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半径曲线桥悬臂施工线形控制及监测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杨果林,黎勇,谭文杰,周伏良[1](2021)在《非对称悬臂施工曲线连续刚构桥不同施工阶段变形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曲线连续刚构桥的施工难度较大,施工过程中的受力和变形比直线桥更为复杂,所以以桐溪路景观桥为依托工程,利用有限元软件Midas/civil建立桥梁模型,研究其在不同施工阶段的变形差异情况,并与实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以验证模型的正确性。结果表明,在桥梁对称施工过程中,箱梁竖向位移随悬臂长度的增加而增大,且边跨和中跨箱梁竖向变形不相同,边跨箱梁变形要大于中跨箱梁变形;非对称施工过程中,混凝土自重对桥梁结构变形的影响较大,会引起边跨中部附近箱梁上挠,最大上挠值达10 mm;成桥状态后,混凝土收缩徐变对桥梁结构线形影响较大,主要位于中跨跨中附近;曲线半径对桥梁结构变形有一定的影响,曲线连续刚构桥的竖向变形和横向变形随曲线半径的增大而减小。
陈闯,王旭燚,王银辉[2](2021)在《不同曲率下预应力斜墩曲线连续刚构桥施工过程变形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桥墩横向变形是曲线连续刚构桥产生径向位移和扭转变形的主要原因,为探究预应力斜墩对曲线连续刚构桥施工过程变形的影响规律,通过矩形斜墩在曲梁偏压和桥墩预应力作用下墩顶横向位移和转角计算公式的理论推导,阐释了预应力斜墩在曲线连续刚构桥悬臂施工过程中变形的主要规律;以实际工程为背景,通过不同曲率半径的曲线连续刚构桥数值模拟分析,研究了曲率半径对该类桥梁各施工荷载作用下空间变形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斜墩的斜腿构造和预应力对减小曲梁的径向位移和扭转变形作用明显;最大悬臂状态曲梁的径向位移和扭转变形由悬臂根部向悬臂端先增大后减小,且峰值随曲率半径的减小而向桥墩靠近;直线连续刚构桥的径向位移和扭转变形产生于桥墩的横向变形,而曲线连续刚构桥还包含了曲梁自身的径向位移和扭转变形。预应力斜墩曲线连续刚构桥施工过程变形复杂,桥梁施工控制尤其需要关注其径向变形和扭转变形。
杨谨瑜[3](2020)在《城市节段预制拼装小半径刚构匝道桥力学性能分析》文中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我国经济发展加快,多地呈现乡镇人口向城市聚集的趋势,导致城市人口密集,给城市交通带来了极大的压力。越来越多的城市立交系统建设并且投入使用。匝道桥作为城市立交系统上下两条道路相连接的关键工程控制节点,其作用不言而喻。但是匝道桥由于其半径小、桥面宽度窄,受力复杂,如何准确的计算其受力规律是一个关键的问题。因此,对匝道桥的结构计算进行研究是很有必要的。本文以郑州市四环线及大河路快速化工程中的一座节段预制拼装刚构匝道桥为例,采用微小长度单元对接缝处胶体进行模拟,建立了全桥有限元模型,计算实桥在施工过程主要施工阶段的应力、内力以及变形。对于节段预制拼装梁桥来说,临时预应力的张拉直接关系到拼装质量的好坏,因此采取正确的方法施加临时预应力非常重要,在满足施工要求的情况下,对本桥临时张拉力进行计算,并确立了一套临时预应力的张拉方案。其次在不改变墩高、跨径等前提下,研究分析恒载作用下刚构匝道桥曲率半径的改变对内力和位移的影响,以及车辆荷载的作用位置对内力的影响,针对不同曲率半径的刚构匝道桥预应力效应进行分析,对刚构匝道桥静力特性相关规律进行研究。最后为了研究小半径刚构匝道桥的动力特性,本文运用反应谱分析方法对结构在不同方向地震波激励下的内力影响,对刚构匝道桥动力相关规律进行总结分析。针对以上的分析,总结小半径刚构匝道桥的受力规律,为今后类似结构的设计和施工提供可行的建议。
胡同旭[4](2019)在《平转梁桥施工临时固结与球铰支撑地震响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理念已经成为共识。越来越多的桥梁需要跨越山地、河流、峡谷等复杂地形,桥梁跨度与施工技术难度也越来越大。桥梁转体技术在跨越障碍物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是施工工序较复杂,设备安装与转体要求精度高,且一般桥梁建造时间1-3年,对于复杂地形的转体桥梁项目工期可能会更长,这使得施工期间遭遇地震的风险不可忽略。转体桥悬臂施工期间将在桥墩与上部主梁间设置临时固结支撑(在上转盘下设置砂箱与钢管支撑形式,方便后续落梁)。在转体准备阶段,拆除临时支撑,此时仅球铰结构在桥墩与上部主梁间起支撑作用,以便于牵引预应力索使桥梁完成转体。根据桥梁现场施工情况,结合相关资料,本文开展悬臂挂篮施工阶段临时固结支撑与转体准备阶段临时支撑拆除时(仅球铰连接)的单墩单箱单室梁桥地震动力响应研究。得到以下结果:(1)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对桥梁转体工艺特点、仅球铰支撑下点的运动规律进行总结与计算。提出在撑脚平面内,球铰与定位销轴发生接触时以θ1=0.37°作为判断竖平面安全与危险分界指标,以θ2=0.57°作为判断竖平面撑脚-滑动面接触判据指标。以θ3=0.72°、θ4=0.95°作为纵平面、横平面倒塌危险性指标。