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铁路客车空调系统的全年运行调节(论文文献综述)
武永罡[1](2021)在《列车厢内网孔板新鲜空气送风特性的数值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铁路客车已经进入高速化时代,乘客对列车的要求不仅仅只局限于速度,对列车的舒适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室内舒适性与气流组织密切相关,室内气流分布是否合理,空气微风速是否达标与客车空调通风系统的均匀性紧密联系。高速列车长距离性决定了列车室外环境的多变性,以夏季空调客车为例,如果送风量与冷空气状态参数稳定不变,因外界环境的多变性与乘客人员数量的不稳定性,车厢内人员可能会感觉寒冷或者闷热。因此有必要对一天内室内冷负荷的变化与送风道出风均匀性展开研究。本文以某京广线列车7月份一天内行程为例,研究了列车经过的16个站点的气象参数,计算了一天内客车因外界环境变化所引起的围护结构冷负荷的变化范围,最终确定了客车满载时的最大与最小通风量。选取具有说明性的三种送风量进行模拟实验。根据实体模型建立了缩小三倍后的空调客车送风风道模型,以计算流体力学的方法在Fluent中进行仿真分析。首先以三种送风量对风道进行模拟计算,根据得到的各个出风口的风速求得方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三种不同的送风量下,风道出风不均匀。在主风道底部的出风口上,距离送风口近的一端出风大,远的一端出风小。根据均匀送风原理确定了优化风道均匀性的方案,即以在风道出风口下部添加挡板的方式和缩小主风道末端出口面积的方式来改善风道均匀性。通过计算优化前后风道出风口风速的方差值,确定了挡板的最佳高度与主风道末端出口尺寸。为了验证对送风道的优化方案可以改善室内气流分布的均匀性,再次建立了包含室内环境的送风模型。首先同样以三种送风量进行模拟,得到室内气流分布的速度云图。分别选取了列车车厢内前部、中部、后部一个截面,计算截面上的平均速度,结果表明车厢内前端平均速度最大,中部次之,后部最小。然后应用优化之后的送风道再次进行模拟,在列车前部、中部、后部相同的位置选取截面,计算平均速度,结果表明列车车厢内前部、中部、后部平均速度趋于相等。本文通过数值模拟研究可以说明送风风道的均匀性与室内气流组织的好坏密切相关,通过在送风道出风口下部添加挡板可以有效改善室内气流分布的均匀性。但即使气流分布均匀性得到改善后,送风量过大时室内微风速会超标,室内人员会有明显的吹风感,乘客舒适性较差。建议在设计计算空调客车送风量时应用动态负荷计算,稳态负荷计算法可能会使乘客感觉风量较小或过大,影响乘车体验。
周亚欣[2](2020)在《B型地铁车厢内空调系统气流组织的模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三十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飞速提升,城市轨道交通项目也日益发展,地铁由于其安全、准时的特点已然成为人们出行时选择的重要的交通工具。乘客在地铁车厢内的热舒适与车厢内空调区的气流组织有着很密切的关系。当夏季环境温度非常高时,利用传统机械制冷空调制冷会投入大量能耗,并且乘客依旧会有闷热感。由于蒸发冷却空调节能效果突出,因此本文结合蒸发冷却空调送风特点研究地铁车厢内气流组织,为蒸发冷却系统日后应用到地铁空调系统中打下理论基础。本课题主要对城市B型地铁车厢进行夏季不同送风工况下的气流组织模拟,并对不同送风形式下乘客的热舒适性进行研究,主要开展以下研究工作。首先运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软件ICEM建立B型地铁空载车厢的物理模型,再运用Fluent软件对车厢内空气流场进行数值模拟,探究影响气流组织的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并对三种不同的出口边界条件进行模拟,讨论最适合的出口边界条件。其次分别建立B型地铁车厢满载、定员情况下的物理模型,运用FLUENT软件对车厢内的空气流场进行数值模拟。讨论了不同送风工况(送风温度、送风速度和送风角度)对车厢内空气温度场与速度场的影响,探究出不同工况下的最佳送风工况。根据模拟结果,对车厢内气流性能进行评价和分析。最后建立B型地铁满载车厢下送上回式气流组织的物理模型,模拟后分析出下送上回式气流组织的最佳送风工况。并在相同的送风工况下对两种气流组织形式的温度分布、速度分布、经济性等进行对比,为夏季城市B型地铁车厢内气流组织的设计提供建议。
马子懿[3](2020)在《高速列车空调系统能耗的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铁路网的加速更新,人们对出行方式的选择已不再局限于汽车、客车及飞机。地铁、城际列车及高速列车已成为人们出行的欣然选择。高速列车较于其他交通工具,其运行速度快、运行线路长、运行期间气象参数变化大,对空调系统的要求(防震性能、对外界环境适应性及压力的调控)也较其余交通工具高。我国原铁道部标准(TB1951-87)规定了列车空调系统的室外设计参数。设计人员基于这些参数等,计算出高速列车稳态空调负荷,并将负荷的计算值作为列车空调系统设计的基础。但是,这样计算出的稳态空调负荷是无法准确反映实际运行空调负荷的,计算结果大部分偏离实际运行参数,列车空调系统能耗整体偏高,造成能源的浪费。因此,对实际运行线路高速列车的空调负荷进行动态计算是十分必要的,对高速列车空调系统进行能耗分析也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基于暖通空调基本原理,结合高速列车结构及运行特点、TRNSYS模拟软件,建立高速列车空调系统全线路空调负荷及能耗计算模型,分析变室外环境下空调系统能耗规律。