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价值主体与价值客体的关系

论价值主体与价值客体的关系

一、论价值主体与价值客体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王芳辉[1](2021)在《价值论视域下的体育素养考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基于价值论的视角,多维度阐明体育素养的本质内涵与价值追求。体育素养的内容涵盖了人的情感、身体、认知与体育实践活动,强调在完整的生命旅程中培养身体活动所需要使用的各项能力,帮助我们树立合理的终生体育追求。价值论也被称为价值哲学,它指的是关于社会价值的组织构成、属性、根源和对价值进行评价的一种哲学理论,主要指的是通过考察社会主体的需求与其他客体所能够满足的主体需求以及怎样才能够满足这些主体需求的三个维度,来综合考察与评价社会现象、行为和各类事物对阶级、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与意义。体育素养的价值是一种存在的现象,产生于人类所遵循的“人的内在尺度”,实质上就是人所认同的社会主体尺度和其他客体的属性相互交融之后的整合与统一。由于体育素养的价值在社会中的特殊性存在,主体的需要是形成体育素养的价值基础的直接需要。主体与客体是构成体育素养的价值联系的两个基本关系项,人类认识与改造世界的过程就是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统一的过程。立足于现实生活中人的本身,考察体育素养的价值维度与价值实现路径,寻求从体育理论到现实之间建构新的参照空间。主要从以下五个部分进行分析:第一,通过对体育素养的理论知识梳理与回顾,对体育素养内涵的认知建立一个整体的概念,找寻体育素养的价值存在的依据。以“人的需要”作为交织点,对体育素养的理论进行有序阐述,揭示体育素养理论存在的价值线索,为体育素养的价值考察做好有力铺垫。同时,对体育素养价值发展与价值认同的实际进行归纳与论证。第二,对体育素养的价值本性进行分析,对体育素养的价值具体属性与特征进行阐述,考察体育素养的价值生成肌理,描绘出体育素养的价值在细微世界的真实模样。第三,基于价值主体的选择对体育素养的价值进行考察。分析主体尺度在体育素养价值立场中的度量,探讨主体尺度在价值关系中的重要性;分析主客互动在体育素养价值事实中的把控,解读主体需要在价值事实中的第一性;分析主体使命在体育素养价值冲突中的生成,探究主体在价值关系中对需要的维护;分析主体追求在体育素养价值实践中的呈现,阐释了主体在价值关系中对未来的向往。第四,立足于实践的观点,对体育素养的价值内容进行考察与分析。解读体育素养关于主体的健身、教育、运动、调节身心、交往、和谐与发展价值,勾勒出体育素养的价值真实图景。第五,回归到主体的现实生活,思考体育素养价值的实现愿景与价值旨归,辩证的看待主体在体育素养价值交互关系中的成长与进步,详细的分析客体在体育素养价值交互关系中的发展与进化,继而考察在体育素养价值交互关系中价值取向的过渡与变化。本研究论文的结论主要包括:(1)体育素养的价值特征是体育素养的鲜活标签。(2)体育素养的价值产生前提、价值接受与价值实现均是基于主体的需要。(3)体育素养的价值选择是在主体需要的前提下,基于主体尺度与主体追求的有机统一。(4)体育素养的价值维度考察解决了主体的价值矛盾冲突,确立了合理的价值取向。(5)体育素养的价值关系中,价值的呈现在于主体的进化与超越,也在于客体的丰富与升华,二者具有内在统一性。

曾繁亮[2](2021)在《马克思主义价值视阈中的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论》文中研究指明"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及其满足问题是典型而重大的价值论问题。探索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价值逻辑或价值论基础,必须同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的进一步开掘有机结合起来。在马克思理论中,既有关于价值论一般原理的精辟论述,更有体现马克思全部理论终极价值旨归的宏大而彻底的价值体系建构。在此基础上守正开新:以人民主体为中心、需要范畴为核心,以需要地位论、需要主体论、需要标准论、需要结构论和需要保障论五大架构为逻辑体系,从而初步开显"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论"的价值意蕴。

王然[3](2020)在《马克思价值哲学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古至今,中西学者始终对价值问题争论不休;对于我国来说,马克思的价值哲学思想也对我们在各个方面产生着影响。因此,研究马克思的价值哲学思想,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现实意义。马克思的价值哲学思想是继承和发展了西方古代和近代哲学思想中的价值思想,并且立足于当时特定的社会现实形成的。该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其一,价值的主体是人,主要表现在人的需要为生成价值提供了主观方面的条件,在实践中人应当遵循价值尺度,而且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都属于价值关系;其二,价值生成的基础是实践,因为价值是在人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实践连接了价值和事实,并且没有实践的话价值就不可能实现;其三,价值评判的重要标准是是否能够符合无产阶级的利益,马克思价值哲学思想的立足点就是无产阶级,因此在进行价值选择时应当以符合无产阶级利益为原则;其四,价值追求的目标是要实现人自由全面的发展,马克思的价值哲学思想根本上是要实现人的解放,这集中体现在人实现自由全面的发展;其五,实现价值的路径是要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这意味着要通过无产阶级的革命来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这以此来作为保障无产阶级利益的制度基础。马克思的价值哲学思想有着丰富的意义,在理论层面,该思想是对西方价值哲学思想的批判和超越,它奠定了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思想的同时还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而当它和中国的传统文化碰撞时,还可以迸发新的生机;在实践层面,该思想有助于我们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助于当代人解决价值困惑,有助于我们批判错误思潮。

戴尧[4](2020)在《马克思人的价值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人的价值问题是人在社会关系当中,对自己生命活动的审视和思考。马克思关于人的价值问题,是从人本身出发,从人的主体性、社会性、实践性等方面进行思考。马克思人的价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探讨马克思人的价值思想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本文旨在对马克思人的价值思想及当代意义作一探讨。首先,本文从历史发展的过程出发,追溯了人的价值产生的历史渊源,通过概括从古希腊时期、中世纪时期、文艺复兴等不同时期关于人的价值思想的不同内容,论证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人学思想是对马克思人的价值思想的形成有直接意义。其次,本文从哲学角度对马克思人的价值的内涵进行了分析,将马克思人的价值思想放在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当中,对人的价值问题进行分析,指出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是人的价值的两个方面,是互为前提,辩证统一的。人的本质是潜在的人的价值,人的价值是人的本质的实现和确证,本文从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的内涵方面进行剖析,进一步区分人的价值概念。同时本文在马克思人的价值实现方面,进一步梳理出实践是人的价值实现的最根本途径。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更好的去实现有价值的人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会出现异化劳动,而消灭异化劳动,是实现人的价值必不可少的途径。最后,本文指出马克思人的价值思想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现实性,为当前中国社会人的发展提供了思想借鉴和方法指导。