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降解包装膜的生产与质量控制

可降解包装膜的生产与质量控制

一、生物降解包装膜的生产及质量控制(论文文献综述)

李密[1](2021)在《聚乳酸功能复合膜的设计、开发与在生鲜食品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包装可以有效保护生鲜食品免受多种环境因素(氧气、水分、光线等)的影响,显着延长货架期,对生鲜食品的运输、贮藏和销售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传统包装在使用的过程中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石油基塑料的广泛使用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二是传统生鲜食品包装功能单一,无法满足目前消费者对生鲜食品的新鲜和安全需求。现有研究表明生物塑料和天然高分子聚合物不仅可自然降解,还可结合活性成分设计制造出功能复合膜。因此,本文以聚乳酸(PLA)为基础,通过纳米强化制备得到基础膜,再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原位复合上活性层以制备三种功能复合膜(pH智能指示复合膜,抑菌功能可再生复合膜和迁移型抑菌复合膜);同时还将深度学习模型应用到迁移型抑菌复合膜的设计;并最终将功能复合膜用于生鲜农产品(鱼肉、黄瓜)的保鲜和贮藏,达到延长保质期、智能指示新鲜度的目的。本文主要包含六部分的研究内容:1、纳米粒子强化PLA膜的效果研究。本文以四种纳米材料配方分别对PLA膜进行强化,包括纳米氧化锌(Zn O)、纳米氧化镁(Mg O)、纳米纤维素(NCC)、纳米氧化锌和纳米氧化镁混合物(Mg O/Zn O),强化得到的PLA膜使用扫描电镜和红外光谱表征,发现纳米材料在PLA膜内分布均匀、且与聚合物之间无新的化学键形成。四种纳米材料对PLA膜的机械性能都具备改善作用,其中添加2%纳米Mg O的效果最为显着,使PLA/Mg O膜的拉伸强度、弹性模量和断裂伸长率分别增加了54%,48%和13%;都可降低氧气透过率,增加水蒸气的透过率,其中添加1%纳米Zn O的PLA/Zn O膜氧气透过率降低最多,与对照组相比降低了21%;在2%添加水平都可以显着降低PLA膜表面的亲水性(P<0.05)。另外,PLA/Zn O膜具有良好的紫外线吸收能力,且添加量为2%时效果最佳,最多能吸收超过90%的紫外线。综上所述,纳米材料能有效改善PLA膜的性能,根据不同要求,可选择对应的纳米材料制备强化PLA膜,为后续双层功能复合膜的进一步开发提供基础膜。2、pH智能指示复合膜的开发及应用研究。将花青素混合到玉米蛋白溶液中,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在PLA/Zn O基础膜上原位复合,制备得到复合膜。扫描电镜观察发现复合膜表面的形态结构不会随花青素的添加而改变。复合膜在氨气模拟条件下,20min内有明显的颜色响应,可从膜本身酸性条件下的紫红色转变为氨气碱性条件下的褐色,其中40%花青素添加量复合膜总色差(△E)变化率最大,表明其颜色变化最容易被观察到;20%花青素复合膜的相对颜色变化(S)速率最大,表明其颜色变化最为灵敏;30 d的贮藏稳定性测试中,20%花青素的△E值最低,表明20%花青素复合膜的稳定性最好。将其应用于常温储存的生鲜鱼肉新鲜度监测,发现复合膜的变色时间都在第2 d,此时鱼肉中TVB-N含量及菌落总数已经接近或超过国家标准限值,且还是添加20%花青素的复合膜变色最为灵敏也最稳定。说明以花青素作为pH指示剂制成的复合膜可智能指示生鲜鱼肉的腐败进程。3、抑菌功能可再生的复合膜研究。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在PLA/Mg O基础膜上原位复合一层聚乙烯醇(PVA)膜,再基于分子枝接原理,在光引发剂二苯甲酮四羧酸二酐(BD)分子存在下,将绿原酸(CA)分子固定于聚乙烯醇膜层表面,制备得到分子接枝复合膜。核磁共振波谱发现BD、CA以及BDCA都与PVA以化学键结合,而不是物理吸附。接枝处理能提高膜表面疏水性,PVA-BDCA复合膜接触角的提高率最大,达到44%;不管在光照还是黑暗条件下,该复合膜对大肠杆菌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具有抑菌效果,且光照条件下的抑菌速率是黑暗条件下的2倍左右,菌落总数的对数值可下降3左右;而且自由基的生成量也最大,是两倍以上;使用后经紫外光照射,PVA-BDCA复合膜膜抑菌性能和自由基均能反复产生,直至循环5次后复合膜破裂。这也表明该复合膜抑菌功能的再生是借助紫外光循环产生自由基而实现的。4、深度学习在迁移型抑菌复合膜设计中的应用探索。本文搜集了99组迁移型活性膜的迁移相关数据,通过深度学习神经网络模型,建立迁移影响因素和初始添加量的关系,进而预测出抑菌活性成分最低浓度是0.1245%,模型的R2为0.7097。根据预测结果选择丁香酚作为抑菌物质,初始添加浓度选择0.2%、0.3%和0.4%,再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将含有丁香酚的明胶溶液原位复合在PLA/Zn O基础膜表面,制备出迁移型抑菌复合膜。扫描电镜观察发现复合膜的明胶纳米纤维层形貌均匀、光滑,平均直径为157~293 nm。丁香酚的加入提高了明胶纳米纤维层的表面疏水性,其接触角增大了62%,但是对其热稳定性、阻隔性和机械性能没有影响。复合膜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性,其抗氧化能力和自由基清除率具有良好的剂量效应关系,线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900和0.9975。复合膜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都有抑制效果,且抑制能力与丁香酚添加量具有正相关的剂量依赖性,其中添加0.4%丁香酚的复合膜抑菌效果最好,菌落总数分别降低了3个(大肠杆菌)和2.5个对数值(金黄色葡萄球菌)。这表明依据模型预测制备的迁移型复合膜具有显着的抑菌和抗氧化能力。5、迁移型抑菌复合膜在黄瓜保鲜中的应用研究。将上述迁移型抑菌复合膜用于黄瓜在4°C贮藏条件下的保鲜。结果表明,与未包装的黄瓜(CK)相比,用未添加丁香酚复合膜包装黄瓜(P0)、含有0.2%、0.3%和0.4%丁香酚抑菌复合膜包装黄瓜(分别用P1,P2和P3表示)的总量损失和其变化率均显着降低(P<0.05),总量损失在第15 d降低了33%左右。与CK和P0的相比,P1、P2和P3的总色差变化和其变化率均显着降低(P<0.05),在第15 d降低了20%左右。此外,P1、P2和P3的POD、SOD、CAT酶活性、脯氨酸含量显着高于CK和P0,且其各自的变化率也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而总糖含量、MDA含量及其变化率则显着低于CK和P0,表明丁香酚可以刺激黄瓜自身氧化酶和脯氨酸的产生,延缓黄瓜的采后衰老。P1、P2和P3的菌落总数显着低于CK和P0,且其各自的变化率也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表明该复合膜具有较好的抑菌效果。进一步分析的表明,P2的效果比P1和P3更好,将黄瓜的保存期限从15 d延长到了21 d。因此,添加0.3%丁香酚的抑菌复合膜可用于延长生鲜黄瓜的保存期,具有较好的应用潜力。

张晨宇[2](2021)在《海藻酸钠基LDH-ZnO抗菌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面对塑料包装材料带来的环境问题,绿色活性包装材料极具发展前景,国内外对该类材料的研发工作已成热点,本课题针对生物基复合材料存在的问题,以成膜性能良好的海藻酸钠和明胶作为成膜基材,通过添加具有特殊层状结构的新型无机功能材料水滑石和抗菌性能良好的纳米氧化锌,实现该复合材料预想的抗菌特性,在确定各成分的最优配比后通过流延工艺制备抗菌复合膜。将制备的抗菌复合膜应用于冷却肉保鲜试验,通过测定不同指标评估该抗菌复合膜对冷却肉货架期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以海藻酸钠、明胶为成膜基材,添加增塑剂甘油、交联剂无水氯化钙,在亚克力玻璃板上流延制备海藻酸钠-明胶基复合膜。利用单因素试验探究海藻酸钠含量、明胶含量、甘油含量、无水氯化钙含量、干燥温度等因素对复合膜抗拉强度、断裂伸长率、水蒸气透过率(WVP)、水溶性以及透光率的影响。通过四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结合极差和方差分析,获得复合膜的最优制备工艺,即海藻酸钠与明胶的比例为3:1,甘油含量为25%(相对于海藻酸钠-明胶的质量分数),无水氯化钙含量为2%(相对于海藻酸钠-明胶的质量分数),干燥温度为60℃,此时复合膜的各项性能良好。(2)将无机抗菌剂纳米氧化锌与海藻酸钠-明胶共混制备海藻酸钠基纳米氧化锌抗菌复合膜,测定复合膜的各项性能,通过抑菌率试验探究复合膜的抗菌效果,使用FT-IR、SEM对复合膜进行表征,借助DSC分析复合膜的热稳定性。分析之后可知,当纳米氧化锌的含量为4%时,复合膜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和抗菌性能,复合膜内部各成分之间结合紧密,热稳定性好。(3)将水滑石和纳米氧化锌结合生成增强抗菌结构与海藻酸钠-明胶共混制备海藻酸钠基LDH-Zn O抗菌复合膜,通过FT-IR、SEM、DSC对复合膜进行表征,采用抑菌率试验研究复合膜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作用,利用接触角试验探究复合膜的表面性能。分析之后可知,当纳米氧化锌的含量为4%、水滑石的含量为10%时,复合膜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均超过了99%,表现出强抗菌性;复合膜内部各分子之间形成交联网络结构,热稳定性高;复合膜的表面性能提高,亲水性下降。(4)将没有添加抗菌剂的SA复合膜、添加10%水滑石-4%纳米氧化锌的抗菌复合膜和PE保鲜膜分别用于冷却肉的保鲜试验,通过对冷却肉的感官评价、色差、失重率、PH值、菌落总数、TVB-N含量等指标的分析,在试验周期内(约14天)对每种复合膜的保鲜效果进行评定。试验结果表明,抗菌复合膜对冷却肉的保鲜期限可以达到12~14天,SA膜对冷却肉的保鲜期限为6~8天,而PE膜对冷却肉的保鲜期限只有4~6天,即抗菌膜的保鲜效果最好,SA膜次之,PE膜最差,相较于PE膜,抗菌膜可将冷却肉的货架期延长6天左右。

