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欧元区经济现状和未来(论文文献综述)
郝飞飞[1](2020)在《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运用及有效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货币政策工具是货币政策传导的基础媒介,是中央银行为达成货币政策目标而实施的政策手段,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性是货币政策目标实现的关键。全球金融危机使得货币政策框架和政策工具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再贴现、存款准备金、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信贷控制、窗口指导等常规政策工具无法满足危机应对和经济复苏,流动性支持工具、紧急注资国有化、量化宽松政策、零利率、负利率、前瞻性指引、逆转操作以及货币互换等创新型政策工具层出不穷,在流动性补充、危机应对和经济复苏中发挥了差异化的有效性。据此货币政策工具大致分为常规政策工具和非常规货币政策工具,前者主要包括此前一般性工具和选择性工具,后者则是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主要经济体的政策工具创新,旨在应对“零利率”约束下限的货币传导问题并推动金融中介的信贷释放。全球金融危机后,美国、欧元区都进行了重大的政策创新和工具匹配,流动性支持、零利率、量化宽松及结构性资产购买计划等都是两个货币当局的共同工具选择,在流动性危机应对和最后贷款人功能履行方面,美联储和欧央行都较好地发挥了创新政策工具的作用。但在经济复苏方面,美联储和欧央行政策工具的有效性则呈现明显的分化。中国同样实施了重大的货币政策框架改革与创新,正逐步走向一个“多目标、多工具”的政策体系,货币发行从外汇占款主导到便利工具主导,多样化的便利工具在中国货币政策体系中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对于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性,需要重点考察货币市场和信贷市场等环节的政策传导有效性。在以变量工具为代表的新型结构性政策工具有效性的考察中,便利工具的规模和利率在货币市场传导中发挥了差异化的功能。整体而言,便利工具更多是价格型政策工具,这对以数量型工具为主导的货币政策体系转向带来实质性的支撑,即便利工具在货币市场的传导,特别是价格传导上基本是有效的,当然不同便利工具的量和价传导效应存在差异化。但是,在信贷市场传导中,在考虑表外信用的融资结构和融资溢价后,SHIBOR市场利率变化在实体经济的传导效应没有得到实证的支持。在考虑2016年后的金融监管强化以及固定资产投资的结构后,市场利率在信贷市场或实体经济的传导效应开始有所显现,在基础设施投资领域表现较为凸显,但房地产投资对市场利率变化、融资结构和融资溢价等都不甚敏感。在便利工具成为货币发行主导力量后,货币供应量为中间目标的货币政策框架绩效有所弱化,数量型政策框架向价格型政策框架转型或是一个重大趋势,但是,存在中间目标工具空缺、传导机制不顺畅以及中央银行职能多样化等制约,未来价格型货币政策框架转型以及创新型政策工具匹配仍然任重道远。在走向“多目标、多工具”的政策框架过程中,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双支柱体系或是一个较好的选择,可有效缓释多目标工具匹配性和部分工具有效性的矛盾性。
王金明,郭子鑫[2](2019)在《2019年欧美经济运行现状和未来走势分析》文中提出进入2019年以来,欧元区经济增速下滑,部分国家已经开始出现经济总量绝对水平的下降。受欧洲经济增速下降过快和贸易摩擦等因素的影响,美国居民消费和投资等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消费者与企业对未来经济持谨慎态度,消费和投资都不容乐观,欧美经济乃至全球经济面临降速风险。本文分别从美国与欧元区的经济增长、物价波动、就业形势以及制造业等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对欧美经济未来走势进行预测,最后分析了欧美经济给我国带来的影响,并提出相应对策。
王珏帅[3](2019)在《主要经济体流动性管理对我国经济的溢出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08年美国次级贷款危机诱发的金融风暴、全球经济衰退以及“救市”实践显示:尽管核心发达经济体、小型发达经济体以及新兴市场经济体都有各不相同的实际经济周期,但全球主要经济体的经济与金融表现出被称之为“全球金融周期”的高度相关性。而驱动全球金融周期根源即是流动性外溢(Monetary Spillover)。在过去10年里,由发达经济体的流动性管理和溢出效应所驱动的全球经济高度相关带来了一些积极的影响,同时也可能产生严重的副作用。那么,主要经济体的流动性管理对中国经济的溢出效应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短期的,还是长期的?是整体性的,还是局部性的?这些重大问题目前尚没有得到充分的论证。在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在世界主要经济体和地区的经济形势、政策立场及政治走向高度不确定性的背景下,流动性外溢风险是中国学界和政府有关部门亟待解答一个的重大问题。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本文以“主要经济体流动性管理对中国经济的溢出效应”为题,尝试从宏观经济、产业活动以及金融市场三个方面,就主要经济体流动性对中国经济的溢出效应进行系统研究。本文首先回顾了有关流动性管理的国际溢出效应传导机制、影响效果,以及主要经济体流动性管理对中国影响的文献资料:而后考察了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三次金融危机发展历程(互联网泡沫危机、美国次级贷款泡沫危机以及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危机前后主要经济体流动性管理的历史;接着构建了一个包含美国、欧元区、日本、中国四大经济体的GPM-4模型,分析了美国、欧元区和日本的3种流动性管理手段对我国9个关键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随后利用FAVAR模型,研究了 G7经济体的流动性对我国工业、农业、房地产业、消费品零售业、对外贸易以及外商直接投资六种主要产业活动的溢出影响,以及各行业中流动性溢出效应的传导机制;最后,基于由15个主要经济体构成的GVAR模型,利用广义脉冲响应分析、反事实分析等方法,探讨了主要经济体流动性管理对我国金融市场的溢出效应。