论述了马克思人的价值思想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思想基础,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指导,并且为新时代的共产党员树立正确的价值定位,为新时代的青年提供正确的价值观,为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立德树人”提供价值取向。总之,本文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对马克思人的价值的历史渊源、理论来源进行了历史性的考察,立足于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围绕人的价值的含义、人的价值的内容、人的价值的特点、人的价值的实现,阐述了一个相对完整的马克思人的价值思想,这对于更好的理解马克思人的价值思想提供理论借鉴。通过深入的探究,本文对马克思人的价值思想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把握,对正确理解马克思人的价值思想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有利于为人的价值研究提供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论,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叶长红[5](2019)在《高校文化育人的人学透视》文中研究指明高校担负文化建设和对大学生进行文化培育的责任,注重高校的文化建设与培育是提高整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必由之路。从理论归属上讲,大学文化属于社会文化的亚文化范畴,其文化建设与高校的职能息息相关,高校作为高级人才的培养基地,其目的是为社会建设培养更多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以灵活化、终身化为特质,培养高素质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群体,提高人才培养的全面性与质量,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因此我们更需要关注高等学校学生的全面发展,加强对学生群体的关注,从学生个体——人,从马克思主义人学基点”现实的人“入手,关注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实施文化育人,以文化整体观贯穿教育过程,以文化的有机整体,实现“文而化之,以文化人”,注重文化传承与创新,同时兼顾文化自觉。在文化育人的内容上,注重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角度,注重文化自觉,在育人过程中,实现文化对人的积极影响与培育作用,重点是以化成天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文化育人的人学透视是以人学理论为指导,界定清楚文化育人的内涵与外延,以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为视角,分析文化育人在高校的实施中对人的影响,结合国内外学界对于人学理论的讨论与新进展,并关注其他育人理论,主要以人学理论为理论支撑展望文化育人的发展前景,更好地研究关注文化对于人的积极内化作用,培育出更多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较高的人才,并将积极关注学界关于人的理论的新进展,为文化育人的发展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持,推进高校文化育人。首先,以人学理论为视角,在本文中将文化育人的内涵与外延界定清楚,从人的存在论、本质论、价值论和发展论四个方面阐述文化育人对现实的人的影响。以人学理论透视高校文化育人,其目标是通过文化价值观的整体贯穿,文化对人的影响,实现文化的内化作用,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最终实现人的发展,从这一点上来讲,文化育人的目标与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所追求的目标是契合的,体现了高校文化育人对“人”的关注的理论诉求。人作为高校文化育人的一部分,人既可以是高校文化育人的实施者,同时也是高校文化育人的对象,在高校文化育人中,人的存在、人的本质是文化育人实施的对象与基础,而人的价值的实现,人的发展的展开是文化育人所应有的目的。其次,从人的存在论、本质论、价值论和发展论出发,分别探讨当前高校文化育人的理论与实践。人的存在论之人的实践性存在、主体性存在和能动性存在是高校文化育人的起点。人的本质的社会性和个体性是高校文化育人的立足点,紧紧抓住人的本质的特点必不可少。当前高校文化育人的价值观建设中必须厘清人的价值论之人的社会价值、个人价值以及价值的群体本位和个体本位。价值观教育的基础也要求准确把握价值的属性和特点。人的发展论作为高校文化育人的现实归宿,也是文化育人的人学诉求。本文从人的存在论、本质论、价值论以及发展论四个方面出发,分别分析了当前文化育人在这四个方面存在的问题、成因以及解决建议,丰富了文化育人的理论和实践建设。最后,从高校文化育人的人学理论建构,人学制度建构和人学实践建构三个方面探讨了文化育人的人学建构。人学理论建构包括人学理念、人学目标和人学内容的建构,人学制度建构要以人为本,建立文化育人的行政组织制度、教育教学制度和机制,人学的实践建构主要从文化育人的课堂建设入手,从传统的第一、第二、第三课堂入手,关注当前的网络课堂建设,形成文化育人的课堂合力,以文化育人的理论、路径和课堂建设三方面的合力,共同推进文化育人的发展。本研究的难点在于以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研究高校文化育人,在研究的深度上还有很多的欠缺,在二者的理论分析以及方法论方面仍然存在不足,这也是本研究后续会注意的问题,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文化育人将面临新的态势,因此,将更加注重研究的时代性和前瞻性。

罗法洋[6](2019)在《价值观念实践生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我国社会建设和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进一步提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价值观念实践生成研究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展的。本文研究以价值论为基本视阈,从人类社会的价值活动现象出发,在价值实践活动中分析具体的人的价值观念生成,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的实践路径。论文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导论,介绍研究的缘起和意义,研究现状,界定核心概念,选定研究方法。我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任务要求,以及进一步提高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效,是本文研究的主要缘起。在价值论领域,价值观念生成研究尚属起步阶段。西方学界不太关注这一问题,我国学界初步研究了价值观念的生成过程。我国学者提出价值观念产生于社会实践的观点,但没有对这一观点开展深入研究。论文以价值实践为逻辑起点,分析价值观念生成的机制,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生成的实践路径,论文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在论文中,价值实践是关于价值活动现象的范畴,价值观指理性意义上的价值思想和观点,价值观念是具体的人的实际价值思想观念。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是实证研究法和比较分析法。第二部分陈述价值观念生成研究的理论基础和研究借鉴。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思想中,关于实践的科学含义,以及把事物、现实、感性当作实践理解的科学思想,是价值观念生成研究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毛泽东关于思想、观念、意识产生的思想中,意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意识产生于现实生活,实践产生认识等,是分析价值观念生成的理论根据。