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血磁治疗急性期脑梗死对预后神经功能障碍的疗效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赵明明[1](2021)在《针刺综合疗法治疗脑梗死静脉溶栓后失语患者预后相关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从人群基本情况、治疗情况、症状改善情况、不良并发症、住院天数方面,探究脑梗死静脉溶栓后失语患者总体人群基本情况;(2)探讨中医证型、发病节气针刺介入时期等影响因素,与脑梗死静脉溶栓后失语患者针刺治疗预后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为基于临床诊疗病例的回顾性研究,将来源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于2018年9月1日至2020年9月31日期间所有脑梗死后失语,并曾在发病后经过静脉溶栓治疗,于我院接受针刺综合治疗的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整理病历中人群基本情况、治疗措施、症状改善情况、不良并发症等方面等信息。探究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后失语病例总体人群的基本特征;以语言功能改善、PSD的发生、住院时间为切入点探讨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后失语患者针刺综合治疗的预后及其与中医证型、发病节气、针刺介入时期等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本研究纳入的700例脑梗死静脉溶栓后失语患者基本情况分布特征如下:人口学特征方面:患者平均年龄54.5±5.5岁,男性居多(77%);不良生活史方面:吸烟史、饮酒史发生率较高(吸烟史58%,饮酒史46.43%);既往史方面:高血压病占比最多(68%),其次分别为糖尿病(40.29%)、冠心病(27.86%)、房颤(18%);临床特征方面:病灶部位在皮层占比较高(66%),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者占比较高(60.9%),疾病分期以非急性期患者为主(79.14%);病情严重程度方面:以中型卒中为主(78%),其次是轻型卒中(20%),重度卒中的患者较少,仅有16例,占总体样本的2%;不良并发症方面:肺感染占比8.9%;尿路感染占比3.8%;卒中后抑郁占比4.1%;住院负担方面:患者住院天数为17.6±7.848天。中医证型方面,阴虚风动证382例,约占总样本的55%;气虚血瘀证145例,约占总样本的21%;风痰阻络证114例,约占总样本的16%;肝阳暴亢证45例,约占总样本的6%;痰热腑实证13例,约占总样本的2%。发病节气方面:24种发病节气中处暑、白露、寒露、芒种4个节气发病占比较高,分别占总样本的7.0%、6.7%、5.9%、5.4%。(2)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后失语患者语言功能改善的影响因素可能有:既往高血压、既往房颤、中度卒中、重度卒中、肺部感染、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发病节气、针刺介入时期对语言功能改善的影响未得到证实;不同发病节气可能与肌力改善、神经功能的改善相关;既往无饮酒史的患者发生PSD的可能性更低;而急性期针刺介入与发生PSD的相关性未得到证实;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后失语患者的住院时间延长相关因素未发现。结论:(1)我院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后失语患者多数为非急性期入院,病情分级多以轻型、中型卒中为主,多数不伴肺感染,尿路感染,卒中后抑郁,病情相对平稳;患者以高龄、男性为主,多数患者有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且既往高血压病、糖尿病的比例很高,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患者比例高,应警惕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与脑血管病的复发。(2)我院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后失语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由高到低依次为阴虚风动证、气虚血瘀证、风痰阻络证、肝阳暴亢证、痰热腑实证;且饮酒史、病灶部位、既往糖尿病史可能是脑梗死静脉溶栓后失语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的影响因素。(3)既往高血压病病史、既往房颤病史、中度卒中、重度卒中、肺部感染、血浆D-二聚体升高等因素可能与针刺综合治疗我院脑梗死静脉溶栓后失语患者预后相关。未证明针刺介入时期、发病节气与语言功能改善及住院天数的相关性。(4)未证明针刺介入时期与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后失语患者发生PSD的相关性。(5)发病节气可能与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后失语患者的肌力好转、神经功能改善相关。
马岱朝[2](2021)在《丹参多酚酸通过小胶质细胞P2X7/NLRP3/GSDMD通路减轻实验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大量研究表明丹参多酚酸可以改善缺血性脑卒中的预后结局,并通过多种药理作用及机制发挥神经保护作用,但其潜在的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阐明。小胶质细胞参与脑梗死后的炎症反应,而小胶质细胞中由NLRP3炎症小体及其上游的P2X7受体和下游的GSDMD分子构成的P2X7/NLRP3/GSDMD通路介导脑梗死后的炎症级联反应。本研究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再通(MCAO/R)模型和大鼠原代神经元与原代小胶质细胞共培养缺氧缺糖/复氧复糖(OGD/R)模型,通过观察丹参多酚酸的注射剂型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SAFI)对MCAO/R模型神经功能评分、梗死体积、神经元凋亡、炎症因子表达及OGD/R模型中神经元细胞活力与凋亡的影响,并且观察SAFI对MCAO/R模型脑皮质及OGD/R模型中小胶质细胞中P2X7/NLRP3/GSDMD通路中相关分子的表达的影响,旨在探讨SAFI通过抑制小胶质细胞P2X7/NLRP3/GSDMD通路对实验性脑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分子机制。材料与方法:1.SAFI对MCAO/R模型大鼠神经保护作用(1)将58只SD大鼠随机分为2部分,第一部分大鼠随机分2组:I/R组(MCAO/R+生理盐水),I/R+SAFI组(MCAO/R+SAFI),于术后第1至第7天每天进行一次神经功能评分,于术后第7天获取脑组织测量梗死体积。实验第二部分动物随机分为四组:Control组(假手术+生理盐水),SAFI组(假手术+SAFI),I/R组(MCAO/R+生理盐水),I/R+SAFI组(MCAO/R+SAFI),该部分大鼠3天后取脑用于组织学(HE、免疫组化、TUNEL、荧光染色)检测及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2)使用尼龙线由颈外动脉插入至大脑中动脉(MCA)阻断MCA血供引起供血区域缺血损伤,封堵120分钟后拔出尼龙线恢复血流,建立MCAO/R模型。通过观察MCAO/R模型大鼠梗死体积、神经功能评分、HE染色组织病理,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炎症因子表达、TUNEL检测神经细胞凋亡情况,评估SAFI对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2.SAFI对经OGD/R处理的神经元细胞活力与凋亡影响的研究(1)取新生SD乳鼠分离提取原代神经元细胞及原代小胶质细胞,免疫荧光检测神经元标记物MAP2的表达鉴定神经元,免疫荧光检测小胶质细胞标记物CD11-b的表达鉴定小胶质细胞。MTT法检测不同浓度SAFI对OGD处理的大鼠原代神经元细胞和原代小胶质细胞的细胞活性筛选SAFI最佳药物浓度。(2)根据细胞类型,分为单纯神经元培养组与小胶质细胞+神经元共培养组。单纯神经元培养组分为三个亚组:Neuron组(神经元正常条件下培养),Neuron+OGD/R组(神经元行OGD/R处理),Neuron+OGD/R+SAFI组(神经元行OGD/R及SAFI处理。处理方法:在Neuron+OGD/R+SAFI组,将原代神经元接种于培养板中,给予SAFI预处理24 h,将培养换至无葡萄糖的DMEM于95%N2+5%CO2环境中(培养液含同浓度SAFI)培养3h,接着将细胞于正常培养条件下继续培养24h后收集细胞用于检测;Neuron+OGD/R组不加SAFI,培养条件同前;Neuron组不加SAFI于正常培养条件下培养。小胶质细胞+神经元共培养组分为三个亚组:Neuron+Microglia组(神经元与小胶质细胞正常条件下共培养),Neuron+Microglia+OGD/R组(神经元与小胶质细胞共培养并行OGD/R处理),Neuron+Microglia+OGD/R+SAFI组(神经元与小胶质细胞共培养并行OGD/R及SAFI处理)。处理方法:在Neuron+Microglia+OGD/R+SAFI组,将原代小胶质细胞和原代神经元细胞利用Transwell共培养体系培养。神经元细胞接种于下室,小胶质细胞接种于上室,用SAFI于正常培养条件下预处理24 h后,将细胞换至无葡萄糖的DMEM(含相同浓度的SAFI)于95%N2及5%CO2环境中,37℃培养3 h构建OGD模型,于正常培养条件下继续培养24 h后,收集神经元细胞及培养基用于检测;Neuron+Microglia+OGD/R组不加SAFI,培养条件同前;Neuron+Microglia组不加SAFI于正常培养条件下培养。(3)经OGD/R处理细胞,通过检测培养基中LDH水平反映细胞受损程度,通过CCK-8法检测各组神经元细胞的活力,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神经元细胞的凋亡等方法,来观察SAFI对单纯培养及与小胶质细胞共培养的神经元的保护作用。3.SAFI对MCAO/R模型及OGD/R模型小胶质细胞NLRP3炎症小体激活与焦亡相关蛋白GSDMD影响的研究(1)动物造模及分组同上。