本文研究发现:第一,流动性变化是塑造全球经济金融走向的重要因素。主要经济体的流动性管理不仅存在协同性,而且主要经济体的流动性管理方向多次转向、手段丰富,且流动性管理规模庞大。第二,主要经济体的流动性管理对我国主要宏观经济变量产生了一定影响,但不是主导因素。不同类型的流动性冲击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机制和效果存在差异,其中:货币冲击的瞬时效果最强,信贷条件和基准利率冲击对中国宏观经济波动的长期贡献度更大;G3经济体中美国的流动性管理对中国宏观经济影响最大,欧元区次之,日本的影响最小;流动性冲击对中国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短期,20个季度之后影响基本被完全吸收。第三,主要经济体的流动性管理对我国主要产业活动产生了明显的溢出效应。短期内以扩张效应为主,但部分行业表现出一定的滞后和反复;瞬时冲击对我国主要产业活动的影响大约在6个月左右达到稳定状态,长期来看流动性冲击对我国各产业活动变量预测方差都有一定的解释力,但不起主导作用;流动性冲击对大类产业部门影响的传导机制总体上遵循从初始生产资料价格和生产活动向最终产品价格和生产活动传递的过程,但对细分产业活动影响的传导机制具有较大差异。第四,主要经济体的流动性管理对我国金融市场产生了明显的溢出效果。不同经济体、不同的流动性管理方式对中国金融市场的瞬时冲击和长期贡献有较大差异,其中,非常规货币政策冲击对中国金融波动的贡献度更高,中国长期债券利率对主要经济体流动性冲击更敏感。本文的主要边际贡献和创新之处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本文系统研究了主要经济体流动性管理对中国经济的溢出效应,分别从宏观经济、产业活动、金融市场三个方面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弥补了现有国内外研究的不足。第二,本文尝试拓展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研发的GPM分析框架,构建了中美欧日四大经济体构成的GPM-4模型,并首次将其用于分析主要经济体流动性对中国宏观经济的溢出效应。第二,本文基于FAVAR模型探讨了主要经济体流动性管理对中国主要产业活动的溢出效应,首次从产业层面研究了流动性管理的国际溢出效应,进一步丰富了流动性溢出领域的研究内容。第四,本文对全球15个国家构建了 GVAR模型,系统讨论了美国、欧元区经济体、亚洲经济体、其他经济体的常规与非常规货币政策对中国股、债、汇三个市场的溢出效应,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样本覆盖等方面完善和补充了现有的文献资料。
刘嘉琳[4](2019)在《名义负利率政策对欧元区经济增长的影响》文中提出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使欧洲经济一直处于低迷状态,通货膨胀率低于目标值2%,失业率居高不下,欧元区陷入通货紧缩的经济危机。因此,欧元区开始不断下调基础利率,使隔夜存款利率为负,力图通过降低基础利率,达到通货膨胀率为2%的目标,进而刺激经济增长。2014年6月,欧元区首次出现名义负利率,即隔夜存款利率为-0.1%。由于名义负利率政策是新兴的货币政策,学术界对名义负利率政策的研究一般为定性研究,且存在不同的观点。因此本文采用VAR模型对名义负利率政策进行定量研究。本文选取欧元区在2014年6月至2018年9月之间的数据,通过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和方差分解分析名义负利率政策对消费、投资、净出口三个渠道的影响,进而分析消费、投资、净出口三个渠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本文的创新点则是选择名义负利率政策这一新兴指标,利用VAR模型定量分析名义负利率政策对欧元区经济增长的影响。本文的研究结果显示:欧元区经济增长主要受自身的影响,其贡献率在第十期时达50.46%。其次是资本形成总额(Ⅳ)为22.13%。最终消费支出(TC)和净出口(NE)对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贡献率较小,只有18.72%和8.69%。从隔夜存款利率(R)对各经济变量的影响来看,隔夜存款利率(R)对最终消费支出(TC)的影响并不明显,且最终消费支出(TC)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较小,因此隔夜存款利率(R)对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较小。虽然资本形成总额(Ⅳ)对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贡献率较大,但隔夜存款利率(R)对资本形成总额(Ⅳ)在长期内的贡献率较小,其效果并不明显,说明通过资本形成总额(Ⅳ)刺激经济增长的渠道并没有达到预想效果。隔夜存款利率(R)在长期内对净出口(NE)影响明显,但净出口(NE)对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贡献率较小,只有8.69%。说明名义负利率政策不能通过净出口渠道明显的刺激欧元区经济增长。因此,名义负利率政策通过消费、投资、净出口渠道未能有效刺激欧元区经济增长。
王金明,肖苏艺,郭子鑫[5](2018)在《2018年欧美经济运行现状和未来走势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进入2018年以来,全球经济保持增长态势。美国正处于经济强劲扩张时期,国内生产总值(GDP)在第2季度达到近3年来增长高峰。欧元区经济相较于美国增长较为平缓,但依然延续复苏态势,消费者与企业对未来经济持乐观态度,但当前高速增长的欧美经济依然面临降速风险。本文分别从美国与欧元区的经济增长、物价波动、就业形势以及制造业等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对欧美经济未来走势进行预测,最后分析了欧美经济给我国带来的影响并提出相应对策。