中国共产党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任务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实践生成研究的直接依据。我国学关于价值研究,以及区分价值观和价值观念的做法,为价值观念实践生成研究提供了启示和借鉴。第三部分论述价值观念生成的逻辑起点。实践产生认识,价值实践产生价值认识。价值观念是在价值实践中产生的,价值实践是价值观念生成的逻辑起点。价值实践包括人类社会总体价值实践和日常生产生活价值实践。人类社会总体价值实践是价值观念生成的根本基础,日常生产生活的具体价值实践活动是价值观念生成的现实基础。一定历史条件下人类社会整体价值实践的基本规定性,决定着价值观念的基本性质,具体价值实践活动则是价值观念的具体内容来源。第四部分分析价值观念生成的实践机制。价值观念是在价值实践活动中生成的,在价值实践活动中,人们总是受到一定的已在价值观影响,在价值实践活动中内化价值观的基本思想,生成价值观念,这是价值观念生成的总的实践机制。具体而言,价值观念实践生成机制包括价值实践活动累积生成机制、主导价值观引领生成机制、文化思想传承生成机制以及“合力”价值观念生成机制。第五部分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生成的实践路径,这是本文研究的落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在社会主义价值实践活动中生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生成的实践路径分为根本路径和具体路径。社会主义生产生活价值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涵养、不同价值观念交流碰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生成的根本路径。具体路径包括在经济发展活动中生成、在国民教育活动中生成、在社会治理活动中生成、在宣传教育活动中生成、在涵养实践活动中生成。

王娜[7](2019)在《技术设计价值冲突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全面刷新了人类的社会生活方式,同时也带来了人与技术之间需要协调的各种问题。技术设计价值冲突就是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内蕴于技术设计的发端、创造、实现、应用过程中价值之间的矛盾与对抗,以及对技术设计价值体系进程起支配和引导作用的价值原则、尺度、观念之间的对立与冲突。随着技术的高速发展,技术设计领域中的价值冲突问题也日益频繁、多元、复杂,这不仅是当代技术设计中重要的现实问题,更是技术哲学和价值哲学中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这一研究不仅有助于技术价值理论的深化发展和系统完善,还有助于确保技术发展中的正确价值方向,对社会其他领域的良好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导向作用。本研究在阐释技术设计和技术设计价值的概念基础上,对技术设计价值冲突的概念进行了确立,认为其含义有两层:一是技术设计价值相关者在一定的技术设计价值场域中所面临的价值认知的相左、价值选择的两难以及价值行为中是与非的抗争,强调价值抗争发生的激烈程度:二是不同技术设计价值体系之间的取向性对立,同一技术设计价值体系内由于价值级序排列的难于抉择以及价值风险的存在可能而产生的摇摆不定的价值矛盾状态,强调价值关系不协调、对立的呈现状态。技术设计价值冲突包括冲突主体、冲突客体以及冲突中介三个方面,其本质和最终源头是一种利益冲突。在当前飞速发展的技术社会中,技术设计价值冲突在为社会与技术的发展带来些许启发和动力的同时,更带来了技术设计价值思想和价值实践中的困惑和混乱。对此,要调适、缓和技术设计价值冲突的负面效应,就要先对其形成场域、表现形态、产生根源进行科学合理的理解和认识,而后为其寻觅一种可能的思维框架和实践进路。技术设计价值冲突的形成场域有三种,即道德域、知识域以及实践域。在道德域中,当人性欲望呈现出恣意冲撞态势的同时,也就颠覆了技术设计价值相关者的德性价值义务,主要表现为技术设计者的价值意志失禁、技术决策者的价值律令统治以及技术使用者的价值敏感弱化。在知识域中,如果技术设计价值相关者违背了柏拉图传统知识定义中的真、确证、信念三大知识价值原则,那么也就意味着技术设计价值相关者的价值规则产生了边界变移,主要表现为技术设计者的价值认知由自、技术决策者的价值审视偏狭以及技术使用者的价值反思匮乏。由于实践域隐含着道德与知识在价值方式上“由分而合”的结构化过程,如果技术设计价值相关者在“道德域”或“知识域”中出现某种不恰当或失度,那么也就意味着技术设计价值在实践域中将会产生某种应然抉择的现实偏离,主要表现为技术设计者的价值判断任性、技术决策者的价值选择悖谬以及技术使用者的价值反馈缺位。本研究对技术设计价值冲突的表现形态进行了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划分和阐释。技术设计价值冲突的宏观表现形态有三种:价值模糊、价值捆绑以及价值反弹。价值模糊是指技术设计价值相关者在面临技术设计价值原则、规范的认知、选择、判断时所产生的技术设计价值意向的困惑:价值捆绑是指技术设计价值主体以附加着其自身利益的价值规范、价值标准为依据,通过对价值客体原初价值意愿和自由价值意志的强势先行篡改、追加,来达成其自身的某种价值目的的行为;价值反弹是指技术设计价值发展方向的偏移或背离,也就是技术设计的发展路径在应然价值与实然价值两个向度上发生了断裂、变移甚至颠覆。技术设计价值冲突的微观表现形态也有三种:道德视角下技术设计价值冲突、知识视角下技术设计价值冲突以及实践视角下技术设计价值冲突,即技术设计中功利性价值与道德性价值之间的冲突、目标性价值与知识性价值之间的冲突、描述性价值与实践性价值之间的冲突。另外,技术设计价值冲突的产生根源主要有三个方面:道德域中的经济利己、知识域中的信仰迷失以及实践域中的责任失度。对技术设计价值冲突问题的调适是技术设计价值冲突问题研究的落脚点。基于此,通过论证,本研究认为对技术设计价值冲突进行合理、适度调适具有可行性,并提出调适目标在于为技术设计价值相关者构建一种以“公共善”为前提、以“道德一知识一责任”为主线的“技术设计价值妥协观”。技术设计价值妥协作为技术设计价值冲突的调适办法,是有原则、有秩序、有条件的,其顺利进行需要遵循三项基本原则,即作为底线原则的社会他律、作为一般原则的伦理自律以及作为美好原则的责任自觉。总之,技术设计价值活动的未来发展应当是一种“人一技术一社会”的持续良性运行与和谐美好共存,而不是带来更多的负面影响。

周波[8](2019)在《高校教师教学价值自觉研究》文中指出教学是高校教师的首要职责,无论何种类型的高校教师都应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自身的根本使命。然而,当前高校教师存在着忽视、放逐、遮蔽教学等教学价值自发现象,进而导致高校教学质量的下滑等教学危机。本研究以高校教师教学价值自发为研究问题,通过运用文献分析法、理论分析法和调查法,从高校教师的内在维度探讨了高校教师教学价值自觉缺失的表现、成因与实现理路,以引导和促进高校教师从教学价值自发走向教学价值自觉。本研究从生命哲学和价值哲学的立场与视角提出和分析了人是实践的价值性生命存在。认为生命价值是人的根本价值追求;实践作为一种有意识的、自由自觉的、超越性的活动,是人的生命价值实现与提升的根本途径,进而建立“实践与人的生命价值”的分析框架,并系统分析了人的生命特征与生命价值追求,奠定了研究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教学实践和高校教师生命价值的内在关系,探讨了自觉的内涵与特征、教学本质与教学价值、教学价值自觉的生命价值意蕴、特征与主要判断标准等。认为教学是高校教师生命存在的重要方式和生命价值实现与提升的重要途径,生命价值是教学内在价值的重要内容,是影响高校教师教学价值自觉的根本性因素,也是探讨高校教师教学价值自觉应遵循的维度与立场;生命价值实现与提升应是高校教学的本源之意和根本价值追求。教学价值自觉以具有明确的生命价值取向、崇高的生命价值理想、高扬的生命价值主体性和生动的教学实践等为主要判断依据,具有“内在尺度”与“外在尺度”相统一、内在动力推动、坚定的生命价值立场、清晰的生命价值意识、教学的自由自觉性、教学主体生命的共同成长等特性。分析了生命价值和教学价值自觉的内在关系,描绘了高校教师教学价值自觉的图景,为理解高校教学的应然状态提供了“样板”。通过调查发现,部分高校教师存在着教学内生动力不足、教学意愿与主动性不强、教学投入不够等教学价值自发现象;高校教师教学价值自觉缺失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内在因素对其影响更具有根本性。导致高校教师教学价值自觉缺失的主要内在因素包括:一是认识上的偏颇,主要包括教学本质及其价值认识的肤浅化、传统价值观的消极影响、对高校教师角色认识的迷失等;二是高校教师教学理想信念的缺失,主要包括远大教学价值目标的虚无与短视化等;三是生命立场的缺位,主要包括高校教师生命意识淡薄、生命价值的缺失、生命主体性的缺失等;四是工具理性的横行,主要包括高校教师教学的功利主义、技术主义、经验主义、虚无主义的盛行等。实现高校教师教学价值自发走向教学价值自觉:一是深化对高校教学的科学认识,包括深入认识教学的本质及其价值、深刻理解和扮演好教学者角色、树立教学学术理念;二是自觉树立崇高的教学理想,包括引导高校教师充分认识教学理想的重要性、自觉加强教学反思、提高教学自信、加强高校教师教育;三是坚定高校教学的生命立场,包括理解高校教学的生命尊严、唤醒高校教师教学的生命意识、激发高校教师教学的生命成长需求、增强高校教师教学的生命体验;四是增强高校教师教学认同,包括增强教学者角色认同、教学专业认同、教学情感认同、教学价值认同;五是扎根教学实践积极主动作为,包括在教学实践中坚持教学的中心地位、坚持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培育教师主体性、提升教学能力;六是营造与构建高校教师潜心教学的文化,包括构建良好学术生态、培育高校教师教学专业文化与学习型高校教师文化、健全高校教师重视教学的管理制度与政策体系。