(2)通过类比摩擦摆隔震结构力学与运动学特性,构建转体桥结构两质点、三质点、多质点的运动学模型,计算两质点模型在7度多遇(0.05g)、设计(0.15g)与罕遇(0.32g)EL-Centro地震动下,上球铰及转盘加速度峰值分别为:1.2889 m/s2、3.8530 m/s2和 10.4030m/s2,主梁结构加速度为 0.2696 m/s2、0.8097 m/s2、1.7441 m/s2。上球铰相对下球铰位移峰值5.7mm、16.2mm和37.4mm。由此可以看出转体桥的主梁结构加速度降低,球铰曲面起到隔震效果。在多遇与设计地震下桥梁结构较安全,但是罕遇地震下上球铰及护筒混凝土和定位轴发生了碰撞。(3)开展施工过程中临时固结状态与仅球铰支撑状态下桥梁的数值模拟,取两种状态下前10阶模态,比较显示临时固结状态第1阶频率为1.537Hz,球铰支撑时为0.496Hz,且振型均为水平面转动,第2、3阶振型均为顺桥面、横桥面转动,高阶振型表现为空间扭转特征。由此显示出球铰支撑下,转体桥结构更“柔”的特性,空间的运动形式也更加复杂。采用EL-Centro地震动(适用于Ⅱ类场地)和天津波(南北向,适用于Ⅲ-Ⅳ场地),在顺桥向与横桥向单独施加,开展临时固结状态与球铰支撑状态下桥梁7度多遇、设计与罕遇地震时程分析,共计24个工况。通过计算可以得到,球铰支撑时桥墩墩顶、主梁结构加速度明显小于临时固结情况。计算了各个情况下的结构动力响应及球铰支撑时主梁的扭转角。举例给出了7度设计地震下顺、横桥向加速度、位移时程曲线,进行了对比分析。(4)开展转体阶段仅球铰支撑的1/40缩尺模型振动台试验,划分12个工况,以研究试验模型在单向不同地震动、不同加速度峰值以及施工过程中桥梁方向与地震动夹角变化时,桥梁结构动态响应。其中,工况1(加速度峰值0.15g的EL-Centro地震动沿主梁方向施加)梁端点的沿桥向加速度都基本稳定在0.5m/s2。竖向加速度基本稳定在0.8m/s2,梁中点竖向加速度基本稳定在0.2m/s2,与数值模拟结果较一致。对比同一地震动同一加速度幅值下,不同夹角时主梁顶沿桥向与垂直桥向加速度发现:沿桥向加速度幅值随地震动与主梁方向夹角的增大而减小;垂直桥向加速度幅值随地震动与主梁方向夹角的增大而增大,并且不同地震动下都有此规律。通过计算所有工况下主梁的不同研究平面内转角得到:不管是EL-Centro还是Northridge地震动,在罕遇地震下主梁各个平面内转角得到最大值。其中EL-Centro地震动最大水平、纵、横平面内转角分别为 0.84°、0.5280°和 1.2283°。Northridge 地震动为 0.7470°、1.1920°和 1.1910°。通过对比球铰-销轴、撑脚-滑道、纵横平面倒塌等判据发现,当输入地震动方向与主梁方向垂直时(横桥向输入),桥梁主梁最易倾覆,危险性最高。
王旭燚,王银辉,罗征,陈闯[5](2019)在《大跨不对称小半径曲线转体连续刚构受力和变形特征分析》文中指出新建桥梁在跨越既有线路、山谷等往往在结构形式上面对巨大挑战,大跨径、小曲率、转体施工、连续刚构等特点集于一身的桥梁应运而生。这些因素增加了桥梁的施工难度,并且施工过程和成桥状态下的受力和变形复杂。本文依托宁波某跨铁路节点桥,对全桥和球铰受力状态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施工过程主梁悬臂根部截面的扭转变形,主梁最大悬臂状态和成桥状态的变形与应力以及球铰及下转盘的应力状态。结果表明:桥墩预应力对控制曲线连续刚构桥弯扭耦合效应及变形具有重要作用;主梁最大悬臂状态的扭转变形和横向位移在悬臂二分之一附近最大;成桥状态主梁空间变形呈明显的不对称性,中跨主梁截面外侧应力大于内侧应力,边跨呈相反趋势;下转盘最大竖向压应力出现在球铰边缘下方附近,在施工监控中应重点关注。
阙明[6](2019)在《小半径弯箱梁桥应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在调研国内外弯桥应力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以重庆市涪陵区重点项目鹤凤大道二期工程鹤凤大桥为研究背景。使用有限元软件ANSYS批处理技术与有限元软件MIDAS分析小半径弯桥的应力,使用函数拟合小半径弯桥应力分布趋势得到规律性认识。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使用有限元软件ANSYS,采用高效的批处理技术对鹤凤大桥进行建模。在模型中施加自重荷载。使用数据处理软件Matlab提取跨中截面的应力。并分析跨中截面在恒荷载作用下的剪力滞效应。(2)使用有限元软件ANSYS对跨径为25m半径为50m、60m、80m、100m的弯桥进行建模,施加恒荷载。分别提取不同半径弯桥跨中截面的最大应力与25m跨径的直桥跨中截面最大应力进行比值,将所得比值进行函数拟合,并绘制成图,分析恒载作用下半径对截面应力的影响。(3)使用有限元软件ANSYS对半径为60m跨径分别为25m、40m、50m、60m的弯桥进行建模,分别建立4组跨径为25m、40m、50m、60m的直桥,分别提取不同跨径弯桥与同跨径直桥的跨中截面最大应力进行比值,并使用函数对该比值进行拟合,并绘制成图形。分析恒载作用下跨径对截面应力的影响。(4)使用有限元软件ANSYS建立16组不同跨径与半径的模型进行正交分析,另建立4组跨径为25m、40m、50m、60m的直桥,提取弯桥与跨径相同的直桥的跨中截面最大应力进行比值,为得到小半径弯桥截面偏载下的应力分布趋势和一些规律性认识使用函数对该比值进行拟合,并绘制成图形。正交分析恒载作用下跨径与半径对截面应力的影响。(5)使用有限元软件Midas对鹤凤大桥圆曲线上典型的三跨一联弯桥模型进行建模,算出弯桥截面的最大弯矩,即为实验的控制值。绘制弯桥的弯矩影响线。使用规范规定的五轴车辆荷载进行布载。人工调整汽车在弯矩影响线上的位置,并算出弯矩,即为实验的计算值。