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食品对小麦籽粒品质要求的分析(一)

主要食品对小麦籽粒品质要求的分析(一)

一、主要食品对小麦籽粒品质的要求分析(1)(论文文献综述)

顾小燕[1](2021)在《钾肥叶面喷施对冬小麦品质形成的影响及其机理》文中研究表明钾肥对小麦产量和品质具有显着影响。然而,受西北地区土壤“富K”传统概念的影响,小麦生产中多施用氮、磷肥而忽视钾肥的投入。但是,随着高生物量小麦品种的应用与作物产量水平的提高,加速了土壤中的钾肥消耗,土壤的供钾能力日趋下降。小麦生育后期根系易产生衰老,造成吸钾能力减弱,也会导致缺钾现象的发生。因此,合理施钾对于西北地区小麦的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叶面喷肥具有易吸收、肥效快等优点,是土壤施肥的重要补充措施。此外,我国多以消费小麦籽粒加工后的面粉为主,小麦面粉中营养物质的变化更能反映钾肥的施用效果。目前,关于生长后期叶面喷施钾肥对面粉中各品质指标影响的研究较少。因此,探究钾肥叶面喷施对小麦面粉加工品质和营养品质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研究设置了钾肥喷施时期、浓度、类型和施用方式试验,分析了不同种类面粉中湿面筋、蛋白及蛋白组分、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HMW-GS)、微量元素及植酸含量、沉降值、面团稳定时间和形成时间的变化情况,明确钾肥对小麦面粉营养品质和加工品质的影响。同时,结合钾肥喷施后叶片中关键酶活性变化及RNA-Seq分析结果,拟揭示钾肥影响籽粒品质的生理机制。本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钾肥叶面喷施对三种类型面粉的品质指标均有一定的提升作用。籽粒加工成面粉后,湿面筋、总蛋白、清蛋白、球蛋白、铁(Fe)、锰(Mn)、锌(Zn)、植酸含量和沉降值都有所变化,三种面粉中总体上表现为全粉>85%全粉>70%全粉。而醇溶蛋白、谷蛋白和HMW-GS含量、面团的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却表现出不同的趋势,均表现为85%全粉>全粉>70%全粉。植酸与微量元素(Fe、Mn、Zn)的摩尔比,则表现为全粉<85%全粉<70%全粉。钾肥喷施显着减少了两品种面粉中清蛋白含量,但是对球蛋白含量影响不显着。与其他两个时期相比,钾肥喷施在开花期K2(60mmol·L-1)浓度下显着增加了西农20中蛋白、湿面筋、沉降值和谷蛋白含量,降低了植酸与微量元素的摩尔比,但是在花后10天喷施K2浓度更有利于面团稳定时间的延长。对于小偃22,蛋白质、湿面筋以及面筋形成时间均在开花期K2浓度条件下显着增加,降植酸与微量元素的摩尔比显着降低。两品种HMW-GS组成和含量具有显着的基因型差异。喷施K2浓度钾肥显着提高了两品种各亚基含量,但最适时期略有不同,且西农20亚基含量增加更为明显。钾肥叶面喷施对产量的影响存在基因型差异,只有利于小偃22产量的增加。相对于钾肥叶面喷施,籽粒磨粉处理对小麦品质指标的影响更为显着。(2)钾肥叶面喷施有利于小偃22弱势籽粒灌浆速率的提高,进而增加了粒重,但对强势粒籽重和灌浆速率的影响较小,并且对西农20强弱势粒粒重和灌浆速率均无显着影响。钾肥叶面喷施降低了上三叶抗氧化酶活性,提高了叶片丙二醛(MDA)含量,同时提高了上三叶和籽粒中氮代谢关键酶活性及游离氨基酸(FAA)含量。RNA-Seq分析结果表明,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生物过程的调节”以及“代谢过程”等途径上,这表明钾肥叶面喷施或是通过调节半胱氨酸、甲硫氨酸、苯丙氨酸等物质的代谢以及光合生物的固碳作用等生物过程来调控弱势粒灌浆。同时钾肥叶面喷施还影响了上三叶和籽粒中相关酶活性和MDA含量。相关酶活性变化结合RNA-Seq分析结果揭示了钾肥影响籽粒品质的机理。(3)缺钾条件下,小麦的生长状况和籽粒品质较差。钾肥叶面喷施后,可增加上三叶中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增强硝酸还原酶活性,进而延缓了叶片衰老,提高了籽粒面粉品质。本试验通过盆栽试验,设置了两种不同的根部钾浓度处理,研究了叶面喷施钾肥是否可以缓解缺钾带来的危害。试验结果表明,低钾处理下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和硝酸还原酶活性显着低于高钾处理,开花期喷施钾肥虽然可以促进其含量和酶活性增强,但是却不能完全替代高钾浓度的营养液。低钾供应时籽粒产量和品质指标(蛋白质、湿面筋、沉降值、微量元素、面团的稳定时间和形成时间)都较低,叶面喷施钾肥提高了产量和面粉品质,但是效果却低于高钾处理。不同钾肥处理条件下,HMW-GS中的7+8亚基含量变化不显着,1、4+12亚基含量却随着营养液钾肥浓度的提高而增加,钾肥喷施有利于低钾浓度栽培条件下亚基含量的提高。低钾和高钾处理下植酸与微量元素的摩尔比相差不大,低钾处理下叶面喷施有利于其摩尔比值的降低。这表明低钾处理下叶片光合特性、产量和品质指标都较低,喷施钾肥可以弥补缺钾带来的损害,但是效果却低于高钾水平。(4)钾与氮、磷配施对籽粒产量和品质的提高起到协同作用,喷施硝酸钾(K+N)提升效果最为明显,其次是磷酸二氢钾(K+P)。钾与其他元素配合喷施对籽粒加工得到的三种面粉品质提升效果相似。磨粉处理后三种面粉中湿面筋含量、沉降值、面团的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植酸与微量元素摩尔比均发生显着变化。叶面喷施三种肥料对面筋含量、沉降值、面团的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的影响表现为硝酸钾(K+N)>磷酸二氢钾(K+P)>氯化钾(K)>对照(CK)。总体上,喷施硝酸钾湿面筋和沉降值表现为全粉和85%全粉含量相近,都高于70%全粉;面团的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则表现为85%全粉>全粉>70%全粉;植酸与微量元素的摩尔比表现为全粉与85%全粉相差不大,均低于70%全粉;HMW-GS含量均表现为85%全粉>全粉>70%全粉。此外,叶面喷施氯化钾(K)和硝酸钾(K+N)有利于植酸与摩尔比的降低,但是喷施磷酸二氢钾(K+P)却提高了其摩尔比。钾肥叶面喷施氯化钾和磷酸钾不改变各品质指标含量在各层中的分布情况,但是喷施硝酸钾却使85粉和全粉中相关营养品质指标含量相近。综合分析表明,三种喷施肥料中,硝酸钾对面粉中各品质指标的提升最为明显。因此,开花期叶面喷施钾肥可以成为西北地区较理想的肥料补充措施,对提高籽粒产量和面粉品质,缓解缺钾造成的负面影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张梦祺,胡泽林,曾令楠,程颖,周畅,崔文礼,郑文寅[2](2021)在《小麦籽粒挥发物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面制品的食味品质(麦香味)是重要的感觉评价指标,主要受籽粒挥发物的种类和含量的影响。本文对小麦籽粒挥发物组成、检测技术、影响小麦籽粒挥发物的因素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并对其在食味品质、植物保护、小麦籽粒贮藏品质、香麦种质资源的筛选等方面的应用进行总结和展望,以期为小麦籽粒挥发物相关的遗传和分子标记研究以及小麦食味品质(麦香味)改良提供参考依据。