贾春梅[6](2018)在《欧元区经济分化研究》文中认为2017年世界经济形势整体向好,带动欧元区经济走向复苏,甚至希腊经济也重拾升势。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2016年势欲吞噬欧洲大陆的危机氛围,欧元也得以恢复信誉,重拾升势,但欧盟和欧元区面临的深层次问题并没有根除。尽管已经运行将近二十个年头,欧元区仍未能摆脱关于其可能崩溃的质疑。最初的欧元崩溃论主要基于其货币政策统一和财政政策独立的运行机制,而经过若干次冲击后,则主要基于欧元区内经济发展的失衡。尤其是2009年欧洲债务危机不仅将欧元区运行机制的缺陷暴露无疑,更是暴露了之前多年繁荣的脆弱性。单一通货区的成立并没有实现最初设计的共享繁荣目标,相反,经过几次冲击成员国之间的发展差距进一步扩大。欧元区作为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缩影,其遇到的问题和应对措施对于理解当前经济全球化发展形势有着重要的意义。现有关于欧元区经济发展失衡的研究基本上止步于对成员国经济趋同或者收敛的实证研究,而关于区域经济一体化本身对成员国经济发展失衡的影响则关注较少。本文以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一体化所遭遇的挫折为背景,在对欧元区12个主要成员国经济发展差距演变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发展差距之间的关系。首先,在厘清相关概念的基础上梳理关于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收敛(分化)关系的理论。主要包括新古典增长理论、赫克歇尔-俄林-萨缪尔森定理、增长极理论、产业集聚效应和中心-外围理论。根据新古典增长理论,由于要素边际报酬递减,欠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率更高,从长期来看,各国人均产出将收敛于同一水平。赫克歇尔-俄林-萨缪尔森定理的收敛机制则从基于禀赋优势的国际贸易出发,认为自由贸易不仅会使两国商品的相对价格和绝对价格相等,而且使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和绝对价格均等化,从而使得贸易国的人均收入趋于相等。而如果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中的规模经济不变和边际收益递减假设不成立,则可能出现产业集聚和经济增长极的出现。在中心-外围理论中,技术进步及其传播机制在“中心”国和“外围”国之间具有不同表现和不同影响,这两个体系必然处在非对称的关系上,两者在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中所得的利益自然就是不平等的。根据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和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在固定汇率制度下,通货膨胀率差异会影响到各国产品的竞争力。通常通货膨胀率较低的国家实际汇率贬值,出口部门竞争力提高,而通货膨胀率较高的国家,出口竞争力将被削弱。因此,即使处于通货区,由于显着的通货膨胀率差异,成员国的经济竞争力也大不相同,反应在经济增长上将是发展差距的扩大。其次,介绍欧元的历史与欧元区经济分化现实。对欧元区自成立以来的宏观经济形势进行分析,从整体上把握欧元区的经济发展历程,及其在数次危机后的表现。主要考察欧元区在经济增长率、政府债务、财政赤字、劳动生产率、制造业成本、通货膨胀率等方面的发展状况,并对各成员国的宏观经济形势进行比较分析,重点考察《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规定的趋同标准的实现情况,指出差异所在。为进一步验证成员国经济发展差距的变化,对欧元区12国经济的收敛性进行检验。包括利用变异系数对欧元区12国的收敛进行检验,运用CIPS面板单位根检验对绝对收敛进行检验,运用CIPS、IPS、Fisher-ADF和Fisher—PP面板单位根检验对条件收敛进行检验,运用系统广义矩估计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条件收敛效应进行检验。再次,对影响欧元区经济分化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从欧元区商品市场一体化、生产要素市场一体化和货币一体化三个层次着手,运用固定效应面板估计对不同层次一体化的影响进行验证。其中商品市场一体化以区域内贸易强度表示,生产要素市场一体化以外国直接投资强度和劳动力成本表示,货币市场一体化以趋同准则债券收益率、通货膨胀率和实际有效汇率表示。第四,展望欧元区改革进程和前景。欧元区一体化事业能否在曲折中前行令世界瞩目,不仅关系到欧元区和欧盟成员国的未来,而且深深影响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尽管欧元区运行机制存在诸多缺陷,经济发展屡遭挫折,但是欧元区本身一直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虽然改革进展缓慢,但是一体化事业发展的脚步并没有停下。未来能否实现区域内持续的经济增长,有赖于欧元区层面和各成员国深层次改革的推进。最后对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结论进行总结,然后提出对当前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所遭遇困境的启示。
王金明,王心培[7](2017)在《2017年欧美经济运行现状和未来走势分析》文中提出当前,全球经济的回升力度在继续增强,美国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增长态势,但缩表、加息及政策的不确定性使经济面临一定的下行风险;欧元区经济复苏基础稳固,其成员国经济形势依然严重分化。欧美经济波动对我国经济影响重大,应重视欧美经济和政治的不确定性给我国宏观经济带来的不利后果。本文从经济增长、物价波动、失业状况和制造业发展层面对欧美的经济现状进行分析,基于联合国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预测结果对经济未来走势进行判断,并针对欧美政策给我国带来的影响提出对策。