当计算值与控制值之差小于5%为正确的布载方式,由此得出汽车荷载的布载方式。(6)将Midas软件算的布载方式施加在ANSYS模型上。分别在边跨与中跨施加对称与偏心荷载,建立四种不同的荷载工况。使用数据处理软件Matlab提取跨中截面的应力。引入弯曲应力的偏载系数p?用来衡量偏载效应的影响;引入剪力滞系数??用来衡量剪力滞效应的影响;引入偏载剪力滞系数c?用来衡量偏载作用下剪力滞效应与偏载效应的叠加影响,分别进行计算分析。(7)使用有限元软件ANSYS对跨径为25m半径为50m、60m、80m、100m的弯桥进行建模并施加偏心荷载。分别提取出不同半径跨中截面的最大应力与25m跨径的对称荷载下的直桥跨中截面最大应力进行比值,对该比值进行函数拟合,并绘制成图形,分析偏心荷载作用下半径对截面应力的影响。(8)使用有限元软件ANSYS对半径为60m跨径分别为25m、40m、50m、60m的弯桥进行建模。建立4组跨径为25m、40m、50m、60m的对称荷载作用下的直桥模型,分别提取不同跨径弯桥与跨径相同的直桥的跨中截面最大应力进行比值,并使用函数对该比值进行拟合,并绘制成图形。分析偏心荷载作用下跨径对截面应力的影响。(9)使用有限元软件ANSYS建立16组不同跨径与半径的模型进行正交分析,建立4组跨径为25m、40m、50m、60m的对称荷载作用下的直桥模型,分别提取弯桥与跨径相同的直桥跨中截面最大应力进行比值,为得到小半径弯桥截面偏载下的应力分布趋势和一些规律性认识使用函数进行拟合,并绘制成图形。正交分析偏心荷载作用下跨径与半径对截面应力的影响。
陈备备[7](2019)在《高铁小曲线大跨度跨线桥施工控制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桥梁转体因具有施工工期短、成本低、对既有线路影响小等显着的社会经济效益,成为现阶段跨越既有线路及河流常用的施工方法。高速铁路中桥梁的建设必须满足其对线路平整度的严格要求,因此在高速铁路桥梁施工中,必须对高程进行严格控制。在桥梁转体施工过程中,不仅要对梁体的高程和位置进行监测,同时也要对球铰处的应力进行详细监测。小半径曲线梁的受力情况比较特殊,导致梁体在施工过程中的应力和挠度的变化也较为复杂,桥梁跨径越大这一现状就越明显。因此,为保证桥梁在各个施工阶段的内力和高程符合要求,必须对桥梁在各施工阶段的应力及挠度进行控制,以确保合龙后的桥梁结构的整体线形与受力状态满足设计要求。本文首先介绍了转体桥及曲线桥理论发展状况,然后结合“新建连云港至镇江铁路淮扬联络线左线特大桥”的施工,进行了曲线桥受力分析、悬臂浇筑过程中的线形和应力监控分析以及转体加速转动过程模拟分析等内容,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总结了施工监控理论的发展现状,概括了曲线梁理论研究、曲线桥施工技术发展以及转体桥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小半径曲线连续梁转体施工控制的关键影响因素。(2)建立有限元模型,对小半径曲线连续梁在施工过程及最大悬臂阶段的应力及位移做出分析,总结出小半径曲线连续梁应力分布和位移变化特点,为进行应力监测提供理论支持。(3)阐述了桥梁悬臂施工监控时进行应力监测和线形控制测点布置要点,提出对转体球铰处的应力进行监测的意见,并给出应变计布置方式。另外,还对转动过程中的球铰处应力进行了监测。(4)通过理论计算得出转体的最大理论加速度,并利用ABAQUS建立有限元模型,分析理论最大加速度下梁体的应力分布,为实践转体中加速度的控制提供数据支持。(5)对小半径曲线梁体进行不平衡称重实验,通过绘制荷载位移曲线分析计算得到使转体结构微动的顶力,据此结果计算转体结构的摩阻系数和摩阻力矩,并进行配重。通过对转动过程中球铰应力的分析,说明了小半径曲线梁不平衡称重试验数据的准确性,小半径曲线梁转体通过不平衡称重试验进行配重效果良好。
王绪东[8](2019)在《曲线连续梁悬臂施工控制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随着高速公路以及城市交通网的修建,曲线连续梁广泛应用于城市高架桥和立交枢纽中,其可以减少桥梁与道路连接部分线路的长度,而且还能极大地适应地形地物,改善道路系统的整体功能,但是,曲线连续梁桥的成桥线形、内力分布与施工过程密切相关,其影响因素较多,须针对不同的影响因素对桥梁进行分析,以更好地指导曲线桥梁的建设。本文以采用悬臂灌注施工工艺、跨度布置为(51+88+51+37m)、半径为1322 m的曲线桥梁为依托,保持跨度、主梁截面、材料及配筋等不变情况下,通过改变曲线半径来分析其对桥梁受力及变形的影响,并就本桥的施工控制成果进行分析,主要内容如下:(1)结合国内外关于曲线桥梁的文献,论述国内外曲线桥梁理论及施工控制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同时,就曲线桥梁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曲线桥梁与直线桥梁之间各方面的差异性进行简要地论述;(2)对曲线桥梁的理论分析以及相应的计算方法进行论述,包括曲线梁的平衡微分方程、平面变形方程、预应力作用下曲线梁的理论内力,结合相关文献,对曲线桥梁的力学特性进行深入学习;(3)通过改变曲线桥梁的圆心角来分析其变化对受力及变形的影响,即保持桥梁跨度、主梁截面、材料及配筋不变的情况下,建立直线桥梁及半径为750 m、500 m、400 m、250 m的有限元分析模型,进行参数对比分析,考虑圆心角变化对曲线桥梁受力及变形的影响,结合悬臂施工过程分析,就悬臂施工合理半径展开讨论;同时,就温度荷载作用对曲线桥梁的影响进行分析,以本桥为依托,对其进行综合相关分析后,提出一些关于施工控制的建议。(4)对桥梁的设计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确定对桥梁结构影响较大的设计参数,可以结合设计参数敏感性分析结果,以此来有效地提高曲线桥梁的施工控制精度,更好地指导实际桥梁施工。(5)半径为1322m的曲线桥梁监控技术方案以及监控成果进行整理及分析,主要包括线形监控成果分析和应力监控成果分析。