赵超[9](2018)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实践与价值》文中指出中西方悠久的哲学思想发展史中蕴含着宝贵的“价值”和“实践”思想,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研究实践与价值的关系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和参照。价值是符合主体尺度的效应。实践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感性对象性活动。实践生成了价值的主体和客体,并成为价值关系的实际确定者,是价值生成的现实基础。价值根源于人通过实践进行的自我超越。实践决定了价值的无限“增值”。价值形态在人的实践活动中渐次展现和多样化。实践是价值实现和价值再创造的唯一途径。价值规定实践的目的,对实践活动具有驱动功能。价值规定实践的方向,对于实践过程具有调节、控制功能。价值因素渗透于评价实践活动的各个环节,对于实践活动具有评价功能。马克思拉开了以改造世界为主题的哲学大幕,并以“实践”作为逻辑基础,高扬了“实践”的地位和意义。实践与价值的关系已经成为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和实践基础论都绕不开的问题。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价值”与“实践”的概念为理论基点和逻辑起点,以实践与价值的关系为主题,运用了文献研究法、逻辑与历史相统一以及比较研究法等。本文旨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初步探讨和分析实践与价值之间蕴藏的奥秘,力图为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和实践基础论的研究增砖添瓦。

佘健俊[10](2017)在《公共工程全寿命期价值及其综合评价研究》文中提出公共工程是我国建筑领域重要的一种工程类型,是国家经济系统和社会生活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投资大、风险高、影响面广,项目的成功与失败直接关系到国家及行业的兴衰,对经济发展,环境优化、社会公平及稳定具有重大的意义。目前在工程界还没有形成稳定的工程价值体系,工程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愈发突出,传统的公共工程评价体系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随着工程哲学在建筑工程界理论研究和实践中的不断展开,工程价值思维日益得到业界的广泛重视。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工程管理领域必须创新发展价值理论研究,完善公共工程的价值评价体系,才能使我国公共工程投资发挥更大的效益,更好提升公共工程绩效,有力推动我国经济整体向前发展。本文在充分汲取国内外有关工程领域价值方面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工程哲学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价值理论及工程价值理论,首先对工程价值内涵进行研究,详细分析了公共工程价值客体与价值主体;其次构建了公共工程全寿命期价值系统结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公共工程全寿命期价值系统评价模型;最后进行了公共工程全寿命期价值系统协同评价研究,具体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深化研究。首先界定了工程价值的深刻内涵,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公共工程的价值客体与价值主体,阐述了公共工程的内涵、分类及特征,探索研究了公共工程全寿命期关键价值主体,应用问卷、访谈方法,借助SPSS工具进行描述性统计对公共工程全寿命期各阶段的核心价值主体进行界定,并通过文献分析和问卷调研等方式对公共工程核心价值主体的价值需求要素进行萃取、完善、修改,最终确定了公共工程投资决策阶段、实施阶段、运营阶段等不同阶段各个核心价值主体的价值要素,该价值要素具有实用、动态且普遍的意义。其次在确定公共工程全寿命期各价值主体价值要素的基础上,应用工程价值分解结构(VBS,Value Breakdown Structure)方法引领工程价值系统的构建,首先合并相似价值要素,构建出价值标准,然后应用问卷方法对决策阶段、实施阶段、运营阶段各个价值标准在整个价值体系中的重要程度进行评分,应用EFA(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方法对各个价值标准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提炼出公共工程各个阶段的价值因子,形成由价值要素、价值标准、价值因子、价值子系统所构建的完整的公共工程价值系统结构,并绘制了公共工程各个阶段的价值系统结构表和价值系统结构图。然后针对公共工程全寿命期价值评价模型,本文尝试性地将Planguage方法、D-S证据理论等应用到公共工程的价值评价中,应用Planguage方法对价值评价的量化标准进行研究,提出各个价值指标量化评价的分值;利用D-S证据理论中的mass函数计算和合成法则构造公共工程价值评价模型,最后以定量化等级表示价值评价的结果,并进行实证研究,以南京地铁3号线为案例,编写了MATLAB计算程序,进行公共工程的价值评价研究。最后在工程价值量化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进行公共工程全寿命期价值系统的协同评价研究,在公共工程价值系统结构的基础上,按照价值的基本运行过程分析决策阶段价值子系统、实施阶段价值子系统、运营阶段价值子系统等各个价值子系统的协同关系,应用SEM(Structure Equation Modeling)方法,并通过实地调研、访谈问卷等形式进行定量分析,研究得出公共工程决策阶段价值子系统各价值因子对实施阶段价值子系统各价值因子的影响路径系数;公共工程实施阶段价值子系统各价值因子对工程运营阶段的价值子系统各价值因子的影响路径系数,最后分析了公共工程决策阶段各价值因子对工程运营阶段各价值因子的影响路径系数。本文围绕价值理论在公共工程管理中的应用展开系统研究,聚焦工程价值本质、价值量化评价及价值运行规律研究,界定工程价值内涵,萃取公共工程全寿命期价值主体的价值需求要素,构建公共工程的价值系统结构,提出公共工程价值量化评价方法,分析公共工程全寿命期各阶段价值系统各个价值因子的影响路径系数,得出公共工程价值运行的一般规律,研究成果有助于推进我国工程领域的价值理论应用研究,为今后我国在公共工程领域开展工程价值管理相关实务工作找到了关键切入点,并对我国公共工程的决策、建设与运营管理都具有很好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二、论价值主体与价值客体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价值主体与价值客体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价值论视域下的体育素养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的缘起与准备
    1.1 选题依据
        1.1.1 时代发展对体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1.1.2 民众的体育素养培育与提升仍需努力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1.2.1 体育
        1.2.2 体育素养