张瑾,张超[8](2017)在《欧洲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及相关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欧元区2016年GDP年率终值为1.7%,英国同期年率终值为2.2%,欧洲各国的财政金融环境总体持续改善,制造业需求继续回暖,德国和法国经济增长稳定,带动了整个欧元区经济保持温和的速度复苏,英国短期会受到脱欧带来的负面影响而稍微降低增速。欧洲各地区竞争力差异明显、外部市场迟滞发展以及未来的通货膨胀压力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制约因素。展望2017年,欧洲经济会继续维持低速复苏的势态,以往欧元区南部国家的债务危机和高失业率带来的经济
路妍,吴琼[9](2016)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调整对人民币汇率变动的影响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分析了发达经济体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新特点和演化趋势,并分析了其对人民币汇率变动的影响。我们发现:近年来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在发达经济体间形成了多元化局面;由以往的"量化"逐步向"质化"转变;由以往的"救市与救政府并举"转变为"重点救市,兼顾救政府"。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新变化必然对人民币汇率变动产生影响,即:人民币相对美元贬值压力增加,相对日元和欧元不确定性增加;发达经济体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调整增强了人民币汇率走势的相关性与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复杂程度;目前宏观因素仍是影响人民币汇率变动的根本原因。因此,针对这种变化,中国应采取相应对策,以避免发达经济体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调整对人民币汇率变动的影响,从而保证中国金融市场的安全和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董在东[10](2016)在《次贷危机后西方经济伦理思想的最新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07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是仅次于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大危机,给全球经济带来的重创影响至今。这一危机不仅带来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转型,也引发了西方经济伦理思想学界的反思。自危机爆发至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社会哲学界的各流派纷纷对危机的成因、后果进行探讨研究。本文以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构架,深入、系统地研究了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后西方经济学家、政治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对危机的深层解读与评析,包括危机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应对经济危机政策的经济伦理取向及其论争,并通过系统回顾经典马克思主义、近代与当代西方主流经济学中关于危机伦理观、公平效率伦理观以及资本主义前途命运观等经济伦理观念,对比和评析了危机后西方经济学家、政治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关于引发危机的外因——自由放任抑或国家干预、内因——效率优先抑或公平优先的伦理思想,继而揭示出西方经济学家、政治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对危机后果——资本主义前途命运的评析与判断。西方经济学家、政治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在针对危机救市政策、对危机成因的解读以及对危机后果的论争中,其经济伦理思想产生新的发展,呈现出三个基本特征:第一、新自由主义和凯恩斯主义分别在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中失灵,两大主流经济学派在其主阵地陷入进退失据的尴尬境地;同时两大学派有部分观点出现了融合的趋势。第二、西方经济学说的新发展由强调市场效率优先转向重视社会分配不平等及机会不均等的经济伦理问题。第三、资本主义体制结构性危机显现,其前途和命运遭到怀疑,但是各派经济学说的经济伦理思想本质仍然以对资本主义的维护和改良为目的。在此次危机中,资本主义自由放任的经济模式以及赤字福利的国家模式均已失灵。诚如斯蒂格利茨所说,“我们已经在另一条路上走得太远,在这条路上,我们构建的社会,物质主义战胜了道德承诺,在这个社会中,我们取得的快速增长并不是环境可持续和社会可持续的”。面对危机后亟待重建的国家经济,无论是凯恩斯主义还是新自由主义都束手无策,支持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伦理观念受到冲击和质疑。可以说,此次危机既是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也是一场资本主义经济伦理的危机。在这场危机中产生的新的经济伦理思想和观点既代表了西方经济伦理的最新发展,又为我国社会避免和化解经济危机提供了宝贵的启迪和借鉴。
二、欧元区经济现状和未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欧元区经济现状和未来(论文提纲范文)
(1)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运用及有效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三节 论文框架 |
第四节 创新之处与不足 |
一、创新之处 |
二、研究不足 |