王海雷[9](2019)在《曲线槽型梁刚构桥转体施工控制及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我国交通事业的快速发展,对城市轨道交通提出了更高的发展理念,线形优美的曲线梁、具有节能降噪优点的槽型梁,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推广,且随着铁路路线的增多,转体施工方法成为跨越既有铁路路线的主流施工方法,为保证新建桥梁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以及桥下既有铁路的安全运营,其施工监控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国内对箱梁转体施工监控的研究较多,而针对曲线槽型梁转体施工监控的研究较少。本文以武汉曲线槽型梁刚构桥为工程背景,对曲线槽型梁转体施工监控中的关键问题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针对国内外槽型梁发展现状、转体施工发展现状,提出了本文的研究目标和意义,简要介绍了曲线梁桥、槽型梁桥的力学特性和桥梁的转体施工技术;(2)阐述曲线槽型梁的分析方法,并依据分析方法分别建立单梁模型、梁格模型和实体模型,通过与实测值的分析对比,确定了梁格法是适用于曲线槽型梁施工监控的最优建模方法;(3)应用Midas/Civil有限元软件,建立曲线槽型梁的梁格模型,计算控制截面的变形及应力,对各施工阶段的线形、应力与实测值对比分析,保证整个施工过程的安全性,以及成桥线形、应力状态符合设计要求;对转体结构进行不平衡称重试验并配重,保证了上部结构安全平稳的完成转体;(4)应用Midas/FEA有限元软件,建立曲线槽型梁转体T构,通过改变支座偏心距,研究支座偏心距对梁体内力和稳定性的影响,支座偏心距的增大有效的改善了结构的不平衡力矩、梁体应力和梁端挠度,极大地增加了转体T构的稳定性。(5)建立曲线槽型梁的0号块局部有限元模型,分析其在最大悬臂状态下的应力分布状况,确定了0号块处于安全应力状态,指出了其出现最大拉应力的位置,为同类曲线槽型梁0号块的设计及施工提供一定参考。
吴雄波[10](2019)在《曲线连续梁桥静力学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曲线连续梁桥因其线形优美,且桥跨位置布置灵活,在高等级公路以及城市道路中使用颇多。但由于其上部结构线形特点,受力情况相对更为复杂,之前学者对弯桥的研究分析都是集中在弯扭耦合效应和箱梁剪力滞效应方面,本文以猫洞河桥为工程背景,对曲线连续梁桥的受力性能进行分析。(1)查阅曲线梁桥及剪切变形效应相关国内外论文资料,综述曲线梁桥研究理论的发展;基于基本微分方程,分析曲线梁桥弯扭耦合等方面的受力特性。(2)基于剪切不均匀系数的推导计算,将考虑剪切变形影响编入有限元程序BDCMS中,计算代表截面剪切不均匀系数,进而计算相应悬臂梁的剪切变形影响系数;给定箱梁截面,并且研究剪切变形影响量随高跨比的变化规律,得到相应悬臂梁的高跨比门槛值。(3)考虑剪切变形效应对曲线连续梁桥静力学性能影响研究,基于迈达斯Civil选择经典梁理论梁单元、Timoshenko梁理论梁单元分别建立直、曲连续梁计算分析模型,对比分析在自重、预应力、汽车荷载作用下剪切变形效应对上部结构内力、位移分布的影响,以及对悬臂施工阶段累计挠度的影响。(4)建立曲线连续梁桥空间实体单元模型进行横向效应分析,对1/4悬臂工况、最大悬臂工况、成桥工况阶段选择关键截面分析正应力的横向分布、横向应力的横向分布、各梁段横向位移最大值分布,并与Civil梁单元计算值对比,证明对曲线连续梁桥进行横向效应分析的必要性。
二、小半径曲线桥悬臂施工线形控制及监测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半径曲线桥悬臂施工线形控制及监测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非对称悬臂施工曲线连续刚构桥不同施工阶段变形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工程背景 |
2 模型建立 |
3 不同施工阶段下的变形分析 |
3.1 对称施工阶段主梁变形分析 |
3.2 非对称施工阶段主梁变形分析 |
3.3 合拢段施工完成后主梁变形分析 |
3.4 不同施工阶段曲线连续刚构桥变形对比分析 |
4 设计参数对梁体竖向位移的影响 |
4.1 混凝土容重对梁体竖向位移的影响 |
4.2 混凝土收缩徐变对梁体竖向位移的影响 |
4.3 曲率半径对梁体竖向位移的影响 |
5 结论 |
(2)不同曲率下预应力斜墩曲线连续刚构桥施工过程变形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斜墩横向位移和转角计算理论 |
1.1 曲梁偏压下曲线连续刚构桥斜墩横向位移和转角计算理论 |
1.2 预应力荷载作用下斜墩横向位移和转角计算理论 |
2 数值模型简介 |
2.1 工程背景 |
2.2 有限元模型简介 |
3 预应力斜墩曲线连续刚构桥施工过程空间变形分析 |
4 曲率半径对桥梁施工过程变形的影响分析 |