将共培养细胞分为4组:分别为Control组(神经元与小胶质细胞正常条件下共培养),SAFI组(神经元与小胶质细胞正常条件下共培养并加入SAFI),OGD/R组(神经元与小胶质细胞共培养并行OGD/R处理),OGD/R+SAFI组(神经元与小胶质细胞共培养并行OGD/R处理且加入SAFI干预)。(2)将体外培养的原代小胶质细胞和体外培养的大鼠原代神经元细胞利用Transwell共培养体系培养,神经元细胞种于下室,小胶质细胞接种于上室,用50ug/ml浓度的SAFI于正常培养条件下预处理24 h,后将细胞换至无葡萄糖的DMEM(含相同浓度的SAFI)于95%N2+5%CO2环境中,37℃培养3 h构建OGD模型,于正常培养条件下继续培养24 h后收集神小胶质细胞。OGD/R组不加SAFI,培养条件同前。SAFI组加SAFI于正常培养条件下培养。Control组不加SAFI于正常培养条件下培养。(3)构建MCAO/R模型及小胶质细胞OGD/R模型后,采用免疫荧光法观察皮质小胶质细胞NLRP3的表达情况,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脑组织中及培养的小胶质细胞中NLRP3炎症小体激活与焦亡相关蛋白GSDMD表达及裂解的水平,采用RT-PCR检测脑组织中及培养的小胶质细胞中NLRP3炎症小体相关的m RNA表达和GSDMD的m RNA表达水平。(4)采用尼日利亚菌素和尿酸单钠作NLRP3炎症小体激活剂,在培养小胶质细胞后加入脂多糖激惹细胞,用PBS洗脱脂多糖后以SAFI处理细胞,然后以尼日利亚菌素或尿酸单钠在无血清培养基中处理细胞,然后裂解细胞后进行western blot检测。4.SAFI对MCAO/R模型及OGD/R模型NLRP3炎症小体激活上游的膜离子通道P2X7表达的影响及SAFI组分与P2X7的分子对接(1)MCAO/R造模及OGD/R模型制备及分组同上。(2)采用RT-PCR、Western blot及免疫荧光方法,观察SAFI对大鼠MCAO/R脑皮质及OGD/R模型中与神经元共培养的小胶质细胞中P2X7表达的影响。(3)采用计算机分子对接方法,从RCSB数据库下载大鼠P2X7的X-ray晶体三维结构文件,通过文献报道获取该蛋白与ATP通过氢键与离子相互作用结合口袋的主要氨基酸残基,运用Discovery Studio4.2软件对蛋白质删除配体处理,利用Auto Dock 4.2.6软件进行加氢、计算电荷、转化格式等处理。从TCMSP数据库、ZINC数据库、Pub Chem数据库获取SAFI主要成分的分子结构。利用Auto Dock软件进行半柔性对接。采用Discovery Studio4.2软件对对接结果进行可视化分析,观察SAFI的主要成分丹酚酸B、丹酚酸D、丹酚酸Y、紫草酸及迷迭香酸与P2X7结合的能力。结果:1.SAFI可改善大鼠脑MCAO/R模型神经功能缺损并减小脑梗死体积,并可减轻MCAO/R模型脑组织病理损伤。2.SAFI可减少大鼠脑MCAO/R模型脑皮质炎症因子ICAM-1、IL-1β、IL-18、TNF-α的表达水平,并减少MCAO/R模型皮质神经细胞凋亡。3.SAFI对OGD/R处理的单纯培养及与小胶质细胞共培养神经元的细胞损伤有减轻作用,并可改善细胞活力,且能降低凋亡率。4.在共培养条件下经OGD/R处理,小胶质细胞对神经元有细胞毒性作用,而SAFI可能具有减轻小胶质细胞对神经元的细胞毒性的作用。5.SAFI可以降低大鼠脑I/R损伤后小胶质细胞中NLRP3表达,并可抑制脑I/R损伤后IL-1β及IL-18等促炎性因子的表达。6.SAFI可抑制脑I/R损伤后皮质及与神经元共培养并经OGD/R处理的小胶质细胞中NLRP3炎症小体的激活。7.SAFI可以抑制脑I/R损伤后脑皮质及与神经元共培养并经OGD/R处理的小胶质细胞的焦亡相关蛋白GSDMD的裂解。8.SAFI可以降低脑I/R损伤后皮质及OGD/R处理后的小胶质细胞中NLRP3、ASC、caspase1、IL-1βm RNA的表达水平。9.SAFI可降低MCAO/R模型大鼠脑皮质Iba1及P2X7双标阳性的小胶质细胞的数量,并可降低MCAO/R模型大鼠脑皮质及与神经元共培养并经OGD/R处理的小胶质细胞中P2X7蛋白及m RNA表达。10.SAFI中的丹酚酸D、丹酚酸Y、紫草酸等活性成分可能与P2X7受体具有较好的结合能力。结论:1.抑制炎症反应及减轻神经元凋亡是SAFI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发挥神经保护作用的部分药理学基础,抑制炎症反应可能是体现SAFI活血化瘀功效的一个方面。2.SAFI对OGD/R处理的神经元具有直接的和可能通过拮抗小胶质细胞对神经细胞毒性而产生间接的神经保护作用。3.SAFI中的丹酚酸D、丹酚酸Y、紫草酸等活性成分可能有拮抗P2X7受体激活的作用。4.SFAI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神经保护作用,部分原因可能是SAFI可抑制小胶质细胞NLRP3炎症小体激活及细胞焦亡。5.SAFI可能通过小胶质细胞P2X7/NLRP3/GSDMD通路抑制NLRP3炎症的激活及细胞焦亡,缓解下游炎症级联瀑布扩大,从而对实验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钟介石[3](2021)在《合并原发性高血压的脑梗死患者急性期降压时间窗的真实世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在真实世界背景下探索合并原发性高血压且伴急性期血压升高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非溶栓)血压干预时间窗对近期预后结局(3m±7d)的影响;初步探索患者急性期血压变化规律;并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连续收集2020年3月至2020年12月于云南省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合并原发性高血压并伴急性期血压升高的AIS(非溶栓)患者139人(除去失访病例),真实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和临床资料,并于出院后3m±7d时进行随访获取近期预后相关资料。根据发病至首次降压时间窗(T1)将患者分为A组(T1≤60h)66例、B组(60h<T1≤14d)73例;再根据发病至恢复长期降压时间(T2)将B组患者进行亚组划分为B1组(T2≤5d)25例和B2组(5 d<T2≤14d)48例。使用统计学方法分别对比A、B组,B1、B2组之间近期死亡率、预后不良率、不良事件率、功能结局和治疗有效率之间的差异。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导致患者预后不良危险因素。[结果]1.A、B组,B1、B2组之间年龄、性别、民族、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 ndex,BMI)、既往史、吸烟史、饮酒史、入院NIHSS评分等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A、B组近期预后不良率(χ2=8.564,P=0.003)、治疗有效率(χ2=7.540,P=0.0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预后不良率高于B组,B组治疗有效率高于A组;两组之间死亡率(P=0.308a)、不良事件发生率(χ2=3.476,P=0.062)、功能结局中重度障碍发生率(χ2=1.962,P=0.161)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1、B2组近期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5a,P<0.05),B2组不良事件发生率高于B1组,其中B2组再次中风率高于Bi组(P=0.045b,P<0.05);两组之间死亡率(P=0.547 b)、预后不良(χ2=1.906a,P=0.167)、治疗有效率(χ2=0.440a,P=0.507)、功能结局中重度障碍发生率(P=0.410b)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患者入院7d内血压整体上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SBP收缩压(systolic bl ood pressure,SBP)约在第7天左右逐渐降至正常水平,舒张压(diastolic bloo d pressure,DBP)约在1天内降至正常水平。预后不良组日平均晨起血压略低于预后良好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良组患者入院7d血压波动范围、血压波动幅度略大于预后良好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良组入院7d平均晨起血压略低于预后良好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单因素分析提示,入院7d平均DBP(t=2.098,P=0.039)、年龄(U=1037.500,P<0.001)、吸烟史(χ2=4.315,P=0.038)、血红蛋白 HGB(t=2.940,P=0.005)、白蛋白 ALB(t=2.818,P=0.006)、入院改良 Rankin 评分(modified R ankin scale,mRS)(U=606.500,P<0.001)、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U=877.500,P<0.001)、出院NIHSS评分(U=701.000,P<0.001)、发病-首次降压时间窗T1(T1≤60h)(χ2=8.564,P=0.003)可能是合并原发性高血压且伴急性期血压升高的A IS患者近期预后的重要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高龄(P=0.011,OR=1.109,95%CI:1.024~1.201)和出院高NIHSS 评分(P=0.017,OR=1.388,95%CI:1.061~1.817)是此类患者近期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论]1.降压时间窗会影响合并有原发性高血压且伴急性期血压升高的AIS患者的近期(3m±7d)预后。发病-首次降压时间窗小于60h会增加患者预后不良的风险,同时会降低治疗有效率,发病-恢复长期降压时间窗超过5d会增加患者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其中再次中风发生率明显升高。对于此类患者,若病情平稳,在60h~5d时间窗内开始或恢复长期降压可能有利于患者的近期预后。2.降压时间窗不会影响患者的近期死亡率。