姜雪[3](2021)在《温光环境对小麦营养物质生产及加工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温光环境是影响小麦生长、发育、营养物质生产和籽粒加工品质的重要环境因素,温光环境对小麦营养物质生产及加工品质的影响研究,可以选择不同的播期,来改变小麦生育期内不同生长阶段的光、温、水、热等温光环境。通过了解小麦籽粒重量的形成、干物质积累、光能利用,了解小麦籽粒的加工品质、营养品质、小麦粉粉质特性、小麦面团拉伸特性,了解在不同温光环境下小麦粉馒头的感官评价、质构分析和馒头内瓤结构成像变化趋势,实现小麦在不同生育阶段与当地气候变化相匹配,充分发挥水肥的的增产效应,实现小麦高效优质生产。本研究选用临麦9号、阳光10号、山农28、泰科33、济麦22和鲁原502为实验材料,于2018-2020年在郯城试验点进行大田实验,播种日期设3个水平,分别为10月10日、10月17日、10月24日,栽培模式为丰产模式(SH)和农民模式(FP)。通过比较小麦籽粒重量、干物质积累、光能利用、小麦籽粒品质和馒头品质的数据,分析播期对小麦营养物质生产及加工品质的影响。实验结果如下:1.温光环境对小麦营养物质生产的影响调节小麦不同生育阶段的温光环境可以通过改变小麦播期来实现,丰产模式(SH)下小麦籽粒重量显着高于农民模式(FP)式。2018-2020年的两个小麦生长季中,与农民模式(FP)相比,丰产模式(SH)下6个品种小麦的平均籽粒重量显着提高,在第一播期中提高10.6-11.1%,在第二播期中提高10.2%-10.7%,在第三播期中提高9.3%-10.1%。丰产模式(SH)下播期对小麦干物质积累量、粒重和每穗粒数产生显着影响,随着播期推迟,小麦成熟期干物质和粒重显着提高,每穗粒数显着降低,小麦籽粒更加饱满。丰产模式下播期对小麦光照辐射拦截量没有产生显着影响,播期主要通过改变拦截光照辐射对干物质和籽粒的生产效率(RUEi,RUEi(g))来影响干物质积累,进而提高小麦籽粒重量。2.温光环境对小麦籽粒品质的影响丰产模式下,播期对干面筋、沉降值、出粉率、容重、湿面筋含量、硬度、脂肪酸值、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总氨基酸和可溶性糖有着显着的影响,随着播期推迟蛋白质含量、可溶性糖、沉降值、硬度和出粉率不断降低,淀粉和干面筋含量逐渐增加,总氨基酸和湿面筋含量先增加后减少;播期对小麦粉的粉质指标有显着的影响,随着播期推迟,六个品种小麦粉平均的形成时间、稳定时间、粉质质量指数均先降低后增加,平均的吸水率和弱化度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趋势;播期对小麦面团的拉伸面积、延伸度、最大拉伸阻力、最大拉伸比、拉伸阻力和拉伸比有显着性影响,随着播期推迟小麦面团拉伸面积、最大拉伸阻力、最大拉伸比、拉伸阻力和拉伸比都是先减少后增大,不同品种小麦籽粒品质存在差异。3.温光环境对小麦粉馒头品质的影响丰产模式下,播期对小麦粉馒头体积、质量、比容、高和感官评价有显着性影响,随着播期推迟,体积和比容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质量和感官评价呈现出下降趋势。对小麦粉馒头的内聚性、回复性、硬度、咀嚼性和胶着性有显着性影响,播期推迟小麦粉馒头的内聚性和回复性先增加后减少,硬度、咀嚼性和胶着性均先减少后增加,与第一播期(10月10日)相比,第三播期(10月24日)小麦粉馒头的硬度、咀嚼性和胶着性分别提高10.90%、12.73%和11.71%,播期对小麦粉馒头内瓤气孔总数、平均面积和气孔表面积分率影响显着,与第一播期相比,第三播期气孔总数降低23.17%,平均面积增加67.72%,气孔表面积分率增加14.01%。不同品种小麦粉馒头质构参数和内瓤气孔基本特征存在差异,鲁原502、济麦22馒头内瓤结构成像分析逐渐降低,山农28、阳光10号和临麦9号逐渐升高(10月17日)。

张晨[4](2021)在《比重分级加工对赤霉病小麦品质及真菌毒素含量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湖北枣阳赤霉病感染的郑麦9023为实验材料,探究以比重分级加工为基础的赤霉病小麦真菌毒素消减方法。通过研究比重分级处理对小麦真菌毒素含量及品质特性的影响,评价了比重分级对真菌毒素污染小麦的筛选和分离能力,分析了比重分级所获轻麦、重麦产物的品质特性,以此确定对分级后轻麦、重麦的分级处理思路。随后,在此基础上利用小麦的实验制粉工艺,研究比重分级结合制粉的处理方式对真菌毒素的消减作用,并探究赤霉病小麦比重分级加工链中真菌毒素的分布特性以及各粉路产品的品质特性,在充分利用原料的前提下,改善分级产品的安全性和品质特性。最后针对分级后的轻麦部分,进行超声洗麦脱毒处理,探讨超声洗麦条件对呕吐毒素的脱除效果的影响,使轻麦达到饲料及原粮加工毒素安全要求。并进一步研究碳化甲壳素微球对洗麦水中呕吐毒素的吸附效果,使洗麦废水达到安全排放标准。实验结果表明(1)通过比重分级处理,重麦呕吐毒素含量、玉米赤霉烯酮含量、菌落总数较分级前原麦分别下降了31.07%、46.02%、62.34%,因此分级处理可有效筛除中高真菌毒素小麦籽粒。品质特性上,比重分级后重麦较原麦的不完善粒率下降22.10%,小麦粉的面筋指数增高6.88%,湿面筋含量增高9.22%,降落数值增加15.19%,面团稳定时间增加0.97 min,面团储能模量(G′)和损耗模量(G″)增加,损耗角正切(tanδ)减小。蛋糕品质上,重麦粉制作的蛋糕比容、气孔数目分别为3.57 m L/g、1626,较原麦的分别增加4.08%、10.61%,总凹度、气孔体积、不均一度为6.27%、9.80 mm3、0.992,分别减小23.81%、11.39%、7.20%;蛋糕硬度、弹性、咀嚼性得到提升,粘性显着下降。因此小麦比重分级对小麦粉及蛋糕品质有显着改善作用。然而经过分析,比重分级后得到轻麦其品质特性过差,真菌毒素含量过高,即使经过脱毒处理,仍然不适用作为食品用途,因此后续对轻麦进行脱毒处理以期达到饲料标准。(2)通过对布勒MLU-202实验制粉工艺和肖邦Labmill仿工业制粉工艺去除小麦中DON毒素的研究发现,两种实验制粉工艺能够对小麦中DON毒素进行有效脱除,DON和ZEN脱除率分别在41.03%和43.50%左右,并且小麦出粉率随着小麦中DON含量升高而逐渐降低。两种制粉工艺心磨粉呕吐毒素含量均低于皮磨粉,说明DON含量在小麦胚乳中由内到外逐渐升高。前路粉中一心粉的真菌毒素含量和菌落总数在各粉路中最低,皮磨尾粉的真菌毒素含量和菌落总数为最高,肖邦Labmill仿工业制粉工艺中渣磨粉的DON和ZEN含量介于一皮磨和二皮磨之间。因此,通过去除皮磨尾磨粉(如布勒MLU-202实验制粉工艺的B3粉以及肖邦Labmill仿工业制粉工艺的B2粉)能够有效的进一步削减分级后小麦粉中真菌毒素含量和菌落总数。(3)通过对Labmill仿工业制粉工艺粉路品质的分析。可发现渣磨粉其破损淀粉含量达20%左右,显着高于心磨粉和皮磨粉,粉色显着下降,其吸水率达60%,显着高于其他粉路,其面团的稳定时间及糊化特性显着低于其他粉路。通过延长小麦制粉粉路能够有效提升小麦粉的出粉率。在皮磨和心磨中随着出粉点后移,其品质特性会出现下降,相关峰值粘度、回生值、稳定时间等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前路粉流变学特性优于后路粉,心磨粉流变学特性优于皮磨粉。我们发现随着小麦比重的增大,小麦制粉的后路粉比例逐渐提升,并且小麦粉品质有所提升。(4)超声洗麦对小麦籽粒呕吐毒素的脱除率明显高于普通洗麦。在25℃,超声功率100%,处理时间10 min的超声洗麦条件下,脱除率达到43.90%。随着超声洗麦时间的延长,小麦籽粒中呕吐毒素的脱除率逐渐提升,但是脱除率的增长率却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在超声洗麦达到10 min时小麦呕吐毒素脱除率逐渐趋于稳定。通过提升洗麦温度,超声洗麦毒素脱除效率呈现线性增加的趋势。未碳化甲壳素微球对洗麦废水呕吐毒素的吸附率为20.79%,低于高比表面积活性炭41.85%的吸附率。但通过对甲壳素微球碳化处理,其对洗麦废水中呕吐毒素的吸附能力得到了增强。随着碳化温度的提升,碳化甲壳素微球的呕吐毒素吸附能力呈现先提升后逐渐稳定的趋势,碳化温度为200℃到400℃之间时,其吸附能力提升效果最为明显。在400℃及以上碳化时得到的碳化甲壳素微球其呕吐毒素吸附率均在71%左右,显着高于高比表面积的活性炭吸附能力。经吸附处理后的洗麦水呕吐毒素由2710 ng/m L降低到了783ng/m L左右,达到了安全排放标准。通过反复碳化,可实现碳化甲壳素吸附剂重复使用。

