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和脂肪性肝炎

药物和脂肪性肝炎

一、药物与脂肪性肝炎(论文文献综述)

高艳[1](2021)在《TLR4基因甲基化对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痰瘀互结证发病机制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酒精性脂肪性肝炎(ASH)痰瘀互结证大鼠肝脏组织中Toll样受体4(TLR4)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水平、TLR4/干扰素TIR结构域衔接蛋白(TRIF)信号通路表达水平的研究,脂肪性肝炎细胞模型以及山楂叶总黄酮(HLF)干预后TLR4启动子甲基化水平的研究,探讨ASH痰瘀互结证、脂肪性肝炎的部分发病机制,为ASH的临床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观察ASH痰瘀互结证模型大鼠肝脏组织中TLR4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水平的变化将48只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以下四组,分别是:正常组(control组,n=12)、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痰瘀互结证模型2周组(2w组,n=12)、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痰瘀互结证模型3周组(3w组,n=12)、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痰瘀互结证模型4周组(4w组,n=12)。正常组大鼠饲喂普通饲料,饮用自来水,无其他干预刺激。其余模型组大鼠适应性喂养1周后,采用复合因素造模,饲喂由80%玉米面、19.5%猪油、0.5%胆固醇组成的饲料及30%的酒精作为饮料。实验首日对各模型组大鼠予以皮下注射0.25m L/100g的四氯化碳(Carbon tetrachloride,CCl4),之后每隔3天注射0.25m L/100g CCl4(40%的植物油溶液),造模的2周末、3周末、4周末分别进行模型验证,收集各组大鼠血液、肝脏组织,观察ASH痰瘀互结证的成模情况。实验期间观察各组大鼠体重、毛发、舌体、活动度、鼠尾等情况,制备大鼠肝脏组织冰冻切片,通过病理染色观察大鼠肝细胞的形态变化、脂肪变性及炎性细胞浸润程度;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的方法分别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酸氨基转移酶(AST)、甘油三酯(TG)及总胆固醇(TC)的含量及白介素-10(IL-10)、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的表达情况;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WB)检测各组大鼠肝脏组织中TLR4、TRIF、CD68的蛋白含量;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 RT-PCR)技术检测TLR4m RNA、TRIFm RNA、CD68m RNA的含量;采用亚硫酸氢测序PCR(BSP)检测肝脏组织TLR4基因甲基化水平。2.观察脂肪性肝炎细胞模型及山楂叶总黄酮干预后的TLR4甲基化水平变化选取大鼠BLR-3A细胞株,采用200μM、300μM、400μM不同浓度的棕榈酸(palmitic acid,PA)进行造模,干预时间为24h,造模结束后收集上清液备用;收集细胞进行油红O染色,确定建立脂肪性肝炎的最佳浓度。利用CCK-8检测HLF不同浓度0、10、30、60、90、120、150μg/m L对细胞存活率的影响,确定HLF治疗脂肪性肝炎细胞模型的最佳治疗量,进一步油红O染色对其治疗作用进行验证。将BRL-3A细胞分为正常组(control组)、模型组(PA组)、治疗组(HLF组),PA组和HLF组采用PA最佳浓度干预24h后,HLF组采用最佳治疗量干预24h,观察各组细胞油红O染色结果,测定ALT、AST水平;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细胞上清液中TNF-α、IL-1β、IL-10、TGF-β的表达情况;用亚硫酸氢测序PCR法(BSP)测定TLR4启动子甲基化在各组的表达情况。结果:1.观察ASH痰瘀互结证模型大鼠肝脏组织中TLR4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水平的变化(1)病理观察结果:分别观察各组大鼠肝脏组织HE染色及油红O染色的切片可见,与control组比较,ASH各组大鼠均出现肝细胞体积增大,肝细胞内可有大量脂滴空泡。与2w组、3w组比较,4w组更为明显,同时还出现了炎性细胞浸润并伴随少量纤维化。(2)各组大鼠肝指数及血脂检测结果:与control组相比,模型各组的体重显着降低(P<0.01),其中2w、3w组肝指数明显升高(P<0.05),4w组尤为明显(P<0.01)。与control组相比,2w组的AST、ALT略有升高,但尚无统计学意义;3w组AST的表达有统计学意义(P<0.01),ALT的表达则无意义;4w组AST(P<0.01)、ALT(P<0.05)的表达均升高,均有统计学意义。与control组相比,模型各组的TC、TG的表达都有升高,4w组的升高显着(P<0.01)。(3)各组大鼠血清中炎症因子检测结果:与control组相比,2w组的TNF-α、IL-10、TGF-β的表达变化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IL-1β的表达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3w组和4w组IL-1β、TNF-α明显升高,IL-10、TGF-β则明显降低,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4)各组大鼠肝脏组织目的蛋白含量的检测结果:与正常组比较,ASH组大鼠肝脏组织中TLR4、TRIF、CD68的蛋白含量升高(P<0.01)。(5)各组大鼠肝脏组织中目的基因m RNA相对含量检测结果:与control组比较,ASH各组大鼠肝脏组织中TLR4、TRIF、CD68的m RNA相对含量升高显着(P<0.01)。(6)各组大鼠肝脏组织中TLR4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水平的检测:与control组比较,随着造模周数的延长,各模型组组大鼠肝脏组织中TLR4基因甲基化水平均显着下降(P<0.01)。2.观察脂肪性肝炎细胞模型及山楂叶总黄酮干预后的TLR4甲基化水平变化(1)采用PA刺激BRL-3A细胞建立脂肪性肝炎模型的最佳浓度为400μM。(2)HLF治疗脂肪性肝炎细胞模型的最佳治疗量为30μg/m L。(3)油红O染色结果:与control组相比,PA组的细胞质内脂滴明显增多;与PA组相比,HLF组的细胞质内脂滴明显减少。(4)各组细胞中ALT、AST的检测结果:与control组相比,PA组细胞上清液中ALT、AST的表达水平明显上升(P<0.01);与PA组相比,HLF组两者的水平则下降(P<0.05)。(5)各组细胞上清液中炎症因子的检测结果:与control组比较,PA组IL-1β、TNF-α显着升高(P<0.01),IL-10、TGF-β含量下降明显(P<0.01);与PA组相比,HLF组IL-1β、TNF-α的表达水平均有所下降(P<0.05),而IL-10、TGF-β的表达水平则显着上升(P<0.05)。(6)细胞中TLR4基因甲基化水平检测:与control组比较,PA组TLR4基因甲基化水平明显降低(P<0.01);与PA组相比,HLF组明显上升(P<0.05)。结论:1.利用复合因素造模4周可建立ASH痰瘀互结证模型。2.ASH痰瘀互结证大鼠模型的部分发病机制可能与下调TLR4甲基化的水平影响TLR4/TRIF通路蛋白以及基因的表达有关。3.HLF治疗细胞脂肪性肝炎的部分机制可能与上调其TLR4甲基化的水平,从而改善细胞内的脂肪变性程度以及炎症水平有关。

