乏应对数字环境中着作权纠纷的灵活性,合理使用因素主义立法模式中的合理使用“四要素”判定标准和转换性使用理论为数字图书馆着作权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出路。在重构面向数字图书馆的合理使用制度的指导思想方面,应坚持着作权利益平衡原则、着作权适度保护原则和知识文化社会共享原则。在合理使用立法模式的选择上,应采取规则主义与要素主义相结合的立法模式,从而将法律解释的自由空间与法律明文规定的稳定性有机结合。在要素主义和规则主义的关系选择上,要素和规则之间应是补充关系,即要素是规则的补充。在合理使用判定标准的完善方面,应引入合理使用“四要素”判定标准和转换性使用理论。首先,在列举式规定的基础上增加合理使用的一般性判定规则;其次,明确转换性使用的目的是为了增加作品新的表达形式,着重实现新的功能和价值,在判定使用者使用作品的行为是否构成转换性使用时,应着重分析使用行为是否对作品具有替代性,是否赋予了作品新的价值和新的功能;再次,明确着作权法是关系到作者、传播者和使用者权利的法律,改善使用者的弱势地位,在保护作者着作权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对使用者的表达自由和文化权利的维护;最后,应逐渐将转换性使用规则转化为体系化的标准,将判例规则发展成为法律制度规则。此外,为应对技术措施对合理使用空间造成的碾压,应设置图书馆规避技术错的着作权例外,以满足数字图书馆建设发展的需求。第四章探讨针对数字图书馆专门设置的限制着作权人的权利内容、着作权权利行使方式的其他着作权限制,授权许可机制作为着作权权利行使的一种限制,是本章所要讨论的重点内容。面对信息网络环境中的海量作品,授权许可问题成为了数字版权产业发展中的一个棘手问题,此问题在数字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过程中尤为突出。传统着作权许可模式的低效率和高交易成本阻碍了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无法改善数字时代中着作权占有规则与传播规则的不平衡局面。有鉴于此,应根据新技术条件、结合新技术环境的特点对着作权法律规则进行改革,构建一个数字时代中作者、传播者和使用者之间合宜的秩序,以达到网络环境中作者、传播者和使用者三方利益的平衡。需要强调的是,数字环境中的着作权问题发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数字环境中着作权问题的解决除了依靠现有着作权法律规则之外,也应该综合考量市场运作的规律。因此,解决数字环境中的着作权问题应聚焦于如何在法律制度的框架内,运用市场手段构建一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着作权许可机制,以促进作品有效快捷地流通。通过对面向数字图书馆的法定许可制度的适用现状进行检视得出,这种许可方式可以有效地降低着作权授权许可的交易成本,解决海量作品的获权问题,为数字图书馆大规模的数字资源开发提供便利,还能大力发展以中文信息为核心的中文文献资源库,促进我国科技、教育、文化等事业的传播与交流,极大地维护我国利益,增进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因而可以根据信息网络技术的特征,构建专门面向数字图书馆的法定许可,并且严格限制其适用范围,详细规定其适用方案。面向数字图书馆的法定许可制度的适用主体应限制为由国家财政资金支持的公益性数字图书馆,而针对营利性数字图书馆,具体解决办法应从授权许可模式方面进行创新和改良,具体包括有:面向数字图书馆的着作权集体管理模式、着作代理模式、授权要约模式、着作权补偿金模式、数字权益管理模式、开放存取模式和创作共用模式。解决数字图书馆的授权许可问题不仅需要依靠法律制度来进行规制,还需从文化意识层面进行观念的转变,将强调着作权私权保护的观念逐渐转化为重视信息资源共享和社会福利的增加。就创作而言,它是一项关乎到社会福祉增进的团体工作,团体工作的目的不是零星出现的作品,不是图书馆里尘封的书籍,也不是埋没于土地中沉睡的雕像,而是文化,也就是被分割开的全部,和所有文化作品都聚集在一起的生机勃勃的统一。但这种统一不存在于作品自身之中,而是存在于对它做以总结的意识之中;它不存在于不能充分接受它的个体意识之中,而是存在于包含所有个体意识、并连接隔代人的民族意识的总和之中。在完善着作权法律制度的同时,还应开拓多元化的着作权授权模式,扫清数字版权产业发展的法律制度障碍,才能将数字技术与文化传播深度融合,形成文化繁荣的新局面。第五章是本文的落脚点,也是本文的主要研究难点之一。本章首先阐述分析我国数字图书馆发展状况及建设过程中的着作权问题,整合我国现有数字图书馆发展模式,在我国现行着作权法律制度基础上,探寻针对我国数字图书馆利用作品的着作权限制的改良方案。目前而言,我国的着作权法律法规尚未直接对数字图书馆进行规定,但是相关的法律法规为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提供了一定的法制环境。并且伴随着数字图书馆经营者的不断探索,也形成了许多成功的数字图书馆经营模式,或在现行着作权法框架内采用法律允许的方式解决获权问题,或创造性地在合同法或者民法范畴内开创新的授权许可机制,以此解决数字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和用户服务中的着作权问题。但是,从本质上来看,这些数字图书馆运作模式更多地是一种策略选择,采取通过优化授权模式解决权利获取问题也是出于对法律缺失这一现实所迫的无奈选择。从实践来看,还需从法律制度革新中寻求对问题的根本解决。从目前情况来看,在没有法律支持的情况下,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困难重重。因此,为建设我国现代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信息资源文化共享工程,应大力发展数字图书馆,丰富数字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应改良面向数字图书馆利用作品的着作权限制。具体措施包括有:第一,完善信息资源共享语境下的数字图书馆合理使用制度。