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生物教师基础素质研究

现代生物教师基础素质研究

一、现代生物教师的基本素质之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宋娟[1](2021)在《我国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与提升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体育舞蹈是一项体育和艺术紧密结合的新兴体育艺术类项目。为了培养集“教、表、编、训”于一体的体育舞蹈复合型应用人才,自2001年起,各体育院校先后开设了体育舞蹈的本科教育课程,并借鉴了艺术院校的发展经验,依托体育院校的体育专业特色来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然而由于体育舞蹈在我国体育院校开展的时间较短,师资力量整体还较为薄弱,尚未形成比较系统的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与评价体系。“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优先发展教育,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因此,需要对当下体育舞蹈教师的专业素养现状进行充分了解,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全面提升的可持续发展的方案与策略。本文以我国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扎根理论、德尔菲法、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通过对国内15所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进行调查研究,构建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该评价体系,尝试性地对随机抽样的三所体育院校教师进行评价和分析,诊断教师现存问题、审视自身专业发展现状、发现目前存在问题、分析其产生原因,明确自身专业发展目标,从而提出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策略,为下一阶段自身发展做出预判和规划,促进体育舞蹈教师自身专业素养的可持续发展。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通过对我国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体系的构建发现,对于体育舞蹈教师来说,职业理念与师德、专业能力和专业知识是最为重要的三个维度,三者也构成了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体系中的三个一级指标。指标体系共分三级,除上述三个一级指标外,职业的理解与认识、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教师的修养、教学能力、带队训练能力、表演能力、编排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知识、体育舞蹈专业技术、体育学科理论知识、艺术理论知识以及专业应用知识构成了十四个二级指标,而三级指标共有四十七个。(2)由权重得出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较为重要的指标:A12教师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A41教师的文化修养、C25体育舞蹈舞伴间技术动作的配合、C34运动生物力学知识、B15教师示范能力、B52科研创新能力、B43剧目作品编排能力、B25具备训练和比赛的应变能力、C11教育学知识、B32舞蹈肢体表现力。这些指标是专家认为现阶段教师应该重点提升的专业素养。(3)运用本研究建构的评价体系对三所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的专业素养进行评价发现,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整体状况处于良好和中等之间,能够满足培养专业人才的需要,但教师还有很大提升空间。经济发达地区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较高,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教师专业素养相对薄弱。(4)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结构比较复杂,呈现老中青教育经历各不相同的教师层次,来源构成分为六个方面:(1)开始体育舞蹈教育之初,从难美项目转项而来的教师;(2)本科经过体育教育专业专修课程学习的教师;(3)通过艺术高考考上本科专业院校,高考前经过短期的专业训练,专业提高阶段主要是在大学四年的教师;(4)有过中专教育经历的教师;(5)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的教师;(6)本科是通过运动训练专业单独招生的高水平选手教师。艺术学院毕业的教师艺术知识丰富,剧目作品编排能力较强,体育知识却有待提高;经历过单招的教师竞技套编排能力较强,艺术知识却较为薄弱。教师教育经历不同使得教师的专业素养结构具有很大差异性,水平也参差不齐。(5)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育人理念处于中等水平;教师重视专业技术培养,忽略全面素质教育,轻视理论知识学习;教师文化基础、教育学知识、体育学知识、音乐学知识、科研能力、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英语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年长教师理论知识较为丰富、专业技术有待加强,年轻教师示范能力很强,但理论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教师竞技套路和组合动作编排能力很强,但剧目创编能力需要继续提升。(6)体育舞蹈显着特点是“男女配合”进行的“双人舞蹈”。在教学过程中,男女配合示范,能够起到直观的效果,学生能够直观看到舞蹈动作的双人位置,包括男伴的引带和女伴的跟随状态,以及运动路线和轨迹,易于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调研的15所体育院校中有4所院校是双人共同示范舞蹈动作,其它11所院校是教师单人走进课堂,教师不仅要示范男性步伐和身体动作,还要示范女性步伐和身体韵律。这种区别于其他项目特点的教学状况,也对体育舞蹈教师提出了更多的要求。(7)学校应该多举措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教师个体需树立终身学习意识,重视艺术学知识学习,激活剧目编排创新能力;借助多媒体技术,弥补自身示范能力不足;加强自身文化知识积累,丰富专业理论知识;建立项目特质意识,促进体育和艺术的融合。

曹勇[2](2021)在《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文中研究说明伴随我国高校新时代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美育、双创教育、跨学科教育逐步成为重要内容。它使设计教育从专业领域进入通识领域,面向高校非专业学生的通识设计教育快速发展,但对它的系统研究还很缺乏。因此,以其发展历史与现状为依据,以概念剖析与设计研究为方法,对其概念内涵、课程内容建构、课题设计方法进行了系统理论研究,并形成以下结论:设计通识是以设计学科为内容载体,以通识美育为育人目的的设计教育形态。它揭示了设计教育作为一种跨学科探索活动在职业教育与人文通识之间的往复运动。回归美育育人不仅是其应用功能,也揭示了设计创造力培养的主体内在根源和设计作为人文学科的价值本源。在育人与学科双重视野下,设计通识课程内容可分为设计语言、设计返身、设计自由3个层次,其知识形态特征应该是学科内的破界与贯通、学科外的跨界与交叉,其核心能力是设计形式生成的思维能力。通过“知觉-媒介-抽象”、“意义-符号-叙事”、“技术-结构-系统”、“观念-重构-生成”4种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训练,建立全人发展与身体、文化、技术与观念的广泛联系,它既是设计育人的特点,也是设计学科自身拓展的动力。通识设计的课题设计方法对应于课程的核心内容和内容层次,表现为微观的基于具体内容的设计方法、中观基于应用情境的设计方法,但宏观层面上讲通识课题设计的本质不仅是“关于设计教育的研究”,更是一种“设计的研究”。课题作为人文性的教学设计“形式”,在抽象层面也具有媒介、意义、结构、观念4方面特征,由此打开课题设计更为丰富的可能。

曹斌华[3](2021)在《设计基础课程的整合与重构 ——以南京艺术学院教学实验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数字化设计从普及到升级到变向的发展过程,当代设计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变化,已然超越了简单的视觉图像层面而趋向于更为综合、系统与跨界。然而,大部分院校的设计基础教学却不容乐观,年级分段式的、简单化的、被分割的单元课程学习模式,依旧涵盖于几乎所有国内院校的设计教学之中,即所谓的素描、色彩、装饰及构成等课程。由此可知,专业化与碎片化的分门别类的知识训练和当下综合性与交叉性的设计发展趋势的矛盾,已然对设计教育特别是设计基础课程方面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针对此问题,本文应对的方法及研究方向即是:通过课程的整合与重构,尝试建构起一种主题性、综合型的设计基础教学模式,以课题整合与作业编排为教学方法,以多种形式“语法”、“手法”、“看法”为作业途径,从而对基础教学展开反思与实验。本论文首先以包豪斯设计基础教学的整合性、多元性特质为讨论的出发点,在其课程的整体架构中反思中国自身设计教育在诸多方面过于碎片化的问题;其次,依据教育学视野和学科学理的角度讨论专业发展、现实情境以及学生条件等三方面的设计现状;再次,以整合的角度对中外国际联合教学工作坊、建筑设计以及当代艺术等相关基础教学的课题展开参照性地描述;从此,以设计基础的基本要素作为出发点揭示出以“形式”为学理取向的设计基础课程的发展方向;最后,以课程模式、课题设计、作业条件、主题切入等内容作为课程整统的要点,以此展开“整合”观念下的“物象”、“方法”、“交叉”、“专业”等四类方向的12个主题性、综合型设计教学案例的讨论,并对教学成效进行记录与分析。本文所提及的主题性教学法的核心是通过课题整合手段,将原有以技法、材料为区分的课程内容重构于主题之下,并围绕简单到复杂的系列主题教学单元展开教学活动与实践。这一教学改革旨在打破分门别类的传统课程模式,倡导教学理念回归到设计学交叉性、跨学科性的特质中,并与当下极具整合意义的设计趋向相吻合,因此,对于设计基础中新教学体系的构建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代领[4](2021)在《高中生物学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发展个性、提升思维能力的重要拐点,高中教师自然担任了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角色。在某种程度上,高中生物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对整个国家科学的进步和生物素养的发展起着重要支撑作用。为了能够更好的促进高中生物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就必须先挖掘出教师群体的内在和外在需求,再根据群体的专业发展阶段和影响其专业发展的因素,找到切实可行的方法帮助教师进行高质量的专业发展,建设高质量的专业教师队伍。本研究主要以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为基础,设计问卷和访谈进行调查,首次将教师的学校性质,即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纳入了背景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本文也首次将调查结论与高中生物学教师教学课堂观察实践相结合,让高中生物学教师的需求和困境落地,从真实的教学环境中挖掘一线生物学教师的真实需求。