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药物联合应用治疗消化性溃疡58例(论文文献综述)
陈金旭[1](2021)在《古代医籍痛胀类脾胃病经方医案的发掘研究》文中提出目的 对古代医籍中运用经方治疗痛胀类脾胃病医案进行收集整理,归纳总结出其主要治法,浅析名家运用经方治疗痛胀类脾胃病的特点,并进行数据挖掘,结合中医学相关理论知识,分析组方用药规律,以此为现代临床治疗痛胀类脾胃病提供更多的思路。方法 1.在查阅调研古代医籍中记载痛胀类脾胃病经方医案的相关文献基础上,以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图书馆馆藏图书为资料来源,广泛收集清末(1911年)以前历代名家关于痛胀类脾胃病经方医案的着作,同时参阅大型文献类书《医案类聚》,选取以“胃脘痛”、“痞满”、“腹痛”、“腹胀”相关症状为主症的经方医案作为重点研究对象,通过传统的文献整理方法,研读古代医案资料,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评议,归纳总结其治法特色及经方应用特点。2.将符合纳入标准的痛胀类脾胃病经方医案处方作数据规范化处理,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V2.5)系统,建立治疗痛胀类脾胃病的经方处方数据库,运用该软件集成的频次统计法、规则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统计高频药物、四气五味、归经等,借助数据挖掘的结果来分析探讨治疗痛胀类脾胃病的用药规律及选方思路。结果 1.古代医籍中经方治疗痛胀类脾胃病的治法可归纳为调和法、温补法、消导法、通下法、补益法、清宣法等六种。医家在辨证选方及运用经方配伍时各有其特点。2.符合纳入标准的痛胀类脾胃病经方医案有323则,处方360首,涉及192味中药。3.通过数据统计显示,在痛胀类脾胃病经方医案数据库中,排名前七的药物均超过100次,分别是甘草、茯苓、人参、半夏、桂枝、干姜、白术。按药物功效分类,最多的是补虚药,其次为温里药、理气药、利水渗湿药、解表药。4.药物四气为温热为主,少用寒凉。五味以辛、甘、苦为主。药物归经以脾、胃为主,与肺关系密切。5.出现频数最高的药对是甘草-人参,12味核心药物中能组成理中丸、桂枝汤、五苓散、半夏泻心汤、苓桂术甘汤等经方和二陈汤、六君子汤等时方。结论 历代名家运用经方治疗痛胀类脾胃病,治法多样,选方多用理中丸、半夏泻心汤、桂枝汤、五苓散等,用药各有特点,有保留原方使用,亦有化裁加减。同时,古代名家在治疗胃脘部和腹部的疼痛胀满症状时,治法用药选方有一些区别,值得现代临床学习借鉴。
徐东强[2](2021)在《消化性溃疡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其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探讨消化性溃疡中医证候的分布规律,并分析相关因素与证候的关系,为临床诊治本病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收集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9年1月-2021年1月脾胃病科病房符合入选标准的消化性溃疡患者120例,制定临床资料观察表,进行调查、归纳,建立数据库,录入SPSS2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消化性溃疡患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一般情况、胃镜结果、HP感染情况、四诊信息、治疗用药等因素进行描述性及相关性分析。结果:1.中医证候的分布依次为:脾胃虚弱(36.7%)>肝胃郁热证(19.2%)>肝胃不和(14.3%)>脾胃湿热(13.3%)>胃络淤阻(10.8%)>胃阴不足证(5.8%)。2.职业分布:工人34例(28.3%)>无业24例(20.0%)>退休22例(18.3%)>个体17例(14.2%)>职员11例(9.2%)>农民7例(5.8%)>学生3例(2.5%)>教师2例(1.7%)3.性别与年龄分布:性别分布:男:女=3:1。年龄分布:中年人>老年人>青年人。各中医证候与性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胃不和证女性患者占比高于其他症候;各中医证候与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吸烟与饮酒分布:吸烟占全部病例的23.3%,饮酒占全部病例的33.3%。各中医证候与吸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中医证候与饮酒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胃郁热证饮酒率高于其他症候。5.HP感染分布:HP感染率43.3%。各中医证候与HP感染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胃湿热证HP感染率高于其他证候。6.胃镜下表现:溃疡类型:DU 63.3%,GU 28.3%,CU 8.3%。DU:GU2.15:1。溃疡数量:溃疡数量为单个63例(52.50%),溃疡数量为多个的为57例(47.5%)。溃疡面积:<0.5cm2为78例,≥0.5cm2为25例,≥1cm2:为17例,各中医证候与溃疡类型、溃疡数量、溃疡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PU的四诊信息:胃脘痛、纳差、少气懒言、嘈杂反酸、口干口苦、恶心呕吐等症状多见。多见红舌,薄白苔。脉象以脉沉细为主。8.PU的常用药物分布概况:使用次数前十的药物有甘草、白术、陈皮、党参、白芍、茯苓、当归、柴胡、半夏、香附。9.各个证候常用药物:肝胃不和基本方药为柴胡、白芍、香附、陈皮、甘草、川芎、枳壳。肝胃郁热基本方药为白芍、柴胡、香附、黄连、黄芩、栀子、延胡索。脾胃湿热基本方药为薏苡仁、半夏、甘草、黄连、栀子、茯苓。脾胃虚弱基本方药为甘草、白术、党参、陈皮、当归、黄芪、半夏。胃络淤阻基本方药为党参、延胡索、甘草、黄芪、郁金、白术。胃阴不足基本方药为当归、神曲、山楂、沙参、莱菔子、玉竹、生地。结论:1.本病脾胃虚弱证最为常见,主要症状为胃脘痛、纳差、少气懒言,多见淡红舌,薄白苔,脉沉细。其次为肝胃郁热证、肝胃不和证,主要症状为嘈杂反酸、口干口苦、恶心呕吐。2.中医证候与性别、饮酒、HP感染之间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性。3.男性较女性、中老年人较青年人更容易患本病。4.PU治疗原则以健脾益气、疏肝和胃为主。
