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怎样认识力(说课)(论文文献综述)
叶蕴[1](2021)在《区域推进非专业职初教师课程领导力的提升》文中指出课程建设是幼儿园发展的生命线,教师的课程领导力决定着课程实施的质量。在对区域教师发展现状的调查中,我们发现我区非专业教师人数占比高达33.51%,其中大多数是职初教师。这些非专业职初教师在课程实施中存在以下问题:虽爱幼儿却未形成科学的儿童观;对课程实施的核心要素及操作要点认识模糊;
任文军[2](2020)在《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概念教学难点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人类自进入21世纪这个信息与高新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以来,就越来越重视人的发展与教育之间关系的探究。2017年版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为我们指明了我国物理教育与当代中学生发展之间的关系是:通过对物理学科的学习,来提高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物理概念及其教学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基于核心素养来对物理概念难点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共分为六章,涵括三个研究内容:一是对高中物理概念教学难点确立及突破的理论分析;二是对高中物理教师对概念教学难点确立及突破认识的现状调查与分析;三是高中物理概念教学难点确立及突破的案例研究。高中物理概念教学难点确立及突破的理论分析部分,基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主要探讨了物理概念教学难点确立的依据、方法,以及物理概念教学难点突破的依据、方法等方面内容。高中物理教师对概念教学难点确立及突破认识的现状调查与分析,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当代物理教师对物理课程标准及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认识;对确立及突破概念教学难点的依据与方法的认识;对帮助学生突破概念教学难点过程中的障碍认识;对学生在突破概念教学难点过程中的作用认识。高中物理概念教学难点确立及突破的案例研究,选取了“摩擦力”这节概念教学课作为研究案例,分析了在具体教育实践中教师该如何基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确立及突破物理概念教学难点。基于上述研究内容,本研究共得出以下四条基本结论:一是物理概念教学难点的突破有助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提高;二是物理课程标准对概念教学难点研究的价值需要被教师实践;三是物理教师研究概念教学难点时对学情的掌握还不够全面;四是突破概念教学难点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本研究就上述研究结论提出四方面建议:一是教师要重视物理课程标准的价值;二是教师要重视学情的灵活分析;三是教师要重视利用情境教学帮助学生建立物理概念模型;四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遇到概念学习难点时,能发挥思维的主动性。
刘冬明[3](2020)在《苏教版小学科学与人教版初中物理教学衔接研究 ——以农村小学科学教学为例》文中指出农村生源逐渐减少,主要原因在于农村学生家长认为农村学校教育落后,都不愿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农村要发展,农村教育首先要发展,需要清楚农村小学科学教育具体的薄弱环节,具体农村科学教学现状仍需要做调查研究。本论文主要就农村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与人教版初中物理教学衔接做研究。本论文以最近发展区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和新课改理念等为理论为支撑。论文详细分析小学课程标准与初中物理课程标准所对应部分衔接特点,具体分析课程性质,课程目标与课程性质衔接。论文集中分析小学科学课程教材与初中物理教材中衔接知识部分。论文调查分析研究小学科学教学基本情况与教师基本知识水平。在分析调查基础上提出对教师、学校、教学主管部门提出具体教学衔接建议。本论文研究依据课标与教材对比分析,发现在课程内容、课程理念、课程目标有多方面衔接,苏教版小学课程教材与人教版初中课程教材存在着递进重复衔接关系特点,小学科学与初中物理衔接紧密,做好小学教学有助于初中物理教学。小学科学素养对初中物理素养提升意义非同一般,笔者在小学科学教师对初中物理知识上面做了调查,调查结论是小学科学教师对初中物理教学认知欠缺,研究小学科学教育与初中物理教育衔接确有必要。教学衔接研究有助于提高教育者与管理者加强对小学科学教育有效程度,教育衔接研究有助于使小学课程对初中物理教学发挥积极作用,通过教学衔接把小学与初中构建完整教学体系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教学衔接,需要教师、学校、教育主管部门共同做出努力,论文从三个层面对教学衔接提出建议。