本次问卷调查共回收181份问卷,利用SPSS20.0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origin软件进行作图。研究结果表明,在专业发展意识层面:高中生物学教师专业发展状态比较良好,有大部分教师处于专业发展的上升期。但是部分教师缺乏主动发展意识,并且缺乏专业发展的方法和能力;在专业知识层面:高中生物学教师对生物学科专业知识、学科教学知识的需求较大。不同于以往教师对理论的需求,在本次被测教师中他们更倾向选择实践层面的知识以及相关教学能力的支持;在专业能力层面:生物学教师对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研究方法以及成果转换方法需求较大,关注与课程改革相关的实践性较强的内容。通过对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薪资待遇以及教育资金的投入对教师的专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教师所任职学校营造的教学环境也能左右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和速度,除此之外,个人专业发展意识也对教师专业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不同性别、学历、学校的性质等背景因素对教师专业发展有着不同程度和层面的影响。通过对高中生物学教师教学课堂观察后发现,随着教龄的增长,对自身专业发展的需求就越弱;丰富的教学经验能够帮助教师提升教学能力;年轻教师具有更强的教学媒体制作能力。基于此,笔者从教师、学校和社会三个层面提出了建议。从教师层面:需要教师强化自主专业发展意识,变“普通型”教师为“专家型”教师;从学校层面:要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加强激励机制,保障教师的基本需求;完善管理机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合理减轻教师负担,提升教师的职业归属感;从社会层面:完善教师的专业发展体系,大力提升教师的社会地位;注重师范生基础专业课程的教学以及基础专业技能的培养。

李明琪[5](2021)在《BPCK视角下中学生物学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有效实施,当前背景下的中学生物学课程致力于在课程设计理念、课程结构与内容体系以及课程实施和评价等各个层面做出改变,以适应新课改的变化。这一变化同样也为中学生物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中学生物学教师要想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带来的变化,需要继续进行专业学习,更新生物学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因此如何有效的提高中学生物学教师的专业能力以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BPCK(生物学科教学知识)作为中学生物学教师所独有的知识,会直接影响他们教学的有效性,而生物学科教学知识体系的完善将有助于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换句话说,从生物学科教学知识的角度关注中学生物学教师的成长对促进中学生物学教师的职业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论文共包括以下七个部分。第一章是绪论,包括论文的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问题的确定、研究意义、研究目的、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二章是文献综述,梳理所涉及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概念界定针对本研究中的三个核心概念——学科教学知识(PCK)、生物学科教学知识(BPCK)以及教师专业发展做出解释。理论基础包括建构主义理论、教师知识转化理论、教师知识可接受化理论、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终生学习理论四个重要理论。第三章是采用文献研究法、访谈法,对“BPCK视角下中学生物学教师专业发展调查问卷”进行设计,侧重于对问卷的编制、测试与修正、信效度检验、发放与回收、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进行阐述,为后续研究做支撑。第四章是BPCK视角下不同教龄层次中学生物学教师专业发展差异性研究,针对成都市部分中学生物学教师生物学科教学知识水平与其专业发展现状的问卷调查和访谈的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同时通过对具有专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几位不同发展阶段的中学生物学教师进行教学实践案例的分析,对不同教龄中学生物学教师的BPCK水平进行差异化分析,初步了解当前不同教龄中学生物学教师生物学科教学知识存在的问题。第五章是BPCK视角下中学生物学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研究,针对调查结果的分析结合对名师进行关于BPCK视角下中学生物学教师专业发展切实需求的访谈,提出解决中学生物学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的相关建议,为一线中学生物学教师和相关教育研究工作者提供参考。第六章是结论及建议。第七章是本研究的不足之处与展望。通过问卷和访谈进行调查,结合教学实践观察中教师所展现出的生物学科教学知识水平差异的佐证,得到结论如下:(1)在生物科学内容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关于学生理解的知识、教育技术知识这四个维度有较为显着差异,新手教师对这部分知识的需求程度较高,反映出处于专业发展初期的教师对这些知识的掌握还不够熟练或比较依赖这些知识来完成教学。(2)具体来看,不同教龄教师之间表现出对生物科学知识的掌握基本达到熟练水平,但是当面临的知识层次相对具体或需要进行应用时,有部分教师存在教学策略知识比较单薄,教学设计的有效性不高,同时实际教学中存在教育评价应用较少、且方式较为单一等现象,而这一现象在教龄3年以下的新手教师中较为常见,因此这部分教师都需要进一步学习与生物科学内容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以及关于学生理解的知识。然而,对于教育技术知识的发展,较为年轻的教师则相对比较重视,在教学的过程中比较依赖于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解决教学中的抽象问题,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则更重视在课堂中教材与板书的利用。(3)就大部分中学生物学教师而言,对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的教育学知识掌握程度不够,在专业发展的过程中均表现出较大的需求,这是在进行教师专业研修活动方案设计时需要考虑的问题。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大部分中学生物学教师都能认识经常性反思在教学实践中的重要作用,也能够关注到教育科研对教学实践问题解决、提升教学能力的重要价值和必要性,但是认为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却常常难以推进教育科研工作,这主要反映出对教育科研知识掌握的不足。针对上述研究结论和中学生物教师生物学科教学知识培养的实际需要,面向BPCK视角下中学生物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形成了一些启示和建议:(1)要继续夯实学科专业知识基础,进一步更新知识构成,构建成熟完善的生物学科教学知识知识体系,扩展深度和广度,知识建构中提高教师专业学习主动性;(2)发展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迁移应用中增加实践经验,提升进行教育实践的能力,同时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加深对学生的了解,不断强化生物教学实践和教学反思,促进教育智慧的生成;(3)丰富各级生物教研活动,培训活动提高培训的学科针对性,切实关注中学生物学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真正落实活动开展的效果。

陈玉婷[6](2021)在《视频资源辅助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版)》的基本理念要求和目前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下,将学科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充分整合、倡导多元化教学方式是目前教育教学所向。视频资源作为一种现代媒体已在实际教学中得到广泛运用,其课堂应用优势日渐明显,与其相关的研究层出不穷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教师收集并将视频引进课堂并不困难,但需要教师进行思考和探索的是使用何种方法和策略可以将视频资源在课堂中的应用价值达到最大化,以此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加大对视频资源辅助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的研究力度和深度,探讨视频资源辅助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和建议,从而促使视频资源与课堂教学相整合的效果达到最优化,以便教学质量的提高。本文主要分为六个章节,三大部分进行阐述:第一部分,通过研究背景和国内外就视频资源辅助课堂教学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整理归纳本研究的主要研究问题,确定研究范围和研究主体;再通过文献研究法进行相关概念界定,梳理视频资源特点和应用优势,基于经验之塔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为视频资源与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相融合建立联系,为本研究提供理论支撑。第二部分,针对初中师生就视频资源辅助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的应用现状展开问卷调查,将所获得的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根据所呈现出的调查现象和结果提出视频资源与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相整合的应用策略和建议。第三部分,通过教学实践研究从学生学业成绩和课堂表现两方面探索视频资源辅助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的应用价值,在实践过程中运用本文提出的应用策略进行授课,以此验证本文提出的应用策略的可行性,让本文提出的应用策略和建议更具实践意义,提高其可信度。通过三个部分本文明确了合理运用视频资源在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中具有积极且正向的辅助作用,具体表现在知识掌握、思维能力、学习行为和价值观四个方面;提出了视频资源课前、课中和课后应用策略以及筛选、获取和加工处理视频的相关建议。总的来说,本研究结合教学实际旨在能让初中生物学课堂应用视频逐渐成为一套完整且常态的教学理念和模式,不仅让学生能轻松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同时还能将其迁移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有效落实对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蔡捷[7](2021)在《幼儿体育生态系统构建研究》文中指出幼儿体育是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主要动力,也是体育强国的重要内容。