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吸引和留住客户的磁石

服务:吸引和留住客户的磁石

一、服务:吸引和留住客户的磁石(论文文献综述)

张玉娴[1](2021)在《全球化与本土化的辩证:美国IB项目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际教育在世界各地愈加受欢迎,尤其是作为“国际教育领跑者”的国际文凭(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简称IB)教育在全球不断扩展,但也在很多民族国家引发了质疑和争议,表现出一种全球化与本土化的持续张力。美国是全球IB学校最多的国家,IB项目在美国的本土化发展经历了什么样的演变?美国联邦政府、州政府以及高校在IB的本土化进程中提供了什么样的政策支持?IB项目在美国的本土化实施效果究竟如何?IB课程在美国遭受了什么样的争议,以及如何看待这种争议所体现出来的全球化和本土化的张力?针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本文分为九章。第一章为绪论部分,包括研究缘起、研究问题和意义、核心概念界定、文献综述、研究框架和方法、创新与不足。第二章对IB在美国的本土化进程进行了梳理,指出IB课程在美国经历了引进、增长、加速三个阶段,IB在美国快速扩展的同时也从精英走向了大众,而美国政府是主要的幕后推手。第二章还考察了IB在美国本土化的一个典型现象,即IB美洲区域办公室(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Americas,简称IBA)主动提出IB课程要与美国《州立共同核心标准》(Common Core State Standards,简称CCSS)相匹配和融合。第三章和第四章聚焦于IB在美国本土化的三个重要行动者,包括联邦政府、州和高校,它们推行的政策为IB的发展提供了支持。在联邦层面,多个教育政策文件都将IB作为一种高学术标准予以支持,尤其是在财政拨款上;在州层面,各州政府对IB的支持力度有很大差异,形式也非常多样,这也是IB在美国各州间分布不均衡的重要原因;在高校层面,IB在美国高校中的认可度非常高,并且提供了学分转换、奖学金等政策,吸引越来越多学生选择IB。第五章和第六章关注的是IB在美国本土化所带来的影响和实施效果。其中,第五章通过对相关的统计数据和实践报告的分析,从宏观上指出IB对美国教育带来了四个积极影响:包括提升学业成就、促进公平、推动公立学校走向国际化以及提升教师质量。第六章基于学区层面、高校层面和学校层面的案例研究,进一步从侧面佐证上述的实施效果。第七章和第八章关注的是IB在美国引起的争议,以及从IB自身全球化的角度去看待这种争议。尽管IB为美国教育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但随着IB学校规模的迅速壮大,IB在美国社会各界也引发了各种争议。针对IB进行批判的主要是保守派,他们质疑IB所倡导的价值观和国际视野,担心影响本国公民的归属感。那么IB又是如何回应这种全球化与地方化的张力呢?第八章从IBO自身的总体理念或使命、课程设计和运营策略三个维度对这一种张力进行了分析,并且指出IBO正是在这样一种张力之下逐渐实现其“全球梦想”,把IB打造成有全球影响力的K-12国际课程,并且致力于实现更大的良善与公平。基于以上分析,第九章做出了总结,IB为美国带来了更高的教育质量、教育公平、国际化水平以及全球竞争力;另一方面,IB造成全球化与地方化的张力在全球具有普遍性。因此,中国应该以一种开放且谨慎的态度去对待IB之类的国际教育。最后,结合IB课程在我国的发展,提出针对我国国际教育治理的若干启示。

张佳[2](2021)在《为了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美国特许学校政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一直是是全球各国共同关注的话题,而近年来教育公平问题更是成为重中之重。特许学校作为改善弱势学生的教育成果、实现美国基础教育的公平而设立的一项政策,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出台《特许学校法》以来,在各州得到了迅速发展,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本文立足于教育公平的三个维度——学习机会公平、学习资源公平和学习成果公平,对美国特许学校相关政策进行全面梳理和分析。从学校的招生程序、纪律规则以及交通工具的提供三个方面,分析了特许学校实现学习机会公平目标的政策保障;从政府拨款与资金分配、教师招聘与续聘、个性化课程项目的设置三个方面,分析了特许学校实现学习资源公平的政策保障;从特许合同的订立、多管齐下的监督、严格的问责方式三个方面,分析了特许学校实现学习成果公平的政策保障。然后,以绩效责任制为核心,分析了特许学校的质量保障相关政策。通过以上梳理发现,目前特许学校在实现教育公平与质量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旧存在不足的地方。具体来说,特许学校增加了弱势学生的教育机会,招收了高比例的有色人种学生和低收入家庭学生;提高了弱势学生的学习成绩,大大缩小了有色学生和白人学生在数学和英语语言艺术成绩方面的差距。而与此同时,特许学校也存在很多问题:家长和学生对于特许学校的教育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特许学校申请人数远远多于目前学额;特许学校的建筑空间不足,资金匮乏等。对比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政策,特许学校政策在促进美国教育公平、保障教育质量方面给予我们几点启示。在教育公平方面,我国可以完善学生入学方式、实施严格公正的招生程序、转变家长的择校观念、发展多元化学校及多样化课程、提供充足的拨款资金以及引导社会多方共同参与。同时,也可以通过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吸引和保留优质教师资源、制定相关的法律政策、完善监督问责机制等方式保障我国的基础教育质量。

谭洪明[3](2021)在《C公司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国内美妆市场需求不断增长,产业规模也不断扩大,国外知名美妆企业纷纷涌入国内市场。由于互联网电商平台和直播带货平台的兴起,国内美妆企业之间的竞争进一步加剧。由于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的影响,市场销售受到了极大的冲击,部分美妆企业经营每况愈下、濒临破产,也有美妆企业抓住机遇、脱颖而出,营销策略的改变功不可没。C公司作为美妆企业之一,适时调整营销策略,适应后疫情时代美妆产业业态的变化,是当前最重要的选择。本文利用市场营销学的基本理论和PEST、4P等研究方法,分析了C公司目前的营销策略现状及问题,进一步挖掘了问题原因,并在充分调研国内美妆产业环境的基础上,制定出符合C公司目前状况的营销策略,并给出了相应保障措施。