万敏[4](2020)在《小学数学教师“六何三启”启发式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文中认为启发式教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的瑰宝,自古以来对中国教育事业影响颇深。继承与发展启发式教学,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的推进启发式教学理论系统化、深根实践是作为数学教师的责任。本文在对数学启发式教学的理论研究现状归纳分析,和量化分析小学数学教师启发式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构建属于小学数学教师的数学启发式教学模式—“六何三启”启发式教学模式,以服务于一线教师。“六何三启”启发式教学模式是应用具有系统性、连贯性的“六何”方法论,探究和构建小学数学教师启发式教学的基本涵义、模式。“六何三启”模式从宏观上探讨了”教学模式框架,利用“六何三启”系统的内部精细化考察特性,从微观上精细化研究每一何原理以支撑模式。从微观上构建的“六何三启”数学教学设计原理分别是“本原”原理、“运用研究问题一般方法”原理、“问题结构化”原理、“启发性提示语”原理、“高观点”原理和“数学交流”原理。在深度探究构建“六何三启”启发式教学模式理论的基础上,本研究结合一线教师实践需求,规范出模式的具体教学框架、反思、说课模板,提出启发式教学策略及具体对应的启发式教学案例。首先,本文采取行动研究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使得理论深根于实践,实践反思深化理论模型。在教师行动研究过程中应用“主客位”研究法,力求在自然环境下,通过各种方法多地收集资料,反思、总结归纳整体性的探究问题,例如:行动研究过程与学校日常教研有机融合,将研究融入到日常校级公开课、说课、评课、教研活动、半结构哈访谈中。这样的研究能够有效地意义构建和分析情境脉络,探究本身价值。然后在对数据结果进行处理,应用量化分析和质性化分析微格研究行动研究程性资料,通过对量化数据、质性数据的分析,总结与反思“六何三启”启发式教学模式对数学启发式教学的有效性的影响情况和影响的程度、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影响情况和影响程度,确定本研究的实践价值。最后对“六何三启”启发式教学模式研究在元认知及系统性理论方面,启发式教学学生思维水平影响效果测量方面提出了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赵仕疆[5](2019)在《科学实验教学《浮力》说课》文中认为本节课的内容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五课《浮力》。本节课的最大特点是合作与创新。学生小组实验,创新实验方法,针对实验数据进行合作探究,从而达到创新实验,引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目的。下面我就从教材内容理解、实验教学目标、实验教学过程、反思与自我评价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一、教材内容理解
廖红艳[6](2019)在《基于微课的初中物理教学设计研究 ——以《力与运动》章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
丁肖同[7](2019)在《中职学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实训课程实施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伴随中等职业教育以及模具行业的蓬勃发展,中职学校培养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毕业生已成为当今模具行业重要的人才来源,企业对模具专业人才的岗位要求也越来越高。中职学校模具专业是培养模具企业所需的适应模具设计、生产、维修等方面的应用型技术型人才的重要基地。模具设计与制造实训课程在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提升实训课程质量,才能更好的培养优秀的模具应用型人才。近几年,各中职学校加大对模具设计与制造实训课程建设的投入,但实训课程仍存在很多的不足,需进一步去完善。本文针对中职学校模具设计与制造实训课程的实施现状,采用实地考察、调查问卷以及面对面访谈等手段,分别对中职学校模具专业的学生、模具实训指导老师、模具企业的高管和一线工人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分析当今模具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中职学校模具实训课程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解决措施。研究结果表明当今中职学校模具设计与制造实训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实训基地建设和实训设备相对落后,未能及时更新,不能完全满足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学生的实训要求;实训课程所占总课时的比例不足;实训教材与企业对接不够,实训教学手段单一;“双师型”实训指导老师教师紧缺,实践经验缺乏、企业引进专业人才教学水平有限等的问题。本文研究结合“新宝模具学徒班”的实训课程的实际情况,提出的具体解决措施如下:提高模具专业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以及实训设备的投入、加强与企业合作,落实校外实训基地;增加实训课程比例达到50%左右,达到国家标准;与企业合作编写实训教材,采用了符合实训课程特点先进的教学手段;引进企业人才并进行教育培训,派遣校内实训老师到企业进行实践等方式提高模具实训指导老师的教学水平。