4.1 不同曲率半径最大悬臂状态主梁的空间变形 |
4.2 自重作用下不同曲率半径主梁的空间变形 |
4.3 预应力作用下不同曲率半径主梁的空间变形 |
4.4 挂篮作用下不同曲率半径主梁的空间变形 |
4.5 收缩徐变作用下不同曲率半径主梁的空间变形 |
5 结论 |
(3)城市节段预制拼装小半径刚构匝道桥力学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引言 |
1.2 预应力混凝土匝道刚构梁桥的结构特点 |
1.2.1 连续刚构桥的特点 |
1.2.2 曲线连续刚构桥的结构特点及受力影响因素 |
1.3 国内外现状及发展概况 |
1.4 节段预制拼装技术 |
1.4.1 节段预制拼装梁桥的施工过程: |
1.4.2 节段预制拼装施工技术优势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2.曲线梁桥理论分析及微分方程 |
2.1 曲线梁理论 |
2.1.1 解析法 |
2.1.2 半解析法 |
2.1.3 数值分析法 |
2.2 曲线梁的基本微分方程 |
2.2.1 平衡方程 |
2.2.2 几何方程 |
2.2.3 基本微分方程 |
2.3 本章小结 |
3.悬臂拼装小半径刚构匝道桥结构受力分析 |
3.1 工程概况 |
3.2 计算模型的建立 |
3.3 结构受力性能计算 |
3.4 拼装施工临时预应力计算分析 |
3.4.1 临时预应力计算模型 |
3.4.2 临时预应力计算 |
3.5 小结 |
4.小半径刚构匝道桥在恒载、汽车荷载、预应力作用下力学性能分析 |
4.1 小半径刚构匝道桥在恒载作用下的力学性能分析 |
4.1.1 恒载作用下小半径刚构匝道桥内力沿桥纵向的分布 |
4.1.2 恒载作用下刚构匝道桥不同曲率半径内力分析 |
4.2 小半径刚构匝道桥在车辆荷载作用下的力学性能分析 |
4.2.1 车辆加载位置 |
4.2.2 内力分析 |
4.3 预应力作用下曲线刚构桥的内力分析 |
4.3.1 曲线梁桥预应力特点及布置原则 |
4.3.2 预应力分析参数 |
4.3.3 预应力作用下刚构匝道桥内力分析 |
4.4 小结 |
5.预制拼装小半径刚构匝道桥动力特性分析 |
5.1 曲线梁桥动力特性概述 |
5.2 动力分析的有限元模型 |
5.3 自振频率分析 |
5.3.1 曲率半径对自振频率的影响 |
5.3.2 振型分析 |
5.4 不同地震方向作用下的内力分析 |
5.4.1 墩顶内力 |
5.4.2 墩底内力 |
5.5 曲率半径对于动力的影响 |
5.5.1 顺桥向地震作用下内力分析 |
5.5.2 横桥向地震作用下内力分析 |
5.6 小结 |
6.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1.1 小半径刚构匝道桥施工受力计算 |
6.1.2 小半径刚构匝道桥在恒载、汽车荷载、预应力作用下力学性能分析 |
6.1.3 小半径刚构匝道桥动力特性分析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平转梁桥施工临时固结与球铰支撑地震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桥梁转体与数值模拟工作研究现状 |
1.2.2 桥梁球曲面摆应用现状与球铰结构对比分析 |
1.2.3 连续梁桥施工过程中地震动力响应研究现状 |
1.2.4 桥梁结构缩尺模型地震振动台试验研究现状 |
1.3 目前研究的不足与存在问题 |
1.3.1 目前研究的不足 |
1.3.2 存在问题 |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图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图 |
第2章 转体桥力学模型与运动摩擦理论 |
2.1 概述 |
2.2 转体桥施工阶段竖平面受力分析 |
2.2.1 桥墩与主梁间临时固结支撑 |
2.2.2 落梁后转体结构支撑 |
2.3 仅球铰支撑时点的空间运动理论 |
2.3.1 竖平面转动(平动)运动规律 |
2.3.2 水平面转动运动规律 |
2.4 仅球铰支撑时摩阻系数方程 |
2.4.1 水平转动摩阻系数确定 |
2.4.2 纵、横桥向竖平面摩阻系数确定 |
2.5 转体桥球铰接触摩擦理论 |
2.5.1 接触摩擦机理与速度矢量分析 |
2.5.2 接触摩擦条件 |
2.5.3 转体桥球铰库仑摩擦模型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转体桥球铰支撑状态运动学模型研究 |
3.1 项目概况 |
3.1.1 桥墩结构 |
3.1.2 主梁结构 |
3.1.3 转体结构 |
3.2 两质点桥梁转体球铰运动学方程 |
3.2.1 无阻尼形式 |
3.2.2 有阻尼形式 |
3.2.3 两质点桥梁转体球铰模型计算 |
3.3 三质点桥梁转体球铰运动学方程 |
3.3.1 三质点竖平面滑动模型 |
3.3.2 多质点竖平面滑动模型 |
3.4 双向地震动空间转动模型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转体桥施工过程不同阶段地震有限元模拟 |
4.1 桥梁施工阶段有限元模型建立 |
4.1.1 主梁与桥墩模型单元设置 |
4.1.2 球铰模型设置 |
4.1.3 模型约束与接触定义 |
4.1.4 有限元模型坐标系与研究平面的定义 |
4.2 转体桥施工阶段动力特性分析 |
4.2.1 分析方法的确定 |
4.2.2 地震波的选取与调整 |
4.2.3 转体桥自振特性分析 |
4.3 地震动作用下临时固结桥梁有限元模拟 |