刘双双[2](2021)在《SM934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小鼠模型中的药效学评价》文中研究说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一种极端发展形式,其病理学改变表现为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性,小叶内炎症伴点状坏死,肝细胞气球样变等。主要表现是无酗酒人群肝脏脂肪蓄积,进而导致炎症和纤维化,部分患者会最后进展成肝硬化和肝癌。NASH发病机理复杂,现在仍有很多知识空白,而且目前FDA尚无批准用于治疗NASH的药物。巨大的市场需求使NASH新药研发成为全球制药公司追逐的热点。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免疫细胞及其分泌的炎症因子在促进肝脏炎症中扮演了关键角色。本研究室前期工作发现,水溶性青蒿素衍生物SM934对多种诱因所致的组织器官炎症及病理改变具有显着的改善作用:在大鼠被动海曼型肾炎模型中,SM934通过抑制TGF-β/SMAD信号通路,降低肾脏纤维化程度;小鼠自发性狼疮性肾炎模型中,SM934上调巨噬细胞分泌抗炎因子IL-10水平,缓解肾脏病理损伤;在干性角结膜炎(干眼症)模型中,局部外用SM93可直接抑制巨噬细胞表达Toll样受体4,减少结膜中致炎因子的产生。本课题针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炎,建立体外棕榈酸诱导的肝实质细胞及免疫细胞反应体系和TGF-β1诱导的肝星状细胞迁移体系,开展SM934对高脂诱导的模型小鼠肝脏炎症及纤维化过程干预作用的评价,探索SM934在NASH疾病动物模型中的疗效作用。首先我们在体外建立棕榈酸诱导的Huh7细胞的肝脂肪变性体系考察SM934对于脂毒性,肝细胞内脂肪蓄积以及脂肪合成相关基因的影响。采用GPO-PAP法检测细胞内甘油三酯的含量。结果显示,SM934能降低Huh7细胞内甘油三酯的水平。随后,通过TGF-β1诱导的肝星状细胞的迁移体系,评价SM934对肝星状细胞活化和纤维化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SM934能浓度依赖性地抑制肝星状细胞的迁移,并显着抑制纤维化相关基因的表达。此外,我们通过棕榈酸诱导的巨噬细胞炎症因子分泌体系,证实SM934能抑制棕榈酸诱导的炎症因子产生。上述结果提示,SM934可以改变NASH发生的肝脏炎症环境,减缓肝脏纤维化的进展。本课题运用饮食和化学诱导的NASH模型评价SM934的治疗作用。结果显示,口服SM934显着改善NASH小鼠血清谷丙转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的水平,肝小叶炎症以及肝纤维化。通过流式细胞术对肝脏浸润免疫细胞表型进行分析,结果发现SM934治疗后能显着降低肝脏内浸润的炎症性巨噬细胞(F4/80lowLy6C+)比例,显着上调修复性巨噬细胞(F4/80+Ly6Clow)的比例,提示SM934口服可降低高脂诱导和化学损伤引起的肝脏炎症,减少外周迁移浸润的致炎性巨噬细胞,并促进其向修复性巨噬细胞表型转化。由于修复性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和金属基质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分泌能力的增强,可加快凋亡肝细胞清除和肝脏中胶原纤维降解,SM934体内促进该亚群的转化,可能是其产生NASH治疗作用的关键因素。综上所述,本课题系统评价了水溶性青蒿素衍生物SM934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治疗作用,通过棕榈酸诱导的的肝实质细胞及免疫细胞体外体系,证实SM934具有干预棕榈酸诱导的脂质蓄积及抑制炎症因子分泌的作用;通过TGF-β1诱导的肝星状细胞的迁移体系,发现SM934能有效抑制肝星状细胞的迁移;在疾病动物模型肝脏病灶中,发现SM934能增强肝脏免疫修复的作用,为SM934针对NASH的新适应症研发提供了有力的实验支持。此外,本课题基于肝实质细胞和免疫细胞还开展了多种天然产物单体及活性部位的抗脂肪蓄积、免疫抑制等活性的筛选,发现多个具有潜在活性的单体化合物。

马玥[3](2021)在《活血祛湿颗粒剂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活血祛湿颗粒剂是卢秉久教授临床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NASH)的常用经验方。本研究以NASH小鼠模型为实验对象,以活血祛湿颗粒剂为干预手段,旨在探讨活血祛湿颗粒剂对NASH小鼠模型的治疗效果和作用机制。材料与方法:采用高脂饮食诱导方法以建立NASH小鼠模型,通过小鼠肝组织的病理状态作为评价标准来验证模型。中药组中,分别给予各组小鼠低、中、高不同剂量的活血祛湿颗粒剂,给予西药对照组小鼠易善复,连续给药干预4周。通过与空白组和模型组相比,观察不同剂量的活血祛湿颗粒剂对NASH小鼠一般情况、肝指数、肝功和血脂指标以及肝组织的病理学等方面产生的影响,以确定活血祛湿颗粒剂的治疗效果。基于STING-IRF3/NF-κB信号传导通路,采用Western Blot和RT-PCR,检测活血祛湿颗粒剂给药前后NF-κB p65、p-NF-κB p65、STING、TBK1、IRF3蛋白及IL-6、IL-1β、TNF-α、NF-κB p65、STING、TBK1、IRF3基因的表达差异,探讨活血祛湿颗粒剂治疗NASH的作用机制。结果:1.成功构建NASH小鼠模型。2.活血祛湿颗粒剂可改善小鼠一般情况,肝指数,病理状态。其中活血祛湿颗粒剂高剂量组改善更为明显。3.相较空白组,模型组小鼠血清ALT、AST水平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较模型组,活血祛湿颗粒剂高、中、低剂量组以及西药对照组小鼠血清ALT、AST水平均有所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较西药对照组,活血祛湿颗粒剂的高、中剂量组小鼠血清ALT、AST水平显着降低(P<0.05)。相较模型组,活血祛湿颗粒剂高、中、低剂量组以及西药对照组小鼠血清TG、TC、LDL水平均可见显着降低(P<0.05),小鼠血清HDL水平均显着升高(P<0.05),其中高剂量组改善最为明显。4.相较空白组,模型组小鼠IL-6、IL-1β、TNF-α、NF-κB p65基因的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而给药治疗后,其表达量下降明显(P<0.05);相较空白组,模型组小鼠肝组织中p-NF-κB p65蛋白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NF-κB p65蛋白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而给药治疗后,其表达量下降;相较空白组,模型组小鼠STING、TBK1、IRF3基因的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STING蛋白表达量及其信号通路下游的IRF3、TBK1蛋白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而给药治疗后,其表达量下降明显(P<0.05)。结论:1.活血祛湿颗粒剂可通过降低小鼠肝指数,改善小鼠肝功能,调节血脂以及改善肝组织病理等方面治疗NASH。2.活血祛湿颗粒剂可通过下调肝脏IL-6、IL-1β、TNF-α炎症因子的表达水平,抑制炎症反应。3.活血祛湿颗粒剂可增强小鼠肝组织抗炎症反应能力,抑制肝脏炎性反应。可能机制为调节NF-κB信号传导通路。4.活血祛湿颗粒剂可通过降低小鼠肝组织炎症反应,调节血脂水平以及改善肝损伤,以达到治疗的目的,其可能机制为活血祛湿颗粒剂调控STING-IRF3信号传导通路。5.根据各项指标比较结果显示,活血祛湿颗粒剂高剂量较中、低剂量效果更佳。