盛强[8](2019)在《微视频在初中物理后“茶馆式”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教育信息化呼唤信息技术进入课堂,教学方式的变化离不开教学手段的更新,在学生成长于数码时代的大环境下,对他们有吸引力的教学资源呈现方式值得教师们思考。早在20世纪末,国外对于微视频教育资源的开发和使用就开始了,我国的教育信息化步伐目前还处在规划、改革、发展阶段,急需一线教师们身体力行,加强学习和实践。笔者在本研究过程中,着重积累了八、九年级课程中有代表性的教学片段和视频,特别是有助于提高学生“读”、“议”、“练”能力的案例,在对比分析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成绩的基础上寻找微视频与后“茶馆式”结合教学法的优势。第一章绪论,从国家教育方针、社会进步需求以及上海教育特色等方面确立研究背景,梳理国外和国内对微视频以及后“茶馆式”教学的研究成果,并设定本研究的内容和研究方法。第二章理论基础,从建构主义、微型学习、相异构想、协作学习和最近发展区理论中寻找本研究的理论支撑。同时界定微视频和后“茶馆式”教学的概念。第三章分析了前测调查研究数据,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对微视频进入课堂教学的看法,为下一步开展实践研究定向。第四章实施策略和实践案例,主要借助微视频手段从后“茶馆式”教学的“读”、“议”、“练”三方面介绍了提高学习效果的设想,并在实际教学中围绕这三个方面整理出了部分案例。第五章对教学实践效果进行多角度分析,主要形式是用SPSS对比实验班和对照班的五次考试成绩,实验班学生的后测问卷,以及部分学生的访谈对话。第六章总结本次研究,反思不足。经过本研究的教学实践,主要取得了以下三方面的成果:首先,学生确立了对于微视频辅助教学的初步认识,在课前预习和课堂学习阶段体验并使用了微视频;其次,在问卷调查和访谈中,获得了学生对微视频辅助教学的客观评价;最后,在后“茶馆式”教学中借助微视频,丰富“读”的形式,提供“议”的素材,提高“练”的水平。
冯燕华[9](2018)在《高中物理课前说课的形成研究》文中认为课前说课是当前进行教学研究、选拔教师、教学比赛的一种重要的教学研究形式;同时也是青年教师学习的一种重要途径,受到教育一线教师和教学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但是在现阶段我们常见的课前说课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说课过于模式化;说课内容理想化;说课目标设定后在说课过程中体现的明确程度不够;说课内容不统一;评价标准较随意;采用打分的方式在教学评价时不能因课而异。之所以在说课过程中出现以上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人们对说课的认识过于教条,往往拘泥于某些模板或流程,导致说课的形式模式化;第二、不关注教学现实,导致说课脱离实际,其内容不能构建合适的教学过程,或者是不能反映现实的教学过程。针对以上问题本文立足于中学物理集体教研,根据中学物理教学的实际要求和自身丰富的说课和授课的经历,进行了高中物理课前说课的研究。通过梳理自己和其他同行的说课稿,并结合授课的经历和效果,发现有价值的说课一定是基于对教学过程(无论实施与否)的深入分析的基础之上的,而描述和解释某个典型事件的研究方法,正是案例研究法。所以课前说课每一节说课的内容从本质上说都是一个教学案例的研究报告。高中物理实施的课型主要有:新授课、实验探究课、复习课和讲评课。我们认为,这几种课型的说课重点是不同的:新授课的说课,应把说的重点放在怎样把握重点、难点、以帮助学生顺畅地进行新知识的建构上;实验探究课学生的活动是推进课堂展开的动力,如何才能保证活动的顺畅展开应该是这类说课应该分析清楚的重点,采用不同的组织形式,不同的分组方式,不同的实验方案,实验探究中学生的活动程度截然不同,而最恰当的形式正是我们在探究课形成中研究的重点;复习课是阶段学习的一个总结和提升,说课的重点应该放在对学生某一阶段学习成果的分析之上,以形成知识网络、查缺补漏;讲评课则是在某次测试之后,如何利用考试成绩,无论学生的成绩是否理想,都使之成为促进学生乐意学习的动力,则成为一个说课的关键。另外,题目如何处理也是说课者需要考虑的问题。研究伊始,先对所在学校教师关于课前说课的看法进行了访谈以确保研究的针对性;然后针对教研活动中出现的常规课型进行了说明,最后各选择一节典型课例进行分析,给出了组成教学过程的要点,对教学过程中的各个要点的常规处理方式进行了分析,并且进行实际授课进行检验。以此我们的观点--说课是案例研究的结果的印证,更期望对进行不同类型说课的同行有些微的帮助。
苏争艳[10](2018)在《中学历史教师培训课程标准与评估体系研究》文中认为教师是教育发展的首要资源。教师培训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促进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举措。中学历史课程承载着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我国的学校教育体系中处于重要位置。当今,以“学科核心素养”为显着标志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已经颁行。随之,中学历史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诸多方面都将面临变化与革新。研究这些变化对中学历史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实施科学有效的培训,帮助历史教师提升专业水平,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是当前我国历史教师培训研究的重要议题。本文以问题为导向,研究我国中学历史教师培训改革的重点,调研分析了当前中学历史教师培训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借鉴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PCK),初步研制了《中学历史教师培训课程标准》(义务教育历史学科教学)并予以分析;还以柯氏评估模型、CIPP评估模型为基本依据,生成了中学历史教师培训评估体系,并通过实验验证了评估体系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文章共分为六个部分。