3.合并原发性高血压且伴急性期血压升高的AIS患者入院7d内血压有逐渐下降的趋势,SBP约在第7天左右逐渐降至正常水平。4.预后不良的患者入院7d内血压轨迹有略低于预后良好组患者的趋势,但自然状态下的血压波动可能不会影响患者的近期预后。5.高龄和高出院NIHSS评分是近期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李可建[4](2007)在《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中医优势治法方药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系统评价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筛选优势治法与推荐方药。方法:全面收集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的临床试验,制定选择标准,筛选合格研究;采用Jadad评分标准评价合格研究质量;对相关效应指标进行同质性检验、Meta-分析、漏斗图分析、敏感性分析、失效安全数计算。结果:检索相关文献5087篇,纳入合格研究236项,涉及益气法、益气养阴法、活血法、清热法、活血化痰法、活血清热法、益气活血法、清热养阴活血法等治法28种,包括汤剂、丸剂、散剂、注射剂等方药74种,统计分析总有效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的相对危险度及率差、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的加权均数差、需治疗病人数,并计算99%可信区间(统计结果见附录2)。结论: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本研究认为益气法、益气养阴法、活血法、益气活血法、清热养阴活血法为优势治法;首先推荐的益气方药为黄芪注射液,其次为刺五加注射液;首先推荐的益气养阴方药为参麦注射液,其次为生脉注射液;首先推荐的活血方药为灯盏花注射液,其次依次为三七制剂、蚓激酶、葛根素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银杏叶制剂;首先推荐的益气活血方药为补阳还五汤,其次为通心络胶囊;推荐的清热养阴活血方药为脉络宁注射液。
邹永杰[5](2021)在《脑出血患者预后因素分析及生物电阻抗技术用于脑出血监测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据Lancet发布的《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报道,脑卒中是全世界仅次于缺血性心脏病致死的第二高发疾病,出血性卒中在所有卒中类型中致死致残率最高,发病率占卒中类型的10-15%。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是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类型,在我国,ICH发病率高达17-51%,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民饮食结构的改变以及工作生活压力剧增,ICH发病率不降反增,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严重的经济与精神负担。针对ICH治疗的研究层出不穷,但目前的手段并不能有效改善ICH患者的神经功能预后。所以寻找决定预后的关键因素,并采取针对性措施是提高ICH疗效的希望所在。本研究首先通过对我院收治的1598例ICH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发现2010-2014年患者死亡率较2000-2004年患者下降,而存活患者预后没有明显改善。多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入院时病情严重程度是决定预后的关键因素,因此如何客观实时评估ICH入院时病情,是决定后续治疗方案和患者预后的第一环节。目前病情评估主要通过医护人员的观察,结合现有的评分量表进行,均有不同程度的主观性。更为重要的是,绝大多数脑出血患者第一次入院地点往往在基层医院,很多基层医院缺乏CT、MRI等客观检测设备,甚至连是否为脑出血的诊断难以明确,严重影响脑出血患者及时有效的救治。因此,本研究先将生物电阻抗技术与猕猴脑出血模型相结合,初步评估了生物电阻抗技术在脑出血病情监测与辅助诊断中的作用和价值。进一步,我们将生物电阻抗技术应用于临床脑出血患者的诊疗过程中,以探讨该技术是否可以帮助临床进行脑出血的辅助鉴别诊断、病情严重程度评估及患者的预后预测。具体内容如下:第一部分单中心大样本脑出血患者预后危险因素的回顾性分析研究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分析我院收治的ICH患者数据,从流行病学、临床特征等方面入手进行比较,寻找影响我院ICH患者预后的主要危险因素,为后续的临床研究提供基础和思路。研究方法:通过回顾性研究方法,依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对2000年至2014年我院收治入院的脑出血患者的人口学资料、疾病发病情况、既往病史、个人史、入院时生命体征、影像学资料、住院经过与病情评估,并发症,以及随访资料等进行评估入组。根据时间段分为A组2000-2004年、B组2010-2014年,对两组分别进行流行病学研究和临床特征研究,同时根据90天m RS评分结果将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m RS<3)和预后不良组(m RS≥3)进行预后因素分析。研究结果:1.两个时间段收治患者的高血压史、吸烟史、饮酒史等有显着差异(P<0.05);2.高血压、吸烟和饮酒依然是ICH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3.我院收治患者的死亡率较前有了明显的变化,由2000-2004年的26.9%降至2010-2014年的18.9%,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4.GCS评分、NIHSS评分、脑血肿量、年龄、再出血、脑疝、上消化道出血和肺炎等均为ICH患者预后不良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ICH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GCS评分、NIHSS评分、脑血肿量)和脑出血后并发症(再出血、脑疝、上消化道出血和肺炎)是判断患者预后的预测因素;进一步加强ICH患者病情评估的技术与方法,是未来ICH研究的重要方向。第二部分生物电阻抗技术在猕猴脑出血模型中的实验研究研究目的:我们前期研究发现,患者入院时病情严重程度是影响脑出血患者预后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我们拟建立猕猴脑出血模型,模拟临床脑出血及血肿扩大的整个病理生理过程,观察生物电阻抗技术在脑内出血量增多过程中的参数变化规律,以明确该技术在脑出血病情严重程度评估和监测中的应用价值和意义。研究方法:采取自体血注入法建立猕猴脑出血模型,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同时对造模动物进行有创颅内压和生物电阻抗技术监测,观察脑出血后出血量增加过程中及不同出血量时两种监测数值的变化情况,术后通过MRI确认模型稳定性。研究结果:1.建立了稳定的猕猴ICH模型,术中动物生命体征平稳,术后1、2、3和7天,动物的神经功能评分为28.67±0.89、27.33±1.11、25.33±1.11、23.67±0.89;2.MRI扫描可见左侧基底节区T1稍低信号影,T2稍高信号影,中线向右侧稍偏移,左侧脑室受压明显;3.ICH造模后,有创颅内压监测值由9.2±0.5mm Hg升高到27.2.±1.3mm Hg;扰动系数由102.5±6.0升高到146.5±5.3;全频相位斜率值由-0.9558±0.0038升高到-0.9445±0.0043。研究结论:在猕猴脑出血模型中,生物电阻抗技术监测指标(扰动系数、全频相位斜率)变化的趋势与有创颅内压监测指标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说明该技术可以反映脑出血量的多少和脑内血肿量增多的过程,在ICH的辅助诊断及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估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第三部分生物电阻抗技术在脑出血患者辅助鉴别诊断中的应用研究研究目的:本实验拟将生物电阻抗技术应用到脑出血患者的早期病情监测中,探讨该技术在脑出血患者辅助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对象和方法:采用前瞻性临床研究设计,入组162例脑出血和脑梗死患者。所有患者使用便携式无创脑水肿动态监护仪监护,测定扰动系数值,统计患者的性别、年龄、入院GCS昏迷评分、NIHSS评分、脑病变部位等指标。最后经头颅CT/MRI影像学检查确诊。研究结果:1.脑出血组患者扰动系数值为80.29±7.80,脑梗死组患者扰动系数值为71.64±7.81,两组扰动系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显示扰动系数大于78.5时,提示脑出血的可能性大(敏感度52.4%,特异度88.9%),其曲线下面积为0.778。在4.5-24h之间测得的扰动系数具有鉴别脑出血和脑梗死类型的价值。研究结论:生物电阻抗技术对脑出血和脑梗死的早期鉴别诊断有一定的辅助应用价值。第四部分生物电阻抗技术在脑出血患者病情评估和预后预测中的应用研究研究目的:本实验拟将生物电阻抗技术应用到脑出血患者的急性期诊疗过程中,探讨该技术在脑出血患者病情评估及预后预测中的应用价值。研究对象和方法:对我院2017年10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脑出血患者进行前瞻性无创脑水肿监测,对监测患者的人口学资料、疾病发病情况、既往病史、个人史,观察并收集患者入院时生命体征、影像学资料、入院诊疗以及随访资料进行评估入组,根据监测患者的年龄、性别、血肿量,血肿部位进行回顾性匹配对照组患者,每组内再根据是否行手术治疗分为手术治疗组和保守治疗组。同时根据30天m RS评分结果将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m RS<3)和预后不良组(m RS≥3)进行预后因素分析。研究结果:1.手术治疗的脑出血患者术后扰动系数较术前明显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保守治疗的患者,扰动系数在急性期有随着水肿面积增大而降低的趋势;2.