首先,完善合理使用一般条款,重构合理使用的立法模式,完善合理使用判定标准,引入转换性使用理论;其次,改进面向数字图书馆的合理使用制度,明确规定享有着作权限制的主体资格条件。第二,构建面向数字图书馆扶助贫困的法定许可制度。首先,数字图书馆应深入参与到农村文化扶贫之中,发挥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文化扶贫作用,打破城乡文化的不平衡发展,加快文化下乡进程,以文化带动发展;其次,拟定面向数字图书馆扶助贫困法定许可制度的具体方案,严格限制该制度适用的地域范围、群体范围和作品范围,明确规定使用方式。第三,构建面向数字图书馆的着作权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在不断完善我国着作权集体管理制度的同时,明确制定着作权延伸性集体管理的具体内容,指定执行主体,严格限制适用条件,详细规定操作程序,确立公平合理的许可使用费收取办法和利益分配机制。第四,构建针对数字作品传播的信息网络传播权权利穷竭制度。通过对欧美的相关判例和我国的相关立法及司法现状研究分析认为,应构建数字环境中的权利穷竭制度。由于首次销售原则实质上是对作品原件和复制件所有权的确认,是对发行权和所有权冲突问题的处理,它并不是着作权法一种独立的限制制度,而是针对发行权的行使作出的必要补充和合理解释,因此,首次销售原则仅适用于传统的发行权。进一步地,从语义学、历史学、法律解释学和所有权转移的角度分析得出,“发行”不能延伸至虚拟的数字环境,数字作品的转售不属于发行行为的范畴,故而不能适用传统的首次销售原则。为维护着作权人、使用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利益平衡,为建立知识产权法与市场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应改良适用首次销售原则,创设信息网络传播权有限用尽原则,即附条件附期限的用尽原则,以满足数字作品二手市场的发展需求。第五,整合数字图书馆的授权许可机制,可以采取优化授权要约模式、着作权补偿金制度、着作权代理模式,以及结合新的区块链技术来为我国数字图书馆的授权问题提供新的解决途径。

二、关于建立数字作品使用及保护体系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建立数字作品使用及保护体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数字环境下着作权默示许可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二、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三、小结
    第三节 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学术创新与不足
        一、学术创新
        二、学术不足之处
第一章 数字环境下着作权默示许可制度概述
    第一节 着作权默示许可制度溯源
        一、民法领域:默示行为
        二、合同法领域:默示条款
        三、知识产权法领域:默示许可
        四、着作权法领域:数字环境下默示许可对合同关系的超越
    第二节 着作权默示许可制度的法律内涵
        一、着作权默示许可制度的基本含义
        二、着作权默示许可制度的基本特征
        三、着作权默示许可制度的性质
    第三节 数字环境下着作权默示许可制度与相关制度辨析
        一、数字环境下默示许可与法定许可:功能适用与价值对比
        二、数字环境下默示许可与合理使用:制度之困与破解之道
        三、数字环境下着作权默示许可与专利当然许可:功能阐释与关系分析
    第四节 数字环境下着作权默示许可制度所面临的新形势
        一、数字环境下着作权许可困境
        二、数字环境下着作权默示许可制度的现实需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数字环境下着作权默示许可制度的正当性分析
    第一节 数字环境下着作权默示许可制度的法理基础
        一、信息自由:默示许可的权利体现
        二、意思表示:默示许可的理论起点
        三、信赖保护:默示许可的价值追求
    第二节 数字环境下着作权默示许可制度的经济分析
        一、激励机制:作品创造与公众接触的经济驱动体现
        二、交易成本理论:“选择—退出”机制契合经济学效率要求
        三、长尾学说:数字产业变化语境下的授权模式改革
    第三节 数字环境下着作权默示许可制度的利益平衡解释
        一、着作权法利益平衡机制解析:私权保护与公共利益维护
        二、数字环境下着作权正当性危机与默示许可:消弭与契合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数字环境下着作权默示许可制度的域外考察
    第一节 英美法系着作权默示许可制度的发展演进——以美国为例
        一、美国传统环境下的着作权默示许可制度
        二、美国数字环境下的着作权默示许可制度
    第二节 大陆法系着作权默示许可制度的发展演进
        一、德国着作权默示许可制度的发展演进
        二、日本着作权默示许可制度的发展演进
        三、其他国家(地区)着作权默示许可制度的发展演进
    第三节 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数字环境下着作权默示许可制度的比较
        一、两大法系数字环境下着作权默示许可制度分野
        二、两大法系数字环境下着作权默示许可制度契合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数字环境下我国着作权默示许可制度的现状检视
    第一节 我国着作权默示许可制度的立法现状
        一、《着作权法》中的“默示许可”条款
        二、《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中的着作权默示许可
    第二节 我国着作权默示许可制度的司法实践发展