第二章 货币政策框架与政策工具:基于文献的梳理 |
第一节 货币政策相关理论 |
一、货币政策框架及其内涵 |
二、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演变 |
三、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与中间目标的关联 |
四、政策规则与操作框架匹配 |
五、货币政策框架及政策工具有效性的思考 |
第二节 现代货币理论(MMT)及其工具体系 |
一、MMT内涵及发展 |
二、MMT的政策框架及运行机制 |
三、MMT及其工具的局限性 |
第三节 货币政策工具的文献综述 |
一、常规货币政策工具 |
二、非常规货币政策工具 |
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 |
第三章 货币政策工具:类别、功能与局限 |
第一节 传统货币政策工具、功能与局限 |
一、存款准备金 |
二、再贴现工具 |
三、公开市场业务 |
第二节 非常规货币政策工具的功能与局限性 |
一、非常规货币政策概述 |
二、量化宽松 |
三、前瞻性指引 |
四、负利率 |
五、扭曲操作 |
六、货币互换 |
第三节 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 |
一、内涵与运作机制 |
二、主要特点和不足 |
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与非常规货币政策的关系 |
第四节 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性 |
一、货币政策工具创设与有效性提升 |
二、多样化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及有效性的提升 |
三、货币政策工具和货币政策框架有效性的再认识 |
第四章 全球金融危机与美国多元化货币政策工具应用 |
第一节 危机爆发与常规政策应对 |
一、次贷问题演变为次贷危机 |
二、危机早期的常规货币工具运用 |
第二节 系统性危机与流动性支持工具创新 |
一、次贷危机升级为系统性危机 |
二、流动性支持工具的创新与运用 |
三、小结:流动性创新工具的有效性 |
第三节 危机应对、国有化与量化宽松 |
一、系统重要性机构救助:担保、注资与国有化 |
二、量化宽松政策:流动性提供与资产负债表修复 |
三、小结:量化宽松和扭转操作的有效性 |
第四节 新型政策工具有效性与货币政策正常化 |
一、非常规工具取得较大成功 |
二、货币政策正常化的进程 |
第五节 美国非常规货币政策的重启 |
第五章 金融危机、债务危机与多元货币政策工具的应用:欧元区的分析 |
第一节 欧央行传统政策框架 |
一、欧元区传统货币政策框架 |
二、物价稳定目标制下的货币政策工具 |
第二节 系统性危机下的货币工具应用 |
一、系统性危机下的经济表现 |
二、危机下的货币政策工具运用 |
三、金融危机应对工具的有效性评价 |
第三节 主权债务危机与货币政策应对 |
一、希腊引爆主权债务危机 |
二、欧债危机、利率目标与结构性货币工具运用 |
三、债务危机应对工具的有效性评价 |
第四节 通货紧缩与多元货币政策工具运用 |
一、负利率政策 |
二、定向长期再融资操作 |
三、资产购买计划 |
四、欧元区前瞻性指引 |
五、通货紧缩应对工具的有效性评价 |
六、不确定的未来与量化宽松政策的重启 |
第六章 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货币市场传导及实体经济传导的有效性分析 |
第一节 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及其有效性分析 |
一、美国非常规货币政策工具及其有效性 |
二、中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及其政策意图 |
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有效性验证的两个环节 |
第二节 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对货币市场利率影响的实证设计 |
一、研究设计 |
二、数据描述 |
三、变量定义 |
第三节 实证结果与分析 |
一、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对SHIBOR的影响 |
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对质押式回购利率的影响 |
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对货币市场利率影响的综合分析 |
第四节 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在实体经济中的传导—基于固定资产投资的初步探索 |
一、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在实体经济传导中的理论设计 |
二、市场利率、融资溢价与政策传导:违背理论 |
三、分阶段后的传导机制:结果改善 |
四、基于固定资产投资结构的考察:特殊的变化 |
第五节 简单结论 |
第七章 中国货币政策工具有效性提升:从数量型到价格型的转型 |
第一节 中国货币政策框架演进的基本历程 |
一、国家银行到中央银行的过渡阶段 |
二、中央银行制度建设阶段 |
三、中央银行制度调整完善期 |
第二节 以货币供应量为核心中间目标的政策有效性评价 |
一、信贷调控、广义货币与经济增长 |
二、广义货币与物价稳定 |
三、汇率改革、外汇占款与货币供应 |
第三节 以基准利率为核心中间目标的货币政策有效性提升的难题 |
一、职能定位:价格型政策难以全面替代数量型政策 |
二、中间目标:价格型核心工具的空缺 |
三、传导机制的考察:缺乏基础利率 |
四、职能权衡:金融稳定与货币政策 |
第四节 货币政策框架改革:完善多目标与多工具政策体系 |
一、构建多目标与多工具政策体系 |
二、完善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 |
三、重点推进数量型框架向价格型框架转型 |
四、着力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一、全文总结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2)2019年欧美经济运行现状和未来走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美国当前经济增长态势分析 |