李雪[3](2021)在《壳聚糖与纳米TiO2对淀粉复合膜力学强度和阻隔性能的影响及复合膜在果蔬中的涂膜保鲜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马铃薯淀粉为成膜基材,壳聚糖和纳米TiO2为增强相,通过溶液共混法将1%(w/w)壳聚糖乙酸溶液与5%(w/w)马铃薯淀粉糊化液,按照4:6(w/w)的比例均匀混合后,加入0.1%(w/w)纳米TiO2流延成膜,制备马铃薯淀粉单膜(P)、马铃薯淀粉/壳聚糖复合膜(P+Ch)、马铃薯淀粉/纳米TiO2复合膜(P+TiO2)、马铃薯淀粉/壳聚糖/纳米TiO2复合膜(P+Ch+TiO2)。通过SEM、FTIR和XRD表征复合膜的结构与形态,探究壳聚糖与纳米TiO2对马铃薯淀粉成膜性能的影响;通过测定复合膜的阻氧性,水蒸气透过性、抗拉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分析壳聚糖、纳米TiO2的复合添加对马铃薯淀粉膜阻隔性及力学性能的影响;将复合涂膜应用到圣女果、青椒、萝卜、蚕豆、青豆、豌豆、和竹笋鲜切片7种果蔬的贮藏保鲜中,通过测定贮藏期果蔬的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失重率、维生素C、可溶性糖、可滴定酸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评估复合涂膜对果蔬贮藏的保鲜效果;将涂膜组的果蔬保鲜效果与空白对照组和PE保鲜组进行比较,分析涂膜保鲜的优劣;最终对四组膜的透湿性、力学强度和保鲜效果进行比较,选出最优组合。结果表明:马铃薯淀粉、壳聚糖和纳米TiO2组分间具有良好的相容性;壳聚糖和纳米TiO2的复合添加能有效改善淀粉膜水蒸气透过性和阻氧性,提高其力学强度;四组膜中,纳米TiO2/壳聚糖/马铃薯淀粉复合膜表现出最佳理化性能,其阻氧性比马铃薯淀粉单膜(P)、马铃薯淀粉/壳聚糖复合膜(P+Ch)、马铃薯淀粉/纳米TiO2复合膜(P+TiO2)高43.38%、7.56%、19.14%;水蒸气透过率低32.41%、39.18%、30.89%;吸湿性低58.07%、22.66%、60.91%;力学强度高47.68%、43.75%、45.89%。室温15℃贮藏12天后,果蔬涂膜组的失重率均低于空白对照组,维生素、可溶性糖和可滴定酸含量高于对照组,丙二醛含量和POD活性低于空白对照组,表现出一定的保鲜性能;涂膜处理组中,纳米TiO2/壳聚糖/马铃薯淀粉复合涂膜(P+Ch+TiO2)表现出最佳保鲜效果。结论:壳聚糖、纳米TiO2与马铃薯淀粉共混制膜,能有效改善淀粉复合膜的结构与性能,增强淀粉膜的力学强度和阻隔性,提高其贮存保鲜效果;壳聚糖、纳米TiO2复合添加效果优于单一组分的添加;四组膜中,纳米TiO2/壳聚糖/马铃薯淀粉复合膜(P+Ch+TiO2),理化性能最优,保鲜效果最佳。

李宁[4](2020)在《肉类新鲜度指示型包装膜的研制及应用》文中认为肉类富含蛋白质,在贮藏、运输、销售等环节中极易受到内源酶和外界微生物的影响而发生腐败变质,因此,实时监测肉类的新鲜度对于提高肉的食用安全性以及减少食物浪费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分别以麦氏酸活化的呋喃(MAF)和葡萄皮花青素(GSAs)作为肉类新鲜度指示剂,结合聚氯乙烯(PVC)、聚乙烯醇(PVA)、淀粉、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开发新鲜度指示型的包装膜,实现对鱼和猪肉新鲜度的监测。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以MAF作为挥发性胺指示剂,PVC为载体,设计了一种用于检测鱼肉新鲜度的MAF/PVC薄膜。通过旋转涂布法制备薄膜,以NH3为模型物,考察了薄膜的传感性能。结果表明,MAF质量含量为15%,旋转涂布速度为2000 r/min时制得的薄膜对NH3传感效果最好。以MAF/PVC薄膜为新鲜度指示卡,贴于装有鲜鱼肉的托盘包装内。测定MAF/PVC薄膜的亮度(L)、红色度(a)、黄色度(b)值,并根据MAF/PVC薄膜响应前后的L、a、b值计算色差值(ΔE)。同时,测定鱼肉样品的总挥发性盐基氮(TVB-N)含量。结果表明,MAF/PVC薄膜的ΔE值变化趋势与样品TVB-N含量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可准确、快速指示鱼肉的新鲜度,在水产品新鲜度检测中有较好的应用前景。(2)以可降解的PVA和淀粉作为膜基材,固定GSAs和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IL-101晶体,开发了鲜度比色传感薄膜,实现裸眼对猪肉新鲜度的监测。研究了在2-12的p H范围内,GSAs的颜色及紫外-可见光谱变化,证明了GSAs的指示性能。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表征薄膜的表面官能团和形貌。N2吸附实验表明MIL-101的引入明显增大了薄膜的BET比表面积。比色复合薄膜对氨气的响应实验表明MIL-101的加入显着提高了薄膜对氨气的响应灵敏度。将薄膜用于监测25°C和4°C下猪肉的新鲜度时,薄膜颜色随着猪肉的鲜度变化显示出由紫红色到灰绿色的可见变化。通过与TVB-N含量的比较,验证本研究所制备的薄膜可用于无损、实时监测猪肉产品的新鲜度。

秦莹莹[5](2020)在《聚乳酸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在食品包装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聚乳酸(PLA)是一种具有良好生物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的绿色环保的热塑性聚酯,光学性能良好,加工方便操作简单,是目前市场上最有前途的可生物降解的聚合物。但因性脆、强度低、阻隔性差等缺陷极大地限制其应用。本论文中,选用环氧大豆油为增塑剂,通过熔融共混将不同比例配方的nano-CaCO3和沸石分别与PLA共混,研究其对PLA吹塑薄膜性能的影响。具体研究内容如下:首先,采用控制单因素法对PLA吹塑薄膜成型工艺进行研究,使其能成功挤出吹塑成膜,探究不同工艺参数(加工温度、螺杆转速、吹胀比及牵引比)对PLA吹塑薄膜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工温度为155、170、175、185°C,螺杆转速为35 rpm、吹胀比为2.6、牵引比为5.0时,PLA吹塑薄膜的力学性能最佳。其次,选用环氧大豆油作为增塑剂,提高材料的柔韧性,通过熔融共混方法将不同比例配方的nano-CaCO3和沸石分别与PLA共混,研究其对PLA复合材料物理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CaCO3/沸石质量分数增加,薄膜的拉伸强度与断裂伸长率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CaCO3质量分数为6%时,复合薄膜拉伸强度为65.35 MPa,断裂伸长率为11.73%,较纯PLA分别提高了24.69%、160.67%。沸石质量分数为8%时,拉伸强度达到最大为76.23 MPa,断裂伸长率为9.27%,分别提高了45.45%和106.00%。说明CaCO3和沸石作为成核剂均能起到增强增韧的作用,但沸石填充改性PLA效果更好,物理性能更佳。最后,通过扫描电镜观察沸石/PLA复合材料的断面形貌发现,沸石质量分数小于4%时,能够较均匀的分散在基体中。DSC分析发现添加沸石纳米粒子复合材料的Tg略有降低,Tc向低温方向移动,结晶温度范围加宽,结晶更容易,结晶度从34.63%提高到42.76%,说明沸石对PLA结晶过程起促进作用。沸石含量为8%时,复合材料的阻隔性能最好,氧气透过系数、二氧化碳透过系数和水蒸气透过系数达到最低,分别为0.59×10-8 cm3·cm/(cm2·s·Pa)、1.95×10-8 cm3·cm/(cm2·s·Pa)和2.79×10-7 g m/(m2·h·Pa),较纯PLA分别降低了11.94%、8.45%、21.63%。此结果表明,沸石/PLA复合材料的阻气阻湿效果优良,在食品气调包装应用中具有重要作用。综上所述,环氧大豆油作为增塑剂,沸石作为填料且沸石质量分数为8%时,能改善PLA性脆、强度低、阻隔性差的缺陷,获得力学性能以及阻隔性能优异的吹塑薄膜。