        1.2.3 价值论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1.4 研究对象与方法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意义
    1.6 研究思路与框架
        1.6.1 研究思路
        1.6.2 研究框架
    1.7 研究重点与难点
        1.7.1 研究重点
        1.7.2 研究难点
    1.8 研究创新与不足
        1.8.1 研究创新
        1.8.2 研究不足
2 体育素养的理论内涵与价值存在
    2.1 体育素养的认识维度
        2.1.1 体育素养与学生的快乐成长
        2.1.2 体育素养与教师的生命教育
        2.1.3 体育素养与课程的知识涵养
        2.1.4 体育素养与民众的完全人格
    2.2 体育素养的价值初显
        2.2.1 体育素养与生命行为的力量
        2.2.2 体育素养与人类健康的需要
        2.2.3 体育素养与时代发展的责任
    小结
3 体育素养的价值发展与价值观念
    3.1 体育素养价值发展曲折性的“实然”
    3.2 体育素养价值观念多元化的“应然”
    小结
4 体育素养的价值特征与价值本性
    4.1 体育素养价值中意识主导的主体性
    4.2 体育素养价值中对象存在的客体性
    4.3 体育素养价值中蕴含特殊的绝对性
    4.4 体育素养价值中独特地位的相对性
    4.5 体育素养价值中永恒变化的时效性
    4.6 体育素养价值中人本回归的社会性
    小结
5 体育素养的价值主体与价值选择
    5.1 主体尺度在体育素养价值立场中的度量
    5.2 主客互动在体育素养价值事实中的把控
    5.3 主体使命在体育素养价值冲突中的生成
    5.4 主体追求在体育素养价值实践中的呈现
    小结
6 体育素养的价值考察与价值维度
    6.1 体育素养关于促进身体发展的健身价值
    6.2 体育素养关于引导个体担当的教育价值
    6.3 体育素养关于提高体育技能的运动价值
    6.4 体育素养关于提升情感体验的调节价值
    6.5 体育素养关于增加互动空间的交往价值
    6.6 体育素养关于缓解社会矛盾的和谐价值
    6.7 体育素养关于坚持真理原则的发展价值
    小结
7 体育素养的价值实现与价值旨归
    7.1 体育素养价值主体的进化与超越
    7.2 体育素养价值客体的丰富与升华
    7.3 体育素养价值取向的确立与设定
    小结
8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2)马克思主义价值视阈中的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 马克思理论的价值旨归: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论
二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论的价值逻辑
    (一)需要地位:价值建构的原点
    (二)需要主体:以人民为中心
    (三)需要标准:人民需要是终极标准
    (四)需要结构:基本生活与美好生活
    (五)需要保障:平衡充分的高质发展

(3)马克思价值哲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马克思价值哲学思想的理论渊源和现实基础
    一、马克思价值哲学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
    二、马克思价值哲学思想形成的现实基础
第二章 马克思价值哲学思想的基本内容
    一、人是价值的主体
    二、实践是价值生成的基础
    三、是否符合无产阶级的利益是价值评判的重要标准
    四、人自由全面发展是价值的目标
    五、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是实现价值的路径
第三章 马克思价值哲学思想的意义
    一、马克思价值哲学思想的理论意义
    二、马克思价值哲学思想的实践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马克思人的价值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五、研究方法
第一章 马克思人的价值思想的产生
    第一节 人的价值思想产生的历史回顾
        一、古希腊时期:对人的价值的初步肯定
        二、中世纪时期:神的价值完全替代人的价值
        三、文艺复兴时期:以神为中心过渡到以人为中心
    第二节 马克思人的价值思想形成的理论来源
        一、黑格尔的人学思想
        二、费尔巴哈的人本学
第二章 马克思人的价值思想的基本内容
    第一节 人的本质思想与人的价值思想的逻辑内涵
        一、人的本质观
        二、人的价值的内涵
    第二节 马克思人的价值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人的社会价值
        二、人的自我价值
        三、人的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辩证统一
    第三节 人的价值的特点
        一、人的价值具有创造性
        二、人的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
        三、人的价值具有主客体二重性
第三章 马克思关于人的价值的实现
    第一节 人的价值实现的条件
        一、自然条件
        二、社会条件
        三、主体条件
    第二节 人的价值实现的特殊性
        一、社会性
        二、中介性
        三、主体性
        四、重复性
        五、双向性
    第三节 实践是实现人的价值的最根本途径
第四章 马克思人的价值思想的当代意义
    第一节 马克思人的价值思想的理论意义
        一、马克思人的价值思想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思想基础
        二、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第二节 马克思人的价值思想的实践意义
        一、为新时代的共产党人树立正确的价值定位
        二、指引新时代的青年实现更有价值的人生
        三、为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立德树人”提供价值取向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5)高校文化育人的人学透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之处
2 高校文化育人的概念界定与理论依据
    2.1 相关概念界定
    2.2 高校文化育人的理论依据
    2.3 高校文化育人的人学视角选择
    2.4 高校文化育人的经验与教训
3 高校文化育人的存在论透视
    3.1 人的存在论:高校文化育人的起点
    3.2 高校文化育人对人的存在特质认识不足
    3.3 高校文化育人对人的存在特质认识不足的成因
    3.4 以重视人的存在的特质促进文化育人
4 高校文化育人的本质论透视
    4.1 人的本质论:高校文化育人的立足点
    4.2 高校文化育人在人的本质把握方面存在的问题
    4.3 高校文化育人在人的本质把握方面问题的成因
    4.4 以全面把握人的本质促进文化育人
5 高校文化育人的价值论透视
    5.1 人的价值论:高校文化育人的重点
    5.2 高校文化育人在人的价值引导方面存在的问题
    5.3 高校文化育人在人的价值引导方面问题的成因
    5.4 注重大学生的价值观引导与教育
6 高校文化育人的发展论透视
    6.1 人的发展论:高校文化育人的现实归宿
    6.2 高校文化育人在人的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
    6.3 高校文化育人在人的发展方面问题的成因
    6.4 高校文化育人在人的发展方面问题的解决建议
7 高校文化育人的人学建构
    7.1 高校文化育人的人学理论建构
    7.2 高校文化育人的人学制度建构
    7.3 高校文化育人的人学实践建构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与的课题情况

(6)价值观念实践生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及研究意义
        (一) 研究缘起