幼儿体育的开展能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推进“健康中国”战略的全面实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实现积聚基础力量。然而,目前我国幼儿体育活动开展不足、幼儿体质健康不容乐观,幼儿体育缺乏系统性、科学性,一系列问题困扰着幼儿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如何解决幼儿体育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系统性问题,提高幼儿身心健康水平,成为幼儿体育政策制定部门和幼儿体育教育人员、研究人员共同关注的问题,也是幼儿体育在新时代背景下发展演化出现的亟待解决的新课题。通过文献回顾发现,现有对幼儿体育的研究分析中,将焦点聚焦于幼儿园体育或家庭幼儿体育,这固然是幼儿体育中两个重要要素,但从幼儿体育的发展历程来看,幼儿体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特点突出,多重要素综合影响幼儿体育效果。发展幼儿体育的效果体现在幼儿身体活动和幼儿身心健康,这是幼儿体育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也是发展幼儿体育的最终目的。因此,幼儿体育成为新的研究议题之后,幼儿体育要素对幼儿体育效果的作用关系路径等,也理应受到重视。生态系统理论为幼儿体育的系统化研究提供了崭新的视角。生态系统是处在特定时空范围内,生命有机体和外部环境通过物质能量交换而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复杂系统。幼儿体育也处在特定的时空范围内,多种幼儿体育要素通过相互作用能组成一定的结构,实现幼儿体育效果,这与生态系统存在一定共性。生态系统理论中关于系统构成要素、结构、功能、演化、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研究为幼儿体育的要素、结构、功能、发展、实现路径等方面的系统化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思路。基于此,可以提出幼儿体育生态系统的概念,进而借助生态理论进行幼儿体育生态系统的分析、设计和实现。在系统分析与设计阶段,利用扎根理论方法对幼儿体育生态系统构成要素进行筛选并建立幼儿体育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幼儿体育生态系统要素间关系、作用等进行了检验和分析。在系统实现阶段,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对幼儿体育生态系统演化进行了仿真模拟。在此基础上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幼儿体育系统与生态系统具有相似性,因此可以利用生态系统理论构建幼儿体育生态系统。鉴于此,将幼儿体育要素构成的系统界定为幼儿体育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理论中有关系统要素构成、关系分析、演化和可持续发展等研究成果为幼儿体育生态系统的研究搭建了包含要素筛选、结构构建、要素关系分析、演化仿真和实现路径等环节在内的研究框架,为本研究奠定了基础。第二,幼儿体育生态系统包括幼儿体育政策环境、社区幼儿体育种群、幼儿园体育种群、幼体机构体育种群、家庭幼儿体育种群等五大要素。每个要素内部由多个因子组成,其中,幼儿体育政策环境由政策完善和政策落实组成;社区幼儿体育种群由社区幼儿体育场地设施和社区幼儿体育组织活动组成;幼儿园体育种群由幼儿体育课程、幼儿园场地设施和幼儿体育师资组成;幼体机构体育种群由服务专业程度和机构硬件设施组成;家庭幼儿体育种群由家长心理支持和家长行为支持组成。环境与种群之间、种群与种群之间、种群与幼儿体育效果之间等相互作用,共同组成幼儿体育生态系统的完整结构。第三,幼儿体育生态系统具有提高幼儿体育效果的功能。在幼儿体育生态系统各要素内部,其组成因子大多对幼儿体育效果组成因子产生显着的正向影响;幼儿体育生态系统的社区幼儿体育种群、幼儿园体育种群、幼体机构体育种群和家庭幼儿体育种群等要素均能够对幼儿体育效果产生显着的正向影响;幼儿体育政策环境与种群之间、各种群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特别是家庭幼儿体育发挥的中介作用进一步强化整个幼儿体育生态系统带来的幼儿体育效果。第四,幼儿体育生态系统各要素在不同仿真时期对幼儿体育效果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从整体看,幼儿体育生态系统的演化趋势呈现萌芽、生长、成熟、衰退等曲线状态。仿真结果的对比分析发现,各要素的演化均能够带来幼儿体育效果的提高,其中社区幼儿体育种群演化带来的提升效果最大。据此可以为幼儿体育生态系统实现路径的提出提供依据,充分发挥幼儿体育生态系统对于幼儿体育效果的促进功能。第五,幼儿体育生态系统是一个多要素相互作用、休戚相关、彼此赋能、合作共生、协同共进的生态系统,其实现路径是:明确目标,以幼儿体育政策为引导、以社区幼儿体育为重点、以幼儿园体育为核心、以家庭幼儿体育为关键、以幼体机构体育为补充,实现多元化发展;坚持资源共享;加强协同共育,共同实现幼儿体育的生态化、可持续发展。

王迪[8](2021)在《引桥教学在高一生物学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文中认为引桥教学是在新旧知识间搭建关系的桥梁,使学生在依据现有知识的基础上,完成新知识的学习和建构,从而更加有效地促进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学习习惯的培养,适应新课程改革发展下对中学生学习能力的要求。初、高中生物课程的开展和生物知识的学习是两个相对独立的阶段,在学习方式、学习内容、教师要求和课程标准上也有很大差别,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二者是互相联系的。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初中的生物教学只有两年时间,其他时间基本为生物教学的“空白期”,因此,对大多数学生来说,高中生物学变成了初、高中学习过渡路上的“绊马索”。为改善该种现状,助力学生缓解学习压力、提高学习成绩、增强学习信心,更好地向高中生活和学习转变,故开展了高一阶段第一学期的生物学引桥教学的研究工作。笔者通过文献研究法对国内外关于“引桥教学”的理论进行整理并分析,明确“引桥教学”的产生、发展和相关理论,确定了本研究的主要内容。通过访谈高中一线教师了解引桥教学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开展情况和限制因素;通过问卷调查法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A中学高一学生为调查对象,对其学习情况和学习难点进行调查并分析整理数据,从而提出引桥教学的实践策略,规避教学实践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为后续教学实践做准备。通过实验研究法依据实践策略选取A中学高一学年两个成绩基本持平的的普通班级作为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为期两个月的对比教学,分析前后测试卷成绩并结合对实验班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和不同类型听课教师的访谈得出结论:引桥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改善学习方法、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笔者将引桥教学应用于高一生物学教学中,一方面提高学生对生物学学习兴趣、改善学习方法,另一方面丰富高中生物学教学方式,同时也是对引桥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补充,为后续研究者提供高中教学的研究思路和经验。

杜兰[9](2021)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提高学生健康素养的实践研究 ——以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汉语授课初中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健康是人类的第一财富,健康素养是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当前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普遍不高,改善这一问题主要由健康教育来承担。而生物学作为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规律的一门科学,因其学科特点成为针对青少年儿童进行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本研究以中学健康教育为立足点,探索如何结合初中生物教学实施健康教育以提高学生健康素养。本研究在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天山第四中学结合初中生物教学进行了提高学生健康素养的实践研究。首先,分别以访谈调查和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天山第四中学的3位生物教师和阿鲁科尔沁旗3所汉语授课初级中学的1652名学生样本进行调查,了解健康教育开展情况和学生的健康素养现状,以及师生对生物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的态度。其次,通过研究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课程标准和《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归纳出教材中与健康素养相关的适合渗透健康教育的内容共77个,采取STS教学、探究式教学、情境教学、概念图教学等多种教学策略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健康教育的实践。最后,在实践教学结束后对天山第四中学八年级学生进行健康素养后测,通过前、后测问卷的方差检验分析,得出研究结果。研究结果表明:1.阿鲁科尔沁旗汉语授课初中生健康素养水平不高,学校、年级、性别是初中生健康素养水平的影响因素:(1)学生整体健康素养水平仅为2.12%,具备基本知识和理念素养的人口比例为4.29%,具备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的比例仅为8.47%,具备基本技能素养比例为48.00%。(2)学生健康素养水平与性别、学校、年级等有关。女生高于男生;天山第四中学学生具备健康素养比例高于天山第三中学、天山第六中学学生;七年级新生健康素养水平高于其他年级。2.以阿鲁科尔沁旗天山第四中学八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结合初中生物教学实施健康教育提高了学生健康素养水平:(1)健康知识知晓率由52.95%上升至56.26%,基本知识和理念素养由8.20%提高至9.20%。(2)健康行为形成率由60.29%上升至74.52%,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由24.04%提高至60.92%。(3)健康技能掌握率由76.41%上升至90.71%,基本技能素养由90.71%提高至98.85%。3.建议:(1)教师专业化,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对教师健康方面的知识储备和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应加强专业素养。(2)教学方式多样化,健康教育不应只局限于课堂之上,应开展有针对性的各种健康教育活动。(3)理论与实践统一化,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是以传授知识达到形成和保持健康行为的目的,健康知识的传授只是第一步,更要注重健康行为的培养。对研究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得出研究结论:结合初中生物教学实施健康教育是可行、有效且必要的,这有利于学生提高健康素养,掌握健康知识,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健康意识,形成科学的健康观。本研究是对结合生物教学实施健康教育以提高学生健康素养的一次实践探索,受时间、资源、经验等限制使得本研究存在一定的不足,但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提高了健康素养,同时也期望能为相关研究提供实践依据,为生物教师在课堂开展健康教育提供参考范例和借鉴。