无创颅内压指数与患者的血肿量,绝对水肿体积呈正相关;死亡患者的无创颅内压指数高于存活患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手术患者的无创颅内压指数高于保守治疗的患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ROC曲线分析显示无创颅内压指数大于11.55时,提示患者应当行手术治疗(敏感性:73.63%,特异性:70.93%),其曲线下面积:0.78;无创颅内压指数大于13.65时,提示患者死亡可能性大(敏感性:74.07%,特异性:60%),其曲线下面积:0.70;4.监测组患者的死亡率(11.79%)低于对照组患者的死亡率(17.56%),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监测组瞳孔变化发现时间早于对照组2小时,监测组发现血肿扩大时间早于对照组2小时,脑积水发现时间早于对照组23小时,癫痫发现时间早于对照组6小时,监测组术后脑水肿发现时间早于对照组2小时,监测组术后脑梗死发现时间早于对照组3小时,监测组术后颅内感染发现时间早于对照组12小时,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结论:对于脑出血患者,生物电阻抗技术可以用于评估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及时发现患者病情变化,协助判断患者手术时机,预测患者预后,是一种新的病情监测方法。
张雪意[6](2021)在《活血化痰息风方治疗急性脑梗死(风痰瘀阻证)的临床研究及药物经济学评价》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观察活血化痰息风方对风痰瘀阻证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患者的神经功能量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中医证候量表评分以及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评价活血化痰息风方治疗ACI的临床疗效,从炎症角度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并进行药物经济学评价。方法:研究选取2019年6月-2020年11月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神经内科风痰瘀阻证ACI患者174例。采用计算机生成随机数字表,按照就诊的先后顺序,符合标准的174例风痰瘀阻证ACI患者被随机划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活血化痰息风方,每次200 m L,2次/天。以14天为1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NIHSS(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m RS(改良Rankin量表)、BI(Barthel指数)、中医临床证候量表,以及炎性因子IL-1β(白介素-1β)、IL-6(白介素-6)以及TNF-α(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血清学水平。记录患者的住院时间以及出院时的费用,并在试验结束后进行成本效果比(CER)和增量成本效果比(ICER)的计算分析。结果:本试验计划纳入174例符合纳排标准的ACI患者,共剔除、脱落13例。观察组剔除4例,脱落1例;对照组剔除5例,脱落3例。最终纳入161例,观察组82例,对照组79例。1.疗效分析:(1)有效率比较:根据NIHSS评分在患者治疗前后的变化,测得观察组的总有效率达到82.9%,对照组的总有效率68.4%,两组组间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2)NIHSS评分比较:对患者用药14天后,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4(2,7)分,对照组为6(3,9)分,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在治疗后进行组间比较,发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3)m RS评分比较:对患者用药14天后,两组组内治疗前后所测定的m R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在治疗后进行组间比较,发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4)BI评分比较:患者服药14天后,观察组BI评分为71.16±23.48分,对照组为60.38±26.16分,两组治疗前后指数评分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在治疗后进行组间比较,发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观察组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5)中医证候量表评分比较:用药14天后,观察组中医证候量表评分为6.71±3.03分,对照组为9.18±4.06分,两组治疗前后组内进行中医证候量表评分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在治疗后进行组间比较,发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观察组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2.血清炎性因子比较:用药14天后,两组在调节炎性因子(IL-1β、IL-6以及TNF-α)方面均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在进行治疗后,组间比较显示两组在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观察组在降低炎性因子(IL-1β、IL-6以及TNF-α)方面较对照组效果更好。3.药物经济学分析:两组患者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相比较,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观察组的CER为2738.46元/分,对照组的CER为4064.04元/分,两组之间的ICER为383.88元/分。即对照组较观察组NIHSS评分每减少1分,需多花费383.88元。4.安全性评价:治疗期间,观察组有2例出现胃部不适,1例轻微腹泻;对照组有1例出现胃部不适。两组患者的安全性相关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如血常规、肝肾功能、血糖、凝血功能、大便常规、心电图等指标。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结果表明,活血化痰息风汤配合西医常规药物治疗风痰瘀阻证ACI是安全的。结论:1.活血化痰息风方联合西医常规治疗能改善风痰瘀阻证ACI患者的神经功能障碍,减轻患者的残疾程度,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降低ACI的中医证候量表总积分;2.活血化痰息风方联合西医常规治疗改善风痰瘀阻证ACI的炎症反应的程度要优于西医常规治疗;3.活血化痰息风方联合西医常规治疗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对于风痰瘀阻证ACI患者具有一定的药物经济学优势;4.两组患者均未见严重的不良反应,说明活血化痰息风方的安全性较高,推荐在临床进行推广和应用。
张婷[7](2021)在《头颅磁共振评估颅内外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后并发症及疗效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背景:术后头颅DWI出现新发梗死病灶是颅内外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后的常见并发症,目前有许多关于该并发症危险因素的研究,但对术后症状恶化与临床危险因素的关系及术后头颅DWI上新增病灶类型作系统研究的报道较少。术后头颅DWI新发病灶不一定导致症状恶化,不同头颅DWI病灶类型产生的原因及临床预后也不尽相同。脑梗死并认知功能障碍是常见的卒中后综合征,影响患者的近期康复及远期预后。对有适应症的患者进行支架置入,是治疗脑梗死的有效方法之一,但用于治疗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较少。头颅DTI可有效显示白质纤维束的解剖情况,FA值、ADC值等可以反映纤维束的完整性及水分子运动的自由度,在脑功能评估中有独特的优势。目前国内外很少有应用头颅DTI评估介入治疗脑梗死合并认知功能障碍疗效的研究报道。第一部分:颅内外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后新发梗死的头颅DWI研究目的:探索症状性/非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后头颅DWI上新增病灶、症状恶化与临床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及不同病灶类型对术后症状与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至2021年1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76例经DSA证实为颅内/外动脉狭窄且已实施血管支架置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后72小时接受头颅DWI检查。按照术后头颅DWI情况,分为术后有新发病灶组(N=90)及术后无新发病灶组(N=86);按照术后症状有无恶化,将其分为术后症状恶化组(N=22)及术后无症状恶化组(N=154)。以单因素及多因素方法分析支架置入术后头颅DWI新发梗死灶及术后症状恶化与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脑卒中病史、手术血管、主动脉弓分型、支架数目等因素的关系。并将资料分为颅外动脉支架置入与颅内动脉支架置入两个亚组,进一步分析头颅DWI新发梗死的病灶类型与出现术后症状恶化之间的关系,并对术后出现梗死病灶相关并发症的患者进行随访追踪,探究不同病灶类型对预后的影响。