买娟娟[3](2020)在《中西医结合治疗HP阳性PU临床疗效meta分析及方药运用规律》文中研究指明背景:消化性溃疡(PU)是临床常见病,大约90%的PU与幽门螺杆菌感染(HP)有关。由于抗生素耐药、质子泵抑制剂不良反应增加等问题,根除HP药物方案的有效性正普遍降低,HP复发问题十分突出,HP阳性PU治疗难度不断升级。近十年来国内学者不断探索将不同的中药汤剂联合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及克拉霉素三联方案用于治疗HP阳性PU,这是否是彻底根除Hp并治愈PU的有效方法,需进一步论证和探讨。目的:系统评价中药汤剂结合西药三联疗法与单纯西药三联疗法治疗HP阳性PU的临床疗效,如果评价结局倾向中西医结合方案,将进一步探讨纳入文献所使用的中药汤剂应用规律,希望为临床治疗方案提供客观的参考依据。方法:制定文献检索策略并确定纳入与排除标准,在中国知网、万方、维普、web of science、pubmed等网站检索中药汤剂联合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及克拉霉素治疗HP阳性PU的文献,利用Excel、Review Manager5.3、stata软件收集整理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数据并制图做表,分析结果得出结论。结果:共纳入31项临床研究,总计3208名HP阳性PU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药汤剂联合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及克拉霉素在临床有效率(合并效应量OR=3.68,可信区间95%CI:2.914.67)、溃疡愈合率(OR=2.27,95%CI:1.952.64)、HP根除率(RR=1.27,95%CI:1.221.32)、HP复发率(RR=0.33,95%CI:0.250.43)、不良反应发生(RR=0.53,95%CI:0.370.74)及症状腹痛(SMD=-2.01,95%CI:-2.46-1.56)、反酸(SMD=-1.42,95%CI:-1.71-1.14)缓解方面均优于单纯西药三联疗法,结果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纳入的文献中药组方以补益药、理气药、补血活血药、止血药、清热药、化痰药6类药物为主配合组方。药物性味以苦甘辛类、温寒类为主,归经以脾胃、肝经为主。常用中药药对有:白芍+甘草、白术+党参等。结论:中药汤剂联合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及克拉霉素不仅能增加HP阳性PU治愈率及HP根除率、减少HP复发率,还能减轻药物不良反应,缓解腹痛反酸等临床症状。对初治及复治的HP阳性溃疡患者应积极联合具有一定组方规律的中药汤剂进行干预。
郑思琦[4](2018)在《抗溃疡胶囊临床试验安全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十二指肠溃疡(Dundenal ulcer,DU)是消化系统多发性的疾病之一,其发生主要与胃酸及胃蛋白酶的自身消化相关,会引起出血、穿孔、幽门梗阻等。此病典型的临床表现是节律及周期性的腹痛,服用适当的药物或饮食可以使病情有所减轻。目前认为十二指肠溃疡是由于多种病因所致的异质性疾病群,如幽门螺杆菌(Hp)感染、非甾体抗炎药的应用等都会导致胃酸与胃蛋白酶的自身消化最终引起十二指肠溃疡。目前针对十二指肠溃疡的治疗主要通过根除Hp而达到治疗目的,但长期采用西药疗法会增加患者的耐药性且会产生一定副作用。十二指肠溃疡属于中医“胃脘疼痛”范畴,其活动期常表现为实证、热证,常合并血瘀证表现,即血瘀蕴热证,胃镜下可见溃疡周围充血水肿等炎症表现,有时还可见溃疡出血。中医理论认为,血能载气,血为气之守,疲血停聚不散,定会使体内的气机郁滞,也就是所谓的“血癖必兼气滞”,同时会伴随脘腹痞满、暖气纳差的症状,这就是十二指肠溃疡产生的机理。中药治疗疗效好且副作用小,所以开发安全的中药对十二指肠溃疡的治疗有很大的前景。抗溃疡胶囊是一种主要由三七总皂苷、黄藤生物碱、白屈菜生物碱等组成的自主研发药物,具清热燥湿,化瘀生肌,和胃止痛等功效,主要适应症为症状为胃脘疼痛及泛酸的十二指肠溃疡(血瘀蕴热证)。在抗溃疡胶囊的临床前研究中,对抗溃疡胶囊进行了药理及毒理试验,其药理实验显示抗溃疡胶囊对于治疗十二指肠溃疡有显着作用。其毒理作用显示,抗溃疡胶囊对主要脏器无明显的毒副作用。其临床Ⅰ期、Ⅱ期临床耐受性试验,确定了抗溃疡胶囊的试验剂量。本试验为进一步探究抗溃疡胶囊的安全性,结合其前期临床试验结果,拟定了抗溃疡胶囊Ⅱc期临床试验安全性方案。采用随机、开放、平行对照、多中心的临床试验设计方法对抗溃疡胶囊进行临床试验,共入组40名受试者,按联合用药组:阳性对照组=1:1随机入组,联合用药组采用抗溃疡胶囊及三联疗法用药,阳性对照组采用四联疗法用药。从生命体征的安全性,实验室安全性指标,不良反应的发生三个方面的对抗溃疡胶囊的安全性进行评价,进一步确定抗溃疡胶囊的安全性。安全性结果显示:在一定的样本量下,联合用药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0.00%,阳性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5.00%,无严重不良事件,且所有的不良事件转归情况均为治愈或好转,联合用药组和阳性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生命体征变化无显着性差异。实验室检查中,基线期正常且4周末异常有临床意义的有2例(5%),其中阳性对照组2例;基线期异常无临床意义且4周末异常有临床意义的共有4例(10%),其中联合用药组3例,阳性对照组1例。所有病例复查均转归为良好。说明抗溃疡胶囊安全性较高。综上所述,在一定的样本量下,抗溃疡胶囊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的临床试验中不良事件发生率较低,对受试者的安全性实验室指标影响较低,对受试者的生命体征不造成影响,安全性较高。本试验进一步证实了抗溃疡胶囊安全性,为了后期的Ⅲ期实验的有效进行,同时为了中药治疗十二指肠溃疡提供了有力依据。同时也为抗溃疡胶囊的上市提供了试验依据。
祖明立[5](2017)在《经消化内镜治疗胃十二指肠出血的手术方式及临床效果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经消化内镜治疗胃十二指肠出血的手术方式及临床有效性评析。方法 116例胃十二指肠出血患者按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8例。所有患者给予胃镜检查确诊为胃十二指肠疾病引发的出血,所有患者均给予禁食、补充血容量等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内镜下注射肾上腺素止血,观察组给予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APC)止血,比较2组患者的止血率、再出血率和转急诊手术率,各项住院指标,总体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治疗前后的应激反应水平[皮质醇(Cor)、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结果 2组初次止血率、再出血率、转急诊手术率、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血量、输血量、止血时间、住院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疼痛、穿孔、局部炎性肉芽肿、黏膜下气肿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Cor、E、NE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内镜下注射止血和内镜下APC止血均有良好效果,但APC止血效果更彻底,止血速度更快,并发症发生率更低,更利于患者的恢复。