邢芳毓[6](2020)在《胶原检测方法的研究及在食品中的应用》文中指出胶原作为一种重要的动物蛋白质,在食品、美容、组织工程、生物材料等领域应用十分广泛,由于不同类型的胶原以及不同动物来源的胶原及其降解物在氨基酸组成、等电点、分子量、亲疏水性、免疫原性等方面差异不显着,导致其质量控制非常困难。传统的检测方法(如SDS-PAGE,毛细管电泳法,比色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免疫学检测法等)用于胶原检测在定量、定性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同类型胶原以及不同动物来源的胶原在氨基酸序列等方面存在显着差异,这些序列差异可作为类型识别或动物溯源的依据,通过适当方法检测差异序列为胶原的质量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本研究以高效液相色谱-质谱为基础,旨在建立一种胶原检测分析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结合色谱对复杂样品的高分离能力与质谱的高选择性、高灵敏度及能够提供相对分子质量与结构信息的优点,能够在胶原酶解后的大量肽段中分离出不同类型胶原的特征肽并进行定量。论文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模型蛋白研究了基于特征多肽进行胶原类型识别和定量检测的可行性。以牛I型胶原为模型,通过序列比对进行了特征多肽比对。利用高效液相色谱-离子阱质谱对胶原降解物进行了定性分析,筛选出牛I型胶原特征多肽GFSGLDGAK。结果表明,特征多肽在质谱数据中信号强,二级质谱多肽片段明确,筛选出的多肽可作为相应动物胶原的特征多肽,可用于筛选其他物种或其他类型胶原的特征肽段。实验进一步研究了方法用于猪I、III型胶原以及大鼠I、III胶原类型识别的可行性,筛选出可用于类型识别的特征多肽,包括猪I型胶原特征多肽GETGPAGPAGPVGPVGAR、猪III型胶原特征肽段GPP*GAVGPSGPR、大鼠I型胶原特征肽段GPAGPSGPIGK、大鼠III型胶原特征肽段GPVGPHGPPGK。(2)样品处理方法筛选与分析条件优化。以牛的I型胶原为实际样品,对前处理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样品与胰蛋白酶比例为50:1时,在37℃下,酶解16h,可达到酶解的最佳效果。在前处理步骤中,样品经过的两次加热处理不会使特征多肽遭到破坏而影响定量的准确性。在质谱分析中,材料选择离子二级质谱分析可提高方法的稳定性和重复性,在优化条件下,信号保持稳定,同一样品连续进样3次,所测峰面积值的相对标准偏差为0.38%-1.45%。(3)建立了基于特定多肽的胶原定量检测方法。实验经过定性分析筛选出特征肽段,前处理条件的优化分析后,化学合成了特征多肽,GFSGLDGAK。对90个牛I型胶原样品进行定量分析,证明了基于特征多肽进行定量分析的可行性。完成了定量分析的方法学研究,利用该方法对胶原产品的稳定性、均匀性和定值进行分析,确定该产品中牛I型胶原含量为0.926±0.014mg/mg,证明了方法的准确性。(4)基于特征多肽的检测方法在胶原降解物质量控制方法中的应用。利用建立的方法对胶原基产品-阿胶及原料-皮料进行检测,证明了该方法对胶原产品及原料等众多胶原基样品检测的可行性。阿胶样品中均检测出驴皮胶原蛋白肽(分子量为1077.6Da),虽然阿胶产品中胶原已降解,但分子量高于1077.6Da的蛋白肽占比越大,样品中特征肽的含量越高。实验检测得到猪皮和鼠皮中胶原含量,结果表明皮肤中胶原含量先随年龄呈上升趋势,成年后胶原流失,含量逐渐下降。实验准确测定不同年龄阶段猪皮和鼠皮中I型和III型胶原含量。3周龄猪皮中I型胶原含量为0.256mg/mg,III型胶原含量为0.104mg/mg,随后I型胶原含量持续升高,III型胶原含量持续降低,在12周龄猪皮中I型胶原含量为0.497mg/mg,III型胶原含量为0.079mg/mg。大鼠在7周龄时,皮肤中胶原含量最高,为0.7738mg/mg,其中I型胶原含量为0.7329mg/mg。不同年龄阶段皮肤胶原含量的测定,为抗衰老等相关研究提供依据,或为以皮肤为原料的胶原生产,选择适龄的皮肤原料提供依据。基于特征多肽的胶原检测方法在含胶原的食品、药物、胶原基医用材料等领域应用前景广阔。

张雁萍[7](2020)在《可降解食品包装材料中增塑剂迁移特性及控制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国民环保意识的增强以及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环境友好型的可降解食品包装材料亟待研发。其中以来源广泛、可生物降解的淀粉基包装材料最具发展潜力。由于这种新型材料的自身特性,加工过程中增塑剂的使用不可避免。然而包装材料和食品接触后,增塑剂会向其中发生迁移,降低食品价值并影响人体健康。因此,本文研究了可降解淀粉膜中增塑剂DMP、DEP、DBP、DEHP在不同温度、不同时间条件下向正己烷脂类食品模拟液和不同水分含量的猪肉中迁移的规律;以猪肉中增塑剂的迁移数据为基础,构建了可降解淀粉膜中4种增塑剂向猪肉中迁移量的预测模型;根据关键影响因素,建立了1种可降低可降解淀粉膜中增塑剂迁移量的方法。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可降解淀粉膜中的DMP、DEP、DBP、DEHP为研究对象,探究了不同温度和时间下增塑剂向正己烷脂类模拟液和猪肉中的迁移。结果表明,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温度越高迁移速率越快,初始时迁移速率最大;同一温度下,时间越长迁移量越大,高水分含量也会适当提高增塑剂的迁移量。对同种增塑剂而言,温度越高平衡迁移量越大。在同一温度下,正己烷脂类食品模拟液中的增塑剂迁移速度、平衡迁移量均大于新鲜猪肉中的增塑剂迁移量。2.以Weibull分布概率模型为数学基础,用迁移实验数据进行模型三参数的拟合,确立C∞、τ、β的关系式,建立可降解淀粉膜中DMP、DEP、DBP、DEHP向猪肉中迁移的数学预测模型,并选择两种不同条件下的迁移预测值和实验值进行验证,结果较为一致,因此能够较准确地预测可降解淀粉膜中DMP、DEP、DBP、DEHP向猪肉中的迁移情况。3.建立了向可降解淀粉膜中添加SiO2纳米粒子降低可降解淀粉膜中增塑剂迁移量的方法。与传统4℃保鲜相比较,五种不同添加量的SiO2纳米粒子均有较好的增塑剂迁移抑制效果;当添加量为6%时增塑剂迁移量最低,对DMP、DEP、DBP、DEHP的迁移抑制率分别为63.86%、47.74%、54.28%、64.13%。

葛雨珺[8](2020)在《基于黑米花色苷的可视化活性包装构建及其在银鲳保鲜中的应用》文中提出本论文以甲壳素晶体/明胶作为固定基质,以黑米花色苷提取物作为p H敏感指示剂,制备了可视化活性包装。它可以实时监测包装内食品的质量变化,从而对食品货架期做出准确的判断。作为一种潜在的新鲜度指示器,该包装兼具抗氧化与抑菌性能。本研究先从黑米麸皮中提取了黑米花色苷(BACNs),以α-甲壳素为原材料制备了甲壳素晶体(ChNC),之后研究甲壳素晶体与明胶最优配比以制备机械性能强的膜基质,在此基础上利用浇铸法制备了包含不同浓度黑米花色苷的甲壳素/明胶薄膜(Gel/ChNC-BACNs),对其进行结构晶型、热稳定性、屏障透性、机械性能、抗氧化性、显色性能的分析并确定最佳黑米花色苷添加浓度。选用银鲳为研究对象,借助传统培养基法和高通量测序技术筛选并鉴定了鱼肉的优势腐败菌,更具针对性地研究Gel/ChNC-BACNs薄膜对特定腐败菌的抑制效果。进行Gel/ChNC-BACNs包装的保鲜效果研究,基于颜色指标与TVB-N值/TBA值建立新鲜度检测模型;通过理化及微生物指标并结合感官评分,探究其对冷藏期间银鲳鱼肉品质特性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黑米总花色苷含量对于麸皮而言为58.45 mg/g;对于全粒黑米而言为11.57 mg/g。随着溶液环境从酸到碱,黑米花色苷溶液由玫瑰红逐渐经历浅粉色、紫色、最后到灰褐色的转变。甲壳素晶体长100-300 nm,宽5-10 nm。晶体表面同时存在-NH2和-COOH,含量分别为1.58、0.32 mmol/g,脱乙酰度为25.43%,表现出了优异的纳米特性,分散性和稳定性。(2)当每100 mL成膜溶液含有40 m L甲壳素晶体溶液和4%(w/v)明胶时,Gel/ChNC基质薄膜抗拉强度比纯明胶膜提升了49.4%,各项性能到达最优。在此基础上添加不同浓度的黑米花色苷制备得到Gel/ChNC-BACNs。X-射线衍射和傅里叶红外光谱结果表明黑米花色苷通过氢键成功地固定到明胶/甲壳素晶体基质中。扫描电镜和原子力显微镜结果显示黑米花色苷改善薄膜微观结构,提高相容性。随着黑米花色苷浓度升高,紫外-可见光阻隔性,氧气和水蒸气阻隔性,热稳定性和抗氧化性都得到了优化,但其抗拉强度降低。当BACNs添加量为80 mg/100 m L FFS时,各项性能达到最优,添加量为40 mg/100 m L FFS时次之,添加量过高则会导致黑米花色苷的聚集。Gel/ChNC-BACNs40和Gel/ChNC-BACNs80薄膜的显色灵敏更好,在不同p H值的缓冲溶液中颜色变化显着,肉眼容易识别。(3)为验证新型膜的抑菌效果,选择银鲳鱼作为对象。首先利用传统培养基结合16S rDNA鉴定法从4℃贮藏的银鲳中筛选并鉴定了优势腐败菌,贮藏末期优势腐败菌分别是嗜冷杆菌属(Psychrobacter sanguinis)、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 schindleri)、哈夫尼菌属(Hafnia paralvei)、肠杆菌属(Enterobacter cloacae)、埃希氏菌属(Escherichia fergusonii)、赖氨酸芽胞杆菌属(Lysinibacillus boronitolerans)和柠檬酸细菌属(Citrobacter sp.)。借助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不同贮藏期的鱼肉菌相特性进行了分析,末期菌相结果与传统培养基筛选得到的结果类似。并且发现随着贮藏时间延长,菌属多样性下降但特定腐败菌属的丰度呈现上升趋势。利用菌落总数、TVB-N值和产量因子三种指标分析发现哈夫尼菌属(Hafnia paralvei)、嗜冷杆菌属(Psychrobacter sanguinis)、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以及巨大球菌属(Macrococcus caseolyticus)致腐能力最强。抑菌实验证实了Gel/ChNC-BACNs对培养基法筛选出的13株腐败菌均有抑制作用,对其中的不动杆菌属,哈夫尼菌属,巨大球菌属,芽胞八叠球菌属和微球菌属抑制作用显着。(4)将Gel/ChNC-BACNs40和Gel/ChNC-BACNs80应用于银鲳的保鲜研究(4℃下贮藏10d)中,随贮藏时间增加,Gel/ChNC-BACNs40薄膜从0d的紫色逐渐转变到10d的深灰蓝色,b*值逐渐减小,a*值波动减小,ΔE连续增加且均超过5,可以利用颜色参数准确反映真实颜色变化。Gel/ChNC-BACNs80薄膜灵敏度和显色区分度均低于Gel/ChNC-BACNs40。最终选择Gel/ChNC-BACNs40薄膜检测其指示鱼肉新鲜度效果并建立新鲜度检测模型。TVB-N与ΔE的模型表示为y=7.8909e0.10645x,TBA与ΔE的模型表示为y=(0.02227-0.0597x+0.0008732x2)-1,TVB-N回归模型的拟合度更高(0.967),可以通过测量薄膜的ΔE准确反映鱼肉腐败程度。分析两种薄膜包装对鱼肉品质变化的影响,发现Gel/ChNC-BACNs80薄膜可以显着延缓p H、菌落总数、TVB-N和TBA新鲜指标上升,同时显着延缓质构指标和感官分数的下降。Gel/ChNC-BACNs40薄膜防腐作用稍弱于Gel/ChNC-BACNs80,证明Gel/ChNC-BACNs可有效延缓蛋白质分解和脂肪氧化。综合所有指标结果,发现Gel/ChNC-BACNs40薄膜不仅能可视化银鲳鱼的新鲜度,还可使其货架期延长2天,Gel/ChNC-BACNs80指示灵敏度较差,但可以延长银鲳货架期2-3天。