何玲[10](2021)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社会责任素养培养现状及其对策初步研究 ——以自贡市第一中学校为例》文中指出核心素养是目前我国教育发展的基础和核心,是培养未来社会人才的重要内容。核心素养包括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以及社会责任相互联系的四个方面,着力于培养学生知识、能力以及综合素养。在文献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主要以自贡市第一中学校高中部的学生和教师为例,进行问卷设计与调查,分析学生社会责任素养和教师相关教学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结合高中生物教材社会责任素养教学点梳理和问卷调查分析结果,针对性地开展社会责任素养教学实践及其效果分析,以期为今后的通过社会责任素养教学培养学生责任意识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本文研究的主要结果:1.问卷调查与统计表明学生对多数社会议题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仅了解一些皮毛。学生在学习之余无法或者不愿了解社会的发展变化,对自己生存的社会,普遍关注度不够。学生对于自身将来在社会中要承担的责任几乎没有意识。针对教师的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教师对于核社会责任素养并未完全理解透彻,在教学中依旧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注重知识的掌握而非能力或者核心素养的提升。2.学生对社会事件的关注方向有明显偏向。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最受高中生关注的是娱乐事件,其次是社会中的奇闻异事,而国家政事以及新科技发明等关注度明显不够。这一现象将影响作为社会未来接班人对自己的国家、社会发展的担当能力和贡献。教师对于新课改后在生物教学中融入社会责任素养较为陌生,其根本原因在于没有推动力使得教师改变以及没有可供教师学习的平台与机会。3.本研究对高中生物人教版的三本必修教材进行社会责任素养知识点分析,梳理教材中社会责任素养教学点,罗列出不同章节中能够作为培养学生社会责任素养的着力点,设计了教学方法。经过分析总结得到,可融入社会责任素养的教学点有55处,与社会联系紧密,可作为教师教学实践参考。4.教学实践检验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社会责任素养的可行性。本研究在整理社会责任素养教学点的基础上,前期通过在课堂教学实践探究社会责任素养的培养方法,摸索适当的教学手段,在高中生物必修课程中多个专题课程及微课,选择自贡一中高一、高二、高三3个年级,每个年级各1个重点班,1个平行班学生进行教学实践,结果表明通过生物教学养成学生的社会责任素养是可行的。通过社会责任素养提升专题课程的学习,对参与授课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并进行的分析结果表明通过专题课的学习,学生对家乡、对社会关注度显着提升,但是一节课的改变并不足以让学生达到主动参与社会事务的层次。结论:当前高中生社会责任素养弱化主要有传统思想禁锢、周边环境与外国文化影响三个方面的原因,需要树立正确教育理念、加强核心素养学习与研究,改变教学模式,强化生物教学中社会责任素养的培养。

二、现代生物教师的基本素质之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现代生物教师的基本素质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与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体育院校体育与艺术融合的办学理念给体育舞蹈教师提出了新要求
        1.1.2 教师专业素养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内容
        1.1.3 我国体育舞蹈理论和教学实践发展需求
        1.1.4 推动我国体育舞蹈运动发展需要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思路与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的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教师专业素养的缘起
    2.2 教师专业素养构成内容研究
    2.3 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研究
    2.4 教师专业素养影响因素研究
    2.5 体育教师专业素养研究
    2.6 教师专业素养评价研究
    2.7 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研究
    2.8 研究述评
3 概念界定和研究的理论基础
    3.1 概念界定
    3.2 研究的理论基础
        3.2.1 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3.2.2 教师教育理论
    3.3 小结
4 研究对象与方法
    4.1 研究对象
    4.2 研究方法
        4.2.1 文献资料法
        4.2.2 问卷调查法
        4.2.3 扎根理论
        4.2.4 德尔菲法
        4.2.5 数理统计法
5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体系的构建
    5.1 构建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体系的原则
        5.1.1 系统性原则
        5.1.2 科学性原则
        5.1.3 针对性原则
    5.2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指标体系的建立
        5.2.1 工具NVivo简介
        5.2.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步骤
    5.3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指标的形成
        5.3.1 评价指标的初步拟定
        5.3.2 指标筛选的流程和方法
        5.3.3 专家的选择与权威程度
        5.3.4 指标的筛选与修正
        5.3.5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
    5.4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指标因子分析
        5.4.1 体育舞蹈教师的职业理念与师德维度探索性因子与验证性因子分析
        5.4.2 体育舞蹈教师的专业能力维度探索性因子与验证性因子分析
        5.4.3 体育舞蹈教师的专业知识维度探索性因子与验证性因子分析
        5.4.4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指标最终确立
    5.5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指标权重赋值
        5.5.1 层次分析法判断指标权重
        5.5.2 计算权重
    5.6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体系结果特征分析
        5.6.1 一级维度分析
        5.6.2 二级维度要素分析
        5.6.3 三级维度要素分析
    5.7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指标的评分方法
        5.7.1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指标对应分值
        5.7.2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指标的评分细则
        5.7.3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分标准的适用性
    5.8 小结
6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与分析
    6.1 部分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
    6.2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存在问题
    6.3 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6.3.1 学校层面
        6.3.2 教师个体本位
    6.4 小结
7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策略
    7.1 学校层面
        7.1.1 加强与艺术院校交流和合作
        7.1.2 尝试“中本贯通”人才培养模式
        7.1.3 加大投入力度,支持教师专业发展
        7.1.4 充分发挥体育院校艺术类专业建设协作会的作用
        7.1.5 降低学历要求,引进高水平选手任教
        7.1.6 健全教师评审和考核制度,多视角进行评价
        7.1.7 重视教师培养,促进老带新教师融合成长
    7.2 个体层面
        7.2.1 教师自觉树立崇高的职业理念
        7.2.2 教师不断提升专业能力
        7.2.3 教师持续学习专业知识
    7.3 小结
8 研究结论、局限性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建议
    8.3 研究的局限性
    8.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访谈提纲
附录2 调查问卷
附录3 资料图片
附录4

(2)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从设计为人到设计育人——通识设计课程研究
    一、背景:设计育人
        (一)在人人设计的时代:数字时代的技术、设计与人
        (二)学科之显隐:包豪斯百周年纪念中缺席的设计通识
        (三)设计亦育人:当代高校美育发展视野下的通识设计教育
    二、概念:何谓设计通识
        (一)“高校”:高等教育层面
        (二)“通识”:面向通识教育和“通识”中西比较差异
        (三)设计——以设计学科为内容载体的课程
        (四)设计通识与设计美育
        (五)通识与“专业通识”
    三、综述:研究史与问题
        (一)文献综述:从知识、理论、思维到课程实践
        (二)总体特征与突出问题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目的:从“概念”到“形式”
        (二)内容框架:“为什么—有什么—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