刘亮亮[4](2020)在《二战后美国联邦教育项目管理发展研究》文中提出项目管理是当代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中的热门理念和模式,在当代教育管理中也被广泛采用,美国则是教育项目管理的最早策源地和当代应用最为普遍和成效显着的国家。在今日美国联邦政府层面,几乎所有体现美国国家教育意志和导向需要的教育事务和相应资源,都是以一定的教育目标和相应的独立事项为基本单元,设计划分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教育项目来加以推进和管理的。美国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的完整性质和内涵是什么?何以如此之先地在美国土地上原创性生成并有序地发展成长为体现甚至代表当代教育管理走向的教育项目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在协调和处理教育国家行政干预和社会市场运作的矛盾中有何优势和局限,能否为我国教育管理模式乃至体制的改革提供相应的启示和借鉴?对这些当代教育项目管理根本问题的热切关注和思考,自然也就使美国联邦教育项目管理进入笔者的考察研究视野,成为博士学位论文题目的首选。本研究在马克思主义逻辑与历史科学统一的方法论指导下,以教育社会生态理念为基本研究范式,运用文献法、观察法和纵向比较法,按着教育项目管理形态由单项到体系的演化的基本进程和轨迹,对二战后美国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的演进背景、现实实践、成效问题和主要特征进行了系统的分阶段梳理考察,在简要把握美国联邦教育项目管理在二战前萌芽成型奠定的基础上,对美国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的重点创设(二战后—20世纪60年代初)、系统整合(20世纪60年代中—80年代初)、体系优化(20世纪80年代初—20世纪末)和创新提升(21世纪初—今)的各个阶段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综合,力求揭示其逐步铺开、连续改进和不断优化的发展历程与规律。二战后美国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的发展,是在二战前美国联邦教育项目管理萌芽成型所奠定的基础上起步的。现实教育的分散性发展条件、形态和格局,国家机器的天然教育使命、责任和权力,宪法的国会征税权与社会福利保障责任的明确规定,为联邦政府对教育进行直接有力但有限的项目管理干预提供了历史的必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战结束后,联邦教育项目管理在战前奠定的坚实基础上进入了重点创设阶段,开始了蓬勃发展的历史进程。国会于1944年通过颁布了《退役军人权利法》和1958年《国防教育法》,为联邦政府创设了退役军人教育援助项目和国防研究生奖学金项目及其管理模式,开始了运用教育项目管理对高等教育进行直接干预的重点探索。这些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的有力实施,极大地促进了高等教育的重点发展和质量提升,为事关全局的现实高等教育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合法合规、切实适用的机制和抓手,也为联邦政府更加积极全面的教育直接干预提供了基本模式与良好示范。当然,这种直接动用联邦政府力量对眼前的高等教育问题进行直接的干预,也不可避免地带有应急性、权宜性和局部性的局限或不足。1965年《初等和中等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的颁布,标志着美国联邦教育项目管理进入到系统发展阶段。经过二战后的迅速调整与强势拓展,到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经济社会进入到空前繁荣时期,“民权运动”也应时而生、风起云涌。这不仅使联邦政府财力雄厚,成为“教育资源的提供者”;也为联邦政府加强对教育的全面干预创造了有利的历史条件和需求。两法和随后国会一系列教育法案中陆续出台的大量联邦教育项目管理,从学前教育、中小学教育到高等教育,从职业教育、双语教育到少数民族教育,从移民教育到国际教育等,可谓遍及教育的各个层次和领域,直至1979年联邦教育部的设立。这些联邦教育项目的创设和实施与整个教育系统对应一致、相辅相成、相映成辉,极大地促进了美国教育系统的全层次、全类型的全员性发展,也为教育项目管理的体系性优化提供了完整的框架、基础和资源。随着联邦教育项目的系统化设置与实施,在有力地保障和促进美国教育全面完整发展的同时,其固有的局限性也越来越显露了出来,特别是随着联邦教育部对联邦教育项目直接干预的日渐加强,各个教育项目实施运行的孤立性、形式化、行政化、各自为政性和发展不平衡性日渐突出,促使和要求联邦教育项目管理加强沟通、密切配合、相互协调配合,不断增强所有联邦教育项目的有机体系性,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由此进入体系优化阶段。20世纪70年代初的中东石油危机,也大大地削弱了美国联邦政府资助教育项目的能力。80年代初期,里根总统坚决反对联邦政府对教育的过分干预,开始了“新联邦主义”教育计划,通过《1981年综合预算调节法》消减和整合联邦教育项目,减少联邦政府的教育拨款和干预措施,将联邦政府各部门分散化管理的项目转换为联邦教育部的集中化管理。直至20世纪80年代末期乔治·布什总统上台,联邦政府再次调整教育项目管理的体系结构优化,强化教育项目的相互衔接、体系性与弹性,制定了总揽全局、明确整体目标、优化和提升教育项目总体效能的《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和《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联邦教育项目管理和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紧密对接,联邦政府的教育职能也更加广泛,成为“教育标准的制定者”。在1993年《政府绩效和成果法》的影响下,教育部开始注重业绩文化和问责文化的建立,加强联邦教育项目的绩效评估,促进联邦教育项目的结构改进和质量提升。进入21世纪,伴随着“9·11”事件的发生和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为应对日益复杂的国内外局势,缓和各类社会问题和提升教育质量,联邦政府在教育项目管理体系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教育项目管理体系对国家社会发展战略的体现、支撑和合理合法化的作用,开始了联邦教育项目管理体系的创新提升新阶段。国会密集立法加大教育拨款力度,仅2009年《美国复苏和再投资法案》就专门为教育投入了1000多亿美元,其中投资额最大的项目为536亿美元的州财政稳定基金项目,包括486亿美元的公式拨款项目和50亿美元的竞争性拨款项目,为国家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联邦教育项目财政管理支持。《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中设置推行的体系化教育项目把社会全员发展作为国家责任和终极目标,把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和每一个社会成员的生存权利完美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联邦政府创设实施的STEM系列科技教育项目,重新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覆盖的“十万强”系列国际教育交流项目,促进国际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更是把美国国家社会的发展与高科技、全球化和生态化高度融合在一起,绘就美国与人类共同发展的教育项目管理蓝图。上述美国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的发展进程表明,美国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的产生、发展和最终成为美国教育管理体制的主体模式,既深深地植根于美国特定的教育社会生态体系之中,即早期教育分散化发展的起步及后续格局、相应的文化理念和现实教育实践,更得益于美国社会全员普遍具有的能动参与干预意识和行动力;美国联邦教育项目管理既不是行政部门拍脑门的忽发奇想、权力任性的结果,也不是墨守成规、固执经验的因因相袭,而是按照教育行动的完整结构和展开过程,立法先行,职能明确,权责对应,事财一体,科学设计,不断创新提升,最终形成健全而富有活力的、国家行政合理干预和社会市场积极运作有机一体的联邦教育项目管理体制。由此启示借鉴,当会大有脾益。