曹乐乐[9](2020)在《具有可视pH感应功能决明子胶基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保障食品安全及推进食品质量实时监测的普及化步伐,同时为了缓解由塑料垃圾引发的环境污染、石油资源短缺问题,开发出以绿色可再生的生物质资源为基质的智能包装材料迫在眉睫,对守护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及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以林下资源——决明子胶为成膜基质,制备绿色环保包装膜材料,研究三种增塑剂——亚麻籽油、甘油及山梨醇对其成膜性能的影响、解析各组分间的相互作用;以羧基化纳米纤维素纤丝(C-CNCW)为增强单元,提升膜材料的力学性能及阻隔性能;为赋予膜材料pH响应性,添加了天然色素紫甘蓝提取物(PCE)及大黄酸(Rhe);为提升膜材料对pH响应的精准度并保证使用的安全性,将染料溴百里香酚蓝(BTB)锚定于阳离子化纸浆纤维(CPFs)制备原位pH智能响应纤维(IS-pH-SFs),将IS-pH-SFs作为响应因子加入决明子胶溶液中,制备高精度pH响应膜(CG-ISFs);对成膜溶液流变性能和膜材料的各项性能进行测定,对膜结构进行表征,以分析成膜组分间的相互作用。探究pH响应膜对pH及三乙胺的响应性并将其用于猪肉、鸡肉新鲜度的实时监测中,构建膜色度变化与肉制品新鲜度之间的响应关系。为拓宽决明子胶的应用领域,同时为推进食品质量监测的普及化步伐提供理论与技术依据。对不同浓度决明子胶水溶液的流变性能进行测定及分析,确定成膜溶液浓度为0.6 g/100 mL。单独的决明子胶不能形成完整的膜,且较脆、无柔韧性,添加亚麻籽油、甘油及山梨醇以期改善其柔韧性。实验发现,加入亚麻籽油后,可揭下完整的膜,但是由于其疏水性导致与决明子胶的共混相容性差,膜材料柔韧性仍然很差。甘油或山梨醇与决明子胶的相容性好,可显着改善膜材料的柔韧性。添加不同量甘油及山梨醇的成膜溶液仍然呈现出非牛顿流体特性,且两者破坏了决明子胶分子间原有的氢键作用并与其形成新的氢键作用。FTIR结果表明,甘油或山梨醇与决明子胶分子未发生化学作用,仅有氢键的存在。SEM分析表明,甘油或山梨醇与决明子胶分子之间有着良好的共混相容性,膜的表面及断面连续且致密。决明子胶膜的断裂伸长率随甘油或山梨醇的加入有所增加,其拉伸强度随山梨醇用量的增加持续增加,随甘油用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甘油或山梨醇的加入减弱了其阻隔性能及透光性能;改善了其热稳定性,但总体影响不大。长时间放置后,山梨醇有少量析出,这是因为其分子量较大,与决明子胶共混相容性较差所致。综合各项性能,确定以甘油作为增塑剂,添加量为决明子胶质量的45%。为进一步提升膜材料的力学及阻隔性能,添加直径为3~10 nm、长度为100~500 nm的羧基化纳米纤维素纤丝(C-CNCW),并探究其用量对成膜溶液及膜材料各项性能的影响。C-CNCW加入后,成膜溶液依旧为非牛顿流体,且与决明子胶和甘油形成了新的氢键作用。随C-CNCW用量的增加,膜材料表面及断面变得越来越粗糙,但是膜材料仍然连续且致密。当C-CNCW添加量为4%时,各项性能综合最优,透湿、透氧、透油系数分别由 3.466 g m-1 s-1 Pa-1×10-10、0.2077 cm3 mm m-2 day-1 MPa-1及 0.550 g mm m-2 day-1 降到 2.505 g m-1 s-1 Pa-1×10-10、0.1678 cm3 mm m-2 day-1 MPa-1 及 0.064 g mm m-2 day-1;拉伸强度及热封强度分别由18.53 MPa、1295.40 N/m增加到32.85 MPa、2218.78 N/m。玉米油包装实验证明,所制备的膜材料可用于速食产品调味料等的包装,既能保障食品安全又能实现免撕同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为赋予膜材料智能响应性,分别添加天然响应因子——紫甘蓝提取物(PCE)及大黄酸(Rhe)制备pH响应膜材料,并探讨两者添加量对成膜溶液流变性能及对膜材料各项性能的影响。PCE及Rhe的加入破坏了成膜组分间原有的氢键作用、并与各组分形成了新的氢键,但成膜溶液依然为非牛顿流体;膜材料的透光、阻隔性能及拉伸强度均随PCE及Rhe的加入而有所降低。PCE溶液对pH具有良好的响应性,随pH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颜色。CG-6PCE及CG-3Rhe对pH具有响应性,但是pH变化为1时颜色变化并不明显;两者对三乙胺均有良好的响应性,且湿度越大颜色变化越明显,响应性越灵敏。两者可对猪肉、鸡肉的新鲜度作出响应,但指示比较滞后,当膜材料发生明显颜色变化时,肉制品已处于变质状态。为提升膜材料对pH响应的精准度,通过键合作用将BTB担载于纤维素纤维(CPFs)制备原位pH智能响应纤维(IS-pH-SFs),IS-pH-SFs对pH为4~8的缓冲溶液响应灵敏、变色明显;且在水中浸渍24 h后BTB无释放,在NaOH及HCl短时间作用下也无释放,证明BTB与CPFs之间有较强的化学作用,可安全使用。将IS-pH-SFs作为响应因子加入决明子胶中制备高精度pH响应膜材料(CG-ISFs)。IS-pH-SFs的加入可减弱膜材料的透光及阻隔性能,少量的添加(1%~3%)可改善其拉伸强度。CG-ISFs膜对pH及三乙胺有良好的响应性,且湿度越大变色越显着、灵敏度越高。释放实验证明,仅有少量的BTB在外界刺激与能量供给情况下释放,表明其使用的安全性。CG-3ISFs对猪肉、鸡肉新鲜度实时监测结果表明,当两者的挥发性盐基总氮(TVB-N)分别为12.270 mg/100 g及13.971 mg/100 g时,膜颜色由黄色明显地变为蓝绿色;而此时的肉品处于临近变质状态,说明其可精准地对两者的新鲜度进行监测及指示。将IS-pH-SFs与决明子胶共混,通过成膜组分间的氢键作用改善膜材料的拉伸强度,并赋予膜材料精准的pH响应性,可通过肉眼可视的颜色变化将肉品质量展现给商家及消费者,在鲜肉产品实时监测的普及化方面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