        (三)方法:从解决问题到基于“概念设计”的研究
    五、研究意义与目标
        (一)意义:育人与学科的不可分性
        (二)目标:学术材料、理论建构、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为什么:历史语境与当代使命
    第一节 设计成为通识——学科发展中的历史渊源
        一、设计通识与 19 世纪欧美大学艺术学科初创—诺顿美术课程中的设计教育
        二、设计通识与 20 世纪初期专业设计教育变革—早期包豪斯教育中的通识渊源及美国新包豪斯的通识设计思想
        三、设计通识作为战后设计研究的目的与结果—欧洲“设计思维”研究与“设计”成为英国中小学国家课程
        四、设计通识成为当代设计学科拓展动力——当代斯坦福设计思维引发的设计学科变革
        五、我国传统设计教育史“专业”与“通识”关系——传统造物中工匠职业教育与文人艺术的交互
    第二节 设计作为美育——新时代高校美育的形式
        一、我国传统美育思想与设计美育的表现形式
        二、近现代我国高校“美育”理解变迁与设计美育特点
        三、当代我国高校“美育”发展历史机遇与困局并存
        四、设计教育成为当代高校美育载体的优点
        五、“设计美育”的当代中外美学理论基础
第二章 有什么:发展现状与比较思考
    第一节 贯通或是悬置?——中小学设计课程标准比较
        一、设计引领艺术、技术:英国国家课程中的设计课程
        二、设计作为视觉艺术素养:美国国家艺术标准
        三、我国中小学设计教育的“标准悬置”与“裂隙修复”
    第二节 从基础到前瞻——高校通识设计课程比较
        一、美国大学通识教育演化与课程制度形成
        二、美国大学通识课程中的设计课程
        三、美国通识设计课程的主要类型与学科内容-功能特征
        四、高校通识设计课程:从“专业科普”迈向“育人联结与学科前瞻”
第三章 是什么:研究核心——概念、内容、课题方法
    第一节 课程概念思考
        一、概念回溯:“设计通识”与“设计美育”内外两种视野
        二、内涵思考:比较视野下的课程内涵特征解析
    第二节 课程内容辨析
        一、学科内外:今天“设计”概念何为?
        二、育人对接:从核心素养视野到设计通识的核心素养
        三、设计实践/实验:“通过设计实践进行的教育”
    第三节 课题设计价值
        一、通识设计课程教学设计的特殊性
        二、过去教训:教学自身缺乏“设计”
        三、课题设计:使教学与课程成为一种“艺术”的核心
第四章 教什么:课程内容建构理论
    第一节 课程学视野:课程内容建构的学理基础
        一、当代课程理论中的课程内容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建构的理论框架
    第二节 通识与美育视野: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三层次理论
        一、通识与美育的目标指向与层次性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三层次理论
    第三节 学科视野:课程内容的知识与能力形态
        一、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知识形态:学科“破界”与“跨界”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核心能力:设计思维中的“形式思维”
    第四节 设计通识的核心能力——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培养
        一、从设计形式4 属性看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基本类型
        二、基于知觉-媒介-抽象的设计形式生成思维
        三、基于意义-符号-叙事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四、基于技术-结构-系统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五、基于观念-重构-生成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第五章 怎么教:课题设计方法研究
    第一节 课题的本质与设计方法研究——作为教学设计的“形式生成”
        一、课题的本质及其设计方法:作为教学设计的“形式生成”
        二、设计通识典型课题分析
        三、通识设计课题设计方法:差异与应对策略
    第二节 微观:设计形式生成思维 4 种类型的课题设计研究
        一、基于“知觉-媒介-抽象”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二、基于“意义-符号-叙事”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三、基于“技术-结构-系统”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四、基于“观念-重构-生成”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
    第三节 中观:通识设计内容3 层次的课题设计研究
        一、“设计语言”的课题设计方法研究
        二、“设计返身”的课题设计研究
        三、“设计自由”的课题设计——在设计中自由
    第四节 课题设计方法总结与作为教学设计形式的展望
        一、微观和中观层面的课题设计方法总结
        二、宏观、抽象层面的课题设计方法展望
结论 “造物亦育人”——面向未来的高校通识设计课程
    一、异化与回应:设计作为一种通识性人文实践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再思考 ——设计学科核心素养与设计思维中的形式思维
    三、课题设计作为育人体验设计和课程推广关键
附录一:本文专业案例分析与通识课题设计目录
附录二 西南交通大学通识课《设计美育Ⅰ:从艺术到设计》课程教学(2020-2021 秋季学期)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3)设计基础课程的整合与重构 ——以南京艺术学院教学实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关于课题研究的缘由
        一、艺术设计的发展与综合性、交叉性特征
        二、设计基础教学瓶颈与深化实验
        三、团队教学实验平台与个人实践基础
    第二节 关于课题研究的目的
        一、对主题性设计基础教学的意义、价值的认知
        二、对主题性设计基础教学实验的整理
        三、对设计基础学理的反思与知识系统的重构
    第三节 关于论文的准备
        一、对设计基础教学相关文献的解读
        二、有关设计教学发展与现状的反思
        三、论文撰写所参考的方法与思路
第一章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的延伸与发展
    第一节 整体性与碎片化的演绎,关于包豪斯基础课的延伸
        一、发端与演化:包豪斯基础课程的若干特征
        二、理性与消解:乌尔姆基础课程的变向及终结
        三、变革与升华:阿尔伯斯在美国的基础课程教学
        四、回望与纪念:包豪斯百年主题教学工作坊
    第二节 关于国外基础课程的发展
        一、多元与个性:多样教学思想主导下的教学景观
        二、形式与散发:美国基础课程的体系构成
        三、逻辑与功能:雷曼的产品设计基础教学方法
    第三节 关于中国设计基础课程的历程与现状
        一、发端与缺失:绘画+图案模式
        二、引进与误解:对构成教学的反思
        三、程式与格局:设计素描+装饰色彩+三大构成
        四、变异与修补:局部改革与片断探索
        五、介入与挑战:数字化情景中的新课题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教育学视野与学理解读中对设计基础课程的改革条件
    第一节 外生性:艺术设计发展的专业氛围
        一、发展认知:提升与设计功能扩展
        二、数字媒体:从辅助设计到智能化设计
        三、走向综合:从单一化设计到系统设计
    第二节 内生性:艺术设计教育的现实情境
        一、程式与单一:绝大多数院校的重复单一
        二、改革实践:极少数院校的改革实践
        三、工科介入:理性建构中的技术性与工具性
        四、改写因素:数字化技术的普及及教学形态的渐变
    第三节 原生性:艺术设计学科学生的基础条件
        一、基础的标准:入学专业统考条件下的命题及应试
        二、修订与确立:培养目标与课程标准的改写
        三、矛盾与理想:教与学的局限与愿景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关于主题性设计基础课程的参照与启示
    第一节 知识的综合与媒介的交叉
        一、侯世达:《哥德尔/埃舍尔/巴赫——集异壁之大成》
        二、莫霍利·纳吉:《新视觉-绘画、雕塑、建筑、设计的基础》及教学实验
        三、“透明性”:时空交错中的多维视觉设计启示
    第二节 来自国际联合教学工作坊的示范
        一、案例1:“笔记与思维”设计创意工作坊
        二、案例2:“从绘画到设计”综合设计工作坊
        三、案例3:“综合材料”绘画工作坊
        四、案例4:“在障碍中行动”舞台空间工作坊
        五、案例5:“二十四节气”实验艺术工作坊
    第三节 来自建筑教育的参照与启示
        一、现代空间模型与现代性练习设计
        二、AA建筑学院中当代艺术与空间教学的交叉
        三、鲁安东的建筑电影与空间认知课题
        四、顾大庆的制图/构成/绘画/模型的综合课题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的知识结构与学理取向
    第一节 关于设计基础的基本要素
        一、造型:从结构性造型到主题性造型
        二、色彩:从自然色彩到数码色彩
        三、形式:从方法主题到哲理主题
        四、装饰:从经典图式到图案构成
        五、材料:从真实材质到抽象质感
    第二节 关于课程的知识谱系与表现要素
        一、构成语法:从和谐关系到解构拼贴
        二、视觉维度:从超写实描绘到超现实表现
        三、形式要素:从平面表现到运动时空交错
        四、媒介技法:从材料手工到声音媒体运用
        五、数字媒体:从辅助手段到思维导向
    第三节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的学理取向
        一、对形式概念的解读与分析
        二、多元形式的内涵意义与图式表现
        三、“形式美”与“有意味的形式”
        四、形式的戏剧性展开与形式感的生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的途径与方法
    第一节 关于课程模式的反思与教学结构的设计
        一、关于对单元制课程体系的反思
        二、关于对片断式教学实验的小结
        三、关于对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参照与融汇
        四、关于对主题性教学模式的参照与融汇
    第二节 关于建构主题性、综合型课程结构
        一、变单元设置为结构整合
        二、主题切入:物象/方法/交叉/专业
        三、内容整合:形式/要素/维度/媒介
    第三节 关于课题设计的要素与法则
        一、资源与情境:从对象到内容的认知
        二、切入与转换:从主题到课题的变异
        三、叙述与媒介:从视觉到形式的演绎
        四、方法与游戏:从理性到趣味的改写