4.3.1 顺桥向地震动模拟 |
4.3.2 横桥向地震动模拟 |
4.3.3 不同峰值地震动下临时固结状态响应 |
4.4 地震动作用下球铰连接桥梁有限元模拟 |
4.4.1 顺桥向地震动模拟 |
4.4.2 横桥向地震动模拟 |
4.4.3 不同峰值地震动下球铰支撑状态响应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转体桥缩尺模型振动台试验研究 |
5.1 试验步骤与目的 |
5.2 试验设备介绍 |
5.2.1 振动台参数 |
5.2.2 加速度传感器参数 |
5.3 试验模型介绍 |
5.3.1 试验模型相似比设计 |
5.3.2 试验模型制作 |
5.3.3 模型动力特性分析 |
5.4 试验方案 |
5.4.1 传感器布置 |
5.4.2 试验模型坐标系与研究平面的定义 |
5.4.3 制定试验工况 |
5.5 试验数据处理 |
5.5.1 试验数据修正 |
5.5.2 信号积分与对比 |
5.6 试验数据分析 |
5.6.1 不同工况下墩顶加速度与位移时程分析 |
5.6.2 不同工况下主梁顶板加速度时程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 |
致谢 |
(6)小半径弯箱梁桥应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概述 |
1.2 弯桥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1 弯桥的国外发展现状 |
1.2.2 弯桥的国内发展现状 |
1.3 弯箱梁桥的构造与施工方法 |
1.3.1 弯梁桥的构造 |
1.3.2 弯桥的施工方法 |
1.3.3 弯桥的施工控制方法 |
1.4 国内外弯桥应力的研究进展 |
1.5 研究意义与内容 |
1.5.1 研究意义 |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弯桥与箱梁的应力分析理论 |
2.1 平面曲梁的平衡微分方程 |
2.2 弯桥的平衡微分方程 |
2.3 M/R法 |
2.4 曲线梁法 |
2.5 梁格分析法 |
2.6 考虑约束的简化分析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ANSYS的小半径箱梁的恒载应力分析 |
3.1 工程背景 |
3.2 有限元法与有限元软件 |
3.3 ANSYS批处理BATCH技术 |
3.4 鹤凤大桥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3.5 应力的计算结果 |
3.6 恒荷载作用下剪力滞效应 |
3.7 恒载作用下半径对弯桥应力的影响 |
3.8 恒载作用下跨径对弯桥应力的影响 |
3.9 恒载作用下跨径、半径对弯桥的影响 |
3.10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ANSYS的小半径箱梁的活载应力分析 |
4.1 活荷载的布置方式 |
4.2 边跨施加活荷载弯箱梁桥的应力分布 |
4.3 中跨施加活荷载弯箱梁桥的应力分布 |
4.4 活荷载下的剪力滞系数 |
4.5 活荷载下的偏载系数 |
4.6 偏心荷载作用下半径对弯桥应力的影响 |
4.7 偏心荷载作用下跨径对弯桥应力的影响 |
4.8 不同半径与跨径在偏载作用下对弯桥应力的正交分析 |
4.9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附录 C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情况 |
(7)高铁小曲线大跨度跨线桥施工控制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桥梁施工监控技术发展概况 |
1.3 国内外曲线桥理论及施工技术发展现状 |
1.4 转体桥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5 论文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
1.5.1 本文研究意义 |
1.5.2 本文研究内容 |
1.5.3 论文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桥梁施工控制理论 |
2.1 施工控制的影响因素 |
2.1.1 结构参数 |
2.1.2 计算模型 |
2.1.3 立模标高 |
2.1.4 预应力钢束张拉 |
2.1.5 温度变化 |
2.1.6 施工管理 |
2.2 施工控制内容 |
2.2.1 线形控制 |
2.2.2 应力控制 |
2.2.3 稳定控制 |
2.2.4 安全控制 |
2.2.5 球铰结构施工控制 |
2.3 施工控制的计算方法 |
2.3.1 前进分析法 |
2.3.2 倒退分析法 |
2.3.3 无应力状态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大跨度小半径曲线箱梁扭转效应分析 |
3.1 工程概况 |
3.2 有限元模型建立 |
3.2.1 模型参数 |
3.2.2 有限元模型 |
3.3 悬臂施工过程小半径曲线连续梁桥内力应力分析 |
3.3.1 悬臂施工过程中内力变化分析 |
3.3.2 悬臂施工过程中截面应力变化分析 |
3.3.3 最大悬臂状态下截面应力分布分析 |
3.4 曲线连续梁桥悬臂施工竖向位移变化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箱梁悬臂施工监控实施及结果分析 |