孙楹[6](2017)在《康复新液联合泮托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疗效及安全性》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康复新液联合泮托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2015年3月-2016年3月医院收治的消化性溃疡患者11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各5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奥美拉唑联合果胶铋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康复新液联合泮托拉唑治疗,连续服药2周后,根据胃黏膜活检组织学检查结果并结合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判断临床疗效;依据治疗期间患者服药后产生头晕、呕吐、腹胀、食欲减退四项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评价其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1.38%,高于对照组的74.14%(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62%,低于对照组的37.93%(P<0.01)。结论对于消化性溃疡患者,采取康复新液联合泮托拉唑治疗具有较好的疗效,同时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刘海棠[7](2016)在《综合护理干预在根治消化性溃疡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应用效果》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在根治消化性溃疡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中应用综合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6月至2014年7月海南农垦总医院收治的214例幽门螺杆菌感染所致消化性溃疡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7例。两组患者均给予抗幽门螺杆菌治疗手段,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干预的基础上给予健康教育、心理干预、合理用药、饮食指导及出院随访等综合护理干预的方式护理。治疗和护理干预4周后行快速尿素酶试验检测幽门螺杆菌的情况,同时采用胃镜观察溃疡部位愈合情况,并观察记录两组患者在唾液分泌量、烧灼感、反胃、嗳酸、嗳气、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方面的差异。结果治疗4周后,观察组103例患者治疗效果明显,总有效率为96.26%,完全治愈58例;对照组73例患者治疗效果明显,总有效率为70.87%,完全治愈15例。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在唾液分泌量、烧灼感、反胃、嗳酸、嗳气、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方面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减轻,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综合护理干预的方法可明显提高幽门螺杆菌感染所致消化性溃疡的治愈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张丽颖[8](2013)在《中药联合标准三联疗法提高幽门螺杆菌根除率的临床疗效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对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or pylori, Hp)临床研究文献的理论、方法及研究设计等进行总结概述,分析目前优势及不足,为临床、科研提供参考;对中医药联合标准三联疗法治疗Hp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 control trial, RCT)进行系统评价,了解目前治疗现状;对辨证应用中药汤剂、中药散剂联合标准三联疗法提高Hp根除率进行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评价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最后贯穿理论与临床研究进行讨论及展望。[方法]系统评价:确定严格的文献纳入、排除标准,充分检索中药联合标准治疗方案治疗Hp相关文献,并进行评价筛选,纳入最终符合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评价其有效性及安全性;临床研究: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设计,对符合纳入标准、不符合排除标准的慢性胃炎伴Hp感染患者按入组顺序申请中心随机号码,并给予相应治疗,A组为对照组,给予西药标准三联疗法:奥美拉唑20mg、阿莫西林1.0、克拉霉素0.5,每日2次(Bid),持续10天,B、C、D组为试验组,分别给予同对照组西药10天+中药散剂2周,Bid、同对照组西药10天+中药汤剂4周,Bid、同对照组西药10天+中药汤剂2周,Bid,停用西药后1个月为疗后访视点,复查Hp、安全性检查项目,填写症状量表、SF-36量表、PRO量表,对观测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系统评价:最终纳入Meta分析的文献7篇,全部纳入的病例总数为1115例,试验组669例,对照组446例。完成治疗1058例,退出研究57例,其中拒绝复查失访45例,未按医嘱服药6例,因不良反应中止6例。各研究均报告了受试者的一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等,具有基线可比性。Hp根除率方面,中药同期联合西药组根除Hp和单独西药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05,RR=1.12,95%Cl [1.03,1.21]),中药同期联合西药组根除率高于单独西药组,;消化性溃疡组间比较,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2, RR=1.13,95%Cl [1.02,1.25]);慢性胃炎试验组和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39,RR=1.22,95%Cl [0.78,1.91]);疗程7天中西医结合组和单纯西药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 RR=1.09,95%Cl [1.00,1.18]);疗程14天中西医结合组和单纯西药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1, RR=1.35,95%Cl [1.08,1.70]);中成药联合西药vs西药的根除率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25, RR=1.07,95%Cl [0.95,1.22]),而汤药联合西药vs西药的根除率组间比较,试验组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009, RR=1.17,95%Cl [1.07,1.29])。