覃映霖[4](2021)在《疏肝降脂颗粒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肝郁脾虚证)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疏肝降脂颗粒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肝郁脾虚证)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为中医药治疗NASH提供理论参考依据。方法:依照纳入标准、排除标准收集符合标准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患者105例,按随机数字表分法随机分为三组:A组(35例)、B组(35例)和C组(35例)。三组病人于受试期间均予戒烟酒、控制饮食,进行适量运动等基础治疗,A组患者在基础治疗上加用疏肝降脂颗粒口服治疗;B组患者在基础治疗上加用水飞蓟宾胶囊口服治疗;C组患者在基础治疗上加用逍遥丸口服治疗,三组疗程均为12周。三组患者于治疗前后分别观察:1、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2、血脂: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3、超氧化物歧化酶(SOD);4、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5、肝脏B超疗效及CAP值;6、肝/脾CT比值;7、中医证候积分;8、临床综合疗效;9、安全性评价。收集整理数据,运用统计学加以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结果:1.在改善肝功能及血脂指标方面:治疗后三组患者的肝功能(ALT、AST)及血脂(TC、TG)较治疗前均下降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的肝功能(ALT、AST)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和B组的肝功能(ALT、AST)比C组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的A组的血脂指标(TC、TG)比B组、C组两组下降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B组的血脂指标(TC、TG)与C组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在改善超氧化物歧化酶方面:治疗后三组患者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比治疗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高于B组、C组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B组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改善胰岛素抵抗指数方面:治疗后三组患者胰岛素抵抗指数比治疗前下降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患者的胰岛素抵抗指数比B组、C组两组下降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B组的胰岛素抵抗指数与C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在改善肝脏B超疗效方面:治疗后A组的肝脏B超疗效(79.41%)高于B组(57.58%)、C组(60.6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B组的肝脏B超疗效(57.58%)与C组(60.6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在改善CAP值方面:治疗后三组患者CAP值比治疗前下降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患者CAP值比B组、C组两组下降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CAP值与C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在改善肝/脾CT比值方面:治疗后三组患者肝/脾CT比值比治疗前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患者的肝/脾CT比值均高于B组、C组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B组患者肝/脾CT比值与C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在改善中医证候积分方面:治疗后三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比治疗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C组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在改善临床综合疗效方面:治疗后A组的总有效率(85.29%)高于B组(67.67%)、C组(63.67%)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B组的总有效率(67.67%)与C组的总有效率(63.67%)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在安全性评价方面:三组患者治疗过程中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良好。结论:1.在给予控制饮食和适当运动等基础治疗下,疏肝降脂颗粒在改善NASH患者血脂指标、CAP值、肝/脾CT比值和提高肝脏B超疗效及临床综合疗效方面优于水飞蓟宾胶囊和逍遥丸,且安全性良好;2.在改善肝功能方面,疏肝降脂颗粒与水飞蓟宾胶囊疗效相当,但优于逍遥丸;在改善中医证候积分方面,疏肝降脂颗粒与逍遥丸疗效相当,但优于水飞蓟宾胶囊;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发现疏肝降脂颗粒能明显降低患者的胰岛素抵抗指数和提高患者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推测其治疗NASH的机制可能与改善胰岛素抵抗和氧化应激状态有关。

许威[5](2021)在《脂肪肝方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以导师指导和既往研究为基础,通过对比治疗前后相关实验指标,来观察脂肪肝方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的临床疗效。以期为NASH的治疗提供一种安全有效的临床经验,这对于探索NASH治疗的新方案有着重要价值。方法:从江西省中医院肝胆病科住院部及门诊收集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选取符合本研究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NASH患者60例。按随机原则分配至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各3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病程等方面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无显着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均在临床医师指导下给予饮食控制、运动疗法和甘草酸二铵胶囊治疗,治疗组加用自拟中药处方脂肪肝方,两组均治疗12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体重指数、肝功能、血脂、肝脏彩超等指标变化情况,并将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两组治疗疗效。结果:(1)体重指数变化比较: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体重指数较治疗前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之间比较,治疗组患者体重指数较对照组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肝功能变化比较: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血清ALT、AST、GGT较治疗前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患者血清ALT、AST、GGT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血脂变化比较: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血清TC、TG较治疗疗前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患者血清TC、TG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肝脏彩超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5)在安全性方面:两组患者在研究期间,安全性检查均示正常,未出现过敏、恶心、呕吐、心慌等不适症状。说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治疗方案安全可靠。结论:以饮食管理联合规律运动为基础,脂肪肝方在NASH治疗上疗效确切,与仅使用甘草酸二铵胶囊治疗本病相比,脂肪肝方联合甘草酸二铵在改善患者肝功能、血脂、体重指数、彩超结果方面疗效更佳。且治疗过程中安全性评估良好,两组患者均无不良事件发生。说明脂肪肝方安全有效,可在临床上进一步实践运用。

宋相仕[6](2021)在《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及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与健康人口服5种新药药代动力学特征比较分析》文中指出目的:药代动力学(Pharmacokinetic)通过对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及其变化规律的研究,在新药研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本研究中,我们对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及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与健康受试者应用4种慢性病毒性肝炎治疗新药及1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新药后药代动力学数据的特征比较分析,可为以后慢性病毒性肝炎及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治疗新药临床试验的有效剂量及安全剂量选择提供指导意义。方法:本研究共纳入215例成年受试者,其中包括110例为健康成年受试者、54例慢性乙肝患者、42例慢性丙肝患者及9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试验药物为4种慢性病毒性肝炎治疗新药(分别为帕拉德福韦、莫非赛定、KW-136及福比他韦)和1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新药(ZSP1601),其中帕拉德福韦与莫非赛定为乙肝治疗新药,KW-136与福比他韦为丙肝治疗新药,帕拉德福韦与KW-136均分为3个剂量组,莫非赛定、福比他韦和ZSP1601均为单剂量组。研究中使用验证过的LC-MS/MS方法检测分析试验药物的血药浓度。统计分析采用SAS统计分析软件9.4版本进行计算。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有:峰浓度(Cmax)、从首次给药开始至t小时的血浆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0-t)、从首次给药开始外推到至无穷大的血浆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0-∞)、达峰时间(Tmax)、消除半衰期(t1/2)及口服清除率(CL/F)。结果:(1)Cmax、AUC0-t和AUC0-∞:由受试者单次口服帕拉德福韦、莫非赛定、KW-136及福比他韦后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可以得出,在口服相同剂量药物的情况下,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的Cmax、AUC0-t和AUC0-∞均低于健康受试者。在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中,Cmax降低10%~41%,AUC0-t降低14%~41%,AUC0-∞降低14%~43%。随着试验药物剂量的增加,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与健康受试者相比,帕拉德福韦和KW-136不同剂量组的Cmax、AUC0-t和AUC0-∞降低幅度逐渐增大,所对应的P值越来越小。Cmax:帕拉德福韦随着剂量增加,P值分别为0.33、0.21和0.06,降低值分别为25%、32%和41%;KW-136随着剂量增加,P值分别为0.23、0.25和0.05,降低值分别为27%、16%和30%。AUC0-t:帕拉德福韦随着剂量增加,P值分别为0.32、0.21和0.01,降低值分别为14%、27%和40%;KW-136随着剂量增加,P值分别为0.06、0.03和0.01,降低值分别为41%、39%和38%。由受试者口服ZSP1601后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可以得出,在口服相同剂量药物的情况下,NASH患者的Cmax、AUC0-t和AUC0-∞均低于健康受试者。在NASH患者中,Cmax降低22%~39%,AUC0-t降低16%~45%,AUC0-t降低16%~45%。(2)Tmax、t1/2:由受试者口服帕拉德福韦、莫非赛定、KW-136及福比他韦后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可以得出,在口服相同剂量药物的情况下,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的Tmax低于健康受试者的Tmax,而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的t1/2高于健康受试者的t1/2,但两者差异较小。由受试者口服ZSP1601后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可以得出,在口服相同剂量药物的情况下,NASH患者与健康受试者的Tmax及t1/2无明显差异。结论:本研究中慢性病毒性肝炎新药及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新药在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及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中的暴露量均低于健康受试者,且在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中随着药物剂量增大,降低幅度越大。