通过计算、分析得出:影响空调系统能耗的主要因素由人员、车厢温度设定值、室外气象参数构成。通过改变因素水平,分析空调系统能耗变化,提出节能优化措施。首先参考《中国建筑标准气象数据库》七月标准日气象数据,建立京广线高速列车沿线气象参数计算模型。在此基础上,结合原铁道部标准(TB1951-87)及高速列车运行特点,通过理论计算,得出京广线高速列车全线路空调动态冷负荷。结果表明,总冷负荷变化与新风冷负荷变化趋势几乎相同,而室外参数是影响新风负荷的重要因素。然后运用制冷原理,采用图解法分析影响高速列车空调系统制冷机组性能系数?的因素,即不同蒸发器、冷凝器空气侧进口空气温度及空调负荷率等因素对制冷机组性能系数?的影响。且给出实际情况下,制冷机组性能系数?的修正方法,定量分析不同室外参数变化及室内参数变化对制冷机组性能系数?的影响程度。最后构造TRNSYS能耗模型,模拟多种工况下高速列车空调系统能耗结果,并利用实测结果验证典型工况下模拟结果的准确性。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正交实验的方法,分析各因素对空调系统能耗影响程度,并分析出满足人员热舒适的前提下降低空调系统能耗的室内参数设置范围。研究结果表明:室外环境参数对高速列车空调系统能耗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车厢冷负荷中,同样也体现在空调系统制冷机组性能系数?上(即影响蒸发器、冷凝器空气侧进口空气温度、压缩机负载率等,从而影响空调系统制冷机组性能系数?的大小)。室外环境参数变化对空调系统影响的效果是显着的,但是人为可控的只有室内温度参数的设置。在可控范围内,将室内温度范围维持在2628℃时,既满足了人员热舒适要求同时也达到节能的目的。在文章最后,给出空调系统的控制策略,如采用变频空调等,在满足节能要求的前提下,控制室内温度波动。
欧阳仲志[4](2018)在《铁道行业标准《铁道车辆空调 空调机组》修订综述》文中提出在简要介绍TB/T 1804—2009 《铁道客车空调机组》修订背景的基础上,叙述TB/T 1804—2017 《铁道车辆空调空调机组》的变化情况,对增加季节能效评价的要求进行详细说明。从空调生产厂、客车制造厂2个角度,提出新标准的实施建议,指出新标准有待进一步完善的内容。
贾小河[5](2017)在《动车组空调系统性能分析与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速车必须考虑到列车高速运行时气流、压力、振动等因素对空调系统的影响,所以对空调机组的结构、安装、气流组织、控制等都有特殊的要求。为了满足上述高速列车空调机组的要求,本文基于列车的运行环境进行了热负荷分析并确定了空调机组的制冷量和送风量。根据制冷量需求选取了合适的压缩机,并使用Refsim软件进行了制冷系统的匹配计算,确定了空调机组蒸发器及冷凝器的尺寸及相关参数,确定了冷凝风量并开发了铁路专用的轴流风机。使用Ansys软件对空调机组箱体进行了强度分析,以确保箱体的设计能够满足高强度的振动和冲击要求。同时基于当前空调机组的配置和运行环境开发了空调机组的控制系统,优化了机组的温度控制逻辑,以提高车内的舒适性。然后本文进行了开发后的相关试验研究,测试了空调机组额定工况下的制冷量,不同制冷剂充注量和不同冷凝风量下的制冷量,以及振动和冲击试验后的制冷量。进一步验证了空调机组的制冷性能和箱体的结构强度,能够满足车辆上线载客运营的需求。
王晓山[6](2016)在《地铁列车空调系统能耗计算方法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各大城市规模迅速发展,为解决城市交通拥挤,提高城市运行效率,各大城市相继修建了地铁系统。然而,数量巨大的地铁系统必然带来大量的能源消耗,其中空调系统能耗作为地铁列车运营过程中仅次于牵引耗能的能耗板块,占列车运行总能耗的30%以上。因此,研究地铁列车空调系统能耗将对地铁列车空调系统能耗预测及地铁列车空调的设计制造提供参考。受城市建筑的影响,现代地铁线路通常包含地下及地上两部分。因此,地铁列车虽然运行范围不大,但其运营环境通常会交替变化;此外,地铁列车车厢内的载客量随时间变化远比高速铁路明显,高峰运行时间突出,空调系统能耗巨大。为研究地铁列车空调系统能耗的计算方法,本文首先建立了基于Visual Basic的可用于计算地铁列车K值以及车厢空调负荷的计算程序;然后根据地铁列车空调系统的设计参数,建立了基于AMESim的地铁列车空调系统能耗计算模型,并利用相关试验数据对该计算模型的可靠性进行了验证;最后应用地铁列车空调系统能耗计算模型,分别建立了地铁列车空调系统全天能耗计算方法,整条地铁线路全部地铁列车空调系统的全天能耗计算方法以及地铁列车空调系统的全年能耗计算方法。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所建立的地铁列车空调系统全天能耗计算方法、整条线路全部地铁列车全天能耗计算方法及地铁列车空调系统全年能耗计算方法均能够较为准确的预测相应条件下的地铁列车空调系统能耗。