孙雨[5](2020)在《《提高组织绩效的七个商务习惯》第一至七章汉译项目报告》文中研究说明该项目报告的源文本来自澳大利亚人力资源专家尼古拉斯·S·巴内特(Nicholas S.Barnett)所着的《提高组织绩效的七个商务习惯》第一至七章。这本管理学书籍从七个商务习惯入手,主要介绍如何培养建设性的组织文化,提高工作绩效。此类书籍的译介对中国企业管理的发展有一定的实用价值。根据卡塔琳娜·赖斯(Katharina Reiss)提出的文本类型理论,《提高组织绩效的七个商务习惯》兼具信息型文本和操作型文本的特点,翻译时应侧重内容的准确性和感染力。在翻译时,译者主要以功能学派语言学家克里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 Nord)提出的“功能加忠诚”原则为指导。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针对词汇、句法、篇章三个层面的重难点,使用了一系列翻译技巧。针对词汇层面的专业术语、文化负载词和名词化现象,译者采用了术语查找、增加注释和转换词性的方法;针对句法层面的定语状语从句和被动句的翻译,译者采用了调整语序和转变语态的方法;针对篇章层面的衔接和连贯问题,译者采用了隐形衔接和篇章重构的方法,同时注重文章的逻辑性和整体性。项目结束后,译者结合典型例句对此次翻译实践加以总结归纳,为此类文本的汉译研究增添了新的样本。

王晓梅[6](2019)在《非国有博物馆旅游化运营的表现、困境与对策》文中指出博物馆旅游是国内外这些年来才渐次风行起来的新兴的旅游模式。我国真正开始对博物馆旅游产生关注是在20世纪的90年代,迄今为止博物馆旅游产业依然还处于初步阶段。近些年,非国有博物馆发展得比较快,是博物馆体系的中坚力量,但其运行模式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在实际的发展进程中,许多非国有博物馆依然没有释放自己的优势,实现良性循环,反而存在着许多乱象。国家的政策扶持缺乏力度,早先已有的一些政策也并未完全落地,使得许多非国有博物馆呈现出运营困难的情况,勉力支撑甚至关门歇业。如何解决这一困境?有效的方法之一是将非国有博物馆融合旅游业,走产业化运营道路,创新“非国有博物馆+旅游”模式,提升非国有博物馆旅游化运营的深度和广度,让非国有博物馆旅游成为文博旅游的生力军和中坚力量,促进旅游业的繁荣和文博事业的创新,使非国有博物馆实现良好运营。非国有博物馆和国有博物馆无论在体制机制还是经营模式上,亦或在市场和旅游开发上,都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基于这样的理论和现实背景,本研究立足于全国颇具代表性的3处非国有博物馆——四川成都建川博物馆聚落、北京观复博物馆和山东青岛嘉木艺术博物馆,主要采用基于扎根理论的质性研究方法(包括实地多角度调研、参与式及非参与式观察、半结构化访谈、文本分析)和多案例比较分析研究方法,将非国有博物馆区别于国有博物馆,从整体中单列出来,专门进行基于扎根理论的质性研究探索,得出能够凸显其旅游化运营的具体表现和困境。在对3个案例非国有博物馆分别进行质性研究之后,本研究又通过多案例比较分析的方法进行了研究,归纳总结出非国有博物馆旅游化运营的共同表现和困境问题,在此基础上探索提出解决对策,希冀能够为非国有博物馆旅游的发展做绵薄贡献。

王杏彩[7](2019)在《美国磁石学校课程特色研究》文中提出在美国,“磁石学校”又被称为“有吸引力的学校”、“深受欢迎的学校”。磁石学校面向美国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K—12公立学校教育),课程主题设置广泛。1975—1976年,法院支持将磁石课程作为一种废除学校种族隔离的战略,在许多大城市的学区逐渐开发和实施磁石学校课程,以促进种族融合。此外,磁石课程对学生和家长的吸引力与日俱增,这为磁石学校课程的建设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磁石学校课程具有四个特点:第一,提供一个独特的教育课程;第二,吸引学生跨学区入学;第三,鼓励并允许父母及其子女自愿选择磁石学校课程;第四,以废除种族隔离、促进种族融合为目的。本文从多维度阐述、分析磁石课程的特色,以期对我国特色课程的开发和特色学校的建设提供可借鉴之处。本论文的结构包含绪论部分和五个章节,研究的内容如下所述:绪论部分。从国内和国外两个方面呈现了选题来源;介绍了研究磁石学校课程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界定了磁石学校(Magnet Schools)、磁石课程(Magnet Programs)、特色(Characteristics)、课程(Curriculums)和特色课程(Special Programs)的概念;从国内和国外两方面分析了研究现状;说明了本研究的创新点和研究方法。第一章从两方面介绍磁石课程兴起的背景。一方面是磁石课程兴起的教育政策背景;另一方面是磁石课程兴起的社会历史背景。第二章从多维度解读磁石课程。这五个维度分别是:磁石课程的内涵;磁石课程与磁石学校的关系;开设磁石课程学校的数量增多;开设磁石课程学校的范围扩大;选择磁石课程的学生数量增加。第三章从多角度探究磁石课程的特色。这七个角度分别为:第一,磁石课程以种族融合为目标;第二,选读磁石课程的标准严格;第三,磁石课程设置以学生为本;第四,磁石课程服务群体多元化;第五,磁石课程参与主体多元化,社会、政府、学区、磁石学校、家长都参与磁石课程的开发和实施;第六,磁石课程的类型多样化;第七,磁石课程注重社会实践。第四章从多方面探析磁石课程的积极影响。这四方面分别为:第一,推动种族融合;第二,促进教育机会公正;第三,提高学生学业成就;第四,提升对公立学校满意度。第五章从三个维度分析美国磁石课程对我国特色课程建设的启示,以期为我国特色课程的建设带来积极的可借鉴之处。首先,特色课程建设要以学生为本。既要了解学生的特点,又要满足学生的需求;其次,特色课程建设需发动各方力量。充分融合家庭力量、学校力量、社会力量,共同推进学校特色课程建设;最后,特色课程建设还要注重联系实际。不但要确保特色课程设置具有实用性,而且要保证特色课程设置具有实时性。

曹征连[8](2019)在《D精品超市内部布局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精品超市是一种以城市的高级白领、外籍人士、公务员等高端消费者、高收入阶层为目标群体的超市。主要经营的商品以进口商品为主,包括高端的包装食品、高端的生鲜食品、护肤化妆品、保健品、以及高端的酒类等。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消费者生活水平的提高,精品超市以非常快的速度融入到了大众的生活中,同时消费者的消费观念也日益发生变化,拥有舒适购物环境的高品质超市也越来越受消费者的青睐。近几年来,精品超市得到快速的发展,超市之间的竞争加剧,特别是随着新零售和网购的快速发展使得竞争愈加激烈,消费者对超市的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精品超市纷纷通过优化超市内部布局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超市内部布局非常重要,科学合理、具有特色的卖场布局,不仅影响到超市的营业额和毛利,同时也影响到超市品牌形象以及长远发展。传统的设施布局理念已远远不能满足顾客的需求,同时也不能有效地降低超市的运营成本,经营者思考的方式需要快速转变,为了适应市场的快速发展,我们应该考虑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并根据顾客的需求和便利性优化超市内部布局,才能更好地提高超市的经济效益,才能使企业保持持续稳定的发展。本文以D精品超市为例,对其店面的内部布局进行理论上的研究和分析。首先介绍了选题的背景和意义,以及国内外超市内部布局研究的总结。然后通过人因工程理论、磁石点理论对超市内部布局优化的要素进行分析,并通过调查问卷、实地考察的方式找出D精品超市内部布局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原因。接着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D精品超市内部布局优化的方案:从超市顾客动线、尺度人因、商品陈列几个方面来进行优化,并对D精品超市内部布局优化方案的预期效果进行评价,最后介绍D精品超市内部布局优化方案的实施与保障。