贾敏一[10](2020)在《秦皮甲素的提取、衍生化与包材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医药科技的发展,具有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的中医药理论越来越受重视,其中,对中药单体成分的研究成为开发应用中药资源的主要途径之一。秦皮甲素作为中药秦皮的有效成分,具有抗菌、抗氧化、抗炎、抗肿瘤、降尿酸等广泛的药理活性。目前,提取纯化出高纯度的秦皮甲素单体是研究的难点,而且因秦皮甲素结构中含有多个羟基,脂溶性较差,对其进行衍生化修饰成为一个研究重点。另外,秦皮甲素被肠球菌水解从而可以检菌的这一特性还未得到广泛的应用。针对以上现状,本课题以秦皮为原料,采用乙醇回流提取的方式,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优化设计得出秦皮甲素最优提取工艺,对得到的秦皮甲素进行结构修饰,同时将秦皮甲素可检菌这一特性应用到包装材料中,开发一种可检菌的功能性包装薄膜。经实验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采用乙醇回流提取的方法从秦皮中提取分离得到秦皮甲素。以提取率为指标,经单因素实验考察乙醇浓度、料液比、提取时间和提取次数对秦皮甲素提取率的影响,再通过响应面法优化得到最佳提取工艺为:乙醇浓度70%,料液比1:12,提取时间每次2h,在该条件下秦皮甲素的提取率可达到1.223%。然后经溶剂萃取、大孔树脂吸附,重结晶等步骤纯化得到纯度为96.38%的秦皮甲素单体。经薄层色谱、核磁共振法确证为秦皮甲素。2.将秦皮甲素与抗氧化性的有机酸(硫辛酸和硫代二丙酸)经酯化反应得到脂溶性好、抗氧化活性强的两种衍生物。以收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分别得到合成秦皮甲素硫辛酸酯和秦皮甲素硫代二丙酸酯的适宜条件。核磁共振法对衍生物进行结构表征,确证为本课题目标化合物。对其进行抗氧化活性分析,结果表明新合成衍生物的抗氧化活性较好,在浓度较低时就可达到90%以上的清除率,比原料单体及物理混合物的抗氧化活性更高。脂水分配系数的估算结果证明合成的酯类衍生物与秦皮甲素相比脂溶性更好,有望成为一种新型抗氧化添加剂用于食品及化妆品中,延长保质期。3.利用秦皮甲素可被肠球菌水解这一特性,将提取纯化的秦皮甲素加入到鲟鱼鱼皮明胶中,制备出一种特异性检验肠球菌的可降解包装薄膜。以力学性能为考察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得到制备薄膜所用柠檬酸铁、明胶及甘油的适宜用量为:柠檬酸铁浓度为0.4 g/L,明胶浓度为50 g/L,甘油浓度为40 mL/L。通过对一批含有不同浓度秦皮甲素检菌薄膜样品(Control:0g/L,E1:2g/L,E2:3.5g/L,E3:5g/L)各项性能的考察,发现秦皮甲素可有效增加薄膜的抗拉强度和气密性,提高紫外线阻隔性能和抗氧化活性,并且不会使明胶变性。结合检菌测试结果,发现薄膜样品E2(秦皮甲素浓度为3.5g/L,柠檬酸铁浓度为0.4 g/L,明胶浓度为50g/L,甘油浓度为40mL/L)在本研究中效果最佳。按该处方制备的包装薄膜有益于产品的保鲜和储存,可延长产品货架期,在内容物被菌污染时,可通过包装颜色变化作出初步判断,有望成为一种新型的可降解绿色包材。4.研究秦皮甲素对除肠球菌外其他食源性致病菌(沙门氏菌)的抑菌活性作为课题的拓展研究,结果发现秦皮甲素对肠炎沙门氏菌的MIC值可达到3.135mg/mL,MBC值为6.25mg/mL,生长抑制曲线的结果表明秦皮甲素可缩短沙门氏菌的迟缓期,降低对数期细菌浓度,有效抑制沙门氏菌的生长。

二、生物降解包装膜的生产及质量控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生物降解包装膜的生产及质量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1)聚乳酸功能复合膜的设计、开发与在生鲜食品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一章 前言
    1.1 引言
    1.2 食品包装功能复合膜
        1.2.1 食品活性包装的概念
        1.2.2 生物可降解材料的种类
        1.2.3 活性成分的种类
        1.2.4 食品包装膜的制备方法
        1.2.5 食品活性包装膜的分类
    1.3 迁移型活性包装膜中活性成分的迁移规律
    1.4 静电纺丝技术在食品功能复合膜制备中的应用
        1.4.1 静电纺丝原理
        1.4.2 静电纺丝在抗氧化与抑菌功能复合膜中的应用
        1.4.3 静电纺丝技术在智能指示复合膜中的应用
    1.5 深度学习概述
        1.5.1 神经网络介绍
        1.5.2 神经网络在食品行业中的应用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
    1.7 研究内容与思路
        1.7.1 主要研究内容
        1.7.2 研究思路
第二章 纳米粒子强化PLA膜的效果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设备
        2.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2.2.2 试验设备
    2.3 试验方法
        2.3.1 PLA膜的制备
        2.3.2 PLA膜厚度的测试
        2.3.3 PLA膜透光率的测试
        2.3.4 PLA膜水蒸气和氧气透过性测试
        2.3.5 PLA膜机械性能测试
        2.3.6 PLA膜的热特性测试
        2.3.7 PLA膜红外光谱测试
        2.3.8 PLA膜表面接触角测试
        2.3.9 PLA膜表面扫描电镜测定
        2.3.10 数据处理与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纳米粒子对PLA膜表面形态的影响
        2.4.2 纳米粒子对PLA膜表面润湿性的影响
        2.4.3 纳米粒子与PLA形成的化学键分析
        2.4.4 纳米粒子对PLA膜透光性的影响
        2.4.5 纳米粒子对PLA膜热稳定性的影响
        2.4.6 纳米粒子对PLA膜阻隔特性的影响
        2.4.7 纳米粒子对PLA膜机械性能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PH智能指示复合膜的开发及应用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设备
        3.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3.2.2 试验设备
    3.3 试验方法
        3.3.1 智能膜的制备
        3.3.2 花青素对pH变化响应测试
        3.3.3 智能膜表面扫描电镜测试
        3.3.4 智能膜对挥发性胺响应的测试
        3.3.5 智能膜颜色稳定性测试
        3.3.6 智能膜在鱼肉上的应用效果测试
        3.3.7 数据处理与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花青素溶液随pH的颜色
        3.4.2 pH智能指示膜表面形态
        3.4.3 pH智能指示膜对氨的颜色响应
        3.4.4 pH智能指示膜颜色的稳定性
        3.4.5 智能膜对鱼肉新鲜度监测的效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抑菌功能可再生的复合膜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设备
        4.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4.2.2 试验设备
    4.3 试验方法
        4.3.1 复合膜的制备
        4.3.2 抑菌功能可再生复合膜的制备
        4.3.3 ~1H NMR图谱测定
        4.3.4 膜ROS生成量测定
        4.3.5 水蒸气和氧气透过性测试
        4.3.6 机械性能测试
        4.3.7 表面接触角和表面结构的测定
        4.3.8 抑菌效果测试
        4.3.9 数据处理与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复合膜处理方式对表面形态的影响
        4.4.2 复合膜处理方式对表面接触角的影响
        4.4.3 复合膜处理方式对化学键的影响
        4.4.4 复合膜处理方式对阻隔性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4.4.5 复合处理方式对抑菌效果的影响
        4.4.6 复合处理方式对膜循环使用次数的影响
        4.4.7 抑菌性能再生机理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深度学习在迁移型抑菌复合膜设计中的应用探索
    5.1 引言
    5.2 材料与设备
        5.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5.2.2 试验设备
    5.3 试验方法
        5.3.1 复合膜的制备
        5.3.2 迁移测试
        5.3.3 深度学习数据库的建立
        5.3.4 深度学习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5.3.5 热稳定性测定和机械性能测试
        5.3.6 水蒸气和氧气透过性测试
        5.3.7 红外光谱、表面接触角和扫描电镜测定
        5.3.8 抗氧化性能测定
        5.3.9 抑菌性能测定
        5.3.10 数据处理与分析
    5.4 结果与讨论
        5.4.1 深度学习神经网络建模分析
        5.4.2 迁移型抑菌复合膜中活性成分最低添加量的预测
        5.4.3 迁移型抑菌复合膜中迁移物及初始浓度的选择
        5.4.4 迁移型抑菌复合膜的基础性能表征
        5.4.5 迁移型抑菌复合膜的抗氧化与自由基清除能力
        5.4.6 迁移型抑菌复合膜的抑菌能力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迁移型抑菌复合膜在黄瓜保鲜中的应用研究
    6.1 引言
    6.2 材料与设备
        6.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6.2.2 试验设备
    6.3 试验方法
        6.3.1 迁移型抑菌复合膜的制备
        6.3.2 黄瓜的处理方法
        6.3.3 黄瓜的总量损失测试
        6.3.4 黄瓜的色泽变化测试
        6.3.5 黄瓜的硬度和粘性测试
        6.3.6 黄瓜的氧化酶活活性测试
        6.3.7 黄瓜的蛋白,总糖和脯氨酸含量测试
        6.3.8 黄瓜表面微生物测试
        6.3.9 数据处理与分析
    6.4 结果与讨论
        6.4.1 迁移型抑菌复合膜对黄瓜表观损失的影响
        6.4.2 迁移型抑菌复合膜对黄瓜脆性的影响
        6.4.3 迁移型抑菌复合膜对黄瓜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6.4.4 迁移型抑菌复合膜对黄瓜理化指标的影响
        6.4.5 迁移型抑菌复合膜对黄瓜表面微生物的影响
        6.4.6 个体效应和交互效应分析
    6.5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2)海藻酸钠基LDH-ZnO抗菌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抗菌包装概述
        1.2.1 抗菌包装简介
        1.2.2 抗菌剂
        1.2.3 抗菌包装研究进展
    1.3 海藻酸钠概述
        1.3.1 海藻酸钠简介
        1.3.2 海藻酸钠研究进展
    1.4 明胶概述
        1.4.1 明胶简介
        1.4.2 明胶研究进展
    1.5 纳米氧化锌概述
        1.5.1 纳米氧化锌简介
        1.5.2 纳米氧化锌研究进展
    1.6 水滑石概述
        1.6.1 水滑石简介
        1.6.2 水滑石研究进展
    1.7 海藻酸钠基LDH-ZnO抗菌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1.8 课题研究意义与主要内容
        1.8.1 课题研究意义
        1.8.2 课题主要内容
第二章 海藻酸钠-明胶基复合膜的制备与工艺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设备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仪器
    2.3 试验方法
        2.3.1 海藻酸钠-明胶基复合膜的制备
        2.3.2 海藻酸钠-明胶基复合膜的单因素试验
        2.3.3 海藻酸钠-明胶基复合膜的正交试验
        2.3.4 海藻酸钠-明胶基复合膜的厚度测试
        2.3.5 海藻酸钠-明胶基复合膜的机械性能测试
        2.3.6 海藻酸钠-明胶基复合膜的水溶性测试
        2.3.7 海藻酸钠-明胶基复合膜的水蒸气透过率测试
        2.3.8 海藻酸钠-明胶基复合膜的透光率测试
    2.4 结果与分析
        2.4.1 海藻酸钠含量对复合膜性能的影响
        2.4.2 明胶含量对复合膜性能的影响
        2.4.3 甘油含量对复合膜性能的影响
        2.4.4 无水氯化钙含量对复合膜性能的影响
        2.4.5 干燥温度对复合膜性能的影响
        2.4.6 海藻酸钠-明胶基复合膜制备工艺条件优化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海藻酸钠基纳米氧化锌抗菌复合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设备
        3.2.1 试验材料
        3.2.2 试验仪器
    3.3 试验方法
        3.3.1 海藻酸钠基纳米氧化锌抗菌复合膜的制备
        3.3.2 纳米氧化锌含量的确定
        3.3.3 复合膜的厚度测定
        3.3.4 复合膜的机械性能测定
        3.3.5 复合膜的水溶性测定
        3.3.6 复合膜的水蒸气透过率测定
        3.3.7 复合膜的透光率测定
        3.3.8 复合膜的抑菌率试验
        3.3.9 复合膜的热稳定性测定
        3.3.10 复合膜的红外光谱试验
        3.3.11 复合膜的微观结构表征试验
    3.4 结果与分析
        3.4.1 纳米氧化锌含量对复合膜机械性能的影响
        3.4.2 纳米氧化锌含量对复合膜WVP、水溶性、透光率的影响
        3.4.3 复合膜的抑菌率试验分析
        3.4.4 复合膜的热稳定性分析
        3.4.5 复合膜的红外光谱分析
        3.4.6 复合膜的微观结构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海藻酸钠基LDH-ZnO抗菌复合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设备
        4.2.1 试验材料
        4.2.2 试验仪器
    4.3 试验方法
        4.3.1 海藻酸钠基LDH-ZnO抗菌复合膜的制备
        4.3.2 水滑石含量的确定
        4.3.3 复合膜的厚度测定
        4.3.4 复合膜的机械性能测定
        4.3.5 复合膜的水溶性测定
        4.3.6 复合膜的水蒸气透过率测定
        4.3.7 复合膜的透光率测定
        4.3.8 复合膜的抑菌率试验
        4.3.9 复合膜的热稳定性分析
        4.3.10 复合膜的接触角试验
        4.3.11 复合膜的红外光谱试验
        4.3.12 复合膜的微观结构表征试验
    4.4 结果与分析
        4.4.1 水滑石含量对复合膜机械性能的影响
        4.4.2 水滑石含量对复合膜WVP、水溶性、透光率的影响
        4.4.3 复合膜抑菌率试验分析
        4.4.4 复合膜热稳定性分析
        4.4.5 复合膜接触角试验分析
        4.4.6 复合膜红外光谱分析
        4.4.7 复合膜微观结构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海藻酸钠基LDH-ZnO抗菌复合材料包装冷却肉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设备
        5.2.1 试验材料
        5.2.2 试验仪器
    5.3 试验方法
        5.3.1 海藻酸钠基LDH-ZnO抗菌复合膜的制备
        5.3.2 试验预处理
        5.3.3 冷却肉感官评价方法
        5.3.4 冷却肉色差测定
        5.3.5 冷却肉失重率测定
        5.3.6 冷却肉PH值测定
        5.3.7 冷却肉菌落总数测定
        5.3.8 冷却肉挥发性盐基氮含量测定
    5.4 结果与分析
        5.4.1 感官评价分析
        5.4.2 色差分析
        5.4.3 失重率分析
        5.4.4 PH值分析
        5.4.5 菌落总数分析
        5.4.6 挥发性盐基氮含量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研究成果