结果:出现术后头颅DWI新发梗死病灶的患者占51.5%、无术后新发梗死病灶者48.9%。单因素分析发现,与年龄<60岁患者相比,年龄在6075岁之间和年龄>75岁的患者术后新发DWI病灶的发生率明显增加(P1=0.004;P2=0.008)。术后出现头颅DWI新发梗死病灶患者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的比例明显高于无新发梗死病灶者(P均<0.05)。与颅外动脉手术相比,颅内动脉及颅内、外动脉联合支架置入术后出现头颅DWI新发梗死病灶的风险均明显增加(P1=0.001、P2=0.003)。III型主动脉弓型患者出现新发梗死灶的比例较I型(P=0.006)及II型动脉弓患者(P=0.003)均增加。多因素分析发现:年龄、高血压、高血脂及颅内血管支架置入术是术后出现头颅DWI新发梗死病灶的独立危险因素。出现术后症状恶化的患者占12.5%,无术后症状恶化者占87.5%。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发现,相较于颅外动脉及颅内动脉支架置入术,行颅内+颅外动脉联合支架置入术后出现症状恶化的发生率更高(P=0.003)。与无深穿支梗死的患者相比,术后伴发深穿支梗死者症状恶化的发生率更高(P<0.001);与未发生栓子脱落的患者相比,术中发生栓子脱落的术后症状恶化发生率也偏高(P=0.012)。颅外动脉支架置入亚组中,42.8%术后出现头颅新增DWI病灶,其中15.6%出现术后症状恶化,不同病灶类型导致术后症状恶化的发生率没有明显差异(P=0.629),但呈现降低的趋势。颅内动脉支架置入亚组中,71.3%出现术后出现头颅新增DWI病灶,其中37.8%出现症状恶化,不同病灶类型导致的术后症状恶化的发生率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31)。结论:1.年龄>60岁、高血压、高血脂、颅内动脉手术是介入术后出现头颅新发DWI梗死病灶的危险因素。2.发生深穿支梗死是介入术后发生症状恶化的独立危险因素。3.术后头颅DWI新发梗死病灶大多数是非症状性的,只有少数会导致临床缺血事件。4.颅内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头颅DWI局部型病灶致症状恶化的发生率高。5.术后复查头颅DWI是评估颅内外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后并发症的有效方法;可以及时了解术后颅内新发病灶的情况及类型,有利于制定针对性术后防治方案,减少严重并发症的产生,改善预后。第二部分:脑梗死合并认知功能障碍支架置入治疗的头颅DTI研究目的:研究头颅DTI评估介入治疗脑梗死并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住院行头颅DTI的患者141例。分别对脑梗死患者(105例)与非脑梗死患者(36例)、脑梗死患者的患侧与健侧FA值、ADC值进行比较。105例脑梗死患者中,52例未行介入治疗,53例行介入治疗,进一步筛选53例中合并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33例),在手术前及手术后3月分别行量表及头颅DTI检查,分析手术前后MMSE、Mo CA评分及头颅DTI上FA值、ADC值的改变情况;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治疗前,脑梗死患者FA值较非脑梗死患者降低、脑梗死患者ADC值较非脑梗死患者增高(P均<0.05)。脑梗死患者患侧FA值较健侧降低、患侧ADC值较健侧ADC值增高(P均<0.05)。配对t检验结果显示,介入手术对MMSE、FA值、ADC值均有影响(P<0.05),非参数检验显示,手术前后Mo CA评分无明显变化(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脑梗死介入治疗前后FA差值与MMSE评分差值存在正相关关系(rs=0.889,P<0.001),ADC差值与MMSE评分差值存在负相关关系(rs=-0.661,P<0.001)。结论:1.介入手术前,与非脑梗死患者相比,脑梗死患者的FA值降低、ADC值升高;脑梗死患者患侧与健侧的FA、ADC值也存在差异。2.脑梗死合并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在行支架置入术后3个月左右,MMSE评分较术前升高,Mo CA评分较术前无明显变化,FA值较术前升高、ADC值较术前降低。3.手术前后量表与头颅DTI参数之间的变化存在相关性,可以应用头颅DTI对脑梗死合并认知功能障碍进行介入后的疗效评价。
葛文逸[8](2021)在《“通关利窍”针刺法治疗前、后循环梗死后吞咽障碍的疗效对比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明确“通关利窍”针刺法对前、后循环脑梗死后吞咽障碍的治疗效果、差异及影响因素,为不同闭塞责任血管患者预后的初步评估提供依据,并为探讨“通关利窍”针刺法的作用特点补充证据。方法:本研究病例来源于2020年6月-2021年1月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病区住院患者,共收集脑梗死后并发吞咽障碍受试者108例。依据脑梗死后的临床表现、颅脑CT/MRI/MRA所见梗死病灶位置,结合英国牛津郡卒中研究(OCSP)分型将受试者分为前循环梗死组(54例)和后循环梗死组(54例)。两组受试者均在中风病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接受“通关利窍”针刺法治疗,取主穴:内关双侧(PC6)、人中(GV26)、三阴交患侧(SP6)、风池双侧(GB20)、完骨双侧(GB12)、翳风双侧(SJ17)、咽后壁,配以相应辅穴,每周针刺6天,每次30分钟,观察周期为2周。治疗前后采用洼田饮水试验(WST)、功能性经口摄食分级(FOIS)和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对受试者进行评估,根据评分变化评定针刺疗效,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对“通关利窍”针刺法治疗前、后循环梗死后吞咽障碍的治疗效果及差异进行分析:治疗前,前、后循环梗死组受试者洼田饮水试验(WST)评分分别为3(3,4)分和3(3,4)分,治疗后两组受试者的WST评分分别为2(2,3)分和3(2,3)分,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前循环梗死组的疗效较后循环梗死组更加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前、后循环梗死组受试者功能性经口摄食分级(FOIS)评分分别为4(4,5)分和4(4,5)分,治疗后两组受试者的FOIS评分分别为5(4,6)分和5(4,6)分,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治疗前,前、后循环梗死组受试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分别为8(5.75,10.25)分和7(5,10),治疗后两组受试者的NIHSS评分分别为6(4,9)分和7(4,8)分,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2)对“通关利窍”针刺法治疗前、后循环梗死后吞咽障碍的疗效影响因素分析:神经功能缺损程度(OR:0.820,95%CI:0.694-0.968,P=0.019)可能是影响前循环梗死后吞咽障碍受试者WST评分改善的危险因素。脑梗死病史(OR:0.272,95%CI:0.079-0.933,P=0.038)可能是影响后循环梗死后吞咽障碍受试者WST评分改善的危险因素。结论:基于现有资料,初步研究结果显示:(1)在真实的医疗环境中,“通关利窍”针刺法亦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外部有效性。(2)治疗后2周后,前循环脑梗死组在饮水能力改善方面优于后循环梗死组,但综合考虑本研究中两组摄食能力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方面的评分结果,“通关利窍”针刺法治疗前、后循环梗死后吞咽功能疗效差异并不明显。(3)前循环梗死后吞咽障碍中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是影响WST改善的危险因素;后循环梗死后吞咽障碍中既往脑梗死病史是影响WST改善的危险因素。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和既往脑梗死病史都从侧面反应了疾病的严重程度,因此,无论前循环梗死组还是后循环梗死组,疾病严重程度都可能是吞咽功能改善的关键。
木其尔,詹青,陈伟[9](2020)在《重症脑病的中医药治疗进展》文中指出重症脑病主要包括现代医学中的重症脑血管病、颅脑感染、颅脑损伤等危重疾病。这些疾病严重影响着人类的身体健康以及生活质量,受到了医学界的广泛重视。在长期的实验研究以及临床观察中,中医药对于重症脑病的治疗,体现出独特的疗效。现就中医药治疗重症脑病的研究进展进行论述。