1.1 贸易摩擦导致经济增长放缓 |
1.2 新增就业岗位减少 |
1.3 制造业持续低迷 |
2 欧元区经济态势分析 |
2.1 欧元区经济增速下降 |
2.2 工业生产进入收缩状态 |
2.3 就业增速下降 |
3 欧美经济走势展望 |
3.1 美国经济增长面临下行风险 |
3.2 欧元区经济增长势头减弱 |
4 欧美经济对中国的影响及对策建议 |
(3)主要经济体流动性管理对我国经济的溢出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的现实背景 |
1.1.2 选题的理论背景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结构安排与论文框架图 |
1.3.1 结构安排 |
1.3.2 论文框架图 |
1.4 创新与不足 |
1.4.1 创新点 |
1.4.2 不足之处 |
2 文献回顾与评价 |
2.1 流动性管理的国际溢出效应传导机制研究 |
2.1.1 流动性溢出效应传导机制的早期研究 |
2.1.2 常规货币政策国际溢出效应的传导机制 |
2.1.3 量化宽松政策国际流动性溢出效应传导机制 |
2.2 流动性管理的国际溢出效应实证研究 |
2.2.1 流动性管理的宏观溢出效应 |
2.2.2 流动性管理的产业溢出效应 |
2.2.3 流动性管理的金融溢出效应 |
2.3 主要经济体流动性管理对中国经济的溢出效应研究 |
2.4 小结与评述 |
3 三次金融危机与主要经济体流动性管理的历史考察 |
3.1 互联网泡沫危机与流动性管理 |
3.1.1 互联网泡沫膨胀与破裂 |
3.1.2 互联网泡沫破裂前的流动性状况 |
3.1.3 互联网泡沫危机中的流动性管理 |
3.2 美国次贷危机与流动性管理 |
3.2.1 美国次贷危机与大衰退 |
3.2.2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前的流动性状况 |
3.2.3 美国次贷危机与“大衰退”中的流动性管理 |
3.3 欧洲债务危机与流动性管理 |
3.3.1 欧洲债务危机的形成与蔓延 |
3.3.2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中的流动性管理 |
3.4 本章小结 |
4 主要经济体流动性管理对我国宏观经济的溢出效应 |
4.1 GPM分析框架概述、特征与发展现状 |
4.1.1 GPM分析框架概述与全球化应用 |
4.1.2 GPM分析框架的特征与优势 |
4.2 GPM-4模型设置 |
4.2.1 稳态水平的随机过程的设定 |
4.2.2 G3经济体的行为方程设定 |
4.2.3 中国经济行为方程的设定 |
4.3 GPM-4模型的参数校准与贝叶斯估计 |
4.3.1 参数估计方法的选择 |
4.3.2 样本与数据 |
4.3.3 参数校准与先验分布设定 |
4.3.4 贝叶斯估计结果 |
4.4 主要经济体流动性管理对中国宏观经济变量影响的模拟 |
4.4.1 主要经济体流动性管理及中国关键宏观经济变量界定 |
4.4.2 数值模拟分析 |
4.4.3 方差分解分析 |
4.4.4 结果讨论 |
4.5 本章小结 |
5 主要经济体流动性管理对我国产业活动的溢出效应 |
5.1 模型概述与样本选择 |
5.1.1 FAVAR模型概述 |
5.1.2 FAVAR模型的适用性分析 |
5.1.3 样本选择 |
5.2 指标选取与因子处理 |
5.2.1 主要经济体流动性指标 |
5.2.2 工业活动指标 |
5.2.3 农业活动指标 |
5.2.4 房地产业活动指标 |
5.2.5 消费品零售业活动指标 |
5.2.6 对外贸易活动指标 |
5.2.7 外商直接投资活动指标 |
5.3 实证检验 |
5.3.1 单位根检验与滞后阶数选择 |
5.3.2 脉冲响应分析 |
5.3.3 方差分解分析 |
5.3.4 稳健性检验 |
5.4 主要经济体流动性传导机制的检验 |
5.5 本章小结 |
6 主要经济体流动性管理对我国金融市场的溢出效应 |
6.1 GVAR模型概述 |
6.1.1 GVAR模型简介与发展 |
6.1.2 GVAR模型基准框架 |
6.1.3 GVAR模型估计与求解方法 |
6.2 主要经济体GVAR模型构建、样本选择与数据处理 |
6.2.1 主要经济体GVAR模型的构建 |
6.2.2 样本选择与数据处理 |
6.3 基于GVAR模型的实证分析 |
6.3.1 GVAR模型相关检验 |
6.3.2 广义脉冲响应分析 |
6.3.3 广义方差分解分析 |
6.3.4 基于GVAR模型的反事实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7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7.1 研究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在学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4)名义负利率政策对欧元区经济增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际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思路 |
1.4 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文献综述 |
2.1.1 名义负利率政策相关文献 |
2.1.2 经济增长相关文献 |
2.1.3 名义负利率政策和经济增长相关文献 |
2.1.4 文献评述 |
2.2 理论基础 |
2.2.1 利率概念的界定 |
2.2.2 “零利率下限”约束与流动性陷阱理论 |
2.2.3 利率决定理论 |
2.2.4 利率平价理论 |
2.2.5 利率政策的传导渠道 |
3 名义负利率政策对欧元区经济增长影响的理论分析 |
3.1 欧元区实施名义负利率政策的原因 |
3.2 欧元区实施名义负利率政策的方式 |
3.3 欧元区实施名义负利率政策的效果 |
3.3.1 名义负利率政策对欧元区消费的影响 |
3.3.2 名义负利率政策对欧元区投资的影响 |
3.3.3 名义负利率政策对欧元区净出口的影响 |
4 名义负利率政策对欧元区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
4.1 指标的选择及数据来源 |
4.1.1 指标选择 |
4.1.2 数据来源 |
4.2 基于VAR模型的实证分析 |
4.2.1 VAR模型的建立 |
4.2.2 单位根检验 |