        一、雏形准备期——以关东升诉道琼斯公司案为例证
        二、制度起步期——以三面向公司诉金农公司案为例证
        三、发展突破期——以北大方正诉广州宝洁案为例证
        四、范围扩张期——以特殊领域着作权系列侵权纠纷案为例证
    第三节 我国数字环境下着作权默示许可制度的不足
        一、宏观层面:立法宗旨与发展方向相对模糊,缺乏逻辑科学的制度体系
        二、中观层面:数字环境下着作权默示许可所涵盖领域不尽合理
        三、微观层面:认定标准不够明确,保障机制有待完善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数字环境下我国着作权默示许可制度的应然安排
    第一节 数字环境下着作权默示许可制度的构建基础
        一、着作权默示许可制度本土化架构设计
        二、坚持以利益平衡原则为统领
        三、厘清着作权默示许可制度的法律定位
    第二节 数字环境下着作权默示许可制度的具体设计
        一、明确数字环境下着作权默示许可制度的构成要件
        二、界定数字环境下着作权默示许可制度的具体范围
        三、构建数字环境下着作权默示许可制度的配套措施
    第三节 数字环境下着作权默示许可制度立法修改建议
        一、《着作权法》中相关条款的修改建议
        二、《着作权法实施条例》中相关条款的修改建议
        三、《信息网络传播权实施条例》中相关条款的修改建议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2)数字内容用户的个人信息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国内外现有研究评析
第二章 数字内容用户个人信息保护的概念界定与现状分析
    第一节 数字内容用户含义的界定
        一、数字内容的含义
        二、数字内容“用户”的界定
        三、数字内容用户“个人信息”的界定
    第二节 数字内容用户法律地位的特殊性
        一、数字内容用户在消费者法中的地位
        二、数字内容用户在版权法中的地位
        三、数字内容用户法律地位的困境
    第三节 数字内容用户个人信息保护的实践困境
        一、数字权利管理与用户个人信息权益的冲突
        二、Cookies对用户个人信息权益的挑战
        三、用户协议隐私政策对用户个人信息权益的僭越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数字内容用户个人信息保护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知识消费信息与数字内容用户的生活安宁密切相关
        一、知识消费信息反映用户的精神文化生活
        二、匿名阅读是个人思想与表达自由的基础
    第二节 用户个人信息保护关系数字生态共同体的建立
        一、用户个人信息保护与数字内容产业发展
        二、用户个人信息保护与文化传播
    第三节 数字内容用户的个人信息保护诉求
        一、控制数字内容消费过程中的个人信息
        二、思想与精神生活不受侵扰
        三、交易公平得到保障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数字内容用户个人信息的保护路径研究
    第一节 数字内容用户个人信息的消费者法保护路径
        一、数字内容用户的知情权保护
        二、数字内容合同的公平性保障
        三、个人信息保护法
    第二节 数字内容用户个人信息的版权法保护路径
        一、美国版权技术措施的隐私保护例外
        二、加拿大版权技术措施的个人信息保护限制
        三、我国香港地区版权科技措施的个人识别资料保护例外
        四、我国台湾地区防盗拷措施的个人资料保护例外
        五、欧盟版权立法对个人信息的保护
    第三节 数字内容用户个人信息保护路径的评析
        一、版权法保护路径评析
        二、消费者法保护路径评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数字内容用户个人信息保护体系的建构
    第一节 数字内容用户个人信息保护的现行制度分析与保护模式选择
        一、数字内容用户个人信息保护的现行制度依据
        二、数字内容用户个人信息保护的现行制度分析
        三、数字内容用户个人信息保护的模式选择
    第二节 消费者保护法须关注数字内容消费语境下的个人信息保护
        一、明确数字内容用户在消费者法中的地位
        二、细化数字内容用户个人信息权益的保护规则
    第三节 数字内容的产品和系统设计应符合个人信息保护要求
        一、隐私设计的涵义及现实困境
        二、隐私设计的实现方式
    第四节 数字内容用户隐私政策的规范
        一、明确隐私政策的透明度要求
        二、规范隐私政策的展示方式
        三、保障大众市场许可模式下用户“同意”的自主性
    第五节 着作权法应增设个人信息保护规则
        一、《着作权法》增设个人信息保护一般条款
        二、赋予用户规避技术措施以保护个人信息的权利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一、中文资料(含译着)
    二、外文资料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3)我国数字图书公共借阅权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数字背景下公共借阅权的相关理论分析
    第一节 公共借阅权的法律性质
        一、公共借阅权的发展
        二、公共借阅权的含义
        三、公共借阅权的权利定位
    第二节 数字图书的含义及特征
        一、数字图书的含义
        二、数字图书的特征