绪论明确了选题的缘起、研究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梳理了国内外研究现状并提出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第一章,厘清了本文的核心概念,分析了文章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二章,调查我国中学历史教师培训的现状,并根据结果分析当前我国中学历史教师培训的利弊得失,提炼出影响我国中学历史教师培训质量的关键问题。第三章,依据PCK理论和我国不同层次中学历史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研制了中学历史教师学科教学知识模型,并以义务教育阶段中学历史教师为例,根据模型和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学历史教材,初步研制了初中历史教师培训课程标准,包括专业水平诊断表和课程内容,并对标准予以分析。第四章,针对教师培训轻视评估的现象,阐述了评估对提升教师培训质量的必要性,以改进的柯氏评估模型和CIPP评估模型为基础,以中学历史教师培训实施中四个方面反应层、学习层、行为层、效果层为基点,构建了新的中学历史教师培训评估模型,并通过实验验证了培训课程标准的科学性,评估体系的有效性。结语部分总结了文章的创新与不足,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建议与展望。本文从培训需求、培训课程标准、培训评估等几个方面提出了改进我国现行中学历史教师培训的策略,希望通过有效的培训提升教师培训的针对性与有效性。本研究将为中学历史教师培训提供一定的理论启示和实践借鉴,有利于教师培训事业更加规范、科学、有序地发展。
二、怎样认识力(说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怎样认识力(说课)(论文提纲范文)
(1)区域推进非专业职初教师课程领导力的提升(论文提纲范文)
一、构建“非专职初教师课程领导力研训体系” |
(一)非专职初见习教师培训 |
(二)非专职初教师青陶培训 |
(三)非专职初教师青陶精英培训 |
二、研发区域幼儿园课程实施指导手册 |
三、出台区域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价与监测指南 |
(2)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概念教学难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问题提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问题 |
二、研究现状 |
(一)核心素养研究现状 |
(二)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研究现状 |
(三)高中物理概念教学研究现状 |
(四)高中物理概念教学难点研究现状 |
(五)物理概念教学与学科核心素养的关系研究现状 |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五、研究思路与框架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框架 |
第二章 核心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一)学科核心素养 |
(二)高中物理概念 |
(三)教学难点突破 |
二、理论基础及启示 |
(一)建构主义理论及其启示 |
(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启示 |
(三)概念转变理论及其启示 |
第三章 高中物理概念教学难点确立及突破的理论探讨 |
一、高中物理概念教学难点确立的理论分析 |
(一)高中物理概念教学难点确立的理论依据分析 |
(二)高中物理概念教学难点确立的方法研究 |
二、高中物理概念教学难点突破的理论分析 |
(一)高中物理概念教学难点突破的依据分析 |
(二)高中物理概念教学难点突破的方法研究 |
第四章 高中物理概念教学难点确立及突破的调查研究 |
一、调查方案设计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对象 |
(三)问卷编制 |
二、调查实施过程 |
(一)问卷发放与回收过程 |
(二)问卷发放与回收基本信息统计 |
三、数据处理与分析 |
(一)高中物理教师对概念教学难点确立的认识现状分析 |
(二)高中物理教师对概念教学难点突破的认识现状分析 |
四、调查结论 |
(一)教师确立概念教学难点时注重教学内容与学情的双重分析 |
(二)教师教师对课程标准的解读及重视程度还有待提高 |
(三)教学资源与环境对教师确立及突破概念教学难点有一定影响 |
(四)教师分析学生情况时会依赖试题 |
第五章 高中物理概念教学难点确立及突破的案例研究 |
一、研究方案设计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课题选择 |
(三)研究工具开发 |
(四)研究内容分析 |
二、研究方案实施 |
(一)概念前测的实施 |
(二)教学过程的实施 |
(三)课后检验的实施 |
三、案例研究小结 |
(一)概念教学难点突破取得成效 |
(二)教学难点的突破实现了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提高 |