中药同期联合西药组和单独西药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14,0R=0.47,95%Cl [0.17,1.27])。亚组分析,汤药联合西药组和单纯西药组之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04, OR=0.27,95%Cl [0.11,0.66])。中药同期联合西药组和单独西药组的溃疡愈合率无统计学差异(P=0.46, RR=1.16,95%Cl [0.79,1.70])。临床研究:共入选符合标准的研究对象768例,其中61例因无任何治疗后疗效记录不纳入FAS分析,FAS分析707例;有21例因依从性低不纳入PPS分析,PPS分析686例;SS集分析714例。所有受试者性别、年龄、既往病史与合并疾病、合并用药情况在四组中分布均衡,P>0.05,没有统计学差异。受试者基线症状积分及生活质量量表各维度评分、PRO量表各维度评分四组间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Hp根除率(FAS)方面:A组为67.6%,B组为76.0%,C组为78.9%,D组为81.1%;Hp根除率(PPS):A组为67.6%,B组为76.6%,C组为78.1%,D组为80.4%。FAS分析结果:四组的Hp根除率比较,P=0.0489<0.05,四组不完全相同;PPS分析结果:四组的Hp根除率比较,P=0.0750>0.05,无统计学差异。对FAS进行两两比较,按照校正水准修正值α=0.0083,得到A组和C组之间(P=0.0081<0.0083)、A组和D组之间(P=0.0065<0.0083),根除率有统计学差异,C、D组的Hp根除率比A组高。受试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情况,组内治疗前后比较,P<0.05,差异显着,治疗后症状改善明显。B、C、D三组症状积分改善值高于A组,但组间比较,P>0.05,并无统计学差异,说明各组治疗前后症状改善情况一致。受试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8个维度评分组内比较,P<0.05,各组治疗后均有改善,生活质量均有提高。但组间比较,仅有身体疼痛维度评分四组不完全相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身体疼痛维度做两两比较,只A组和D组维度评分比较,P<0.05,有统计学差异,D组对身体疼痛的改善明显比A组好。受试者PRO量表各维度评分在四个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P<0.05,改善有统计学意义。四个组组间比较,仅有反流、消化不良维度的改善情况,P<0.05,四个组不完全相同;对其进行两两比较,反流维度的改善情况,只有A组与D组比较,P<0.05,D组改善较A组改善明显。消化不良维度,A组与C组、D组比较,P<0.05,C、D组对消化不良的改善都比A组明显。治疗前后查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肝肾功及心电图,发现有临床意义的指标变化记录为不良事件,如肝损害等,未发现其它有临床意义的指标变化。治疗过程中发生与试验药物可能相关的不良事件23例,其中A组11例(6%),B组7例(4%),C组2例(1.1%),D组3例(1.7%),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多组间比较,P<0.05,四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不全相同;再进行两两比较,得到只有A组和C组、D组之间比较,P<0.0083,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组、D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都低于A组。[结论]系统评价:中药同期联合西药组的Hp根除率高于单独西药组。亚组分析结论:消化性溃疡和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根除率组间有统计学差异,慢性胃炎的根除率组间无统计学差异;无论疗程为7天还是14天,中西医结合组根除率均优于单独西药组;中成药联合西药组和单纯西药间根除率无统计学差异,汤药联合西药组和单独西药组间根除率有统计学差异;中药同期联合西药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单独西药组没有统计学差异,汤药联合西药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单独西药组间。临床研究:辨证应用中药汤剂联合标准三联疗法能够提高Hp根除率,对患者生活质量及PRO改善明显,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临床应用安全有效。
裴钰琳(Pimalram Phatcharee)[9](2020)在《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Hp感染的中医证候分布及Hp根除疗法前后的舌象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212例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Hp感染门诊及脾胃科住院区患者的病程时间、诱发因素、上腹疼痛程度及性质、有无上腹及剑突下不适、反酸、嗳气、胃灼热、上腹饱胀、恶心、呕吐、食欲缺乏等主要症状,以及主要临床兼症等特征进行分析,再次归纳总结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Hp感染临床证候分型及其分布特点,分析Hp根除疗法前后舌象变化,分析讨论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Hp感染之临床辨证论治的价值与意义,为临床中医论治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Hp感染证候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科门诊以及脾胃科病房,以按照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Hp感染的诊断标准,共收集212例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Hp感染患者的病例等资料。首先填入慢性胃炎临床证候观察表格,整理分析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Hp感染临床患者的症状,首先使用Microsoft Excel软件对所收集到的四诊资料进行初步的归纳整理,再次将其转换为SPSS25.0统计软件支持的规范数据库,对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Hp感染患者的临床证候进行描述性统计等分析,获得其与患者性别、年龄区间、引发病季节及节律、病程时间、舌苔脉象等相关的证候分布的结果,运用治疗前后配对的卡方检验分布Hp根除疗法后舌苔变化的结果,并列出相关频数分析等表,使用因子分析对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Hp感染患者的各证型之症状、体征进行分析总结,删除各证型出现频率小于10%的临床症状,运行累积贡献率要求大于70%~85%;根据特征值大小确定,保留公因子的特征值≥1;考虑累积贡献率又考虑特征值的大小,将旋转后的公因子归纳分型并得到最后的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Hp感染的临床证候分型。