(3)壳聚糖与纳米TiO2对淀粉复合膜力学强度和阻隔性能的影响及复合膜在果蔬中的涂膜保鲜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淀粉可降解材料的研究进展
    1.1 淀粉基膜成膜组分简介
        1.1.1 淀粉
        1.1.2 壳聚糖
        1.1.3 纳米TiO_2
    1.2 可降解性淀粉复合膜的介绍
        1.2.1 淀粉单膜
        1.2.2 淀粉/壳聚糖复合膜
        1.2.3 淀粉/纳米TiO_2膜
    1.3 淀粉复合膜研究现状
    1.4 复合膜与涂膜
    1.5 淀粉复合涂膜的保鲜应用现状
        1.5.1 涂膜保鲜技术简介
        1.5.2 淀粉基膜的涂膜保鲜
    小结
第2章 淀粉复合膜的制备与表征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原料及设备
        2.1.2 淀粉复合膜的制备
        2.1.3 淀粉复合膜表征方法
        2.1.4 淀粉复合膜理化检测指标
        2.1.5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讨论
        2.2.1 淀粉复合膜结构表征结果
        2.2.2 淀粉复合膜理化性能检测结果
    小结
第3章 淀粉复合涂膜在果蔬保鲜中的应用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原料及设备
        3.1.2 淀粉复合涂膜液的制备
        3.1.3 淀粉复合膜的果蔬涂膜保鲜处理
        3.1.4 涂膜果蔬贮藏期检测指标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淀粉复合涂膜保鲜示意图
        3.2.2 圣女果涂膜保鲜结果
        3.2.3 青椒涂膜保鲜结果
        3.2.4 樱桃萝卜涂膜保鲜结果
        3.2.5 蚕豆涂膜保鲜结果
        3.2.6 青豆涂膜保鲜结果
        3.2.7 豌豆涂膜保鲜结果
        3.2.8 竹笋鲜切片涂膜保鲜结果
    小结
第4章 总结与展望
    4.1 总结
    4.2 创新点
    4.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获奖情况

(4)肉类新鲜度指示型包装膜的研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智能包装在肉类食品中的研究进展
        1.2.1 温度指示型智能包装
        1.2.2 气体指示型智能包装
        1.2.3 新鲜度指示型智能包装
    1.3 新鲜度指示剂研究进展
        1.3.1 麦氏酸活化的呋喃
        1.3.2 花青素
    1.4 膜基材研究进展
        1.4.1 聚氯乙烯
        1.4.2 淀粉/聚乙烯醇
    1.5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
    1.6 论文研究思路及创新点
    1.7 本章小结
第2章 基于麦氏酸活化呋喃的鱼肉新鲜度指示卡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装置
        2.2.3 实验步骤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比色法检测挥发胺的原理
        2.3.2 薄膜的表征
        2.3.3 薄膜制备及检测条件的优化
        2.3.4 MAF/PVC薄膜对挥发胺的指示性能
        2.3.5 MAF/PVC薄膜在鱼肉新鲜检测中的应用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MOF材料敏化的葡萄皮花青素@淀粉/聚乙烯醇新型比色传感薄膜用于猪肉新鲜度的监测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装置
        3.2.3 实验步骤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花青素的紫外-可见光谱
        3.3.2 比色复合膜的表征
        3.3.3 比色复合膜的物理特征
        3.3.4 比色复合膜的稳定性
        3.3.5 比色复合膜对挥发氨的颜色响应
        3.3.6 比色复合膜在猪肉新鲜度监测中的应用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4.1 主要结论
    4.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情况