4.2.3 Johansen协整检验 |
4.2.4 平稳性检验 |
4.2.5 脉冲响应分析 |
4.2.6 方差分解 |
4.3 本章小结 |
5 名义负利率政策对欧元区经济增长影响有限的原因 |
5.1 消费者信心不足 |
5.2 放贷意愿不足 |
5.3 实体经济发展不足 |
5.4 汇率传导渠道失效 |
6 结论与启示 |
6.1 研究结论 |
6.2 启示 |
6.3 论文的不足与展望 |
6.3.1 论文的不足 |
6.3.2 论文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2018年欧美经济运行现状和未来走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美国当前经济增长态势分析 |
1. GDP持续增长中存在隐患因素 |
2. 通胀保持稳定 |
3. 制造业持续发展 |
4. 就业状态良好 |
二、欧元区经济态势分析 |
1. 欧元区经济平缓增长 |
2. 物价依然平稳运行 |
3. 工业产出在高位波动 |
4. 就业稳定增长 |
三、欧美经济走势展望 |
1. 美国经济增长强劲但面临下行风险 |
2. 欧元区经济增长势头减弱 |
四、欧美经济对中国的影响及对策建议 |
1. 欧美经济和政策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 |
2. 欧美经济增长对我国金融系统的影响 |
(6)欧元区经济分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欧盟和欧元在2016年前后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存在性危机 |
1.1.2 经济民族主义和政治民粹主义对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挑战 |
1.1.3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中的经济分化是民粹主义崛起的重要根源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商品市场一体化与经济趋同(趋异) |
1.3.2 资本自由流动与经济趋同(趋异) |
1.3.3 货币一体化与经济趋同(趋异) |
1.4 文献评述 |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5.1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
1.5.2 研究方法与创新 |
第2章 区域一体化中的经济收敛与分化:理论分析 |
2.1 区域经济收敛与分化的基本内涵及本研究的指向 |
2.1.1 经济收敛与经济趋同 |
2.1.2 经济发散、经济分化及本研究中区域经济分化的含义 |
2.2 区域一体化中的经济收敛机制及其条件 |
2.2.1 新古典经济收敛及其基本条件 |
2.2.2 开放条件下的要素价格均等化逻辑与经济收敛机制 |
2.3 区域一体化中经济分化的影响因素和发生机制 |
2.3.1 经济增长极化效应所阐释的区域经济分化机制 |
2.3.2 规模经济、空间产业聚集对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的影响 |
2.3.3 中心-外围理论所阐释的区域经济分化 |
2.4 货币一体化与区域经济分化 |
2.4.1 实际汇率差异与经济分化 |
2.4.2 巴拉萨—萨缪尔森(Balassa-Samuelson)效应 |
2.5 小结 |
第3章 欧元的历史和欧元区经济分化现实 |
3.1 欧元的历史 |
3.2 欧元区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
3.2.1 欧元区经济跌宕起伏 |
3.2.2 欧元区关键细分经济指标分析 |
3.3 欧元区成员国经济发展失衡与分化的特征事实 |
3.3.1 通货膨胀率 |
3.3.2 财政赤字 |
3.3.3 政府债务 |
3.3.4 经常账户 |
3.4 欧元区经济分化实证检验 |
3.4.1 数据来源 |
3.4.2 简单变异系数 |
3.4.3 加权变异系数 |
3.4.4 面板单位根检验 |
3.5 欧元区经济一体化的条件收敛效应检验 |
3.5.1 指标构建和计量模型 |
3.5.2 估计方法 |
3.5.3 样本和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
3.5.4 实证检验和结果分析 |
3.6 小结 |
第4章 欧元区经济分化影响因素分析 |
4.1 成员国经济发展显着差异 |
4.1.1 德国经济平稳发展 |
4.1.2 意大利复苏困难 |
4.1.3 爱尔兰经济奇迹 |
4.1.4 前景不明的希腊 |
4.2 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分化实证分析 |
4.2.1 指标构建和计量模型 |
4.2.2 估计方法 |
4.2.3 样本和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
4.2.4 实证检验和结果分析 |
4.3 小结 |
第5章 欧元区改革进程和前景展望 |
5.1 欧元区运行机制改革 |
5.1.1 欧元系统及其缺陷 |
5.1.2 松散的财政联盟制度 |
5.1.3 欧元区运行机制改革 |
5.2 危机后经济改革成效初显但是发展差距扩大 |
5.3 极右翼政党影响力上升 |
5.4 大国分歧与欧元区未来改革之路 |
5.5 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启示 |
6.1 主要结论 |
6.2 启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7)2017年欧美经济运行现状和未来走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美国当前经济增长态势分析 |
1. GDP温和增长 |
2. 通胀持续低迷 |
3. 制造业继续扩张 |
4. 就业状态良好 |
二、欧元区经济态势分析 |
1. 欧元区主要国家经济增长态势 |
2. 通货膨胀仍然低位运行 |
3. 制造业表现强劲 |
4. 就业水平差距巨大 |
三、欧美经济走势展望 |
1. 美国经济温和增长中或将出现小幅回落 |
2. 欧元区经济温和增长势头明朗 |
四、欧美经济对中国的影响及对策建议 |
1. 我国应继续推进供给侧改革, 降低对欧美市场的依赖 |
2. 防控资金外流的金融风险, 为供给侧改革创造充裕的流动性环境 |