操映倩[7](2021)在《基于多组学技术探讨葛根芩连汤改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作用机制》文中提出目的:应用蛋白质组学、转录组学和代谢组学技术探讨葛根芩连汤改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作用机制。方法:1.葛根芩连汤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大鼠肝组织的蛋白质组学和转录组学研究:(1)采用高脂思路连续喂养24周建立NASH模型,于第18周分别给与高、中、低剂量葛根芩连汤和吡格列酮,灌胃7周,取出肝组织,用冰PBS清洗,加RIPA提取肝组织蛋白并进行预处理,用LTQ-Orbitrap静电场轨道阱液质联用检测,对差异表达蛋白进行KEGG分析和GO富集分析,进一步分析葛根芩连汤防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潜在作用靶点和通路。(2)取出肝组织,用冰PBS清洗,加入Trizol,提取肝组织RNA,差异表达基因进行KEGG分析和GO富集分析,进一步分析葛根芩连汤防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潜在作用靶点和通路。(3)通过RT-PCR进行验证。2.葛根芩连汤含药血清对游离脂肪酸诱导人肝癌HepG2细胞的蛋白质组学和转录组学研究:(1)通过1m M游离脂肪酸(棕榈酸:油酸=1:2)诱导HEPG2肝细胞造成体外NASH模型,分别给予高、中、低剂量葛根芩连汤含药血清干预,通过油红O染色和测量TG甘油三酯含量来确定NASH建立。(2)造模24h,加RIPA提取肝细胞蛋白并进行预处理,对差异表达蛋白进行KEGG分析和GO富集分析,进一步分析葛根芩连汤含药血清防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潜在作用靶点和通路。(3)造模24h,加入Trizol,提取肝细胞RNA,差异表达基因进行KEGG分析和GO富集分析,进一步分析葛根芩连汤含药血清防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潜在作用靶点和通路。(4)通过RT-PCR进行验证。3.葛根芩连汤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大鼠粪便代谢组学的研究:基于本课题组前期实验基础,取出动物粪便,加去离子水,振荡,加入甲醇,振荡,加入乙腈,振荡,合并上清液,过滤,上机检测。将数据从LTQ-Orbitrap上拷贝,采用Xcalibur获得潜在生物标志物的二级质谱图、保留时间和质子数/电荷数之比,输入数据库Human Metabolome Datebase进行鉴别,利用Metabo Analyst3.0进行差异标志物的KEGG PATHWAY代谢通路富集。结果:1.(1)肝组织蛋白质组学分析:我们找出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相关的差异表达蛋白有Aldob、Itpkc、Rab43、Mapk8、Gpx1、Gnmt、Ahcy、Ces1d、Mat1a、Acadm、ACOX3、ACADL。主要参与了氧化应激和炎症相关代谢通路、糖酵解/糖异生、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的代谢、脂肪酸代谢、花生四烯酸代谢、胰高血糖素信号通路、PPAR信号通路等;差异表达蛋白参与代谢过程、各种分子和化合物结合过程和细胞各部分活动。(2)肝组织转录组学分析:我们找出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有Nhp2、Cd40、Junb、Nr4a1、Irs2、Lepr、Lect2、Myc、Ntf3、Map3k8、Itpkc、Mapk8、Rab43、Traf6、Hsp90a1。主要参与了非酒精性脂肪肝病、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花生四烯酸代谢、PPAR信号通路、II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I型糖尿病等;差异表达基因参与代谢和调节转运过程、转录因子和NADH脱氢酶结合过程和细胞核糖体和线粒体活动。(3)RT-PCR分析: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的MAPK8 m RNA和RAB43 m RNA极显着降低(P<0.01),模型组LEPR m RNA、IRS2 m RNA、Nr4a1 m RNA、CD40 m RNA和Itpkc m RNA极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葛根芩连汤高剂量组MAPK8 m RNA和RAB43 m RNA极显着升高(P<0.01),葛根芩连汤高剂量组LEPR m RNA、Nr4a1 m RNA、CD40 m RNA和Itpkc m RNA极显着降低(P<0.01),葛根芩连汤高剂量组IRS2 m RNA显着降低(P<0.05)。其变化趋势与肝组织转录组学差异表达基因变化趋势一致。2.(1)油红O染色和甘油三酯含量:细胞内红色脂滴含量呈现减少的趋势,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HepG2肝癌细胞内甘油三酯极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葛根芩连汤含药血清高、中、低HepG2肝癌细胞内甘油三酯极显着降低(P<0.01),阳性药吡格列酮HepG2肝癌细胞内甘油三酯极显着降低(P<0.01)。(2)肝细胞蛋白质组学分析:我们找出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相关的差异表达蛋白有YWHAB、YWHAG、YWHAZ、YWHAE、PKM、HSP90B1、PRDX4、ALDOC、YWHAH。主要参与了糖酵解/糖异生、类固醇激素合成、碳代谢PI3K-Akt信号传导途径等;差异表达蛋白参与代谢过程、各种分子和化合物活性结合过程和细胞各部分活动。(3)肝组织转录组学分析:我们找出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有MAP2K6、FOSL1、CTSL、DUSP5、DUSP1、JUN、HSPA6、IL1A、IL11、RELB。主要参与了MAPK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传导途径、NF-κB信号传导途径、Toll样受体信号传导途径、胰岛素信号传导途径、PPAR信号传导途径、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等;差异表达基因参与有丝分裂和染色体分离过程、Rho GTP脱氢酶的结合、MAP激酶磷酸酶活性过程和细胞染色体活动。(4)RT-PCR分析: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的MAP2K6 m RNA极显着降低(P<0.01),模型组FOSL1 m RNA、CTSL m RNA、DUSP5 m RNA、DUSP1 m RNA、IL1A m RNA、IL11 m RNA和RELB m RNA极显着升高(P<0.01),模型组JUN m RNA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葛根芩连汤含药血清高剂量组MAP2K6m RNA极显着升高(P<0.01),葛根芩连汤含药血清高剂量组FOSL1 m RNA、CTSL m RNA、DUSP5 m RNA、DUSP1 m RNA、JUN m RNA、HSPA6 m RNA、IL1A m RNA、IL11 m RNA和RELB m RNA极显着降低(P<0.01),其变化趋势与HepG2肝癌细胞转录组学差异表达基因变化趋势一致。3.给予高脂饲料喂养后,空白组和模型组大鼠的代谢表型明显发生了变化,出现了代谢差异;给予葛根芩连汤后,与模型组相比,大鼠体内粪便代谢轮廓发生了改变。通过分析,共找到24个差异标志代谢物,邻苯丙氨酸、2-(3-苯基丙基)四氢呋喃、羟脯氨酰蛋氨酸、4,6,7-三羟基-1,2,3,4-四氢异喹啉、丙戊酸、邻苯二酚、丙氨酰缬氨酸、亮氨酰天冬酰胺、4-(3,7-二甲基辛基-2,6-二烯-1-基)苯-1,2,3,5-四醇、十八碳烯酸、N5-乙酰基-N2-γ-L-谷氨酰-、L-鸟氨酸、MG(13:0/0:0/0:0)、精氨酸蛋氨酸、三己基乙基、24、25、26、27-Tetranor-23-氧代-羟基维生素D3、山梨酸月桂酸酯、伏马菌素B3、沙格列汀、12-去氧胆酸、黄麻甙A、CE(22:1(13Z))、4a-羧基-4b-甲基-5a-cholesta-8,24-dien-3b-ol、DG(16:1n7/0:0/18:1n7)、CL(i-14:0/i-12:0/i-12:0/i-18:0);涉及类固醇生物合成代谢途径。结论:1.在体内肝组织实验中葛根芩连汤可能是通过下调Aldob差异表达蛋白和上调Gpx1、Gnmt、Ahcy、Ces1d、Mat1a、Acadm、ACOX3、ACADL差异表达蛋白,下调Nhp2、Cd40、Junb、Nr4a1、Irs2、Lepr、Lect2、Myc、Ntf3、Map3k8差异表达基因和上调Traf6、Hsp90a1差异表达基因,通过氧化应激、胰高血糖素信号通路、PPAR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NAFLD信号通路、Ⅱ型糖尿病和PI3K-AKT信号通路来达到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2.在体外肝癌细胞实验中葛根芩连汤可能是通过调控差异表达蛋白如YWHAB、YWHAG、YWHAZ、YWHAE、PKM、HSP90B1、PRDX4、ALDOC、YWHAH和差异表达基因如FOSL1、CTSL、DUSP5、DUSP1、JUN、HSPA6、IL1A、IL11、RELB、MAP2K6,通过MAPK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传导途径、NF-κB信号传导途径、Toll样受体信号传导途径和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信号通路来达到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3.代谢组学得出,葛根芩连汤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大鼠有明显改善机制,通过调控差异标志代谢物4,6,7-三羟基-1,2,3,4-四氢异喹啉、丙戊酸和精氨酸蛋氨酸,参与类固醇生物合成以及氨基酸的合成代谢从而参与能量代谢,来改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刘潇[8](2021)在《丹参酮ⅡA通过调控NETs形成和肝细胞凋亡防治NASH的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研究丹参酮ⅡA(Tanshinone ⅡA,TⅡA)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模型小鼠的防治作用。2.基于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NETs)的形成和肝细胞凋亡相关指标的变化探析TⅡA防治NASH小鼠的作用机制。【方法】1.动物分组与模型制备24只SPF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给药组,每组8只;正常组予普通饲料喂养,模型组和给药组予蛋氨酸胆碱缺乏(Methionine-choline deficiency,MCD)饮食诱导复制NASH小鼠模型,造模至第6周末。2.给药剂量与途径造模的同时给药,给药组予30mg/kg/d TⅡA磺酸钠注射液腹腔注射,正常组、模型组予30mg/kg/d 0.9%生理盐水腹腔注射,每日1次,持续6周。3.指标检测造模期间每日记录小鼠体重、饲料摄入量等一般情况,持续6周;于第6周末取材,收集小鼠血清和肝组织以备指标检测,采用HE和苏丹IV染色观察小鼠肝组织病理学改变情况;采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各组小鼠血清肝功能(AST、ALT、TBIL)、血脂(TC、TG)的变化;采用RT-q PCR法检测各组小鼠肝组织TNF-α、IL-6和TGF-βm RNA的表达;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小鼠肝组织MPO的表达;采用Western Bolt检测各组小鼠肝组织Cit H3、Caspase-3、Bax蛋白表达情况。【结果】1.一般情况观察在造模期间,正常组小鼠体重、摄入量、精神状态等良好;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体重在第1周时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2至6周时体重下降,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饮食摄入量也随着造模周期时长下降,可见小鼠精神萎靡,毛发不光泽,二便黄且次数增多;与模型组相比,给药组小鼠体重在第1、2周时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3至第6周时体重上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小鼠饮食摄入量、精神状态、毛发光泽程度以及二便情况随着给药周期改善。2.病理指标检测HE染色显示:与正常组相比,第6周末模型组小鼠肝细胞排列紊乱,出现大量脂肪空泡,伴有明显胞浆疏松化、气球样变和炎性细胞浸润,呈明显的NASH病理改变;给药组较模型组脂肪空泡、胞浆疏松化、气球样变及炎性细胞浸润减轻。苏丹IV染色显示:与正常组相比,第6周末模型组小鼠肝细胞内出现大量红色脂滴堆积,肝细胞边界不清晰;给药组红色脂滴较模型组明显减少。3.生化指标检测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血清中ALT、AST、TBIL含量升高,血清中TC、TG含量下降(P<0.05);与模型组相比,给药组小鼠血清中ALT、AST、TBIL含量均下降,血清中TC含量上升(P<0.05),血清中TG含量稍上升,无统计学意义。4.TⅡA降低NASH小鼠肝组织TNF-α、IL-6和TGF-βm RNA的表达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肝组织TNF-α、IL-6和TGF-βm RNA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给药组小鼠肝组织TNF-α、IL-6和TGF-βm RNA相对表达量下降(P<0.05)。5.TⅡA降低NASH小鼠肝组织NETs形成过程中MPO、Cit H3的表达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肝组织MPO的阳性表达增多(P<0.05);与模型组相比,给药组MPO的阳性表达减少(P<0.05);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肝组织Cit H3蛋白表达增多(P<0.05);与模型组相比,给药组小鼠肝组织Cit H3蛋白表达减少(P<0.05)。6.TⅡA降低NASH小鼠肝组织Caspase-3、Bax蛋白表达水平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肝组织Caspase-3、Bax蛋白表达增多(P<0.05);与模型组相比,给药组小鼠肝组织Caspase-3、Bax蛋白表达减少(P<0.05)。【结论】1.丹参酮ⅡA可改善NASH小鼠肝脏脂肪变性和炎症反应,调节肝功能和血脂,对NASH小鼠具有防治作用。2.丹参酮ⅡA可以抑制小鼠肝组织中MPO、Cit H3的表达及NETs的形成,这可能是其防治NASH小鼠的作用机制之一。3.丹参酮ⅡA也可通过抑制肝细胞凋亡缓解NASH的肝损伤。