展伟[7](2014)在《地铁车辆空调系统噪声分布规律及降噪研究》文中指出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城市人口数量和私家车数量的持续增加都给城市交通带来巨大的压力。地铁以其载客量大,准点率高,安全舒适、能耗低、污染少的优点成为了解决交通拥堵难题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但是地铁的辐射噪声影响较为严重。据资料统计,地铁通常在30km/h~45km/h的低速运行时,除了地铁车辆动力系统和轮轨系统的噪声外,空调系统的噪声在车辆总体噪声中占有较大的比重。掌握地铁车辆空调系统的噪声及振动源分布和频谱特性,可以为地铁车辆的减振降噪、改善乘车舒适度等研究提供依据。经过对地铁车辆空调机组组成及工作原理分析,可知空调系统的噪声一般是由以下几部分组成:空调机组中的制冷压缩机、风机等运转设备的噪声;空气在风道、连接软管等管道中流过所产生的空气动力性噪声。本文采用噪声与振动测试分析系统对地铁车辆在静止状态和不同速度下的空调系统进行噪声测试,对其空调系统噪声特性进行频谱分析,得到其分布规律:地铁车辆空调系统的噪声主要为中低频噪声,集中在160Hz-2000Hz的频率范围内,在这个范围内,频率分布曲线起伏较小比较平滑,无明显波峰波谷:空调系统噪声对车内站立和坐立乘客的影响不大,两点噪声声压级仅仅相差约1.5-2dB(A)左右;低速运行时地铁车辆空调系统噪声在整个车辆噪声中所占的比重较大,且速度越低比重越大。该研究结果对地铁车辆减振降噪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陈夏[8](2012)在《舒适性空调列车能耗分析与节能优化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面临的能源与环境的挑战越来越艰巨,节能作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变得非常之重要。目前,列车空调系统的能耗在交通运输能耗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因此列车空调的节能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另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车厢内部的环境也受到人们极大的关注,于是对车厢内热舒适性的改善也迫在眉睫。如何在满足旅客热舒适性的同时实现列车空调的节能已经成为空调列车行业发展的核心问题。而这一切问题都必须建立在对列车运行中能耗状况的全面分析基础之上。本文针对上述问题,通过建模分析掌握了能耗的变化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列车空调的节能优化措施。主要工作如下:1、建立列车空调车厢热平衡模型文中基于国内外能耗计算方法,吸收可借鉴参考之处,分析列车的各项参数,系统地建立了基于热平衡思想的列车车厢热性能仿真模型。模型包括车外气象参数模型、车厢内壁面热平衡子模型、外壁面热平衡子模型、车厢壁体传热子模型和车厢内空气热平衡模型。其中,车外气象参数模型中引入了车厢外综合温度,降低了模型的复杂程度;并将不稳定传热反应系数法引入车厢壁体传热子模型中,通过选取合适的反应系数项数,得出壁体逐时传热量;对车厢内壁面热平衡子模型也进行了完善分析,提出了组成内壁面热平衡方程的各项热流密度的计算方法与数值分析,可以得出相应条件下车厢内壁面的传热情况。通过对模型方程的迭代计算,能够较为精确的掌握列车运行过程中内壁温度和能耗的变化状况,并通过实际测量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列车空调的节能设计提供了良好的基础。2、列车空调的节能优化措施利用所建立的列车热平衡能耗模型,对太阳辐射、列车运行速度、相对湿度、车厢内风速、渗风量、新风量等众多因素对能耗的影响进行逐一计算和分析。同时分析了目前列车空调存在的问题,并将车厢热舒适性和空调运行能耗相结合,采用PMV-PPD指标评价车内空气品质,提出了基于热舒适的节能优化措施,为列车空调系统的进一步节能改造和改善车厢内人体热舒适环境提供了理论参考依据。
彭小磊[9](2012)在《中央空调系统优化及水系统节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世界建筑能耗问题越来越严重,而中央空调系统的能耗在建筑能耗中占重要的比重。针对目前这一现状,本文对中央空调系统的节能方面做了相应的研究。本文对中央空调系统中的冷水机组、水泵等设备的能耗进行数学建模,根据其能耗分析提出了冷水机组、水泵的节能措施,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采用级差控制法的节能策略。本文提出的控制策略主要思想是机组出口温度的高低与变化规律是判断机组台数加减的依据,机组供、回水温差的大小与变化规律是判断水泵台数加减的依据。机组台数加减与水泵台数加减的控制算法是技术关键,实际运行中采用模糊控制算法。通过对中央空调系统中冷水系统的设定温度和冷水的温差及温差变化率来控制压缩机运行台数,以此来满足用户对冷负荷的需求。根据级差控制法的节能控制策略对中央空调控制系统进行了设计,根据系统流程图,利用PLC的编程软件进行编程,以达到节能控制的目的。并利用MCGS组态王,设计了制冷系统监控界面、数据显示界面和报警界面等,进而实现智能化控制。对中央空调级差控制系统中的各项控制指标、空调机房的设备配置和控制系统的系统硬件组成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对设备进行初步的调试,得到初步的运行结果。该系统适合应用于大中型商业建筑,并且已经在某商业大厦中运行了一段时间,结果表明,在中央空调系统中采用级差控制法节能是可行的。