        (二) 研究意义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一) 关于价值观念的研究
        (二) 关于价值观念生成的研究
        (三) 价值观念生成研究评述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 价值实践
        (二) 价值观
        (三) 价值观念
        (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价值观念生成研究的理论基础及研究借鉴
    一、马克思主义创立时的科学实践思想
        (一) 实践的科学含义
        (二) 把“事物、现实、感性”“当作实践去理解”
        (三) 马克思主义创立时的科学实践思想是研究的理论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意识、认识产生的主要思想
        (一)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意识产生的思想
        (二) 毛泽东关于认识产生的思想
        (三) 关于意识、认识产生的主要思想是研究的理论根据
    三、中国共产党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任务要求
        (一) 党代会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任务要求
        (二) 习近平关于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论述
        (三) 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
        (四) 培育践行社会核心价值观的任务要求是研究的直接依据
    四、我国学界价值和价值观研究的启示借鉴
        (一) 关于价值是什么的探索
        (二) 区别价值观与价值观念的做法
        (三) 价值和价值观研究的启示与借鉴
第二章 价值观念生成的逻辑起点
    一、价值活动现象及其产生
        (一) 人类社会的价值活动现象
        (二) 人类社会价值活动现象的产生
    二、价值实践是关于价值活动现象的范畴
        (一) 价值实践是对价值活动现象的抽象和表达
        (二) 人类社会的具体价值实践活动
    三、价值实践是价值观念生成的逻辑起点
        (一) 马克思主义实践活动生成思想
        (二) 价值观念在价值实践活动中生成
第三章 价值观念实践生成的机制
    一、价值实践活动累积生成机制
        (一) 价值实践活动累积生成机制的内容
        (二) 价值实践活动累积生成机制的表现
    二、主导价值观引领生成机制
        (一) 主导价值观引领生成机制的内容
        (二) 主导价值观引领生成机制的表现
    三、文化思想传承生成机制
        (一) 文化思想传承生成机制的内容
        (二) 文化思想传承生成机制的表现
    四、“合力”生成机制
        (一) “合力”生成机制的内容
        (二) “合力”生成机制的表现
第四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生成的实践路径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思想基础和具体表现
        (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思想基础
        (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具体表现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价值实践活动性质
        (一)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实践为基础
        (二) 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价值追求
        (三) 价值评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统一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实践生成的根本路径
        (一) 社会主义生产生活价值实践生成
        (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生成
        (三)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生成
        (四) 不同价值观念交流碰撞生成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实践生成的具体路径
        (一) 在经济发展活动中生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
        (二) 在国民教育活动中生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
        (三) 在社会治理活动中生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
        (四) 在宣传教育活动中生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
        (五) 在涵养实践活动中生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技术设计价值冲突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哲学视域下技术设计研究综述
        1.2.2 技术价值及其冲突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2 技术设计价值冲突的概念阐释
    2.1 核心概念界说
        2.1.1 技术设计
        2.1.2 技术设计价值
        2.1.3 技术设计价值冲突
    2.2 技术设计价值冲突的构成
        2.2.1 冲突主体
        2.2.2 冲突客体
        2.2.3 冲突中介
    2.3 技术设计价值冲突的本质
        2.3.1 利益与价值
        2.3.2 利益冲突的本质
    2.4 技术设计价值冲突的社会效应
        2.4.1 积极效应——价值启发与价值动力
        2.4.2 负面效应——价值困惑与价值冷漠
    2.5 本章小结
3 技术设计价值冲突的形成场域
    3.1 技术设计价值相关者与价值场域
        3.1.1 技术设计价值相关者
        3.1.2 技术设计价值场域
    3.2 人性欲望恣意冲撞的道德域
        3.2.1 技术设计者的价值意志失禁
        3.2.2 技术决策者的价值律令统治
        3.2.3 技术使用者的价值敏感弱化
    3.3 价值规则边界变移的知识域
        3.3.1 技术设计者的价值认知由自
        3.3.2 技术决策者的价值审视偏狭
        3.3.3 技术使用者的价值反思匮乏
    3.4 应然抉择现实偏离的实践域
        3.4.1 技术设计者的价值判断任性
        3.4.2 技术决策者的价值选择悖谬
        3.4.3 技术使用者的价值反馈缺位
    3.5 本章小结
4 技术设计价值冲突的表现形态与产生根源
    4.1 技术设计价值冲突的宏观表现形态
        4.1.1 价值模糊
        4.1.2 价值捆绑
        4.1.3 价值反弹
    4.2 技术设计价值冲突的微观表现形态
        4.2.1 功利性价值与道德性价值之间的冲突
        4.2.2 目标性价值与知识性价值之间的冲突
        4.2.3 描述性价值与实践性价值之间的冲突
    4.3 技术设计价值冲突的产生根源
        4.3.1 道德域中的经济利己
        4.3.2 知识域中的信仰迷失
        4.3.3 实践域中的责任失度
    4.4 本章小结
5 技术设计价值冲突的调适
    5.1 技术设计价值冲突调适的目标与可行性
        5.1.1 技术设计价值冲突调适的必要性
        5.1.2 技术设计价值冲突调适的目标
        5.1.3 技术设计价值冲突调适的可能性
    5.2 技术设计价值冲突调适的基本原则