    第四节 关于作业系列的编排与组合
        一、规定性与自由性的结合
        二、逻辑性与趣味性的结合
        三、分析性与发散性的结合
        四、单一性与交叉性的结合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主题性与综合型设计基础教学实验(一)
    第一节 以“要素”为切入方式的课题设计
        一、演绎方式:从正常到非正常
        二、分析方式:从抽象到泛象
    第二节 以“对象”为切入方式的课题设计
        一、课题1:寻找与归纳,来自自然的形式
        二、课题2:构成与解构,来自建筑的形式
        三、课题3:观念与拼贴,来自当代艺术的形式
    第三节 以“方法”为切入方式的课题设计
        一、课题1:看法/关于视觉体验的方法
        二、课题2:语法/关于形式分析的方法
        三、课题3:手法/关于艺术表现的方法
    第四节 关于综合型教学方法
        一、课题与课程、教学大纲及教学
        二、课题设计与作业编排的方法
        三、教学研究与教案编制
        四、课题作业作为教材的核心内容与体例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主题性、综合型设计基础教学实验(二)
    第一节 “物象”课题与实验作业
        一、自行车—对机械形态特征视觉认知多样性的体验与表达
        二、芭蕉—对自然形态特征视觉认知多样性的体验与表达
        三、纸—对日常材料形态特征视觉认知多样性的体验与表现
    第二节 “方法”课题与实验作业
        一、变体—对经典作品的研习以及方法的运用与拓展
        二、拼贴—多样化形式元素的组合与重构
        三、分形—隐藏秩序的发现与操作
    第三节 “交叉”课题与实验作业
        一、建筑—抽象视觉要素与空间构成的综合
        二、音乐—视听转化与表现性的形式演绎
        三、园林—传统图式的表达与时空构造的演绎
    第四节 “专业”课题与实验作业
        一、服装—从身体的观念到形式的媒介
        二、装置—从空间解读到材料象征
        三、迷宫—从二维图形到三维空间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4)高中生物学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时代发展所必须,国家发展有要求
        1.1.2 师资队伍需变革,教师发展有困境
    1.2 研究现状
        1.2.1 教师专业发展现状研究
        1.2.2 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研究
    1.3 研究问题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与思路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思路
    1.6 研究创新点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教师
        2.1.2 高中生物学教师
        2.1.3 教师专业化
        2.1.4 教师专业发展
    2.2 理论基础
        2.2.1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2.2.2 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
        2.2.3 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
3 调查问卷基本说明
    3.1 问卷设计说明
        3.1.1 教师专业发展现状问卷设计说明
        3.1.2 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问卷设计说明
        3.1.3 教师专业发展需求设计说明
    3.2 调查问卷发放与回收说明
        3.2.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说明
        3.2.2 问卷信度和效度检验
4 高中生物学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分析
    4.1 高中生物学教师的基本情况分析
        4.1.1 性别结构
        4.1.2 学校层次结构
        4.1.3 教龄结构
        4.1.4 职称结构
        4.1.5 学历结构
        4.1.6 专业结构
    4.2 高中生物教师专业发展的总体状况分析
        4.2.1 高中生物教师专业发展状态分析
        4.2.2 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分析
    4.3 高中生物学教师专业发展群体的差异分析
        4.3.1 不同性别的高中生物教师专业发展现状
        4.3.2 不同学校性质的高中生物学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分析
        4.3.3 不同专业的高中生物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分析
        4.3.4 不同年级授课的高中生物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分析
        4.3.5 不同学校区域的高中生物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分析
        4.3.6 不同学历的高中生物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分析
        4.3.7 不同职称的高中生物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分析
        4.3.8 不同教龄的高中生物学教师专业发展现状
5 高中生物学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5.1 高中生物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的总体情况分析
        5.1.1 个人层面
        5.1.2 学校层面
        5.1.3 社会层面
    5.2 高中生物学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差异性分析
        5.2.1 不同性别的高中生物学教师专业发展影响
        5.2.2 不同学校性质的高中生物学教师专业发展影响
        5.2.3 不同专业的高中生物学教师专业发展影响
        5.2.4 不同年级授课的高中生物学教师专业发展影响
        5.2.5 不同学校区域的高中生物学教师专业发展影响
        5.2.6 不同学历的高中生物学教师专业发展影响
        5.2.7 不同职称的高中生物教师专业发展影响
        5.2.8 不同教龄的高中生物学教师专业发展影响
6 高中生物学教师教学课堂观察实践研究
    6.1 教学课堂观察量表的编制
        6.1.1 量表编制的依据
        6.1.2 量表编制的原则
        6.1.3 观察量表的维度选择
        6.1.4 观察量表的试用与修正
    6.2 教师教学课堂观察结果
        6.2.1 课前准备
        6.2.2 课中观察
7 研究结论及建议
    7.1 研究结论
        7.1.1 高中生物教师专业发展现状的调查结论
        7.1.2 高中生物学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的调查结论
        7.1.3 教学课堂观察结论
    7.2 建议
        7.2.1 教师:强化自主专业发展意识,争做“专家型”教师
        7.2.2 学校:创造健康良好工作环境,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
        7.2.3 社会:大力提升教师社会地位,完善教师专业发展体系
8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附录6
致谢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5)BPCK视角下中学生物学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课程改革的推进需要教师专业发展的实现
        1.1.2 中学生物学教师的专业发展面临新挑战
        1.1.3 新手教师的专业发展存在困境
        1.1.4 中学生物学教师培训策略需要更新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问题的确定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实践意义
    1.5 研究思路
    1.6 研究方法
        1.6.1 文献研究法
        1.6.2 问卷调查法
        1.6.3 访谈法
        1.6.4 数据分析法
        1.6.5 案例分析法
2 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学科教学知识(PCK)
        2.1.2 生物学科教学知识(BPCK)
        2.1.3 教师专业发展
    2.2 理论基础
        2.2.1 建构主义理论
        2.2.2 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
        2.2.3 教师知识转化理论
        2.2.4 终生学习理论
3 BPCK视角下中学生物学教师专业发展调查问卷
    3.1 调查问卷的编制
    3.2 调查问卷的测试与修正
    3.3 调查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3.3.1 信度分析
        3.3.2 效度分析
    3.4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分析
4 BPCK视角下不同教龄中学生物学教师专业发展差异性研究
    4.1 中学生物学教师生物学科教学知识知识需求程度现状分析
    4.2 不同教龄中学生物学教师对生物学科教学知识需求差异性分析
        4.2.1 生物科学内容知识(BK)需求差异性分析
        4.2.2 生物学科课程知识(BCK)需求差异性分析
        4.2.3 一般教学法知识(PK)需求差异性分析
        4.2.4 教学评价的知识(TAK)需求差异性分析
        4.2.5 关于学生理解的知识(SUK)需求差异性分析
        4.2.6 教育技术知识(TK)需求差异性分析
        4.2.7 教育学与教育科研知识(PERK)需求差异性分析
    4.3 BPCK视角下新手与专家中学生物学教师教学实践案例研究
        4.3.1 教学实践案例选择
        4.3.2 案例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4.3.3 《细胞呼吸的过程和原理》“同课异构”教学设计比较分析
        4.3.4 《细胞呼吸的过程和原理》“同课异构”课堂实录比较分析
        4.3.5 小结
5 BPCK视角下中学生物学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研究
    5.1 不同教龄中学生物学教师专业发展研修活动现状分析
    5.2 不同教龄中学生物学教师专业研修需求分析
6 结论及建议
    6.1 研究结论
        6.1.1 不同发展阶段中学生物学教师生物学科教学知识需求存在差异性