苏东波[10](2008)在《列车空调试验台节能改造研究》文中提出目前,列车空调性能试验台作为列车空调检修的主要测试平台,已经普遍应用于各车辆段中,由于需要对工质空气进行反复的热湿处理,试验台存在能耗较高的问题,本文针对试验台的节能改造进行了一系列分析和研究。本文在TB/T1804-2003《铁道客车空调机组》规定的列车空调试验标准的基础上,进行列车空调试验台节能改造的研究。阐述了列车空调试验台的构造和原理,分析了焓差试验方法的数学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两种节能改造方案。引入冷凝热回收方法,以及因地制宜地利用气象条件,在户外空气焓值达到一定要求时,采取直接导入户外空气与试验工质空气混合的方法,分析了这两种方案的节能原理和经济性,并进行了试验台节能改造的系统设计。然后,在统计分析我国不同地区气象条件的基础上,分别统计了两种改造方案在不同地区的全年可用时间,并对其经济性进行了分析。通过节能分析,利用户外空气能量的方案在长江以南地区全年可用时间较多,武汉地区全年可用时间达到642个小时,全年可节省电能40895.4千瓦时。在此方案不适用的时段内,可使用冷凝热回收方案,将空调机组冷凝热进行全热回收。武汉地区采用此方案每年可节省电能136452.2千瓦时。两种方案互补运行,每年可节省大量电费开支,在全天运行的情况下,改造工程的初投资可在3个月以内收回。此外,本文还利用Visual Basic.Net语言,设计开发了一套列车空调性能试验台的操作软件,实现了试验台的数据采集、自动控制、数据输出等功能,为试验台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
二、铁路客车空调系统的全年运行调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铁路客车空调系统的全年运行调节(论文提纲范文)
(1)列车厢内网孔板新鲜空气送风特性的数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空调客车的发展 |
1.2.1 国外空调客车的发展 |
1.2.2 国内空调客车的发展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我国空调列车目前存在的问题 |
1.5 本文研究内容 |
2 送风系统理论计算 |
2.1 夏季空调冷负荷构成分析及计算 |
2.1.1 外界气象参数确定 |
2.1.2 车厢内冷负荷构成 |
2.1.3 冷负荷计算 |
2.1.4 京广线列车负荷计算结果 |
2.2 送风量的确定 |
2.2.1 总送风量的确定 |
2.2.2 新风量的确定 |
2.3 均匀送风原理及方案 |
2.3.1 均匀送风原理 |
2.3.2 实现均匀送风的方案 |
2.4 计算流体力学 |
2.4.1 计算流体力学简介 |
2.4.2 控制方程 |
2.5 本章小结 |
3 风道仿真与分析 |
3.1 风道流场建模 |
3.1.1 风道模型结构 |
3.1.2 网格独立性验证 |
3.2 边界条件设置及数据处理方法 |
3.2.1 边界条件 |
3.2.2 数据处理方法 |
3.3 风道均匀性分析 |
3.4 提出改善均匀性的措施 |
3.4.1 添加挡板 |
3.4.2 调整渐缩风道末端出口 |
3.5 优化方案 |
3.5.1 入口风量3200m~3/h |
3.5.2 入口风量4500m~3/h |
3.5.3 入口风量6000m~3/h |
3.6 本章小结 |
4 车厢内流场仿真与分析 |
4.1 车厢内乘车环境的要求 |
4.2 车厢内环境 |
4.2.1 空调系统结构 |
4.2.2 常用的气流组织形式 |
4.3 车厢内流场 |
4.3.1 前处理 |
4.3.2 室内初始流场分析 |
4.3.3 优化后车厢内流场分析 |
4.3.4 优化后数据分析 |
4.4 优化后出风口速度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B型地铁车厢内空调系统气流组织的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国内研究进展 |
1.2.2 国外研究进展 |
1.3 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
2 地铁车厢内气流组织的模拟基础 |
2.1 基本控制方程 |
2.1.1 质量守恒方程 |
2.1.2 动量守恒方程 |
2.1.3 能量守恒方程 |
2.2 数值模拟理论基础 |
2.2.1 数值求解的基本思想 |
2.2.2 数值计算方法 |
2.2.3 本文FLUENT软件的求解设置 |
2.3 气流组织评价体系 |
2.3.1 规范的相关规定 |
2.3.2 均匀性指标 |
2.3.3 热舒适性指标 |
2.3.4 能量利用系数 |
3 地铁空载车厢气流组织形式的模拟与评价 |
3.1 地铁车厢的几何模型 |
3.1.1 车厢物理模型 |
3.1.2 假设条件 |
3.1.3 边界条件 |
3.1.4 数学模型正确性验证 |
3.2 不同出口边界条件下模拟结果与分析 |
3.2.1 自由出流模拟结果 |
3.2.2 压力出口模拟结果 |
3.2.3 速度出口模拟结果 |
3.2.4 小结 |
3.3 现有气流组织形式的模拟与评价 |
3.3.1 气流组织的总体概况 |
3.3.2 气流组织的均匀性研究 |
3.4 下送上回式气流组织的模拟与评价 |
3.4.1 车厢物理模型 |
3.4.2 气流组织的模拟结果分析 |
3.5 小结 |
4 地铁载人车厢气流组织形式的模拟与评价 |
4.1 满载车厢物理模型 |
4.2 气流组织形式的模拟与评价 |
4.2.1 监测点与监测断面的选取 |
4.2.2 送风温度对气流组织的影响 |
4.2.3 送风风速对气流组织的影响 |
4.2.4 监测点热舒适评价 |
4.2.5 气流分布性能评价与分析 |
4.3 送风角度对气流组织的影响 |