夏茵[9](2019)在《移动App媒介的游戏化研究 ——以淘宝App为例》文中提出过去的几十年里,媒介的主体、信息的渠道、经济的样态以及传播的效果等多个层面经历了剧变与重组。新兴的媒介样态弥补且超越了传统媒介在功能上的缺陷,媒介开始集成更多的属性,并从注重单向传播转为多维度发展。以往将传播视为控制手段的观念逐渐转向承认受众的主体性与媒介的服务性功能,在人性化延伸方面有迫切的需求。脱胎于游戏理论,以激励人的内在动机以改变行为的游戏化思潮开始兴起。媒介游戏化倾向愈加凸显,传播由内而外地转向了人性化。本研究从媒介进化的角度出发,通过归纳总结法,对淘宝App运作机制进行分析,总结其游戏化升级后功能及规则上的改变。在此基础上,从数字时代的媒介环境变化,以及受众主体解放的视角入手,探讨数字原住民群体的媒介需求,对游戏化思维应用于移动App媒介的现实价值进行总结。经过研究可以得出结论:游戏化是一个放大器:正确运用游戏化策略可以帮助移动App媒介提升用户体验感;游戏化不是万能的:机械地搬用游戏元素并不能达到改变用户行为的效果;游戏化不能降低运营成本:在整个用户体验当中推动游戏化的互动和参与,对媒介的运营能力和运营持续性有更高的要求。另外,对App权限索取需要加以规范,否则游戏化有加剧App技术霸凌的隐患。期待通过本文研究,能为媒介的游戏化发展思潮和移动App媒介游戏化实践,提供借鉴与启发。

常天奇[10](2018)在《基于AnyLogic仿真的大型高铁站候车空间商业设施布局研究》文中提出当下我国的高速铁路建设如火如荼,大型高铁站的建设不断上马,这些大型高铁站在运营使用的过程中,相继地暴露出一些问题。其中,一些大型高铁站对未来的考虑不够,随着时间进程,商业设施与旅客的商业消费需求之间存在脱节。同时,高铁站空间庞大,功能复合,人流动向复杂,商业行为繁多。仅凭传统手段很难全面、准确估计运营后的人流动向。后期再加入商业设施,对原有空间的影响较大,有些时候不可避免的出现高峰期通道拥堵,部分商业区氛围冷清、效益低下等问题。目前国内研究高铁站商业空间的论文有很多,但基本上都是用传统的分析手段进行研究,其结论的准确性不得而知。本文利用AnyLogic软件对多个大型高铁站的候车空间内的商业设施进行模拟,对比运营现状,通过调整商业设施的布局,提出优化解决方案。再纵向对比多个案例的优化方案,尝试从中得出关于大型高铁站商业设施布局的策略。同时,还可以再运用软件模拟,对布局策略进行验证,使得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说服力大大增加。本文首先阐述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范围、研究对象、研究意义并确定了主要的研究方法,得出了研究的框架。接着,对国内外铁路客运站及其商业发展状况做了简要总结与分析,并参考了国内外其它类型交通建筑的商业空间,分析了可借鉴之处。然后,参考相关论文对高铁站商业的研究成果,深入分析了大型高铁站的商业业态、商业设施布局等,提出了自己的大型高铁站商业设施布局模式分类,并分析了商业设施的引入对候车空间各方面的影响。然后,提出选择北京南站、上海虹桥站、广州南站、作为本文的调研案例并详细阐述的原因。随后给出了调研计划安排,详细列举了调研的结果并进行了分析。然后,结合仿真模拟软件和现场调研的数据,对案例站点进行了仿真模拟分析并描述了仿真模拟的结果。最后,归纳三个案例站点的仿真模拟结果,总结了商业设施布局的特点,根据这些特点做出了优化分析,并通过模拟优化给予了验证,最终总结出了大型高铁站候车空间商业设施布局的策略。

二、服务:吸引和留住客户的磁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服务:吸引和留住客户的磁石(论文提纲范文)