    第三节 公共借阅权与相关权利、原则辨析
        一、公共借阅权与信息网络传播权
        二、公共借阅权与出租权
        三、公共借阅权与合理使用原则
第二章 我国建立数字图书公共借阅权制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第一节 建立数字图书公共借阅权制度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保护版权人的合法权益
        二、有利于平衡着作权人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利益
        三、有利于促进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
    第二节 建立数字图书公共借阅权制度的可行性
        一、建立数字图书公共借阅权制度的经济条件已经具备
        二、数字图书馆的兴起为该制度的构建提供了现实基础
        三、建立公共借阅权制度是国际上的一种趋势
第三章 域外公共借阅权制度及对我国的启示
    第一节 德国公共借阅权制度
        一、立法模式
        二、主体与客体
        三、管理机构
        四、补偿金计算与分配
    第二节 英国公共借阅权制度
        一、立法模式
        二、主体与客体
        三、管理机构
        四、补偿金计算与分配
    第三节 域外公共借阅权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第四章 我国建立数字图书公共借阅权制度的构想
    第一节 数字图书公共借阅权制度的适用范围
        一、公益性数字图书馆
        二、无偿性数字图书馆
    第二节 数字图书公共借阅权制度的构成要素
        一、立法模式
        二、权利主体
        三、义务主体
        四、权利客体
        五、管理机构
    第三节 补偿金制度的具体化设计
        一、补偿金的计算方式
        二、补偿金的行权限制
        三、补偿方式多样化
        四、补偿金支付方式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版权保护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数字出版繁荣背后的侵权乱象
        1.1.2 新技术为数字版权保护问题提供新解决方案
        1.1.3 区块链在数字版权保护中应用的三个维度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点
2.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的版权保护现状
    2.1 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现状
        2.1.1 数字出版产业规模空前
        2.1.2 出版企业持续探索数字出版转型之路
        2.1.3 内容质量差和侵权难禁止成棘手难题
    2.2 数字版权保护制度和相关技术
        2.2.1 我国数字版权的制度保护
        2.2.2 数字版权保护技术概述
        2.2.3 DRM系统的发展现状
    2.3 数字版权保护存在的问题
        2.3.1 用户缺乏数字版权保护意识
        2.3.2 数字版权保护法律不健全
        2.3.3 我国对数字版权的执法保护力度不够
        2.3.4 数字版权保护技术落后
    2.4 本章小结
3.区块链的相关理论与技术
    3.1 区块链的概念及其数据结构
        3.1.1 区块链技术的概念
        3.1.2 区块链的数据结构
    3.2 区块链的基础技术
        3.2.1 哈希运算
        3.2.2 数字签名
        3.2.3 共识算法
        3.2.4 智能合约
        3.2.5 P2P网络
    3.3 区块链的基础架构
    3.4 区块链的分类
        3.4.1 公有链
        3.4.2 联盟链
        3.4.3 私有链
    3.5 区块链的技术特征
        3.5.1 去中心化式系统,数据存储更具安全性
        3.5.2 交易生产记录可追溯,行为更具透明性
        3.5.3 基于共识机制的自治,系统更具规范性
    3.6 本章小结
4.区块链技术在版权保护中的应用
    4.1 区块链技术在出版中的应用方式
        4.1.1 数字出版物的着作权认证
        4.1.2 数字出版物版权交易监管
        4.1.3 数字出版物的侵权固证
    4.2 区块链技术在版权保护中应用的优势
        4.2.1 版权登记效率高,综合成本低
        4.2.2 监测存证自动化,维权力度大
        4.2.3 版权价值被凸显,保护具备排他性
        4.2.4 组织间版权互信,利益趋于平衡化
    4.3 国内外区块链版权应用平台发展现状
        4.3.1 替代型的区块链版权保护应用平台
        4.3.2 优化型的区块链版权保护应用平台
    4.4 区块链技术在数字版权保护中应用的局限性
        4.4.1 技术和标准规范局限性
        4.4.2 法律规制局限性
        4.4.3 区块链平台盈利模式局限性
    4.5 本章小结
5.区块链技术数字版权保护应用模型设计
    5.1 区块链版权保护平台模型设计
        5.1.1 基于应用局限性的模型设计概述
        5.1.2 区块链版权保护平台模型架构设计
        5.1.3 区块链版权保护平台模型架构设计说明
        5.1.4 区块链版权保护平台模型数据流程分析
    5.2 区块链版权保护平台模型功能需求设计