4.1 线形监控实施及结果分析 |
4.1.1 立模标高的确定 |
4.1.2 观测点布置及观测 |
4.1.3 线形监控数据分析 |
4.1.4 合龙段误差结果分析 |
4.2 应力监测实施及结果分析 |
4.2.1 应力原理及计算 |
4.2.2 应力监控实施 |
4.2.3 应力监控数据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桥梁转体施工控制及称重配重计算 |
5.1 转体施工概述 |
5.1.1 转体基本原理 |
5.1.2 转体设备构成 |
5.1.3 转体结构施工控制 |
5.1.4 转体施工工艺 |
5.2 转体称重配重理论 |
5.2.1 试验准备 |
5.2.2 转体称重配重计算理论 |
5.3 称重配重计算 |
5.3.1 72#墩称重试验结果 |
5.3.2 73#墩称重试验结果 |
5.3.3 转体配重计算结果 |
5.4 转动过程应变测量结果分析 |
5.5 应急措施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小半径曲线箱梁转体加速过程模拟分析 |
6.1 概况 |
6.1.1 转体所需时间计算 |
6.1.2 模型建立 |
6.2 转体角加速度计算及转动过程应力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参与项目 |
(8)曲线连续梁悬臂施工控制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曲线桥梁受力特性 |
1.2 曲线桥梁理论研究现状 |
1.2.1 曲线桥梁理论研究 |
1.2.2 桥梁施工监控的目的及意义 |
1.3 曲线桥梁存在的问题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2 曲线桥梁分析理论及计算方法 |
2.1 曲线桥梁理论分析 |
2.2 平面变形 |
2.3 预应力对曲线梁的作用 |
2.4 小结 |
3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分析 |
3.1 有限元分析理论 |
3.2 模型的建立 |
3.2.1 工程概况 |
3.2.2 技术标准 |
3.2.3 计算荷载 |
3.2.4 施工阶段划分 |
3.2.5 计算模型 |
3.3 圆心角变化对桥梁受力及变形的影响 |
3.3.1 圆心角变化对成桥状态的影响 |
3.3.2 圆心角变化对桥梁悬臂施工过程的影响 |
3.4 温度作用对结构变形及受力的影响 |
3.4.1 温度作用对曲线桥梁内力的影响 |
3.4.2 温度作用对曲线桥梁变形的影响 |
3.4.3 温度作用对合拢段的影响 |
3.5 圆心角变化及温度作用分析对施工控制的建议 |
4 施工控制中参数敏感性分析 |
4.1 荷载参数敏感性分析 |
4.1.1 自重荷载敏感性分析 |
4.1.2 预应力荷载敏感性分析 |
4.2 与时间相关参数敏感性分析 |
4.3 参数敏感性分析对施工控制的建议 |
5 桥梁施工控制 |
5.1 施工控制的重要性 |
5.2 线形监控 |
5.2.1 竖向线形控制 |
5.2.2 平面线形控制 |
5.2.3 线形监控成果分析 |
5.3 应力监控 |
5.3.1 应力监控方法 |
5.3.2 应力监控成果分析 |
5.4 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9)曲线槽型梁刚构桥转体施工控制及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槽型梁国内外研究概况 |
1.1.1 槽型梁国内研究概况 |
1.1.2 槽型梁国外研究概况 |
1.2 国内外桥梁转体施工发展现状 |
1.2.1 桥梁转体施工方法概述 |
1.2.2 桥梁转体施工国内外发展概况 |
1.3 槽型梁转体施工在我国铁路工程中的应用 |
1.4 本文研究意义及内容 |
2 曲线槽型梁的力学性能及转体施工技术 |
2.1 曲线梁桥的力学特性及影响因素 |
2.1.1 曲线梁桥的力学特性 |
2.1.2 影响曲线桥力学特性的因素 |
2.2 槽型梁结构特点和力学性能 |
2.2.1 槽型梁的结构特点 |
2.2.2 槽型梁的力学性能 |
2.3 转体系统的组成及施工工艺 |
2.3.1 转体系统的组成 |
2.3.2 转体施工工艺及步骤 |
2.4 本章小结 |
3 曲线槽型梁计算模型研究 |
3.1 工程概况 |
3.2 曲线槽型梁的计算方法 |
3.3 有限元软件介绍 |
3.4 模型的建立 |
3.4.1 主梁计算参数选取 |
3.4.2 模型的建立 |
3.5 计算结果分析 |
3.5.1 梁体应力 |
3.5.2 梁端位移 |
3.6 本章小结 |
4 曲线槽型梁转体施工监控技术研究 |
4.1 施工监控的目的、原则 |
4.1.1 施工控制的目的和内容 |
4.1.2 施工控制的原则 |
4.1.3 施工监控的方法 |
4.2 线形施工控制与结果 |
4.2.1 线形监控实施 |
4.2.2 线形监控结果分析 |
4.3 应力施工控制与结果 |
4.3.1 应力监控实施 |
4.3.2 应力监控结果分析 |
4.4 曲线槽型梁转体称重试验研究 |
4.4.1 称重试验目的及主要内容 |
4.4.2 称重试验原理 |
4.4.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4.4.4 配重方案 |
4.5 本章小结 |
5 最大悬臂状态下转体T构的稳定性及受力分析 |
5.1 支座偏心距对曲线槽型T构稳定性及内力的影响 |
5.1.1 不平衡力矩调整措施 |