(1)全球化与本土化的辩证:美国IB项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国际文凭项目是什么
        二、为什么要研究IB项目
        三、为什么要研究IB项目在美国的发展
    第二节 研究问题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国际文凭项目
        二、全球化
        三、本土化
    第四节 文献综述
        一、IB项目的起源与发展的相关研究
        二、IB项目结构与特征的相关研究
        三、IB项目的实施情况的相关研究
        四、IB项目价值意义的相关研究
        五、IB项目本土化的相关研究
        六、综述小结
    第五节 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框架
        二、研究方法
    第六节 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二章 IB项目在美国的本土发展
    第一节 IB在美国的本土发展
        一、引进阶段(1971-1979)
        二、增长阶段(1980-1989)
        三、加速阶段(1990 至今)
    第二节 IB与本土课程标准互融互补
        一、总体目标的匹配
        二、阅读标准
        三、IB课程与共同核心标准的融合
        四、IB课程对共同核心标准的弥补
第三章 IB在美国发展的联邦层面法律政策因素
    第一节 提升教育质量:《中小学教育法》、TITLE I学校与IB
    第二节 问责文化的形成:《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和IB
    第三节 提升竞争力的相关政策与IB
    第四节 国际教育战略作为IB课程发展的催化剂
    第五节 对基础教育的新反思——ESSA法案与IB
第四章 美国州和高校层面对IB的政策支持
    第一节 州层面对IB的政策支持
        一、政策支持的维度
        二、支持政策的实践转化:以佛罗里达州为例
        三、各州的政策创新与实践
    第二节 高校对IB的政策推动作用
        一、美国高校对IB的认可
        二、高校出台优惠政策吸引IB学生
第五章 IB学校在美国的实施及其效果
    第一节 IB能够提高学生学业表现
        一、PYP学生的表现
        二、MYP学生的表现
        三、DP学生的表现
    第二节 IB能够促进教育公平
        一、提高低收入家庭学生参与IB项目的机会率
        二、改善低收入家庭学生的学业表现
        三、增加低收入DP学生进入高等院校的机会
    第三节 IB项目对教师发挥的影响
        一、对小学教师的影响
        二、对中学教师的影响
    第四节 IB项目能够帮助美国学校走向国际化
第六章 案例研究
    第一节 学区层面的案例:芝加哥公立学校(学区)
        一、CPS引进IB项目之前的状况
        二、CPS采取的措施
        三、引入IB项目的效果
    第二节 高校层面的案例:洛约拉大学中的IB教师培训项目
        一、IB教师培训的三个阶段
        二、IB教师需要掌握的知识指标和技能指标
        三、IB教师专业课程
    第三节 学校层面的案例
        案例一:皮斯小学
        案例二:科罗拉多学校
        案例三:美国L国际学校
第七章 IB项目在美国受到争议
    第一节 争议的进程
        一、导火索:IB项目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合作
        二、矛盾激化:联邦政府的支持
        三、批判的高峰阶段:匹兹堡事件
    第二节 争议的重点
        一、“世界公民”和“美国公民”之争
        二、侵犯地方教育权
        三、质疑IB项目的效果并将其视为社会主义阴谋
    第三节 来自不同阵营的声音
第八章 全球化与地方化张力下IB的回应
    第一节 理想主义的使命:IB的初创期(1962-1973)
        一、秘而不宣的“国际使命”
        二、全人教育与学术标准的平衡
        三、精英主义或欧洲中心的现实
    第二节 理想主义的衰退:发展与稳定期(1974-1989)
        一、国际使命的衰退
        二、将全球议题和跨学科方法引入课程
        三、不均衡的全球拓展
    第三节 重申全球梦想:扩张与多元化时期(1990-2003)
        一、从国际理解到世界公民
        二、开发PYP与 MYP
        三、转向行善与公平
    第四节 迈向大众:品牌化时期
        一、培养国际情怀与全球公民
        二、打造K-12 的国际课程品牌
        三、从精英走向大众
    第五节 三重张力下的美国IB项目发展
第九章 全球化与地方化的辩证:IB项目发展的结论和启示
    第一节 IB项目为美国教育带来了好处
        一、IB项目能够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国际化
        二、IB项目能够促进教育公平
        三、IB项目能够为美国带来全球竞争力
    第二节 IB项目的全球扩展就是其不断的全球本土化的过程
        一、IB项目在英国
        二、IB项目在澳大利亚
        三、IB项目在日本
    第三节 中国教育如何应对IB教育
        一、可以大胆引进国际先进的教育资源
        二、有必要对国际项目进行本土化改造
        三、可以借鉴美国IB项目的本土化经验
        四、用更加开放的心态面对教育国际化
参考文献
    一 中文文献
        (一)中文着作或译作
        (二)中文期刊
        (三)中文学位论文、网络文献及其他
    二、英文文献
        (一)英文着作及官方文件
        (二)英文期刊
        (三)英文学位论文、报告及网络文献
附录:
    附录一:访谈提纲
    附录二:访谈记录
    附录三:美国各州IB学校数量统计图
后记