        6.1.2 当前中学生物学教师专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6.2 启示与建议
        6.2.1 构建生物学科教学知识体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6.2.2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强化教学实践与教学反思
        6.2.3 提高指导针对性合理安排培训内容
7 不足之处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BPCK视角下中学生物学教师专业发展调查问卷(内容效度调查表)
附录2 BPCK视角下中学生物学教师专业发展调查问卷
附录3 BPCK视角下中学生物学教师专业发展访谈提纲
附录4 BPCK视角下中学生物学教师专业发展名师访谈提纲
附录5 教师X《细胞呼吸的过程和原理》课堂教学实录
附录6 教师Z《细胞呼吸的过程和原理》课堂教学实录
致谢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6)视频资源辅助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1.1.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要求
        1.1.3 初中生物学学科性质的需求
        1.1.4 “教与学”面临的共同诉求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问题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意义
    1.6 研究方法
        1.6.1 文献分析法
        1.6.2 问卷调查法
        1.6.3 统计分析法
        1.6.4 教育观察法
        1.6.5 行动研究法
    1.7 研究思路
    1.8 研究创新
2 初中生物学视频资源相关概述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课程资源
        2.1.2 教学资源
        2.1.3 视频资源
    2.2 初中生物学视频资源特点
        2.2.1 直观形象性
        2.2.2 开放共享性
        2.2.3 再现与穿越性
        2.2.4 富有感染性
    2.3 初中生物学视频资源教学作用
        2.3.1 创设多种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3.2 丰富课堂内容,拓展学生知识视野
        2.3.3 化抽象为具体,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2.3.4 指导实验演示,实现有效实验教学
        2.3.5 增添课堂趣味,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2.4 研究理论基础
        2.4.1 经验之塔理论
        2.4.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4.3 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
3 视频资源辅助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3.1 调查问卷基本情况说明
        3.1.1 调查目的
        3.1.2 调查对象
        3.1.3 问卷的结构设置
        3.1.4 问卷发放与回收
        3.1.5 问卷信效度分析
    3.2 教师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3.2.1 教师个人基本信息分析
        3.2.2 教师使用视频资源的基本情况分析
        3.2.3 教师对视频资源课堂应用态度分析
        3.2.4 教师对视频资源课堂应用效果分析
        3.2.5 教师对视频资源课堂应用阶段分析
        3.2.6 影响教师应用视频资源的因素分析
    3.3 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3.3.1 学生个人基本信息分析
        3.3.2 学生就视频资源学习基本情况分析
        3.3.3 学生就视频资源课堂应用兴趣分析
        3.3.4 学生就视频资源课堂应用效果分析
    3.4 调查结论
        3.4.1 师生对视频资源辅助教学持肯定态度
        3.4.2 视频资源辅助课堂教学效果显着
        3.4.3 视频资源的选择具有一定局限性
        3.4.4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较为薄弱
4 视频资源辅助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的策略与建议
    4.1 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应用视频资源策略
        4.1.1 课前精心选取优质视频资源
        4.1.2 课中精确把握视频播放策略
        4.1.3 课后及时进行反思与总结
    4.2 生物学视频资源筛选建议
        4.2.1 筛选视频时注重视频的教育性
        4.2.2 筛选视频时注重视频的科学性
        4.2.3 筛选视频时注重视频的代表性
        4.2.4 筛选视频时注重视频与时俱进
        4.2.5 筛选视频时注重学生“主体性”
    4.3 生物学视频资源获取途径建议
        4.3.1 教材配套的光盘资源
        4.3.2 自行录制
        4.3.3 网络下载
    4.4 生物学视频资源加工处理建议
        4.4.1 视频资源的下载
        4.4.2 视频资源的格式转换
        4.4.3 视频资源的剪辑截取
        4.4.4 视频资源的录屏软件
        4.4.5 视频资源的编辑制作
5 视频资源辅助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
    5.1 实践目的
    5.2 实践对象
    5.3 实践思路
    5.4 实践案例设计
        5.4.1 实践内容选择
        5.4.2 编写教学设计
    5.5 实践实施过程
        5.5.1 《食物中能量的释放》部分实施片段
        5.5.2 《人体细胞获得氧气的过程(第1 课时)》部分实施片段
        5.5.3 《人体细胞获得氧气的过程(第2 课时)》部分实施片段
    5.6 实践结果分析
        5.6.1 学业成绩分析
        5.6.2 课堂观察分析
    5.7 实践结论
        5.7.1 合理运用视频资源能提升学生学业成绩
        5.7.2 合理运用视频资源能提高学生逻辑思维
        5.7.3 视频资源能提高学生课堂互动和参与度
6 研究结论、不足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教师调查问卷
    附录二 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三 课堂观察量表
    附录四 对照班和实验班后测成绩统计表
    附录五 《人体细胞获得氧气的过程》教学设计
    附录六 部分课堂观察量表记录图片
致谢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7)幼儿体育生态系统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主要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幼儿体育中文文献
        2.1.1 幼儿体育的概念
        2.1.2 幼儿体育要素研究
        2.1.3 幼儿体育效果研究
    2.2 幼儿体育外文文献
        2.2.1 幼儿体育要素研究
        2.2.2 幼儿体育效果研究
    2.3 文献评述
第3章 幼儿体育生态系统的研究基础
    3.1 幼儿体育的现实困境
        3.1.1 幼儿体育的困境审视
        3.1.2 幼儿体育的困境归因
    3.2 生态系统理论及应用研究
        3.2.1 生态系统理论
        3.2.2 生态系统理论在其他学科的应用
        3.2.3 生态系统理论应用到幼儿体育系统研究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3.3 其他相关理论
        3.3.1 信息—动机—行为技巧理论
        3.3.2 社会认知理论
        3.3.3 生命历程理论
    3.4 幼儿体育生态系统概述
        3.4.1 幼儿体育生态系统概念界定
        3.4.2 幼儿体育生态系统特征
        3.4.3 幼儿体育生态系统演化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幼儿体育生态系统构成要素分析
    4.1 构成要素筛选研究设计
        4.1.1 研究方法选择
        4.1.2 研究过程
        4.1.3 资料收集与处理
    4.2 构成要素确定与关系构建
        4.2.1 基于开放性编码的要素提炼
        4.2.2 基于关联性编码的主范畴确定
        4.2.3 构成要素内涵
        4.2.4 基于选择性编码的要素关系构建
        4.2.5 要素信效度检验
    4.3 构成要素权重排序
        4.3.1 专家确定与数据收集
        4.3.2 一致性检验
        4.3.3 要素权重确定
    4.4 结构模型与系统功能
        4.4.1 要素层次结构
        4.4.2 与自然生态系统要素的比较分析
        4.4.3 结构模型
        4.4.4 系统功能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幼儿体育生态系统要素间关系实证分析
    5.1 研究假设
        5.1.1 各变量组成因子之间的关系假设
        5.1.2 各变量之间的关系假设
    5.2 问卷设计基本情况
    5.3 问卷题目设计
        5.3.1 社会人口学的测量
        5.3.2 变量的测量
    5.4 预调查及问卷修改
        5.4.1 预调查问卷的信度分析
        5.4.2 预调查问卷的效度分析
    5.5 正式调查
        5.5.1 描述性统计及信效度检验
        5.5.2 各变量组成因子之间的关系检验
        5.5.3 各变量之间的关系检验
    5.6 分析讨论
        5.6.1 幼儿体育政策对幼儿体育效果的影响分析
        5.6.2 社区幼儿体育对幼儿体育效果的影响分析
        5.6.3 幼儿园体育对幼儿体育效果的影响分析
        5.6.4 幼体机构体育对幼儿体育效果的影响分析
        5.6.5 家庭幼儿体育对幼儿体育效果的影响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幼儿体育生态系统演化仿真分析
    6.1 因果关系分析
        6.1.1 基本前提假设
        6.1.2 子系统因果关系分析
        6.1.3 整体因果关系分析
    6.2 系统动力学模型
        6.2.1 系统流图设计
        6.2.2 确定变量间函数关系
    6.3 模型检测
        6.3.1 模型直观检测
        6.3.2 模型运行检测
        6.3.3 模型历史检测
        6.3.4 模型灵敏度检测
    6.4 演化仿真分析
        6.4.1 幼儿体育政策环境的演化仿真
        6.4.2 社区幼儿体育种群的演化仿真
        6.4.3 幼儿园体育种群的演化仿真