4.4 定员车厢气流组织形式的模拟与评价 |
4.4.1 定员车厢物理模型 |
4.4.2 模拟结果及分析 |
4.5 小结 |
5 地铁满载车厢下送上回式气流组织形式的模拟 |
5.1 满载车厢下送上回式气流组织物理模型 |
5.2 模拟结果及分析 |
5.3 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高速列车空调系统能耗的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高速列车空调系统研究现状 |
1.2.1 空调系统特点 |
1.2.2 气流组织研究现状 |
1.2.3 车厢热舒适研究现状 |
1.2.4 空调系统能耗研究现状 |
1.2.5 存在的问题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高速列车空调负荷的分析与计算 |
2.1 空调负荷计算模型的外部条件假设 |
2.1.1 车厢几何模型 |
2.1.2 模型外部条件假设 |
2.1.3 壁体传热过程处理 |
2.1.4 车厢壁面温度一致性假设 |
2.1.5 车厢外气象参数模型 |
2.2 高速列车空调负荷构成分析及计算 |
2.2.1 高速列车空调负荷构成 |
2.2.2 高速列车空调负荷计算 |
2.2.3 仿真软件介绍 |
2.3 京广线高速列车空调负荷特性分析 |
2.3.1 京广线典型城市空调负荷数据分析 |
2.3.2 京广线高速列车全线路运行动态空调负荷数据分析 |
2.3.3 不同出发时刻高速列车动态空调负荷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速列车空调系统能耗分析 |
3.1 高速列车空调系统技术参数及控制原理 |
3.1.1 高速列车空调系统技术参数 |
3.1.2 高速列车空调系统控制原理 |
3.2 空调系统制冷机组性能系数的计算 |
3.2.1 空调系统制冷机组性能系数的影响因素 |
3.2.2 车顶单元式空调机组基本参数 |
3.2.3 仿真软件介绍 |
3.2.4 蒸发温度、冷凝温度对空调系统制冷机组性能系数的影响 |
3.2.5 压缩机负载率对空调系统制冷机组性能系数的影响 |
3.3 高速列车空调系统能耗的理论计算 |
3.4 能耗模拟值与理论计算值之间的误差分析 |
3.4.1 高速列车TRNSYS模型及基本假设 |
3.4.2 仿真软件介绍 |
3.4.3 高速列车空调系统能耗计算建模 |
3.4.4 车厢围护结构模型验证 |
3.4.5 理论值与模拟值计算结果对比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高速列车空调系统能耗的影响因素分析 |
4.1 高速列车空调系统能耗因素分析方法 |
4.1.1 单因素方差分析原理 |
4.1.2 正交实验法原理 |
4.2 单因素方差分析 |
4.2.1 工况设计 |
4.2.2 地域对空调系统能耗的影响 |
4.2.3 车速对空调系统能耗的影响 |
4.2.4 载客量对空调系统能耗的影响 |
4.2.5 车内温度设定值对空调系统能耗的影响 |
4.2.6 人均新风量对空调系统能耗的影响 |
4.3 正交实验分析 |
4.3.1 实验表的选取 |
4.3.2 实验结果分析 |
4.3.3 实验结果的方差分析 |
4.3.4 多重比较的地域影响分析 |
4.3.5 多重比较的人员影响分析 |
4.3.6 多重比较的温度设定值影响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高速列车空调系统节能优化 |
5.1 目前存在的问题 |
5.2 节能优化措施 |
5.2.1 车厢内舒适性参数的合理控制 |
5.2.2 车内参数设定 |
5.2.3 空调节能运行策略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铁道行业标准《铁道车辆空调 空调机组》修订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新标准主要变化及说明 |
1.1 增加术语和定义 |
1.2 增加季节能效评价要求 |
1.3 增加直流直接供电电源制式 |
1.4 增加能源效率要求 |
1.5 增加转速可控型空调机组产品的要求、试验 |
1.6 增加可靠性要求 |
1.7 增加对电加热器安全和试验的具体要求 |
1.8 修改振动试验方法 |
2 对新标准的理解与实施 |
2.1 对新标准的理解 |
2.2 新标准的实施 |
3 建议 |
(5)动车组空调系统性能分析与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分体式空调 |
1.2.2 顶置集中式空调 |
1.2.3 高速列车空调 |
1.3 课题来源及主要制造研究内容 |
第2章 动车组空调系统性能分析及关键技术 |
2.1 空调系统的性能分析 |
2.1.1 空调系统的环境参数 |
2.1.2 空调系统的总体架构及功能 |
2.1.3 空调额定工况制冷负荷分析 |
2.1.4 空调采暖负荷分析 |
2.2 动车组空调系统的关键技术 |
2.2.1 高速运行 |
2.2.2 控制模式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空调制冷制热系统及箱体研究 |
3.1 空调系统的制冷单元研究 |
3.1.1 热力计算及压缩机选型 |
3.1.2 换热器的设计 |
3.1.3 制冷单元部选择 |
3.1.4 毛细管的设计计算 |
3.2 采暖设备计算及选型 |
3.2.1 预热器 |
3.2.2 辅助加热器 |
3.3 空调系统箱体结构设计 |
3.3.1 箱体结构分析 |