(2)为了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美国特许学校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主要概念界定
        1.2.1 特许学校
        1.2.2 教育公平
        1.2.3 教育质量
        1.2.4 绩效责任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1.1 特许学校的现状研究
        1.3.1.2 特许学校的成效与困境研究
        1.3.1.3 特许学校的政策制度研究
        1.3.1.4 特许学校与教育公平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2.1 特许学校的发展现状描述
        1.3.2.2 特许学校的成效评估研究
        1.3.3 研究述评
    1.4 研究目的和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法
        1.5.2 案例法
        1.5.3 比较法
第2章 教育公平驱动下的美国特许学校发展
    2.1 美国特许学校发展的历史演进
    2.2 教育公平是公立学校的法律保障
    2.3 教育公平是特许学校的政策愿景
        2.3.1 特许学校法中的公平条款分析
        2.3.2 特许学校政策中的公平性问题分析
        2.3.2.1 学习机会公平
        2.3.2.2 学习资源公平
        2.3.2.3 学习成果公平
第3章 特许学校学习机会公平的政策保障
    3.1 制定完善的招生程序
        3.1.1 可及性大的招生政策
        3.1.2 公开透明的招生程序
        3.1.3 多样群体的招生策略
    3.2 提供免费的公共交通
    3.3 避免过度的纪律规则
第4章 特许学校学习资源公平的政策保障
    4.1 政府拨款与资金分配
        4.1.1 《初等和中等教育法》
        4.1.2 联邦特许学校计划
        4.1.2.1 特许学校计划概况
        4.1.2.2 特许学校计划构成
        4.1.2.3 特许学校计划意义
    4.2 招聘和留住优秀教师
        4.2.1 特许学校与教师的契约关系
        4.2.2 特许学校教师的招聘策略
        4.2.3 特许学校教师的流失与培训
    4.3 设置个性化课程项目
        4.3.1 不同于传统学校的教学方法及时间
        4.3.2 为特定学生设置针对性的教育项目
        4.3.3 为弱势学生增加大学预备课程机会
第5章 特许学校学习成果公平的政策保障
    5.1 特许合同的订立
        5.1.1 特许状授予的原则
        5.1.2 特许状申请的程序
        5.1.3 特许状的内容条款
    5.2 多管齐下的监督
        5.2.1 学校提交年度报告
        5.2.2 授权机构实地访问
        5.2.3 家庭社会共同监督
    5.3 严厉的问责方式
        5.3.1 续订/不续订特许状
        5.3.2 关闭/终止特许学校
第6章 特许学校的质量保障
    6.1 绩效责任制为核心
    6.2 特许学校绩效框架
    6.3 学业成功评估指标
第7章 结论与启示
    7.1 结论
        7.1.1 特许学校在教育公平与质量方面取得进展
        7.1.1.1 增加了弱势学生的教育机会
        7.1.1.2 提高了弱势学生的学习成绩
        7.1.2 特许学校在实现教育公平方面任重道远
        7.1.2.1 教育需求未被满足
        7.1.2.2 设施不足,资金匮乏
    7.2 美国特许学校政策对我国教育公平与质量的启示
        7.2.1 特许学校政策对我国教育公平的启示
        7.2.1.1 完善学生入学方式
        7.2.1.2 严格公正招生程序
        7.2.1.3 转变家长择校观念
        7.2.1.4 发展多元化学校及多样化课程
        7.2.1.5 改变传统教育评价方式
        7.2.1.6 提供充足的拨款资金
        7.2.1.7 引导社会多方参与
        7.2.2 特许学校政策对我国教育质量的启示
        7.2.2.1 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7.2.2.2 吸引保留优质教师资源
        7.2.2.3 制定相关法律政策
        7.2.2.4 完善监督问责机制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C公司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背景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国内外研究评述
    四、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理论基础
    第一节 基本概念
        一、市场营销
        二、产品组合
        三、营销策略
    第二节 分析方法
        一、PEST理论
        二、STP理论
        三、4P理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C公司营销策略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第一节 公司简介及市场营销策略现状
        一、公司简介
        二、公司经营现状
        三、产品的整体概况
        四、公司产品组合
        五、公司销售模式
    第二节 C公司营销策略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公司缺乏长远规划
        二、过分依赖营销模式
        三、销售渠道单一
        四、缺乏价格优势
        五、公司人员流失严重
    本章小结
第三章 C公司市场营销环境分析
    第一节 宏观环境分析
        一、政治环境分析
        二、经济环境分析
        三、社会环境分析
        四、技术环境分析
    第二节 产业环境分析
        一、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二、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三、新进入者的威胁
        四、替代者的威胁
        五、同行业竞争者的竞争程度
    第三节 内部环境分析
        一、公司资源分析
        二、公司能力分析
        三、公司核心优势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C公司营销策略的制定
    第一节 基于STP理论的C公司营销规划
        一、C公司的市场细分
        二、C公司的目标市场
        三、C公司的市场定位
    第二节 产品策略
        一、产品的设计策略
        二、产品的品牌策略
        三、新产品研发策略
    第三节 定价策略
        一、心理定价
        二、产品组合定价
        三、竞争定价
    第四节 渠道策略
        一、网络营销平台多样化
        二、激活原有的经销商和代理商
        三、扩大招募新的经销商和代理商
    第五节 促销策略
        一、广告策略
        二、人员推销策略
        三、产品关联性策略
        四、营销推广策略
    本章小结
第五章 C公司营销策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第一节 组织和制度保障
        一、组建单独的产品营销部
        二、管理层保障
        三、制度保障
    第二节 技术和人力资源保障
        一、技术保障
        二、人力资源保障
    第三节 财务和售后服务保障
        一、财务保障
        二、售后服务保障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二战后美国联邦教育项目管理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一)教育项目
        (二)美国联邦教育项目
        (三)美国联邦教育项目管理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二)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四、主要研究内容
        (一)美国联邦教育项目管理演变历程的分期依据
        (二)各章研究内容
    五、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六、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一)本论文的创新点
        (二)本论文的不足之处
第一章 二战后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的重点创设(二战后至20 世纪60 年代初)
    第一节 联邦教育项目管理重点创设的奠基
        一、美国建国前后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的萌芽
        二、20世纪初期美国教育项目管理的雏形生成
    第二节 二战后联邦教育项目管理重点创设的实践
        一、退役军人教育援助项目的创设
        二、国防研究奖学金项目的创设
        三、国际交流与教育项目的创设
    第三节 联邦教育项目管理重点创设的特点、成效及问题
        一、联邦教育项目管理重点创设的特点
        二、联邦教育项目管理重点创设的成效
        三、联邦教育项目管理重点创设的问题
第二章 二战后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的系统整合(20 世纪60 年代中至80 年代初)
    第一节 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系统整合的背景
        一、“民权运动”的兴起与“伟大社会”建设
        二、联邦管理体制的变革
        三、从联邦教育总署到联邦教育部的管理探索
    第二节 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系统整合的实践
        一、初中等教育法中的系列教育项目的设置与运作
        二、高等教育项目管理的系列化运作
        三、关注社会地位处境不利人群项目的创设
        四、职业教育项目管理的调整
        五、影响援助项目的创设
    第三节 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系统整合的特点、成效及问题
        一、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系统整合的特点
        二、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系统整合的成效
        三、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系统整合的问题
第三章 二战后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的体系优化(20 世纪80 年代初至20 世纪末) ··
    第一节 联邦教育项目管理体系优化的背景
        一、教育项目管理固有局限的逐渐显露
        二、教育项目管理主体的“门户”之行
        三、“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发展
    第二节 联邦教育项目管理体系优化的实践
        一、1981 年《综合预算调节法》对项目管理的改革
        二、教育项目管理向早期教育干预层面的延伸
        三、教育项目管理向优质学校示范引领层次的拓展
        四、教育项目管理向职业技术教育领域的跨越
        五、教育灵活性示范项目的设立
        六、大学生资助项目的反复调整
    第三节 联邦教育项目管理体系优化的特点、成效及问题
        一、联邦教育项目管理体系优化的特点
        二、联邦教育项目管理体系优化的成效
        三、联邦教育项目管理体系优化的问题
第四章 二战后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的创新提升(21世纪初至今)
    第一节 联邦教育项目管理创新提升的背景
        一、苏东剧变与世界体系的震荡
        二、多极化世界格局的新挑战
        三、教育升级创新的新需要
    第二节 联邦政府教育项目管理创新提升的实践
        一、联邦教育项目管理战略的升级与落实
        二、强化联邦对教育项目管理体制的操控
        三、项目引导各地构建STEM学习生态系统
        四、“十万强”系列国际教育交流项目的全球覆盖
    第三节 联邦教育项目管理创新提升的特点、成效及问题
        一、联邦教育项目管理创新提升的特点
        二、联邦教育项目管理创新提升的成效
        三、联邦教育项目管理创新提升的问题
结语 美国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的启示
    一、深深地植根于美国教育社会生态的文化土壤
    二、联邦运作的法制化为教育项目管理提供合法性权威
    三、各级政府、社会团体和社会全员主体的能动参与和干预
    四、结构清晰精细的教育项目科学设计
    五、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的不断探索、创新与提升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5)《提高组织绩效的七个商务习惯》第一至七章汉译项目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Introduction
Chapter One Project Survey
    1.1 Project Background
    1.2 Text Type and Features
    1.3 Translation Process
        1.3.1 Pre-Translation
        1.3.2 While-Translation
        1.3.3 Post-Translation
Chapter Two Major Issues and Difficulties and Analysis of Causes
    2.1 Major Issues and Difficulties
        2.1.1 Lexical Level
        2.1.1.1 Technical Terms
        2.1.1.2 Culture-loaded Terms
        2.1.1.3 Nominalization
        2.1.2 Syntactic Level
        2.1.2.1 Attributive and Adverbial Clauses
        2.1.2.2 Passive Voice
        2.1.3 Discourse Level
        2.1.3.1 Cohesion
        2.1.3.2 Coherence
    2.2 Analysis of Causes
        2.2.1 Lack of Professional Knowledge
        2.2.2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Cultures,Languages and Modes of Thinking
Chapter Three Solutions
    3.1 Solutions to Lexical Difficulties
        3.1.1 Search for Technical Terms
        3.1.2 Annotation
        3.1.3 Conversion
    3.2 Solutions to Syntactic Difficulties
        3.2.1 Sentence Reconstruction
        3.2.2 Passive Voice to Active Voice
    3.3 Solutions to Discourse Difficulties
        3.3.1 Overt Cohesion to Covert Cohesion
        3.3.2 Discourse Reconstruction
Chapter Four Conclusion
    4.1 Findings
    4.2 Limitations and Recommendations
Bibliography
Appendix
Acknowledgements