(三)学生对问题情境的分析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一、基本结论 |
(一)物理概念教学难点的突破有助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提高 |
(二)物理课程标准对概念教学难点研究的价值需要被教师实践 |
(三)物理教师研究概念教学难点时对学情的掌握还不够全面 |
(四)突破概念教学难点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 |
二、相关建议 |
(一)教师要重视物理课程标准的价值 |
(二)教师要重视学情的灵活分析 |
(三)教师要重视利用情境教学帮助学生建立物理概念模型 |
(四)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遇到概念教学难点时,能发挥思维的主动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高中物理教师对概念教学难点确立及突破的认识问卷调查 |
附录2:《摩擦力》概念前测调查问卷 |
附录3:概念学习效果测试(案例研究后测) |
附录4:《摩擦力》教学流程设计 |
致谢 |
(3)苏教版小学科学与人教版初中物理教学衔接研究 ——以农村小学科学教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文献综述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论文研究方法 |
2.研究理论依据 |
2.1 最近发展区理论 |
2.2 建构主义理论 |
2.3 新课改理念 |
3.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与物理课程标准对比分析研究 |
3.1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前言简介与初中物理前言简介研究 |
3.2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课程目标与初中物理课程目标对比研究 |
3.3 小学课程标准与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课程内容对比研究分析 |
3.4 实施建议对比 |
4.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与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衔接研究 |
4.1 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中有关对应初中知识内容的分册对比研究 |
4.2 教材文本整体对比研究 |
4.3 以磁现象为例分析小学科学与初中物理的教材衔接 |
4.4 教学案例分析 |
5.农村小学科学教学衔接基础状况调查 |
5.1 农村小学科学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
5.2 小学科学教师衔接知识调查分析 |
5.3 小学科学教师衔接态度调查分析 |
5.4 小学生对小学科学与初中物理衔接认识调查分析 |
6.教学衔接建议 |
6.1 教师层面教学衔接建议 |
6.2 学校层面的教学衔接教学建议 |
6.3 上级主管教育部门的教学衔接建议 |
7.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致谢 |
(4)小学数学教师“六何三启”启发式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的缘由、意义与问题的确定 |
(一)启发式教学的深化与发展 |
(二)数学研课活动存在的问题 |
二、研究的基本框架 |
(一)研究的基本思路 |
(二)研究的内容 |
(三)研究的方法 |
(四)研究的重难点和创新点 |
(五)研究的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一)国内数学启发式教学研究现状综述 |
1.数学启发式教学基本内涵 |
2.数学启发式教学基本教学模式及策略研究 |
3.数学启发式教的实践及实验研究 |
(二)国外数学启发式教学研究现状综述 |
(三)“六何”方法论研究现状综述 |
四、小学数学六何三启启发式教学研究基础 |
(一)六何三启教学研究的理论基础 |
1.元认知理论 |
2.布鲁纳认知结构理论 |
3.系统性思维理论 |
(二)“六何三启”启发式教学研究的实践基础 |
1.数学教师对数学启发式教学认识的调查研究 |
2.启发式教学认识问卷开放题分析 |
五、小学数学教师“六何三启”启发式教学理论研究 |
(一)启发式教学的基本涵义 |
1.启发涵义 |
2.启发式教学涵义 |
(二)小学数学“六何三启”启发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
1.六何三启的基本内涵 |
2.六何三启教学的模式结构 |
3.“六何三启”启发式教学的教学模式框架 |
(三)“六何三启”启发式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原理策略 |
1.从何启发?教“本原”原理 |
2.“六何三启”是何?“运用研究问题一般方法”的原理 |
3.如何启发?“六何”之“问题结构化”原理 |
4.如何精细化问题串?“启发性提示语”的原理 |
5.变何?立足“高观点”拓展问题串 |
6.有何?教“数学交流”原理 |
(四)模式应用课例 |
1.“六何三启”教学设计 |
2.“六何”启发式教学设计反思 |
3.启发式教学效果 |
六、“六何三启”启发式教学行动研究的设计与过程 |
(一)发现和界定问题 |
1.发现问题 |
2.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
3.界定问题 |
(二)制定研究计划 |
1.预设达到目标 |
2.试图改变的因素 |