刘建军[9](2020)在《T2DM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血浆Hcy及相关因素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因目前缺乏理想疗效针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治疗药物,当前治疗措施主要是纠正潜在危险因素,延缓NAFLD的发生发展,寻找提示NAFLD的指标,提高早期诊断尤为重要。所以本研究对延边地区T2DM合并NAFLD患者的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及其他相关因素与NAFLD的相关性进行分析,为T2DM合并NAFLD的诊断、预防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研究对象及方法:选取2018年4月-2019年12月在延边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接受住院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284例。根据腹部超声测定有无脂肪肝,将研究对象分为DM+NAFLD组、单纯DM组。根据抽血化验肝功能有无异常将DM+NAFLD组分为单纯性脂肪肝组、脂肪性肝炎组。同时选取同时期体检科健康体检者138例作为健康对照组NC组。分别记录年龄、性别、民族,完善临床指标,并检测各组患者的血浆Hcy、糖化血红蛋白(HbA1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等。采用SPSS2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1.三组间一般影响因素比较,结果单纯DM组和DM+NAFLD组的男性所占比值均高于NC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NC组、单纯DM组和DM+NAFLD组间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M+NAFLD组的汉族所占比值高于NC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间其他临床指标比较,结果单纯DM组和DM+NAFLD组的HDL低于N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M+NAFLD组BMI和LDL均高于NC组和单纯D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M+NAFLD组TG、Hcy和HbA1c水平均高于NC组和单纯DM组,单纯DM组的TG、Hcy和HbA1c水平均高于N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M+NAFLD组内朝鲜族与汉族TG、HDL、LDL、HCY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回归分析结果:BMI、TC、TG、LDL、Hcy和年龄是患T2DM合并NAFLD的影响因素;相关分析结果:Hcy与年龄、BMI、TG、HbAlc呈正相关,与HDL呈负相关。3.单纯性脂肪肝组的BMI低于脂肪肝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Hcy、TC、TG、LDL、BMI、性别、年龄、民族与T2DM合并NAFLD的患病有关。2.Hcy、TG、LDL、BMI和年龄是T2DM合并NAFLD的危险因素。3.Hcy与年龄、BMI、TG、HbAlc呈正相关,与HDL呈负相关。Hcy与年龄、BMI、TG、HbAlc协同作用可能引起T2DM合并NAFLD的发生。而HDL可能是防止T2DM合并NAFLD形成的因素。4.T2DM合并不同程度NAFLD患者,随着BMI增加,NAFLD严重程度加重。