(6)非国有博物馆旅游化运营的表现、困境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4 技术路线
    1.5 论文的难点和创新点
        1.5.1 论文的难点
        1.5.2 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念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博物馆
        2.1.2 国有博物馆
        2.1.3 非国有博物馆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 博物馆旅游研究现状
        2.2.2 非国有博物馆研究现状
        2.2.3 案例博物馆旅游化运营研究现状
第三章 研究设计
    3.1 案例地选择
    3.2 研究方法
        3.2.1 资料获取方法
        3.2.2 资料分析方法
第四章 案例研究
    4.1 建川博物馆聚落旅游化运营的表现和困境
        4.1.1 建川博物馆聚落概况
        4.1.2 调研资料质性分析
        4.1.3 建川博物馆聚落旅游化运营的表现
        4.1.4 建川博物馆聚落旅游化运营的困境
    4.2 观复博物馆旅游化运营的表现和困境
        4.2.1 观复博物馆概况
        4.2.2 调研资料质性分析
        4.2.3 观复博物馆旅游化运营的表现
        4.2.4 观复博物馆旅游化运营的困境
    4.3 嘉木艺术博物馆旅游化运营的表现和困境
        4.3.1 嘉木艺术博物馆概况
        4.3.2 调研资料质性分析
        4.3.3 嘉木艺术博物馆旅游化运营的表现
        4.3.4 嘉木艺术博物馆旅游化运营的困境
第五章 总结与对策
    5.1 非国有博物馆旅游化运营的共同表现
    5.2 非国有博物馆旅游化运营的共同困境
    5.3 研究总结
    5.4 对策与建议
    5.5 研究不足
    5.6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7)美国磁石学校课程特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来源
        (一)我国特色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二)我国特色课程建设的紧迫性
        (三)美国磁石课程的借鉴性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三、概念界定
        (一) 磁石学校(Magnet Schools)
        (二) 磁石课程(Magnet Programs)
        (三) 特色(Characteristics)
        (四) 课程(Curriculums)
        (五) 特色课程(Special Programs)
    四、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五、研究创新点
    六、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案例分析法
        (三)比较研究法
第一章 磁石课程的背景
    一、磁石课程兴起的教育政策背景
    二、磁石课程兴起的社会历史背景
第二章 磁石课程的解读
    一、磁石课程的内涵
    二、磁石课程与磁石学校的关系
    三、开设磁石课程学校的数量增多
    四、开设磁石课程学校的范围扩大
    五、选择磁石课程的学生数量增加
第三章 磁石课程的特色
    一、磁石课程以种族融合为目标
    二、选读磁石课程的标准严格
    三、磁石课程设置以学生为本
    四、磁石课程服务群体多元化
    五、磁石课程参与主体多元化
        (一)社会参与
        (二)政府参与
        (三)学区参与
        (四)学校参与
        (五)家庭参与
    六、磁石课程的类型多样化
        (一)根据课程的涵盖范围划分
        (二)根据课程的知识性质划分
        (三)根据课程的主题划分
    七、磁石课程注重社会实践
        (一)课程目标注重实用性
        (二)课程内容强调实践性
        (三)课程设置匹配职业目标
第四章 磁石课程的影响
    一、推动种族融合
    二、促进教育机会公正
    三、提高学生学业成就
        (一)提高学生成绩
        (二)提升学生毕业率
    四、提升对公立学校满意度
        (一)家长方面
        (二)学生方面
第五章 磁石课程的启示
    一、特色课程建设以学生为本
        (一)适应学生的特点
        (二)满足学生的需求
    二、特色课程建设需发动各方力量
        (一)家庭
        (二)学校
        (三)社会
    三、特色课程建设注重联系实际
        (一)特色课程设置需有实用性
        (二)特色课程设置需有实时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D精品超市内部布局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超市内部布局研究综述
        1.2.1 国内超市内部布局研究综述
        1.2.2 国外超市内部布局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及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的技术路线
        1.3.3 研究的内容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人因工程理论
        2.1.1 人因工程的定义
        2.1.2 人因工程的研究方向及应用
    2.2 磁石点理论
        2.2.1 磁石点的概念
        2.2.2 磁石点理论的应用
第3章 D精品超市内部布局的现状分析
    3.1 D精品超市的简介
    3.2 D精品超市内部布局的描述
        3.2.1 D精品超市的内部布局平面图(前场)
        3.2.2 D精品超市内部布局的描述
    3.3 D精品超市顾客满意度调查
        3.3.1 调查对象的选择以及问卷设计和发放
        3.3.2 调查结果的统计及问题分析
    3.4 D精品超市内部布局存在的问题分析
        3.4.1 D精品超市顾客动线方面存在的问题
        3.4.2 D精品超市尺度人因方面存在的问题
        3.4.3 D精品超市商品陈列方面存在的问题
第4章 D精品超市内部布局优化方案
    4.1 D精品超市内部布局优化的目标和原则
        4.1.1 D精品超市内部布局优化的目标
        4.1.2 D精品超市内部布局优化的原则
    4.2 基于顾客动线的优化
        4.2.1 D精品超市出入口优化
        4.2.2 D精品超市通道优化
        4.2.3 D精品超市功能区域的布局优化
        4.2.4 D精品超市扫描区的布局优化
    4.3 基于尺度人因的优化
        4.3.1 照明
        4.3.2 声音
        4.3.3 安全、卫生
    4.4 商品陈列的优化
        4.4.1 商品陈列的原则
        4.4.2 商品陈列的要素
        4.4.3 商品陈列的优化措施
    4.5 D精品超市内部布局优化方案的预期效果分析
        4.5.1 营业额增长的预期效果分析
        4.5.2 安全的预期效果分析
第5章 D精品超市内部布局优化方案实施的保障措施
    5.1 组织机构保障
        5.1.1 改变营业部的组织架构,增加店铺布局优化课
        5.1.2 明确布局优化课职能
        5.1.3 加强总部布局优化课与各个门店的联系
    5.2 企业文化保障
        5.2.1 注重营造企业文化氛围
        5.2.2 将经营理念作为企业文化核心
        5.2.3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5.3 人力资源保障
        5.3.1 职位分析、人员规划与招聘
        5.3.2 加强超市人员的培训
        5.3.3 建立良好的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