3.行动实施计划—行动的步骤和时间安排图 |
(三)方法和数据收集工具 |
(四)行动研究过程 |
七、行动研究的结果分析 |
(一)量化数据的分析与结果 |
(二)质性数据的分析 |
1.课堂实录、评课记录、说课、反思结果分析 |
2.半结构化访谈结果分析 |
八、研究的总结与反思 |
(一)小学数学教师“六何三启”启发式教学模式实践研究的价值 |
1.对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影响情况和影响程度。 |
2.“六何三启”启发式教学模式对数学启发式教学的有效性的影响情况和影响的程度 |
(二)小学数学教师“六何三启”启发式教学模式实践研究的不足与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
1.“六何三启”启发式教学模式实践研究的不足 |
2.研究的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件1 |
附件2 |
附件3 |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致谢 |
(5)科学实验教学《浮力》说课(论文提纲范文)
一、教材内容理解 |
(一) 地位与作用 |
(二) 教材分析 |
(三) 学情分析 |
二、教学目标 |
(一) 科学概念 |
(二) 过程与方法 |
(三) 情感态度价值观 |
三、教学重点 |
四、教学难点 |
五、材料准备 |
六、实验教学过程 |
七、反思与自我评价 |
(7)中职学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实训课程实施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国家相关政策 |
二、模具行业的快速发展以及人才供需存在的矛盾 |
三、中职学校模具专业实训教学面临问题 |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与研究的意义 |
一、研究的目的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总体述评 |
第四节 概念的界定和理论基础 |
一、概念的界定 |
二、理论基础 |
第五节 研究的内容、思路及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的思路 |
三、研究方法 |
第二章 中职学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实训课程概述 |
第一节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实训课程设置原则 |
一、定向性原则 |
二、科学性原则 |
三、人本性原则 |
四、发展性原则 |
第二节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实训课程基本要素 |
一、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实训课程目标 |
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实训课程教学对象 |
三、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实训课程内容 |
四、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实训环境 |
五、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实训课程的考核评价 |
第三节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实训课程的特点 |
一、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实训课程目标的明确性 |
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实训内容的综合性 |
三、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实训课程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
四、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实训课程场景的真实性 |
五、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实训课程考核评价的全面性 |
第四节 模具实训课程的作用 |
一、有利于模具专业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结合及与就业岗位的有效对接 |
二、有利于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
三、有利于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实训课程教学资源的建设 |
四、利于推动中职学校模具专业教学改革的进行 |
第三章 中职学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实训课程实施现状调查 |
第一节 调查的设计及实施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对象 |
三、问卷设计 |
四、调查的实施 |
第二节 中职学校模具专业老师及学生的调查情况 |
第三节 模具企业的调查情况 |
一、调研分析 |
二、企业调研发现的问题 |
三、企业人员对中职模具人才提出要求 |
第四节 中职学校模具设计与制造实训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
一、实训课程设置问题 |