刘静[10](2020)在《小柴胡汤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功效作用网络研究及机制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小柴胡汤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的功效作用网络及作用机制,以期为NASH新的临床治疗策略及小柴胡汤精准化用药提供实验研究证据。方法:以C57BL/6小鼠为研究对象,给予蛋氨酸胆碱缺乏(MCD)饮食诱导建立NASH模型小鼠,观察小鼠状态,HE染色分析肝脏组织病理变化,分析血清及肝组织脂质代谢和炎症相关指标变化,q RT-PCR实验初步探讨其降脂机制;选择游离脂肪酸(FFA)诱导建立L-02高脂细胞模型,观察小柴胡汤水提物对细胞脂质沉积及损伤程度的影响;运用网络药理学技术构建“疾病-方剂-靶点”网络,预测小柴胡汤治疗NASH的主要药效成分及关键靶点,并对关键靶点进行GO和Path Way富集分析,预测其潜在的药效作用网络,q RT-PCR实验对作用网络相关指标进行验证。结果:小柴胡汤可明显改善肝脏脂肪变性及炎症等变化,降低血清及肝组织中TG和TC水平,减少MDA和SOD的分泌,降低血清肝损伤标志物AST、ALT和LDH的浓度;q RT-PCR结果显示小柴胡汤可通过降低肝脏脂肪代谢相关基因FAS、SREBP-1c、SREBP-2和HMG-Co A及炎症相关指标TNF-α、IL-6和IL-1β的表达量发挥降脂抗炎作用。400μmol·L-1FFA诱导建立L-02高脂细胞模型,0.625~2.50 mg·m L-1小柴胡汤水提物可明显改善高脂细胞的脂变率,降低细胞中TC和TG含量、上清液中ALT和AST水平及细胞中炎症因子TNF-α和IL-6的表达。网络药理学预测小柴胡汤干预NASH主要是通过方中182个化学成分作用于NFKB2、NFKBIA等38个关键靶点,参与白介素信号、免疫系统、TRAF6介导的NF-κB激活等多条通路,通过检测NASH各组小鼠肝组织中相关基因的表达,给药小柴胡汤后,可显着降低NF-κB通路相关转录因子P65/Rel A、P50/NFKB1和P52/NFKB2的表达水平。结论:本研究运用体内、外研究手段结合网络药理学技术开展了小柴胡汤的药效及作用机制研究,明确小柴胡汤在体内、外水平上均有显着的降脂保肝作用且量效关系良好。高脂或游离脂肪酸诱导肝细胞脂肪变性可引起促炎因子TNF-α和IL-6等的表达,在促炎因子的作用下,TNF-α和NF-κB相互作用可构成炎症反应网络,通过对FAS、SREBP-1c等基因、炎症因子及NF-κB通路相关转录因子P65/Rel A、P50/NFKB1和P52/NFKB2表达水平检测结果提示小柴胡汤可能通过调控脂肪代谢相关基因及网络药理学预测所得白介素信号通路、免疫系统及NF-κB通路等发挥对NASH的降脂保肝作用。

二、药物与脂肪性肝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药物与脂肪性肝炎(论文提纲范文)