(5)聚乳酸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在食品包装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生物降解材料
    1.3 聚乳酸
        1.3.1 聚乳酸简介
        1.3.2 聚乳酸的分类
        1.3.3 聚乳酸的合成
        1.3.4 聚乳酸的性能
        1.3.5 聚乳酸的加工成型方法
    1.4 聚乳酸基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1.4.1 聚乳酸/层状无机纳米粒子复合体系
        1.4.2 聚乳酸/球状无机纳米粒子复合体系
    1.5 聚乳酸材料在食品包装的应用
    1.6 本课题研究目的及内容
        1.6.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6.2 研究内容
第2章 加工工艺对聚乳酸吹塑薄膜力学性能的影响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仪器
        2.2.3 测试及表征方法
        2.2.4 实验制备流程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聚乳酸树脂的热力学性能分析
        2.3.2 加工温度对PLA薄膜性能的影响
        2.3.2.1 加工温度对扭矩的影响
        2.3.2.2 加工温度对PLA薄膜拉伸强度及断裂伸长率的影响
        2.3.3 螺杆转速对PLA薄膜性能的影响
        2.3.3.1 螺杆转速对扭矩的影响
        2.3.3.2 螺杆转速对PLA薄膜拉伸强度及断裂伸长率的影响
        2.3.4 吹胀比对PLA薄膜性能的影响
        2.3.5 牵引比对PLA薄膜性能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聚乳酸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物理性能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实验仪器
        3.2.3 测试及表征方法
        3.2.4 实验内容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不同配方对PLA复合薄膜拉伸强度及断裂伸长率的影响
        3.3.2 不同配方对PLA复合薄膜冲击强度的影响
        3.3.3 不同配方对PLA复合薄膜撕裂强度的影响
        3.3.4 不同配方对PLA复合薄膜摩擦系数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PLA/沸石纳米复合材料在食品包装中的应用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
        4.2.2 实验仪器
        4.2.3 测试及表征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沸石对PLA材料截面形貌的分析
        4.3.2 沸石对PLA材料非等温结晶过程的影响
        4.3.3 沸石对PLA材料透明性的影响
        4.3.4 沸石对PLA材料阻隔性的影响
        4.3.5 沸石对PLA包装膜表面水蒸气吸附性能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6)胶原检测方法的研究及在食品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胶原概况
        1.1.1 胶原概述
        1.1.1.1 胶原的结构
        1.1.1.2 胶原的分类
        1.1.3 胶原、明胶与胶原蛋白肽
    1.2 胶原的性质
        1.2.1 胶原的物理性质
        1.2.1.1 两性电解质性质和等电点
        1.2.1.2 变性
        1.2.1.3 功能性质
        1.2.2 胶原的化学性质
        1.2.3 胶原的生物学性质
    1.3 胶原的检测
        1.3.1 胶原类型的测定
        1.3.1.1 天狼星红染色-偏振光法
        1.3.1.2 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
        1.3.2 胶原含量的测定
        1.3.2.1 凯氏定氮法
        1.3.2.2 酶联免疫检测法(ELISA)
        1.3.2.3 特异性氨基酸的测定
    1.4 胶原的应用
        1.4.1 胶原在食品中的应用
        1.4.1.1 功能作用
        1.4.1.2 改良作用
        1.4.1.3 可食包装膜
        1.4.1.4 食用产品
        1.4.2 胶原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1.4.2.1 水凝胶
        1.4.2.2 敷料
        1.4.2.3 药物载体
    1.5 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1.5.1 研究意义
        1.5.2 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试剂
        2.1.3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胶原定性分析方法
        2.2.1.1 样品前处理方法
        2.2.1.2 色谱条件
        2.2.1.3 质谱条件
        2.2.2 牛I型胶原定量分析方法
        2.2.2.1 前处理条件优化
        2.2.2.2 色谱条件
        2.2.2.3 质谱条件
        2.2.2.4 方法学验证
        2.2.2.5 结果计算
        2.2.3 阿胶产品中胶原分析
        2.2.3.1 肽含量前处理方法
        2.2.3.2 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法
        2.2.4 动物皮肤中胶原分析
        2.2.4.1 皮肤前处理方法
        2.2.4.2 高效液相色谱-离子阱质谱法
        2.2.4.3 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法
        2.2.5 皮肤胶原提取方法
        2.2.6 凝胶过滤色谱分析方法
        2.2.7 氨基酸组成分析方法
        2.2.7.1 前处理方法
        2.2.7.2 色谱条件
        2.2.8 分析软件
3 结果与分析
    3.1 牛I型胶原检测分析
        3.1.1 牛I型胶原特征肽筛选
        3.1.2 酶解条件的优化
        3.1.3 样品前处理分析
        3.1.4 牛I型胶原定量分析
        3.1.4.1 牛I型胶原检测的方法学验证
        3.1.4.2 牛I型胶原含量分析
    3.2 阿胶产品中胶原分析
        3.2.1 阿胶分子量测定
        3.2.2 阿胶肽含量分析
    3.3 不同生长阶段动物皮肤中胶原含量变化
        3.3.1 猪皮胶原含量分析
        3.3.2 鼠皮胶原含量分析
4 讨论
    4.1 胶原定性定量方法
        4.1.1 前处理条件优化
        4.1.2 前处理条件分析
        4.1.3 牛I型胶原定性定量分析
    4.2 阿胶产品的检测
    4.3 皮肤中胶原检测
        4.3.1 猪皮胶原检测
        4.3.2 鼠皮胶原检测
5 结论
    5.1 主要研究成果
    5.2 创新点
    5.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7)可降解食品包装材料中增塑剂迁移特性及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食品包装材料及增塑剂概述
        1.1.1 食品包装材料简介
        1.1.2 可降解食品包装材料简介
        1.1.3 增塑剂简介
        1.1.3.1 增塑剂的增塑机理
        1.1.3.2 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简介
        1.1.3.3 己二元酸酯类增塑剂
        1.1.3.4 邻苯二甲酸酯和己二元酸酯的安全性
    1.2 国内外增塑剂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1.2.1 前处理方法研究进展
        1.2.2 增塑剂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1.2.2.1 直接检测法
        1.2.2.2 间接检测法
    1.3 食品包装中增塑剂的迁移研究进展
        1.3.1 增塑剂迁移原理
        1.3.2 模拟迁移实验研究进展
        1.3.3 真实食品迁移实验研究进展
    1.4 食品包装材料中添加剂迁移预测模型研究进展
        1.4.1 Fick模型
        1.4.2 Non-fick模型
    1.5 增塑剂迁移抑制方法研究进展
        1.5.1 PVC改性
        1.5.2 添加纳米粒子
        1.5.3 蒙脱土抑制增塑剂迁移
        1.5.4 微纳层叠挤出技术抑制增塑剂迁移
        1.5.5 与高分子增塑剂共混
    1.6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主要材料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猪肉中四种增塑剂检测方法的建立
        2.2.1.1 标准溶液的配制
        2.2.1.2 气相色谱条件
        2.2.1.3 猪肉中增塑剂的提取净化
        2.2.2 淀粉基可降解食品包装材料的制备
        2.2.3 淀粉基可降解食品包装材料中增塑剂迁移规律研究
        2.2.3.1 食品模拟液迁移实验
        2.2.3.2 猪肉样品迁移实验
        2.2.4 Weibull预测模型的建立
        2.2.5 添加SiO_2纳米粒子降低猪肉中增塑剂的迁移量
3 结果与分析
    3.1 检测方法的建立
        3.1.1 4种增塑剂气相色谱图
        3.1.2 线性关系和检出限
    3.2 淀粉基可降解包装膜中增塑剂的迁移规律
        3.2.1 时间对迁移的影响
        3.2.2 温度对迁移的影响
        3.2.3 迁移介质对迁移的影响
        3.2.4 猪肉水分含量对迁移的影响
        3.2.5 增塑剂结构对迁移性能的影响
        3.2.6 不同包装材料对迁移性能的影响
    3.3 可降解淀粉膜中增塑剂迁移模型研究
        3.3.1 Weibull模型参数的拟合
        3.3.2 模型各参数的确定
        3.3.2.1 参数C_∞的确定
        3.3.2.2 参数τ的确定
        3.3.2.3 参数β的确定
        3.3.2.4 总关系式的建立
        3.3.3 Weibull模型准确性验证
    3.4 添加SiO_2纳米粒子降低猪肉中增塑剂的迁移量
4 讨论
    4.1 猪肉中增塑剂的分析方法
    4.2 可降解淀粉膜的使用和增塑剂的迁移
    4.3 Weibull预测模型的建立
    4.4 降低包装材料中增塑剂向食品中的迁移
    4.5 进一步研究方向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8)基于黑米花色苷的可视化活性包装构建及其在银鲳保鲜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智能包装概述
        1.1.1 智能包装发展现状
        1.1.2 食品新鲜度指示器
        1.1.2.1 化学合成色素指示染料
        1.1.2.2 天然提取物色素指示染料
        1.1.3 新鲜度指示器在水产品保鲜监控中的应用进展
    1.2 黑米及其花色苷研究应用现状
    1.3 明胶研究及应用现状
    1.4 甲壳素晶体研究及应用现状
        1.4.1 甲壳素晶体性质
        1.4.2 甲壳素晶体在复合膜制备中的应用
    1.5 银鲳加工和保鲜现状
    1.6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技术路线、研究内容
        1.6.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6.2 技术路线
        1.6.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可视化活性包装原材料的制备及表征
    2.1 前言
    2.2 材料与仪器
        2.2.1 主要材料与试剂
        2.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黑米花色苷的提取
        2.3.2 黑米花色苷含量测定
        2.3.3 黑米花色苷溶液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测定
        2.3.4 甲壳素晶体的制备
        2.3.5 甲壳素晶体的尺寸及pH稳定性测定
        2.3.6 甲壳素晶体氨基、羧基及脱乙酰度的测定
    2.4 结果与讨论
        2.4.1 黑米花色苷含量分析
        2.4.2 黑米花色苷溶液颜色变化及机理
        2.4.3 甲壳素晶体的尺寸及pH稳定性
        2.4.4 甲壳素晶体氨基、羧基及脱乙酰度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可视化活性包装的制备及理化特性表征
    3.1 前言
    3.2 材料与仪器
        3.2.1 主要材料与试剂
        3.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明胶/甲壳素晶体膜(Gel/Ch NC)的制备
        3.3.2 黑米花色苷可视化活性包装膜(Gel/Ch NC-BACNs)的制备
        3.3.3 机械性能测定
        3.3.4 水蒸气透过率及氧气透过率测定
        3.3.5 光透过率测定
        3.3.6 傅里叶红外扫描(FT-IR)光谱
        3.3.7 X-射线衍射(XRD)
        3.3.8 扫描电镜(SEM)及原子力电镜(AFM)
        3.3.9 抗氧化特性分析
        3.3.10 颜色响应测定
        3.3.11 数据统计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活性包装膜最优配比分析
        3.4.2 红外光谱分析
        3.4.3 晶体结构分析
        3.4.4 微观结构分析
        3.4.5 屏障特性分析
        3.4.6 机械性能
        3.4.7 热稳定性分析
        3.4.8 抗氧化性
        3.4.9 颜色响应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可视化活性包装对银鲳优势腐败菌的抑菌性能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与仪器
        4.2.1 主要材料与试剂
        4.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挥发性盐基氮(TVB-N)值测定
        4.3.2 菌落总数测定
        4.3.3 单菌落的分离和纯化
        4.3.4 无菌鱼肉的制备
        4.3.5 单菌落优势腐败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4.3.6 致腐能力的测定
        4.3.7 高通量测序法鉴定优势腐败菌
        4.3.8 抑菌圈测定
        4.3.9 数据统计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银鲳冷藏腐败期的确定
        4.4.2 传统培养基结合16S rDNA鉴定法鉴定优势腐败菌
        4.4.3 高通量测序法鉴定优势腐败菌
        4.4.4 腐败菌致腐能力分析
        4.4.5 活性包装抑菌性能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可视化活性包装用于银鲳的保鲜研究及新鲜度检测模型的建立
    5.1 前言
    5.2 材料与仪器
        5.2.1 主要材料与试剂
        5.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5.3 实验方法
        5.3.1 原料处理
        5.3.2 pH值测定
        5.3.3 菌落总数与嗜冷菌数测定
        5.3.4 挥发性盐基氮(TVB-N)值测定
        5.3.5 硫代巴比妥酸(TBA)值测定
        5.3.6 质构测定
        5.3.7 感官评定
        5.3.8 颜色响应测定
        5.3.9 数据统计分析
    5.4 结果与讨论
        5.4.1 颜色响应灵敏度分析
        5.4.2 pH值变化
        5.4.3 微生物变化分析
        5.4.4 质构分析
        5.4.5 感官分析
        5.4.6 新鲜度检测模型的建立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在校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在校期间的获奖情况