        5.2.1 平台模型设计概述
        5.2.2 平台模型功能性需求设计
        5.2.3 平台模型非功能性需求设计
    5.3 区块链版权保护平台模型应用功能分析
        5.3.1 模块功能分级分析
        5.3.2 模型功能操作逻辑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我国数字版权保护的困境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
        1.3.2 国外研究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我国数字版权保护现状
    2.1 行政保护切实有效
        2.1.1 相关规定
        2.1.2 行政执法
    2.2 司法保护逐步完善
        2.2.1 司法体制改革
        2.2.2 司法审判
第三章 数字版权保护面临的困境
    3.1 受到传统版权保护制约
        3.1.1 受制于传统版权的基本理念
        3.1.2 合理使用制度无法突破传统框架
    3.2 数字版权立法缺失
        3.2.1 间接侵权责任制度缺失
        3.2.2 技术保护措施的立法滞后
    3.3 着作权集体管理制度发展滞后
第四章 国外数字版权保护经验借鉴
    4.1 国外的数字版权发展理念
        4.1.1 数字版权基本理念的转变
        4.1.2 德国私人复制行为的版权补偿金制度
    4.2 美国的数字版权立法
        4.2.1 较为合理的间接侵权责任制度
        4.2.2 严苛的“接触控制措施”保护体系
    4.3 北欧的着作权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
    4.4 对我国数字版权保护的启示
第五章 我国数字版权保护发展的建议
    5.1 明确数字版权的独特性
        5.1.1 确立数字版权的核心理念
        5.1.2 尝试建立版权补偿金制度
    5.2 完善数字版权保护立法
        5.2.1 确立系统的数字版权间接侵权制度
        5.2.2 完善技术保护措施立法
    5.3 逐步建立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6)着作权技术保护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价值论:技术保护措施合理限制的必要性
    一、技术保护措施强化论
        (一)运用产权理论的分析
        (二)私人复制遏制论
    二、技术保护措施限制论
        (一)运用波斯纳定理的分析
        (二)权利穷竭论
        (三)使用者权保护论
    三、技术保护措施有限保护论
        (一)基于利益平衡理论的分析
        (二)对合理使用冲突论的辨析
第二章 问题论:技术保护措施的现实困境
    一、我国技术保护措施的使用现状
        (一)着作权人对技术保护措施存在认知错误
        (二)相关技术的开发升级存在滞后现象
        (三)着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角色缺位
    二、我国技术保护措施的规范现状
        (一)技术保护措施条款法律规范体系
        (二)破坏规避行为法律定位有误
        (三)我国技术保护措施的行政规范现状
    三、我国技术保护措施的司法现状
        (一)技术保护措施的认定未综合判断
        (二)技术保护措施有效性认定应坚持当前低标准
        (三)实施破坏行为的证明应沿用当前的过错推定责任
        (四)破坏行为的举证责任有特殊性
        (五)对破坏、规避行为侵权性的认定不统一
第三章 本体论:“技术保护措施”探析
    一、“技术保护措施”定义分歧之辨析
        (一)间接定义法
        (二)目的功能法
        (三)分类定义法
    二、技术保护措施分类方法之评析
        (一)广义分类法
        (二)狭义分类法
        (三)适用狭义“二分法”的分类
    三、着作权法中“技术保护措施”之合理定位
        (一)主体适格:技术保护措施的主体是着作权人和相关权人
        (二)客体正当:技术保护措施应当用于着作权法客体
        (三)措施有效:技术保护措施的功能应当具有“有效性”
        (四)目的合法:技术保护措施仅为维护正当性利益
    四、技术保护措施条款的对象
        (一)对权利说的评析
        (二)对手段说的评析
        (三)对法益说的评析
第四章 方法论:技术保护措施体系的重构
    一、技术保护措施概念的重定义
        (一)分类定义技术保护措施
        (二)明确合理的“有效性”标准
        (三)技术保护措施条款禁止的行为
    二、利益平衡机制的重构
        (一)技术保护措施的使用限制
        (二)合法规避的抗辩事由
        (三)技术保护措施使用者的义务
    三、建立相关机制配合条款实施
        (一)加强着作权行政执法
        (二)优化版权保护中心的服务内容
        (三)丰富集体管理组织许可模式
结论
参考文献

(7)论着作财产权配置的效率原则(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论文选题的理由
        (一)现有着作财产权配置原则凸显缺陷
        (二)新技术条件下着作权制度目标彰显不足
    二、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其评价
        (一)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
        (二)对国内外研究的评价