(1)TLR4基因甲基化对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痰瘀互结证发病机制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观察ASH痰瘀互结证模型大鼠肝脏组织中TLR4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水平的变化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第二部分 观察脂肪性肝炎细胞模型及山楂叶总黄酮干预后的TLR4甲基化水平变化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表观遗传学在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SM934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小鼠模型中的药效学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引言
    1.1 非酒精性脂肪肝炎疾病概况
    1.2 非酒精性脂肪肝炎药物治疗靶标的研究概况
        1.2.1 现有药物对NASH的治疗效果
        1.2.2 有关NASH的新药研发进展
    1.3 马来酸蒿乙醚胺SM934
    1.4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动物模型
    1.5 选题意义
第二章 SM934 对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体外药效学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和仪器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细胞培养、复苏和冻存
        2.3.2 细胞活力检测
        2.3.3 GPO-PAP法测定细胞内甘油三酯水平
        2.3.4 划痕实验
        2.3.5 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q PCR)
        2.3.6 Western Blot
        2.3.7 棕榈酸诱导的RAW264.7 细胞炎症体系
        2.3.8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炎症因子
    2.4 实验结果
        2.4.1 棕榈酸诱导的Huh7 细胞的肝脂肪变性模型的建立
        2.4.2 SM934 对于棕榈酸诱导的Huh7 细胞脂毒性和甘油三酯蓄积的影响
        2.4.3 SM934 对于棕榈酸诱导的Huh7 细胞脂肪新生相关基因的影响
        2.4.4 SM934 对于TGF-β1 诱导的肝星状细胞的迁移的影响
        2.4.5 SM934 对于TGF-β1 诱导的肝星状细胞纤维化相关基因的表达的影响
        2.4.6 SM934对TGF-β1 诱导的肝星状细胞α-SMA蛋白表达的影响
        2.4.7 SM934 对于棕榈酸诱导的RAW264.7 细胞炎症因子分泌的影响
        2.4.8 SM934 对于棕榈酸诱导的RAW264.7 细胞炎症因子基因表达的影响
    2.5 总结与讨论
第三章 SM934 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体内药效学评价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和仪器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实验动物
        3.3.2 小鼠肝脏免疫细胞的制备
        3.3.3 流式细胞术检测免疫细胞分群
        3.3.4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生化指标
        3.3.5 小鼠肝脏切片油红O染色
        3.3.6 小鼠肝脏切片Masson染色
        3.3.7 小鼠肝脏切片HE染色
        3.3.8 小鼠肝脏切片α-SMA免疫组化染色
        3.3.9 小鼠肝脏组织RNA提取
    3.4 实验结果
        3.4.1 饮食和化学诱导的NASH小鼠模型的建立
        3.4.2 SM934对NASH模型小鼠体重的影响
        3.4.3 SM934对NASH模型小鼠肝脏形态的影响
        3.4.4 SM934对NASH模型小鼠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3.4.5 SM934对NASH模型小鼠肝脏脂质聚集的影响
        3.4.6 SM934对NASH模型小鼠肝脏病理学改变的影响
        3.4.7 SM934对NASH模型小鼠肝脏中胶原沉积的影响
        3.4.8 SM934对NASH模型小鼠肝脏中α-SMA的表达的影响
        3.4.9 SM934对NASH模型小鼠肝脏纤维化相关基因的表达的影响
        3.4.10 SM934对NASH模型小鼠肝脏中巨噬细胞的影响
        3.4.11 SM934 对外周血中中性粒细胞的影响
        3.4.12 SM934 对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的影响
        3.4.13 SM934对NASH模型小鼠肝脏中基质金属蛋白酶基因表达的影响
    3.5 总结与讨论
第四章 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活性化合物的筛选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
        4.2.1 实验动物
        4.2.2 实验试剂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小鼠脾脏淋巴细胞的制备
        4.3.2 MTT法检测化合物对小鼠脾脏淋巴细胞活性的影响
        4.3.3 ~3H-TdR掺入法检测化合物对小鼠脾脏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增殖功能的影响
        4.3.4 细胞培养
        4.3.5 MTT法检测化合物对棕榈酸所致脂毒性的保护作用:
        4.3.6 GPO-PAP法测定甘油三酯含量
    4.4 实验结果
        4.4.1 基于肝实质细胞的活性化合物的筛选
        4.4.2 基于免疫细胞的活性化合物的筛选
    4.5 总结与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活血祛湿颗粒剂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论文一 活血祛湿颗粒剂治疗NASH的药效学观察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论文二 基于STING-IRF3/NF-κB信号传导通路探讨活血祛湿颗粒剂治疗NASH的作用机制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4)疏肝降脂颗粒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肝郁脾虚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中医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认识
        1.1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中医病名
        1.2 中医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中医药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治疗
    2 现代医学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认识
        2.1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流行病学概述
        2.2 现代医学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发病机制的认识
        2.3 现代医学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主要研究内容
    2 资料与方法
        2.1 病例来源
        2.2 研究方法
        2.3 诊断标准
        2.4 病例纳入标准(同时符合以下5项者)
        2.5 病例排除标准
        2.6 病例剔除、脱落标准
        2.7 用药方案
        2.8 主要观察指标和检测方法
        2.9 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3 统计学分析方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病例入组情况
        4.2 治疗前三组基线水平比较
        4.3 治疗后结果比较
        4.4 安全性评价
第三部分 讨论
    1 西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现状
    2 中医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现状
    3 疏肝降脂颗粒治疗NASH的中医理论探讨
    4 疏肝降脂颗粒药味分析及现代药理学研究
    5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综述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5)脂肪肝方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英文缩略表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文献综述
    1.中医学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认识
        1.1 病名源流
        1.2 病因认识
        1.3 病机认识
        1.4 中医证型研究
        1.5 中医临床治疗
    2.现代医学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认识
        2.1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定义
        2.2 流行病学
        2.3 病因及发病机制
        2.4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治疗
        2.5 中医药治疗本病的优势
临床研究
    1.研究目的
    2.临床资料
        2.1 病例来源
        2.2 诊断标准
        2.3 病例的选择及排除标准
    3.研究方法
        3.1 治疗方案
        3.2 观察指标及方法
        3.3 疗效评定方法
        3.4 安全性评价
        3.5 统计学处理
    4.研究结果
        4.1 一般情况比较
        4.2 治疗前观察指标比较
        4.3 治疗后观察指标比较
        4.4 治疗后安全性评估
分析与讨论
    1.现代医学对NASH的研究现状
        1.1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治疗现状
        1.2 对照组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研究
    2.中医学对NASH的研究现状
        2.1 现代医家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病机认识
        2.2 现代医家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分型和治疗
        2.3 治则治法研究
    3.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4.脂肪肝方方解
    5.脂肪肝组方特点
    6.现代药理研究
        6.1 单味中药
        6.2 脂肪肝方可能的作用机制探讨
    7.不足和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6)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及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与健康人口服5种新药药代动力学特征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综述
    2.1 流行病学
        2.1.1 HBV流行病学
        2.1.2 HCV流行病学
        2.1.3 NASH流行病学
    2.2 治疗现状与进展
        2.2.1 慢性乙肝治疗现状与进展
        2.2.2 慢性丙肝治疗现状与进展
        2.2.3 NASH治疗现状与进展
    2.3 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
        2.3.1 遗传因素
        2.3.2 药物代谢酶的诱导和抑制
        2.3.3 肝血流的改变
        2.3.4 其他因素
    2.4 慢性肝病药代动力学改变的主要因素
        2.4.1 肝脏有效血流量减少
        2.4.2 肝固有清除率减少
        2.4.3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降低
    2.5 本研究中5 种药物代谢特性
        2.5.1 帕拉德福韦的代谢特性
        2.5.2 莫非赛定的代谢特性
        2.5.3 KW-136 的代谢特性
        2.5.4 福比他韦的代谢特性
        2.5.5 ZSP1601 的代谢特性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来源
    3.2 入选标准
        3.2.1 健康受试者入选标准
        3.2.2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入选标准
        3.2.3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入选标准
        3.2.4 NASH患者入选标准
    3.3 排除标准
        3.3.1 健康受试者排除标准
        3.3.2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排除标准
        3.3.3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排除标准
        3.3.4 NASH患者排除标准
    3.4 研究方法
        3.4.1 研究对象分组
        3.4.2 药代动力学参数
    3.5 数据统计与分析
    3.6 质量控制
第4章 结果
    4.1 人口统计学和基线特征
    4.2 药物血药浓度—时间曲线
        4.2.1 帕拉德福韦血药浓度—时间曲线
        4.2.2 莫非赛定血药浓度—时间曲线
        4.2.3 KW-136 血药浓度—时间曲线
        4.2.4 福比他韦血药浓度—时间曲线
        4.2.5 ZSP1601 血药浓度—时间曲线
    4.3 药代动力学参数
        4.3.1 帕拉德福韦药代动力学参数
        4.3.2 莫非赛定药代动力学参数
        4.3.3 KW-136 药代动力学参数
        4.3.4 福比他韦药代动力学参数
        4.3.5 ZSP1601 片药代动力学参数
    4.4 药代动力学参数比值及90%置信区间
    4.5 健康受试者与患者药代动力学结果特征分析
        4.5.1 C_(max)、AUC_(0-t)和AUC_(0-∞)
        4.5.2 T_(max)、t_(1/2)
第5章 讨论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基于多组学技术探讨葛根芩连汤改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葛根芩连汤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大鼠肝组织的蛋白质组学和转录组学研究
    1 材料与仪器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仪器
    2 方法
        2.1 肝组织蛋白质组学
        2.2 肝组织转录组学
        2.3 实时荧光定量PCR
    3 结果
        3.1 肝组织蛋白质组学结果
        3.2 肝组织转录组学结果
        3.3 RT-PCR验证差异表达基因
    4 讨论
    5 小结
第二章 葛根芩连汤含药血清对游离脂肪酸诱导人肝癌HepG2细胞的蛋白质组学和转录组学研究
    1 材料与仪器
        1.1 实验细胞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仪器
    2 方法
        2.1 HepG2肝细胞培养
        2.2 HepG2肝癌细胞蛋白质组学
        2.3 HepG2肝癌细胞转录组学
        2.4 实时荧光定量PCR
    3 结果
        3.1 HepG2肝癌细胞油红O染色
        3.2 HepG2肝癌细胞内甘油三酯含量
        3.3 HepG2肝癌细胞蛋白质组学结果
        3.4 HepG2肝癌细胞转录组学结果
        3.5 RT-PCR验证差异表达基因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章 葛根芩连汤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大鼠粪便代谢组学的研究
    1 材料与仪器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仪器
    2 方法
        2.1 动物实验
        2.2 粪便样本处理
        2.3 QC样品制备
        2.4 LTQ-Orbitrap静电场轨道阱液质联用检测
        2.5 数据处理
    3 结果
        3.1 LTQ-Orbitrap方法学考察
        3.2 大鼠粪便代谢轮廓分析
        3.3 正常组和模型组大鼠代谢表型变化
        3.4 潜在生物标志物的鉴定
        3.5 葛根芩连汤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大鼠粪便代谢紊乱的干预作用
        3.6 潜在生物标志物的相关代谢通路分析
    4 讨论
    5 小结
总结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8)丹参酮ⅡA通过调控NETs形成和肝细胞凋亡防治NASH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表
引言
实验一 丹参酮ⅡA对NASH模型小鼠的防治作用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动物饲料
        1.3 实验试剂
        1.4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
        2.2 动物模型的复制
        2.3 药物给药途径
        2.4 一般情况观察
        2.5 标本采集
        2.6 指标检测
        2.7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各实验组小鼠一般情况观察
        3.2 各实验组小鼠肝组织病理学观察
        3.3 各实验组小鼠肝功能指标变化观察
        3.4 各实验组小鼠血脂的指标变化观察
    4 讨论
        4.1 从“瘀”论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及丹参治疗的理论依据
        4.2 NASH小鼠模型选择的依据
        4.3 TⅡA对NASH小鼠的防治效果
    5 小结
实验二 丹参酮ⅡA对NASH小鼠NETs形成和肝细胞凋亡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动物饲料
        1.3 实验试剂
        1.4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
        2.2 动物模型复制
        2.3 药物给药途径
        2.4 标本采集
        2.5 指标检测
        2.6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TⅡA降低NASH小鼠肝组织TNF-α 、IL-6、TGF-βm RNA的表达
        3.2 TⅡA降低NASH小鼠肝组织MPO的表达
        3.3 TⅡA降低NASH小鼠肝组织Cit H3 蛋白的表达
        3.4 TⅡA降低NASH小鼠肝组织Caspase-3、Bax蛋白的表达
    4 讨论
    5 小结
结论
思考与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课题
致谢