3.3.2 排水系统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空调控制系统研发 |
4.1 概述 |
4.2 控制逻辑 |
4.2.1 通讯描述 |
4.2.2 控制模式 |
4.3 温度控制 |
4.4 故障处理 |
4.4.1 蒸发风机故障 |
4.4.2 制冷故障 |
4.4.3 制热故障 |
4.4.4 压力保护 |
4.4.5 网络通讯故障 |
4.4.6 温度传感器故障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试验研究及数据分析 |
5.1 制冷剂充注量对系统的影响 |
5.2 冷凝风量对系统的影响 |
5.3 振动试验对空调系统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地铁列车空调系统能耗计算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2章 地铁列车空调系统负荷计算 |
2.1 地铁列车空调系统简介 |
2.2 地铁列车空调机组工作原理 |
2.3 地铁列车空调系统特点 |
2.4 地铁列车空调系统负荷计算 |
2.4.1 地铁列车空调系统冷负荷计算 |
2.4.2 湿负荷计算 |
2.5 基于Visual Basic的地铁列车空调负荷计算程序开发 |
2.5.1 软件开发依据 |
2.5.2 程序功能介绍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地铁列车空调系统能耗计算模型建立 |
3.1 地铁列车空调系统能耗构成及影响因素分析 |
3.1.1 地铁列车空调系统能耗构成 |
3.1.2 地铁列车空调系统能耗影响因素 |
3.2 地铁列车空调系统能耗试验 |
3.2.1 地面静止试验 |
3.2.2 列车运行试验 |
3.3 地铁列车空调系统能耗计算模型的建立 |
3.3.1 AMESim软件简介 |
3.3.2 计算模型建立 |
3.3.3 模型验证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地铁列车空调系统全天能耗计算方法研究 |
4.1 基于测试数据的单节车厢空调系统全天能耗计算 |
4.1.1 计算参数输入 |
4.1.2 计算结果及分析 |
4.1.3 地铁列车空调系统逐时能耗 |
4.2 基于线路的地铁列车空调系统全天能耗计算方法 |
4.3 基于线路的地铁列车空调系统全天能耗计算 |
4.3.1 计算参数输入 |
4.3.2 计算结果及分析 |
4.4 两种计算方法比较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全线地铁列车空调系统全天能耗计算方法研究 |
5.1 全日行车计划制定 |
5.1.1 车辆营业时间 |
5.1.2 客流量信息 |
5.1.3 列车信息 |
5.1.4 全日行车计划制定 |
5.2 全线地铁列车空调系统能耗计算方法 |
5.3 全线地铁列车空调系统能耗预测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地铁列车空调系统全年能耗计算方法研究 |
6.1 地铁列车空调系统全年能耗计算方法 |
6.2 构建标准日 |
6.2.1 明线标准日气象参数 |
6.2.2 隧道标准日环境参数 |
6.3 计算模型 |
6.4 地铁列车空调系统全年能耗计算 |
6.4.1 夏季及过渡季能耗计算 |
6.4.2 冬季能耗计算 |
6.4.3 地铁列车空调系统全年总能耗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7)地铁车辆空调系统噪声分布规律及降噪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意义和背景 |
1.1.1 研究意义 |
1.1.2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地铁空调系统发展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噪声与振动的基础理论 |
2.1 噪声的度量和评价 |
2.1.1 声功率和声强 |
2.1.2 声压和声压级 |
2.1.3 分贝的运算 |
2.1.4 频谱和频程 |
2.1.5 噪声的评价 |
2.2 振动的度量及评价 |
2.2.1 振动的度量 |
2.2.2 振动的评价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地铁车辆空调系统噪声源分析 |
3.1 地铁车辆空调系统的组成 |
3.2 地铁车辆空调系统工作原理 |
3.2.1 制冷循环工作原理 |
3.2.2 空调通风系统工作过程 |
3.2.3 地铁车辆通风系统送风方式特点 |
3.3 噪声和振动源分析 |
3.3.1 地铁车辆噪声分析 |
3.3.2 空调系统噪声分析 |
3.3.3 空调系统振动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地铁车辆空调静态噪声与振动测试分析 |
4.1 测试设备 |
4.2 实验对象 |
4.3 实验内容 |
4.4 测试布点 |
4.5 测试结果与分析 |
4.5.1 车内噪声测试结果分析 |
4.5.2 车外噪声测试结果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地铁车辆空调动态噪声与振动测试分析 |
5.1 测试设备 |
5.2 实验内容及测试布点 |
5.3 测试结果与分析 |
5.3.1 空调系统噪声测试与分析 |