    三、本文的主要观点及可能的创新之处
    四、本文采取的研究方法
    五、论文的结构与基本思路
第一章 着作财产权配置的法经济学基础
    第一节 权利配置的法经济学界定
        一、权利配置的概念
        二、权利配置的功能
        三、权利配置的主体与方式
    第二节 着作财产权配置的法经济学依据
        一、着作权客体的产品属性
        二、着作财产权配置的经济意蕴
        三、着作财产权配置的效益之维
    第三节 着作财产权配置的法经济学工具
        一、最大化与均衡
        二、交易成本
    小结
第二章 着作财产权配置效率原则的基本界定
    第一节 着作财产权配置效率原则的理论阐释
        一、配置效率的一般分析
        二、着作财产权配置效率原则的解析
        三、着作财产权配置效率原则与着作权制度目标
    第二节 着作财产权配置效率原则与自然权利论
        一、着作财产权配置的自然权利论及其不足
        二、着作财产权配置效率原则对自然权利论的修正
    第三节 着作财产权配置效率原则与功利主义论
        一、着作财产权配置的功利性原则及其不足
        二、着作财产权配置效率原则对功利主义论的修正
    小结
第三章 着作财产权的静态配置效率
    第一节 着作财产权静态配置及其效率标准
        一、静态配置的特征与类型
        二、静态配置收益所投入的资源
        三、静态配置的效率标准取决于作品产出与资源投入构成
    第二节 创作者与社会公众之间的着作财产权静态配置
        一、创作者与社会公众之间的着作财产权静态配置方式
        二、创作者与社会公众之间的着作财产权静态配置效率分析
    第三节 创作者与投资者之间的着作财产权静态配置
        一、创作者与制片者之间的着作财产权静态配置
        二、创作者与雇佣者之间的着作财产权静态配置
        三、创作者与委托者之间的着作财产权静态配置
    小结
第四章 着作财产权的动态配置效率
    第一节 着作财产权动态配置方式与效率标准
        一、交易是着作财产权动态配置的主要方式
        二、动态配置效率标准取决于着作财产权交易成本
    第二节 着作财产权动态配置之自愿交易
        一、着作财产权自愿交易的市场原则
        二、着作财产权自愿交易的着作权集体管理
    第三节 着作财产权动态配置之非自愿交易
        一、着作财产权非自愿交易源于市场失灵
        二、着作财产权非自愿交易的效率分析
    小结
第五章 新技术条件下着作财产权配置效率原则的适用
    第一节 新利用行为的着作财产权配置效率分析
        一、对新型传播行为赋权符合着作财产权配置效率原则
        二、对作品接触行为赋权不符合着作财产权配置效率原则
    第二节 新交易方式的着作财产权配置效率分析
        一、作品大规模交易与选择退出
        二、用户创造内容与变现规则
    第三节 新商业模式的着作财产权配置效率分析
        一、私立着作财产权配置规则的效率分析
        二、新授权规则着作财产权配置的效率分析
    小结
第六章 效率原则下着作财产权配置制度的完善
    第一节 着作财产权体系的完善
        一、着作财产权体系完善应坚持的原则
        二、着作财产权体系的完善模式与核心体系
        三、着作财产权体系的规范结构
    第二节 着作财产权主体制度的完善
        一、着作财产权归属主体的多元性
        二、资本资源介入下着作权主体制度的完善
    第三节 与着作财产权配置相关制度的完善
        一、技术措施的法律保护及其限制
        二、着作财产权登记制度的重塑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博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8)全网共享背景下我国数字图片版权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及文献梳理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2.3 研究文献简要评析
    1.3 主要概念界定
        1.3.1 数字图片
        1.3.2 版权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1.5.1 创新之处
        1.5.2 不足之处
2 数字图片版权发展状况
    2.1 当下数字图片版权发展环境分析
        2.1.1 信息技术高速发展期
        2.1.2 图片行业扩张期
        2.1.3 版权问题突显期
    2.2 现有数字图片版权保护措施
        2.2.1 立法相关保护措施
        2.2.2 技术相关保护措施
        2.2.3 其他保护措施
3 数字图片版权现状实证分析
    3.1 图片来源
        3.1.1 自行生产
        3.1.2 图库购买
        3.1.3 行业合作供图
    3.2 版权图片交易模式
    3.3 图片侵权现状及解决措施
        3.3.1 图片侵权现状
        3.3.2 处理措施
    3.4 现有图片版权保护手段
4 全网共享背景下数字图片版权保护特点及主要问题
    4.1 全网共享背景下数字图片版权保护特点
        4.1.1 图片版权保护涉及渠道多、范围广
        4.1.2 图片侵权与维权成本差异大
    4.2 全网共享背景下数字图片版权保护主要问题
        4.2.1 公众:版权意识浅表化
        4.2.2 媒体:版权维护与传播力矛盾化
        4.2.3 图片公司:版权权利人利益与图片使用者利益冲突化
5 国外数字作品版权保护经验及借鉴价值
    5.1 美国版权保护经验及借鉴价值
        5.1.1 保护经验:“六振警告”系统的运用
        5.1.2 借鉴价值:行业合作创造版权保护新思路