战帅帅[5](2021)在《小麦阿拉伯木聚糖阿魏酸酰基转移酶基因TaBAHD的克隆与功能鉴定》文中提出小麦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阿魏酰阿拉伯木聚糖(Feruloyl arabinoxylan,FAX)大分子构架中的阿魏酰基团与阿拉伯木聚糖(Arabinoxylan,AX)产生氧化交联最终形成凝胶,对面制品的加工品质及其营养品质均能产生重要影响。FAX在阿拉伯木聚糖阿魏酸酰基转移酶(Arabinoxylan feruloyl transferase,AFT)催化作用下合成,而FAX含量的高低则对小麦AX的分子结构和性质起到关键作用。因此,克隆FAX含量的关键酶(AFT)基因,开发功能标记并进行基因的表达机理分析是对小麦加工品质进行改良的有效途径。本研究利用253份来自黄淮冬麦区、北部冬麦区的国内外小麦品种(系)及124份新疆小麦品种(系)作为供试材料,同源克隆小麦3B、3D染色体上的TaBAHD基因,基于序列的差异性开发功能标记并验证,最后通过基因编辑对TaBAHD-A1和TaBAHD-B1及TaBAHD-D1基因进行分析鉴定,明晰小麦籽粒FAX含量相关的分子基础。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同源克隆的方法,以TaBAHD-A1基因序列为探针,分别克隆了位于3 BL和3 DL上的AFT基因TaBAHD-B1和TaBAHD-D1。TaBAHD-B1和TaBAHD-D1基因全长序列分别为1450 bp和1469 bp,各都包含一个1266 bp完整的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一个内含子及两个外显子,内含子的剪接位点结构则符合GT-AG经典类型。不同材料间的TaBAHD-B1基因在1425bp位置有1处SNP位点,2个等位变异序列之间相似度为98.08%,共编码氨基酸422个,预测其分子量是45.1k Da。不同材料的TaBAHD-D1基因等位变异序列之间相似度为99.73%,具有4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且具有20 bp的5′非翻译区(Untraslated region,UTR)和44 bp的3′UTR。TaBAHD-A1和TaBAHD-B1、TaBAHD-D1基因存在10个氨基酸非同义突变,相同结构域是乙酰转移酶催化机制重要组分。基于TaBAHD-B1基因的等位变异序列SNP位点开发了一对显性互补型标记AFT 97/AFT 85。AFT 97标记与高FAX含量相关,在具有TaBAHD-B1a类型的材料中能扩增出539 bp片段,在黄淮冬麦区材料间不同基因型的FAX含量差异达显着水平(P<0.05)。基于TaBAHD-D1基因19 bp SNP处开发了2个互补显性标记AFT 19和AFT 27。AFT 27可分辨出的等位变异TaBAHD-D1a材料中能扩增出908 bp片段,与高FAX含量相关。总体分析表明,具有不同基因型小麦品种的FAX含量差异达到显着水平(P<0.05)。TaBAHD-A1a/TaBAHD-B1a/TaBAHD-D1a基因型组合,在北部冬麦区、黄淮冬麦区及总体材料中,其FAX含量在不同麦区间差异达显着水平(P<0.05),且TaBAHD-B1基因对FAX含量催化合成的功能作用相对较小。2.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ficational,PCR)的方法,对12份基因型与表型值相符合的小麦材料,其开花后5个周期麦穗籽粒中的TaBAHD-A1、TaBAHD-B1、TaBAHD-D1基因表达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TaBAHD-A1、TaBAHD-B1及TaBAHD-D1基因均在21 d时期表达量最高且稳定,且与其他7 d、14 d、28 d、35 d时期的相对表达量有显着差异(p<0.05),与小麦籽粒处于面团期特征表现一致。TaBAHD-A1a的相对表达量约为TaBAHD-B1a等位变异相对表达量的1.3倍,TaBAHD-D1a等位变异相对表达量的2倍,TaBAHD-B1b等位变异相对表达量的5倍。12份材料分为两类,I类为高FAX含量品种,II类为低FAX含量品种。农大212(TaBAHD-A1a/TaBAHD-B1a/TaBAHD-D1a)、小偃54(TaBAHD-A1a/TaBAHD-B1a/TaBAHD-D1b)是优异等位变异组合类型的高FAX含量材料,与淮麦18(TaBAHD-A1b/TaBAHD-B1b/TaBAHD-D1b)、济麦21(TaBAHD-A1b/TaBAHD-B1b/TaBAHD-D1b)、陕354(TaBAHD-A1b/TaBAHD-B1b/TaBAHD-D1a)低FAX含量的材料在不同发育时期相对表达量差异显着(p<0.05),且相对表达量与前期研究的FAX含量表型特征相符合,以上结果表明第3染色体组的TaBAHD-A1、TaBAHD-B1、TaBAHD-D1基因可能参与催化合成小麦籽粒发育过程中FAX含量的交联反应,且不同基因型参与调控作用的功能程度存在差异,在转录水平上分析了TaBAHD基因表达机理。3.通过双酶切法构建p ET-28a(+)-TaBAHD-A1,p ET-28a(+)-TaBAHD-B1,p ET-28a(+)-TaBAHD-D1原核表达载体;37℃,215 rpm条件下,加入IPTG至终浓度为1 m M,恒温培养2 h,全菌蛋白进行SDS-PAGE凝胶电泳,所得结果与前期预测结果一致,初步验证TaBAHD蛋白已被成功诱导。重组蛋白表达条件进一步优化表明,p ET-28a(+)-TaBAHD均在37℃表达最高,而p ET-28a(+)-TaBAHD-A1及p ET-28a(+)-TaBAHD-B1重组载体分别在1.0 m M、1.5 m M IPTG浓度条件下,p ET-28a(+)-TaBAHD-D1重组载体在诱导8 h时表达条件下最优。4.以中间载体pMETa U 6.1为模板成功构建双g RNA基因编辑载体。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37株基因编辑植株突变类型主要为Bi和He,主要在PAM识别序列为TaBAHD-222靶点上游3 bp、4 bp处以4 bp、5 bp的删除突变及下游2 bp处单碱基替换为主。主要在PAM识别序列为TaBAHD-322靶点下游4 bp处以2 bp的删除突变及单碱基插入为主,且主要为TaBAHD-A1及TaBAHD-B1发生基因编辑。3个染色体TaBAHD基因同时发生基因编辑的植株籽粒FAX含量为3.57×10-5mol/L,低于受体Fielder品种(4.07×10-5mol/L)。初步验证了TaBAHD基因可能与胚乳细胞壁FAX含量存在相关性。

孙晶京[6](2021)在《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模型构建及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是评价小麦品质的主要指标,快速检测籽粒蛋白质含量,能够为小麦籽粒的按质收购和分类加工提供科学合理的决策。近红外光谱具有分析速度快、分析效率高、适用范围广、样品不需要预处理、测量过程无污染、分析成本低、对样品无损害、容易实现在线分析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产品快速检测。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在快速获取目标属性丰富信息时,常会产生大量的高维数据,导致无法轻易对这些数据做出分析和解释。化学计量学作为一种常用的光谱学分析工具,其方法的实现是基于数据驱动的,当面对不同类型的数据时往往会呈现出不同的结果。为了尽可能降低不同类型数据的影响,针对特定目标属性开展近红外光谱预测模型的构建及优化的研究是必要的。本文以小麦籽粒蛋白质为研究对象,对其光谱建模过程中涉及到的几个方面(预处理方法、变量选择和模型选择等)进行分析研究。首先分析了不同光谱预处理方法(光谱区间选择、数据集划分、光谱变换和光谱变换与数据集划分的顺序等)对光谱模型的影响。接着基于模型集群分析思想,建立了两种不同变量选择算法,并在多组实验数据集上进行了验证。在此基础上,研究了预处理和变量选择的组合对模型的影响。最后,综合对比了基于不同建模方法建立的光谱模型的性能。研究结论如下:(1)本研究从不同方面详细地比较了小麦籽粒光谱数据预处理方法,结果表明数据集划分策略对其所建偏最小二乘回归(partial least square regression,PLSR)模型影响较大,相比Kennard-Stone(KS)算法,基于联合x-y距离的样本集划分(sample set partitioning based on joint x-y distances,SPXY)和基于核的联合x-y距离的样本集划分(kernel sample set partitioning based on joint x-y distances,KSPXY)算法在模型精度和模型稳定性方面占绝对优势,而SPXY算法虽在模型性能上略逊于KSPXY算法,但在计算量上占绝对优势。其中KS、SPXY和KSPXY算法基于数据集B所建模型性能较优,且其模型的验证集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d error of prediction,RMSEP)分别为0.239、0.129和0.131。光谱区间的选择对模型性能的影响也较大,尤其是在数据样本较少的时候。针对同组样品,选用波段范围在730-1100 nm的数据集B模型精度和稳定性最好,表明在光谱建模时,对光谱数据区间的初步筛选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光谱变换方法对模型性能的影响方面,光谱变换操作先于数据集划分操作时,有利于提高模型精度和模型稳定性;相比其他光谱变换方法,分数阶导数和小波变换处理提高了模型的性能及稳定性,但在运算上复杂一些,需要通过调优找出最佳预处理参数。基于数据集B,采用分数阶导数的最优模型,其模型校正集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d error of calibration,RMSEC)和RMSEP分别为0.104和0.097,采用小波变换的最优模型,其模型RMSEC和RMSEP分别为0.109和0.089。在此基础上,对比了两者的模型迁移能力,发现采用导数预处理方法的模型迁移能力要优于小波变换预处理方法。(2)本研究基于模型群分析和重加权bootstrap重采样方法,提出了 一种新的变量选择方法,称为自适应变量重加权和收缩方法(adaptive variable reweighting and shrinking approach,AVRSA)。在三个近红外光谱数据集上,利用AVRSA能有效减少光谱变量的个数(至少84%),并降低模型的误差。此外,通过与竞争自适应重加权采样,蒙特卡洛-无信息变量消除和迭代变量子集优化三种变量选择方法的对比,发现AVRSA在高维度的光谱数据中能快速地找出最佳信息变量子集,有效地改善了模型性能。(3)本研究提出了 一种基于随机蛙跳的区间变量选择方法,称为随机蛙跳区间变量选择方法(interval selection based on random frog,ISRF)。在三个近红外光谱数据集上,通过与遗传算法PLS,随机蛙跳算法、区间随机蛙跳和区间变量迭代空间收缩方法四种变量选择方法的对比,发现ISRF可以有效地找到最佳区间变量,提高模型的性能和解释能力。(4)本研究以一个小麦籽粒蛋白质光谱数据集(数据集A)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光谱变换方法(均值中心化、Savitzky-Golay(SG)平滑处理、SG一阶导数、SG二阶导数、多元散射校正、标准正态变换、去趋势法、连续统去除法和连续小波变换等)和变量选择方法(竞争自适应重加权采样、连续投影算法、ISRF和AVRSA)的不同组合对PLSR光谱模型的影响,发现当使用不同变量选择方法时,基于最优光谱变换方法建立的模型不一定是最优的;基于最优光谱变换和最优变量选择算法组合构建的模型不一定是最优的。此外,光谱变换方法对变量选择的影响较大,所选取的变量分布差异较大。在不同的变量选择方法中,AVRSA算法耦合不同光谱变换的模型有较好的稳定性,且特征变量的分布差异最小,基于SG二阶导数处理和AVRSA变量选择算法构建的模型性能最佳,其模型RMSEC和RMSEP分别为0.203和0.176,能较好地用于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模型的构建。(5)本研究采用SPXY算法对数据集进行划分,然后对划分后的训练集样本进行数据扩增,基于扩增后的训练样本构建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模型。基于两组小麦籽粒蛋白质光谱数据,对比了该模型与传统的机器学习算法(支持向量回归和随机森林)和PLSR构建的模型性能,发现CNN模型在不进行光谱变换的情况下可达到基于最优光谱变换方法的PLSR模型性能。基于数据集A所构建的CNN模型,其模型训练集RMSE和测试集RMSE分别为0.192和0.161,基于数据集B所构建的CNN模型,其模型训练集RMSE和测试集RMSE分别为0.081和0.100。此外,CNN模型精度优于传统机器学习算法建立的模型,且表现出较好的模型迁移能力。表明采用CNN算法能简单而有效的实现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的估测。