(10)次贷危机后西方经济伦理思想的最新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理由及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理由 |
三、选题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关于次贷危机及欧债危机的研究 |
二、关于次贷危机后经济伦理思想的最新研究 |
第三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对象与目标 |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三、研究创新 |
第二章 次贷危机与欧债危机中发达国家的救市政策 |
第一节 次贷危机概述 |
一、次贷危机的起源及影响 |
二、美国政府的干预措施及救助计划 |
第二节 欧债危机概述 |
一、欧债危机的起源及影响 |
二、欧元区国家的干预措施及救助计划 |
三、英国与德国的政策调整 |
第三节 小结与评述 |
第三章 美国应对危机政策的伦理取向及其争议 |
第一节 美国短期应对手段的伦理取向及其争议 |
一、美国救助华尔街计划的伦理取向及其争议 |
二、美国救助汽车行业计划的伦理取向及其争议 |
三、美国“财政悬崖”及债务上限政策的伦理取向及其争议 |
第二节 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伦理取向及其争议 |
一、量化宽松政策的由来和发展 |
二、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的伦理取向及其争议 |
第三节 美国长期应对手段的伦理取向及其争议 |
一、美国救市长期应对手段的主要内容 |
二、美国金融机构救助和监管的伦理取向及其争议 |
三、美国长期财政政策的伦理取向及其争议 |
第四节 小结与评述 |
第四章 欧盟各国应对危机政策的伦理取向及其争议 |
第一节 欧盟各国救市措施的伦理取向及其争议 |
一、欧盟各国短期提高流动性措施的伦理取向及其争议 |
二、欧盟各国中期加强财政整顿措施的伦理取向及其争议 |
三、欧盟各国长期结构调整及欧元货币政策的伦理取向及其争议 |
第二节 欧盟国家和社团应对救助危机政策的分歧 |
一、德国对于救助危机国的态度 |
二、英国对于救助危机国的态度 |
三、欧洲社团主义的态度 |
第三节 小结与评述 |
第五章 关于危机外因——自由放任还是政府干预的伦理论争 |
第一节 马克思的经济危机伦理观 |
第二节 西方经济思想中的危机伦理观 |
一、近代西方经济思想中的危机伦理观 |
二、凯恩斯主义的危机伦理观 |
三、新自由主义的危机伦理观 |
第三节 次贷危机后关于自由放任还是政府干预的伦理论争 |
一、凯恩斯主义自由放任导致危机的观点 |
二、新自由主义政府干预导致危机的观点 |
三、其他学派的观点 |
第四节 小结与评述 |
第六章 关于危机内因——效率优先还是公平优先的伦理论争 |
第一节 马克思的公平效率伦理观 |
第二节 西方经济思想中的公平效率伦理观 |
一、古典自由主义的观点 |
二、功利主义的观点 |
三、罗尔斯的公平正义理论 |
四、新自由主义的观点 |
第三节 次贷危机后关于效率优先还是公平优先的伦理论争 |
一、凯恩斯主义公平优先的观点 |
二、新自由主义效率优先的观点 |
三、其他学派的观点 |
第四节 小结与评述 |
第七章 关于危机后果——资本主义的前途的伦理论争 |
第一节 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的前途命运观 |
第二节 西方经济思想关于资本主义的前途命运观 |
一、近代西方经济学家的观点 |
二、当代西方经济学家的观点 |
第三节 次贷危机后关于资本主义前途和命运的伦理论争 |
一、资本主义前途黯淡派的观点 |
二、资本主义前途改良派的观点 |
三、资本主义前途乐观派的观点 |
第四节 小结与评价 |
第八章 结语 |
第一节 危机后西方经济伦理思想的新发展 |
一、危机应对政策中的经济伦理思想新发展 |
二、危机成因认识中的经济伦理思想新发展 |
三、危机后果研判中的经济伦理思想新发展 |
第二节 西方经济伦理思想新发展的评析 |
一、西方经济伦理思想新发展的特征与积极性 |
二、西方经济伦理思想新发展的趋势与局限性 |
第三节 对我国的启示和借鉴 |
一、关于应对危机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启示与借鉴 |
二、关于危机后社会经济伦理思想调适的启示 |
三、关于新常态下的财富伦理观变革的思考 |
中外文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后记 |
四、欧元区经济现状和未来(论文参考文献)
- [1]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运用及有效性分析[D]. 郝飞飞.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2)
- [2]2019年欧美经济运行现状和未来走势分析[J]. 王金明,郭子鑫. 科技促进发展, 2019(11)
- [3]主要经济体流动性管理对我国经济的溢出效应研究[D]. 王珏帅. 东北财经大学, 2019(06)
- [4]名义负利率政策对欧元区经济增长的影响[D]. 刘嘉琳.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5]2018年欧美经济运行现状和未来走势分析[J]. 王金明,肖苏艺,郭子鑫. 科技促进发展, 2018(11)
- [6]欧元区经济分化研究[D]. 贾春梅. 辽宁大学, 2018(01)
- [7]2017年欧美经济运行现状和未来走势分析[J]. 王金明,王心培. 科技促进发展, 2017(11)
- [8]欧洲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及相关问题研究[A]. 张瑾,张超. 国际经济分析与展望(2016~2017), 2017
- [9]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调整对人民币汇率变动的影响分析[A]. 路妍,吴琼. 《国际货币评论》2016年合辑, 2016(总第39;40;41;42;43;44;45;46;47期)
- [10]次贷危机后西方经济伦理思想的最新发展研究[D]. 董在东. 武汉大学, 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