        5.2.1 作为底线原则的社会他律
        5.2.2 作为一般原则的伦理自律
        5.2.3 作为美好原则的责任自觉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注释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8)高校教师教学价值自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高校教师重视教学是高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时代需求
        1.1.2 教学与科研的失衡制约了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1.1.3 高校教师教学价值自发引发了广泛而深刻的教学危机
        1.1.4 高校教师教学价值自觉是教师教学专业发展的内在诉求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高校教师教学现状与对策的研究
        1.2.2 关于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研究
        1.2.3 关于高校教师教学投入与影响因素的研究
        1.2.4 关于高校教师教学评价的研究
        1.2.5 关于教学学术视角下高校教师教学的研究
        1.2.6 关于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背景下高校教师教学研究
        1.2.7 关于高校教师教学价值自觉研究
        1.2.8 对已有研究的审视
    1.3 核心概念界定
        1.3.1 教学价值
        1.3.2 价值自觉
        1.3.3 价值自发
        1.3.4 价值自觉与价值自发的关系
        1.3.5 教学价值自觉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之处
        1.6.1 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1.6.2 创新之处
2 人的生命价值存在及其意蕴
    2.1 人本质探寻的回顾与再探寻
        2.1.1 有关人本质探寻的简要回顾
        2.1.2 对人本质的再寻找
        2.1.3 人是实践的生命存在
    2.2 人生命的特征
        2.2.1 生命的物态性
        2.2.2 生命的价值性
        2.2.3 生命的实践性
        2.2.4 生命的整体性
        2.2.5 生命的独特性
        2.2.6 生命的创生性
        2.2.7 生命的超越性
    2.3 人的生命价值追求
        2.3.1 生命价值
        2.3.2 生命价值追求
        2.3.3 生命价值追求的意蕴
3 高校教师教学价值自觉之解析
    3.1 自觉之分析
        3.1.1 自觉的内涵
        3.1.2 自觉的特征
        3.1.3 对生命价值层面自觉的理解
    3.2 教学及其价值分析
        3.2.1 教学的基本认识
        3.2.2 高校教学的基本认识
        3.2.3 教学价值的基本认识
    3.3 教学价值自觉的生命价值意蕴
        3.3.1 基于师生生命——教学价值自觉的前提
        3.3.2 为了师生生命——教学价值自觉的根本目的
        3.3.3 依靠师生生命——教学价值自觉的力量源泉
    3.4 高校教师教学价值自觉的特征
        3.4.1 “内在尺度”与“外在尺度”的统一
        3.4.2 内在动力的推进
        3.4.3 坚定的生命价值立场
        3.4.4 清晰的生命价值意识
        3.4.5 自由自觉的教学活动
        3.4.6 教学主体生命的共同成长
    3.5 高校教师教学价值自觉的主要判断标准
        3.5.1 明确的生命价值取向
        3.5.2 崇高的生命价值理想
        3.5.3 高扬的生命价值主体性
        3.5.4 生动的教学实践
4 高校教师教学的现实困境
    4.1 高校教师教学状况调查
        4.1.1 研究设计
        4.1.2 调查结果分析
        4.1.3 调查结论
    4.2 高校教师教学价值自发的内涵
        4.2.1 价值自发
        4.2.2 高校教师教学价值自发
    4.3 高校教师教学价值自发的特征与具体表征形式
        4.3.1 高校教师教学价值自发的特征
        4.3.2 高校教师教学价值自发的具体表现形式
5 高校教师教学价值自觉缺失的审视
    5.1 认识上的偏颇
        5.1.1 教学本质及其价值认识有待进一步深化
        5.1.2 传统价值观的消极影响
        5.1.3 对高校教师角色认识的迷失
    5.2 高校教师教学理想信念的缺失
        5.2.1 教学理想、教学信念的内涵及其关系
        5.2.2 高校教师远大教学理想的缺失
        5.2.3 高校教师崇高教学信念的缺失
    5.3 高校教师教学生命立场的缺位
        5.3.1 高校教师生命意识淡薄
        5.3.2 高校教师生命价值的缺失
        5.3.3 高校教师生命主体性的缺失
    5.4 工具理性的横行
        5.4.1 高校教师教学的功利主义
        5.4.2 高校教师教学的技术主义
        5.4.3 高校教师教学的经验主义
        5.4.4 高校教师教学的虚无主义
6 实现高校教师教学价值自发走向教学价值自觉的理路
    6.1 深化对高校教学的认识
        6.1.1 深入认识教学本质及其价值
        6.1.2 理解与扮演好教学者角色
        6.1.3 树立教学学术理念
    6.2 自觉树立崇高的教学理想
        6.2.1 教学理想的特征
        6.2.2 教学理想的功能
        6.2.3 高校教师教学理想的构建
    6.3 坚定高校教学的生命立场
        6.3.1 理解高校教学的生命尊严,珍爱生命价值
        6.3.2 唤醒高校教师教学的生命意识,高扬生命情怀
        6.3.3 激发高校教师教学的生命成长需求,追寻生命意义
        6.3.4 增强高校教师教学的生命体验,提升生命智慧
    6.4 增强高校教师教学认同
        6.4.1 高校教师教学认同的内涵
        6.4.2 教学认同对高校教师教学价值自觉的意义
        6.4.3 教学认同的实现策略
    6.5 扎根教学实践积极主动作为
        6.5.1 在教学实践中坚持教学的中心地位
        6.5.2 在教学实践中坚持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
        6.5.3 在教学实践中培育主体性
        6.5.4 在教学实践中提升教学能力
    6.6 营造与构建高校教师潜心教学的文化
        6.6.1 坚守学术责任,构建良好学术生态
        6.6.2 培育高校教师教学专业文化
        6.6.3 加强自觉学习,培育学习型高校教师文化
        6.6.4 构建与完善高校教师重视教学的管理制度与政策体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大学教师教学状况调查问卷
致谢
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实践与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研究的内容
        2.研究的方法
    (四)创新之处
        1.视角创新
        2.理论创新
一、“价值”及“实践”的概念溯源
    (一)“价值”概念及思想渊源
        1.“价值”概念
        2.“价值”思想渊源
    (二)“实践”概念及思想渊源
        1.“实践”概念
        2.“实践”思想渊源
二、实践创造价值:行动改变世界
    (一)实践是价值生成的现实基础
        1.实践生成价值的基本要素
        2.实践是为我关系即价值关系的实际确定者
    (二)价值的无限发展源于“连续不断的感性劳动”
        1.价值根源于人通过实践进行的自我超越
        2.实践决定了价值的无限“增值”
        3.价值形态在实践中渐次展现和多样化
    (三)实践是价值实现与价值再创造的唯一途径
三、价值规定并评价实践