胡鑫慧[7](2021)在《减氮条件下分期施钾对冬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及其生理基础》文中提出试验于2018—2019和2019—2020年冬小麦生长季在山东省泰安市道朗镇玄庄村(E116°54′,N36°12′)大田进行。以中筋小麦品种太麦198和强筋小麦品种藳优5766为试验材料,在砂壤土(S)和粉壤土(F)两种土壤质地试验田上,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主区为施氮水平,设置240(传统施氮量)、192(在传统施氮量的基础上减氮20%)、144 kg hm-2(在传统施氮量的基础上减氮40%)三个水平,分别用N1、N2、N3表示;副区为施钾方式,设置钾肥全部底施(100%于播种期底施)和分期施钾(50%于播种期底施+50%于拔节期追施)两种方式,分别用K1、K2表示。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氮钾运筹对0~60 cm土层土壤速效钾含量的影响相同施钾方式条件下,与不减氮处理相比,减氮40%处理土壤中速效钾含量更高,全生育期土壤速效钾含量均表现为N1处理<N3处理。在相同施氮量条件下,K1处理较K2处理提高了拔节前土壤供钾强度,土壤速效钾含量表现为K1>K2;K2处理较K1处理提高了开花期供钾强度土壤速效钾含量表现为K2>K1;成熟期土壤速效钾含量表现为K1>K2。2不同氮钾运筹对0~20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相同施钾方式条件下,随着施氮量的减少土壤硝态氮含量降低,相同土层不同施氮量之间硝态氮含量表现为N1>N2>N3,其中N1和N2处理在20~40 cm出现积累峰,N3处理,没有出现积累峰。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增加了土壤下层硝态氮含量,土壤深层硝态氮含量表现为成熟期大于开花期。相同氮水平下,在拔节期砂壤土地块,0~4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均表现为K1处理和K2处理无显着差异,40~20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表现为K2处理大于K1处理;粉壤土地块,0~40 cm土层硝态氮含量均表现为K1处理大于K2处理,40~200 cm土层硝态氮含量与粉壤土地块表现一致。开花和成熟期,表层土壤硝态氮含量表现为K2处理大于K1处理,深层土壤硝态氮含量则相反。3不同氮钾运筹对小麦旗叶光合速率的影响减少施氮量显着降低了开花后旗叶净光合速率,表现为N1和N2差异不显着,显着大于N3;在粉壤土地块,分期施钾处理较底施钾处理,旗叶净光合速率两年度平均提高1.43μmol CO2·m-2 s-1,而在砂壤土地块,分期施钾处理较底施钾处理,旗叶净光合速率两年度平均提高1.74μmol CO2·m-2s-1。4不同氮钾运筹对小麦干物质积累和转运的影响随着施氮量的减少,单茎重表现为增加趋势或是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减少氮素施用,减少了成熟期干物质积累及向籽粒中的分配量,但增加了向籽粒中的分配比例,减少了营养器官中分配比例,进而增加了收获指数。与底施钾处理相比,分期施钾显着提高了拔节后植株单茎重和成熟期干物质及向籽粒中的分配量。减少施氮量减少了花前同化物向籽粒的转运量和花后同化物输入籽粒量,但N1和N2处理差异不显着;与底施钾处理相比分期施钾提高了花后同化物向籽粒输入量及对籽粒的贡献率。在太麦198中,施钾方式和施氮量对于花后同化物积累具有互作效应,在藳优5766中则无互作效应。5不同氮钾运筹对冬小麦氮素和钾素吸收和利用的影响相同施钾方式条件下,随着施氮量的减少,小麦植株氮素和钾素积累均呈降低趋势,但氮素向籽粒的分配比例升高。在砂壤土地块当施氮量小于192 kg hm-2时,增加施氮量植株氮素和钾素积累量呈增加趋势,当施氮量超过192 kg hm-2时,植株氮素和钾素积累量增加幅度很小或保持稳定;而在粉壤土地块施氮量超过144 kg hm-2,植株氮素和钾素积累量虽呈增加趋势,但处理间差异不显着。植株开花期钾素积累量表现为分期施钾处理大于底施钾处理,其中施氮量240 kg hm-2+分期施钾处理钾素积累量最高;开花-成熟期表现为钾素负积累效应,且分期施钾处理钾素损失量小于底施钾处理,其中施氮量192 kg hm-2+分期施钾处理钾素损失量最少。分期施钾较底施钾处理可以提高成熟期植株和籽粒氮素积累量,但处理间差异不大,仅在太麦198中施氮量192 kg hm-2水平下提高幅度较大;分期施钾可以显着提高植株钾素积累量,且在品种太麦198中,施氮量192 kg hm-2水平下提高幅度最大。6不同氮钾运筹对产量及产量三要素的影响在砂壤土地块,太麦198和藳优5766中,与底施钾处理相比,分期施钾处理两年度分别平均增产13.6%和24.6%;在粉壤土地块,太麦198和藳优5766中,与底施钾处理相比,分期施钾处理两年度平均增产7.1%和5.2%。在太麦198中,分期施钾通过提高小麦穗粒数进而增加籽粒产量;在藁优5766中,分期施钾通过提高小麦穗粒数和千粒重进而增加籽粒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减少,产量呈降低趋势,但是在砂壤土地块施氮量从N1水平降到N2水平,籽粒产量差异不显着,进一步降低则产量显着降低;粉壤土地块,施氮量从N1水平降到N3水平,籽粒产量表现为增加不显着或保持不变。施氮量降低小麦穗数呈降低趋势,但千粒重呈增加或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在太麦198中,施钾方式和施氮量互作对穗粒数和产量具有显着影响,而在藳优5766中施钾方式和施氮量无互作效应。在砂壤土地块太麦198中,N2K2处理籽粒产量显着高于N1K1处理,且N2K2处理的氮素利用效率显着N1K1处理;粉壤土地块第一年度N3K2的籽粒产量显着高于N1K1处理,第二年度处理间无显着性差异,N3K2处理的氮素利用效率显着高于同一地块上的其余各处理;藁优5766和太麦198规律基本一致。7不同氮钾运筹对冬小麦籽粒品质的影响随着施氮量的减少,降低了小麦籽粒产量。在砂壤土地块上,减氮对籽粒品质影响更大,减氮20%对面包品质无显着影响;在粉壤土地块上,减氮40%对籽粒品质无显着影响。从整看底施钾处理籽粒品质略高于分期施钾处理,但是不同施钾方式之间对籽粒品质影响未达显着水平。综上所述,采用适量减氮分期施钾的施肥措施,可以弥补减氮造成的产量损失,并能保持籽粒品质不下降。在分期施钾的条件下,砂壤土地块可采用减氮20%(192 kg hm-2),粉壤土地块可采用减氮40%(144 kg hm-2)的施肥方案。