(9)具有可视pH感应功能决明子胶基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生物质基膜材料
        1.2.1 生物质基膜材料的分类
        1.2.2 生物质基膜的研究进展
    1.3 决明子胶的研究进展
    1.4 主要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4.3 创新点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原料与仪器
        2.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2.1.2 实验设备
    2.2 成膜溶液浓度确定及流变性能测定
        2.2.1 稳态流变性能
        2.2.2 动态流变性能
    2.3 pH响应物质的提取与制备
        2.3.1 紫甘蓝提取物(PCE)的提取
        2.3.2 原位pH智能响应纤维(IS-pH-SFs)的制备及吸附历程
    2.4 原料及样品理化性质分析及结构表征
        2.4.1 CG及C-CNCW各指标测定
        2.4.2 结构表征
    2.5 膜性能测定
        2.5.1 色度
        2.5.2 透光性能
        2.5.3 阻氧性能
        2.5.4 阻湿性能
        2.5.5 透油性能
        2.5.6 力学性能
        2.5.7 热封性能
        2.5.8 热稳定性
    2.6 可行性评价
        2.6.1 玉米油油包的完整性
        2.6.2 IS-pH-SFs中BTB的释放
        2.6.3 CG-ISFs中BTB的释放
    2.7 pH及三乙胺响应性测定
        2.7.1 pH响应性
        2.7.2 三乙胺响应性
    2.8 pH响应膜在监测猪肉、鸡肉新鲜度中的应用
        2.8.1 pH响应膜对肉制品的监测方法
        2.8.2 猪肉、鸡肉浸渍液pH的测定
        2.8.3 猪肉、鸡肉TVB-N的测定
    2.9 统计分析
3 决明子胶理化性质及其成膜性研究
    3.1 引言
    3.2 CG膜的制备
    3.3 CG结构表征与质量指标分析
        3.3.1 CG结构表征
        3.3.2 CG质量指标分析
    3.4 CG成膜性能探究
        3.4.1 CG成膜溶液浓度的确定
        3.4.2 增塑剂对成膜溶液流变性能的影响
        3.4.3 增塑剂对CG膜结构的影响
        3.4.4 增塑剂对CG膜性能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4 羧基化纳米纤维素纤丝增强决明子胶基膜的研究
    4.1 引言
    4.2 C-CNCW增强CG膜的制备
    4.3 C-CNCW结构与质量指标分析
        4.3.1 C-CNCW的结构表征
        4.3.2 C-CNCW的质量指标分析
    4.4 C-CNCW添加量对CG膜的影响
        4.4.1 C-CNCW添加量对成膜溶液流变性能的影响
        4.4.2 C-CNCW添加量对膜材料结构的影响
        4.4.3 C-CNCW添加量对膜材料性能的影响
    4.5 在玉米油包装中的应用
    4.6 本章小结
5 两种天然色素对CG/C-CNCW膜pH响应性的影响
    5.1 引言
    5.2 CG/C-CNCW基pH响应膜的制备
    5.3 紫甘蓝提取物(PCE)总花色甙浓度及pH响应性
        5.3.1 PCE总花色苷浓度
        5.3.2 PCE的pH响应性
    5.4 PCE、Rhe添加量对CG膜的影响
        5.4.1 PCE、Rhe添加量对成膜液流变性能的影响
        5.4.2 PCE或Rhe添加量对膜材料结构的影响
        5.4.3 PCE、Rhe添加量对膜材料性能的影响
    5.5 pH响应膜在监测猪肉、鸡肉新鲜度中的应用
    5.6 本章小结
6 高精度决明子胶基原位pH响应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6.1 引言
    6.2 高精度原位pH响应膜的制备
    6.3 IS-pH-SFs的吸附历程与表征
        6.3.1 CFs对BTB的吸附历程
        6.3.2 IS-pH-SFs的表征
        6.3.3 IS-pH-SFs对pH的响应性
        6.3.4 IS-pH-SFs中BTB的释放
    6.4 IS-pH-SFs添加量对CG膜的影响
        6.4.1 IS-pH-SFs添加量对成膜溶液流变性能的影响
        6.4.2 IS-pH-SFs添加量对膜材料结构的影响
        6.4.3 IS-pH-SFs添加量对膜材料性能的影响
        6.4.4 高精度pH响应膜材料应用可行性评价
        6.4.5 高精度pH响应膜对三乙胺的响应性
    6.5 高精度pH响应膜在监测猪肉、鸡肉新鲜度变化中的应用
    6.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10)秦皮甲素的提取、衍生化与包材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秦皮甲素的研究概述
        1.1.1 秦皮甲素的结构和物理化学性质
        1.1.2 秦皮甲素的提取工艺研究
        1.1.3 秦皮甲素的药理活性研究
        1.1.4 秦皮甲素衍生化的研究进展
        1.1.5 秦皮甲素的检菌(七叶苷水解试验)应用研究
    1.2 鱼明胶的研究概述
        1.2.1 鱼明胶简介
        1.2.2 鱼明胶应用研究
    1.3 本课题的研究基础
    1.4 研究背景与意义
        1.4.1 研究背景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过程中面临的技术难点
2. 秦皮甲素的提取
    2.1 引言
    2.2 仪器与材料
        2.2.1 实验仪器与设备
        2.2.2 实验材料与试剂
    2.3 实验方法
        2.3.1 秦皮甲素的提取
        2.3.2 秦皮甲素的含量测定
        2.3.3 秦皮甲素提取工艺优化
        2.3.4 秦皮甲素的分离纯化
        2.3.5 秦皮甲素的鉴定与纯度检测
    2.4 实验结果
        2.4.1 秦皮甲素的提取工艺优化结果
        2.4.2 秦皮甲素的鉴定与纯度检测结果
    2.5 小结与讨论
3. 秦皮甲素的衍生化
    3.1 引言
    3.2 仪器与材料
        3.2.1 实验仪器
        3.2.2 实验材料与试剂
    3.3 实验方法
        3.3.1 合成路线
        3.3.2 衍生化操作步骤
        3.3.3 衍生化合成条件优化
        3.3.4 秦皮甲素的衍生物结构鉴定
        3.3.5 秦皮甲素衍生物的抗氧化活性测试
        3.3.6 秦皮甲素衍生物的脂水分配系数测定
    3.4 实验结果
        3.4.1 秦皮甲素衍生化的工艺优化
        3.4.2 秦皮甲素衍生化的合成与结构表征
        3.4.3 秦皮甲素衍生物的抗氧化活性分析
        3.4.4 秦皮甲素衍生物的脂水分配系数估算结果
    3.5 小结与讨论
4. 含有秦皮甲素的鱼皮明胶薄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仪器与材料
        4.2.1 实验仪器
        4.2.2 实验材料与试剂
    4.3 实验方法
        4.3.1 可用于检菌的鲟鱼鱼皮明胶薄膜的制备
        4.3.2 可用于检菌的鲟鱼鱼皮明胶薄膜的制备工艺优化
        4.3.3 秦皮甲素的加入对薄膜各项性能的影响
        4.3.4 含有秦皮甲素的鲟鱼鱼皮明胶薄膜检菌效果考察
    4.4 实验结果
        4.4.1 可用于检菌的鲟鱼鱼皮明胶薄膜的制备工艺优化结果
        4.4.2 秦皮甲素的加入对薄膜各项性能的影响结果
        4.4.3 含有秦皮甲素的鲟鱼鱼皮明胶薄膜的检菌效果
    4.5 小结与讨论
5. 秦皮甲素对沙门氏菌的抑菌效果考察
    5.1 引言
    5.2 仪器与材料
        5.2.1 实验仪器
        5.2.2 实验材料与试剂
    5.3 实验方法
        5.3.1 菌种的活化
        5.3.2 管碟法测定抑菌圈
        5.3.3 MIC值和MBC值的测定
        5.3.4 秦皮甲素对肠炎沙门氏菌生长抑制曲线的测定
    5.4 实验结果
        5.4.1 抑菌圈测试结果
        5.4.2 MIC值测定结果
        5.4.3 MBC值测定结果(附录C)
        5.4.4 秦皮甲素对肠炎沙门氏菌的生长抑制曲线
    5.5 小结与讨论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秦皮甲素的核磁图谱
附录B: 秦皮甲素衍生物的核磁图谱
附录C: 秦皮甲素MBC值测定结果
附录D: 英文缩略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四、生物降解包装膜的生产及质量控制(论文参考文献)

  • [1]聚乳酸功能复合膜的设计、开发与在生鲜食品中的应用研究[D]. 李密. 江南大学, 2021
  • [2]海藻酸钠基LDH-ZnO抗菌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张晨宇. 江南大学, 2021(01)
  • [3]壳聚糖与纳米TiO2对淀粉复合膜力学强度和阻隔性能的影响及复合膜在果蔬中的涂膜保鲜应用[D]. 李雪. 上海海洋大学, 2021(01)
  • [4]肉类新鲜度指示型包装膜的研制及应用[D]. 李宁. 集美大学, 2020(05)
  • [5]聚乳酸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在食品包装的应用研究[D]. 秦莹莹. 齐鲁工业大学, 2020(02)
  • [6]胶原检测方法的研究及在食品中的应用[D]. 邢芳毓. 山东农业大学, 2020
  • [7]可降解食品包装材料中增塑剂迁移特性及控制技术研究[D]. 张雁萍. 山东农业大学, 2020(11)
  • [8]基于黑米花色苷的可视化活性包装构建及其在银鲳保鲜中的应用[D]. 葛雨珺. 浙江大学, 2020
  • [9]具有可视pH感应功能决明子胶基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曹乐乐. 东北林业大学, 2020
  • [10]秦皮甲素的提取、衍生化与包材应用研究[D]. 贾敏一. 陕西科技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可降解包装膜的生产与质量控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