二、职业素养的培养不足 |
三、模具实训课教材、教法相对落后 |
四、模具实训基地建设力度不够,缺乏更好的仿真效果 |
五、优秀模具实训师资缺乏 |
六、实训课程评价体系仍需改善 |
第四章 中职学校模具设计与制造实训课程的对策研究 |
第一节 完善实训课程设置 |
第二节 增加对职业素养的培养 |
一、在技能教育中渗透着职业素养 |
二、校内实训时注重职业素养的影响 |
三、职业素养渗透到学生的管理中 |
四、企业实习对职业素养的帮助 |
第三节 加速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实训教材及教法的改进 |
一、编写适用于本区的模具实训教材 |
二、不同教学法相互融合,变换教学的主体 |
第四节 加强模具实训基地建设 |
第五节 不断提高实训老师素质,积极培养“双师型”教师 |
第六节 完善模具实训课程的评价体系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中职模具专业实训教学现状在校生的问卷调查表 |
附录2:中职学校实训(教师)调查问卷 |
附录3:模具企业人员访谈问卷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
(8)微视频在初中物理后“茶馆式”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理论基础 |
2.1.1 建构主义理论 |
2.1.2 微型学习理论 |
2.1.3 相异构想理论 |
2.1.4 协作学习理论 |
2.1.5 最近发展区理论 |
2.2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2.1 微视频 |
2.2.2 后“茶馆式”教学 |
第3章 微视频应用于物理后“茶馆式”教学的调查研究 |
3.1 调查目的及意义 |
3.2 问卷编制和问卷测试 |
3.2.1 调查对象 |
3.2.2 调查方法 |
3.2.3 调查过程 |
3.3 调查结果及分析 |
3.3.1 前测问卷结果 |
3.3.2 调查结论 |
第4章 后“茶馆式”教学中应用微视频的实施策略和案例 |
4.1 实施策略 |
4.1.1 用微视频丰富“读”的形式 |
4.1.2 用微视频提供“议”的素材 |
4.1.3 用微视频提高“练”的水平 |
4.2 实践案例 |
4.2.1 用微视频创设“脚手架” |
4.2.2 用微视频辅助发现学生的“相异构想” |
4.2.3 用微视频辅助寻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
4.2.4 用微视频形成富于情感的教育环境 |
第5章 实践研究中的效果分析 |
5.1 物理学业水平的评价 |
5.2 后测问卷统计分析 |
5.3 学生在接受微视频教学期间的访谈意见 |
第6章 研究结论和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中的不足 |
6.3 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微视频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调查(一) |
附录2 微视频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调查(二) |
附录3 四叶草和资源库平台的使用方法 |
附录4 《功率》教学设计 |
附录5 《音调》教学设计 |
附录6 《电功、电功率》单元复习教学设计 |
附录7 《电路与电路图》教学设计 |
附录8 《能量的转化和守恒》教学设计 |
附录9 《力》教学设计 |
附录10 对照班和实验班的成绩汇总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高中物理课前说课的形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及选题背景 |
1.1 引言 |
1.2 目前说课中存在的问题 |
1.3 对课前说课的形成和评价进行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4 课前说课的评价 |
1.5 案例研究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
1.6 课前说课案例研究的价值及本文的结构 |
第二章 案例研究法概述 |
2.1 案例研究法 |
2.2 案例研究法的应用 |
2.2.1 引言 |
2.2.2 混合研究范式研究设计 |
第三章 新授课课前说课的形成研究 |
3.1 新授课课前说课的形成 |
3.2 新授课课前说课的形成举例——高中《摩擦力》 |
3.2.1 《摩擦力》课前说课的形成 |
3.2.2 《摩擦力》说课稿 |
3.3 教学过程的形成与新授课对比分析 |
第四章 实验探究课课前说课的形成研究 |
4.1 实验探究课课前说课的形成 |
4.2 实验探究课课前说课的形成举例——高中《探究互成角度二力的合成》 |
4.2.1 《探究互成角度二力的合成》课前说课的形成 |
4.2.2 《探究互成角度二力的合成》说课稿 |
4.3 实验探究过程形成与实验探究课对比分析 |
第五章 复习课课前说课的形成研究 |
5.1 复习课课前说课的形成 |
5.2 复习课课前说课的形成举例——高中《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 |
5.2.1 《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课前说课的形成 |
5.2.2 《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说课稿 |
5.3 教学过程的形成与复习课对比分析 |
第六章 讲评课课前说课的形成研究 |
6.1 讲评课课前说课的形成 |
6.2 讲评课课前说课的形成举例——高中《高一物理期中考试试卷讲评》 |
6.2.1 《高一物理期中考试试卷讲评》课前说课的形成 |