宋子伟[8](2021)在《优质强筋小麦富硒特性及其产品开发》文中研究指明硒(Se)是人类必需的微量营养素,硒的缺乏会引起大骨节病等多种疾病。我国是世界上最严重的缺硒地区之一,约72%的国土面积缺硒。小麦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占每日能量摄取量的30%左右。同时,小麦也有很强的硒富集能力。因此,小麦是良好的补硒载体。然而,我国小麦籽粒平均硒含量约64.6μg·kg-1,远不能满足以小麦为主食人群对硒的需求。通过土壤施硒、叶面喷硒等手段能有效提高小麦籽粒硒含量。小麦加工过程对面粉中硒含量有重要影响,比如出粉率高低与面粉中硒含量密切相关。目前的研究多数集中于田间硒强化研究,鲜见从农田到食品加工全链条的研究。本研究以5个优质强筋小麦为供试材料,采用叶面喷施硒肥技术,在小麦拔节期、孕穗期、灌浆期三个不同生长时期分别进行叶面硒肥喷施,研究小麦田间硒强化田间栽培措施。同时,对收获的小麦籽粒进行制粉,分析面粉加工过程中硒含量变化及田间硒强化对面粉品质的影响。同时,以制备的硒强化面粉为供试材料,开展富硒面包工艺优化研究,开发富硒面包。本试验所获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本研究综述了52篇小麦富硒文献。结果表明,提高小麦籽粒硒含量的最有效途径是土壤施硒或叶面喷施硒肥,土壤施硒最适宜的浓度分别是0.25 mg·kg-1、叶面施肥最适宜浓度为40 mg·L-1。(2)与对照组籽粒硒含量(147.60μg·kg-1)相比,喷硒肥组小麦籽粒的硒含量得到了显着的提高(729.13μg·kg-1)。四种不同处理方式的籽粒硒含量变化规律为:灌浆期>孕穗期>拔节期>对照组。喷施硒肥后,五个不同品种小麦籽粒硒含量分别提高了374.19%、393.24%、421.51%、388.33%和398.85%。(3)与对照组面粉硒含量(124.80μg·kg-1)相比,喷硒肥组小麦籽粒的硒含量得到了显着的提高(654.17μg·kg-1)。磨粉过程中四种不同处理方式的籽粒硒含量损失率变化规律为:灌浆期>拔节期>孕穗期>对照组。喷施硒肥后,与空白对照组籽粒硒含量损失率相比,喷硒肥组的硒损失率明显降低,且三个不同喷施时期硒损失率无明显差异,硒损失率分别为15.68%、13.07%、13.16%和12.11%。其中新麦26面粉硒含量相比其他四个品种硒含量较高,灌浆期喷施硒肥组可以达到833.5μg·kg-1。(4)通过优质强筋小麦富硒强化及加工工艺优化,与对照组面包(新麦26)平均硒含量(113μg·kg-1)相比,富硒面包(新麦26)的平均硒含量(585μg·kg-1)提高了422%。

李玉娟[9](2021)在《花后外源亚精胺喷施对小麦籽粒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人口增多以及生活质量的提高,消费者对小麦品质也有了更高的追求。冬小麦籽粒品质受遗传因子、生态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也受灌溉、氮肥、生长调节剂等栽培措施调控。多胺作为一类重要的生长调节物质,广泛影响着植物的生长发育,显着调控作物产量和品质形成。基于此,本研究选择小麦品种西农538及兰考矮早8,在花后籽粒灌浆期进行不同浓度的外源亚精胺喷施处理,测定籽粒中蛋白质、直、支链淀粉含量、淀粉粒特性、淀粉粘度特性、面团混揉特性、面团加工特性等品质指标,主要研究花后亚精胺叶面喷施对小麦产量及籽粒品质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花后亚精胺叶面喷施有利于提高小麦产量。供试品种西农538与兰考矮早8的千粒重在亚精胺处理下显着增加,进而提高了小麦产量。浓度为0.75mmol L-1的亚精胺喷施处理下,两品种小麦的粒重及产量表现最佳。2、不同品种的蛋白质含量及组分对亚精胺的响应不一致。大穗型品种兰考矮早8需要更高的亚精胺浓度来提高小麦粗蛋白含量,小穗型品种西农538的总蛋白则在低浓度亚精胺处理下提升效果更好。就蛋白组分而言,小麦西农538的谷蛋白、醇溶蛋白在亚精胺处理下显着提高,其余两种蛋白变化较小;不同浓度亚精胺叶面喷施显着提高兰考矮早8的四种蛋白组分含量,尤其是醇溶蛋白;亚精胺喷施浓度越高,醇溶蛋白含量越高,面筋蛋白含量也越高。不同浓度的叶面亚精胺喷施会不同程度降低小麦谷醇比。亚精胺叶面喷施处理下不利于西农538可溶性蛋白的形成,而对于兰考矮早8,亚精胺喷施浓度越高越利于可溶性蛋白的生成。就小麦蛋白质而言,0.25-0.75mmol L-1的外源亚精胺喷施浓度更适合小穗型品种西农538,而大穗型品种兰考矮早8适宜的外源亚精胺喷施浓度是0.75-1mmol L-1。3、花后亚精胺叶面喷施显着影响小麦直、支链淀粉含量及淀粉粒分布。亚精胺喷施处理下西农538的直链淀粉显着降低。兰考矮早8的直链淀粉则随着喷施浓度的提高而增加,支链淀粉在不同浓度处理下均显着降低。西农538的直/支链淀粉比在花后叶面喷施亚精胺处理后显着降低,兰考矮早8其值则显着提高。花后叶面喷施亚精胺显着降低小麦A型淀粉粒数量,而增加了B型淀粉粒数量占比,两品种A/B型淀粉粒数量均有所下降;不同处理下小麦A/B型淀粉粒体积发生变化。淀粉粒球形度在亚精胺处理下显着改变。在外源亚精胺喷施处理下西农538的直支链淀粉含量均低于对照,外源亚精胺叶面喷施更有利于大穗型品种兰考矮早8籽粒淀粉形成,较适宜的喷施浓度是0.75mmol L-1。4、花后亚精胺处理显着影响小麦淀粉粘度特性、面团混糅特性及加工品质。兰考矮早8的最终粘度、最低粘度、回生值、容重、沉降值及面筋值在亚精胺处理下显着提高,而西农538沉降值、面筋值等指标显着下降,不同穗型小麦面团特性对于亚精胺处理不一致。喷施亚精胺提高面团强度,在不断剪切及高温的情况下比对照CK的面团更耐混揉。亚精胺处理下小麦西农538的吸水率显着提高,而兰考矮早8的吸水率则显着降低;容重的变化与吸水率正好相反。就面团混揉特性及加工特性而言,小穗型品种西农538适宜的外源亚精胺叶面喷施的最佳浓度为0.25-0.75 mmol L-1,大穗型品种小麦兰考矮早8适宜浓度为0.75-1 mmol L-1。基于本试验研究得出,大穗型小麦品种兰考矮早8在0.75-1 mmol L-1的外源亚精胺喷施浓度下其蛋白质、淀粉、混揉特性等品质指标均提升明显,可以作为大田喷施亚精胺的参考浓度。而小穗型品种西农538则对亚精胺浓度变化更为敏感,适宜的大田喷施浓度建议为0.25-0.75 mmol L-1。

刘艺[10](2021)在《脱皮程度与制粉方式对小麦粉及面条品质的影响》文中提出传统的小麦精加工技术制得的小麦粉营养素流失严重,而全麦产品由于含有全部的麸皮、胚芽等组分导致很难被消费者接受。因此,通过先脱皮后制粉的技术既能有效保留麸皮中的营养成分,又能改善最终产品的口感,有利于开发兼顾营养和食味的面制食品。目前全麦粉的主要制粉方式是全粉碎法和麸皮回添法两种。本文以济南44小麦为原料,将脱皮工艺与全麦粉制备的两种制粉工艺相结合,制备了不同脱皮率的全粉碎粉(Entire Grinding Flour,EGF)和麸皮回添粉(Bran Recombining Flour,BRF)。探究了脱皮程度及制粉方式对小麦粉营养品质和加工品质的影响,并将小麦粉进一步加工制作成面条,探究脱皮程度与制粉方式对面条食用品质的影响,为生产不同品质需求的小麦粉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脱皮程度与制粉方式对小麦粉营养品质的影响。脱皮对小麦粉基本成分以及生物活性物质的含量有显着影响,在最大脱皮率时,EGF和BRF的蛋白质含量分别降低了8.60%、5.21%;阿魏酸含量分别降低了39.33%、28.12%;芥子酸含量降低了6.13%、5.43%;总抗氧化活性降低了7.98%、7.89%;淀粉含量升高了1.96%、1.68%;同时植酸和总黄酮含量是随着脱皮率的增大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3%左右脱皮率下出现最大值。对比两种制粉方式,相同脱皮率下BRF的蛋白质、阿魏酸以及芥子酸含量要高于EGF。而EGF的淀粉、植酸以及总黄酮含量要高于BRF。除11%左右脱皮率外,EGF的总抗氧化能力要高于BRF。(2)脱皮程度与制粉方式对小麦粉加工品质的影响。随着脱皮程度的增加,EGF和BRF的色度L*值升高,a*值和b*值降低;糊化特性各项指标升高,热力学特性各项指标下降;脱皮对小麦粉面筋含量、揉混特性影响不大;随着脱皮率的增加,小麦面团动态流变学特性中的弹性模量(G’)、粘性模量(G’’)值降低,表观黏度增大,蠕变恢复(应变)能力增强;并且,随着脱皮程度的增加,小麦面团的微观结构更为均匀致密,游离的淀粉颗粒和不规则空洞的数目明显减少。对比两种制粉方式,在相同脱皮程度下EGF的L*值高于BRF,而a*值和b*值都低于BRF;EGF的糊化特性、热力学特性各项指标以及蠕变恢复能力都比BRF低;制粉方式对面筋含量及揉混特性影响不大;EGF的动态流变学特性G’、G’’值以及表观黏度高于BRF。并且,BRF面团的微观结构比EGF面团更易达到稳定状态。(3)脱皮程度与制粉方式对面条食用品质的影响。随着脱皮率的增大,EGF和BRF面条的面片色泽L*值增大,a*值减小;面条的最佳蒸煮时间减少,蒸煮吸水率和蒸煮损失率降低,感官评分总分升高。相同脱皮率下,EGF和BRF的面片色泽L*值、a*值差别不大;BRF制成的面条蒸煮吸水率和蒸煮损失率更大,感官品评总体评分低于EGF。