5.3.2 空调系统振动测试与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地铁车辆空调系统减振降噪措施研究 |
6.1 噪声控制的原理和方法 |
6.1.1 噪声控制方法 |
6.1.2 噪声控制原则 |
6.1.3 噪声控制程序 |
6.2 减振降噪的方式 |
6.2.1 吸声降噪 |
6.2.2 隔声降噪 |
6.2.3 消声器 |
6.2.4 隔振和吸振 |
6.3 减振降噪具体措施 |
6.3.1 运转设备噪声控制措施 |
6.3.2 管道噪声控制措施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8)舒适性空调列车能耗分析与节能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课题研究目的和内容 |
1.3.1 课题来源及目的 |
1.3.2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重点 |
第二章 列车车厢能耗体系的分析与确定 |
2.1 能耗模型计算方法的分析与选取 |
2.1.1 能耗计算方法的选取 |
2.1.2 车厢热力系统模型 |
2.1.3 能耗研究体系的确定 |
2.2 能耗模型外部条件假设 |
2.2.1 外部条件假设 |
2.2.2 车厢壁体各层材料的物理性质不变 |
2.2.3 壁体的传热过程视为一维问题处理 |
2.2.4 表面一致性假设 |
2.3 基本热平衡方程的建立 |
2.3.1 室外气象参数模型 |
2.3.2 车厢外壁面热平衡子模型 |
2.3.3 车厢内壁面热平衡子模型 |
2.3.4 车厢壁体传热子模型 |
2.3.5 车厢内空气热平衡模型 |
2.4 小结 |
第三章 列车沿线车外气象参数模型 |
3.1 建模气象数据源的选择 |
3.2 列车外界逐时温度模型 |
3.3 列车车外太阳辐射模型 |
3.3.1 列车外表面接受的太阳直射辐射强度的确定 |
3.3.2 列车外表面接受的天空散射辐射强度的确定 |
3.3.3 列车外表面接受的地面反射辐射强度的确定 |
3.4 列车车外综合温度模型 |
3.5 列车气象模型实例计算及分析 |
3.5.1 列车太阳辐射模型的计算及分析 |
3.5.2 列车车外综合温度场的计算及分析 |
3.6 小结 |
第四章 列车车厢围护结构热平衡模型 |
4.1 列车车厢外壁面热平衡子模型 |
4.1.1 参数分析 |
4.1.2 天空温度t_(sky)的确定 |
4.1.3 地面温度t_g的确定 |
4.1.4 角系数的确定 |
4.1.5 列车车厢外壁面热平衡子模型的简化计算 |
4.2 列车车厢壁体传热子模型 |
4.2.1 反应系数法 |
4.2.2 列车列车车厢壁体反应系数的计算与分析 |
4.3 列车车厢内壁面热平衡子模型 |
4.3.1 由车外传入车内的导热热流密度q_(kin)的确定 |
4.3.2 车厢内表面间的长波辐射热流密度q_(LWX)的确定 |
4.3.3 车厢内表面与车内空气的对流换热密度q_(conv,i)的确定 |
4.3.4 车厢内热源的长波辐射热流密度q_(LWS)的确定 |
4.3.5 照明灯具的短波辐射热流密度q_(sw) |
4.3.6 由窗户传入车厢内的短波辐射(太阳辐射)热流密度q_(sol)的确定 |
4.4 车厢内空气热平衡模型 |
4.4.1 列车车厢空气渗透模型 |
4.4.2 车内外通风引入的新风热量Q_(VE)的确定 |
4.5 小结 |
第五章 列车能耗计算与分析 |
5.1 车厢热平衡方程组的建立 |
5.2 车厢热平衡模型的综合计算 |
5.2.1 壁体传热能耗计算分析 |
5.2.2 单节车厢传热能耗分析 |
5.3 模型的实验验证 |
5.4 影响因素 |
5.4.1 车厢内风速 |
5.4.2 相对湿度 |
5.4.3 车内空气温度 |
5.4.4 列车运行速度和渗风量 |
5.4.5 太阳辐射 |
5.4.6 新风量 |
5.5 能耗分析 |
5.6 小结 |
第六章 列车节能优化措施 |
6.1 目前列车空调存在的问题 |
6.1.1 舒适性方面存在的问题 |
6.1.2 节能方面存在的问题 |
6.2 舒适性列车空调的节能优化措施 |
6.2.1 车厢内舒适性参数的合理控制 |
6.2.2 改变列车空调的控制方式 |
6.2.3 合理控制新风量 |
6.2.4 改善空调列车的材料特性 |
6.3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后续工作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9)中央空调系统优化及水系统节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建筑节能研究现状 |
1.2.2 冷水机组节能研究现状 |
1.2.3 大温差节能研究现状 |
1.2.4 水泵节能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的结构 |
第2章 中央空调系统数学模型及节能措施 |
2.1 中央空调系统概述 |
2.1.1 中央空调系统的组成 |
2.1.2 中央空调系统能耗来源 |
2.2 中央空调系统能耗数学模型 |
2.2.1 冷水机组能耗数学模型 |
2.2.2 水泵能耗数学模型 |
2.3 中央空调系统节能措施 |
2.3.1 冷水机组节能措施 |
2.3.2 水泵节能措施 |
2.4 级差控制法的提出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中央空调系统节能控制策略 |
3.1 工程概况 |
3.2 中央空调系统特点 |
3.3 主程序设计 |
3.3.1 不同工况设计 |