结果:符合筛选条件中西医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Hp感染病患总共有212例,其中男性患者118例(占总病例55.7%),女性患者94例(占总病例44.3%)。本研究纳入的年龄范围为:15~85岁,以小于15岁及大于85岁的患者可排除在外,所有调查病例平均年龄50.50±12.271岁。年龄分布为少于26岁的患者病例数量11例(占总病例5.2%),年龄26~35岁患者19例(占总病例9.0%),年龄36~45岁患者23例(占总病例10.8%),46~55岁患者92例(占总病例43.4%),56~65岁患者49例(占总病例23.1%),大于65岁的患者18例(占总病例8.5%)。患者主要集中在46~55岁阶段患者数明显大于其他年龄患者数。研究观察结果同时表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Hp感染病程时间为:0~5年的患者142例(占67.0%),6~10年的患者35例(占16.5%),11~15年的患者6例(占2.8%),16~20年的患者12例(占5.7%),21年以上的患者17例(占8.0%)。本研究出现本疾病发病在秋季61例(占总病例28.8%),发病在春季59例(占总病例27.8%),发病在冬季及夏季患者46例(占总病例21.7%)。本研究调查常见引起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Hp感染的诱发因素,其中具有总数197例的患者有诱发因素(占总病例92.9%),按照常见诱发因素进行整理统计,其中饮食不节因素有107例(占50.5%)、情志因素有58例(占27.4%)、劳累过度因素有15例(占7.1%)、饮食不洁因素有33例(占15.6%)、外感因素有6例(占2.8%)、素体脾虚因素有20例(占9.4)。本次研究有发病节律的患者116例(占78.3%),其中进食后发病的患者106例(占总病例50.0%),发病在空腹时患者58例(占总病例27.4%),发病在夜间的患者16例(占总病例7.5%)。中医诊断病名为胃脘痛有161例(占75.9%)、胃痞病有51例(占24.1%),西医诊断为慢性胃炎137例(占64.6%)、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75例(占35.4%)。本研究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Hp感染的发病部位在中上腹部有196例(占92.5%),在左上腹部有10例(占4.7%),在右上腹部有6例(占2.8%);疼痛性质为隐痛86例(所占病例40.6%),胀痛70例(所占病例33.0%),胀闷不适(无痛)46例(所占病例21.7%),剧痛8例(所占病例3.8%),刺痛2例(所占病例0.9%)。嗳气病例有117例(占总病例55.2%)。反酸病例117例(占总病例55.2%)。纳差病例46例(占总病例21.7%)。大便异常病例123例(占总病例58%),分为大便溏薄87例(占总病例41.0%),大便秘结36例(占总病例17.0%)。本次收集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Hp感染的212例患者,出现脉弦40例(占总病例18.9%)、脉细24例(占总病例11.3%)、脉滑28例(占总病例13.2%)、脉沉9例(4.2%)、脉弦细26例(占总病例12.3%)、脉弦滑36例(占总病例17.0%)、脉滑细12例(占总病例5.7%)、脉弦数5例(占总病例2.4%)、脉滑数8例(占总病例3.8%)、脉细数5例(占总病例2.4%)、脉沉细14例(6.6%)、脉沉弦5例(占总病例2.4%)。脉象结果:脉象出现率最高于脉弦>脉弦滑>脉滑,最低于脉弦数、脉细数、脉沉弦。患者临床证型分布如下:脾胃气虚6例(占2.8%)、脾胃阳虚15例(占7.1%)、肝胃不和31例(占14.6%)、肝郁脾虚55例(占25.9%)、脾胃湿热43例(占20.3%)、脾虚湿滞28例(占13.2)、脾虚湿热34(占16.0),以上各证型例数依次为:肝郁脾虚证>脾胃湿热证>脾虚湿热证>肝胃不和证>脾虚湿滞证>脾胃虚阳证>脾胃气虚证。将212例病例资料进行整理以及统计学分析后,本次研究中所收集到的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Hp感染患者中,出现的临床证型共7种,显示肝郁脾虚证和脾虚湿热证最多。本次研究中治疗根除Hp后复查碳13吸气试验后,Hp转阴性205例(占96.7%)、Hp阳性7例(占3.3%)。治疗前舌红有64例(所占比例30.2%),舌暗红22例(所占比例10.4%),舌淡红33例(所占比例15.6%),舌淡48例(所占比例22.6%),舌暗15例(所占比例7.1%),舌暗淡30例(所占比例14.2%);根除后结果:舌淡红134例(所占比例63.2%),舌淡55例(所占比例25.9%),舌暗3例(所占比例1.4%),舌红12例(所占比例5.7%),舌暗红5例(所占比例2.4%),舌暗淡3例(所占比例1.4%)。Hp根除疗法舌色前后舌色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Hp根除疗法前后的舌苔变化。Hp根除疗法之前,Hp根除之前舌苔白124例、舌苔黄88例,舌苔薄55例、舌苔厚腻110例。Hp根除疗法后为舌苔白175例、舌苔黄37例,舌苔薄127例、舌苔厚腻13例。结果:根除之后舌苔白、舌苔薄的病例有明显升高,舌苔厚腻、舌苔黄的病例有明显下降。Hp根除疗法舌苔前后的结果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对本次研究中所收集到的212例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Hp感染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分析探讨,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Hp感染的高发年龄集中在46~55岁,男女比例构成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调查临床病程时间发现,其病程时间主要集中在0~5年,经常发病季节为秋季、春季,而饮食不节为常见的诱发因素中最多,其次为情志不畅诱发。发病节律以进食后发作,同时研究结果表明,在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Hp感染患者中,多出现中上腹部隐痛多、反酸、嗳气等,大多数患者表现出上腹部隐痛、胀痛,嗳气、反酸,胃纳差的症状,同时少数患者亦存在呕吐的症状。其他的临床表现如上腹胀闷不适、饱胀、大便溏薄等临床症状均可出现。中医诊断为胃脘痛最多,其中中医证型以肝郁脾虚证和脾虚湿热证最多。显示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Hp感染的舌象脉象表现为舌红,舌苔黄腻,脉弦为主。Hp根除疗法之后舌淡红、舌淡所占比例为升高,舌红、舌暗淡、舌暗、舌暗红所占比例为降低。