二、主要食品对小麦籽粒品质的要求分析(1)(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主要食品对小麦籽粒品质的要求分析(1)(论文提纲范文)

(1)钾肥叶面喷施对冬小麦品质形成的影响及其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小麦品质研究进展
        1.1.1 蛋白组分与小麦品质的关系
        1.1.2 面团特性与小麦品质的关系
        1.1.3 HMW-GS与小麦品质的关系
        1.1.4 微量元素、植酸与小麦品质的关系
    1.2 影响小麦籽粒品质的因素
        1.2.1 钾肥施用现状及对小麦品质的影响
        1.2.2 钾、氮配施对小麦品质的影响
        1.2.3 钾、磷配施对小麦品质的影响
        1.2.4 小麦籽粒不同部位化学组分与品质性状的空间变化
    1.3 小麦籽粒加工过程中面粉品质的变化
        1.3.1 小麦加工工艺及面粉分类
        1.3.2 面粉品质指标的变化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钾肥叶面喷施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2.1 引言
    2.2 试验地概况
    2.3 试验设计
    2.4 试验样品制备与测定
        2.4.1 面粉制备
        2.4.2 籽粒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
        2.4.3 蛋白含量及组分、湿面筋含量和面团流变学特性测定
        2.4.4 微量元素及植酸含量
        2.4.5 HMW-GS含量测定
    2.5 数据处理
    2.6 结果与分析
        2.6.1 钾肥喷施对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2.6.2 钾肥喷施后不同类型面粉湿面筋及面团特性的变化
        2.6.3 钾肥喷施后不同类型面粉中蛋白含量及组分的变化
        2.6.4 钾肥喷施后不同类型面粉中矿质元素和植酸的变化
        2.6.5 钾肥喷施后不同类型面粉中植酸与微量元素摩尔比的变化
        2.6.6 钾肥喷施后不同类型面粉中HMW-GS的变化
    2.7 讨论
    2.8 小结
第三章 小麦籽粒品质对钾肥叶面喷施的响应机制
    3.1 引言
    3.2 试验材料与方法
    3.3 测定指标
        3.3.1 上三叶中SOD、POD、CAT和 MDA含量的动态变化
        3.3.2 上三叶和籽粒中蛋白合成关键酶和游离氨基酸的动态变化
        3.3.3 籽粒灌浆的动态变化
        3.3.4 钾肥调控弱势籽粒灌浆的RNA-Seq分析
    3.4 数据处理
    3.5 结果与分析
        3.4.1 叶片中抗氧化酶活性以及MDA含量的变化
        3.4.2 灌浆期上三叶中NR、GS和 GPT活性和 FAA含量的动态变化
        3.4.3 灌浆期籽粒中GS、GPT酶活性和FAA含量的动态变化
        3.4.4 叶面钾肥喷施对小麦籽粒灌浆的影响
        3.4.5 叶面钾肥喷施对小麦(弱)势粒RNA-Seq数据的基因表达
    3.6 讨论
    3.7 小结
第四章 根施钾与叶面喷施配施对小麦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4.1 引言
    4.2 试验材料与方法
    4.3 测定指标
        4.3.1 植株生长状况
        4.3.2 籽粒产量及品质的变化
        4.3.3 叶片光合特性及NR活性
    4.4 数据处理
    4.5 结果与分析
        4.5.1 不同钾肥处理下植株生长状况的变化
        4.5.2 不同钾肥处理下小麦籽粒产量及品质的变化
        4.5.3 不同钾肥处理下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及NR活性的变化
    4.6 讨论
    4.7 小结
第五章 钾和其他元素配合喷施对小麦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5.1 引言
    5.2 试验材料与方法
    5.3 测定指标
    5.4 数据处理
    5.5 结果与分析
        5.5.1 籽粒产量和蛋白含量的变化
        5.5.2 湿面筋和面筋特性的变化
        5.5.3 植酸与微量元素摩尔比的变化
        5.5.4 HMW-GS含量变化
    5.6 讨论
    5.7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小麦籽粒挥发物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小麦籽粒挥发物的构成
2 小麦籽粒气味挥发物的检测技术
    2.1 电子鼻技术
    2.2 气质联用法
    2.3 气相色谱-嗅觉测定法
3 影响小麦籽粒挥发物产生的因素
    3.1 遗传特性
    3.2 栽培环境
    3.3 贮存条件
    3.4 其他因素
4 小麦籽粒挥发物的应用和展望
    4.1 食味品质方面的应用
    4.2 植物保护
    4.3 小麦籽粒贮藏质量评价
    4.4 香麦种质资源的筛选与创制

(3)温光环境对小麦营养物质生产及加工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温光环境对小麦营养物质生产形成的影响
        1.2.1 温光环境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
        1.2.2 温光环境对小麦籽粒重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1.2.3 温光环境对小麦光照辐射利用率的影响
    1.3 温光环境对小麦品质形成影响
        1.3.1 温光环境对小麦籽粒品质的影响
        1.3.2 高温对小麦籽粒品质的影响
        1.3.3 遮阴对小麦籽粒品质的影响
        1.3.4 土壤含水量对小麦籽粒品质的影响
    1.4 小麦籽粒品质对馒头品质影响
        1.4.1 小麦理化特性对馒头品质影响
        1.4.2 面团流变学特性对馒头品质影响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1.6 技术路线
第2章 温光环境对小麦营养物质生产影响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主要仪器与设备
        2.2.2 试验基本信息
        2.2.3 试验方法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3.1 气象数据
        2.3.2 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籽粒重量及构成因素测定
        2.3.3 光照辐射拦截率测定
        2.3.4 光能转化效率计算
    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5 结果与分析
        2.5.1 播期对小麦全生育期内温光环境的影响
        2.5.2 播期和栽培措施及互作对小麦籽粒重量的影响
        2.5.3 丰产模式下播期对小麦干物质积累量和籽粒重量构成的影响
        2.5.4 丰产模式下播期对小麦光照辐射拦截与光能转化效率的影响
    2.6 讨论
    2.7 小结
第3章 温光环境对小麦籽粒品质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实验材料与主要试剂
        3.2.2 主要的仪器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沉降值、蛋白(干基)和淀粉(干基)
        3.3.2 硬度
        3.3.3 容重
        3.3.4 制粉
        3.3.5 粉质参数
        3.3.6 拉伸参数
        3.3.7 脂肪酸值
        3.3.8 湿面筋
        3.3.9 干面筋
        3.3.10 降落值
        3.3.11 总氨基酸
        3.3.12 可溶性糖
    3.4 数据统计与分析
    3.5 结果与分析
        3.5.1 丰产模式下播期对小麦籽粒加工品质的影响
        3.5.2 丰产模式下播期对小麦籽粒营养品质的影响
        3.5.3 丰产模式下播期对小麦粉粉质特性的影响
        3.5.4 丰产模式下播期对小麦面团拉伸特性的影响
    3.6 讨论
    3.7 小结
第4章 丰产模式下温光环境对小麦粉馒头加工品质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实验主要材料与试剂
        4.2.2 实验主要仪器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馒头制作
        4.3.2 馒头感官评定
        4.3.3 馒头体积比容测定
        4.3.4 馒头质构的的测定方法
        4.3.5 馒头内瓤结构成像解析
    4.4 数据统计与分析
    4.5 结果与分析
        4.5.1 丰产模式下播期对小麦粉馒头感官评价的影响
        4.5.2 丰产模式下播期对小麦粉馒头质构特性的影响
        4.5.3 丰产模式下播期对小麦粉馒头内瓤组织结构分析
    4.6 讨论
    4.7 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比重分级加工对赤霉病小麦品质及真菌毒素含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小麦真菌毒素研究进展
        1.1.1 小麦赤霉病概述
        1.1.2 真菌污染对小麦等谷物品质的影响
    1.2 谷物中真菌毒素消减技术的研究进展
    1.3 真菌毒素物理消减技术的研究进展
        1.3.1 热处理法
        1.3.2 射线辐照法
        1.3.3 物理吸附法
    1.4 谷物加工消减技术的研究进展
        1.4.1 比重分级消减法
        1.4.2 制粉消减法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意义
2 比重分级处理对小麦真菌毒素含量及品质特性的影响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主要仪器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小麦粉的制备
        2.3.2 小麦籽粒特性的测定
        2.3.3 小麦粉理化特性的测定
        2.3.4 小麦粉面团流变学特性的测定
        2.3.5 蛋糕品质特性的测定
        2.3.6 DON 的提取、净化及测定
        2.3.7 ZEN的提取、净化及测定
        2.3.8 数据分析处理方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比重分级对小麦真菌毒素含量和菌落总数的影响
        2.4.2 比重分级对小麦籽粒品质的影响
        2.4.3 比重分级对小麦粉基本理化特性的影响
        2.4.4 比重分级对小麦粉的面筋指标、降落数值、色度的影响
        2.4.5 比重分级对小麦粒度分布和SEM的影响
        2.4.6 比重分级对小麦粉流变学特性的影响
        2.4.7 比重分级对海绵蛋糕品质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3 实验制粉工艺对真菌毒素分布及品质特性的影响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3.2.1 实验材料
        3.2.2 主要仪器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小麦粉的制备
        3.3.2 小麦出粉率的测定
        3.3.3 小麦粉理化特性的测定
        3.3.4 小麦粉面团流变学特性的测定
        3.3.5 DON的提取、净化及测定
        3.3.6 ZEN的提取、净化及测定
        3.3.7 数据分析处理方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肖邦Labmill仿工业制粉工艺对真菌毒素分布及品质特性的影响
        3.4.2 布勒MLU-202 实验制粉工艺对真菌毒素分布及品质特性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4 轻麦的超声洗麦脱毒及废水的物理吸附后处理技术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4.2.1 实验材料
        4.2.2 仪器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不同时间超声洗麦处理
        4.3.2 不同温度超声洗麦处理
        4.3.3 碳化甲壳素微球的制备
        4.3.4 热重分析对甲壳素微球的分析
        4.3.5 碳化甲壳素微球吸附柱的制备
        4.3.6 碳化甲壳素微球处理超声洗麦废水
        4.3.7 DON的提取、净化及测定
        4.3.8 数据分析处理方法
    4.4 结果与讨论
        4.4.1 超声洗麦时间对小麦呕吐毒素的脱除效果的影响
        4.4.2 超声洗麦温度对小麦呕吐毒素的脱除效果的影响
        4.4.3 甲壳素微球的热重分析
        4.4.4 不同物理吸附材料对洗麦废水中呕吐毒素吸附效果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小麦阿拉伯木聚糖阿魏酸酰基转移酶基因TaBAHD的克隆与功能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略语中英文对照表
第1章 绪论
    1.1 小麦品质重要性状及其影响因素
    1.2 小麦籽粒阿魏酰阿拉伯木聚糖的结构及其功能特性
    1.3 小麦籽粒阿魏酰阿拉伯木聚糖与BAHD基因密切相关
    1.4 小麦籽粒TaBAHD基因的克隆及功能标记开发
    1.5 表达分析、基因编辑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
    1.6 研究意义及目的
    1.7 技术路线
第2章 小麦TaBAHD-B1及TaBAHD-D1 基因的克隆及功能标记开发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4 讨论
    2.5 小结
第3章 小麦TaBAHD-A1、TaBAHD-B1及TaBAHD-D1基因表达模式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3 讨论
    3.4 小结
第4章 小麦TaBAHD-A1、TaBAHD-B1及TaBAHD-D1基因重组蛋白表达及条件优化
    4.1 试验材料
    4.2 试验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4 讨论
    4.5 小结
第5章 小麦TaBAHD-A1、TaBAHD-B1及TaBAHD-D1 基因编辑及突变体鉴定
    5.1 试验材料
    5.2 试验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4 讨论
    5.5 小结
第6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小麦TaBAHD-A1、TaBAHD-B1及TaBAHD-D1基因的克隆及功能标记开发
    6.2 小麦TaBAHD-A1、TaBAHD-B1及TaBAHD-D1 基因表达模式分析
    6.3 小麦TaBAHD-A1、TaBAHD-B1及TaBAHD-D1基因基因重组蛋白表达及表达条件优化
    6.4 小麦TaBAHD-A1、TaBAHD-B1及TaBAHD-D1 基因编辑及突变体鉴定
    6.5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021年5月作者简历