张华[10](2020)在《基于MCA-ASPECTS分区自动化测量ADC、CBF值在大脑中动脉狭窄所致缺血性卒中患者的预后评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基于MCA-ASPECTS区自动化测量正常人脑血流量的定量研究目的:探测自动化测量MCA-ASPECTS(大脑中动脉;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区正常人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的水平、左右脑CBF值差异指数、MCA-ASPECTS各区之间CBF值的差异,并探究各区脑血流量(CBF)与年龄的关系。方法:招募22名健康志愿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8人,女14人,年龄2166(40.71±14.58)岁。所有受试者均在XXX的MRI扫描机(GE Signa HDxt3.0T)进行头颅MRI检查,扫描方式采用常规头颅MRI序列、3D ASL(三维动脉自旋标记)及MRA(磁共振血管造影)序列,脑血流量图像经过配准后分别提取大脑中动脉的每个ASPECTS区的数据进行计算,得出每个MCA-ASPECTS区正常人CBF的参考值、左右脑CBF值差异指数。通过统计学配对t检验比较同部位左右侧大脑ASPECTS区的差异、利用方差分析单侧MCA-ASPECTS十个区(M1、M2、M3、M4、M5、M6、岛叶、豆状核、尾状核和内囊区域)的差异,并使用Tukey HSD进行两两组别间的差异比较。使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CBF值与年龄之间的关系。结果:Insula(岛叶)、M1(前皮质区)、M4(M1上方动脉皮质区)区左右侧大脑间CBF值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CA-ASPECTS区CBF均值最高的脑区是双侧M3区和右侧Insula区;CBF均值最低的是双侧Internal Capsule(内囊)区。左右脑CBF差异指数最大的是M1区,均值是0.061±0.038;左右大脑差异指数最小的是M2(侧皮质区),均值0.022±0.020。双侧大脑中动脉ASPECTS区的十个区域间CBF值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大部分MCA-ASPECTS区两两组别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正文)。双侧Insula区、双侧M2区、左侧Caudate(尾状叶)区、右侧M1区CBF值与年龄均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3、-0.49、-0.35、-0.44、-0.45-0.48,P值<0.05;右侧Internal Capsule区CBF值与年龄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4,P值<0.05。结论:CBF在正常成人双侧脑区及十个区域间均有不同,年龄对部分脑区的CBF影响明显。自动化测量技术能够反映正常人不同脑区的脑血流量,可以为临床评估脑血供疾病提供新的方法。第二部分基于MCA-ASPECTS区自动化测量正常人扩散加权成像ADC值的定量研究目的:探测自动化测量MCA-ASPECTS区(M1、M2、M3、M4、M5、M6、岛叶、豆状核、尾状核和内囊区域)正常人扩散加权成像表观扩散系数(ADC)的水平、相对ADC值、MCA-ASPECTS各区之间ADC值的差异,并探究各区ADC值与年龄的关系。方法:招募22名健康志愿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8人,女14人,年龄2166(40.71±14.58)岁。所有受试者均在我院MRI扫描机GE Signa HDxt 3.0T进行头颅MRI检查,扫描方式采用常规头颅MRI序列、3D ASL及MRA序列,获得扩散加权图像,然后在工作站上重建ADC图。图像经过配准后分别提取MCA-ASPECTS各区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每个MCA-ASPECTS区正常人ADC的参考值、r ADC(相对ADC值)。通过统计学配对t检验比较同部位左右侧大脑ASPECTS区的差异、利用方差分析单侧MCA-ASPECTS十个区的差异并使用tukey hsd进行两两组别间的差异比较。使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ADC值与年龄之间的关系。结果:双侧大脑MCA-ASPECTS区的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大脑皮层区域(Insula、M1M6)的ADC值高于双侧基底节核团(Caudate,Lentiform Nucleus,Internal Capsule)区域。MCA-ASPECTS区两侧大脑r ADC值最大的为M2区,均值1.016±0.023;最小的为M1区,均值1.000±0.024。MCA-ASPECTS十个区域间ADC值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1。使用tukey hsd进行两两组别间的差异比较。大部分MCA-ASPECTS区两两组别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侧Insula区、双侧M3区ADC值与年龄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6,0.49,0.38,0.54,P值<0.05;双侧Caudate区ADC值与年龄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2,-0.32,P值<0.05。结论:正常成人双侧大脑MCA-ASPECTS区的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CA-ASPECTS十个区之间ADC值均有不同。年龄对部分脑区的ADC值有影响。MCA-ASPECTS分自动化测量技术能够反映正常人不同脑区的ADC值,可以为临床评估脑血供疾病提供新的方法。第三部分基于MCA-ASPECTS分区自动化测量ADC、CBF值在大脑中动脉狭窄所致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评估目的:探讨基于MCA-ASPECTS区自动测量ADC、CBF值在大脑中动脉狭窄所致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评估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2020年07月经3D-TOF-MRA提示单侧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所致缺血性卒中患者32例,均经过溶栓或取栓治疗;其中男24例,女8例,年龄3182岁(62.71±11.90岁),所有病例均行头颅MR常规平扫、3D TOF、3D ASL扫描,使用Functool软件将原始数据生成脑血流量(CBF)灰阶图;将不同b值扩散加权成像图像相减计算得到ADC图;CBF灰阶图和ADC图分别配准到标准脑(MNI)模板取得各区域的CBF均值和ADC均值。使用线性回归模型,在控制性别、年龄、治疗方式的前提下,观察治疗前和治疗后、患侧与对照侧大脑中动脉ASPECTS 10个区的CBF值和ADC值对预后评分变化(入院与出院时NIHSS评分差值)的关系。利用卡方检验对DWI-ASPECTS(DWI图像上MCA-ASPECTS区异常区域个数)、Manual-ASL-ASPECTS(手动测量CBF值判断MCA-ASPECTS异常区域数目)、Auto-ASL-ASPECTS(自动化测量MCA-ASPECTS异常区域数目)三种方法治疗前、后MCA-ASPECTS异常区域数目变化与NIHSS评分差值变化(入院与出院时)的关联。DWI-ASPECTS、Manual-ASL-ASPECTS、Auto-ASL-ASPECTS三种方法在控制年龄、性别、治疗方式的前提下,以MCA-ASPECTS异常区域个数变化为自变量,NIHSS评分变化为因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入组32例单侧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所致缺血性卒中患者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3例,脑梗死29例。血管内取栓治疗20例,取栓治疗失败1例。溶栓治疗12例。11例治疗后出现不同程度出血转化。使用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患侧M2、M3区治疗前CBF值对预后评分变化有关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患侧M2、M3区治疗前CBF值每升高1个单位,其入院出院的评分差值分别增加0.15和0.18。患侧尾状核、内囊、豆状核、深穿支区治疗后CBF值对预后评分变化有关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患侧尾状核、内囊、豆状核、深穿支区治疗后CBF值每升高1个单位,其入院出院的评分差值分别增加0.26、0.29、0.24和0.17。岛叶、M2、M4区治疗后CBF左右差异率对预后评分变化有关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岛叶、M2、M4区治疗后CBF左右差异率每升高1个单位,其入院出院的评分差值分别下降0.15、0.17和0.22。余治疗前后、患侧与对照侧大脑中动脉ASPECTS10个区的CBF值和ADC值对预后评分变化无显着关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分别使用DWI-ASPECTS、Manual-ASL-ASPECTS、Auto-ASL-ASPECTS计数治疗前、后的异常区域个数变化与NIHSS评分变化的一致性分别为11.50%、53.8%、81.20%;经过卡方检验,三者的χ2值分别为0.492、0.013、5.403,Cramér’s phi相关系数分别为0.234、0.101、0.495,Fisher’s p值分别为0.228、0.672、0.011。Auto-ASL-ASPECTS计数变化与NIHSS评分变化呈中度相关。DWI-ASPECTS、Manual-ASL-ASPECTS、Auto-ASL-ASPECTS进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ASPECTS异常区域个数变化为自变量与NIHSS评分变化为因变量,Auto-ASL-ASPECTS的OR值为15.49,P<0.05,Auto-ASL-ASPECTS异常区域个数变化与NIHSS评分变化呈显着相关性。治疗前后Auto-ASL-ASPECTS异常区域个数上升伴随出现NIHSS评分上升。结论:基于MCA-ASPECTS区自动化测量CBF值在大脑中动脉狭窄所致缺血性卒中患者治疗前、后ASPECTS区CBF值异常个数变化与NIHSS评分变化存在相关性。
二、血磁治疗急性期脑梗死对预后神经功能障碍的疗效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血磁治疗急性期脑梗死对预后神经功能障碍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针刺综合疗法治疗脑梗死静脉溶栓后失语患者预后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研究内容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设计 |
2.2 病例选择 |
2.3 研究变量 |
2.4 结局变量 |
2.5 数据提取 |
2.6 数据整理 |
2.7 数据统计分析 |
3 研究结果 |
3.1 脑梗死静脉溶栓后失语患者基本特征分析 |
3.2 脑梗死静脉溶栓失语患者中医证型分布情况及不同证型与其他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