(9)T2DM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血浆Hcy及相关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研究对象及方法
    2.1 研究对象入选及排除标准
        2.1.1 入选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1.3 入选对象
    2.2 临床指标资料收集及分组
        2.2.1 临床指标资料收集
        2.2.2 分组标准
    2.3 诊断标准
        2.3.1 IDM诊断标准
        2.3.2 NAFLD的诊断标准
        2.3.3 HHcy的诊断标准
    2.4 统计学处理
第三章 结果
    3.1 入组人群一般影响因素
        3.1.1 三组间年龄的比较
        3.1.2 三组间性别和民族的比较
    3.2 三组间血浆Hcy水平及其他生化指标的比较
    3.3 DM+NAFLD组中朝鲜组和汉族间临床指标比较
    3.4 T2DM合并NAFLD患者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5 Hcy与各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3.6 不同损伤程度NAFLD临床指标比较
第四章 讨论
    4.1 NAFLD与一般情况
    4.2 T2DM合并NAFLD与Hcy
    4.3 T2DM合并NAFLD与BM
    4.4 T2DM合并NAFLD与血脂
    4.5 T2DM合并NAFLD患者朝鲜、汉族间Hcy及血脂比较
    4.6 Hcy与年龄、血脂、BMI、HbA1c的相关性
    4.7 不同损伤程度的NAFDL与BMI、Hcy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综述 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相关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10)小柴胡汤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功效作用网络研究及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s
引言
第一部分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与小柴胡汤的研究进展
    1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研究进展
        1.1 现代医学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认识
        1.2 中医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认识
    2 小柴胡汤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理论依据
    3 小柴胡汤文献梳理
        3.1 小柴胡汤方解及功效作用研究
        3.2 小柴胡汤药理作用的研究
        3.3 小柴胡汤治疗肝脏疾病的临床应用
    4 小结
第二部分 小柴胡汤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小鼠的药效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小柴胡汤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模型小鼠体重和日食量的影响
        3.2 小柴胡汤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模型小鼠肝脏湿重及肝脏系数的影响
        3.3 小柴胡汤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模型小鼠肝组织病理变化的影响
        3.4 小柴胡汤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模型小鼠肝脏脂肪变性相关指标的检测
        3.5 小柴胡汤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模型小鼠肝脏损伤相关指标的检测
    4 小结
第三部分 小柴胡汤对游离脂肪酸诱导L-02 细胞高脂模型体外药效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游离脂肪酸诱导L-02 细胞高脂模型的建立
        3.2 小柴胡汤对游离脂肪酸诱导L-02 高脂细胞模型的保护作用
    4 小结
第四部分 小柴胡汤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功效作用网络预测及实验验证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小柴胡汤的化学成分及靶标筛选
        3.2 小柴胡汤药效成分筛选
        3.3 小柴胡汤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网络构建与分析
        3.4 小柴胡汤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作用机制探讨
        3.5 小柴胡汤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作用机制验证
    4 小结
第五部分 结语
    1 对实验研究部分的讨论
    2 本研究的现实意义与创新点
    3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论文着作
科研课题

四、药物与脂肪性肝炎(论文参考文献)

  • [1]TLR4基因甲基化对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痰瘀互结证发病机制的影响[D]. 高艳.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SM934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小鼠模型中的药效学评价[D]. 刘双双.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2021(08)
  • [3]活血祛湿颗粒剂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实验研究[D]. 马玥.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4]疏肝降脂颗粒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肝郁脾虚证)的临床观察[D]. 覃映霖.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5]脂肪肝方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临床疗效观察[D]. 许威.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及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与健康人口服5种新药药代动力学特征比较分析[D]. 宋相仕. 吉林大学, 2021(01)
  • [7]基于多组学技术探讨葛根芩连汤改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作用机制[D]. 操映倩.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
  • [8]丹参酮ⅡA通过调控NETs形成和肝细胞凋亡防治NASH的机制研究[D]. 刘潇.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1(02)
  • [9]T2DM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血浆Hcy及相关因素研究[D]. 刘建军. 延边大学, 2020(05)
  • [10]小柴胡汤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功效作用网络研究及机制探讨[D]. 刘静.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药物和脂肪性肝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