5.1.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5.1.3 曲线槽型梁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5.2 0号块结构局部应力分析 |
5.2.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5.2.2 0号块结构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5.2.3 数值模拟结果与实测值对比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10)曲线连续梁桥静力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曲线梁桥的发展 |
1.2 曲线梁桥的分类 |
1.3 曲线梁桥理论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剪切变形效应研究现状 |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曲线梁桥的受力特性和分析方法 |
2.1 曲线梁桥的力学特点 |
2.1.1 曲线梁桥的受力特性 |
2.1.2 曲线梁段平衡微分方程 |
2.1.3 曲线梁段几何微分方程 |
2.1.4 曲线梁桥内力与变形关系 |
2.2 曲线梁桥计算理论 |
2.2.1 解析法 |
2.2.2 半解析法 |
2.2.3 数值法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剪切变形效应研究 |
3.1 概述 |
3.2 梁的基本理论 |
3.3 考虑剪切变形的计算方法 |
3.3.1 剪切系数计算方法 |
3.3.2 算例验证分析 |
3.4 箱梁高跨比门槛值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剪切变形效应对曲线连续梁桥静力学性能的影响 |
4.1 概述 |
4.2 工程概况 |
4.3 实桥有限元模型建立 |
4.3.1 施工工况划分 |
4.3.2 建立有限元模型的几点说明 |
4.4 剪切变形效应对结构内力的影响 |
4.4.1 自重作用下剪切变形效应对结构内力的影响 |
4.4.2 预应力作用下剪切变形效应对结构内力的影响 |
4.4.3 汽车荷载作用下剪切变形效应对结构内力的影响 |
4.5 剪切变形效应对结构挠度的影响 |
4.5.1 自重作用下剪切变形效应对结构挠度的影响 |
4.5.2 预应力作用下剪切变形效应对结构挠度的影响 |
4.5.3 汽车荷载作用下剪切变形效应对结构挠度的影响 |
4.5.4 剪切变形效应对悬臂施工累计挠度的影响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曲线连续梁桥横向效应分析 |
5.1 空间实体模型的建立 |
5.1.1 迈达斯FEA简介 |
5.1.2 迈达斯FEA建模要点 |
5.2 1/4跨悬臂阶段横向效应分析 |
5.2.1 正应力横向分布分析 |
5.2.2 横向应力横向分布分析 |
5.2.3 横向位移分析 |
5.3 最大悬臂阶段横向效应分析 |
5.3.1 正应力横向分布分析 |
5.3.2 横向应力横向分布分析 |
5.3.3 横向位移分析 |
5.4 成桥阶段横向效应分析 |
5.4.1 正应力横向分布分析 |
5.4.2 横向应力横向分布分析 |
5.4.3 横向位移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本文研究结论 |
有待进一步研究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四、小半径曲线桥悬臂施工线形控制及监测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非对称悬臂施工曲线连续刚构桥不同施工阶段变形特性研究[J]. 杨果林,黎勇,谭文杰,周伏良.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 2021(03)
- [2]不同曲率下预应力斜墩曲线连续刚构桥施工过程变形分析[J]. 陈闯,王旭燚,王银辉.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21(02)
- [3]城市节段预制拼装小半径刚构匝道桥力学性能分析[D]. 杨谨瑜.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1)
- [4]平转梁桥施工临时固结与球铰支撑地震响应研究[D]. 胡同旭. 青岛理工大学, 2019(02)
- [5]大跨不对称小半径曲线转体连续刚构受力和变形特征分析[A]. 王旭燚,王银辉,罗征,陈闯. 第2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 2019
- [6]小半径弯箱梁桥应力研究[D]. 阙明. 重庆交通大学, 2019(06)
- [7]高铁小曲线大跨度跨线桥施工控制关键技术研究[D]. 陈备备. 兰州理工大学, 2019(09)
- [8]曲线连续梁悬臂施工控制关键技术研究[D]. 王绪东. 兰州交通大学, 2019(04)
- [9]曲线槽型梁刚构桥转体施工控制及关键技术研究[D]. 王海雷. 兰州交通大学, 2019(03)
- [10]曲线连续梁桥静力学性能研究[D]. 吴雄波. 长沙理工大学, 20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