3.3 脑梗死静脉溶栓失语患者发病节气分布情况及不同发病节气与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
3.4 脑梗死静脉溶栓失语患者语言功能的预后及影响因素分析 |
3.5 脑梗死静脉溶栓后失语患者PSD的发生及影响因素分析 |
3.6 脑梗死静脉溶栓后失语患者住院时间及影响因素分析 |
讨论 |
结论 |
创新点 |
不足与展望 |
1 病例纳入局限 |
2 针刺指标选取 |
3 结局指标选取 |
4 数据质控 |
5 相关因素选取局限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一 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失语症的临床研究进展 |
综述一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卒中后抑郁对卒中患者预后生活质量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丹参多酚酸通过小胶质细胞P2X7/NLRP3/GSDMD通路减轻实验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论文一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SAFI)对MCAO/R模型大鼠神经保护作用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二 SAFI对经OGD/R处理的神经元细胞活力与凋亡影响的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三 SAFI对MCAO/R模型及OGD/R模型小胶质细胞NLRP3炎症小体激活与GSDMD影响的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四 SAFI对MCAO/R模型及OGD/R模型NLRP3炎症小体激活上游的膜通道P2X7表达的影响及SAFI组分与P2X7的分子对接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综述一 脑梗死后的免疫反应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治疗脑梗死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3)合并原发性高血压的脑梗死患者急性期降压时间窗的真实世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性期血压管理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4)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中医优势治法方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 文献检索及其结果合并 |
1.1 文献检索 |
1.1.1 检索范围 |
1.1.2 检索策略 |
1.2 检索结果合并 |
1.2.1 合并策略 |
1.2.2 关键类 |
2 文献选择 |
2.1 文献选择标准 |
2.1.1 纳入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2 文献选择方法 |
2.2.1 初筛 |
2.2.2 二次筛选 |
2.2.3 三次筛选 |
3 文献分组、分类、编号、登记 |
3.1 文献分组 |
3.2 文献分类 |
3.3 文献编号 |
3.4 文献登记 |
4 文献质量评价 |
5 文献信息收集 |
6 统计分析方法 |
6.1 Q统计量检验法 |
6.2 固定效应模型 |
6.3 随机效应模型 |
6.4 漏斗图分析 |
6.5 敏感性分析 |
6.6 失效安全数 |
7 效应指标 |
7.1 相对危险度、率差、加权均数差 |
7.2 需治疗病人数 |
结果 |
1 扶正方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1.1 益气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1.1.1 黄芪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1.1.2 刺五加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1.1.3 黄芪合刺五加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统计结果 |
1.2 益气养阴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1.2.1 参麦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1.2.2 生脉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 祛邪方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 活血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1 活血的水蛭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2 丹参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3 灯盏花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4 川芎嗪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5 三七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6 红花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7 银杏叶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8 蚓激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9 葛根素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10 其他活血方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2 清热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2.1 安宫牛黄丸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3 数种祛邪治法合用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3 扶正祛邪方药合用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3.1 益气活血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3.1.1 益气活血的水蛭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3.1.2 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3.1.3 其他益气活血方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3.2 清热养阴活血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3.2.1 脉络宁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3.3 其他扶正祛邪合用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讨论 |
1 临床疗效分析 |
1.1 有效治法筛选 |
1.2 有效方药筛选 |
1.2.1 扶正方药筛选 |
1.2.2 祛邪方药筛选 |
1.2.3 扶正祛邪合用方药筛选 |
2 安全性分析 |
2.1 不良反应分析 |
2.2 恶化/病死情况分析 |
3 统计结果稳定性分析 |
4 优势治法、推荐方药筛选 |
5 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病机假说 |
6 影响系统评价结论的可能因素 |
6.1 纳入研究质量 |
6.2 发表性偏倚 |
6.3 临床异质性 |
6.4 待评价研究 |
6.5 证候诊断标准及疗效评价体系 |
7 后续研究 |
7.1 动态更新系统评价 |
7.2 有待深入研究的几个问题 |
7.3 推广应用系统评价方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查新报告 |
附录1 文献检索与选择结果一览表 |
附录2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统计结果一览表 |
附录3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纳入研究基本特征一览表 |
附录4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待评价研究基本情况一览表 |
附录5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排除研究基本情况一览表 |
详细摘要 |
(5)脑出血患者预后因素分析及生物电阻抗技术用于脑出血监测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一览表 |
Abstract |
中文摘要 |
第一部分 单中心大样本脑出血患者预后危险因素的回顾性分析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二部分 生物电阻抗技术在猕猴脑出血模型中的实验研究 |
前言 |
实验材料 |
实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三部分 生物电阻抗技术在脑出血患者辅助鉴别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四部分 生物电阻抗技术在脑出血患者病情评估和预后预测中的应用研究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一生物电阻抗技术在神经疾病临床应用的现状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二脑出血后脑水肿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活血化痰息风方治疗急性脑梗死(风痰瘀阻证)的临床研究及药物经济学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西医诊断标准 |