    5.2 英国版权保护经验及借鉴价值
        5.2.1 保护经验:版权集体管理机制的完善
        5.2.2 借鉴价值:民间组织的完善增加版权管理效率
    5.3 欧盟版权保护经验及借鉴价值
        5.3.1 保护经验:网络内容服务新平台的建设
        5.3.2 借鉴价值:详细的规则提供公平的版权交易环境
6 全网共享背景下数字图片版权保护对策
    6.1 健全版权集体管理机制
        6.1.1 完善版权集体管理组织
        6.1.2 构建完整版权评估体系
        6.1.3 建立第三方版权认证、保护及交易平台
    6.2 加强版权相关行业内部合作
        6.2.1 引入类似“六振警告”模式规则
        6.2.2 给予个人及中小平台技术支持
        6.2.3 给予图库、媒体专业人才支持
    6.3 强化公众版权意识
        6.3.1 开展版权相关活动及培训课程
        6.3.2 鼓励版权意识植入的版权作品开发与创作
        6.3.3 建设版权保护专业人才队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采访稿)
附录B(调查问卷)
致谢

(9)着作权默示许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评价
    三、研究目标与结构安排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着作权默示许可的内涵、属性及其发展
    第一节 着作权默示许可的内涵
        一、国内外有关着作权默示许可内涵的观点及其分析
        二、着作权默示许可的外在特征和内在涵义
    第二节 域外着作权默示许可的发展历程
        一、着作权默示许可在英美法系的产生和发展
        二、着作权默示许可在大陆法系中的体现
    第三节 着作权默示许可属性的认识分歧与厘定
        一、着作权默示许可属性的既有学说
        二、着作权默示许可属性的理性界定
    第四节 着作权默示许可与相关权利限制模式的比较
        一、着作权默示许可与合理使用
        二、着作权默示许可与法定许可
        三、着作权默示许可与强制许可
第二章 着作权默示许可的正当性分析
    第一节 默示许可与着作权法利益平衡功能
        一、着作权法之激励创作与保障接近作品平衡原理
        二、激励创作与保障接近作品平衡原理在着作权默示许可中的体现
    第二节 着作权默示许可的宪法精神
        一、着作权的宪法基础
        二、着作权默示许可实现宪法基本权利的意义
        三、着作权默示许可维护公共利益的意义
    第三节 知识产权法定下作品默示许可使用的现实需求
        一、传统着作权授权方式的局限
        二、着作权默示许可授权方式的优势
        三、数字时代作品许可使用的必要保障
第三章 着作权默示许可的典型适用
    第一节 着作权默示许可对孤儿作品的适用
        一、孤儿作品使用机制的典型模式
        二、《送审稿》对孤儿作品规定的不足
        三、以着作权默示许可制度实现孤儿作品的使用
    第二节 着作权默示许可与延伸性着作权集体管理机制的结合
        一、延伸性着作权集体管理的起源及其法律属性
        二、延伸性着作权集体管理的理论依据
        三、延伸性着作权集体管理入法的要求
    第三节 默示许可在网络环境下着作权保护的适用
        一、着作权默示许可在搜索引擎中的运用
        二、着作权默示许可在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运用
        三、着作权默示许可在其他网络领域中的运用
第四章 我国着作权默示许可的制度构建
    第一节 着作权默示许可在我国立法与司法中的体现
        一、着作权默示许可在我国立法中的体现
        二、着作权默示许可在我国司法中的运用及反思
    第二节 着作权默示许可应遵循的原则
        一、诚实信用原则
        二、利益平衡原则
        三、效益原则
    第三节 我国着作权默示许可应然性规范思路
        一、我国着作权默示许可立法路径
        二、着作权默示许可中的利益分配机制
        三、着作权默示许可下侵权责任的认定
        四、完善我国相关法律条文的立法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10)数字图书馆利用作品的着作权限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三、研究内容、思路及方法
    四、创新点
第一章 数字图书馆利用作品的着作权限制概述
    第一节 数字图书馆的基本问题
        一、数字图书馆的内涵
        二、数字图书馆的性质界定
        三、数字图书馆的特殊法律地位
    第二节 数字图书馆利用作品的着作权限制
        一、数字图书馆利用作品的着作权限制的内涵
        二、数字图书馆利用作品的着作权限制的类型
        三、数字图书馆利用作品的着作权限制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四、数字图书馆利用作品的着作权限制的未来发展诉求与趋势
    第三节 数字图书馆利用作品的着作权限制的适用困境
        一、数字图书馆的合理使用空间狭窄
        二、数字图书馆被排除在法定许可情形之外
        三、数字图书馆实施授权许可成本高昂
        四、技术保护措施对数字图书馆资源开发形成障碍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数字图书馆利用作品的着作权限制的正当性分析
    第一节 法理学考量:利益平衡
        一、数字图书馆着作权利益平衡的具体内容
        二、数字图书馆着作权利益失衡之困境