Hp根除疗法舌色前后的结果有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舌苔占比例为升高为舌苔白、舌苔薄,所占比例为降低为舌苔厚腻、舌苔黄。Hp根除疗法舌苔前后的结果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杨恒,杨家越,代耀,赵艳玲,马骁,曾进浩[10](2021)在《基于Meta分析桥接网络药理学的胃复春治疗消化性溃疡疗效评价及潜在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基于Meta分析和网络药理学,综合评价胃复春联合常规化学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疗效,并初步探讨其潜在作用机制。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Wangfang)、维普(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收集胃复春联合常规化学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随机对照试验,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对所有文献进行筛选,采用Stata16.0软件进行Meta分析;随后检索TCMSP数据库、BATMAN-TCM数据库,筛选胃复春的化学成分及其作用靶点,并与消化性溃疡疾病靶点映射对比后取得潜在作用靶点,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进行分析,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结果 Meta分析共纳入文献14篇,1885例患者,结果显示,胃复春联用常规化学药治疗消化性溃疡能够提高幽门螺杆菌根除率以及临床疗效,并降低胃泌素水平。网络药理学共得到64种成分、65个共有靶点与160条相关通路,主要涉及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κB,NF-κB)信号通路、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及其受体(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receptor for 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AGE-RAGE)信号通路、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信号通路等。结论胃复春联用常规化学药治疗消化性溃疡可能是通过减轻幽门螺杆菌感染所导致的炎症反应来达到治疗目的。
二、药物联合应用治疗消化性溃疡58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药物联合应用治疗消化性溃疡58例(论文提纲范文)
(1)古代医籍痛胀类脾胃病经方医案的发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古代医籍痛胀类脾胃病经方医案治法及特点分析 |
(一) 痛胀类脾胃病经方医案治法举要 |
1. 调和法 |
2. 温补法 |
3. 消导法 |
4. 通下法 |
5. 补益法 |
6. 清宣法 |
(二) 古代医籍经方治疗痛胀类脾胃病的特点 |
1. 胃脘痛 |
2. 痞满 |
3. 腹痛 |
4. 腹胀 |
二、古代医籍痛胀类脾胃病经方医案用药规律研究 |
(一) 古代医籍痛胀类脾胃病经方医案方药数据库的规范及建立 |
1. 数据来源 |
2. 数据的纳入与排除标准 |
3. 数据处理 |
(二) 处方用药数据统计结果 |
1. 高频药物统计结果 |
2. 高频药物类别频数统计 |
3. 药物四气分布 |
4. 药物五味分布 |
5. 药物归经分布 |
6. 基于关联规则的处方组方规律分析 |
(三) 数据分析 |
1. 胃脘痛、痞满、腹痛、腹胀高频药物分析 |
2. 痛胀类脾胃病高频药物分析 |
3. 43味高频药物属性和功效分类及其体现治法 |
4. 药物四气、五味、归经结果探讨 |
5. 用药模式及关联规则分析 |
6. 核心药物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文献综述 中医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现代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2)消化性溃疡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其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中医对消化性溃疡的认识 |
1.1 消化性溃疡的中医命名 |
1.2 中医病因病机 |
1.3 PU的辨证分型 |
1.4 中医内治法治疗PU |
1.5 中医外治法治疗 |
2.西医对消化性溃疡的认识 |
2.1 定义及诊断标准 |
2.2 临床表现 |
2.3 流行病学研究 |
2.4 发病机制 |
2.5 治疗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研究对象 |
2.诊断依据及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HP感染的诊断标准 |
2.3 中医诊断标准 |
2.4 病例纳入标准 |
2.5 病例排除标准 |
3.研究方法 |
3.1 制定观察表与采集患者病历 |
3.2 观察指标 |
4.资料统计 |
5.结果 |
5.1 一般资料 |
5.1.1 PU年龄、性别分布情况 |
5.1.2 PU职业分布情况 |
5.2 PU诱因 |
5.2.1 吸烟与饮酒 |
5.2.2 HP感染 |
5.3 溃疡类型分布 |
5.4 四诊信息分布情况 |
5.5 证候分布情况 |
5.5.1 性别与证候 |
5.5.2 年龄与证候 |
5.5.3 吸烟与证候 |
5.5.4 饮酒与证候 |
5.5.5 证候与HP感染 |
5.5.6 证候与溃疡类型 |
5.5.7 证候与溃疡面积 |
5.5.8 证候与溃疡数量 |
5.6 PU药物使用情况 |
5.7 各证候用药情况 |
6 分析讨论 |
6.1 一般情况(性别、年龄、职业)讨论 |
6.2 诱因(吸烟、饮酒、HP感染)的分析讨论 |
6.3 四诊信息分析 |
6.4 中医证候分布规律 |
6.5 中医证候与其他因素的关系 |
6.5.1 性别、年龄与证候的关系 |
6.5.2 吸烟饮酒与证候的关系 |
6.5.3 HP感染与证候的关系 |
6.5.4 溃疡类别、数量、面积与证候的关系 |
6.6 PU用药规律 |
6.7 证候与用药规律 |
7 本研究不足之处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缩略词 |
综述 中医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3)中西医结合治疗HP阳性PU临床疗效meta分析及方药运用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词 |
第一部分 :综述 |
1.消化性溃疡 (petic ulcer, PU) |
2.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 |