1.3 中医诊断标准 |
1.4 中风病分期标准 |
1.5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
1.6 剔除标准与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样本量计算 |
2.2 随机分组 |
2.3 盲法的设计和实施 |
2.4 治疗方法 |
2.5 观察指标 |
2.6 疗效评定标准 |
2.7 药物经济学指标 |
2.8 统计学方法 |
2.9 技术路线 |
3 研究结果 |
3.1 一般资料比较 |
3.2 临床疗效评价指标比较 |
3.3 炎性因子指标比较 |
3.4 药物经济学指标比较 |
3.5 不良反应比较 |
讨论 |
1 现代医学对脑梗死的认识 |
2 风痰瘀阻证是ACI最常见的证型 |
3 临床疗效分析 |
4 中药干预ACI的炎性机制分析 |
5 药物经济学分析 |
6 活血化痰息风法治疗ACI的机理探讨 |
7 活血化痰息风方的四气、五味及归经分析 |
8 活血化痰息风方的现代药理学分析 |
9 创新点 |
10 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基于知识图谱分析中医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研究进展 |
附录2 随机入组顺序表 |
附录3 |
附录4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 |
附录5 mRS评分量表 |
附录6 BI评分量表 |
附录7 中风病症状分级量化表 |
附录8 Consort声明 |
附录9 个人简历 |
致谢 |
(7)头颅磁共振评估颅内外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后并发症及疗效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颅内外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后新发梗死的头颅DWI研究 |
1.材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4.小结 |
第二部分 脑梗死合并认知功能障碍支架置入治疗的头颅DTI研究 |
1.材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4.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择期脑血管支架置入术后并发症及疗效评估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通关利窍”针刺法治疗前、后循环梗死后吞咽障碍的疗效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1 研究对象 |
1.1 临床病例来源及分组 |
1.2 样本量计算 |
1.3 诊断标准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1.6 剔除或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案 |
2.1 基础治疗 |
2.2 “通关利窍”针刺治疗 |
2.3 合并其他疗法 |
3 疗效评定 |
3.1 临床观察指标 |
3.2 不良反应处理办法 |
4 统计方法 |
5 技术路线图 |
6 研究结果 |
6.1 基本资料 |
6.2 基线资料比较 |
6.3 观察指标分析 |
6.4 疗效影响因素分析 |
6.5 安全性评价 |
讨论 |
1 对脑梗死后吞咽障碍的认识 |
1.1 中医认识 |
1.2 西医认识 |
1.3 分型问题 |
1.4 治疗方法 |
1.5 评价指标 |
2 对观察性研究的认识 |
3 “通关利窍”针刺法治疗前、后循环梗死后吞咽障碍的有效性分析 |
4 “通关利窍”针刺法治疗前、后循环梗死后吞咽障碍疗效对比分析 |
4.1 观察指标逐一分析 |
4.2 观察指标综合分析 |
5 “通关利窍”针刺法治疗前、后循环梗死后吞咽障碍的疗效影响因素分析 |
5.1 前循环梗死后吞咽障碍疗效影响因素分析 |
5.2 后循环梗死后吞咽障碍疗效影响因素分析 |
6 研究存在的问题 |
7 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临床研究进展 |
1.吞咽障碍发生机制 |
2.吞咽障碍分型 |
3.吞咽障碍评估方法 |
4.吞咽障碍治疗策略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重症脑病的中医药治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重症脑血管病中医研究进展 |
1.1 病因病机研究与深化 |
1.2 中药制剂的临床开发与运用 |
1.2.1 以血液流变学为切入点的研究 |
1.2.2 以炎症反应为切入点的研究 |
1.3 针灸推拿疗法的加强与推广 |
1.4 并发症的治疗 |
2 重症颅脑损伤中医研究进展 |
2.1 结合发病时间探讨病因病机及治法方药 |
2.2 中医药治疗重在化瘀 |
2.3 针灸推拿疗法应用广泛 |
3 重症感染性脑病中医研究进展 |
3.1 围绕外邪探讨病因病机 |
3.2 中医药治疗重在减轻抗生素毒副作用 |
3.3 针灸治疗研究多样,应用灵活 |
4 小结 |
(10)基于MCA-ASPECTS分区自动化测量ADC、CBF值在大脑中动脉狭窄所致缺血性卒中患者的预后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背景 |
第一部分 基于MCA-ASPECTS分区自动化测量正常人脑血流量的定量研究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仪器与方法 |
1.3 图像预处理 |
1.4 MCA-ASPECTS区定义及CBF值各项指标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双侧大脑半球各部位CBF值及其之间的比较 |
2.2 MCA-ASPECTS区左右大脑差异指数的比较 |
2.3 单侧大脑MCA-ASPECTS区十个区CBF值的比较 |
2.4 MCA-ASPECTS区 CBF值与年龄的关系 |
3 讨论 |
3.1 CBF值与部位的关系 |
3.2 CBF值与年龄的关系 |
4、结论 |
5、本研究的局限性 |
第二部分 基于MCA-ASPECTS分区自动化测量正常人扩散加权成像ADC值的定量研究 |
前言 |
1.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仪器与方法 |
1.3 图像预处理 |
1.4 自动化测量各脑区ADC值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双侧大脑半球各部位ADC值及其之间的比较 |
2.2 MCA-ASPECTS区左右大脑r ADC值 |
2.3 单侧大脑MCA-ASPECTS区十个区ADC值的比较 |
2.4 MCA-ASPECTS区 ADC值与年龄的关系 |
3.讨论 |
4、结论 |
5、本研究存在部分局限性 |
第三部分 基于MCA-ASPECTS分区自动化测量ADC、CBF值在大脑中动脉狭窄所致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评估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检查方法 |
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1.4 自动化数据测量各脑区CBF值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全文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像学新进展 |
参考文献 |
四、血磁治疗急性期脑梗死对预后神经功能障碍的疗效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针刺综合疗法治疗脑梗死静脉溶栓后失语患者预后相关因素分析[D]. 赵明明.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丹参多酚酸通过小胶质细胞P2X7/NLRP3/GSDMD通路减轻实验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研究[D]. 马岱朝.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合并原发性高血压的脑梗死患者急性期降压时间窗的真实世界研究[D]. 钟介石.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2)
- [4]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中医优势治法方药研究[D]. 李可建.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7(05)
- [5]脑出血患者预后因素分析及生物电阻抗技术用于脑出血监测的基础和临床研究[D]. 邹永杰.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1(01)
- [6]活血化痰息风方治疗急性脑梗死(风痰瘀阻证)的临床研究及药物经济学评价[D]. 张雪意.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10)
- [7]头颅磁共振评估颅内外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后并发症及疗效的临床研究[D]. 张婷. 广州医科大学, 2021(02)
- [8]“通关利窍”针刺法治疗前、后循环梗死后吞咽障碍的疗效对比研究[D]. 葛文逸.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9]重症脑病的中医药治疗进展[J]. 木其尔,詹青,陈伟.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20(11)
- [10]基于MCA-ASPECTS分区自动化测量ADC、CBF值在大脑中动脉狭窄所致缺血性卒中患者的预后评估研究[D]. 张华. 南昌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