        三、数字图书馆利用作品的着作权限制之利益权衡的正义探讨
        四、数字图书馆利用作品的着作权限制有利于维护着作权利益平衡
    第二节 宪法学考量:文化自由
        一、文化自由的释义
        二、数字图书馆着作权困境有损公众之文化自由
        三、数字图书馆着作权困境有违着作权法之宪法性目的
        四、数字图书馆利用作品的着作权限制有利于保障文化自由
    第三节 经济学考量:着作权制度效率
        一、法经济学视域下数字图书馆着作权制度效率的具体内容
        二、数字图书馆着作权制度的外部性因素分析
        三、提升数字图书馆着作权制度效率的意义
        四、数字图书馆利用作品的着作权限制有利于提升其着作权制度效率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面向数字图书馆的合理使用制度研究
    第一节 面向数字图书馆的合理使用制度的正当性分析
        一、面向数字图书馆的合理使用制度无碍着作权人利益的实现
        二、面向数字图书馆的合理使用制度助推文化产业发展
        三、面向数字图书馆的合理使用制度具有不可替代性
    第二节 面向数字图书馆的合理使用判定标准研究
        一、合理使用制度在数字图书馆着作权纠纷中的适用困境
        二、着作权合理使用制度在数字环境中的挑战
        三、合理使用判定标准域外比较分析
    第三节 重构面向数字图书馆的合理使用制度
        一、重构面向数字图书馆的合理使用制度的指导思想
        二、重构合理的立法模式:规则主义+要素主义
        三、完善合理使用判定标准:引入合理使用“四要素”判定标准和转换性使用理论
        四、构建图书馆规避技术措施之例外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数字图书馆的其他着作权限制研究
    第一节 数字图书馆的着作权许可模式之拷问
        一、传统着作权许可模式在数字环境中的适用困境
        二、数字图书馆对着作权许可模式的冲击
    第二节 面向数字图书馆的特殊性法定许可探析
        一、数字图书馆适用法定许可的情况与困境
        二、构建面向数字图书馆的特殊性法定许可的必要性分析
        三、面向数字图书馆的特殊性法定许可的构建
    第三节 数字图书馆着作权许可模式的整合分析
        一、面向数字图书馆的授权要约模式利弊分析
        二、面向数字图书馆的着作权集体管理模式利弊分析
        三、面向数字图书馆的着作权代理模式利弊分析
        四、面向数字图书馆的着作权补偿金模式利弊分析
        五、面向数字图书馆的数字权益管理模式利弊分析
        六、数字图书馆开放存取及着作权授权制度优化
        七、数字图书馆创作共用及着作权授权制度优化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数字图书馆利用作品的着作权限制的现状检视与改良路径
    第一节 我国数字图书馆发展现状及相关着作权问题
        一、我国数字图书馆发展概况及运营现状
        二、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法制环境及相关着作权问题
        三、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与科教兴国战略的协调与共生
    第二节 我国数字图书馆利用作品的着作权限制的改良路径
        一、完善信息资源共享语境下的数字图书馆合理使用制度
        二、构建面向数字图书馆扶助贫困的法定许可制度
        三、构建面向数字图书馆的着作权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
        四、构建针对数字作品传播的信息网络传播权权利穷竭制度
        五、我国数字图书馆利用作品着作权授权机制优化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参研课题及科研成果
后记

四、关于建立数字作品使用及保护体系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数字环境下着作权默示许可制度研究[D]. 谢晶.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
  • [2]数字内容用户的个人信息保护研究[D]. 谭钧豪.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3]我国数字图书公共借阅权制度研究[D]. 李婧媚.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4]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版权保护应用研究[D]. 白银. 青岛科技大学, 2020(01)
  • [5]我国数字版权保护的困境及对策研究[D]. 葛春双.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2)
  • [6]着作权技术保护措施研究[D]. 张奕婕. 中国政法大学, 2020(10)
  • [7]论着作财产权配置的效率原则[D]. 张俊发.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2)
  • [8]全网共享背景下我国数字图片版权保护研究[D]. 田井溢. 四川外国语大学, 2019(02)
  • [9]着作权默示许可研究[D]. 尹卫民. 厦门大学, 2019(07)
  • [10]数字图书馆利用作品的着作权限制研究[D]. 何蓉.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8(08)

标签:;  ;  ;  ;  ;  

数字作品使用与保护制度的建立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