2.1 HP流行现状 |
2.2 HP致病现状 |
2.3 HP阳性PU发病机制 |
2.4 HP检测方法 |
2.5 Hp根除方法 |
2.6 HP根除现状 |
3.中医治疗现状 |
3.1 病名证型 |
3.2 当代名医治则治法 |
3.3 中西医结合治疗 |
第二部分 :meta分析 |
1.资料与方法 |
1.1 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1.3 检索策略 |
1.4 文献质量评价 |
2.统计分析 |
3.数据提取 |
3.1 提取内容 |
3.2 文献基本资料汇总 |
4.结果 |
4.1 整体有效率 |
4.2 溃疡愈合率 |
4.3 Hp 根除率 |
4.4 复发率 |
4.5 不良反应发生率 |
4.6 中医证候缓解 |
4.7 发表偏倚 |
第三部分 :用药规律总结 |
1.中药使用频次 |
2.中药四气五味归经 |
3.常用药物加减 |
4.常用药对总结 |
第四部分 :讨论 |
1.Meta分析结果讨论 |
2.用药规律探讨 |
2.1 组方特点 |
2.2 常用药对 |
2.3 药物加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校发表论文汇总 |
致谢 |
附录 |
(4)抗溃疡胶囊临床试验安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十二指肠溃疡的背景介绍 |
1.1.1 十二指肠溃疡 |
1.1.2 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机制 |
1.1.3 十二指肠溃疡的中医概述 |
1.2 十二指肠溃疡国外的治疗方法 |
1.2.1 H_2受体拮抗剂 |
1.2.2 质子泵抑制剂 |
1.2.3 三联疗法 |
1.3 中医药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的方法 |
1.3.1 辨证施治 |
1.3.2 针灸治疗 |
1.4 本课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
1.4.1 课题来源 |
1.4.2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5 论文的研究内容 |
2 抗溃疡胶囊临床试验生命体征安全性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实验方法 |
2.3 结果分析 |
2.3.1 病例受试情况分析 |
2.3.2 体温变化情况结果分析 |
2.3.3 心率变化情况结果分析 |
2.3.4 呼吸变化情况结果分析 |
2.3.5 血压变化情况结果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抗溃疡胶囊临床试验实验室安全性指标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实验方法 |
3.3 结果分析 |
3.3.1 肝肾功能检查的结果分析 |
3.3.2 血尿常规检查的结果分析 |
3.3.3 心电图检查的结果分析 |
3.3.4 妊娠检查的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抗溃疡胶囊不良反应的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材料 |
4.2.2 实验方法 |
4.3 结果分析 |
4.3.1 不良事件发生结果分析 |
4.3.2 实际服药量情况的分析 |
4.3.3 服药依从性分析 |
4.3.4 合并用药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经消化内镜治疗胃十二指肠出血的手术方式及临床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治疗方法 |
1.4.1 内镜下APC: |
1.4.2 内镜下注射肾上腺素治疗: |
1.5 观察指标 |
1.6 疗效判定标准 |
1.7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2组患者止血率、再出血率和转急诊手术率比较 |
2.2 2组患者各项住院指标比较 |
2.3 2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
2.4 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
2.5 2组患者治疗前后应激反应水平 |
3 讨论 |
(6)康复新液联合泮托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疗效及安全性(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判定标准 |
1.3.1 临床疗效判定: |
1.3.2 安全性评价: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
2.2 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
3 讨论 |
(7)综合护理干预在根治消化性溃疡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应用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3 护理方法 |
1.4 观察指标 |
1.5 疗效判定标准显效:RUT呈阴性,胃肠道临床症状消失,胃镜检测溃疡部位消失,黏膜正常或有局部异常;有效:RUT呈阴性,胃肠道临床症状明显减轻,胃镜检测溃疡部位面积缩小50%以上;无效:RUT呈阳性,胃肠道临床症状基本无变化或加重,胃镜检测发现溃疡部位面积缩小不到50%或有变大现象。 |
1.6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疗效比较 |
2.2 治疗后两组患者消化道症状情况比较 |
3 讨论 |
(8)中药联合标准三联疗法提高幽门螺杆菌根除率的临床疗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一部分 Hp感染的治疗文献综述 |
综述一 Hp感染的现代医学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Hp感染的中医药治疗综述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中西医结合根除Hp的系统评价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纳入标准 |
1.2 检索策略 |
1.3 数据提取 |
1.4 资料分析 |
2 结果 |
2.1 检索结果 |
2.2 纳入研究特征 |
2.3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
2.4 Meta分析结果 |
3 总结 |
3.1 结论 |
3.2 本研究的局限性 |
4 讨论 |
4.1 中西医结合根除Hp的文献质量评价 |
4.2 中西医结合根除Hp感染的RCT展望 |
4.3 Hp根除治疗中不良反应情况分析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辨证应用中药汤剂、中药散剂联合标准三联疗法根除Hp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 |
前言 |