3.3.2 控制系统设计 |
3.4 级差控制法设计 |
3.4.1 冷负荷估算 |
3.4.2 运行模式选择 |
3.4.3 具体运行模式 |
3.5 级差控制法中的 PID 算法 |
3.5.1 PID 简介 |
3.5.2 PID 控制算法的分类 |
3.5.3 PID 算法的实现 |
3.6 级差控制法中的模糊控制 |
3.6.1 模糊控制的概念 |
3.6.2 模糊控制系统 |
3.6.3 中央空调中的模糊控制系统 |
3.6.4 中央空调中的被控对象和控制任务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 PLC的中央空调控制系统开发 |
4.1 可编程序控制器 PLC 简介 |
4.2 西门子 S7-200 PLC 系列可编程控制器的特点 |
4.3 中央空调系统上 PLC 的功能 |
4.4 PLC 控制部分的开发 |
4.4.1 PLC 中 S7-200 编程软件介绍 |
4.4.2 PLC 控制系统的整体结构 |
4.4.3 中央空调系统中 PLC 的控制对象 |
4.4.4 中央空调系统上 PLC 的 I/O 点地址 |
4.5 PLC 控制系统工作流程图 |
4.6 PLC 控制系统梯形图 |
4.7 PLC 的通讯网络 |
4.7.1 S7-200 系列 PLC 与计算机之间的通信 |
4.7.2 S7-200 系列 PLC 的通信协议选择 |
4.8 控制系统人机界面 |
4.8.1 组态软件简介 |
4.8.2 控制系统主界面 |
4.8.3 制冷系统监控界面 |
4.8.4 报警界面 |
4.9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中央空调级差控制系统的实现 |
5.1 工程简介 |
5.2 各项控制指标 |
5.3 空调机房设备配备 |
5.4 控制系统硬件结构组成 |
5.5 设备调试步骤 |
5.5.1 安装柜调试 |
5.5.2 PLC 手动运行调试 |
5.5.3 PLC 自动运行调试 |
5.5.4 传感器调试 |
5.5.5 PID 控制调试 |
5.5.6 系统手动运行调试 |
5.6 运行情况 |
5.7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10)列车空调试验台节能改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介绍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
1.4 课题研究内容 |
2 列车空调器性能试验台测试原理及构造 |
2.1 列车空调性能试验概述 |
2.2 列车空调机组性能试验方法的选择 |
2.2.1 列车空调机组试验方法简介 |
2.2.2 试验方法的选择 |
2.2.3 空气焓差法的数学模型 |
2.3 列车空调机组性能试验台的构造 |
2.3.1 试验台结构简介 |
2.3.2 试验台结构比较与选择 |
2.4 本章小结 |
3 列车空调试验台的节能改造 |
3.1 引言 |
3.2 试验台节能改造方案及原理 |
3.2.1 引入户外空气 |
3.2.2 冷凝热回收 |
3.3 试验台系统设计 |
4 试验台节能改造方案在不同地区的节能效果分析 |
4.1 典型城市的气候特征分析 |
4.2 不同气候地区的经济性分析 |
4.2.1 引入户外空气方案可用时间统计 |
4.2.2 改造后试验台的经济性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 列车空调试验台的软件实现 |
5.1 系统设计 |
5.1.1 系统概述 |
5.1.2 功能框架 |
5.2 功能模块介绍 |
5.2.1 试验数据采集模块 |
5.2.2 各执行器控制量输出模块 |
5.2.3 试验数据处理模块 |
5.2.4 试验数据输出模块 |
5.2.5 试验台自动保护模块 |
5.2.6 试验台自动控制模块 |
5.3 关键技术 |
5.3.1 .NET Framework 简介 |
5.3.2 PID 控制算法的实现 |
5.3.3 数据库操作技术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及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目录 |
四、铁路客车空调系统的全年运行调节(论文参考文献)
- [1]列车厢内网孔板新鲜空气送风特性的数值研究[D]. 武永罡. 兰州交通大学, 2021(02)
- [2]B型地铁车厢内空调系统气流组织的模拟研究[D]. 周亚欣.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1)
- [3]高速列车空调系统能耗的影响因素研究[D]. 马子懿.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4]铁道行业标准《铁道车辆空调 空调机组》修订综述[J]. 欧阳仲志. 铁道技术监督, 2018(12)
- [5]动车组空调系统性能分析与试验研究[D]. 贾小河. 河北科技大学, 2017(04)
- [6]地铁列车空调系统能耗计算方法研究[D]. 王晓山. 西南交通大学, 2016(01)
- [7]地铁车辆空调系统噪声分布规律及降噪研究[D]. 展伟. 大连交通大学, 2014(04)
- [8]舒适性空调列车能耗分析与节能优化研究[D]. 陈夏. 华东交通大学, 2012(02)
- [9]中央空调系统优化及水系统节能研究[D]. 彭小磊. 河北科技大学, 2012(07)
- [10]列车空调试验台节能改造研究[D]. 苏东波. 华中科技大学, 2008(05)