(6)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模型构建及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异常值检测
        1.2.2 数据预处理
        1.2.3 特征提取
        1.2.4 模型建立
        1.2.5 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光谱模型研究进展
    1.3 存在的问题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数据预处理对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PLSR模型的影响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数据获取
        2.2.2 光谱变换方法简介
        2.2.3 数据集划分算法介绍
        2.2.4 模型评价指标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小麦籽粒光谱及其蛋白质含量数据统计分析
        2.3.2 数据集划分策略对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PLSR模型的影响
        2.3.3 光谱区间的选择对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PLSR模型的影响
        2.3.4 光谱变换方法对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PLSR模型的影响
        2.3.5 模型迁移能力分析
    2.4 讨论
    2.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基于自适应变量重加权和变量空间收缩的变量选择方法研究
    3.1 引言
    3.2 原理与算法
        3.2.1 回归系数和变量重要性
        3.2.2 WBS法
        3.2.3 变量权重的迭代更新规则
        3.2.4 AVRSA算法描述
    3.3 数据获取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基于数据集1 的不同变量选择方法运行结果
        3.4.2 基于数据集2 的不同变量选择方法运行结果
        3.4.3 基于数据集3 的不同变量选择方法运行结果
        3.4.4 SVM和 PLSR模型的比较
    3.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基于随机蛙跳的区间变量选择方法研究
    4.1 引言
    4.2 原理与算法
        4.2.1 随机蛙跳耦合PLSR模型
        4.2.2 ISRF算法描述
        4.2.3 其他变量选择方法简介
    4.3 数据获取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基于数据集1 的不同变量选择方法运行结果
        4.4.2 基于数据集2 的不同变量选择方法运行结果
        4.4.3 基于数据集3 的不同变量选择方法运行结果
        4.4.4 算法性能比较
    4.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预处理和变量选择的不同组合对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PLSR模型的影响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数据获取
        5.2.2 预处理方法
        5.2.3 变量选择算法
        5.2.4 模型评估
    5.3 结果与分析
        5.3.1 不同预处理和变量选择算法对PLSR模型的影响
        5.3.2 不同预处理对变量选择算法特征变量选择的影响
    5.4 讨论
    5.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模型构建方法研究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数据获取
        6.2.2 建模方法简介
        6.2.3 模型评估
        6.2.4 数据扩增技术
        6.2.5 卷积神经网络结构设计
        6.2.6 卷积神经网络训练
        6.2.7 其他建模方法参数优化
    6.3 结果与分析
        6.3.1 网络参数比较
        6.3.2 CNN模型结果分析
        6.3.3 不同建模方法性能比较
        6.3.4 模型验证
    6.4 讨论
    6.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讨论与总结
    7.2 本文研究创新点及研究展望
        7.2.1 主要创新点
        7.2.2 不足之处及研究展望
Abstract
攻读博士研究生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附录Ⅰ 部分算法描述
    1 分数阶导数
    2 KS算法
    3 SPXY算法
    4 KSPXY算法
致谢