    (一)价值规定实践
        1.价值规定实践的目的,对实践活动具有驱动功能
        2.价值规定实践的方向,对实践过程具有调控功能
    (二)价值在评价实践活动中的作用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10)公共工程全寿命期价值及其综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2.1 价值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工程价值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公共工程全寿命期价值的基础理论研究
    2.1 工程哲学论
        2.1.1 工程哲学的缘起与发展
        2.1.2 工程哲学的内涵
        2.1.3 工程哲学的内容
    2.2 利益相关者理论
        2.2.1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缘起与发展
        2.2.2 利益相关者的内涵与分类
        2.2.3 工程领域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应用
    2.3 价值理论
        2.3.1 价值的内涵、特征及与相关概念解析
        2.3.2 主要的价值流派
        2.3.3 价值形成的动态逻辑模型
        2.3.4 本体属性和价值属性的内涵、辩证关系
    2.4 工程价值理论
        2.4.1 工程价值的内涵及分类
        2.4.2 工程全寿命期价值内涵
        2.4.3 工程价值评价体系研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公共工程全寿命期价值客体与价值主体研究
    3.1 公共工程的内涵及特征
        3.1.1 公共工程的概念
        3.1.2 公共工程的分类
        3.1.3 公共工程的特征
    3.2 公共工程价值主体的内涵与分析框架
        3.2.1 公共工程价值主体内涵
        3.2.2 公共工程价值主体的分析框架
    3.3 公共工程全寿命期价值主体的分类研究
        3.3.1 公共工程全寿命期关键价值主体的界定
        3.3.2 公共工程决策阶段核心价值主体界定
        3.3.3 公共工程实施阶段核心价值主体界定
        3.3.4 公共工程运营阶段核心价值主体界定
    3.4 公共工程全寿命期核心价值主体的价值要素研究
        3.4.1 公共工程决策阶段核心价值主体的价值要素分析
        3.4.2 公共工程实施阶段核心价值主体的价值要素分析
        3.4.3 公共工程运营阶段核心价值主体的价值要素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公共工程全寿命期价值系统结构研究
    4.1 工程价值分解结构(VBS)原理
        4.1.1 工程价值分解结构的内涵
        4.1.2 工程价值结构分解的方法及实施过程
        4.1.3 工程价值分解结构的结果
    4.2 公共工程决策阶段价值子系统结构
        4.2.1 公共工程决策阶段价值标准描述分析
        4.2.2 公共工程决策阶段价值标准问卷及信度和效度检验
        4.2.3 公共工程决策阶段价值标准因子分析
        4.2.4 公共工程决策阶段价值子系统结构
    4.3 公共工程实施阶段价值子系统结构
        4.3.1 公共工程实施阶段价值标准描述分析
        4.3.2 公共工程实施阶段价值标准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4.3.3 公共工程实施阶段价值标准因子分析
        4.3.4 公共工程实施阶段价值子系统结构
    4.4 公共工程运营阶段价值子系统结构
        4.4.1 公共工程运营阶段价值标准描述分析
        4.4.2 公共工程运营阶段价值标准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4.4.3 公共工程运营阶段价值标准因子分析
        4.4.4 公共工程运营阶段价值子系统结构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公共工程全寿命期价值系统量化评价研究
    5.1 公共工程全寿命期价值评价量化标准
        5.1.1 Planguage方法
        5.1.2 公共工程决策阶段价值评价量化标准
        5.1.3 公共工程实施阶段价值评价量化标准
        5.1.4 公共工程运营阶段价值评价量化标准
    5.2 基于D-S证据理论的公共工程价值评价模型构建
        5.2.1 D-S证据理论的基本概述
        5.2.2 基于D-S理论的价值评价模型构建
    5.3 实证分析
        5.3.1 工程概况及特点
        5.3.2 工程运营基本情况分析
        5.3.3 工程价值评价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公共工程全寿命期价值系统协同评价研究
    6.1 结构方程模型的基本原理
        6.1.1 结构方程模型的概念
        6.1.2 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析过程
        6.1.3 结构方程模型的优点
    6.2 数据收集
        6.2.1 样本项目的选择
        6.2.2 样本容量的确定
        6.2.3 问卷设计
        6.2.4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6.3 数据检验
        6.3.1 信度检验
        6.3.2 效度检验
    6.4 公共工程全寿命期价值系统协同结构方程模型的设定与分析
        6.4.1 公共工程全寿命期各阶段价值协同关系的设定
        6.4.2 公共工程决策阶段价值子系统与实施阶段价值子系统的协同分析
        6.4.3 公共工程实施阶段价值系统与运营阶段价值系统的协同分析
    6.5 公共工程DV→PV→FV的路径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7.3 论文研究不足与展望
附录A 公共工程全寿命期关键价值主体研究调查问卷
附录B 公共工程全寿命期关键价值主体的分类研究调查问卷
附录C 公共工程全寿命期核心价值主体的价值需求要素调查问卷
附录D 公共工程全寿命期价值标准研究问卷
附录E 公共工程全寿命期价值协同评价调查问卷
附录F FV_(11)指标专家合成MATLAB代码
附录G 运营阶段综合评价MATLAB代码
附表H DV→PV初始模型的MI值
附表I PV→FV初始模型的MI值
参考文献
博士在读期间参与的课题研究及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论价值主体与价值客体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价值论视域下的体育素养考察[D]. 王芳辉. 江西师范大学, 2021(12)
  • [2]马克思主义价值视阈中的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论[J]. 曾繁亮. 新视野, 2021(01)
  • [3]马克思价值哲学思想研究[D]. 王然. 大理大学, 2020(05)
  • [4]马克思人的价值思想研究[D]. 戴尧. 西北师范大学, 2020(12)
  • [5]高校文化育人的人学透视[D]. 叶长红.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6]价值观念实践生成研究[D]. 罗法洋. 广西师范大学, 2019(08)
  • [7]技术设计价值冲突问题研究[D]. 王娜.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2)
  • [8]高校教师教学价值自觉研究[D]. 周波. 四川师范大学, 2019(06)
  • [9]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实践与价值[D]. 赵超. 贵州师范大学, 2018(05)
  • [10]公共工程全寿命期价值及其综合评价研究[D]. 佘健俊. 东南大学, 2017(01)

标签:;  ;  ;  ;  ;  

论价值主体与价值客体的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