        6.4.4 幼体机构体育种群的演化仿真
        6.4.5 家庭幼儿体育种群的演化仿真
    6.5 演化仿真结果比较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幼儿体育生态系统实现路径
    7.1 目标定位
    7.2 多元化发展
        7.2.1 健全完善幼儿体育政策
        7.2.2 培育壮大社区幼儿体育
        7.2.3 巩固与完善幼儿园体育
        7.2.4 促进支持家庭幼儿体育
        7.2.5 鼓励扶持幼体机构体育
    7.3 资源共享
        7.3.1 人力资源共享
        7.3.2 场所资源共享
        7.3.3 信息资源共享
    7.4 协同共育
        7.4.1 构建支撑平台
        7.4.2 推动一体化发展
    7.5 实现路径图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不足与展望
        8.2.1 研究不足
        8.2.2 研究展望
图目录
表目录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附件1
附件2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引桥教学在高一生物学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初高中生物知识的衔接现状
        (二)改变教师传统教育方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
        (一)引桥
        (二)引桥教学
    二、理论依据
        (一)有意义学习理论
        (二)建构主义理论
        (三)最近发展区理论
第三章 引桥教学现状的调查及分析
    一、高中生物教师访谈及分析
        (一)高中生物教师访谈(摘录)
        (二)高中教师访谈小结
    二、高一学生调查问卷及分析
        (一)调查对象
        (二)调查目的
        (三) 《高一学生生物学学习情况调查》问卷内容设计
        (四) 《高一学生生物学学习情况调查》结果分析
第四章 引桥教学在高一生物学教学的实践原则与策略
    一、依据原则
        (一)启发性原则
        (二)循序渐近性原则
        (三)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四)直观性原则
        (五)因材施教原则
    二、实践策略
        (一)心理层面建桥
        (二)学习方法架桥
        (三)课堂教学设桥
第五章 引桥教学在高一生物学教学中的实践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对象
    三、实验过程
        (一)实验前测成绩分析
        (二)教学过程
    四、结果分析
        (一)影响实验结果的要素分析
        (二)学生测验成绩分析
        (三)访谈结果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反思
    一、结论
        (一)引桥教学能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二)引桥教学能改善学生学习方法
        (三)引桥教学对教师专业素质有要求
        (四)开展引桥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二、创新之处
        (一)新课标、新教材背景下研究引桥教学
        (二)运用数学软件分析数据
    三、不足与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高一学生生物学学习情况问卷调查
    附录二 高中生物学必修1《分子与细胞》难点调查
    附录三 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学生案)
    附录四 实验前测卷(2020级10 月月考卷)
    附录五 实验后测卷(2020级12 月月考卷)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初中生物教学中提高学生健康素养的实践研究 ——以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汉语授课初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3.1 健康教育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健康素养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我国学校健康教育现存问题
        1.4.1 学校对健康教育课程重视程度不高
        1.4.2 学校健康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1.4.3 学校健康教育教学形式匮乏
第2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健康与健康素养
        2.1.2 健康教育与学校健康教育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2.2.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3 健康信念模式
        2.2.4 知信行模式
第3章 研究内容、拟解决问题及方法
    3.1 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3.1.1 研究内容
        3.1.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研究法
        3.2.2 调查法
        3.2.3 行动研究法
        3.2.4 统计分析法
第4章 初中生物教学中健康素养相关内容分析
    4.1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课程理念中健康素养内容分析
    4.2 《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健康素养内容分析
    4.3 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中健康素养内容分析
第5章 阿鲁科尔沁旗汉语授课初中生健康素养现状调查结果分析
    5.1 初中生健康素养现状调查结果与分析
        5.1.1 初中生健康知识知晓率
        5.1.2 初中生健康行为形成率
        5.1.3 初中生健康技能掌握率
    5.2 初中生物教学中健康教育开展情况结果与分析
    5.3 初中生青春期健康认知情况结果与分析
第6章 阿鲁科尔沁旗汉语授课初中生物教学中实施案例分析
    6.1 STS教学策略与教学案例
    6.2 探究式教学策略与教学案例
    6.3 情境教学策略与教学案例
    6.4 概念图教学策略与教学案例
第7章 阿鲁科尔沁旗汉语授课初中生物教学中实施成效分析
    7.1 实践前后天山第四中学八年级学生健康知识、行为、技能情况比较分析
        7.1.1 健康知识知晓率
        7.1.2 健康行为形成率
        7.1.3 健康技能掌握率
    7.2 实践后天山第四中学八年级课堂反馈分析
        7.2.1 教师课堂反馈
        7.2.2 学生课堂反馈
第8章 讨论
    8.1 初中生物教学与健康教育联系紧密
    8.2 阿鲁科尔沁旗汉语授课初中生健康素养水平有待提高
    8.3 初中生物教学中采取有效教学策略有利于提高学生健康素养水平
第9章 结论与建议
    9.1 结论
    9.2 建议
        9.2.1 教师专业化
        9.2.2 教学方式多样化
        9.2.3 理论与实践统一化
参考文献
附录1 中学生健康素养调查问卷
致谢

(10)高中生物教学中社会责任素养培养现状及其对策初步研究 ——以自贡市第一中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研究概况
    1.3 国外研究概况
    1.4 相关概念解析
2 研究目的和意义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意义
3 研究方法
    3.1 高中生社会责任现状及教师相关教学现状的研究方法
    3.2 现代高中生社会责任现状及教师相关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方案
    3.3 对策研究方法
4 关于现代高中生核心素养中社会责任现状的结果分析
    4.1.自贡一中学生社会责任现状调查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4.2 教师对学生社会责任素养看法调查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5 对策初步研究
    5.1 教材社会责任素养教学点分析
    5.2 教学点实施
    5.3 案例实施效果分析
6 结论与展望
    6.1 现代高中生社会责任现状
    6.2 现代高中生社会责任感弱化的原因
    6.3 生物教学中关于学生社会责任素养培养初步对策
    6.4 展望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现代生物教师的基本素质之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与提升策略研究[D]. 宋娟.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2]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D]. 曹勇.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3]设计基础课程的整合与重构 ——以南京艺术学院教学实验为例[D]. 曹斌华.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4]高中生物学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 代领.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5]BPCK视角下中学生物学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 李明琪.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6]视频资源辅助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的应用研究[D]. 陈玉婷.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7]幼儿体育生态系统构建研究[D]. 蔡捷. 山东大学, 2021(11)
  • [8]引桥教学在高一生物学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D]. 王迪.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8)
  • [9]初中生物教学中提高学生健康素养的实践研究 ——以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汉语授课初中为例[D]. 杜兰.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10]高中生物教学中社会责任素养培养现状及其对策初步研究 ——以自贡市第一中学校为例[D]. 何玲. 西南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现代生物教师基础素质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