1 研究目的 |
2 资料与方法 |
2.1 诊断标准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2.4 剔除、脱落和中止试验标准 |
2.5 研究设计 |
2.6 干预方案 |
2.7 观测指标 |
2.8 统计方法 |
3 结果 |
3.1 一般资料及基线情况 |
3.2 临床疗效比较 |
3.3 安全性分析 |
4 结论 |
5 讨论 |
5.1 中药联合标准三联疗法根除Hp的疗效评价 |
5.2 中药联合标准三联疗法的安全性评价 |
5.3 研究的局限性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中医药根除Hp的理论与临床研究探讨及展望 |
前言 |
1 Hp感染现代医学治疗存在问题 |
2 Hp感染的中医药治疗理论分析 |
2.1 Hp感染的中医药认识 |
2.2 中医药治疗Hp的机制探讨 |
3 Hp感染的中医药临床研究疗效 |
3.1 文献综述疗效 |
3.2 系统评价疗效 |
3.3 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疗效 |
4 Hp感染的中医药临床研究质量 |
4.1 临床研究设计 |
4.2 临床研究实施 |
4.3 临床研究结果报告 |
5 中西医结合根除Hp感染的展望 |
5.1 理论愿景 |
5.2 临床研究展望 |
5.3 总结 |
参考文献 |
论文小结 |
1 研究结论 |
2 创新点 |
3 不足及展望 |
致谢 |
个人简介 |
附录1、疗效评价量表 |
附录1-1、症状量表 |
附录1-2、PRO量表 |
附录1-3、SF-36量表 |
附录2、查新报告 |
(9)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Hp感染的中医证候分布及Hp根除疗法前后的舌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Hp感染的现代医学研究 |
一、概念及命名 |
二、流行病学特征 |
三、发病因素及发病机制 |
四、西医治疗根除Hp |
第二节 中医学对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Hp感染的认识 |
一、病名 |
二、病因病机 |
三、证候分型 |
四、治疗 |
五、Hp感染与舌象研究 |
第二章 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Hp感染中医证候分布及Hp治疗根除后舌象变化规律研究 |
第一节 研究对象 |
一、临床资料 |
二、诊断标准 |
三、创新性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一、数据库建立 |
二、数据整理及分析 |
三、证候要素及证型的提取 |
第三节 研究结果 |
一、相关性分析 |
二、临床证型证候的描述性分析 |
三、证候要素的因子分析 |
四、Hp根除疗法前后舌象分析 |
第三章 讨论与分析 |
第一节 相关性症状分析 |
第二节 临床证型证候的描述性分析 |
第三节 证候要素的分布与分析 |
第四节 Hp根除疗法前后舌象分析 |
第五节 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附件 |
(10)基于Meta分析桥接网络药理学的胃复春治疗消化性溃疡疗效评价及潜在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Meta分析方法 |
1.1.1 文献检索策略 |
1.1.2 文献纳入标准 |
1.1.3 文献排除标准 |
1.1.4 结局指标 |
1.1.5 数据提取与质量评价 |
1.1.6 统计学方法 |
1.2 网络药理学方法 |
1.2.1 胃复春化学成分的收集 |
1.2.2 化学成分对应靶点库和消化性溃疡疾病靶点库的构建 |
1.2.3 蛋白互作(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s,PPI)网络的构建与分析 |
1.2.4 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生物分析 |
2 结果 |
2.1 Meta分析结果 |
2.1.1 纳入文献基本情况 |
2.1.2 偏倚风险评价 |
2.1.3 幽门螺杆菌根除率的Meta分析结果 |
2.1.4 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结果 |
2.1.5 胃泌素水平的Meta分析结果 |
2.1.6 安全性评价 |
2.1.7 发表偏倚分析 |
2.2 网络药理学结果 |
2.2.1 胃复春化学成分的筛选 |
2.2.2化学成分靶点与消化性溃疡疾病相关靶点的检索结果 |
2.2.3 PPI网络的构建与分析结果 |
2.2.4 GO生物分析与KEGG通路分析 |
3 讨论与分析 |
3.1 研究意义 |
3.2 临床疗效分析 |
3.3 作用机制分析 |
3.4 不足与局限性 |
4 结论 |
四、药物联合应用治疗消化性溃疡58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古代医籍痛胀类脾胃病经方医案的发掘研究[D]. 陈金旭.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消化性溃疡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其相关性研究[D]. 徐东强.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中西医结合治疗HP阳性PU临床疗效meta分析及方药运用规律[D]. 买娟娟. 暨南大学, 2020(03)
- [4]抗溃疡胶囊临床试验安全性研究[D]. 郑思琦.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18(12)
- [5]经消化内镜治疗胃十二指肠出血的手术方式及临床效果分析[J]. 祖明立. 河北医药, 2017(22)
- [6]康复新液联合泮托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疗效及安全性[J]. 孙楹.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7(05)
- [7]综合护理干预在根治消化性溃疡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应用效果[J]. 刘海棠.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6(12)
- [8]中药联合标准三联疗法提高幽门螺杆菌根除率的临床疗效评价研究[D]. 张丽颖.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3(11)
- [9]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Hp感染的中医证候分布及Hp根除疗法前后的舌象研究[D]. 裴钰琳(Pimalram Phatcharee).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8)
- [10]基于Meta分析桥接网络药理学的胃复春治疗消化性溃疡疗效评价及潜在作用机制研究[J]. 杨恒,杨家越,代耀,赵艳玲,马骁,曾进浩. 中草药, 202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