(7)减氮条件下分期施钾对冬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及其生理基础(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氮素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其生理基础
        1.2.2 钾素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其生理基础
        1.2.3 氮素和钾素的互作效应
    1.3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供试材料与试验设计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3.1 0~60cm土层土壤速效钾含量的测定
        2.3.2 不同时期土壤硝态氮在土壤中含量及分布特征
        2.3.3 植株氮素及钾素含量
        2.3.4 旗叶净光合速率
        2.3.5 干物质积累分配与转运的测定
        2.3.6 冬小麦氮素利用效率
        2.3.7 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2.3.8 小麦成熟籽粒品质性状分析
    2.4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氮钾运筹对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
        3.1.1 不同生育时期土壤钾素状况
        3.1.2 不同生育时期土壤硝态氮时空变化
    3.2 不同氮钾运筹对冬小麦光合同化的影响
        3.2.1 净光合速率
        3.2.2 干物质积累与分配
    3.3 不同氮钾运筹对冬小麦氮钾积累、分配及转运的影响
        3.3.1 各生育时期植株钾素积累动态
        3.3.2 各生育时期植株氮素积累动态
        3.3.3 不同处理对小麦不同生育阶段钾素积累量的影响
        3.3.4 不同处理对小麦不同生育阶段氮素积累量的影响
        3.3.5 成熟期钾素在不同器官中分配比例
        3.3.6 成熟期氮素在不同器官中分配比例
    3.4 不同氮钾运筹对冬小麦籽粒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3.5 不同氮钾运筹对冬小麦籽粒加工品质的影响
        3.5.1 面筋含量和沉淀值
        3.5.2 面团流变学特性
        3.5.3 面包烘焙品质
4 讨论
    4.1 不同氮钾运筹对0~60 cm土层土壤速效钾含量的影响
    4.2 不同氮钾运筹对0~20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
    4.3 不同氮钾运筹对小麦旗叶光合速率的影响
    4.4 不同氮钾运筹对小麦干物质积累和转运的影响
    4.5 不同氮钾运筹对冬小麦氮素和钾素吸收和利用的影响
    4.6 不同氮钾运筹对产量及产量三要素的影响
    4.7 不同氮钾运筹对冬小麦籽粒品质的影响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8)优质强筋小麦富硒特性及其产品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小麦硒营养强化研究现状
        1.2.1 硒的代谢机理
        1.2.2 小麦硒营养强化的措施
    1.3 面包硒营养强化研究
        1.3.1 不同小麦品种与面包品质的关系
        1.3.2 面粉制备对面包品质及硒含量的影响
        1.3.3 面包制作工艺对面包品质和硒含量的影响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1.4.1 小麦硒含量META分析
        1.4.2 小麦硒营养强化田间栽培技术
        1.4.3 小麦加工过程中硒含量变化规律研究
        1.4.4 富硒面包产品开发
    1.5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与实验设计
        2.1.1 优质强筋小麦品种试验材料确定
        2.1.2 小麦硒含量META分析设计
        2.1.3 田间试验设计
        2.1.4 技术路线
    2.2 仪器与设备
        2.2.1 主要试验试剂
        2.2.2 主要试验仪器
    2.3 试验方法
        2.3.1 样品处理
        2.3.2 基本试验方法
        2.3.2.1 硒含量的测定
        2.3.2.2 水分的测定
        2.3.2.3 蛋白质的测定
        2.3.2.4 沉降值的测定
        2.3.2.5 小麦面筋的测定
        2.3.3 面包的制作与评价
        2.3.3.1 小麦面包的制作方法
        2.3.3.2 面包感官评价
    2.4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小麦硒含量META分析
        3.1.1 小麦籽粒中的硒含量
        3.1.2 面粉中的硒含量
        3.1.3 面包中的硒含量
    3.2 喷施硒肥对小麦籽粒品质及硒含量的影响
        3.2.1 不同喷施时期对小麦籽粒品质的影响
        3.2.2 不同喷施时期对小麦籽粒硒含量的影响
    3.3 喷施硒肥对面粉品质及硒含量的影响
        3.3.1 不同喷施时期对面粉品质的影响影响
        3.3.2 不同喷施时期对面粉硒含量的影响
    3.4 面包制作过程对面包品质和硒含量的影响
        3.4.1 烘焙温度对面包品质及硒含量的影响
        3.4.2 富硒面包制作工艺优化结果
4 讨论
    4.1 叶面喷施硒肥对小麦籽粒硒强化的影响
    4.2 小麦面粉加工过程对其硒含量的影响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花后外源亚精胺喷施对小麦籽粒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多胺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1.2.2 小麦蛋白质研究概述
        1.2.3 小麦淀粉研究概况
        1.2.4 小麦面团研究概述
        1.2.5 小麦籽粒品质调控的影响因素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设计
    2.2 测定项目和方法
        2.2.1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2.2.2 制备面粉
        2.2.3 小麦蛋白质指标测定
        2.2.4 小麦淀粉指标测定
        2.2.5 小麦面团品质指标测定
    2.3 统计分析
第三章 花后亚精胺叶面喷施对小麦产量及其蛋白质的影响
    3.1 花后亚精胺叶面喷施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3.2 花后亚精胺叶面喷施对小麦蛋白含量的影响
    3.3 花后亚精胺叶面喷施下小麦蛋白组分变化
        3.3.1 花后亚精胺叶面喷施下小麦蛋白组分含量的变化
        3.3.2 花后亚精胺叶面喷施对小麦蛋白谷醇比的影响
        3.3.3 花后亚精胺叶面喷施对小麦面筋蛋白、可溶性蛋白的影响
第四章 花后亚精胺叶面喷施对小麦淀粉特性的影响
    4.1 花后亚精胺叶面喷施对小麦直支链淀粉的影响
        4.1.1 花后亚精胺叶面喷施对小麦直链淀粉含量的影响
        4.1.2 花后亚精胺叶面喷施对于小麦支链淀粉含量的影响
        4.1.3 花后亚精胺叶面喷施对于小麦直/支比的影响
    4.2 花后亚精胺叶面喷施对小麦淀粉粒径分布的影响
        4.2.1 花后亚精胺叶面喷施对A、B型淀粉粒含量的影响
        4.2.2 花后亚精胺叶面喷施对于A、B型淀粉粒体积的影响
        4.2.3 花后亚精胺叶面喷施对于小麦淀粉球形度的影响
第五章 花后亚精胺叶面喷施对小麦面团品质的影响
    5.1 花后亚精胺叶面喷施对于小麦面粉粘度特性的影响
    5.2 花后亚精胺叶面喷施对于小麦面团混揉特性的影响
    5.3 花后亚精胺叶面喷施对于小麦面团加工品质的影响
第六章 讨论与结论
    6.1 讨论
        6.1.1 花后亚精胺叶面喷施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6.1.2 花后亚精胺叶面喷施对小麦蛋白质的影响
        6.1.3 花后亚精胺叶面喷施对小麦淀粉特性的影响
        6.1.4 花后亚精胺叶面喷施对小麦面团品质的影响
    6.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脱皮程度与制粉方式对小麦粉及面条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小麦及小麦粉
        1.1.1 小麦及其籽粒组成
        1.1.2 小麦制粉
    1.2 全麦及全麦粉
        1.2.1 全麦食品研究背景
        1.2.2 全麦粉营养价值
        1.2.3 全麦粉加工工艺
        1.2.4 全麦粉应用现状及问题
    1.3 脱皮处理在小麦粉加工中的应用
        1.3.1 脱皮制粉工艺
        1.3.2 脱皮工艺的应用
    1.4 研究内容及意义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实验材料及仪器设备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试剂
        2.1.3 实验仪器
    2.2 小麦粉制备
        2.2.1 制备不同脱皮率的小麦
        2.2.2 采用两种方式制备脱皮小麦粉
    2.3 小麦粉营养品质测定方法
        2.3.1 蛋白质、淀粉含量测定
        2.3.2 植酸含量测定
        2.3.3 阿魏酸、芥子酸含量测定
        2.3.4 总黄酮含量测定
        2.3.5 总抗氧化能力测定
    2.4 小麦粉加工品质测定方法
        2.4.1 小麦粉水分含量测定
        2.4.2 小麦粉色度的测定
        2.4.3 小麦粉糊化特性的测定
        2.4.4 小麦粉热力学特性测定
        2.4.5 小麦粉揉混特性测定
        2.4.6 小麦粉面筋含量测定
        2.4.7 面团动态流变学特性测定
        2.4.8 面团微观结构的测定
    2.5 面条加工及品质分析
        2.5.1 面条加工工艺
        2.5.2 面片色泽测定
        2.5.3 面条蒸煮特性测定
        2.5.4 面条感官品质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脱皮程度与制粉方式对小麦粉营养品质的影响
        3.1.1 脱皮程度与制粉方式对小麦粉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3.1.2 脱皮程度与制粉方式对小麦粉淀粉含量的影响
        3.1.3 脱皮程度与制粉方式对小麦粉植酸含量的影响
        3.1.4 脱皮程度与制粉方式对小麦粉阿魏酸含量的影响
        3.1.5 脱皮程度与制粉方式对小麦粉芥子酸含量的影响
        3.1.6 脱皮程度与制粉方式对小麦粉总黄酮含量的影响
        3.1.7 脱皮程度与制粉方式对小麦粉总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3.2 脱皮程度与制粉方式对小麦粉加工品质的影响
        3.2.1 脱皮程度与制粉方式对小麦粉色度的影响
        3.2.2 脱皮程度与制粉方式对小麦粉糊化特性的影响
        3.2.3 脱皮程度与制粉方式对小麦粉热力学特性的影响
        3.2.4 脱皮程度与制粉方式对小麦粉面筋的影响
        3.2.5 脱皮程度与制粉方式对小麦粉揉混特性的影响
        3.2.6 脱皮程度与制粉方式对面团动态流变学特性的影响
        3.2.7 脱皮程度与制粉方式对面团微观结构的影响
    3.3 脱皮程度与制粉方式对面条食用品质的影响
        3.3.1 脱皮程度与制粉方式对面条面片色泽的影响
        3.3.2 脱皮程度与制粉方式对面条煮制特性的影响
        3.3.3 脱皮程度与制粉方式对面条蒸煮吸水率的影响
        3.3.4 脱皮程度与制粉方式对面条蒸煮损失率的影响
        3.3.5 脱皮程度与制粉方式对面条感官品质的影响
4 讨论
    4.1 关于脱皮及不同制粉工艺的研究
    4.2 关于脱皮结合不同制粉工艺在面条加工中的应用
    4.3 进一步研究方向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主要食品对小麦籽粒品质的要求分析(1)(论文参考文献)

  • [1]钾肥叶面喷施对冬小麦品质形成的影响及其机理[D]. 顾小燕.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2]小麦籽粒挥发物研究进展[J]. 张梦祺,胡泽林,曾令楠,程颖,周畅,崔文礼,郑文寅. 江苏农业学报, 2021(04)
  • [3]温光环境对小麦营养物质生产及加工品质的影响[D]. 姜雪. 新疆大学, 2021
  • [4]比重分级加工对赤霉病小麦品质及真菌毒素含量的影响[D]. 张晨. 武汉轻工大学, 2021(02)
  • [5]小麦阿拉伯木聚糖阿魏酸酰基转移酶基因TaBAHD的克隆与功能鉴定[D]. 战帅帅. 新疆农业大学, 2021
  • [6]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模型构建及优化研究[D]. 孙晶京. 山西农业大学, 2021
  • [7]减氮条件下分期施钾对冬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及其生理基础[D]. 胡鑫慧.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8]优质强筋小麦富硒特性及其产品开发[D]. 宋子伟.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9]花后外源亚精胺喷施对小麦籽粒品质的影响[D]. 李玉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10]脱皮程度与制粉方式对小麦粉及面条品质的影响[D]. 刘艺.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主要食品对小麦籽粒品质要求的分析(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