6.2.2 《高一物理期中考试试卷讲评》说课稿 |
6.3 教学过程的形成与讲评课对比分析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自主探究指南卡 |
附录2 《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学案 |
附录3 期中考试试题 |
附录4 期中考试试题跟踪练习 |
致谢 |
(10)中学历史教师培训课程标准与评估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缘起 |
二、选题意义与价值 |
(一) 理论意义 |
(二) 实践价值 |
三、文献综述 |
(一) 国外中学历史教师培训研究综述 |
(二) 我国中学历史教师培训研究综述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五、本章小结 |
第一章 中学历史教师培训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本研究的核心概念 |
(一) 教师专业发展 |
(二) 教师教育 |
(三) 教师培训 |
二、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 成人学习理论 |
(二) PCK理论 |
(三) 扎根理论 |
(四) 柯氏评估模型和CIPP评估模型 |
三、本研究基本理论框架 |
四、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中学历史教师培训现状与需求分析 |
一、国内外中学历史教师培训发展 |
(一) 国外中学历史教师培训发展 |
(二) 国内中学历史教师培训发展 |
二、当代中学历史教师培训的新要求 |
(一) 国家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 |
(二) 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要求 |
三、中学历史教师培训现状调查 |
(一) 调查内容 |
(二) 调查对象 |
(三) 调查结果 |
(四) 结果分析 |
四、中学历史教师培训改革的方向 |
(一) 加强培训课程标准研发 |
(二) 重视培训评估体系构建 |
五、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PCK理论的中学历史教师培训课程标准研制 |
一、“国培计划”课程标准实施现状 |
二、中学历史教师培训课程标准研制 |
(一) PCK与各国教师教育标准 |
(二) 中学历史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分析 |
(三) 中学历史教师培训课程标准研制 |
(四) 初中历史教师培训课程标准分析 |
三、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柯氏与CIPP模型的中学历史教师培训评估体系构建 |
一、培训评估分析 |
(一) 培训评估现状 |
(二) 培训评估分析 |
二、培训评估体系构建 |
(一) 培训评估目的 |
(二) 培训评估模型 |
(三) 培训评估体系构建 |
三、培训评估实证分析 |
四、本章小结 |
结束语 |
一、本研究的着力点 |
(一) 基于PCK理论的初中历史教师培训课程标准化路径探索 |
(二) 基于柯氏和CIPP评估模型的初中历史教师培训评估体系构建 |
二、未来研究的关键点 |
(一) 重构教师培训的理念与价值 |
(二) 做好历史教师培训的顶层设计 |
(三) 重视科学高效的项目组织实施 |
(四) 注重高水平专业化培训团队的组建 |
(五) 促进培训课程资源的生成 |
(六) 创建混合式培训模式 |
(七) 基于课程标准规范教师培训内容 |
(八) 健全历史教师培训机制 |
(九) 促进教师教育新体系的构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四、怎样认识力(说课)(论文参考文献)
- [1]区域推进非专业职初教师课程领导力的提升[J]. 叶蕴. 上海托幼, 2021(12)
- [2]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概念教学难点研究[D]. 任文军. 沈阳师范大学, 2020(12)
- [3]苏教版小学科学与人教版初中物理教学衔接研究 ——以农村小学科学教学为例[D]. 刘冬明. 西南大学, 2020(01)
- [4]小学数学教师“六何三启”启发式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D]. 万敏.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2)
- [5]科学实验教学《浮力》说课[J]. 赵仕疆.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9(08)
- [6]基于微课的初中物理教学设计研究 ——以《力与运动》章节为例[D]. 廖红艳. 重庆师范大学, 2019
- [7]中职学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实训课程实施现状及对策研究[D]. 丁肖同.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19(02)
- [8]微视频在初中物理后“茶馆式”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盛强. 上海师范大学, 2019(08)
- [9]高中物理课前说课的形成研究[D]. 冯燕华. 山东师范大学, 2018(12)
- [10]中学历史教师培训课程标准与评估体系研究[D]. 苏争艳. 陕西师范大学, 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