第6章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移动App媒介的游戏化研究 ——以淘宝App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第五节 概念界定
        一 “游戏化”概念在不同时期的理论界定
        二 移动App作为媒介的理论依据
第二章 移动App媒介游戏化发展的原因
    第一节 来自媒介环境的因素
        一 媒介属性融合推动媒介沉浸式传播
        二 社会结构分化导致人群层级裂变
        三 信息过载环境催生信息过滤需求
    第二节 来自媒介主体的因素
        一 媒介权力重构后新能力群体的协作需求
        二 媒介主体解放凸显个体内驱力需求
        三 数字原住民群体的游戏化思维方式
第三章 电子商务视角下的移动App“游戏化”发展史
    第一节 1995~2002年工具阶段,新鲜的类游戏媒介体验
    第二节 2003~2007年渠道阶段,流量思维催生游戏化隐喻
    第三节 2009~2012年品质阶段,产品思维引爆游戏化传播
    第四节 2013年至今内容阶段,用户思维推动游戏化变革
第四章 淘宝App的游戏化探寻
    第一节 工具属性游戏化:培养用户的使用习惯
        一 创造惊喜与快乐的虚拟体验
        二 从意义上升级用户的“常规行为”
        三 保持内容的稳定更新
    第二节 传播属性游戏化:隔绝干扰用户的信息噪音
        一 将App品牌游戏化
        二 创造与现实世界相联系的乐趣
        三 将社交互动作为游戏化的核心
        四 让App品牌有故事可讲
    第三节 社交属性游戏化:吸引用户长期互动
        一 建立一个有效的互动参与循环
        二 运用有意义的激励
        三 将App账户的成长和用户的个人进步联系起来
        四 将用户的忠诚度等级转化为可感知的收益
第五章 移动App媒介游戏化的现实价值
    第一节 积极的意义
        一 游戏化顺应了受众主体解放的媒介进化趋势
        二 游戏化有益于参与式经济的可持续性
        三 游戏化有助于推未来媒介发展
    第二节 潜藏的矛盾
        一 对游戏元素的机械搬用
        二 对游戏化运营成本估计不足
        三 游戏化多元互动设计加剧移动App权限索取隐患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基于AnyLogic仿真的大型高铁站候车空间商业设施布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高速铁路工程建设在中国迅猛发展
        1.1.2 大型铁路客运站的商业化趋势
        1.1.3 行人交通仿真的大规模应用
        1.1.4 现有铁路客运站商业开发还有提升空间
    1.2 研究意义
        1.2.1 对于候车空间商业设施布局的研究意义
        1.2.2 行人交通仿真应用于商业空间研究的探索
    1.3 研究创新性
    1.4 研究对象与行人交通仿真辨析
        1.4.1 大型高铁站界定
        1.4.2 候车空间界定
        1.4.3 商业设施布局辨析
        1.4.4 行人交通仿真辨析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1 国外研究现状
        1.5.2 国内研究现状
    1.6 研究方法与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第2章 国内外铁路客运站商业发展概况
    2.1 国外铁路客运站商业发展状况
        2.1.1 发展历程
        2.1.2 商业布局分析
        2.1.3 案例分析
    2.2 国内铁路客运站商业发展状况
        2.2.1 发展历程
        2.2.2 商业布局分析
        2.2.3 案例分析
    2.3 国外铁路客运站商业布局带来的启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AnyLogic软件与仿真技术流程
    3.1 AnyLogic介绍
        3.1.1 应用范围广功能强大
        3.1.2 软件版本与使用界面
        3.1.3 实际应用案例
    3.2 候车空间仿真技术流程
        3.2.1 基础数据采集
        3.2.2 底图整理
        3.2.3 环境建模
        3.2.4 行人行为流程建模
        3.2.5 结果分析与调试优化
    3.3 空间效能评价指标
        3.3.1 密度类评价指标
        3.3.2 服务水平评价指标
第4章 案例调研与分析
    4.1 案例选择
        4.1.1 客运站规模
        4.1.2 候车空间的差异性
    4.2 调研安排
        4.2.1 调研时间
        4.2.2 调研方法
        4.2.3 调研内容
    4.3 调研结果
        4.3.1 商业业态统计
        4.3.2 商业设施布局现状分析
        4.3.3 行人流量统计
        4.3.4 调查问卷整理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候车空间商业设施仿真建模与优化
    5.1 仿真建模与优化原则
    5.2 北京南站仿真模拟
        5.2.1 底图整理与环境建模
        5.2.2 行人行为流程建模
        5.2.3 仿真结果评价
        5.2.4 问题分析与优化
    5.3 广州南站仿真模拟
        5.3.1 底图整理与环境建模
        5.3.2 行人行为流程建模
        5.3.3 仿真结果评价
    5.4 上海虹桥站仿真模拟
        5.4.1 底图整理与环境建模
        5.4.2 行人行为流程建模
        5.4.3 仿真结果评价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大型高铁站候车空间商业设施布局策略
    6.1 商业区域划分
        6.1.1 灵活商业区
        6.1.2 固定商业区
        6.1.3 夹层商业区
        6.1.4 各案例商业区域
    6.2 各区域商业价值
        6.2.1 卖场各区域商业价值等级
        6.2.2 型高铁站候车空间各区域商业价值等级
    6.3 各业态类型适宜布局区域
        6.3.1 基础购物类商业设施
        6.3.2 延伸购物类商业设施
        6.3.3 基础餐饮类商业设施
        6.3.4 延伸餐饮类和延伸娱乐类商业设施
    6.4 其它影响商业设施布局的因素
        6.4.1 商业设施的盈利能力
        6.4.2 商业设施的聚集形式
        6.4.3 旅客的走行特点和消费习惯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四、服务:吸引和留住客户的磁石(论文参考文献)

  • [1]全球化与本土化的辩证:美国IB项目研究[D]. 张玉娴. 华东师范大学, 2021(08)
  • [2]为了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美国特许学校政策研究[D]. 张佳.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3]C公司营销策略研究[D]. 谭洪明.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4]二战后美国联邦教育项目管理发展研究[D]. 刘亮亮. 河北大学, 2020(08)
  • [5]《提高组织绩效的七个商务习惯》第一至七章汉译项目报告[D]. 孙雨.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6]非国有博物馆旅游化运营的表现、困境与对策[D]. 王晓梅. 青岛大学, 2019(02)
  • [7]美国磁石学校课程特色研究[D]. 王杏彩. 河北师范大学, 2019(07)
  • [8]D精品超市内部布局优化研究[D]. 曹征连. 吉林大学, 2019(11)
  • [9]移动App媒介的游戏化研究 ——以淘宝App为例[D]. 夏茵. 南京艺术学院, 2019(01)
  • [10]基于AnyLogic仿真的大型高铁站候车空间商业设施布局研究[D]. 常天奇. 西南交通大学, 2018(03)

标签:;  ;  ;  ;  ;  

服务:吸引和留住客户的磁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